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2:15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1

开题过程记录:

2013年4月,万足中心校教管处组织了"学生提问从低段学起"的教学实践活动。全校教师参与了这次实践课。主要由张春花以《永不凋谢的玫瑰》为例,实践课堂上让学生提问,教师进行组织教学,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课后,张老师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作了说明。老师们进行了评课,教研主任任会明,赵主任慎重地做了总结。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们从中得到了启发。

反思与启示:

反思:教师如果要全面驾驭学生,既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提问了,那么自己就必须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推波助澜。捏在手里的教学是不可能有开拓性的。

启示:通过这次让学生主动提问的教学实践活动。既提高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又激发了学生的新思维潜能,让学生从表层的被动听课回答问题真正转变为主动的钻进文本,做学习的主人。

问题现象:被动听课,思维惰性,金口难开

目前很多教学观以教师、课本为主体。漠视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发展个体,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师只注重自己问,忽视了让学生提问。答案开放时,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生怕学生说的问题远离自己的教学设计,故而把握不住本堂课。尤其是公开课,最为严重。久而久之,自然然地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思考:如何养成提问的习惯

我认为学语文的重要目的应该是能说会道。若要能说会道,就得开启智慧的头脑。学生提问不是三两天就能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是一个简单的提问,却需要长期磨练和积累,并不断地改进,才能慢慢形成习惯。如果学生从小没有动口的好习惯,就是专家突然来上一堂课,也难敲开多数学生的金口。所以我主张学生课堂提问要从低段开始培养。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试着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来评评,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老师告诉学生哪个问题是有效的,哪个问题是无效的,哪个问题一般,哪个问题是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的。很多时候,老师还得示范。教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少问"是什么",逐步规范问题的有效性。老师的问渐渐的就转变成了学生的问。同时,要鼓励不会提问的学生,开始让他们尝试着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他们就能轻松地破胆。

专业学习:利用工作之余不断地学习

人的一生最大的进步是利用工作之余勤奋学习。在县教委、语文教研室的组织和领导下,我曾参加过全县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陆陆续续培训学习了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我学到了很多对语文教学实用的东西。我们学校经常组织语文教学专业学习。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仅是在学校组织学习时,认真做了阅读提问,自己回答了问题,还作了很多笔记,而且在平时休息之时,我也非常喜欢研读这本书。其中,苏霍姆林斯基写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教育手段。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难看出,这段话强调了阅读对开启智慧之门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学生提问从低段开始培养

任何一个结果,都是来自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几年,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反复实践着"学生提问"这个小课题。目前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老师基本是教大循环的。我从一册上到二册时,就开始让学生尝试着提问,最先让孩子们从课题入手。如:教学《小燕子进步了》这课时的提问培训。师问:小燕子做什么事,进步了?(学生会很快答出:是在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事情中,得到了进步)此时,就让学生自己当当小老师,提出更多的问题考考老师和同学们,看谁的问题提得好?于是学生赶快读课文,思考一会儿后,抢着举手,问题可多了,老师走了一圈,看看孩子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真是意想不到:第一个学生起来说"小燕子一共观察了几次?"(三次)。其他的孩子得到了启发,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出来了。"第一次观察到了什么"(它们的形状,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第二次观察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观察到了什么"(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这几个问题都抽孩子一一作答了,也齐读了相关的句子。此时,老师用一个填空式的句子,让学生来补充完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生:仔细),师:所以,小燕子-(生:进步了)。这样教学,老师和学生都非常轻松愉快。文章的脉络和逻辑也自然跃入了学生的大脑。学生那种参与研读的喜悦没法比拟。

策略研究:学生提问的三大基本策略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提问,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提问,特别是在改革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真正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

(1)转变观念,修炼素质。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所以,应先转变观念,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发展新思想新思维必备的事。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学习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当然,教师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仅要做到有问即答,而且要做到答必精彩。

(2)营造氛围,鼓励提问。师生间保持平等,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以共同学习探讨的语气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就在他们中间,也是他们学习的同伴。

(3)搭建一个评价平台。我们学习课文,已经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每次预习都要针对课题或内容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课前都必须检查、评议。先由学生分小组读问题再评。然后自评,最后由师评,以一个大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做得最好,实行定期评比。

