职业论文

时间:2022-04-19 03:46:30 关键词: 职业 职业论文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营销被越业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所采用和重视。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设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考核机制,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职业论文

职业论文:职业素养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论文

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

幼儿教师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前提,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够保证幼儿教师的教学出发点积极向上,能够引领幼儿在启蒙教育的阶段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保证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看到幼儿教师虐待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对儿童拳打脚踢,给儿童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阴影,很多孩子因此而变得沉默寡言,严重的违背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活动中,应时刻不忘调整自己的心理,始终维护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具有职业道德情操

在幼儿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的呵护与关怀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也就是所谓的“爱心”,幼儿具有一颗比较脆弱,好奇以及上进的心灵,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就难免会受到伤害或给老师带来“麻烦”,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幼儿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而不是幼儿教师的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孩子的上进心也会被打击掉,”教师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要针对每个儿童自身的优点,因材施教,爱心育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的潜能,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

3.具有广博的知识

作为幼儿启蒙教师的幼儿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一个人一生求学过程中,幼儿教育起着基础教育的作用,接受幼儿教育程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续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幼儿在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时候,天生就具有好学多问的习惯,在看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经常会问“为什么”,如看到奔跑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会问“汽车为什么会排放尾气”“排放的尾气有毒吗”,看到“天上的星星”会问“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等,这时就需我们的幼儿教师用自己广博的知识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如果我们在面对幼儿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同时看到孩子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们心里又作何感想?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学习,广览群书,才能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礼仪教育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国际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教育开始抓起,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针对幼儿教师的礼仪教育就更不可缺了。

1.行为服饰穿戴要大方、得体

现在的幼儿教师大多是90后的女孩子,性格较活泼,思想较前卫,追求时尚是每个女孩子的心灵需求,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教师可以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性感露骨的服装,戴着金手镯,大耳环出现在幼儿教育的环境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领航者,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认为老师那样的穿戴“很好看”,一有机会就会效仿,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举止要规范,不能在幼儿园里追逐游戏,大吵大闹,更不能对别人大声批评,指指点点,长此下去,这种不良行为会使孩子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活动中,遵守幼儿教师服饰穿戴规范,行为举止规范,服饰穿戴要大方,整洁,行为举止得体,从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仪容要适度

爱美是每个女孩的天性,对于很多时尚的女孩来说,化妆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适当的化妆可以让女孩看起来更加美丽,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淡妆是最合适不过的,或是不化妆亦可,切忌浓妆,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红指甲,红脚趾,红嘴唇,白白的脸蛋,远看像“妖怪”,近看像“舞女”,与幼儿教师的身份格格不入,这样的妆容即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贬低,适度仪容,妆容得体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三、结论

幼儿教育处在我国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是否经过正规的礼仪教育及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始终要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实施”爱心“教学,从而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我国幼儿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作者:吴丽 雷春国 单位: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职业论文:职业能力创新教育培训论文

一、总队以往教育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培训方式的单一性。

总队因成立时间短,起步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存在培训方式单一的短板,原有“自上而下”“开会式”“要我学”的培训模式难以适应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的形势。基层民警普遍存在“等、靠”的思想,认为培训与我无关,只要完成当前的工作就可以了,特别是新录用民警和转岗民警的培训工作明显跟不上公共安全管控的需求。因此,总队急需找到一系列快速提升基层民警能力素质,调动基层民警积极性的方法。

2.教育培训内容的滞后性。

世博之后,上海的轨道交通增至567公里,路网全面形成,日均客流占上海总人口的30%左右,特别是部分轨道线路已经向外省延伸,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结构性变化。然而世博安保工作结束后,总队教育训练工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许多培训教材还是沿用十年前的大练兵、大比武的内容,业务培训内容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轨交公安业务发展。

3.教育培训开展的差异性。

由于轨道各条线路及车站分布较为分散,各派出所跨区管辖较为普遍,有的派出所管辖范围横跨4个区,甚至连接至江苏省,而有些派出所辖区虽以换乘车站为主,但单站客流每天高达几十万人次。针对各辖区不同的治安情况,如果采用相同的培训课程,一定会影响培训质量。有的车站民警有空余时间,但未配备培训教员,有的车站有带教师傅,却因工作繁忙安排不出带教时间,加上基层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单位培训质量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

4.教育培训实施的困难性。

目前,总队大量缺编,常常依靠民警加班加点才能保证“一站一警”的勤务模式,基层单位普遍采用“三班二运作”翻班和“45钟工作15分钟休息”的勤务模式,如果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习,一定会对原本警力就非常紧张的基层雪上加霜。此外,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民警、转岗民警进行培训的制度设计,青年民警缺乏学习动力,转岗民警安于现状,专业能力跟不上现实需求。

二、总队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实践

针对转岗民警多、青年民警多的队伍现状,自2012年起总队从提升民警职业能力入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借鉴外单位成功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改革,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总队借鉴企业培训提出的“知识、技能、经验”分析方法,确立了一套符合基层民警岗位培训的理念。

1.结合具体职位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将民警的岗位能力进行纵向划分,建立能力模型。

建模的方法就是对民警所需的每一项技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力争分析到技能点上,然后具体分析民警技能掌握程度,设定每一个培训项目的能力等级标准,使培训的组织者、课程的讲授者、培训对象都对培训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总队在实践中首先设计了“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在能力要素上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由相互网状交错的“单项工作技能”构架出民警职业能力蓝图。

2.在细分“单项工作技能”的同时,还从“知识、技能、经验”三个方面对工作技能进行横向的细分。

将各种“单项技能”的“知识、技能、经验”剥离出来,例如对“五类车管控”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技能,可以进行细分:“知识”就是五类车管控方面的法律知识、工作流程等;“技能”就是拦堵两轮拉客车的合理站位、民警面对冲撞的快速处置方法等;“经验”就是采用实战的方式让民警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切实达到通过培训提升能力的目的。在这期间,要把“经验”作为检验“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抓手。

3.针对没有加以详细规范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技能,采用“研讨”的分析方法,对一些特殊的难点进行破解。

例如反恐防范培训,以往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然后给一些题目,大家背一背答案,最后组织一次考核。这种方式如针对的是有标准化答案的培训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轨道公交反恐防范工作,其在国内没有现成的做法,那么还采用这种方式,其针对性就不强,因此必须在培训理念上要进行更新。在2014年总队反恐防范专项培训中,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明确的内容,第二阶段只有工作目标但不设定具体内容。在第一阶段大家对基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如分析哪些培训内容掌握得还不够,哪些是培训内容本身设置的问题,哪些是没有开展培训但确实是实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些问题在第二阶段予以补充完善。其间充分收集了一线民警的意见、建议以及好的做法,并予以推广。这种培训方式有效增强了民警在反恐方面的主动意识,提升了民警的实战能力。

(二)改革教育培训模式

面对公安工作新要求、新形势,培训工作急需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总队针对队伍现状,将重点放在民警的基础培训、网络培训和深挖资源潜能等方面。

