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2-06-28 08:05:2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1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综合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产出。它涉及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协调统一,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与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谋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效益,反对为了谋取短期、局部利益而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旅游资源,确保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和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强化人们旅游生态意识和共同美化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美化旅游资源环境,切实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美的深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高层次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确保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确保当代人和世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旅游环境、高效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充分满足的旅游需求;确保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鼓励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互补机率,共同保护、美化旅游环境,共同为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共同享受全世界的自然美景和人类文明,并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互和旅游消费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

3.正确理解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树立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忧患意识,合理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切实保持旅游容量动态平衡,高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不断地推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高水平地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在不冲击环境生态效益和不损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和旅游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保证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和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

三、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决策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思想意识偏差。(1)“低投入、高产出”论既导致旅游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又误导引发了一哄而上办旅游的现象,使旅游企业界出现了“散、小、差、弱、低”的局面,走上了一条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非耗竭性消费”论误导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整体环境的退化。(3)“旅游超前发展”的片面阶段,造成旅游业的病态发展。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就是超越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带动,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2.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旅游发展追求速度,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发展质量和整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热衷于放肆的促销手段、单一化的经营竞争、过度的基础设施使用、无计划的市场拓展、贪婪地追求高额利润,忽视客观条件、资源保护。游客利益、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旅游经营者素质偏低;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力,旅游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宏观调控基本上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在微观上又处于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中。

3.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分布的双错位。山水风光多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或东部山区的山区,而山水风光爱好的旅游者多来自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构成了东中部城镇向中西部或东部山区的旅游流。都市风光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或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旅游者多来自中西部或东部乡村居民,又构成了中西部向东部、乡村向城市的旅游流。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1.牢固树立积极进取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旅游业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旅游发展观和旅游投入观,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方位”多维合作、“立体型”系统协调的发展观,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意识,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地域间协作和跨地区资源配置,推进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联网,确保各方面的人、财、物及各种旅游要素的最佳利用,促进政府行为、市场行为与公众行为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统一,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科学制定旅游规划,规范旅游发展方向。科学的旅游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旅游发展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上的发展潜力,即区域单项和综合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撑力、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力求体现新世纪、新体制、新形势、新机遇的特征,体现大力培育旅游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主题,体现规划的思想、内容形式和方式的创新精神;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搞好规划目标与政策引导的结合和总体规划与专题规划的结合,规范旅游发展方向。

3.提高旅游科技含量,建立旅游信息网络。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产业关联密集型的产业,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网络管理是提高旅游效率和扩大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现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促进旅游业深度发展、广度发展和高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制定合理评价指标,建立完善评估体系。制定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评价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应包括规划指标体系,执行指标体系和预测指标体系,旨在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监控和预测研究,实现旅游容量动态平衡。

总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人的努力,只有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潘贤君 刘 旺:旅游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3)

[2]林卫红: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大学报,1998(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2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十六大”的召开给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要达到800.9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7.8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山西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地跨越式增长,首先必须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足,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差。建设支柱产业应有与之相匹配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近些年,山西对旅游业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全省旅游产业每年的投入尚不及建设一个中型煤矿的投入。由于山西是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在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资源品位虽高,但长期以来省政府用于宣传促销经费严重短缺,每年仅为400多万元,这与旅游业发达的省市差距较大。在扶持政策方面,省里已有的如对旅游汽车和旅游星级饭店实施措施,一直不能落到实处。在提供银行贷款、税收减免、土地划拨等方面也没有新的扶持政策。一些同时存在着极佳旅游资源又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旅游业足够的重视,出现大量煤、焦产业复归现象,致使煤炭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山西旅游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生态环境不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山西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焦、铁、化等产业长期在山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山西一些城市常被列入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这对山西旅游市场开拓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增加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不少旅游者环保意识差,也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依然明显。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省内及省际间航空和干线公路交通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铁路建设比较滞后,一些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如天津、成都、郑州等市往返列车档次太低,又无空调;太原至东北各主要城市、山东济南、江苏的主要城市等地,至今没有直达列车往返。加之,由于晋煤外运成为当前较长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又进一步导致旅游客运的压缩。航空方面,山西目前只有太原一个国际口岸,境外航班唯有并港旅游包机,且时开时停。而国内航空飞机少、机型差、航线又不足。公路方面,通往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状况也不尽如人意。高速公路建设缓慢,难以满足游客舒适、便捷、“快旅慢游”的需要,这些直接影响客源、尤其是境外客源。