研究效果:学生提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孩子的思维可塑性特别大,模仿性也特别强。天真烂漫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奇思妙想,满脑子的疑问,随着老师的点拨,往往绝大多数学生都愿让问题跃然纸上。等待着与同学和老师来一起分享。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引导是否得法,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引导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引导本身,却忽略了它的有效与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过于关注引导技巧,忽略引导的价值源泉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堂引导的关心并不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应用上过于追求引导技巧的应用,备课、上课时关注的更多的是各类问题的比重,关注热热闹闹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关注自我表现等等。将自己周旋于多种技巧之间,以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总是热烈响应就是问题很有效;以为引导后只要给学生等待的时间,他们就会搜寻到答案;以为不断的追问就会找到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忙于用各种技巧解决教学中的不如意之处,却做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表面工作,解决的只是眼前问题,缺少对引导的价值源泉的追问。

“引导的技巧”成了小学语文公开课追求的一种形式主义。引导技巧总结出几条很简单,但应用起来却很不简单。因为它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机的,很不稳定,要在教师具有丰厚的底蕴时才能很好驾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忽略了作为引导技巧的支撑的关于某一技巧得以应用的原理,即在教学中此技巧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应用此技巧,以及如何应用效果好,单纯谈起了技巧,以为技巧可以解决一切,这是不正确的。

二、问题过于细碎,打破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引导”成了教学中的关键词,没完没了的“引导”便因此开始上演。不论是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都要用上引导“引导”,以示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实现的课堂热烈氛围。如此过于细碎的问题充斥着课堂,如笔者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常规课录像,她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提出了包括重复的问题共17个,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提出的引导问题过多,很多问题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随意性很强,看似热闹,却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牺牲品,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更多的是为应付这些问题而疲于奔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无法感知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脸关心,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碎的课堂引导使得师生长时间纠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就失去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趋于零乱,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学生无法关注到文章各部分间的关联,无法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三、引导表述不明,难以把握引导意图

课堂教学中除了因理解不清、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引导困扰外,还有能力欠佳而出现的引导问题,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引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想到哪,引导到哪,缺少逻辑层次,使学生一头雾水。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兔”时,引导学生与“免”字进行区别及以后,对同学说“你能表演一下吗?”结果教室里的“小兔子”闹开了锅,半分钟左右学生们才在她的组织下安静下来。课后才知道此热闹的场面不是她的预设,而是要模仿一下小兔子的形象。其实有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经验设计问题,这样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以理解。有些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限,难于一次性将问题表述清楚,要么冗长赘述,要么反复补充,使学生难以捕捉到教师引导的关键词,对于教师的引导只能是一脸茫然。

四、方式不够灵活,课堂引导缺少灵动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用十分普遍,但方式单一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直问引导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或者根据课堂生成而随机追问;也不会变换引导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之所以如此也和语文教师对引导作用缺乏了解有关。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由很多子目标组成的,而不同的目标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来实现。

比如对于小学中年级来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难度较大的,我们可以变换引导的形式,将直问句转化成填充式的引导,将概括思路呈现给学生,请同学补充关键内容。再比如当需要澄清知识上的疑点时,可以用选择式引导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对知识内容加以辨析,提高学生的分辨力,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只有多种引导方法并用、多种引导形式并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才能实现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对此,我们要及时加以注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唯其如是,才能更好地做好小学语文中的引导,收到好的教学成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3

2.小学低年级:在小学中泛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此类学生需要教师引领帮助培养形成是非标准与价值观念,由于年龄小的关系,他们的身上存在自制力薄弱、好动的特性。

3.小学低年级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研究:就是教师立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每一个生命,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生命课堂是注重以人为对象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把课堂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二、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 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谈话。它的精髓在于它的构成要素:反思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如果牺牲了一方――即使是部分地牺牲――另一方面马上就受到损害。反思被剥离了行动,对话只会是空话、“废话”;行动被剥离了反思,对话只会是行动主义。在这两种情况下,对话都不可能实现,教育也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解放。对话,作为一种与灌输式教育相对的教育方式,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话,作为一种手段,必须服从于意识化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但是,对话的展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爱的倾注、谦虚的态度、对人的信任、充满希望以及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建立真正平行(水平)的对话关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因为对话文化行动一旦展开,处处可见反对话文化行动的阻碍。这两种文化行动的对立,再现了统治与解放的对立。

