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培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7:10

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篇1

一是利好的政策决策,指明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方向。2012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最近山东省委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尽快造就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农村学生免学费实施力度,探索职业农民培养的新模式。这一系列针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为农广校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是分析现代农民的职业分化,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农广校与有围墙的学校在培养对象上经纬分明。有围墙的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初中分流生,年龄多在19岁以下,而且绝大部分不愿意学农,毕业后也争相“跳出农门”。而农广校的培养对象是在岗农民或潜在的职业农民。最近10年,青年农民的职业产生重要分化,三分之一通过上学转变成城市人,三分之一留在家乡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另外三分之一漂流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成了“城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一批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经营的中青年务农农民开始逐渐向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并从农业行业获取收益的“职业农民”过渡。还有一部分从城市返乡的农民,他们拥有资金优势和创业经验,能够长期生活在农村,准备进入现代农业领域,也要向“职业农民”过渡。这两类人将成为未来30年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农业现代化要依靠他们这些人来推动,但他们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农广校正是要瞄准这两类潜在的“职业农民”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来推动全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是正确评估并充分利用农广校的办学优势。体系建设优势。长期以来省、市、县、班四级办学不但职责明确,配合默契,而且覆盖范围广,能直通田间农户,农民学习最为方便快捷;师资配备优势。农广校除专职教师外,还常年聘用相关行业众多授课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教育资源配置优势。农广校是农业部门的直属单位,与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有产业的新农村之间联系密切,对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简便有效;媒体资源优势。中央农广校在农业职业教育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建设方面优势突出,内容实用,针对性强,为教学提供了有效保证;教学方式灵活的优势。农广校灵活运用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实训课堂等四大课堂,实现教学的高效、实用,并且可以合理避开农忙季节,有效解决产学矛盾。

二、探索创新,强化措施,努力办出特色和实效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育模式

农广校举办全日制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农广校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山东省农广校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连续实施了三个步骤:第一,在一部分县校就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农民真实想法;第二,组织部分分校校长到兄弟省市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第三,召开全省中职办学研讨会,设计适合全省特点的教育模式。经过论证,确立了以县级分校为办学主体,进村、进社、进涉农企业,以教学、实习和应用为主,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模式。

(二)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为确保教育质量,山东省农广校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制度,按照申报、评估、审批的程序,确定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评估都是由省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坚持“标准不能降,人情不能领”的原则,严格把关。在招生规模上,不求数量,合理控制年度招生规模。在总体规划上,坚持“三个不突破”,即全省不突破30个教学点,每个市不突破3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在校生不突破200人。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职业农民就地学习的实际,省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督导工作制度》等十项规章制度,同时还编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助学政策材料汇编》,举办校长培训班,解读有关政策,学习领会各项制度内容,现场解答疑问。此外,各教学点还就班级管理制定了《班委会职责》、《班级卫生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等。在教学方面,积极推行“三堂课”教学,即理论教学课、现场实践课、专题讲座课。在实习方面,重点做好技能模块分解实习,以现场指导为主,强化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在教师管理方面,实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聘任制,由县分校和学生分别对任课教师开展中期评价和期末评价。

(四)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建设,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山东省农广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建设,在2011年初对全省教学点(班)开展了普查达标活动,按照标准深入每个教学点对所有教学班的教学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优秀教学点、优秀教学班、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五优”评选表彰活动。2012年夏,在威海举办农广校历史上第一个班主任培训班,全省108名校长、教务科长和班主任参加了业务培训。2012年9月,在市级选拔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山东省农广校第九届教学能手大赛,全省有211名教师参加了各级选拔,34名选手参加了省赛,前8名选手被推荐为中央农广校表彰,其中2人推荐参加全国大赛。

(五)建立教育督导和资金审计制度,确保教学和资金双安全

职业农民培育篇2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云南省;对策

云南省富源县以中山山地为主,非常适合农林牧业发展。从现实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该县从2010年开始每年农业财政收入都照比前一年平均增长20.22%左右,农业化程度相当高,整体态势发展良好。但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富源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这就导致了县内农业的兼业化、空心化现象出现,农业从业人员严重老化,劳动力出现不足状况,从县内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极度影响其农业推进进程。为此,在201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也对我国与富源县相似的大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意见,希望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科学专业技能、有管理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进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农民大量流失问题。

1云南省富源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富源县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富源县是云南的先进农业县,所以在多年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农业教育经验,例如以富源县农广校为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已经在劳动人事、农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真正实现了以分类培训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了乡村化技术学园,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农民教育机制,充分满足了县内农民在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及农业运行机制方面的不同需求。另外,县内也充分运用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以重大农业工程做引导,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到2016年,富源县农广校已经累计开拓了14个专业,学员超过1500人,学员“三率”(学员智力参与率、课堂时间利用率、教学目标达成率)也在全省内都排名靠前。可以说,富源县所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真正达到了农业教育目的,其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120期,总共培训学员10300人,其中有58%获得“绿色证书”,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转化,为富源县农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2富源县传统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富源县农广校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快速,但实际上该县在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教育层面还是存在问题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在富源县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这就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因为大部分农民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思想观念也相对保守,所以在接收培训方面意识并不强,这使得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农用技术不能被广泛普及。第二,富源县及云南省各级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虽然每年都有新开设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课程,但实际上其教育工作与部门统筹配合并不是十分有利,支持程度也远远不够,仅有少数农民能够真正完全掌握教育内容并实现职业化转化。这就依然需要农广校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争取更多方面支持,同时寻找更多突破切入点,进一步落实实际,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第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属于公益性非盈利事业,所以它必须依靠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现实状况是目前农广校的培训软硬件建设水平还并未达到标准,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和补助方面还依然存在资金缺口。再加之农广校在“双师型”师资力量方面储备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展开。第四,富源县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方面还并不成熟,存在一定的媒体教育资源与教学实际环节脱节问题。例如县内目前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开发就还不够丰富,在资源共享与业务交流机制方面也存在偏差。这就让农广校的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结构层次性,造成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与实际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还未能全面适应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标准需求。综上所述,富源县在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丰富教育体系的同时也依然存在问题弊端,需要进一步深化丰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才有可能有所突破[1]。

