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6:20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82

1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社会过程的一代代的习得和传承生活方式,文化需要通过人类的创造和不断地更新各种方法和工具而获得。幼儿园教师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中的次级社会文化而存在,从社会文化、幼儿园文化中产生,但又区别与二者。它是针对幼儿园独特的情况、环境、教育对象而产生的特殊的文化。

幼儿园教师文化为研究取向的方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幼儿园教师文化定义可以直接解释为泰勒的演绎。有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文化,包含了对教学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师目标、工作环境、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文化生活、教育设施、社会组织、教师制度规范和传统习惯等。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的视角应该从集体到个体,从“教室文化”到“教师文化”,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以免忽视构成文化群体的现实条件。因此,幼儿园教师文化被视为个体生活方式、文化知识水平、价值取向和显的总和。

2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结构

经过深入研究了解文化的概念,新教师文化的定义逐渐摆脱了显性的行为模式和内在的价值体系的固有思维。文化包含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指的是组织成员(或团体)所分享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教师文化是以成员之间的关系形式和联系方式来表达的,它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方面,从教育实践来看,幼儿教师的行为是其“外在现实”的反映。幼儿园教师文化不只是在我们想象中存在着,也是在平时的身体力行中体现。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实践中,可以共享一定的价值观,形成有目的、有价值的理想范式选择,并将这种价值选择模式与幼儿园教师实践相结合。从这些方面来说,幼儿园教师文化是一种常见的信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3 关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特征

(1)幼儿园教师文化情感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智力水平较低,但却在高速发展的幼儿,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自身拥有的专业水平还不够,情感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和特点。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关爱,给予情感上的呵护,因此,由于情感性的特点,也引发了教师女性占主导的现象,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教师会更亲和、更有安全感、心思更细腻,洞察孩子的心理变化、生理变化的灵敏度也更高。

(2)反思性。幼儿园教师文化作为孩子系统性启蒙教育的第一步,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技巧上不断提高,不断对孩子进行最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所有的教师一样,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育之前,都会有一个预先进行的备课过程,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会随时针对当前的状况,进行调整,随时会生成更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在此情此景下,生成最好的教育。

4 存在的问题

41 重理论,轻实践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但将所有的研究进行归类即可发现,大多数研究均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与实践进行结合。幼儿园作为儿童系统化培育的第一步,具体的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的氛围、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幼儿园的教师文化,都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将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高于实践,但理论更多的给实践指导和服务。幼儿园教师文化包含的因素很多,而大部分研究均停留在保证教师正常的教学的层面上,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缺少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技巧、教学方式、个人素质、沟通技巧的研究,应当对幼儿园教师文化进行更全面的挖掘和分析,从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提高个体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幼儿园整体文化的进步,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42 研究范围有待扩充

“幼儿园教师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幼儿园的方方面面,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整体进行把握,没有进行细致的挖掘。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幼儿园教师文化与教师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影响,幼儿教师的性别因素对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影响。而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性格因素、课程安排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幼儿园教师文化类属于教师文化这一大的范畴,因此需要具备与教师文化相关的理论体系,需要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而目前关于幼儿教师文化的研究的学科基础还比较单一,未能做到多学科的综合,这就限制了幼儿教师文化更好地与教师文化联结,造成研究者不能从文化层面对幼儿教师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从深层次解读幼儿教师文化。因此,应当站在教师文化这一主线,以教师文化为基础,研究幼儿教师文化,确保理论基础更加牢固,理论研究更加丰富、全面、系统。

43 教师性别比例失衡

由于幼儿园教师文化情感性的需要,而女性教师母性角色的优点,更有耐心、更会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团队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甚至几乎全部的比例,而正常的教师比例应该是男女教师各占一半,这样,可以让男孩女孩都能有更好的性别榜样和教育,保证孩子性别个性化地健康成长。

近些年,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不仅吸收外来理论的精华,而且还不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自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文化的研究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同期进行革新,不仅如此,研究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增多。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文化开始成为研究主体。究其根本,幼儿园教师文化在幼儿园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幼儿园文化的主要根基。因此,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对幼儿园的组织发展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幼儿园教师文化环境还能够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文化精神。正是在这样一个需求下,在未来的研究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而且还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更直观地反映和呈现出当前幼儿教师培养的现状,为更好地服务实践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宏伟教育叙事与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05(4).

[2]汪寒鹭,姜勇,陈妍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状况[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

[3]Hargreaves,D The occupational culture of teacher// In PWoodsTeacher strategies[M].London:Croom Helm,1980:125-148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2-0018-0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诉求。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二元分离,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衔接,大学与幼儿园长期以来缺乏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导致了幼师院校师范生专业准备不足、适应期较长、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幼儿园教师与大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大学与幼儿园建立专业合作共同体,共同探索促进师范生、幼儿园教师和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路向。目前,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呈上升趋势,合作研究日趋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然而,这种合作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方合作还处于不成熟状态,活动的开展多流于表面和形式化,等等。究其缘由,是与大学和幼儿园文化的突有关。要想实现大学与幼儿园可持续的深度合作,加速双方的文化融合是必由之路。

一、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的主要表现

所谓文化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排斥的过程。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两者文化之间的对立、排斥、竞争和挑战,它有许多表现,如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在性质上的突:相比幼儿园文化的继承性、保守型、封闭性,大学文化更具先进性、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开放性;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在功能上的突:幼儿园文化偏重于凝聚激励,而大学文化偏重于导向辐射;大学价值观与幼儿园价值观的突:大学共同信仰和守望的基本价值观主要是追求真理、坚守道德、崇尚自由,而幼儿园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基本价值观;大学教师文化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突是双方深度合作的最大障碍。

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术水准、职业道德,融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一般而言,大学教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承担着教育者、研究者和社会批判者三种社会角色,并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履行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社会职能。由大学教师组成的“学者共同体”尊奉真理至上的价值观念,拥有自己的信念,具有共同的使命感,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并享有学术职业的自由和限度。由此形成了大学教师特有的学术文化。大学教师坚持一种“以学术为业”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在追求学术品位时往往会疏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要。“学者”“专家”的角色定位容易使得他们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指手画脚。如果大学教师以这种姿态与幼儿园合作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合作共同体成员。通常来讲,幼儿园教师关心的往往是“如何执行”“怎样操作”等问题,他们一般并没有多少兴趣与时间去研究教学,反思实践。进一步来讲,大学教师偏重于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究,在应然状态下如何解决问题。幼儿园教师则关注教育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经验,在实然状态下如何解决问题。大学教师的专业生活更多的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生活,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方面有更多的自,他们的专业进修也基本上是自主安排进行的,总之,大学教师在时间支配、专业生活的规划与实施方面拥有更多自。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则比较有组织性、纪律性。一般幼儿园都有统一的教研、备课制度,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方面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一致,“趋同性”是幼儿园教师较为明显的专业生活特点。此外,目前我国主要由大学负责对幼儿园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幼儿园教师在选择专业进修的方向与内容方面的自主性较为缺乏。现有的继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大学教师的话语方式和学术思维方式令幼儿园教师产生一种疏远感,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可操作性、对模式及策略等的过度关注又使大学教师感到合作与沟通的十分艰难。

