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9:06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1

1高校景观设计定义

高校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面向大众的高层次教育机构,一般可以分类为综合性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三种类型。景观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空间与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1]。高校景观设计是指高校区域环境内部以及外部关于景观的设计、改造、整合,从而打造一个满足高校师生身体和心理需求的舒适的校园环境。

2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分析

“以人为本”作为长期以来设计的基本理念。在规划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分析不同使用者的不同行为特点,从而使得设计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不特定的空间”的概念由日本设计师祯文彦所提出,他认为在信息时代,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反馈加速,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因此设计空间应去适应人们各种活动和交往[2]。如澳大利莫纳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克莱顿园区广场的设计。在克莱顿园区广场的设计上,从学生、教职工和更加广阔的社区人员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在广场开放空间进行多功能的设计以满足不同人对于广场的需求,设置了用于学习的学习桌、观景休憩的露台和非正式的座位、以及休闲区域的用餐区和烧烤区等,使得校园空间更加多样化。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广场成为了莫纳什大学的校园活动中心,深受学生、教师以及社区人员的喜爱。从景观植物设计方面出发,高校的植物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植物种植,一方面是通过植物组合搭配构成错落有序、形态各异和色彩丰富的高校植物绿化;另一方面考虑高校校园中各个空间之间的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以及集中使用时间性等问题,以保证校园空间的合理性。在设置有利于人们交往的户外空间,在植物设计上,这类空间主要通过大面积的草地和分枝点较高的林下空旷区域来实现;在设置高校校园公共活动有序进行,它可以通过花篱、绿篱、高差等手段来获得,如南昌大学举办大型活动的广场——正气广场的设计,正气广场整体采用的是下沉式的设计手法,利用高差设计的台阶式坐位,广场植物设计是采用低矮的灌木如女贞、杜鹃等起到美化、围合和隔离的作用。在设置一些户外安静的个人空间,在植物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绿色屏障的遮挡[3]。众多的高校在景观植物设计配置上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初期景观植物设计完成,植物绿化设计景观视觉效果比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在植物绿化管理方面,只是进行一些灌木的修建以及苗木等的基本除虫处理。往往忽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生长,出现有些地方的植物太过密集,死亡或者病虫害等无人管理与处理的情况。这种缺乏对校园绿化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在损失耗了校园绿化资源的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在进行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时,不但要满足物质功能方面的需求,如生活、学习、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也要满足提高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素养、创作灵感的激发等需求。但应该注意避免为景观而景观的设计、惟美主义设计。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在满足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基础上,景观的整体美感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和注意的。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校人口密集、学生流动性大、时间性强和活动方式多样化的特点,结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去设计景观小品,广场和植物。在景观小品以及广场的设计上,融入校园文化,增加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早在1986年,安•罗森伯格(AnnRosenberg)在《一种新兴的景观建筑学模式》(AnEmergingParadigmforLandscapeArchitecture)一文中提出景观设计不再是呆板的、教条的、静止的对环境化妆和装饰,而是通过一种正在出现的灵活的、复杂的、多变的设计模式来促进人与自然、水体、野生动物栖息区、农作物景观和城市绿地的相互融合。莱尔(JohnTilman1e)在《为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设计》一书中陈述了再生设计原理以及相关的再生设计实践案例,并从技术的角度论述了再生设计的重要性,认为设计师应该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设计模式来创造新景观。2007年,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他在《可持续景观》一文中提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4]。如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的可持续校园景观设计作品——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的设计。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原本为一片农田,设计团队用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以及乡土野草为材料,在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水景设计了雨水储存池。设计利用水稻,荞麦和其他农作物维持景观的生产功能。景观发挥其生产功能,将学生和教职工引入到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中,学生老师参与作物的种植、培育、收割、增强学校学生及教职工对于景观的认同感。作为校园景观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体现,“建大金米”成为赠与访客的礼品。

4结束语

高校校园在景观设计方面应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地方的高校应有不同的校园景观设计,同一地方的高校景观设计根据其学校特点有其各自的特色。高校校园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一种,设计应该秉承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学习、休息、生活、游憩的优质校园环境。

作者:石艳 陈丽 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魏琨.“不特定空间”概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6,(9):63-64.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2

第一,校园的景观,应当纳入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校园景观的各种因素,在规划布局和设计构思方面,充分吸收景观设计的美学艺术。第二,要提高景观设计的层次和对立性,合理利用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尊重自然美学规律,借助自然形式和气候风景,充分发挥景观的美学效应,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第三,要在整体规划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切入景观设计,使二者保持一定的层次性。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第一,从校园景观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景观的设计,都是依托相应的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和建筑物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可以说,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建筑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景观设计与展示的载体,同时,景观的存在,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和艺术性。第二,景观不同于建筑物,其具有一定的移动性,景观与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对独立的。二者在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也不相同,建筑物在设计方面,对于室内空间和外部整体结构的考虑较多,而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对美学艺术和人文精神方面的考虑较多,其功能也主要是提供观赏性,人们的视觉需求。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从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层面来考虑,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为师生提供富有人文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美学艺术景观,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如下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是一个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学生课余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室外晨读、散步等等都处在特定的场所,根据这种情况,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增添一些室外景观,并且注意景观要有利于学生的聚会和交往,例如,外语角、音乐广场、晨读一角等,在这种景观环境下,学生可以学习、后动参与过程中,欣赏景观并充分利用景观。

2.2创造生态环境

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好绿化工作和环境保护,尽量依托校园环境的有利条件,在一些较大景观的设计建设方面,要做好地质勘测工作,确保不对原有的校园环境产生较大破环。2.3随时间变化,景观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特色景观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物种,使校园不论冬夏都有活力的气氛,不会因为冬季的叶落呈现枯败景象,也不会因为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荫功能不足。

3校园景观要素及其设计模式

3.1校园景观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植物、山石、水体等。植物在造景方面通常包括面状、线状和散点,面状主要指成片密集的树林,可用是几何形式形成较强的构图方式,往往用于校园非中心景观中。散点是指孤植和群植,一般选择优美、体形高大的树种。山石水体是历代造园的重要要素,它们形成的景观一种是参与性的。另一种是观赏性的,常常由人工堆积山石配以植物衬景,增加观赏情趣。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是一所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创办的公办省属普通高校,现占地面积200多亩。校园建设布局多依建设时序先后而定,由于时间跨度大,还有100多亩地还在搞规划方案设计,空地基本处于自然状态,虽经多年发展,校园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在校园景观设计上,景观大小、虚实、间距等到均缺乏艺术变化,还缺乏亮点和新意。