2富源县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对策

如上文所述,应该从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培训两大层面来给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对策。

2.1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层面

首先,要加大对富源县农业职业教育的财政倾斜力度。目前富源县内以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为主,许多家庭也属于中低收入水平,所以农民不愿意再拿出更多经费来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经济问题,云南省及富源县政府应该共同出资设立助学金,推动县内农广校助学政策,对农广校正式学籍学生实现全日制教学,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员的学费开支。从资助范围来看,可以将原本对学员的资助面积从5%扩大到60%,根据情况酌情实施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解决经济后顾之忧。其次,要着力培养职业农民教育师资团队,改善农广校知识教育系统陈旧和教育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就目前农广校的状况来看,它的生师比为30:1,这一比例不符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生师比16:1的标准。所以富源县农广校应该积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问题,通过提升职业农民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有学历、有实践经验的职业教师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当中,形成坚实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最后,也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促成新教育办学模式,争取从多个角度来提升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应该将学生带到农业企业、农场等等参与生产实践,完成所指定的农业生产课题,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寻求技术提高,丰富自我见识。再者,产学研结合也能为农广校带来更多资金支持,再配合对县内农业发展的直接支持,这让农广校更有能力挖掘职业农民教育内容,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优势,使产学研结合节奏推进步伐越来越快[2]。

2.2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层面

第一,要创新农业职业培训技法,更进一步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富源县农广校应该将田间农业实践作为一种参与式农民农业培训模式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与传统课堂理论教授形成遥相呼应,体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优越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以弄技术推广为主,发展农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意识,并教育他们针对县内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来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丰富他们的农业知识层次,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美融合起来。第二,要依托富源县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某些农业企业开展农业职业培训教育。让农民学员更多参与到职业培训项目中,例如职业院校、农广校、农业推广机构当中,形成民间农业机构参与模式。针对这些校企合作来研发新的农业短期培训项目,例如“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联系多家县内农业机构来承担各种短期农业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从社会、农广校等多个角度来提高县内农业劳动力素质,也鼓励社会上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都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当中,形成教育合力[3]。

总结

从本文的研究思考可以发现,像富源县这样的农业县若想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是关键。目前富源县还存在农民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过大、面临城镇化农民迁移等问题,所以县内相关部门一定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视为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寻求长远发展,从教育模式上改变思维,创新职业培训模式,真正扎根农村,以培养技术娴熟与管理意识先进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长远发展目标。

作者:杨丽华 单位:云南省富源县农广校

参考文献

职业农民培育篇3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而出现的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法律素质,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要认真选好新型职业农民学员

选好学员是办好培训班的基础,它决定培训的成败。如果学员选的好,选的是有主导产业的职业农民,他们要学习、想学习,我们的培训班就能办好;如果学员没有选好,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硬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教学班就没有办法办下去。选定学员要用如下方法进行。

1.加大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短信、横幅、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营造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针政策,调动农民学习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参加教育培训。

2.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乡镇政府认可、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的程序,在全县范围内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并进行张榜公示,通过审查后建立学员培训档案。

二、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

为了开设好专业,我们要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各乡镇主导产业是什么,并要广泛征询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夏邑县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选择粮食、蔬菜和食用菌三个主导产业作为培训专业。

三、统编培训教材

为确保教材规范,提高培训质量,应该从省农广校统一订购统编教材,保证学员人手一套规范教材,同时,又要组织专人结合本县实际编写一套乡土教材,大大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

四、不惜余力加强条件建设

按照“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配套现代化多媒体。对村级教学班,要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部电话、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份农民日报、一部数字摄像头),完善各个教学点教学设施配置。

五、认真组织开展培训

1.培训办法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每班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15天;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1~2门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保证职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务工收入,成为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结合职业农民的产业特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习、生产两不误。 采取县城集中培训、进村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系统性培训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有力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生产实践练习,提高培训适用性 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让学员动手操作。

3.教师还要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

六、考试考核

通过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认定条件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内容,符合以上条件的专业农民经过培训后,由各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并结合自己的产业设计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定,对评定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七、科学管理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八、严格开展训后跟踪管理

要认真按照省、市要求,依据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资料,从学员基本信息、受训时间、培训学时、受训效果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百分之百的回访。对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中出现缺漏项、手机错号、手机停机的学员和电话回访中回答不准确、受训学时不够等学员,一律视为不合格学员,要求培训机构整改,整改后还不合格的,就予以删除,为确保学员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

九、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1.做好服务 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

职业农民培育篇4

2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秦皇岛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农民工问题,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先后出台了《秦皇岛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办法》、《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实施意见》、《秦皇岛市农民工平安计划(二期)实施方案》、《秦皇岛市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文件,对农民工就业、工资、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给新生代农民政策保障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就业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此政府也采取了鼓励、支持甚至埋单的政策,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总体收获不大。