1.采用积分制的核算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队针对1054名站区青年民警在培训方面存在“两多一少一散”即民警数量多、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少、民警分布分散的情况,采用了近年来被广泛运用的培训积分制考核制度。总队先后制定了《轨道公交总队青年民警积分制培训试点方案》和《轨道公交总队2014年青年民警培训积分制方案》,通过先行试点,然后成熟推广的方法,落实青年民警的在岗培训。培训积分制简单地讲就是“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核算方式。在“教”的方面,依照“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编写培训教材,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考核等级标准,并给每一种能力核定一定的积分值;在“学”的方面,就是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结合“能力模型”中民警能力短板,以积分核算的方式对民警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由于积分制的制度设计是通过对民警已具有的能力、学习能力进行评估,给每一名参训民警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结果予以公示,大大激发了每一名民警的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推动了队伍职业能力建设。

2.推行“值训一体”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视频教程,提高培训的适应性。

一方面,总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积极联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筹建网络“e班”,通过网络教学形成“总队—民警”的扁平化培训模式。另一方面,根据总队站区勤务模式和值班备勤制度的要求,针对民警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驻站工作、翻班运作”的特点,探索建立了值班备勤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值训一体”培训模式,切实解决在岗培训难题。网络加小班化的培训模式,有力推动了民警在岗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

3.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潜能,提高民警综合能力。

根据市局“教官新十条”的要求,总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官聘用和教官考核制度,将“助理教官”“兼职教官”“职能部门领导”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助理教官”在基层岗位以点带动面,兼职教官在培训基地系统教学,“职能部门领导”积极开展业务探索创新的三级组合模式,由职能部门领导提出项目,兼职教官研究并实施项目,助理教官最后落实项目,从而紧密联系一线实际,及时开设贴近一线的新课程。此外,总队充分挖掘企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老师来总队传授轨道交通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推行轨道区域“最小作战单元”培训项目中,民警和保安、车站员工等一起参与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形成了车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战斗实体,进一步提升了轨道区域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根据市局提出的总体要求,总队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加以调整。

1.保证培训的专业性。

总队着重在民警的处突、安检、对抗等职业能力方面开发课程,在专业消防知识、专业轨道运营、防范知识、网络办案平台、PDA综合运用等方面都以反恐防范作为标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轨道区域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民警不仅能够应对普通火灾,还要具有应对自焚、纵火甚至爆炸后产生的火灾的能力,这是在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可能对于一般巡逻民警来说这项技能不是必需的,但对于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来说,就需要通过培训确保其能掌握这项专业技能。

2.突出培训的自愿性。

总队在培训积分制考核、“轮训轮值”、“轮岗实训”等制度上均按照“自愿”的原则去设计。例如在培训积分制考核中,总队抽选30门微课程进行网络评选,从中筛选出民警选票最高的12门课程,然后让民警自愿选取6门以上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从民警自我需求出发,尊重了民警的个人意愿。比如在武器警械培训中,总队采取单位专场的形式,让民警自行申报培训量和培训时间,如有部分民警的实弹射击能力已经很强了,那就可以少些这方面的培训,而对于能力较差的民警,则在培训量和培训时间上不封顶,让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在“轮训轮值”中,总队根据民警集训的意见统计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如对于“五类车整治”“PDA盘查”“危险品辨识”等基础课程,民警表示已经掌握了相关内容,总队就立即在下一期培训班中将这些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在轮岗实训中,总队制定了实训工作办法,在每次实训中期都召开实训座谈会,听取意见,然后在后半程实训中加以改进。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由于公安工作任务繁重,有些基层所队领导明知民警的业务能力已经跟不上工作需求,但又不愿意在培训上花时间而影响勤务安排。为此,总队对该岗位的警察职责进行分析,找到民警在能力上的欠缺,然后对该项目的考核分数和民警个人培训积分制考核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对该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在培训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升培训的实战效果。

(四)扎实推进教育培训项目

管理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制度改革的成功率和效率有一个公式:E=Q×A。E是指改革的成功,Q是指决策的质量,A是团队对决策的认同程度。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根据人对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培训项目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被告知的,是一次性完整地获得的,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操练或练习渐进获得的。在实践中,总队将两种知识进行区分,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有时同一科目、同一工作内容,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同组成的,那就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陈述性知识,通过模拟训练的方法使之获得程序性知识。由于培训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民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效率,加大了民警对培训的认同度。例如,轨道区域配置了612套钢叉盾牌,为了教会民警如何使用,并有认同感,总队一开始下发了学习光盘,组织教官送教上门,像钢叉盾牌的使用目的、方法和要点等常规知识,则要求民警先网上自学,然后制定了该科目的实际操作考核办法,采用集中训练、对抗训练、小团队训练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总队在课程设置时,对“消防监督检查”“危险品识别”“纠纷调解技巧”“扒窃案件的初查”等课程不仅设计了笔试积分,还有实战考核积分,会操作的民警才会有积分,而对“管制刀具、仿真枪的认定”“如何在日常盘查工作中识别身份证真伪”“轨道票务系统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等知识性课程则设定笔试积分,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既简单又有效,有效落实了培训项目。

2.严格按照职后教育在职人员“自主”“行动”的学习原则开展培训。

现代警务机制对民警个人能力的需求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态度方面的。针对在岗练兵,总队通过制度设计,注重民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核算考核积分为抓手,如果考核不合格就没有积分,没有积分就没有机会晋升警衔。采用考核时间是固定的,但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方法,通过建设网络视频库,将所有课程均制作成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民警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同时结合集中答疑,提高民警学习效率,把握学习进度。此外,总队将考核方式设定为变动方式,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而加以及时改变。

3.采用360度综合成绩测试的方法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标。

警察培训工作是一项目的性非常强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行为发生改变。例如民警实弹射击成绩作为积分内容,年底每个民警都要通过考核,但当派出所领导要求该名民警成为配枪民警时,其却提出自己心理素质差,无法配枪巡逻,这样就会出现培训无效的情况。所以,总队在实践中将实战绩效纳入培训积分,采用“测试成绩+实战绩效=培训积分”的方式,多方位、立体地将民警的培训参训率、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纳入考核项目。

三、教育培训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民警的业务能力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增强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训民警的履职意识是培训的关键。一方面要树立“动态化”的培训理念。工作要求一定是变化的,并且会因为量的积累出现质的转变,所以培训工作一定是动态的,标准一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领导干部也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方法,从上至下地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其关键就在于“考”和“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细致、公平的评判标准。目前总队在民警范围内推广的“教育培训创新知识初级版”,需要市局职能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进一步推行,特别是在面临育用衔接方面的困难时,更需要教育训练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如能在干部任用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育用衔接,就能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培训的基层落实工作

大量的培训工作最终都落实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所对培训工作是否落实最终决定队伍的核心战斗力和执行力。目前,上级职能部门指导还不够多、基层派出所领导注重短期成效、基层民警难以克服“工学矛盾”、基层“四随”培训“走过场”等情况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没有根本得以改变,在市局倡导大练兵、大比武期间,基层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好,大练兵、大比武一过,基层马上就不重视了。因此,我们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从对基层单位、基层领导的考核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加大对基层“四随”培训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形成在岗培训“打基础”、离岗培训“拔高度”的培训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教育培训的能级打造

