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2:52

乡村医生论文

乡村医生论文篇1

医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主要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基础和临床脱节主要的原因是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分离,导致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这个问题不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目前,乡村医生教育同样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这必将导致乡村医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不能有效结合运用。

1.2没有较好的教学体系

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医学教育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造成学生思维单一,知识不系统、不连贯,综合能力差。比如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时,乡村医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往往无法用整体观分析、解决问题。

1.3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系统辩证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乡村医生培训理论多于实践,因此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乡村医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严重阻碍了乡村医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4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适合乡村医生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少,质量差,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仍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乡村医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导致乡村医生所学知识明显受限。

2转化医学理念引入乡村医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于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只有让转化医学理念在乡村医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乡村医生才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3.1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乡村医生教师队伍培养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医生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由于乡村医生学历文化素养偏低、生命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差、医患沟通少、成人教育复杂多变等,加之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便,同城市相比,更需要全科医学知识等特点,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乡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但要掌握乡村医生教育训练培养目标及特点,而且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感受转化医学理念,从而使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在他们的教学中。

3.2加强转化医学在乡村医生教学中的应用

3.2.1整合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

转化医学教育强调各学科的联系,要求基础与临床整合。通过对乡村医生的调研,在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后,可以将正常与异常、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以构建适合乡村医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或“以疾病系统为中心”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简内容,增加乡村医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促使乡医把握基础知识为临床服务的正确方向,增进乡村医生对交叉学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

3.2.2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转化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乡村教育中,应重视乡村医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CBL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如将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启发式、情景式、提问式、自主式、讨论式学习,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病理生理到发病特点,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该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等进行综合学习。教学中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乡村医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辩证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实用型高素质的乡村医学人才。

3.2.3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实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转化医学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原则。乡村医生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医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对实际病变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综合的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指导意义,因此,要求乡村医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3.2.4注重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转化

医学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性和人文理念关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良性互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每天都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提高乡村医生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乡村医生论文篇2

本文作者:于可人刘广德工作单位:苏州市急救中心

调查对象对所辖12个市(区)范围内2004年通过江苏省乡村医生考核,并获得具有执业资质的全部乡村医生(在职或退位)有关社会保障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整体调查。调查方法在通过召开乡村医生座谈会,进行类似模拟调查的基础上,系统设计统一的调查方案与表格;所有参与调查人员都是熟悉市、县级市(区)、镇(街道)分管业务工作人员,通过市级会议进行简易培训、明确调查目的与填写口径等,在各地自查复核基础上,市级由质量监督员进行复核校对,有较大问题的进行重新核对,必要时,市卫生局深入现场进行复核校正,无误后交由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

人员结构2004年全市获得江苏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根据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应该解决社会保障的人员总数为4471人,其中:男性2280人,占51%,女性2191人,占49.0%,在职注册人数3841,占85.9%,离职人数630人,占14.1%(详见附表一)。目前,全市在村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卫技人员总数是4744人(包含:招聘的大学生、镇卫生院下派人员),其中:在职乡村医生占总人数81.0%。年龄文化在职3841名乡村医生中,年龄≥50岁的2175人占56.1%,年龄40岁-721人,占18.7%,年龄≤40岁的945人,占24.8%;大专及以上学历111人,占2.9%,其中:张家港市最高达11.3%,高中、中专968人,占25.1%,比例最高的张家港市为50.9%,初中及以下2762人,占72.0%,比例最高的为相城区、园区,分别为86.9%,86.3%。保障类型各市(区)解决乡村医生社保时间集中在2002-2007年;实行最早的地区是昆山市,2002年市政府确定解决这一问题;市(区)政府有具体文件的为五市二区(吴中、相城);全部按照“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的为张家港市,解决“二险”(养老+医疗)保障的为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解决“一险”(养老)保障的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其他混合型的有园区、新区、古城区。保险人数全市乡村医生应参保总人数4471人,根据有关标准已解决社会保障4189人,占总数的93.7%(不含园区征地保障人数),其中:解决“五险”占19.0%,“二险”33.8%,“一险”占30.4%,买断工龄的占10.5%,未解决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的人数有282人,占总数6.3%。(详见附表三)表三参照城镇职工标准解决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情况统计表2.5资金来源解决全市乡村医生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五种渠道:市(区)财政、镇财政、村集体、用人单位、乡村医生个人。具体做法各地并不一致,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依据劳动法由用人单位与乡村医生个人共同负责,纳入卫生院之前工龄补缴部分由财政、村集体、乡村医生个人按比例负责,未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的,由财政+村集体+个人共同解决,市区部分区由村集体在征地中“五险”一次同步解决。方案对乡村医生最为优惠的是常熟市、相城区、古城区(详见附表四)。

资料提示,即使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苏州地区,村级卫技人员仍然以乡村医生为主,在职人数3841人,占总数81%,个别高达100%。昆山市虽然引进了大量外来大学生、下派卫生院执业医师,其比例也在49%。因此,要解决这支队伍的质变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量变过程,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仍然是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妥善解决这支队伍的社会保障,对稳定队伍,吸引更多全科卫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保护广大群众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由于历史上村集体经济和合作医疗较为巩固,使乡村医生队伍比较稳定。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未能充分体现,附表二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年龄结构,40岁以上人员占74.8%,其中50岁以上占56.1%;二是文化结构,中专(高中)以下文化占97.1%,其中:初中以下文化占72.0%;三是多数地区出现基层卫技人员短缺,乡村医生“超期服役”现象明显。上述提示,要迅速解决乡村医生队伍结构问题。首先对年龄大、文化低的要加快调离岗位,其次对年龄小、文化高的要进行学历再教育,再次要充分利用苏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抢占农村卫技人才市场制高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早在2002年,昆山市政府率先施行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2003年苏州市政府第34令,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后逐步推广,经过五年努力,按照城镇标准,基本妥善解决了全市乡村医生社保问题,覆盖率93.7%,即使没有解决的人员,仍享受最低“农民保障”、或“征地保障”标准。解决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消除了卫生部门最后一个社会保障空白点,也为解决全国百万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提供了可资借监模式。苏州乡村医生社保问题之所以得到较好较快解决,是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市政府及部门领导多次结合农村卫生现代化主题,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乡村医生社会保障问题,督促各地加快解决,卫生行政部门妥善解决来信来访。由于乡村医生队伍工龄跨度大、隶属单位的变迁、社保政策调整、资金保障来源等,具体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但各地还是比较好地解决,共同特点:一是保障标准:按市政府提出的参照城镇保障标准;二是参保资质:为2004年获得江苏省乡村医生考核认可资质的在离岗成员;三是保障政策:对不符合社保年龄政策的,则按下岗工人买断工龄办法,给予一次性补偿(即每一年工龄,给予一个月平均工资,常熟等地区一次性优惠更高),符合参保者,按劳动法有关要求执行;四是资金筹集:纳入卫生院管理者,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负责,具体标准按照社保要求,即:用人单位每月缴纳本人工资(不低于1200元)标准的30%,个人负责11%;在纳入卫生院之前的补缴部分,由财政、集体负责补缴费用的20-80%,个人负责80-20%;五是保障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五险全保”(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张家港市;“二险同步”(养老+医疗)———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单一保险”(养老)———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等。研究还发现,苏州乡村医生社会保障虽然总体解决较早较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100%全覆盖,尚有极少数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的市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使全市乡村医生按照城镇社会保障标准仅早实现全覆盖,为实现农村卫生现代化,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努力。

