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鉴赏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5:04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篇1

绘画鉴定不是为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审美欣赏,也不是为指导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批评,而是为文物、博物以及美术史研究和市场流通服务的基础性审定工作。它试图以科学分析方法鉴别古代书画的真伪、高低、精粗、美恶,为鉴赏批评、收藏交流,为继承学习研究中国绘画传统,提供准确可靠、真实而丰富的材料依靠,这就是绘画鉴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绘画鉴定的性质是纯客观的冷静判断、分析,如同科学研究一样,不带任何主观感彩,不抱任何思想政治立场和阶级偏见,实事求是,让材料证据说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原则指导绘画鉴定,这样才能明断真假是非、高低精粗,才能去伪存真。

要学会鉴定,应当有意识地对真迹、赝品进行不断地比较和分析,要具备历史、美学、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广泛的知识,虽不要求鉴定者能动笔创作,但鉴定者必须对中国绘画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以及绘画工具材料、装潢手段等,十分熟悉了解,而对中国绘画史更是必须精通。这是作为绘画鉴定家必备的基本条件。

个人和时代风格是关键

中国绘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个人风格是由画家个人的思想、性格、修养、审美趣味、习惯爱好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他们使用的工具、材料也会各不相同,运笔的缓急、轻重、用力的大小、分寸,着力点的分布,笔锋转折的节奏等等也各有其妙。再者在作品的取材、主题、构图、形象造型、衣纹组织、皴法、笔墨色彩处理等等表现手法方面还会各具特色。所以根据这些个人风格可以判断鉴定出作品的作者。

时代风格离不开它的时代背景,它与当时政治经济、艺术思潮、物质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时代绘画有不同的风格。如宋元以前绘画多宗教题材,壁画盛行,画家都是站着画,就是在绢素上作画也多绷在框架上,立者画。大约从宋代开始,将纸绢平铺在桌子上作画的方式才渐渐兴起来。这种平画和立画的用笔角度、用笔力度显然不同,产生的笔墨效果自然两样。宋元以前线条末脱离“刀笔线条”的风范,中锋用笔为正宗,线条讲究粗细一致,力量含蓄,“转弯要暗过”,富于弹性。南宋陆续开始出现抑扬顿挫、干湿浓淡、轻重快慢的富于变化的线条。明清时代文人画极盛,多自我情感抒发,笔墨风格更是多样。山水画在隋代之前不讲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北宋山水多取中原景色,南宋山水多是“剩水残山”,江南景色。唐宋绘画刻意经营,严谨,灿烂。元明后的文人画讲究“谈雅清逸”,讲笔情墨趣,忘形得意。五代、北宋花鸟画尚写生,元明之后尚写意等等。这些表征仅是时代风格的概括举例。时代风格体现在绘画题材、主题、比例透视、笔墨手法、制作技巧等各方面。由于时代不同,思想、生活、物质材料、审美观点、表现手法等等都会不同,将影响、改变绘画的各种构成因素,从而形成不同时代的不同绘画风格。

绘画中所出现的服饰装束、器物用具、风俗礼仪等,往往与历史制度和社会风尚有关,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更为鲜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曾专论这方面的问题,可见自古以来,鉴定家对此以十分注意。

绘画的装潢形成也有时代风格,如北宋人常画高头大卷,清代道光年间时兴扇面。书法印章也有时代风格,如明代风行小楷,清代康熙以后时兴“馆阁体,宋代印章形状多样,有钟型、鼎型等等。所以,根据时代风格来鉴定作品的历史较为可靠。

辅助依据可有五个方面

中国绘画的鉴定除主要依据绘画本身之外,其他与绘画密切相关的辅佐部分也是重要的辅助依据。

(一)印章

由于印章质地坚固耐用,又是画家或收藏家的“信物”和“身份证明”,对于帮助鉴定绘画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但是印章可以移花接木,伪造仿制,所以只能作辅证。

(二)纸绢

不同的纸绢由于质地特征不同,绘画效果也不同。不同的时代纸绢质地一般不同,如北宋一种白色发灰的纸,米芾、欧阳修都用过;明沈周、文征明常用一种白绵纸,质松而易变黑;南宋画院所用的绢,光匀细致,历久不退;明中期有一种粗绢,疏透如纱。宋画多用绢,元画多用纸。

绘画依靠质地而存在,所以纸绢是绘画鉴定的证据之一。但是由于纸绢的产地、质量不一,可能近期的一些纸绢反不如远期的耐久,相反,久远的完好,近期的破旧,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再者古代的纸绢后代人也可以使用,甲地的纸绢乙地的画家也可以使用,因而可能鱼目混珠,所以纸绢也只能作辅证。

(三)题跋款识

题跋有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它说明作品的创作过程,或者对画的评价赞美,以及收藏关系等。款识有画题、作者姓名、籍贯、作画年月、作画是的年龄、地点等。款识有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如五代绘画一般不落款,要么落款很简单;宋代绘画落款才渐多起来;明清题款,最为讲究。宋徽宗赵佶,喜欢对花院中的作品加押加印赵佶的花押一律用“天”,此为“天下一人”之简写;山人落款多是将“”二字紧联起来,既类“哭”字又类“笑”字,含义深远,极富特色。因此鉴定绘画用题跋款识作证,可以提供许多依据。但绘画可作伪,题跋款识也可作伪,所以也只能做辅证。

(四)著录

绘画鉴赏论文篇2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绘画鉴赏论文篇3

伴随技术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出现了崭新的学习情境——数字化时代学习的情境。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世界开放教学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oRE)的推进,基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双重目的,高等院校加速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将网络课堂或混合课堂引入高校教学。同时,伴随混合式课堂理念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作为辅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物理结构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作为运行网络教学空间、实施网络教学的载体,为全面实现“混合式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的特点

