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职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8 15:34:28

环境职称论文

环境职称论文篇1

1.中文摘要

(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个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好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

(1)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两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打标点符号。

3.目录

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开始页码(小四号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一次标出。

4.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控一字符。

5.正文:

1XXX--章级层次

三号黑体居中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XXX--节级层次

四号黑体左起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1XXX--小节级层次

四号楷体左起排,段前0.5行;

1.1.1.1或1.XXX--条款层次

小四号宋体左起;

(1)XXX(小四号宋体,接排)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2磅,标准字距。

6.图

图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5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方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标号在图下方。

7.表格

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格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标号在表上方。

8.公式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排列。标号在公式同行右对齐。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

环境工程职称论文范例欣赏: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摘要:环境工程是一项重要工程,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也给与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环境保护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发展工程,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努力才能够收到成效,本文简要分析了环境工程的内容和管理手段,同时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前言:环境工程是一门提出控制、治理工程措施的使用科学,它所跨的专业内容包括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电工程等,它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少害或者无害的闭路生产系统以及按区域环境进行运筹学管理,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成为环境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环境工程的内容

(1)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技术和工程上解决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的问题,提供保护水环境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以及满足不同用途和要求的用水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措施。对废水的处理,一般是根据当地纳污水体的功能与当地污染物总量控制下允许的排放量及浓度来确定处理程度,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大气污染物的起因,并提供预防、控制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工程技术措施。大气污染问题主要为人类活动所造成,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三种,即生活污染源、工业及农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在宏观上应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对主要污染物可采取颗粒污染物净化技术或者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3)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工程的角度,解决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回收利用的问题。由于固体废物来源面广、量大。若管理不当,必将对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其中的有毒有害废物和病原体,还会通过生物和环境介质的传播,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4)噪声及放射性污染控制工程。自然环境中除了大气、水、植被等环境要素以外,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还充满着各种声波、电磁波、光辐射等。随着核能技术及放射性元素的广泛应用,天然石材制品进入室内装饰领域,放射性污染也在走进我们。电磁、放射性、噪声、热、光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众所瞩目的环境保护课题。

(5)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环境工程具有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所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不仅限于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还包括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探讨和开发废物的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以及按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合理地布局与管理,以求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我们应该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来考虑,以获得最佳的治理效果。

二、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1)水环境保护。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行业水污染减排和禽畜养殖污染减排。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将污染源普查范围内的重点建制镇纳入污水处理范畴,推进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实施雨污水分流工程,大力推行雨污分流式管道收集系统,新建渗透型雨水收集系统,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以及城镇污水收集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综合整治沿海排污口,实现排海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重控制制度。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强化水源地的管理能力。

(2)大气污染保护。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CO2、SO2等废气;汽车尾气;加油站、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家庭中能源的消耗;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①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②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③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3)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4)噪音控制。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环境职称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92-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系列青年教师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中的青年教师,包括青年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据教育部2009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85%,[1]并考虑到因本科教学评估和思政专项评估,各高校思政教师持续增加以及高校辅导员多为青年教师的情况,青年教师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应远超50%,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对教师个体而言自身努力是职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就教师群体论,外因则不可忽视,探讨思政教师职业发展外部环境问题更具操作意义。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管理者,其主要职责不在于干涉具体而微的教师个体职业发展,而在于为其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舆论环境

环境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指具体的个人、群体周围的社会生活境况。[2]高校思政系列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环境主要包括舆论环境、制度环境、业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其中,舆论环境指教师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学生、同事、领导以及一般公众和媒体对思政教师及其职业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它体现人们对思政工作的一种主观支持。首先,这种支持是对思政工作表现出关注、理解、同情和谅解等善意,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克服孤立感和挫败感,提升职业认同,进而对其职业发展提供软性支持。其次,这种支持也是一切客观支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思政工作的理解和善意,也就很难有有形的制度政策和物质资源的支持。目前,思政工作舆论环境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四个反差上:一、中央对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部分地方领导的相对忽视;二、绝大部分高校对思政工作的重视和一般社会舆论的普遍忽视;三、高校内各思政工作职能部门对思政工作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其他专业系部的相对忽视;四、大部分高校教师对思政工作的重视和部分大学生的消极应付甚至逆反心理。为此,须多方思考办法,营造有利于思政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舆论环境。

1.全面、持久、深入学习和宣传中央16号文件等系列文件精神,将大学生思政工作变为全社会的共同关切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起,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宣传部等相关部委先后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体现出中央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取向、信息时代网络普及以及文化领域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强势侵略,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大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央精神的贯彻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目前,就整个国家、社会、高校甚至党内的一般舆论环境而言,大学生思政工作还未引起充分实质性的重视。应对这一情况,除继续发挥各级党委及其宣传部门的领导和宣传职能外,广大思政教师可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对中央16号文件等系列文件精神展开多种形式的宣传,积极争取舆论优势。

2.各党政相关部门尤其各高校党委切实担当责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政工作

大学生思政工作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工作。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尤其各高校党委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统一领导机构,应切实担当责任,把大学生思政工作重视起来,抓起来。要把思政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坚决防止对思政工作的各种轻视态度蔓延,防止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态度和倾向。

3.正确引导校园舆论,推动全体高校师生正确看待思政工作

其一,广大思政教师准确自我定位。不期待思政工作独力解决大学生价值建构的全部问题,也不应低估其积极作用。应塑造积极向上的内部舆论氛围,杜绝各种消极主义情绪在教师圈子内蔓延。其二,部分高校领导克服实用主义取向。部分高校尤其是专门院校和高职院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对此,须将其上升至一定政治高度,明确相关领导的政治责任,予以改进。其三,部分大学生改变消极应付态度。大学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客体,其反馈意见是思政教师接触最多的一种舆论。思政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高校思政工作,一是明确展示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杜绝各种模糊态度;二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用雄辩的理论征服学生;三是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努力找到有亲和力的工作方法,拉近师生距离。

4.倡导大德育观念,推动媒体、网络、文化机构、家庭等共同同关注和支持思政工作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媒体领域的指导地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继续坚持正面引导公众舆论;网络新媒体承担主流价值的传承任务,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得力助手。其二,各类文化传播机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公益性文化机构应担负政治责任,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应同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商业性文化机构应担当社会责任,尽力提供政治导向正确并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文化产品,积极推动雅文化进校园。其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家庭教育的联动,学校、社会和学生家庭三位一体,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二、完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指由国家、地方和高校各相关部门制定的与思政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习惯性做法的总和。制度环境是思政系列青年教师面临的最重要的职业发展环境之一,对其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领导体制

