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8:39

企业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篇1

1.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①政治环境影响。在企业关系的各利益相关方中,政府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应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一定要重视当前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是宏观调控机构,不定时会出台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为防止政府政策对企业会计产生恶劣的影响,应当提高对于政府的关注度,采取相应递延会计收益或者降低会计收益的政策。②经济环境影响。会计作为经济环境的产物,在很多方面都对会计政策产生影响,例如:在政府的经济政策方面、企业的经营结构方面、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方面等等。企业的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结构和资金筹措手段、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会计的目标产生影响,更会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积极而合理的会计政策;反之,当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时,企业则要谨慎选择,着重考虑安全经营的需要,采取相对稳健的会计政策,不要冒险行事。③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分析,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卫生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分析。而以笔者的观点看,文化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包括其价值观、人生观。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这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严重的影响。当这个国家都比较个人主义时,在做会计处理时,会相对灵活些,用依照个人的专业判断,用比较冒险的方式来做账目处理。而当这个国家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时,就会比较统一,会采取谨慎的方法,一致性的态度来进行会计处理,避免未来事项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因素会严重影响这个国家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

1.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①股东的影响。股东作为公司的掌权者也是出资人,而股东与管理当局处于委托-链的两端,两者信息和目标都不相同。股东有时候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会对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加以限制。股东要想维护自身权利,首先需要确保投入资本的安全性,而有助于资本保全的方法就是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②经济成本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和真实性。利益各方都想通过会计信息的质量来获取相关利益。管理高层都希望能够通过选择某种会计政策来获得自身所需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要想取得相关的利益收益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③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由于会计理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会使得在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当此种问题出现时,就会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准确的估算和判断。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会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因为会计人员本身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主体,当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选择符合当前企业现状的会计政策,会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而相反,会导致企业的亏损。这就体现出了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

2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2.1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获取利润。在当今社会,企业管理者的职称薪资待遇与其业绩相关,想要取得一定的荣誉级别就要努力达到一定的业绩。企业的领导为了自己的荣誉和职位,一般都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有些管理者为了迎合政府政策,企业管理当局也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2.2企业会计人员的地位及职业判断能力不乐观。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中的员工,其工资奖金的多少直接与其企业的经营业绩呈正相关,经营企业的评价考核标准是反应当前经营成果的最好体现。如:销售收益率、投资回报率、净利润所得率、资产周转率等等。这些数据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会计人员为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工资能有所增加,就会通过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方法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以满足一己私欲。

2.3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过大。在市场经济化高速发展得时代,会计的多样化也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化。企业为维护自身会计信息对外的完整性,就会选择对所选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进行调整、变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企业通过会计方法的多样化和会计政策的可变更性,为其成为上市公司获取盈余提供了可能性。

2.4监管部门力度不够,对违法行为处罚不力。有些企业内部会计结构不完善,公司内部人员会觉得要想保全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会选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更改账目,以此来减少税收。这是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但是有些监管部门处罚力度不够,这会导致受害的投资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也会纵容不良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监管部门力度的不够,更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

3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依照目前的会计政策选择来看,我国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依然停滞在较低的层面上。企业会获得自身利益,忽视法纪,为避免纳税,还会采取更改账目或让账面表现为亏损的做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完善市场经济的良好进展,今后我国应更加重视企业的规范化和监管力度,让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能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就此关系来看,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全面化。一个企业的组成,是由无数个利益相关者组成。为满足和达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要逐步趋于全面化。企业中无论是从事何种业务的各方,都应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充分的理解会计政策选择对其的影响程度,知道如何才是能够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途径。在社会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利益受益广泛化的情况下,企业当局管理者要适当做出对企业良好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要综合的考虑各个利益主体,权衡轻重,做好充分准备。

企业会计论文篇2

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首先必须要拥有理论知识,并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全面而又深层次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对管理会计的灵活运行,并且对管理会计的运用要做到具体环境具体分析进而具体应用。要根据中小企业自身情况来确定在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中,管理会计的具体理论知识的应用。管理者的经验和管理会计的运用是有比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管理会计者的经验是呈正相关关系的,管理者的经验越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越紧密。

3.健全管理会计准则。健全管理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应用管理会计也至关重要。例如,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完善管理会计的标准,形成一整套管理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为什么不能广泛、有效的使用它的根本,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管理会计规范的公认准则。管理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基于管理会计实践标准,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在健全管理会计准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制定方面所总结的相关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准则。

4.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软件应用设计的重要性,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及时有效地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解决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棘手的问题更加简便,可以节约一些资源的利用。从根本上来说,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一般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对象,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使用管理会计软件可以降低一些人工操作所有的一些缺点,比如:计算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数据错误,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人工舞弊存在性,另外在中小企业中运行管理会计软件,可以提高数据的运行,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管理会计的工作。

二、从内部环境分析

1.培养中小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中小企业主要领导人要具备管理会计意识,若这些领导人不具备这些意识,他们很可能不会想到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这样会计人员很难发挥他们的能力。所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展一些意识方面的教育,达到对管理会计的充分认识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管理会计应用意识比较高的管理会计人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可以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若一个中小企业中的管理者都具有较高的管理会计意识,那么他们所制定的内部企业管理制度通常会有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开展和运行,这样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自身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管理会计的意识。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中小企业领导、会计人员进行一些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他们自身的必要素质。管理当局去一些培训,学习一些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阐述企业,也可以通过个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但第一手的经验,付出更多,但短期内不会有结果。

2.创建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培植自身企业文化。

2.1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一个企业要想使管理会计在自己的经营管理中有效实施,就必须要由一个优越的管理环境。管理会计的运用程度依赖于企业的管理环境。具体说来,为了使管理会计实现更好的发展,就要有管理会计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所配套,只有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下,管理会计才可以发挥的更好,因此,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对企业而言,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管理环境,必须加快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化,促进现代化中小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运行情况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联系也是比较密切的,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还不是很纯熟,还应进一步强化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水平。同时,管理会计活动不仅在中小企业的内部存在,而且还进一步加强内部和外部的链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样可以在最后实现中小企业的目标。

2.2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根据自身条件所发展形成的与企业自身相关的底蕴。一个企业的文化对管理会计的实施也是有益的。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企业的管理理念、人员的价值观念以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等。严格的管理和温和的管理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奖励和处罚相结合使用,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企业会计论文篇3

一、电力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时所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很多的制度都非常的不完善。而且,由于长期的经济体制导致政府职能没有彻底的改变,国有企业的缺点依然存在;同时很多的企业因为规模较小,管理的水平很低,所以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实施管理会计。与此同时,国内的很多决策体系没有发展完全,所以很多的决策并不是由专业的会计人员来决定的,使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责被剥夺。(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实施管理会计应用中,电力企业处于主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的理论也要与之相适应。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只要其中有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有很多电力企业在实施管理会计时,由于没有对当前市场环境进行实际有效的分析只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会大大降低了管理会计应用的效果。(三)企业各界人士对管理会计缺乏认识。由于在我国管理会计也是刚刚引进来,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路上,国家还没有对此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的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多次发文大力推广管理会计,但是很多电力企业要接受新事物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管理应用中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领导的认识。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企业的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做的重要贡献,没有足够重视,就不会下定决心,采取相关有力的措施去推广管理会计。(四)电力企业中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电力企业所涉及的机构较多,关系较为复杂,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所经过的部门较多,这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在进行核算工作时,所需要整理的工作资料大多数为手工整理,同时所需要整理的资料需要经过较多的环节,这也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电力企业进行会计管理工作时,由于所经过的流程较为复杂,需要会计人员通过手工的方式去对一些原始凭证与单据进行加工,人工操作,会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出现,这就会给电力企业的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不会很准确。

