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专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7:13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

2013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1份,回收率为95.00%,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88.33%。其中,临床医学专业93人,护理专业66人。调查对象均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

1.2研究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被试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调查问卷中,题目涉及学生性别、家庭基本情况、首选毕业去向、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就业地域的选择等,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首选毕业去向

在首选毕业去向问题上,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求职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务员1.08%(1/93)、其他6.45%(6/93);护理专业分别为求职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务员1.52%(1/66)、创业3.03%(2/66)、出国深造1.52%(1/66)、其他6.45%(6/66)。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护理专业学生大于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究生意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于护理专业(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地域的看法

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层2.15%(2/93)、家乡所在地19.35%(18/93);护理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层4.55%(3/66)、家乡所在地12.12%(8/66)。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均倾向于到东、中部城市就业(78.50%,83.33%),较少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2.1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2.3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23.66%(22/93)、综合能力41.94%(39/93)、社会关系9.68%(9/93)、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24.73%(23/93);护理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10.61%(7/66)、综合能力34.85%(23/66)、社会关系7.58%(5/66)、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46.97%(31/66)。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60%)高于护理专业学生(45.46%),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程度,护理专业学生(46.97%)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3讨论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2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6

On the Speech Act Theory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ZHU Liping, HOU Xiaojing

(Basic Department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pragmatics, and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ct theory and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 medic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Key words speech act theory;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medical students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医学事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医患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也日渐增多。良好的医学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利于建立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良好国际形象。言语行为理论是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重要哲学基础,对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简单论述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轨迹,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及跨文化交际之间的重大影响,并从培养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用能力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三方面讨论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发。

1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当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能正确理解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更能正确地掌握言语行为尤为重要。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从1923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wsk)提出“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到1957年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明确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后来又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the 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the perlocutionary act)。在这三个行为中,言外行为一直是学者们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在这个研究焦点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言外之力”。奥斯丁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的交际话语具有一定的言外之力,如承诺、命令等。后又把言外行为分为判定、裁定、承诺、阐述、行为这五类。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奥斯丁的门生美国哲学家塞尔批判继承又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也认为实施言语行为的同时就是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后又进一步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理解为“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此理论研究的是听话者如何从说话者的言语“字面意思”推断出其间接表达的“言外之力”。

2 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行为受制于不同的社会规范,语言使用规则亦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推测出不同的言外之力,因此难免会导致许多语用失误现象。所以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方文化背景下语言规约来理解对方语言的正确意图。最典型的例子比如“你吃饭了吗?”(Haven you eaten yet?)在中国人理解为寒暄语,功能正如英语中的“Hello”,可西方人却很有可能理解为“你想请我吃饭吗?”再如中国人说的“去哪儿呀?”亦是熟人之间打招呼,而西方人则认为是你在打探他的隐私。这样的话,交际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跨文化交际有利于促进交际双方对言外之力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掌握对方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也可以通过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去选择恰当的符合语用规则的言语形式,从而避免上例中“你去哪儿?”这样的交际僵局。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说是贯穿于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全过程,不仅具有言语本体意义,还具有交际意义,可以在交际双方之间建立起特定的人际关系。所以,正确认识言语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紧密关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发

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我们言语交际的语境同时受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话语的真实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培养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交际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医护交际的特定语境就是医学环境,交际双方可以是医护人员之间,也可以是医患之间,它包括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医学伦理背景、交际双方身份背景、语言发生的情景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交际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交际双方才能够正确地把握言语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利用课内课外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途径来向学生灌输交际双方不同的医学伦理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交际的背景和情境。

3.2 培养高职医护学生的语用能力

由于受我国外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将外语作为一种知识来学,课堂教学偏重词汇和语法,学生只是机械化操练,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外语多年,但耳不能听,口不能说,交际频频失误,常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学生欠缺跨文化意识外,学生不熟悉外语的语用功能,在平时学习中也缺乏在真实语境中的听说训练。因此,在对医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真实或仿真的跨文化医学交际语境,让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多听多说,教师不断对学生予以指导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语音语调教学,注意不同的语音语调表达出的不同感情、情绪、态度和言外之意。

