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4:40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好的、被肯定的,什么是错的、不好的、被否定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师生关系好、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成绩优秀,符合这个标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对企业贡献大。

2、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不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通常由学校安排,上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参加什么活动,都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去做,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则意识,主动性不强。企业对员工往往只给出工作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由员工自己设法解决。企业强调的是执行力: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层次、部门、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经营者指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方案计划,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

3、考核标准不同。考核标准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目标。学校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60分为及格,老师不会要求学生必须考满100分。另外,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个人的事情,与其他同学无关。企业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不出错。同时,许多企业考核以团队绩效为标准,个人工资=应享受工资×个人考核分×团队考核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计及教学必须满足社会服务,生产一线实际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1、模拟企业场景。校内实训是学生理解专业、熟悉岗位要求和了解基本操作技能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场景模拟企业化就是把企业的工作环境搬到学校,感受企业文化气息。对学生来说,走进实训区,犹如进入了企业的感觉和体验,加快适应上岗需求和企业管理。学校内的实训室应该按照企业车间格局布局,张贴安全标语警示,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职责要求等,营造仿真的生产训练环境。

2、规范劳动纪律。加强学生实训组织纪律性教育,遵从企业规范进行管理。学生在各实训场所要严格遵守安全制度,不准穿拖鞋、戴围巾和穿短裙,按工种要求戴防护用品,在实训时不追逐打闹,遵守组织纪律,不擅自离开工作场所,严格考勤制度,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校企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对接;高职校园文化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碰撞。如何全方位对接企业要求,重构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原则

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结合高职自身特点,有效吸纳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再判断。校、企文化的主体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为适应企业而培养的准技术技能人才,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二者主体都是自然人,只是在时间过程节点中的名称不同而已①;校、企文化具有文化结构的相通性和文化功能的相融性,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可以划分为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二者都具有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协调和辐射功能。这种主体一致性和结构功能融通性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基础,也是重构高职校园文化的关键。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应该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

(一)职业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和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也更紧密,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中吸收、融合企业文化是其使命之所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重构中应重点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征和所需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与企业贴近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能共同包含在校园文化之中。

(二)教育原则

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②。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它更关注人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性。因此,在校企文化对接中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必定要遵循教育原则,坚持自身特色,传承人类文化,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完善高职学生人生品格,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三)互补原则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文化互补、管理互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这就是说,校企深度合作必然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及对接,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文化的互补,达到校企文化的共融和共荣③。

(四)先进原则

为更好地进行校企文化对接,高职院校要善于吸收、融合校园和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凝练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凝聚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特别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摒弃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要盲目引进和全盘吸收,要遵循先进原则。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

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是指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四维度”指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对接中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层文化内容维度进行重构;“五载体”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利用课程教育、实践教学、校园环境、课外活动、顶岗实习五个载体实施重构路径;“四体系”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内部管理能动、“双师素质”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外部合作关联等四个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校园文化重构有效运行。

(一)“四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内容

1.以精神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着力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是企业精神,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根本着力点是保持和企业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④。高职院校应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对接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用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初步的印象和积极的认同感,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使学院的校训、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元素及精髓;通过“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先进企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到工厂感受企业的各个工序如何有效配合,员工责任心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体会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出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⑤。

2.以物质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切入点。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外在标志,高职院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性和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建设符合职业特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从校园的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和道路命名等方面通盘考虑,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广大师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如铁路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建成“火车站”形式,设计有电子屏幕、铁轨、站台⑥;建设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设置中外经典建筑柱廊,以古今建筑工程大师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主干道路,建立名人墙、优秀校友墙等,时刻激励师生。通过教学和学生管理融入“职业标志”,如以企业名称或项目名称给专业教学班冠名、按企业员工的工作服样式制作学生的实训服装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对职业的亲切感。

3.以制度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落脚点。制度文化是企业对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理念及各种规章制度⑦。优秀企业具有得到社会实践检验和认同的,经长期积淀和合理继承的完善的制度文化,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中,应将自身的制度与这些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加以结合和改造,建设具有企业管理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引进优秀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如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监控;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引进企业特色管理规章制度,如PDCA循环管理模式、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模式等,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悟企业文化的内涵,为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4.以行为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关键点。行为文化是以制度文化为保证的精神文化的折射。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要适应各项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为生产实习、社会服务、课外实践等各项活动营造氛围,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⑧。因此,校园文化应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规范,培养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员工的管理方法,实行学生职员化管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提前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引入企业规范,推动教学活动贴近生产一线;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标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五载体”——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路径

1.课程教育。课程是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特征,通过课程教育这个载体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实现校园文化的重构。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源库,使其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职业性特征;通过将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衔接;通过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开设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通识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受职业心理辅导。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认识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载体。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与生产第一线相同或仿真的训练环境来进行实践教学,实现实践环境的企业化;将学生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分工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组织的企业化;将实践教学考核的百分制折算成企业的薪金制,用企业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实践教学的反复磨炼和熏陶中逐步养成。