(四)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才稀缺。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上级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外地一些游客视一些旅游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另一方面,山西旅游业结构和经营运作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不适,缺乏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和相应的旅游管理知识,这种短缺已明显地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世界旅游组织多次强调在旅游业发展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中应克服非专业化的弊端,而山西目前这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旅游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且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难以适应竞争需要。

(五)旅游产业价值链存在问题。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创了产业价值链理论。而旅游产业价值链可以定义为以旅游景点为核心,与相关配套和支持行业共同组成的链条,这根链条上的每个元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创造出比单行业更大的协同效应。

在山西旅游业价值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旅游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分散,还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导致旅游业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1、旅游线路之间没有有效整合,虽然各个旅游景点都初具一定规模,但他们之间缺乏协同,从而导致相互竞争,往往造成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2、旅行社规模效应不明显,竞争欠规范。山西有众多中小规模的旅行社,但总体上呈现“小”、“散”、“弱”、“差”的特征,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差;3、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企业间的相互脱节,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各级政府应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启动经济的重点来发展,要作为政府的主导产业来抓。在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旅游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上,协调好煤炭与旅游两大资源的发展矛盾,逐步把山西经济的发展重心由煤炭转向旅游。

(二)大力推广生态旅游思想。世界旅游组织为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所确定的口号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生态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其开发、建设和发展都必须实现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山西旅游资源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

3、生态旅游区实施功能分区开发。为了使生态系统免受旅游活动的破坏,又能极大地满足游人需求,就必须进行功能分区。对陆地生态旅游业而言,一般可分为核心保护区、过渡开发区和旅游密集区三部分。核心区指的是生态保护的中心地带,环境比较复杂,一般不宜作为旅游开发使用,但可作为科学研究用地。过渡开发区分布在核心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可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和参观的基地,一般不允许开发娱乐设施,对游客数量和交通工具有严格的限制。旅游密集区,也叫服务社区,远离核心区,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区域,可有适当的体闲、娱乐设施,允许一些机动车辆入内,为游客休憩的集中地。对于内陆生态较脆弱的地区来说,功能分区既可以保护环境避免破坏,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人需要。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要形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首先要全面发展交通,使交通与旅游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1、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全省内需,加速经济增长;2、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3、利用征收旅游税的措施来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来自旅游的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旅游者直接征收的税和费,如:入境签证费、机场税、关税、旅游税等;②对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征收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由于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显著,所以这部分收入对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3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

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2]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F592.7

张家界以旅游建市、兴市。1988年设市至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万人次,增长3.99倍,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增长44.3%。12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已达27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馆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31家,床位2.78万张,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已达8万余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将近50%,已显示出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创业”的快车道。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旅游为龙头,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张家界的必然选择。

1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障碍因子

1.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

张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市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还不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业体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三个不适应”,即世界级的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世界级的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市民素质不相适应。

1.2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张家界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出多门,各自为阵”。旅行社审批不严,尚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是一个旅行社”的状况存在;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

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导游队伍鱼龙混杂,正规导游人才匿乏,野马导游泛滥,“乱讲、乱导、乱争、乱要”现象十分普遍;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行政管理;旅游车辆车况较差,宰客狠,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管理失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张家界市的旅游形象。

1.3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文化品位不高

张家界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而立市。长期以来,着力开发以武陵源为主体的山、水、洞、林自然旅源,形成了高品位的国际知名品牌,是湖南的旅游极品项目。但由于过度倚仗武陵源,对人文旅游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文化品味不高,影响了张家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4旅游环境容量有限

张家界市目前游客一般都云集于十分集中的、经过豪华包装的核心景区。对外宣传可逗留十天的线路,实际上只能把游客留住3-5天。游客专门来一次张家界,旅游消费都不大。旅游是一次性消费,虽可以通过有力的促销手段为核心景区增加旅游人数,但短期内再次来游览的可能性相当小。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到当前的水平,已到了考虑扩大游客消费量的时候了。张家界核心景区范围有限,大量游客云集,既限制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又增加了景点的承载力,管理不善极易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据专家测定,张家界核心景区的日环境容量为10017人,依据核心景区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及游道状况,测定张家界的游客日容量为5885人。眼下张家界主景区无论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均已突破了这道警界线。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

1.5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张家界市重开发轻保护,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在风景区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SO2、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武陵源核心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朱镕基总理对此有重要批示:“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公署提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变成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精耕细作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范围内,武陵源景区的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提请中国政府对景区内及其周围地区的旅游事业发展给予关注,使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这无疑是亮出了面临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删除的黄牌警告。