云平台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先进信息技术,云服务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学网络平台。华中师范大学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第一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中心、开课、选课、课程建设与学习等四个部分,其中,课程建设与学习包括课程资源、课程通知、课程大纲、在线回答和在线作业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该平台体现了以下优势:

1.便捷的信息传达机制

云平台具备终端设备一体化和教学应用一体化功能,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访问机制。课程中心列出了当前学习平台所有已开设的在线课程,包括课程名称、简介、主讲教师和课程Logo图片等,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方便教师与学生掌握与查看教学信息。

2.突破传统局限,实现双轨学习

云平台作为资源的传输平台,能够上传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实现双轨教学,即视觉(图像)形式与语言(文字)的双重编码,图文并茂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实现在线互动、讨论

云平台具有提问功能。教师可以在网络预留基于学习活动的资源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在线留言积极回应,使师生在网络上互动答疑;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则负责引导讨论方向,并主动抛出问题,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答疑,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4.更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估

云平台中的评估功能除了针对学生期终的课程论文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活跃程度,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判断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5.优化、整合、拓展、共享学习资源

Hstar云平台能够支撑各种资源的上传与共享。通过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精心选择,并将资源整合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可在拓展资源中共享课堂教学以外的资源,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以及老师自编的教学案例、虚拟实验、动画等资源。

二、《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独特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通识课程,是学校公选课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它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征,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特殊性及在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中的建设思路。

(一)教学手段的特殊1生

艺术鉴赏不同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单纯运用文字与语言来传授鉴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结合起来,因此,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对于艺术鉴赏课程尤为重要。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一方面使教学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和媒介来展现艺术史内容。与近现代之前的艺术史教学相比,西方现代艺术这一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的影像和文献更多,保留的艺术家研究资料也更加丰富。自19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家团体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搜集利用这些资料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直面真实的历史图像,更加鲜活地展现艺术史的研究成果。艺术巨匠毕加索晚年留下了大量的影视和图像资料;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达利,除了生活纪实性的影视和照片外,还留下了许多电影和电视采访资料。

除了这些与艺术史同步的影音资料,当代媒体在解读现代艺术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聘请了许多权威艺术史家和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当事人,来解读和叙述相关艺术史,并且利用美术馆中收藏的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现场拍摄,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通过影像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英国BBC电视台解读现代艺术家的系列纪录片,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等制作的影视作品,详细、生动地展现了最新的现代艺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穿插这些视频资料,展现艺术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成为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一大特色。

另外,在现代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支持下,西方电影利用地理和资料上占有的优势,拍摄了一些比较符合艺术史真实面貌的优秀影片,例如,以艺术家人生为蓝本的传记电影《弗里达》《梵高》《高更》《莫迪里阿尼》等,通过引入入胜的故事隋节和极具感染力的视听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或美术学科中其他类别的鉴赏课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艺术鉴赏课程的感受性

绘画艺术作为平面艺术,其可视性是第一位的。对图示的艺术类通识课的教学,通常是以对作品的鉴赏为手段展开的。艺术家以色彩、明暗、线条为语言,描绘生活,描绘社会和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描写自己的心情,形成一幅幅绘画作品。因此,在艺术鉴赏课堂中,要以艺术家创造的形象为通道,走向艺术家的心灵,感受艺术家的情感。

2.现代绘画艺术与当代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都被借鉴到设计艺术中。例如,几何抽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绘画形式,简洁的原色和方块,几乎已经渗入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装饰、服装到生活器皿,几乎无处不在;马蒂斯在晚年时创作的剪纸艺术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无限灵感,荷兰著名画家、米菲兔的设计者迪克·布鲁纳(Dick Bruna)曾坦言,自己受到过马蒂斯作品《蜗牛》的启发;1998年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歌唱家卡拉·布吕尼身着的白色礼服上装饰的两只大白鸽,像是从马蒂斯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天空》中飞出来的一般;达利的红唇沙发被现代家具制造者们乐此不疲地演变成各种版本;等等。这么多生动鲜活的素材,使得西方现代绘画鉴赏的教学更加多样和丰富。

3.教学内容更为错综复杂

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艺术家们想要通过不断否定传统来建立起新的艺术标准,因此,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又迅速被新的思潮和流派湮灭,而且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4.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基本上都是沿着客观表现自然的路线前行的,但是,20世纪的西方绘画艺术,“自然”已经不是其表现的主题和目标,而是更多地成为艺术家表现其艺术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总体来说,20世纪西方绘画的两大方向是表现和抽象,这种现象是由20世纪特定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它展现的是新时期西方的一种抽象或表现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更多的是具象的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仍处于不太理解的状态,甚至一些人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存在误解和偏见。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根源上去分析西方现代绘画产生的原因,剖析现代绘画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抽象绘画作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本质和意义。

(三)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爱因斯坦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作为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之一,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道主义情怀、提高人文精神修养为目的,集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为一体,关注入的自身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影响巨大,从庞薰琹、林风眠、吴冠中的艺术探索开始,至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形成,无不体现着这种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合着时代与文化背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不加改造地因袭,要让学生明白,树立文化地域性的屏障最终只能导致自身的封闭自守,这也是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重要目的。

三、云平台下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前的分析

建设课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艺术知识基础、审美能力、已有经验、期待的教学目标等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选课人数为100人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调查问卷中,发现80%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艺术基础知识,只有约8%的学生有较好的艺术史基础,但是学生普遍喜爱绘画艺术。在选择重视知识性与审美性的选题中,有45%的学生选择知识的扩展,65%的学生选择审美的享受(其中包含两项都选的),因此,在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对艺术史知识进行“做减法”的处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云平台的“课程大纲”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利用任务和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以任务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相互协作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能力,充分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拓展资源”模块,教师可以上传精心挑选的相关视频和文献资料,为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拓展知识结构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一单元相应的“问答”模块,预留基于课程教学目的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回复并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方向,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贴合课程、引申学生的思考。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将活动环节细化,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活动进度,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结构的设计