3.校园环境。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校园设施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都可以作为凸显企业文化的环境载体⑨。通过设计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形象标识,营造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视觉型环境,让学生在充溢着职业氛围的校园中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或工作室,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操作流程要求学生,打造融入企业文化特征的感受型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

4.课外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⑩。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类文化科技活动,如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企业家报告会和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学生节假日参加科技下乡、勤工俭学活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的实际岗位工作的教育活动,学生有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职业角色、清晰的职业权责,实习成果也是真实的有形或无形的劳动产品。在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职业理想,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顶岗实习是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一要做好岗前企业文化认知教育,可邀请优秀实习生作报告,结合思政课到企业观摩参观,开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二要做好岗中企业文化体验教育,建立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的“立交桥”式项岗实习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考核评比计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评价,教师分组分工到各实习点,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指导;三要做好岗后企业文化再教育,建立企业教师、校内教师、实习学生三方交流机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奖惩机制,顶岗实习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

(三)“四体系”——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保障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既有利于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的顺利对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重构,从而丰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增强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的优势,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重构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1.内部管理能动保障体系。(1)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重构组织系统。成立由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组成的教育集团,协调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工作,认真检查有关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成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本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下设校企文化对接办公室,研究、制定、执行校园文化重构各项具体工作,协调高职院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和校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并全面负责校企文化对接的重构工作;成立二级学院校企文化对接工作小组,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全面负责执行学校的各项决议和计划,对院校各专业的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指导。(2)建立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重构制度系统。系统设计校企文化对接的管理制度,提出实施校园文化重构的指导意见,编制院校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方案和措施,同时根据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重新修订或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仿真企业职场文化环境,在院校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中注入企业形态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保障校企文化一体化育人制度的实施􀃊􀁉􀁓。(3)建立校内各部门联合联动的校园文化重构运行系统。合理调配校内各部门的职权,达到功能联动;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任务责任机制、对话协作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实现全程全员联动,更好地响应行业以及企业的动态。(4)建立全面监控的校园文化重构控制系统。在设定控制目标和确定控制对象后,对高职校园文化的重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确立正确的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基础􀃊􀁉􀁕,保障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工作顺利进行。

2.“双师素质”队伍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又要有实训、技能指导能力,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它是校企深度融合、校园文化重构的重要保障。(1)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已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也要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定下企业锻炼制度和考核评价细则,并将其纳入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2)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企业的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技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对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高职院校应该将他们聘请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在教学、实训指导和各种活动中的作为,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3)建立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各专业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实现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3.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场所,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校园文化重构的必要保障。(1)建立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为参考目标,确保实训环境真实化、实训项目任务化、实训操作流程化、实训内容岗位化、实训管理责任化。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接触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具备初步的职业素质􀃊􀁉􀁖。(2)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靠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努力实现校企结合最优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作为“企业人”参与生产实践,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而且会真切、客观地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

4.外部合作关联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外部的政策环境是实现校企合作、文化互补的保障。(1)国家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从源头解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2)政府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政策制度,出面成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的校企合作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控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建设。(3)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校企合作媒介平台,共享校企文化的优秀成果。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价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具体企业的文化性格,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以职业、教育、互补和先进原则重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以积极的文化张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田芳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注释]

①张弛.校企文化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31):11.

②⑩郭秀敏.基于校企文化结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67.

③漆福刚.现阶段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9.

④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58.

校企文化论文篇3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乏文化底蕴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高专大学成立历史晚,不管在办学规模、硬软件设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历史底蕴,显得品味不够、层次不高。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

3、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四、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校企文化论文篇4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高专大学成立历史晚,不管在办学规模、硬软件设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历史底蕴,显得品味不够、层次不高。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3、缺乏特色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校企文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19-03

文化是所有学校的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构建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内容,而校企文化互动则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必须首先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

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

校企文化即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称。

(一)高职院校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反映高职院校群体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规范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高职院校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广大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在结构上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外在表现,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部分学者一直把“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混用,其实,这两者是有一定差异的。从词义上看,“校园”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而“学校”更多的是指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以,在许多时候“学校文化”又称为“学校组织文化”,突出的是其组织特征。学校是整体概念,校园是学校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学校是开放的,校园则是内向的。学校文化涵盖学校的一切文化,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整体;校园文化是侧重于校园环境和师生在校园内部活动的文化,学校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使用“学校文化”这个概念,更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开拓。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

(三)校企文化互动

“互动”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物理学中,用以解释物体或系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哲学层面上,“互动”被理解为“交往”或“合作”。 简言之,互动即相互作用,指个人(或组织)为了一定的目标,因彼此交往而引起双方或多方变化的过程。互动的最主要特点是交互作用性,即双方都会因对方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校企文化互动,简单地讲,就是指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彼此融合共生的趋势。校企文化互动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校企文化互动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双方的文化自觉和共同努力;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高职院校吸收、认同、效仿企业优秀文化以及企业规范和制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可以也应当被渗透和融合到企业文化之中。校企文化互动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取向,同时又是校企合作朝着纵深方向不断推进的新抓手。校企文化互动不仅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