乡村医生论文篇3

[摘要] 目的 探索镇村一体化管理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转变基层服务模式。方法 根据基线调查结果,以年龄、在岗情况确定分组对象,根据培训教育需求调查等结果开展分级培训方案,并进行考核评估。结果 乡村医生经过系统的全科培训后,考核均合格,各项能力有所提升;对此次培训的设置认为合理的占84.62%,69.23%的乡村医生对培训表示满意;家庭医生助手参与糖尿病、高血压随访后,人次较2012年分别提高19.2%和68.0%。结论 具备全科教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的模式是可行的、合理的,并具有一定效率的,可得以推广。

[

关键词 ] 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助手;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38-02

[基金项目] 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WRq2011-36。

[作者简介] 封蕾(1979-),女,上海浦东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社区全科带教。

浦东新区自2010年起在全市首批试点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以来,以设立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处城乡结合地区,已先期在城市化地区以全科团队为基础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地区未能深入开展。经调查发现[1],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医疗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利及经济条件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更低,慢性病等防控形势不乐观,因此在农村地区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本研究旨在镇村一体化管理下,通过对乡村医生的系统全科培训,使其顺利成为家庭医生助手,加入全科团队工作模式,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开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辖区内有30名乡村医生,分属于14个村卫生室。在岗的乡村医生有一部分是退休返聘人员,年龄大岗位稳定性差,到2014年3月辖区内乡村医生为27名。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农村地区面积合计达14.8平方公里,服务人员126886人。

1.2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工作基础

1.2.1以点带面,农村地区全辐射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1名全科医生参与全科团队工作,以区域划分为5个团队,每个团队辐射周围的农村地区,团队内管辖农村地区的全科医生与2~3名乡村医生结对,而乡村医生将作为家庭医生的助手协助其各项工作的开展。

1.2.2建立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镇村一体化管理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中心业务副主任、镇政府社发科科长为副组长新农合专管员、镇初保办主任中心医务科、中心社区服务部全科团队长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助手)的组织框架。

1.2.3确立家庭医生助手准入标准①家庭医生助手必须掌握一定全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乡村医生通过在岗全科系统培训,考核合格者;②热爱基层卫生工作,具有勇于奉献的精神;③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

1.3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运行

1.3.1基线调查以三林及周边北蔡、川沙、合庆地区在岗乡村医生为调查对象,以上四个地区所属村卫生室人员分别有31、20、65、54名。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三林、北蔡、川沙、合庆分别回收30、15、63、53,合计161份,回收率为94.7%。

对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在岗情况、目前学历及获得时间、职称情况);工作现状(所在村卫生室基本情况、服务年人次);培训情况、教育需求及个人意愿等方面。

1.3.2分组培训根据调查结果,以年龄、在岗情况确定分组对象,培训前进行全科理论和接诊技能测评。根据培训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开展分级培训方案:①《45岁,在职:鼓励参加学历教育,达到大专或以上学历;参加全科理论学习;根据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制定的在岗培训课程;在本服务中心完成3个月的社区实践(内容参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实习大纲)。②年纪偏大(>45岁),在职:参加全科理论学习;根据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制定的在岗培训课程;在本中心相应科室完成2个月社区实践(内容参照乡村医生大专班社区实习大纲)。③执业范围受限的乡村医生(退休返聘):参加全科理论学习;根据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制定的在岗培训课程;在本中心相应科室完成1月社区实践(内容参照乡村医生大专班社区实习大纲)。

1.3.3考核评估培训结束后,对每位乡村医生进行考核,考核总评分=综合评分+考核评分。考核评分包括理论考试(全科理论、慢性病管理)和实践技能(火罐操作、接诊能力及病史书写、家庭病床访视及健康指导);综合评分则包括了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出勤情况、自学能力及其它。对全科理论知识和接诊技能培训后再测评,进行能力提升比较。

自我能力和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结束同时,乡村医生完成能力评估表及教学质量反馈表。能力评估表包括基本医疗技能和公共卫生技能掌握情况评分;教学质量反馈表涉及对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的评价,此次培训对家庭医生工作的帮助程度、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程度,及培训期间有无参加院外培训等。

1.4统计方法

各类统计表的统计学分析均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并由专人核对数据进行校正,保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2结果

2.1综合考核

经过培训后考核,乡村医生考核总评分均合格,平均分达90.2,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45岁组乡村医生各项技能评分及总评分居高,全科理论知识组间提升最大。执业范围受限组在经验性操作方面有一定优势,接诊技能提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见表1、表2)。

2.2自我能力和培训效果评价

乡村医生对基本医疗技能掌握认为一般的3.37%,良好的76.92%,很好的19.71%;公共卫生技能方面认为良好的达95.19%,很好的为4.81%;对此次培训的设置认为合理的占84.62%,一般的15.38%;65.38%的乡村医生认为此次培训对家庭医生工作帮助程度是有效的;69.23%的乡村医生对培训的表示满意;有2人次参加院外培训。

2.3乡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助手工作成效

由于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形势不乐观,因此乡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助手在本地区开展慢性病管理是重点。2013年经培养合格的乡村医生加入全科团队,开展糖尿病随访4591人次,高血压随访23440人次,较2012年分别提高19.2%和68.0%,提高了农村地区慢性病管理率。

