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1:29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篇1

以三亚为例,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持久吸引力的是热带海洋气候和海滨生活方式,南海、岛礁、热带、生态正是三亚海洋文化的特色。如果说地中海曾经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南海也就是亚洲现代文明与和平崛起的发祥地。因为南海与地中海不同,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国家。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更加交融。因此,南海海洋文化的特点是文化体系的高度开放,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因其开放性、丰富性和神秘性的特点,南海海洋文化体系不仅富有魅力,而且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发展海洋文化,应如三亚海洋文化论坛所提出的,首先,开拓创新,深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本区域海洋文化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海洋文化设施,培育海洋文化人才,创新海洋文化成果,丰富海洋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海滨居民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海洋文化篇2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28-02

引言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 695.2亿元[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3)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海洋制度,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饮食,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有中央的许多部门,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近二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中国国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海洋文化类型多样。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海洋文化影响广泛。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饮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海洋文化受到重视,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超过7 000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25%、70%,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长远。

第二,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 929亿元,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四,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景观丰富,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23-26.

[4]?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1):1-2.

海洋文化篇3

海洋文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海洋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甚至将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了支柱性产业。在地球上,70%是海洋,剩下的30%才是陆地,所以海洋是地球的宝藏,人们要正确的利用和发挥它的价值。

一、什么叫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由海洋所产生的文化,也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活动。比如海洋旅行、海洋民俗产品买卖、海洋考古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中国靠近海的地方有江苏、浙江、上海、台湾等地,而这些地方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早在09年,江浙沪三地就成为了世界第十一大的经济体,而在同年,三个地方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差不多超过了9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海洋文化在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性。

二、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现状

海洋文化不但在中国文化中占着极大的比重,海洋文化所产生的海洋经济总值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尤为明显,随着海洋文化的大力提倡,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海洋文化,早在200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就达到了10%,海洋经济成了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支柱。

海洋旅游业成了支撑海洋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旅游有特色、有个性,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来的旅客。早在2000年,中国沿海地区接待境外旅客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景点接待旅客的40%左右,中国的海洋旅游大大的提高和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海洋文化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它还能带动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比如,海洋旅行一直很吸引人们,因此每年有大批的人来到沿海地区旅游,海洋旅游在中国旅游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而旅游的同时又是少不了吃、喝、玩、乐、住、行的,因此当地的餐饮业、酒店业、零售业、运输业、交通业、娱乐业等产业也因此而被带动了起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海洋文化业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和产业。不管是餐饮业还是娱乐业,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海洋旅游业的兴起,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另外,海洋文化业也是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因为人的海洋价值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走向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如果没有经济价值的产生,人们就不会进行这些行为。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的内生因素,而海洋经济又是海洋文化的出发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化,有助于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社会效益和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四、开发海洋文化而出现的问题

(1)对海洋的保护不够全面,很多人到海边去旅行的时候没有注重环保问题,垃圾的随意乱扔和资源的过多开采,让生态环境的污染变得严重,海洋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宝贵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

(2)缺乏高端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的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高技术的人才。所以国家需要培养一些专业的海洋人才,因为从目前的从事海洋业的人员结构来看,这些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国家应该在全国的一些高校开设此专业,加速这类人才的大力培养。

(3)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重下降,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业、娱乐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这让第三产业的从事者在不断的增加,因为行业的需要而变得炙手可热。而第一、二产业的从事者比重却逐渐下降。

(4)对海洋的认识不够全面,一部分领导者没有重视海洋文化每年为海洋经济所做的贡献,更没有体会到海洋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所以导致了一些小地方的海洋经济没有得到发展。领导应该切实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并且加强海洋文化的开发。

五、如何让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完善海洋旅游的政策和规定,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切实防止污染的现象发生,定期对海洋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征收海洋污染税。

(2)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品牌,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海洋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把海洋利用起来,更没有建立海洋旅游的有关政策,这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推行海洋旅游,并且重视海洋文化品牌的效益。

(3)开展海洋文化节,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和旅游,利用当地的民俗和特色海边美食来办海洋文化节。比如,闽海烤鱼节、海南椰子节、打渔节等等,将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抓住旅游市场的脉搏,就能够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的海洋文化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如今步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的海洋文化更需要与科技和结合起来。先进的海洋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人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成果,海洋业的大力推广,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2-35

海洋文化篇4

一、海洋文化简析

我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利用史,在长久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在海洋教学中,将海洋文化与小学教学有机融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将海洋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形成自身的海洋教学特色。海洋文化包含了地理、历史以及一些人文故事,它从综合的角度反映了海洋开发利用的历史,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该种海洋文化,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然后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海洋教学的综合水平。

