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技术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5:07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

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的融合,影响了传统会计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许多会计控制的新课题。充分认识会计控制的现状,对于我们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1信息技术对会计控制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中,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同的会计岗位负责不同的工作,各职能岗位相互制约,定期进行账表、账账、账证的核对,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所有的会计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去完成,手工方式下的会计分工不见了,常见的账册、报表、凭证也消失了,给会计控制的实施带来许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身份识别与权限控制

在手工会计中,业务人员之间的分工与联系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而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地转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这就涉及计算机如何识别人的身份以及授权问题,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指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账簿、报表的过程,即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工作面临着转变传统手工操作习惯的挑战,使会计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对会计人员岗位分工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会计工作流程发生变化。甩掉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以后,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进行审核以后,将自动完成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各项工作,与传统会计采取的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相比,更简洁、快速。对凭证的传递程序、审核环节等工作都需进行调整。

1.1.2会计人员的协作性更强。会计软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功能模块既能各自完成特定信息处理,同时各模块之间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与加工。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等模块关联性强,操作人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各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处理及流向关系密切,会计人员,甚至是业务人员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1.1.3内部牵制的内容发生变化。手工方式下采取繁琐的试算平衡,对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与凭证进行核对,防止数据处理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信息化以后,由计算机及其网络自动完成有关账账、账证、账表的核对工作,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成为重要一环。同时,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熟悉软件结构及设计,应限制其担任记账、出纳等工作。

1.1.4会计人员工作重点及职责发生变化。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会计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信息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1.1.5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了。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懂会计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随着工作重点转移,会计人员应加强对会计业务钻研,提高自身开展财务管理的能力。

1.2审查复核机制被削弱,控制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工作被分成若干步骤,按一定的程序完成。任何一个步骤都是对前面步骤的审查与复核。如凭证错误可以在记账中发现,记账错误可以在对账中发现,对账中未发现的错误又可以在报表编制中发现等。会计信息化后,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源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审查、复核等控制机制随之削弱,甚至消失了。使得控制内容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为人工会计系统设置的一些会计控制制度在会计信息化中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信息化特点提出了人工会计系统所没有的内部控制要求。例如:在人工会计系统中为了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和保证数据记录的正确性而设置的“账证相对、账账相对、账表相对”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会计信息化中因为所有账表数据都从记账凭证这个数据“源头”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抄录,“对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3磁性介质存储数据缺乏证据,易被改动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信息是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的纸质上,增、删、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账表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其法律效用是被广泛承认的;并且一旦出现错误进行修改时,不论采取何种修改方式都会留有痕迹。而在会计信息化中,信息被记录在磁盘磁性介质上,不易实现签字、盖章等具有法律效用的手段;而且在磁性介质上很容易进行不留痕迹的改动,未经批准擅自改动数据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字迹不可辨性。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字迹是确定会计责任的有效依据,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而电子会计数据没有字迹特征,不能通过字迹来确定会计责任,缺乏法律证据效力,其他人员可能通过窃取授权操作员的身份验证密码或直接修改电子数据文件的方法,用他人的名义做违法的事情。

1.3.2脆弱性。电子会计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容易受到多种物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数据信息混乱或丢失,同时,计算机病毒、操作失误、蓄意破坏、搬移震动、机械磨损、部件失效、电力故障、磁场干扰、灰尘积聚、潮湿空气等都会威胁到电子会计数据的安全。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记录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前期数据损失就会导致后期数据的混乱,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要求较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和管理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1.3.3快速操纵性。电子会计数据可以快速地复制、删除、衍生、传播和成批修改。容易产生副本,造成正、副本难辨、失密或被篡改,使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作弊变得更加容易和隐蔽,这对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4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所有的会计数据和处理程序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运行,如突然停电、病毒发作等都会造成数据丢失;若使用的是网络系统,还会因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或网络通讯出现问题而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控制的技术和措施由单一的制度控制发展为制度与程序控制相结合,且更多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程序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功能正确、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控制的成败,关系到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也是会计软件必须通过财政管理部门评审才能投入使用的原因。因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行做法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通过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关注与考察,分析对会计控制提出的新挑战。

2.1现行财务软件对内部控制的做法

2.1.1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责任控制是指系统为每一个合法系统使用人员设置不同的工作权限,防止系统使用人员进行非本人工作范围的工作,即权限管理。系统操作控制是指设置系统使用人员及口令,防止非系统使用人员进入系统,保证系统使用人员的合法性,即人员口令管理。现行会计软件一般的做法是将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设置一个权限管理库,该数据库结构一般包括用户名、口令及各不相容分工的权限等内容。

从责任控制和操作控制的现状来看,可以打开权限管理库窃取姓名和口令,以别人的身份进入系统,张冠李戴;也可以私自篡改权限,可以一人行使诸如凭证录入与审核等不相容的职权,不能保证系统人员合法管理和权限职责的分工。

2.1.2输入控制。输入控制是指系统自动控制数据的正确性。系统一般提供凭证输入防错和二次录入防错两个功能。凭证输入防错是在输入错误凭证时系统给予提示信息。二次录入防错,是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存储在凭证库,由另一个人将已录入的凭证重新输入即第二次录入。二次录入的凭证存储于凭证二次库,再通过检索凭证类别和凭证号,将两个数据库中相同类别和相同编号的凭证进行比较,若两者不完全相同则表明该张凭证输入有错,再将该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对照做相应修改,达到检验数据正确性的目的。从输入控制的二次校验来看,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组织的会计人员认为二次录入比较繁琐,浪费人力、精力和时间,于是直接打开二次凭证库,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全部拷贝过来,然后执行二次校验时全部通过,这就达不到防止输入差错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是输入数据的正确、完整和合法性,但数据在输入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送交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二是将待处理数据变为机器可读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发生错误、重复、遗漏或非法变动等;三是错误的原始数据未做及时更正,或虽已更正但并未重新输入。为了防止上述错误的发生,往往需要对应用系统采取适当的输入控制。

2.1.3内部状态控制。系统内部状态控制是指系统自动实现操作的逻辑顺序和尽量保留系统的工作痕迹。在会计软件中,系统为机内记账凭证一般设置四种状态,如果首次录入的凭证表示为“1”,审核的凭证表示为“2”,已记账的凭证表示为“3”,已结账的凭证表示为“4”。若凭证状态为“1”时,表示已录入未经审核的凭证,可以修改不能记账。若凭证状态为“2”,表示凭证已经审核,可以记账。若凭证状态为“3”,表示已经记账,如果录入错误不能直接修改,只能用“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若凭证库中所有凭证状态都为“3”,表示所有凭证均已记账,此时可以进行结账。结账后,所有凭证状态均变为“4”,表示本月已结账,不能再录入本月凭证,可以准备下月的凭证录入等处理工作。所以,在会计软件中,可根据凭证状态自动控制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中,设置了一些不应有的功能,使得不少必要的程序控制失效。如有些软件设置了“反登账”、“反结账”等功能,一些软件可以如此连续处理数月的数据,使得国家规定的复核、登账后不能再直接修改有关凭证、账薄内容和结账后不能再输入、修改该月的凭证、账簿等控制完全失效。甚至还有一些会计软件允许用户不复核可以记账,数月不结账可以连续以后各月的账务处理。此外,系统将机内凭证设置为四种状态,主要是保证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防止输入数据出错,防止重复记账,并尽量使系统工作留有痕迹。但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往往通过直接打开凭证数据库修改状态标志来控制凭证内部状态,达到“方便”的目的,如若想修改已记账的凭证,无需“红字冲销法”的麻烦过程,而只要打开凭证数据库将状态标志“3”改为“1”即直接运行修改功能进行数据修改。