二、解决电力企业管理会计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对市场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健全。现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大部分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在全球进程快速的条件下,其很多缺陷也逐渐突显出来,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依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这些法律条文的不足,就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高效使用产生了限制。所以,我国必须要针对有关法律制度进行快速健全,进而为企业使用管理会计给予一个公正融洽的竞争环境,落实企业使用管理会计不再受到法律影响。(二)强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会计的理论是根植于西方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我国企业在引入管理会计后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企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不断进行研究和调整。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不断寻找成功案例和经验,形成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理论体系。当前,管理会计是否能够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实践和应用,主要在于将实践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逐步推广。(三)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在电力企业,,传统模式下企业只是重视报税、做账,仅仅关注会计的记录功能,却对会计的管理忽略了,没有想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也可以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更大的价值。现在,由于管理会计的出现,企业需要精细化管理企业,更加强调生产价值、人力资本的价值及财务价值等。在电力企业领导要审时度势,自己的管理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认识到管理会计在电力公司推行的重要性。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另一方面,鼓励推广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在企业生产中实施管理会计。(四)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新的技术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便利。企业在发展时,应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水平,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利用管理会计电算化,迅速为企业产生多种可能性的方案。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迅速处理大批量的信息数据,能够更加快速的对各种经济因素、数据进行分析,准确的对企业运行过程进行模仿,以避免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

总之,在电力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当前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处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所以只有加大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才会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电力企业才会发挥更加发挥企业的优势,为人民更好地服务,服务社会。

企业会计论文篇4

法务会计在我国还是新生行业,引进我国也只有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国内学者并没有对法务会计的概念、目标、职能等基本问题形成统一的定义。这就使法务会计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利于社会对法务会计的认知和认可。缺乏对法务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大多数的文献都是停留在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对经济纠纷的诉讼支持层面,而在其他方面,如企业中的应用研究则很少,近一两年才刚刚开始注重法务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6]。对法务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显缺乏,在中国知网上没有检索到相关地区法务会计的文献,缺乏在企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二)法务会计在的认知度低

通过笔者在拉萨地区所做的调研,发现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大企业、银行等都没有听说过法务会计。只有高校少数的老师,及公检法机关对法务会计有所了解,而当地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也很少有人听说过法务会计,可见法务会计在的认知度和影响力都比较低。另外,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企业,都表示对法务会计很感兴趣,会考虑聘用法务会计人才,也有少数企业表示自己不需要法务会计人才,本身的财务和法务部门已经非常完善,并且认为法务会计在企业的人事编制中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所以,当前法务会计认知度偏低,并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缺乏专业的法务会计人员和执业机构

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人员很少,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人员,公司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法务会计的职责一般由监事会或其他内设部门完成。发挥法务会计职责的从业人员主要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的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另一类是公检法机关的司法鉴定部门的专业鉴定人员、政府管理部门专业审计人士。这些从业人员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他们具有较强的审计技能,但是法律知识相对薄弱,处理法务会计业务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由于没有专业的法务会计人员,所以更没有专业的法务会计执业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部门,由于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法务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发挥作用。

二、解决法务会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加大与内地的学术交流

理论指导于实践,完善的理论研究是促进法务会计发展和应用的基础。的相关学者应加大理论研究,探讨法务会计的目标、主体、原则、工作程序、法律责任等理论体系,可以借鉴国内外法务会计的研究经验,结合当地实际,使法务会计的应用有所创新。这其中社科联可以组织高校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学者,及企业高管,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管等进行法务会计的学术交流,研究法务会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支持成立法务会计的相关课题项目,提高区内法务会计的研究水平。同时,社科联应指派相关学者参加中国法务法务会计学界不定期举行的法务会计研讨会,学习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加强与内地的交流学习。

(二)加快培养和引进法务会计人才

的法务会计人才奇缺,应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法务会计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派遣本企业的财务高管进修法务会计。2013年我国举办了首期法务会计资格认证培训班,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岗位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中国政法大学法务会计研究中心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三家权威机构联袂主办的“中国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首期培训班”在北京圆满结束,这意味着法务会计在我国有了官方的资格认证制度[7]。在今后的工作中,的企业可以派成员培训,也可以引进具有注册法务会计师从业标准的从业人员。在引进法务会计人才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区内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区外的人员可能因地理环境等因素不能再长久工作下去,所以要培养法务会计人的后备军。目前的一些高校,如民族学院有开设法学和会计学的双学位辅修班,应鼓励会计学和法学的学生进行辅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成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另外也可以多开设一些关于商法学,会计学的选修课,整体提高学生的法务会计知识,促使和引导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到法务会计领域的教育。

(三)加大法务会计的宣传,提高认知度

要促进法务会计在的应用,必须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为法务会计的发展提供外部推动力[8]。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任务和让人们认识到法务会计在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让法务会计深入人心。鼓励有关学者在进行研究理论的同时,多撰写一些推广性和普及性的文章,让更多的人通俗易懂的认识到法务会计。同时,社科联可以成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有关学者进行法务会计的宣传推广。另外可以积极参加国内高校举办的法务会计研讨会,加强与内地省份的法务会计研讨的交流,提高法务会计在的认知度。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法务会计宣传网站,定期更新国内法务会计的最新动向,理论研究及经济纠纷新闻,方便人们了解法务会计。

(四)设立法务会计业务部门,成立法务会计服务网站

通过设立法务会计业务部门,可以大大拓展法务会计的服务范围。在美国等法务会计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中,规模前100的事务所超过60%提供法务会计服务,而知名的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四大事务所都无一例外的系统全面的提高法务会计服务[9],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师多为注册会计师,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部门,应该鼓励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专设法务会计部门,提供法务会计服务,提高法务会计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在引进法务会计人才和成立专业法务会计部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开办一个提供法务会计服务的网站,提供法务会计服务。目前,的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务会计记账业务,让许多企业以较低的成本享受专业的法律和财税服务。另外提供法务会计咨询服务;经济诉讼支持;健全公司内控制度;公司内部舞弊调查;法务及财税风险的防控等服务,有利于企业财务质量的提高和公司的长远发展。

企业会计论文篇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建立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1]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探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新具体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所规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了具体明确的说明,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提取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企业会计制度》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从制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体现了稳健性原则。[3]

(2)一致性

就目前我国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4]

(3)统一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打破了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解决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时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克服了现行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将所有的新兴行业和企业类型涵盖进去的弊端。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既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纳、会计要素的定义、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问题,又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分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只规定了一般的账务处理原则,操作性不强,造成了会计制度不能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会计制度就是要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制度制定得越详细越好,以便使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有据可依,同时也使审计、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检查时有据可依,《企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可能。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部分特点探析

(1)可操作性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6]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2)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要求。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

(3)动态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7]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制定新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范,将这些规范加入到具体准则的行列,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基本准则,也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所与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动态性。

二、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8]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采取“政府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具体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可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集中财权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二)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9]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

(1)交叉型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2)统一型管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

(3)分散型管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知识型企业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需要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经济决策。

三、结语

《企业会计制度》的,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中,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对大型集团企业是科学合理的,它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提供集中、概括的财务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献中财务理论与机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O月31日修订通过)[z]

[4]张翠萍开展规范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标准[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

[5]李叶山等现代企业制度一经营一管理[M]企业管理出驻杜,1999:30

[6]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颜丽,赵洪军如何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3

企业会计论文篇6

1.损失计量。

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避免不了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赔偿案件例如意外伤害保险赔偿、工伤医疗赔偿、或者各种侵权类赔偿等等。企业在案件中可能扮演着赔偿方或者被赔偿方的角色法律赔偿的根据是由损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法务会计可以利用会计专业知识提供令案件当事人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金额。之诉讼支持。法务会计在国企诉讼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务会计还可以为法官查清案件真伪提供有力的证据。法务会计还可以总结国有企业在管理制度上面的不足使管理层便于纠干讨失。