校园树种单一,栽植方式不灵活,多层次主体配置的植物景很少,不同空间栽植的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也不丰富。

1、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学校以生态型校园建设为规划原则和目标:

1.1节约型原则。按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保障系统,逐步改善校内基础水电设施及校内建筑,降低能耗,提高办学效益。

1.2功能性原则。按照校园的规划用地功能分区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形态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空间。

1.3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已经形成的植物景观,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做到乔、灌、草、花立体配置,力求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1.4 文化性原则。充分挖掘和选择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题材,突出我校的特点,创建多个具有深厚影响的人物和成果,创建纪念性景区。

1.5生态型校园规划建设目标:我校校规划建设由“节约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推进为“生态型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以绿色生态、人文为校园环境为主题,充分展现职业教育校园面貌,建设和谐共生人文环境,充分挖掘本院的文脉资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厚德、励志、求是、创新、积极生活的团结地方,学生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含义: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体师生和行政管理人员意识发展中的理念,它是一定时期内人们信念和期望的反映。校园景观的生成途径包含心理学、美学、历史、和文化等。

2、校园人文教育精神的传承

校园景观具有教育功能,才有刺激学生的强烈学习动机。每个学校经过历史沉淀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学风和价值观。体现该校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的传承可通过景观方式传递,校园景观设计中创造手法也要艺术化:如象征性的手法在设计中体现,校园景观中有许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将传统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用形态和形意的方式来表达。

松、竹、红棉象征人品高洁;玫瑰花象征青春活力;“桃李满天下”以桃树和李树为主要景观元素;还结合南方乡土树种榕树,寓意有容乃大的胸怀与包容的开放思想;芒果树,寓意忙于学习,硕果累累;柠檬园自然生态,寓意宁静致远;主要区域通过四季桂花穿插连接,寓意香飘四季;凤凰木、香樟树、丁香、白兰更富有内函,展示人文气息。

景观空间的顺序布局:景观空间顺序是指空间的层项,根据各功能分区和造型因系等务件。景观空间应是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相互协调的空间体系。使景的展开像戏剧式音乐一样,有起景、有展开、有高潮、有结尾的空间组合。空间的展示顺序也可分为两种类型:

2.1一般序列:一般简单的顺序有所谓的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三段式分为起景一高潮一结束三个段落。在此期间还有多次转折,有低潮发展为高潮景序,接着又经过转折、分散、收缩以至结束。无论怎么走,均是一组多层次的动态序列。

2.2空间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空间序列是由多种景观要素有机结合,逐步展现出来,在统一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见统.。在校园空间中,作为整体背景或底景的建筑群可谓基调,作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主要建筑为主调,配合主景的其余构筑物为配调,处于空间序列转折区段的过渡元素为转调,可以使建筑,也可以使景观要素等等,过度到新的空间序列区段时,又可能出现新的基调、主调和配调。如此逐渐展开就形成了景观序列的变化,从而产生渐变的观赏效果。

3、校园景观空间序列布局

对整体校园建筑而言,从校园入口到南门广场创造一个过渡性过廊空间,进入人字园,

图1人字园

绿化带沿着主路与师生出行流向结合,因此展开景观序列,而规划中以组团入口为“起景”,组团中心为“远景”,读书休息林荫区为“结景”,组成了“起景-展开-主景-延伸-结景”的动态空间序列。风景线的布置主要处理为“隐”和“显”的关系。一般小空间宜隐,大空间宜显,小景观宜隐,大景观宜显,造成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深藏不露,,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节点设计:通过人字园->读书休闲区->榕园->教学楼->玫瑰园->一脉相承亭->柠檬园->竹园,以自然为主,

图2一脉相承亭

图3玫瑰园

植物相互衬托,时隐时现。根据行政职业学院实际情况,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强调了很多文脉元素,如一脉相承亭,亭周围还种植了同心林寓意行政职业学院和省党校,一脉相承同心同根的关系。

在景观设计中采用绿色生态方法:

①设计出独特吸引人的自然景观;

②开放草坪空间;

③ 种植玫瑰花;

④户外布置学习休闲桌与凳子;

⑤确保树木和其它植物在垂直水平方向上构成这些空间的自然边界,同时避免产生在视觉上的孤立感, 在保护自然开发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成熟区域的相关资源,维护和加强校园绿化管理,从而使得宝贵休憩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们作用。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4

二、校园生态长廊相关案例分析

校园生态长廊在国内外均有优秀案例可供参考。校园生态长廊的基础功能是要连接各个教学楼或学生公寓,此时长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立体”的交通道路。其次,校园生态长廊就需要满足其“生态”功能。下面将通过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长廊案例分析来说明校园生态长廊的特色之处。沈阳建筑大学中的长廊位于新校区中,并且是亚洲最长的校园长廊。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教学区与教学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作用。其生态长廊的建设有如下六个特色:首先,功能性是设计时优先考虑的内容。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不同区域教学区与间接连接生活区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其长廊既符合人流路线的合理性,同时也符合在楼外观看长廊的审美性。第二,以长廊连接各个教学区域,是适应沈阳的寒冷气候的方式。沈阳是位于辽宁省内陆地区,冬天平均气温可以达到-20摄氏度,长廊让师生不必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自由穿梭于各个教学区,在夏天同样也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第三,沈阳建筑大学的长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校园交通问题。学生可以选择通过校园长廊内部或外部穿梭与各个教学楼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性。长廊的存在分流里外部人流的数量,缓解了校园内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第四,从人文的角度增加了各个不同学院和行政机关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来源于无意识中各个不同流线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人文建设应当属于“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叫人文生态建设。第五,沈阳建筑大学在教学楼外部规划了动物、植物生态区,在长廊穿行的过程中处于最佳观赏高处,让师生在学习科研之余,有了放松和接触大自然的生态条件。并且在长廊内部设置合理的植物摆设和功能区规划,增加了长廊的利用率和生态性。最后,通过生态长廊的连接,使得校园的整体性更强,让教学、生态、人文等“元素”紧密相连,既体现了人文设计的关怀性主义,又体现了实用性主义。