1.生动宏伟的人文知识结构,打破只讲绘画艺术的单一性

基于艺术鉴赏通识课的诸多特点,在教学知识结构的设计中,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再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各个单元又分别包含一系列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明显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并充分体现生动性和丰富性(图1)。以西方现代绘画“第八讲超现实主义·达利”专题课程为例,在该专题的知识框架图(图2)中将专题分为五个学习单元,即“天才达利”“怪才达利”“鬼才达利”“达利与超现实主义”和“小结”。与传统的设计相比,这样的学习单元设计更加生动且易于学生理解。以“天才”“怪才”和“鬼才”这三个形容词展开对达利的形象塑造,这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现代主义大师的形象便能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而且不失学术的广度和深度。

仅仅局限于美术学科的知识搭建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宏伟的人文知识殿堂。如图2所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学习单元中,链接与之相关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摄影与电影作品”知识点中加入一些学生熟知的希区柯克电影,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还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发掘相互联系的知识。例如,在“抽象主义·康定斯基”专题中,链接相关戏剧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在“后印象主义·高更”专题中,引入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赏析(借鉴江西师范大学《现代绘画赏析》课程),等等。

“天才达利”单元向下展开四个知识点,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围绕天才的主题,以达利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讲述画家的人生故事。“怪才达利”单元讲述达利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鬼才达利”单元在重点讲述绘画作品的同时,加入“摄影与电影作品”“装饰作品…‘设计作品”这三个知识点。画家不同形式的作品并不是孤立的,达利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也会出现在他的其他形式作品中,这些作品共同构成达利的艺术思想。了解画家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画家的绘画作品,从而形成对画家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整体印象。

2.拓展视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搭建网络状的交叉知识结构

绘画鉴赏论文篇4

美术鉴赏和美术技能训练一起构成了高职美术教学的完整体系,在高职生的美育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鉴于课时分配的有限性,美术鉴赏课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所占比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配置标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输送给学生更多的美术鉴赏知识,已经成为长期困扰着广大高职美术教师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其巨大的搜索能力以及融合音乐、视频、图形、文字为一体的演示能力注定了其成为现今条件下成为美术鉴赏课堂中重要辅助工具的必然选择。高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导入多媒体授课方法,不仅能够在提高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效率上起到重要作用,更能对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审美能力提高上起到重要推助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积极影响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生动性

以实现信息共享为目标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金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改变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思维习惯,庞大的数据信息在多媒体的演示下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高职课程改革对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要求,美术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的采用,引导高职生快乐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为广大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创造集图像、背景、音乐为一体的学习条件提供了便利,为高职生在宽松、生动的课堂环境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把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上的绘画作品进行高清晰、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学生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不仅实现全图展示,还能够通过局部放大、缩小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如引导学生欣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但却掩饰不住自己的一腔苦衷,画家用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将韩熙载的面部表情极尽细致的刻画出来,这幅画的精髓在人物表情刻画上,传统依靠课本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仔细的进行人物观察,通过多媒体,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作者手法的高超,在积极的观察中提高美术鉴赏学习的积极性。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大扩充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有效综合各种传播手段传达的信息,通过综合运用放映方式,能够在美术欣赏课中营造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视听效果。在美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积极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调动相关教学资源,直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能够高效的激发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认识美、感悟美以及表达美的感官反应。多媒体技术丰盈美术鉴赏课堂内容具体表现在:1)化解美术鉴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赏析画作,尤其是西方抽象主义绘画作品时,往往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而觉得枯燥无味难以下手,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回顾时,就可以对这些抽象画作进行直接展示,让学生一眼观摩出这些作品的绘画风格,并在授课者的引领下逐步找到欣赏抽象主义绘画的方法。2)画面、音乐、文字综合运用,提高课堂的涵盖内容。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并通过ppt等具体演示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绘画介绍、背景音乐、文字标注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播放,使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可以同时接收到视听方面的综合信息,扩大了教学容量。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还相对节省了有效地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加深对优秀绘画作品感悟、分析,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独特的赏析心得,在相互分享间加深对绘画作品传达思想的理解。

2 多媒体在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作品鉴赏能力为授课目标,更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以及美好人格操守为终极目标,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在专业鉴赏能力与高尚道德情操为己任,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引入,将绘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动态、多样的背景介绍中,更多的理解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的心理起伏状态,从而在精神共鸣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画作欣赏以及人生经验的丰富。以欣赏雷诺阿在1876年创作的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为例说明,该画集中表现出了一群在位于蒙马特高地一家酒馆消遣娱乐的巴黎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悦心情。评论公认此画是在露天的环境中完成的,甚至他的朋友雷渥对绘画的创作环境如此表述:“我们每天把画搬到煎饼磨坊去,这在有风时尤其吃力,画随时有可能会像风筝一样被刮走。”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准确的将雷诺阿用一种棉絮般的风格(这是因为他早期接受了在瓷器上绘画的训练)表现出流溢的光线中的人物表现出来。从上向下俯视的取景抬高了地面,使得长凳呈对角线延伸并断然截断了前景,艺术家仿佛将身体微微前倾,以更好地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对绘画环境的切实感悟以及被雷诺阿自身绘画特色的了解,准确鉴赏作品便能够更加顺理成章。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容量

古今中外,优秀的画作不计其数,按类型分可以分为国画、西洋画、雕塑、漫画、油画、工艺美术等等,数量庞杂,形式多样,这就客观上造成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课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绘画作品。只有通过对质量优秀、数量足够的绘画作品的赏析,扩大学生的审美眼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案例供学生研究,有了多媒体的参与这种困境便被迅速扭转了。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国画的绘画特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优秀的国画作品使学生对国画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播放,并加以系统地讲解,利用鉴赏――引导――归纳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总结出我国国画的特点,更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见识到大量绘画风格不同、画作对象各异的优秀国画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眼界。

3 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美术鉴赏过程中的鉴赏门槛,同时能够将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拓展到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中,使高职生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人格魅力塑造提供丰富的课堂素材。

参考文献:

[1]陈洁萍.理想状态下职业院校美术素描教学接受式教学过程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56157.