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是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促进内涵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从规模上看,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众多的高职院校把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过于追求硬件建设,或者片面理解能力本位思想,带来了我国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特色、个性、魅力的淡化和缺失,“有高楼没有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和困扰各高职院校深层次发展、内涵建设的瓶颈问题。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启动的100所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是高职院校转向内涵质量提升、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开放合作、特色创新”成为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路径的共同心声。为此,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特点和规律,从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道路,从而以特色文化立校、兴校,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 200多所,可谓院校林立。各高职院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引入企业的“品牌”观念,强化特色,错位竞争,创立自己的院校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根本,品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高职院校文化特色是该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对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创建自己的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本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起到重大和长久的推动作用。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伊始就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并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即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2007年我院在全国首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2011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建设单位。

(二)校企文化互动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高职教育既是一个办学层次,更是一种办学类型;在办学定位上既要突出一个“高”字,更要突出一个“职”字。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院校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必须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强化实训、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着力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现代课程论认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和有意识设计的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企业用人需要,必然要通过“校企文化互动”来创设新的高职教育环境。在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既有过硬的技能,又有对企业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还有个体自由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转岗能力。校企文化互动教育模式既纠正了当前职业教育本科式办学模式的偏颇,又防止“工具人”的错误倾向,能够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三三模式”。“三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及主干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辅助专业或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对接;“三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学历教育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合,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融合;“三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这做到了专业对接市场,课程对接岗位,理论融合实践,教、学、练、做合一,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用人目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毕业生以其“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特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支撑

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这两种文化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见表1)。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矛盾是对立的统一。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校企文化在结构、终极价值取向、基本功能、存在状态上的相同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衔接点;而二者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建设途径、本质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切入点。正因为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可能。

文化的主体是人。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毫不例外地指向“人”这一主体,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融合点。现代企业对员工要求培育企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学生,必然也要适合企业需求,培育学生的企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但又不能脱离学校实际。因此,必然要综合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分,以校企文化互动来营造一种教育环境,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实践支撑

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不可或缺的条件,是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校企文化互动的一个成功典范。它较好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形成了在校园中创设企业环境与学院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师生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做法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洋.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4(23):24.

[2]林凌斌.“校企文化互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5.

[3]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47.

[4]张林龙,王春模.现代纺织业高职人才培养“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3):107-108.

校企文化论文篇6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内涵界定

1.企业文化的内涵

根据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阐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前提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通之处在于: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前进行素质教育和训练的氛围和环境,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与能力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念上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而企业文化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熏陶、教育和管理的,从而达到员工对企业认同的目的。因此,从这点来讲,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特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产品要有高品质才有市场,同样,高校的学生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接纳。二者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塑造自己的精神,形成具有其个性和特点的文化。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二者在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无论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开展管理工作,都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借鉴企业文化的模式。

二、学院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实践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公办普通全日制高职专科院校,隶属于贵州省教育厅。学院下设化学与材料工程、城市建设与管理、机械与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四个分院,涵盖化学工程、生物与化学制药、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建筑工程、汽车技术、管理等17大类35个专业。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校风良好,拥有设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稳定的实训基地,建有国家第44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

1.教学体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城市建设管理分院在校园内构建了管理运营模拟公司。学院城市建设管理分院为了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为管理类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引入企业质量标准,实施模拟公司制改革,贯彻“管理企业化”的办学理念。

具体做法为:管理运营模拟公司以物业运营、酒店运营和旅游运营为主体。为了确保物业运营管理、酒店运营管理和旅游运营管理的工作开展目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公司围绕物业、酒店、旅游运营为主体,物业、酒店、旅游管理为辅助,并设置其它配套功能。

2.校园氛围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2010年起学院统一学生的工装。企业文化的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层次的文化。其中物质层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加以表现的表层文化。企业物质文化重点在两个方面,即“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物质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的,物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果。

打造企业物质文化,重点在于探讨企业氛围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班级或实训工场学生都统一着装,不同专业的学生穿上自己专业的职业装,把自己看做是企业的一员;培养学生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成本核算观念;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实践操作打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物质文化空间,从而通过群体效应来引导和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企业物质文化氛围。学院根据贵州许多大型化工类企业的工作制服,统一定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工作服装”(工装),学生通过在学习期间身着“工装”培养一种企业感情,树立将来从事企业工作的价值观。

3.教师素养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实施“教师提升计划”,建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为目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职业素养的计划;以企业实践、技术服务为纽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通过企业实践与技术服务着力培养具有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工程实施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以化工分院2011年教师到企业(等)进行顶岗(实践)工作的统计为例:共派出教师62人次,活动持续时间累计长达1845天,地点遍布省内外各大知名企业。