综上所述,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控制没能从实质上达到防止舞弊和内部控制作用。失控的内部控制,可能导致非法操作人员进行非法操作,可能导致不相容职权由一人行使,还有可能造成凭证重复记账等。

2.2单机环境下会计控制的缺陷

由于计算机具有工作自动化、控制程序化、存储数字化等特点,传统的单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部控制上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2.1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数据安全性差。手工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均分散于各个部门和人员,而计算机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处理和存储的集中化。由此对数据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的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漏。另外,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这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比如通过伪造或修改客户、银行的凭证,制造虚假交易,进而侵吞公款等。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磁、光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是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磁、光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2.2会计业务缺乏有效牵制,差错会反复发生。在手工系统中,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而且由于数据处理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人员完成,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一个环节中发现和改正。所以一般而言,一定时间内数据中反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集中化,加之计算机运算的高速性,使得其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就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使得多种文件、账簿,以至整个系统失真。如果发生错误的原因在于系统程序和系统软件,则计算机就会重复执行同一错误操作。由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使工作人员减少,各种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从而不能像手工方式那样相互牵制,由此产生了内控隐患。

2.2.3内部控制严重依赖于程序的质量,而程序易被非法调用篡改。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是计算机软件,因此其内部控制也更加依赖于程序的质量。一旦程序中存在恶意的设置,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而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甚少,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致使系统会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如果对任何人接近计算机系统缺乏控制,则未经授权的人员也可以上机操作,改动程序。同时对于经批准接近系统的操作人员加以限制也非常重要。

2.2.4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而不是像印章那样锁在箱子里或带在主人身上,因此一旦被人偷看到或窃取到便会带来巨大隐患。

以上问题是由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单机系统下只能通过加强人员教育等方式进行预防,难以彻底解决。

2.3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会计控制的新影响

2.3.1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剧。从信息的取得渠道看,其来源具有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大量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遭受非法的拦截、窃取和纂改;从信息的存储形式看,信息大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肉眼很难辨认,易被修改、删除、隐匿、转移和伪造且不留痕迹。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3.2很难避免非法侵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2.3.3内部稽核难度加大。若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克服下列几项问题:企业可能会担心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竞争能力;稽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会计师必须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2.3.4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由部分有形资产转移到了无形资产。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在网上很容易转移。

2.3.5电子商务给内部控制出难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象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直到目前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达到完善,这也给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

3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建议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此外,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目前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人们对于人员职责分工,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控制,更是了解很少,应用更少,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面对这一挑战。

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做法:

3.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

这项控制就是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之一。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为了保证操作的合法性,操作员身份合法性检验和操作权限管理就变得非常重要,操作人员必须严格保护自己的操作密码,防止自己的操作权限被他人侵犯。

3.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如何合理进行人员岗位设置,对保证会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企业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分工。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体现各部门间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3.3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它主要包括:接触控制和环境保护、安全控制。接触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5)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所致的计算机故障,以保障机器正常运行。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公司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系统。

3.4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帐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参考文献:

[1].杜栋.信息管理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于玉林.现代会计哲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2

1引言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内外各个厂家相继推出运动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FullClosedACServo)、直线电机驱动技术(LinearMotorDriving)、可编程序计算机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运动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2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响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符合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调试、使用十分简单,因而被受青睐。这种伺服系统的驱动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对电机轴后端部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充分发挥DSP的高速运算能力,自动完成整个伺服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可以跟踪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有的驱动器还具有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功能,测算出设备的机械共振点,并通过陷波滤波方式消除机械共振。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大多工作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即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既作速度环,也作位置环。这种控制方式对于传动链上的间隙及误差不能克服或补偿。为了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应在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如: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即实现全闭环控制。比较传统的全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环的控制,位置环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大多数全闭环的机床数控系统就是这样)。这样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统的推广。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使得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实现更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克服了上述半闭环控制系统的缺陷,伺服驱动器可以直接采样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反馈元件(如光栅尺、磁栅尺、旋转编码器等),作为位置环,而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此时仅作为速度环。这样伺服系统就可以消除机械传动上存在的间隙(如齿轮间隙、丝杠间隙等),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如丝杠螺距误差等),实现真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这种全闭环控制均由伺服驱动器来完成,无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负担,因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其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和研制中,开始采用这种伺服系统。

3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直线电机在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已在世界机床行业得到重视,并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掀起"直线电机热"。

在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与原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而这种传动方式又被称为"零传动"。正是由于这种"零传动"方式,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和优点。

1.高速响应由于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时间常数较大的机械传动件(如丝杠等),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大大提高,反应异常灵敏快捷。

2.精度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于丝杠等机械机构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滞后带来的跟踪误差。通过直线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

3.动刚度高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启动、变速和换向时因中间传动环节的弹性变形、摩擦磨损和反向间隙造成的运动滞后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其传动刚度。

4.速度快、加减速过程短由于直线电动机最早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Km/h),所以用在机床进给驱动中,要满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进个速度(要求达60~100M/min或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由于上述"零传动"的高速响应性,使其加减速过程大大缩短。以实现起动时瞬间达到高速,高速运行时又能瞬间准停。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达2~10g(g=9.8m/s2),而滚珠丝杠传动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5.行程长度不受限制在导轨上通过串联直线电机,就可以无限延长其行程长度。

6.运动动安静、噪音低由于取消了传动丝杠等部件的机械摩擦,且导轨又可采用滚动导轨或磁垫悬浮导轨(无机械接触),其运动时噪音将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无中间传动环节,消除了机械摩擦时的能量损耗,传动效率大大提高。

直线传动电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控制行业中倍受重视。在国外工业运动控制相对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其中美国科尔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线电机和SERVOSTARCD系列数字伺服放大器构成一种典型的直线永磁伺服系统,它能提供很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加速度、极高的刚度、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无差运动;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机公司、台湾上银科技公司等也开始在其产品中应用直线电机。