[2] 宋琼.关于高职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7):237238.

[3] 印小云.激发兴趣 乐在其中――高中美术鉴赏课快乐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4748.

[4] 李玫,张振举.论中学美术鉴赏课的审美性[J].大众文艺,2010(15):199200.

[5] 贡加兵.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0(10):6869.

绘画鉴赏论文篇5

那片塔林坐落于“莫高窟”的大门外,从远处眺望,它处于离窟群并不遥远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河,那是一条并非常年奔腾的河。趟过那浅浅的小溪般的河水,便可见一片空地。正是那片空地上,高高低低地建着一片僧人的圆寂塔林。

那些塔呈圆形,状似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处坍弛的塔迹看,几乎每座塔心均竖有一根木桩,四周均以黄泥塑成,基座一律垒以青砖。从这里可以看出,或可以就此作为佐证,历史上,曾在这里住持莫高窟的僧侣们,均不富裕。

仿佛就成了一种佛教和文化的“定义”,或曰一种“禅宗”文化的宿命吧。正是出于这样的缘由,注定了古今僧侣和文人,就必须脱离名疆、利锁;必须以出世而做入世之事;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众生”。从而将所有遇到的艰难困苦和挑战,变成一个个自我修行的过程,将所有艰辛的文化研究、探索、艺术表达,成为一种“文化的苦旅”。

或许真的就是由于这种文化的玄学,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影响所致吧。否则,半个世纪过去了,那夕阳下,凛冽寒风中,那个破落群体的无比悲凉记忆,为何依然深深植根于我的脑海,每每重要当口,十分关键时刻,便会清晰地映现在我的眼帘。否则,尽管时令变幻,人生转折,生活有了颇多的变故,尘世有了更多的喧嚣与纷扰,我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一种苦心孤诣,一种不倦于岁月的笔耕,一种从容的人生境态。既为历史、文化、世间沧桑而咏,又为生活新知、艺术新知而赞。每每于一种豁达的心境之中,在一种历尽坎坷却颇能积极的心态之中,心到何处,笔便也能到了何处。进而以一种禅的修炼意境,去品味历史、品味文化、品味艺术、品味人生。努力书写一段如歌的岁月,表达一种翰墨真情,担起一份历史和社会的责任。

一部艺术哲学史,早已清晰地标明,中国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中国画的创作历来是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概述虽讲的是客观与主观的两个方面,揭示的却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行为,是画家主动挖掘与表现艺术之美的行为。中国画将诗、书、画、印、论有机地融合,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综合艺术,而画家往往又是诗人、思想家、书法家、理论家。他们往往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文人精神的社会特殊群体,诸如坡的诗文、书画皆佳,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山水、花鸟、人物皆精,而遍阅宋元明清诸多大师的作品,则无一不是这一个个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当然,中国书画艺术历来属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尤其是绘画艺术,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能以矿物作颜料在陶器上绘成精美的纹饰。考古发现,最早的卷轴画,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龙凤人物及人物御龙图两部帛画。汉代以壁画人物为主,稍后,出现了山水画。唐代是中国绘画的繁盛时期,名家辈出,遗存了很多作品。此时,绘画的技术不断出新,题材种类日益丰富,除人物画外,还出现了花鸟、马、牛等绘画品种。表现的技法有工笔、写意,其中工笔又有白描、重彩、淡彩之分,写意又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之别。王维独创的水墨淡彩山水,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理论,开辟了文人画的新天地。宋代各种画科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画派林立,盛极一时。元、明、清三代绘画,沿袭了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画风,涌现了诸多名家和名作。近代则出现了海上画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其中海上画派对近代美术史影响最大。近现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多注意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发展创新,从而使画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书画艺术、绘画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历代皇家和官宦阶层的书画鉴赏、鉴定和收藏活动一直就很早,民间的此项活动则稍稍要晚一些,但真正发展起来之后却并不逊色。

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书画的品鉴和收藏活动,愈来愈成为一种关乎理想、价值、情感、身份、趣味的生存方式。时至明清两代,书画鉴赏、鉴定 、收藏,甚至已经成为社会地位与阶级、阶层的象征,而对于某些所谓“高雅”书画作品的品鉴、欣赏、鉴定和收藏,则成为进一步衡量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知识、门弟、价格高下的具体“标准”。

如今的中国社会,已将书画鉴赏、鉴定和收藏,将古今书画作品的整体,视为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而精心保护。事实上,正是由于鉴赏者的珍惜,鉴定者的保护,收藏者的关爱,使得书画作品具有了非凡的生命力量,具有了延续存在的可能;使其可以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通过遥遥的空间承转,生命彼此的流注,使精神古今贯通。

然而,并非所有的投资均那么简单,一帆风顺。书画艺术不同于普通商业、产业的投资,其独具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已令许多热衷于此的人们望洋兴叹,不着要领,败下阵来,尝足了惨痛的教训。