三、浅析校园生态长廊设计

通过调研和总结,校园生态长廊的设计可以分为必要条件设计和选择性条件设计。必要条件设计包括:“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那么可选择性的条件设计则需要根据当地文化、校园理念、地理情况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篇论文仅就校园生态长廊设计的必要条件设计进行浅析。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涉及到后期建造成本,因此在前期选址需要规划出最恰当长度和位置的长廊,从而满足高效、便捷的基本条件。如何使得长廊空间作为校园中宿舍区、教学区、生态区的一个重要的连接地带;如何使得在方便师生通达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的与自然相接处;长廊的选址是否破坏了校园整体规划的内容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选址方面所要斟酌的。在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方面分为长廊内部设计和长廊外部设计,两个环节的设计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又有着互动的关系。外部设计我们需要考虑:1.景观植物的规划与长廊之间的关系;2.是否需要大面积的集散广场或各个不同的小型休憩空间与长廊呼应;3.围绕长廊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位规划4,相关电力系统的合理铺设。那么在长廊内部设计中我们则需要考虑的是:1.步行的畅通性;2.长廊的休闲性融入,例如休闲椅的摆设;3.植物摆放规划;4.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规划。从内部空间可以看到外部空间的美景,从外部空间如何最快达到内部空间的位置,这些都是长廊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是生态技术多样性的使用,例如长廊最上层可以设计城无棚顶的天棚花园形式。在能源使用方面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系统。在长廊周围建设相应的生态动物区域和生态植物区域。生态长廊的建设也可以作为科研实践的场所,例如实验雨水采集系统、净化空气系统等。这些生态、环保、节能等技术均可以运用在校园生态长廊的建设中去,具体的生态技术实施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ampus landscape culture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culture, campus culture landscape important function, expression, elements, context inherit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ure,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and examples from many angles were the analysis, finally 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new campus of Ank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culture application.

Key words: campus cult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cultur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ontent of campus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

校园是育人场所,存在于校园的景观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设计者必须要根据一定时期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观而赋予其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校园中通过自身对景观的理解,结合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自觉自发地影响学生本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此校园文化是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的教育功能,能使学生领会它所提供的信息的景观形态。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发展校园文化景观的重要性。

1、校园绿地景观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可见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往往使人形成坏的行为习惯,不利于人们高尚品质的培养。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专门用来教书育人的场所,其使用主体是在校学生,因此,其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1教育和传承文化功能。大学校园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它是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载体[1]。因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对学生都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首任校长大卫·乔丹曾经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都将对学生起着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地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座庭院中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2]”特别是校园文化景观,它赋予了校园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包括传统的教育理念,求学精神,道德、价值观等都通过校园绿地景观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它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高尚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引导性的决定作用。另外,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的成长印迹,往往是通过物化的设计来阐述和展现的,以象征性和激励性的校园景观、建筑、雕塑等各种园林要素来体现,致力于熏陶、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此外,校园文化景观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显示在校园空间中,反映出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藏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1.2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既有“则圣地”、“依山林”,选择“文物荟萃”的地方作为治学的理想场所的传统,它不但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拓宽人们的思维,激发人们创造的灵感,使人们达到忘我境界专心治学。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可连柯认为:理想的学校应是校舍阳光充分,……实验室、图书馆整洁优美,各个房间要有美的装饰、鲜花、壁画等,使人得到艺术的熏陶[3],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是校园里精心设计的文化景点,用心配置的带有文化底蕴的植物群落无不给人一种优美、舒适的感觉,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审美心理态势,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师生的审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1.3激励调节功能。校园文化景观承载了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个学校的个性,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能够激励校园主体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此外,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消除师生紧张、疲劳的情绪,放松身体、愉悦心情,让人们在不经意间享受美的感染。

1.4价值导向功能。价值导向也叫价值取向,指的是校园文化景观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对校园整体和校园个人的价值与行为倾向产生引导作用,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目标[4]。《诗经.序》中有“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之说,表达是对于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就像诗一样发挥着“风以化之”的作用。

1.5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景观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他所反映出来的校园精神、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得到校园主体全校师生的认同,并在他们之间产生一种合力,促使他们建立起一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达成对真理的共识与追求,从而使校园个体的信念和行为同校园整体的方向一致,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大学校园景观文化的内容

大学是微缩的城市,它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活环境[5],所以它也应包含一定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这种惯性是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它本身就具有延续和继承发扬的价值。所以校园文化应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渗透交融。它既折射过去,有反映当代,还预示未来。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及交流等方面,具体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外部标志。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关键,它是隐形的、深层次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它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政治等为校园大多数主体认可、遵循的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信念等内容。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精神文化。了解校园文化的内容对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在设计中更准确地实现个性景观的价值,体现校园景观特色。

3、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的表达

校园丰富的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的财富,而怎样去将它们表现出来,发挥出它特有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四种依据:大学精神、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历史、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只要有依据,就会有方向的去设计,更好的体现出校园的文化。

3.1建筑文化。建筑是无声的诗,也是有形的画。蕴涵着人文、艺术、科学精神的校园建筑,是传播文明、养成道德的生动教科书。通过建筑这一特定的载体表现出来的文化即建筑文化[5]。这种建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物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受它的影响和气势,生活在其中能深刻的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3.1.1校门文化。校门,它是一所大学的“门面”,是大学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大学的重要窗口。目前各所大学都在学校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及其内涵。为了体现自身的特点,学校校门的设计在创意和处理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为力求使自己的校门更独特,更能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理念。

例如清华大学的二校门,它位于清华大学东西主干道中央路北,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无论远望还是近视,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又不失巍峨庄重,在背后两颗古柏的衬托下更显得美丽。它不仅仅是清华大学的鲜明标志性建筑,更是清华大学日新月异发展和飞跃的见证,还是长期以来清华师生勤奋求实、“行胜于言”之品格的象征,体现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它的历史的厚重。

3.1.2校园建筑文化。校园建筑可以分为新建筑和老建筑。新建筑代表着学校新的发展、新的希望;老建筑是大学的历史的积淀,是校园的文化传承,是我们与过去的校园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维系学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例如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建于1931年的大礼堂,庄严雄伟,外部用青铜薄板覆盖,在灰色的建筑主体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虽历经百年,依然承载直立式的凝重和建筑的经典。各百年名校的建筑都保留的古老的建筑,如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四川大学行政楼,中国海洋大学具有西洋风格的校园建筑群等,这些都承载者各校的发展历程。随着时光流逝,建筑老去,凝结在校园建筑之上的校园文化随着年代的久远而越加突出,让人探寻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伟大。

