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的融合,影响了传统会计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许多会计控制的新课题。充分认识会计控制的现状,对于我们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1信息技术对会计控制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中,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同的会计岗位负责不同的工作,各职能岗位相互制约,定期进行账表、账账、账证的核对,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所有的会计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去完成,手工方式下的会计分工不见了,常见的账册、报表、凭证也消失了,给会计控制的实施带来许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身份识别与权限控制
在手工会计中,业务人员之间的分工与联系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而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地转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这就涉及计算机如何识别人的身份以及授权问题,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指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账簿、报表的过程,即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工作面临着转变传统手工操作习惯的挑战,使会计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对会计人员岗位分工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会计工作流程发生变化。甩掉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以后,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进行审核以后,将自动完成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各项工作,与传统会计采取的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相比,更简洁、快速。对凭证的传递程序、审核环节等工作都需进行调整。
1.1.2会计人员的协作性更强。会计软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功能模块既能各自完成特定信息处理,同时各模块之间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与加工。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等模块关联性强,操作人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各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处理及流向关系密切,会计人员,甚至是业务人员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1.1.3内部牵制的内容发生变化。手工方式下采取繁琐的试算平衡,对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与凭证进行核对,防止数据处理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信息化以后,由计算机及其网络自动完成有关账账、账证、账表的核对工作,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成为重要一环。同时,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熟悉软件结构及设计,应限制其担任记账、出纳等工作。
1.1.4会计人员工作重点及职责发生变化。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会计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信息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1.1.5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了。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懂会计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随着工作重点转移,会计人员应加强对会计业务钻研,提高自身开展财务管理的能力。
1.2审查复核机制被削弱,控制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工作被分成若干步骤,按一定的程序完成。任何一个步骤都是对前面步骤的审查与复核。如凭证错误可以在记账中发现,记账错误可以在对账中发现,对账中未发现的错误又可以在报表编制中发现等。会计信息化后,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源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审查、复核等控制机制随之削弱,甚至消失了。使得控制内容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为人工会计系统设置的一些会计控制制度在会计信息化中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信息化特点提出了人工会计系统所没有的内部控制要求。例如:在人工会计系统中为了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和保证数据记录的正确性而设置的“账证相对、账账相对、账表相对”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会计信息化中因为所有账表数据都从记账凭证这个数据“源头”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抄录,“对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3磁性介质存储数据缺乏证据,易被改动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信息是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的纸质上,增、删、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账表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其法律效用是被广泛承认的;并且一旦出现错误进行修改时,不论采取何种修改方式都会留有痕迹。而在会计信息化中,信息被记录在磁盘磁性介质上,不易实现签字、盖章等具有法律效用的手段;而且在磁性介质上很容易进行不留痕迹的改动,未经批准擅自改动数据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字迹不可辨性。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字迹是确定会计责任的有效依据,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而电子会计数据没有字迹特征,不能通过字迹来确定会计责任,缺乏法律证据效力,其他人员可能通过窃取授权操作员的身份验证密码或直接修改电子数据文件的方法,用他人的名义做违法的事情。
1.3.2脆弱性。电子会计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容易受到多种物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数据信息混乱或丢失,同时,计算机病毒、操作失误、蓄意破坏、搬移震动、机械磨损、部件失效、电力故障、磁场干扰、灰尘积聚、潮湿空气等都会威胁到电子会计数据的安全。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记录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前期数据损失就会导致后期数据的混乱,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要求较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和管理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1.3.3快速操纵性。电子会计数据可以快速地复制、删除、衍生、传播和成批修改。容易产生副本,造成正、副本难辨、失密或被篡改,使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作弊变得更加容易和隐蔽,这对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4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所有的会计数据和处理程序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运行,如突然停电、病毒发作等都会造成数据丢失;若使用的是网络系统,还会因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或网络通讯出现问题而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控制的技术和措施由单一的制度控制发展为制度与程序控制相结合,且更多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程序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功能正确、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控制的成败,关系到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也是会计软件必须通过财政管理部门评审才能投入使用的原因。因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行做法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通过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关注与考察,分析对会计控制提出的新挑战。
2.1现行财务软件对内部控制的做法
2.1.1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责任控制是指系统为每一个合法系统使用人员设置不同的工作权限,防止系统使用人员进行非本人工作范围的工作,即权限管理。系统操作控制是指设置系统使用人员及口令,防止非系统使用人员进入系统,保证系统使用人员的合法性,即人员口令管理。现行会计软件一般的做法是将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设置一个权限管理库,该数据库结构一般包括用户名、口令及各不相容分工的权限等内容。
从责任控制和操作控制的现状来看,可以打开权限管理库窃取姓名和口令,以别人的身份进入系统,张冠李戴;也可以私自篡改权限,可以一人行使诸如凭证录入与审核等不相容的职权,不能保证系统人员合法管理和权限职责的分工。
2.1.2输入控制。输入控制是指系统自动控制数据的正确性。系统一般提供凭证输入防错和二次录入防错两个功能。凭证输入防错是在输入错误凭证时系统给予提示信息。二次录入防错,是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存储在凭证库,由另一个人将已录入的凭证重新输入即第二次录入。二次录入的凭证存储于凭证二次库,再通过检索凭证类别和凭证号,将两个数据库中相同类别和相同编号的凭证进行比较,若两者不完全相同则表明该张凭证输入有错,再将该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对照做相应修改,达到检验数据正确性的目的。从输入控制的二次校验来看,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组织的会计人员认为二次录入比较繁琐,浪费人力、精力和时间,于是直接打开二次凭证库,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全部拷贝过来,然后执行二次校验时全部通过,这就达不到防止输入差错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是输入数据的正确、完整和合法性,但数据在输入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送交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二是将待处理数据变为机器可读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发生错误、重复、遗漏或非法变动等;三是错误的原始数据未做及时更正,或虽已更正但并未重新输入。为了防止上述错误的发生,往往需要对应用系统采取适当的输入控制。
2.1.3内部状态控制。系统内部状态控制是指系统自动实现操作的逻辑顺序和尽量保留系统的工作痕迹。在会计软件中,系统为机内记账凭证一般设置四种状态,如果首次录入的凭证表示为“1”,审核的凭证表示为“2”,已记账的凭证表示为“3”,已结账的凭证表示为“4”。若凭证状态为“1”时,表示已录入未经审核的凭证,可以修改不能记账。若凭证状态为“2”,表示凭证已经审核,可以记账。若凭证状态为“3”,表示已经记账,如果录入错误不能直接修改,只能用“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若凭证库中所有凭证状态都为“3”,表示所有凭证均已记账,此时可以进行结账。结账后,所有凭证状态均变为“4”,表示本月已结账,不能再录入本月凭证,可以准备下月的凭证录入等处理工作。所以,在会计软件中,可根据凭证状态自动控制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中,设置了一些不应有的功能,使得不少必要的程序控制失效。如有些软件设置了“反登账”、“反结账”等功能,一些软件可以如此连续处理数月的数据,使得国家规定的复核、登账后不能再直接修改有关凭证、账薄内容和结账后不能再输入、修改该月的凭证、账簿等控制完全失效。甚至还有一些会计软件允许用户不复核可以记账,数月不结账可以连续以后各月的账务处理。此外,系统将机内凭证设置为四种状态,主要是保证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防止输入数据出错,防止重复记账,并尽量使系统工作留有痕迹。但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往往通过直接打开凭证数据库修改状态标志来控制凭证内部状态,达到“方便”的目的,如若想修改已记账的凭证,无需“红字冲销法”的麻烦过程,而只要打开凭证数据库将状态标志“3”改为“1”即直接运行修改功能进行数据修改。
综上所述,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控制没能从实质上达到防止舞弊和内部控制作用。失控的内部控制,可能导致非法操作人员进行非法操作,可能导致不相容职权由一人行使,还有可能造成凭证重复记账等。
2.2单机环境下会计控制的缺陷
由于计算机具有工作自动化、控制程序化、存储数字化等特点,传统的单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部控制上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2.1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数据安全性差。手工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均分散于各个部门和人员,而计算机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处理和存储的集中化。由此对数据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的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漏。另外,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这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比如通过伪造或修改客户、银行的凭证,制造虚假交易,进而侵吞公款等。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磁、光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是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磁、光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2.2会计业务缺乏有效牵制,差错会反复发生。在手工系统中,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而且由于数据处理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人员完成,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一个环节中发现和改正。所以一般而言,一定时间内数据中反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集中化,加之计算机运算的高速性,使得其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就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使得多种文件、账簿,以至整个系统失真。如果发生错误的原因在于系统程序和系统软件,则计算机就会重复执行同一错误操作。由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使工作人员减少,各种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从而不能像手工方式那样相互牵制,由此产生了内控隐患。
2.2.3内部控制严重依赖于程序的质量,而程序易被非法调用篡改。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是计算机软件,因此其内部控制也更加依赖于程序的质量。一旦程序中存在恶意的设置,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而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甚少,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致使系统会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如果对任何人接近计算机系统缺乏控制,则未经授权的人员也可以上机操作,改动程序。同时对于经批准接近系统的操作人员加以限制也非常重要。
