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方案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49:24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篇1

1.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对实践教学探究不够,专业技能培养不到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1.2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实习效果。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指导教师的调研和交流发现,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明显瓶颈。

1.3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经过长期规范发展,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无法控制,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解决思路。

2.1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开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根据教学实践,每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合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使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实践中。

2.2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模式,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产学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通过产学合作,既可以实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优化,又可以增强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

3.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意义重大。可以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即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二、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1.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含义、应用范围和工作程序。管理咨询(ManagementConsulting)是由咨询专家根据客户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找出客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指导方案的实施,以提高客户绩效的智力服务过程。从以上定义可知,管理咨询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有效性、独立性、合作性、长期性等特点。

从理论上讲,管理咨询能够进入所有组织和全部管理领域,因此从发展的观点看,管理咨询的业务范围既不断趋向扩大和复杂,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受到限制而有所侧重。

管理咨询的工作程序表现为一个完整的管理咨询活动包括四个阶段,即业务洽谈阶段、诊断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指导与项目总结阶段。

通常管理咨询业务是由管理咨询公司或咨询专家成立项目组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运作。

2.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探索出各种方式,主要模式比较如下:

2.1引企入校(系)模式。引企人校(系)模式就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式。它能较好地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产学结合的水平,实现校企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合作。该模式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

1.校办产业模式。

2.引入企业模式。

2.2向企业投资模式。即将校企合作推向社会,引向企业。这种合作模式,一是可以加快校企合作的速度,提高合作效率,弥补学校自身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困难;二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有保证;三是能实现学校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避免校内实训基地的纯消耗带来的教育成本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办学成本;四是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全方位合作,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

2.3校企共建实体模式。企业和学校分别投入资金、技术和场地等生产要素,另行注册组建新的企业,双方共同建设生产型、研发型、服务型等经济实体,双方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合作起点高,设备和技术先进,一般应与地方产业贴近,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4项目合作模式。学校借助其人才优势,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围绕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领域,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项目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展以项目为导向,构建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

2.5工学交替模式。所谓工学交替,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种形式或两个阶段,并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交替的方式不同,该模式可分为工作前期模式、工作中期实习模式、工作后期模式、混合模式、半工半读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等多种形式。

2.6订单式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数量进行培养。该模式由于具体操作方式的不同,有多种具体的形式。

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本文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是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通过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运用企业管理咨询方法,在咨询项目运作的真实环境下,突出和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应用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思路,构建校企合作具体应用模式如下:

3.1指导思想。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特点,寻找切入点,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要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发展和利益,要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有利于积累专业教师职业经验和水平。

3.2组织架构。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处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宜。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变化的情况,强化专业设置的行业定位和产业背景,按照“培养目标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以行业定位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能力模块为核心,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定以职业规范为标准”的指导原则,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

3.3管理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实行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化运作和项目化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协调发展、保证质量的原则,在专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的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成立项目组,由校企双方协商指定专人担任组长,共同参与项目小组,实施项目管理。

4.运行方式。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企业管理咨询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校企合作对象是管理咨询公司。在学校院系与管理咨询机构确认合作协议后,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负责。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和互相兼职,如学校聘请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学校教师也可去企业挂职接受实践训练。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与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项目对接,通过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组的咨询项目,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开展理论和技能训练,通过市场化运作和项目化管理,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这种运行模式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促进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交融,实训基地与职业岗位双向对应,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和教学针对性强,专业符合市场要求,实践环境和技术含量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力,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短缺、资源不足、教学的针对性差、实践环境缺乏等突出瓶颈。

5.反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校企合作质量评估体系,并按照评估体系的要求,校企双方综合运用督导评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对校企合作各方面进行共同考核,并及时沟通、反馈和修正,互补互促,互利互惠,引导和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保证校企合作良性运行。

三、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应用

市场营销专业是商学院(管理学院)普遍设置的传统专业,也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熟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营销方案策划、营销管理决策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熟练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方法,面向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等第一线从事营销策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市场营销》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市场营销战略以及营销组合策略,明确市场营销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该技能不仅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供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支撑,同时这门课程也是执业证书课程。鉴于以上要求,我院可采用两种实现方式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其一通过与校外相关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协议合作;其二也可通过自办管理咨询公司与教学单位展开合作。由于这两种方式在校企合作的本质上没有差别,故可以视为一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统一定义为企业方。具体应用的阶段和内容如下:

1.准备阶段在进行正式合作前,先派相关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参与咨询项目,掌握市场营销咨询的整个流程及实施步骤和方法。

2.模拟演练阶段经过企业锻炼和培训合格的教师,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时,在校内利用已参与的市场营销咨询项目先进行模拟项目演练。这一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实施:(1)《市场营销》课程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提炼;(2)教师按咨询项目的步骤和内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观摩;(3)教师讲解,学生对咨询项目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提问;(4)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模拟演练阶段既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操练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和发现新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进行市场营销咨询项目模拟演练过程中,由本课程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进行转变,并培养团队协作等相应的职业素养。(如直接聘请咨询公司的咨询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上两阶段可以省略)

3.正式项目跟进阶段经过以上阶段的准备和演练,学校在与企业方确认可以正式切入实际项目后,组建项目组,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参与不同的市场营销咨询项目,在企业方咨询专家和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实施项目,按照问题诊断———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行项目管理在全真企业环境下参与咨询项目。在实际项目阶段我院学生在咨询专家和相关老师的主要需完成各阶段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初步方案设计,并协助方案实施。本阶段实际测试学生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营销方案策划等主要技能。

校企合作方案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33-02

高职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制定的依据是决定高职院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管理。传统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制定,更多的是考虑学校如何去组织教学,而往往较少考虑学生未来就业企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因而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在于前者强调高等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性,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定位尺度。国家教育部早在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将教学质量作为工程来做,视教学质量工程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基础;而对于专业教学来说,就在于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然而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就是要在校企合作机制上有所创新,首先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进程和考核方法,校企合作不但贯穿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案、教法与学法,还应该渗透到专业教学顶层设计中;其次,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专业办学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可持续性、发展层次、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相互渗透程度;最后,校企合作不停留在合作文件的签署层面,比如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包括生产项目信息的共享、专业课程教师与企业专家的相互聘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同开发、产学研课题的共同申报与参与、校企合作成效的考核与奖励等。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