3.2植物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植物造园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植物被赋予人的性格,承载了文化的内涵。如传统的中国园林中,常将松竹梅配置在一起,他们被誉为“岁寒三友”,人们看见它们,就会想到松的坚贞、竹的虚心及梅的高洁;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花高雅,迎霜怒放,寓意具有高尚的节操;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银杏树金秋来临英姿飒爽,催人奋发向上等等[7]。大学校园中不同的植物的配置,除了营造出一个安静读书与思考交流的户外空间外,其本身具有的深厚植物文化也营造出一种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

3.2.1植物主题园。主题鲜明的专类花园和主题园是各个大学常见的植物景观。各类园巧妙地运用障景、对景和借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法,采纳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衬托与对比等美学原则,熟练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合理地配置植物,构思理想的文化空间。如华中农业大学中的“求是园”时时提醒学生对科学求实地态度。“拙园”告诫学生勤能补拙,需勤奋学习。

3.2.2 古树名木。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和活的文物,是学校发展的年轮和文明进步的载体,彰显着学校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东南大学古木“六朝松”,相传是六朝时梁武帝亲手栽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精神的象征,深受全体师生的共同喜爱。它成为维系东南学子的情结,也是古城南京的绿色瑰宝。

3.2.3校花、校树。在许多的高校中,他们根据学校的历史,办学的理念,办学的目标而确定校树、校花。它们大多树姿优美,观赏期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能体现学校育人目标,展现学校风貌。山水明德,花木移性,校树校花作为学校的特色植物景观,既符合高校师生员工的追求清远、高雅情致的需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师生性情,树立向上的人生观[8]。

3.3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指的是通过人工建造的园林小品、雕塑、及各项设施组成的景观体现的文化。它的景观包括小品、雕塑、水景、假山等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

3.3.1园林小品。园林小品是园林中提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既方便游人的小型建筑设施。它们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在园林 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在园林建设中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3.3.2雕塑。雕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它们应用广泛立意悠远,既点缀环境,丰富了景观,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景观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反映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特征,是各个时代文明的产物。浓缩着历史的校内雕塑和人文景观,是学校的传统和精神的示范与延续。

例如安康学院图书馆前的雕塑“沈氏三贤”,他们三兄弟“五四”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就激励着我们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发展新思路。

3.3.3碑刻。纪念碑是各个大学中最能反映学校悠久历史,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建筑小品。自古以来,人类以各种方式对认为有意义的事件做某种纪念,纪念碑就是人们用建筑这一物质手段已达到精神上的纪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不同的纪念主题,有历史名人纪念碑,有校训碑等等,都以不同的主题纪念和传承先辈求学的精神。

3.3.4石景。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这就体现出石在造景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中景石除了造景作用,还有特殊作用—传播校园文明。它们有的刻上学校校训,如清华大学校训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校训石“实事求是”等等,时时刻刻提醒本校师生毋忘校之根本。有的镌刻各类至理名言,让各种修身厚德的名人名言时刻警示自己,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精神品格。

4、安康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分析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的安康市区,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弘扬“笃学、尚行、励志、创新”的校训以及优良的校风和浓厚学风孕育出一代代的精英人才。它所具有的文化内容有:丰富的地形空间、优美秀丽的秦巴山风情、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安康特有的植物树种、安康的风土文脉、安康学院校训以及所具有的特色文化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安康学院的特色的文化特点及历史积淀。

学院总的构思是以中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笔、磨、纸、砚”为载体,再结合中国传统的造景手法,营造出具有意境的山水人文园林,体现出了传统的文化色彩。

4.1入口及广场的文化设计。安康学院新校区有东、北两个大门,位于安康大道上。北门为校园的礼仪广场,即为整个校园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60米宽的景观路线,烘托出一种校园礼仪空间的大度与宽广的胸怀。而东门为校园的侧门,主要以大树景观设计为主,体现出一种含蓄美与生态美。

在这次广场设计中,体现出了古典的文学气息,如入口处的书香春秋广场,让人感到一种求知的氛围,同时在中间的平台上设计有反映安康学院历史文化的浮雕,造型宛如展开的书卷,烘托校园的文化气氛,意为“开卷有益”。再往上是校训石“笃学、尚行、励志、创新”,时时刻刻在提醒每一个学生谨记校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汇知广场以圆形的形式展开,一层层的同心圆寓意该地是知识汇聚的地方;沉思空间广场,位于图书馆前,采用方方正正的形式处理,与汇知广场呼应,天圆地方的理念。中央设计有雕塑一尊:沉思者。环境与雕塑都给人提供一个素净、雅致的沉思空间;才艺广场,理性与浪漫并存 。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大弧线层层跌落的草台阶成为最生态的看台,圆形的表演舞台临水而建,更有利于才艺的表现。一圈圈的同心圆更强化了整个广场的向心力。

以上的设计不仅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而且它们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也在无形中教育熏陶着学生。

4.2校园庭院文化

4.2.1傲霜园、澹泊园、秋爽园和清雅园。庭院的设计有傲霜园、澹泊园、秋爽园和清雅园,它们分别以梅、兰、菊、竹[9]为各园的主题植物。并搭配其他的植物,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

梅兰竹菊自古就被人们誉称为“华中四君子”,几千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和品行。在古代,一些文人雅士常常把这几种植物种植在自家周围以自喻,以示自己追求高雅的生活,有着高尚的风格和修养。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于老于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10]”,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历来也被人们当作高洁、典雅的象征。

,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1]”,悠哉其乐。淡泊清华,凌霜自傲,自蕴情致。

竹,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例如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韧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被视为高风亮节、做人之楷模。

4.2.2在宿舍楼的小空间中设计了百树园、春诵园、夏弦园。百树园又设计两个景点绿叶广场、只争朝曦。绿叶代表着生命生长,静坐其中让人遐想未来。只争朝曦,时光流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时刻提醒学生时间的宝贵,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春诵园、夏弦园,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这不仅利于学生平时的娱乐休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区,感受到生命的生长,体验一种生命的文化。

4.2.3艺术交流区的嘉实园。由于地势的原因,设有园路,犹如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在大树的根部设计有几颗古树,是来自老校区的,犹如生命之树,作为老校区的一种传承,寓意新校区将秉承老校区的办学宗旨,使新校区茁壮成长。

