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程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4 14:52:07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1

2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课程观———以学生为中心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求职时的社会环境、所在地区及国家的当前就业形势;清楚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提高社会适应力;树立市场经济就业意识;掌握一些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自我探索、制定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努力实施,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职场准备。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整体思路要地体现出引导性,关注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这种引导性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发展,而且要引导学生群体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规划,使学生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命运。课程应重视职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及不同专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应客观地面对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求职过程中的情感;解析学生因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带来的道德观的改变。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日常教学,立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场知识的实际应用,立足职业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效性。

2.2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强调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能力思维、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法治意识、求职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等。因此,课程标准化的建设应体现围绕各项职业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要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围绕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整合性。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和人格发展按体系向学生传授。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2

二、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的建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教研室的所属有不同划分,有的归到招生就业办公室,有的归到学生处,还有的归入德育教学部,其中划入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一种归属方式。教研室担负着涉及课程教学在内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就业指导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进而能够加快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从而奠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1.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体现全程化和全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从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忽视“过程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设置就业指导课,每个阶段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学期、分重点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展[2]。2.规范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质量。教学大纲是课程进行的主线,教材是课程进行的“剧本”。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在大纲的统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认的标杆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选用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再根据大纲选用几本辅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适当地选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类型和教师授课需要的教材。但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教材,都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用一本有教育性、实用性、指导学习功能的好教材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行。3.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规范学;二是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其他注重实践的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践报告、课后访谈等形式考核。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国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教师数量、队伍结构还是教师素质都需要加快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具体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这也是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的理由。其次,这支队伍因为刚刚起步,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学、职业指导、科学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再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要让教师走出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因为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任课老师要有计划地到校外进行调研参观,比如进行毕业生的跟踪、用人单位的回访和交流、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参观等。任课教师在调研参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课上得生动、鲜活、有说服力,才能与社会接轨,避免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才能使课程的经验属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教师自身多学习、多钻研,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自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基础,而这种提升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培训来完成。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212-02

2006年教育部颁布文件要求高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以来,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风生水起。我们在数所高校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详细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就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就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和形式变化,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具体意见。

一、高校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2014年初,我们围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开始对北京的几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高校毕业生最真实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指导需求,尤其关注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开展及实效。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理念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导向与学术育人导向冲突,没有必要开设。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有部分领导或老师认为,高校旨在培养学术和技能人才,而不能把人才培养降为迎合市场需求,专业课程建设决不能以就业为第一导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开设就业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这种观念具有片面性,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标,就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素质提高并没有根本分歧。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而提高就业能力是为发挥专业素养的应用价值找寻平台。

误区2: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理论体系,无法独立成为专门课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普遍有老师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独立的学术内核和规范体系,教材内容也大都只是政策解读和信息传达,完全无法撑起专门课程所需要的理论体系。这个误区是看到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现存的主要缺陷,但没有看到就业课程建设的广阔前景和发展方向。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个艰难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今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是要在理论研究方面多下工夫,深入挖掘可之借鉴的理论成果,尽快形成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建设。

误区3:高校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无法完成创业教育任务。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教课任务的老师很少能够有足够丰富的创业经历和经验,由他们来给学生开展创业指导无疑是难以奏效。但正如并不是只有成功的商人才能担任经济学教师,也并不是只有成功的政治家才能担任政治学教师。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能够被客观认识、科学研究。因此,只要开展对创业的专门研究,形成科学的理论成果,高校教师是能够很好地完成创业指导教育任务的。

误区4:高校就业工作重在行政,没必要专门建设师资队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归属高校内专设的行政部门,授课一并由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完成,这是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的现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选择多元化和个性化,只是由行政方面的老师讲解就业流程、户口档案等等这些固定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根据学生专业、就业形式等不同状况,建立一支熟悉学科专业、了解就业市场、懂政策会管理的师资队伍非常必要。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上具有公共课的特点,与“两课”教育和形势教育课程有相似性,但也有独特性。在课程建设中除坚持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普遍性原则之外,还要坚持课程的特殊性原则,即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导向、专业导向、能力导向三项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求职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都将长期存在。如何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让毕业生的求职取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就业市场的形势变化规律和趋势,针对性地安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二)专业导向原则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以及招生专业规模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生就业的选择大多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这既是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的目的。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要能够紧密结合专业导向,指导学生加速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在指导学生求职就业时,分门别类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既能够让学生在择业时有的放矢,也能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尽快适应,找到方向。