4.学生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学院思政教育的目标立足于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着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针对90后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磨练和坚强意志品质,对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状况,常年开设每学期一周劳动实践课并进行考核;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让他们承担校园保洁员的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感恩、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

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学院把学生宿舍作为建设重点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重视学生公寓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改变学生宿舍过去单纯由后勤社会化宿舍管理带来的思想教育方面欠缺,成立了由学生处、各系共同进行管理的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按照宿舍管理 “六化”即“党团组织建设深入化、文化活动丰富化、宿舍文明标准化、心理教育温暖化、管理责任层次化、考核评价制度化” 目标要求,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公寓财产管理办法》《学生宿舍中心管理职责》《文明寝室评定办法》等制度文件,加强了宿舍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5.课程改革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学院明确了“建示范、创特色”的目标,提出了创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就业特色的要求,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融合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以“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方案,构建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6.技能大赛、工学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6.1技能大赛为平台融入企业文化

学院以各类课外技能大赛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创新的条件。开展了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各种赛事,充分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如CS技能大赛、建筑设计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化工技能大赛、酒店服务技能赛等,增强了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通过各做各类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关的竞赛,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环节。

6.2利用校企资源,共育工学结合人才

实行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我们把“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产品生产操作、运行管理及技术服务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冠名班”的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在学生中进行“双向选择”,以企业冠名的形式单独组班,实行定向培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基础知识、岗位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学院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开展“全程式”合作培养。从2003年起尝试着与贵州遵义碱厂进行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实践,根据该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和实训,与该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编写了《氯碱工艺》、《聚氯乙烯工艺》新工艺、新设备的校企合作教材,用于订单培养教学中,得到企业的认可。

近几年,学院先后为贵州金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5金赤班”、 “06金赤班”;为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7天福班”;为贵州桐梓煤化工基地订单培养“08桐煤班”;为水矿集团鑫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7鑫晟煤化工班”、“08鑫晟材料班”;与贵州鹿鸣酒家、侗家食府及山东省烟台市颐政苑酒店订单培养“07鹿鸣”、“07侗家”、“08烟台班”等。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到冠名企业进行生产或顶岗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了岗位的工作能力。

6.3每年一次的全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企业文化意识

学院每年分别在各分院举办分院级职业规划的预赛,各分院的前三名进入学院级的决赛;通过比赛使学生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在把握市场大脉搏的同时,能定位于善于从小事、从最具体的职业岗位做起;使学生明白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由若干件小事(行为)所组成的大事,立足于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践后取得的成果

1.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特色,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学院一直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先后与遵义碱厂、宏福公司、赤天化、开磷集团、申鹏公司、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方案。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学院与企业密切办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近年来,我院为企业“订单”培养近600多名学生。学院按企业要求并结合其生产特点,校、企双方共同“量身”订制了教学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按照模块式教学、项目训练等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订单式”培养所签订的订单,既是 “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又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

2.“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招生就业两头旺

通过“工学结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学院造就了一批“基础够、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毕业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广泛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85%。2009、2010、2011年学校招生生源爆满,形成了招生就业两头旺的良好局面.

3.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与认可

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每年定期组织了“化工生产中控工”技能赛,并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和化工中控工的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分获一二三等奖共16项的好成绩;组织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省ERP沙盘设计大赛获二等奖;建工专业参加全省职业院校设计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和个人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职业技能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亲睐,促进了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2007-2009年,学院连续两年荣获了“全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优秀支援宣传服务队”称号;杨运江、陈翰、罗彬力等八名同学被评为三下乡优秀队员”受到团省委表彰。

学院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喜人,《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这种企业文化提前介入职业教育,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更早地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这对于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适应面临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2-14.

校企文化论文篇7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校企文化论文篇8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众多的关联性,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梳解:首先,从特征上看具有相似性。其一,二者同具有综合性。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部分组成。其二,二者同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必然反映时代的变迁。其三,二者同具有历史性。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其次,从基本功能上看具有相通性。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等;再次,从对接的基础上看: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均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目标与内容上,二者都必须使其成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成员的人文素质与修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协调人际关系,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在终极价值目标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创新性诉求

“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现实生活是由知识经济、全球化构成的,它们充满了创新实践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市场经济的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必须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力求解答“钱学森之问”。换言之,以创新实践为特点的当下,创新无可非议的成为人才的内在属性,我国的任何一个领域,这里自然包括财经类企业与财经类院校,都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应然与实然的诉求,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从财经类院校的地位上,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亦或是从知识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上来看,财经类院校必致力于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整合中谋求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从主观而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从客观而言,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的普遍性与主导性使现代社会的一切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求现代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意味着,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仍然是知识创新的平台与载体,与此同时,又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与此同时,创新人才还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换言之,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实现与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链接,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既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关照现代人才的内在属性———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心理实验室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不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去攻关,而要通过开放办学、参与创新实践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缺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厘析