现行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各级党政部门对思政工作的指导。包括上至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中至各省市区、地州市党委和政府,下至各省市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等在内的各级党政部门承担思政工作的宏观指导责任。二是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和全面规划本校思政工作。三是各高校思政工作职能部门如思政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心理咨询部门以及各基层党团组织等负责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各高校思政工作职能部门是与广大思政教师联系最密切的部门,除对青年教师进行日常业务安排、指导和管理之外,也要关注其职业发展,为其创造有利的职业发展条件。各高校党委居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质领导地位,各高校思政工作立场是否坚定,效果是否明显,关键看党委。思政系列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尤其离不开高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其一,高校党委应该成为青年教师信仰的灯塔。思政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青年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党委责无旁贷,不仅需要在信仰问题上给思政系列青年教师提供有力指导,而且需要以身作则,以自身坚定的信仰给青年教师提供示范和导引。其二,高校党委应该成为青年教师日常工作的后盾。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使得高校内部尤其是行政部门中出现对思政工作的某种消极态度,这种态度在某些情况下会发展成为思政工作的阻力,高校党委应当注意协调高校内部的这种复杂关系,并在必要时成为广大思政教师的坚强后盾。此外,关系思政系列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已超出高校本身能力范围之外,需要各级党政相关部门的协助。

2.管理制度

高校思政教师管理制度是指主要由各高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包括准入、评价、考核、激励、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一系列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需克服现行管理制度的各种弊端,尤其需要解决行政强势、管理粗放以及教师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问题,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环境。准入制度方面,须严格思政教师准入管理,纯洁教师队伍。为此须认真学习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考核制度方面,须从考核主体、考核程序、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反馈等方面进行完善。高校人事部门、思政课教学部门以及各系部负责思政教师考核工作,相关部门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本着对党、对学校和对教师负责的态度,做好思政教师考核工作。须严格考核程序,杜绝各种暗箱操作、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考核方式,尤其应审慎对待部分高校采用的投票评优的考核方式。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不仅能全面反映思政教师的工作实绩,而且应该相对稳定、可预期且具备导引性,能够为思政教师指明努力方向。应注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如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等。应追求考核结果的公开公正,并形成制度化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以发挥考核制度的鞭策和激励作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制度方面,须克服各种论资排辈弊端。须建立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优胜劣汰的聘任制度,通过流动开放的竞争性用人制度,使优秀青年教师能够脱颖而出。须认真审视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努力克服现行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各种消极现象,营造一个相对纯净的职称评审环境。尤其要使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向一线教师倾斜,让真正做出实绩的思政教师职称能够上得去。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用标准,坚决克服各种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作风的影响。分配制度方面,须克服各种“和谐”旗号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影响,适当拉大教师收入差距,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量计算办法,大力提高一线教师的收入水平。须加大对优秀教师的物质奖励力度,扩大优秀教师收入水平;须解决部分高校行政人员与一线教师的收入倒挂现象,真正突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

三、改善业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业务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实践四端,业务环境则是指为保证思政教师上述业务高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条件的总和。

1.教学环境

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工作有待改进。教学培训方面,各高校尚无针对思政新教师的专门培训,全校性的高校新教师培训和部分省份的全省性思政新教师上岗培训均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而针对全体思政教师的各种培训和进修则往往成为稀缺资源,青年教师没有竞争优势;教学监督方面,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除在新引进教师时会关注其教学水平外,尚无专门针对新教师引进之后的日常教学监督,特别是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在许多高校未能落实;教学评价方面,部分高校过于依赖学生评课而忽视同行评价,教师听评课制度流于形势。鉴于此,可采取两项措施:其一,落实思政课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是思政教师行列中的前辈,这些将人生精华甚至是毕生精力献给思政事业的人是敬业精神的最好注脚。应引导青年教师自觉主动地从他们身上学习做人和为师的道理,为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成长添助力;其二,加强内部教学交流。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个体户式的工作方式,教师成长过程因此相对延长。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青年教师向同事学习:可组织青年教师内部教学竞赛并进行评议,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可提倡团队合作和集体备课,使青年教师与同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请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组成内部教学督导组随堂听课,并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和公开课,做到老中青传帮带。

2.科研环境

为给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多出科研成果,促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手段,解决科研意识、科研资料、科研经费、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等问题。其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科研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澄清长期以来对思政学科科学性的偏见,树立明确的学科与科研意识。其二,置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料,配备适当的办公设备,创造适宜的办公环境。其三,从思政专项经费和其他经费渠道预留充足的科研经费,并主要以科研奖励的形式资助青年教师出版论著。其四,利用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注意科研梯队和团队的组成。其五,带头争取并积极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以项目带科研,以项目带队伍。

3.管理环境和实践环境

管理方面,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各院系党委(支部)领导下参与管理工作,各院系应为其创造自由、宽松和有前景的环境;应逐步推进思政课教师兼职学生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方面,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愈多、社会实践能力愈强,课堂教学的素材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3]

四、优化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主要指以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并包括学校和社会各界对作为年轻生命个体的高校思政系列青年教师身心状态和生存发展状态的一种关爱。人文环境强调有关各方对人的一种尊重、理解、关心和发展。人文环境的提升需要有关各方的真心、热心、细心和耐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1.关心青年教师的精神情感

其一,情感上受尊重,感觉到尊严。要维护青年教师的人格尊严,尊重青年教师主体地位。多了解青年教师工作、家庭和生活状况,多与之进行情感沟通,避免简单命令和粗暴呵斥的工作方式。其二,心理上受爱护,感觉到温暖。要把握青年教师群体中富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并结合其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协助解决。如青年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质,可能会遇到所谓双重人格的问题,即由于长期从事思政工作,可能会因为在学生面前的言论、行为与其本身真实的想法和判断之间的冲突而导致心理上的困扰;又如部分青年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思政工作的特殊性质,不能正确化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产生某种职业倦怠心理。其三,精神上受引导,感觉到充实。应批评那种认为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已能分辨大是大非的观点。一方面,青年教师在精神上的积极追求仍然具备可塑性,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存在被各种低级趣味迷惑和拉拢的危险。为此,应引导青年教师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反对青年教师的各种低级趣味和媚俗倾向。应当有意识地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净化自我心灵,进而开展净化他人心灵的工作。

2.缓解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正处在人生关键期。工作上,青年教师正处于教学技能的培养期、理论水平的提高期、同事和领导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的形成期,从收入方面来讲,青年教师收入低,房价高,更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压力,适当的压力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快成长,过重的压力却使许多青年教师疲于应付,不仅谈不上敬业精神的培养,甚至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心理。为此,高校党委和思政主管部门尤其高校后勤部门和工会应该切实行动,思考办法。其一,用足现有政策空间,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用高校自身力量和资源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同时,高校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高校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的关注,帮助青年教师利用好各类保障政策。其二,千方百计扩大青年教师收入。课酬方面,科学考虑思政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问题,切实提高思政教师课酬收入;科研经费方面,可在安排思政专项课题时考虑设立青年课题,在科研经费方面对青年教师适当倾斜和帮扶,也可考虑设立思政系列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基金,并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工资和津贴分配改革方面,须注意当前高校分配中过分倚重职称和资历的按“资”分配现象,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保护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3.助力青年教师的人生成长