1.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基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开展专业教学的顶层设计,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比如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综合考虑到大中小型船厂的实际情况,比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等大型造船企业校企合作,由于这些造船企业生产5万吨以上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天然气船等,它们代表了造船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与这些大型船舶企业合作,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解决,更重要的意义是为造船行业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目的与办学质量。在制定船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考虑到一些中小造船企业,比如泰州江北船厂、申泰船厂、泰州海联船厂等,这些中小船舶企业主要生产1千吨左右的船舶,船舶建造工艺比较传统,有的船厂如泰州申泰船厂主要为一些大型船厂生产配套的船舶分段,所以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也考虑到为地方小微经济建设服务,泰州地区有中小型船厂323家,已经成为泰州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有可持续性,又要有开拓创新性。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船舶专业办学立足于地方,服务于长三角造船企业,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紧密深层次合作,成立厂中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放在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如船体放样、船体装配、船体焊接、船体检验实训项目在船厂完成,上述四项实训校内指导教师必须要驻厂,学生按照校企合作实训手册的要求完成相关实训科目训练,并通过技能考核,任课教师才能取得本实训课程的教学课时。其他一些实训课程如船舶CAD/CAM实训,则在学校船舶工程实训中心的机房去完成,钳工实训在学校省级机电实训中心进行。校企合作教学计划与以前的“2+1”模式不同,后者即前2年在学校上课,最后1年去船舶企业顶岗实习。根据“厂中校”的授课计划,第1学期在学校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数学、英语、工程力学、机械制图、计算机运用等;第2学期采取前1个月到“厂中校”造船企业参观,到车间做一些辅助工作,如板材预处理、套料等,对造船流程有大概了解,接着的2个月开始在本校讲授《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学期的最后1个月在“厂中校”上课,学校老师参与、主要由企业专家根据造船实际讲授一些船型的识图,如国外一些船舶设计所所设计的图纸等。第2学期的暑假到第3学期开学后1个月,到船厂做板材的成型加工、管路的预装、电器的预装配等,锻炼学生职业岗位的耐性。第3学期的第2、3月份在学校讲授《船舶建造工艺》、《船舶设计基础》等课程,余下的时间直至春节在船厂进行船舶放样实训。其他时间安排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授课计划,直至第6学期期中,均采取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船厂期间由厂方发给生活费,任课教师轮流跟班,吃住和学生一样在船厂,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与努力方向,老师也得到锻炼,而学校提高了办学声誉。

3.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合作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根据课程教学来支撑,其中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石,如《船舶材料与焊接工艺》这门课,焊接工艺的讲授既要照顾到传统工艺,又要兼顾到现代造船焊接工艺,如大型船舶企业,广泛采用自动化焊接,而在焊接课堂教学对于自动化焊接只能讲授其原理、功能,而自动化焊接工艺结合船厂实际使用,在造船情境讲授自动化焊接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在焊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焊缝质量如何检验,在船厂讲授此类课程效果远比在学校上课好。因而,经过筛选出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应该深度校企合作开发,对于学校和船厂都有利,从而让学校有限的财力花在实训室建设的刀刃上。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深度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和一般专业人才培养的执行特征不同。就拿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不但需要船厂的支持,还要综合考虑船厂的实际生产情况、企业专家的工作状态,其次才考虑校内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进度,力求在讲授课程知识点,校内教师与企业授课专家无缝对接,学校课程考核方式和船厂专家考核融通。在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定期召开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专业共建座谈会,专任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到船体分段建构车间、船台大合拢工位等核心岗位,共同培养造船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造船一线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办学的指南针,又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课程学习内容、讲授方式方法、考核项目组合等,均需要依靠具有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全面体现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与学的关系,因而在制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得到充分体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教研室对专业课程的教与学问题经过长时间调研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以下几个层面组成:(1)课程层面。对于高职教育开发的课程要充分研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对象的接受特点和心智规律,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对于陈述性的知识点取舍应该按照情境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原则,因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课程开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问题剖析;案例分析;任务分解;课程编制。(2)教学层面。教学层面是介于课程层面与学生接受层面之间。根据德国纳维亚职教理论,教学具有积极的内涵,使用一个教与学策略达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3)普通专科生接受层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得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以上的智能。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对象,与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相比,在智能结构方面有很大区别,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培养,没有智能的高低之分,只有智力类型的不同。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具有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对于知识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形象思维强的人能比较快地获取策略性和经验性知识,这是高职教育学生的优势。

高职船舶教育学生传统式的学习通常是由教师准备、学校组织和控制,教师主要关注知识的再现。然而学习过程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学习的整体组成部分,因此,让高职学生学会自我定位,引导他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他们找到对自己学问长进最为有效的自我导向学习方式。根据本课题组调查,船舶专业学生更偏向于行动学习型,即习惯于实际动手操作,所以在编写高职船舶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制定不同层次、分层培养的授课计划。

校企合作方案篇3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1]。为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成立了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联盟二级理事会,该理事会隶属于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由行业指导,企业和院校代表共同组成。动物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以推动江苏高职畜牧类专业(群)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校企双赢为基本目的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一、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主要特征

以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联盟二级理事会为例,理事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组织和运作机构,将学院、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或其他组织以理事会形式有机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互动方式。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一)学院是合作发展理事会内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主体

从理事会成立的目的来看,理事会是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在江苏省农委畜牧局、泰州市农委的牵头和推动下组建成立的合作机构。理事会的成立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盟战略协作,加强学院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起双向参与的运行机制,使学院更好地面向社会,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及理事单位的发展服务,并进一步促进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因而,合作理事会的各项事务是围绕学院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活动展开的,学院处于合作理事会的核心地位[2]。因而,理事会的各项事务是围绕学院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活动展开的,学院处于合作理事会的核心地位。

从理事会的管理和运行来看,理事会的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学院,秘书长由学院相关人员担任,秘书处具体负责理事会的日常事务处理,年度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的组织均由学院承担[3]。以理事会为平台的合作事宜多由学院发起,且多数议题围绕学校的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展开, 据此可以认为学院在合作发展理事会内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突出行业指导与企业主导地位