2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策略

2.1强化旅游规范开发,制订旅游产业总体规划

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把张家界规划建设成为独具湘西风格和旅游城市特色的湘鄂渝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中心,争取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50万左右,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1000万人次。总体规划中应包括:①基础设施规划—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同张家界旅游市场相适应、相对接的规划和风景区、市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设施规划;②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张家界、袁家界、天门山、九天洞等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③老景区的适度完善开发和新景区的建设规划;④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包括市区群众生活区,武陵源行政生活区,以及进入张家界道路两侧附近村镇、农村居民点的住房设计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2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

要促进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实施彻底的三权分离是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谓三权分离就是要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属于三个不同法人主体,且三个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独立。只有使这三权做到了真正分离,使景区经营单位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才能促使旅游企业效益不断地提高。在改革中,要以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以建立现代旅游业制度为目的,以带动旅游企业发展为重点,使景区旅游企业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主体,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

2.3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2.3.1加强对现有旅游法规的执法检查

加强对国家现有旅游法规的宣传,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执法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旅游业务、无证导游、宰客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净化旅游市场,切实保障游客利益。

2.3.2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技术法规是旅游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旅游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服务行为。当前,在旅游企业中要加大ISO9000服务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使企业获得国家认可的“免检”证书,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2.3.3加强地方旅游立法工作

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旅游法规的同时,要针对旅游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制规章,从大旅游、建支柱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实行全面依法监督管理。大力倡导依法治旅,依法办旅,加快法制化进程,为张家界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地带。对景区内的武陵源区政府和区直机关单位也要考虑迁移到市城区。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对枯倒树也要保护好,不得动一枝一丫。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景区内实行环保车辆运营,严禁社会车辆入内。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2.5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张家界市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宇闺中。张家界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要突出湘西民族文化,包括湘西民间艺术、民族音乐、戏剧、湘西民族建筑、湘西民俗、歌舞等,把湘西民歌山歌、阳戏、花灯戏、土地戏等极具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表演加以开发利用;二要突出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等,修复天门山寺,恢复普光禅寺香火等一批宗教活动场所;三要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人文特点,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有关各景点的历史典故、轶事、民间传说、诗词等,搜集整理,让游客明白蕴藏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蕴。要以市城区为重点,开发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独具特色的人文项目。

2.6强化旅游西线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线地区旅游景观多精品,是对核心景区与东部游线的重要补充。强化旅游西线开发,能够有效地分流客流,削压旅游峰值人数,减轻核心景区的环境压力,缓解资源保护与过度开发的矛盾;加速旅游西线开发,同时能够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扩大游客的消费量,盘活西线现有旅游资产。故此,实施西线开发,将对张家界市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西线开发,要针对西部交通“瓶颈”效应的劣势,加强有形资产的合理配置,首先解决西进通道这一关键问题;针对西部区位的劣势,实现无形资产的共享,给西线创造更多发挥张家界这一品牌效应的机会,给巨大的无形资产以有形的载体,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淡化行政区划,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开发。

2.7强化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目前,张家界市缺少四、五星级功能配套的宾馆,缺少高尔夫球、网球和游泳池等配套体育场馆及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正在组织策划中的飞机场扩建、火车站升级改造、张常高速公路、张罗公路、张清公路二期、峪园公路等以及按“全面净化、重点绿化、主街道亮化、整体美化”标准规划的城市“东建西扩”、城市中心广场、旧城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将在短期内上马,这是加快本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张家界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市晚,底子薄,但起点高、发展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身的积累是不现实的。作为湖南旅游产业的龙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做到“项目要成熟、政策要到位、环境要优化”,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参考文献:

[1]徐飞雄.湖南旅游业[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5

要推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旅游业的空前繁荣,我们渴望既能满足游客需要,又必须探求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需要有永续利用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补续资金,建立相关机制,实施科教兴旅的战略。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发展路径选择上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担当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我国是个旅游大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部分地区,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一)旅游资源、均化失衡

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数量很大,但同其他资源相比,人均占有量有限、短缺,旅游需求量过大,这使国内许多风景区面临挑战。同时,这些极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又存在结构和分布的严重失衡,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二)素质偏低、资源受损

在我国,推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的困扰因素来自整体的国民素质,来自游客、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习惯行为。游客环保意识偏低,造成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游客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等不良现象,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三)盲目开发、不够合理

在许多欠发达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规划布局。特别是一些新旅游景点的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认证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粗放经营。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只顾开发缺少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