2.诉讼替代。

国有企业通过法律途径诉讼的费用一般都很高因此企业一般都选择比较低廉的成本来实现民事调解和仲裁团。法务会计人员能使诉讼各方充分认清自身在案件中所处的地位寻求更理性的利益诉求方式减少被动的盲目的诉讼请求带来的更大损失。

3.内部舞弊审查。

法务会计在国有企业内部舞弊案审查中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务会计强调证据的准确性和证明力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式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舞弊案在国有企业中不是日常性的案件处理不好会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都要谨慎从事才行。

4.合规性审核。

与管理和财务会计不同法务会计关注的方向不是法律而是侧重会计资料的合规性需要提供具有很强证明力的材料才行从而归避法律给企业造成的风险确保国企经济利益的实现。

二、法务会计在国企应用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法务会计在我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不完善,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企业在运用法务会计保障单位自身利益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合理选择方式。

由于法务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河以借鉴的经验不多所以不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类型选择自己的方式。小企业可以与中介机构合作,中型企业可以考虑从财务部门临时抽调员工来完成。大型的国有企业则需要成立专门的法务会计部来解决和处理相关事务。由于相关事务的高度专业性法务会计部需要配备专业的律师来协调问题和解决问题。

2.建立完善的企业法规。

法务会计可以通过审查会计资料来帮助企业应对诉讼法律事务池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日常会计资料中不合规的会计风险漏洞帮助企业完善会计制度,防范法律风险使国有企业会计行为始终运行在正确的法律轨道上。

3加强人才建设。

法务会计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学科应对的事务往往没有参照的标的对这方面的人才要求特别高。既要求具备会计和法律的综合知识又要求具有有效的灵活的调查能力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所以必须重视法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有企业内部法务和外部法务运用打下扎实的根基。

企业会计论文篇7

在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时,需要面对大量的企业数据信息,在这些信息当中,有很多内容的可靠性并不高,实用性也不强,这会对决策者决策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财务信息与市场经营信息的综合产物,其每一条信息都是经过管理会计充分分析而得出的,所以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当这样的信息提供给决策者,不仅可以让决策者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还能让决策者更好地洞悉市场的发展动向,从而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进行企业及市场健康状态分析,进一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除了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信息外,还可以依靠自身所提供的控制信息,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纠正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偏差,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管理会计虽与财务会计存在不同,但在其基本工作内容中,仍有财务会计的预算等内容,所以管理会计可以在结合所收集财务及市场经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预算控制,找出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差异,同时经过对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的综合分析,找出差距出现的具体因素,提出解决方法,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偏差的纠正,提高生产效率。

二、管理会计的功能性作用分析

(一)提供管理信息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想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各生产环节中做好全面控制,保证经济行为的正确性。然而,企业管理者并无法实现全天候监督施工行为,因此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想要实现对经营行为的控制,就必须具有全面、正确的管理信息数据,管理会计正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数据的关键。在工作特性上管理会计不受会计法规及其固定程式等方面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管理会计收集信息的渠道,加上管理会计各种技术方法的运用使其能够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各方工作时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信息数据,且不用为数据信息的可靠性担心,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者工作效率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管理会计还可以依靠自身的功能性来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使信息数据能够适应企业内部运营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满足企业管理者在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工作需求。

(二)参与经营决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者只有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顺利的运转和经营,所以说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在管理者进行决策时,不仅需要充足可信资料的支持,还必须要有能够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的辅助环节。管理会计作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的主要部门,能够为管理者在决策方面提供更为直接的帮助,制定正确的决策方案,为企业科学、持久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实施业绩考核

企业完成发展、经营目标需要一个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中,很多因素都会对经营过程产生影响,为避免不利因素影响最后的运行目标,企业管理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在这种需求背景下,管理会计的考核内容就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依靠自身对运营过程的全面监控,能够实现对每一经营阶段的业绩考核。通过对运营现状与预期目标、预算进行阶段性对比和考核,帮助管理者分析企业运营计划的实际状态,并实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目前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业绩考核管理控制系统已趋于成熟,在管理控制系统当中企业管理者可依靠业绩考核制度来保证各阶段运行状态的正确性,对各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估,并根据企业运营的实际进程,随时随地做出发展决策调整,为企业发展计划的调整提供了真实、全面的客观依据。

三、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环节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体系不健全

任何学科的实际运用都需要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只有深入地研究理论才能够使实践更加的完善和成熟。我国的管理会计方法和理论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而来的,目前国内管理会计并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管理会计体系。查阅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相关的内容,只有少部分内容零散地分布在部分文献资料中,缺乏系统性研究。目前的管理会计方法、技术操作性很低,缺乏创新性,针对我国目前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也没有从实践和理论结合上进行案例的总结。所以,在我国由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缺乏,制约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认识程度不足

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的高低,将会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才干、学识以及决策时价值取向等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经营和管理方法,还要掌握财务和会计管理方法。目前,各企业的管理者与这一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此外,还存在一部分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和做法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样所做出的决定与管理会计的长远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未能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决策独立性缺失

管理会计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其中以决策会计为主。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转轨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干预相对较多。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非营利机构和企业的投资决策,严重缺乏独立性,这样在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上没有任何意义,进而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在企业中普遍应用。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主要是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为主,价格体制和金融体制还有待完善和提高,因此即便是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还是有些不适用。

(四)专业人才缺乏

管理型会计人才与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相比较,无论是在知识积累量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处在更高的层面。但是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推广较晚,加上管理会计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使得我国会计人员在学习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渠道很窄,尤其是有很大一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对其的需求,使得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应用,但是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和形式,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

(五)应用水平偏低

在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中过于重视财务会计,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会计日常工作的循环上,忽视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绝大部分企业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十分陈旧,将会计工作简单的理解为简单地事前算账和报账,对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在企业中普遍应用了。在大部分企业中很少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人员,即便是个别企业已经应用管理会计,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只是将任务划分为几个小任务安排在财务会计等职能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进行详细划分,而是混为一体,将管理会计分解了,在企业中降低了管理会计应用的效果。

四、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做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在现代企业发展道路上,市场环境已经逐步实现公开化、自由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破,企业必须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信息节点,实现了对企业各层级之间的有效联系,控制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提升各层级之间的沟通效果,最大限度保证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这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从管理会计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管理会计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对管理会计功能性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要想真正的将管理会计作用性发挥出来,就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并能指导企业实际工作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使管理会计能够获得科学、有效的应用。

(二)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组织结构

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我国起步较为缓慢,尚未真正构成体系,也并未建立起管理会计组织结构。但在管理会计发展健全的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协会早已建成,管理会计协会的有效建设,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通过对西方管理会计协会建立的成功经验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健全、规范的管理会计组织结构,不仅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功能性更好的发挥出来,还能促进管理会计更为有效的发展,这无论对管理会计本身来说,还是对本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组织结构时,相关人员必须保证其符合我国国情,做到将先进经验融入到我国管理会计体制当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在专业技术方面需建立起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并创办管理会计师的相关刊物,使管理会计真正的融入到社会当中,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科学制定管理会计相关制度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发展当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就必须依靠管理会计制度的配合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功能性,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发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都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在没有管理会计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对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就更不用提实现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帮助了。由此可见,科学、健全的管理会计相关制度不仅是管理会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管理会计发展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在制定管理会计制度工作中,一方面要保证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态;另一方面要保证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全方位工作的统筹管理,充分发挥自身在基于会计学角度发展上的管理优势,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实现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保护。