3.3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在学生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各能力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应渗透言语行为理论对其的影响。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时,教师可设计一个交际任务,如用言语行为达到让患者脱去外套做体检的目的时,学生可能会给出各种说法, 如“Take off your coat!”“Take off your coat, please!”“Would you like to take off your coat?”等句式。教师应对“请求”的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影响说话人对请求策略进行选择时,受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行为的难易程度(rank of imposition)的影响。

4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交际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否了解是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关键。交际双方只有具备充足的语境知识,才可以对言语背后所隐藏的“言外之力”进行正确的推理。所以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简单陈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从提出到发展成熟的过程,进而进一步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最后结合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总结出对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启示,希望广大师生能重视言语行为理论对医护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大影响,并在课堂上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医患会话及医类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2013SDJ740033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职业教育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阶段论文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1.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4

二、护理专业教学要点分析

(一)以探究护理诊断为目的

护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及时的做出正确的诊断,对需要护理的人员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适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与患者交流,在交流中根据病人临床得到的信息提出更多的问题,以便做出最为适合的正确的护理诊断方案。

(二)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核心

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护理步伐,已经由以往单纯的遵守医生嘱咐和技术方面的操作,改为运用科学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对服务的对象按照严格的护理程序进行操作。在实际的操作运用过程中由于病人健康问题复杂多变,必须不断的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合理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并给予解决,已经成为了当前护理要注意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护理者在运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护理质量,给受护理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更具备人性化的护理操作,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和护理技巧不断的提升自我素质。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任何教学方法的基础和重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护理程序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角色扮演为形式

通常学生的实训课都是让学生在人体模型上进行病理的反复试验和练习,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临床场景中去,通过亲身模拟实践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因为往往很多学生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演练。而角色扮演正是符合这种现状,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进行患者与医生的互相模拟实习,是获得实战经验的最直接的办法。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感悟,懂得珍惜,学会理解和尊重,可以在今后的具体护理工作中做的尽善尽美。

三、新时期护理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一)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案例为学生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病例,让学生从实际病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处理问题的能力。立体教学法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打破学科界限是以系统为中心,将教材中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一个多元立体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式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

(二)实习教学法

众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应用要求,所谓实习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5

1.1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认证工作深入人心全员参与是做好认证工作的保障。学院除了制作展板、专题网站、学院画册、报纸专刊宣传认证工作外,还特别印发了护理学专业认证手册,手册从认证的背景知识、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成果、专家访谈环节准备工作、论证标准4个方面介绍了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相关知识。多渠道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解读专业认证手册,以期达到人人了解认证、人人关心认证、人人参与认证的目的。在认证工作前一周,学校召开了临战动员会,校领导再次强调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认证工作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职责明确、分工到人;三是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集中精力,出色完成认证工作。

1.2整理归纳总结,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实事求是、客观呈现是做好认证的态度。学院根据《标准》中规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10个领域的办学标准(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反复推敲、斟酌,完成近4万字的自评报告,其中提供的数据力求准确,实事求是,亮点特色要提炼准确,存在的差距要认真分析,客观呈现。同时,根据自评报告整理近5年的档案以备专家组检查审阅,其中原始档案和专业发展的历史档案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专业认证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还制作了工作人员手册和专家工作手册,以便随时查阅。

1.3加大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扎实的基础和平时的积累是做好认证的前提。在基础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我校拥有部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认证期间对学校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和办公环境进行了美化修缮,加强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新增了中外文图书,引进了护理外文数据库,保证论证工作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有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每位教师的学历、学位、论文、论著、课题、获奖等资料均扫描归档,为每名教师建立了个人业务档案,为此次论证材料的准备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支撑。

2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流程

专业认证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认证结论等步骤。现场考察流程可以总结为:①听:召开全校范围的论证启动大会,介绍我校护理学专业的建设情况,现场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②察:对我校基础教学设施(基础医学院和图书馆)、两所附属医院、一所社区实习基地和护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等进行实地考察;③访:走访学院各教研室,与教研室教师座谈,查看教研室教学文件等;④谈:组织召开6场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包括专家、教师、管理人员和不同年级学生座谈会;⑤查:查阅护理学专业相关支撑材料;⑥反馈:召开由学校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相关学院领导、护理学院全体教师、附属医院领导等参加的反馈会议,专家组将形成的初步意见和结论反馈给学校。

3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收获

3.1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通过专业认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符合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培养具有扎实西医护理知识与技能、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贯穿人文护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充分体现“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的办学理念。