海洋文化凸显了一个地区和国家海洋发展和利用的历史及特点,也从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对海洋权益的维护,对国家海洋的维护、学生海洋意识及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海洋特质来提高教学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海洋文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就青岛市来讲,依托城市发展了较为丰富的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将这些海洋文化应用于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历史和民俗有更多的了解,实现海洋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海洋文化对小学海洋教学的积极作用

海洋文化是一种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的沉淀,将海洋文化融于小学海洋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海洋文化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海洋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包含地理知识以及有关历史、民俗等知识和内容,并且该种海洋文化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将海洋文化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介绍和引入,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激发其学生对于海洋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海洋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2.海洋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

在小学海洋教学中,将海洋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整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能使海洋教学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的综合提升。以海洋文化作为指导,将相关的地域资源以及科学内容应用到教学中,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保证了教学效果。

3.海洋文化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小学海洋教学中,学生海洋意识及海洋观念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海洋文化及相关海洋知识的应用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海洋及其重要性,使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将海洋文化应用于小学海洋教学中,能够以更为生动、直观的文化现象深化学生的认识,加深其对于海洋文化及海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4.海洋文化的应用需要有效的教学措施来保证

为了更好地将海洋文化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海洋文化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来提高教学质量。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的综合应用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海洋,掌握相关知识。具体来讲,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一种欢快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来推动教学结构的优化,并逐步推动教学措施的完善,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新课标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小学海洋教学而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这对于教学而言,应该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海洋文化与海洋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通过教学手段的应用来推动小学海洋教学水平的提升。实践中,教师应该将海洋文化以物质等形式外化出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提高小学海洋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海洋文化篇5

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为确定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各层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首先,请文化资本与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者以及游客,采用1~9标度法,对位于同一层次的各因子间相对于其上一层次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问卷评分,并构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判断矩阵;然后,用数学方法得出每个层次判断矩阵中各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各层次权重的组合,得到全部因子相对于目标的权重)。问卷调查期间从2012年4月到9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收回调查问卷226份(回收率77.93%),其中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79.20%)。具体的评价因子权重如表1所示:在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中,文化载体的权重为0.0318,文化内容的权重为0.1230,文化精神的权重为0.3689,文化价值的权重为0.4763。这说明在文化资本的四层次模型中,由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之间的由表及里关系,使得其重要性也依次递增。因此,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本的核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载体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载体的权重层中,新颖性和观赏性的权重都是0.1390,而体验性的权重是0.7221。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体验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一定要强化体验性,这是使得文化能够真正成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之灵魂的关键。具体的,在新颖性的权重层中,地方性的权重是0.0521,民族性的权重是0.1563,稀缺程度的权重是0.7812,地方性的权重是0.0104。数据表明在新颖性的构成因素中,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稀缺程度、民族性、地方性和可替代性。在观赏性的权重层中,优美度的权重是0.6923,新奇度的权重是0.0769,和谐度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观赏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优美度。在体验性的权重层中,体验性的权重是0.0759,参与度的权重是0.8483,多样性的权重是0.0759。数据表明在体验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度。

(二)文化内容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内容的权重层中,真实性的权重是0.2308,积极性的权重是0.6923,广泛性的权重是0.0769。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的文化主题的定位上要强化积极性。具体的,在真实性的权重层中,历史记载的权重是0.0428,文化渊源的权重是0.1284,广为人知的权重是0.8288。数据表明在真实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广为人知。在积极性的权重层中,增长见识的权重是0.2561,开拓视野的权重是0.2878,净化心灵的权重是0.4561。数据表明在积极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在广泛性的权重层中,知名度的权重是0.4561,美誉度的权重是0.4561,市场占有率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广泛性的构成因素中,知名度和美誉度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精神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精神的权重层中,道德性的权重是0.2768,激励性的权重是0.302,先进性的权重是0.2653,融合性的权重是0.1559。数据表明在文化精神的构成因素中,激励性是最重要的、之后依次是道德性、先进性和融合性。具体的,在道德性的权重层中,言行习惯的权重是0.0769,公德意识的权重是0.6923,法规意识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道德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公德意识。在激励性的权重层中,振奋人心的权重是0.2500,陶冶情操的权重是0.7500。数据表明在激励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在先进性的权重层中,与时俱进的权重是0.2052,符合心理需求程度的权重是0.7948。数据表明在先进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符合心理需求程度。在融合性的权重层中,地区融合性(国内)的权重是0.7500,中外融合性的权重是0.2500。数据表明在融合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地区融合性。

(四)文化价值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价值的权重层中,传承性和教化性的权重是0.4561,而资源价值的权重是0.0878。这说明在基于文化资本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是根本。具体的,在传承性的权重层中,文化传承的权重是0.4561,可持续性的权重是0.4561,文化创新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传承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与可持续性。在教化性的权重层中,人生观的权重是0.5000,价值观的权重是0.5000。数据表明在教化性的构成因素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重要。在资源价值的权重层中,文化保护的权重是0.7548,文化积累的权重是0.1949,市场前景的权重是0.0503。数据表明在资源价值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保护。

