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9:25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1

英语专业的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称为综合技能课,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基础段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是所有基础段课程中课时最多,学分最高的课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他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重视。鉴于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非常重视英语专业精读课课程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编写的《精读英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语专业精读》等。但仅有好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词、短语、语法、修辞和练习的讲解上,更应重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精华。

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意识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符合目前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注入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非常薄弱,这一问题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延续,但近年来有所改观。

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谓的二年级现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休克表现为因为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疑惑、排斥、苦恼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英语专业二年级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们由大一时的积极操练英语在转变为大二时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排斥英语。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过大,使学习者产生畏缩退却的心理,因此在精读课中输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这一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铺路。

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中选取了与希腊罗马神话有关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该文章选文有趣,让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希腊神话,从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马丁路德金在该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经中的典故,让学生们深深感到圣经对当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明白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道理。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英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不仅要对前面提到的两大文化渊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可让学习者更具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本中得以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第一课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课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国人,他们都是把英语作为写作语言而国籍并非英语国家的作家。这样的选材无疑对英语学习者将来面对多元文化有着莫大的好处,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世纪人才。当然,文化意识的学习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围,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对这些理念意识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地道程度,能使学习者早日摆脱中式英语。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任务对精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本中出现词汇、习语、语法现象及课后练习,更要不断传输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意识。目前大部分精读课老师只是粗泛地讲解一些课文出现的notes,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精读课教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1)作为对精读课的补充,布置与文化意识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圣经简读本,希腊罗马神话简读本及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等都可为非常理想的补充读物,通过对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者对一些英语典故,习语有更深入地理解。

(2)设定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进行对比分析,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写出和说出更地道的英语。

(3)通过多媒体及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完《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单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据该作品拍摄的电影《喜福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通过英文原版的杂志,如《国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视作品如《圣经之谜》作为学生的课外赏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渊源,培养其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课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文化及高级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误会。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师应努力改进传统的精读课授课方式,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识,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中探讨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使精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技能课。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2

一、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职教育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指导思想应定位在以提高英语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传授英语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2.高职英语专业口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从全世界来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说任何其他语言的人数,英语在45个国家是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任何一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外贸交往、国际礼仪、商务谈判等等,统统以英语作为标准通用语言。英语口语的应用无处不在,职业人们以具有英语能力为荣。可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之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最佳途径。但是,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能够在笔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对于他们来说,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是英语的全部。大多数学生在口试中表现较差,不能完成实际交流任务,看的懂,但是说不出。即使注重口语练习的学生的英语表达也充满了中式英语,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句子。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欠缺的现状逐渐引起教学双方的重视,促进教学双方共同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摆脱“说话难”的尴尬。

3.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之后,英语口语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没有表现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据有关人员在2002年8月对国内几十所高职高专及部分地方大学的150名非英语专业与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84%的受访者在英语实际运用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听、说,70%的受访者在实际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场的是听、说、译三项技能。这表明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在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对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做出合理定位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实用英语训练》大纲要求遵循“打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实用”的原则,把英语知识的学习寓于大量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

二、实行整体性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课程安排改革的必要性。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专业均以精读课程为主,每周至少安排6~8节。泛读课程大约每周2~3课时,语法、语音、听力、口语每周均为2课时。精读课程的课时量远远大于其他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会使学生误认为在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唯有精读课是主课,其他课程都处于次要地位。结果就是,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精读课上,认为学会了精读课文里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就是英语专业学习内容的全部,反而忽视了能最直观体现英语能力的口语表达能力。经过三年英语专业的学习后,学生并没有体现出英语专业学生应有优势。众所周知,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在于社会交际,所以口语技能应居于听、读、写、译四项基本技能之上。Correll指出,听读的技能为“接受技能”(receptive skills),说的技能为“生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这三种技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以听读技能为基础,以说的技能为培养目标。改革后的英语专业课程安排应该明确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视听说等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使学生们把所有的课程都视为口语课程的预备课。学生们在其他基础课程中学到的单词、句型和信息都应尽量运用到口语课程的学习任务中。所以,英语教学者应该引导学生在进行口语输出练习之前,做好充分的语言知识输入。