3.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在个人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总是首先强调其人性观最独特之点。他逆潮流地宣示自己对人那一份极大的信心。他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他深信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掌握个人的命运。他更坚信人是理性的,既能自主自立对自己负责,亦值得信任和合作。他认为人皆蕴藏着潜能,人性是积极、建设性与社会性的。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发展的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知识课堂,这样的课堂被异化为知识至上,剥离实践的教学,僵死的教学,冷峻的教学,非生态化的教学,背离了教学本应该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完整的人文价值。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在强化知识、技能同时,失去的是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教师经常谈论以人为本的话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结果即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在当下,大喊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口号下,在课堂真正实现师生对话的场景很少,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还有另一种倾向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中,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即只针对“学生”这一要素,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生命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精彩纷呈。生命课堂能够让教师致力于课堂、学生、教材及教师自己这样的具体的场景中开展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中年段是小学生习惯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小学中年级构建生命课堂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促进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学校不再是生产统一产品的 “加工厂”,老师也不是生产模具的“工程师”,学生更不是工厂里加工的“产品”。

四、研究目标

1.学生在课堂能够畅所欲言,主动提出问题。课堂上师生能构进行愉快地交流。

2.师生在课堂进行情感的交流,开展平等对话,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3.教师在课堂能够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对于课堂上发生的纪律问题教师处理妥当。

4.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五、研究过程

1.申报阶段(2011年7月-9月):精心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2.准备阶段(2011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为课题研究寻找理论支撑。开展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分析本班学生语文课堂的现状,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3.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采用行动研究法,。

4.总结阶段:(2012年7月-9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博取众长,形成个人的语文教学思想。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1调查报告《关于我校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策略》(2011.9)

1.2生命课堂的案例(2011.11)

1.3关于生命课堂研究的校内教研课(2011.11、2012.4)

1.4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彰显学生生命的本色》(2012.5)

1.5《小学低年级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2.8)

2.实践成果

在进行研究的这一年时间里,我收获颇多,撰写了案例《生命教育留给我们的思考》获市一等奖(结果已经查实,但证书未发),《小学语文:识字六》获省三等奖,两节校公开课受到学生的喜爱,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七、反思

1.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发现一个班的学生间语文实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实验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点便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语篇阅读教学策略。

2.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在掌握一定阅读技巧后,有效的阅读技巧还有待提高,如:略读、细读、跳读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进行方法的指导,提出的问题有粗到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师在新的语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在讲解和分析阅读材料上的方法还需探讨。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4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中心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扎实落实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咬定办强中心小学、办好基层小学的工作目标。在质量管理方面重视单元过关检查、质量抽考和教学常规管理,以考试为突破口,实现质量管理准确定位的突破。即在学期考中,实行基层校、中心校分类监控,分类评价、分类管理的办法,找到了大坪中心学校办学点散小、统一评价难以平衡这一质量管理的准确定位,迎合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心声和期盼,整合了学校质量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机制,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出了中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困境,实现了管理的新跨越。

(2)规范作业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进一步规范语文、数学科作业设置、批改,根据《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修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语文科作业设置、批改的通知》。①语文科学生作业本的设置。一、二年级要批改的:拼音本(一年级)、生字书写本、词语抄写本(方格本子)、作业本(完成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的习题,如造句、填空、抄写句子等)、写话本(方格本子,二年级)、听写本(方格本子)。要检查的:练习册(选做,讲评和批改相结合)。三至六年级要批改的:生字书写本(或田字格生字本)、作业本(完成生字词和优美句子的抄写和课后练习、“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的习题)、作文本、小测本。要检查的:小练笔本(或日记本,每周不少于2次)、练习册(选做,讲评和学生互改相结合)。②语文科学生作业本的批改要求。作业批改要及时,批改符号要规范,簿籍要整洁,学生书写要工整,错题要订正、复批,要用鼓励性词语或符号评价学生的作业。对的要打“√”,错的要打“×”,小错的地方可用“”圈起来,让学生在原处订正。一、二年级可用“”号的个数(最多5个)、三至六年级可用“好或中、加油”等等级来评价学生的作业。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开展专题研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在课堂教学上求“实效”是本学期学校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因此,我们学校每学期围绕一个教研主题开展以下活动:①每位教师上一节校级教学公开课。不同的小学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公开课安排表于开学初送交中心学校教导处,教案应于开课前一周发送至中心学校邮箱,这样便于统一管理。②举行区级公开课教学研讨会。每学期围绕一个教研主题开展至少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并请各校相应年段、学科的教师参加活动。通过上课、评课交流、教学反思等环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个年轻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2)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中心学校采取听讲座、结对子、教学基本功比赛、听课评课、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在教育理论、师德师风、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