2.1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缺乏就业技能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主要障碍,秦皇岛把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作用放在促进就业的突出位置,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但是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在于传统的大课堂集中授课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他们,而且农民工普遍认为培训内容和就业是“两层皮”。因此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对该群体实施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教育,清楚地了解该群体面向的职业领域与就业层次,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职业技能培训中应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既要有面向市场的前瞻性,又要符合农民工自身教育程度和工作实际,使新生代农民工学有所用、学用结合、用到见利、见利促学,真正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

2.2职业教育培训与企业脱节,企业参与度不够根据对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他们更喜欢半工半读或订单式培训,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与在稳定的就业环境下参加培训,而且希望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直接接受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而秦皇岛大部分企业没有执行。目前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重使用、轻培养,许多企业没有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培训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更不重视在职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参加学历教育在时间和经费上不支持。因此政府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使企业成为培训农民工的主阵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地点应该从学校转到企业,让企业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并抽调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农民工培训当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2.3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匮乏,缺乏合理的整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涉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方面,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地配合和协调,培训机构分散、泛滥、缺乏监管,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培训质量难以提高。将农民工培训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职教研究有效结合起来是实现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突破的根本途径。秦皇岛拥有完善的监控和评估机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培训设施设备,如果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抓,三方联动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必将解决农民工培训的瓶颈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策略

3.1培训层次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年轻人,厚积薄发,应兼顾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具备现代社会新观念。知识方面,具备社会生活、法律和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方面,掌握一门以上可以谋生的技术;心理方面,学会合作、自信、自强和心理疏导,正确对待挫折和人生;情感方面,融入城市生活,热爱城镇,安心工作。

3.2培训课程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参加学历教育,人力资源部门可开设职业课、选修课、企业类课程。职业课根据行业、工种设置课程,如电工类课程、美容类课程、家政类课程,按照初、中、高层次设立班级,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供学习者自由选择。选修课体现多样化和实用性,开设电脑类课程、英语口语类课程、社交礼仪类课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养。企业课程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团队意识等教育为主,由各企业负责实施培训,与用工相结合,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企业。

职业农民培育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20-0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育新型农民,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其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针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自己搞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几年的实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各位同仁探讨。

一、正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现实选择,更是农民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必须有驾驭市场和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与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总的来看比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要求距离较大。

二、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路

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确立“一个脱钩”、“两个挂钩”和“三个结合”(即:土地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脱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土地经营面积挂钩,与使用继承权挂钩;绿色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新思路,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1.优化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机制。现阶段,应以普及绿色证书教育为重点,并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与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结合起来,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与承包权分开,通过政策杠杆,鼓励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经营更大面积的土地,培育高素质的农民大户。

2.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普通农业高、中等教育的衔接,并使之与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沟通,建立农村教育“立交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打破现有的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明确界限。在招生上,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将技能考试列入总成绩,力争在招收农民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上,应增设经营管理、农业推广、市场信息处理与决策、无公害农业生产、WTO与国际贸易等学科专业,以适应当前农村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3.理顺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将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要将高等院校和科研纳入到农科教系统中来,突破现有“技术棚架”,促进实施科教兴农。

4.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计划,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要、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制,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明显提高。

5.充实农民科技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不同需要。一是实用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农时季节,选择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村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宣讲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法规。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促进党和国家农村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三是与地方中心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树立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选择培训内容。四是系统教育培训内容。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以培养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大家创市场、善致富的高素质农村人才。五是专业技能。与技能鉴定工作结合,与农民工培训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对象的专业技能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培养裁剪缝纫工,就讲裁剪技术;培养餐饮服务人员,就讲餐饮服务礼仪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培养园艺工,就讲特种种植、园林绿化技术等。

三、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根据当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1.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要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渠道,强化政府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建议从支农资金中提取10%~15%,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金,专门用于发展农民科技教育。

2.进一步规范绿色证书教育。对于绿色证书教育,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实行绿色证书分级教育,并与学历教育挂钩、接轨,即高级(三级)绿色证书教育与大专层次教育接轨,中级(二级)绿色证书教育与中专层次教育接轨,初级(一级)绿色证书教育即为现行的绿色证书教育。

3.加快实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在按照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要求,今年基本实现主要村干部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文化的目标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主要村干部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

4.各级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企业和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实用技术,促进科教兴农。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在农村一线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做出突出成绩者,要表彰和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科教兴农的队伍中,为促进农民素质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Z].2002.

职业农民培育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农业仍然是“四化协同”中的短板。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的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左右,依靠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由之路。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有些地方甚至已出现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状况。2007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50岁及以上人口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32.5%,与国际相比,我国城镇化率还比较低,还会有许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现有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低、老龄化趋势明显,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为确保农业生产后继有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从2012年开始在各个省份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试点工作,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

一、文献简述

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成为市场主体;二是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且后继有人;三是有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职业农民能够完全进入市场,尽最大的可能促使收入的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将是农业企业主、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热衷并投身于农业生产服务的涉农院校学生等各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的人。李水山介绍了韩国培育职业农民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张雅光介绍了法国的职业农民培养及对我国的启示,李国祥介绍了美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指出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陈池波等认为农村新生代、农村种田能手、承包大户及返乡农民工都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力量。吕莉敏认为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善经营,具备市场意识,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和介绍国外培养职业农民的经验,这对于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证分析文章很少。因此本文拟采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长靠科技、靠高素质劳动力,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形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农业生产要素做出相应的改变,农业劳动力的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农民回归职业身份的必然要求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更多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许多农民被排斥在城市体制之外,难以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让务农成为一种职业,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是遵循市场机制,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享受改革福利。