三、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不同方面或侧面的反映,为了对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下面以多目标线性加权法为基础,结合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状况,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具体的函数表达式为:E=∑n1k=1Bk·∑n2j=1Ckj·∑n3i=1(Dji·Pi{[]})×10.其中,E代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的综合得分值;Bk表示评价综合层k的权重;Ckj表示评价综合层k中评价项目j的权重;Dji表示评价项目j中评价因子i的权重;Pi表示评价因子i的评分;n1表示评价综合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n2表示评价项目层评价指标的数目;n3表示评价因子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由于综合评价模型的满分是50分,所以,可据具体得分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划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得分如果高于40,为I级;得分如果在30到40之间,为Ⅱ级;得分如果在20到30之间,属Ⅲ级;得分如果在10到20之间,属Ⅳ级;得分如果低于10份,属Ⅴ级。

海洋文化篇6

吴常文:海洋文化论坛和海洋文化节作用是不同的,论坛更加侧重学术方面的探讨。这几年,我们国家海洋文化方面学术交流太少,并且许多在区域范围内举行。通过举行论坛将专家集中在一起讨论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推动海洋文化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的成果对海洋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带动。

记者:对今后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的举办有何计划和想法?

吴常文:首先,要确立更明确的主题。以往的论坛也是从几个不同的主题切入来探讨海洋文化,比如“东亚岛屿文化”“浙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等。这样有主题、有针对性的探讨,能够挖掘的更深,关注点也会更集中。这一届海洋文化论坛也有自己的主题――“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很多专家从这个角度发表了看法,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对沿海城市特别是舟山市的海洋文化与城市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以后的海洋文化论坛主题要更加细化,我们希望每一届论坛都能对海洋文化发展的某个侧面有所贡献。

其次,要邀请更多国内外相关专家参加海洋文化论坛。其实我们已经邀请过日本、韩国专家参与了几次海洋文化论坛。我们计划把明年的海洋文化论坛做的更好、规模更大些,我们会更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海洋文化论坛。

再次,把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和中国浙江国际海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经济论坛连接在一起。这3个论坛都是我们学院主要组织和承办。如果可能,希望能够在中国海洋文化节上把3个论坛串联在一起举行。把海洋文化真正做大做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因为海洋文化的范围非常宽泛,内容非常丰富,仅靠文化方面的专家是不够的。把3个论坛捆绑在一起,3个领域的专家之间可以产生更多的碰撞,海洋的科技、经济、文化可以有更好的交融和影响。

记者:此次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代表着这个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基于怎样一种需求?

吴常文: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组建了第一所海洋文化研究所,紧接着浙江海洋学院在1998年也组建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后一些高校也开始陆续建立类似的机构。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有专门组织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时间也不过十几年,而且这些机构都分散在各地、分散在各个高校中,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现在,国家对海洋文化越来越重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要求我们对海洋文化有更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这种要求非常迫切。从前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狭义的海洋文化范畴进行,用这种思路和模式做强做大海洋文化产业是很难的,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层面、组织更多的力量来展开工作。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认为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来进行统筹和引领,把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把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于是,在中国文化报、社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报社的支持下,在我们学院共同建立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记者: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有何优势和条件使该中心落户于此?

吴常文:舟山身处海岛,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很多城市无法企及的海洋资源,特别近些年发展的一些新兴的与海洋有关的产业,比如港口航运、船舶业、海洋旅游业等。舟山还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可以说舟山的历史就是海洋文化的历史。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海洋文化的发展,近几年对海洋文化建设的投入非常积极,有很多支持的措施。而浙江海洋学院是最早开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的高校之一,除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外,还挂靠有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已经凝聚与积累一些研究力量和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批海洋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基于这些因素,我认为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具备组建和运行“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条件,学院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也会“收编”入中心。

记者:“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目标是什么?将涉及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常文:“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应该既是实体研究中心,又是开放式研究机构;既有固定的研究人员,又能吸引更广泛的研究力量。中心将以“开放联合、密切合作、前瞻务实、共同发展”为原则,逐步拓宽合作研究领域、提升合作研究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战略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组织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学术交流、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力争把中心打造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发展思想库、海洋文化研究基地、海洋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肯定要涉及到:海洋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对海洋文化进行分类,细化研究;将海洋文化与旅游、船业等结合,让其更全面的发展。

记者:如何组织起一个部级研究中心应具备的研究力量?如何确保它的权威性和高端性?