能级建设能有效强化民警培训意识,并给予民警一个职业愿景,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能级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训练工作的难点,警察职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民警能级标准制定的难度,能级打造的基础首先要设计出不同岗位的“能力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修订才能形成不同岗位的能级课程、能级标准,最终实现能级建构。目前,总队采用的在岗培训“积分制”和市局推出的“积分银行”,都是能级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从下到上细致构建民警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但要全面制定能级标准,必须先要建立完备的民警岗位职责、追责和育用衔接制度,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基础工作相结合才是构建民警能级的关键。

(四)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的专业塑造

实践证明,专业化建设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工作成本的方法。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提高民警的战斗力,实现警力的解放。目前人才是开展专业警种培训的难点,随着公安知识量的增大,培养“全能、全才”的教官或民警的想法已经脱离实际。大数据理论里有一种观点,“大数据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专业警种的打造,可以探索采用“大数据”的方法,通过收集民警行为数据、知识数据、技能数据等基础数据,最终形成专业数据库、知识库。同时,尽量将考核做到网络化、日常化,通过对微知识、微能力的考核,形成具有“大数据”意义的专业警种培训平台,有效提高专业警种的专业化程度。

作者:孙钢 单位: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

职业论文:职业教育中动漫游戏美术教学论文

1美术基础训练

除一些专业理论课以外,绘画是动漫和游戏美术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素描、色彩、速写课程是美术基础训练的重点。在动漫设计和游戏美术制作中虽然要运用各类二维和三维的不同绘图软件,但千万不要认为用软件制作和美术基础无关。不论运用哪个软件,一个绘画基础好的人和一个没什么绘画基础的人做出来的作品是有本质区别的,尤其是在形体结构以及光影和色彩的把握上都是绘画功底在支撑最终的完成效果。同理如果运用绘图软件能够制作出优秀作品的学生,那么他的绘画功底一定很好。在高职的动漫和游戏专业美术教育体系中,笔者建议在学生大学一年级时进行大量的美术基础课程的训练,而且反复强调一定是大量的正规的训练。所谓正规的训练就是尽量在美术课程上借鉴中国八大美术学院的课程安排,例如:素描课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不能仅仅是启蒙素描,学生训练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一定要开设人体素描,色彩和速写也是一样。因为任何一部动漫作品或是游戏作品都是离不开人物角色的。那么学生应该深入的了解人体的结构、解剖与外形,而这种能力就必须从大量的人体绘画训练中获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想要从事动漫游戏制作的相关工作就必须先要画好画。

2学习绘图软件的使用

现在的动漫和游戏行业美术人才要有两支笔,如果你有了扎实的绘画基础,那么恭喜你已经拥有了你的第一支笔,那么另外一支笔就是你要学会灵活的运用各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为此现在各个院校的动漫游戏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学习,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其实学那么多学生显然不能融会贯通,灵活掌握。几年的游戏美术制作经验告诉笔者,其中的几个软件还是应该作为学习的重点的。应该包括Photoshop、3dsmax、Maya、Flash、Zbrush。这几个软件想要灵活运用就足够学上一个学年的。继而笔者推荐将绘图软件学习放在大学二年级进行。在绘图软件操作的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不然软件命令错综复杂,忘的会比学的快。为了加强记忆和提高使用软件的熟练程度,大量的课下作业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3项目教学与参加大赛

第一,按照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应该同时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遵循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校企合作引进项目教学无疑充分实现了这一教育特点。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项目实践教学中使自己的的专业能力得到完善和升华。这不仅可以检验自己之前的学习成果,更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业界的要求,更好的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真正做到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接壤。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实实在在的引进先进相关企业的一部分制作项目进行项目教学,创建“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专业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直接进到企业参与一段时间的生产实习,也可以在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实训室,由企业的人员来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和检验。另外,每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也是高职院校的重头戏。为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技能大赛是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部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动漫设计赛项是职业技能大赛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想要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对于专业水平的要求甚至要超出企业的技能考核标准,具有绝对的说服力。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紧张的备战,带队教师和参赛选手在激烈的比赛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兴起,行业对美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优秀美术人才来满足动漫和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的要求。目前,我们力求通过上述的三个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更鼓励学生下企业实习,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实战经验,才能满足动漫和游戏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院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为企业持续不断的输送高水平的人才。我们会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不断的探索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

作者:高杰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论文:职业技术学校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学论文

1在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所坚持的原则

1.1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到有效的培养。

1.2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自课改以来,课堂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已经改变。目前,教学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此,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1.3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坚持符合我国教育的原则。为此,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贯彻这一原则。

1.4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诱导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诱导性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的推进,采取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积极的学习。诱导性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诱导性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认真贯彻的重要原则之一。

2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的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要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新时代之下,对学生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践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等比较重要的公共性的基础知识。可是,如今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其他的知识,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此,对于职业技术学校而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调整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特征相结合,增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健全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

2.2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以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学习当中,并能够积极的思考,用于实践,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欢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下,其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2.3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知识引导,开阔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情况,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质。同时,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庞大的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进行合理的学习评价,适当的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能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问题的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结合所学教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根据总结的自身问题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3总结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我国的各大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其目的在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型的人才。但是,我国部分的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传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能力的同时,其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唐小龙 单位:西藏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论文: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61人,其中男教师33人,女教师128人,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94.40%。调查过程中对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和绥化市私立特殊教育机构4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量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统计量,第二部分为职业倦怠测验。职业倦怠测验共22题,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感(9~16)、非人性化(17~2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从未如此”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9~16为反向计分。如果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整个职业倦怠问卷的Alpha系数为0.863,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73,0.884,0.753。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所用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研究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水平,其中职业倦怠总均分(2.37±0.55)、情绪衰竭(2.94±0.66)、非人性化(2.47±0.81)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而在低成就感(1.74±0.61)方面得分相对较低,为轻度倦怠水平。从因子分上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衰竭最严重,其次是非人性化,而低成就感表现不明显。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方面职业倦怠的差异状况。

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平均数及标准差男教师为2.47±0.57,女教师为2.36±0.54,情绪衰竭因子男教师为2.85±0.65,女教师为2.96±0.67,低成就感因子男教师为2.03±0.71,女教师为1.68±0.58,非人性化因子男教师为2.53±0.94,女教师为2.46±0.79。经过T检验,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也就是说,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没有性别差异。在年龄变量中,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F=1.589,P<0.05),但并非所有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差异显著的是低成就感因子。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30岁以下教师为1.81±0.83,30~40岁教师为1.82±0.58,40~50岁教师为1.46±0.54,50岁以上教师为1.68±0.97;经过LSD多重比较发现,30~40岁教师与40~50岁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40岁教师的低成就感更强烈,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到的教学成就感低于其它年龄段教师。在学历和职称这两个变量中,经过F检验发现,不同学历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程度无论是总分还是因子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预示着不同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程度没有区别,这两个变量不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教龄变量中,各类型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F=2.366,P<0.05)、非人性化(F=2.104,P<0.05)和职业倦怠总分(F=2.529,P<0.05)差异明显。事后的LSD检验发现,教龄在4~10年的教师与20年以上教龄教师之间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因子分为3.19,达到重度情绪衰竭状态。在非人性化维度上,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与教龄在3年以内和教龄在4~10年教师之间差异显著。教龄为20年以上教师的非人性化程度明显低于后两类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不同教龄教师虽然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程度,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明显要比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程度轻。