近年来,动物科技学院始终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把校企合作办学作为推动学院内涵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把互利共赢、功能互补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石,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努力深化与行业企业的融合,聘请江苏省农委畜牧局掌子凯站长担任理事长,邀请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正大集团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姜学林总裁、江苏高邮鸭集团乔龙山总裁、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黄小国总经理担任副理事长。

按照动科院校企合作二级理事会章程,每年召开1~2次理事会议,由院长报告学院工作情况,提出未来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征询理事会意见;理事会成员对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重要事务进行审议,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学院党委在重大发展规划 重要事项决策前充分征求理事会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学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理事会成员列席学院重要会议,必要时,召开学院理事会和学院党政办公会联席会议,推动和促进党委决策落到实处。开展校企双方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管理骨干互兼互聘和对口交流活动,联合组织校企双方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培训,共同提高校企双方管理队伍的履职能力、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校企合作运营制度化

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之间采取合作协议为主要互动方式。学院合作理事会的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年度全体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以及在合作理事会平台上促成的学院与其他理事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是协议双方根据各自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各自单位现实利益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就具体的合作内容、形式、职责和权益等进行友好协商,并最终以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协议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目前学院已先后与南通正大、大北农、广东温氏、双胞胎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多个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行业企业主动全过程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并优先吸纳学院的毕业生就业,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组织机构特点分析

(一)层级结构特点

校企合作方案篇4

一、当下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亚琨,毛瑞,宋腾.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力通信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22):220.

[2]李婷.应用技术型大学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培训,2016(20):67.

校企合作方案篇5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24-2

一、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情况

目前,全国有近五百所院校成立了艺术设计专业,遍及文科、理科以及综合类院校。以下分别以高职院校、公立院校和民办院校为例来说明校企合作在湖南省的开展情况。

2008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长沙大红陶瓷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之后,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大红陶瓷有限公司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专业课程科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选派出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基础的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教学,以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大红陶瓷有限公司则选派出有丰富管理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业务能手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

2011年,为推广公司的业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湖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远洋船务管理有限公司举行了校企合作授牌仪式。双方本着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开展学生的实习、培训、就业安置等工作,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2012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校企合作基地――湖南华视坐标传媒动画有限公司实训基地揭牌。这个公司目前主要业务有两方面:一是原创项目,包括3D立体动画以及传统影视动画的拍摄与制作;二是服务项目,包括动漫游戏的外包服务、影视特效、企业产品虚拟现实制作等服务项目。这次,公司和该学校艺术设计学院共同建立的实训基地是一个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的实训服务平台,由艺术设计学院提供动漫方向生源及教学硬件等资源,湖南华视坐标传媒动画有限公司利用行业及动画项目制作上的领先技术与经验,双方一起合作,力求在为学校培养更多实战型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项目制作服务。由于动画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上普遍存在教学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实训基地的成立就是为了在该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新路,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既能促进该校教师的学习,提高该校的教学水平,也为同学们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构建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平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与湖南华视坐标传媒动画有限公司共同协商,建立互动多赢、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一致。不管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员工培训、实训基地的共建与使用还是研究合作等方面,都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互动平台。这个共赢的平台也需要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动漫实习基地可以把这种模式应用进来。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积极探索设计艺术动漫技术这一校企业合作产学研平台,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运作机制,积极承担企业研发项目,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提高合作的实际效果。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能够形成双方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设计艺术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开设了核心课程,将校企资源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力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长沙大红陶瓷有限公司的合作中,主要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设立的实习基地,陶瓷专业近年来市场需求很大,然而学校向社会输送的这方面的有真正实力的专业设计人才明显不足。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许多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开展了相关专业,但是他们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培养方式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要。进行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现在,他们已经从陶瓷专业的学生中挑选了一些在校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开始在实训中心学习,并按照项目流程组建了核心技术团队,还引进了国外最新的项目流程,制作了全流程案例式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上,针对受训人员各自的特点,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和网络管理,对实习的学生实行培训质量排行榜制度;在教材的选用上,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地选择教材,并组织专业课老师和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编写校本教材,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教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能满足设计艺术领域的就业需求,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基地中,企业中的专家进行研讨的专业教学计划一般都是已经制定好了的,可是现在就是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方式,采取事先共同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根据设计艺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员工素质、知识、能力的任职要求,再结合相关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并结合企业的需要,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2、完善教师一体化制度

完善相关制度,在招聘、使用、待遇等方面对一体化教师给予倾斜,支持骨干教师参加脱产、半脱产以及业余提高培训,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去参加实践、技术改革等活动。完善校外兼职老师的聘用和管理制度,以 “名师工程”、“双师工程”为主线,校本培训为载体,建设出一支学历达标,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另外,根据校企合作的内容,企业提供了在职工程师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3、实施“双导师制”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出现相关问题都只需要跟自己到导师沟通就可以了,这样能够使职责明确。进行校企合作后,在实训基地学生们也会有自己的校外兼职老师进行专业上的辅导,有了两个导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就是为了让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4、构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群

尽管许多学校在响应国家号召,与一些企业实行了合作,但是大多数校企合作只是单一方式的,并没有在校与校,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实验基地群,因此,很多资源都没有达成共享。这样的话,必然会延缓培养创新专业型人才,如果各大高校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达成共享,那么这无疑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大有裨益的。建立这样的实训基地群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

5、构建校企合作质量评价体系

需要建立一个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进展到底怎么样,效果如何,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把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全面、综合、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综合信息系统。校内教学质量监督应该和奖励制度结合起来,校外则依据社会调查,政府评估,同行对比结果等进行客观的质量评价,共同建立一个校内校外的质量评价一体化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高效运行。

三、总结

进行设计艺术专业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科学地构建一个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过程中,应该注重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专业设计的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前后衔接,符合这个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设计能力,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新一代设计艺术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来福.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时空,2008,(03).

[2]方德英等.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

[3]孙宏伟.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09).

[4]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06).