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要想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必须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育特色优势

旅游特色是该地旅游的魅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从旅游资源角度而言,旅游特色主要表现在历史传统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产品特色等。好的旅游资源不一定会产生旅游特色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只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它需要挖掘,并要创造特色。在培育特色景点上,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资源开发为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的旅游产品,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培育产业链群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朝阳产业,它发展快且带动力强。但是目前很多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收益主要靠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对产业链群培育不够重视。所以欠发达区域旅游业要从发展观光旅游景区向重点发展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景区转变,重点发展健康旅游、娱乐旅游、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科普旅游等项目;要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围绕旅游向相关产业渗透,发展其他产业。

同时要开拓和培育旅游市场。旅游推介对于是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要改进传统的宣传促销手段,如地摊式、游击战式、没有认真策划随意性的宣传,充分借助主流媒体、网络力量、节庆活动、名人效应与旅行商合作等途径,宣传该区域景区景点、风土人情、文化产品。

(三)培育从业人才

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员工职业技能、个性化与标准化服务质量、职业道德建设,还是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和吸引各个方面特别是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旅游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企业家队伍,建立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另外,政府部门也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其扶持力度。

(四)培育合作意识

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以“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全球旅游界的共识。欠发达地区有的景点游客很难直接抵达,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想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区域内其他成熟旅游景区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务人员等方面带来的外部溢出效益。如把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纳人区域内的旅游线路,进行开放式的旅游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地方保护约束,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一种利益合理分配、权责清晰明确、自我约束的协作机制,从而推动该区域和相邻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合作和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6

1、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旅游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大国,如今向旅游强国迈进。在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一定规模,旅游产业涉及的各个行业,包括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其产业结构都迅速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是因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矛盾问题,例如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规划不科学、产业规模不合理等。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只是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旅游产业发展,而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增长。

2、旅游行业市场的运营模式缺乏合理性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旅游行业市场运营,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而且包括了国外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背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行业运行宣传,例如海报宣传、电视广告宣传、广播宣传等,难免达不到理想效果。旅行社组团运营模式,也出现中间环节利润下降、散客增多、导游压力大等问题。因此,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模式,还需根据时代背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改革,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备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链中各类企业结构上都存有不同的不合理因素,其中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内部结构、数量结构等存在不合理性。为了实现可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每个行业的协调发展是由旅游行业的整体特性决定的,在向游客提供服务的每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致使旅游的总的质量下滑,而且游客所需的服务不可能由同一个企业提供完成,必须一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各个企业协调配合。然而在旅游行业的每个结构层次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完整的旅游行业的竞争和管理。所以,在构筑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不论是在增加竞争能力还是增加行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都必须要做的。

4、旅游产业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

当地人民经济活动的失误会一定程度破坏自然环境。人们经济行为对于景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工商业生产所排放出的废渣以及出现的噪声污染了景点的自然环境,破坏了景点应该有的安静。此种行为不仅使景点失去了以前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流和安静的气氛,而且还由于环境污染而降低了游客游览的兴趣;另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环境开发和农业的生产模式破坏了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得自然人文环境遭受了直接的不良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

由于旅游发展政策不配套,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政策滞后产业发展情况。因此,通过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系统工程思考之中,以景区等旅游核心吸引物为依托,融入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购物业、交通业等配套政策支持,重点突出地区的旅游发展功能,以旅游产业综合体,带动周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全局观的系统发展思路。

2、积极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

设立生态旅游和局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鼓励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必定依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标准,促进景区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政府在考虑土地规划的同时,不仅要重视景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而且要把土地附作物上的生态资源,纳入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的体制创新问题,探索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把生态建设、开发、保护、管理融入到一个新的体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更新旅游产品体系,加速旅>,!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把传统中旅游产业结构不符合时展的重心,转变为符合时展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以旅游低端服务的产品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旅游高端服务的产品对应的产业结构。重视旅游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体系,做好旅游景区发展可持续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优化行业结构,促进

旅游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方面转型。特别是要重视旅游产业各个链条的合作,增强各行各业的沟通与交流,基于现代技术,融入产业发展,改变内部结构,促进行业自身更新升级。另外,重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有效协调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4、建立和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7

1、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旅游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大国,如今向旅游强国迈进。在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一定规模,旅游产业涉及的各个行业,包括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其产业结构都迅速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是因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矛盾问题,例如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规划不科学、产业规模不合理等。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只是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旅游产业发展,而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增长。