4.3道路景观文化。在新校区的道路设计中,传承安康学院的历史文化,分别命名主干道为笃学路、尚行路、励志路、创新路、春蚕路。分别种植七叶树、马褂树、栾树、香樟、杜英,构成不同的风景线。当学生走在道路上时,不仅可以欣赏沿途的美景,而且又在无形中教育学生笃学、尚行、励志、创新,像春蚕一样默默耕耘,结出最华丽的蚕丝。这无形的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有一种潜在的推动力,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无形的精神文化。

4.4水体景观文化。古人称水是园林的“血液”、“灵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古代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12]”孔子对水也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水是有德、有义、有勇、为善、循理、智慧而公平的。[13]在新校区的设计中,整个水体的立意取之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砚月湖由于形状像弯月而得此名。上面有一座钢架拉索桥。桥的柱子为一支笔的形状,整个校园的山水都在这支笔下恣意,山水相依。犹如大师画出的一幅动人的水墨山水画卷。湖中心设有一喷泉,同时岸边放置一龙舟,与安康的汉水文化相呼应。

水面上建有挥墨桥和爱莲桥。挥墨桥为连接艺术楼与教学楼的主要通道。因此结合创意独特的艺术楼,以笔和墨为载体,犹如神笔在天际划过的彩虹,增添一种文化底蕴。爱莲桥取之北宋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桥边栽有满池荷花。十面荷风清香宜人。当学生走在桥上,便可体会荷的高洁,也可体会《荷塘月色》中描绘的那种意境,提高人的修养。

再看水的源泉—溯本追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位于学术交流中心的东侧,采用12块高低错落的景观石柱,象征这安康学院的12个系。汩汩的泉水由顶部冒出,寓意安康学院的发展源远流长。

美丽的水景不仅仅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而且在实际中也给予他们教育。水,万物之灵魂,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熏陶和享受,触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就是安康学院新校区的景观文化设计,将安康学院的校训、历史发展、学院的组成以及文化特色基本都体现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都越来越注意对学生精神方面教育,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5、结束语

大学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实践重在培育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以激发、教化和启迪学生。优美而整洁的人文景观, 可以陶冶学生、培育学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欣赏中净化, 在激动中感悟, 在陶醉中升华, 在润物无言、寓教于乐之中潜移默化。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有锲而不舍、薪火传承的精神,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它对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其建设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这点应该成为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重视。这也说明校园景观文化设计将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会有很大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卓德雄.高校校园规划之我见[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1(4).

[2]周江评.走进21世纪:一流大学内涵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J].华中建筑,2000,(03);134-135.

[3]马可连柯.马可连柯教育文选[M].1987版,第241页.

[4]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

[5]白菡.大学景观探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10.

[6]阮宇翔,吴浩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校建筑文化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01,04.

[7]杨先芬.花卉文化与园林鉴赏[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10.

[8]庄夏珍.中学校园植物文化性设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李先源.观赏植物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10]陈维东,邵玉铮.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6

二、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不同性质的高校校园应有不同的景观色彩

高校校园景观色彩不仅要有自身特色,还应该注意学校的性质。一般来说,综合类大学的校园景观色彩应庄重、简洁,色彩饱和度低,色调也应该统一。而艺术院校应该更注重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重视色彩的丰富性,色彩饱和度应较高,对比应较强。专科学校的色彩选择可以介于综合类大学和艺术院校之间,可根据学校其他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2.不同地域的高校校园应有不同的景观色彩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文化习俗传统各有不同,而处于不同地域的高校景观色彩设计应该充分结合所在地域的特色。从大的方面区分,我国可以主要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南方光线强烈,温度较高,南方高校校园景观应该选择高纯度的冷色系或者无彩色系色彩。而北方光线较为柔和,且温度比南方低,因此,北方高校校园景观可以选择中纯度的暖色系色彩。此外,南方植物一年四季可以保证鲜艳的色彩,而北方地区到了秋冬季节,往往草木凋零,因此南方高校校园景观可以选择素雅干净的色彩,北方高校校园景观则应该选择更加丰富的色彩。从小的方面进一步区分,每个高校所处城市也有着独一无二的色彩风格。如,青岛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北京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气息交融,江南小城的绿水粉墙,各具特色。所以,高校校园在建造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建造具有浓厚地域气息的高校校园景观。

三、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原则

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原则。校园内部有着具体的功能分区,各个分区都应有各自的色彩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各分区色彩搭配时要避免破坏校园整体的色彩风格,设计人员必须使局部的色彩与整体的色彩相适应、相协调。此外,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还应该注意主色调与自然色彩相协调的原则。自然环境景观是整个高校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景观色彩应该与原有自然环境景观色彩相协调。校园主色调应该与自然环境景观的色彩接近,还可以蓝天、绿树的色彩为主。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7

二、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园,环境设计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花山作为校园自然植被的保护地,也作为动物的栖息地,应将人为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花山脚下四周作为花山保护缓冲区以减少人为干扰;花山环山路作为廊道设计,道路两边行道树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兰、麦冬、沿阶草、玉簪等,丰富植物景观。在核心区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注重植物景观的自然设计,乔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红花继木、雪松+合欢+草坪等,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以人为本

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校园环境使用的主体,校园环境设计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减少人际争执、避免社会焦虑等消极行为。以人为本要求校园环境设计创作优美的视觉感受,舒适的交往空间。优美的视觉感受体现在丰富美观的植物景观,造型新颖的景观小品等。舒适的交往空间则要注重空间的边界处理、环境的空间导向和环境的视觉层次。

3.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系统设计体现在校园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各个活动空间与整体环境的协调。

4.动态发展

高校校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校园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近期的建筑相对集中和密集,为今后发展留下空间,未来的环境设计应与原有空间恰当衔接,同时避免干扰原有功能区的空间环境。

三、校园生态环境规划模式

1.校园植物生态设计

(1)丰富的植物群落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应创造丰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应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植物空间。植物空间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敞空间可用低矮的植物进行围和或半围和。半开敞空间次之,私密空间可用高的植物围和。

(2)创造季相景观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创造季相景观,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赏,四季常绿。如由云南黄馨、桃花、白玉兰、紫玉兰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木槿、荷花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乌桕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雪松等组成的冬季景观。季相景观也体现在植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时间序列上动态的变化,校园中可种植秋色叶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园植物景观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3)体现校园文化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体现校园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等。带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完善步行系统,减少汽车尾气、噪音。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在校园入口设置临时停车场,禁止出租车进入校园。增加花道、绿道设计,道路两边设置休息座椅、展示栏等景观小品,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系统,使道路成为景观廊道,不仅可以休憩、还可以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