4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问世以来,PLC控制技术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在软硬件技术方面远远走出了当初的"顺序控制"的雏形阶段。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就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PLC相比较,PCC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的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统的PLC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扫描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采集与刷新。这样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赖于应用程序的大小,这一结果无疑是同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控制要求相违背的。PCC的系统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分时多任务机制构筑其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程序的运行周期则与程序长短无关,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决定。由此,它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区别开来,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控制周期可以在CPU运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这样的操作系统,PCC的应用程序由多任务模块构成,给工程项目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项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报警、PID调节运算、通信控制等,分别编制出控制程序模块(任务),这些模块既独立运行,数据间又保持一定的相互关联,这些模块经过分步骤的独立编制和调试之后,可一同下载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管理下并行运行,共同实现项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业控制中强大的功能优势,体现了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DCS(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潮流,虽然这还是一项较为年轻的技术,但在其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它正日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5运动控制卡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单元。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为了满足新型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柔性、开放性等要求;(2)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国防装备(如跟踪定位系统等)、智能医疗装置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个运动控制模块的硬件平台;(3)PC机在各种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配备相应的控制卡以充分发挥PC机的强大功能。

运动控制卡通常采用专业运动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为运动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地,运动控制卡与PC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PC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键盘和鼠标的管理、系统状态的显示、运动轨迹规划、控制指令的发送、外部信号的监控等等);控制卡完成运动控制的所有细节(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的处理、原点和限位等信号的检测等等)。运动控制卡都配有开放的函数库供用户在DOS或Windows系统平台下自行开发、构造所需的控制系统。因而这种结构开放的运动控制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中设备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3

(2)全面掌握整个项目,提前对工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辨识和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总体施工顺序,主线突出。对重点工序要保证时间节点,对于难点工序要保证质量。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

(3)根据工程特点,对工程进行细化,分出若干个分部分项,工作量由大到小层层分解,细化到分项进行动态控制,使工程能够分阶段、分区域、立体穿行施工,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目标实现。

(4)以项目策划为依据,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基准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好现场大临设施,例如水电、通信、道路等的布置,以便为后续正式施工做好准备。

2、加强设计的沟通与协调

(1)仔细认真地查看图纸等设计资料,做好图纸会审、自审工作,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沟通,做好设计优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图纸设计可复制量大,但不同地区情况各有不同,这就使设计优化的空间很大。钢结构施工前,与设计院联系进行图纸优化,降低厂房平米含钢量,效益可观。在我公司施工的河北一大型转炉工程中,工程量巨大,钢结构约有十几万吨。经过与设计单位的沟通,通过钢结构的优化设计,全部工程量由十几万吨锐减到六万多吨,节省了大量的钢材,这些材料产生的价值,经过与甲方的谈判,利益均分,我公司得到近数万吨钢结构量的利润。从经济角度考虑,土建技措料费用在成本中占很大一笔费用,与设计沟通,可以考虑将螺栓固定、架线架及马蹬等材料以蓝图形式出现,以规避成本费用。一般土建技措费用占成本接近1.5%。还有吊耳、爬梯、焊接临时平台等技术措施以蓝图形式设计,节约大量钢材。

(2)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掌握设计变更的主动权。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与设计单位沟通与联系,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和利于施工的角度对设计变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尽量争取对施工方有利的设计变更,减少返工和拆除重建等不利因素。

3、施工方案的编制

(1)土建工程地下顺序决定施工是否顺利。土建地下结构一般是最先开始施工,尽快施工为结构安装创造条件,避免安装过程中衔接困难,浪费机械费用,耽搁施工工期。需要对地下工程的深度、位置、数量以及相对关系清楚,与设计院紧密联系,合理安排施工周期,避免产生土建与结构之间的穿插矛盾。

(2)深浅基础之间地基处理方法可降低施工成本。通常冶建工程中,设备基础布置密集,厂房柱基础及各种设备基础埋深不等,甚至高差数十米,因此开挖土方对相邻基础影响很大,如何处理关系到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如果处理不好,假设下沉,大量砼需要处理,损失费用将不是小数。所以,在施工中既要省钱、还要保质量、保工期,就要反复研究,结合现场施工季节、地区土质条件、工程施工的顺序,合理进行地基处理问题,将费用降到最低,加快进度,保证施工质量。

(3)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机械的种类、型号、进出场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预先安排。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由专人进行统一的调配,服从施工工序的安排,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进出场次数,减少机械台班数,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比如:在车间施工过程中提前将天车安装就位,利用天车进行车间内的机械设备吊装,可以大量节省吊车的使用费用。

(4)场地合理安排,减少二次运输。如果施工现场有足够的空间,构件制作尽量在业主提供的制作场进行,以此可以减少材料及物件运输费用,节约水电,保证工程的质量及进度。

(5)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快施工进度。大型厂房结构安装,构件的进场顺序至关重要。构件的进场顺序完全按照需求组织进场,安装多少,进场多少,保证安装高效、快捷,减小协调工作量。

(6)积极推广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优化施工方案。努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特别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的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十项新技术是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在全国铺开推广的,对施工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都有很大的提高。新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工期、提高质量,更能节省资金支出,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结构安装、焦炉砌筑中采用仿真技术,可大大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7)冶金工程中,厚板钢材用量很大,有的结构用钢板材最厚达90mm,所以,Z向板采用定尺的范围策划时,应与材料市场行情,制作、安装周期,业主要求工期紧密结合在一起,板材定尺不是越细越好,应统筹安排,力求费用最低,工期最短。

4、做好平面布置

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对于施工成本的控制有着很大的影响,布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成本的高低,科学合理的平面布置可以减少场地搬迁,避免二次倒运减少浪费。在平面布置之前要充分研究施工图纸,确定空白区域,然后和业主以及监理进行充分的协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场地。另外要尽可能利用永久性建筑和既有建筑为施工服务,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建设,降低施工成本。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1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设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建筑工程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施工技术管理控制出现问题,就很难达到项目验收要求,甚至会导致返工情况,造成在人力资源和财力方面的浪费。与此同时,建筑的质量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保障建筑质量,建筑施工技术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需在达到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的水平与企业的诚信度、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当前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建筑企业只有依托先进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高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才能获取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建筑类型种类繁多,施工技术的针对性及专业较强,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并且施工过程中,常出现交叉混合作业,不同施工技术共同掺插,工序复杂,难度系数大。实现上述情况,就必须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满足施工要求,尽可能地保障施工的有序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层出不穷,只有利用良好的技术管理手段才能对其进行规范。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建筑管理体系

当前,由于大量建筑企业的不断涌现,在规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上。此外,由于建筑业的法规体系并未建立健全,建筑业中总体分包制度仍旧盛行,就建筑工程系统的复杂性来说,只有通过完备的约束力强的体系才能有效地规范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建立健全建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2建筑施工材料设备管理存在缺陷

材料管理不规范,半成品及材料在采购、运输、存放、发放以及使用材料过程中,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合理,致使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不达标或是原材料供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如果不能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但会造成建筑工期的延误,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对施工企业信用与经济利益产生威胁。我国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机械设备落后、陈旧等问题,由于成本因素,企业大多不能对机械设备及时进行更新购买,而继续沿用濒临淘汰的陈旧设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建筑施工的延误,造成不必要的企业资金浪费。