3讨论

3.1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合理性

各地区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以来,由于家庭医生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多有引入家庭医生助手,但形式多样,如由社区护士或公共卫生医生转型而来[2],或招入社区志愿者或社会人员等。探索引入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正是看到了乡村医生承担着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服务,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加上对农村地区的熟悉等优势。而家庭医生助手的服务能力将是协助家庭医生开展责任制服务模式的重要因素,家庭医生助手掌握一定的全科理论与技能是首要条件。

通过乡村医生自我能力和培训效果评价分析,84.62%的乡村医生认为此次培训设置合理,69.23%的乡村医生对培训表示满意。不仅希望通过培训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希望掌握人际交流咨询技巧、掌握转诊指征、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签约服务的内容、了解和规避可能的医疗风险,并能合理使用农合资金等,这些知识也应在以后的培训中有所加强。

3.2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可行性

基线调查发现,仅有43.5%的乡村医生参加过有关全科医学的培训,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化社区培训。《浦东新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3]明确指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责任承担乡村医生的日常在岗培训工作,支持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积极鼓励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而在具备全科教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乡村医生转岗为家庭医生助手的全科培训,省时省钱,是比较理想的培训基地。

研究表明经过短期的规范化的社区全科培训,乡村医生均能考核合格,且以1~3月为宜,符合先期调查结果[4]。45周岁以下乡村医生因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强等优点,全科理论知识提升明显,将是家庭医生助手队伍的主力军。执业范围受限的乡村医生多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退休返聘人员,在经验性操作方面有一定优势,工作内容可偏重于协助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管理、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运用一定康复知识和中医适宜技术,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指导等。

3.3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效率性

乡村医生转岗为家庭医生助手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防控,减轻了家庭医生的工作压力。同时乡村医生有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的支持,其自我认同感也有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对家庭医生助手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数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由于乡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助手不仅参与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还要完成乡村医生本职工作,要在绩效上向助手适当倾斜,提高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5]。

本研究将乡村医生、医疗改革、家庭医生责任制三者相结合,推出了乡村医生为“家庭医生助手”的概念,并通过培养乡村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助手模式的运行,证明这一模式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地区日渐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消费水平。通过系统的全科培训使乡村医生顺利转型为家庭医生的助手,逐步提高服务能力,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清晰的服务、方便的服务以及服务落实到位,不做过场[6]。

[

参考文献]

[1]王正平,唐锦辉,周成武,等.上海某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工作模式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10):19-21.

[2]朱俭锋.家庭医生制下的社区护士职能模式转变探讨[J].医药前沿,2013(35):73-74.

[3]浦东新区卫生局(人口计生委).浦东新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EB/OL].2011[2013-12-05].gov.pudong.gov.cn.

[4]封蕾,施榕,宋徽江,等.浦东新区三林及周边地区乡村医生现状与教育培训调查[J].上海医药,2013,34(20):18-21.

乡村医生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66 -01

在农村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工作中,比较注重于政策的制定、具体方法的研讨和推出,以及成绩的总结,忽视了农村医学学历工作的实际成效,致使这项工作一直停留在经验水平上,而没有进一步上升到科学、理论、学术创新的阶段。据此,我们对余杭区开展的两届45岁以下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在后期实践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评估。

1.1 调查对象 (1)访谈对象:余杭区卫生局科教科、农村卫生管理站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关领导。(2)问卷抽样调查对象:2001年~2002年参加中专学历教育的乡村医生。

1.2 调查方法 分两阶段调查。第一阶段,2011年6月对余杭区卫生局科教科、农村卫生管理站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关领导进行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余杭区目前乡村医生之前中专学历教育的效果及后期培训工作安排、政府和卫生局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及对支持力度。第二阶段,2011年9月采用自制问卷对2001~2002年参加过中专学历教育的乡村医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愿意接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教育后个人能力的提升及获得中专证书后的成效评价等。共发问卷133份,有效回收133份。

2 结果

2.1 访谈结果

2.1.1 访谈区卫生局领导3人。访谈结果为:余杭区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工作由余杭区卫生进修学校组织实施,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制两年(函授)。培训教材选用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科医学导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应用》、《慢性病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中医社区医疗与保健》及《伤病的社区康复》共计八门课程,其均有配套的学纲,培训费用由区卫生局全额支付。师资队伍均参加过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组织的专门培训。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后,可同时获得由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和浙江省卫生厅颁发的浙江省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证书。

2.1.2 访谈农村卫生管理站领导4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关领导18人,共22人,其中对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概念模糊的有4人;对因参加学习而产生的工学矛盾这一情况,均表示支持学习。

2.2 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问卷调查结果

2.2.1 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学员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133人,均为镇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其他有关医疗机构中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注册乡村医生。

2.2.2 学历教育情况 本次调查的133人中,全部参加过中专学历教育,其中有86人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毕业率为64.67%。

2.2.3 学习内容是否切合农村卫生工作实际 满意的占91.3%,不满意的占8.7%。

2.2.4 适合农村、社区实用性的评价度 满意的占91%,不满意的占9.0%。

2.2.5 个人能力的提升及获得中专证书后的成效评价

表1 参加学历教育后对能力的提升 (133人)

表2 参加学历教育获得中专毕业证书后的成效评估 (86人)

3 结论 “加强农村在职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1],“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制度”[2],农村医学成人学历教育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是提升农村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就医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大环境下,余杭区在2001至2002年完成了本辖区内133名45岁以下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并对后期获得的成效进行了调查评估。本次调查中发现,局级和基层领导都非常支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且能保证乡医脱产学习的时间,部分单位还对取得中专学历证书的乡村医生给予了一定的奖励。参加调查的乡村医生对中专学历教育满意度较好,对后期在工作等方面获得的成效也表示满意,但其希望能加强其他形式的农村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乡村医生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4156(2012)04-021-02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人力资源现状和乡村医生对医学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笔者在2010年3月对齐齐哈尔医学院2008级“村村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齐齐哈尔医学院2008级“村村通大学生”班的学员,这些学员来自于齐齐哈尔市七区九县各个村的基层卫生所,他们的愿意和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统计的方便,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回收100份,应答率为100%。

(二)调查内容

本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行医现状、以往参加培训的情况及其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等,本文拟就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及如何开展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展开探讨。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利用2008级村村通大学生培训报到的时间,在班主任指导下统一填写。

(四)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由专人以EXCEL软件录入,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在读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