(三)能力导向原则

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因此在就业指导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始终牢记提升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正式的课堂讲授外,还必须与开展个别指导、典型剖析(示范)、心理咨询等活动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建设的建议

(一)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理论研讨

在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探讨中有两个偏向:一是职业发展理论代替就业理论;二是政策叙述代替就业理论。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就业指导课充斥着枯燥和应付的教学内容设计,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效果受损,反而导致学生对就业的退缩、排斥,造成适得其反的开课效果。高等院校并非一般的技术岗位培训,担负着理论研究的深度挖掘和前瞻引导职责。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具有顶层设计式的理论化成果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就业指导的价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实现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追求。

(二)及时吸纳相近学科研究成果

就业指导课程与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职业发展心理学、人生哲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中,对相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吸纳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方面显得肤浅、单薄,缺乏深度和吸引力。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要吸纳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附加值,形成就业指导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吸引力。

(三)规范就业实践教学设置论证

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有着特殊需求。首先,目前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不管是创业案例的选择还是在求职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只注重典型案例、成功案例,反而对普遍性的案例关注不多,这往往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其次,实操教学的设置内容单一,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这些常规的实操教学,既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合理性设置的研究和论证,形成实践教学的成熟意见,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设置。

(四)加强创业教育指导研究

创业作为就业的最好形式,在指导学生就业选择时,就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离不开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校不仅要实际参与到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具体指导,更要利用有利的形势,开展对创业行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以更加高效、更加科学地帮助学生创业。

四、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化

1999年以来,我国逐渐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比例还很低,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的老师从数量和质量上远未达到相关要求。由于目前就业课程的教师主体多为学生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已经非常忙碌和琐碎,对就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难能谈得上开展专门的科学研究,钻研教学理论问题。因此打造一支优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对每个高校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完善质量监控全程化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和要求。为此,在就业课程的管理方面一是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考核。

(三)教学效果反馈体系化

如何评价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不能用学生是否成功求职就业为标杆,更不能用就业率来衡量。在很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普遍反映无法准确衡量教学效果,缺乏学生反馈,更无法直接通过用人单位的评价来测算就业指导课程的真实价值。因此,如何在合理的前提下,做好教学效果评价与监督,是保证就业指导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效果评价要始终贯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建设,形成严格有序的前期导入和后期反馈的完整体系。

五、余论

就业指导课程应时而生,既是新生事物,也将会长久的存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论从大学生现有的就业观还是影响就业的外在诸种因素看;不论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还是从国家的定位看,都足以证明其必须朝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能力导向、专业导向,在内容建设方面始终要注重开展就业理论的研讨、及时吸纳相近学科的成果,以及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构建完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要在师资建设、质量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下功夫,为推动高校育人、学生就业方面形成合力,最终为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整体的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2] 史广政.探索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21).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71-03

生物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份综合考卷。《毕业设计指导》课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限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对毕业论文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毕业生规范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

一、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实用性强的教材指导

目前生物专业没有配套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材,现有的教材多数偏重于对一些概念和标准的讲解,同时有大量空泛的理论内容。学生拿到教材后,普遍感觉对自身专业适用性不强,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为此在主观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学期不合理、课堂到课率较低

据调查,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基本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而第七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经常请假去参加就业招聘会,课堂到课率较低,学生无心学习,学习氛围较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3.限定选修课开课的局限性致使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不高

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只有学生选课并且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开课。由于开课学期晚,少部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基本上是因前几学期自己的限定选修课未通过而差一个学分才选修的,为此选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

4.《毕业设计指导》课堂重理论标准灌输,轻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理论标准灌输,教学内容空乏,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课后未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