3.3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施工企业分包现象十分常见,各分包单位未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大多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单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导致工序上产生纰漏,这也使得各单位相互合作的难度增大。并且,施工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对施工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4.1施工准备阶段

(1)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建筑施工质量如果要达到初期制定的标准,则必须要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放在首要的位置。将建筑工程的标准规范作为施工的基础,对相关职工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保障每位职员都能对施工标准做到真正的了解。此外,监管人员还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对于不达标的行为,早发现早处理。

(2)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图纸进行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开展前,应当对工程的设计重点及关键环节进行明确。施工单位负责人在项目中标后,首先应进行施工准备,图纸审查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实际使用作为依据,在多方负责人共同协商下对施工图纸所存在的异议提出解决处理方案。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图纸要有一定的认知度,认真核对图纸说明以及相关资料准备是否齐全。

4.2施工阶段

(1)技术要及时交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技术交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不管是工程整体还是部分进行施工,都必须先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在加强隐蔽及特殊性施工技术方面。强化对工程事故多发部位,成品保护、基础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材料和等方面管理。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建设施工技术负责人向下级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程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向班组长以及下级工程施工长进行技术交底,班组长与工程施工长与向班组和施工工段技术交底。在这样环环相扣的运作流程下,使得工程的相关人员对施工设计方案更加明确,能够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工程的质量过关。

(2)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案。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目标的管理控制,必须以项目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标准。建筑项目施工质量具体包括建筑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维护保养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但也很自然地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法,最有效的方式在于建立一个施工专业技术小组。施工材料只有在验收达标后才可进入现场。此外,还应对做好因施工技术管理所可能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的预防工作。

(3)工程进度和成本的管理方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符合初期的既定目标。并且还应对施工技术、专业能力、材料供应等施工基础条件进行严格核查。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施工进度进行计划调整。

4.3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的验收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要求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秉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施工工程进行细致科学的监察验收,有针对性地对隐蔽工程进行重点勘察,并将最终结果与初期工程质量目标进行比较。假设验收结果与制定的质量标准一致,则表明建筑工程达标。反之,则表明建筑工程不达标,需要将不达标的位置进行返工加固。竣工阶段管理主要以施工质量检验为核心,具体包括比较、度量、判断及处理等步骤。度量具体是指利用计算方式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测试测量;比较是指比较度量结构和施工质量标准;判断是指依照比较结果对施工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看其是否与施工项目预计质量标准相符;处理是指对所检验的建筑项目的达标与否,能否进入下一阶段,或是否需要进补救等工作进行判定处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渗透于整个建筑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背景,只有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在确保施工安全、进度以及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育培 单位:增城荔新公路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的核心竞争已从对物质资本的竞争演化为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特点以及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成本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智力性、创新性,高投入、高成长、高回报性,机动性强和风险性高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具有高度知识化的人才。他们大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价值观。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突出的自主意识。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基于鲜明的专业分工,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勇于自我尝试,乐于挑战自我。因此他们更追求自主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团队氛围。(二)鲜明的价值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着强烈的成就感,他们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仅仅是为了工资报酬,还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关注个人事业的前途和发展,并从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中得到满足。他们热衷于从事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把创造发明、攻克难关看作是一种乐趣。(三)流动性较强。高新技术企业中最稀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已经不是资金,而表现为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技能及其不断创新的能力。这种无形资源是天然归属于员工本身的,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如许多高科技人才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碰到令自己不满的现象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遇到矛盾不愿意妥协,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灵活地选择公司或自己组创公司。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使得专用性和稀缺性很强的人力资源呈现出很大的流动性。(五)员工队伍年轻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有闯劲、头脑灵活、精力充沛的雇员,所以年轻人的比例相当高,20~40岁的雇员占总人数的80%以上,且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知识层次都比较高,总体而言,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80%以上。这些员工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良好的领悟能力与接受能力,有利于企业研发新产品。但由于年龄原因,也会出现一定的骄狂、冲动和浮躁情绪。(六)富于创新性。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专业水平较高,他们不甘于现状和墨守成规,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创新欲望或创造冲动,喜欢富有新意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中实现自我的目标和价值。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决定因素,能够创造出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七)人力资源具有层次性。企业人力资源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专业层和操作层,其在知识、技术水准及业务能力上具有明显差异,在新知识、新观念的吸收及开拓创新上也各不相同。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特点所谓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取得、开发和保全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资源获得成本,包括人员的招聘费用(广告费、设摊费、面试费、资料费、培训费等)、选拔费用(面谈、测试、体检等的费用)、录用及安置费(录取手续费及调动补偿费等)。(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即要使员工达到符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业务水平和提高其工作技能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员工的上岗教育成本、岗位培训及脱产学习成本等。(3)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指在使用职员的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包括维持成本和保障成本。(4)人力资源离职成本,包括离职前的低效成本和空职成本,即由于员工的离职而影响到某职位空缺可能使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完成受到不良影响而造成的损失。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资产是由拥有智力资本的员工,并且正是由于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才具有了生命力和竞争力。由于高新企业员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6

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并呈现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趋势。但是,基于物联网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没有跟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步伐。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经常陷入管理与技术两张皮的困境――从管理角度设计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从信息技术角度设计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们都没有考虑管理与技术融合来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背景下的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融合管理与技术,更要考虑企业是个大系统性质。因此,大系统智能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革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为企业大系统智能控制提供物质基础;控制理论的发展规律为企业大系统智能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大系统智能控制是智能控制与大系统控制的融合。智能控制论是控制理论向智能水平高度发展的新分支,大系统控制论是控制论向系统规模广度发展的新分支。

一、技术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两张皮: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回顾

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并呈现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趋势。但是,基于物联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没有跟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步伐。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经常陷入管理与技术两张皮的困境:要么是侧重于管理角度而忽视IT技术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其结果是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设计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能适应现代IT技术环境;要么侧重于IT技术角度而忽视管理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其结果是设计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能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两者都没有从IT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一)基于管理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

前者主要成果如下:美国国会颁布的《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美国SEC陆续的多项相关最终规则(Final Rule)和草案(Proposed Rule)、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在2004年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控制指南》、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IASB)制定的“内部控制指南”、我国财政部在2007年3月4日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些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典型的法律文件。它们规定了企业在整体或业务层面上必须达到的要求,却没有指明企业如何通过IT控制平台才能达到法案规定的水平。比如SOX要求企业内控必须有效,并在财务公告前90天内评估内控效力等,但是企业需要控制什么,如何控制,内控效力又如何评估全都不在SOX的范围内,特别是落实到IT控制方面,SOX完全没有给出任何指导意见。同样,对SOX法案起细化作用的PCAOB审计标准的作用同样仅限于原则层面,如在审计准则的第35、40、50、75条款中都没有具体规定在IT平台上如何进行审计。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虽然独立出来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第xx号――计算机信息系统(征求意见稿)》,但是它也只是从信息技术的技术控制角度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财政部公布的其他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也没有体现基于IT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基于技术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