(三)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然选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求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且能迅速做出反应。现代农业要求进行规模化生产和科学种植,大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经营方法。已经存在的农业合作组织存在管理不善、经营不到位等问题,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培育才能使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应当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真正使农民富起来。

(四)“互联网+”模式下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节省成本,提高农业收益。规模化生产、科学经营管理、等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的互联网基础相当薄弱,懂互联网的人很少,因此必须培养懂互联网的农民,他们的发展壮大将会为农村的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指标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因其懂得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必须采用机械,高产意味着农药化肥及薄膜等的合理利用。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引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以农业机械、农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土地规模经营来表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受教育程度反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分析二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都公布了农用化肥、农药、薄膜及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的数据,但农民流动性太大,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不能很好代表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只有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才能反映真实的劳动从业者的文化状况;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涉及到全国范围的农业机械采用情况、老龄劳动力数及农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情况;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选自《200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业卷)》,具体指标如表1。

农业劳动力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农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像二三产业那样用大量的机器替代劳动力。农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较高的文化水平,但目前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201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84%,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为消除异方差影响对上述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研究假设

农村老年劳动力除务农外一般不容易寻找到其他工作,他们倾向于自己耕种而不采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对操作者具有一定的技能要求,老年劳动力由于自身原因会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本文假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机械采用具有负向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直接从事农业耕作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在农业生产中可能倾向于采用节省时间和体能的农业机械。本文假设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机械采用有正向作用。农用塑料薄膜作为设施农业重要的投入要素,代表着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计文化程度越高的农业劳动力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农用塑料薄膜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劳动力老龄化可能不利于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因此农业劳动力素质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正向作用,但是化肥和农药对环境存在较大污染,因此老龄化和文化程度对化肥和农药投入量的影响事先不清楚。土地规模化经营意味着规模经济,也意味着较大的风险,需要的综合素质越高。本文预测年龄对土地经营规模具有负向影响,文化程度对土地经营规模有正向影响。

(三)计量模型

本文用200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普查的数据及《200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截面数据分析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受教育程度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用及土地经营规模情况的影响,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具体形式为:

Yi=β0+βiNL+βjWH+εi

其中,Yi=(JG,JB,JS,LNNY,LNHF,LNBM,LNRJMJ),NL表示50岁及以上农业人口的占比,WH表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εi是误差项,β0是常数项,βI和βJ分别表示NL和WH的估计系数,本文使用Eviews7.0进行估计。

四、实证结论

多元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及统计检验如表2。

括号内为自变量对应系数的t值,*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从表2可知,50岁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机耕比重将下降0.76个百分点,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不显著,这可能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有关,距离现在间隔太久,代表性较差,长期看来年龄越大越不利于机耕;初中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机耕比重将上升1.69个百分点,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采用机械耕种,这种正向影响是显著的。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机播比重具有负向影响,是显著的。农业劳动力中50岁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机播比重将下降1.51个百分点;文化程度对机播比重具有正向影响,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机播比重将上升1.62个百分点。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采用机械收获未表现出负向影响,这可能与我国在机械收获方面的跨区域作业已得到了较好发展有关;文化程度对采用机械收割具有正向影响,且显著,每当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机收比重将上升1.31个百分点,文化程度越高,机械收割的可能性就越大。

年龄对化肥的使用表现出微弱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对农用化肥表现出微弱且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初中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农用化肥使用的对数将下降0.02个百分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越高,农用化肥使用的可能性就越小。近年我国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物超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年龄越大可能更关注农作物的产量而较多使用化肥,文化程度越高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关注就越多,倾向于使用较少的化肥和农药。

老龄化对农用薄膜的影响是正向的,受教育程度对薄膜的使用具有负向影响,这与预测不一致,可能原因在于数据年代太久,代表性较差。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耕地经营规模具有负向影响,且是显著的,农业人口中50岁及以上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人均土地经营规模的对数将会减少0.11个百分点。耕地规模与文化程度表现正相关,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经营规模的对数将会增加0.03个百分点。

从表2还可知,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敏锐的觉察到市场的需求,并且依据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生产调整,利用现代化的栽种技术生产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产品,这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不仅要保障粮食产量安全,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明确培育对象。

(一)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一是种养大户。胡小平等认为农村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的专业大户,从业方向固定,不会轻易放弃已经购置的大量固定资产改行从事其它行业。目前许多专业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不具备现代的经营理念,但他们有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要求,他们应该成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主要来源。二是回乡创业农民。这部分人从事过农业生产,在外打工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物质、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为他们从事农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以农村青壮年为主,有较强的接受学习能力,他们的返乡将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对家庭农产的扶持力度,家庭农场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契机,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发展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特征的家庭农场,而不是简单的把家庭农场理解为休闲观光的场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发育的“蓄水池”。应加强对新型经营组织发展的有效合理的引导,使其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四是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及农业院校毕业生。应当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农业补贴的力度,吸引广大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院校毕业生一般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接受过系统的农业知识学习,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政府应当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不应该忽视这部分人。五是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力量。引导工商资本合理进入农业领域,陈锡文表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主要应在三个领域:第一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环节,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第二是闲置的、农村集体和农民没有能力开发的土地,让公司企业去开发;第三是农民干不了的事,发展现代化的种养业,让公司企业来做。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及政策的倾斜,农业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契机,未来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转投农业领域,必须运用好这部分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借鉴国际经验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化农业教育改革,国家可设立专门财政资助项目,在农村选拔一批年轻并具备一定素质条件的农民进入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专门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把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关。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的农业,应当重视农民培训的质量,发达国家制定了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可为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一定的启示,虽然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不能不注重培育质量,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能急迫。三是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国家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充分兼顾新型职业农民,很多农民有扩大经营的计划,但由于资金不足,贷款渠道不畅而停止了行动。国家应当完善金融支农政策,设立农业专项贷款等。