如何将一种基本的书画理论概念,传统而浅显易懂的书画欣赏、品鉴、鉴定常识,书画欣赏、品鉴、鉴定实践经验,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的受众;如何将一种直接的对古今书画名家、大师、作品和风格的具体赏析和品评,形象而直观地传达给广大读者和爱好者。尤其是将生活在我们同一个时代,相对家喻户晓的当代名家及其作品,立体地进行介绍,较为准确地进行评论,全面地普及性地将他们的人生阅历、艺术追求、艺术风格、艺术贡献,尽可能有效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观众和读者,是我撰写这部六十多万字的书画、美术、评论、鉴赏、鉴定专著《翰墨情缘》的初衷,也是继2005年作家出版社为我出版美术、书画、评论专著《岁月如歌》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新著。在这部专业的新著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与第一部相比,我在努力做到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内涵更加精确、深邃,知识更加系统、全面,时间空间跨越更加久远、完整、合理,进而以突出知识性、普及性和当代性为重点;兼顾古代、近现代流派、大师和代表画家;尤其对元、明、清以来作品存世量较多的画家,多次亲眼目睹其精品佳作的古代、近现代画家及其作品,重点作了赏析和品鉴;同时又兼顾与当代画家们之间的艺术交流、文化共鸣、真情与友谊。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从收集到的该著相关的一百五十多位古今画家的五千多幅作品图片中,精选出了三百多幅,作为配图和插图,以供读者欣赏、鉴识、认定、掌握,以便于读者全面提高对不同时期书画珍品的欣赏层次,辨伪辨仿能力,收藏鉴赏水平。

在该著的创作过程中,北京画院资深老画家、刘海粟大师磕头关门弟子、北京湖社画会原老会长王挥春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封面绘画,题写了书名和长篇题词。近代绘画大师陈少梅先生之子陈长智、儿媳林庆萍夫妇,为该著精绘了封底作品。恩师周宏兴先生,著名老画家林心传、冯向杰、衣惠春、臧焕年等众多名家朋友,先后为该著题词、绘画,均付出了一份份友情与真诚。我的师妹、著名作家、冰心文学奖获得者、北大学者梁宾宾,文化艺术评论界、电影、文学界的著名评论家曲丽萍女士,再次为我的新著写序。摄影记者潘松刚,同事罗锋、莫丽霞、魏瑞亮、石雅茗,还有许多文化界、出版界的朋友、领导、编辑、照排、校对,为我联系出版,提出建议,解危助困,真诚相助,尽量压缩开支和降低成本,以保证和不断提高这本新著的设计和编辑质量。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时隔六年,作家出版社又一次为我编辑出版新的美术书画评论、鉴赏、鉴定专著,借此机会,我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尽管该著在撰写的过程中,经多年的刻苦努力,我已做过精心的学习准备和知识储备,但在如此浩瀚纷繁的信息传达中,由于种种原因,定会有失误和纰漏,望广大读者批评和原谅。好在书画艺术的目的在于传播一种文化,《翰墨情缘》的灵魂在于传达一种艺术精神,在于讴歌艺术家的一种良知、道德和精神修养。

绘画鉴赏论文篇6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领域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使他们在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 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

绘画鉴赏论文篇7

一、比较法概述

1.概念

比较法是根据某一标准,筛选有联系的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实现事物的分类。这种方法是一种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对照方法,可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点和联系的思维过程,任何事物都能在相互比较中凸显差异性。借助对比法能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的异同。在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可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和评价,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特征

(1)可比性基于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品;同时,要避免为了比较而比较。不同美术作品的可比性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教学。(2)经验性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学生在生活经历、理解程度和艺术修养方面均有差异,在比较中会重视自己的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应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3)超越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非孤立性决定了比较法的超越性。在比较中,作品体现出的内涵有可能超过鉴赏本身,也有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对一切可比较的艺术现象或者艺术作品的比较,最终能达到鉴赏和理解的目的。

3.教学目标

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的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理解比较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教师要通过介绍、引导,使学生在与教师、其他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法的应用特征与效果;第三,以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自主拓展比较法的应用。

二、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方法的应用意义

1.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欣赏与表达等方面。美术鉴赏课程可为学生提供视觉与感知层面的教育指导,使学生学会在海量的美术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素材。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美术作品鉴赏的重要方法,应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素描基础构图讲解中,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现不同的构图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和谐的构图模式。又如,在美术创作材料与技法的讲解中,教师可通过对比不同的材料与技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综合分析出一种最适合表现主题或内容的组合。

2.培养创造性思维

艺术欣赏具有创造性,美术鉴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受众群体是广大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想象和推理能力,但是并不完善。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更独立地思考与发现,并将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应用于艺术性创造。比较法能增强学生对于作品风格的感知能力,使他们能更充分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将这种方法融入逻辑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而且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3.促进个性发展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将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以及美的修养。将比较法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中,可增强课堂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术艺术作品与社会、自然、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不同风格、材质、形式的独特艺术性。如,在通过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中国美术作品与西方世界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表达自我意识,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

三、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的应用方法

1.纵向对比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学生可借助“时间”这一发展标志,运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的同一美术元素的表达方式。如,某地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以鞋子为纵向比较的元素,将不同历史时期画家创作的各类与鞋子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有我国魏晋时期的丝织履、唐朝时期的锦缎鞋、宋朝高筒靴等。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学生从鞋子的颜色、绘画技巧和画面构造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时期鞋子的不同特征,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不同时期鞋子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横向对比