3.校园景观小品生态设计

(1)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中可将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起来,体现生态性,如花架、花钵、带种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种植紫藤、凌霄、地锦等攀援植物,形成丰富的林荫空间。校园广场、道路两边、路灯上等都可以放置花钵,花钵内可种植矮牵牛、吊兰、常春藤、三色堇等,为校园环境增加生动的色彩。座椅的种植池中可种植美人蕉、桂花、红花继木、苏铁等植物。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不仅丰富景观,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愉悦体验。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8

1校园文化艺术

校园文化艺术是一种有别于特定文化气氛及精神面貌的文化艺术,经过一定实践,历经发展形成。校园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包含学生独有的思维方式,做事行为和特点,还有平时在课外常举行的文化活动,比如一些歌舞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志愿者协会社团等等各种节目与活动。大学校园文化艺术传达着特有的人文情怀以及重要价值观的内涵形态。每个学校所经历的故事不同,起点不一,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也各异,因而导致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校园文化艺术。校园文化艺术代表着2方面的层次,分别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在物质方面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比如各种楼层建筑,图书馆模式,教学楼形式,公共场所设备等等;大学校园文化在精神方面来说,包括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形式,该大学是否具有好的学风和好的校风,可以通过校园学生的外在气质来表现。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物质的内涵。

2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主要针对两类进行,一类是对校园自然景观设计,一类是对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其在景观中拥有特有的形式类型。设计自然景观通俗讲就是将一些地势形貌、水体形态以及校园花草植物进行设计;设计人文景观就是将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融入一些特有文化气息的景观。因此,学校领域内的自然景观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时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设计,这样可以很好地通过校园景观反映出校园文化,于此同时,校园景观有可以很好地反映扯校园文化内涵,可以同其他类型校园景观区分开来[1]。

3校园景观设计中校园文化艺术的完美体现

3.1充分了解校园历史文化

大学的发展经历各个阶段,从无到有,从初期到成型,陪伴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每个大学建立背景不同,出发点各异,有的为培养党国精英,有的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和个性。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完美体现校园文化艺术,如何展现其特有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也可以说如何通过校园景观反射出大学的文化精神。因此,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在保证校园原有设施不被大肆破坏的基础上,又能融入体现校园文化历史的设计,增加校园浓厚气息感。可以选择保留一些代表性景观、设施、建筑,在风格上保持设计一致性,达到完美体现校园文化艺术的校园景观设计。

3.2展现未来,始于当下

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展现未来,不要盲目追逐过去,校园历史固然重要,但要适时展现当下发展。社会发展在飞速前进,所处环境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校园文化迎风而上,不断与时俱进。在设计大学校园景观时明显区分新旧格局,在为了满足扩招规模带来的空间需求,重新在原有设施上增加新的建筑设施,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物质需求,但破坏了原有校园文化的精神面貌,造成校园景观脱节。在此建议,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考虑原有大学历史文化,展现未来风貌,将新旧文化设施融为一体,使校园文化艺术不断传承和升华其内涵。

3.3学习先进,打破陈旧进行创新

国外许多高等学府,如哈佛、剑桥等学府拥有其自己独特的校园景观,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设计,结合本校特色进行创新[2]。例如,大学文化墙,其在很多大学实施开来,在文化墙上可以进行海报宣传、进行文明倡议、开展活动提示以及诸多形式展示。仿照其独特的设计思路进行其他景观设计,可以展示校园文化的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成为景观的践行者。设计时要避免盲目仿照,要结合东西方特色,取其精华文化融入其中。

4结语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流淌在校园各个角落环境。一所好的大学所呈现出的良好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学校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享受身心愉悦。良好的校园景观传承者校园历史,校园文化,让学生感受大学底蕴,继承传统优良学风。将校园文化艺术应用到校园景观设计上,将两者紧紧结合,散发出大学校园精神与物质的气貌。培养专业人才,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创造美好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9

随着近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陆续投资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在校园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表面看上去很美,却缺乏生机和活力,许多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很少有人在其中驻留和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没有处理好校园环境和使用人群的关系。因此,本文将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1、理论发展

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布鲁斯威克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这一理论观点是当今阐述个体知觉环境信息过程的理论先导。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这种内部表征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些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从研究中产生出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先导,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之后断断续续有一些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2、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3、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形式共同决定了情绪的状态。周围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和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个人当时的情绪、绩效。

(3)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个人空间

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有2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二、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校园景观,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1、构建校园景观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因校园环境与众不同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增加了师生的探索,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同时,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因而校园特色为该校师生所共享的,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代表景观。例如武汉大学的上千株樱花驰名中外,每当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视觉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既增添校园美感,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又使师生对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听觉方面。

3、合理功能分区,从私密角度看处理好不同的空间需求

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按大小、位置和功能一般可分为核心景观区、区域性景观区和组团院落景观区。核心景观区往往是校园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部分,集中体现学校的形象及文化内涵,也是学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的积聚中心,通常与校园的主体建筑共同组成校园的标志。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而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10

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承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大学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分关注景观要素构成,对校园景观应该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关注不够,进而使得校园景观在物态上有所成效,但在景观的文化性上有所缺失。许多高校校园在文化建设上有些急功近利,使得景观文化特征不明显,景观文化的表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为例,试图探究如何将校园文化艺术与校园景观设计紧密融合,构筑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塑造校园文化氛围。

1 提出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现状

1.1 景观建设趋同,人文相对缺失

淮海工学院1988年建校,环境景观建设以绿化为主,从目前校园景观建设来看,校园景观、规划、建筑的协调性相对较弱,空间构成、建筑风格、文化特色、艺术性等趋同性较强。例如,主楼建筑设计与扬州大学中心校区主楼相类似,缺乏海洋特色的标识性。

1.2 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不足

割裂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普遍问题。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较注重对校风校训的表现,而忽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师生对于校园基地文化的了解欠缺。例如,连云港以海洋文化、西游文化、镜花缘文化、丝路文化等为特色,校园景观建设对于连云港的地域文化呈现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1.3 环境互动性欠佳,景观小品形式单一

环境景观建设对于师生的互动性考虑不足。例如,体育馆南侧景观喷泉、主楼前广场两个重要的活动空间较少有学生停留,师生的参与性较弱。校园景观趋同,对于学院自身文化特色的呈现不够,校园路灯、铺装、垃圾桶等设施创新维护不足。