5.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

作为一门公共课,因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不同,《毕业设计指导》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对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供参考。为此,《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够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设计指导》为讲座类课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实现等方面介绍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方法,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能。通过科学规范训练,掌握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根据生物专业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选取几本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规划教材作为参考,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课时数的安排,合理精简理工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提炼本科毕业设计基本程序和工作内容要点,理清各章节之间的优先顺序,优化各章节的教学课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性质,由限定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因生物专业学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只有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对所有毕业生提供有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要求上相对较高,学生会从思想意识上比较重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课学期,由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第六学期是专业课开课的重要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指导课,可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因为该学期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验实践课,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通过专业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撰写综述、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等等,从专业角度丰富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毕业设计指导课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可以暂时错开与就业工作的冲突,让学生安心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时数,《毕业设计指导》课学时数由原先17学时(1学分)调整为26学时(1.5学分)。利用这增加的8学时,可以适当合理拓宽教学互动内容,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毕业设计的实际开展。

(4)穿插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在毕业设计指导整个过程中,本阶段直接穿插一些实践环节,让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到实际课题开展当中。例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到各实验室找指导教师,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或自选研究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此过程中,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可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介绍毕业论文整个进程安排和一些规范化要求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则应向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对课题的有关要求。更重要地是,能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宣传并教育他们按照规范要求和计划进程完成毕业设计。

2.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优化教学进程,完善教学方法

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进程。由每周2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调整为每周3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在合理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以专题形式展开,每周主攻一个专题,每周3课时的安排主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安排理论教学,第二节课安排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第三节课安排合作探究、个案研究,这种互为衔接、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安排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传统的标准灌输调整为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将已有的结论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记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逐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以“探究”为本,而不是以“学会”为本。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强调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启

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环节,除了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强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项内容标准外,重点探讨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历届不合格毕业论文在各项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历届优秀毕业论文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课题开展合作探究和个案研究。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节课的专题任务,以学生所在开展毕业课题的各分实验室为单位成立毕业生研究小组,让各研究小组针对下次课堂专题开展调研和实践,形成调研总结报告,并于下次课堂专题中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3)在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实行考试改革,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具体做法是: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提问、调研总结报告、修改论文情况核定。在开课期间,将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发给授课学生,要求授课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所学内容,修改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等相关内容,由修改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成绩则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完成。实行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毕业论文相关理论标准、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要求,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要进一步与其它高校生物专业合作,在参照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安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生物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毕业设计指导》课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以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论文的选新率和选优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结果见下表。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5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 实施现状 对策研究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研究项目“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阶段成果。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通过发放问卷,针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801份,收回有效问卷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01%。结果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偏低;认为授课方式单一,比较喜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感觉授课内容枯燥,比较喜欢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数的57,34%,女性占总数的42.66%;调查对象中,理工类学生占38.68%,农学类学生占的32.1%,其余专业的学生占29.22%。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1.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

729名被调查者中对课程非常满意的占6.58%,满意的占51.3%,感觉一般的占36.22%,不满意的占5.9%。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满意,说明A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6.22%的学生对课程感觉一般,说明就业指导课程还需要进行比较大的改进。

2.学生对授课形式的评价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形式调查分为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学班级的大小、合作授课与否等几个方面。在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方面,65.16%的学生赞成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使之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班级的大小方面,42.11%的学生希望采用小班教学,说明小班教学更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合作授课与否方面,喜欢合作授课的学生占67.35%,说明学生倾向于授课教师之间合作上课,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评价

(1)本次对就业指导课程常见的8个专题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素质和能力拓展、求职技能两个专题,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并且比较喜欢,说明这两个专题对学生就业比较实用,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2)对实践教学环节,62.2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占20.71%,感觉无所谓的学生占17.01%。这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的体系中的重要性。

4.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评价

近60%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比较合适,大一、大二时对就业问题还比较陌生,大四由于忙于实习、毕业答辩及找工作,时间上不太充裕且过于靠后。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课程性质方面,目前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其设为必修课,仍然以选修课、公选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方面,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大都是讲解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和互动较少,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与学脱节。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在于学习多少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讲解式教学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授课规模方面,由于受到学分、学时的限制,再加上高校教室资源的缺乏,很多高校还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大班教学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专题可以适用,但是对需要互动、交流的专题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得情绪激昂,学生却自己玩得兴起。

2 .授课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时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研究人员较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较少,再加上授课教师多是从事学生就业具体工作的教师,因此,授课内容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求职的个性化需求。

3.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大四学年才安排就业指导课程,这个时候学生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毕业实习、撰写论文及毕业求职等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课课时有限,授课教师只能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和专题走马观花地给学生过一遍,很难通过设计精巧的案例和实践将相关知识展示出来。