其一,加强思政系列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须从青年教师终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职业规划,尤其需要加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教育,并在认真了解和分析教师个性特征和其他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其二,加强对思政系列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引导和监督。青年教师尚处于发展定型期,并不能排除其在政治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关注青年教师的党性修养状况,随时纠正青年教师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的偏差。同时,在业务方面,作为青年教师业务主管部门的各院系党委(支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也应了解和掌握其业务状况,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其三,注意克服思政系列青年教师成长环境中的消极因素。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一进入工作岗位,没有经过过渡期,便马上面临与其身份和能力不相符的繁重教学任务,出现高职称和高行政级别教师上熟课、少上课甚至不上课,而由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低职称教师多上课、上新课的情况,不仅加重青年教师教学负担,更有可能降低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在课酬、津贴和住房等校内资源的分配上,青年教师较少受到关照,同时在行政和教学科研部门之间有所偏颇等。[4]这都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的工作状态。

参考文献

[1].

环境职称论文篇3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哈尔滨市职称论文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铁 轻轨 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1)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

(2)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所用高新技术领域。

(3)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

(4)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

(5)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

(6)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

(7)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到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二、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总之,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四、轨道交通系统给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看了“哈尔滨市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环境职称论文篇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是在个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内因是决定因素,但对一个学生来说,外因也是至关重要的。

1.学生自身基础差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造成现在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中职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难教,难以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如英语教学还得从认字母、识音标开始,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2.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很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才是优秀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是“末等公民”。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深入内心,并不断扩大,以致丧失信心和勇气。

3.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存在,使其在招生时不加选择,进门都欢迎。因此,生源广杂,素质低。学校存在“三多三差”现象,三多即专业多、班级多、学生多;三差即思想素质差、学生成绩差、组织纪律观念差。甚至一些人在学校无视校纪校规,在同学中称王称霸,影响极坏,这部分学生自己不认真读书,反而妨碍他人学习。

4.家庭环境

现代研究表明,子女学业成就的高低与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望值及父母经常参与子女的学业活动程度有直接关系。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值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成就动机就较高;反之父母对子女要求较低,期望值较低,则子女的成就动机相对也低。

5.学校环境

从调查结果看,有21.8%老师不太关心厌学生,认为他们咎由自取。在回答有机会是否调换工种时,47.4%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调换工种,38.5%的教师表示无所谓,14.9%的教师表示喜欢这一职业,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教师填写在工作中感觉最不满意的是“教师职称评定困难”“学生难教难管”和“没有成就感”等。

6.社会环境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差,建设和发展规模相对滞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相比,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职业高中大多由规模较小、办学有困难的“麻雀学校”改办而成,中等职教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纠正和克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这项工作涉及面很多,需要学校、社会有关部门、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实践理论循环的教学模式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更多沿袭了普通中学学历教育的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印度软件人才“做中学”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再以这些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笔者认为,应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实践理论循环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育中先理论知识后应用能力的做法,将实践操作训练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采取实践与理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融合、螺旋式交替上升的“整合教育”模式。由原来的2+1(即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习一年),改变为0.5+1.5+0.5+0.5(即在实习基地实践操作半年,回到学校学习一年半,到企业实习与半年,再回到学校学习半年)。

2.认真开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学校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观念文化形态的总和。中职学生能力有别,兴趣各异,注意通过开发隐形课程,积极开展有益于中职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健康、轻松的学习环境。实践表明,一个在集体中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容易产生与社会、集体一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反之,则会在学习、生活上心灰意冷,产生与社会、集体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引导学生合理归因。

3.克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随着文化交流日益的深入,港台文化大量涌入。在港台文化中,对校园文化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莫过于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服饰、语言等等。这些新鲜事物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偶像的模仿与崇拜,而且这种摹仿与崇拜达到了过激的程度。这虽然有助于青年学生的自我实现、人格发展;有助于满足求异需要,使生活快乐;但由于这种崇拜是在幻想、虚构的心理作用下实现的,是对崇拜对象的过分认同与依恋。崇拜对象的言行、思想以及生活观念和方式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和追求的模式,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和情绪,以及一些宿命论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也导致了青年学生自我的迷失和个性的丧失。这对于鉴别能力尚低、可塑性极强的青年学生,危害是非常大的。

4.实施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保持这一特色,课程设置是根本。所以,必须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应实施“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即集群式模块课程(KH模式),进行专业整合,设置不同的学习模块。“宽基础”是职业基础教育阶段,是指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系列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政治文化类、工具类、职通类及专业基础类职业群专业类四大板块;“活模块”是职业专门化教育阶段,其课程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见图1所示。

三、结论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现象是普遍而严重的。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探索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可行办法,有助于中职学生满足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利于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功能。纠正和克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需要学校、社会有关部门、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建立实践理论循环的教学模式,是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基础

依据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借鉴印度的软件人才“做中学”培养模式,改变传统教育中先理论知识后应用能力的做法,将实践操作训练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采取实践与理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融合、螺旋式交替上升的“整合教育”模式。由原来的2+1(即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习一年),改变为0.5+1.5+0.5+0.5(即在实习基地实践操作半年,回到学校学习一年半,到企业实习半年,再回到学校学习半年)。这种学习安排使学生能把实习遇到的问题回到学校后又进行回炉,达到继续学习的目的。

2.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是消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关键

(1)通过职称政策的引导和服务,调动中职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观念。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研究改进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制定一套适应中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办法。单独成立中职教师评审机构,与普通教育学校分开评审。职称评聘应向专业教师倾斜,对于非对口任教的教师,不能把第一学历与第二学历是否对口,已有学历与现任教学科是否对口作为评定标准,只要取得了相应层次的学历,不论现在讲授哪门课程,都应该认定为有效。

环境职称论文篇5

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通过对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围绕教学管理中的知识能力构成、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等方面,形成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等为主要模式的创新方式,细化每一个教学安排,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 阐述高校环艺设计专业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1)整体情况概述。当前,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培养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现在的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

(2)专业设计的整体状况。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

2 分析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双师型”非常重要,有实际设计经验与施工管理经验的教师无疑会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开展,他们会把丰富的经验带进课堂,使学生受益,领先和把握设计潮流。目前,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教育厅培训获得的“双师”资格,真正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较少。