吴常文: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需要组建一个领导小组,由几家主办单位共同形成决策层,制定中心运行的方向和方案。其次,要组建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吸收国内海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发挥专家在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专家能够真正从我们国家海洋的发展来考虑,切实地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做出最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保证中心研究力量和权威性的重要层面。在具体的运作上,需要聘请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除了常驻中心的浙江海洋学院的专家外,还要广泛聘请其他单位的专家,更大范围地凝聚研究力量。这些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推进,现在最紧要的是做好基础工作,让中心的整体运转尽快走上轨道。

海洋文化篇7

记者:很高兴再次采访王副市长。我记得您2005年在岱山时,就开始主抓第一届海洋文化节的工作。此后一年一届办下来,很有影响。为什么今年的这一届海洋文化节不按以往的届数往下延续,却改叫“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今年这一届与以往举办的海洋文化节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王忠志:明天(5月17日)开幕的这一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主题是“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整个节会包括开幕式、海洋文化博览、闭幕式三大板块共十九项活动内容。

我市举办海洋文化节,确实是始于2005年的岱山。每一届节庆活动都是突出感恩海洋、关爱海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展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海洋文化建设成就。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已成功举办多届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影响力逐年扩大,2007年被评为中国节庆产业十大自然生态类节庆之一,被确定为浙江省18个重点扶持节庆之一。到了2009年,海洋文化节第一次提升到部省级的规格,由国家海洋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报社和浙江海洋学院承办,中国海洋学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协办。规格提升了,内容当然在继承往届特色的基础上也就有所拓展和提升,更加丰富和广泛了,所以本届海洋文化节不再按以往的届数往下延续,而是用年份来做标志,改叫“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

本届海洋文化节,我们努力做到五个有机结合:一是国家层面的强化国民海洋意识与地方层面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二是文化节庆与群众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为海岛群众艺术文化的弘扬搭建交流平台,力争把海洋文化节办成海洋群众文化的盛典。三是举办节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海洋文化元素注入到海洋旅游、海洋特色产业等经济活动中来。四是做到地方文化节庆与宣扬拥军固防相结合,就是在本次活动中,通过驻舟部队的配合,既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大力宣扬新时期军民之情。五是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在充分享受舟山海岛旖旎风光的同时,强化以人文的精神提升节庆活动的品质,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美誉度。

为了延续海洋文化节的传统,这届海洋文化节的闭幕日期设定在6月16日,也就是过去海洋文化节的开幕式的日子。闭幕式祭海谢洋大典还是在岱山的海坛来举办,将点香、敬酒等等传统祭海谢洋仪式保留了下来,只是把过去的开幕式变成了现在的闭幕式。

记者:舟山的节庆活动非常多,搞的也大都很成功。前年我采访您时,曾听您介绍过整合这些节庆活动的设想,而且还提出了“一主二辅”的概念。现在我在舟山又听说了节庆活动“1+2”的整合公式。请问“1+2”是怎么回事?

王忠志:这里的“一主二辅”,其实也就是“1+2”。“1”,就是重点打造中国海洋文化节。“2”,就是普陀山的观音文化节和朱家尖的国际沙雕节。

舟山市的节庆活动很多,节庆文化也很丰富。但过多过杂,也就发现了一些弊病。比如活动分散、形成不了品牌,层次不高、效率不高,打不响。而且领导们的精力也有限,不好管理。所以需要进行整合。后来我们提出“1+2”的设想,来整合这些节庆资源,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以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标准,将原来的四十几个节庆归纳为“1+2”系列,也就是以中国海洋文化节为主,国际沙雕节和观音文化节为辅的方案。力争通过品牌节庆“搭台唱戏”,集中包装、展示舟山海洋文化独特魅力。

“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是我们整合节庆活动后举办的第一个海洋文化节。筹备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各项具体方案一定要做细做实,确保活动圆满成功;二是注意统一文化节名号,所有分活动项目都要围绕海洋文化节展开;三是要充分体现海洋文化内涵,活动宣传要体现中国海洋文化节元素,不失时机地推出海洋文化和舟山群岛概念,进一步提升节庆的海洋文化内涵,促成更加和谐的节庆氛围。

海洋文化节明天就要举行了,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的观音文化节和国际沙雕节。

普陀山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观音文化是舟山文化的精品。普陀山是观音文化的承载地。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已累计接待香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舟山从2003年起已连续六届成功地举办了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这也进一步传承了观世音文化,发挥了普陀山在全市旅游业中的龙头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普陀山,光临了普陀山,推动了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

国际沙雕节在朱家尖岛举办。那里山海风光秀丽迷人,岛上金沙连绵、奇石峻拔,有“海上盆景”“海上雁荡”之誉。其中十里金沙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沙滩群――青沙、里沙、千沙、南沙、东沙五大沙滩绵延5000米,景色极为壮观。这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已成为舟山旅游的又一个亮点。

记者:您认为海洋文化这个词组是偏正词组还是联合词组?海洋文化中的海洋是文化的修饰语还是并列的内容?也就是说,海洋文化的内涵怎样理解?