从100名在读乡村医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从学历结构上看,以中专学历为主(占91%),学历水平偏低,知识面狭窄,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需求;从职称结构上看,以士级职称为主(占45%),其次为医师职称(占32%),缺乏高职称的医护人员,主任医师仅占2%,还有21%的人未定职称;从执业资格取得情况来看,仅有4%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证书,27%的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48%的乡村医生持有的是省或县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

(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情况

1.培训率

调查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乡村医生中,有54%的人参加过县乡两级的短期培训,41%的人参加过县卫校组织的规范化培训,有5%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这说明近年来,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的培训面有明显的提高。

2.培训内容

乡村医生的岗位培训以医疗培训为主,涉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防保、中医、护理、检验、影像等方面。但培训时间的长短不一,而且这些培训基本上都是以上级要求的为主,村医主动要求的很少,培训效果不是很明显。这说明齐齐哈尔市的乡村医生虽然培训面较大,但培训的力度、深度不够。

3.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

(1)对继续教育需求愿望的分析

调查显示,齐齐哈尔市的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有明确的需求,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力:一方面,由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人才培养的政策也使他们产生了危机感。但是由于乡村医生的行医方式是亦医亦农,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工学矛盾,50%的乡村医生认为医务繁忙,无时间和精力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影响继续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合适的继续教育形式和机会,但也有28%的乡村医生认为经济困难是影响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2)对继续教育内容的需求

从对培训内容的要求来看,被调查者认为乡村医生在工作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依次是各种检验报告的判断能力、卫生法规知识、医学心理学知识、人际沟通的能力、信息化的技能等,对于“哪些内容最需要进行培训”,他们的选择依次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最新诊断治疗进展知识(占76%),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占44%),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占43%),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占21%),药理知识、中医知识、妇幼知识(占12%)。

(3)对继续教育培训地点及培训方式的要求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希望通过培训更新医学理论知识,更希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医疗水平,因此,在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中,有42%的人希望培训的地点选在医学院校,有54%的人希望培训的地点在市级以上医院。从培训方式上看,乡村医生对临床进修的兴趣最大,占总人数的83%,其次是学校培训研究,占36%。

(4)对继续教育的频次和培训时间的需求

接近一半的乡村医生认为每年一次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可以接受的,而且58%的乡村医生认为每年的培训时间以2个月最为适宜。

三、讨论

(一)做好继续教育的宣传工作,帮助乡村医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虽然大多数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医务繁忙或经济困难等方面的因素,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当工与学出现矛盾时,继续教育的时间和质量就很难保证。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健康和农村卫生工作的成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中提到要“保证至少每两年一次的培训”,使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到了有法可依的高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应积极为培训在时间、经费、教材和师资等方面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保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二)提高、完善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和内容

医疗卫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当前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为农民看好病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1.对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方式应以学历教育和临床进修为主

为满足提高乡村医生临床诊治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需求,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应采取的培训方式应以临床进修为主,让乡村医生短期脱产到市、县等医疗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医疗仪器先进的各级医院进行临床进修,这是提高乡村医生实际业务水平的最佳途径。

乡村医生论文篇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为确保乡医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学校根据学员特点及知识需求情况,在教师配备上选择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技能较强、懂的双语(汉语文、藏语文),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担任教学培训任务。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成人医学教育规律,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知识,把握成人心理和成人教育特点,开展学员的医学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乡医实际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内在要求。首先职业技术学校根 据我区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按照培养目标,开设了外科、内科、妇产科、藏医、儿科、常用护理技术、预防、急诊急救等课程。我们着眼于农村,重点培训乡村医生的临床使用技能,切实提高乡村医生开展一般医疗服务的能力,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是什么就教什么”为原则。在内科培训中以一般常见病的基本诊治。在急诊急救培训中以徒手心肺复苏、农药中毒等的应急处理,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骨折病人的固定搬运,常见疾病危象的初步区别和危重病人的转诊等为重点培训。在外科培训中以加压止血处置,简单清创、缝合、消毒、包扎等为重点。妇产科培训中产科检查、产科的紧急处理、一般的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治等为重点。其次,突出实践训练、重视实际技能的提高,,增加了一些适应基层实际需要的新的实验、实训内容, 强化核心课程、骨干课程,新开适合农村和社区实际需要的课程。再次,突出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特点,强调一专多能。

三、加强教学科学化管理

加强教学科学化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将教学管理工作作为提高乡村医培训教学质量的基础,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框架。

一是校长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每次乡医培训前召开一次有明确主题的教学管理工作会议,推进乡医教学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中严格执行自治区卫生厅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实施中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教学督导和检查,确保教师授课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学校将乡医的教学管理与在校生的教学管理放在同等位置来抓,并纳入教师年终考核,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教学质量。以教研室为单位,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等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开展学员评教、专家评教,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自由化教学现象;实行教研室、教学督导组、领导三级听课制,及时反馈教学意见和建议等。

四、重视医德和法规教育

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医德和法规教育,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考虑乡村医生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强但记忆力弱等实际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启迪思维,发挥智能, 利用双语(汉语、藏语)进行教学之外,按照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理论学习三个月、临床实践学习七个月。培养自学、会学能力,实现教与学、理论与临床的有机结合;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围绕乡村医生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

强化医德医风和法律法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乡村医生的必要条件。只有让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下得去、留得住,才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乡村的医学实践。为此,学校要求广大教师把医德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实用型农村卫生技术人才。

五、树立服务意识

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做好乡医的思想工作,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学校将最好的寝室分配给乡村医生班的学生,加强对上课考勤、寝室卫生和纪律的管理,让学生体验到学生生活的紧张和有序。因为乡村医生年龄相对较大,自尊心强,而且来自农村,喜欢喝酒,有的甚至打麻将,学校选派了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年龄偏大的老师担任乡医班的班主任,与学员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六、采取灵活的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医疗服务的实际特点,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半脱产教学方式,3年内共集中理论学习884学时,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有目标地学习,又可以保证学习质量,同时,还可以缩短乡村医生脱离岗位的时间,彻底解决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乡村医生论文篇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40-02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rural doctor’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e,.Provide scientific base for u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rural doctors.Methods:Use convenience sampling,we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354 rural doctors through (SCL-90).Result:①Rural doctor’s SCL-90 factor score is higher than norm.②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atization, depression,anxiety,Hostility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ural doctors.③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atization, depression,anxiety,terror between age above and less than 40 years old.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rural doctor is low.