三、更新评价标准,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1)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起着导向和杠杆作用。过去只重视考查学生的“双基”,忽视智力、能力的考查;只重视语、数两科知识的考查,忽视常识技能科等考查。为克服这种片面性,在常识技能科考查中,既考教材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又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对常识技能科要同语、数学科一样认真组织考查。

(2)改革评价方法。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一点就是要积极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办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践中,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可拓展测评领域,开展学习情感的测评试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和日常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考查和评定;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研究拓宽检测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如要求学生进行某种观察、专题调查、某项制作、某项实验等等。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5

新课程明确的提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在评价中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水准”。而教学评价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地发挥着作用,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功能缺少改进措施,具有单一性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强调总体性而忽视了评价的权威性,忽视了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辅的功能。这就让教育成为了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教育,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教育。同时,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达标,而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激励方面没有引起重视。

(二)评价方法忽视个人差异,具有单一性

课堂评价的标准多种多样,而在本篇文章中根据其方法分为相对和绝对这两种。相对教学评价客观上具有理论性和真实性,但是它在一定条件下却不能反映出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不能理性的应对教学评价;而绝对教学评价则是符合教育标准的,它与相对评价的最大不同就是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人状况,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和学习的发展,减轻学生对评价的恐惧心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改进。

(三)评价重点忽视过程,注重结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所得问题的结果,而不重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要思路,而教师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不能正确的应对今后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陷入注重理论的结果之中,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探究过程,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结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激励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真诚是教学评价中最高的品格,它是师生之间心灵深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中,单一的评价模式依旧存在。如“回答的很正确”这类缺少启发性思维的评价语言,不仅让学生不能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优秀之外,还让评价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评价语言,用心去体会、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和赞美学生,让学生无论是在激励方面还是导行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的进步。

(二)评价要因学生而异

在新课改中有明文规定,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进行分层次评价,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详细的划分。这就要求老师心中要明确一个尺度,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评价时教师要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对学习重新充满斗志;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评价时教师要对他们严格而不苛刻,让他们不骄傲不气馁,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评价的结果要注重理论阐释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有一条很明确,就是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应当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课堂教学评价应当是师生之间相互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对问题进行摆设、设置问题悬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评,从而暴露学生思考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就达到了学生明辨正误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将评价扔给学生,而是应该更多的将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以解读,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将那些利于自己向上的积极的因素带入到自己学习中,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中成长,在自我的评价和领悟中不断进步。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师生之间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我们仅仅是通过一种方式而简单的否定另一种方式,就会导致评价向片面化和绝对化倾斜。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要做到评价和教育的良性结合,把握好课堂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评价和教育始终贯穿小学语文课堂之中,确保课堂评价教学能够顺利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6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7

(一)、问题的的提出

1、在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洪流滚滚的今天,我们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由于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中老年教师偏多,多数教师虽然在学习课改知识上有进步,但方法改变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让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和评价学习效果,这是我们在时下的课堂上经常所见的。

3、传统的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观念更新、自我定位、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本末倒置、或放任自流,甚至认为“自主学习”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大不了在公开课上用来“作秀”等想法,导致自主学习多数沦为空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向以及自己定位于接受者的角色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指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然后按部就班进行学习活动。他们不同程度地存有自主学习的心理恐惧,他们害怕一旦改变了原来定势化了的学习方式,面对新的学习材料,新的学习情景,自己竟然提不出学习的问题,不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知道学些什么才好。大部分学生还存在自学方法不会、自学资料不全、甚至于担忧自学的结果不符合标准答案,不符合教师的心意,从而受到同学的嘲笑、教师权威的批评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价值

1、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改善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我校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品位,有利于推动新课程实验向更纵深方向发展。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并完善我校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师能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学术背景良好,有课题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合理。其中大多具有小学中级职称,且均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均衡,均为30―40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

本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研究、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研究和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积淀。课题组成员多人多次在《信息教研周刊》、《四川教育》、《广安教育研究》、《武胜教研》、《武胜课改》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县的各级各类学术交流会上获奖。