(四)加强管理会计专员技能培养

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所以在管理会计专员培训方面也存在诸多的不足。管理会计是依靠专员专业水平才能够实现作用性的工作内容,因此管理会计专员的实际技能水平对管理会计的功能性发挥有着关键性影响。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有效发展,为我国经济市场发展带来更多保障,加强管理会计专员的技能培养是必经之路。在管理会计专员技能培养上,我们要注意当下管理会计发展环境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以财务会计专员和企业管理专员为基础的工作转型,通过全面、有效的管理会计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符合当下企业对管理会计需求的管理会计专员。在培训途径方面,以管理会计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会计专员培训是重要的途径,同时,各高校也需要开展管理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为管理会计专员的培养提供全面的保障。另外,企业内部也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专员的培养,通过实际调查来发现企业当中具有管理会计潜力的人才,积极组织他们进行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进修,让他们尽快成为具有专业管理会计水平的人才,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企业会计论文篇8

(一)设定缴存基金

设定缴存基金为每个计划参与者提供一个个人账户,并按照既定的公式决定参与者的缴存金额,并不规定其将收到的福利的金额;将来在其有资格领取养老金时,个人所收到的养老金福利仅仅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的缴存金额、这些缴存金额的投资收益以及可被分摊到该参与者账户的其他参与者罚没的福利。这样基金的主办者(企业)承担了按预先的协议向职工个人账户缴费的责任。当职工离开企业时,其个人账户的资金可以随之转移,进入其他企业的企业年金账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更换工作的成本,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设定缴存基金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因为企业仅承担按期向账户缴费的义务,不承担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也不承担与企业年金基金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将由企业年金基金的托管机构或基金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企业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当期应予确认的养老金成本是企业当期应支付的企业年金缴存金,确认的养老金负债是按照基金规定,当期及以前各期累计的应缴未缴企业年金缴存金。

(二)设定受益基金

设定受益计划是基金主办者(企业)按既定的金额提供养老金福利的企业年金;福利的金额通常是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函数,如参加者的年龄、服务年数或工资水平;该福利既可以是一笔年金,也可以一次性支付。在这一基金下,按期足额支付养老金的责任由基金主办者承担,如果到期不能按照原先的约定支付养老金,则违约责任亦应由基金主办者承担,换言之,基金主办者承担了不能足额支付的风险、投资失败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一系列风险;而该基金的参与者如果提前离开企业,则他过去服务所赚得的养老金福利很有可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由于设定受益基金需要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设和会计估计,如职工未来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年数、剩余服务年限、未来工资水平、能够领取养老金的职工人数的折现率等,故其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企业当期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除当期服务成本外,还涉及过去服务成本、精算利得和损失和利息费用等项目。企业对职工的养老金义务符合负债的定义,因此,理应确认为企业的一项养老金负债。养老金负债是企业采用一定的精算方法、估计合适的折现率所计算出的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的折现值。

二、企业年金会计处理:一个简单的阐述和比较

财政部于2003年印发的《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辽宁等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地区的企业,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作为劳动保险费列入成本(费用);非试点地区的企业,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但不得因此导致应付福利费发生赤字。”虽然《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但它仅区分试点和非试点地区,而没有区分两种不同基金的不同会计处理。以下笔者以《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2000修订)》(以下简称,IAS.19)为例,来说明设定缴存基金和设定受益基金在确认原则、计量基础和会计处理等方面的主要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英国的财务会计报告准则对设定缴存基金的规定基本相同,而就设定受益基金而言,其会计确认和计量所遵循的原则相同,但在一些具体环节的处理方面略有差异。有鉴于此,本文以设定受益基金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为重点,进行分析和论述。

因设定受益基金涉及名词概念很多,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我们将本文所使用的关键概念和主要名词加以分析和论述:(1)计划资产。已经分割并加以限制,以提供养老金福利的资产,通常为股票、债券和其他资产。计划资产的金额等于企业、职工或两者共同缴存的金额和用缴存金额投资所赚得的金额的合计额,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计划资产一般不能由企业随意抽回。(2)期间养老金净成本。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确认为某一期间企业年金成本的金额,其中包括当期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基金资产的预计收益、精算利和损失、过去服务成本的摊销、以及首次应用准则日已存在的未确认净债务或资产的摊销。之所以使用“期间养老金净成本”而不是“净养老金费用”,是因为在某期确认的部分成本可以与其他成本一起被资本化为资产的一部分。(3)当期服务成本。指由于职工当期提供服务而导致的养老金负债的增加额,这一成本不受基金缴存情况的影响。(4)精算利得和损失。由于实际情况与精算假设不同以及由于假设变更所造成的预测的福利债务或基金资产金额的变动。根据定义可知,精算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①经验调整,即以前精算假设与实际情况之间差异的影响;②由于精算假设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影响。IAS.19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7号——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以下简称,SFAS.87)对精算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即将一部分精算利得和损失(包括:a.基金资产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差异;b.以前期间未确认精算利得和损失的摊销额)确认为期间养老金净成本,而其余部分不予确认。(5)过去服务成本。在当期引入企业年金或养老金福利发生变化时,职工前期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养老金福利现值的变化额。过去服务成本可以是正的(引入或提高福利)或负的(降低现有福利)。(6)累计福利义务。根据养老金受益公式,并按照职工的服务期限和报酬计算的、可归因于某一特定日期前的雇员养老金福利精算现值。累计福利义务和预计福利义务的区别在于,它不包含对未来报酬水平的假设,换言之,前者以目前的实际工资为基础,后者以未来工资水平为基础计量养老金义务。对于有着平直福利(为每一服务年度提供固定金额的养老金)或非工资相关的养老金,累计福利义务与预计福利义务的金额是相同的。这两个概念是SFAS.87所使用的概念。IAS.19使用的概念是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指企业在不扣除任何基金资产的情况下,为履行当期和以前期间职工服务产生的义务所需要的预期未来支付的现值。(7)最小负债。累计养老金负债超过基金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也称积累不足养老金负债。最小负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未摊销过去服务成本、未摊销过渡成本和未摊销精算利得和损失。(8)附加最小负债。当企业的养老金累计福利义务大于基金资产时,在已确认养老金负债的基础上追加确认的负债。其计算公式如下:当期确认的附加最小负债A=期末养老金累计福利义务-期末基金资产公允价值-期末“应付养老金费用”的余额+期末“预计养老金费用”的余额-期初附加最小负债”。若A>O,则当期需确认附加最小负债;若A<O,则当期不需确认附加最小负债。附加最小负债的金额年年高低不平,不计息,不摊销,也不偿还,它的出现只是为了获得满意的会计结果,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养老金负债的最低限。以上是根据美国SFAS.87的要求所确认的附加最小养老金负债,而英国FRS.17及IAS.19均未做出相关规定。

通过对上述关键概念的解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在设定受益养老金基金下,第三部分详细说明,损益表中的养老金成本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养老金负债所包含的内容。以下式明确表述。

养老金成本=当期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基金资产的预计收益+前期服务成本摊销+精算利得和损失-基金缩减或结算的利得(+损失)

养老金负债=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未确认精算利得(-损失)-未确认过去服务成本-基金资产公允价值

三、企业年金的会计确认问题

如果企业为职工建立了企业年金,企业必然存在一项负债,但这项负债是针对谁的,是否应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这些问题是企业年金会计建立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也是我国规范会计处理、研究相关准则建设首先应当澄清的问题。

(一)基金会计确认的特征

如表1所示,设定缴存基金和设定受益基金遵循的会计确认原则虽然相同,但是二者的差异,直接导致它们会计确认的实质内容不同。在设定缴存基金下,企业仅承担按期向基金缴费的义务,不承担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也不承担与企业年金基金有关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而应予确认的企业负债也只是按照基金规定,当期及以前各期应缴未缴的企业年金缴存金。而在设定受益基金下,企业不仅承担了按照企业年金向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企业按期向基金管理者缴存一定的资产,只是保证其能够在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提供设定养老金的一种手段。因此,企业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仍应视为企业的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但该项资产与企业其他资产的重大差别在于它是限定用途的,并且不能用于清偿企业除养老金义务外的其他义务;企业的养老金负债是企业到期应支付的养老金福利的现值。