王忠志:我认为用偏正词组或者联合词组来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都是片面的。这里的海洋和文化并不是人为割裂开来的内容。要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其实我们的《海洋文化节节刊》的序言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海洋文化,就是涉海的文化,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

海洋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现实活动对海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发展。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如今,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一直走在前列、并率先显示出强大活力的沿海城市,也担负着走出困境、面向未来的重要使命。

记者:舟山为什么提出来要举办海洋文化节呢?

王忠志:中国海洋文化节是舟山“四海”建设(即: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文化节这个载体把舟山群岛打造成中国海洋文化代表地。一方面进一步提升舟山海洋城市品牌,提升我市对外招商引资和宣传营销水平,服务于舟山海洋经济大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第一,可以提升我们的海洋意识,进一步凝聚人们对海洋的共同情感,让更多的人对大海怀感恩之心、有善待之举,充分体现保护海洋、和谐发展这一海洋文化的内在品质。国际上先进地区都是开发海洋最早的地区。过去我们对开发海洋重视不够,全球化的格局下,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是非常迫切的。我国海洋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海洋文化还没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其发展水平与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通过海洋文化节这一平台,学习和借鉴各沿海地区建设海洋文化的先进经验,对于共同推进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蓝色家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带动舟山旅游地发展。舟山作为中国沿海的一个窗口,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滨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更让世人领略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厚重内涵和独特魅力。中国海洋文化节对舟山旅游带动效应是很明显的。对招商引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工作等,也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舟山旅游工作重点要突出差异性、提升综合性、强化集群性、增加愉悦性。中国海洋文化节这样的平台,是这四个原则的一个集中体现。

第三,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海洋文化节的节庆活动在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了舟山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舟山的城市品位,刺激了经济发展,培养了干部,让老百姓得到了丰富的文化享受,在对外宣传推介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

第四,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方面的效应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中国海洋文化节给舟山带来的积极效应是深远的,绝对不是某些人理解的热闹热闹那么简单。

记者:海洋文化节的确很重要,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办,也很有必要。但是对舟山这样一个四面环海的城市来说,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条件和文化基础吗?

王忠志: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既是我国东海海域的中心区域,又是我国南北海域的联系要道,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1300年的城市史。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市的地级市,不但拥有丰富的港、景、渔等海洋资源,而且具有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继承、发展舟山传统的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舟山完全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条件和文化基础。

首先,舟山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舟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渔都,海岛人民在长期的生息劳作中创造和积聚的海洋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个性、独树一帜的。在唐、宋、元、明时期,舟山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必经港之一,舟山定海还是海防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在400多年间,历经抗倭、抗英、抗日等战争,留下了十分丰富珍贵的海防遗迹。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沿海人民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也形成了渔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舟山岱山的渔歌号子以旋律粗犷豪放、节奏欢快和谐著称,祭奠大海也再现了古代渔民祭海的盛大场景和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舟山民间艺术种类不少,舟山锣鼓、嵊泗渔民画、白泉跳蚤舞、定海侯家班木偶戏、逯拮呤椤⑨飞接娓杌褂卸谰哂婕曳缜榈男禄楹乩上盗谢疃等等,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舟山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以及众多的航海保护神,如观音菩萨、羊府大帝、泗洲大圣、妈祖、财伯公等,如此众神“共处”同一蓝天下,形成了舟山独特的宗教景观。

其次,舟山已经成为反映中国渔文化的代表地。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之一,也是与千岛渔场、纽芬兰渔场和秘鲁渔场齐名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舟山的沈家门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和秘鲁的卡涯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舟山海鲜产品的产值、产量和出口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海鲜烹饪在这里也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

再次,舟山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应有的经济基础和必要的硬软设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舟山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海洋文化建设全面进步,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十年舟山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舟山成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城市,使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载体更加坚实、形式更加多彩。

第四,舟山有着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的独特地域优势。舟山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气候条件,冬暖夏凉,淡季不淡。这里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旅游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世界闻名的普陀山、嵊泗列岛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拥有山海自然景观、海岛渔俗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佛教文化景观1000余处,并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称号,“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美誉名扬海内外。

第五,海洋文化是舟山的城市主题文化,是在上千年的群岛城市演变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着丰富的观念性城市形态和强大的实践性操作系统。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美丽的海洋和海岛自然品质、丰饶的海洋资源、特殊的海洋产业以及渔文化特色、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和城市价值、以普陀佛教为代表的人类精神文化样式等等,构成了我市城市主题文化的独特内涵。它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海洋文化既是我市的一种历史现象,也是我市的一种社会环境,更是我市的一种发展力量。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是舟山人对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城市地位与形象的不懈追求。