课题研究的组织保障:该课题成立了由学校校长牵头的课题领导小组、聘请了县教研室汤继光、何鸿、汤世凯、彭刚等教育专家为顾问、由学校现有的市县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课题研究的制度保障:建立课题相关的培训、研讨、激励制度,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修养,既分工又协作,保证各项阶段和最终成果的完成。

课题研究的经费保障:由学校拨付必要的课题经费,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中的有关概念的界定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学习的“客体”。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自主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接受者,而自主学习中学生则是知识的发现者。

2、调控:调节控制。躯体里有一套完整的应激系统,调节集体内外环境的调控功能,使之保持相对平衡。

3、策略: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讲话。

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的“目标教学”理论、发现理论。他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探索性的追求知识,掌握知识。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认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非指导性教学法是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把自己的任务视为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程式。其总的设想是按照学生的情感模式去创造最佳条件,使他们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情绪和思想,自然地显示症结能以在的情绪因素,并加以调整,从而改变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教师担任促进者角色,与传统的教师角色截然不同。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5、按照“智力三维理论”和“思维结构理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结合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德威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动机与情绪、认知活动、学校活动三个领域进行自我监控能力的建立和培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总之,要把元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的激发、训练、培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的切入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我校高段学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现状 ,分析梳理出存在问题及原因,制定出一套符合我校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调控,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3、通过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自主,从而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

(二)研究内容

根据我校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本课题主要对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控策略进行研究。

1、诊断并分析高段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2、开展“自主学习”调控策略研究。

(1)开展”自主学习”调控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选择自学与自控管理、矫正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核心内容为学习调控策略,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策略。

(2)开展教师调控策略的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各学科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自学与自控的策略研究。

(1)深入开展“自主学习”的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受控与自控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自主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2、整体性原则。实验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要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各学科中全面展开。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8

一、小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职业修养的提高

在小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的这种精神在不断地成长和升华。回想教师对学生原始的爱更多是出于喜爱,很多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选择了教育,但是教育孩子的工作不能只建立在此基础上。因为他们身心需要发展,各方面要和谐、健康地成长,还需要成人更多理智的爱――教育之爱,它是建立在喜欢孩子的基础之上更深刻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时时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其中包括思维发展规律。所以,只有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时,才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小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课题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

1.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观察”和“聆听”是了解孩子的前提,是教育实践的依据,而“反思”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杠杆。我们把传统的授课变为“效果分析”“观察反思”,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质量、有故事。这一变化,把教师的地位从主宰者拉回到观察者、支持者;把反思,分散到教师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时刻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一些寻常时刻的寻常事定格在特定的情景中,这些“寻常事”常常令教师们兴奋不已,更激起大家关注孩子的兴趣,它们将成为一个个小小的案例,充实着我们的实践研究,留下实实在在的研究足迹。

2.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撰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是与自己对话,自我质疑,自我解惑,跳出自我,提高教育决策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们引导教师进行实践前的说课和实践后的自我评析。

课题研究的实施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发现问题首先要会反思,在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活动后反思,反思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题实施之初,课题组老师只是跟着教研人员的思路去开展活动。问题是管理者发现的,方法也是管理者提出来的,教师只是方法的实施者,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要求教师撰写活动后的反思,从寻找问题入手写课后分析,到从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办法写反思,教师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能力逐渐提高,并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先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积极实施,教师们正是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去完善教育目标、方法,去完善自我。

三、通过小课题研究,丰富和充实了课程内容,可以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必须要立足于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充分发挥农村独具的乡土资源的优势。我们另辟蹊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掘课程资源,以此为依托,开发园本课程。

1.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体现课程资源的乡土特色

活动内容:《各种各样的土》

活动反思:“土”是一个非常好研究的主题,幼儿不仅了解有关土的相关知识,而且走出了课堂,接触了大自然,充分感受泥土的特性,了解了土的多种用途。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根据提供的材料玩土,用放大镜观察土里的小昆虫,用筛子过滤土里的杂质,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幼儿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在实践中发展了自我价值。

2.充分挖掘社区及家长资源

活动内容:《怎样利用水发电》

活动反思:社区资源的利用在农村户外科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施课题《怎样利用水发电》,正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取得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本地有著名的“山美水库”,有电力丰富的水电站。参观之前,我们先实地考察,取得电站工作人员的支持,请他们当解说员,带幼儿参观大坝、发电机房,讲解发电全过程。