2、旅游行业市场的运营模式缺乏合理性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旅游行业市场运营,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而且包括了国外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背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行业运行宣传,例如海报宣传、电视广告宣传、广播宣传等,难免达不到理想效果。旅行社组团运营模式,也出现中间环节利润下降、散客增多、导游压力大等问题。因此,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模式,还需根据时代背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改革,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备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链中各类企业结构上都存有不同的不合理因素,其中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内部结构、数量结构等存在不合理性。为了实现可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每个行业的协调发展是由旅游行业的整体特性决定的,在向游客提供服务的每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致使旅游的总的质量下滑,而且游客所需的服务不可能由同一个企业提供完成,必须一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各个企业协调配合。然而在旅游行业的每个结构层次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完整的旅游行业的竞争和管理。所以,在构筑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不论是在增加竞争能力还是增加行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都必须要做的。

4、旅游产业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

当地人民经济活动的失误会一定程度破坏自然环境。人们经济行为对于景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工商业生产所排放出的废渣以及出现的噪声污染了景点的自然环境,破坏了景点应该有的安静。此种行为不仅使景点失去了以前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流和安静的气氛,而且还由于环境污染而降低了游客游览的兴趣;另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环境开发和农业的生产模式破坏了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得自然人文环境遭受了直接的不良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

由于旅游发展政策不配套,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政策滞后产业发展情况。因此,通过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系统工程思考之中,以景区等旅游核心吸引物为依托,融入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购物业、交通业等配套政策支持,重点突出地区的旅游发展功能,以旅游产业综合体,带动周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全局观的系统发展思路。

2、积极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

设立生态旅游和局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鼓励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必定依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标准,促进景区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政府在考虑土地规划的同时,不仅要重视景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而且要把土地附作物上的生态资源,纳入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的体制创新问题,探索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把生态建设、开发、保护、管理融入到一个新的体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更新旅游产品体系,加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把传统中旅游产业结构不符合时展的重心,转变为符合时展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以旅游低端服务的产品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旅游高端服务的产品对应的产业结构。重视旅游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体系,做好旅游景区发展可持续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优化行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方面转型。特别是要重视旅游产业各个链条的合作,增强各行各业的沟通与交流,基于现代技术,融入产业发展,改变内部结构,促进行业自身更新升级。另外,重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有效协调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4、建立和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8

旅游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凭借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优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由于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对旅游景点和旅游景观进行粗放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其开发利用程度远远超过了自然承载力,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旅游价值降低,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①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延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延边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没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就难以发展旅游产业,更无法实现延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决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树立新的旅游和谐发展观,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资源观、发展观,才能实现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1.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依托长白山品牌,现有长白山自然风光游、延边朝鲜族民俗游、珲春边境游、图们江边境游、图们渤海古迹游、龙井历史遗迹游等多个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民族民俗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地文景观和朝鲜族风俗民情,为延边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为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要精心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只有以蓝天碧水园林为依托的良好自然环境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旅游业没有从可持续的角度进行整体审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开发的盲目性、建设的资源浪费性、环境的破坏性和效益的片面性等问题,有市场就会有投入,致使出现旅游项目多、投资大、低层次重复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形成了旅游业的粗放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要求我们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也将指引延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逐步升温的延边旅游业而言,必须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做到节约、协调和持续性,避免盲目性、重复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赢的良好发展模式。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推动延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求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通过旅游,走进自然,在欣赏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历史遗迹的同时,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可以提高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对部分自然资源地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同时,还可以用绿色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的目的,优化环境质量。②随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会在旅游业中得到发展。