第六舟山有着独特的海洋城市精神。舟山是一个移民城市,处于南北文化和经济的交界点,海洋位置本身的重要性以及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上曾遭遇的多次列强武装侵略,锤炼了舟山人的性格和品质。因此,舟山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海洋城市精神,它们是舟山人的性格写照和品格追求。勇立潮头体现了我市人民积极进取、敢为人先、不惧风险、开拓创新的气魄;海纳百川体现了舟山人开放包容、谦逊好学、广交朋友、广积善缘的胸襟;同舟共济体现了舟山人团结互助、友爱人人、感恩图报、共享共荣的品格;求真务实体现了舟山人胸怀大志、追求真理、诚实守信、讲究实效的作风。

记者:舟山在打造中国海洋文化节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王忠志:主要还是在体现更多的国家性上。这次海洋文化节引起了国家海洋局和文化部的支持和重视,再加上海军和地方上的努力,档次就提高了,影响也扩大了。希望今后的中国海洋文化节能够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中国海洋文化节还有好多文章可以做,可以逐步提升完善。

记者:一次节庆活动是短暂的,海洋文化建设毕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请问在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方面,还将有什么举措或规划?

王忠志:海洋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我们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接下来,在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方面,我们还有以下具体规划:

做好宣传教育推广工作,创造海洋资源保护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舟山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地图》和《舟山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责任制》等,建立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志愿者队伍,发展海洋文化资源研究爱好者兴趣团体,鼓励我市市民加入社会保护网络。

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研究探索我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变“文化遗产”单纯的封闭保护为对“文化资源”开放的积极开发利用。通过与文博业、旅游业、演艺业、影视业、休闲娱乐业的结合,打造具有舟山特色的文化名牌。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和文化生态区,扶植一批具有渔农村民俗特色的民间展览馆、陈列馆,发掘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等。

用为后代遗存新海洋文化资源的眼光和气度,做好现当代海洋文化资源的创造和保护工作。今后每年都要对新海洋文化资源目录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核、修订和扩充。每年举办海洋文化新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每年评选群众喜欢、社会公认的优秀的应保留、可传承节目入选舟山民间民俗博物馆。

我们还将开展“清爽舟山、美丽岛城”海洋文化生态工程、文化产业繁荣工程、“舟山的荣耀”名景名人名作名品名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等多项活动,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文化惠民工程”的情况好吗?

王忠志:舟山的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以下几点:

1、重点建设舟山市海洋艺术中心、舟山大剧院、文化创意大楼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充分发挥其在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舟山市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好现有的县(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多功能影剧院、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场地和娱乐设施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新建、扩建一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提供配套服务。

3、依托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开展“快乐读书、成长品格”全民阅读节、“海洋、大地、蓝天、生活”群众性文化展演活动等全民自主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4、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保证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持续的生命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以“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为抓手,大力提高专业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6、切实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确保“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实行文化“低保政策”,让市民优惠享受更多的文化艺术展演。

海洋文化篇8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四)威胁(Threat)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1.以鱼排风情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国家4A级自然景观资源的三都澳。三都澳作为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不仅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资源,海景十分迷人,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而且澳内渔排绵延成片,特有的海上渔排景观已经成为三都澳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被农业部认定为“大黄鱼之乡”和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还是著名的海钓乐园。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整体布局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海洋旅游休闲渔业文化体验区。

2.以山海川岛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太姥山风景区。以太姥山为中心,向四周做团状发展,依托九鲤溪瀑景区、小白鹭海滨旅游度假村、沙埕港、晴川湾、福瑶列岛等资源优势。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观光、休闲与度假”为主色调,丰富景区的畲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廊桥文化内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山海旅游资源,促进太姥山、小白鹭、晴川湾与牛郎岗沙滩、九鲤溪瀑景区、翠郊与凤岐古民居等资源的整体开发,建成“山海川岛”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基地。

3.以滨海沙滩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大京、高罗、外浒、吕峡四大沙滩和福鼎晴川湾海滨沙滩,各处沙滩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加上人文古迹遗留众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是踏浪淘沙、、沙滩游戏、观海赏礁、垂钓拾贝的海滨旅游好去处。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海滨风光游”为主色调,打造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胜地,形成集旅游、度假、休闲、避暑、水上运动为一体的沿海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线。

4.以海蚀地貌景观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福鼎的福瑶列岛。福瑶列岛在福建省海岛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中被列为重点海岛建设项目,列岛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鸟岛等11个岛均等组成,岛上草场宽广、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有常年不竭的“海上天湖”和万亩草场,2006年入选”中国最美的海岛”,拥有山、海、岛、湖、崖、滩、景、渔港及海防遗址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该区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高山天然景观带和环海观光带,建成海西著名的以海岛生态观光、海滨休闲度假、运动保健为特色的天湖生态景区、海滨旅游度假区。