(三)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培育模式

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区娱乐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和信息中心建设,只有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年轻有文化的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当农业生产具备了较高的收益,农村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城乡差距缩小时,才有可能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年轻化。二是合理有序推进农地流转。现代农业生产意味着规模效益,经营的土地越多,作为经营者才有可能从中获利,也才会吸引更多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现阶段我国土地经营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获取更多收益,合理有序的农地流转可以有助于规模化经营的开展,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农业。赵正洲、马超等均把国外较典型的农民培育模式概括为北美模式、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三类。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有政府工程模式、院校培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合作组织模式和推行服务模式。与世界典型的农民培育模式相比,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现出零乱、微小、层次较低和不够系统和完善的特点。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政策设计、运行机制、实际操作层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整合,培育出真正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03).

[2]瞿长福.新型职业农民会是哪些人[N].经济日报,2012-04-05.

[3]李水山,何静.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4]张雅光.法国农民培训与证书制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3).

[5]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

[6]陈池波,韩占兵.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7]吕莉敏.基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

[8]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9]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03).

[10]蔡云凤,闰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4(03).

职业农民培育篇7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是具有转折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必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在,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越来越少;新生代农民工,总体上不太可能返乡务农;农村后备劳动力,大多也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愿务农。将来“谁来种地”、靠谁建设现代农业,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现在,农业的经营主体大体有三类,即农户(包括普通农民和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企业。从各地实践来看,农户的优势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在组织和服务农户,公司企业的优势在资本、管理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应该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既能促进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又能确保农民平等参与进程和公平分享成果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职业农民培育篇8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8日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进一步强调,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向职业转变。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甚至是唯一来源。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职业发展空间,把实现自身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职业发展目标。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经营单位。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

二、苏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分析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苏州家庭农场发展快速,为新型农民的成长和培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分析。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家庭农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得以实现,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而形成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有效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细碎化经营问题,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2)家庭农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家庭农场既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同时也保留着家庭经营的优势。家庭农场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不雇工或在农忙季节少量雇工,监督成本几乎为零。家庭农场通常代代相传,其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农业文化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的传承;(3)家庭农场要经过工商注册。家庭农场不同于种粮大户,其登记注册具有一定的标准。只有符合相关标准才能获得国家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农场的稳定发展,也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经过注册的家庭农场由政府统一管理,还能享受国家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这是吸引农民建立家庭农场的基本前提。

(二)苏州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苏州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号文件”以及省农委《关于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通知》要求,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在全省率先明确了家庭农场必须符合有资质、有技能、有规模、有设施、有标准、有品牌、有效益、有信誉的“八有”标准,引领带动苏州市家庭农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目前,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家庭农场340户,其中2014年新注册134户,2015年新注册107户,2016年新注册28户,其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有17家,今年又有18家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示范。根据江苏省农委《家庭农场项目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给予每个家庭农场9万元的补助。该奖补主要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等。

(三)苏州典型家庭农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分析。近年来,苏州积极展开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截至2014年12月底,苏州市已完成持有“涉农中专及以上学历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持证”的农民93,792名,占全市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6.7%,居全省首位。仅2015年就新增培育职业农民6,885名。苏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以苏州吴中区东山东湖家庭农场为例。东湖家庭农场创建于2013年,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渡口村现代渔业示范区,现有土地总面积100亩,其中种植面积50亩,水产养殖面积50亩,下设农业观光区、水产养殖区、绿色蔬菜种植区、家禽养殖区、农副产品展示区等。农场于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农场主徐斌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农场由父母的传统种植结合徐文斌的现代化经营,先后推出了“体验式农场”、“私人订制配送”、“O2O体验消费”等新型农旅项目,在短短3年内收入翻了好几倍,一年纯收入100万元。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被认为是一项成功的举措。

三、苏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分析

苏州家庭农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不高和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储备缺乏等问题。只有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善苏州家庭农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2006年,苏州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和实行财政补贴激励,使得苏州土地流转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尽管如此,苏州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专门负责管理土地流转事务的机构,因此各种纠纷和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的乡村基层组织以行政方式干预土地流转的行为,不尊重农民意愿,强迫其进行土地流转。由于散户和大户之间在经营规模和生产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无法直接交流沟通,因此在土地供需信息方面不对称,由此会提高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散户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不高。苏州家庭农场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自身实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目前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加上季节性雇工和土地流转成本的上涨,导致家庭农场的效益难以提高。有些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虽大,实质上只不过是扩张的种养大户。由于家庭农场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难以实现,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只会导致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和收益率的降低。