乡村医生是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卫生人力资源,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服务网络功能能否发挥作用。目前国内外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只是针对三甲、综合以及专科医院,很少涉及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研究临床一线的护士为多,医生较少,尤其缺少对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这一部分人群占的比重很大,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潍坊市高新区和高密市乡村医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87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其中男性198名人,女性156人;年龄小于40岁的109人, 40岁以上的245人;文化程度中专267人,大专57人。

1.2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对乡村医生进行测评。SCL-90量表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该量表为五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严重,5=严重。总分超过160分说明测试人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因子均分在2~5分的为阳性项目[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数据以X±S表示。

2 研究结果

2.1乡村医生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分析

与全国常模相比,乡村医生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恐怖性各因子的均分都高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2.2不同性别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男乡村医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方面的得分高于女乡村医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男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女乡村医生低。

2.3不同年龄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4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各因子与40岁以下乡村医生相比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全体乡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

乡村医生是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产物,处在比较低的地位,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自卑感[2]。他们的理念比较落后,只停留在传统的医疗行为上,对与疾病有关的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认识不清楚,缺乏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有调查结果表明乡村医生只有51.1%能认识到有躯体以外疾病,并且能经常治疗的医生占1.7%,经常处理心理问题的医生占2.3%,有34.1%的医生从不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而经常帮助解决与疾病有关的家庭、社会关系问题的医生占2.3%,从不帮助解决的占54.5%[3],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措施,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低下。

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乡村医生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对本研究有效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69.49%的乡村医生认为新农合对他们有中度的影响,15.25%认为有较大的影响,8.2%认为有轻度的影响,5.9%认为有很大的影响,仅有2.82%认为没有影响。新农合实施后,由于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可以报销,且报销比例较高,使得部分村卫生室的病源流入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收入因此而较新农合之前减少了许多。养老也是一直困扰乡村医生的问题。根据《乡村医生从医管理条例》规定,男性超过60岁、女性超过55岁的乡村医生将不再予以执业注册,停止其医疗行为[4]。本次调查发现90%以上的乡村医生没有养老保险,仅有不足10%的乡村医生享有养老保险,因此,老年乡村医生处于失业和老无所养的尴尬境地。无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也在困扰着乡村医生,本次调查85.31%的乡村医生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国家有关文件提出:“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到2015年,全国85%的乡村医生要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但根据最新国家统计,全国村卫生室125万从业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仅占14.2%,距国家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5]。这与我们的调查一致,都可以导致乡村医生出现焦虑、恐怖、抑郁等问题。

3.2 不同性别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本研究发现男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女乡村医生差。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徐新华、赵天力的研究认为女医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医生,而男医生在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医生[6]。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在农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他们与在医院工作的正式医生有着很大的差距,工作环境、条件远比医院差,服务内容范围广泛,琐碎,而且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收入低。本次调查发现80%的乡村医生工作时间每周超过70小时,几乎没有节假日及正常的休息日,56.78%的乡村医生收入低于1500元。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理念是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男主人,因此相对于女乡村医生来说,男乡村医生存在更大的生存压力,负担更重,容易出现心身憔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躯体化、抑郁、焦虑等症状。

3.3 不同年龄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根据有效样本统计,4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仅占30%左右,有87%的乡村医生曾经想过改行,工作强度大,收入低使许多乡村医生出现职业倦怠,有改行意愿,年轻的毕业生大多不愿选择这一行业,更多的工作靠4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来承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不断下降。并且大多数年长的乡村医生没有正规的中专学历,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相比,年轻的医师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取得执业医师证的也大都是年轻医生,使得老年医生产生职业危机感,压力的积累,可使高年龄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龄的更差。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31―36.

[2] 任苒. 沉重的期待:中国乡村医生发展七个突出问题[J].中国卫生人才,2007,11:18-20.

[3] 夏益俊,赵伟.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0,22(3):46-49.

[4] 孙永杰,江涌,牛丽凤.对辽宁省乡村医生解决心理问题等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8,6(5):514―515.

[5] 浏继同.中国乡村医生的未来与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J].中国卫生人才,2007,3:36-38.

乡村医生论文篇8

据卫生部门2011年的通报中显示,我国的农村结核病的发病率是城镇人口发病率的1.6倍之多。本文就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探究,并汇报利用卫生初级保健网加强其防治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初级卫生保健网

初级卫生保健网(Primary Health Care)是我国人民和社区个人及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其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内容。

从人民大众的需要方面来看,初级卫生保健网是不可缺少的,是居民团体、家庭、个人都能够获得的,费用低廉、人们乐于接受的卫生保健;从其卫生工作中地位与作用来看,其是广泛切实可行的,是最基础的第一线卫生保健工作,是国家卫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从政府方面来看,其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内容,是各级政府为人们大众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参与卫生保健活动的有效体现;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其是社会经济的不可缺少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与标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心。

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做法

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工作:农村中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是人们患病之后首先求助的对象,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是我国卫生技术队伍中的一支特别的卫生技术力量,承担了大部分的农村保健工作,加强其关于结核病相关知识结构培训建设,使他们的水平大大提高,是最直接防范与控制结核病疫情回升的重要内容。目前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主要有年龄老化、学历知识层次低下、理论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村,在乡镇乡村医生中建立起信息技术网,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教授其有关结核病疫情的相关知识,对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的网上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在信息网上面建立相关的讨论论坛,让其对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及问题进行发表、讨论,最终都能获益,逐渐形成一种网络学习-实践运用-提出讨论-学习进步的良好模式。

落实相关责任,加强监督力量: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具有地域局限性,无法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结核病的有关资料,因此,对此类现象进行如下解决:县(市)医师定期选择有关的结核病例,召集患者所在的乡镇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进行宣教,一方面可以做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一方面可以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县(市)医师对乡镇医生进行宣教,负责主要的防治工作,监督乡镇医生的基础保健工作落实情况。乡镇医生负责对治疗情况的跟踪访问,监督患者定期复查、服用药物,检查药品的基本情况,统计乡镇结核病患者的发病情况、疑似症状,做到定期汇报,定期对村民进行有关防治常识的宣教工作,提高村民对结核病危害的认识程度。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全面利用DOTS治疗:由于地方财政经费的短缺,对于结核病专业机构的财政投入没有达到标准,因此必须利用好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全面采用DOTS治疗结核病,对于众多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创新型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DOTS,努力提高监督管理,让结核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科学的有效的治疗。