2.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周内各门课程涉及的课文话题不同,课文内容没有关联性。这样的课程安排会使学生每门课所学到的表达方法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作为英语教学者,要想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学生经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能脱口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对现行的课程内容安排做出调整,从整体内容上加以把握。英国语言学家耶登(J.Yalden)在《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一书中将课程设置定义为“简化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范围”。单课的设置目的性越单一,教师对教材的重点越容易把握,在课堂上的操作方向性越明确。要想强化语言学习的效果,就必须突出单科的重点。如果重点太多的话,学生就会无从把握,不知道把主要精力放在何方,学到的语言表达会如蜻蜓点水般的肤浅。

3.实施整体性教学的可能性。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法与翻译等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没有本质的不同,并不涉及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分别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按照“一个整体的几个方面”思路,使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至于彼此割裂。

4.英语的整体性教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可以遵循“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同一个英语专业的班级所开设的各个课程的内容应该相互联系,满足横向互相补充的需要。在一个教学单元里,各门课程的学习材料的内容应围绕同一个话题,各门课程之间可以形成连接,这样学生在各门课中,可以学到关于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的表达方法,如果以后在完成交际任务时,遇到类似的话题,学生就可以随时提取大脑中储存的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就好像生产线的一端输入原料――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生产线的另一端输出成品――学生关于某一话题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5.教学目标的设定。精读:精读课的设置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单词,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单词的词义和用法。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在课文里出现过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现象,并且可以举一反三。泛读:泛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扩大某一话题的词汇量,了解关于这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的多种表达方式。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泛读课文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阅读技巧,熟悉各种语法现象,最终可以使学生们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语音:语音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纠正学生的发音,锻炼语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听力:进一步从听的方面扩大学生对某一话题的单词量,了解关于某话题更多的观点与看法,从听觉上进一步纠正发音。口语:口语课是所有科目的教学目的和出发点,可以检验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每节课留给学生讨论的话题与精读和泛读课的课文题目相关。锻炼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力图激发学生已经输入的英语知识。英语口语输出的过程在整个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通过口语输出,英语学习者选择并且使用所输入的知识,到达激活已经输入的知识的效果。根据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英语学习者会在潜意识里把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与表达必需的内容进行比照,从他人的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输出表达更加易懂和得体,从而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因此,语言输出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语基础课程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视听说口语。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和听力均属于语言知识的输入,视听说和口语课以及写作课属于锻炼学生口语输出能力的课程。语言教学分为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输入和输出要达到平衡。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和视听说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输入大量英语知识的机会,视听说和口语课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即输出过程。在目前的口语课上,教师通常会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每节课上给一个讨论话题,然后给出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后,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最后请某位同学就给出的话题做陈述。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过这个话题,所以在语言输入阶段没有获得充分的语言信息,关于此话题的词汇和句型储备量不足,所以不能对该话题展开谈论。导致口语课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达到。

戴炜栋指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一条龙整体性教学体系旨在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积累向交际能力转化。”据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一条龙整体的体系中,所有的课程都应被视为口语课程做准备,属于英语知识的积累和输入,口语课程中,教师应给出与其他课程相关的讨论问题,设计不同的讨论思路,激发学生在其他预备课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但是,如果机械地把每一次英语课都分割成听、说、读、写和译五个模块,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就会显得很紧张,要照顾到五个方面也是不可能的。并且,在实际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平均分配,顾及到听、说、读、写和译这五个方面,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会造成听力、口语、精读、阅读以及翻译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相互冲突。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单门英语类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应的教材能体现出整体性教学的理念。以英语精读课教材为例,教材中的每个单元设计都分为以培养听、说、读、写、译为基础的几个板块,包括听力部分、口语练习部分(包括对话和讨论)、阅读(包括精读文章和泛读或快速阅读文章)、语法词汇和翻译写作。这些板块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其实质是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培养。