(2)人员结构不合理。高校环艺专业一线专职教师较少,与国家所要求的“一线教师应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80%”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线教师的比例也应进一步提高。随着高职环艺设计类学生人数的猛增,很多学校生师比都达不到教育部的15/1的规定,有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多招生,生师比甚至达到了30/1 或40/1。一线教师严重缺乏,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历、职称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青年教师成为各高职学校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但其中拔尖人才较少。

3 探讨提升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首先,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其作好相应的服务;根据教学管理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查、研究并及时处理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实践,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来实现管理目标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开发教师及学生的聪明才智,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是全员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3.2 构建生态管理工作运行体系

在管理机制上,加强学术管理、层次管理与制度管理,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引导型服务,如: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在管理程序上,公开透明,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教师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全方位实现为一线教学服务的职能。在管理技术手段上,建设好教学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管理信息化,不仅建立职能部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咨询与决策机制;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提高管理效率。

3.3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在制度上要切实保障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监管、弱审批,并明确界定各级管理的职责范围,进一步下放权力。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一方面积极推进学分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创新,树立多元质量观,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成长与发展,由运用统一标准过渡到多元的质量评价。还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绩效评估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绩效诱因机制等,扬长避短,激发教学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绩效的提高。

3.4 改革现有薪酬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比较僵硬,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成绩好差一个样,所以要想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实施薪酬改革,增加奖励制度。首先,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岗位职称系列分离,设立高校管理人员对应职称,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我国高校长期实行教育级别制度,管理人员职称与教师岗位职称虽然存在一定区别,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总是往教师系列靠,导致管理混乱。所以,必须设立高校管理人员独立对应的职称,管理人员与教师虽然应该有一定的比照,但更应该突出它的职业性,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与教师系列不同的工资标准。在评价考核方面,目前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关系的模糊化导致国内高校在考核管理人员时要看的数量,这与国外及港台地区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考核情况明显不同。其实,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业绩如何应该主要看管理服务工作做得如何,而不是看管理人员发表了几篇论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并不代表工作就做得好,因为教育管理人员不是做研究工作的,的数量与工作质量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国外的方法倒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吸纳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见,看他们的满意度,以此来确定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而且,要将考核的结果与薪酬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绩效工资,同时设立各类奖金。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好,服务对象满意要在绩效工资和奖金方面有所体现;而对于那些考核成绩差、服务对象不满意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但另一方面要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其服务水平。通过实施薪酬改革,强化考核工作,必然会带来收入的差别化,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这对国内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目前教育管理人员缺乏的恰恰是工作压力和工作积极性。

(1)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首先,要加大青年基金的力度,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科研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其次,鼓励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项目研究与申报,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技术性支持与指导。对于各级各类项目、评奖,能够从科研管理者的角度在选题、申请书填写等方面提供实质性帮助。再次,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平台,如;参加学术交流会、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等。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使他们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起步,走的更高更远。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在科研激励方面的经验,即考虑给青年教师安排合理的学术假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教师创造与成就的需要。

(2)形成晋升激励机制。对部分高校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集中由教授、副教授等高校称的科研人员完成,部分高校称的科研人员在完成职称评定后失去了研究的主动性与研究热情,使得职称评审制度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效果。而多数的青年教师为了评上高校称,努力的争取科研项目,但是由于职称低、资历浅往往申请不到项目,致使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一次次消退。所以必须实现评聘分开,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公开竞争、公开招聘、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度。聘用期内根据被聘人员的绩效状况采取动态管理,依据科研人员承担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获得科研成果、成果获奖等情况严格进行定量考核,对考评合格的可继续聘用岗位,对不合格的不继续聘用原岗位,给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同等的竞争机会,要形成科研人员能上能下的晋升制度。

4 结语

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郑金洲.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李大健.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M].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环境职称论文篇6

激励是一种人内心的活动状态,是指激发员工的行为的一种心理过程,管理者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满足员工的需求,激发员工的行为动机,并使员工的行为朝着组织期望的目标发展的过程。激励是提高组织与员工绩效的关键因素,有效地激励机制是组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吸引和留住适用学校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需要的人才,将现有的人力资源转换为有效地人力资本,这就需要学院的领导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注重现代激励理论的运用,避免单纯的自上而下的“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

一、高职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认识到高职教育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教师作为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成为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当前,各高职院校通过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加强了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机制仍存在有一些问题。

1.绩效考核结果反馈效果不佳

学院在绩效考核时注重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教师无法从绩效考核过程中了解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这就会使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改进,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怀疑考核的公平性。因此依据考核结果所采取的奖励措施,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

2.激励机制中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差异性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强调“老中青”教师,不同学历背景教师的合理组合,但是在针对教师的激励问题是却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教师由于性别、年龄、生活环境、职称、性格的差异,在面对学校的激励措施时,会有不同的反映,甚至会怀疑整个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如何让绝大多数教师满意,获得不同需求上的满足,是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3.薪酬机制设置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内有各自的薪酬发放办法,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但是薪酬发放与教师工作绩效联系不太紧密,主要与教师的职称与职务有关,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无法从薪酬的高低上判别出来。薪酬的激励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成就动机理论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开始人的需求和动机研究,通过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与社会性动机,提出了个体工作情境中的三种重要动机需要: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交往需要。成就动机受个人能力、年龄、性别、努力程度、成败经验等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工作性质、家庭教育及任务难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教师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其成就动机的特点表现在,教师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认真完成,个体要求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并会产生一种内在推动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努力程度及抱负水平对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男性教师追求成功动机强于女性教师,避免失败的动机弱于女性教师;30-40岁是教师追求成功的高峰期,而45岁以后避免失败成为教师工作动机;成就动机受到学历因素影响,依次为研究生、专科生、本科生;职称也是影响教师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依次为教授、助教、讲师、副教授。

高职院校在对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等高层次人才,有计划的选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进修、重点引进与名师带动形结合,优化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

2.公平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人们对报酬分配的公平与否比个人获得的报酬关系更为密切。员工总会有意无意将自己获得报酬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比较,然后再与其他员工进行比较,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收获比与他人的付出收获比相等,就会认为公平,否则认为不公平。这就说明公平理论是基于员工个人的判断和感受,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评判标准会受到当事人的需要、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员工如果认为自己获得了不公平待遇,不仅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会影响员工对组织价值的认可出,丧失对组织的信任与忠诚,甚至会导致人才流失。