(1)不同地域的对比在鉴赏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明确这种对比方式涉及的艺术作品范围大、题材丰富且受众广泛。为了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对美术作品鉴赏产生影响,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教师可以选择横向比较法。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鉴赏,学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道”。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不解之缘。我国传统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意在画外”和“寓情于景”,水墨画尤其展现出了追求独立和精神理想抒发的强烈情感。与之相比,西方社会的绘画艺术则更加理性,贴近实际生活。西方社会的绘画作品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于“模仿”和“遵从”,历史上许多绘画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是基于真实、理性的审美心理。(2)不同流派的对比不同流派之间的对比分析也可以被归类到横向比较范畴之中。如,在“中国近代美术绘画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对比分析岭南画派与上海画派两个流派美术作品的特征。其一,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名称来源主要是因为其代表画家如高剑文、陈树人和高奇峰等人聚集于广东地区,因而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社会西洋画的绘画技巧,十分擅长素描和写生,并将吸收的外来绘画艺术技法与本土绘画模式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画风。岭南画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流派,其改革了传统国画,吸收、借鉴了西方美术绘画创作的技法。不仅如此,其在创作与发展中还积极传播新思想,推广美术教育,宣传图画革命,强调了时代精神,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其二,上海画派。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昌硕、任颐和虚谷等人,主要是由一群旅居上海一带的江浙画家组成。上海画派画家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写意和泼墨,并结合了篆刻和书法的技巧。他们擅长动物、人物、花卉、果蔬的写生。上海画派在创作中积极吸收了西方社会在美术创作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的传统艺术绘画作品进行了创新。此外,上海画派重点提出了将文人绘画艺术作品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3)不同题材的对比横向比较法还可以被应用到对不同题材美术作品的对比之中。如,在绘画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鉴赏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艺术和实用艺术、大众艺术和单独领域的艺术、历史遗存和现实资源等进行对比研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大美术”性质的美术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要求教师和学生要重视不同种类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以此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体系。对比不同的美术题材,可突出不同美术种类、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同时能彰显不同作品的特点。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视角有所不同,对于事物的关注点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表达美的方面,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同题材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实际精神却是一致的。

3.艺术与现实对比

现实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可以被视为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以艺术、抽象、夸张等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是艺术的创作方法。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现实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使用观察比较方法,感受其中的意境,同时欣赏生活中的美。如,某地区高中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水墨山水画的相关内容时,将近代水墨画领域的杰出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作为美术鉴赏的范例。同时,教师还收集了一些漓江自然景象的文章、图片与视频影像资料。通过运用将美术作品与实际景观相比较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术知识,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内涵。之后,教师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创作经验,试着将自己的感情注入画作,分析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的思想感情。借助比较法,学生明白了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了解了画家运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语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内容逐渐丰富的情况下,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十分必要。比较法的合理应用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清晰地分析美术作品,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扩充自己的艺术知识储备,提高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勃.比较法在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19(11).

绘画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绘画鉴赏 中国画特征 审美情趣 绘画评论 写作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欣赏绘画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举办美术展览吸引的千万观赏者,还是独自在家翻阅画册,或在居室内悬挂几幅喜爱的名画,都可以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可见欣赏绘画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欣赏绘画不仅是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在欣赏过程中也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净化人们的心灵。为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经常写一些有关绘画的评论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可我们很容易发现,好的绘画评论文章着实不多,其中绘画知识的缺乏、不懂得如何欣赏,是影响绘画评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针对如何提高绘画欣赏水平,写好绘画评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了解绘画的种类及特征

欣赏和评论好绘画作品,首先需要了解绘画的种类及其特征。如果按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绘画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等;按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体裁;按作品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式样。每一种绘画,都有自己表现形式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种类绘画的技法、技巧等,这里只是将各类绘画的共同特征略加说明。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种类,同其他雕塑等造型艺术不同,它是在一度空间,通过平面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周围的现实情景。这种二维的造型艺术,有其自身特点:

1 绘画取材广泛,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对于绘画,只要是可见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风景、人物、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表现对象。东汉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赋》中描述殿中壁画时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共情。”可见绘画在平面上能把各种可见事物予以表现,即所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而且由于绘画(特别是近代绘画)重视空间透视关系的科学性、形体的准确性以及色彩的逼真性,因而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性上,远比其他艺术样式(例如语言艺术)更为确定。在再现对象的形貌神情和丰富色彩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比如敦煌莫高窟至今尚存的一幅北魏时代创作的壁画《狩猎图》,描绘了两个骑马的射手正在林中和群兽搏斗,近处一人跃马而起,张满弓弦,向着扑过来的猛虎射去;远处一人纵马奔驰,追逐着一群黄羊或者野鹿,迫急如飞。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狩猎生活的场面,为今人了解那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形象的教材。晋朝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正是指出了绘画的这种特长。

2 绘画着重表现事物的静态和运动的瞬间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说:“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这就是说,绘画不论要表现多么复杂的场面,多么曲折的事件过程,也只能描绘出静止不动的形象和事物在运动中的瞬间状态。因此,从表现时间和运动上说,绘画有它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绘画无法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静显动,依靠那些不动的形象去暗示人物的行动,唤起观者展开想象,正是绘画表现手段的特殊性。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和处理静中有动的画面。

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有一幅名作《倚锄的男子》,画面上一位倚锄的农民,站立在锄过不久的土地上,伏身向前望去。画面上的人物虽然一动不动,却使观者感受到“他刚刚劳动过而且疲劳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还要接着劳动。”中国画论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笔下,几只河虾,一群蝌蚪;或者一枝干莲蓬,配上一只蜻蜒和几道水波等等,都能虚实相生,静中显动,鲜活跳跃,生机盎然。这得力于画的巧妙构思。因此,懂得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进行评画论画的基本条件。

二 了解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

一般来说,中国人大量接触和欣赏的是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国画的历史十分悠久,1921年在河南仰韶发现的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便是我们祖先原始的绘画艺术,距今约有六千年。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点,与西洋绘画判然有别。要欣赏和评论中国画,就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门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每个门类又包含种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不管分支多么繁复,只要是中国画,在构图、用笔、设色三个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 从构图上看

西洋绘画在构图布局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遵循透视的原理,画面上的一切物象,都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进行描绘。如果画家要画眼前一座大山,只能画出视线所及的景物,大山后面的一切也就无法进入画面。而中国画则不受这种制限,因为中国画是没有固定视点的。画家眼前虽是山重水复,他却可以移动自己的脚步,绕到山后去发现那里的宜人景色,所以在国画中可以出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奇特景观。西洋绘画的构图方法称为“焦点透视”或“远近法”,而中国绘画的构图方法则称为:“散点透视”或“积累远近法”。