2.2.4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而不是像印章那样锁在箱子里或带在主人身上,因此一旦被人偷看到或窃取到便会带来巨大隐患。
以上问题是由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单机系统下只能通过加强人员教育等方式进行预防,难以彻底解决。
2.3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会计控制的新影响
2.3.1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剧。从信息的取得渠道看,其来源具有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大量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遭受非法的拦截、窃取和纂改;从信息的存储形式看,信息大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肉眼很难辨认,易被修改、删除、隐匿、转移和伪造且不留痕迹。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3.2很难避免非法侵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2.3.3内部稽核难度加大。若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克服下列几项问题:企业可能会担心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竞争能力;稽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会计师必须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2.3.4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由部分有形资产转移到了无形资产。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在网上很容易转移。
2.3.5电子商务给内部控制出难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象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直到目前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达到完善,这也给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
3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建议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此外,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目前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人们对于人员职责分工,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控制,更是了解很少,应用更少,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面对这一挑战。
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做法:
3.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
这项控制就是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之一。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为了保证操作的合法性,操作员身份合法性检验和操作权限管理就变得非常重要,操作人员必须严格保护自己的操作密码,防止自己的操作权限被他人侵犯。
3.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如何合理进行人员岗位设置,对保证会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企业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分工。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体现各部门间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3.3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它主要包括:接触控制和环境保护、安全控制。接触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5)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所致的计算机故障,以保障机器正常运行。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公司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系统。
3.4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帐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参考文献:
[1].杜栋.信息管理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于玉林.现代会计哲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引言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内外各个厂家相继推出运动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FullClosedACServo)、直线电机驱动技术(LinearMotorDriving)、可编程序计算机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运动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2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响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符合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调试、使用十分简单,因而被受青睐。这种伺服系统的驱动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对电机轴后端部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充分发挥DSP的高速运算能力,自动完成整个伺服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可以跟踪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有的驱动器还具有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功能,测算出设备的机械共振点,并通过陷波滤波方式消除机械共振。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大多工作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即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既作速度环,也作位置环。这种控制方式对于传动链上的间隙及误差不能克服或补偿。为了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应在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如: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即实现全闭环控制。比较传统的全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环的控制,位置环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大多数全闭环的机床数控系统就是这样)。这样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统的推广。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使得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实现更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克服了上述半闭环控制系统的缺陷,伺服驱动器可以直接采样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反馈元件(如光栅尺、磁栅尺、旋转编码器等),作为位置环,而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此时仅作为速度环。这样伺服系统就可以消除机械传动上存在的间隙(如齿轮间隙、丝杠间隙等),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如丝杠螺距误差等),实现真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这种全闭环控制均由伺服驱动器来完成,无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负担,因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其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和研制中,开始采用这种伺服系统。
3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直线电机在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已在世界机床行业得到重视,并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掀起"直线电机热"。
在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与原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而这种传动方式又被称为"零传动"。正是由于这种"零传动"方式,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和优点。
1.高速响应由于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时间常数较大的机械传动件(如丝杠等),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大大提高,反应异常灵敏快捷。
2.精度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于丝杠等机械机构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滞后带来的跟踪误差。通过直线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
3.动刚度高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启动、变速和换向时因中间传动环节的弹性变形、摩擦磨损和反向间隙造成的运动滞后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其传动刚度。
4.速度快、加减速过程短由于直线电动机最早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Km/h),所以用在机床进给驱动中,要满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进个速度(要求达60~100M/min或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由于上述"零传动"的高速响应性,使其加减速过程大大缩短。以实现起动时瞬间达到高速,高速运行时又能瞬间准停。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达2~10g(g=9.8m/s2),而滚珠丝杠传动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5.行程长度不受限制在导轨上通过串联直线电机,就可以无限延长其行程长度。
6.运动动安静、噪音低由于取消了传动丝杠等部件的机械摩擦,且导轨又可采用滚动导轨或磁垫悬浮导轨(无机械接触),其运动时噪音将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无中间传动环节,消除了机械摩擦时的能量损耗,传动效率大大提高。
直线传动电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控制行业中倍受重视。在国外工业运动控制相对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其中美国科尔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线电机和SERVOSTARCD系列数字伺服放大器构成一种典型的直线永磁伺服系统,它能提供很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加速度、极高的刚度、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无差运动;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机公司、台湾上银科技公司等也开始在其产品中应用直线电机。
4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问世以来,PLC控制技术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在软硬件技术方面远远走出了当初的"顺序控制"的雏形阶段。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就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PLC相比较,PCC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的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统的PLC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扫描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采集与刷新。这样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赖于应用程序的大小,这一结果无疑是同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控制要求相违背的。PCC的系统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分时多任务机制构筑其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程序的运行周期则与程序长短无关,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决定。由此,它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区别开来,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控制周期可以在CPU运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这样的操作系统,PCC的应用程序由多任务模块构成,给工程项目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项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报警、PID调节运算、通信控制等,分别编制出控制程序模块(任务),这些模块既独立运行,数据间又保持一定的相互关联,这些模块经过分步骤的独立编制和调试之后,可一同下载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管理下并行运行,共同实现项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业控制中强大的功能优势,体现了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DCS(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潮流,虽然这还是一项较为年轻的技术,但在其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它正日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5运动控制卡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单元。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为了满足新型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柔性、开放性等要求;(2)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国防装备(如跟踪定位系统等)、智能医疗装置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个运动控制模块的硬件平台;(3)PC机在各种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配备相应的控制卡以充分发挥PC机的强大功能。