4.授课师资来源有限

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比较喜欢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求职,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更加接地气,学生才能用得上。但是,高校采用更多的是安排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或者学院里对就业指导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进行教学,很少能做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共同备课、联合上课。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对策

1.外引内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整合资源,把校内外专家、教师、学者、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整合起来,纳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一问题就成了首要解决的大事。高校以学校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牵头,教务处、校友会及各学院通力配合,利用校内外优秀资源,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当然,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教师集中培训、校外专家就业沙龙等方式快速而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

2.注重实践,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仅有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够且不实用的。因此,要根据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性质,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中梳理与归纳,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实战演练、现身说法等实践形式,建立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经过教师内部讨论审核、学生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征求意见等方式,反复地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的课程体系。

3.寓教于乐,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实战性较强,但毕竟是一门课程,需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在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加以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显然已不再适用,再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的特性,要寓教于乐,采用各种互动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五、小结

本文在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及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新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0(16).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45

1引言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广被关注的话题,而其中影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程起着理论的指引作用,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层面

尽管很多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的部门,但是个别学校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就业课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经费上投入不足,执行文件力度不够,没有按照要求配备足够的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总体安排学时比较少,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实践课程基本没有,这对于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就业指导课是很大的硬伤。

22教师层面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专门教师比较缺乏,很多高校都采取人文社科类的老师和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辅导员来上课,这部分老师由于还有其他课程的教学,还有行政事务要处理,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上来,研究工作更是无从展开。另外,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都是理论,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缺乏实践指导,无法吸引大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些教师就职比较顺畅,没有就业过程中的实际经验,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和技巧,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就业教师的整体队伍不够强大,对就业指导工作只停在上传下达的层面上,系统研究和全程服务不够[1]。部分兼职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很难对学生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难以挑起教学的重担。

23学生层面

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是公共必修课,基本都采取提交论文的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试,造成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认为就业课程没有专业课重要,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做其他事情,甚至请假。

24课程体系不健全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贯穿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部分院校只在大一或者大二开设部分课程,而且教学内容方式单调,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很多大学生逃课,这样就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而且缺乏后续课程的跟进,起不到指导就业的作用,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

25科研水平落后

一个学科的规范和成熟程度以及发展方向都体现在科研水平上[2]。目前,很多高校都忽视就业指导课的科研工作,没有交流的平台,没有就业成果的研发,没有科研意识,没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参与,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难以长足进步与发展。

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解决对策

31领导更新理念

高校领导要在理念上对就业指导工作加以重视,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经费投入,课时上给予一定支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的核心要素,选聘本校教师中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实到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中来[3],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背景。也可以聘请外面人才,比如成功人士、企业家、人力资源部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出去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另外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方面的技能大赛,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32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要伴随大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需求和身心特点是变化的,所以就业指导课也要分阶段、分层次、分年级、分专题进行,连续实施。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刚入大学就对自己的人生或者大学生活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大二侧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大三开设《创业学》,初步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大四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学习就业技巧和面试准备工作。平时穿插系列讲座、专题培训、素质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33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作为老师,收集教学信息,参与课堂,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加实践环节,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访问,或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用人单位临时兼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找出自己欠缺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和培养[4]。另外要有先进的信息手段,用以快速准确地收集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毕业就业信息,作出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充分条件[5]。

34大学生树立就业创业意识

就业指导课程要想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不仅学校、教师等需要做出努力,在政策上支持,在教学上做出创新,还需要全体大学生的配合,他们首先要树立就业创业意识,如果大学生自己都不把就业创业当回事,那么再强大的外部支持都不能起到足够的影响,因为只有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大学生本身在就业问题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35重视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建设

针对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就业工作的先进管理与服务经验,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加以建设,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工作,同时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保障就业指导科研工作的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就业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工作体系,推动就业工作上水平、上台阶[6],而且可以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进步发展,各高校应当担负起责任,搭建广阔的科研平台进行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业课程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不仅需要高等学校、教师、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钦华,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6(6):45-47

[2]赵乐发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策略[J].科教导刊,2015(3):165-180

[3]陈玉香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4(8):96-98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8