二、文化建构主义对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启迪

面对大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文化突。设法平衡与弥补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指的是大学与幼儿园双方经过文化上的碰撞、对话、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创生出一种能够高效率推动双方合作、高质量促进双方发展、高速度提升双方教师与师范生专业水平的新文化。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兼并和渗透,而是文化的提升和再造,文化间的共生、共创与共荣成为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必然取向。

文化建构主义给大学与幼儿园文化如何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建构主义将文化看作是基于共同的或部分共同的意义和解释模式,并认为文化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对行为者的角色、行为都产生影响,并通过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进行创建,它依赖于个体和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建构主义以人与人的互动为基础。着眼于文化的创建和制度化,主要研究组织自我形象的发展变化和互动过程,以及新的组织文化特征。从组织文化的层面来看,组织中的不同群体或成员代表了不同的个体文化,他们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也不同。任何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理解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角色,甚至完成角色的转变,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组织文化。

从文化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指拥有不同价值观的教师由于秉持原有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沟通方式、教学理念和决策模式等在合作中所产生的突。这些突如果处理不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作成效。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合作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是解决文化突的有效途径,也是影响大学与幼儿园管理绩效、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是观念、制度、行为和物质等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它通过群体间的互动,改造他人和自身的行为方式、基本信念,塑造出一个新的组织文化。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首要环节是正确认识大学与幼儿园的文化差异,找到构建共同价值观的切入点。

三、文化融合视野下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的构建

在文化融合视野下理解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就是要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幼儿园实践文化

的互动。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伙伴关系,合作在改变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理论的重新建构。大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只有结成伙伴,平等交流与对话,一起探索幼儿园教育问题,才能不断创造出充满生机的新的教师文化。

大学与幼儿园的伙伴合作,会经历一个由不甚和谐到和谐的渐进过程,进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型专业合作共同体。这种专业合作共同体不隶属于任何一个行政单位,民主、开放、探索并解决问题是这个共同体的特征。共同体中的成员来自幼儿园、大学,成员之间没有层级,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突破成员的经验、背景局限,形成对教育问题多角度、全面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自大学文化的理性思考、探究事物本源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可以感动、引导幼儿园教师;而率直、感性和讲究经验与实际的幼儿园文化也可以感染、启发大学教师。

四、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构建的路径选择

大学与幼儿园建立专业合作共同体,一方面要承认双方文化存在差异,客观看待文化突,并积极地将这种差异视为合作的一种资源。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在幼儿园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构建的路径如下。

1 尊重彼此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遵循了“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为对各自原有文化的尊重。尊重是融合的前提,没有尊重,融合就失去了基础。大学与幼儿园都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悬置偏见,宽容异端,增进理解”的立场开展对话。教书育人是大学、幼儿园的共同责任与使命,由于教育对象和性质不同,教师专业关注、专业态度、专业生活方式不同,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特质也存在差异。大学文化的特质是探究、改革、创新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幼儿园文化的特质是引导孩子学习、进步。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差异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比如,大学多学科的文化环境,能最大限度地为师范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大学充满批判、反省、研究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师范生发展批判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这样的文化氛围,通常是幼儿园所缺乏的,因此是幼儿园应该学习的。

2 重构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

重构大学文化意味着要有效地改变“研究型文化”和“教学型文化”彼此失调的局面。当前,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科层制”的学术管理机制,奉行“不发表学术论著就站不住脚”的信条。这种信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师指导师范生从事教育实习、见习的积极性以及熟悉、了解、研究、帮助指导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热情。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必然会影响大学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与大学合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可以持续、无偿享有大学教师带来的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及实践指导。倘若这方面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幼儿园教师不可能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重构大学文化,关键是变革制度文化。例如,可以规定所有的大学教师必须有在幼儿园从事实践指导的经历,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参照。重构幼儿园文化意味着要促进幼儿园教师由“操作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只有实现角色转变,才能有效地利用大学教师的思想资源。重构幼儿园文化还意味着幼儿园教师要改变对教育理论的不恰当期望,与大学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协商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

3 确立共同的实践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学前教师教育更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以学前教育一线的实际需求为教师培训的前提,也就是说,幼教人才培养应该由大学、幼儿园共同完成,而不是大学单独完成。大学与幼儿园要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旨趣和目标,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共同的价值观和规则体系,并共同维护这种“共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重心应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和“学术”,因为实践是两种文化都必须关注的。大学应该具有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取向”,真正体现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反省的、不确定的、形式复杂的人类活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智慧。大学教师应围绕实践开展研究,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指导:幼儿园教师则在大学教师的协助下研究、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是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关注,这种关注包含着回应学前教育实践的需求、结合鲜活的教学情境开展师范生培养、提高师范生的实践岗位适应能力,等等。大学教师、师范生在幼儿园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思大学里的教师教育,改进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大学与幼儿园的共赢。

4 加强大学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交流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3

 

经济的发展让任何领域都有了不少进步与改善,其中也包括学前教育领域。十几年前的学前教育并不受重视,教育机构也较涣散,私立幼儿园占学前教育大半壁江山,然而当时的私立幼儿园多以盈利为目的,只管小孩吃喝拉撒睡,不受伤可以让父母放心即可。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被重视。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教育管理论文,近年来在许多刊物上都看到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多数文章都是致力于如何改善农村幼教资源不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城市与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幼教资源相对丰富,但总体利用率却较低,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加以更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城市,不管是在幼儿师资的软实力还是游戏材料等硬实力总体都优于农村。但是由于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城市的幼教师资分布极不均衡,多数优秀的幼儿教师都集中在少量的公办园,而私立幼儿园的整体师资水平较低。

在不同幼教机构间由于竞争也导致园与园之间的闭锁,在同园内也存在师资的不合理利用和不均衡。有较长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多集中在保育和幼儿园行政教育方面,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帮助新的幼儿教师的成长。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保育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很多幼儿园的保育员已从事幼教事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论经验还是资历都远远优于新教师,因此形成了倚老卖老的心态,保育员没有及时将该班幼儿实际情况告诉新教师教育管理论文,导致新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太会“对症下药”。

在幼儿园中放眼望去,你不可否认的是,几乎都是女教师没有男老师。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幼儿园体育活动缺乏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虽然女老师比男老师更细心,更耐心,但在城市里的孩子本身运动场地缺乏,社区运动资源不全,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们当做宝贝,放在嘴里怕融了,捧在手心怕化了,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的锻炼如:爬山,游泳等,幼儿正规体育锻炼就更少了教育管理论文,幼儿园中男孩也更加缺乏阳刚之气。这样我们就更需要幼儿园男老师这支队伍,现在当务之急的是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正确的观念,让有意从事幼教事业的男老师大胆光彩的走进来,齐心为幼教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幼儿教育中,不仅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游戏材料也存在分布不均的现状。

由于幼儿园的经济实力不同,各园的硬件教学材料与游戏材料也存在差异。有些园所有大型玩具和共享材料区,宽广的游戏场地,但有些园所却由于地价等限制,无法扩大规模让幼儿有更大的游戏场地。有的幼儿园有很久没有用的或者旧的游戏材料。如在xx市机关幼儿园中,不仅有属于公有的活动玩具,也有属于各班的玩具,在班级间有些材料却没有合理利用。

既然城市幼教界存在着这么多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去改进教育管理论文,如何去合理利用?