整体性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工作量会因此加大。整体性教学的实施要求担任同一个班的老师们组成教研小组,并确定一名教研组长,大家互相交流和沟通,了解其他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后,在统筹安排这个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共享的教学资源。由于教师们需要经常占用课余时间参加研讨会,不仅要准备自己的课程,还要及时了解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的工作量会大大提升,这就使整体性教学的实施产生了局限性,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参 考 文 献

[1]王琦,王维平.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0~82

[2]张启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50~51

[3]段红鹰,娄玉娟.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教育研究).2003(7):191~192

[4]徐层珍.高职英语教学之浅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92~94

[5]Stern H. H.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与教材改革[J].外语界.2002(1):37~41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3

精读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就这门课本身而言,主要是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并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就这门课本身而言,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外语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除专业知识外,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除外语专业知识之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等),较好的素质(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笔者将其概括为两部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一、专业技能的培养

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必经之途,因为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能力,而是由若干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在教学中,我们摈弃了传统的精读课教学方式,不是在课堂上大量讲解语言结构、词汇,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言语技能训练,使他们参与到交际性的语言能力实践中,为学生创造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以精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将在精读中获得的信息转入以听、说、读、写、译各种形式的训练中加深理解,提高语言技能。

“听”的能力通过用英语讲授、解释与讨论,结合课文听相关录音、名人演说等达到训练的目的。如:学习“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和“Inaugural Address”的文章,课前让学生听演讲录音,注意演讲者的语音、语调,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思想、打动听众。“说”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在讨论中用较规范的英语流利地表达。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分析、讨论课文并发表与课文有关的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又为日后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纲》规定:阅读课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文体修辞及语言技巧,既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思想内容,又能借助语言学理论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表达思想的能力”。我们英语专业高年级选用的精读教材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汉熙教授主编的Advanced English(《高级英语》),所选的文章中使用了将近三十种修辞手法,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现代英语修辞手法的能力,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一些含有丰富修辞格的文学原著,为更好地欣赏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通过阅读成为好的读者,在重视精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泛读,每学期要求学生课下阅读一些语言与内容俱佳的并具有时代特征的原文著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是进行创造、开拓思维、获取信息的手段。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创作技巧,使他们开拓自己的专题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能用较准确的笔语写出文章。在文章选题上,要选学生感兴趣并了解的东西,使他们产生想要与人交流且想了解的欲望。如学习“The Middle Eastern Bazzar”的课文,要求学生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眼中的自由市场、超市、集市等。为了更好地以读促写,教学中要注重介绍文章的写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另外,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写作不仅要讲究用语的准确性,还要讲究艺术性。文章的艺术性离不开修辞手段的使用,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把修辞手段的介绍作为一项重要授课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写作中。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而且是一门科学。在精读课教学中,结合翻译课上学生所学的翻译理论与技巧,要求学生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在语言上有一定难度或含有某些习语和修辞格的句子、段落进行翻译,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力及中英文水平。

二、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由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为主转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外语只是一种技能。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青睐于一专多才,这意味着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应该对其他领域有所涉略。结合精读课教学,为学生补充外国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新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强调素质教育,指出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外语专业教育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放在首位。如学习“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一文,促使学生了解词典编纂的原则及语言发展的历史,并为学生补充语言学的知识及用法。学习“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一文,给学生介绍马克・吐温的生活时期和著名作品,学习美国历史和文化。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语言技巧的同时,组织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讨论,在“Inaugural Address”的课文学习中,肯尼迪在演讲中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权,鼓吹霸权主义,把扩军备战说成寻求力量均势;把干涉第三世界说成是为了人类的共同理想。通过讨论,使学生看清优美语言背后的险恶用心。在学习“The Sad Young Men”时,文章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理想破灭而感到失望的一代青年,特别是那些旅居西欧的青年作家们,试图逃避自己的责任,沉溺于以酒为伴、世故老练的生活,还故作波西米亚式的放荡。赶时髦,只图一时快活而大肆挥霍,尽情享受,尝试各种感官上的刺激――性滥交,吸毒,酗酒和其他各种堕落行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通过精读课,还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美的鉴赏水平不是无师自通的,需要教育与培养。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欲望和潜质,但要能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我们教给他欣赏的方法。课上课下提供给学生的大量阅读文章中,使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逐渐改变他们的审美习惯。这也同时改变着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使其逐渐从涉猎低级趣味到追求高品位。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还会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好的文章不但能丰富精读课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机会,并通过精读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4