2 从造型手段看

西洋绘画大都以明暗块面来描绘对象,而中国绘画却擅长以线条来写情状物。中国历代画家所描绘出的那些动人的艺术形象,都是由线条勾勒而成的。晋代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画中的洛神形象异常生动,真是“翩若飞鸿,宛若游龙”,而这形象的构成,靠的却是画家那“春蚕吐丝”的线条勾勒工夫。北齐的曹仲达画人的衣服紧贴身体,富于体积感;唐代的吴道子,画人的衣带随风飘举,富于运动感,都是用线条描画产生的独特效果。

3 从设色方面看

西洋绘画往往描绘特定光线下,物体反映出来的色光之间的复杂变化,而中国画则强调“随类赋彩”,以纯色平涂为主,把复杂的自然现象概括为一个主要的色调。例如,水的色彩,按照“随类赋彩”的原则,便是“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至于某一特定时间和光线下物象色彩的变化,以及暗部、反光、投影等色彩,则不在画家的考虑之内。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反映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在欣赏和评论中国画时,必须把握我们民族传统的独特审美趣味,而不能用欣赏西洋绘画的眼光去对待它。

中国绘画所包含的审美趣味,首先是,中国画特别讲究神似,早在晋代,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拿人物画而言,中国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人物外貌,而且特别注重通过外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创作实践中,许多优秀的画家都把神似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在欣赏与评论中国画,尤其是古代画家的作品时,就不能单纯以“画得像不像”、“比例对不对”为标准。

其次,中国画注重意趣。所谓意趣指的是在作品中应该有一些含蓄的、可以让人回味、咀嚼的东西。如果透过画面,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一些画外之旨、弦外之音,那就有了意趣。如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笔下出现的许多独立寒枝、翻着白眼的鹌鹑、鸲鹆,就蕴含着独特的意趣,画面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画家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闷和不堪忍受的民族气节。

三 写好绘画评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种类和体裁繁多,形式和风格各呈异彩,因此,评论绘画进行艺术分析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存在可适用于一切绘画作品的统一评论规格。但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在此,提出以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仅供写绘画评论时参考:

1 联系画家的思想、经历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分析,不应孤立地就作品论作品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个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这里谈的是“论文”,其实也完全适用于“论画”。例如: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历时三年经过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创作的不朽名画《伏尔加河上的拉纤夫》。画面上,黑压压的排成长行的拉纤夫们,顶着灼人的酷日,在发烫的沙滩上徐徐而行。每一个拉纤夫都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部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沉思的、愤然的、绝望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幅名画产生时俄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画家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就难以说清列宾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画,以及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

2 剖析绘画作品形象,揭示画家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妨举高校教材《美术鉴赏》中人们对唐代名画《步辇图》的评论为例,书中是这样分析、评论这幅经典之作的:初唐杰出画家闫立本,擅长书画,尤精人物,具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他的杰出作品《步辇图》真实地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画中描绘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乘步辇的唐太宗威严平和,身穿藏服的禄东赞精干而谦恭,气氛亲切融洽。画家靠服饰、举止,特别是容貌神情,生动地刻画了藏族使者禄东赞的精神气质,他宽阔的额头上的几条长长的皱纹,与朴质的颜面和藏族特有装戴,不仅反映了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人的特征,而且还表现了他的严肃、诚恳的性格和深沉的才智。画家在画中不仅描绘了李世民的外形特征,同时还表现了他的气质与风度,唐太宗眼睛平视,表情庄重,成功地表现了他对远道来的使者欢迎神情,和对公主远嫁吐蕃这一重大事件作出的果断决策,从而赞颂了当时正确的民族融合政策。此画为绢地工笔重彩,描绘人物精细,眉、须、发皆一根根描出,然后用色渲染。用笔沿着流利的“铁线描”(闫立本的线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显得刚而粗,富于变化和表现力,后人称为“铁线描”)表现了绸缎衣裳的质感。这件作品,不仅是研究闫立本人物画的珍贵资料,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唐蕃联姻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这样详尽的近于复述的形象分析,对于没有机会看到原作的人固然是很必要的,就是对于能够看到原作的人,也会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获得美感享受。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深奥难解的绘画作品,这样的艺术分析,尤其是不可缺少的。

3 重视绘画的形式与技巧,分析作品的成功与不足

绘画评论不能仅仅告诉人们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还应进一步说明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的。绘画作品作为直观的造型艺术,形式美与技巧运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作品形式与技巧的分析,不只是提示作品内容的表现途径,而且会提高人们对作品的鉴赏水平,了解作品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我们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种类、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在形式与技巧方面都有显著差异。“风格即人”,甚至每一位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他的作品形式与技巧,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 芬奇创作的名画《蒙娜丽莎》,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无数的学者为蒙娜丽莎那“谜一般的微笑”,进行过种种的诠释。《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来自画家高超的技艺。达 芬奇擅长于“明暗转移法”(即明暗渐次递减),他以这种手法描画蒙娜丽莎的脸、胸、手部,非常柔和协调,富于立体感,使人物充满浮雕一样的美。画家又把人物放在一种好像临近黄昏时刻的柔和、多层次的光影中,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有的朦胧的美感。他还用“空气透视法”,把起伏的山峰、蜿蜒的道路、河流等景物笼罩在迷蒙薄雾中,渐渐隐没于天边,这样的处理使情与景交相辉映、融合,构成了诗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绘画鉴赏论文篇9