运动控制卡通常采用专业运动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为运动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地,运动控制卡与PC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PC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键盘和鼠标的管理、系统状态的显示、运动轨迹规划、控制指令的发送、外部信号的监控等等);控制卡完成运动控制的所有细节(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的处理、原点和限位等信号的检测等等)。运动控制卡都配有开放的函数库供用户在DOS或Windows系统平台下自行开发、构造所需的控制系统。因而这种结构开放的运动控制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中设备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1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设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建筑工程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施工技术管理控制出现问题,就很难达到项目验收要求,甚至会导致返工情况,造成在人力资源和财力方面的浪费。与此同时,建筑的质量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保障建筑质量,建筑施工技术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需在达到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的水平与企业的诚信度、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当前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建筑企业只有依托先进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高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才能获取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建筑类型种类繁多,施工技术的针对性及专业较强,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并且施工过程中,常出现交叉混合作业,不同施工技术共同掺插,工序复杂,难度系数大。实现上述情况,就必须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满足施工要求,尽可能地保障施工的有序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层出不穷,只有利用良好的技术管理手段才能对其进行规范。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建筑管理体系
当前,由于大量建筑企业的不断涌现,在规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上。此外,由于建筑业的法规体系并未建立健全,建筑业中总体分包制度仍旧盛行,就建筑工程系统的复杂性来说,只有通过完备的约束力强的体系才能有效地规范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建立健全建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2建筑施工材料设备管理存在缺陷
材料管理不规范,半成品及材料在采购、运输、存放、发放以及使用材料过程中,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合理,致使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不达标或是原材料供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如果不能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但会造成建筑工期的延误,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对施工企业信用与经济利益产生威胁。我国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机械设备落后、陈旧等问题,由于成本因素,企业大多不能对机械设备及时进行更新购买,而继续沿用濒临淘汰的陈旧设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建筑施工的延误,造成不必要的企业资金浪费。
3.3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施工企业分包现象十分常见,各分包单位未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大多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单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导致工序上产生纰漏,这也使得各单位相互合作的难度增大。并且,施工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对施工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4.1施工准备阶段
(1)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建筑施工质量如果要达到初期制定的标准,则必须要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放在首要的位置。将建筑工程的标准规范作为施工的基础,对相关职工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保障每位职员都能对施工标准做到真正的了解。此外,监管人员还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对于不达标的行为,早发现早处理。
(2)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图纸进行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开展前,应当对工程的设计重点及关键环节进行明确。施工单位负责人在项目中标后,首先应进行施工准备,图纸审查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实际使用作为依据,在多方负责人共同协商下对施工图纸所存在的异议提出解决处理方案。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图纸要有一定的认知度,认真核对图纸说明以及相关资料准备是否齐全。
4.2施工阶段
(1)技术要及时交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技术交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不管是工程整体还是部分进行施工,都必须先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在加强隐蔽及特殊性施工技术方面。强化对工程事故多发部位,成品保护、基础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材料和等方面管理。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建设施工技术负责人向下级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程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向班组长以及下级工程施工长进行技术交底,班组长与工程施工长与向班组和施工工段技术交底。在这样环环相扣的运作流程下,使得工程的相关人员对施工设计方案更加明确,能够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工程的质量过关。
(2)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案。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目标的管理控制,必须以项目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标准。建筑项目施工质量具体包括建筑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维护保养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但也很自然地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法,最有效的方式在于建立一个施工专业技术小组。施工材料只有在验收达标后才可进入现场。此外,还应对做好因施工技术管理所可能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的预防工作。
(3)工程进度和成本的管理方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符合初期的既定目标。并且还应对施工技术、专业能力、材料供应等施工基础条件进行严格核查。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施工进度进行计划调整。
4.3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的验收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要求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秉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施工工程进行细致科学的监察验收,有针对性地对隐蔽工程进行重点勘察,并将最终结果与初期工程质量目标进行比较。假设验收结果与制定的质量标准一致,则表明建筑工程达标。反之,则表明建筑工程不达标,需要将不达标的位置进行返工加固。竣工阶段管理主要以施工质量检验为核心,具体包括比较、度量、判断及处理等步骤。度量具体是指利用计算方式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测试测量;比较是指比较度量结构和施工质量标准;判断是指依照比较结果对施工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看其是否与施工项目预计质量标准相符;处理是指对所检验的建筑项目的达标与否,能否进入下一阶段,或是否需要进补救等工作进行判定处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渗透于整个建筑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背景,只有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在确保施工安全、进度以及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育培 单位:增城荔新公路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的核心竞争已从对物质资本的竞争演化为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特点以及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成本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智力性、创新性,高投入、高成长、高回报性,机动性强和风险性高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具有高度知识化的人才。他们大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价值观。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突出的自主意识。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基于鲜明的专业分工,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勇于自我尝试,乐于挑战自我。因此他们更追求自主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团队氛围。(二)鲜明的价值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着强烈的成就感,他们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仅仅是为了工资报酬,还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关注个人事业的前途和发展,并从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中得到满足。他们热衷于从事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把创造发明、攻克难关看作是一种乐趣。(三)流动性较强。高新技术企业中最稀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已经不是资金,而表现为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技能及其不断创新的能力。这种无形资源是天然归属于员工本身的,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如许多高科技人才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碰到令自己不满的现象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遇到矛盾不愿意妥协,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灵活地选择公司或自己组创公司。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使得专用性和稀缺性很强的人力资源呈现出很大的流动性。(五)员工队伍年轻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有闯劲、头脑灵活、精力充沛的雇员,所以年轻人的比例相当高,20~40岁的雇员占总人数的80%以上,且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知识层次都比较高,总体而言,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80%以上。这些员工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良好的领悟能力与接受能力,有利于企业研发新产品。但由于年龄原因,也会出现一定的骄狂、冲动和浮躁情绪。(六)富于创新性。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专业水平较高,他们不甘于现状和墨守成规,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创新欲望或创造冲动,喜欢富有新意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中实现自我的目标和价值。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决定因素,能够创造出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七)人力资源具有层次性。企业人力资源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专业层和操作层,其在知识、技术水准及业务能力上具有明显差异,在新知识、新观念的吸收及开拓创新上也各不相同。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特点所谓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取得、开发和保全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资源获得成本,包括人员的招聘费用(广告费、设摊费、面试费、资料费、培训费等)、选拔费用(面谈、测试、体检等的费用)、录用及安置费(录取手续费及调动补偿费等)。(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即要使员工达到符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业务水平和提高其工作技能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员工的上岗教育成本、岗位培训及脱产学习成本等。(3)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指在使用职员的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包括维持成本和保障成本。(4)人力资源离职成本,包括离职前的低效成本和空职成本,即由于员工的离职而影响到某职位空缺可能使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完成受到不良影响而造成的损失。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资产是由拥有智力资本的员工,并且正是由于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才具有了生命力和竞争力。由于高新企业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ways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rapid, structure and linear demand also gradually become complex, lea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bridge engineer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crease. The bridg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highway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o grasp and required an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The best possible quality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urit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echnical quality accident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bridge engineering.