讨 论

在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进行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心,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督导工作,建立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让乡村医生在发现疑似病例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询问,对自身多年的从医经验进行讨论,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对结核病疫情的了解。对县(市)医师与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以县(市)为防制中心,乡村卫生院为枢纽的防治网络。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督导,做到乡村村民人人知道结核病,人人配合治疗,主动发现上报病例。合理分配利用好DOTS策略,保障农村人民的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防治农村结核病,目的都是尽早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治愈率,降低结核病死亡率,保障社会生产劳动力,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再受到结核病的危害。

乡村医生论文篇9

一、乡村医生在执业上的法律困境

(一)乡村医生在执业资质上的法律困境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以上执业资格”。从课题组2011年的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在北京远没有达到。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医生持有的证书以“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为主,只有极少数人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证书,达不到法定要求。本次调查共对北京市的密云县、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等5个区县的77名村医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乡村医生都持有法律认可的执业证书,但是执业证书的种类基本上是以2004年之前取得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为主。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1.3%(参见表1)。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与半山区,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质的人数更少。房山区接受调研的村医中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只有3人,而密云县通过考试的人数只有2人。在现存的乡村医生队伍中,乡村医生的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考取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课题组调研发现,1980年以前开始当村医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60.0%,而在2000年以后补充到村医队伍中的仅有9人,占12.0%。(参见表2)。现在的乡村医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合作医疗时期的赤脚医生延续而来,他们基础学历非常低,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中专证书。村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专业技术更新缓慢,自学能力差,因而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通过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足为怪了。卫生部、教育部2001年《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目标中提出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以上高质量卫生人才,并加快制定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的各项政策,但是现实情况是“下不来、留不住、用不上”。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受到农村卫生条件的限制和未来发展的预期不好而不愿意下到基层,这是“下不来”;现有经过培训的、取得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也由于条件限制而想到更好条件的地区发展,这是“留不住”;既然下不来、留不住,就无从谈用得上。〔1〕

(二)乡村医生在执业地点上的法律困境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执业医师只有在考试合格并经注册后,才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相应的预防、医疗和保健活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乡村医生应当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因而,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无论是否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都需要在村卫生室内执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设在村落中的村卫生室并不像城市的医院里有严格的上下班制度,村医的行医地点和工作时间较为灵活,有时是在村卫生室,有时是在自己家中。在接受本次调研的村医中,有56人的工作时间是随叫随到,24小时出诊,所占比例最大,为73.7%(参见表3);有57人会在家中筹备一些药品以方便急需或者夜间出诊,所占比例为75%(参见表4)。乡村医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其医疗行为都发生在村卫生室内。在村卫生室外发生的医疗行为,如果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那就是“非法行医”。

(三)村卫生室的执业(助理)医师在执业范围上的困境根据卫生部2001年6月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医师进行执业注册的类别必须以取得医师资格的类别为依据。医师依法取得两个或两个类别以上医师资格的,只能选择一个类别及其中一个相应的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从事执业活动。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但在县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的临床医师,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批准,报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申请同一类别至多三个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的临床医师因工作需要,经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公共卫生类医师资格,可申请增加公共卫生类别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的公共卫生医师因工作需要,经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临床类医师资格,可申请增加临床类别相关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卫生部关于执业医师可以申请多个执业范围进行执业的情况仅限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包括村卫生室。由此可以推断,在村级卫生医疗机构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仅能选择一个执业类别进行注册和从事执业活动。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由于同时要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双重职责,因此他们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还应当再参加全科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全科医生的资质,才有资质同时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否则只能在注册的类别和执业范围内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和保健活动。由此来说,现在村卫生室的执业(助理)医师在没有获得全科医师资质前,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都是属于超越职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的“非法行医”了。课题组调研的乡村医生,他们都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本次调研的乡村医生都向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只是两类服务在村卫生室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从总体来看,基本医疗服务在村卫生室的比重为57.7%,公共卫生服务在村卫生室的比重为42.3%(参见表5)。法律一方面规定在村卫生室执业必须是执业(助理)医师,另一方面又规定村卫生室向村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双重服务,同时卫生部放宽执业范围的政策又不适用到村卫生室,那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二、造成乡村医生执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与农村实际情况不符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公共卫生四类。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目前乡村医生主要是在农村向村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零差价药品的服务。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内容,北京各区县也都通过规范文件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明确。例如密云县卫生局2008年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中规定,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内容包括常见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规物理检查(血压、呼吸、脉搏等常规检查)、一般小外伤的常规处理、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穿刺、物理降温等。所谓“小病不出村”,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了为村民进行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基本医疗的功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村卫生室的定位显然并不相符。并且在实践中,由于受到村卫生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仪器设备乡村医生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正确操作和使用了。

(二)乡村医生的保障水平低,身份转变缺乏激励政策当前,我国乡村医生在身份定位上仍然是农民,通过国家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身份,从而也无法在收入和养老等问题上获得相当的待遇。本次的77名乡村医生,有28人对自己的收入是“比较不满意”,占36.45%,有21人是“很不满意”,占27.3%。当问到对目前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的满意度时,有31人认为是“一般”,占总人数的40.8%,还有15人认为是比较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9.7%。(参见表6)《执业医师法》主要是调整在城镇医院执业的医师权利和义务关系,但是由于我国卫生系统人事编制及相关福利政策一向仅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处于卫生编制之外,同时由于村卫生室受到设备和职能的限制,《执业医师法》赋予医师的权利在村卫生室难以顺利行使。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也有少数乡村医生经过刻苦学习,通过国家考试获取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但在切身利益方面却与其他乡村医生无差别。

(三)农村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发展滞后,现有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农村实际当前对乡村医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的主要法律、法规是《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适用于那些尚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而已经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则适用《执业医师法》。但是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与在城市公立医院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在执业环境方面差异还是很大的。例如,一般的执业医师工作范围大,病源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而乡村医生的工作范围固定,服务对象较为单一,主要是本村的村民。城镇执业的执业医师收入来源是工资报酬和津贴,在村卫生室的执业(助理)医师收入来源是诊疗和卖药。〔2〕公立医院的执业医师仅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而乡村医师经常出诊,到村民家中为其诊治。村卫生室的执业(助理)医师在为村民诊治疾病同时,还要同时承担输液、拿药这些护士和药师的工作。另外,无论是过去的赤脚医生,亦或者是今天的乡村医生,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处于卫生编制之外。《执业医师法》在对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时,并不考虑在城乡不同医疗机构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之间的差别,而统一加以适用,这就造成了目前在村卫生室执业的那些执业(助理)医师在执业范围、执业场所等问题上陷入困境。