3.2梳理了教学全过程,锻炼了一支教学管理队伍专业认证期间,我院详细梳理了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情况,形成自评报告的同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加强了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也锻炼了一支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

3.3提升了护理学专业的地位我校是全国中医院校第一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论证的学校,通过论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中医院校开办护理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得到具体体现,学校也更加重视护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专业认证也是对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教育的充分肯定。

3.4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专业论证工作中,我们与全国兄弟院校和医院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学习彼此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经验,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将来的院校间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的共同发展。

4论证后的整改与思考

专家组对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如何彰显中医护理特色的问题,我校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规范实践环节,全面提高中医院校的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4.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在“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院构建了6大课程模块,“夯实西医”主要是设置了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课程、临床护理课程3个模块,主要加强学生西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中医”主要设置了中医护理课程模块,建立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理念,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主要是设置人文社科课程模块,在设置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健康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6个课程模块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注重整体的理念。有关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的确定,设置了调查问卷,在全国中医院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理事大会上充分讨论和论证,达成一致意见。中医护理课程总学时在300学时左右,分为3个知识模块:中医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4门课程,5~7.5学分;中医护理学基础涵盖中医护理发展史、一般护理、辨证护理、中医食疗、针灸推拿、中医护理技术等内容,3~5.5学分;中医临床护理学包括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主,3~5学分。同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增加辨证施护的实训课,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比例建议不少于40%,其他知识模块的实践比例建议为10%~30%。

4.2修订完善实习计划和大纲,强化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我校护理学专业拥有36所实习基地,有一套健全的教学基地评估体系,通过此次专业论证,对实习计划做出相应调整:毕业实习中应有不少于4周的中医特色科室实习。在原来实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应该掌握的8项中医护理技术,出科考试中增加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内容,每位学生根据所实习的科室制作一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手册,充分应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论证,医院进一步营造了中医护理文化氛围;规范了临床护理教学档案,强化了临床中医护理特色,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中医护理教学的连贯性,提升了中医护理实践水平。

4.3完善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部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教学与管理,并与附属医院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可视化多点互动式教学,实现学校与医院资源共享。同时实验中心还增设了虚拟仿真教学区、中医护理养生体验区和社区养老护理实验区。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中医护理技能的训练。

4.4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师资的引进、培养与考核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学院教师的执业医师证和执业护士证均在附属医院注册,目前双师型教师占75%,通过认证发现,临床护理师资双师型比例偏低,因达到省教育厅教学职称条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人事处决定为附属医院护理人员兼聘学校认可的教学职称制订专项政策,解决了临床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同时,我校每年划拨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免费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培训临床带教师资,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兼职师资队伍。

4.5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论证前,我校只有两个社区实习基地作为试点,没有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习和精神科护理实习。通过论证,推动了我校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建立了8个社区实习基地和5个精神科护理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中,各自安排2周的实习。构建了学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贴近临床、突出中医、延伸社区、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6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7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5,24(4):71-72.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8

引言

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国际化,医学英语在医学护理学科当中逐步受到重视,高校培养的不单是专业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也为医疗事业适应国际化而做出了努力。医学护理英语教学致力于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今后职场中涉及英语方面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ESP教学以突出能力为主导,将专业学科知识以学生为中心,与英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让知识得以运用,为医学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搭建及完善奠定殷实的基础。

一、ESP教学理论分析

(一)ESP教学概述

ESP是“专门用途英语”的英文缩写,是英语教学当中的一部分,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学习相关职业专用英语,例如法律、汽车、商务、旅游、建筑、医疗以及医学护理等领域都有专业英语,ESP是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英语教学,学习内容上以具有专业领域性的,与特定职业紧密相连为主,依据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将ESP分为职业和学术两部分,进行语言环境、词语用法、情景分析、专业角度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我国ESP教学的推广相对较晚,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认为ESP教学对医疗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逐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二)英语教学引入ESP教学的意义

高校英语课程的开展都是以通用性为目的,意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未来可能选择的职业欠缺考虑,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额外地补习相关专业英语知识,而高校本具有面向特定职业培训专业性人员的功能,本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面对学生为了满足社会招聘要求的情况,更具专业性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ESP的教学理论更多地考虑到这现象,依托现有的传统英语教学,进行更具专业性的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使学生面对专业性英语单词及交流语句的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对于今后他们所要面对的职场更有自信。