Keywords: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车辆数目急剧增加,因此对我国路桥的基础设备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为了缓解交通用地的紧张局面,路桥施工项目数量增长迅速。同时,路桥施工的技术与质量控制也成为了路桥工程管理的工作关键。为了达到质量与效益双赢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提高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才能达到管理工作的目标。
一、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这样一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随着公路建设的四通八达,人们对路面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既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也是预防路桥施工常见问题的重点。它的科学实施在降低施工质量问题治理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的使用年限,从而为降低工程的维修成本奠定基础。因此,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水平是目前路桥施工单位的首要工作,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的措施
由于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必须以完善技术管理及质量的控制体系为基础,严格实施科学的管理方针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的控制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全方面发展。对公路质量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除了要求路桥工程的质量安全外,还需要保证路面的平整度、美观度以及尽量的降低建造成本。因此,经过长期实践在提高路桥施工质量及技术控制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切实可行的基本方案。
第一、完善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分析出发,针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建立基础性强的新型管理体系。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有效地实施质量控制方案,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经过分析论证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施工项目,同时针对企业管理体系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当基础性的控制体系建立之后,企业需要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证,对基础性控制体系不能针对的观点进行修改,从而完善基础控制体系,并且此保障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体系在实际情况的实施中的针对性及适用性,确保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第二、针对路桥施工的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路桥施工项目的工作重点。施工单位应当针对技术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管理与技术控制工作。在项目施工前科学的设置技术控制点,在施工中对技术控制点严格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以便于达成管理目标,保障路桥施工项目的质量,防止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在压路机等机械设备的操作中应注意相关的技术手段,禁止Z字行车,,严禁急停急起,避免齐鲁及长时间的停放在压实不久的路基上面。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加强压实度、厚度和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方法加强技术管理,以科学的技术管理方式保障路桥工程项目的质量。
第三、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现场环境的控制与管理。施工技术与质量的控制除了严密的管理体系外,还取决于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是保障施工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技术工作的主体,因此应当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和教育,不断的强化技术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确保在施工项目安全有序的进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的避免技术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如期完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成本。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施工的进行和质量的控制。因此为了保障施工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噪声污染和场地环境维护,保障施工场地的污染程度不干扰施工的正常进行,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完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
三、巧妙运用现代施工理论
在路桥工程的施工中运用现代的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技术及施工的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成果。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工作既是路桥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心,同时也是施工企业能再广阔的市场空间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中通常运用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论,根据影响桥梁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对可能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的质量控制因素和技术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尽量在施工过程中降低和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几率,确保路桥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管理达到预期效果。运用现代施工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采取创新性的管理控制方法,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施工项目单位各种突况的治理成本。
四、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总论
综上所述,目前有效的实施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计划是路桥施工工程单位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作为影响路桥工程质量、寿命和维修费用的关键,只有科学的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当以科学、有效的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以此保证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开展,确保施工质量的安全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在施工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当提高自身技能,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促进路桥施工的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工作的实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蔚,李昶:《路桥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3期
根据《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83次2018年01月考试课表和使用教材》得知,四川省2018年01月自学考试时间如下: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83次2018年01月 考试课表 2018年01月06日(星期六) 2018年01月07日(星期日)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A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A020228 物流管理 07032 运输与配送 07037 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 07008 采购与仓储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A040106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A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A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A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A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G020106 金融 07250 投资学原理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08395 网络金融与管理 G020204 会计 07250 投资学原理 G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2394 房屋建筑学 G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二)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6523 线路工程(本)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G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Z020209 旅游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190 中国旅游地理 Z020211 饭店管理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201 饭店餐饮管理 Z020228 物流管理 07032 运输与配送 07037 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 07008 采购与仓储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Z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Z050442 服装设计与工程 00680 服装结构设计 07538 立体裁剪 03903 服装画技法 00677 服装材料 Z050444 环境艺术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0688 设计概论 Z050445 动漫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4744 网页动画设计 Z071601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118 信息检索 Z080704 电子技术 02595 高频电子线路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40 线性电子电路 02344 数字电路 Z080725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03785 创意图形设计 04342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 0519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 05918 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 Z080744 数控技术应用 05787 数控编程 05789 数控机床操作 04068 机械制图及AutoCad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Z080752 电子信息工程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Z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Z080786 移动商务技术 03333 电子政务概论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Z080788 嵌入式技术 06143 电路基础 12730 LINUX应用编程 12732 ARM结构与程序开发入门 Z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Z080802 道路与桥梁工程 06279 道路工程制图 04624 工程经济学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2411 道路施工与管理 Z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Z081305 烹饪工艺 02528 烹饪营养学 02527 烹饪化学基础 02525 烹饪原料学 Z081306 应用生物技术 02070 微生物学 02537 发酵工艺学 02535 有机化学(三) 02072 生物化学(一) 12521 酿酒工艺学 Z081716 铁道与道路工程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Z081717 交通运输管理 02571 铁路站场 02575 货物运输组织 07267 公路财务管理学 02573 旅客运输组织 07263 运输企业管理 00365 交通工程 02569 运输设备 02570 运行组织 07266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 Z081725 汽车维修与检测 06921 汽车机械基础 0587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06904 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2 汽车概论 Z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82230 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 03894 施工项目管理 03887 建筑工程基础 03891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合同管理 Z100801 药学 03027 植物化学 02535 有机化学(三) 03026 药理学(二) 03034 药事管理学 Z100803 中药学 02972 中医基础理论(一) 03037 药用植物学 02974 中药学(一) 03040 中药鉴定学 B020106 金融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B020110 国际贸易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B020210 旅游管理 00199 中外民俗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06124 旅游文化学 B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06088 管理思想史 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B020221 建筑经济管理 02446 建筑设备 02460 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 02204 经济管理 01564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B020222 物业管理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B020229 物流管理 07725 物流规划 03361 企业物流 03364 供应链物流学 03365 物流运输管理 B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3312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 B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B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B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99 体育游戏 00502 体育管理学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50104 秘书学 00511 档案管理学 B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50140 对外汉语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B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B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013 初等数论 02009 抽象代数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B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B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7227 电脑动画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B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B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B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B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B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 D050201 英语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Y020106 金融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Y020110 国际贸易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Y020155 文化产业 04140 知识产权概论 04125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04139 应用写作(本) Y020177 投资理财 07250 投资学原理 08592 房地产投资 08591 金融营销 05175 税收筹划 12326 金融理财分析技术与技巧 Y020210 旅游管理 00199 中外民俗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Y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Y020216 电子商务 08395 网络金融与管理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Y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06088 管理思想史 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Y020221 建筑经济管理 02460 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 02204 经济管理 01564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Y020222 物业管理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Y020227 资源经济与管理 02560 资源经济学 06726 资源政策与法规 06728 资源信息管理 06734 财政与税收 Y020229 物流管理 07725 物流规划 