(二)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障碍

有人认为,设定受益基金的养老金义务虽然符合确认的其他标准(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公告指出,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四个基本标准即:定义——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中某一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的计量;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靠性——信息反映是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也指出,确认的两项标准:(a)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企业;(b)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加以计量。从上两项我们能够发现,二者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这是判断养老金资产或负债能否作为资产负债表项目确认的根本依据。),但它不能够可靠计量。因为在设定受益基金下,企业养老金负债是企业采用一定的精算方法、估计合适的折现率所计算出的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的折现值。由此而计算的养老金负债需要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设和会计估计,如职工未来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年数、剩余服务年限、未来工资水平、能够领取养老金的职工人数和折现率等。既然养老金负债存在这么多不确定性,就不应将其在资产负表中确认;即使为了保证信息的充分披露,也可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进行披露,而无需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笔者认为,会计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和进行合理估计,如资产减值、待摊费用、会计分期等,因此,不能以此为由拒绝养老金负债的确认;另外,实证研究(PaquitaY.Davis-Friday,I.BukyFolami,ChaoshinLin,H.FredMittelstaedt,1999)表明,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具有不同的信息含量,表外披露往往造成投资者低估该项目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如果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出发,我们不仅要考虑精确性,而且还要考虑相关性。因此,当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的职工已为企业提供了服务,企业就应当承担养老金成本,并在服务提供的当期予以确认,而不论它是否真正导致一项法定负债。

(三)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原则:权责发生制

目前,美国、英国的现行会计准则及IAS.19都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设定受益基金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基本原则的确立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948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了第一个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会计研究公报第36号(ARB36),该公告虽然确立了配比原则的主导地位,但仍使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养老金成本,即将养老金成本等同于基金的筹措。1956年CAP颁布的ARB47公告和1966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8号意见书,试图改变实务中的收付实现制,实现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但由于当时要缴存的基金数往往超过了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在大部分企业中仍盛行收付实现制的成本确认方法,但毕竟开始了企业年金会计应计制的应用。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87号(SFAS.87)再次肯定了权责发生制的根本原则,并一直沿用至今。但仍然保留了过去企业年金会计的三个基本方面:推迟确认某些事项(注:指养老金债务的变化和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不在发生时立即确认,而是在后续期间分期确认。)、报告净成本(注:指公司每期确认的养老金成本包括当期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基金资产的预期报酬、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未确认损益的摊销数等项目,这些项目需汇总成一个金额,在损益表中列示。)和抵消(注:指企业的养老金负债与提拔的基金资产,两者抵销后以其净额列示在财务报表上。)。虽然这些特征未被明确说明与广泛理解,且它们在某些方面与应用于其他领域的会计原则相冲突,但是FASB为避免太大的变动,保持会计准则改革的渐进性,保留了这些特征。由于美国在企业年金会计领域的权威性,此后,加拿大、英国及IASB相继制定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中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差别的根源在于对养老金成本确认和养老金基金筹措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同。基金筹措是一个财务程序,其目的是转移资产而达到有可动用的资金以履行将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而养老金成本的确认是确保在那些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将养老金成本系统的、合理的分配于各会计期间,并确认当期的养老金成本。所以,养老金成本的确认和基金的筹措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收付实现制将两者合二为一,即养老金成本直接等同于提拨给养老基金的现金数。而权责发生制则将成本的确认与基金的筹措分开,无论当期基金的拨付数是多少,都需采用某种可接受的精算方法来计算当期的养老金成本。另外,企业的拨付数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所得税、企业的现金流量及是否有其他的投资机会,这时,某一会计期间的养老金成本不一定等于该期间企业拨付给养老基金的金额。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排除些干扰因素,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原则更为真实可靠。

权责发生制的实质性要求就是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是在发生时确认,而不管其是否实际支付。当职工为企业提供了服务,与该服务相配比的未来养老金成本应该在该服务被提供的会计期间进行确认。同时,企业在确认养老金成本时,应考虑职工以前期间的服务,确认过去服务成本,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前期服务成本分摊到剩余服务期间。本期确认的过去服务成本的一部分,加上本期的服务成本,减去基金资产的投资报酬,就构成了当期确认的养老金成本。这样,养老金成本的确认环节也就与养老基金的筹集环节分开,体现了比较严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四)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确认的特殊问题:最小负债的确认

最小负债是累计养老金负债超过基金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是否确认最小负债,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此信息,因为这一金额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财务报表上直接确认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或准确性,同时带来资产负债表的较大波动,而且表内确认使报表上的债务金额上升,给企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流动性看,由于无形资产和流动负债金额上升,使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流动资本下降;从偿债能力看,债务上升,导致已获取利息倍数下降;从财务杠杆看,负债权益比率上升,所以养老金负债的确认会导致企业债券等级下降,外部融资成本上升和企业估价下降,国际会计准则遵循了这一观点。另一种意见认为,附注披露的信息是无法充分取代资产负债表内确认的。最小负债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法定负债,如果此时终止企业年金,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应承担基金资产不足以偿付累计养老金负债的部分,因此,理应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而且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弥补准确性方面的不足。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笔者认为,虽然持续经营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年金计划也遵循持续经营的假设,实际上,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较大的破产风险。同时,由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充分估计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附加最小负债。

四、企业年金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一)企业年金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一般而言,由于养老金义务持续时间较长,国外通常采用折现的方法确定养老金的当期服务成本。但是对企业年金资产的计量属性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虽然英国FRS.17、美国SFAS.87及IAS.19都采用以公允价值计量养老金计划资产,认为这种做法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有效弥补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不足。它提供了企业没有进一步缴存的情况下,基金到期时支付职工养老金的最相关信息;也提供了已向职工承诺的养老金所必须进一步缴存的最相关的信息。学术界对使用公允价值的争议主要体现在:首先,公允价值是否可以可靠计量。理论上对公允价值的界定虽然清楚,但实务上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则对于股票、债券而言,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与报表报出日的市价相差甚远;如果无法获得市场价格或市场价格不可用,而将预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来估计公允价值,则会进一步增加养老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其次,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会造成养老金成本每年产生很大变动,极大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申报,而养老金成本的频繁波动又会诱发企业平滑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动机和做法,如企业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这样其成本是确定的,不受会计计量的影响;可以改变投资策略,不投资于股权,而投资于优质债券,降低养老金成本的不确定性。但这两种方式都会造成养老金成本的攀升,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股权投资的撤移,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

从我国的实践看,《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和《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在修订前都采用了国际惯例,以公允价值计量,但实行后却发现公允价值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因此,财政部对上述准则重新进行了修订,限制了公允价值的使用。由此可见,现阶段在我国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的基础还为时过早。笔者建议采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即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仍然采用基金资产的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但基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对养老金负债的影响应作为重要信息在报告附注中披露。当资产连续几个会计期间高于或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则应当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操作利润,避免损益无意义的剧烈波动。

(二)企业年金成本的计量

在无相反的证据时,企业对养老金成本的计量基于这样一种假定:企业现在对职工支付养老金的承诺将延续到预计的职工剩余工作年份。这种假定是和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相吻合的(吴祥云,2003)。按现行的企业年金会计惯例,企业所报告的期间养老金净成本主要由以下项目组成:当期服务成本、利息费用、计划资产的预计收益、精算利得和损失的摊销额、过去服务成本的摊销额。笔者将对其有争议的项目进行讨论。