三、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

(一)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本研究显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从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来看,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的程度。这一结果与郭露露(2008)研究比较一致。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证实,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在内,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如何,研究结论千差万别。从本研究来看,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并没有预期那样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人数较少。限于人数原因,本研究并没有对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进行对比研究。在与特殊教育教师访谈中也发现,公立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倦怠状况并没有想象那样严重。访谈中发现,黑龙江省大部分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并不多,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大,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相对松散,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教师也没有强烈的离职意愿。而私立教育机构教师的倦怠程度相对要严重些。在对黑龙江省绥化市某私立特殊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离职意愿比较强烈。机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辞职人数比较多,教师频繁更换。私立特殊教育机构的工作环境较差,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许多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教师除日常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照料儿童生活。一些教师谈到“工作一天经常身心疲惫”,而且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个别教师谈到“每逢周一非常不想上班”,但为了这份工作,又不得不去,存在严重职业倦怠。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与职业倦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显示,男女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郭露露(2008)、王乐(2009)等研究比较一致,而与王玲凤(2010)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既可能与样本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关。王玲凤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均更严重。众多研究者对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修订,所采用的计分方法也有变化,有采用5级计分,也有采用7级计分。关于职称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本研究显示,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因子分和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因子中,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得分较高,并且得分彼此接近,高级职称得分相对较低,但差异程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学历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关系?已有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众多研究者把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分为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及以上三个层次。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同学历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的类型明显不一致。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其它研究者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构成有较大关系。调查也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许多教师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等都已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而学历提高与他们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关系不大,许多教师的学历并非是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而得到的,大部分专科或本科学历也并非第一学历。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共152人,中专或高中以下学历教师仅有11人,人数明显偏少,因此统计结果并没有支持学历差异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差异的假设。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和教龄与职业倦怠。

由于年龄与教龄因素具有关联性,研究者多以教龄作为变量来探讨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者一致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龄不同,其职业倦怠水平会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也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其情绪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均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这一结论与有些研究比较一致。在教师的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因此分析这一因子对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教龄在4~10年左右的教师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得分较高,与其它类型教师有显著差异。有些研究者对这一阶段教师也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年龄阶段教师正处于成家、育儿的重要阶段,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使他们疲于奔命,没有更多时间来补充、更新知识。与其他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收入不高,其工作往往不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低,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此这一年龄阶段教师最易产生知识和技能的枯竭感和工作的挫败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阶段。本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分,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得分最低,与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差异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其年龄因素有关系。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其生理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往往对工作没有初入职或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对工作的激情,有些教师或面临即将退休,生活的经验和阅历使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很多事情能够很好地应付处理,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大,因此这也是这方面得分较低的原因。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所调查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较少,样本来源主要以公立学校教师为主,因此没有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虽然在访谈中已显示二者有差异,但没有进行统计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研究结论。

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但职业倦怠程度整体并不严重,其中情绪衰竭状态达到中等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职称和学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在年龄和教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在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程度上明显高于其它年龄阶段,对这部分教师应该给予足够关注。

作者:刘佰桥 赵华兰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职业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调查共对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结果分析中显示现在高职类院校学生政治观有功利化倾向,学生社会公德有缺失。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有偏颇。学生的诚信意识缺乏,学生考试作弊,争当“贫困生”骗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就业中随便毁约等问题屡见不鲜。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落后,内容陈旧,以传统的说教为主,近年来,作为学生德育标本的师德师风也问题频出。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上“读书无用论”、“人情就业”等价值观和社会舆论不同程度地充斥影响着学生。一些反道德观念的不和谐因素侵蚀影响着广大学生,使得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感到迷茫,以至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2.家庭因素。

当前高职类院校都是“90后”学生,从小在家长的骄生惯养下长大,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特点。

3.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共性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思想教育有逆反抵触心理,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对道德思想品质提升的内在要求,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令人堪忧。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更多高职院校只注意到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功能上的作用,而忽视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但无数事实证明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有着共通性,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意识,言行举止随意,作息时间不规律,相对于比较宽松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训课教学更加强调规范性、纪律性,因此在行为养成方面对学生的约束力更强,实践证明效果更加明显。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与“物”接触,无处“讲人情、拉关系”实训结果具有客观性,不能投机取巧,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因此实训教学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更多的是与教学设备接触,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昂贵,如果不按规范操作或者不爱惜设备而造成设备器材损坏,不仅要照价赔偿,更严重者会造成安全事故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所以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中更多地与实物接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操作提供了平台与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校外实训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多涉及到团队合作,例如一项生产、制作项目需要团队配合完成、市场调研需要分工合作等。所以要完成一项实训任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6.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会设有开放性实训室,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更多的则是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学生从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开始,到固化成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赵虹舒 刘瑞智 王淑桢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职业论文:职业发展实践教学工业工程论文

1基于职业发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具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常规模式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按时序设置课程,追求本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种设计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应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融入必要的实践教学,把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校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极其重视。2014年,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和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础技术,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以及创新,能从事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科研与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强调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但重视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突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各类教学环节,强调解决最短时间上岗的问题,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晋升和相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工业工程(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修环节,对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2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实验

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实验设施不够完备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实践、教学分散不成体系

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6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4结束语

实践是工程技术人才成功之本,缺少了实践性就不能称为是工业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中要重视实践教学,以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改革为基础,基于工业工程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和课外实践部分的三部分实践体系。实践表明,通过较为全面的实践训练期望工业工程毕业生,不仅能在毕业时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也能有利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成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原丕业 万鹏 马莲欣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职业论文: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管理论文

1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当前,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学校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学习专业知识困难较大,精神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想的侵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应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不能因为学生水平差、基础弱就疏于管理;也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生搬硬套。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善于发现并尊重职业教育管理的规律,全面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全面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而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创新评价标准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跟本科学生相比,学历低、素质差、学习能力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无形中增加学习和生活压力,导致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遇事不够冷静,容易走极端,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对待事物及处理事情上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进而引发道德的知行分离。职业学校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事务,更已经发展成社会性问题。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人才的定义及人才评价标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逐渐认识到学历并不完全等于能力。传统的评价标准已难以完全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应该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积极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读本科,甚至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以德为先、技术至上”的人才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3创新管理载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给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向学生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接受教育管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传统的教育管理仅仅通过教室与宿舍等环境实施,已经很难抵挡当今信息大爆炸社会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积极创新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载体是全面做好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重要路径。要结合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加强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渠道,是指通过学校的学工处和各系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教育管理;辅渠道则是利用好互联网(微校园、QQ群、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多种新媒介技术手段,以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工作室等为载体,把广大学生分类地组织在一起,在教师的正面教育引导下,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4创新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建立学生班主任制度。可从高年级的学生干部队伍中选拔品学优良的干部,担任班主任。职业学校要对学生班主任加强培训,加强管理,使学生班主任真正发挥出良好的管理作用。第二,可以成立学生党员督导队。可按照学生行为的具体状况,积极成立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学生党员督导队。通过督导队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作者:刘崇健 单位:湖南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论文: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