大学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培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精读英语课堂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书本知识点,很少有语言交际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互动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意义

课堂师生互动就是在课堂这个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实施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的互动,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精读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课堂互动的类型

课堂互动的形式有多种,如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教师通常会提供一个有趣的话题或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和讨论中共同完成有意义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除了能增加学生语言知识并锻炼听、说等技能,即能完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真实的情境来促进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合作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为达成沟通而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课堂互动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以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为例,将课文讲解分为三个部分,即课文的预热、讲解和课后讨论,说明课堂互动模式在精读课堂的应用。

(一)预热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的形式,辅助以多媒体进行展示。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五课Twelve Angry Men中涉及美国司法体系及法庭判案原则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材料和一些美国有趣案件的审判,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本来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非常的有趣,案例的辅助有利于学生对美国司法体系的形象化理解。

在难理解的课文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中一些关键问题加以讨论,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文章的主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包含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规范学生的语言使用。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或内容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采取小组形式或个人头脑风暴的形式,锻炼学生短时间的语言输出。

(二)课文讲解阶段

课文的讲解主要是以读、说活动为主,以阅读带动说写,以说写促进阅读理解,巩固语言知识,从而熟悉文章的主题、内容、以及写作手法等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中课文选自国外著名作者、小说家、剧作者等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语言使用比较纯正、文章内容很适合大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利用好文章的特点,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篇章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把文章划分出段落结构,并由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就在小组讨论中实现了生生活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在互动中加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在比较晦涩的文章中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可以通过paraphrase即英文译意的形式让学生把难懂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讲解出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举出例子。比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八课 We are Only Human中,文章用了很多晦涩的句子来总结人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人性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举出生活中体现人性的例子。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一句话 “You are what when no one else is looking.”也就是说人性是没有任何人关注下的那个你的真实面貌。学生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举出在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城市卫生甚至是无人监考时体现的人性特点,从而加深对篇章的理解。

(三)课后讨论阶段

课后讨论是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和升华,是学生对篇章内化后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回答。如在The Wisdom of Bearwood文章中,讲述了一位老人和孩子的忘年之交,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你如何看待隔辈人之间的友谊或是爱情?”“怎样做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情感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5

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传播学专业也已经列入高校本科生专业目录,成为国内多所大学的新办专业。目前。中国高校本科生传播学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平衡和兼顾了学术界与业界两个方面,力图为社会培养两类毕业生:第一类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要使未来的从业人员在当代传媒中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理解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大众传媒和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能够以战略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方式思考和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应对专业领域中的变化;第二类是科研人员:要让未来的科研人员在大学就读期间,从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熏陶,毕业后能够致力于对媒体内容、表现和受众方面的批判性分析,增加这个领域中的基础和应用知识,使他们具有批判性和规范性的分析角度,在学界和业界都能出类拔萃,在国内外担任领军人物。

经调查分析,中国的传播学本科教育与美国的大众传播学教育相仿。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大众传播学专业的特点,增加学生对大众传媒的认知,注重传媒实践,同时提高传播学理论素养。传播学专业英语正是适应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立的本科生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概念界定

在探讨传播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之前,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传播学专业英语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专业英语,但与新闻专业英语存在着部分交叉。传播学专业英语应界定为“以英语为唯一的语言载体,既涵盖英语传媒实践,即英语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翻译、摄影摄像等业务技能,又包括大众传媒历史与现实方面的专业术语、传播学经典著作赏析及前沿思潮研读的专业知识体系”。