(一)二者在自身特质方面存在差异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除了具有上述关联性之外,各自又具有自身的特质。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主要有:包容性、超前性、主导性,在多元化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财经企业文化的特质主要有:效益化、竞争化、现实性、在效率至上的文化导向基础上存在众多需要进一步引导与规范的因素。二者自身存在的上述特质使二者的对接存在某种疏离。

(二)文化对接自觉性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对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认知过于狭隘,以为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学工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院校大多缺乏构建财经职业类型校园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导致目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特色。这样导致了如下的后果,一方面,有许多财经类院校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财经企业又无法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进而影响到自身以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一些信息渠道显示,因为缺乏对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财经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成为制约他们在行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对企业的不适应症,出现了心理差异、文化差异、习惯差异和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学生不能尽快融入企业并有效的开展工作,有的甚至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最终无奈离开。”

(三)在实践对接中缺乏整合与创新

目前,财经类院校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薄弱,究其原因,与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行业性、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我国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在财经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原因,会发现目前财经类院校育人实践中专业知识教育重于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强于专业观念教育,注重能力的训练却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却忽视了财经人才培养职业化的特点这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当前,整体上看,财经类院校还没有把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来考量,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还未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对接上,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缺乏进一步的整合与创新,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对接格局。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财经类院校尚没有突破传统“象牙塔”式的教育,没有形成现代开放式办学格局。在软硬件设施共享、网络及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人才交流与合作方面、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方面,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创新的文化对接体制与机制。

三、重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对接方式探寻

(一)理性的建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1.顶层设计方面,财经类院校在办学定位与理念上,应具有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性。

在办学定位上,务求与财经行业零距离就业;在办学理念上,渗透重诚信、公平、效率与效益的企业文化精神。

2.文化对话方面,实现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全方位的对接。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应体现财经行业特色,如在校园雕塑设计与使用上体现财经文化,在学校校园网、宣传栏、标语、指示牌设计上紧扣财经主题。在精神层面,应使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哲学相互渗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精神接地气,展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企业精神脱俗升华,展现企业精神的科学发展指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制度与行为层面,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切入点,将财经企业严格的规范制度与体系、经营文化融入财经类院校制度与行为文化建设中,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其在校期间成为准职业财经人。

(二)实践的导向

如果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各自“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那么二者之间的疏离就成为难以化解之殇,再合理的文化建构只能是孤芳自赏,无法达到雅俗共赏。因此,二者在理论层面顶层设计上,需诉求文化对话、沟通、理解与回应外,在实践层面具体操作上,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则成为破解二者疏离之殇之匙。“创新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特别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才能锻炼与实现创新能力。”

1.搭建科研与实习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财经类院校和财经企业双方都应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共同磋商理论与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良性互动与整合。一方面,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要把财经企业文化融入到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当中,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实验基地的科研功能,通过举办各种竞赛、讲座、聘请财经行业专家做兼职导师的方式,使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技术革新、经营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经企业实训基地的前沿作用,加强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

校企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25-03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校和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两者得以互动的重要纽带。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校企合作的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在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中,高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得以更好地进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在互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高校礼仪文化建设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两者的互动方面没有凸显全面性等。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还不是太成熟,随着两者合作密切程度的加大,这些问题必然能够迎刃而解。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趋势研究

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趋势越来越表现为全方位、互动性、多元性。随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与企业合作,通过两者文化的互动来实现制度、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两者的互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全方位体现为:在企业文化和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校园礼仪文化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会进一步地影响高校教学体系的改变,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革新,即体现为全方位的改革;校园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文化的互动和作用下,文化不仅仅是文化,同时还深入到教学内部去,在影响教学本身的同时,还对师生的素质和思想模式进行了改革。以上的特征必然会成为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引导

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它是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软实力,企业文化的塑造强调的是企业本身的精神取向、文化内涵、凝聚力,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而对于校园礼仪文化来说,它对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礼仪文化从根本上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了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对于高校教学氛围的塑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交流中,通过校风学风、文化交流、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高度观念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价值取向。可以说,文化环境是一个组织得以前行的重要动力,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大门,对于人才的培养、教学环境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实现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与校园礼仪文化的社会对接和制度对接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对于实现校企制度对接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组织独特的语言符号,它代表了组织本身的管理方式、制度、经营理念等等。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的融合,学校会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帮助学生早日适应企业需求。在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下,校园礼仪文化能够促进高校的制度改革,以此来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对接,这就为高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打开了大门。总而言之,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礼仪文化的融合与对接,不仅仅能够促进文化的改观,同时还对学校制度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企业文化为校园礼仪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导