二、延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地处长白山区,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旅游资源丰富,自古就以生态环境优美而著称。延边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危及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近些年,延边地区先后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等工程项目,狠抓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加强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为改善延边地区旅游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给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1.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近年来,延边地区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但由于各县市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多数景区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经营收入,导致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而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2.设施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逐步升温,对于旅游资源的投入开发资本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介入旅游项目的数量、投资的额度急剧攀升,大量未经科学论证的重复建设项目纷纷上马,旅游的投资出现了非理性化趋势。这种盲目发展、大量重复的出现,导致旅游资源严重浪费。3.旅游景观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开发建设的不合理和游客行为的不规范明显改变了旅游景观的面貌,从而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品位,使很多植被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侵害,造成动植物减少,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虽然近几年延边州政府加大了相关的监管力度,但旅游景观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三、延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宣传生态旅游品牌,提升延边旅游业整体影响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展生态旅游,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开拓旅游市场,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主题,发挥“长白山”及生态、民俗、冰雪、边境等资源优势,打造“四季延边”特色旅游品牌,如“延边之春”龙井苹果梨花节、“延边之夏”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延边之秋”敦化山水佛韵旅游文化节、“延边之冬”长白山冰雪节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一方面推进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延边旅游集散中心、安图长白山国际度假村、雪山湖旅游度假区、珲春防川、敦化六鼎山、和龙平岗绿洲、图们日光山等景区建设,积极包装推介“延边一日游”旅游,扶持“农家乐”旅游,培育“自驾游”“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紧紧抓住《长吉图规划纲要》批复实施的契机创新思维,先行先试,向东开发韩日俄入境游,北联牡丹江、绥芬河,西延长春、吉林旅游带,南拓长白山及通化、丹东、白山,形成区域协作联动的旅游互动发展新格局;利用朝鲜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创排实景演艺等文化旅游节目,提高大型歌舞剧“千年阿里郎”知名度,不断增加延边地区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央视、延边卫视以及各种节庆、展洽、商贸推介活动等平台,进一步强化延边生态旅游宣传,加大延边整体形象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延边地区旅游影响力。2.确立环保目标,对延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综合保护治理。根据《图们江区域(延边)旅游规划》,延边地区确立了当前旅游环境保护目标,即到2020年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基本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经济与环境呈现协调发展,这就要对地区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综合保护治理。③第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对长白山等旅游资源,要严控植被的乱砍滥伐,保证原始植被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完整性,避免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人为破坏。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到游客进入对环境的影响,在合理限制游客进入量的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第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图们江、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绥芬河四大水系中除绥芬河外,其他三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要完善四大水系及其支流两岸村镇区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坚决杜绝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并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禁“三高一资”企业进入。第三,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延边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的意义重大。要加强管理和宣传力度,强化当地民众的法律意识,切实保护好珍贵动植物资源。第四,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遗迹,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保护性建设。在不破坏资源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增加资源的可观赏性与进入性。资源周围应建立围栏等设施,防止受到人为破坏。第五,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延边地区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独特。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旅游资源要进一步挖掘其教育、科考价值。民俗类旅游资源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其展现给游人,提高其欣赏性。3.确立循环经济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④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与旅游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有关。⑤随着延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等途径,建立“节约、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进而实现旅游业经济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延边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全面倡导认识、享受、保护自然的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适合地区发展特点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王丽丽 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和衷共济,平等发展;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与后代的关系,做到福蔺当代,泽被子孙。这是人类全面认识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旅游人士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1990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行动委员会提出了旅游发展行动战略草案,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措施以及政府和企业的任务。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联合国机构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发展旅游世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强调旅游业发展要将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8年10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5个国家的议员在中国的桂林召开亚太议员第六届环发大会,深人讨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有关的战略行动,会议通过的《桂林宜言)确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议呼吁各国政府侧定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便旅游业的发展同本国杜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总目标适应,造畜于当地人民。我国毫不例外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并侧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1998年制定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中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列人全省国民经挤和杜会发展的计划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之尽快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从河南省的省情和经济杜会发展长远考虑,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河南放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旅游是河南省的比较优势之一。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滚,河南省旅游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企业为主体的开发经营型的转型过程。旅游产业初其规模。2000年末,全省已建成投人使用的景区、景点有200余处;旅游星级饭店197家,其中三星级以上84家;国际旅行社28家,国内旅行社礴工家;旅游车船公司36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15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2000年接待国际游客32.5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1.239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52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6.8亿元。“九五”期间全省共接待人境旅游者140万人次,创汇5.0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8.2%和巧4%;接待国内旅游者2.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人13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9%和15.6%,旅游总收人达1340亿元。围绕“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制品、饮食住宿等关联产业正在崛起,一批综合型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尽管河南省旅游业20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因起步晚、基础差,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全省旅游产业化的进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旅游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河南省许多地方都只在旅游吸引物上下功夫,命.点来吸引游容,旅游景区燎合开发力度不足,产品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不层次游客的箱要。虽然全省旅游景点、景区的数盆较多,但文化内汤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象南阳、阳等一些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没有按照旅游市场规律进行包装和相应提升品位,形响力和市场竟争力不强。

2.块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旅游资派整体开发水平不离。在全省旅游资派开发中,个别地方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景点、景区建设,轻科学规划的倾向,结果造成旅游产品质盆低下,缺乏个性和特色。同时,由于缺乏科学规龙,工程布局不合理、各种资派惊夺式的“建设性,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形响了景区景观的协调统一和整体观赏效果。