基于上述概念。传播学专业英语课程应该包括两大类课程:以英语新闻实践为内容的课程,是通过对英美电视新闻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英语电视新闻主持人、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特点,掌握英语电视新闻文本的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色,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和健康等方面的英语新闻术语。而以传播学专业文章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则是通过阅读英语专业论文和著作,在了解传播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为学生独立阅读专业英文著作、撰写英文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特色探索

根据传播学专业英语本科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传播学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构成和教学方法层面的一些特点予以探究。《新闻英语视听说》和《传媒专业英语》两门课程共同构成传播学专业英语课程。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前者是后者的预备课程,后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高级课程。第一门课程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第二门课程贯穿于三年级整个学年。

《新闻英语视听说》。《新闻英语视听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接触美、英和中国知名媒体的经典新闻作品或最新要闻;鼓励学生分析和借鉴美英电视新闻在采访、写作、摄影、播报等新闻业务中体现的特点,初步培养传媒职业精神和跨文化传播的视野;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赏析和专业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必备的电视新闻学术语,如新闻价值、电视文稿、主持人、标题、导人等,同时培养良好的英语新闻语感以及扩大新闻英语词汇量。另一方面。精要、简洁、辩证地指出中西方新闻媒体在议程设置、平衡报道、新闻与宣传、新闻与法律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CNN、NBC、CBS和BBC的新闻作品为主要视听材料。课后,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语节目,登录知名媒体的英文网站进行在线学习。熟悉主要新闻事件,了解其背景和最新进展。

《新闻英语视听说》包含英语和新闻视听说,其中英语是“外壳”,新闻视听说是“内核”。从“外壳”进人“内核”务必首先突破“外壳”。因此,课堂教学应引人视听跟读播报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巧包括:练习跟读和复述,了解英语电视新闻结构,识记专有名词,听记数字,辨析和熟悉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发音特点,提高辨识新词的能力,领悟新闻导人部分的核心作用,利用句型结构理解大意,学习并掌握英语速记法等。

教学方法。《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为全英文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要求较高。而且,二年级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大多为公共英语四级,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正式授课前的课堂调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听说水平作出自我评价,提出对课程的期望。设立学习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控制课程难度和进度,也可依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

课上精心引导,消除焦虑情绪。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因听不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紧张。因此,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放松心情,介绍英语电视新闻结构和听力技巧,鼓励他们进行跟读练习,模仿纯正的发音;了解英美新闻播报时的弱读、连读等语音习惯,熟悉不同民族和种族人士的口音,做到泛听与精听相结合;通过模仿正确发音,学生逐渐培养起对原汁原味英语的敏感和适应;针对新闻作品中涉及的专业话题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从中借鉴其独特的采、写、编、评、摄等技巧。每课练习前介绍相关的新闻背景和新闻人物,帮助学生迅速增加新闻知识,消除在理解时的不确定性。

互动式教学,个性化辅导。在教学中,努力向互动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模式转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的新闻实践作为传播学专业英语的“模拟演练”。

如每课开始时,学生播报英语新闻,以求掌握并应用英语新闻中的常见词汇。随后,教师会对每名学生的语音、语调、非语言交流等方面予以个性化的即兴点评和指导。

在此基础上,教师“模拟”英语电视新闻策划、采集、编辑、制作和播出的全过程。学生自愿分组,召开选题策划讨论会,实施采访,制作英语新闻。此教学实践强调原创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确定分工。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展,按专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最终对学生的作品依次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巧妙地把新闻价值、倒金字塔结构、平衡报道等内容融入练习。

通过学习,学生既可系统地掌握热点新闻及其新闻背景和发展趋势,也可熟悉英语新闻的词汇、语法和文体特色,并逐渐适应电视英语新闻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语气,最终理论联系实际,合作完成电视英语新闻作品,全面提升对英语新闻的理解力和掌控力。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发挥