高职教师是由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比较活跃,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一群人构成,对于自身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非常敏感,并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人们往往在“占了便宜”相当明显时才能感知,而只要稍微“吃亏”就会觉察到。这就使得学校的管理者在绩效考核中要严格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原则,在激励过程中及时对有不公平感受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3.激励—保健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赫茨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激励——保健理论,又叫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将与工作内容相关的通过改善能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如工作成绩受到认可、工作富有成就感、能发挥自己的智慧等等,这类因素往往能够激发员工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责任心,有助于员工持久、高效的努力工作。将与工作条件或环境相关的能够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工资薪酬、与上下级的关系等等,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赫茨伯格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非一成不变,好的管理者应当能够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而并不仅仅只用来消除不满。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将教师的工资、奖金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否则即使工资奖金发的在高也起不到激励作用。学院应该加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学院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立足学院的长远发展的同时注重教师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实现个人的目标搭建公平的舞台,真正做到从五个方面留人,即: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和环境留人。

三、外在性激励制度的完善

马斯洛需求模型表明,人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成为影响教师行为的一种外在性激励因素,一个尊师重教、人际关系和谐、学术自由、设备先进、管理民主的学校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更能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工作绩效的提高。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外在性激励制度:

1.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先进的工作条件、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及健康的心理环境,这是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外在性因素。

首先要营造一个清洁、宜人的校园环境。校园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为教师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绿化良好、安静洁净的校园自然环境能够使得教师精神放松、心情愉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是改善工作条件。近年来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均不断加强对硬件设施建设,学院硬件设施方面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大学迈进,但是从软件方面学院需要加大力度改善。但是高职院校发展时间比较短,教师业务能力、职业教育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施教能力比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不断优化。学院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较弱,学院领导应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采用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吸引有较高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

2.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近几年不断扩充,吸收引进了大批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渴望在工作中受到重视,但是高职院校在对青年教师培养及价值观导向上存在一些问题。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判断过分关注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及数量,使得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显得功利性比较强,教师之间的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造成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强,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现象。学院要加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教师的心理问题,消除不满,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使教师保持心情舒畅,相互之间给予鼓励和尊重,促使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

3.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拉开分配距离,形成并不断完善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保证教师在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形成成才有环境、创业有市场、干事有舞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公平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77-80.

[2]张璐.基于使命的高效教师激励模式设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38-40.

[3]唐慧敏.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07-109.

环境职称论文篇7

(二)制度建设与受众群体满意度之间的矛盾制度建设是影响受众群体生存及稳定发展的因素综合体,体现在涵盖薪酬福利、后勤保障、职称评定、人才机制等在内的一整套规范制度建设。高校制度环境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稳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先进的制度环境建设能够为人才创设无限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薪酬水平、住房条件、办公实验条件、子女受教育保障程度、学校当前的人才稳定及职称晋升政策等制度体系建设的调查表明,陕北高校的制度环境建设与受众群体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缺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价值偏移,失范的制度环境建设有待优化。

(三)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淡薄与时代诉求之间的矛盾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中的反映。它指在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机制中不断学习、反思、发展和成长的动态过程[1]。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基于现实需要,对照专业发展要求,根据时展诉求,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属教师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新时期的外语教师应具备外语教育知识、外语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等等三大技能[2]。调查显示,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普遍淡薄,这是困扰其专业成长的客观原因。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号召他们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影响自身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各种因素,唤醒他们的专业发展危机感,不断提升其精神追求,拓展其专业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

二、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出路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和整体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陕北两所高校生源的70%来自陕西,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选择继续留在当地从事建设工作,承担着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艰巨任务。所以,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不只是关系到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树立可持续人才发展观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通常,这些人具有较高的学历或职称。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主体,也是高校实现战略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陕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缺乏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的优势。调查表明,陕北高校的人才队伍中,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因此,陕北高校应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提高陕北高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首先,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其大力支持。其次,学校内部还要形成一种公平、团结、合作、积极上进的学术氛围,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再次,陕北高校还要积极达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的学术群体,积极参与前沿学术研究,从根本上增强陕北高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和竞争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运行环境调查显示,陕北高校50%的大学英语教师对学校各种制度体系建设的认可程度偏低,导致学校的制度环境建设缺失,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价值偏移。为了使陕北高校能够健康正常的运行,需要从制度上加强对学校内部的规范和管理,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运行环境,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加强高校内部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福利投资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住房、办公条件,更新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体现服务意识。其次,高校还应该制定有效的人才选拔任用政策和合理公平的职称晋升政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教师的要求,从而建立一套涵盖薪酬福利、人才机制和职称评定等在内的科学管理体制。

(三)培养自我发展意识,树立教师在教育理念嬗变过程中的跟进意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意识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决定教师能否进行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成为困扰该地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规划意识,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鼓励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定位,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作出准确分析。其次,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明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各种措施。再次,教师还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及反馈,并根据变化作出调整,使自己的职业规划与高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教学实践中,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教育理念嬗变过程中的跟进意识,大胆突破传统教法,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思想理念,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英语教师还要努力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先进的理论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环境职称论文篇8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统帅和灵魂,其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思想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等各种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质量和前进速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校的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因此,农村学校的发展水平反映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但作为学校的领头雁,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如何呢?这个特殊又至关重要的群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办学水平?这些都是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参与了省级重点课题《贵州农村中学校长现状调查研究》的研究,通过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部分农村中学校长进行抽样调查,认真分析和研究农村中学校长的发展现状,以期加深对农村中学校长的认识和了解,积极探求一条加快其专业化成长的思路和途径。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62位在职校长、副校长进行抽样调查。其中正校长21人,副校长41人。

2、研究内容:农村校长的年龄、族别、学历、政治面貌、工资、工作时间、家庭等情况;参加专业培训、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和业余生活等情况;并重点就校长的才华、业绩、困惑、烦恼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重点采用了抽样法、访谈法、问卷法和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队伍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

30岁以下的8人,占调查总人数13%;30―40岁35人,占调查总人数56%;40―50岁17人,占调查总人数28%;50岁2人,占调查总人数3%。总的来说,农村中学校长的年龄结构年青化,中青年校长占了大多数,学习和提高的空间还比较大,当然更需要不断成长和不断成熟。

2、学历结构

调查表明,本科学历25人,约占总人数的40%;大专学历35人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约占总人数的57%;中师学历2人,约占总人数的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学校长的学历层次基本达到,但仍显底蕴不足,第一学历为本科和专科的比例较少,如按初中教师提高标准来说,有大部分校长的学历还需要提升,专业知识素养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3、职称结构

调查表明,中高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中一职称38人,约占总人数的62%;中二职称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小高职称6人,约占总人数的10%;小一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从职称来看,中高职称占了78%,说明农村中学校长的职称水平较高,但初级职称的比重触仍然不小。

4、民族结构

汉族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少数民族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涉及仡佬、苗、彝、土等民族。遵义市有几个民族自治县,汉族校长占了主流,少数民族校长的比例也较大。

5、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非党人士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校长重视政治修养的培养。

(二)、校长素养及待遇情况

1、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参加过科研课题人数为24人,约占总人数的39%;没有参加过科研成果课题人数为38人,约占总人数的61%。大多数校长没有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更不用说老师了,说明农村科研和教研工作存在较大问题,必须加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