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如,软件开发人员)由于不懂现代公司运行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他们多是从企业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如:组织控制、系统开发控制、信息系统的操作与维护控制、数据资源控制、硬件与软件的控制、系统软件控制与网络控制)与应用控制(如:输入控制、通讯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的角度来研究公司的治理与内部控制。这些治理与内部控制不能体现公司管理的目的。如,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在1996年公布的《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原英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规范》BS7799―1与BS7799―2《住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在2000年12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同的ISO17799(我国也将采用为CNS17799)等都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而不是公司管理角度进行内部控制。

总之,当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是单纯从企业管理角度,就是单纯从信息技术角度,都没有从技术与管理共生协同的角度进行考虑与设计,管理与技术两张皮。而物联网下,企业的生产要素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一样是主体与客体相融合的要素,不像以前,劳动者是劳动主体,生产资料是劳动客体。因此,必须改变原来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性质。

二、企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物联网下企业的特征

企业内部控制性质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越来越呈现“大系统”的性质。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料、各种原料的智能化(smart)以及网络智慧化(intelligent),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呈现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等复杂的“大系统”的特征。

(一)规模庞大

企业大系统包含相互嵌套的子系统(小系统,如:生产经营系统、信息系统、管理系统)、部件(如:机器设备)、元件(如:传感器、接收器等)甚多。通常,企业大系统占有的空间大,经历的时间长,设计的范围广,具有分散性(如:企业全球化经营)。

(二)结构复杂

企业大系统中各子系统、部件、元件之间大的相互关系复杂。通常,企业大系统中不仅包含有物,还包含有人,具有“人―物”、“人―人”、“物―物”之间的多种复杂关系,同时,由于物联网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料、各种原料的智能化(smart)以及网络智慧化(intelligent),企业除了人之外,各种“物”也都相应成为主动系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客体的关系真正成为相对的关系。

(三)功能综合

通常,企业大系统的目标是多样的,企业不仅要实现技术上的生产目标,更要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同时要实现社会责任目标和生态和谐的目标。因而,企业大系统的功能必是多方面的,如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功能、企业经济管理功能、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企业社会就业功能等等,为此功能要系统综合。

(四)因素众多

企业大系统是多变量、多输入、多输出、多目标、多参数、多干扰的系统。同时,企业不仅有“物”的因素,还有“人”的因素;不仅有技术因素,还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不确知性。

正因为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如何分析、设计、控制、管理、高度指挥企业这个复杂大系统,这是当前控制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大系统智能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革命

(一)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企业大系统智能控制的物质基础

从技术角度看,人类进化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一般说来,人类进化发展经过“生物学意义进化”阶段、“文明进化”阶段两个阶段。当前,正在向“智能进化”阶段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辅人”阶段、“拟人”阶段到“共生”阶段的发展,科学技术为企业智能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生物学意义进化”阶段的特征是仅靠生物体自身各种器官功能的调整来增强它的能力,是一种“着眼体内”的进化,如:人类的直立行走与手脚分工。

人类的“文明进化”阶段的特征是利用外部世界的资源来增强自身的能力,如: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原理升华为科学,制造工具的经验和技巧则沉淀为技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完全是为“增强人类能力”服务的,因此,命名为科学技术的“辅人律”。如:农业时代的发展主线是增强人类体质功能的材料科学技术和相应的基础科学;工业时代的发展主线是增强人类体质功能的能量科学技术和相应的基础科学。

人类的“智能进化”阶段特征是利用外部世界的信息及智能资源来增强自身的能力。如:物的智能化(smart)、网络智慧化(intelligent),它们为人类的智能外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信息时代的发展主线是增强人类智力功能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相应的基础科学,这就是在科学技术的“辅人律”基础上的科学技术的“拟人律”。既然科学技术的作用是“辅人”,它的发展是“拟人”的,那么,科学技术和利用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工具就必然与它的主人(人类)形成以人为主、以机为辅的共生合作关系,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共生律”。

因此,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辅人律”、“拟人律”、“共生律”,处于21世纪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就应当是“增强人类智力能力”。“智能”是“信息”的精彩结晶,“智能科学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辉煌篇章,“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的新动身、新阶段。

所以,正如人类不仅要研究“脑的结构”,更要研究“脑的工作机制”,我们不仅要研究企业的智能结构,更要研究企业智能工作机制。

(二)控制理论的发展规律:企业大系统智能控制的理论基础

根据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当前控制理论发展经过“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大系统控制理论”、“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等四个阶段,具体如图1。控制理论的发展为企业智能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代控制理论即所谓“经典控制理论”,它主要采用传递函数模型、频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研究单变量控制系统设计和单机自动化技术问题。

第二代控制理论即所谓“现代控制理论”,它主要采用状态方程模型、时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研究多变量控制系统设计和机组自动化技术问题。

第三代控制理论分为两个发展方向:大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理论。

大系统理论,代表控制理论向广度方向发展。大系统理论是第二代控制理论与运筹学相结合、控制系统与系统工程相结合的产物,主要采用状态方程及代数方程的数学模型、分解―协调方法,研究大系统的最优化、稳定化和模型简化等问题,以及大系统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和经济问题。

智能控制理论,代表控制理论向高度发展,提高控制系统的智能水平。如:自识别、自组织、自寻优、自适应、自学习等方面的智能水平。智能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控制工程与知识工程相结合的产物。

第四代控制理论就是“大系统智能控制”。

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是第四代控制理论,反映了控制理论向广度和高度两个方向的发展。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是智能控制向广度的发展,研究各种大系统的智能控制问题,包括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生物生态大系统的控制、管理、决策等问题;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是大系统控制向高度发展,提高大系统控制的智能水平,如大系统的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能决策的水平。

第四代控制理论即大系统智能控制符合学科“分化―结合”的规律。如果说,第二代控制理论分化为大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理论,那么,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将是大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四、大系统智能控制:企业大系统智能控制的性质

智能控制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自动控制(automation control)相结合的新技术,是工程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课题。大系统智能控制是智能控制与大系统控制的融合。智能控制论是控制理论向智能水平高度发展的新分支;大系统控制论是控制论向系统规模广度发展的新分支。大系统智能控制按控制级别可分为高层控制和基层控制。高层控制包括指挥决策、计划管理、生产调度;基层控制包括自动调节、过程控制、操作控制。大系统智能控制按智能类别可分为如下控制性质:自稳定控制、自识别控制、自协调控制、自优化控制、自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自规划控制、自修复控制等。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ways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rapid, structure and linear demand also gradually become complex, lea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bridge engineer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crease. The bridg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highway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o grasp and required an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The best possible quality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urit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echnical quality accident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bridge engineering.