一、样本选择

为了收集到各大高校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情况,研究人员详尽地制定了调查问卷,并在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工业大学下发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均为专门人员随机发放,一共下发了250份调查问卷,有13分问卷没有收回。

二、调查结果

1.当前安徽农业大学的招生情况

受访人员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40岁,性别基本呈对半分布。大部分受访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都是本科,有一部分受访人员只有大专学历,极少数的受访者具有初中学历。上述调查结果证实了,“一村一”计划囊括的人才层面较大,并且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差别,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习状况

(1)专业不同导致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受访者所修习的专业基本围绕在兽医、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养殖、园艺这几个专业当中,专业分布比较集中,有利于集体教学的开展。

(2)受访者的自主学习时间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受访者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学校的情况各有不同,导致不同的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的情况有一定的区别。远程教育的相关知识一般只能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假如学生没有一定的自觉性,学业很容易耽搁下来。

(3)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学的领悟不同,所喜爱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有的学生喜欢教师集中授课,有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

(4)通过学习来保证远程教育服务在远程教育当中,通过学习建立起与服务间的支持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提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普及率的关键性方式。在本次调查所涵盖的电视大学当中,大部分学校都能提供教材、录像等资料,都有较好的校园网建设基础。这也是“一村一”计划开展的基础。

3.使用网络来解答学生的问题。

在“一村一”计划当中,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学习的实际效果也有一定的区别。由于学员的年龄差异较大,有的学员并不能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速度也比不上年轻学员。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不能保证及时进行解决,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来解答自己的问题。

4.充分利用大量的学习资源。

学会利用学习资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村一”计划当中,教学机构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在开展后继调查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十分赞许这种学习方式。

5.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建立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希望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视频,还要有网络文本等资源。根据学生这样的需求,学校应当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保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6.通过高质量的工作来提升学员满意度。学校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一村一”计划的积极性。学生对学校工作是否做到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对学校的工作水平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得到有效反馈。

三、结论与建议

1.在上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一村一”计划应当注意的几点。

(1)在该计划当中,学员年龄层次较大,最小的25岁,最大的超过40岁,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计划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2)参与该计划的学员都是以服务乡村教学为目的,一般来说,学生由园林技术、乡镇企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组成。

(3)为了进一步贯彻该计划的初衷,学校对日常工作开展了坚实的支持工作,学员也普遍肯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由于校园网更新较快,网上解答较为及时,学生日常有什么不懂的也能及时得到解决。即便如此,这种新的学习方法还有待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书本学习为主。

2.在“一村一”计划实行了八年之后,有了一定的地方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提高基层人才选拔的质量。为了推动“一村一”计划的发展,地方招收的计划参与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在学生报名之后,首先由党委、工委对学生进行评估,当学生自身素质满足计划所需之后,再上报给相关大学进行汇总,研究学生的录取工作。因此在整个评选过程中,社区选拔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从基层就开始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选择,才能确保计划的高质量执行。

(2)确保培养过程的高质量。以往的教学工作当中,由于教学形式死板,对学生的吸引度有限。而在“一村一”计划当中,教师应当学会用远程教育作为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的因素。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其学会自主学习,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学的最终目的。

(3)优化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在“一村一”计划当中,服务对象为广大农村基层。安徽农业大学有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直接联系,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存在较大问题,专业体系不稳固,导致一些专业毕业人才与农村基层联系不紧密,到农村之后工作也难以开展。因此学校都应当灵活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积极引进农学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学校应当灵活分析自己的教学系统,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研究,确保学生能快速地融入到农村工作当中。

(4)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责任感,不断激励自己提升自身素质。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的一体化进程加速,我们每天接受的知识数量呈现指数型增长。即便当前高校普遍推行远程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也不应当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仕超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工作部

职业论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1研究方法、程序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定性研究方法。具体研究程序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综述,找物流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访谈,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参与程度、满意度及其社会适应状况,从培训态度、内容、目的、期望及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预测,修改与完善调查问卷,然后定稿。其次,发放调查问卷,访谈个案。课题组于2014年8月17日至9月10日对东莞、广州、中山三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分布于东莞、广州、中山三个城市的机场货运站、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车站、仓库、物流公司、货代公司、快递公司、配送中心等150家用人单位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50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0份,有效率占98.7%。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找个别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职业教育培训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想法、建议及要求。最后,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处理。本文主要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等级、收入等基本情况,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状况及社会适应性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克隆巴赫系数,其值为0.85,说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在所有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历分别占11.8%、41.5%、43%、3.7%。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渠道来看,45%的农民工接受用人单位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20%农民工接受政府部门组织的免费职业教育培训,25%农民工选择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只有10%的农民工自己花钱去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在148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选择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有370人。目前,东莞、广州、中山三市的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效果不令人满意,培训不规范,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岗位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东莞、广州、中山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物流岗位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滞后,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制与用人单位对接力度不够。

3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尝试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路向,提出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方面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策与建议。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机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鉴于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

3.1制定与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的物流人才培养,就是要与产业转型升级和物流行业生产实际需要相适应,针对物流行业的工作属性及岗位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珠三角地区急需的合格物流人才。物流行业牵涉面广,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领域。因此,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要与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流部门密切对接,共同协商,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3.2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这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摈弃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创新物流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关键就是构建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协同设置物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物流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与物流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相适应,要建立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物流职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学模式,实现物流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3.3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物流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创新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革新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机制,企业、学校、政府、行业需要寻求共同的利益诉求点,要逐步建立起政府部门引导、物流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物流企业和高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形成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物流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企业方面,采取岗前培训与分工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岗前培训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营模式、企业文化和各项规章制度,分工种培训主要是由1名企业指导老师即师傅携带1~3名学徒工在车间进行专业技能指导。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学徒工的过程管理,由专职老师带队对学生在学徒期间进行跟踪监管,及时了解学徒工的心理变化,调整学徒工的就业心态,使学徒工毕业后能够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降低学徒工流失率,节省物流企业的用工成本。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东莞、广州、中山三个城市物流行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从现代学徒制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该群体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关乎三个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关乎珠三角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珠三角地区,建立现代学徒制这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摈弃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珠三角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为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解决企业招工难等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和社会适应问题,意义重大。

作者:严雪晴 陈晓华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论文:德育职业教育论文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我校近年来的一贯做法。学校在动员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征集学生的意见,形成大家的共识,然后由德育处汇总、整理编入《学校德育手册》,成为大家的行为准则。我校成立纪律部、卫生部、学习部,各部长的竞争选举过程,各部职能的发挥,这过程本身已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体现。我校《德育园地》月刊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学生的大力支持,对于每期封面的设计、稿件的征集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德育园地》畅所欲言,谈体会、谈理想、倾诉心声、针砭时弊。这样,用学生发表的积极健康的作品进行同伴教育、正面引导,对学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参与学校德育评价的改革