了最大潜能,沉着应对社会现实对新闻工作者的挑战,

《传媒专业英语》。《传媒专业英语》课程跨越一个学年,分成Ⅰ和Ⅱ两个梯度。教学目的在于:满足全球化对英语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要求,引导传播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直接阅读专业原著,在专业学习中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在英语学习中了解和研究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大致涵盖各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学的主要领域,点面结合,深浅有致。形成梯次。每个单元一般包括综述文章、个案研究和著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经典论述。教师根据难易程度,灵活选取精讲和泛读的文章。

第一学期,课程以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开篇。导论中首先界定“传播”的概念。随后,以大众传媒出现的先后为序,选取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体的相关文章。第二学期,学习内容更加倾向于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其中涉及广告、公共关系、传媒经济、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大众传播与社会、大众传播法律与道德等方面。

教学方法。《传媒专业英语》课程是重要的高年级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由于该课程的讲授跨越一个学年,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侧重点也不同:第一学期强调听力、口语、阅读和翻译训练,第二学期则突出概括文章大意、收集素材、撰写学术文章的练习。具体采取的是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课前,学生预习指定文章,查阅相关材料,大胆提出疑问。课上,通过学生口译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师生互动分组研讨、相关纪录片的播放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精准理解、准确翻译、正确归纳作者观点的能力。在翻译和讨论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独到见解,敢于挑战学术权威。教师保持开放的、学习的心态,与学生平等、自由地研讨。课后,教师向学生推荐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

研讨式教学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和翻译英文专业文章的能力,而且着重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为撰写专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课堂演讲。无论学生日后是从事传媒实践,还是学术研究,他们都应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因此,第一学期教师建议学生从大众传播中选择某一感兴趣的领域,以课堂演讲形式介绍该领域并陈述自己的观点。演讲后的问答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根据演讲内容,结合学生未来的传媒实践和研究的需要,补充实用性强的传播学专业术语,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相关传媒机构,拓宽就业渠道。

因此,课堂演讲的内容大于形式,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传媒专业术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为日后就业拓宽思路、夯实基础。

科研课题。在听、说、译三种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撰写英文科研论文。论文撰写严格按照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的流程执行。

教师将论文开题移至课堂进行,既兼顾整体,又注重个体。论文写作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育原创精神,鼓励他们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在思维和行文方面,学生要借鉴所学文章,体会东西方跨文化差异,运用正确的术语、英文表达和论述方式。教师借助电子邮件对学生的论文提出指导意见。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了,但学生常常被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染,并在科研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出强烈的成就感。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6

2GIS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讨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因此,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英语水平的提高.

2.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目前,GIS相关的英文资料包括英文教科书、英文科技文献和专业软件的英文帮助文档等,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英语水平,选取适合的教材作为学生精读的材料,并选取一定量的英文资料作为学生泛读的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可以选用一些GIS最新进展、英文科技文献等作为学生泛读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精读时,应一边详细讲解专业知识点,一边巩固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如分析句子结构等),使学生能彻底理解并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一知半解.

2.2注重专业术语的学习

专业英语与大学基础英语的显著区别在于专业英语具有专业性.因此,专业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是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目标之一.GIS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专业术语的学习尤为重要,一些英文专业术语的字面解释与专业领域的本意偏差较大.如area通常的字面翻译是面积、地区、区域等,但在GIS中,area有时指polygon,即多边形、面要素或面特征,如Thevectordatamodelusesx-,y-coordinatesandthesimplegeometricobjectsofpoint,line,andareatorepresentspatialfeatures.专业术语不同于日常英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较少应用到.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英文专业术语的中文解释外,有必要加强学生的中文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能力.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7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 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 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银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 note(齐默曼函电),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 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 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 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8

1.引言

2007年7月下旬本人有幸参加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在西安为期4天的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法研修班,与近四百位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聆听了四位专家的报告,并在专题讨论会上交流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秦秀白教授做了题为“固本强基: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的报告。报告中秦教授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作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剖析了当前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英语专业建设应该固本强基,希望英语教师能够“潜心读书,锲而不舍,不急不躁”。虽然秦教授的报告是从整个英语专业的全局考虑,侧重的也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论述对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也很有启发。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报刊选读特点的分析,结合秦教授的讲座,探讨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为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提供根本保障。