Keywords: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车辆数目急剧增加,因此对我国路桥的基础设备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为了缓解交通用地的紧张局面,路桥施工项目数量增长迅速。同时,路桥施工的技术与质量控制也成为了路桥工程管理的工作关键。为了达到质量与效益双赢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提高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才能达到管理工作的目标。

一、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这样一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随着公路建设的四通八达,人们对路面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既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也是预防路桥施工常见问题的重点。它的科学实施在降低施工质量问题治理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的使用年限,从而为降低工程的维修成本奠定基础。因此,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水平是目前路桥施工单位的首要工作,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的措施

由于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必须以完善技术管理及质量的控制体系为基础,严格实施科学的管理方针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的控制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全方面发展。对公路质量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除了要求路桥工程的质量安全外,还需要保证路面的平整度、美观度以及尽量的降低建造成本。因此,经过长期实践在提高路桥施工质量及技术控制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切实可行的基本方案。

第一、完善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分析出发,针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建立基础性强的新型管理体系。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有效地实施质量控制方案,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经过分析论证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施工项目,同时针对企业管理体系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当基础性的控制体系建立之后,企业需要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证,对基础性控制体系不能针对的观点进行修改,从而完善基础控制体系,并且此保障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体系在实际情况的实施中的针对性及适用性,确保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第二、针对路桥施工的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路桥施工项目的工作重点。施工单位应当针对技术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管理与技术控制工作。在项目施工前科学的设置技术控制点,在施工中对技术控制点严格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以便于达成管理目标,保障路桥施工项目的质量,防止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在压路机等机械设备的操作中应注意相关的技术手段,禁止Z字行车,,严禁急停急起,避免齐鲁及长时间的停放在压实不久的路基上面。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加强压实度、厚度和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方法加强技术管理,以科学的技术管理方式保障路桥工程项目的质量。

第三、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现场环境的控制与管理。施工技术与质量的控制除了严密的管理体系外,还取决于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是保障施工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技术工作的主体,因此应当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和教育,不断的强化技术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确保在施工项目安全有序的进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的避免技术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如期完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成本。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施工的进行和质量的控制。因此为了保障施工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噪声污染和场地环境维护,保障施工场地的污染程度不干扰施工的正常进行,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完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

三、巧妙运用现代施工理论

在路桥工程的施工中运用现代的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技术及施工的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成果。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工作既是路桥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心,同时也是施工企业能再广阔的市场空间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中通常运用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论,根据影响桥梁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对可能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的质量控制因素和技术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尽量在施工过程中降低和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几率,确保路桥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管理达到预期效果。运用现代施工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采取创新性的管理控制方法,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施工项目单位各种突况的治理成本。

四、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总论

综上所述,目前有效的实施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计划是路桥施工工程单位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作为影响路桥工程质量、寿命和维修费用的关键,只有科学的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当以科学、有效的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以此保证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开展,确保施工质量的安全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在施工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当提高自身技能,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促进路桥施工的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工作的实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蔚,李昶:《路桥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3期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8

《论内部控制理论创新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就新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探讨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以期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二、课题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现代企业理论和管理实践表明,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提高起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其内部控制。现如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和深入,在企业中也是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已变成主流,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创新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背景

xx年7月,财政部相关部门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着手建设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同时,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深交所、银监会、保监会等单位也纷纷着手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及研究工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被置于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中的控制活动由对人控制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控制理念中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内部控制理念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3.内部控制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4.内部控制理念创新:

(1)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包括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注重企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注重企业文化的灌注、创造开发思维的学习环境等等。

(2)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如因环境的改变对原有不和谐的制度加以删除、改革,在原有的制度上加以创新等。

(3)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如管理层次、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等。

(4)科学技术的创新:系统开发的控制、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维护的控制、防治病毒的控制等等。

5.内部控制观念创新之后对企业的影响。

五、论文提纲

前言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剧增,单纯依赖原有的内部控制理念已难以应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理念需要得到创新。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四、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得到改善

(二)控制风险加大

(三)控制活动发生变化

(四)信息与沟通方便快捷

(五)监控任务增加

五、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

(一)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

(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

(四)科学技术的创新

六、创新点

1.建立信息技术运用到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针对信息技术,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七、参考文献

1.王利彦、张继东 《企业内部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年8月出版;

2.示嫣红 《企业内部控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3.颜梦玉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家天地》xx年年第11期;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车辆数目急剧增加,因此对我国路桥的基础设备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为了缓解交通用地的紧张局面,路桥施工项目数量增长迅速。同时,路桥施工的技术与质量控制也成为了路桥工程管理的工作关键。为了达到质量与效益双赢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提高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才能达到管理工作的目标。

一、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这样一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随着公路建设的四通八达,人们对路面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既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也是预防路桥施工常见问题的重点。它的科学实施在降低施工质量问题治理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的使用年限,从而为降低工程的维修成本奠定基础。因此,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水平是目前路桥施工单位的首要工作,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路桥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路桥施工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路桥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控制。我国现阶段要确保公路的施工质量,避免路桥施工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其重点在于抓好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后期的公路维修的成本,还能有效地保证公路施工工程的质量,最终有利于公路的使用寿命的提高,为人们带来福祉。

2、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为路桥施工企业降低质量控制的成本,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保证公路使用的安全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达到提高施工公路的安全性的目的。

三 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管理的措施

由于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必须以完善技术管理及质量的控制体系为基础,严格实施科学的管理方针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的控制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全方面发展。对公路质量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除了要求路桥工程的质量安全外,还需要保证路面的平整度、美观度以及尽量的降低建造成本。因此,经过长期实践在提高路桥施工质量及技术控制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切实可行的基本方案。

1.完善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分析出发,针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建立基础性强的新型管理体系。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有效地实施质量控制方案,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经过分析论证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施工项目,同时针对企业管理体系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当基础性的控制体系建立之后,企业需要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证,对基础性控制体系不能针对的观点进行修改,从而完善基础控制体系,并且此保障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体系在实际情况的实施中的针对性及适用性,确保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2.针对路桥施工的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路桥施工项目的工作重点。施工单位应当针对技术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管理与技术控制工作。在项目施工前科学的设置技术控制点,在施工中对技术控制点严格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以便于达成管理目标,保障路桥施工项目的质量,防止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在压路机等机械设备的操作中应注意相关的技术手段,禁止Z 字行车,,严禁急停急起,避免齐鲁及长时间的停放在压实不久的路基上面。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加强压实度、厚度和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方法加强技术管理,以科学的技术管理方式保障路桥工程项目的质量。

3.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现场环境的控制与管理。施工技术与质量的控制除了严密的管理体系外,还取决于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是保障施工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技术工作的主体,因此应当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和教育,不断的强化技术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确保在施工项目安全有序的进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的避免技术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如期完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成本。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施工的进行和质量的控制。因此为了保障施工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噪声污染和场地环境维护,保障施工场地的污染程度不干扰施工的正常进行,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完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