在校企文化交融和互动过程中,企业文化为校园礼仪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导,为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进行了方向性的说明,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学生能够从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吸收到一些积极的思想观念,在这种积极的思想观念的感染下,学生会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来了解社会,为未来身份的转变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并从在校期间就树立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另外,学生可以从职业位置的要求为出发点,增强学生未来对职位的适应能力等等。可见,企业文化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对校园礼仪文化进行了改变和熏陶,同时也进一步地影响到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起到了督导作用,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中出现的问题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礼仪文化,对于文化本身而言,它具有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兴校、文化品牌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一个组织独特的语言符号,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够从根本上来促进高校教学的顺利实现,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互动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过于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处于被动地位。下面将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校园礼仪文化落后于企业文化

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是目前两者互动中凸显的重要问题。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企业是收纳人才的场所,这种供求关系决定了人才的发生动向,不是高校决定企业发展,而是企业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这样,高校必须要根据企业文化来构建校园礼仪文化,加上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地掌握,这其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导致校园礼仪文化构建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其次,高校范围大、学生数量多、教学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企业则与学校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度。在两者的文化塑造方面来看,企业文化的构建和调整则比较容易,而校园礼仪文化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方面,高校礼仪文化的调整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二)两者互动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互动

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上,互相范围狭隘化、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这是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片面的,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企业过多地重视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才,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功利化色彩过于严重。高校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规划,为了提升就业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对于人才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单向度”的人才,他们只掌握了企业需要的重重技能,能够带给企业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却没有养成科学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知识储备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等,这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正是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狭隘性,最终导致两者互动的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最终与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校园礼仪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校园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过程中,校园礼仪文化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不利于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塑造。一方面,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依据社会及企业的需要来进行的,它们是供求关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不得不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一来校园礼仪文化就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改变,因此校园礼仪文化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在很多高校的校园礼仪文化构建过程中,缺乏高校的特色与核心精神的支持,一味地迎合企业文化与企业需求,使得很多高校的文化塑造形式和内容都过于“散乱”,不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构建。这从根本上导致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处于被动地位。长久以来,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才培养效果。总而言之,只有扭转这种错误的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良性互动。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探析

(一)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结合点

要想实现良性的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必须要充分地挖掘企业及高校文化精神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之上来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交流。首先,作为高校来讲,必须要挖掘学校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理念,培育和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以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为依托,立足本位,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放宽对于人才的需求,站在人性化和高素质的立场之上,来对人才进行评价,重在考察学校背景、学校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而不能仅仅意味地看中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结合点,就是要求高校和企业能够站在同样的制高点上,对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要求,尽量实现企业精神与校园精神的融合。

(二)构建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教学体系

构建健全的校企文化互动理论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构建高校理论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工学结合等方面来进行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人才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能一味地实现与企业单向度的合作,而是要坚守本校的教学特色,构建富有本校文化特色但又不失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高校应该坚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核心精神,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交流,具有前瞻性地来对于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准确地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以此来开设别具特色的理论教学课程,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只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够从根本上来实现校企文化互动,让这两者在良性的互动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三)建立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及实践基地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就要建立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和实践基地,真正确保两者互动性的实现。首先,在高校课程设置上,要通过设置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安排实践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讲,可以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以此来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道路。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构建、多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参观,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企业的认识,让学生不断地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还可以通过奖学金等激励机制的完善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开展专业竞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积极开展专业竞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是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邀请相关企业进入,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实践自我、提高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把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统一规范,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还可以直接邀请他们毕业之后到企业来工作,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开展校企合作的专业竞赛,对于校企进一步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

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既要与企业文化相统一,又要保持本校的教学特色,这是实现两者互动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校园礼仪文化来说,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来实现,比如开展校级的就业创业大赛,邀请企业的优秀人士或管理者来参加,对他们做出评价;积极邀请社会专家级企业优秀人士来高校作讲座,让他们给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规划,并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给予充分地指导。此外,在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的时候,还要根据本校的办学背景,及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等,来制定出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学校广播、校园报刊等形式来进行宣传,让其积淀成为本校的文化,进一步地来鼓励学生的发展。总而言之,实现高校校园礼仪文化的塑造必须要能够凸显本校的特色,这对于增强与企业文化互动的主动性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应该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结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随着高校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教育模式,校企文化的交融是校企合作的重点内容。企业文化对于校园礼仪文化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下,要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应该找到两者的精神共同点、构建校企合作互动理论教学体系,打造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和实践基地,并多开展各类的专业竞赛、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以此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融合,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郑琳琳.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2(2).

[3]陆晓莉.浙江企业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互动融合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杨金栓.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2(33).