03361 企业物流 03364 供应链物流学 03365 物流运输管理 Y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3312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 Y020256 项目管理 11880 项目组织与团队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Y020261 工程财务管理 06072 企业财务审计 05293 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 Y020263 现代商务 05175 税收筹划 Y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Y020302 酒店管理 08424 酒店管理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6126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6124 旅游文化学 Y020309 现代企业管理 05171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10423 销售业务管理 10424 资本运营与融资 07520 经济学导论 Y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Y030405 侦查学 00382 刑事侦查学导论 08027 侦查措施与策略 08031 经济犯罪侦查 08028 审讯学 08030 毒品犯罪侦查 Y040105 教育技术 00430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08758 远程教育基本原理 Y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9479 健身理论与方法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99 体育游戏 00502 体育管理学 09480 学校拓展训练 02111 教育心理学 09478 休闲体育学 Y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67 马列文论选读 Y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50140 对外汉语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Y050201 英语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Y050206 英语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50218 商务英语 07970 国际商务合同 05959 外经贸应用文 05957 进出口英语函电 Y050310 播音与主持 00504 艺术概论 Y050311 广播电视编导 01181 电视节目导播 01183 电视文艺编导 01184 电视艺术片创作 01179 非线性编辑 Y050408 音乐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9471 舞蹈教学法 02111 教育心理学 04805 声乐教学法 Y050410 美术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Y050437 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0709 室内设计 00755 广告设计与创意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43 服装设计与工程 03908 服装材料学 01014 针织服装设计 01017 品牌服装设计 Y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013 初等数论 02009 抽象代数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70405 生物技术 12523 酒类风味化学及感官品评 02066 有机化学(二) 06710 生化工程 02731 酿酒微生物学 Y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2140 信息咨询 Y080105 石油工程 01135 油藏工程 06340 油气开发地质 Y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Y080338 机电设备与管理 08300 机电设备管理 02204 经济管理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Y080603 工业自动化 02225 电机与拖动基础 11508 自动控制理论 02297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11514 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Y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Y080705 电子工程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06 自动控制理论(二) Y080707 通信工程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Y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Y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Y080787 移动商务技术 09434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 Y080789 嵌入式技术 12734 ARM体系结构与编程 12736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与应用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12575 嵌入式系统设计 Y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Y080807 道路与桥梁工程 00113 测量学 06083 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2409 桥梁工程 Y080809 交通土建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12376 基础工程设计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8274 交通工程概论 Y080825 土木工程 05500 桥梁工程(二) 08459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8458 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11128 施工组织设计 Y081205 化学工程与工艺 10799 现代仪器分析 05044 化学反应工程 02485 化工热力学 Y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Y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二)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3 线路工程(本)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Y081715 空中交通运输 07710 签派程序与方法 07702 现代飞机系统 07696 航线气象 07700 航行情报 Y081718 交通运输 02568 交通运输经济 05110 机场营运与管理 07112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07113 国际货物运输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295 运输市场营销学 05108 民航市场营销 07117 铁路运输组织学 05111 民航运输生产组织 07301 交通工程学 Y081726 汽车维修与检测 01832 机械测试技术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2576 汽车构造 03483 发动机原理 08518 汽车安全检测技术 Y082225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 05091 航空器适航管理 05094 电子飞行仪表系统 05093 飞机电气系统 07694 人的因素 Y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Y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Y082301 数字媒体技术 12680 数字媒体技术概论 12673 数字媒体设计 Y090115 园林 05883 园林育种学 06640 园林规划设计 07427 园林生态学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7435 园林工程学 Y090613 牧业高新技术与管理 06173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管理学 08998 动物生产新技术与应用 06495 动物微生物 06497 动物营养学 Y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 Y090705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 07287 现代农业推广理论 02679 种子学 07289 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 07286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 02834 农产品市场与管理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 Y100311 检验 01651 仪器分析、检验仪器原理及维护 Y100702 护理学 02867 卫生统计学 40001 助产学 40002 妇幼保健 40003 母婴护理 Y100805 药学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59 药物化学(二) 01761 药剂学(二)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中图分类号: O213.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家用车辆数量急剧增加,这对我国路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路桥工程在近年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现代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与相关措施,以此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关于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
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重点,其科学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质量通病治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使用寿命,为降低维修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其还对保障公路行车安全、降低“桥头跳车”等现象造成的交通事故。加强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代路桥施工企业的首要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路桥施工工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路桥施工技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是与日俱增的发展着,为了减轻我国交通的压力,我国的路桥施工的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也正因为路桥施工的项目在不断的增加,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赶工,一点也不重视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为了节约成本就置质量和安全不顾只一味的偷工减料,导致了路桥施工的质量没有达标,公路存在着安全隐患,最后还会因此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
二、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对策
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对企业、人们、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才能有效的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的能力,为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下是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对策。
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
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应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分析出发,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流程等构建基础性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针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环节进行人员的培训等。在基础性管理体系完善后企业还应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对基础管理体系中不能针对工程特点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基础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确保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实施中具有适用性与针对性,以此保障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实施,确保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2、不断加强路桥施工前技术的管理和路桥施工技术的管理
不断加强路桥施工的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在路桥施工的过程中,要以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对路桥施工的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个是我国现代的路桥施工的企业的管理重点。只有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对路桥施工的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才能有效的保证路桥的施工质量。不断加强路桥施工前的技术管理。在路桥施工前,结合路桥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合同的要求,对此路桥施工项目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设定路桥施工中的技术的控制点,也要在路桥施工企业中的控制和管理中制定的技术的控制点,以此来保证路桥施工的质量能够达到施工质量的标准,以及达到了路桥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的目标,最后就能保证路桥施工的安全性,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3、运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 ,提高管理效果
现代路桥施工企业还应运用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果。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应运用预防性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针对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路政,将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技术因素、质量控制因素等制定预防措施,以此确保施工过程能够有效减少和降低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效果的达成,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企业各种问题治理的成本。
4、不断加强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工作
认真的考虑和研究会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在路桥施工前必须要先充分的考虑和研究会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并且为此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尽可能的保证路桥施工的质量。严格的、认真的控制和管理路桥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点。当路桥施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有关于质量管理工作和技术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不间断的,并且旁站的指导和检查路桥施工工程的每一事项,这样才能为路桥施工的质量控制的目标有效的实施。
结语:
针对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自身技术力量的培训与培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段春国,赵家彪. 论述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J]. 经营管理者,2012,09:291.
[2]郑联昌. 浅析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 价值工程,2010,33:73-74.
[3]季胜华,常虎. 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分析[J]. 科技资讯,2011,36:125.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建立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更好地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科学设计、操作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大量事实表明,优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规范化,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计算机企业活动、内部控制理论,通过对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找出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企业发展的新技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介绍,探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推动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二、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基础
(一)计算机企业的特征
从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通用的计算机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前瞻性。市场需求是计算机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牵引,要求更高的人力资源配置、组织和项目管理水平;(2)创新奉献。计算机企业的活力是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发明不断,计算机企业的存在有没有意义。(3)高风险。计算机公司需要使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可以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但是市场发展同时又有许多不定因素。因此,计算机公司比传统的企业风险更大。(4)科技人才聚集。计算机技术和组织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并参与信息技术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5)产品更新换代快。如同我们的手机,新产品推出周期一般不到两年。各种软件系统,1.0版、2.0版、3.0版等层出不穷。(6)信息安全要求严格。支持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和安全体系结构,并保护独立拥有知识产权。计算机系统,如果不重视安全防护,一旦遭受病毒攻击,损失不可估计。