四 巧妙运用现代施工理论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O213.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家用车辆数量急剧增加,这对我国路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路桥工程在近年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现代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与相关措施,以此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关于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

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重点,其科学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质量通病治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使用寿命,为降低维修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其还对保障公路行车安全、降低“桥头跳车”等现象造成的交通事故。加强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代路桥施工企业的首要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路桥施工工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路桥施工技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是与日俱增的发展着,为了减轻我国交通的压力,我国的路桥施工的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也正因为路桥施工的项目在不断的增加,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赶工,一点也不重视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为了节约成本就置质量和安全不顾只一味的偷工减料,导致了路桥施工的质量没有达标,公路存在着安全隐患,最后还会因此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

二、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对策

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对企业、人们、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才能有效的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的能力,为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下是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对策。

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

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应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分析出发,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流程等构建基础性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针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环节进行人员的培训等。在基础性管理体系完善后企业还应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对基础管理体系中不能针对工程特点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基础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确保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实施中具有适用性与针对性,以此保障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实施,确保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2、不断加强路桥施工前技术的管理和路桥施工技术的管理

不断加强路桥施工的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在路桥施工的过程中,要以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对路桥施工的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个是我国现代的路桥施工的企业的管理重点。只有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对路桥施工的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才能有效的保证路桥的施工质量。不断加强路桥施工前的技术管理。在路桥施工前,结合路桥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合同的要求,对此路桥施工项目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设定路桥施工中的技术的控制点,也要在路桥施工企业中的控制和管理中制定的技术的控制点,以此来保证路桥施工的质量能够达到施工质量的标准,以及达到了路桥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的目标,最后就能保证路桥施工的安全性,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3、运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 ,提高管理效果

现代路桥施工企业还应运用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果。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应运用预防性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针对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路政,将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技术因素、质量控制因素等制定预防措施,以此确保施工过程能够有效减少和降低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效果的达成,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企业各种问题治理的成本。

4、不断加强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工作

认真的考虑和研究会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在路桥施工前必须要先充分的考虑和研究会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并且为此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尽可能的保证路桥施工的质量。严格的、认真的控制和管理路桥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点。当路桥施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有关于质量管理工作和技术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不间断的,并且旁站的指导和检查路桥施工工程的每一事项,这样才能为路桥施工的质量控制的目标有效的实施。

结语:

针对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自身技术力量的培训与培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段春国,赵家彪. 论述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J]. 经营管理者,2012,09:291.

[2]郑联昌. 浅析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 价值工程,2010,33:73-74.

[3]季胜华,常虎. 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分析[J]. 科技资讯,2011,36:125.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1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建立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更好地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科学设计、操作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大量事实表明,优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规范化,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计算机企业活动、内部控制理论,通过对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找出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企业发展的新技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介绍,探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推动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二、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基础

(一)计算机企业的特征

从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通用的计算机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前瞻性。市场需求是计算机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牵引,要求更高的人力资源配置、组织和项目管理水平;(2)创新奉献。计算机企业的活力是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发明不断,计算机企业的存在有没有意义。(3)高风险。计算机公司需要使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可以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但是市场发展同时又有许多不定因素。因此,计算机公司比传统的企业风险更大。(4)科技人才聚集。计算机技术和组织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并参与信息技术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5)产品更新换代快。如同我们的手机,新产品推出周期一般不到两年。各种软件系统,1.0版、2.0版、3.0版等层出不穷。(6)信息安全要求严格。支持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和安全体系结构,并保护独立拥有知识产权。计算机系统,如果不重视安全防护,一旦遭受病毒攻击,损失不可估计。

(二)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核心要素及特殊性

(1)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

资金是企业维持生命的血液,是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一要素。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其生产、企业管理、贸易和服务相对复杂,其资金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一些有经营风险的公司,为了回避风险,则增加了融资困难,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缓解和解决资金问题,因此,银行、基金,投资者等均需要了解计算机企业资金流入和使用的现状。第二,计算机企业有相当大比例的无形资产。产品技术密集型是计算机公司的重要特征,资金流入企业,主要用于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管理。最后,研究和开发需要更多的投入。计算机公司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提高技术创新,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和产品,以符合市场需求,扩大企业市场份额。

人力资源则是计算机企业保持创新、高效运行的关键要素。企业大多数是技术人才和计算机管理人员,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很容易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此外,计算机企业的技术人才与传统行业人才相比,稳定性较差,往往容易出现人才流失,导致企业可能面临人才短缺。

先进的技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成功的计算机企业的首要条件。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进行技术创新和不断研发,从而保证企业不断拥有适应市场的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发达国家企业一般从市场筹集更多的技术研究,而我国企业相对大多数来自政府,所以,要不断引导企业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计算机企业内控构建特殊性

当前,新的工业计算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也是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科学理论和高新科技服务,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新技术使经济信息传播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从而缩短科学研究与生产领域的距离和空间。

因此,计算机企业需要面对比传统企业更多的控制因素,其内部控制不仅要遵守基本原则,特殊的计算机业务更要求强化重点控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足够灵活的结构,协调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

(3)计算机企业的内控导向

基于计算机企业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我国还没有完整的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为其参考,但是时效性较差和缺乏科学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关的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投资管理、人员营销、合作伙伴关系等管理控制信息集成。

高新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常态化,有助于计算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该系统实现企业运行良好,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模式、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密切相关、长期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都可以形成。这不仅可以避免计算机企业的高风险,同时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价值、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三、 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理念的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计算机企业不断引入内部控制框架,并迅速付诸实践,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计算机龙头企业在国外和香港上市,按照上市公司监管的相关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以符合上市的监管要求。然而,由于接受新系统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很多企业在当初对内部控制概念和知识概念认识不清,如,有的简单地归结为是一个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的认为是为防止欺诈,或纠正错误的系统监督。还有一些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是迎合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以满足监管要求,不是主动开展这项工作。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搞清楚内部控制的内容,而且要搞清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建设、执行措施和效果,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计算机企业属于技术行业,企业内部的工作有多个行政部门分工,根据生产经营安排和管理的特点设置具体业务流程。因此,对一个部门或团队的控制,都会与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业务和人员出现交叉现象,如果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就会出现交叉和矛盾,影响执行效率的提升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等等。目前,大多数计算机企业已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案及相关实施细则,但有的方案与企业的具体特点不相配套,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甚至走走形式,真正无法实施。有的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沟通缺乏,不能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最终降低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

(三) 缺乏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视

内部控制环境一般显示的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氛围和环境,大多是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和约束下形成的。在企业发展和文化培育中,引导和影响员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目前,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有关监管机构对计算机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中,内部控制是一系列管理制度中所必须具备的。问题是,公司治理虽然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很多的算机公司都没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公司治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有些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职能部门,或者没有纳入公司议事日程进行检查和评估,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发展。

