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1 09:13:4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1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100-03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由于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发生爆炸事故,爆炸发生之后,消防部门及时扑灭了大火,消除了事故的威胁,但却没有考虑到1万t以上的消防废水,连带其中的双苯有机污染物一起进入松花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环境事故。这一事故表明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有着不可分割联系,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项目的前期立项工作和后期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1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报告混淆严重,虽然二者在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方法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但由于诸多原因,二者仍然是两个独立的评价审批系统。多数建设项目选择在项目建设前期单独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没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不利于风险评价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2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关系

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同属风险评价,从评价内容上看,都包含有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危害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的损害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等。安全危害与环境危害许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安全事故往往同时会引发环境事故,如石化工厂爆炸可引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事故可造成海洋污染,安全事故造成的有毒气体泄漏可导致大气中毒物浓度超标。由此可以得出,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容性。

2.1 相关性分析 目前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是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者在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内容存在相关性[1]。重点就评价内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二者有机结合提供理论基础。

2.1.1 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在评价方法上,两者的评价方法存在相通性,特别是危险源辨识、风险概率计算时采用的方法可以相同的。常用事故树或事件树法来分析、确定项目涉及的危险源和风险概率等。在判别指标上,两类评价都将自然人作为重要的评价判别指标来进行评价[3-7]。

2.1.2 评价程序的相关性 从评价程序上看,两类风险评价在都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或机率);风险计算和评价,即模拟或推断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管理对策等。

2.1.3 评价内容的相关性 对于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来说,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内容是相同的。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的风险识别[2]。在风险评价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均是通过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这两方面来判定风险值的大小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相通性,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合理性;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储存过程;管理措施等方面。在评价内容方面,环境风险评价和设立安全评价具有相关性,都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危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最终提出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和防治措施。

2.2 差异性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虽然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两者间存在相关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各自特点、重点和关键点所在[1]。

2.2.1 评价方法的差异性 两类评价所用的评价方法虽然大多相似,但具体又有不同。安全评价在定量评价安全危害时,常用到化学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来确定项目经济损失的大小,同时也使用安全检查表法、等级评分评价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进行安全水平的定性分析[4]。环境风险评价在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后,常用相关预测软件预测其对周围人群、环境的影响情况。常用方法包括有评分法、概率法、事故树法、类比法、加权法等来进行[3,5]。

2.2.2 评价程序的差异性 在评价程序上,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虽然大致程序类同,但是具体操作过程不同。风险识别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侧重事故原因分析,而环境评价评价中的主要目的是为确定最大可行事故准备;后果计算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环境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风险控制提出安全对策,消除安全因素,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风险控制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

2.2.3 评价内容的差异性 在评价的内容上,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也有明显的差异。安全风险评价通常针对一个装置或系统进行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通常是对全部所有装置或系统风险的综合考虑,评价内容的范围和评价对象的范围后者比前者要广。

3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及内容

3.1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

3.1.1 促进评价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风险评价还处于从起步的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价的完善阶段,如何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两种评价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风险评价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风险评价的完整性,促进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1.2 提高风险认识水平 开展风险评价研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全面认识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间的相通性,不仅能明确风险评价的重点,建立正确的风险概念和思维模式,还能提高对风险和风险评价的认识水平。

3.1.3 促进风险评价发展 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风险评价工作的准确性,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奠定基础,促进风险评价的发展和提高。

3.2 相容性分析的思路 根据对其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机的融合进安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以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从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安全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对策措施,做出评价结论共5个阶段。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评价,风险管理,风险评价结论5个阶段。

安全风险评价中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目的相通,均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等,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发生事故发生的原因。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源项分析目的相通,均为确定通过将一个工厂或工程项目的大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识别其中哪些物质、装置或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来源,判断其危险类型,了解发生事故的概率,确定毒物释放量及其转移途径等。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定性定量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环境风险评价目的相通,均为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但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关注的对象除了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应加入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安全对策措施和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管理目的相通,均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应采取的工程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包括应急救援预案。

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相容性评价的新思路,详见图1。

3.3 相容性分析的结论 现阶段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作为项目前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我国的风险评价水平还比较初级,大多数评价报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并不强。现实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二者相容性清晰的认识,工作人员很容易将两类风险报告混淆。正确理解和掌握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对于正确理解、认识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突出各自评价工作的重点和有效提高两类评价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与措施等方面浅述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的相容性,通过对二者相容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效地融入安全风险评价,通过对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 结论

综上所述,两类风险评价在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上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通过对两类评价间相关性及差异性的分析,提出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的工作思路。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既有利于提高了安全风险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又有利于促进安全风险评价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环境、经济间的协同发展,并最终实现在风险环境下的风险源的本质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东,赵朝成,赵东风.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在评价目的上的相关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9):32-33,53.

[2]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1):20-26.

[3]HJ/T2.1-9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

[4]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5]龚理涛,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1997(6):37-40.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2

中图分类号:TE88;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000-01

1、天然气管道的类型

天然气管道按照输送介质的类型分为含硫天然气采集管道和净化天然气输送管道。该分类是按照输送介质中硫化氢的含量大小确定,即管道输送介质中硫化氢含量小于《天然气》(GB 17820-1999)中规定二类气质的硫化氢含量限值(即20 mg/m3)为净化天然气管道,否则为含硫天然气管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天然气净化气管道约一万八千多千米,含硫天然气管道上万千米。按照天然气管道实现的功能可分为油气田内部集输管道、净化天然气输送管道和城市燃气管道。天然气管道直径主要有Φ76、Φ114、Φ159、Φ219、Φ323.9、Φ406、Φ508、Φ610、Φ711、Φ813、Φ1016。天然气输送压力从0.098MPa到10MPa不等[1]。