课 题: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研究项目“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阶段成果。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通过发放问卷,针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801份,收回有效问卷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01%。结果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偏低;认为授课方式单一,比较喜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感觉授课内容枯燥,比较喜欢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数的57,34%,女性占总数的42.66%;调查对象中,理工类学生占38.68%,农学类学生占的32.1%,其余专业的学生占29.22%。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1.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

729名被调查者中对课程非常满意的占6.58%,满意的占51.3%,感觉一般的占36.22%,不满意的占5.9%。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满意,说明A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6.22%的学生对课程感觉一般,说明就业指导课程还需要进行比较大的改进。

2.学生对授课形式的评价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形式调查分为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学班级的大小、合作授课与否等几个方面。在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方面,65.16%的学生赞成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使之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班级的大小方面,42.11%的学生希望采用小班教学,说明小班教学更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合作授课与否方面,喜欢合作授课的学生占67.35%,说明学生倾向于授课教师之间合作上课,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评价

(1)本次对就业指导课程常见的8个专题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素质和能力拓展、求职技能两个专题,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并且比较喜欢,说明这两个专题对学生就业比较实用,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2)对实践教学环节,62.2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占20.71%,感觉无所谓的学生占17.01%。这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的体系中的重要性。

4.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评价

近60%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比较合适,大一、大二时对就业问题还比较陌生,大四由于忙于实习、毕业答辩及找工作,时间上不太充裕且过于靠后。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课程性质方面,目前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其设为必修课,仍然以选修课、公选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方面,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大都是讲解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和互动较少,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与学脱节。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在于学习多少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讲解式教学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授课规模方面,由于受到学分、学时的限制,再加上高校教室资源的缺乏,很多高校还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大班教学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专题可以适用,但是对需要互动、交流的专题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得情绪激昂,学生却自己玩得兴起。

2 .授课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时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研究人员较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较少,再加上授课教师多是从事学生就业具体工作的教师,因此,授课内容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求职的个性化需求。

3.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大四学年才安排就业指导课程,这个时候学生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毕业实习、撰写论文及毕业求职等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课课时有限,授课教师只能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和专题走马观花地给学生过一遍,很难通过设计精巧的案例和实践将相关知识展示出来。

4.授课师资来源有限

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比较喜欢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求职,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更加接地气,学生才能用得上。但是,高校采用更多的是安排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或者学院里对就业指导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进行教学,很少能做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共同备课、联合上课。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对策

1.外引内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整合资源,把校内外专家、教师、学者、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整合起来,纳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一问题就成了首要解决的大事。高校以学校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牵头,教务处、校友会及各学院通力配合,利用校内外优秀资源,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当然,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教师集中培训、校外专家就业沙龙等方式快速而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

2.注重实践,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仅有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够且不实用的。因此,要根据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性质,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中梳理与归纳,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实战演练、现身说法等实践形式,建立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经过教师内部讨论审核、学生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征求意见等方式,反复地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的课程体系。

3.寓教于乐,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实战性较强,但毕竟是一门课程,需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在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加以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显然已不再适用,再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的特性,要寓教于乐,采用各种互动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五、小结

本文在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及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52-02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应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随后,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所属高校应设法开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门课程或作为一项较系统的教育来说,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对该课程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意识,探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理念,完善课程建设,以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不被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存在着“源头污染”

首先,从课程建设看,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虽然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但许多高校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偏差,或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课程建设理念也模糊。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对该门课程重视不够,即把该门课视为是一种非专业化的带行政性的课程。

其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本课程应面向全校学生,应贯穿在学生从入学直到毕业的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均没有设置自己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研室,或设置不合理,所以就使该课程在组织形式上缺乏专业性。至于课时安排,目前,部分高校仅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且课时少、学分少,难以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对它的管理也采用的是类似于对其他专业课进行管理的方式,有些高校甚至至今还没有对该课程实施相应的督导和评价,更谈不上建立起适合该课程特点的科学而合理的督导与评价体系,这就造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源头上的“污染”。这种“污染”逐级向下传递,又进一步造成了该课程难以被重视的问题,因而使该课程无法形成“理论和学术上的教学体系”。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中缺乏理论与学术问题,导致“中游污染”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信息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其教学内容和应该有的多样性的教学形式都要求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然而,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该课程,但其授课教师多属专职学生工作人员,专职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目前的从教者其知识结构、从教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均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此外,在学科归属、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不规范或不畅通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一些人只把讲完课作为目标,难以形成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效果,从而进一步导致课程建设与教学中的“中游污染”。