智育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评价,那么怎样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规范化、全面性评价呢?我校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对在校期间不穿校服的学生,发现一次扣本班0.1分;对品德不良、严重道德失范的学生,停课、写检查、叫家长、学期末不得评优等。经过一段的实践,我们发现,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几乎没起多大的作用,这种数字统计的德育量化,使德育工作简单化、程序化,降低了教育的艺术性、有效性,掩盖了教育管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经过实践与反思,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人的道德状况,是不可能用一连串数字来度量的,它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评价策略。因此,我们现在改变了过去简单量化德育的做法,坚持做到了教师、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单项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重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评价,体现出评价的综合性。我们还在每周一公布评价结果,体现出了评价的及时性。

三、学校实行值周班、班级实行值周班长方式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值周是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值周班学生佩戴袖章,在值周期间利用课前、课间、放学后的时间,分配到学校各个地方:楼道内、车区、卫生区、大门口等,每个人岗位固定、职责分明、协调合作,监督、检查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校外人员对校内的干扰,维护整个校园的秩序。同时在各个班级中也实行值日班长制度,由班内学生轮流管理,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体现“维护集体利益,我的责任”“班级大家管,人人是主人”的学校管理新理念。经过学生的参与管理和评价,实效显著,现在乱扔乱抛纸屑、碎物的现象没了,学校的大环境、室内的小环境比过去更加美好了。走进校园,总的感觉是秩序井然、环境幽雅,师生关系和谐。

四、构建新型德育活动课

德育工作不是凭说教所能奏效的,它必须设置一定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我校坚持做到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全校所有班级同时上德育活动课,由班主任负责,活动内容依《德育》系列试验读本并结合本班实际进行,然后周二交总结,周四交下一周的本班计划。并且我们还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课评价细则”,每次活动都能较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活动模式,不仅贴近了学生实际,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问题,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活动课,活动课实效大大增强。

五、注重发挥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

一是狠抓学生升旗仪仗队的培养,使他们做到紧握国旗、昂头挺胸、步伐整齐地走向旗杆,给人一种郑重、威严的感觉。二是加强国旗下演讲的系列教育。通过对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和国情资料方面的讲述,使学生对国旗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热爱国旗、尊重国旗、保护国旗、为国旗增光添彩的情感。三是突出时事教育,强化爱国意识。时事政治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实效性,较强的综合性,鲜明的思想性,广泛的吸引性。我们在升旗仪式当中增加了时事政治的内容,使升旗仪式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时代特点。

作者:王敏 单位:河北保定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职业论文:职业岗位能力导向下网络营销论文

一、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网络营销》在高职院校开设多年,但多数仍沿用“理论讲解+虚拟实训”的常规做法,极易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学生难以胜任毕业后在企业的实际网络营销工作,成为电商行业“失业与空位并存”尴尬局面的重要推手。当前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表现如下。

1.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网络营销》是一门理论性、实操性都极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明确网络营销的理论知识,更应熟练掌握网络营销的相关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网络环境分析、网络调研设计与分析、网站建设与推广、网络营销策略及综合应用、客户服务等实操性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校由于配套设施、教学资源等硬性条件跟不上,或缺少富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地位明显颠倒,更应被重视的实践教学往往被忽视,不能有效实施。

2.教学组织缺乏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针来看,应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为落实这一方针,对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组织应从职业能力培养着手,教学过程的组织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而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停留在一般知识的介绍上,脱离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不能合理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的教学体系,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够重视。

3.教材体系陈旧落后,不利于教学组织开展

当前出版的有关《网络营销》教材,多是沿用传统营销的“4P”理论,即绝大部分教材的框架结构仍然套用传统营销四大经典部分而形成的“网络营销概述--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来构建整个教材体系。虽然为了体现其课程的网络特点,也加入了一些网络知识,但这种刻意的添加难以真正实现两者的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重视新的网络营销方法与工具。因此,这种生搬传统营销模块的做法,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课程学习重复性大,针对性差,无法体现网络营销应有的能力、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针对上述典型问题,为符合电子商务发展对网络营销人才的真实需求,避免《网络营销》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网络营销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以下以笔者所在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商务专业开设的《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为例进行分析。《网络营销》课程是民航商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民航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要求中的能力核心支撑课程。依托民航行业、基于中国航协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各部委的标准,我们将电子商务核心课程《网络营销》岗位专业素质能力分解为“两个基础”和“两个职业方向”。在上述岗位专业素质能力解构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探讨“基于工作任务驱动”的方式,以网络营销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能力为主线,通过对院校、企业、民航行业和电子商务协会等进行调研,根据学生可能就业的的岗位(群),分析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其具体的职业能力。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上述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建设:

1.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如前所述,当前《网络营销》课程所用教材基本沿用传统营销“4P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以教材为纲,生搬硬套的模块化教学无法实现知识有融会贯通。为改变这一现状,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设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培养模式的指导下,集中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民航商务《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的开发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来进行构建。在上述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网络营销》课程体系的开发。在上述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我们基于岗位需求,并参考IECE网络营销工程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精心设计相应的网络营销认知、网络营销市场分析与调研、企业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策略、网络顾客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民航企业网络营销综合案件例分析共六大学习情境,每个情境明确教学目标、学习与训练内容,并给出合适的学时建议。表2以部分重要情境内容设计做一说明。

2.强化实践环节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往往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一般是先讲授理论,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设计方式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不相适应,与高等职业教育方针相悖离。《网络营销》课程应当以具体直观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民航商务《网络营销》课程最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现在“网上创业”的有效实施。尽管我们已经建立起民航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网络创业实训室、民航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移动电子商务实训室四个专业的校内虚拟实训室,但由于模拟教学项目与真实企业业务相差甚远,缺乏市场的灵活性,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精髓,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实战教学,设立网上创业项目,并以它为主线,通过“网上创业项目”进行网络实操教学,让学生以创业小组的形式,在淘宝网(CtoC)、“我的网店”(BtoC)、一道网(BtoC)上开设网店,进行真实的网上运营,开展网店装修、店铺管理、网络营销推广、物流配送、网上客服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带动了网络营销“工学给合”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以“网上创业”带动民航商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是深度校企合作的最佳形式,由于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和教师的 四方共赢,即企业可以实现“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可以利用低廉的网上资源办学,解决实训设备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电子商务人才优势实现为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学生可以实现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创业”项目的设计与指导,提高实战能力、成就自身的双师型素质。

3.设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考核机制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优劣的考核方式明显落后。为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机制也应有所创新。第一,课程考核应注重平时考核,而非仅仅是期末考试;第二,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第三,考核内容应紧贴职业能力需求,以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此,民航商务《网络营销》采用过程与期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学生的成绩将根据学习态度(20%)、实训项目成绩(50%)和期末考核成绩(30%)来确定。其中,学习态度的考核重点为个人的敬业精神、主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网络课程的使用情况。实训项目成绩按照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由个人自评、组员互评与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营销被越业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所采用和重视。《网络营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高于纯粹的理论学习,电子商务领域内“失业与空位并存”的困境,其根源就在于当前的学校教育与真实职业岗位存在着脱节。因此,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设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考核机制,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作者:莫晓芳 金蓉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论文:职业课程教学网络信息论文