针对城市幼教师资力量丰富雄厚,各园有各园的特色,怎样才能将这些资源更合理的利用,以促进该地区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呢?方法一,可以先由各园推选本园中优秀教师一名,将各园推选的优秀教师集中成三人一组,三名教师共同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活动,到其他的幼儿园公开讲学,将各讲学实例实况录播,做成碟子,每个幼儿园一张碟子,甚至可以放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每年年末投票选出最优秀教案和教师。方法二,各园推荐一个优秀教案实况录播教育管理论文,在各碟中评选优秀教案公开讲学,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竞争,也有利于幼儿得到更公平和更优秀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总得来说就是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将最好的方法和经验公开给各地区借鉴。

在各园材料或教具的合理利用上,由教育部门用一辆车,在各园公讲时,发动该园小朋友将自己不爱的或者不常玩的玩具收集,拿到其他幼儿园让小朋友们自由挑选,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得到意外的欣喜,他们会乐于参与,年末再发动各园捐赠一些幼儿自己的玩具,与之前活动剩下的玩具一起捐赠给其他贫困农村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也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5-05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收集和分析信息、不断反思和研究保教实践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提出来。事实上,当下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其中有不少人特别关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社会领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那么,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何异同点?开究者带着这些问题对2012年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代表参加的“全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交流论文进行了分析梳理,重点对第一作者为幼儿园教师的99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个人独立撰写的论文占77.5%,其余大多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了什么

从分析结果来看,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与“社会领域教育研究”两类。前者主要是“幼儿同伴互动与情感培养”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主要关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详见表1。

1.聚焦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

课程与教学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因而积累的经验也最多。99篇论文中,有近30%的论文是对“社会领域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包括如下三类主题。(1)“课程与教学经验总结”(25篇),主要是幼儿园或教师本人对自己已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对教育教学模式、目标、内容、途径、策略、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拓展等。其中,7篇论文讨论的是专门性的社会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如《幼儿园专门性社会领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其余论文则从实施角度进行讨论。从论文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已认识到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需要回到生活本身,因此,他们开始挖掘除专门性集体教学之外的其他渗透性教育途径,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家庭活动、节日活动等。(2)“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10篇),主要是社会领域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讨论。(3)“混龄课程体系建构”(2篇),主要研究“混龄”教学组织形式下的社会领域教育问题。

2.重视幼儿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体现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如独立性、自我意识、自信、遵守社会规则、社交行为、社交能力等。其中,有关幼儿园“人际互动”研究的论文所占比重较大(占86.8%)。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幼儿良好的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的培养,这正契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

3.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的动力之源。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幼儿分离焦虑”“师幼依恋”“感恩教育”“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心培养”等内容。

4.开拓研究新方向:“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与资源”

有少数论文尝试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怎样开发社会领域教育的课程资源等。《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有关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研究也是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5.很少涉及“冷门话题”和基础性研究内容

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存在一些“冷门话题”,例如“混龄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合作”等,以及基础性研究诸如“师幼关系”“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等也略有涉及。这些研究内容因受教师研究视野或能力所限,较少被关注。

从以上分析来看,幼儿园教师所做的社会领域教育研究选题特点是:实践取向、研以致用、选题较小、贴近工作实际,且得益于日常对幼儿的观察和自己的工作经验。

二、幼儿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83-01

幼儿园英语教师准入条件是衡量幼儿园英语教师文化水平和素质的一把尺子,是评价幼儿园英语教师的重要依据。而幼儿园英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幼儿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幼教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幼儿教师已制定了明确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而对幼儿园英语教师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依据。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普遍素质不高,无论是学历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还是英语教学能力等都有待提高,且各地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人们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评价也众说纷纭,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评价模式和参考标准,这势必会影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培养和整个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幼儿英语教师,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制定出幼儿园英语教师准入条件已势在必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参考《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笔者认为幼儿园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和基本资历要求。

学历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达到的一定的水准,基本资历是从事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基本资格和资质。而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首先要在学历和基本资历上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无论在学前教育专业还是英语专业方面都应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水平,才能真正满足目前幼儿英语的教学。具备幼儿教师资格和幼儿英语教师资格,除了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成绩合格和教育实习外,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必须要通过英语语音、听力、口语考试和英语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实习不少于半年,而且实习成绩合格方可。

二、拥有全面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比较全面而合理的,它不是简单地将普通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普通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相加,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将英语教学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情绪情感、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英语教学任务。譬如:为了避免与汉语拼音混淆,一般幼儿英语教学中尽量少教英文字母和音标,幼儿阶段实施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学习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来培养幼儿的正确发音和语感,为幼儿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避免幼儿英语教学“小教化”和“成教化”,幼儿园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幼儿认知理论、语言习得规律、幼儿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幼儿英语教学法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全面而合理的专业知识,才懂得如何进行幼儿英语教学。

三、掌握系统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作为幼儿园英语教师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能力等。其中语音、语调、词汇和听、说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语音、语调直接影响幼儿的发音,甚至对幼儿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应该发音准确、清晰、纯正,语调优美得当。而词汇是否丰富,听、说能力是否较强,英语口语是否流利也会影响到幼儿英语教学。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毕业前必须要通过英语语音测试和口语过关考试,口语过关考试要求达公共英语口语三级以上。并能够很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讲故事和组织课堂教学等。

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

英语是幼儿的第二语言,它的习得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所教的语言脱离了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英语学习会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幼儿从母语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那英语学习会变得匪夷所思,譬如:英语中见面为什么要说 “Hello!”而不说“Where are you going?”。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应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在教学时适当让幼儿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礼仪、习俗等。此外,作为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与英语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科学、艺术等。如果幼儿园英语教师连乔治・华盛顿是谁,London在哪儿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教幼儿英语呢?