3.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导致“下游污染”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目前不少高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多限于通过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来向学生讲解关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较少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教师课堂授课内容往往比较空泛,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职业能力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学生就很难从中实际体认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同时,课堂上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共性的指导,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不能起到排忧解惑的作用,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该课程开设的宗旨和目的无法实现,难以做到“以人为本”,学生受益程度有限,从而就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课堂秩序欠佳,从而也形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下游污染”。

二、绿色管理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1.绿色管理理念的内涵

绿色管理理念借鉴了管理控制论中的框架和运行机制。“管理控制,是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认为管理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它的目标是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作为大学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绿色管理理念”以管理控制论为理论基础,按照“无污染”管理的要求,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旨在促使管理者以“主动意识”来完成组织制度文化的建设。它能够对大学领导和决策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人事制度、教学制度以至于学科或专业结构设置等提供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思路。该管理理念虽不属万能理论,但它确实是一种克服“管理污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民主水平的管理的新思想。该理念有助于我们有效克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该课程在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学生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职业的课程,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就业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存在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小,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甚至出现逃课或厌烦上课等现象。因此正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存在问题,寻求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促进就业指导课的良性循环,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吸引力,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就业指导课课程现状

1.课程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并在各个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一般在大学四年级(专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培训,时间明显滞后,同时,临近毕业很多学生开始为毕业后的工作考虑,在外面实习,准备复习考研等,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从而造成就业指导课老师和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双重不满。

2.课程体系陈旧,内容单一,针对性差。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多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的形式出现,内容仍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等内容,就业指导内容比较狭窄,没有新意,而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没有针对性。同时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许多诸如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内容在网上就可以查到,导致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热情降低。

3.师资队伍紧缺,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和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然而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老师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应届毕业班辅导员等兼职老师担任。他们当中不少老师因自身工作忙碌等原因,队伍的稳定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因知识结构、阅历、经验等因素,加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和没有充分的时间对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进行研究,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门课程,尤其是一部分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备课不充分,人生阅历不足,课堂信息量校,甚至照本宣科,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4.课堂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的现象,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形式,缺乏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就业市场实践、个体指导等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校园内环境轻校园外环境的现象,就业指导仍然局限于学生和学校的情况,没有结合企业和社会实际,缺乏针对性。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学生上完就业指导课的感觉就是“可有可无”,因此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指导课认同程度不高,学习没有积极性。

二、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吸引力的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

(1)提高就业指导课老师的准入门槛。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上好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因此要上好就业指导课程,除了具备专业的课程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人生阅历。对于就业指导课老师的任职资格要严格把关,可以在任职以前,组织由教务处和就业指导教研室组成的认定小组,对每一位老师进行评判,只有符合条件的老师才可以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

(2)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应该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师资培训方案,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形式如外请资深专家讲座,参加国内培训和研讨会,组织本校主管部门人员给予针对本学校就业的培训,组织所有任课教师交流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强化就业指导的任课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同时,还应该鼓励任课教师职业化,如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切实组建较强的师资队伍。

(3)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鼓励就业指导课老师加强就业指导的科研工作,研究学科前沿、申报科研项目及开展研究,解决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教学和指导实践的科学发展。

(4)走出校门,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利用假期的时间组织老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一线,走访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等社会实践,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因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上好这门课,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体系,充实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应本着阶段化规划,体现内容连接性特点。树立全程的就业教育理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从新生入校到大一结束阶段,称作专业指导阶段。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针对新生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到就业去向及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等内容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第二阶段,大二阶段,称作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阶段。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根本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明确需要进行的培训和训练。第三阶段,即三年级阶段,称作就业培训阶段。主要进行求职准备、求职技巧、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第四阶段,在大四上学期进行,称作就业指导阶段。主要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四个阶段的体系化建设,形成完整的、全程的就业指导课程理论体系。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年都接触就业指导课,要让学生认识到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和经验等对他们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要有像学习专业课一样的态度。

3.选好教材,突出针对性。

(1)要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科学性是教材的基础乃至生命,就业指导教材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要吸收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提供科学指导。不仅如此,就业指导教材还要具有思想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防止就业中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