校企合作方案篇6

市在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松散型状态,运行机制不活,影响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只有校企合作办学才能办成真正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实施“一主四大”产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劳动者作为谋求学校和企业发展、解决我市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和企业技工紧缺问题的一项大事抓紧抓好,努力开创我市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围绕汽车应用、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医药卫生、农村经济等品牌、特色专业,市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我市“一主四大”战略发展目标。调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相关行业大型企业与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对口联系,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总体目标是年前,建设3个品牌实训基地;年,全市80%以上的职业学校与境内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60%以上规模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末,建立完善市级区域共享型职教校企合作园区1个,县级职教服务区3个,形成职教新格局。

采取有力措施,职业学校要抢抓发展机遇。寻求稳定的合作伙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四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

支持企业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积极发挥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与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做好专业开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到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等工作,不断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三、认真落实支持政策。

(一)经费来源、用途

从每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中,市直校企合作项目支持资金。按用于职业教育切块资金30%确定。主要用途是

采取“以奖代补”办法。

2市直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

3市直职业院校定向为我市校企合作企业年输送毕业生200名以上且在岗时间稳定一年以上的市政府按每生500元标准对职业院校进行奖励。参与家乡经济建设。

各县市区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二)落实以下税费优惠政策

1新引进的校企合作企业。

2企业或个人资助或捐赠职业学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或设备费用。

3对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

4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

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和财政部等十一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各企业要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与培训经费。

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部门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和公共管理优势,统筹当地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

校企合作方案篇7

一、校企合作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产生的研究背景

我国高校施行案例教学的时间较晚,在1980年首次运用获得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至今,案例教学现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想要高效推进案例教学,优质的教学案例必不可少。就目前我国案例现状来说,案例库更新速度慢、资源匮乏,不能及时反映我国企业现实问题,远远跟不上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时需要。而且我国案例库中大多数案例是从国外编译过来的,自编和本土案例所占比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发迫在眉睫。如今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校企合作在教育界引起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包括教学案例模式的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案例,无论从企业还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合作共建案例教学模式都是双赢的,双方都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所以应多鼓励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方法,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案例模式的进步。

(二)校企合作探究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有效填充教学案例库资源。目前我国高校或有关机构案例库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案例库在不断补充完善新资源,但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案例资源的更新速度都无法满足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从案例结构看,我国案例库以西方编译的二手案例或旧案例为主,西方与我国企业背景和条件存在差异,教学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代沟。从案例来源看,教学案例来源开发渠道少,例如MPAcc使用的案例多来自教指委案例库,院校自建案例库为辅,剩下的来源渠道所占比重偏小,且由于这些案例资源分属不同的组织,案例提取、使用的共享性和可获取性较差。[1]从案例内容看,普遍缺乏与教学专业知识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优质案例,更新调整也难以紧贴行业新动向,无法及时与教学内容衔接,教学使用效果差。我国案例教学模式目前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受人员、资金、技术、隐私等各方面限制,案例资源匮乏,阻碍了案例教学的推广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编写,缓解案例贫乏的窘境,为教学案例注入新鲜的血液,有效补充教学案例资源,为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加快高校案例教学进程夯实了基础。

2.校企合作开发案例具备相对优势。案例开发形式多样,例如建立案例库、举行教学案例大赛、组织社会编撰等,相较于这些开发模式,以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建设教学案例库是最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办法。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关系保证了案例数据的真实有效,对企业实时追踪、反馈有利于案例的及时更新。同时,校企现有条件下共建实践基地为案例开发提供了平台,学生、教师甚至企业管理人员都能参与到讨论、整理、建设案例的过程中来,增强了对案例教学内容的理解。

3.体现校企双赢的思想。校企合作的教学案例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校企双赢。对学生而言,其打破了听、学、练一贯的上课模式,实践基地的实习经历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能够更清晰地建立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对案例的体验和理解也更透彻,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模式实现了把企业搬到课堂上来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了学校教师一个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有助于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对企业而言,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为企业脱离困境、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其在此基础上可以改善自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水平,丰富自身创新机制和水平,实现校企案例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因此,在当前教学背景下,校企应该主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教学案例的新模式,通过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方式实现校企间真正的案例教学双赢。

二、校企双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建设思路

1.建设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首先校企合作要以校外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就目标企业的选择来看,学校应该选择能长期且有诚意合作的企业,最好选择当地企业。实践基地是学生、教师参与开发案例的首要环境,学校将具体教学案例项目的开发作为驱动力,动员学生利用寒暑期或毕业实习等时间参加企业实习调研,搜集案例相关资料和数据,加强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分析企业相关经济业务,将企业重难点问题拟定案例方案后交由案例审核团审查。[2]学校成立的案例审核团队由专业优秀教师、领域专家、企业项目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对案例选题、整理过程、成果展示进行全方位指导监管,对学生提交的案例拟定方案筛选评定,对于合格可用的案例结合教学目标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以规范统一标准整理成原创高质量的案例,同时建立校企案例池,将整理后的案例收入案例池中供教学使用、企业后期借鉴。除此之外,为了保障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可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和大讲堂制度。由于不同的案例在教学目标上有各自的侧重点,所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将案例教学课程在方向化、系统化原则的指导下分为不同的模块,将入选的案例素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科学地组合成不同的案例集合,使案例得到针对性和覆盖性的方向化管理,在教师使用时可以快速调取所需方向案例,增强了案例使用的灵活性。大讲堂制度则是邀请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师或企业项目负责人开展讲堂授课,可以实行按月或按周讲解制度,定期向学生讲解教学案例,具体的情况应视学校而定,可以采取面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等方式实现,这样扩大了案例教学传授的面积,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运用案例。

2.加强政企协同、政校协同。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虽然以校企协同为重点,但也要关注政府和企业、学校的协同关系,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将案例搜集任务派发到各个企事业单位,使企业经营中遇到重难点问题以科研项目或咨询的方式呈送相关部门,部门负责人与高校教师对呈报项目共同协调整理,结合教学侧重点设计教学案例,投放到案例池中,保证案例池与时俱进。政府在校企合作探索教学案例模式的作用是推动式的,也是指导监督式的,要监督学校正确使用案例数据,要求学校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保密处理,除教学外不得用作任何商业用途。时机成熟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编写案例,召集业界专家对编写的案例评论筛选,剔除不合格的,将符合条件的收入高校案例池,以这种方式开发的案例具有权威性、贴合实际,是最有价值的案例开发途径之一。[3]