1.过去服务成本的计量。过去服务成本是在当期引入企业年金计划或养老金福利发生变化时,职工前期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养老金福利现值的变化额。过去服务成本可以是正的(引入或提高福利)或负的(降低现有福利)。该项目通常是由于建立一项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订而产生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IAS.19的规定,在计量设定受益养老金负债时,职工的过去服务成本应在修正的福利成为既得前的平均期限内、采用直线法子以摊销,有规律地计入养老金成本之中;如果在引入或改变设定受益基金后福利立即成为既得的,企业应立即确认过去服务成本。对于过去服务成本的会计处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过去服务成本是由于职工过去提供了服务而取得的养老金领取权,因此,这些成本应在当期立即计入企业当期养老金成本中。另一种意见认为,企业之所以愿意追溯增加养老金,无非是希望它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如提高职工未来的生产率、工作效率,降低职工的流动率。不管这些成本的产生是否与过去的服务相联系,其带来的收益仅涉及本期和将来各期,因此根据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过去服务成本应当在未来各期进行摊销。其中第二种观点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而IAS.19的会计处理方法显然是吸收了这两种做法。我国企业年金还处于初步设立的阶段,建立设定受益基金的企业很少,因此,如果也采用过去服务成本立即确认的方法,必然造成企业在刚刚建立企业年金的阶段负担过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选择设定受益计划的障碍。笔者认为,我国也应采用分期摊销的方法确认职工过去服务成本。

2.精算利得和损失的计量。精算利得和损失是由于实际情况与精算假设不同以及由于假设变更所造成的预测的福利债务或基金资产金额的变动。IASB和美国的FASB都建议将当期的精算利得和损失分期计入养老金成本,并规定了相应的摊销方法——走廊摊销法。IAS.19第92段规定,“如果报告期末累计未确认精算利得和损失净额超过以下两种的较大者,企业应将部分精算利得和损失确认为收入或费用(按93段规定):(1)该日期设定受益义务现值(注:IAS.19中对设定受益义务现值的定义是:企业在不扣除任何计划资产的情况下,为履行当期和以前期间雇员服务产生的义务所需要的预期未来支付的现值。)的10%(在抵扣计划资产前):(2)该日期任何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10%。这些现值应对每一设定受益基金单独计算和运用。”同时,准则第93段规定,“每一设定受益计划应确认的精算利得和损失的部分,是按第92段确定的差额部分除以参加该计划的雇员预计平均剩余工作年限求得的。”但是,《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24号——养老金成本会计》(以下简称SSAP.24)只要求按照现职职工终身服务年限分期计入养老金成本,但未说明具体的方法;而正在取代SSAP.24的《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退休福利》(以下简称FRS.17)在所有重大方面都遵循了IAS.19的规定,但在精算利得和损失的处理方法上却完全不同于IAS.19。根据FRS.17,精算利得和损失须立即计入当期养老金成本。英国采用分期确认法的原因在于这种损益既反映估计的改进,又反映经济价值的真正变更,某一期间的某些利得可以被另一期间的损失抵消,避免了由于立即确认所造成的养老金成本的不稳定性和利润的较大波动。但是,对已发生的损益采用摊销的方法,一方面缺乏概念基础;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就必须规定一种权威的摊销方法以规范实务工作中不同的会计处理,这必然会增加准则制定的难度。而立即确认的方法,改变了对资产、负债及损益的平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告数字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损益表体现以市场价值和当前精算估计为基础计量的养老金成本,资产负债表则体现按资产负债表日市场价值和精算估计为基础计量的养老金负债或资产,真实反映了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精算估价,避免了分期确认法可能产生的误导。英国的会计准则之所以异于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其根本原因在于英国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和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不同的,即早在1992年,英国在《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报告财务业绩》中就引入了第二张业绩报表——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认为,财务业绩项目应该按其性质分组,如果利得和损失主要是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并且与职工经营活动所需的资产负债有关,且持有该资产和负债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从其价格变动中受益,则将这些利得和损失计入经营利润会使人产生误解。相反,应把他们报告为“其他”利得和损失,即应计入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中,而不是计入损益表。ASB认为精算损益在性质上与固定资产重估价利得和损失是相似的,因此,在精算损益发生时,最好在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中加以确认。显然,立即确认的方法在本质上有突出的优越性,但却不适用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体系。因此,在承认立即确认法的优越性同时,笔者认为我国在没有解决财务报告体系的实质问题以前,不便采用该方法。

(三)企业年金会计计量的一个复杂问题:精算估价方法的选择

精算估价方法主要用于将养老金成本分配于职工提供服务的各个期间。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1年讨论备忘录,精算估价方法可分为福利法和成本法。其中,福利法包括累计福利法、福利/服务年限法和福利/报酬法;成本法包括成本/服务年限法和成本/报酬法。为了集中讨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不再详细阐述上述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相关内容可参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1年出版的讨论备忘录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5年8月出版的问题白皮书。这里需指出的是,IAS.19(1998年修订)提供了两种方案,基准方法为应计福利估价法(福利法),备选方法为预计福利估价法(成本法)。但在2000年再次修订之后,IASB只允许采用预计单位贷记法又称为福利/服务年限法),不再允许选用成本法。另外,美国SFAS.87和英国FRS.17在精算估价方法的选择上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显然,在这一问题上,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但可结合我国的实际,在以下问题作出选择:

第一,是否可以在规定一种基准精算方法的基础上规定几种备选方法。虽然固定资产折旧就有多种会计政策以供选择,但是人们易于理解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之间的差别,但难于理解不同的精算估价方法之间的差异。同时,企业间环境的差异不需要用根本不同的方法来计量养老金当期服务成本,而假设上的差异就会反映环境上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单一的方法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第二,是否可将成本法作为计量养老金当期服务成本的基准方法。许多人比较偏爱成本法,因为这样每年当期服务成本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滑资产、负债和养老金净成本的作用。但是,在这种方法下,当期确认的养老金服务成本不是该期职工实际赚得的养老金福利的精算现值,而是全部预期福利被折现后再按数学的方法一次分配到各期,这对于计算企业各期的养老金缴存金额可能是理想的,但却没有真正反映当期服务成本。如假设养老金在60岁时支付,承诺给一位45岁职工一美元养老金现值一定大于承诺给一位20岁职工的一美元的养老金现值,而对于一位职工来说,他20岁时的养老金服务成本应小于他45岁的服务成本,而成本法所确认的成本是相等的。因此,福利法优于成本法。

第三,以未来报酬水平为基础还是以目前实际报酬为基础。以未来报酬水平为基础所计量的养老金负债不符合整个报表的历史成本体系,它包含了未来的预测事项(如工资的提高)。但是,一般而言,养老金折现率包含了对未来预期通货膨胀的升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以实际工资水平为基础,则必然会低估养老金负债和职工当期服务成本。因此,在计量养老金负债时应优先选用以未来工资水平为基础的计量方法。

五、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会计规范的政策建议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和西方国家都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中西方在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并适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绝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准则蓝本。为提高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质量,制定既适应于我国实际情况又能和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笔者建议:(1)设定受益基金和设定缴存基金的会计处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制定我国企业年金会计规范时,应对其加以区分;(2)设定受益基金,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养老金成本的确认基础;(3)精算估价方法,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准则应限定一种方法,这样有利于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笔者认为,应优先选用以未来工资水平为基础的预计单位贷记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相一致;(4)精算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应选择分期摊销的方法,在具体摊销方法上,是选择走廊摊销法,还是选择其他摊销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立即确定的方法虽然更符合相关性的原则,但现阶段采用显然为时过早;(5)养老金资产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操之过急,可以考虑在保证相对可靠的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处:《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葛家澍、裘宗舜:《会计信息丛书(第五辑)——会计热点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吴祥云:《养老金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厦门大家2001年博士论文。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企业会计论文篇9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发现