五、具备较强的英语教育教学能力。

幼儿园英语教师能根据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和幼儿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教育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并在英语教学中能够把音乐、舞蹈、简笔画、手工制作、游戏、讲故事等其他专业技能灵活贯通其中,使幼儿英语教学和幼儿其它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自然而充满趣味的环境中习得英语。此外,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应该会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幼儿英语学习提供合适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并能正确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英语等。

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及教研科研能力。

为不断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素质和促进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终身学习及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和教研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可以从心理素质、职业理解与情感、专业情感与态度、学习心态、发展自我知识、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予以全面考察。幼儿园英语教师要虚心学习、认真思考和钻研英语和幼儿英语教学,并能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在进行幼儿英语教学的同时,能不断总结、反思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

此外,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更新自己的思维,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学水平,促进幼儿园英语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整个幼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晋华. 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化特征[J]. 当代教育论坛,2012.

[2]梁志. 学前教育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06-04

幼儿教育活动是围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幼儿理应是教师关注的中心。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是被忽视的。

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曾于2003年对208名幼儿园教师作了有关教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日常教学,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仅排在倒数第二位。在主要教研活动内容的十个选项中,教学活动排在第一位,理论学习排在第二位,教材研究排在第三位,研究幼儿排在第八位。

在教育场域里本应处于中心位置的幼儿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场域是由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组成的。场域当中有各种资本,布迪厄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场域中的行动者往往被他们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习惯所牵引,为了获得各种资本而行动。行动者获得的资本越多:在场域中就越能占据有利位置。各种位置的占据者为了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运用种种策略。

幼儿园教师身处的是一个多重关系交互作用的教育场域。与幼儿园教师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1)幼儿。他们能给予教师真诚的爱与关心,依恋和崇拜教师。(2)幼儿的家长。获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效果。家长也会将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反馈给幼儿园管理者或教师的同事,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处境。为了获得家长资源以及他们的正面评价,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观点。(3)幼儿园的领导。领导,特别是分管业务的领导,大多曾经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备课,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带有园领导观念的印迹。园领导同时又是教师工作能力的评价者。管理人员的评价会影响教师的升职、上公开课、进入科研项目组等机会,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事的评价,进而影响教师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的获得。(4)理论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大学专业教师。毫无疑问,在幼儿园教师看来,理论研究者是文化资本的最大拥有者,与他们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知识,同时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一定的象征资本。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理论研究者并不会亲自到场指导,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书籍、发表的文章、编写的教材来影响教师。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直面儿童、文化与社会的对峙。影响教师与幼儿互动发展方向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幼儿的特性,还有在他们中间重叠或横亘着的其他力量、其他关系。教师的行动方向受这些力量牵引和规导,其中幼儿的力量很容易在其他力量的影响下退居边缘。因为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往往是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以及他们言说的理论天然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被社会文化自然地赋予了力量,被视为可贵的资本。由于拥有这些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掌握这些理论研究者的话语,就有可能面临失语的处境。

正是由于理论研究者占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一个崇尚知识的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占据了“批评者”“医生”“指挥者”的位置,而教师处在“被批评者”“被诊断者”“被指挥者”的地位。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地位,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遵从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理论研究者很受幼儿园教师欢迎,有条件的幼儿园往往请他们定期参加教研活动或来园作报告,没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会派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好跟得上形势”。

一位幼儿园教师说:“去年来了个专家,让我们搞经验课程,说对孩子好,我们就搞了经验课程,还写反思笔记,给孩子建成长档案。今年换了个专家,又让我们开发本土主题活动,我们又开始研究当地的历史了。反正跟着专家走没错,家长也认可。”

第二,使用理论研究者的词汇。与幼儿园教师交谈,看他们写文章,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各种新鲜的词语。“主体性”“建构”这类词已经泛滥,“高结构化、低结构化”“异质同构”等词也屡见不鲜。在问到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理论词汇时,教师的答案是:

“写文章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发表,而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不能纯粹是谈经验。”

“想使别人对我有一种感觉――你很能干,用很多理论的东西,真的会让人觉得我蛮厉害的。”

佐藤学也谈到了大量教育研究术语渗透到教师语汇中,成为专业术语的问题。他认为,运用这些“教学研究”所提供的专业术语,可使教师的实践获得各种理论切入点。的确,理论词汇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他们可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确命名。

W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音乐组组长,她对理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她每次主持教研活动,都会提出诸如“如何解决提问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她是这样看待理论给她带来的好处的:“我工作十七年了,我觉得自己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能指导我去理解我以往的那些工作经验,让我更好地去内化我原来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向理论研究者靠拢,获得了与理论研究者对话的力量,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像中国人为了与美国人对话而主动学习英语一样,始终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毕竟获得了可能性。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也有助于教师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

“你要说得头头是道,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为了他孩子好,而且还要说出是为了他孩子哪点好,比如社会性发展、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力、主体性等,这样他就觉得你有道理,值得信赖了。”

然而,教师话语中的理论词汇越多,描述他们自己实践的话语就越抽象,就越容易丧失具体性。

我们曾就某课题组织教师写过一些文章。当教师们将文章拿来交流时,我们看到如下片段:

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审美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幼儿艺术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幼儿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背离了它的宗旨,从而使幼儿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美术教育的改革取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长时间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幼儿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宽容多元的审美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是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幼儿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相应的提高,关注并分析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帮助(技能技巧、想象创造、意志品质),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我们以启发、引导、鼓励、提升为主,建立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味同嚼蜡”。我们很惊讶,这位教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与大家交流时也眉飞色舞,会使听者兴奋不已,但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是这样?问她原因,她不无委屈地说:“不是写文章嘛。我们评奖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问她那些生动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她说:“那些东西也能写进文章里吗?那些只是经验啊。”

我绝没有贬低这位教师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的许多文章都与她的文章类似,精彩的鲜活的实践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的不知所云的理论词汇当中。我只是想说明,幼儿园教师所谓的“向理论靠拢”,快达到施瓦布所说的教师的“实践方式”话语已处于“濒死”的状态了。难怪在福柯看来,知识会抑制自由,生产控制,从而促进人的消亡。

事实上,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理论研究者的影响力很有限。特别是当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幼儿园教师的体验、经验发生化学反应时,幼儿园教师口头时髦的理论词汇与实际工作中的我行我素之间的反差使理论研究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如布迪厄所说,“社会行动者并非是被外力机械地拉来扯去的‘粒子’。正相反,他们是资本的承载者,而且,基于他们的轨迹和他们利用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在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他们具有一种使他们积极踊跃地行事的倾向”。幼儿园教师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利用自己的实践,消解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同时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者对于教师的复杂工作、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理解得并不那么丰富、深刻。但理论研究者恰恰因为对于教育实践复杂性的无知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的混沌性,喜欢对实际工作者提些傲慢的建议或指导,他们会以断然的口吻要求实践者“应该”或以亲切的口气“建议”教师们在实践中遵守某些规则。理论研究者往往忽视教师行为的多样化,忽视实践的变通性、策略性、生产性和再生产性。他们提出的建议,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显得那么强有力。吴康宁就曾对教育批判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提出过质疑,他认为,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