(2)要考虑就业指导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教材建设必须贯穿实践性和针对性原则,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和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出发,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引导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理论,勤于实践,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要保证教材中就业指导理论的完整性。就业指导是指根据劳动者的身心素质、个人意愿和社会职业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咨询、组织和服务工作,帮助劳动者适时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的社会过程。一般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当包括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法律法规;人才素质要求、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择业技巧与方法;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4.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过去一对多、单方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就业指导课的课堂需求。体现实践性,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客观要求。所谓体现实践性教学性原则,就是具体地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训练的积极作用,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搜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实践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典案例,并用这些成功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从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一些现场模拟式的教学和训练,如组织模拟现场招聘会,面试实训模拟训练,等等。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三是积极地指导并鼓励在校大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利用寒暑假假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一些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活动,从而让他们在招聘会活动现场实际地去感受求聘应聘活动,从而让他们在招聘会活动现场实际地去感受求聘应聘活动氛围和情境。同时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实践感受和大家分享,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可以进行专题讨论。从实际出发,遵循实践性教育教学原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

5.就业指导课要与专业课相结合,提高专业针对性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地针对不同专业及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如针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课堂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的教育和训练;而对于那些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就要结合他们的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指导和训练。如对应用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听(听力),说(口语),译(文字翻译)等方面的教学指导和训练,等等。通过根据目前大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类别对其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和效果、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金明,朱晓文,张明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与探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19-121.

[2]刘国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与发展创新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9(4):68-69.

[3]朱珍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可持续发展探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7):29-31.

[4]周璐.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97-98.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11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57-02

立足广西现实,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其能够理性评价自己,全面发展自己,这是当前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一)课程指导理念存在一定误区。受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现阶段的就业指导理念仍停留在以帕森斯式的“就业安置”为目的的阶段,满足于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广西诸高校也不例外。这种就业理念认为,就业指导课程从根本上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而设置的,而衡量课程的有效性是学校就业率的提升,“先就业,再择业”观点是其具体体现。这种就业指导理念其实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理念,忽视甚至损害了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和终身职业发展,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大学毕业生频频跳槽,因为其参加工作之前就暗含着要“再择业”,如此一来,社会资源必定浪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必然耽误。事实上,毕业生正确的就业定位主要来源于学校科学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因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及正确的指导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计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目的来看,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学校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途径,因而忽视了课程面向的真正的主体――大学生,其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广西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来看,缺乏适合广西本地大学生发展和结合广西经济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缺少针对广西区内大学生群体的有效指导和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就业导向,指导模式单一化;课程内容科学性较差,偏重于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忽视就业心理和职业能力的指导。从就业指导教学方法来看,重讲授而轻实践,较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单纯的理论教学来对待,教学方法单一,没有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实践教学环节。从就业指导课程效果评估来看,较多高校普遍的做法是要求大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或进行开卷考试以对课程效果进行考查,具有随意性,至于课程的有效性则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师资状况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广西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基本上停留在粗放式的运作,基本没有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首先,师资队伍结构成分复杂。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高校中,参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以院、校两级学生工作辅导员、干部和思政系列专业教师为主,而且队伍人员多数是“半路出家”,就业指导课程充其量算是其工作之余的“副业”。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难以顾及对大学生就业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指导。其次,师资队伍的理论专业化素养低。纵观广西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缺乏专门地学习与培训,加之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水平和学历层次等参差不齐,课程的教学理念、研究深度也因人而异,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就业指导课程有效性之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大学生的独立发展和逐步成才。就业指导不能单纯地被看做信息的平台,局限于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而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大学生为基础,树立以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在就业指导中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真正发挥实效。

(二)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一是以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基点优化课程设计。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首先,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广西高校的生源以广西本地人为主,少数民族成分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条件、就业观念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广西各高校之间的学生群体也存在整体差异,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在选择课程内容上具有针对性。可在实现课程全程化的基础上,突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群体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需求,进行基于学校自身特色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就业指导,并根据不同求职需求的学生群体,设置层次类型多样,针对性强的课程设计。其次,应根据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观念设计。可通过推行测评系统进行评估。将职业测评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测评之后得出的结果及其生涯规划,对学生做出相对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让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和专业发展形成清晰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设计。为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应吸纳心理咨询、心理调节等相关内容,并融入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等理念,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