活动内容:《石磨的本领大》

活动反思:有效利用家庭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数家长认为农村户外科学活动安全系数小、花钱多、卫生条件差。为了让家长转变观念,我们召开了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向家长开放教育教学活动,深入家庭访问等举措,让家长主动参与幼儿的活动,指导他们参与幼儿的活动。

四、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9

根据多媒体在其他课程中的运用,结合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即便是在课堂上也很难完全抑制;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给人一种死板、昏昏欲睡的感觉,这两个极端的存在,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并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课堂氛围、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而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正好弥补了上述两个极端的缺陷,多媒体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传统的黑板白字和教师平淡的语言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动画,使得课堂上的元素更多、更接近学生的喜好,这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时间内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质量。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进步也比较明显。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往往都是形象、生动的课文,每一字每一句都包含了多层意思。对于这类文章的深刻理解,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传统的以教师语言叙述为主的静态教学情境,不利于学生的感情渗透、思维发散。相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图片、图像、声音,这种动态的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对于教材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和透彻。

三、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否突破难点、重点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多媒体具备图文影像于一身的优势,在处理语文重、难点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在拼音的学习,在小学语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由于处在智商发育的初期,学生对这一类奇形怪状的“文字”理解的难度比较大,但是多媒体能将这些“文字”赋予生命,让它们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的速度会更快,记忆理解的程度也会更深刻。

通过上述几个显著优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理念,大胆地将多媒体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现状。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10

一、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1.“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思维能力提升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学方法新颖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受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增加了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给课堂氛围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十分的重视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加大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2.“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师生互动意识转变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就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等对待”观念进一步增强,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重视差生或帮助差生提升,促进了差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天性被激发,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知识,如此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效果当然就是水到渠成。

3.“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意识的现状。在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导引的,教师的课堂“双问”,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双问”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与导答,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以问题来组织教学是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而且力求做到师生互相提问的互动氛围的形成。在“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在“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不仅仅面对优等生,很多情况下更多的是关注了学困生,提问面对全体学生。

4.“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语言能力提升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表达意愿比较强,口头表达意愿比较强烈强烈,能够调动师生的课堂交流气氛。“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均衡发展。“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表达形式创设了很好的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强,但是互动的频率、质量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和对策

1.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表现和解决对策。(1)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表达意愿不强。口头表达意愿不够强烈,课堂交流气氛并没有充分调动。有时候出现学生并没有充分了解知识背景,进入课程情景的情况下,教师过早的抛出问题。甚至出现提出问题后,无人表达的现象。第二,学生表达能力不均。各个层面的学生由于个性特征、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因素,口头表达的机会不均等,教师没有关注孩子表达能力的差异性。第三,学生表达形式不优。口头表达的问题设计简单或者复杂,或问题的答案固定,无法进行恰如其分地课堂讨论。或者课堂上气氛活跃,过分热闹,但是无法达成最终的小组结论。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2)小学生“三梳双问”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强的对策。首先,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其次,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习惯是重点,有层次的制定目标:低年级段着重练习说话、写话习惯,中年级段着重练习说几句话、写片段能力,高年级段着重练习说大段话、写整篇文字能力。再次,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是关键,消除小学生恐惧、焦虑的表达。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高目怂嘉和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思维是借助语言体现的从听和说的心理过程看,思维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2.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的表现和解决对策。(1)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第一,教师互动意识淡薄。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工具性价值远远比它本身的教育价值更加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第二,只注重生生互动,忽视了课堂监控。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把握水平不够,甚至曲解了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相互关系,结果是忽视了师生互动的价值和必要性,学生的小组活动在缺乏教师干预和指导的情况下,质量难以保障。第三,过于依赖生生互动,指导不到位。是指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或进入全班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及时适当的给予指导或未能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第四,师生互动时机的把握不到位。如在小组讨论阶段,学生正积极交流讨论,教师这时候就不能武断的打断、盲目参与到学生小组中。(2)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的策略。首先,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就要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其次,小组合作,成立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再次,精心设计互动情节,把握互动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互动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时,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抓住时机进行互动。最后,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对学生做出多元、及时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课堂互动的深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互动的实效性。

三、结语

“三梳”“双问”课堂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很高,无论是“三梳”还是“双问”都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语言交流,无论是“三梳”还是“双问”都离不开师生,生生的:“互动”,所以本文从语言交流能力和互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层级性很强的长期任务,需要语文教师系统培养。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要求课堂中要进行积极主动的课堂互动。这就要求师生、生生间要加强互动与交流,让小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培养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也是“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郝玉科.“三梳双问”课堂模式探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6).