3.打造“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持续的工程,一支优秀的案例教学队伍可以使案例教学成功开展。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如“空中花园”缺乏实践经验作为根基,因此高校要培养学校优秀教师到目标企业亲身实践,深入参与到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中去,或在进行案例教学前与高校负责人进行充分沟通,“近距离”接触企业。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对教师、学生进行大讲堂授课,从业界的视角剖析典型案例,拓宽教师的专业视角,培养一批真正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骨干型”教学案例团队,为学校案例教学提供支撑。[4]培养“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不仅锻炼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高校教师整体的实践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案例教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学生真正从案例中学到东西,发现问题,从而提高高校的案例教学水平。

4.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高校或企业单独开发案例的成本有多高可想而知,若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分享高校之间的案例,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收纳更多富有特点且贴合实际的案例到案例池中,不仅降低了自身的案例开发成本,又能把本校教学案例的教学成果及亮点呈现出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同时,也能够刺激更多企业与自己形成合作关系。在云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共享理念不断深化,技术手段也为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共享成为各个行业难以避免的趋势。高校通过邀请其他高校或者企业负责人参加案例教学共享座谈会、联合建立共享案例服务中心等多种方式实现案例教学共享。[5]资源共享不仅加强了校企、校校之间的交流,为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带来了实际便利,同时也推广了案例教学的进程,提高了地方相关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准。

三、校企共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

1.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教学案例成功合作的关键是企业参与度,但从高校和企业合作现状来看,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偏低,造成案例质量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高校案例教学使用水准。所以,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是校企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合作的必要需求。企业参与度低的制约因素是由于高校编写案例主要以教学为主,可能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不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吸引力。而企业得不到直接效益,便会消极对待或单方面终止合作。此外,企业担心案例编写使用的数据或资料被泄露或用作他途,进而威胁企业利益,所以对此不愿意公开,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

2.学生、教师缺乏积极性和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对教师来说,其教学任务繁重,热衷科研成果评定职称,且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精力花在案例教学模式上看起来并“不划算”。对学生来说,沉重的课业负担、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尚浅导致的抵触心理,认为无法为自己带来切实利益,缺乏参与案例教学的动力,且大多数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难以满足案例建设要求。

3.案例教学缺乏资金支持。案例教学的展开从案例池建设到案例教学日常活动不仅需要耗时、耗力,也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成功开展和推广就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持。反观我国案例教学的资金现状,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案例教学的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高校的需求,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经费开展案例开发和教学。缺乏经费保障,使得案例教学各项事务的实施迟迟无法进行。可见,缺乏经费已经成为阻碍校企合作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一大难题,所以落实经费来源成为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

四、解决校企案例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1.政府、学校“双管齐下”。解决企业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政府的激励作用不容小觑。政府可以根据参与合作程度对目标企业分级别表彰和优惠;为刺激企业参与案例教学,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成本补偿,弥补企业的成本付出;此外,政府还可以构建案例教学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强化校企合作意识和责任。出于企业的顾虑,学校可以提前选送专业能力和素养较高的学生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减少企业的压力和成本损失。同时,学校和企业针对案例使用数据签订保密协议、对案例使用进行加密处理等方法来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

2.建立案例教学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建立案例教学教师档案,将案例建设成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成果,跟踪观察教师参与教学案例建设的进度。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奖励基金,对参与案例开发的教师和集体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制定考评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制度,例如建立累积学分制、实践基地反馈制和奖学金制度等,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参与到案例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收集资料、拟定案例,进而提高案例开发效率,保障实践基地长效运行发展。

校企合作方案篇8

校企合作的困境是“点”“面”脱节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设置专业,逐步形成了以财务会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为特色的多学科财经专业体系。这些专业就业辐射面广,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好。但在学校高就业率的背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就业层次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偏弱,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些软肋,还没有完全摸准财经类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学生“面”与岗位“点”数量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岗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比如,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目标企业的产业归属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融入全球化,各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从业者既要有熟练的工作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创新思维,而这些能力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是不可能完全具备的。即便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可能更多的是给企业增添“麻烦”,增加企业的行政成本和管理负担。出于经济效率与管理成本等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岗位具有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像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标企业在规模性质上,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能力十分有限。而那些接纳能力强的大公司或国有金融机构,其工作内容又往往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和重要决策,对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工作资历都有较高要求。

如在一些大型会计事务所或财务公司,会计信息的内部性决定了其核心业务工作只会由公司高资历的员工来掌握。有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必须是省一级机构才有权力接受实习生或者招聘人才,下属支行等基层机构无任何用人权力。在这些机构,学校与之很难开展深度合作。学生即使进入企业实习,一般也主要从事一些日常琐事,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实践操作。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要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有与教学需要配套的教材、课件、案例、实训仿真系统等教学资源。

现实中,有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除了难度降低以外,理论性偏强,缺乏实践指导性,体现不出与本科教学的区别;有的实训课程内容与教学案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及时更新案例。

另外,目前有些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加实验实训来完成,往往就是教师讲解、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进行操作,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实践操作,而对于真正的业务处理还是束手无策。

很多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岗位所做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岗位要求与学生业务素质达不到“无缝对接”,增加了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顾虑。

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是化“面”为“点”

“点”“面”脱节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的结点所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非有二:要么聚“点”成“面”,企业提供的岗位“点”数量增加至岗位“面”,实现“面”与“面”之间的规模性对接;要么是化“面”为“点”,通过机制创新,将学生“面”分解为“点”,实现“点”与“点”的直接对接。

利益失衡决定了聚“点”成“面”在校企合作中的乏力。合作企业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不可能为学校大量增加实习岗位。究其本质,还是校企双方缺少利益结合点。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为学校提供岗位培养学生支付成本,但没有获得与之平衡的对等利益。从理论上讲,企业只有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将企业实践条件提供给学校,才能培养出为自身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高在岗员工的工作能力。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似乎并不是很“买账”,参与热情度不高。

比如对于物流、物业管理等专业,企业的合作意愿不强,因为企业在普通本科院校也可以寻求到合格的毕业生,甚至可以通过招收中专或者高中毕业生,然后进行岗前培训来满足岗位要求,因此觉得没有必要花费成本参与校企合作。