2 分析问题:淮海工学院地域文化及校园文化调研与分析

2.1 地域文化

高校校园景观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折射出当地城市中的民俗习惯、、社会状况等。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坐落在《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

2.2 校园文化

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人文底蕴有所不同,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性质、学科特色、教学理念以及校园历史等最直接的呈现方式,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2016年3月,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正式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学院全力打造海洋品牌,这对学校后续文化景观建设提出更鲜明的要求。

3 解决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校园文化景观提质策略

3.1 从功能角度上的分析提案

(1)教育功能。高校景观的教育功能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它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方面。在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增加文化景观的教育性:软质景观方面可在植物树干上悬挂标识牌,牌面标注植物科属等方式;硬质景观方面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等创新科技手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如生态驳岸的创新设计、海绵城市在校园景观中的实验性设计应用、文化浮雕与有机玻璃的创新应用等。

(2)历史人文功能。高校的人文历史可通过建筑、雕塑、植物等间接反映,景观因附着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这种价值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校园原有的典型景观需要保护、发展与延续,以保证历史性景观的发展创造性。苍梧校区历史性、纪念性的环境景观较多,如纪念林、大鼎、孔子像等,但应加强其宣传与保护设计,目前已对孔子像周边环境进行了互动性改造设计,今后应逐渐加强对纪念林的保护性设计。

(3)美学功能。高校景观建设之中应在美学文化指导下进行,以彰显景观的形式美、色彩美、意境美。景观的美学文化性不仅对于景观设计者重要,而且对于校园中的全体师生们也具有重要作用,全校师生也应主动参与校园景观美学文化性建设。例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能代表校园自身特色的景观并在校园中建设,师生共同栽植纪念性的植物等能够塑造细节情境美的设计改造。

3.2 从景观类型上的分类提案

(1)建筑。建筑是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在苍梧校区新建建筑中不仅应考虑与原有建筑融合,还应考虑与学校特色海洋文化的融入,要熟练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赋予建筑时代文化特色。

(2)植物。校园景观建设中应有意识塑造能够体现校园历史文化感的树木,尤其是校区主入口轴线两侧的树木是校园历史文化最直接呈现的载体。为突显校园植物的文化性,在校园植物造景中应选择能代表校园特色文化氛围的植物类型以体现其象征意义。

(3)雕塑。高校中的雕塑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景观的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一部分雕塑的设立就旨在通过雕塑本身的文化性对人们进行教育,其主要表达形式有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目前苍梧校区以纪念性雕塑为主,应增加其他类型雕塑,以激励学生奋进并达到美化校园的功用。

(4)水景。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作为灵性与智慧的象征,水环境的设计扮演者重要角色。当前,苍梧校区水环境需进一步完善,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加亭台廊榭轩等,使得人与水产生互动,增加趣味性。

(5)其他。除建筑、植物、雕塑、水景等景观外,还有道路铺装、景观石、景观导视系统等都可体现景观文化性。比如在道路铺装的关键位置镶嵌彩绘瓷砖、金属浮雕等,或在铺装图案上来体现该学校的历史文化。

4 结语

景观文化建设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它折射出校园文化的气质与景观质量水平。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从美学、教育、历史人文的文化功能性出发,对建筑、植物、雕塑、景观标识等的文化性进行分层讨论,并总结景观文化性的塑造提案。校园文化景观能够提升学校形象、地位,丰富校园景观种类,增进师生与校园空间环境的情感,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晓妍,石铁矛,腾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4):158-161.

[2] 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新视点,2007(9):18-19.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11

校园的功能不仅仅局限在为学生教师提供教学活动的场所,要想营造出校园教育意义的真正内涵,就要认真设计好校园规划,校园设计规划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好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们能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通过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让校园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当代的中国大学在教育体制和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大学模式的影响,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不仅受到了一些方面的影响,国外教学风格和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风格,因此,我国早期的大学校园建设规模宏大,在注重校园象征意义的建设而忽略了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的感受,没有注重校园的美观和实用性,大大降低了校园整体建设的协调性。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建筑风格上面也越来越注重实际,改变了原来高校体制的单一,多远文化的融合使得学校的教学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学校的建设更加注重地理人文,自然的因素也是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许多建筑界的学者也不断的讨论高职院校校区景观的设计,将校区景观的设计融入更多的城市特色和高校历史的人文气息,彰显校园景观独特的韵味。

(2)高职院校新建校区形成的因素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知识的力量不容小视,高校是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了解知识竞争力的重要性。加上教育方面的改革,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在校园规划和设计方面加大了创新力度,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新建校区的景观设计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校园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环境,自然环境可以为校园建设提供先天的优势,比如地形、气候、植物等这些都是影响校园建设常见的自然因素。校园的建设要保持学校传统的历史风格,同时也要将校园景观的设计巧妙的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丰富校园的景观。在空间构成上进一步整合校园整体空间的安排,使校园整体和谐美观。

2.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运用

上文就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和形成因素做了简单的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高校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新校区景观建设和规划是需要设计理念与空间理论相结合来指导的,通过总结之前校园规划的经验和理念,理论结合实际,选取优秀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融合地理环境、校园文化以及学校悠久的历史等条件对校园进行景观空间的开发与创作,创造出有个性和感染力的校园环境。

(1)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城市商业景观的设计有很大的差别,校园环境的形象注重于自然、古朴、有文化气息的本质特征,针对特定的适用人群,校园是教师学生用来交流知识文化活动的场所,因此,要突出校园人文历史的气息,景观的设计通过不同的理念融入多元化的历史气息,能够反应出校园文化精神及校园独特的风格。由于校园建设界定区域的功能不同,设计者要明确其功能作用,协调好相互的关系。首先要把握好安全原则,景观设计先要考虑安全因素,校园建设要规范建设时的质量,通过保证校园的物理环境安全和心理性安全两方面来提高校园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设计者要考虑功能原则和整体性的原则,满足教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物质功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要保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的原则。在生态结构上,注重最效率原则与多样化的原则。