2、天然气管道事故统计分析

本文所关心的天然气管道事故指因种种原因引发的天然气泄漏事故。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的后果根据输送介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净化天然气管道发生天然气释放事故时主要可能的后果有:天然气释放扩散至大气层、天然气着火形成热辐射及天然气爆炸形成爆炸冲击波。发生含硫天然气释放事故可能的后果有:天然气释放至大气层的同时伴随着有毒气体硫化氢的扩散、天然气着火形成热辐射及天然气爆炸形成爆炸冲击波。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天然气管道事故数据库。国外将天然气管道事故的统计分为含硫天然气管道和净化天然气管道两类来进行。

2.1 含硫天然气管道

加拿大阿尔贝塔省EUB统计了总长19 545km的集输管道1980~2002年发生的事故[2],统计结果显示:

(1)管道事故发生率为0.67~0.89次/103km・a;

(2)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为:内腐蚀、外腐蚀、第三方破坏、建筑物破坏、地层位移、焊缝、接点故障、超压、管线、阀门及配件及其它。各种因素所占比率排序为:内腐蚀>外腐蚀>第三方破坏>建筑物破坏=焊缝>接点故障=超压=管线>阀门及配件=地层位移。内腐蚀因素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3%,超过一半以上。

2.2 净化天然气管道

EGIG (8家西欧主要气体输送管道公司成立的欧洲输气管道事故数据组织)对92 853 km输气管道1970~1992年的事故统计表明[3]:

(1)1970~1992年间欧洲输气管道事故率为0.575次/103km・a,1988~1992年欧洲输气管道事故率为0.381次/103km・a;

(2)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为:第三方破坏、施工和材料缺陷、腐蚀,各种因素所占比率排序为:第三方破坏>施工和材料缺陷>腐蚀。第三方破坏因素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2%,超过一半以上。分析和比较加拿大、西欧的事故统计结果可见:

(1)天然气管道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含硫天然气管道事故率比净化天然气事故率高;

(2)引发含硫天然气管道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为管道内腐蚀,比例达到了53%;引发净化天然气管道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为第三方破坏,比例达到了52%。

3、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自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三年,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日趋成熟和完善。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的规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在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中,关于评价主要内容及后果计算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大多数环境影响评价将天然气管道事故后的火灾、爆炸模拟纳入后果计算的范畴。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中对环境风险评价的定义来看,还是从该“导则”对后果模拟计算的规定来看,都不应将火灾、爆炸模拟计算纳入后果计算的范畴。《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将环境风险评价定义为: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根据这一定义,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的是泄漏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或者事故中生成的有毒有害物对人身的伤亡和环境的影响,而并非火灾或爆炸事故本身对人身或环境的影响。这显然与目前环评领域对天然气管道的环境风险的认识有些差异。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关于后果计算的要求有第7.1条:“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第7.2条:“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的扩散”。根据这一规定,没有必要将天然气管道的火灾、爆炸模拟计算纳入环境风险的后果计算范畴。按此理解,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应关注在出现爆炸、着火和污染物意外排放(释放)后在大气、水体中进行稀释扩散形成污染的事件,一般来说应重点评价中、短期的超标污染事故。污染物对人和动物、植物的污染影响与接触时间密切关联,短时间的高浓度污染物的影响不一定比长时间低浓度污染物的影响小。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与污染物接触的浓度限值是评价的关键依据,低于该浓度限值,受影响个体在该接触时间内基本不会受到影响。笔者因此认为,环境风险评价内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事故因其污染影响对象和影响时间不同而异,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也仅是规范了评价总体框架。针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笔者认为,天然气管道的火灾、爆炸影响范围,热辐射和爆炸冲击波的影响属瞬间或超短期的影响,基本属安全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模拟计算内容也就属于天然气管道事故模拟的范畴,应纳入安全预评价中。而事实上,目前的天然气管道安全预评价报告均对火灾和爆炸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模拟计算,也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4、结论与建议

(1)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应根据输送介质、环境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硫气输送管道的环境风险后果计算应重点计算事故发生后泄漏的硫化氢对环境的影响。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不需要考虑事故发生后甲烷气体的火灾、爆炸造成的人身伤亡,这部分内容已纳入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中。

(2)鉴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 349-2007)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的规定有一定差异或规定不太明确,建议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 349-2007)进行相应的修订或细化。

(3)国内外天然气管道事故统计是天然气管道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的类比依据,而目前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统计资料,因此,建议尽快建立我国天然气管道事故数据库,为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形成社会稳定危机,对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根据相关要求,油气管道项目也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但在实践中,由于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与运营具有特殊性,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其他行业的项目小得多,结合我国当前的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

1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及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

201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加快制定有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2012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申请报告以及咨询评估报告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独立篇章的技术规范编制任务,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相关工作。2012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规定,明确要求2012年8月16日以后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理的项目都需要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章节,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3年2月,为规范和指导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至此,国务院正式建立起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近年来,国务院持续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015年5月在前期大幅减少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今后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为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有效性,2004年,国务院决定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确定了目前的投资管理制度的框架,其核心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核准和备案制。

2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

根据行政审批、投资体制的改革精神,结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特点,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

2.1我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

管道运输已经成为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后的第五大运输方式。管道运输的介质除常见的石油、天然气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乙烯、液氨、矿浆、煤浆等介质。除煤浆管道仍在酝酿阶段外,其他输送介质管道在我国均有成功建设、运行的业绩。管道运输在能源供应、石油化工和居民生活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已成为油气运输的首选方案。我国油气管道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成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约7.4万千米,原油管道2.6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里程数分别占到全国油气管道总里程的62%、22%、16%。油气管道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大动脉,年输送油品约5亿吨,输送天然气达1800亿立方米,我国现有70%的石油和99%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进行输送。