四、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 提高计算机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

企业法人应充分认清计算机企业自身特点,及时掌握计算机企业发展的风险点,注意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管理层是企业的龙头和核心,只有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并予以实施,把内部控制这一思想贯穿到企业管理全过程,才可以规避和降低管理模式的经营风险,保证企业永续发展。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步引入先进的理念,才能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企业应强化内部控制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能真正能利用内部控制的优势,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在其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控制和调节其发展的主要途径。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也是应考虑的因素,从经验、人才、技术、产业和综合分析来看,要建立合适的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企业应明确专门的机构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检查和评估、调整,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三)积极建设内部控制环境

前面已经论及,有的计算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有的企业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助于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因此,计算机公司应对标先进企业,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以阻止各种非理,克服经营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此外,计算机企业还应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风险控制和管理意识,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建设。

结语:计算机企业既属于技术行业,也属于服务业范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与沟通有了更高、更直接的认识和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计算机企业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施内部控制,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和规避风险,迎接挑战。目前,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积极采取落实措施,如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等,一定会加强计算机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从而促进计算机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锡才、彭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童立华:《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 TM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也是生产现代化的一种标志,近些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及嵌入式技术迅猛发展,也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引发了工程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电气自动化让各个行业都走进了现代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管理领域,走入了自动化发展阶段。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对电力的生产、传输及计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是行业发展的必要,自动化技术也是电力行业的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智能化、最优化、协调化、适应化、区域化发展。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保证了控制操作的高可靠性。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 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 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 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 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 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 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 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三.机电自动化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向。

1. 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的应用。

该仿真系统在可提供大量实验数据的前提下,还可多种电力系统的暂态及稳态实验同步进行,还能用以协助科研人员测试新装置,且多种控制装置都能与其构成闭环系统,从而为灵活输电系统及研究智能保护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的引进,方便了对电力系统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成具备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

2. 综合自动化技术与智能保护的应用。

目前,国内的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自动化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相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制的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电站。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自适应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等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使得新型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

3. 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

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故障诊断、运行分析、规划设计等方面将模糊逻辑、专家系统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实际研究,并且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同时也开展了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4.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采用的模型为最新国际标准公共信息模型,输电网的理论算法采用与配网实际与高级应用软件相结合,负荷预测时配合应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最后进行潮流计算时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主要表现在信息配网一体化、高级应用软件、配网模型、中低压网络数字方面,最终,解决了载波正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路由、衰耗等技术难题,正是因为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才得以提高了载波接收灵敏度。

四.电气自动化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1. 办公系统需要实现自动化。

办公系统主要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系统等方面,构建企业自动化管理系统需要很多技术的支持,例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自动化办公系统是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因此,实施办公自动化信息战略是企事业实现现代化办公的需求与趋势。企业的办公系统实现自动化可以基于软件来实现,也可基于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但是要注意到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及升级的简易性。现行的办公系统还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系统的资源,还可以节约成本,在实际的办公自动系统中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2. 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平台。

当前,有代表性的三种主流的办公自动化技术主要有三种,既LotusDomino/Notes平台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它也是最早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基于Microsoft平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模式,主要采用WinNT/2000操作系统,以ASP为开发语言提供内容存储;还有就是基于基于Jsp/Java平台的办公系统,其实现原理与上一种技术基本是一样的,只在是使用的开发语言上略有不同,且其在系统的维护上费用较高。这三种技术平台在设计与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上有不同的应用领域,也是推动办公系统自动化进程的主要技术。现在已经演变出更多的技术来实现办公自动化。

3.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功能的实现。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公文的收文、批阅、流转与存档等。但在对公文处理一岙会涉及到公文的流转,其过程实现是较为复杂的,在开发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有公文的查阅权限调协,公文的、修改、删除等操作,都要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实现,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数字签名技术、传输加密技术以及审批身份验证技术等。办公自动化系统核心功能的划分与实现要与客户的需求分析为依据,其主要原则则是要达到理念优先、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优良、价格合理。这些也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前的前景与方向。

五.电气自动化在汽车性能设计上的应用。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与路况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驾驶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并且开始逐渐融入人类的能力范畴。当前,汽车驾驶自动化的实现主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控制技术来实现。现在,汽车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汽车生产厂家都下大力气在汽车性能的提升上,其中自动化就是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驾驶者可以在计算机的协助下将驾驶工作逐渐转移到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通过厂商的大力发展,自动化技术在提升道路利用率,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及燃油消耗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与突破,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发展前景。

1. 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统一化。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对电气自动化产品的设计、测试、开机、维护都有重要意义。能够把开发系统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这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说,是跨越性的一步,能够将系统通用化。系统的网络应该保证现场的设施、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数据保持共通。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市场化。产品想长久的发展,就要深化制造部门的体制改革,还要关注市场化的影响,以便保证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企业不仅要在技术的开发上投入,还要使零件的配套生产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市场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采用微软公司的标准化技术后,工程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成功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考虑到自动化系统策划方案的重要,当企业进行系统连接时,必须采用微软操作系统,那么这种情况下办公室使用的就是 IP 系统,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之间联系的建立就是通过 PC 系统。程序标准化接口使厂家之间的数据交换有了保证,解决了通讯产生的难题。

4. 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生产将更加的安全。安全防范技术的集成化是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重点就是保证系统的安全。在非安全状态下,用户要如何选择才能实现安全。在分析我国市场的发展特性后,我们应该从最高安全级别开始,逐渐延伸到安全级别低的领域,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公共设施层与网络层,实现对此系统的安全设计的全面研究。

5.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在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计划的指导之下,随着市场化的环境,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并且企业不断吸收创新技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科研的投入,为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健全、完善机制对创新都是非常有利的。目前我国企业主要生产一些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主要服务于中小型的项目,企业应该打开自主创新的新局面,转换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提升创新能力。

电气自动化可以与地球数字化互相结合。此设想包含了自动化的创新经验,可以把大量的相关数据整体为坐标,最终成为一个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将信息全部放入计算机中,与网络结合,不管人们在什么地方,根据地球地理坐标,便能知道任何地方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加强企业与相关院校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到此专业的学校中建立车间,进行技术生产等,建立学习形生产培训基地。还可以走入企业进行教学。将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此外,还要与现代网络联系起来,积极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加强专业培训,提供研究人员水平等。

七.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我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中经过了多次变革与专业的调整,但是由于其应用范围广泛,在社会的各种生产层面都会有所应用,与其他科学技术相结合,也对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结合与渗透革新了传统的方法与理念,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海蛟. 关于机电自动化实际应用的分析 [期刊论文]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8期.

[2] 孙永和Sun Yonghe. 楼宇自动化技术在医院机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中国医院管理》 -2005年5期.

[3] 姜新星 姜浩.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机电信息》 -2012年21期.

[4] 房付玉.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年23期.

[5] 范翔. 试论机电自动化技术及其发展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