(2)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层次与方法

高校景观层次的设计应该符合教育改革及政府的政策,从宏观层面来讲,高校是为国家建设提供优秀人才的基地,在保障了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外,环境景观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校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的建设也应该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学校园环境景观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部分,要坚持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建设绿色的校园。在微观层面建设上,校园建设要明确规划的指导方针,学校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效的把控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坚持校园的总体性。合理的安排建设校园的连贯性,使得师生在校园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生态、历史、等各方面的人文气息。校园的设计要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无论从风格还是效果上面都要突出校园鲜明的特色。合理安排校园设施,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考虑校园实际的建设,营造出校园景观的最佳状态。

(3)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这里陶冶情操,校园更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活动场所,每一座高等院校的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高等院校的校区凝聚了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校园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无比珍贵的文化资源才让其发展有了竞争力。当前高校的新校区建设规模较大,但建设的周期较短,因此,新校区具有非常广泛的可塑性。学校要意识到新校区建设繁重的任务。在大多数新校园景观特色的建设中,许多学校都仿照之前优秀校园建设的案例,校园景观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这也带来相应学校今后建设发展的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没能将老校区已有的文化精神融入进去,文化内涵和学校悠久历史的精神风貌没能传承下去。越来越多的学生没能体会到新校区特色文化的符号,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与学生氛围的建设,设计新校区景观的同时,巧妙的融合校园文化,突出校园特色。新校区的建设可以通过地域特色、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在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经过设计者实际的考察,校园整体的建设应该有自己学校文化的个性,为学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篇12

小学校园景观看似普通,但在学生的世界,含有内在的童趣。好的景观可以愉悦地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校园景观图底规划理论中,我们可以用图与底的关系分析学校景观的美,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由于人们对图形所展示的信息反馈更为积极。作为“底”(背景),主要衬托出“图”(图形)这一封闭形状,则是通过大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识别。图与底的关系是反映校园景观中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人们的视知觉能力对图形感知。校园景观,由视知觉感知的图和底,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美。针对我国城市小学校园景观的特殊性及场地的局限性、规划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校园景观关于图底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刻、具体的研究。图与底的关系不仅能为小学校园人性场所营建增添美,也使小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建设、功能布局和环境营建等方面更为完善。基于图与底的关系,合理营造人性场所,确保更好的小学校园景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即“图底规划”,从微观的视角切入,以建立人性场所为支撑。学校的教育更侧重个人素质的培养,重视校园景观空间的建设,为场所精神塑造理想的土壤。人们对建筑实体与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图与底的思考,景观要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及其所含有的色彩图案等也需要进行主观与客观的搭配,用符号形式美化人们活动场所。

一、平面上的图与底

校园景观从校园基址的平面上分析,当校园建筑物作为“底”的背景时,校园内的景观就是“图”。图作为景观元素的构成部分,是封闭性的。我们调研发现,校园的景观与其校园的建设用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从北湖小学和武汉市人民小学的校园总平面看,校园内建筑围合的空间为图,建筑被视为底。反之,校园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就被作为底。当然,建筑也有其自身的装饰,图底的转换也与其自身的细部设计有联系。从平面的功能布局、植物搭配等,将校区景观内部的景观斑块和校园景观中生态路径进行拓扑分析,把景观斑块抽象为节点,把生态路径抽象为连线,系统分析节点与连线之间的拓扑关系,用于构建其生态校园路径的设计与景观搭配的和谐性。地面铺装也是校园景观细节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用特色铺装图案对校园地面进行装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大兴第一实验小学,活动区域中一些游乐空间,是用图案形式绘制在地面上,划定出学生游乐空间。

二、立面上的图与底

景观元素的构成是由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存在的。当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为了优化校园景观,就应该对构成景观的建构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装饰。以回民小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该学校对其墙面进行了垂直绿化。绿色植被与墙体自身的色彩对比鲜明,如果进行图形的抽象,我们可以获取优美的图案。以建筑立面为背景,附着在建筑表面绿色植被有规律地装饰其上,图案美观。例如,很多小学校园建筑外立面色彩单一,可以借鉴回民小学的建筑装饰,对其外立面简单地垂直绿化,改善单调、乏味的表皮,使立面内容更丰富,提升校园景观的绿意与蕴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为校园景观建筑外立面增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形式构成不都是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利用一些盆栽植物对小学校园室内外景观进行装饰。也可通过对墙体进行再设计,借用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特色涂鸦板报等形成校园景观独特氛围,如室内文化墙,或者是空间界面装饰等。盆栽植物中,借用花卉对校园景观进行装饰,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我们把经改良的墙面,为校园景观增加文化内涵,体现校园的素质教育特色,同时摆脱校园景观设施的限制,合理利用景观元素丰富校园。如振兴路小学在校园内设计了文化墙,但是三个立体的构筑物确实为学生谋福利。如果在很有限的校园面积内,仅仅看到墙面部分是单调的、空洞的,通过主观性的设计使墙体的内容更多元。像回民小学有展示空间,利用建筑立面设计的文化墙及橱窗展示出学生的成果——剪纸图案。一方面体现了校园景观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墙体有效的利用,丰富了建筑内部立面效果。

三、空间中的图与底

图与底的层次变化,校园景观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佳效果,就要增加使用多种途径来强化景观的进深感。巧用空间的关联性创造景观的层次感最为常见,为景观的深远感增添特色。校园的有限利用空间使建构筑物(即为“底”)营造,而该空间中植被、山石、水体等构成景观的元素作为“图”,校园景观空间富有层次性、趣味性。这里的“图”并不是单一的,通过对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结合,营造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加上对同一季节不同色相的植被进行合理组织,“图”又有其内在的内容,即把色彩鲜艳的植被为“图”,颜色单一、同一色系的绿色作为“底”。建筑物的六个面围合成空间。“空”为使用,把“空”的空间作为“底”,其内置入一些供学生实用的家居,即为“图”。前进二路小学校园对室内景观设计运用了色彩艳丽的室内家具设施,符合小学生的色彩感受。装饰性的室内家具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学校校园的边界部分是用实体墙与外界隔离,对墙体及其周围环境装饰,使其优化。如某一小学校园白色的边界墙面装饰了彩色墙绘,墙体边界留有花池,种植球状的常绿灌木与墙体之间进行了分割,使人们好奇绘画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美。这样,搭建了空间层次变化,既使单调的墙面软化,也使校园增加绿意。综上,正是基于“图底规划”模式,以微观视角,认知图与底的关系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构建校园的“积极空间”,活跃校园氛围,符合学生活动,获得诗意的校园景观环境。为校园均衡发展,使校园景观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每个校园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不都是完美无瑕。校园景观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潘京.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D].长安大学,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