到底什么是知识?显然,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实践性经验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他们当然不能凭借这些不被视为资本的资本(事实上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在与理论工作者的交往中使自己的处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改变这一处境,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观。

前文提到,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也是幼儿园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要求教师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研究者,因为没有将教师视为有着与自己对等文化地位的“他者”,没有意识到尊重、理解幼儿园教师复杂实践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而无法使幼儿园教师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因此,有必要对理论研究者这种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批判式的反思。而理论研究者要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努力建构新的身份。

齐格蒙・鲍曼运用隐喻论述过知识分子的两种角色:立法者和阐释者。立法者角色由权威性话语建构活动构成,这种权威性话语对争执不下的意见纠纷作出仲裁与抉择,并最终决定哪些意见是正确的和应该被遵守的。而在后现代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阐释者角色则由解释性话语活动构成,这些解释性话语以某种共同体传统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具有自主性的(独立自主的)共同参与者之间的交往,防止大家在交往活动中发生意义曲解。因此,它激发了人们深入到相异之知识系统中去的愿望,解释活动正由此而发生。

讨论理论研究者相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并不是说这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在现实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讨论都指出,理论研究者应该从立法者走向阐释者。但不管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他们都把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并不重视与对象的主体性互动。因此,我们提出,理论研究者应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

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这一观点受关怀伦理学的启示。关怀伦理学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关怀决非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75-02

目前,在我国13万所幼儿园中,有8.2万所属于民办幼儿园,占总数的63%。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办学的主要力量。因此,民办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也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昆明市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如何?她们教学能力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是我们亟需了解的内容,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力图全面了解昆明市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昆明市城区三所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三所幼儿园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A园位于世博园附近,现有9个教学班,320余名幼儿,全园教职工45人;B幼儿园建于2000年,位于官渡区,园内设有班级10个;C幼儿园毗邻官渡古镇,现有250名幼儿。本论文力图了解三所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三所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发放62分问卷,收回62份,回收率100% ,有效率98%。结合问卷调查,还针对园长和教师都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有的还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还采用了非参与式观察,通过观察教师对教学前活动的准备、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反思等。此外,还收集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和培训记录等实物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民办幼儿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三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的调查了解,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 幼儿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民办幼儿教师普遍能够了解幼儿的特点,并判断他们的学习需要,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但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她们却不熟悉内容,说明她们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缺乏。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创造性不足,大多照搬照抄教材,很多人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以致教学活动方案编写存在困难。同时,对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幼儿园本身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自身缺乏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理论和操作知识,较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2. 幼儿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幼儿教师都知道环境对于幼儿获取经验的重要性,在创设教学环境时大多能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都明白这一点,却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亲力亲为,不愿意让幼儿尝试,导致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少,参与度低。对于课堂氛围的调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班级氛围属于“活跃型”,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学活动组织存在困难。

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方面,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认为语言运用存在困难,只有极少的教师认为教学语言的运用较为容易。因为在教学中,既要把知识讲解清楚,又要运用幼儿所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解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幼儿教育中,许多突发事件中都存在着教育契机,是否能够从突发事件中找到教育幼儿的机会也是教学应变能力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此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73%的幼儿教师都不会从突发事件中找到教育幼儿的机会,能够找到教育契机的教师所占比例小。在访谈中,C教师谈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突发事件非常多,我只能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让教学能继续进行,没有太多时间去发现教育契机。

3. 幼儿教师教学评价及反思能力方面:幼儿教师注重对幼儿做出评价,但评价多集中于外显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相应评价工具的支持。同时,教师缺乏自我评价。教师反思的途径过于传统,缺少对教学活动的记录和总结。

4. 幼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方面:幼儿教师虽有研究的意识,但缺乏进行教学研究的行动。教师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教学研究对于提升其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由于民办幼儿园对教师科研不做要求,所以教师并不重视教学研究。以下是对幼儿教师关于“有没有发表过论文”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的教师曾发表过论文。这些教师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中一些幼儿行为的分析或是教学某一方面的感悟。民办幼儿教师较少与其不评定职称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幼儿园也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就很少撰写论文。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教师管理体系。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的保障与支持。因此,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是幼儿教师发展的先决条件。基于昆明市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应在上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基本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让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有法可依。针对民办幼儿园资金不足的情况,昆明市政府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民办幼儿园改善其办园条件,可采取各种相应税的减免措施,对办园较好的民办园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针对非学前专业的民办幼儿教师,有必要实行几年制的教师资格证,作为获得终生幼儿教师资格的过渡。对于学前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完成了相应课程之后,还应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并且在教师资格证制度中明确和细化对于教育实践的考核,这将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了稳定幼儿园的师资队伍,还应制定民办幼儿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让幼儿教师能参与职称评定,从根本上确立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2. 优化职前培养,注重在职培训。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各大高校,要优化职前的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理论知识要进行深入学习,比如国家颁布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许多民办幼儿教师表现出教学理论知识缺乏, 教学技能弱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彻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具的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调整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比例。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落实相关政策保证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后进修、业务指导等的学习。对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培训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训费用可以形成成以政府、幼儿园以及教师个人共同分担的机制,减轻教师个人出资的负担。同时,幼儿园要注重园本培训,由园长带领教师对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方方面面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也是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途径。

3. 创设民主管理氛围,完善教师评价及激励制度。和谐的幼儿园管理环境对幼儿教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园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要为创设良好的环境而做出努力。作为园长,要进行民主管理,能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和待遇,让其能够安心的工作和学习,同时给予广大幼儿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鼓励幼儿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深造。幼儿园应创造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氛围,形成教师之间积极的合作与互助,培育合作的教师文化。

作为园长应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切实符合民办幼儿园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确保幼儿教师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民办幼儿园需要对幼儿教师制定具体明确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让每一位教师能积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8