2.2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与运营特点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已初步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进”、“西气东输”、“海气登陆”的油气输送格局。相对建筑、交通、水利等其他工程,我国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管道运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占地少、连续性强、不易受运输周围环境影响等优势,在能源供应、石油化工和居民生活系统中的应用广泛;2)油气管道项目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3)油气管道属于线性工程,通常涉及多个省(区、市);4)管道用地以临时占地为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随着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评价指标和过程从单一的技术、财务评价到环境影响评价,从单一的价值判断到综合的价值判断,从单向性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到双向性的社会评价方法,从单一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到复杂的社会风险的分析。1)财务评价通过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强调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追求项目收益最大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投资利润率等。2)经济评价是计算直接和间接效益和费用,追求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费用效益比。3)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分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详细说明各项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措施。4)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强调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人口变化、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影响指标。5)社会评价分析项目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互适性、社会风险、可行性、持续性、可接受程度等,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分析的编写内容包括编制依据、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措施后的预期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风险调查的程序、范围及部分调查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多有重复,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单位多次对同一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虽然调点不完全一致,但完全可以合并成一次调查。社会评价包含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内容,社会评价要求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内容是相同的,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及评估方面的内容可与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合并。主,站场、阀室等永久占地少,以西气东输二线为例,永久用地约为30万平方米/1000千米,分别是铁路、公路项目的1/1000和1/3000;5)油气管道一般绕开城镇规划区和人口密集区,采用埋地敷设,管道沿线地表建(构)筑物少,不涉及大规模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仅涉及临时用地的补偿;6)油气管道运行中几乎不产生污染物,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核电站、化工厂、炼油厂、燃煤电厂等项目小得多;7)油气管道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都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存在违法建设的情况。

2.3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

虽然油气管道是国家重大的建设项目,但是鉴于以上建设和运营特点,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其他行业的项目小得多,因此,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2.3.1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油气管道项目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时,需要取得管道途经各省(区、市)规划选址意见、国土资源部的用地预审、国家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的节能评估审查意见,这些文件的取得均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带来社会稳定的问题,也都要求公示、听证或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和防范措施,因此能够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贯穿工程设计与施工各阶段,国家和地方也都有相关标准规范对企业的施工组织和管理进行约束,施工途经的市(县)政府也都要求企业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土地征用和补偿款后才可以动工。在管道运行过程中,管道运营企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做好巡检、检测和维修,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往年的经验看,企地联手完全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油气管道项目引起的突发社会稳定问题,油气管道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2.3.2现有的评价体系能够承担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任务现有的投资项目评价包括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随着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评价指标和过程从单一的技术、财务评价到环境影响评价,从单一的价值判断到综合的价值判断,从单向性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到双向性的社会评价方法,从单一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到复杂的社会风险的分析。1)财务评价通过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强调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追求项目收益最大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投资利润率等。2)经济评价是计算直接和间接效益和费用,追求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费用效益比。3)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分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详细说明各项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措施。4)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强调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人口变化、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影响指标。5)社会评价分析项目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互适性、社会风险、可行性、持续性、可接受程度等,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分析的编写内容包括编制依据、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措施后的预期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风险调查的程序、范围及部分调查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多有重复,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单位多次对同一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虽然调点不完全一致,但完全可以合并成一次调查。社会评价包含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内容,社会评价要求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内容是相同的,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及评估方面的内容可与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合并。2.3.3油气管道项目单独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投入高油气管道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属于线性工程,一般需要穿过多个省(区、市)、市(州)、县(区),项目所在地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的层级和数量非常多,面对各地不同的风险评判标准和指标体系,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要求,逐级、逐县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完成社会稳定评估的时间无法控制,也需要大量的费用支持,增加油气管道项目建设投资。以西气东输二线为例,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干线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10个省区,干线加八条支线总长9100千米,项目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核准附件涉及沿途190个县、70个市、14个省,共办理盖章批文及材料2000余件,组织会议200余次,前后历时4年。再如西气东输三线,沿途穿越10个省区、46个市(州)、106个县(区、市),办理各项核准也同样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2.3.4国家行政审批、投资体制改革支持取消或合并相关评价2014年1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精简前置审批,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用海预审)两项前置审批,对重特大项目将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作为前置条件。对于在同一阶段同一部门实施的多个审批事项予以整合,“一次受理、一并办理”。建立纵横联动协管体系,将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文要求一律不得将企业经营自事项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据此,建议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合并,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一次受理,并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一并办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是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提出的要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能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更好地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由于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现有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体系能够承担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任务,油气管道项目单独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投入高,增加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投资,随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务院分批取消了多项行政审批,因此建议取消油气管道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者将其与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合并。

作者:眭峰 艾勇 郭彩霞 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参考文献: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4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风险评价对化工建设的重要性

化工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般情况下,化工建设需要很多大型装置,具有非常复杂的管道设置以及阀门设置等相关设备,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并且在化工建设中很多原材料都有很大的毒性,在其保存、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拥有非常严谨的规范和标准;随着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会涉及到众多化学物质的使用,在处理不当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会制约生产生活的开展,破坏自然环境,影响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以上特点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化工建设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化工企业发生事故的现象层出不穷,我们要对这些事故进行正确的认识,要在这些教训中,总结出规律,为日后的化工建设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环境风险评价对化工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特点的论述,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在化工建设中,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简单的说这项工作就是通过对风险的正确评估,进行科学的源项分析,然后对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进行准确的估测,借此来提出一些预防措施,或者是处理突发事情的有效手段,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化工建设对工作人员和外界自然环境的伤害和破坏;这项工作是确保化工建设安全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