(三)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储备缺乏。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储备缺乏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根据《苏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苏州农业从业人员为37.88万人,51岁以上人数占66.8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71.2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2%,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文化素质偏低。另外,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农村培训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不够,且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培训时间安排不灵活,农民的参训率较低。

四、苏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为了完善苏州家庭农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结合上述分析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完善苏州土地流转机制。首先,相关部门应尽快颁布专门用于规范土地流转的基本法,规范并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积极落实《土地承包法》;其次,土地流转要以农民的自我意愿为前提以保证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制定灵活的流转形式,引导农民将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发展规模化生产;最后,要完善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和土地流转补偿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二)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优势,又克服了小农经营的弊端。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应该加以重点发展。但在家庭农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家庭农场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以季节性雇工为辅。这样有利于保证家庭成员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参与,有利于农业技术的传承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其二,家庭农场的规模要适度。家庭农场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但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农场的规模要与自身的资源条件等相适应,否则会造成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难度加大和经营成本的提高。

(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求各方都能积极参与,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首先,苏州市政府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在给予农业投资、农业补贴、农业优惠贷款的同时,加强职业农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其次,要鼓励各地区、各培训单位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根据地方需求,有侧重地开展培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培训质量。除了必要的生产经营技能以外,还可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市场营销、经营管理、食品安全、网络营销等多门课程,满足职业农民多方面的需求;最后,鼓励多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等等,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不同培育主体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所能创造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能培育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更是有所不同。只有鼓励多方共同参与,才能为更好地构建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北京农业,2013.8.

职业农民培育篇9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 、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 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

3 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

4 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职业农民培育篇10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出现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的职业者。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央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后又一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开始走上农民职业化的道路。

一、全国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央农广校)成立于1980年,由农业部和教育部、财政部等21个部门联合举办,整个系统由1所中央校、39所省级校、372所地市级分校、2071所县级分校和10805个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中央、省、市、县、乡)组成。自2006年起,我们开始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对象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培养路径上,我们坚持“送教下乡”,实行农学结合;教学安排上,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将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实践实习等多种方式有机衔接;课程设置上,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围绕生产经营设置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教材开发上,打破学科型教材编写方式,突出生产过程和案例分析,同时大力开发教学课件、在线课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符合中国国情、农业需要,受农民欢迎。从2006年到2011年,全国共完成招生78万人,毕业学员40多万人。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广校已成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阵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主要具备素质和能力、培训对象是:狭义的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指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农业劳动是其主要职业活动内容,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广义的新型职业农民,一般是指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群体和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户,农业技能服务人才和农业后继者。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应具备以下能力素质:一是具有系统的现代农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二是具有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三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农业职业院校是我国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是把农村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整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也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农民的儿子”,很难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教育培养。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不具备接受脱产教育的条件,要求职业院校采取最适合的教育机制――方便农民学习、弹性学制、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累积学分制,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规范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监督,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统筹管理,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和后续认定管理服务。职业院校要对现有涉农课程进行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根据学时数、课程难易程度等转换为相应学分,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学分积累和学分互认。

以往的农民培训是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的是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涉及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土地规划与利用、农产品的储存与加工等。我们认为,培养内容至少应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农业发展理念教育、农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教育、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教育、农业性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五方面内容。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农村职业农民素质调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农、林、牧、渔大农业,而应该从农业中走出来,把教育内容扩展到‘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农民培育篇11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6-0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业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其开展“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新型学历农民,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专业优势。根据江苏省阜宁县农业干部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班的办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学历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谈几点看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 科学合理规划,开设专业班级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班的开设需要把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学习场所、实习实践基地等软件元素和硬件元素进行综合配置,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科学规划,才能达到办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培育成果。

1.1 专业设置

学校开设涉农中专班,并要选准专业设置。一是要根据本地区农业主导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选择相关对口专业;二是根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选择一批对称专业;三是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四是根据调研了解当地农村青年农民群众对知识需求的情况开设特色专业;五是根据学校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特点等开设本职专业[1-2]。

1.2 班级招生

班级开设可以根据学校的办班规划、教学场所、专业特性、学员情况等因素进行统筹调配。建立适宜农民群众参学的田头学校、田间学校,分别设立农广校学习班、农业产业基地班、农业企业班、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班、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班等班级,还可以根据其他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设班宗旨是学员参学方便,学校便于管理[3-4]。

1.3 督学管理

学校制定督学机制,根据办学规模配备专门的督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对校外教学点的教学管理,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保证教学质量。

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教师管理

由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身因素所限,专职教师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他基础课程教师人员较少甚至没有,如何解决教学矛盾,外聘兼职教师进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必然需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加强专兼职教师管理就成为必要性,针对教师性质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管理。

2.1 兼职教师管理

兼职教师的管理应着眼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和所招学员情况,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一批优秀兼职教师,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发挥,保证教学质量。一是必须熟悉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因材施教;二是对所授课程,每学期必须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有完整的教案和教学课件,并交教务处检查、备案;三是按要求对学生进行测试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对学生的考勤、批改作业、出卷阅卷等;四是管好课堂秩序,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要批评和制止。

2.2 专职教师管理

专职教师除了具备兼职教师的任务外,还需要更强的责任心、细致心、使命心。一是要按照高质量标准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二是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动态,把各种情况及时上报教务处、校领导;三是要认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要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考核的工作力度,一是考核各位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二是建立学员评价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兼职教师予以解聘,考核不合格的专职教师予以批评教育、扣发奖金等,双管齐下,以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广校涉农中专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拥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管理制度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还有所不同,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管理责任,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将自主管理和创新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3.1 以人为本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中专的学生基本上是农业生产者、农村工作管理者,因此学校管理要主抓“人”的重要性。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这样的制度才能得到学员的拥护,才可以得到实施。