为何会出现人们对网络的不信任?为何会对网络编辑产生认识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自产生起就具有不真实的因素,虽然网络要求实行实名制,但因为无法真正实现实名制管理,使得网络中的扮演者也成了具有虚拟效果的幻影,因为这些是虚虚实实,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单方面的获得所需要的点击率和暴利,一些网络构建虚假信息来哄骗受众,这也是网络在现今条件下的一种消极产物。

2.网络是新兴媒体,国家相关管理政策还不完善

我国相关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管理上还有一些漏洞,造成了网络现在还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完善的管理机制。当网络上充斥着诸多色情、暴力、八卦甚至欺诈等信息时,人们就会逐渐丧失对它的信任,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出台、提高了网络信息的权威性,才能有效地扭转公众的认识。

3.人们的思维定势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从传统的观点看,人们认为网络编辑与传统编辑一脉相承,作为信息的出产者,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来报道事实的,但是由于一部分网络编辑自身素质较差,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只是照搬一些已有的、低俗的内容来寻求点击率,缺乏新意、缺乏深度。其提供的内容与人们的期望值与满足感产生一定程度的落差,这也造成对网络编辑的认同感日益下降。

二、课程教学应注重提高网络编辑的素质和能力

当下网络社会,网络编辑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由于网络编辑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可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识,即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了解直接源于网络编辑。网络具有的及时性使得网络编辑比传统编辑更具优势。网络编辑在新媒体的条件下充当的角色显然越来越重要,其对整个网络环境、网络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在此形势下,着实有必要对网络编辑的素质及其能力给予全面提升,因此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即将成为网络编辑的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媒体人。

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网络编辑应严格遵守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自觉性。真正认识到一个新闻工作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对于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和虚假成灾的媒体不良趋势,网络编辑要把握主体方向不迷失、不迎合,这就需要其具有相当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文化涵养以及开阔视野,站得高,看得远。网络编辑的入职门槛应该提高,应招收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在不放松对现有课程的提升基础上,要加强培训,营造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时时学习、时时进步的浓厚氛围中,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络编辑队伍。

3.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对于网络编辑自身来说,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有积极的工作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将最真实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受众群体。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有更加敏锐的眼光,关注世界、关注新媒体、关注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关键是要会创新,这就要求网络编辑不要按部就班,而是要推陈出新,在形式及其内涵方面都渗透创新的理念。要学会在变中求发展,在变中求创新,做到“变则通,变则存,变则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会对网络编辑的需求越来越多,重要性日益突出。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中,网络编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诚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得从制度上入手,即国家把网络编辑这一新兴职业纳入国家管理规范,既要鼓励和支持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又加强有效监督和管理,加长网络编辑的教育力度,双管齐下,推动整个网络的健康发展。在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的网络认知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严格自律,培养正确的职业方向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走出校门即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作者:余丽 单位:淮南技工学校

职业论文:语文教学中文言文职业教育论文

一、文言文的特点

1.历史悠久,语言成分无变化。

文言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上占领着重要位置,其内容一直被世人传承下来并沿用,其语言的组成是去变化的。例如:先秦的基本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在文言文中一直保存着;语言中一些最活跃的词汇,其地位在文言文中也存在很强的稳定性;另外,有些词在口语中虽然已经消失不见,但是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很普遍。即使在后人的口中,文言文或多或少有些变化,但是综合起来看,文言文的语法以及内容还是保留着原来面貌。

2.文言文与口语相分离。

经语言研究者的探讨,其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文与后来的口语的距离逐渐地拉开。从汉朝到清朝的文言发展历程中,根据科举考试的需要以及官府的推广,四书五经成为了人们语言写作模仿的模式。所以,文言文与口头语用的相应的语言之间的差距产生越来越大,使文言文与口语产生相分离现象。

3.文言文形式简单。

由于古代的重要典籍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文言文,很多的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简单但内容凝练。在文言文中,单音节的词汇占的优势较大,其多音节及双音节的词语较少;另外,文言文有些内容多使用省略,例如:省去一些主语、宾语、介词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因此,文言文的形式就是相当简单的,但内容却很凝练。

4.文言文有些词句艰涩难懂。

因为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时间较长,与现在口语相比,文言文有些词句就显得艰涩难懂,相当偏僻、古怪,意思也很令人费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要理解这些艰涩难懂的意思,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二、文言文教学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是占有的比例少,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不管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方法的落后。对于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来讲,由于学生语文底子普遍较薄弱,文言文的讲法一般都是采用串讲的方式,其好处是能使文言文的字词分析清楚,句子得到落实。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整堂课下来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常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一刻不停地记,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声音,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中去,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丧失,求知的欲望逐渐地下降。(2)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总认为讲的知识越多、越细致,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越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总是把有结论的知识结论及现成的答案传授给学生,把一篇完好的文言文分析得七零八落,导致文言文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其艺术性也难以表现。

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烦。对于现在汉语来讲,古代汉语及文言文的使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语法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很多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又由于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其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进行不停的翻译和背诵。语法中存在的不同,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重了的厌烦情绪。(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般都忽略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技巧等重要性,导致学生在面临文言文学习时陌生感会油然而生,不能主动地寻找到与以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方法,也不能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3)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课本中的解释以及参考一些资料。平时做课内的文言文题目还可以。但是如果接触到课外文言文时,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其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差,直接导致了对后续文言文学习的反感,形成连锁反应。

三、针对文言文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法进行指导,并传授有效的方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文言文存在的规律性,传授给学生得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成为一个会主动学习的人。对于教师来讲,教师的教不是纯粹为了教,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能更加地注重学生的学法并加以进行指导。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朗读。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朗读要达到的效果。文言文的语言生动且富有节奏感,朗读起来是很有韵味的。学生只有不断地重复朗读就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妙之处,能够领悟语言的意识,能够在文言文语言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文言文的朗读,还可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品味文言文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朗读中,不仅要读准句子,还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的美妙之处显现出来。例如:在《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子他美不美的时候,他的妻子与妾的回答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妾是“君美甚”三字。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妻用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句话表明邹忌的美无人能比,其所表达的语气与“君美甚”的表达大不相同,这使其感情流露得更加强烈,而妾的回答并没有那么强烈,其语气则是收敛一些,则是由于古代妾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方面主动地参与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探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标准,句子读准,而且还要对音调、语气的停顿以及重音的朗读技巧进行掌握。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会逐渐地提高。(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拓展。教师在对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限制在语言教学方面,还要注重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能学习到古人的思想文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引用相关文章进行阅读的对比,提升学生欣赏文言文的水平。其方法就是通过与文章有联系的作品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比较,从中获取较为全面的认知,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思维能力、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然后,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对文章的相关背景及史实结合、联系起来,知人论世。比如在讲《鸿门宴》时,就可以介绍司马迁个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态度,让学生对情节特点掌握清楚,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指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3)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寻找其规律。在文言文中语法、词汇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若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把文章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经验连接起来,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稳固,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效果。