二、化工建设中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在化工建设中,进行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需要通过大致5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应该了解这一行业,最有可能出现的事故是什么,要了解这一行业的运行特点,要在其生产设备复杂性、生产材料有毒性和化学性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生产环节有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正确的认知,也就是说要对过去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解析,找出具体的经验教训,做好历史数据分析工作和风险识别工作;第二,认识到在生产过程有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事故,进一步了解到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大致频率,了解在事故中产生废弃物污染的大致程度,并对其危害进行科学分析,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好源项分析工作;第三是对意外事故的后果进行预测,例如在事故中有可能产生的爆炸等,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对财产的影响等,做到事前的预测,以免发生时会有手忙脚乱的现象;第四点就是要对环境风险进行精确地计算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对发生意外事故后,产生的伤害,进行整体的评估;最后就是要在前四点的基础上,制定一些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当这些事故不幸发生的时候,及时做好治理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产生的伤害。下面我们就对这5项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1.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的概率分析

化工建设中,对环境风险进行正确的概率分析,做出科学的预测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利用对某一设备或者某种同一类型的项目建设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研究,来明确有可能出现的事故类型,寻找事故的源头,在充分掌握这些信息之后,根据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过去的生产参数进行科学分析,是总结事故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过去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未来的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因此风险概率的确定要以历史数据分析为基础;从专业角度来讲,风险概率的确定可以通过事件树法以及故障树法来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化工建设会涉及到生产过程的大小环节,任何一个细小部分的失误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都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事故发生的概率仅仅是理论上的计算而不能代表真实的事故发生可能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概率分析的时候,结合本企业的综合情况,站在全面的角度和可观的角度进行概率分析。

2.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的风险预测和评价

化工建设中施行环境风险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衡量事故造成的伤害,是否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弥补的,是否是社会和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是从风险发生的概率角度来分析;其次是从风险发生的代价来分析。这样企业在进行项目生产的过程中,就会衡量生产和代价之间的关系,做到以最小的代价产生最大的效益。

3.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以及评价结论

在当今社会的化工建设风险评价结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风险管理的条条框框都是非常相似的,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叙述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发生以后的治理两大方面,阐述了火灾、气体泄漏以及检测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就是对消防措施、冷却措施等进行了重点的介绍,却忽略了事故发生以后对人员的疏散、受害人群的慰问以及环境的治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化工建设在日后评价结论中,将这些方面的内容重视起来,并落实到位。

结语:在我国,化工行业的环境评估工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要想最大程度上减少化工建设带来的危害,就必须树立环境风险评价意识,做好环境评估的各项工作,在平时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教训中汲取精华;以此,为日后的相关工作积累经验。这篇文章通过对化工建设的基本特点和环境评估重要性、主要内容的叙述,向大家展示了,我们在生产活动中会有可能造成的破坏,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还通过一些例子的阐述,清楚地阐述了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希望能够为同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使我国的化工建设逐渐走上一条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造福群众、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立伟,许庆,李兰英.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初探[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08)

[2] 王忠亮. 化工石化类合成材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18)

[3] 李柰. 基于实践的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 2010(12)

[4] 龙铁宏. 环境风险评价中有毒物质泄漏预测结果的应用[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02)

[5] 韩雪莲. 石油化工项目中环境风险评价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01)

[6] 林莉,孔庆波. 浅析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4)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阶层、各部门的利益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步显现,这些矛盾纠纷常常发展成上访、闹事、堵门、堵路、围堵党政机关等,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在重要项目酝酿及实施前,应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为此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发出《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对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环保审核的通知》(闽环保监[2010]144号),要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增加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又称为“维稳”,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对环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本文对环评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探讨。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分工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是业主为主体编写的报告。其审查单位牵头部门是发展和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做好重大改革决策方面的总体评估;国资部门负责企业改革政策方面的评估;国土、住房保障、建设部门负责征地拆迁政策方面的评估;环保部门负责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卫生部门负责做好医患纠纷、重大疾病预防方面的评估。因此,环评中应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主,提供发展和改革部门汇总审查。

2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范围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包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民生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行政区划调整、市政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企事业单位重大改革、改制事项;政策性收费、定价和行业管理政策调整;各级党委政府认为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在环评中主要是对拟列入省、市、县(区)重点建设的交通、能源、市政、房地产、农业、水利、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中是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进行审核。

3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审核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的主要内容:一是合法性,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等;二是合理性,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等;三是可行性,实施时机是否合适,条件是否成熟等;四是可控性,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等。

环保部门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重大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进行环境资源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制约因素,环保配套设施是否完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后是否存在环境风险等不稳定因素;群众对项目有无强烈的反应和要求,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有无相应的环境应急处置预案等进行审核。

4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程序

4.1 评估程序

一般要走六道程序:(1)广泛征求意见;(2)自行评估认定;(3)主管部门审查;(4)编制评估报告;(5)制定处置预案;(6)维稳部门备案。

4.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是项目自行评估的环保篇章,主要是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此,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为基础,设立专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对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特别要对项目在规划、开发期间及开发后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分析确认,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事件,从环保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降低和消除措施。

4.3 报告书的技术评估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应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以及环评文件中的对应内容进行技术评估。其中,对在江河湖库沿岸,特别是临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耍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区域;人口集中居住区域附近;国家及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中确定的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新布设的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以及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须把社会稳定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技术评估。

4.4 报告的审批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审批手续时,对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在出具的相关批准文件中同时明确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核意见,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处理意见。对没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或评估内容不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予受理审批;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不完善或者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隐患的项目,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的,不进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