2、论文发表情况:

平均一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二年/篇为28人,约占总人数的45%;三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未明确为14人,约占总人数的23%。从论文发表情况看,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农村校长规划思考、总结反思、感悟创新、经验推广等的主动性不够,意识和能力不强。

3、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月薪1500―2000元为16人,约占总人数的25%;月薪2000―2500元35人,约占总人数的57%;月薪2500―3000元9人,约占总人数的15%;月薪3000以上为2人,仅占总人数的3%。从整体工资待遇来看,农村校长工资水平偏低,这也较大地影响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研中,我还深入对抽样校长的工作时间、身体状况、业余时间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了解,并重点就校长最能展示才华工作、最得意的业绩和最困惑、最烦恼的事等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农村校长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业余活动单调等现象,困惑和烦恼集中表现在工作和心理压力大、待遇低、资金不足、教师不配套、办学条件差等方面。

三、农村中学校长队伍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我市农村中学校长整体年青化,有较强的精力和干劲,发展的后劲和空间大;工作务实,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上,工作强度大;敬业精神强,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但无庸讳言,就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学校长整体队伍现状而言,其发展和成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1、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农村学校的条件普遍艰苦,除地域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不高外,还伴随着教育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缺口大、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师资数量和质量差缺等诸多人为因素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致使办学效益不高,社会影响不大,校长们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足,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体素质有待更进一步提高。在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同时,对校长继续教育的培训不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参加理论研讨和管理实践提高培训的机会不多,有的参加过岗位培训后,就没有参加过其它提高培训,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更好的提升。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办学思想陈旧,这是制约学校发展和校长成长的又一个“瓶颈”,办学要有思想,教育要有创新,这些都与科研分不开,不潜心研究教育,只会吃老本,只会苦干蛮干是不行的。要重视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进一步增强校长的办学底蕴。

3、职业倦怠倾向较为严重。辛苦勤奋,得不到对等的理解;努力付出,得不到对等的认可;高风险高压力得不到对等的待遇;发展前景茫然;成就感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校长职业困惑和倦怠的诱因。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校长事业激情不高;由于缺乏流动机制,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过长,校长的工作热情不足;由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校长工作责任感不够等等,凡其种种,农村校长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得到关注和重视。

4、管理和办学环境亟待改善。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但在实现中,校长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和影响,使其不能更好地兑现教育思想和管理意愿。学校和校长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大,行政、社会事务过多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影响了校长对教育发展的专注性;教育体制、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严重地束缚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人事、工资改革,职称评聘等教师核心利益致使管理矛盾凸显,工作难度大,校长被推到风口浪尖;农村地区对教育认识不够,对教育重视不够,家长松懈,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社会矛盾较大,校长的办学精力受较大制约等等,办学环境给农村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5、学校的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资金缺口大,教育投入不够;设施设备差缺严重,有的维持常规的教学秩序都困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学科不配套,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工作不安心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办学水平,校长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加快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和途径

农村学校和农村校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加快农村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是农村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1、建立校长培养机制。作为“一校之魂”,校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影响学校发展。要建立较为完备的校长培养制度,将校长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校长培训不但要提升理论,更要实践指导,要把理论研讨与挂职学习结合起来,彰显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效率;校长培训还要在事业心、责任感上下功夫,培养校长的职业精神,能把教育当作事业的人,一定会充满工作热情的。

2、建立校长激励评价机制。实施“名校长”工程,大力推行校长职级制,弱化校长的行政级别,彰显其职业化功能;逐步提高农村校长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不断增强校长的职业成就感,坚定其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对校长的督导、监管,提高校长过程管理的水平。

3、建立校长合理流动机制。实现镇乡流动,甚至可以尝试县际交流,引入更多办学活力,优化办学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和互补;进一步健全完善用人制度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减少行政干扰,真正落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思想,让有真才实学的校长有目标、有盼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环境。引导校长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诊断,深化和规范细节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4、努力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加大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科学合理地给校长放权,给予更多的办学自主,充分发挥其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整治的长效机制,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尽可能帮助校长清除外界影响;突显学校的育人功能,减少学校行政性和社会性事务,让学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稳定的同时重视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

环境职称论文篇9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统帅和灵魂,其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思想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等各种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质量和前进速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校的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因此,农村学校的发展水平反映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但作为学校的领头雁,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如何呢?这个特殊又至关重要的群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办学水平?这些都是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参与了省级重点课题《贵州农村中学校长现状调查研究》的研究,通过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部分农村中学校长进行抽样调查,认真分析和研究农村中学校长的发展现状,以期加深对农村中学校长的认识和了解,积极探求一条加快其专业化成长的思路和途径。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62位在职校长、副校长进行抽样调查。其中正校长21人,副校长41人。

2、研究内容:农村校长的年龄、族别、学历、政治面貌、工资、工作时间、家庭等情况;参加专业培训、课题研究、和业余生活等情况;并重点就校长的才华、业绩、困惑、烦恼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重点采用了抽样法、访谈法、问卷法和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队伍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

30岁以下的8人,占调查总人数13%;30―40岁35人,占调查总人数56%;40―50岁17人,占调查总人数28%;50岁2人,占调查总人数3%。总的来说,农村中学校长的年龄结构年青化,中青年校长占了大多数,学习和提高的空间还比较大,当然更需要不断成长和不断成熟。

2、学历结构

调查表明,本科学历25人,约占总人数的40%;大专学历35人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约占总人数的57%;中师学历2人,约占总人数的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学校长的学历层次基本达到,但仍显底蕴不足,第一学历为本科和专科的比例较少,如按初中教师提高标准来说,有大部分校长的学历还需要提升,专业知识素养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3、职称结构

调查表明,中高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中一职称38人,约占总人数的62%;中二职称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小高职称6人,约占总人数的10%;小一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从职称来看,中高职称占了78%,说明农村中学校长的职称水平较高,但初级职称的比重触仍然不小。

4、民族结构

汉族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少数民族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涉及仡佬、苗、彝、土等民族。遵义市有几个民族自治县,汉族校长占了主流,少数民族校长的比例也较大。

5、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非党人士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校长重视政治修养的培养。

(二)、校长素养及待遇情况

1、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参加过科研课题人数为24人,约占总人数的39%;没有参加过科研成果课题人数为38人,约占总人数的61%。大多数校长没有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更不用说老师了,说明农村科研和教研工作存在较大问题,必须加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

2、情况:

平均一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二年/篇为28人,约占总人数的45%;三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未明确为14人,约占总人数的23%。从情况看,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农村校长规划思考、总结反思、感悟创新、经验推广等的主动性不够,意识和能力不强。