3.2 因校制宜

每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因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地理位置、师资水平等客观因素的不同,以及招收学员的对象也不尽相同,所以造成了校与校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各校皆适用”的制度。制度的制定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切实可行,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3.3 内容健全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对象为农民,在管理工作方面要加强的制度建设:一是学员学习约束力相对较小,时常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老有理由请假”的学员,这就需要加强考勤签到制度建设;二是学员流动性较强,经常参加集中学习活动,来来回回,交通等方面安全制度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涉农中专是免学费学习,如何让这些政策应用好,发挥好,需要加强账务管理制度方面建设,保证各项资金使用得当;四是加强对学员的免书籍费、交通补贴、伙食补贴、评优等方面制度建设,通过此类办法把农民参学积极性再进一步提高,扩大农广校办学影响力。

4 丰富教学形式,建立适应农广校涉农中专教学体系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中专办学要根据学员在家务农的特点,以及学校的硬件条件等因素影响,以学员更易学习,更易获得知识为根本,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农广校的教学体系。

4.1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涉农中专除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步骤,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中专学历证书外,每位学员还要参加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

4.2 课堂理论教学与基地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员在参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基地是提高学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学员第二课堂,使得学员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4.3 农闲教学与农忙实践相结合

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一是在农闲时间,集中安排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活动;二是在农忙时间,安排学员进行实践练习和生产,确保教学有序开展。

4.4 教师授课与学员自学结合

涉农中专要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让学员学到更多内容,这就要求必须解决好学员的工学矛盾,充分利用好学员的自学,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述的同时,加强学员自学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困难,调动他们的自学积极性;二是明确学习目的,每次在集中授课以后,授课教师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作业量,让学员在家完成一定的课程内容和作业;三是经常检查学员自学情况,强化自学意识,定期检查学员自学计划、自学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使学员养成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4.5 教师跟踪指导与学员随时咨询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农时季节、关键技术生产环节,以及学员需求,不定期到学员家中、田头开展跟踪指导,进一步巩固学员的学习成果,解决学员生产上遇到的困难,提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服务水平,让学员满意。通过跟踪服务指导,一是让教师了解掌握学员在生产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便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的不足,来提高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使以后教学做到更加贴切、实用、有效;二是让学员能够把学到知识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再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得到解决,做到以学为用,用中固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效果。

5 注重学员考核,以考促学保成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员考试考核是提高和检验办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考核学生,来提高各位任课教师的认识和教学积极性,保证教学落到实处;二是通过考核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保证学习成果。如果学员考核松弛不严格,不仅学生学习放松,而且教师教学不认真,使教学流于形式,不但削弱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学校声誉。

6 加强典型培植,以例示范造品牌

从2010年开展“半农半读”涉农中专班办学以来,阜宁县农业干部学校先后毕业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学员206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有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年轻当家人、发展领路人、农业致富带头人、技术推广服务人等新型职业农民,遴选部分成功的村组干部、家庭农场主、村级动物防疫员、种养殖大户等优秀毕业学员进行培植,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建立基地,带领更多农民群众定期观摩学习,扩大“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办学成效和影响力,鼓励更多农村青年劳动力参学,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5-6]。

7 结语

总之,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农广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出台一些专门的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参学的积极性,这种学历农民培育模式才能不断发展,才能为“三农”培育出更多实用的新型职业农民。

8 参考文献

[1] 莫广刚,张治霆.浅谈职业农民的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2014(14):98-102.

[2] 常英新.城镇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71-74.

[3] 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职业农民培育篇12

(一)围绕产业遴选培育对象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锁定食用菌和设施蔬菜、林果产业三大主导产业,认真做好摸底调研、培育对象遴选、上报等基础性工作;3年来,平泉县重点放在对55岁以下种植大户、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等人的培训上,将真正需要培训、有培训欲望的农民纳入培育对象库统一管理。按照任务要求,通过层层筛选,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同意、面向社会公示后,锁定1268人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二)围绕产业设置培育专业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按照培育对象所从事产业分布情况分专业、建教学班,2014―2015年设置设施菜、食用菌、林果三个专业,分别建教学班;2016年设置设施菜、食用菌筛鲎ㄒ担将教学班建在特色产业村、优势产业合作社、企业、园区,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参加培训。根据农民需要和产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素质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农民素养、农业政策法规、农业金融保险业务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知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农业物联网、农民智能手机应用以及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因地制宜,选用高质量、规范化教材与开发乡土教材相结合,保证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围绕产业建强师资队伍

从国家、省、市、县农业产业体系专家团队或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中选择契合地方产业需要的人才纳入本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共吸纳各类专兼职教师、专家和田秀才119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员85人,建成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程需要的“专家教授+行业能人+乡土人才”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研究了师资队伍建、管、用、评以及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健全了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师资库动态管理机制。

(四)围绕产业创新培育形式

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层分类模块教学,分产业编制全县培训规范,创新“2+X+1+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2门综合课,若干门专题课,1门产业专修课,2门通识课,1个离校不断线的跟踪服务)。采取“6-35-225式”办学形式(采取请培育对象到县集中6天共享专家培训和互动交流,教师下沉到农民田间学校35天开展分段集中理论、实践培训和跟踪服务,225天的生产自学);实施“五证联动”教育培训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技能鉴定证书、农民职称证书),强化了“技能+学历+创业” 的综合素质培养,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全面发展,3年共有999人参加了现代农业中专函授教育。同时,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员跟踪服务制度等六项制度。落实了统一培训规范、统一培训档案、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考核、统一过程管理、统一双班主任、统一师资管理等七个统一管理办法。