[5]武智,陈大斌,徐华,钱俊.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校企文化论文篇10

二、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后勤实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企业的文化来说,同我国时代精神的大环境是难以分割的,艰苦朴素,创新求实等时代精神都或多或少的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着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实现企业员工个人价值同企业整体价值的高度契合,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形成向心力,获得无尽的发展动力。

(二)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企业经营服务理念的凝练

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是服务型企业文化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既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发展的一种勾画,也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具体经营方式的一种谋断,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补充和修正,从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最优选择。高校后勤实体脱胎于高校,其发展的环境和经营的对象都是高校,因而在其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于其所生存的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该高校后勤实体的生存环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也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高校后勤实体不再会有过去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竞争下的优胜劣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高校后勤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丰富自身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企业形象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四)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规范管理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员工个体进行适当和必要的关怀和呵护,从而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利益诉求、文化氛围、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主动的接纳和吸收,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越来越规范,内部环境越来越和谐。

(五)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后勤员工队伍

企业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还体现在“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抓好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才能激发起创造活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的内涵中,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每个员工要尽可能的赋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引导员工自觉转变工作的理念,从被动的接受工作,到主动的索取工作,从而使得员工更好的融入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念,提高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实体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校园中的师生,因而其运营的过程中,也体现着一定的育人意义和价值。高校后勤实体通过其企业文化内在价值体现,对于整个校园群体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校园整体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自身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前提

在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具体发展中,我们要把握住如下的几个问题:

1.后勤高层领导的引领作用

“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后勤高层领导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对高校后勤实体文化重视,具体表现为从领导层抓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不仅可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发展战略得到最为有效的落实,而不至于遇到重重阻碍和困扰。其次,后勤高层领导重视,可以使高校后勤文化发展所需的资源获得有力的支持,使高校有限的物质资源得到最为优化的配置。最后,后勤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也能为后勤实体员工起到以身作则、模范作用的意义。

2.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企业精神的体现,而企业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则需要一定的载体予以实现,进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形的影响和作用。这个转化过程中,后勤企业要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如网络、纸媒等媒介对自身企业文化展开推动,这都离不开资金和物质的支持。

3.要注意融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以及校园文化

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离不开校园文化乃至于地方文化的温床。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对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反映是惊人的,这不仅体现在其经营理念的勾画中,还体现在其具体经营行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高校后勤实体文化脱胎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共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就等同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或是校园文化,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从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化形式。

4.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和累积性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对于多种元素集大成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长久的,并不能在短期内予以速成。“高校后勤只有在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凝练和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理念、后勤精神和管理原则。”

(二)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主要措施

1.以本校文化为核心,培育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发展方向要求高校后勤实体的所有工作人员,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恪守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基本守则和价值追求,按照规定和准则谋求发展,这也是后勤企业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以内师大赛罕后勤为例,赛罕后勤集团秉承“三服务、三育人”的工作宗旨,提出了“三心工程”(即职工顺心、服务用心、师生舒心),稳步提高“三个质量”(即管理质量、服务质量、投资质量),努力创建“三个后勤”(即节约后勤、和谐后勤、高效后勤)的师大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采取培训、讲座等不同的方式,力争提升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进行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活动,从多角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后勤实体的“三服务(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

2.在学校制度文化框架下,完善后勤企业制度体系

在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分为三个方面:人员、制度和文化。对人的管理,是管理模式中最为底层和初级的一种管理方式,其依据的是传统的经验。而对制度的管理,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提升后的一种管理方式,相对更为规范化。而对文化的管理,是管理模式的最高级的体现,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不断的获得进步和提升,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从人员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制度指的是高校后勤实体在运营和服务的过程中所应当坚守的标准和规定,良好而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多部法律进行了借鉴和参照,同时吸取了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先进经验,通过引进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集团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创新后勤实体行为文化

后勤实体行为文化指的是后勤实体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对于企业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体后勤实体的发展和进步。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离不开对于校园文化的把握和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赛罕后勤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于本校校园文化,借助内师大教育平台,对后勤的员工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中的学历、受教育程度及知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丰富了企业员工队伍中的知识技能层面,使得后勤员工队伍成为包含着多种技能人才的高水平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大局观和发展潜力。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始终坚守以内师大校园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理念,结合学校“盛乐大讲堂”、“团学讲坛”、“学术讲堂”、“理论讲坛”等校园讲坛品牌及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等,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学生公寓的“宿舍净化、美化、文化月”活动、餐饮中心的“优质服务月”活动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地丰富了内师大赛罕后勤的企业文化,提高了校园师生对于赛罕后勤集团的认知和了解。

4.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形象

高校后勤实体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师生员工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并充分发挥环境陶冶人的作用。后勤实体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人文、建筑环境和企业形象标识等方面。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修养、情操和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和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从课间休息、室外阅读,到聚会交往、散步休息等,大部分生活都与户外的环境空间息息相关。后勤实体通过一些物质载体,清晰地进行了视觉表达,塑造了良好的后勤企业形象。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为例,赛罕后勤形成了统一的后勤标牌和员工服饰等;对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场所布置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创办了《校园生活导报》、赛罕后勤服务集团网页等媒体,宣传和营销后勤企业文化等。置身于内师大校园文化背景下的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必然受其影响而带有内师大校园文化特色的深刻烙印。内师大后勤企业“三三工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内师大校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内涵在后勤企业的延伸与发展。