3、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月薪1500―2000元为16人,约占总人数的25%;月薪2000―2500元35人,约占总人数的57%;月薪2500―3000元9人,约占总人数的15%;月薪3000以上为2人,仅占总人数的3%。从整体工资待遇来看,农村校长工资水平偏低,这也较大地影响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研中,我还深入对抽样校长的工作时间、身体状况、业余时间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了解,并重点就校长最能展示才华工作、最得意的业绩和最困惑、最烦恼的事等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农村校长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业余活动单调等现象,困惑和烦恼集中表现在工作和心理压力大、待遇低、资金不足、教师不配套、办学条件差等方面。

三、农村中学校长队伍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我市农村中学校长整体年青化,有较强的精力和干劲,发展的后劲和空间大;工作务实,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上,工作强度大;敬业精神强,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但无庸讳言,就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学校长整体队伍现状而言,其发展和成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1、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农村学校的条件普遍艰苦,除地域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不高外,还伴随着教育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缺口大、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师资数量和质量差缺等诸多人为因素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致使办学效益不高,社会影响不大,校长们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足,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体素质有待更进一步提高。在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同时,对校长继续教育的培训不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参加理论研讨和管理实践提高培训的机会不多,有的参加过岗位培训后,就没有参加过其它提高培训,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更好的提升。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办学思想陈旧,这是制约学校发展和校长成长的又一个“瓶颈”,办学要有思想,教育要有创新,这些都与科研分不开,不潜心研究教育,只会吃老本,只会苦干蛮干是不行的。要重视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进一步增强校长的办学底蕴。

3、职业倦怠倾向较为严重。辛苦勤奋,得不到对等的理解;努力付出,得不到对等的认可;高风险高压力得不到对等的待遇;发展前景茫然;成就感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校长职业困惑和倦怠的诱因。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校长事业激情不高;由于缺乏流动机制,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过长,校长的工作热情不足;由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校长工作责任感不够等等,凡其种种,农村校长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得到关注和重视。

4、管理和办学环境亟待改善。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但在实现中,校长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和影响,使其不能更好地兑现教育思想和管理意愿。学校和校长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大,行政、社会事务过多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影响了校长对教育发展的专注性;教育体制、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严重地束缚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人事、工资改革,职称评聘等教师核心利益致使管理矛盾凸显,工作难度大,校长被推到风口浪尖;农村地区对教育认识不够,对教育重视不够,家长松懈,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社会矛盾较大,校长的办学精力受较大制约等等,办学环境给农村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5、学校的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资金缺口大,教育投入不够;设施设备差缺严重,有的维持常规的教学秩序都困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学科不配套,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工作不安心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办学水平,校长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加快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和途径

农村学校和农村校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加快农村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是农村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1、建立校长培养机制。作为“一校之魂”,校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影响学校发展。要建立较为完备的校长培养制度,将校长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校长培训不但要提升理论,更要实践指导,要把理论研讨与挂职学习结合起来,彰显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效率;校长培训还要在事业心、责任感上下功夫,培养校长的职业精神,能把教育当作事业的人,一定会充满工作热情的。

2、建立校长激励评价机制。实施“名校长”工程,大力推行校长职级制,弱化校长的行政级别,彰显其职业化功能;逐步提高农村校长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不断增强校长的职业成就感,坚定其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对校长的督导、监管,提高校长过程管理的水平。

3、建立校长合理流动机制。实现镇乡流动,甚至可以尝试县际交流,引入更多办学活力,优化办学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和互补;进一步健全完善用人制度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减少行政干扰,真正落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思想,让有真才实学的校长有目标、有盼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环境。引导校长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诊断,深化和规范细节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4、努力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加大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科学合理地给校长放权,给予更多的办学自主,充分发挥其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整治的长效机制,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尽可能帮助校长清除外界影响;突显学校的育人功能,减少学校行政性和社会性事务,让学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稳定的同时重视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

环境职称论文篇10

1 中英文化差异在英语教育中的体现

1.1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文化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在语言上都有反映,汉语多用从大到小的词序而英语则惯于使用从小到大的词序。比如在描述地理位置时,汉语都是先省份、再城市,最后到具体地址,而在英语中则完全与此相反。人们常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好像由大量动词堆砌而成,从表面无法看出句间关系,但句子的意思却将之联系起来。

1.2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英语中常用和海水渔业生产有关的词句。而中国则身处内陆,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汉语的很多习语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如英语中形容力量强大时使用“as strong as a horse”,但在汉语则叫“气壮如牛”,虽然意思一样,但是从“牛”和“马”的不同使用,我们就明白了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1.3称谓与敬语的差异

英语中,敬语谦词的使用体现出和中国人不同,英国人认为you就是指讲话对象,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某处长、某总经理”等敬语。汉语之所以重视敬语谦词是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这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 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2.1相比本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基础较差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采用“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方法,无法提升英语学习成绩。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只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目的一旦达到,他们就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作为进一步培训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英语学习工具性动机突出

高职人才的素质重点是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即能熟练地完成本职工作,并能主动、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根据高职各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点,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

3 将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育结合的尝试

3.1强调语言教学目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语法和翻译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并翻译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实际上,从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来说,以往的教学目的已经失去了意义。学生们“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学生在没有很好的理解语言运用规则前,往往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生搬硬套。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在讨论高职英语具体教学问题之前,有必要再次明确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那就是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如坠烟海,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3.2文化差异与英语电影教学方法的结合

使用英文电影教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更是如此。高职学生原本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抱有排斥甚至恐惧心理,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图文并茂,有情节有故事的电影无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选择的影片应该是具有西方文化底蕴,影片的故事情节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内容,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语言取材于现实生活,更加生动和规范。影片中的语言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了语言的重音、连读、语调等等语言现象,还有许多英语成语、习语、俚语、地方口音等。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时,影片就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相当重要,学生能在相关语境中学习,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其中,取得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影片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影片里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习惯,将之与中国文化和汉语语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巩固学习的效果。

3.3文化差异与行业英语教学的结合(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行业英语教学是目前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的延伸和发散。行业英语教学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高职英语“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基层、面向今后学生可能从事的工作一线、面向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职业要求,根据行业发展,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必须承载文化教育,也就是文化背景教育。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而精”、“用得着”,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和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环境职称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9-01

一、前言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6年联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文件预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大学城在创新2.0环境下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加快教学方式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成了当前的教研重点。

二、空间环境教学能力的分级

文献1中给出了教学能力的内涵,但是缺少外延,而且内涵的给出有点不接地气。本文经过研究相关文献,提出教学能力的概念。教学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下,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所需的个人特质、有效知识、技能、态度、心态和社会认同的集合体。