1.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审视国内企业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实况。一方面,借助实地网站审视,以了解国内企业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现况,并探讨这一自愿性的揭露行为与企业特性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本研究也通过寄发问卷的方式调查企业对该行为的态度。由于网络世界变化快速,网站内容的时常变动,故本研究结果仅能提供一段期间的企业网站活动现况。同时为增进公司间的比较性,本研究调查期间为四个月,并采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步审视企业网站是否有揭露会计信息;第二阶段则依据会计信息的数量质量特性清单,分析企业于网站上揭露的会计信息。网站审视的第一步,是确认个别公司的网址。本研究以百度、雅虎、搜搜等为工具,寻找各公司的网址;若无法找到公司网址时,则以电话询问该公司的网址。其次,初步浏览该公司网站是否有揭露会计信息,并对有揭露者加以注记,这即第一阶段的调查;而后于第二阶段中,深入审视第一阶段中该企业网站有揭露会计信息者的数量与质量特性,以作进一步的分析。在问卷数据部分,本研究参考FASB的研究报告所列举企业使用网络披露信息的动机,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内容,发展本研究的量表,以衡量企业对于采网络披露会计信息的态度。量表包括21项陈述句,请受试者分别以1至5之间的数字表达是否同意该陈述句(数字越大代表越同意该陈述句)。同时为了避免特定态度的诱导,本研究设计12题正向题与9题负向题,并采交叉汇编排列。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经过具有信息专长的专家进行预测,再参酌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正后定稿。根据有效反馈分析,显示问卷的系数为0.7322,故本问卷的信度已达到可接受水平。

2.研究发现

毋庸置疑,信息科技改变了企业与信息需求者间信息的流通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提供给企业另一种完整的沟通模式。从传递信息的成本、时效性与便利性的优势来看,科技功能的确立将有助于企业与社会大众产生更为紧密的关联,这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科学应用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利用网站审视与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国企业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现况及相关态度进行了分析,并探讨这一自愿性披露与企业特性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网站上披露会计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均未达到理想状态,显示企业并未很好利用信息科技的优势,来促进会计信息的披露。就企业对此作法的态度而言,整体来说,目前国内企业大都认同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优势及效益,且深入剖析发现,不论企业使用互联网的程度为何(网站设置与否、会计信息披露与否),对于以网络披露的成本效益、潜在效应与信息可靠性的看法,均无显著的差异;但通过实证结果发现,规模较大(以股本或总资产衡量)或获利较好的的业,越有可能会自愿在网站上揭露其会计信息。另外,目前企业在网站披露会计信息的状况与其整体态度方面,企业间有明显差异。目前国内企业在网站上揭露会计信息的状况并不理想,亟待提升,且其信息揭露的档案格式也不太一致,有待相关部门发展一套标准的披露语言(如:XBRL)。然而,上述行为目前虽属企业自愿性揭露,但就未来会计信息发展来看,应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将企业信息广泛公开并大众化,使信息更加透明公开,这样才能有助于外界便利接取信息,甚至产生监督压力,以提升我国企业科学运营的效率与公平性。同时,主管机关也应着手研拟相关企业电子化信息披露的指导方针,讨论这一议题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作为规范企业电子化披露的规范。

三、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建议

1.企业应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经营的紧密关系

一是认识到环境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从环境层面来看,当环境趋向敌意性(hostility)时,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下列特性:(1)增加报告频率,以便提早获悉知潜藏的危机;

(2)提供大量非会计信息,以了解环境的威胁;

(3)使用复杂的成本会计与控制系统。当环境趋向动态性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下列特色:

(1)提供诸如竞争者行动、消费者嗜好及人口变迁等非会计性资料;

(2)增加披露频率;

(3)充分提供预测性信息,在情况恶化前通知决策者;

(4)费用的分摊应采较保守的态度,如研究费用列为当期费用而不予资本化。当环境趋向异质化(heterogeneity)时,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下列特色:

(1)企业各部门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不同,应分别为其设计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信息应分别按成本、利润及投资中心等方式加以汇总,确保能评估相关人员的绩效。二是认识到组织结构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在分权化的组织结构中,使用者比较重视汇总性与完整性的会计信息。因为在分权化的组织结构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是值得管理者所重视的,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跨部门或跨期间的信息,将有助于改善组织内各部门的协调性。在高度环境不确定性下,执行分权化政策与提供较广与汇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将有助于提升管理绩效。

2.评估信息系统所带来的企业绩效

企业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化已是无法避免的趋势,从70年代企业运用信息科技以来,相关的预算支出,每年约以15%的速度成长,但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信息系统的发展从功能简单进化到复杂应用,管理者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的处理更多信息,扩张其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能让公司内的信息流通更为顺畅,决策的过程中也更为有效率与效能,进而形成公司所拥有的持久性竞争优势。但也由于企业建构信息系统成本相当昂贵,导入期间长,且其所牵涉的作业更是十分庞杂,若系统导入失败除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与损失外,竞争力的丧失与商机的失去,将是无法估计与弥补。所以在导入初期及开始使用后就必须有一套机制来衡量信息系统是否依所设定目标或功能运作,也就是衡量信息系统是否成功。成功的信息系统能帮助组织达成其目标。评估信息系统的执行是否成功,可以从下列三个观点来衡量:

(1)接受或满意此信息系统;

(2)使用或利用此系统;

(3)改善工作效能。其中,使用与使用者满意度是两个最常用且广为接受,用来衡量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有效衡量指标。“使用度及使用者满意度”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如果使用者是出于自愿使用,则应以使用者的“使用程度”为信息系统成功的衡量指针;然而当使用者是被迫使用时,则“使用者满意度”将是衡量的依据。本文认为,只有相当高的使用满意度才会有平均水平以上的使用率,但若使用者满意程度低于某种水平,则使用者将不愿继续使用该信息系统。另外,衡量会计系统对企业在管理绩效方面的提升与贡献,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部分。本研究认为一个成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能根据产出信息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绩效。可以采用使用者满意度与管理绩效两个方面来衡量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绩效。

3.重视会计信息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财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与维护能力。系统日常维护(系统操作维护)主要解决在日常操作中计算机硬件、软件一些简单故障。尽管计算机硬件、软件商家都有较好的售后服务,但对计算机出现的一些故障,都由商家售后处理,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如何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工作便是当下各大企业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在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社会办学机构对财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电算化培训,但这些仅是基本的电算化初级操作技术。财务人员上岗后,只能进行简单的实用性电算化操作。对于深层次的维护会计信息系统难度较大。隔行如隔山,他们通常很难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因此财务人员电算化水平急待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也要掌握最基础的维护工作,懂得基本的故障处理技术。二是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应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执行的,如果执行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人员,任何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公司需要在内部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学习与实际操作,使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和实际工作相适应,在根本上保证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与基本的维护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中。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保证公司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会大大降低财务信息外泄的可能性。

企业会计论文篇10

(二)会计人员学习、创新能力不足在企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以应对挑战。“能够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等是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答复。许多会计人员认为经验就是能力,而经验是依靠大量重复性手工作业和时间的延续积累而成的。另外在企业,按工作年限、工作经验、职称论资排辈现象并非少数,企业许多重要的会计岗位多是由工作时间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担当。虽然这有助于会计工作的稳健性,但由于缺乏压力和动力,年长者并不热衷于创新和进行会计改革,更不用谈自身业务能力的突破和提高。而是习惯沿袭旧的核算方法、管理体系。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工作作风也使得后来者效仿跟随。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会计各方面的国际趋同是必要的,而学习、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二、企业会计软实力不足弊端