二是以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基点优化课程设计。学校课程应积极适应社会生活。就广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而言,课程设计应以广西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使大学的就业指导将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对国家建设的自觉承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不仅应以广西的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更重要的是寻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广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实现大学生个体发展与服务广西社会需求的双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毕业生择业的日趋复杂,空泛的理论说教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需要。为此,就业指导课程应体现其实践性、针对性和与时俱进性,不能脱离广西发展的实际,不能偏离作为接受指导对象的大学生的文化特点和个性特征。因而既要求就业指导机构对广西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民族地区后发展、欠发达的历史时期有足够的认识,也要求对广西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有足够的认识,更要求对广西发展实际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复杂性作出科学的判断。可以以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对广西区情和就业环境进行教学与研究,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导向机制,使人才流向真正适合其发展的岗位。

三是以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基点优化课程设计。此需求是科学发展观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体现,要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指导课程的存在、发展必然以其存在必要性为基础。就业指导课程有必要针对本校大学生未来可能进入的职业领域的变化发展,作出课程的自我调整,以提高课程的外在适应能力。第二,就业指导课程对自身领域新知识的兼容并包。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如果不吸纳新时期就业指导方面的新理论知识,就无法实现自身发展。因此,可对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比较借鉴,探索适合广西本地大学生发展和结合广西经济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第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校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考核办法、教学质量等环节。同时,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应以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为主体的共同监督评价。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高校自评应包括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参与的评价,特别应建立社会中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避免单纯由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评价或学校自我标榜的评价。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的构成应包括三部分:一是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他们将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队伍的中坚力量,可由学校各院系及有关部门负责就业工作的分管领导及联系人担任。二是各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他们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力量,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充分的就业指导。三是校外知名企业人士。他们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辅助力量,可从企业用人和社会评价的角度出发,为大学生提供最真实、最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其次,应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作为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新形势下对全国及广西的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分析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可进行统一业务培训,制定从业标准,取得资格后方能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以此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最后,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基础研究。可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下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鼓励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到课程决策与研究中来,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可组织人员编写和出版适用于高校就业指导的教材,开展专题研究、课题申报和参加相关培训及职业资格认定等工作,从而充实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研究基础,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郭声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J].求是,2008(22)

[2]陈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杨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于海静.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4(3)

[5]万维维.终身学习时代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构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6]赵娟.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设计的问题及优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篇12

1.对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开设就业指导课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就业指导课没有完整严谨的知识体系,不能成为一门课程,且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等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无须开设专门课程,只要在就业前通过讲座大致了解一下就行了,因而对这类课程学习热情不高。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只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

2.教材内容老化,针对性不强,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尚不规范,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化规划。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书籍较多,有教育部牵头编写的,也有高校联合或单独编写的。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教材的选择上也是各不相同:有的选用部编教材;有的采用省编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有针对性地自编教材的高校很少。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时有所见。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教学内容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十分严重,从整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3.教学形式单一,就业指导效果不佳。目前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教学形式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任课老师包揽,从而形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三多”和“三少”: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从而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4.缺乏师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一是近几年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激增态势,各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配备数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还很少。二是缺乏实践经验。目前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留校,阅历较少,缺乏社会求职经验,难于理论联系实际,造成在教学中缺乏说服力;三是缺乏就业指导专业培训及进修。

5.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就业指导滞后现象明显。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只停留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开始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就业指导课为主、就业讲座为辅,把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两课”、专业课教学、职业测评等相结合,使这一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但现实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没有实现对大学生大学阶段的全程指导,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以及临时性和突击性。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1.从上至下共同提高对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科学、规范、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其成长、成才和顺利踏入社会的客观需要;对学校来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成功地把毕业生“销售”给用人单位,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对社会来说,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较强、技术较全面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这也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3.大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改革与建设。

4.注重对就业指导的研究。就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离不开深入的研究。所有就业指导人员应树立“以研究带工作”的理念。一方面要加强对毕业生、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跟踪调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行业需求分析、就业市场前景分析和预测、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结合,是就业指导所必需的理论支持,也是就业指导专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5.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高校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评价制度,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总之,就业指导课,不论从大学生现有的就业观还是影响就业的外在诸种因素看;不论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还是从国家的定位看,都足以证明其必须朝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卫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2]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