我们借鉴教师职称评级的层级,将教学能力分为三级,高级、中级和初级。这里的分级含义和非世界大学城环境下的分级含义有所区别,见表1。

三、空间教学能力的结构层次及影响因素

结合相关研究,我们将空间教学能力分为四层,外层、次外层、介质层和内层。类似鸡蛋,蛋壳(外层)、膜(次外层)、蛋清(介质层)、蛋黄(内层)。

2015年7月4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教学能力在空间环境,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到底有何新的变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文献[1]在考虑信息时代教学能力时,没有单独考虑信息环境影响,重视度不够,本文将其单独列层。

经过上述分层,我们可以将教师个人空间环境下教学能力命名为“壳式结构”。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能力的关系研究

空间环境下教学方式是酒坛式结构,教学能力是壳式结构。

从结构模型中我们看出,教学能力比教学方式多一层,二者之间有相似的内容,比如说社会认同。

五、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

1.开展空间教研苑活动

世界大学城有一个教研苑栏目,我们可以自己建立或加入其它教师建立的,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心得,对于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2.改革职称评审

现在的职称评审已经进入一些误区,有很多弊端。很多教师到了年限,每天不是搞科研就是写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实际上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而由于名额的限制,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这就造成教研质量下降。因此,我们建议降低大家对于职称的重视程度,改革职称评审制度,让更多的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研方面,有三条途径可供参考:一是以考代评;二是年限到了之后自动晋级(年度考核合格以上);三是限定分数线,改革当前的加分制度,分数线以上自动晋级。

3.举行高质量的教研培训

现在的各种培训多如牛毛,多数质量不高,价格昂贵。可由省教育厅组织规划,选拨教学一线的教师参加。很多老师参加完社会上的一些培训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收获,但是,大家对于参加一些质量高的培训,热情很高,这就需要教育厅出面组织。

4.举办空间教学比赛

每年由省里组织2次空间教学比赛,可以极大提高一线教师的教研热情。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不要限定名额,很多好的作品由于名额限制被埋没了;二是一年两次,每半年一次,这样既可以保证一定的连续性,又可以方便一线教师的交流。

六、结语

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生命线。教学能力是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终极目的。本文提出了崭新的空间环境教学能力的分级模式,发现了教学能力的壳式结构,促进了教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职称论文篇12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着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它将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所谓工作满意度是指工作者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程度。在大多数的组织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有足够的满意度才能继续在组织中工作,否则,人们要么会辞职,要么会在工作中表现消极甚至怠工。文章对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组织内成员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旨在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1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实施时间为2007年5月~6月,被试的基本情况为:男教师67人,女教师25人;大专以上教师41人,中专教师51人;助教14人,讲师67人,副高11人;教龄1一5年的27人,6一10年的26人,11一20年的30人,20年以上的9人。

2)研究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吕国光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问卷共有30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教学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升迁与进修机会、工作收人、学校管理。问卷的信度为0. 902 1,折半信度为0. 873 1,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资料数据采用软件进行录人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1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总体状况

教师总体工作满意感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工作满意感状况总的看法,它反映了教师工作满意感的一般情况。由表1可见,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2. 95,接近于满意度理论上的中性值3,即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倾向一般满意。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中,工作本身这一维度的平均值最高,表明在各个维度中,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说明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教育这一职业,喜欢体育教师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和能给自已带来的事业成就感。同时,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体育在整个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价值也得到了承认,因而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也随之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更有激情。莆田市大中专学校体育教师对工作环境、升迁进修、工作收人、学校管理满意度较低,这可能与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认为是“副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另外,体育教师会与本行业或本单位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较,自然会影响他们的满意度水平。

2. 2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变最上的差异

2. 2. 1工作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检验表明,男、女性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仅在工作收人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其他4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说明性别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水平未产生影响。

体育领域内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女性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在满意度的大多数维度上要高于男性,但也有研究显示,女性在某些维度上的满意度要低于男性或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研究也显示女教师工作满意程度高L37。有的人则得到相反的结论冈,还有的人认为性别与工作满意度间没有关联,这可能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及取样、被试的工作性质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性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仅在工作收人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其他的4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这与周艳丽、周坷(2003)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这一方面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女性的价值与能力得到了发现和肯定;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我国女性成就感较低、比较容易满足和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有关。

2.2.2工作满意度在教龄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2可知,教龄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整体满意度水平是有影响的。工作年限在1一5年、6一10年、11一20年、20年以上的4组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

通过事后比较(LSD)可知,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工作收人、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是工作年限在1一5年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是新进人的群体,对事业有着高度的热情,当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学校应该高度关注这部分年青人,他们是学校的未来,让他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在升迁进修方面,1 -5年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高,这与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社政司推出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举措密切相关,与近年来各个学校重视考研和职称评审的要求有关。

教龄相对较长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教师一般教龄较长,职称较高,对事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并对事业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自然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因而更适应体育教师工作;同时学校的工资、福利待遇一般是与职称、教龄相联系的,一般而言,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另外高级职称的教师有的是学校重点引进的人才,受领导重视的程度也高,他们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他们会感到比较满足,对工作有较高的满意感。

2. 2. 3工作满意度在学历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体育教师学历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表明学历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从目标追求上说,有较高学历的人往往设定相对较高的目标,对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较大。如果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和工作投人。就社会学的分层结构理论来看,不同学历的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层次是有差异的。由此可知,不同学历者的社交范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高学历者往往很容易往上看,总感觉周围和自己一样学历或者背景的人比自己的工作要好,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然就会引起他们对自己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投人降低。而低学历者往往也会对现有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产生不满足感,对工作不那么投人。这使得学历的差异未导致工作满意度水平的显著性差异。  2.2.4工作满意度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表3),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学校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这2个维度上,学校类别为职业中专、大专院校、一般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大专院校>职业中专;在学校管理这个维度上,学校类别为本科院校、职业中专的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尸职业中专。因此,学校类别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满意度水平产生了影响。

通过事后比较(LSD)可知,在大多数维度上,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低,大专以上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在不同类别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学校领导的重视和个人的目标追求有关。莆田市中专体育课教师对工作环境、学校环境不太满意,在座谈中,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在教学设备安排、科研项目审批、经费分配等方面比较忽视体育课教学的需要;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读书一考试一升学一文凭一工作)强化了家长、学校、学生的智育意识,淡化了体育意识;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态度也不尽如人意,有些中专学校的体育课在课时、教室的安排上都要为其他课让路;教师们对学校管理不太满意,一些学校领导不了解体育课,对体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所以会出现职业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低的现象。

2.2.5工作满意度在职称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表明职称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产生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1)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一般。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中,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较高,对工作环境、升迁进修、工作收人、学校管理满意度较低。

2)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教龄和学校类别,不同性别、职称、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

3. 2建议

针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目前工作满意度不高的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