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将幼儿教师纳入质量监控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各个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对高质量的认识,提升问题的发现意识,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是直接接触幼儿的监控主体,对质量的了解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提供重要质量参数,促使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更加科学、全面。与此同时,监控的过程可以说是幼儿教师的学习过程,对幼儿教师专业性发展有莫大的帮助。首先,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开始阶段,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监控培训。在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中,应该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在幼儿教师承担监控任务之前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其次,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呈现给幼儿教师一个巨大矛盾场。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可以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分析、反思的综合过程。著名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经验与反思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加有效。幼儿园质量内部监控给了教师一个复杂与矛盾的场景,让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与监控中提高对经验的获取,并让幼儿教师意识到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之间的差异,在巨大的冲突中增强反思的深刻性。最后,需要在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头脑中带着质量框架去对幼儿园的各个方面进行审视,去分析事实与质量框架之间的切合度。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做出一定的改正,还能巩固质量框架的理论内涵。在分析与反思的过程中探寻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正。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不足。当然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自己所采用理论的修正过程,而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在关注最低合格的同时,更关注于追求卓越。计划——行动——检查——改进,这样一个PDCA循环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有效利用了幼儿教师这一资源优势,在加强监控、提升质量的过程中带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幼儿园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循环圈。幼儿园中各监控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滋养、取长补短,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共荣共生。

三、优化整合幼儿园管理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牵涉到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及优化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将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加强园所内信息传递与共享。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担负起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重任。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方面、全过程、全员”思想的影响下,可以将教育质量分为输入质量、输出质量和结果质量。输入质量作为一种硬性质量具有客观性与外在性,包括结构质量、取向质量、劳动环境质量。而输出质量是直接面向家长与幼儿,具有实质性,包括过程质量和与家庭的关系。输入质量对输出质量的影响是20%~50%,研究结果显示,管理与组织的不同,也就是各种框架条件是怎么利用的,可能会使教育过程达到不同的优质程度。输入质量对输出质量的影响并不是线性函数,而是动态转换。管理和组织可以说是两者的中间转换机制,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幼儿园自身逐渐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幼儿园组织结构的改善升级。目前,我国幼儿园主要还是沿用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高度控制的权威型组织。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将个体视为完成组织目的的工具及手段,不利于个人与组织的融合,无法有效唤起组织成员的奉献精神,亦无法形成组织的共启愿景。将组织结构推向扁平化可以拉近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组织的民主力量,有效地将组织成员纳入到结构中来,让个人与组织有机结合,增强两者之间的生命连接,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在推进扁平化组织的同时,园所领导应该进行管理方面的学习,加强对幼儿园的科学、民主管理。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需要对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进行全方位细致的监控,在现实与设想之间形成结构性张力,促使管理与组织的优化整合。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将成为幼儿园组织结构改善,管理优化重塑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9

一、提出问题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人们不断追求幼儿教育扩大化的前提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小学化倾向和幼儿心理偏向成人化现象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对幼儿教育重新定位,使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通俗日常叫法,在专业及学术角度来讲,将三岁之六岁儿童的教育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外教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有关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观。如: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性和自然倾向性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自然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福禄培尔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发展和适应自然原则,并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人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见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体系,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为主的教学原则;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天性

天性顾名思义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人类天性是自然史赋予人类物种的先天倾向性。天性是先在的,教育是后来者。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史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学说,指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提出天赋善性论。孟子虽主张人性善,但他并不认为人的品质就必然是好的,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只是形成美德的生物前提,而非现成的美德。

(三)幼儿教育与天性

教育与天性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外铄论”与“内发论”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前者认为人类性格及人性的形成主要是经后天“塑造”而成。与之相反,后者则是强调教育是人类天性的自内而外的一种扩充与生成过程,教育的内在根据在于人的天性。

通过浏览文献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现当代社会中对于幼儿教育应顺应、尊重天性的呼吁少之又少,随着社会、国家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和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顺应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幼儿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程秀兰在其论文中提出,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生命成长、习惯养成、心智启蒙和适应环境等八个方面基本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兴趣班和小学化则偏离了幼儿教育本质,即现当代的幼儿教育依然以教育和升学为重,并没有完全的尊重幼儿的天性;苗曼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天性引领的教育之路承载着幼儿教育的光明前途。幼儿园应成为幼儿天性成长的自然之“园”,游戏之“园”,快乐之“园”;幼儿教育应重在“养性”之道;幼儿认知应坚持“具身认知”的根本原则,不“做”不“学”,不“体”不“认”,体验、体会、体认、体悟应成为幼儿认知的基本路径。王萍在论文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游戏课程未受到重视,有时还受到冲击,幼儿园教育带有小学化倾向。吴宇在论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设计陷入自然的失落的困境,幼儿园课程设计成人化、目标化、小学化、非游戏化、非生活化,并提出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重建,课程设计要遵从幼儿童性,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和尺度,我们必须尊崇天性。儿童的天性被称为童心。刘向东教授在其《儿童精神哲学》中强调,“儿童有自己的精神、哲学、道德和认知,童心是人的根,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提升的生长点和根基,也是文明的生长点和根基。”

在教师方面来说,国务院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要求教师要具有“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幼儿教师要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不断进取,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再次,教师在幼儿园中要与幼儿建立和谐友好的师幼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不断鼓励幼儿去尝试和主动实践,老师要做幼儿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幼儿课程必须具有专业性、独特性,能够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幼儿课程的编制要适应幼儿的需要,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多进行联系实际的主题活动,邀请幼儿一起创设课程;幼儿课程内容上要灵活生动,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组织生成的教育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顺应幼儿天性的课程一定要回归到幼儿的天性本质中,即游戏,提倡游戏无目的性,鼓励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自主游戏并给予观察和指导,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并仔细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游戏,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鼓励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行为,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天性,形成幼儿的个性。(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2]苗曼.天性引领教育―幼儿教育变革路向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3.

[3]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4]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3,3

[5]冯晓霞.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J].教育观察,2014,(11)

[6]唐淑,何晓夏.学前教育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7]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9]程秀兰.当代幼儿教育本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1-04

良好的组织文化是幼儿园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幼儿园的组织结构必须作出适应时代变迁的变革。

一、幼儿园组织文化的内容分析

美国学者沙因曾架构了由三层次构成的组织文化模型,第一层是表层组织文化,主要包括“人工制品与创造物”。它显而易见却易被人忽视。就幼儿园而言,指的是幼儿园建筑设施、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教材乃至标语口号及宣传橱窗等物质方面的文化。第二层是中层组织文化,主要指“信仰与价值”。它是一种外显的价值观,如对家长服务是否周到热情,上下级之间以及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各个部门能否精诚合作,等等。第三层是核心层组织文化,指的是早已在组织成员头脑中无意识层面存在的假设、价值观、信仰、规范等,很难被观察到。

沙因还把组织文化核心层内容分成了五个维度:人类活动的本质、现实和真理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由于表层和中层组织文化受核心层组织文化影响,所以本文主要对幼儿园组织文化核心层内容及其重构进行分析。

二、幼儿园组织文化核心层内容分析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政策文件,幼儿园的工作方式、服务方式、组织形态、教师角色等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一)组织目的:由保教功能转向“保教+服务”功能

人类活动的本质这一维度包含着哪些人类行为是正确的、人的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娱乐等一系列假定〔1〕,这一维度对应着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组织目的。