(二)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核心要素及特殊性
(1)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
资金是企业维持生命的血液,是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一要素。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其生产、企业管理、贸易和服务相对复杂,其资金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一些有经营风险的公司,为了回避风险,则增加了融资困难,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缓解和解决资金问题,因此,银行、基金,投资者等均需要了解计算机企业资金流入和使用的现状。第二,计算机企业有相当大比例的无形资产。产品技术密集型是计算机公司的重要特征,资金流入企业,主要用于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管理。最后,研究和开发需要更多的投入。计算机公司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提高技术创新,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和产品,以符合市场需求,扩大企业市场份额。
人力资源则是计算机企业保持创新、高效运行的关键要素。企业大多数是技术人才和计算机管理人员,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很容易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此外,计算机企业的技术人才与传统行业人才相比,稳定性较差,往往容易出现人才流失,导致企业可能面临人才短缺。
先进的技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成功的计算机企业的首要条件。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进行技术创新和不断研发,从而保证企业不断拥有适应市场的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发达国家企业一般从市场筹集更多的技术研究,而我国企业相对大多数来自政府,所以,要不断引导企业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计算机企业内控构建特殊性
当前,新的工业计算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也是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科学理论和高新科技服务,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新技术使经济信息传播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从而缩短科学研究与生产领域的距离和空间。
因此,计算机企业需要面对比传统企业更多的控制因素,其内部控制不仅要遵守基本原则,特殊的计算机业务更要求强化重点控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足够灵活的结构,协调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
(3)计算机企业的内控导向
基于计算机企业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我国还没有完整的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为其参考,但是时效性较差和缺乏科学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关的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投资管理、人员营销、合作伙伴关系等管理控制信息集成。
高新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常态化,有助于计算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该系统实现企业运行良好,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模式、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密切相关、长期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都可以形成。这不仅可以避免计算机企业的高风险,同时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价值、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三、 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理念的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计算机企业不断引入内部控制框架,并迅速付诸实践,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计算机龙头企业在国外和香港上市,按照上市公司监管的相关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以符合上市的监管要求。然而,由于接受新系统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很多企业在当初对内部控制概念和知识概念认识不清,如,有的简单地归结为是一个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的认为是为防止欺诈,或纠正错误的系统监督。还有一些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是迎合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以满足监管要求,不是主动开展这项工作。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搞清楚内部控制的内容,而且要搞清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建设、执行措施和效果,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计算机企业属于技术行业,企业内部的工作有多个行政部门分工,根据生产经营安排和管理的特点设置具体业务流程。因此,对一个部门或团队的控制,都会与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业务和人员出现交叉现象,如果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就会出现交叉和矛盾,影响执行效率的提升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等等。目前,大多数计算机企业已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案及相关实施细则,但有的方案与企业的具体特点不相配套,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甚至走走形式,真正无法实施。有的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沟通缺乏,不能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最终降低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
(三) 缺乏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视
内部控制环境一般显示的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氛围和环境,大多是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和约束下形成的。在企业发展和文化培育中,引导和影响员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目前,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有关监管机构对计算机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中,内部控制是一系列管理制度中所必须具备的。问题是,公司治理虽然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很多的算机公司都没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公司治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有些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职能部门,或者没有纳入公司议事日程进行检查和评估,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发展。
四、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 提高计算机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
企业法人应充分认清计算机企业自身特点,及时掌握计算机企业发展的风险点,注意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管理层是企业的龙头和核心,只有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并予以实施,把内部控制这一思想贯穿到企业管理全过程,才可以规避和降低管理模式的经营风险,保证企业永续发展。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步引入先进的理念,才能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企业应强化内部控制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能真正能利用内部控制的优势,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在其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控制和调节其发展的主要途径。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也是应考虑的因素,从经验、人才、技术、产业和综合分析来看,要建立合适的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企业应明确专门的机构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检查和评估、调整,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三)积极建设内部控制环境
前面已经论及,有的计算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有的企业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助于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因此,计算机公司应对标先进企业,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以阻止各种非理,克服经营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此外,计算机企业还应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风险控制和管理意识,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建设。
结语:计算机企业既属于技术行业,也属于服务业范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与沟通有了更高、更直接的认识和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计算机企业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施内部控制,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和规避风险,迎接挑战。目前,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积极采取落实措施,如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等,一定会加强计算机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从而促进计算机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锡才、彭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童立华:《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N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71-02
一、大系统的基本理论
(一)大系统的共性
现代社会日趋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化,在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各领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大系统,(见图1)。
图1 大系统一览
图1中大系统具有以下共性:(1)规模庞大。大系统包含的子系统(小系统)、部件、元件甚多。通常,而且大系统占有的空间大,涉及的范围广,经历的时间长,具有分散性。(2)结构复杂。大系统中各子系统、部件、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一般情况下,大系统中不仅包含有人,还包含有物,具有“人-人”、“人-物”、“物-物”之间的多种复杂关系,是主动系统。(3)具有综合功能。通常,大系统的目标是多样的(经济的、技术的、生态的、社会的……),因而大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经济管理、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综合性的。(4)涉及因素众多。大系统是多输入、多输出、多变量、多目标、多参数、多干扰的系统。其中有“人”的因素,还有“物”的因素,不仅有技术因素,还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具有不确定性、不确知性。
这样的大系统极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国内外有许多原本从事控制理论、运筹学、系统科学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转向大系统问题的研究,在大系统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1)大系统模型化及模型简化;(2)大系统结构分析与综合;(3)大系统最优化;(4)大系统稳定性;(5)大系统多级递阶控制;(6)大系统分散控制。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时域数学模型(代数方程组、微分或差分方程组),通过分解-集结或分解-协调方法,将控制理论中的多变量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稳定性理论等,和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加以综合和推广,用于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近年来人们在大系统理论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遇到了一系列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主动性(Activity)。大系统往往是“主动系统”(ActiveSystem),包含有“主动环节”―“人”,例如,操作人员、控制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大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如何建立“人”的数学模型?如何考虑人的因素?(2)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大系统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随机性、模糊性、对象特性漂移或结构和参数摄动,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及控制。(3)不确知性(Uncertainly-Known)。大系统通常是信息不完全、知识不充分、数据不精确的系统,难以用准确的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设计。(4)维数灾(CurseofDimensionality)。大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数目较多,数学模型都是高维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工作量随维数增高而迅速增长,导致所谓“维数灾”。(5)发展中系统(DevelopingSystem)。通常,大系统的控制过程较慢,过渡过程时间较长。在控制中作用进行期间,大系统本身也处在发展当中,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目标和环境条件、系统特性和功能也处在变化当中,这种“发展中系统”难以用常规方法进行控制。(6)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大系统包含了许多子系统,而各子系统往往是分散化的,分布在不同地方。这将使信息和控制分散,形成“非经典信息模式”,基于“经典信息模式”的控制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适用。
(二)大系统控制论
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生物中的通信和控制的科学,是一门典型的横向学科,是自动控制、计算技术、通信工程、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理学、数学等有关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突破了工程技术与生物科学之间的传统界限。
为了解决大系统分析、设计和模型化的难题,在结构分析方面提出了控制系统信息结构“能通性”的新概念及分析方法,用以分析大系统的控制信息结构特性;在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最经济控制、最经济观测以及分型能控性、分型能观性等新概念;在大系统模型化方面,提出了广义模型化的构想,在数学模型、知识模型、结构模型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大系统的广义模型,提出了多重广义算子、多层状态空间、广义知识表达网络等新方法。在对待“维数灾”问题,提出了启发式优化、启发式动态规划、自觉习非线性规划、启发式线性规划等新方法。
二、大系统的应用
(一)大系统智能控制
关于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经典控制理论”,主要采用传递函数模型、频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第二阶段为“现代控制理论”,主要采用状态方程模型、时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第三阶段有两个发展方向:(1)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向广度方向发展。(2)智能控制理论。控制理论向高度方向发展,提高控制系统的智能水平。智能控制为复杂大系统提供了新的控制方法和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为实现大规模、远距离的大系统智能控制提供了新条件、新环境。
(二)大系统智能管理
现代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多阶段的综合管理功能的,人机协调的、智能化、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在多行业、多部门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在分布式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可开发更大规模的分布式智能管理系统,形成大系统智能管理系统。
(三)大型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学科领域中应用广泛的重要分支,是典型的知识工程系统。为了解决大系统应用需求的综合性与专家系统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需要研究开发多专业、多学科的大型专家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广义知识表达、灵活推理方法、综合知识库、自组织推理机。
三、大系统理论的发展前景
理论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反过来以用来指导实践的。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上现代管理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系统理论将会日臻完善,应用天地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涂序彦,王枞,郭燕慧.大系统控制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朱道立.大系统优化理论和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3.