三、解决乡村医生执业资质困境的法律对策与建议

(一)降低乡村医生准入的门槛,建立全国统一的乡村医生考试体系目前国家法律对乡村医生资质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绝大多数都是2004年前进入村卫生室的,2004年后再补充到村卫生室的人员非常少,乡村医生的队伍青黄不接。对于准入门槛高、保障水平低、执业风险大的乡村医生行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周其仁在《病有所医可问谁》一书中说道:“讲到底,法律可以规范的,不过是一个中国的现实而已。化繁为简,这个中国现实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本不足以动员足够的正规医生——哪怕是受过最起码的现代化医学训练、从而按现代化的一般标准刚刚可以满足执业行医的起码资格——到村庄一级为人数最广大的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在这个现实面前,要坚持现代化医生标准并奉行“宁缺勿滥”政策,结果就一定是“农民缺医少药,得不到医疗”。〔3〕在农村卫生人才总体匮乏、学历普遍不高、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人员比例偏少的情形下,政策和法律所设定的要求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都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条款就显得目标过高。卫生部在2010年颁布《关于开展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从2010年开始在江西、贵州、云南、甘肃四个省开展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这一考试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合格后颁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执业。将来是否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制定专门针对在村卫生室行医的考试体系,即统一的“乡村医生考试”,考试合格后的人员颁发统一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限定只能在村卫生室执业。当然,乡村医生考试在考试难度、考试内容方面应当有别于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应当更贴近村卫生室的实际。

(二)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实际的乡村医生培养方式,定向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200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该意见中规定,自2002年10月31日起,停止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的远程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举办医学类专业学历教育。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第七条规定:2002年10月31日以后的医学成人学历教育不作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按照目前政策的规定,在职无学历人员必须要接受正规的医学学历教育。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严格的学历教育是培养合格乡村医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新进入的乡村医生必须具备学历教育的背景。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当针对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定向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的普招生来说,需要充足的学时来保证学习的效果。目前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开始了乡村医生的定向培养。该校每年在上海农村定向招收150名左右的学生,毕业后返回其所在的村卫生室工作。与老一代乡村医生不同,这些学生并非半路出家、速成学习,他们在上海医科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还须前往二级医院进行两年实践,返回家乡后才能上岗。〔4〕为了密切学生与村民的情感联系,上海市卫生局规定,这些定向培养的学生必须返回自己所在的乡村服务,如果实在没有空缺,则应前往同一乡镇的其他行政村,总而言之,不能跨乡镇。目的就是希望乡村医生与村民们天然的情感纽带可以延续下去。在定向培养之后,如何完善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开拓职业晋升前景,改善乡村医生在卫生体系中的地位,是下一个阶段培养过程中亟待完善的内容。只有职业待遇和成就感并进,体现出乡村医生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才能真正把乡医的“心”留在乡间。

乡村医生论文篇10

十多年前,农村卫生的最主要问题是缺医少药。现在基层医院最缺的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归根到底是缺少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

“十一五”之后(2010年底),全国3.4万个乡镇共设37836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9.4万张,卫生人员115.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7.3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30人。全国59.4万个行政村共设64.8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17.3万人、注册护士2.7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9.2万人(其中:乡村医生103.2万人)。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46人。

黑龙江省区域的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也和全国一样,主要资源聚集在大城市,特别是人力资源分布倒置的现象相当严重。全省基层和农村卫生队伍一直存在“无学历多,中专以上学历少;45岁以上人员多,35岁以下人员少;县级以上医院卫生人才多,乡村卫生人才少”的“三多三少”状况,其中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导致大量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队伍,先上岗、后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也使正规的医学教育受到很大冲击。上述这些现状往往导致患者对其医疗技术的不信任,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发展,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渠道提高现有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十二五”期间,还需构建持续的乡村医生人才梯队。

2. 加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办学的必要性

一是响应国家卫生工作的调整部署。根据我国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本世纪初,《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4号、《卫生部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卫农卫发〔2010〕3号等有关文件都就今后一个时期医药卫生工作和医学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提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培养、培训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今年5月份颁布了教高〔2012〕6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要“适应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按需办好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培养农村实用型助理全科医生”。

二是黑龙江省区域卫生工作的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按照规划我省力争在2015年实现乡村医生学历为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由2009年的13.97%达到20%

转贴于论文联盟

乡村医生论文篇11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自从XX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在卫生局及镇医院领导下,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贯彻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全面履行乡村医生的职责。

认真负责的做好医疗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医疗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抱着为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本人还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不断吸取新的医疗知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慢慢的有所提高,现在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的处理每一位病人,从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误治。还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和书刊,网上查阅等手段,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涉取新的营养,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

每次到卫生院开会,我都认真听取积极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积极的向广大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走家串户送儿童防疫针的通知单,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对于儿童家长的询问总是耐心的给予解释,直至满意为止。尤其是自XX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更是在我和村民之间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不厌其烦的向村民解释,宣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并且认真执行上级政策。

自从踏入乡村医生的工作中,这6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同道们的支持下,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与其他同道相比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掌握更多更好的医疗知识,争取创造更好的工作成绩,为广大村民朋友排忧解难。

工作6年来,我逐渐认识到乡村医生是一个光荣而且神圣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乡村医生增光添彩,为党和政府赢得民心,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个人述职报告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本人自1995年进站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在市卫生局县卫生局及乡镇卫生院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卫生发展大局为目标,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各上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任务。全面履行了乡村医生岗位的职责。

本人自进站以来,就将预防保健工作视为工作目标,为当地村民及时进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例他们了解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并每月一期的卫生知识宣传板报供当地村民阅读。

自20xx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本人能积极协助上级各领导及村干部做好宣传工作。主动及时向村民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容及补偿方法。尽量做到小病不出村,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认真做好门诊日志记录及处方管理。

本人于1992年自费到三台卫校进修学习,于1995年5月毕业。在日常工作中,深彻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基层卫生所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培训学习。多次参加县卫生局组织的培训学习。并于20xx年3月又向又自费到绵阳高等专科学校再次学习,于20xx年8月毕业,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使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基层卫生所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从业以来,本人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从未发生一起差错事故,也从未同病人发生一起纠纷。

乡村医生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18-04

浦东新区三林及周边的北蔡、川沙、合庆镇属城乡结合地区,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人口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随着镇村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医生纳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通过对乡村医生工作现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的调查,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乡村医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岗位培训,对有学历要求的乡村医生提供再教育机会,将有利于农村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全面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8-9月,浦东新区三林及北蔡、川沙、合庆地区在岗的乡村医生共计170人。其中三林及北蔡、川沙、合庆地区乡村医生数分别为:31、20、65、54人。