对于企业员工的在岗培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讲师,高层次的培养进修也大都放在重点大学进行,在高职院校进行在岗员工培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另外,财经类企业不同于工厂车间的流水生产,其技术研发需求小,学校与企业通过“产学研”方式达到“利益平衡”的可能性小。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得不到来自学校对等的现实利益,聚“点”成“面”,让企业增加实习岗位也只能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

教师项目工作室为岗位“点”与教师“点”对接提供了切入点。相对实习学生数量“面”,专业教师的数量就成了一个“点”。聚“点”成“面”在校企合作中的乏力,决定了摆脱校企合作的困境,只能通过学校的主动性,化“面”为“点”,将学生“面”与岗位“点”的对接,转化为教师“点”与岗位“点”的对接。而实现岗位“点”与教师“点”对接的载体就是“教师项目工作室”。

工作室是学校与企业深度沟通,达成共识,签订协议,在企业内部成立的合作基地。在非教学时间,专业教师进入工作室,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实践。与直接接纳实习学生相比,企业接纳教师参与实务操作的积极性更高。

一方面,专业教师长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研究,无论对该专业的学科前沿还是发展趋势,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企业在岗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本身较高的自律性及校企协议作保证,每个专业教师可以长期深入不同企业的具体业务。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分担了一部分工作任务。

项目案例库成为教师项目工作室的成果“蓄水池”。各系部教研室根据教学安排,统筹商定各位教师在工作室业务实践的方向和重点。

在工作室期间,教师按照要求,结合实践,概括整理出一套或几套完整的教学项目案例。邀请企业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对项目案例进行逐一演示答辩与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求负责人整合修改,符合要求的进入“项目案例库”。“项目案例库”实际上是一个连接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三方都有自己的进入端口,都可以详细浏览每个项目案例,并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给项目案例负责人提出意见,但修改只限于在教研室主任的监督下负责人才能进行。“项目案例库”作为教师实际业务成果的“蓄水池”,随着时间的推移,“蓄水池”里的项目案例将不断丰富,并在长期“再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修正,成为一个可以完整反映学校教学水平、办学历史的高质量庞大的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转“点”回“面”

校企合作的归宿点是学生“面”与企业岗位“点”的对接。通过教学改革,实施项目教学法,将“项目案例库”里的业务实践成果高效、真实地还原给学生,将教师“点”成功回归为学生“面”,是校企合作“点”“面”无缝对接的关键所在。

项目案例教学的前期筹备。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计划,在项目案例库里挑选确定符合各个专业不同教学进度的项目案例,每个项目案例教学原则上由负责教师授课。

一般来讲,这些项目案例都要安排在完成相应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后进行。

项目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还原情境。

项目案例确定后,将其在企业中实践的真实情景,通过教师亲身讲述(配以现场图片或视频)完整地还原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使学生明确该项目案例教学的目标,概括性了解将要实施的项目案例需要的技能是什么。同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授课学生进行分组,并设立作品展示台,引入竞争和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操作示范。

本阶段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首先对涉及该项目案例所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回顾、复习。然后对项目案例进行举例示范,演示项目案例的实施过程。可以通过挂图、投影等多媒体直观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动作样板,建立起动作执行的定向印象。

三是实施计划。

本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确定学生在各自小组的分工,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案例的重演,或者完成教师根据已讲案例所设立的相似案例。教师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帮助、鼓励和督促。

校企合作方案篇9

一些企业本身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学生实习时间短,企业受益不大。对学生来讲,因为外贸业务的保密性等特点,企业不会愿意让学生接触到重要的客户资料,更不会让他们参与到业务的关键环节中。还有,国际贸易专业也不同于其他专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较少,不可能接收很多学生去实习。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意义认识不够

在企业看来,虽然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但是他们没有必要依靠这条途径来获得人才,其他获取人才的渠道还有很多,不用非得实施合作,而且对他们来说在企业内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其效益。

(三)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意识不强

在国家没有明确指出企业要负责承担培养技能人才之前,企业不会主动把培养技能人才这一任务揽下来,他们还是习惯认为这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企业没有义务这样做,就是做也要有条件,让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照培养学生的数量发放补贴。他们的企业自身未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储备意识不强,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二、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

(一)校企合作内涵

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引入外贸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负责人一起商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然后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业务人员、经营人员和学校专业老师联合形成校企合作的师资力量,完善教材编写,开展专业课程授课,在学校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开展实践,并最后由合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评价,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这个实战平台中,业务操作由学校师生独立完成,企业方面负责控制业务风险管理,最后订单所获利润留存部分作为工作经费,剩余均属于企业所有,平台中的业务独立存在,不与企业原有业务产生牵扯。如此一来,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了丰富,业务技能有所提升,同时企业也没有泄露其客户资料还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三)全过程推进校企合作

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往往只是让学生在毕业前去企业实习,效果不明显。实现全程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让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调研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双方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现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们按照计划开展学习,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人才标准。以前,一般都是学校制定这一目标,在制定目标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难免会忽略了社会和企业需求。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参与,包括一开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内容。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在人才需求方面更看重个人的专业知识、办事能力和职业素质等。专业知识是指对学生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涉及到的专业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知识掌握要扎实、牢固;办事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处理具体业务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办理过程中与人交际的能力等;职业素质是指要求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因此,实现校企合作,要求首先要正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前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和社会企业需求,让培养目标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共同制定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就要制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确保实施方案切实可行,在形成方案前,学校和企业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以培养人才为最终追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到行业变化发展的形势和需求,研究分析企业中涉及到的每个岗位,分析掌握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勇于创新,构建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滚动修改,以寻求最为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实现深度合作

培养方案形成之后重在执行落实,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够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之前传统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一般是各负责各的,学校主要负责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分工看似明确简单,其实最终的效果并不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能是以前模式的复制,它要求校企之间要进行深度合作,高效融合,一方面企业要深入学校帮助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实施方案,从头到尾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一起编著教材,开发课程,指导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老师要走进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开展实习不断强化技能,在拥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优秀的业务实践能力。所以,要真正实现令人满意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实现深度融合。

(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外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表明了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态度,实现了人才质量评价,有利于学校加强自我了解,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更好地培养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后,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他们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能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定位,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促进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优化实施方案,使其更具实效。