2.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发挥好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则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尽量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好了。(1)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课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需要设定学生参与的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料对文言文的重点加以理解。课后,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例如:学生在文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进行指导并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片段创设成小情景剧,来使学生体验、体会人物、环境。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激情。(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能融会贯通。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及创新。只有这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古文中判断句式时,就可先请学生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式,引出“是”在不同时期的用法,从而加深对古汉语几种判断句式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文言文特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高技能人才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树立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

作者:杨飒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技师学院

职业论文:城市化进程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1.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和转化。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处于人口迅速膨胀时期,加之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处于绝对剩余状态,所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必然之势,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也证实这一事实的体现。而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都未经任何培训,直接涌入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无序状态,很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是劳动力的价值伴随着市场而出现的波动,从本质上看则是因为在城市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缺少应有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所需劳动力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职业教育在培养劳动力的时候考虑到社会需求因素,避免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和混乱;第二,职业教育可以给予劳动力一技之长,让劳动者获得收入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其在城市中安身立命。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呈现正相关关系。

2.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品质。

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使其获得智力和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山提升劳动力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职业教育传授给劳动力生产技术,这样使得劳动力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劳动者的价值。职业教育还可以通过生产技能和技术知识的传授来开发每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使得劳动力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在传授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激发劳动者生产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动力。在培养劳动力设备保养、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安全意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事故率和设备损坏率。

3.职业教育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职业教育推行的过程中不断传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将之贯穿于劳动者知识学习、行为规范培养、思想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理念条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劳动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文化价值理念。职业教育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民主竞争意识为基础,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让职业教育的规模大幅度发展。

职业教育应该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应该能够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高技能人才的这一困境和难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的阶段,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无论是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职业教育的促进和帮助。我国劳动力数量不足导致了华东地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为西部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职业教育应该将重点房子啊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之上,促进城市稳步发展,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职业教育应该和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状态,并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变化。笔者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对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中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将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将会逐渐增加。在技术不断优化、产业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产业技术结构要求不同的人才。建筑、农业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进行初级劳动,所以人才也以初级人才为主;铁路、电力和金融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过渡,其人才结构以中级人才为主;信息、通讯和电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人才结构则以高级人才为主。职业教育还要考虑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现代服务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应该将教学重点和培养方向集中在这方面,这对城市化进程大有帮助。

3.加快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农村劳动力只有获得一技之长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适应城市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将农民的知识技能结构培训和经济发展、产业优化结合在一起。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提升自身收入,实现城市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每年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达到1000万以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就业后岗位培训以及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在就业前的引导培训中可以发挥政府的力量,增加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进行劳动力的培训,加强对转移劳动力转入的管理部门的联系,促进转移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应该发挥当地中职学校的作用。就业后的岗位培训,应发挥社区学院的作用,以社区为载体开展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将流动人口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

作者:瞿维中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职业论文:顶岗实习职业教育论文

一、切实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

1.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中职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办好职业教育。

顶岗实习的实施,促使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较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学校强化师资力量,建立健全实习指导教师库。

通过实习的实践锻炼,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较稳固的劳动者

补充了技术力量,解决了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同时丰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经济效益。

4.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

学生提前到岗位上去“像工人一样”地工作,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既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得以增强。

5.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学生边学技术,边获工资,还能实现提前就业。

特别是部分贫困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顶岗实习也有利于促使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得以提高,社会声誉得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得以扩大。因此,顶岗实习可促使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实施的现状

总结近些年来中职教育顶岗实习实施的实际,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点。

1.普遍性特点。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实施了顶岗实习工作,几乎所有的学生也都参与到顶岗实习环节中。

2.差异性特点。

因所学专业、所处地区、学校、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学生顶岗实习在时间、地点、岗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多元化特点。

这一特点主要是指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管理的多元性。一般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管理主要呈现“学生自主管理”、“企业(厂方)管理”“、学校(指导教师)管理”等形式,尽管各自管理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又密切相连。

4.随机性特点。

主要表现在专业对口和实习地点、岗位上。由于种种原因,事先确定的实习企业、专业岗位等,在学生即将到岗时都还有些许变动,甚至实习中途也要不断地变动,更保证不了每生都能专业对口。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近些年来,尽管中央把职业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在社会、政府、学生、家长、职业学校中的被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顶岗实习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①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不积极主动,由于不同程度地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他们对顶岗实习的接收、安排不乐意,学校每年的顶岗实习工作都困难重重,并且已确定的合作关系很难长久维持。②顶岗实习合作协议中权责关系不平等。接受实习的企业往往利用就业市场中的有利地位在与职业学校或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中,享有较多的权利,承担较少的责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直接侵害实习生权益的条款。③组织管理方面虽呈现“学生自主管理”、“企业(厂方)管理”、“学校(指导老师)管理”“三结合”管理形式,但实际中不规范,落实不到位。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劳动”,只要求实习单位环境比较好、劳动强度不太大并有相对满意的报酬就行,对于进入企业后实习环节的安排是否规范并不十分重视;学校认为顶岗实习就是“企业顶岗”,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主要职责应由企业来承担,而不是学校;企业则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生产”,学生必须遵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要求从事劳动,其他并不重要,学校则应配合企业做好相关工作。用人不育人,实习管理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随机性很强的状态。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学生专业不对口,顶岗实习学生不能胜任顶岗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校内实训设备条件跟不上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差距较大,在校的训练和已形成的技能,无法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工作要求。部分中职学校实训设备条件差、落后并且数量严重不足,已不能适应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或多或少地制约了顶岗实习的实施。②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力量薄弱,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近些年来,各中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手段,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教学水平、技能训练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仍有差距。“理论水平较高、动手能力不强、整体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奇缺”是目前各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师资问题。③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力度不够,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④接受实习的单位由于企业发展的限制,提供实习的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实习生的专业要求。

四、中等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中问题对策初探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和管理方式的随机性、实习地点分散化和实施过程的不稳定性、实习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实习时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为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必须通过政策保障、健全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拓展和稳固实习基地,加强队伍建设等办法做好实习工作。

1.借用理论和政策为依据,加大宣传和对学生教育的力度,提高对顶岗实习的全面认识。

①现行政策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也先后以《通知》、《意见》、《办法》等形式下发文件,进一步对顶岗实习的管理要求、税收减免等进行了政策规定。②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环节,让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应当怎么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顶岗实习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应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有关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确保实习的高效益。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在征求实习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教学实习工作流程、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并落实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优秀实习教师评选办法。另外,作为学校应重视签订实习协议工作。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和权益,学校与实习单位要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为了促使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安全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离校前与学校也要签订实习管理协议书。学校必须与企业、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4.加强调查研究,拓展顶岗实习岗位,强化技能训练,为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要结合教学的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了解其技术及培训需求,通过有计划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开发研究“送教上门”或“请教入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训练学生的某些特殊技能,增加企业与学校的相互了解,拓宽实习岗位渠道。

五、结语

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但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实施。

作者:张兵 单位:襄阳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