5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提高

由于刚开始进行社会稳定性评价,也没有相关的规范可以参考。笔者认为社会稳定性评价章节应该放在环境预测和公众参与章节之后,由于是报告书的一部分,所以工程概况就不用介绍,主要内容为从规划、政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拆迁安置等影响社会不稳定风险因子,分析其可利用出现的几率和强度;提出降低和消除不稳定风险因素的措施。

我们在《海西天然气管网工程(罗源―福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参考“靖江市下六圩港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评价方法对其方法进行了探索。把本工程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六大类风险可能性大小进行了单项评价,为便于度量该项目整体风险的大小,对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量化,然后得到项目的综合风险大小。

5.1 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确定

首先根据项目特点、专家经验和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确定风险评价标准。

本项目各类风险因素的权重W,取值范围为[0,1],W取值越大,表示某类风险在所有风险中的重要性越大。其次确定风险可能性大小的等级值C,将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值C按风险可能性由小至大分别取值,如表1所示。

将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类风险因素的得分(即W×C),把各类风险的得分加总求和,即得到综合风险的分值,即∑W×C。综合风险的分值越高,说明项目的风险越大。

5.2 评价标准(见表2)

5.3 估算本项目综合风险值(见表3)

从表3可看出,该项目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综合风险值为0.29,风险程度低,其中最有可能的风险是项目发生事故时会引起周边群众的不满。但总体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会发生个体矛盾冲突的可能。因此,从社会稳定性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6

2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

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目标层、项目层以及因素层面三部分,其中目标层是指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对象,一般是风险源评估、人员安全评估、管理评估以及环境评估;项目层是对目标层(评估对象)评估的事项拓展,例如风险源评估包括企业化学品储存量、种类、毒性危害、易燃易爆以及腐蚀性等储运项目评估;危险物质产品、生产设备装置、工艺过程等生产项目评估;监控系统与工艺参数安全等辅助型工程系统项目评估等等。人员安全评估包括人员操作环境与安全意识评估两部分,当前较多化工企业比较注重人员的操作安全评估,忽略对人员安全意识的评估项目,这是环境风险评估系统的大忌。管理评估则应囊括环境影响评估、环保规定与认证的执行评估、应急预案评估以及次生性污染防护评估等等;环境评估则主要表现在环境敏感性与自然灾害判断两个方面。除此之外,因素层是对项目层的重要补充因素,往往是特别强调的评估对象,也是化工企业生产容易遗漏的评估对象,例如风险源中储运系统评估往往对罐区或库区所在的场所缺乏严格评估,人们平时看到的化工企业粉尘爆炸主要不是化学品自身的爆炸事件,而是罐区或库区场所的废弃反应,这就提醒了我们储罐油料、运输及进料方式乃至化学品转移的场地因素都是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对象,“它们可能会成为连锁效应的起始点或继发性事故的单元之一”,因此生产运行项目评估中也不能忘记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停车装置,人员项目评估中暴露在企业生产环境外的人群比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应加入对管理系统评估的环保投资比例考察,一般人认为环境风险评估重在评估风险,但应注意到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同样包含在内,可以说没有环境成本控制就没有环境风险评估,所有的风险评估项目都要进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去,不与环境成本控制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无法被实践。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自2004年后,环保部在2009年进行了“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的公示,提出对环境风险导则进行修订,但至今未最后定稿。随着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风险意识的提高,2004年版导则在十多年的运用过程中,陆续显现出了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 关于环境风险导则修编的几点建议

1.1 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源进行分类

环境事故发生后,风险源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事故风险的传播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1)在大气环境中进行扩散;(2)在非大气环境中进行迁移(水、土壤)[1]。

该分类方法对环境风险源的传播方式、特点、环境危害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类事故特点及其传播方式建立环境风险源的识别方法。将该识别过程加入到环境风险识别的源项分析中,将会进一步提高源项分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 完善环境风险源分级,提出风险源分级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1993-2012年间,我国累计报告各类突发环境事件28000余例[2]。相对于环境风险管理的需求,我国目前存在着环境风险源种类、数量、规模和分布不清,以及对环境风险源周边环境敏感受体的分布不清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风险源的风险防控意识、水平、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3]。现行导则的环境风险分级仅是基于物质性和环境敏感性的简单分析。随着环境风险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利用现有评价方法体系,加入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作为风险分级的依据。企业风险分级在国外已经早有运用。1990年,美国《空气清洁法修正案(CAAA)》实施,将企业风险划分为3个等级,从一级到三级风险水平依次增高[4]。2012年欧盟的《塞维索指令Ⅲ》(2012/18/EU)[5],对企业实行3个级别的控制。德国联邦环境局采用清单法对工业设施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评级。在我国如何确定企业的风险等级?2014年环保部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中附有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综合考虑企业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及其数量(Q)、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技术水平(M)、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性(E),通过风险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该分级方法的确定主要是参考了:美国《空气清洁法修正案(CAAA)》、《塞维索指令Ⅲ》(2012/18/EU)以及我国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另外,在环评阶段进行环境风险分级,不应仅仅只是环评内容的深度分级,还应与后期环境监管进行联系,通过定量化的风险分级,可以明确管理对象和管理的优先顺序,对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项目进行实时的环境风险源监测和管理的要求。目前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进行了环境风险源监控网络传输系统的研究,正在开发环境风险源监控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基础数据的接收和处理、监控数据管理、风险源数据展示等内容。软件管理系统是为环保监管部门提供服务的具体应用,包括日常管理、监控预警、决策支持等模块。通过监控软件管理系统提供风险源监控管理能力的服务,实现基于Web-GIS的环境风险源监控点及监控信息动态加工、处理(空间与专题分析等)与可视化,以及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模糊交互式查询等功能[6]。