校企合作方案篇10

大凡公开课都少不了要作秀。但听了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曾洁贤老师的课,笔者的看法被改变,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校企双师评价。“请企业进课堂”――中国联通公司的陈经理亲临曾老师的课堂,全程参与课堂的教学评价,这让大家感受到了企业真实地进入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制定商务活动流程,在教学评价中从市场、从客户的角度去点评,帮助学生提升,公司在教学形式上为师生提供流量包,大家能够用公众账号实现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布置、课外知识分享,让大家畅享公众平台的教学资源。

这次公开课无疑可以成为企业或公司嵌入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从此,引发笔者的一些感想:为何校企合作提了这么久,但是要真正实施,却又困难重重,总是流于形式:开一个校企合作大会、组建一个产学联盟,然后是久久没有下文,想起来就再挂一块金属牌匾,学校和企业是貌合神离。这次公开课,让大家感受到学校和企业在“真心相爱”,为职业教育、为职校生在专业上的成长做一些实事。怎样让他们“维系真爱”,让我们的职校学子能够不断受益,这是作为一位职业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带领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深有感触。现有的校企合作惯例通常是企业作为签约方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指导,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角色是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进入到企业的工厂、车间和办公室参观学习,能够承担的实质性工作不多,且完成质量不能保证,企业员工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还要答疑解惑。

一方面,学生虽然置身真实场景,但工作体验受限,抱怨鲜有收获;另一方面,企业又对这些“编外生手的入侵”头痛不已,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式大于内容。然而,责怪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有失客观,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得不履行强加于斯的职责,自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种“实习基地”机制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虑,执行方式过于粗糙,确实需要改进。而反过来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课堂,尤其是在企业相对的淡季,请他们来参与教学,企业拥有主动权,人员和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机动,不干扰正常运营。

不仅如此,校企双方在职业学校专业实训的过程中还可以共同受益,企业工作人员协助教师完成案例总结分析的实践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良机。

另外,他们还能从师生就企业案例研讨的项目方案中吸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实训的参c者和学习者。

再有,参与实训的企业负责人可以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做助手,或者以实习生身份协助其工作。

本文从一节普通的公开课引出,针对当前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痼疾,提出“请企业进课堂”的创新模式,将企业元素应用于专业实训过程,建立企业的真实案例素材库,并邀请企业的案例负责人作为业务导师参与和指导学生的研讨和实践模拟。“请企业进课堂”的专业实训设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赢模式:真实案例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模拟实践中充分学以致用,并学习企业前辈的从业经验,拓展专业工作能力;同时企业的案例负责人在参与师生案例研讨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自我提升。“请企业进课堂”的专业实训模式也是企业与学生在校内对接的平台,企业元素的参与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真实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

二、“请企业进课堂”专业实训教学的校企合作思考

本文提出的“请企业进课堂”方案还只是对专业实训模式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具体教学效果还有待实践考证,操作方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另外,校企合作机制的日益成熟将会是方案实施的积极政策环境。作为一名有格局的教育者,更应该由这节公开课深入思考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和大的合作空间。

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由“请企业进课堂”谈校企合作

(一)为企业培育潜在客户模式

在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已有不少企业已经从求生存走向求发展的良性轨道,成为具有发展战略眼光的现代企业。这些企业已不满足于眼前的扩大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而着眼于长远,将培育未来潜在客户、以技术占领未来市场的行动付诸实施。他们深知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用特定的技术理念、企业文化影响和熏陶这些学生,就有可能将这些人培养为企业未来的员工或潜在客户。因此,一些大型企业向有影响力的中高职院校提供先进的设备或软件、技术标准、培训教材,合作建设具有企业技术、文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如我校的合作企业――赛锐刀具有限公司。不仅提高了基地的建设水平,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最新的培训教材、培训方法与现代企业文化,使教师和学生能跟上新技术学习的需要,并为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双赢机制

提升学校合作意识,主动寻求综合性强、管理水平高且发展空间大的企业扩大校企合作,积极抢占就业市场。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真正做到“围绕岗位”来培训。此外,建议学校积极主动地对此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例如,让企业员工共享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企业服务,促进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等。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模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方案篇11

关键词:

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

在我国经济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需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应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管理专业,也必须要适应这一特殊背景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需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需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能够积极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促使校企双方能积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双方在合作中均能获益,即在合作中要遵循双赢原则。纵观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仍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校企双方的利益,没有坚持双赢原则。在此我们拟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相应的研究。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教学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尽管在思想上,高校已经认识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在行动上还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差距较大,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强调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偏爱,强调理论课的学习。对专业见习、实习则表现得不那么精细,提供的见习、实习方案等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只是单方面在考虑学校的要求和便利性,对企业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无较大作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没有满足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因此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的培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企业的培养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表现得相当积极,在各个区域寻求合作企业,但旅游行业中企业对人才培养则不是那么积极,对共同培养人才的兴趣不高。在这其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旅游行业中的酒店管理公司对校企合作表现的相对积极。但是,这种“积极”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其合作的领域主要是期望学校能够为其提供“学生工”,让学生作为其某些紧缺的工作岗位的员工,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后,只是单纯地在做某项低端的工作。他们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不感兴趣,仅关心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上为其做出的工作业绩,大多时候也是象征性地签订一些实践基地等合作协议。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总体上就表现为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特征。

3.校企双方沟通不畅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校的主管部门或学院层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然后开始各种形式的合作,一般是学校的系或者教研室与企业的人事部门来具体实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所进行的合作是粗放型的,缺乏必要的精细的沟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渠道,双方没有也没能够及时将做的有益的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也没有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及时处理。这种沟通不畅的现象,比较大的影响着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

上述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效果,需要坚持双赢原则。

1.双赢原则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样,合作双方都期望能够在合作中获益。如果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不能够精心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方案,提供的实施方案只是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学校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无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企业的效益原则的。假如学校不能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贡献,那么这种利益不均等的合作将会很快结束。同样的道理,当前一些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类企业,对学生的见习、实习的需求量较大,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多数企业热衷于让学生作为企业主要的基层岗位职工的形式进行,学生长时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实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方面培养,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全面。这一让学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形式呈现的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形式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也得不到高校的积极响应。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坚持双赢原则是双方合作的基本前提。