3.旅游服务业滞后。一般来说,人们出游要么参加旅行社的组织,要么个人出游。目前,河南省旅行社管理不规范,旅行社种类繁多,服务质盆乡差不齐。在个别景区,经营者急功近利,坑编游客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内容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旅游服务业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4.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河南旅游资派开发和市场管理,涉及城建、文物、宗教、林业、环保、工商、税务、物价等多个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没有形成整合优势,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5.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完善。从河南旅游产品结构着,传统的文化观光型产品仍然是“包打天下”.度假休闲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特种旅游产品刚刚起步;从市场结构看,国际旅游和出境旅游规模不大;从旅游六要索匹配看,交通、娱乐和购物还是河南旅游的弱项;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看.交通和门票花费过高,购物消费远低于国际标准。

6.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化体系不健全。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是指社会服务(包括交通、通讯、客房顶定、购物、导游等)的现代化和服务程序的国际标准化。河南旅游企业的小、弱、散,使得其利用现代化手段差,国际合作渠道不畅通,对国际市场的反应动作慢、视野窄,应变能力差。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国际互联网、酒店网络预定系统等缺乏广泛应用。一些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如酒店“金钥匙”、iso09000标准等还未在河南全面执行。因此,旅游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的竟争能力,缺乏与国际市场的有效接轨,难以应对确了wto的挑战。

三、河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政策导向、社会环境营造、旅游市场开拓、生产力要索配置、人才培养、生产素质提离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使旅游产业发展建立在旅游资源和环境可以承载的前提之下。河南旅游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兼夙本省旅游资源与环境对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档次的承载力;同时对旅游产业自身的各要素及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一个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使旅游产业保持适度发展规模,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十五”期间河南省旅游发展规划!点是要构筑全省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第一,以“一带四区.(一带是指以郑、作、洛旅游城市为核心的沿黄旅游带,四区是指窝山、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旅游区)为重点,构筑河南省的旅游框架;第二,以结构调整为龙头,构造河南旅游大产业体系,重点是圈翻旅游产业“六大要素”强化旅游业的关联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谙如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主题园游、农业观光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加快培育一批以开封汁绣、禹州钧瓷、南阳玉雕、新郑大枣、焦作四大怀药等为主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第三,以强化促销为突破口,营造河南旅游大市场格局;第四,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区(点)质盆等级评定、星级饭店评定、建设高素质的旅游队伍为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速培育大型旅游骨干企业,创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2.改变传统旅游经曹策略,实施绿色营梢

在旅游产业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企业要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实施绿色营梢策略。绿色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在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长久发展,将环境保护视为企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一种新型的企业营销观念和活动。

河南旅游企业实施绿色营梢,一是要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二是要推广“绿色经茜”,建设“绿色体系”。也就是说,在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具体旅游项目设计中,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防止建设性破坏;在旅游产品创新中,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推广绿色消费的活动,大力加强绿化美化,提倡文明、卫生旅游,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努力提高生态环境质t;同时要抓好绿色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各项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并进行示范点建设和推广,使旅游业在促进环境优化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3.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旅游也其备了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的条件。规模效应是相对于旅游景区而言的,寻求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人数和次数挺高经济效益;而范田效应则是相对于旅游者而言的,在一定时间里能游览观赏多个景区和景点,从而得到最大的旅游效用。河南各地市旅游业分散经营,地方割据突出、行业平均成本商,使旅游经营难度增加。为此,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河南省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同时,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鼓励各类综合性和专业化的旅游企业集团,实行网络化规模经营;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建立同大型旅游集团的网络协作关系,推行多景区的联网旅游,从而降低行业平均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游客旅游效用。

4.完善行业管理,强化服务愈识和行为,建立和健全旅游管理与法规体系

在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综合使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完善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强化服务理念和行为,加强“游”、“食”、“住”的质量监督,促进“行”、“购”、“娱.的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接轨,提高国内旅游服务的含量;与此同时,要加快建立面向公众的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傲客服务、旅游紧急教援服务和旅游投诉受理体系,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裕求,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旅游企业或地区能够解决得了的。旅游发展实践表明,环境与旅游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宏观决策和管理不当,缺乏保护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造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合理的旅游宏观管理体系。旅游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转变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全省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旅游资薄与环境的保护上。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管理。

参考文献

1.田钊平,胡丹.试论我国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增刊)

2.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10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应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只有采取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措施,才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建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能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将传统的被动式保护变为积极的保护。