1.3 在风险评价阶段引入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概念

当前环境风险导则及修订导则的征求意见版中,环境风险值的计算结果是基于人员吸入毒性物质而导致急性死亡的概率。然后用计算得出的项目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值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比较,从而得到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这个同行业可接受风险值没有给出获取途径,也较难进行判断。

201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了《危险化W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提出了我国风险可接受标准。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个体死亡率。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7],这个标准同样可以在环境风险评价阶段运用于可引起人员死亡的环境风险可接受性判定。

1.4 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增加施工期环境风险辨识

建设项目施工期具有人力及物力使用量大、各个类型的材料使用量多、废弃物品多的特征,在给周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的同时也存在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环评阶段进行施工期的环境风险源辨识,有利于建设单位提高环境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2 结束语

针对2014年版环境风险导则及2009年征求意见版提出了如下建议:(1)在源项辨识过程中,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源进行分类,重视环境风险源的动态传播过程。(2)借鉴国内外经验,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源分级,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对可能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项目提出进行重点监管,风险源进行实时监测。(3)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引入环境风险值的计算结果的判定中,增加风险值的判定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4)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应提出施工期的环境风险辨识,提高建设期建设单位的环境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由于国内环境风险监测和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标准、数据不完善,系统的环境风险监察体制尚未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化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风险部分作为项目环境风险管理的初始,也应积极的跟随当前风险管理的发展步伐,并成为后期环境监管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魏科技,彭剑峰,等.环境风险源及其分类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1):85-89.

[2]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21.

[3]宋永会,袁鹏,彭剑峰,等.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创新进展――(Ⅰ)环境风险源识别技术与应用[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5,5(5):347-351.

[4]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guidance for warehouses[R].Washington DC: Office of 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2009.

[5]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Directive 2012/18/EC of amending and subsequently repealing Council Directive 96/82/EC, on the control of major-accident hazards involving dangerous substances (Seveso Ⅲ)[S].Aberdee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2.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8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 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分析阶段(analysis 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总结、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2.模型优化 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来连串在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型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3.生态暴露评价 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是测定人体暴露值大小、频率、途径和暴露时间,表征受暴露的人群。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相对人体健康暴露评价来说是特别困难的,尤其对暴露群体的表征,针对不同物种,它们栖息地环境差异很大,如水生环境、陆生环境和其他特定环境等。目前对生态暴露评价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一般认为生态暴露评价是测定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与所关注的生态组分的接触状况。生态暴露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由于暴露系统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暴露的描述能适用所有的生态风险评价。由于对存在风险的种群认识不完全、污染物有效性的因子了解不够、单一、特别是多种混合物暴露的剂量一响应规律认识不深入,以及将实验室结果外推到野外的不同时空范围的困难等,暴露评价中的许多因子都存在不确定性。显然,生态暴露评价远比人体暴露评价复杂,关键必须考虑污染物与生物体以及生态系统、污染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4.不确定性处理 不确定性处理一直是风险评价中的主要问题。不确定性来源于各种外推过程,例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由实验室向野外情况外推,由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因此对不确定性的定量化处理是风险评价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要发展各种外推理论,建立合适的外推模型。 总之,随着环境保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可以预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必将对人类生存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新的贡献,并将对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nas(1983):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managing the process.national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

[2]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carcinogen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3992?4003.

[3]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mutagen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06?4021、

[4].usepa(1986):guidelines for the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ixturse.fed.regist51:34014?4025.

[5].usepa(1986):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al tox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28?4040.

[6] usepa(1986):guidellnes for exposure assessment.fed.regits.51:34042?4054.

[7] usepa(1986):superfund health assessment manual.epa 540/1?6/060.

[8] usepa(1988):guidelines for health assessment of systemic toxicants.fed regist.(in draft).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9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 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分析阶段(analysis 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总结、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2.模型优化 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来连串在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型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转贴于 3.生态暴露评价 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是测定人体暴露值大小、频率、途径和暴露时间,表征受暴露的人群。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相对人体健康暴露评价来说是特别困难的,尤其对暴露群体的表征,针对不同物种,它们栖息地环境差异很大,如水生环境、陆生环境和其他特定环境等。目前对生态暴露评价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一般认为生态暴露评价是测定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与所关注的生态组分的接触状况。生态暴露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由于暴露系统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暴露的描述能适用所有的生态风险评价。由于对存在风险的种群认识不完全、污染物有效性的因子了解不够、单一、特别是多种混合物暴露的剂量一响应规律认识不深入,以及将实验室结果外推到野外的不同时空范围的困难等,暴露评价中的许多因子都存在不确定性。显然,生态暴露评价远比人体暴露评价复杂,关键必须考虑污染物与生物体以及生态系统、污染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4.不确定性处理 不确定性处理一直是风险评价中的主要问题。不确定性来源于各种外推过程,例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由实验室向野外情况外推,由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因此对不确定性的定量化处理是风险评价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要发展各种外推理论,建立合适的外推模型。 总之,随着环境保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可以预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必将对人类生存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新的贡献,并将对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NAS(1983):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Managing the Process.National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

[2]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carcinogen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3992?4003.

[3]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mutagen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06?4021、

[4].USEPA(1986):Guidelines for the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ixturse.Fed.Regist51:34014?4025.

[5].USEPA(1986):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al tox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28?4040.

[6] USEPA(1986):Guidellnes for exposure assessment.Fed.Regits.51:34042?4054.

[7] USEPA(1986):Superfund Health Assessment Manual.EPA 540/1?6/060.

[8] USEPA(1988):Guidelines for health assessment of systemic toxicants.Fed Regist.(in draft).