2.双赢原则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如前所述,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旅游企业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学校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可靠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更好地将企业的利益需求融入到其中,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确保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从企业的角度,企业要真正让高校可持续地与其合作,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设计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有效锻炼的措施。在双赢原则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双方都会积极地“换位思考”,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除了满足各自的利益之外,还能够有效地满足对方的利益,这也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的实现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双赢机制主要表现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要实现双赢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高等学校是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单位,一方面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策划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对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如果高校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就很难与企业展开深入持久的合作。特别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复杂,旅游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高校能否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变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就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开始。在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针对旅游行业的研究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提高和进步,但总体上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还不够,也难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如果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对当前市场环境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缺乏关注,缺乏对身边经济生活的关注,我们也就无法知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校企合作双赢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双赢,就必须要加强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以提升学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加强学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成果,具有接近旅游行业第一线情况的教师,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重要条件。除了要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之外,还需要提升教师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也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难题。如果只是沿着传统的思维进行教学,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的经济生活严重脱节,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那么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因此,学校需要在教师理论素养培养和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重视让教师深入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的第一线,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来指导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项目论证分析,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也会因为受到学校教师的专业服务而对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有更多的投入,为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创造条件。

3.共同商定合作培养方案企业和学校各有所长,虽然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也有共同的利益和兴趣点,双方合作的关键是要找到需要的结合点和有效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双方都需要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项目感兴趣,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能够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与措施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能够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合作项目的整合与共享,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上相互支持,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具体来讲,就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对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教学人员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商定;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上,要能够设计更多的既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项目与环节,比如更多的企业实践的轮岗交流学习,同时也要使设计的项目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益处,能够客观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校企双方能够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关键所在。忽视任何一方利益的合作方案,都不利于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以有利于合作的健康开展。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网站可以实现相互链接,通过网络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载体、内容等情况进行展示,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反馈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能确保校企双方及时透明处理不利于合作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将合作的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展示,增强了项目成果的推广价值,对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就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形象建设,形成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起到客观的推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推动和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变“索要”式的合作为“双赢”式的合作。强调全体教职工的全方位积极参与,只有在思想意识上、行动上能够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04)

[2]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校企合作方案篇12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企业资源;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步骤

Key words: enterprise resource of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construction goal;construction scheme;construction step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86-02

0 引言

我院数控设备维护专业教研室的专兼职教师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数控设备维护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资源子项目建设,从项目申报,提出建设思路和方案,落实任务,历时三年,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待评估验收。

1 项目建设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增强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能力为目标。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快校企合作体制改革步伐,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和行业技术发展,持续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服务能力。

1.1 构建区域行业信息平台,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广泛收集区域内外行业相关信息、发展规划等,分析当地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开设等情况。实时修整适合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体系等基础资料,创建、规整实训条件,引领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1.2 建成企业解决方案资源,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调研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选取典型的数控设备应用案例、维修案例和提炼数控设备设计、制造、维护案例,进行企业解决方案资源建设和相应的企业培训学习资源建设。为在岗人员技能培训、中职毕业生在岗继续教育、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优质的开放资源,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快捷的支持服务平台。

2 项目建设思路

2.1 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组建多元建设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组建多元的专业化建设子团队,成员主要包括行业或企业专家、校内外专业带头人、校内一线教师、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2.2 面向各类学习者,项目式设计企业解决方案 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数控设备应用企业以及社会学习者,项目式设计企业解决方案资源建设项目的结构和功能;实行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等各类人员的资源利用的成组与个性化管理,建设教学可用、实践可用、技术可用的优质资源,以满足专业教学及其各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2.3 落实保障体系,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资源建设组织管理机构与体系,实施项目责任人负责制,落实项目责任,明确近期任务与远期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同时紧跟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在学校企业不断收集资源库用户新的需求及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持续建设企业解决方案案例,并及时更新上网。

3 项目建设方案

3.1 专业级资源建设 应用高职教育理念,结合区域、行业经济特点,建设涵盖专业调研资源、专业建设方案资源、专业解读资源等内容的专业级资源,建成专业调研资源,专业建设资源,专业解读资源,以供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专业开设与建设参考需要。

3.2 素材级资源建设 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好用为原则,自主开发建成文本类素材资源、图片类素材资源、动画类资源、视频类资源、课件资源等。如表1所示,以供不同用户二次开发或学习使用。

3.3 企业解决方案资源建设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分解的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企业典型案例进行企业解决方案建设如表2所示。

3.4 企业培训学习资源建设 面向不同用户需求,兼顾专业建设需要,收集、整理专业所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各类学习资源12个;建设企业典型案例解决方案培训课程3门。建设培训课程2套,企业案例、标准类资源、产品技术类资源多个,如表3所示,以满足企业培训需要。

4 建设步骤

按照“前期准备”搭建队伍、落实任务;“中期建设”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后期应用”必须考虑不同用户需求。同时兼顾项目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确保资源库的持续更新。(表4)

5 项目应用

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工作运行机制、互惠共赢动力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机制,促进深度合作。①校际推广。强化资源推广力度,力争在川、陕、甘片区相关高职院校推广使用。包括前期宣传培训、应用试点及推广普及等力争在五年内达成目标。②校企推广。在数控系统制造企业、数控设备制造及数控设备使用企业积极推广应用,包括用户培训、试点应用及逐步推广。

6 特色创新

①基于先进教育理念,架构全新的专业资源体系。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员工及社会其他人员等不同学习对象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基于先进教育理念,为用户提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员工培训、继续教育所需资源与快捷的服务。②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构建系统化生态支撑体系。聚集行业、企业多方优势;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确定各方责任与任务,推动各方的深入合作;依托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合力持续建设系统化、可视化的专业资源,惠及各方,助推各方长效合作,持续建设,形成资源库持续、快速建设的长效机制。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可视化虚拟现实环境。综合应用动画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多途径开发典型动画、典型图片等培训资源,实现抽象内容形象化,搭建集学习、实训于一体,克服传统教学资源的时空局限性,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效率,降低教学成本。

7 结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让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实施。在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同时,需要有完善的法律规章的支持,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兵,李移伦.探索如何基于企业素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J].电子世界,2012(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