二、医学护理英语学科教育的现状

(一)医学护理英语的意义

医W护理英语这门专业性教强的学科,它的存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有效地拉近国内医疗与世界的距离,将医疗事业提升到更专业的领域。其次,自我国加入了WTO,医疗体系也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上得以开展,医学护理人员在用英语交流及应用上的使用日趋频繁。再次,由于很多国家的战乱不断,对医学护理型人才的需求较大,那么在人才输入上医学护理人员具备专业英语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从本国教育发展角度考虑,推广这门学科对医学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接触国际上医学护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这对于我国医学护理领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编排不足是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之一,在学生的课时当中,医学护理英语仅占较小的部分,课时决定着学生接受专业性英语培训程度的欠缺,而且高校教师对ESP的教学水平有限,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不够理想。教材选择不当也是制约着教学的弊病,教师通常是广撒网捞大鱼的形式,选择很多教材供学生学习,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量束手无策,医学护理科目本身具有着繁杂的特点,相对应的英语知识量更是数不胜数,学生学习负担及压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师资专业程度欠缺是直接影响教学的主导因素,各个高校医学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基本是英语专业毕业,专业是医学护理英语毕业的教师较少,致使在传授医学护理专业英语知识时,无法对可能涉及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阐释。

三、基于ESP医学护理英语的教学构建

(一)引入ESP教学的构想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国内英语教学的改革成果分析,各个高校基本英语水平处于逐渐高升的状态,对于医学护理学科开展专业性英语教学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需求力,决定着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力,医学护理英语学科成为医学护理知识有效发挥的有力工具,学生对课堂兴趣越高工具实用性发挥的就越大,将ESP引入到教学之中是符合新课改章程要求的,对满足高校学生专业发展,将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完美结合,面向社会培养更全面专业的人才。

(二)基于ESP教学的改革措施

改善课程编排,改变原有教学中以选修形式的课程模式,适当安排必修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加课时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在教学大纲中将英语教学与医学护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严谨科学的课程编排有助于提高课程质量;在教材选取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医学护理科目的学生提供相应教材,避免学生时间受限的情况下学习用途较低的专业英语知识;ESP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更多的课堂实践,使应用与学习切实结合起来;为医学护理英语科目设计专属试卷,有效地了解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质量,跟据测试结果解决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语

经过笔者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引入ESP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展的趋势,对于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掌控ESP教学模式在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实现高校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人才、面向医学护理专业领域输送优质人员的功能。完善的教学构建,将对医学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9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观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在护理专业的医德教育中,还要注意医德观念的培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其实就是行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学生只有知道、了解它,才能很好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做到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对患者家属负责,对全社会负责。

2、护理医德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

护理任务完成的好坏,最终体现于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从医务工作角度上来说,主要取决于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医德水平,护理人员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决定着护士对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根本态度,从而制约着护士的护理行为和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服务要求高、技术性强、责任重大,如果护士缺乏对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缺乏对病人的同情,是难以胜任工作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医德就是要引导护理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念,自觉尊重和爱护病人,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刻苦钻研护理技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重视医德理论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护理专业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他们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患者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患者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护理专业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

4、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只能将医德实践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医德实践活动增强医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医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引起重视。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而良好的人护患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护理医德之上的,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医德情感,才可能充分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并在与病人融洽相处中,发现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的态度行为、语言来完成的,只有亲切善良、美好的言行举止,才能给病人温暖、慰藉、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最佳心境,必定对病人健康地重返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注意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的整合系统。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二者的双向沟通和相互支撑,全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护理专业医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增强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医德榜样

作为医学院校,要站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高度来深化医德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应特别重视培训教师,使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又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医德楷模,只要有这些优秀楷模才能够复制出医德高尚的学生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课程设置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basic medical course;curriculum sett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71-02

0引言

基础医学课程主要阐述了人体正常和出现异常时的形态、结构、功能,为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等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是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期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共开设: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学7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受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对课程及内容选择、安排顺序,形成的课程方案与过去中专学校时无明显变化,对目前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安排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叙述如下。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

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 “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 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 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