[9] USEPA(1988):Proposed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femaelreproductive risk.Fed.Regist.53:24834-24847.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10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 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分析阶段(analysis 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总结、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11

一、引言

企业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是将环境管理会计建立在企业环境风险内部环境、识别环境风险、应对环境风险、控制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基础上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它充分考虑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在面临环保压力的情况下,企业要运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标准对环境污染加以预防,同时运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风险因素和环境绩效加以管理,并根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分析结果,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为可行的风险管理服务,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双赢。

虽然我国在环境成本归集、分配及相应成本计算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与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指导其投资决策,在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而且,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决策服务,政府不可能通过制定统一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将其推广。从目前各国实践来看,推动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外部压力一般为间接影响,不能直接作用于环境管理会计本身。因此,构建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由企业自愿参照执行,并设计出符合企业自身生产工艺、流程及其管理信息需求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使企业发现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优越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加以应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思路

首先,在环境管理会计实施前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也即对企业内部环境、环境信息披露两要素的要求。企业应广泛收集与本企业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等和ISO14000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经过必要的筛选提炼、分类组合、对比分析,形成风险信息数据库,尽可能的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其次,根据所需会计指标建立环境风险评估系统,针对收集的各类环境风险初始信息,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活动,运用现行的风险管理手段,定性定量的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控制顺序,同时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并对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评价。

最后,将风险管理体系融入环境管理会计中,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环境风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互相配合,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如图1)。整个过程中,环境管理会计自始至终都起着监督和管理作用,使环境风险管理与环境管理会计相互融合,最终达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双赢的效果。

三、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步骤

(一)健全的企业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首要基础。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部环境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原则与结构,并受企业历史文化的影响。

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主体中的人们如何看待风险和着手控制确立了基础,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并赋予了企业风险管理中较准确的名字――内部环境,扩充了其范围,使企业内部环境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偏好、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组织结构、权责分派,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

(二)环境信息充分披露

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财务报告的做法,利用会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财务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企业的环境绩效。

环境信息披露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构建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需要。由于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一种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树立“绿色”生产经营理念,并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保证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风险导向下的环境管理会计,要求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实用和详细。环境信息的载体是环境会计报告,所以为了适应信息披露的要求,财务报告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相应的披露内容。定性披露主要揭示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环境成本,如负责环境问题的人员配置、环境教育、企业对社会环境项目的资助以及企业举办的公益环保活动等;定量披露主要报告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价

环境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收集有关环境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暴露、危害等方面的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系统、全面、连续地发现环境风险管理单位面临的财产、责任和人身损失等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本体系构建的关键一步。企业只有在正确识别自身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才能主动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环境风险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使企业受到意外的风险损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的要求相违背而受到的制裁风险,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改变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阻而导致经营困难等。

(四)环境风险管理控制

环境风险管理是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相关环境法规,利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的成本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的风险度和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以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采用恰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的风险度,保护人身健康与生态系统安全。

环境风险管理控制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首先要了解环境风险管理控制的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管理程序,采用相应的环境风险规避技术,一般根据环境风险呈现的状态划分四种不同的规避技术,即风险避免、风险减少、风险自留、风险转嫁;其次要关注环境风险信息的质量和层级;最后要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从源头上防范环境事故的发生。

(五)环境风险应对

环境风险凸显、事故频发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典型表现,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矛盾即环境风险的应对,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战略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构建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关键。对于环境风险事故的应对措施,最根本的就是将风险管理与全局管理相结合,针对识别的环境风险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以实现企业“整体安全”。

(六)环境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补充与完善,是使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有助于为决策者防控污染、保护环境提供思路,并明确项目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应把环境风险度作为管理环境的重要依据,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对于环境风险高的相关行业,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落实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险、差别化电价等环境经济政策,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环境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流量和存量,以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动情况,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情况,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找出与环境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少受环境风险威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

四、关于环境风险绩效评价的进一步要求

一是公司环境资产和资源要达到有效利用。环境事故减少或被避免,资产减值降低,排污费、罚款、赔付支出减少,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降低,机会收益增大。二是环境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并有效的执行。三是环境风险信息及其相关的信息载体可靠。四是环境法定责任得到较好履行。

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多不能满足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的要求,而环境风险绩效评价是对环境管理的监督,衡量企业的环境管理是否有效,其具体应用程序主要体现在:坚持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树立环境风险评价的正确态度,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目的,把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遵循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比如,了解环境风险资讯;环境风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辨识环境风险源;分析和判断环境风险;做出环境评价结论;提出环境保护意见)。

参考文献:

1.Cormac Butler. 2006. Mastering Value at Risk[M].Pearson Education.

2.Christmann Taylor.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Determinants of firm self-regul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439-458.

3.宋国君.论环境风险及其管理制度建设[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

4.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篇12

1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背景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历史源远流长,内部控制较为完善且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代表理论当属COSO于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把内部控制真正提到法律高度的是美国国会和政府通过的《萨班斯法案》,不难发现美国人在经历了“惨痛教训”之后,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言而喻。在中国,国家层面2008年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近年来,我们在审计中发现,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而产生的问题非常之多,有些地方甚至存在重大控制缺陷,如无规范的审批控制制度,随意对外提供担保、出借资金产生损失;废旧物资源头控制缺失,回收率低,处置程序缺乏监督;不相容职务未分离,预算控制刚性较差;计划体系不完善,计划执行偏差大。

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曾在2005年至2008年间建设了一套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进行广泛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但自2008年公司上线SAP管理系统后,原先的内部控制环境及公司业务所依存的载体、业务流程、业务风险点均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于2011年启动了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2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内涵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一个对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系统和综合评价的专用工具。该体系是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理论、国家五部委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而建设,体系结合了我公司的业务特点,充分研究了SAP系统的特征,剖析了主要业务在系统内、外的运行状况。该体系本质是一个评价工具,目前已经建成的是基于SAP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该体系五个部分的核心是控制活动评价,也是评价体系的主体,其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控制分析,二是控制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如图所示:

<D:\123456\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1-297\123-1.jpg>

控制分析以剖析业务模块的流程、环节乃至风险点为主线,得出风险点的控制内容作为评价的基础。控制评价则以测试内容为目标,针对测试对象的不同类型,运用观察、询问、审查、重做等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打分,形成对风险点、流程、模块乃至系统、目标的整体内控评价,并最终形成内控系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循环。

3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具体做法

3.1 控制分析

控制分析是制定标准体系的过程,既要分析业务的风险点所在,也要给评价者一个标准控制措施的参照物。控制措施的制定基本遵循从面到点的设计思想,层层分解,不断细化,即:模块到流程到环节到风险点的过程。

3.1.1 模块选择

经过调研及参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指引,我们选择SA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四个模块作为评价对象,从范围上基本上可以履盖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

3.1.2 环节分析

环节分析是将模块按照便于评价的需要和经营业务本身的特点进行细化的结果,根据各自的特征,各模块的分解方法不同、环节也不相同。

3.1.3 流程描述

流程描述是将管理模块中的所有环节之间的关系及先后顺序等绘制在图上,流程描述的主要作用是让评价者通过看图可以对管理环节一目了然,便于在评价时做到准确定位。

3.1.4 风险点确定

在公司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指引确定各模块风险点,确定风险点后我们对每一风险点的特征及控制措施又作了进一步说明。控制分析表如下:

[模块\&流程\&环节\&风险点\&控制措施\&目标关联\&控制属性\&控制载体\&财

块\&货

金\&岗位设置\&岗位分工\&建立岗位分工制度,制度规定岗位职责,岗位资格等\&合规\&线外\&岗位制度\&不相容职务\&是否在岗位设置时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重点是钱账分离、审核支付记帐分离、银行帐户印鉴管理以及货币资金票据管理分离等),相关业务人员实现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营运\&线内\&票据及银行印鉴章保管制度\&定期轮岗\&建立轮岗制度,岗位定期轮换\&营运\&线外\&财务人员轮岗制度\&资金收入\&。。。\&。。。\&。。。\&。。。\&。。。\&资金支出\&。。。\&。。。\&。。。\&。。。\&。。。\&。。。\&。。。\&。。。\&。。。\&。。。\&。。。\&。。。\&]

3.2 控制评价

运用本体系进行内控评价的程序如下图所示:

<D:\123456\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1-297\123-2.jpg>

3.2.1 明确评价类型

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审前内部控制评价,另一类是专题内控评价。

3.2.2 制订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评价目标及对象;选定评价人员及明确人员分工;确定评价业务模块;结合实际进行分值与权重设计。

3.2.3 控制调查

该环节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初步了解,这是后续确定评价重点的基础。控制调查借助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针对被评价对象的关键业务流程、各业务模块内部控制现状、相关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内控过程中存在哪些缺失或不足等内容进行编制。

3.2.4 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阶段的关键是样本规模和样本范围的确定,样本可以是某一制度或文件,也可以是具体的基建项目等等。样本规模可以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确定,也可以采用判断抽样,我们在实践中根据评价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抽样方法,如属于审前调查时则采用判断抽样方法,对于独立评价时,我们采用统计抽样与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当总体的差异性较大时,采用分层抽样,如财务类样本因其周期性较明显,抽样时可以按月份进行划分,将年初、年末作为重点实施抽样。

测试结果同时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式,一般来说,定量评价可以用“符合率”指标反映,即抽取的样本量中符合规定的比率,定性评价则主要针对被评价单位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重大经营决策事项或只有一个样本的情况进行。

3.2.5 评分及评价

①风险点评分

对于定量部分,取满分与符合率的乘积作为测试得分;定性部分,根据设置的分数档次确定测试得分。风险点中有点分项内容的,则各分项内容得分之和便是该风险点的测试得分。

②模块的评分

评分中有两类权重,一是风险点权重,二是模块权重。在业务模块中需要设置风险点权重,风险点得分与权重乘积得到权重分,模块中各风险点的权重分之和便是模块的测试得分。

风险点权重确定的关键是模块中各风险点重要性程度。通常依据模块业务性质和失控风险概率来确定。在具体评价中,如果不存在对某个环节或者风险点的评价,可将该风险点的权重设置为0,同时调整其他风险点权重,使得整个业务模块的权重合计为1。

③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需要确定各模块权重比例,模块的权重取决于模块的重要性程度。以下是我们设置的综合权重表(表1):

为准确形象反应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我们设定了如下的确控制评价区间(表2):

④目标评分

在计算风险点和模块评价得分的同时,计算与风险点相关联的控制目标得分,目标得分的计算不考虑任何权重,主要是由于一个风险点可能与多个控制目标相关联,因此我们只是通过计算目标得分后进行粗略计算,比较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对三大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以便于给管理层提供内部控制改善的总体方向性的建议。

⑤评价结果及反馈

评价结果分两类,一是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描述评价过程、内部控制现状、控制薄弱及风险点。二是风险报表,风险报表重点对风险进行汇总列示,风险报表简明扼要,结果一目了然。

4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于2012年建成后,在公司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成交如下:

4.1 节约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

在审计项目符合性测试中运用该评价模块,可以迅速确定重点,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时间。经初步测算,至少可以节约实质性测试三分之一的时间。目前省公司大部分项目,所属单位的大部分项目在审前调查中都使用该体系进行了测试,效果明显。

4.2 量化风险、降低风险

通过对控制环节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各控制环节的风险大小,通过提供合理化建议可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达到降低风险乃至消除风险,为企业健康经营保驾护航。

4.3 提供建议、堵塞漏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