一、对教材的二次思考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授课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来说,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若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美术鉴赏的教学意义很难达成。所以说,我们要根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灵活把握教材,能够根据当下学生认知特点选取合适内容进行整合,教材无论多么完美,可依旧需要迎合所有学生,到由于地域与文化的区别,我们有必要根据特定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老师应该具备这一敏锐的观察力,去粗取精,真正实现教学的实效性与匹配性。例如,分类整合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绘画类鉴赏、雕塑类鉴赏、工艺类鉴赏、建筑类鉴赏,等等。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每个类别中选取最适合学生们接受、最具备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样的细化,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清晰认知所要鉴赏的类型。如我们在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这一课时,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一说到文艺复兴,就能想到它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繁多,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且不说文艺复兴分为几个时期,又具体在哪些地区,又有哪些特定风格,对于涉足这一领域尚浅的高中生来说,不知道到底该如何鉴赏,就连许多老师也有无处着力之感。笔者同样有相同的困扰,难点在于,怎么能把文艺复兴的绘画精髓,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就好比剪辑师一般,只留下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终达到有限课时内简化清晰文艺复兴绘画的人文思想与精髓。

二、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传统模式下的美术鉴赏仅限于课本,太过局限单一,我们需要更直观丰富的课堂教学,打造一个全新的鉴赏学习角度,让美术鉴赏更具备实效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多个角度来丰富美术鉴赏。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美术学科最大特征莫过于直观性,所以说多媒体更适合美术教学,如通过CIA演示,把一些与时代接近的图片进行播放展示,在加之老师的引导与讲解,拓展学生的眼界,同时也给学生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让学生的鉴赏思维更丰富,具备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三、美术活动的开展应该具有丰富形式与不同角度

美术鉴赏需要多角度多形式的美术活动来进行丰富,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刺激与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实践的平台与参与的机会。如我们不止局限于一些美术作品比赛展览的活动,还应该让美术更贴合实践生活,更接地气。如即兴绘画表演、新观念造型展示、垃圾再利用创意,等等,在活动中可以有纸浆画的创作,不必拘泥于特定的专业绘画设备,利用餐巾纸和乳白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材料至构思到完成创意。这样的形式不仅仅是更具备实效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对美术全新的体验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活学活用。

四、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

绘画鉴赏论文篇10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绘画鉴赏论文篇11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着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着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绘画鉴赏论文篇12

2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在审美直觉阶段中的运用

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艺术审美直觉是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客体的整体性直观而做出的一种对其本质性和内在联系的迅速而直接的当下综合判断[1]。在艺术中,审美直觉既可以作用于创作,也可以作用于欣赏。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审美直觉实则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客观的感性形式而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

国画展览中的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等基本信息都是在审美直觉环节中重点要领会的内容。展品陈设在此是指国画作品的位置顺序摆放。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它的种类繁多,按其题材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按表现方法有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技法形式,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嶂、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因此,在开展国画展展示设计时,应遵照列别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一个类别为一套展示,便于观看画展的受众,在走进展厅后能够迅速对国画的题材、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有直观明了的了解。

其次,在画作说明是上,国画作品还要署名画家及作品内容的简介,这也是国画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画作说明的比例分配中,重点介绍画家名称及其身份背景,作品内容的简介内容较少,其一方面为受众鉴赏画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为受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中国画艺术作品,一般会展现出创作者这一时期内,自身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经验等,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受众想要更深一步的了解创造人的国画作品,还要对画家本人及作品创作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加上受众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领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进行国画展展示设计中,作者简介、创作经历、作品解析的画作说明是缺一不可的。基于此,在深入了解了画展基本信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针对画作的内容进行周围环境的营造,只有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同时结合,再能推动观众进入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对绘画作品有着质变性的审美感受[2]。

3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在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的运用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指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之上,使艺术审美活动进行到高潮,激发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鉴赏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达到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使受众受到心灵上的洗涤,将创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其也是艺术鉴赏的高潮部分,也被称之为最高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想要达到最高境界,除了所鉴赏作品的所要达到的硬性要求外,还要保证外在展示的最优化,使受众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均达到最佳的精神境界。

其中,展厅中的灯光、音效、布景设施,打造等设计都是重点考察的环节,要保证其余与展览内容的本身具备同一性,每一个板块主题都与展览大纲“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同时,要尽可能多的营造不同的观赏视角,设定不同的浏览路线,丰富受众的视觉感受。通过不同的展示设计语言,为国画主题的展示创造氛围,使画展内容与展示形式达到和谐统一[4]。例如,音乐的使用是来源于审美中的通感现象,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现象。古筝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典风格古筝曲目和国画作品都给观众以古典高雅的艺术享受。例如《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目,是众多曲目中的经典范作,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场景,再听众脑海中描绘着一幅气度高雅的国画人物山水图。这些紧扣国画展览主题的展示设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一般的艺术享受,对于国画艺术作品有着深切的审美体验。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达到艺术鉴赏的的心灵相通,提高观众精神上的审美体验。

4信息反馈设计在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所谓产品“信息反馈设计”就是在受众鉴赏国画作品之后,所产生的鉴赏感受,并以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加以叙述出来,并被加以收集和整理。而鉴赏评价,则指来源于艺术批评家的言论,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和借鉴价值。但画展受众的评价专业性较低,但其资源丰富,同时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使画家可以接收到不同生活阅历和背景的观众的鉴赏评论。由此可见,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是展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方式十分丰富,可根据画展的具体情况加以设置。例如在画作展示墙的对面设置留言墙,用宣纸作为背景,让观众用毛笔记录自己对于国画作品的鉴赏评价,不但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同时也增加了鉴赏的娱乐性,也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扔钱。此外,还可以进行鉴赏评论表格的设计,将创作者对于作品可能给予观众的感受评价加以记录和整理,采集观众的艺术评价,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鉴赏评论中,从而推动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更深远的发展。

5结语

中国国画所具有的意境美并不是国画作者对艺术形象的简单刻画,而是在通过利用独特的绘画创作技巧的基础之上实现艺术形象与主题思想的统一。其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艺术鉴赏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意义重大。国画展展示设计在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应用,对提升中国国民艺术素养及修养品格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春霞,米梅月.建馆收藏艺术珍品展示国画艺术神韵——国画大师易图境作品收集回顾[J].档案时空,2015(12):22~25.

[2]郭琛薇.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6(4):46~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