1.2 方法

自行设计乡村医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乡村医生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培训情况、教育需求等,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家庭医生负责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三林、北蔡、川沙、合庆分别回收30、15、63、53份,合计161份,回收率为94.7%。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软件,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1名乡村医生中男41名(25.5%),女120名(74.5%);在职人员占69.6%,退休返聘占30.4%;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8.2±3.1)岁,其中年龄≤30岁占7.5%,31~45岁占32.3%,46~60岁占45.3%,>60岁占14.9%;平均工作年限为25年;学历:初中或中专占47.8%,高中占8.1%,大专占42.9%,本科占1.2%;职称:无职称占9.3%,执业助理医师占29.8%,助理医师占54.1%,执业医师占6.8%(表1)。

2.2 工作现状

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主要为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残疾人康复指导及药品管理等。以2011年的工作报表为依据,每名乡村医生年平均基本医疗服务5 250人次,公共卫生服务2 976人次(表2)。

2.3 业务培训情况

2.3.1 岗位培训

有43.5%的乡村医生参加过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乡村医生参加岗位培训1~2次/年的占28.0%,3~4次/年的占43.5%,5~6次/年的占28.5%。由区镇初保办和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占97.6%,由二、三级医院组织的仅占2.4%。

2.3.2 培训内容

54.0%的乡村医生认为基本医疗培训非常重要,60.9%的乡村医生认为公共卫生岗位培训重要。基本医疗7项培训内容排序,依次为诊疗能力、病史采集及病史书写、药学知识与处方书写规范、接诊及医患沟通技巧、转诊标准和适时转诊能力、家庭病床访视、中医及适宜技术;公共卫生8项培训内容排序,依次为慢性病管理与随访、健康宣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妇女儿童保健、肿瘤社区访视、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指导、计划生育指导。

2.3.3 培训形式

82.6%的乡村医生希望的培训形式为“半脱产”;可接受的培训时间:1~3月占38.5%,3~6月占51.6%,6~12月占为7.5%。认为适宜的培训地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70.2%,区级及以上医院占26.7%,在村卫生室接受上级医生指导的占3.1%。

2.4 学历教育

46.0%的乡村医生有参加学历教育的意向,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分别有24.0%、53.3%、22.7%的乡村医生希望通过全脱产、夜大、网络教育的形式完成学历教育;涉及学历教育的经费,100.0%的乡村医生都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部分经济补助。

2.5 个人意愿

对是否愿意参加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培训,88.9%的乡村医生表示愿意。希望通过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业务技能(89.5%),参加职称评定或晋升(30.8%),获取证书或文凭(26.6%);11.1%的人员表示不愿意,原因依次是年龄偏大、培训期间工资待遇问题、地点不方便、工作离不开、执业范围受限、认为没有必要。

3 讨论

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网络在我国农村存在已有近半个多世纪,并已成为国家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医生承担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卫生服务工作。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渐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消费水平,需要逐渐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过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乡村医生队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探讨对乡村医生开展全科培训,使其转变观念并掌握全科知识与技能,成为全科医生的助手是当务之急。

3.1 乡村医生现状分析

现阶段各镇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普遍呈“一高三低”状况[1],即高年龄(>45岁占60.2%)、低学历、低职称、低水平。在岗的乡村医生1/3是退休返聘人员,岗位稳定性差,且很多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医学专业培训就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健康及农村卫生工作的成败。

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划,设立乡村医生规范化教育机构,还要有激励机制鼓励新生力量加入到乡村医生队伍中来[2]。镇村一体化管理后,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责任承担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不仅要支持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还必须规范乡村医生的全科培训,提升乡村医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医疗服务的新模式。

3.2 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4.1%的乡村医生已接受专科及以上的高等医学教育,并有46.0%的乡村医生希望通过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历。专科的学历教育更多的是以理论授课形式进行,临床实践的时间有限,对培养面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为主的全科医生还缺乏经验。现有的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制度虽能保证80.0%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定期的岗位培训[3],但仍有培训内容不系统、不规范,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存在。

3.2.1 注重乡村医生的在岗培训

要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开展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是重点。在岗培训可以减少乡村医生脱离工作岗位的时间及乡村医生因外出培训而减少的经济收入。更主要的是可以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本次调查显示,有88.9%的乡村医生有意愿接受继续教育,且89.5%的乡村医生是以提高技能为目的。

3.2.2 改进在岗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我们:①当前的乡村医生对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的培训需求较基本医疗高,这与居民的服务需求及大量的外来人口导入有直接关系,因此应该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培训。②培训方式的改进,目前乡村医生的在岗培训主要由区镇合管办和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多以集体授课和短期临床实践为主,培训质量较低。乡村医生表示有意愿接受临床进修,可能的情况下会进行脱产培训,可接受的培训时间长度为3~6个月为宜;乡村医生希望有直接的临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派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医生定期到村卫生室进行指导值得探讨。

3.2.3 提高乡村医生的全科意识

此次调查涉及的4个镇均属于城乡接合地区,已逐步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是提供服务的主体,而乡村医生对本地区的卫生状况比较了解,将是全科医生在农村地区的有力助手。这些地区的乡村医生仅43.5%参加过全科医学的培养,多以在岗短期培训为主,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化全科培训。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创建成为上海市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具备了对乡村医生开展全科社区实践的教学能力,而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岗培训,省时省钱,是比较理想的培训基地。本中心将年龄在45周岁以下,经过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培训并取得相当于中专水平毕业证书的在岗医生作为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对象[4],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3.3 增加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培训积极性

镇村一体化管理后,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中心首先要确保乡村医生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确定其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要设立专项经费提供乡村医生外出进行培训和进修学习。并将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范畴,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奖励、职称聘任等挂钩,充分提高乡村医生的培训积极性,使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5]。

总之,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乡村医生要成为全科医生的助手,势必要加强再培训,尤以全科知识的技能培训为重,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明媚, 曹斌, 周文泳.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医师的管理和发展[J]. 社区卫生保健, 2007, 6(2): 119-121.

[2] 臧礼忠, 刘宝. 关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下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0, 13(4): 190-192.

[3] 卫生部. 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EB/OL]. (2001-12-29). http:///chengjiao/show.aspx?id=306&cid=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