[3]王元放,周宏农,敬忠良.“系统的系统”的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6):1182-1185.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现场施工与技术管理的全面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建筑施工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地编制、实施与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是高质量、低成本、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有力保证措施。博士论文,控制。。
一、明确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任务
建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生产活动。它包括了建筑、结构、水、暖、电、智能化、节能环保、道路、地下、空中等多方面。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任务有:
(一)根据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当地可能提供的设备、材料和人力以及工程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二)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加强施工的计划性,合理组织劳动力,充分利用施工设备,切实保证施工质量,又快又好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三)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一是要对工程施工在时间顺序上和工程项目上进行合理安排,对施工现场在平面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布置;二是加强施工管理,严把质量关,以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用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安全的防范和宣传工作,以保证工程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博士论文,控制。。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
施工组织设计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项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主要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3、施工部署
4、主要施工方案及保证质量的措施
5、主要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
6、主要施工机械及劳动力进场计划
7、工程材料进场计划及材料质量控制方法
8、工程材料及设备等检验和试验
9、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0、冬、雨季施工措施
11、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12、施工用电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13、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14、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和噪声的措施
为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以质量为中心,按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编制项目《质量计划》;选配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经理部;按照国际惯例实施项目管理;积极应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在预定工期内优质、高速、安全、低耗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博士论文,控制。。三、编写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1、施工组织总设计在招投标阶段的作用招投标阶段是投资控制最关键的环节。博士论文,控制。。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编制从宏观上描述施工过程,为招投标工作提供了一个生产和技术的保障。同时,也为阶段性招投标提出了时间依据。它还是分包招标的重要依据。2、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阶段的作用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施工单位编制施工方案提供依据,认真地编制好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指导施工单位顺利实现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效益目标。博士论文,控制。。
3、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施工组织设计是统筹安排施工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施过程就是从承担工程任务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部施工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投入、产出过程的管理,基础就是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即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设计图纸规定的工期和质量、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资源少耗的原则,拟定周密的施工准备、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科学地投入人才、技术、材料、机具和资金等五个要素,达到进度快、质量好和经济省等目标。
4、施工组织设计对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的作用施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两个方面。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主要是竞争能力、应变能力、盈利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等;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教育与激励等职能。博士论文,控制。。无论是企业经营管理素质,还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必须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贯彻、检查和纠偏、反馈来实现。
四、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中的控制作用
1、编制详尽的施工进度计划
在工程建设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项目总目标的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足够细化的进度计划,通过进度计划分析对各个工序从时间、资源、强度上进行协调和平衡,优化进度计划,最终建立目标计划。
2、细化实施计划
进度计划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也就是说,从工程建设开始到竣工移交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对进度、资源、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施工进度计划应该细化到某—个层次,也就是进度计划的细化要求,同时应包括说明性文件和资源配置、资金需求计划等内容。
3、加强跟踪检查
进度计划的检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进度计划是工程实施与工程协调的依据,检查时应注意作业各工序在时间、空间上的安排是否合理,人、材、机资源计划、工程施工进度是否满足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进度计划是否进行调整。
4、优化技术方案
技术措施是保证进度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要使施工进度计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首先要把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关;其次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对工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要进行优化,尽量减少重复无效施工和窝工等现象;要大力采用成熟、可行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用先进装备取代落后的装备。
六、结束语
总之,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管理的总体规划。在项目施工中, 一定要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项目的施工有序,防止施工组织设计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胡曙光,余爱芬.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J].各界文论,2007,(6).
[2]赵新社.怎样编制授课进度计划[J].职业技术教育,1994,(3).
[3]卢青.浅谈施工进度计划在进度控制中的作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5,(1).
[4]张翟斌.建筑工程中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科技资讯,2008,(19).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现场施工与技术管理的全面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建筑施工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地编制、实施与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是高质量、低成本、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有力保证措施。博士论文,控制。。
一、明确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任务
建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生产活动。它包括了建筑、结构、水、暖、电、智能化、节能环保、道路、地下、空中等多方面。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任务有:
(一)根据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当地可能提供的设备、材料和人力以及工程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二)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加强施工的计划性,合理组织劳动力,充分利用施工设备,切实保证施工质量,又快又好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三)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一是要对工程施工在时间顺序上和工程项目上进行合理安排,对施工现场在平面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布置;二是加强施工管理,严把质量关,以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用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安全的防范和宣传工作,以保证工程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博士论文,控制。。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
施工组织设计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项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主要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3、施工部署
4、主要施工方案及保证质量的措施
5、主要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
6、主要施工机械及劳动力进场计划
7、工程材料进场计划及材料质量控制方法
8、工程材料及设备等检验和试验
9、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0、冬、雨季施工措施
11、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12、施工用电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13、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14、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和噪声的措施
为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以质量为中心,按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编制项目《质量计划》;选配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经理部;按照国际惯例实施项目管理;积极应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在预定工期内优质、高速、安全、低耗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博士论文,控制。。三、编写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1、施工组织总设计在招投标阶段的作用招投标阶段是投资控制最关键的环节。博士论文,控制。。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编制从宏观上描述施工过程,为招投标工作提供了一个生产和技术的保障。同时,也为阶段性招投标提出了时间依据。它还是分包招标的重要依据。2、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阶段的作用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施工单位编制施工方案提供依据,认真地编制好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指导施工单位顺利实现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效益目标。博士论文,控制。。
3、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施工组织设计是统筹安排施工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施过程就是从承担工程任务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部施工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投入、产出过程的管理,基础就是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即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设计图纸规定的工期和质量、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资源少耗的原则,拟定周密的施工准备、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科学地投入人才、技术、材料、机具和资金等五个要素,达到进度快、质量好和经济省等目标。
4、施工组织设计对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的作用施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两个方面。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主要是竞争能力、应变能力、盈利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等;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教育与激励等职能。博士论文,控制。。无论是企业经营管理素质,还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必须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贯彻、检查和纠偏、反馈来实现。
四、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中的控制作用
1、编制详尽的施工进度计划
在工程建设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项目总目标的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足够细化的进度计划,通过进度计划分析对各个工序从时间、资源、强度上进行协调和平衡,优化进度计划,最终建立目标计划。
2、细化实施计划
进度计划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也就是说,从工程建设开始到竣工移交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对进度、资源、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施工进度计划应该细化到某―个层次,也就是进度计划的细化要求,同时应包括说明性文件和资源配置、资金需求计划等内容。
3、加强跟踪检查
进度计划的检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进度计划是工程实施与工程协调的依据,检查时应注意作业各工序在时间、空间上的安排是否合理,人、材、机资源计划、工程施工进度是否满足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进度计划是否进行调整。
4、优化技术方案
技术措施是保证进度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要使施工进度计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首先要把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关;其次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对工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要进行优化,尽量减少重复无效施工和窝工等现象;要大力采用成熟、可行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用先进装备取代落后的装备。
六、结束语
总之,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管理的总体规划。在项目施工中, 一定要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项目的施工有序,防止施工组织设计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胡曙光,余爱芬.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J].各界文论,2007,(6).
[2]赵新社.怎样编制授课进度计划[J].职业技术教育,1994,(3).
[3]卢青.浅谈施工进度计划在进度控制中的作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5,(1).
[4]张翟斌.建筑工程中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科技资讯,2008,(19).