5.以宗教朝圣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和松山天后宫。宁德市滨海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包括佛教、道教、妈祖文化等。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是中日友好的结晶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新的历史见证;松山天后宫与湄州天后宫同建于宋代,传说是妈祖的出生地,近年各地游客及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络泽不绝,前来朝拜妈祖的日益增多。还有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佑禅师“出家修行之地”的“八闽古刹”建善寺及“中国道教名山之一”的葛洪山等宗教旅游目的地。该区开发定位为:以“寻根之地”、“心灵的净化”等为主题,全力打造“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区,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历史文化旅游区。

海洋文化篇9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

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

海洋文化篇10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研究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教育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然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艺术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体育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四、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中国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研究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工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企业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体育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海洋文化篇11

“什么是海洋文化?这是一种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5月17日,首届国际闽商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及港澳台等11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闽商文化所代表的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大会专家―致认为,闽商昕代表的中国海洋文明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闽商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内在动力之一。

海洋文化成就闽商

福建的海岸线总长3752千米,15世纪以前,中国是海洋贸易的世界最强国之一,而福建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造船业中心。据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介绍,1820年前后,行驶于东南亚的中国帆船达295只之多,总吨位达85200吨,当时航行于东南亚英国船只总吨位不过过二、三万吨,远逊于中国。这些中国帆船中,有―半以上来自福建。

海洋文化一般都有外向性、兼容性、商业性、进取性四大特征。而中华民族是世界是最早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海航交通贸易的民族之一,也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正因此,海上贸易成为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文化的重要经济标志。

苏文菁认为,得益于日益繁茂的海上贸易,福建向世界输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人才一闽商。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在宋元时达到高潮,促成闽商的崛起。“明清的‘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却在无意中给时时冲破禁令的民间海外贸易以更广阔的市场,并促使海外各国闽商、海外侨商的诞生和发展。从19世纪末至今的100多年间,闽商走向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澳台闽商表现尤为出色。”苏文菁说。

如今,在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1/10强,闽籍华商资产存量已超过3000亿美元。

进取的闽商精神

海洋文化强调的是求新求变、求富重商、世界互动的开放意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江认为,“作为海洋文化的延伸,闽商精神被打上了创新进取的烙印。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更是被视为闽商的精神写照。”

从对16~18世纪的福建商人海上贸易的分析,钱江阐述了闽商的拼搏精神,“历史上闽商常常在海外受到歧视和打击,甚至屠杀,但是闽商以敏锐的生意眼光和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建立起各式各样的网络,不断扩大、衍生的社会资本进―步拓展贸易规模,立足海外。”

钱江认为,闽商的探索拼搏精神和参与建构经济全球化的传统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21世纪海洋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开放、多元、勇于探索、习与经商并非西方海洋文明所独有的特性,这也是中国文明内生的一种文化基因。

“世界闽商大会”曾把新闽商精神概括为“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杨宏云认为,这32爪字和中国海洋文化五大特征不谋而合。其中“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是闽商与时俱进,外向开放的观念;“敢冒风险,爱拼会赢”是闽商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经商精神;“合群团结,家爽义气”是闽商兼容合作海内百川的大度写照;“恋祖爱乡,回馈桑梓”则表达了闽商走向世界又眷顾家乡的拳拳爱心。“这完全体现出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特质。”杨宏云说。

“闽商文化的意义不仅属于福建与海西,它将在再一次成为中国建设新思想、新文化的新资源。理解闽商、学习闽商文化是为了力图弥补中国历史与西方人书写的世界史之间差异,在弥补差异过程中获得中国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的话语权。”杨宏云表示。

闽商新变

史料记载,闽商缘起于汉唐,鼎兴于宋元,绵延于明清。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行,深受海洋文化影响的福建人民,成为国内最早拼搏进取的“一部分人”。“借助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新一代的闽商们很快完成资本积累,四处扩张,成为新商帮中佼佼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红霞充分肯定闽商的商界地位。

海洋文化篇12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靠海而生的人们经过世代的生活实践和传承,逐渐积累而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的特殊环境和地理特征,构成了海洋非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内容,涉及沿海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信仰、文化娱乐、传统技艺等,因此,凡与沿海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自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浙江省作为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试点省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中,由于我省得天独厚地理环境,处于天然的海洋大省,有着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呈现出逐渐递增的态势,相关非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在学术界形成热点。这都为我省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资源。

1.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载体

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因此,中华民族拥有和创造的一切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非物质文化。而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以及不同海域的多元化生态,使得我国形成了精彩而厚重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1]