1952年3月,教育部曾颁发《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减轻母亲的负担,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1996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2〕同时明确了幼儿园的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3〕由此,幼儿园的社会职能被确定为两个方面:保教儿童和服务社会。这两个方面是幼儿园的组织目的。不论什么性质和类型的幼儿园,都应围绕这两个目的开展工作。

(二)决策模式:由权力型转向扁平式

现实和真实的本质这一维度主要包括组织成员行动上的规律、时间和空间上的基本概念。〔4〕这一维度对应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决策模式。

教育部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明确提出,“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幼儿园工作规程》还规定:“幼儿园应建立教职工大会制度,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5〕实际上,教职工大会因为不够权威,在幼儿园管理上几乎是不起作用的。很多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常常是园长说了算。园长有权力任命或聘用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在人员管理上采取分层次管理的方式,园长直接管理中层人员,中层人员直接管理一线教师,这种一级控制一级的管理方式,导致幼儿园集体智慧和团队绩效大打折扣。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权力型决策模式面临挑战。为了适应环境,幼儿园应赋予普通教师参与园所管理的权力,提倡一种扁平化的决策模式。在扁平化的幼儿园决策模式中,园长更多的是发挥监督、协调作用,而中层领导和全体教师在公平原则下可实行权力的重新分配。扁平化的决策模式改变了永远由园长“唱主角”的局面,可以促进园长和员工的横向交流和沟通。当制订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方案时,幼儿园要充分调动所有员工参加讨论,允许大家从不同角度质疑、建言,确保幼儿园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评价和管理制度:由缄默性转向双赢性

人性的本质这一维度包含哪些行为是人性的,哪些行为是非人性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等等。〔6〕这一维度对应着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评价和管理制度。

以往,幼儿园对教职工一般实行全面工作质量检查考核制,采取日常工作检查与月工作考核及学年度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依靠评价结果对教师作判断、下结论、排次序,并以此作为分配、奖惩、任用和职务升降的依据。评价者是高高在上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者,被评价者是教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检查和被检查”的关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都是事先统一设定好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却是评价的被动参与者,这样的评价难以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在管理上,多数幼儿园通过各项制度规范对教师进行监督和规训。刚性的制度剥夺了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利,幼儿园容易形成缄默性的组织文化。正如理查特所说:“没有人聆听教师,是因为他们不说话。他们不说话,是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让他们保持沉默。”〔7〕

教育变革推动了幼儿园评价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幼儿园只有实行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双赢性评价和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双赢性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以教师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导向,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真正尊重和落实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形象:由“高级保姆”转向“专业人士”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维度指组织的中心人物如何看待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认为是可支配的关系、从属关系或协调关系等)。〔8〕这一维度对应着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教师形象,即教师怎样界定自己的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在许多人眼里,幼儿园教师只不过是整天围着孩子转的“高级保姆”,他们的工作只是照顾孩子、为家长减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有了新的认识。2001年9月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突出强调了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性与专业性,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引导幼儿”“指导幼儿”或“教育幼儿”的相关表述多达17次,一方面指出幼教工作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表明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具有“引导”“教育”功能的专业性职业。为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又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五)人际关系:由个人主义转向共享、合作

人际关系的本质这一维度包含着权威的基础、权力的正确分配方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应有态势等假定。〔9〕这一维度对应着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幼儿园组织文化中,人际关系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首先,班级与活动室的相对独立使教师之间处于低水平的相互依赖状态,他们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的教师担心被批评,具有习惯性防卫心理;有的教师将经验和专业知识看作竞争资本,不愿主动与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孤立和孤单”的。其次,传统的幼儿园分层管理制度滋生了个人主义。比如,由于地位的不平等和专业知识经验的不对等,园长和教师、教师和保育员、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之间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此外,不能真正参与幼儿园管理也是教师形成个人主义思想的一个原因。〔10,11〕有的教师抱着“少说少错”的心态,消极合作;有的则抱着“领导怎么说,我怎么做”的态度,随声附和。

教育改革改变了幼儿园内部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本质。共享文化和合作文化正逐步形成,团队以及学习共同体也逐渐成为幼儿园常见的组织形式。〔12,13〕如今,很多幼儿园组建了教研组,推行了师徒制、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融洽了教师与园长、教师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信任、合作的文化氛围。在共享、合作的关系背景下,教师与教师、教师和保育员、教师和园长之间可以展开民主平等对话,大家相互倾听、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三、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组织文化的重构思考

幼儿园要想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与时俱进,必须对组织文化进行重构。文化的固执性决定了幼儿园组织文化变革将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4,15〕研究者提出以下两点,以为幼儿园重构组织文化提供参考。

(一)以组织精神的认同为突破口

幼儿园组织文化重构的主要突破口是培养教职工认同的组织精神。所谓组织精神,是指“组织成员在实际活动中沉淀、提炼出来的体现组织意志、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成果,它是组织的精神支柱,对组织成员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赵晓霞,2005)幼儿园组织文化重构的关键在于让所有员工树立起共同愿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员工进行规则的内化教育,使员工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二)以“人本管理”制度的创建为载体

幼儿园制订制度并不是为了“约束人”“限制人”,而是为了“发展人”。幼儿园重构组织文化,应以“人本管理”制度的创建为载体,一是围绕民主科学的决策模式,创建和实行园务公开制度,打破层级管理的局限,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园务管理工作。二是创建科学的教学反思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三是创设学习型组织,实行终身学习的制度。学习型组织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增强幼儿园的凝聚力,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幼儿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6〕〔8〕〔9〕百度百科.沙因的组织文化研究〔EB/OL〕. 〔2013-10-11〕.http://.

〔2〕〔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EB/OL〕.〔2013-07-12〕.http://.

〔4〕〔5〕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0-131,187.

〔7〕ANNA E RICHERT.Using teacher cases for reflection and enhanced under standing〔M〕.Columbia:Teacher College Press,1991:112.