(一)对会计信息披露不利在会计实务操作时,专业知识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业务流程的依据,是保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必要因素之一。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存在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定采取的对策。如果专业知识匮乏,不仅对一些基础业务处理不当,更不用谈根据企业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复杂的账务处理。当前企业合并以及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如果专业知识不足,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计舞弊并不是由于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造成的,而是在具备深厚的会计知识背景下,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模糊点,达到操纵财务报表的目的实施的,这是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个人道德品质缺失的表现。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或者投资项目有前景,内部人员有想独自把握投资机会,所以对外会故意夸大损失,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回收股票;当经营状况不好时,由于资金不足,需要外部资金,往往把这种风险抛给其他投资者。出于这种考虑,企业内部人员不愿意将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完全展现出来,所以披露的信息往往都是依照会计准则必须披露的部分,而非信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更有甚者,一些资产状况差的公司为做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行为,又避免外界知晓其财务状况,采取“两套账”的做法。此外,会计人员为了某种利益,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确认计量方法(如存货计价)进行各种账务处理,虚增企业的资产或收益。这不仅有违会计准则多样性,对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而言,也极有可能因作出错误的判断而造成损失。所以为杜绝软舞弊现象,必须加强企业会计软实力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道德品质,使其诚信记账,不钻准则的空子,保障各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避免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利影响,这是财务会计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对国家及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对于会计人员同样如此。首先,电子信息系统使得企业核算无纸化,作为新时代的会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很难胜任会计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业务的扩张,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包括会计软件的升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同样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其次,拥有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可以对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更便捷、成本更具优势。再次,在企业的支出中,税务支出是企业支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学习创新能力有利于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减少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可以在许多方面为企业创造价值,使企业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会计软实力建设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会计知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纵观会计发展史不难发现,会计人员必须要有持久的学习精神,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要求全球会计准则持续趋同,这是巨大的挑战。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比较稳健保守,而西方会计准则相对开放、公允。改革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把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引入中国,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同时要跨学科学习,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已打破传统的单一业务往来,不仅国与国之间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之间也是相互揉合。因此,作为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为会计工作服务。

(二)健全会计考评制度和监管机制首先,应当强化会计人员的道德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合法、科学地进行会计核算,真正树立实事求是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使得企业财务报表能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其次,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社会监督部门要秉公执法,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通过这些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处于社会、单位和个人的监督之下,有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企业会计论文篇11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11年沪深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财务资料缺失公司及研究当年新上市公司。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公布的分类标准,将制造业细分为8个行业,其它行业则按大的门类分,总共分为19个行业(由于两个制造业小行业和文化传播产业数据过少,影响计算因变量盈余管理数据时的分行业回归结果,予以合并)。但在对模型进行回归时,为了避免控制变量过多对模型结果潜在的不利影响,对样本中的公司根据1999年版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重新分类,总共分为5个行业(公用事业、房地产、综合、工业、商业)。最后获得的样本容量为12552家公司,其中2003年1065家,2004年1186家,2005年1270家,2006年1273家,2007年1330家,2008年1424家,2009年1469家,2010年1600家,2011年1935家。本文所用数据大部分来源于CSMAR数据库,其余部分系通过对该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后获得。

2.2研究设计

本文以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因变量,盈余管理程度则用可操纵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大小来衡量[3]。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姜英兵、严婷(2012)[3]所用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模型(1)与模型(2),变量定义见表1。

3回归结果

模型(1)、(2)中均存在比较严重的异方差问题。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其进行修正后,回归结果如表2中的式(1)、(2)所示。模型的F值均通过了检验,说明模型是有意义的。由于模型(1)中的比较基准为非国有企业(MSOE=0,且NOMSOE=0),因而β4、β5就分别代表实施2006年版准则(New=1)对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MSOE=1)、非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NOMSOE=1)与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这样,New*MSOE与New*NOMSOE的估计系数之差(β4-β5)就比较了实施该准则对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而(β4-β5)为正,且β4-β5=0的线性约束检验显著(F值42.08,P值0.0000),表明该准则的实施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提升的幅度显著大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假设1得到验证。模型(2)中的比较基准亦为非国有企业(MSOELegal、MSOEState、NOMSOELegal与NOMSOEState同时为零),相应地,β6、β7、β8、β9就分别代表实施2006年版准则(New=1)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MSOELegal=1)、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MSOEState=1)、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NOMSOELegal=1)、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NOMSOEState=1)与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因此,New*MSOELegal与New*NOMSOELegal的估计系数之差(β6-β8)便比较了实施该准则对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而β6-β8=0的线性约束检验不显著(F值0.01,P值0.9395),表明实施该准则对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New*MSOELegal与New*NOMSOEState的估计系数之差(β6-β9)则比较了实施该准则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而β6-β9=0的线性约束检验不显著(F值2.04,P值0.1528),表明实施该准则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换言之,实施2006年版会计准则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提升幅度显著大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的现象,并非由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上升幅度显著大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所造成。反之,New*MSOEState与New*NOMSOELegal的估计系数之差(β7-β8)度量了实施2006年版会计准则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而(β7-β8)为正,且β7-β8=0的线性约束检验显著(F值42.96,P值0.000),代表实施该准则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上升的幅度显著大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New*MSOEState与New*NOMSOEState的估计系数之差(β7-β9)度量了实施该准则对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而(β7-β9)为正,且β7-β9=0的线性约束检验显著(F值19.89,P值0.0000),代表实施该准则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上升的幅度显著大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综上,实施2006年版会计准则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提高的幅度显著大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的现象,系主要由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大幅上升所造成,而非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人控股企业的结果,假设2得到验证。公司层面控制变量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其中公司规模(Size)、成长能力(Growth)的系数显著为负;财务杠杆(Leve)、盈利能力(roe)的系数显著为正。此外,公司治理方面的控制变量——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公司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z)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

企业会计论文篇12

企业的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成本、所有者权益等,如今各个企业都面对着如何计量其经济收益的问题,而在会计计量工作中,一旦出现错误,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计量时要按照其计量的质量标准来进行,首先计量人员要使会计计量所提示的数量关系与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项的内在数量关系保持一致,其次就是要保证在给定条件相同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对统一客体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最后,会计人员在计量时,计量方法要保证前后一致,以免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产生误解。因此,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只有保证了会计计量的准确无误,才能够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二)成本控制

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为了使其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都会对企业的相应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而成本的核算以及控制成本都是需要财务会计来完成的,成本控制出现失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入,因此,在财务会计进行成本控制中,要对公司的运作流程进行深入的了解,使相关的数字报表可观而准确,无论是任何企业的成本控制,无非是对料、工、费的控制,而如今竞争市场也来也激烈,大多数企业也意识到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性,而会计的职能就是核算、统计和监督,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把好成本控制的质量关,准确的核算企业生产中各项所需的费用,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通过会计职能的实现来使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过程中,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人员选择时,要选择技术知识强、自身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这就使得其在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凭借自身的素养以及相关的技术方面知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达到最优化,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财务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进行会计分析

所谓的会计分析就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的成本、资金、利润、损益等一些会计信息,应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核和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分析,可以客观的了解到某一时间段内该企业的经营情况,在进行会计分析工作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际的数字与计划的数字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计划工作完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本期的数字与上期的数字相比,来分析本期企业经营的好坏,找出与上期的差距,这样就能了解到某一时期内该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在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中,财务会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来核算该企业具体的经济运营情况,通过相应的措施使该企业尽量降低其劳动消耗,以此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的功能,然而由于我国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想企业的经济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也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就要求相关企业加强法律建设工作,明确会计人员在监督时的职责和权限,将会计工作的具体责任下发到每个人身上,如果在会计监督中相关人员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企业管理部门要给予严厉的惩处,加大会计监督的法律力度,同时,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连带人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加大其财经法规的宣传工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遵纪守法氛围。在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时,可以建立公共会计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来进行监督,这就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开展监督工作时,由于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的不真实性,在会计监督工作中,要明确会计责任的主体为企业的负责人,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要对企业的会计工负责,这就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加强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这就给会计人员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行各业中,人都是一切工作的载体,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亦是如此,在会计人员的选拔中,企业管理人员要严格把关,要选择专业知识过关,有专业证书的人员进行财务会计的工作,而在进入财务管理工作中时,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也要定期的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能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规、违法的现象发生,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也十分迅速,这就使会计人员的相关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对其定期的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其面对如此繁重、复杂的工作能一直保持认真、谨慎的态度,综上所述,通过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思想上的教育,可以使会计人员熟练的掌握会计知识、及时了解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能保持严谨、积极的工作态度,利用相关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