1.前言
技术状态管理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复杂武器装备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工程管理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九十年代,美国和欧洲空间局均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技术状态管理标准[1]。我国以MIL-STD-973《技术状态管理》及国际标准ISO/9004-7《技术状态管理指南》为参考,于1998年颁布了GJB3206-1998《技术状态管理》,并于2010年颁布了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
在复杂的武器装备型号研制过程中,由于产品的性能和结构复杂,研制费用高、周期长,参研单位多,协作要求高。承制单位深刻感到如果同一品种的不同套台、不同批次的技术状态不清,不仅难于交付,而且也给售后服务都带来极大的难度[2]。技术状态管理成为保证型号产品预期研制目标实现,保证产品可重复生产性与质量稳定性、以及互换性、可靠性、维修性的重要手段。它应用于产品的全寿命周期中,其目的是确保产品的技术状态项目基线的确定和实现。
技术状态管理的内容包括针对技术状态项目所进行的技术状态管理策划、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记实、技术状态审核。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中涉及到两个基本的管理要素,一是技术状态项目,二是基线。技术状态管理主要是针对技术状态项目的基线实施的管理。
2.技术状态管理策划
在开展技术状态管理活动前应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技术状态管理工作策划,技术状态管理计划是规定具体技术状态管理的策划文件。技术状态管理计划说明了对技术状态项目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进行管理所采用的方法,规定每个参与者的职责和技术状态管理内容,以及为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资源等。承制方的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符合合同要求并提交给采购方认可,并根据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必要的修订。技术状态管理计划与质量计划有交叉的地方,可将技术状态管理计划纳入质量计划中,共性内容可以引用,特殊要求可以单独列条目。
3.技术状态标识
技术状态标识是针对技术状态项目,在确定产品结构的基础上,选择技术状态项目;确定每个技术状态项目所需的技术状态文件;指定技术状态项目及相应的文件标识号、发放技术状态文件、建立技术状态基线等活动,标识从方案阶段开始,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
4.选择技术状态项目
技术状态项目是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单元,指的是能满足最终使用功能,并被指定作为单个实体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硬件、软件或其集合体。原则上应选择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能被单独管理的产品作为技术状态项。技术状态项由承制方与订购方协商后共同提出,并编制技术状态项清单,选定的技术状态项应在合同中予以规定。较高层次的技术状态项可在方案设计初期或之前选择,较低层次的技术状态项可在工程研制阶段初期或之前选择。
选择技术状态项目时,应综合权衡、全面考虑经费和人力等承受能力。技术状态项太多将增加管理成本;技术状态项太少,对产品分解得不够,又会由于缺乏管理的明晰度,而冒失控的风险和增加使用、维护及管理困难[3]。
5.建立技术状态基线
在研制和生产的不同阶段,应编制出相应的能全面反映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确定的技术状态文件,也就是分别建立基线。建立基线是技术状态管理的核心,技术状态标识、控制、审核、记实都是在基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应建立三种技术状态基线,即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这三种基线应循序渐进地描述武器系统与技术状态项目的要求,并为其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6.技术状态控制
技术状态控制是技术状态管理的又一核心,是指基线建立后,为控制技术状态项目的更改,对提出的工程更改申请、偏离许可申请和超差申请所进行的论证、评定、协调、审批和实施活动。简而言之,技术状态控制是使产品的更改得到实施和控制,是对产品或其组成部分由于工程更改对功能特性、物理特性以及相关接口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协调、审批和实施所有已批准的更改,从而使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技术状态的任一更改得到系统地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更改有利于实现系统的性能、费用、进度等目标。
技术状态控制贯穿于技术状态项目研制、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已通过验证技术状态应予以固化;有效地控制对所有技术状态项目及其技术状态文件的更改;制定有效控制工程更改、偏离或超差的程序与方法;确保已批准的更改得到贯彻实施。
(1)对工程更改的控制
工程更改是指在技术状态项目研制、生产过程中对已正式确认的现行技术状态文件所做的更改。工程更改可根据型号的复杂程度分类控制,对工程更改应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在实施前得到批准。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重要的设计更改应进行系统分析和验证,并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一般来说,对工程更改应严加控制,必须更改的,首先需提出更改建议,更改建议主要包括更改内容、更改理由、更改方案、更改分类等。对技术状态的更改,应进行评审和验证,并形成文件,这些文件包括:建议更改的技术指标和参数、更改分类、对合同进度及成本的影响,对采购的影响等。更改评审后,须经有批准权的人员对评审结果进行最终认定,作出批准或拒绝更改的决定。工程更改经批准后,技术状态文件管理部门应负责对更改单进行编号,按工程更改单的要求更改有关的技术资料原件,包括图纸和有关的配套表格,最
新版本的技术资料,研发、生产部门负责执行更改的全部要求。
(2)偏离、超差的控制
偏离超差是指技术状态项目制造之前,对该技术状态项目的某些方面在指定的数量或时间范围内,可以不按其已被批准的现行技术状态文件要求进行制造的一种书面认可。允许偏离时,对其已被批准的现行技术状态文件不作出相应更改。偏离、超差的处理程序参照工程更改的规定进行。对偏差、超差的处理文件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涉及装备性能、可靠性、维修性、生存性、互换性等,应征得顾客同意。使用代用器材需经审批,影响关键或重要特性器材的代用应征得顾客的同意。
(3)对让步(不合格品)的控制
在研制、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满足技术文件规定的现象,即不合格,为实现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必须建立一套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并应积累故障信息,以便为后期的产品质量评定提供依据。对不合格品的处理,通常由研制单位不合格品管理委员会负责审理。
另外,对于试验、试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也应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控制,使产品的技术状态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7.技术状态记实
技术状态记实是对已确定的技术状态文件、提出的更改状况和已批准更改的执行情况所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技术状态记实应提供所有技术状态标识的信息以及偏离规定技术状态基线的信息。承制方应从产品的方案阶段起开始技术状态记实活动。技术状态记实包括记录、报告,技术状态状况的记录和报告是标识和控制活动的产物,记录要涉及到技术状态项目的更改活动。承制方应保证归档的技术状态记实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8.技术状态审核
为了保证产品符合合同要求和有关规定,保证技术状态文件能充分准确地描述产品技术状态,在确认产品技术状态基线之前应进行技术状态审核。技术状态审核包括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
功能技术状态审核是一种确认手段,是为了确认技术状态项目是否已达到了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和分配技术状态文件中规定的功能特性所进行的正式审查,是物理技术状态审核的先决条件,功能技术状态审核的数据必须从拟正式提交的设计定型(鉴定)样机的技术状态试验中采集。一般情况下,功能技术状态审核是在设计定型前完成。
物理技术状态审核是依据技术状态项目的设计文件,对按批准的生产工艺制造的技术状态项目的技术状态进行最终考核,以确保技术状态文件规定的验收试验要求满足技术状态项目的生产验收的需要。物理技术状态审核一般在生产过程中逐步进行,并在在生产定型前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技术状态审核,不能代替作为验证产品或项目的符合性和产品交付而进行了检验、试验和评审活动。
9.技术状态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技术状态管理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管理的制度还不全面、不严格、不完整,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基本上照搬GJB3206A中的基本要求,可操作性不强。
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活动的几点建议:
(1)对于型号研制,应根据型号产品的特点开展技术状态管理工作,应贯彻全系统、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原则,贯穿于研制、使用全过程。从方案阶段开始,制定和实施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和实施细则,明确目标和任务,并随着工作深化而深入;
(2)技术状态管理应与质量管理、可靠性、维修性、标准化及定型(鉴定)等工作结合,技术状态管理应能控制其性能、费用和进度,实现预期的研制要求并提供研制、使用所需的图样和技术文件;
(3)在研制过程中,当技术状态变化时,必须充分考虑对产品性能、费用、进度、保障及界面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4)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中,应根据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的分工,明确职能部门在技术状态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应对技术状态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实施质量控制;
(5)承研承制单位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过程中,除应执行GJB 9001B-2009、GJB 3206A-2010外,还应兼顾其他要求,如《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等。
(6)要正确理解“工程更改”。工程更改不仅仅是习惯所指的已经定型、鉴定的产品图样、技术文件、试验规范等的更改,而是包括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产品技术状态文件在内的三种技术状态文件的更改。也就是说研制阶段要更改的技术状态只要涉及三种基线更改,都应列为技术状态文件更改的范畴。一般不允许更改技术状态文件,以保证技术状态文件的相对稳定性。
(7)要正确理解“偏离许可”和“让步”。偏离许可是指在产品实现前,偏离原规定要求的许可。偏离许可通常是在限定的产品数量或期限内并针对特定的用途。让步是指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通常被称为超差处理或超差特许,通常与不合格品的审理和放行使用有密切关系。偏离许可与让步的区别在于,偏离许可是在技术状态项目制造前,而让步是在技术状态项目制造后,对偏离许可的要求要比让步更加严格。
(8)要严格控制代料使用。代料使用属于技术状态管理的一部分,只适用于当期当批产品,不能长期代料,否则要进行工程更改。代料本身不引起技术状态文件的更改,但引起实物的变化,因此代料使用前一定要先论证、验证,后评审、上报申请,经批准后实施。一般器件在代料使用前应通知顾客,关、重件的代料应经过顾客的审签。
10.结束语
承制单位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合同或研制任务书的要求,还要高度重视全过程的技术状态管理,否则会造成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当出现问题时也无法实现有效的追溯。实施技术状态管理首先要贯彻“系统管理”、“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产品的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定型阶段和批生产阶段做好型号工程项目的技术状态管理;第二,承制单位对技术状态管理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经常开展对涉及技术状态管理的人员的培训,从理论上加强对技术状态管理的学习、理解和研究;第三要及时总结技术状态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研制、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