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4.4 护理专业考试的问题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并不直接考试与基础医学的相关题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至少也是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思想根源之一。以上是现阶段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了解全国许多类似学校也有较为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各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我校护理专业采取何种课程安排的方式,以满足护理专业特色而又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会君,李红玉,刘涛.护理本科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18-19.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1

护理岗位调查的内容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分别对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医院)及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870份,实际回收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83%。调查问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医院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护士长。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调查(1)政治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认为我校毕业生法制观念一般或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各占94.17%、90.92%;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差的方面依次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3)业务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好的方面依次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评价较差的方面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健康指导与宣教能力、急救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普遍反映良好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认为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各占42.82%、18.70%、16.12%、15.58%;认为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物理、数学、政治、化学,各占66.53%、56.91%、48.51%、40.24%。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为这些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从调查排序可以看出,认为需要增加课时的课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法律基础、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这些课程多是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

(二)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

中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习,对护理专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会,并且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前途,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选择在毕业后到二级以下医院就业的占58.26%,选择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占10.09%,选择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5.96%,还有选择到外省就业的,占19.72%,说明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面对现实,实现就业目的。

在对“中专毕业后的打算”的调查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占66.05%,选择通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占25.22%,说明当前在中等卫校中“就业导向”仍是主流。

在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认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46.79%,认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23.39%,认为医学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17.43%。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的课程,另外认为增加实习、见习时间,特别是社区见习的时间非常重要,这与对用人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基本一致。对于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均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法,喜欢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占38.53%,喜欢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占31.65%,喜欢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学生占29.82%,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就业途径方面,选择由学校推荐的学生占48.16%,选择由家长找关系的学生占36.69%。在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看中护理专业能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这说明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核心。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与现代护理理念,应通过岗位需求调查,提出课程改革措施。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2

随着人们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相应的提高,这就对我国的医疗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用化学作为其中的必修课程,可以为其临床实践、理论分析或者药理研究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性意见。本文从我国医学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医学护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原来的护理专业一般是五年制,主要包含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长都比较冗杂。但是现在的护理专业已经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时间上的缩短势必要相应的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在时间范围内合理分配。要想使得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更加合理和完善,一定要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让护理专业可以真正被学生们所认可和接受,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将基础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医用化学一门课程,并在第一学期完成教学,这样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现在的医学护理专业可以接纳文科生学习该专业,但是也给医学护理专业带来一定的困扰。主要是因为文科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对于理科的知识接触太少,而医学护理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化学专业的知识,这使得文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大部分的理科生。根据调查发现,在医学护理的日常授课当中,文科生普遍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节奏,但是理科生却认为老师授课速度缓慢,这就造成了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化,不利于正常的医学护理授课的展开。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要不断调整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部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或者部分生僻的内容进行删减。除此之外,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要多开展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医学化学内容,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很多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要更加突出实践对于医学护理专业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有机化学方面,可以有意识的减少对化学合成方面的考查,更多的倾向于考核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等方面。

二、优化医学护理教材及内容

上文提到,医学护理学制的改变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在内容方面上的改变会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深入地理解医疗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真谛,因此选择专业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各种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对于实验的重要性内容较多,旨在突出实验是医用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材当中要增设实验部分篇幅,强调实验对于医疗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当中的推動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另外为了配合教学的时长,教学内容应该要化繁为简,将冗杂的知识合并或者删减,特别是多次实验展示完成以后可以将实验概括总结。尤其是常规化学的实验教学,实验报告是衡量实验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虽然日常的实验较少,但是教师还是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让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就实验的侧重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三、改进医学护理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不能完全适用学制改变的教学要求,需要配合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部分学制较长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要逐步养成自主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将更多的实验方法投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例如血栓形成实验、溃疡发炎等形成实验、人工气胸实验等,在老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设计、查阅文献等完成整个的实验操作,利用现代新型技术和设备为理论提供必要的影像支持,例如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该系统集图像、应用软件、语音等为一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画面,加深对于医学护理实践的印象。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更为直观,完全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将同学们的疑问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求得真知。此外借助现代的仪器设备等会有效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提问老师直接回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活跃良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理科生还可以发挥自己在化学方面的优势为文科生解疑答惑,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医疗水平的重视,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完善,这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在实际的医用化学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大有发展的,要想真正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水平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切实有效地改革真正实现医疗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席晓岚,徐红.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