二、抓好培育兴产业

(一)实现了服务产业的常态化

培育的职业农民与培育机构建立起联系,双方可根据农时季节,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变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通过QQ群、微信群或电话进行在线咨询、指导,遇到紧急情况或普遍问题集中培训指导。2016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全县还为450名新型职业农民配送信息接收发送终端,开通了农技云平台账号,丰富服务农民发展产业的途径。在2016年培育任务没有下达之前,全县对2015年的360名培育对象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工作。在学员中推广了秸秆反应堆、滴灌、弥雾机、高低温度计等新技术。同时,对348名学员进行了中专教学工作,组织专家评审会议对360人进行了认定,有275人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其中124人获得初级资格,151人获得中级资格。组织315名有产业基础的优秀学员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全部通过了中级专业技能考核,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还遴选了2014年以来产业发展得好、示范作用强的6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他们到北京周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了产业见识;组织了果树专业60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并进行了产业见识。通过以上两次对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指导与再培训,提高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参训学员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创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应用新技术、示范新品种,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精准用药,带头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3年来,全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重点打造了整镇推进、整村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工作,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下,形成了榆树林子黄瓜小镇、K椤树富硒苹果专业村,特别是榆树林子镇户均存款40万~50万元,排在河北省户均存款前列。

(三)壮大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围绕食用菌、设施蔬菜、果树等特色产业,重点锁定思想活沃、与时俱进、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头人进行培育,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思路和“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效益”要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队伍。通过打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组合拳,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实现资金、人力、装备、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导他们做大做强生产经营主体。

(四)推动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平泉县充分发挥“政产学研推一体化”(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推广机构和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的农业科教模式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应用,深化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师范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引进转化科研成果,破解产业链关键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15年成立平泉县食用菌及北部山区特色产业实验基地,围绕食用菌产业开展了8个品种的提纯复壮和2个品种的示范推广,10个品种的品比实验及新式出菇棚室建设,建成了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一网二膜双拱一水帘”出菇棚和周年化出菇棚,填补了国内空白。农业物联网、节水农业、农药化肥减施等新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中推广应用率达到100%。

三、振兴产业促脱贫

(一)产业扶持政策助推脱贫

齐艳斌是平泉县2015年培育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县政府认定的中级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的代表。2014年8月成立公司,2015年按照全h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机制创新,积极吸纳贫困农民入驻园区发展产业。目前,已吸纳20户贫困户入驻,建大棚40个,生产食用菌40万棒,预计户均年增收3万~4万元;对于没有劳动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分红金”。贫困户以上级扶贫资金6000元、县政府配套基础建设资金6000元和三户联保贷款5万元,合计6.2万元在公司入股,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红,同时公司负责偿还本息。公司与农户签订分红协议书,明确贫困户每年享受1万元的利润分红,合作期满,公司将1.2万元扶贫资金退还给入股农户。合同到期后仍有入股意愿的农户,也可将资金再次入股,参与企业的经营利润分红。采取“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6年,全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为主新建“三零”模式扶贫产业园区21个,面积3000亩,直接吸纳贫困户1000户入驻园区,年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可实现稳定脱贫。

(二)产业规模扩展助推脱贫

农民经过培育后素质高了、能力强了,主动扩展生产经营规模,随着产业的发展,有25户职业农民创建家庭农场,形成了“产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园区建设有效解决了150人就业,带动周边100户贫困农民从事产业生产,同时,得到政府产业扶持100万元。3年来,平泉县围绕现代农业在贫困园区中推广示范了水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业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品种30余项,在贫困农户中的入户率达90%以上,推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步伐。

(三)立足特色产业互助脱贫

平泉县吕泉子村是贫困村,县农广校2014年开始对其进行科教帮扶,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提高技术水平,组织参观学习开拓眼界、解放思想。2015年又在该村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引导吕泉子村成立华隆食用菌合作社,由25户贫困农民通过采取3户联保5户联营的方式筹集资金600万元,通过自愿结组、合作生产、分户经营的生产模式,建设占地200亩食用园区,其中双层架式控温钢结构发菌棚30个,出菇棚90个,保鲜库500平米。在示范引领过程中,平泉县农广校为贫困园区引进灵仙1号和灵仙2号品种,改进架式种植模式,年生产架式香菇120万棒,改造“双层拱棚+风机水帘”的新型发菌棚32栋,全部实现自动温控,双层拱棚延长出菇时间一个半月,增加近五分之二的经济效益。自动控制风机水帘实现了自动控温,避免了高温烧菌的发生,实现了发菌棚各部位温度均匀分布,节约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菌丝适温发菌,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品质。

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3年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68人。其中,3个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荣获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朱万平等6人获得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荣誉,高树满获得全国新农民创业创新百家成果奖,齐艳斌、庞瑞斌获得全国青年农民创业带头人和市级实用型优秀人才荣誉,庞文静代表青年职业农民参加全国第二届创意大赛获得一等奖,40人被评为高级农民技师,新创建合作社48个,申报家庭农场75个,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2万亩,为促进平泉县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