校企文化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27-02

作者简介:孙亚娟(1981-),女,陕西宝鸡人,讲师,硕士,从事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研究;郝占辉(1981-),男,吉林伊通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法制建设和高职教育研究。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生动,内容多元,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观念。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于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以及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1]。本文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壮大的意义为切入点,在论述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强调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参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发展实践中,经过广大职工不断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和传承,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追求、精神传统、发展理念、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是企业管理作风和社会形象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主要涵盖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物质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以其先进性、和谐性与创新性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对社会文明风尚培育和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包容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七类,并与上述四个层面相互对应。具体是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秩序文化,属于制度文化层面;企业诚信文化和社会责任文化,属于行为文化层面;企业团队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属于物质文化层面。这些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价值。高职院校应当认真体会,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原则要求建设好自己的文化,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让人民满意的办学之路。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属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遵循一般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基本规律,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但是,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教学科研要求和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与普通大学存在诸多不同,所以,高职院校在发展路径选择上、人才培养模式上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必然会有很多特色之处。尤其在文化建设上,更应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市场需求,独辟蹊径,自觉主动与企业文化相衔接,相融合,与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以企业文化的内涵、原则和要求引领其文化建设。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才能办好让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和家长放心的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三、启示与实践

1.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的启示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历史传统的总称,主要包括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法则是任何一个企业主(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要想把企业办好,办大,办强,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企业管理者既要立足企业的实情和市场需求状况,又要统筹兼顾同行业伙伴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在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和环境,塑造核心价值观[2]。

校企文化论文篇12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企业文化 思考实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一个优秀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高校后勤在经历几年的积累与沉淀后,面临着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提到高校后勤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后勤的不断改革,各个学校都对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领导对企业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高校后勤形成的企业文化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严于律己,善待员工;脚踏实地,增长才干,员工要虚心学习;服务至上,企业要积极承担服务育人的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团结友善,知错就改,不怕犯错误。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一点高校后勤企业领导层都能认识到。因此,加强后勤企业的建设对企业凝聚力与企业形象等方面有一定影响。

但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仍存在某些误区。

(一)高校后勤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了解过于片面。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制度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员工的团队创新精神,还要认识到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增强内在动力促进内部共识;学校与政府努力合作,创建优质的外部环境,加强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的主要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娱乐化”与“福利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化”;企业文建设的“迟滞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断层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表层化”等。

(三)高校后勤企业领导虽然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和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在行动上付出太多实施,行动与思想上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对文化创新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制定完整的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总体来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酝酿探索阶段。

二、加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企业文化理论需要后勤企业的实践来丰富、完善和提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理论来指导,二者相互依存、互依互导。

(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对提高企业文化的形象有重大影响。企业要从传统组织行为学的刚性文化转化成柔性文化,不仅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还能随企业的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实现以人文本的原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人的创新意识;二是,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确立企业创新的新理念。现代企业若想使企业文化和时代要求保持同步,就要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找机会。高校后勤企业要做的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从自身特色出发,不仅要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要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型企业,使自己的企业更具活力,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后勤企业必须以满足师生需求为指导,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打造企业的文化力。为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组织机构,服务质量等紧密结合,以优质的师生服务,良好的企业文化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生存空间。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活动中提炼企业精神,塑造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企业职工的信念,是关系到企业业绩优劣的重要因素。

(三)构建文化管理模式,积极寻求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已经不是简单的仅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而是从科学管理发展到最高层的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管理有三个方面:首先,要分析当前文化;然后,决定适合当前企业文化发展的计划;最后,付诸行动,使企业文化逐步走向成熟。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只有具备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根本的生存发展的保障是企业文化持续不断的创新,而企业的创新来源于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企业若想持续创新,员工就要不断完善自己,使企业文化建设有明确的思路。因此,企业创新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使企业文化建设不舍本逐木。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虚实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围绕提高竞争力来提炼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塑造企业形象,还依靠对员工的全面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创新和有效的实施企业文化管理。

(五)加强高校的后勤文化建设,要提高员工的文化活动组织能力,抓好以下三类活动。一是,让员工在文体活动中缓解紧张劳动得到文化熏陶;二是,给员工送温暖,让员工在福利活动中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三是,让员工在岗位竞赛活动中,领会爱岗敬业精神。通过这些活动,使员工真正体会到关心、理解、尊重、爱护他人的快乐,从而凝聚人心,调动员工为企业做贡献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处于重要地位,企业改革需要文化的支持,企业经营需要文化的推动,发展战略需要文化的开发,企业管理需要文化的调控,企业形象需要文化的塑造,企业声誉需要文化的传播。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在改革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作为导向更好地引导高校后勤事业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