〔10〕樊耘,邵芳,李纪花.企业家对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文化四层次模型〔J〕.管理评论,2009,(8).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11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①而园本教研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途径。所谓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位的,以教师群体性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活动方式。②而教师个人的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构成了园本教研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也是开展园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者缺一不可。园本教研作为促进幼教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搭建平台。 

1 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1.1 园本教研有利于幼儿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形成和改进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影响其教育行为。③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主要源于教师个人反思、教师间的互动及教育理论引导,而在园本教研中,教师恰恰可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来改善和更新个体教育观念。园本教研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地建构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理论、形成个体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④ 

1.2 园本教研是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⑤园本教研能够促使园长和教师逐渐将教育实践理念化,并将学到的理论实践化。通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性知识得以形成和巩固,教师的专业水平也随之提高。通过园本教研,教师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经验,并丰富自己的行动策略,进而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将感性的、表面的经验内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说园本教研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1.3 园本教研有利于完善和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 

园本教研作为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为开展研究作相应的知识准备。首先,幼儿教师需要经常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如学前教育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前沿研究信息,以及相应的搜集和检索资料的能力。其次,在教研专家引领下,教师学习适合自我的教育理论。再次,教师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并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挂念和教学方法。在这种园本教研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幼儿教师会不断拓展个人的内在理论,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1.4 园本教研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园本教研中,幼儿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体验包括: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在专业人员帮助下的教师进行的自我反省和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反思。园本教研要求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对自己实践的教育行为进行多角度、批判性地考察,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进行深刻反思。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启发了幼儿教师对原有问题的新思考,还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的信念和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因此,教学反思是开展园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帮助幼儿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⑥ 

2 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研究意识不够 

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够,对园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未引起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参与园本教研时存在观望、等待的现象,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轻视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和剖析,忽视最基本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⑦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导致他们对园本教研的意义、教育理念和方式等都认识不深刻,研究意识不够。而幼儿教师研究意识不够,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参与园本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轻视教学反思体验等等。 

2.2 园本教研活动形式化 

在当前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教师并未亲身参与到内容的选择、的的确定以及形式的设计等活动当中去,因此教师也难以开展相应的行动研究。很多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的形式只仅限于专家讲座、对专业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进行学习等等,而案例辩析、现场研讨等研讨方式较少见。而且园本教研的内容往往也是管理者选择的、自认为有价值的。而园本教研的目的更多是传达、讲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或者教育方法进行等。因此,形式化园本教研活动是无法让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最终也就不利于其专业成长。

2.3 目的功利化 

由于一些幼儿园管理者本身对园本教研缺乏本质和深刻的理解,导致他们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过于追求功利化。不少幼儿园的管理者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是为了幼儿园的声誉、形象问题,并没有落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上。表现在:在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中,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却被课题研究所取代;还有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只关注少数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忽略了广大幼儿教师的现有水平,最终使得园本教研活动局限为优秀教师的教研活动,不能真正解决广大教师迫切想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2.4 制度性保障缺乏 

当前的园本教研普遍缺乏制度性保障,表现在园本教研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一定的规范机制和管理机制。⑧由于园本教研缺乏制度性保障,教师的园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场所和经费等也常常得不到相应的支持,造成许多幼儿教师主动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往往把园本教研看做一种例行的“公事”,并没有真正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中心而深入教研。因此,教研活动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经验的总结或交流,一种形式和任务,而并非是幼儿教师的自觉行动。 

3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园本教研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园本教研,应该是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幼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日常的教学研究(说、看、评)、教学观摩后研讨、课例研究、教学后记、教育随笔等多种活动方式的研究。园本教研是推进幼教改革的“活水源头”,是促进幼教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3.1 唤醒教师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倡导园本教研,关键是让幼儿教师高度重视园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唤醒他们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增强其研究意识。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帮助幼儿教师由“要我研”的思想转变为“我要研”得思想,提高教师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幼儿教师自身应该养成教研的习惯,增强研究的意识,使园本教研成为自觉性的研究活动。当园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研究活动时,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只有园本教研成为了教师的自觉性行动时,它才能真正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2 注重内容全面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多元化的园本教研活动 

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尽可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选择园本教研的内容、确定教研目的以及设计教研形式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行动研究。一方面,确保园本教研活动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幼儿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日常的教学研究(说、看、评)、教学观摩后研讨、专题教研分析、课例研究、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以开展多元化的园本教研活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3.3 要建立和完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落实园本教研 

建立和完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能够保证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园本教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园本教研中各类参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园本教研开展所需遵循的一般模式和程序,使得园本教研逐渐成为一种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同时幼儿园应对园本教研的时间、地点、奖励与支持方式、以及教师与管理者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⑨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一定的园本教研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我反思和批判,自觉地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如 “常规备课和个性备课制度” “骨干专业引领制度”“教研组长任职制度”等。⑩幼儿园应建立和完善一套开放有效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作为保障,确保园本教研工作的制度化、日常化和规范化,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到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周文华.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 

② 朱家雄.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6. 

③ 张艳蕾,涂阳慧.园本教研: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生成的新平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 

④⑩张艳蕾,涂阳慧.园本教研:教师个体教育跣念形成和发展的催化荆[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12). 

⑤ 赵瑞情,范国睿.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8(7). 

⑥ 王晓戎.以园本教研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7(22).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篇12

2.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

3.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4.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5.聚焦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6.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

7.学前教育的质量与表现性评价——以幼儿园过程性质量评价为例

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

9.规模与质量:集团化幼儿园发展的现实诉求

10.幼儿教师教学责任的内涵、冲突及其实现——兼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规避

11.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其政策建议

1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

13.不同类型幼儿园办学经费中地方政府分担比例及投入差异——基于3省25县的微观数据

14.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

1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

16.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问题与对策

17.《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

18.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

19.开封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积累及健康风险 

20.某城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21.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22.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原则与基本内容

2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24.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25.幼儿园教师失衡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26.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27.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8.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 

29.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

30.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

31.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现状考察与批判——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32.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研究

33.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

34.“人事代理”:一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人事管理的新模式

35.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编制与现状分析

36.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价值观的比较

37.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对策

38.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基于SCL-90量表研究的元分析

39.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园长培训课程构建

40.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及其干预策略

41.完善我国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政策的思考 

42.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3.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

44.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

45.开封市幼儿园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及潜在生态风险

46.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47.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8.学前教育“保教并重”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49.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50.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比较  

51.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

52.河南省不同地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其改进建议

53.长株潭三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4.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

55.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善策略

56.初任幼儿园教师入职适应状况及其对职业承诺的影响

57.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建

58.幼儿园结构变量与教育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山西省幼儿园为例

59.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60.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价——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

61.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

62.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的比较研究

63.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及其启示

64.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 

65.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

66.制定幼儿园评估标准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67.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68.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可行性、执行情况及效用度分析

69.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70.工作投入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71.中美幼儿园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

72.幼儿园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及其改善

73.不同主体视野中“好幼儿园”标准的比较

74.课程改革: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75.《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的特点、结构和信效度检验

76.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

77.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78.微信公众平台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与开发

79.困境与出路: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探究

80.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关系研究

81.增强现实技术支持的幼儿教育环境研究——基于武汉市某幼儿园的调查与实验

82.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基本结构与理论模型

83.1996-2013年我国幼儿园学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4.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探析

86.普通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

87.扬州市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探讨

88.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比较研究 

89.幼儿园收取“赞助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90.对把家长满意度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最主要依据的质疑

91.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综述 

92.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

93.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新方式:母亲会所 

94.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社区资源的整合 

95.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96.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97.武汉市幼儿园降尘Pb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