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11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篇12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障旅游者、环境、经济三者利益的均衡性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有着维护环境利益的责任与使命。

2.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旅游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环境,均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将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

协调性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旅游行业的综合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开发潜在客户资源。

(2)系统性

旅游业所涉及区域广,经营业务多,但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是相通的。就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各个人群、各个领域都共同推进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进行系统性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资源、各个区域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售票、线路、导游以及旅游消费都是系统性的管理。系统性对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独立的、超前的、单一的旅游发展形式不能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旅游规模,其做法相对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当前较大需求的旅游市场,接纳大量的旅游人群,而且还阻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大众化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旅游早已不再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年龄、区域的限制,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出国旅游签证成为限制人们出行的主要原因,出国旅游对年龄、性别以及从事职业等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的人群才有能力加入出国旅游行列。旅游的限制条件增加,不利于旅游业向良性化,大众化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旅游不再成为国人的奢望,出游线路明确、交通便捷、价格优惠等有利因素,使得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我国而言,旅游业不断趋于大众化,其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为旅游开发商创造了较大利益,以致许多旅游开发商为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不进行实地考察,盲目加大了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垦山林,填湖泊,挖沼泽,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不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还使得很多有利资源浪费。许多旅游基地都要结合客流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旅游基地开发商来说,这都是较大的经济投入。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如建立旅游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修建道路等系统性的行为。

除此之外,许多旅游景点出现商业摊位过多,土地占用量过大(如停车场、房屋等),偷盗野生名贵动植物等不良现象,使得旅游资源浪费,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对旅游景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地随意扔垃圾、采摘花草等行为为热门旅游基地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加之旅游管理者对景点的环境维护不到位,并且开展一些不适合景点发展需要的旅游活动,使得环境污染受到的污染程度加重。其二,景点附近的环境维护较差,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使得旅游景点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使景点游客数量减少,而且还影响着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其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许多商业摊位及商业铺面,由于游客较多,摊位的顾客量加大,产生了大量生活废水、污水、垃圾。对旅游景点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些商业将是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者。但就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了大众消费、全民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一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此则需充分发挥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摘等不良行为较普遍。许多游客的自我约束以及遵章守法意识差,对景点旅游资源不重视,故意做出一些有违景区规定并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不利环保的行为都是需要严格制止与约束的。另一方面,乱刻乱划的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名胜古迹被刻字或者被乱划的情况,使得名胜古迹遭受破坏,影响其存在价值。所以作为旅客约束自我不良行为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文明旅游时展的迫切要求。

4.热门景点人满为患

许多旅游景点在旺季旅客供给量远远超过景点游客承载量,许多景点为获得较高效益,出现超额售票的现象,使得交通堵塞、住宿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经调查显示,我国的游客有90%以上都愿意选择旺季出游,因为旅游需要结合季节、气候、时间三大主要因素选择是否出行。对于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近18%的游客非常重视,45%的游客比较重视,30%的游客处于一般状态,7%的游客漠不关心。对此可以看出,对我国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处于较强的环保意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景点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景区是幽静清雅的环境,人数过多将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影响旅游氛围,令热门景点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控制游客量将成为热门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考虑范畴,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基地的建设应在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实施,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严格审批旅游基地开发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的批文,在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其二,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起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真正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三,由于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对已破坏的生态资源加强整治力度,尽最大可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上三点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控制,还需要旅游基地开发商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放于首位

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模式,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主张的核心是以环境为首要条件,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发展趋势则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方向。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开发新的旅游模式不仅是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旅游业向乡村引导,使乡村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使乡村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建立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倡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行列中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开展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特色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

3.加强游客素质教育,提高旅游环保意识

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契机。我国景点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游客的不良环保行为,提高游客素质,保障旅游质量已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对游客的素质教育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从事旅游业以及旅游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应该肩负起引导游客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再次,政府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游客提高素质,遵守旅游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游客素质薄弱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游客,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做一名合格的旅游人员,不仅是现代旅游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4.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是确保旅游环境质量的有效前提,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计划和科学合理的人数规定方案。首先,旅游部门应结合各个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游客人数的容纳量进行合理的审查,确定实际容纳人数。再次,通过售票的方式,核定游客人数,在景点规模固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旅游景点的旅游价值,达到经济效益和旅游休闲的双重目的。除此之外,旅游相关部门应针对各个旅游景点制定适合各个景点特征的规章制度,严令禁止,条理清晰,明确规定,保障景区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张新宇.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吴振鹏.试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J].当代旅游(中旬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