[2]贾晓娜.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运用[J].学周刊2015(06).

[3]刘明欣.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

[4]周思思.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中的话轮转换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胡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09).

[6]于秋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11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石。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笔者认为活跃的课堂教学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创设:

1.情感交流活跃法

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和学生对话, “你喜欢什么课?” “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学习?”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为活跃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2.动手操作活跃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是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是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形象化。例如: 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课外可以进行搜集,整理知识活动,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词、谚语、歇后语、优秀习作等摘抄或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并配上彩图,自制成漂亮的知识积累本,教师每月利用一节语文课堂给予学生展示评比空间,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对较好的给予鼓励,对差点的给与帮助指导,这样既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巩固记忆,又活跃了学习氛围,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有情趣的活动。

3.趣味游戏活跃法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创设选择游戏,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教学常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3.1找朋友

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近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声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个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

3.2买东西

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商店找,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3猜猜看

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这样教师把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对有趣的语文知识就会倍感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4.多媒体活跃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草原的美景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我寻找了一些草原和浓郁的风俗民情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草原的美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教学《詹天佑》一课,为指导学生弄明白“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我先利用CAI课件演示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特点,接着动画演示铁路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让抽象变为具体,突破难点。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达到优化教学效果。

5.教师情态活跃法

制约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心态、情态,机智。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

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用心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学环节设计要胸有成竹,做到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

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语文教学情趣。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使活跃的课堂教学得以调控。

总之,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运用教学技巧,成功使用课堂教学活跃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2009.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篇12

前言

在小学教学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最难教的课程。难就难在教育目标的多维性和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广博性和复杂性,施教方法的灵活性和无穷性,学生学习的动态性和难测性。然而语文同时又是充满魅力、空间无限、呼唤创造、施展才智的最佳课程。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课堂变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课堂成为了热闹非凡的舞台,多少教师把课设计得让人眼花缭乱,先进的声光电设备一应俱全,超出想象的环节层出不穷,但是上这样一节课就是让听者欣赏罢了。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是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吗?教师只有更新了的观念,却没有夯实的行动,或者说教师只有美好的愿景,却不知道科学的教学策略。为此,我们急需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回归教育本源,不仅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策略,更要知道每一种策略的理论支撑、规范的操作要求、实施的对象和契机,只有这样课堂才被称为有革新意识的深度课堂,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差异教学继承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着眼于继承之上的发展,对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既有所借鉴,也有所扬弃,更有自己的新理念、新做法,如我国广泛推广的“分层教学”在克服班集体教学一刀切模式、照顾差异的确起了积极作用,但分层教学尤其是校际、班际的分层客观上形成标签效应,有悖于“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而差异教学比分层教学涵盖更广,形成了方法策略体系,虽然其中也有分层分类的策略,但只是方法策略之一,且对分层策略有所改善,倡导动态分层、隐性分层,以减少标签效应。但是许多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改进带来了困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实施差异教学。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往往是无意识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作用甚微。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有意R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专门组织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差异教学的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积极开展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差异教学理念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找出学习问题类似的学生,进行分组式教学。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差异教学开展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等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是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随时改变的,有效地将差异教学在教学中开展开来。当然为了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良性互动,便于每一个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发言、合作交流的机会,要注意小组分配的合理性,既可以同质分组,也可以异质分组,将学生差异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组时,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学习成绩。其次,智能类型。最后,性别差异。弹性分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他们的发展情况作不断的调整。教师和学生以动态、弹性的观点看待小组学习。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反思的过程是帮助教师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在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后,反思会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发现和改正,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这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老师的教学所面对的是整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都大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怎样回应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差异教学的水平。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为学生寻找到一种趋于更好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正处于初始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应怀着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完善教育,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的方向。毕竟因为学生不同、差异不同,虽有同样的教学预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情境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不断调整预设,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这也是一种以教代培的有效方法,通过思维的外显形式――差异教学的落实,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总之,我们每个教师就是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差异,正视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翠娥.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的实施新探[J].学周刊,2015(36)

[2]党丽群.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下),2014 (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