浙江还是个海洋大省,毗邻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陆域面积的2.6倍;拥有6696公里长的海岸线,占全国30.7%;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居全国首位;浙江沿海地级或以上城市有6个,海洋资源蕴藏非常丰富。作为国家综合试点省份,十多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无论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立法与制度建设、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等方面均有很大的突破。建设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传承基地和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等,如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象山海洋渔俗文化、普陀山观音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安吉生态博物馆,还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景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更加成就斐然。这其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其海洋文化的特殊性,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形式展现着海洋人张扬个性中的开拓进取、乐观开放、锲而不舍、信誉至上和兼容并蓄的精神等,这些都是海洋人所特有的无比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正是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宣扬的朴素、善良、刚毅、果敢等人文精神元素,并有效地融合丰富的海洋经济资源与厚重的海洋文化资源,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或以口头、或以动作方式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了与海洋有关的民间文学、艺术、技艺和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庆典等,这些独特的传承方式,正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和载体,如能很好的结合与利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佳效果。

2.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有利于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海洋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浙江各地海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保证我国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更是为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代海洋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维系和巩固海洋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因素。她蕴含着海洋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海洋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公民对海洋历史人文知识的深刻把握;有利于公民汲取优秀海洋文化的精神营养,推动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因此,借助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载体推进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途径。它既是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海洋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对海洋人生存精神和智慧的认知过程,还是以传播人文精神为宗旨的各类海洋文化的整合过程。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扬海洋文化战略的推动下,将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有机结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繁荣浙江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有效途径,此现实意义更加深远。

3.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通过教育手段实现公民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因为保护的真谛在于挖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内涵,从而为我国的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所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因此,利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平台,探索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模式和活动方式,将会实现双赢。

3.1利用保护传承体系培养教育骨干队伍

我省在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和挖掘整理阶段,就构建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传承人队伍,这实际就是对公民进行海洋意识的普及教育过程,通过这个体系使宣传教育的活动推广开来。

例如,宁波市自2008年起推进项目、传承人、基地“三位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在全国率先创新性地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保护主体落在基地,传承人划归相关的传承基地管理,还规定有代表性传承资格传承人和基地才能列入代表性名录,以及开展传承活动。因此,全面构建起具有宁波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3]

还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东海龙王信俗”代表性传承人―― 周杏荣,就承担着龙王信仰传承的使命。普陀是传说中的东海龙王故乡,东海龙王信仰是普陀岛民的三大信仰之一。千百年来,龙王信仰成了普陀岛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渔民在危难时刻,祈求龙王保护平安;在平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龙王信仰支配了他们的行动。周杏荣在各种祭祀、祭海活动中担任着主持的角色,同时还有着培养青年渔民继续传承和弘扬海岛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3.2使传承基地发挥多效功能

在推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教育基地。2008年月,浙江省文化厅公布浙江省首批18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础,象山海洋渔俗文化等7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普陀山观音文化生态保护区等试点单位。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教育厅于2010年联合公布了62个单位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其中,高校和高职院校16所,中职院校 46所。[4]这无形中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搭建了一系列的载体基地,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也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2010年6月,宁波象山县被批准为第七个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象山县“中国开渔节”的重大节庆平台,它以海洋渔文化的为主体内容及活态传承特征,以担当着国家珍贵的海洋渔文化活宝库的重任作为保护典型,可见价值斐然。海洋渔文化保护实验区就是通过对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科学保护,以达到对海洋渔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5]而保护区的核心是生活在其中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既是海洋渔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保护者,他们通过对自己海洋渔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提升了对海洋渔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从而受到了更加深刻的教益。

3.3通过展演传播达到教育目的

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海洋文学艺术作品、海洋民间习俗、海洋节庆活动、海洋民间传统技艺、海洋信仰等展演和传播的过程中,就达到了其教育意义,

仅举浙江省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音乐,有嵊州市的嵊州吹打、舟山市的舟山锣鼓、岱山县的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象山县的海洋号子( 象山渔民号子)等。这类民间传统音乐,都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个性。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就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瑰宝。相传最早起源于航海,后在乡里民间各事庆典及渔民祭海等活动中广为流传。解放后,经过艺术加工改进而搬上舞台。在1957年莫斯科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荣获世界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章,从此走向世界。舟山锣鼓表现出东海渔民那种豪爽粗犷的性格、战风斗浪的惊险壮阔场面以及航船拢洋等欢腾热烈的气氛。使人受到深刻的精神感染和心灵震撼。

又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大奏鼓”,是浙江温岭箬山渔村的传统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性,舞蹈动作的扭捏作态,与激越粗犷的音乐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示出世代与风浪较量的渔民们的乐观和豪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大奏鼓已有360余年历史,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曾被拍入电视专题片《渔村小叙》,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大奏鼓》对研究我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习俗以及人居迁徙、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作为满足沿海各地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成果,它在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实践中将呈现出极高的价值功能和研究实效。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的同时,不仅使人们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振奋精神,还提升了公民的海洋意识,充分体现了我省公民的文化自觉和参与热情,这便是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苏勇军.文化经济背景下海洋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三江论坛,2011(6)

[2]张朝华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与区域海洋文化经济.浙江海洋学院学院(人文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