2.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

(1)定位。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由国家教委认定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开始于1990年(李志东,2000)。相较于精读和泛读课程等其他基础课程,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是外语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现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一定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开始注重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端木义万,2005),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英美报刊课程与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如精读、泛读)从教学目的、内容到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李泮池,2001)。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2)特点。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特点与《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注重的外语教学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具备了课程本身的特色,即实用性、综合性、时效性。

①实用性,这是外语教学的一大特色,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这一语言。英美报刊阅读是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并掌握新闻英语的特点,丰富并积累阅读英文报刊所需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②综合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报刊阅读课与精读课和泛读课分别有很高的交融性;与此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地说,新闻刊物是“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杜撰新词的巨大工厂”(端木义万,1994),且常用简称略语;新闻标题简短精练,在句式和用词上都有相应的省略手段;在句法上,新闻报道常用前置定语、名词性定语等来精练句式;在修辞上,新闻英语常使用“借代”“比喻”、典故及习语活用来增强表达效果。以上这些特点也正是学生在报刊阅读课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细致的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趣味并且指导他们学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在这一点上,报刊阅读与精读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应该加以区别的是,报刊阅读课并不是以掌握词语、操练句型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郝琳,1998),它的具体任务是通过对新闻英语语言特色的介绍,使学生首先顺利地理解英美报刊的一般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新闻报道的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探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以期正确地理解新闻内容。

相比之下,报刊阅读课与泛读课的交叉似乎更多些,也更容易理解。一方面,泛读课所注重培养的阅读技能(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法、篇章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如根据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测词意,跳读,快读等)同样适用于报刊阅读。另一方面,二者都很重视与文章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给二者划等号。首先,报刊阅读是一种专项的阅读训练,它有自己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涉及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等各方面。其次,由于报刊文章包含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折射其特有的社会心理,堪称一种文化成果;故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成为重中之重,要做到“无微不至,以点带面”,以“baby boomer”这一短语为例,仅仅释义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搞清其来龙去脉。还有,在阅读外刊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英美读者的阅读思维习惯也是报刊阅读课所特有的教学任务。

总之,报刊语言综合了新闻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既融合了精读课和泛读课的一些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说报刊阅读课切切实实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③时效性,这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报刊文章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同广播、电视及因特网一样,报刊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医疗、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更以迅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第一准则。换言之,报刊文章强烈的时代性造就了这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时效性(timeliness)。这一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片面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我们一般很难忽视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实用性,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在学过程中掌握很多新颖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对该课程的深入学习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面的拓宽产生积极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看重的就是其实用性。然而,正是教师和学生对其实用性的片面强调,使这门课程很容易转向工具性,而抹杀了其自身具有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甚至对词句的理解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确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重点,但只是单纯片面地强调这些方面,却忽视这门课程是作为文化类方向的一门选修课。对实用性的片面强调恰恰也是对其综合性的认识不足。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本身素质与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教学对象同时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英语报刊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语言,还要适应英美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的要求。大量接触并熟悉英语报刊新闻,系统地学习新闻知识,从较深的层次把握英美报刊教学。英美报刊课的教师应熟悉新闻的文风,并系统总结其文体特点。外刊教员应该以新闻的眼光去审视报刊文章,了解新闻文章的结构,了解倒金字塔结构,了解制作新闻标题的原则。如果教员能根据新闻的特点,利用新闻知识在课堂上对阅读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应了解不同题材的报道手法,对这些专业报道分门别类,帮助学生摸清规律。教师应不断积累总结报刊文章中层出不穷的特殊语言现象。英美报刊课教师本身应该具备一些有关英美报刊的常识,对英美报刊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所隶属的利益集团等都要尽可能了解。这些因素时刻都会影响报刊文章的风格、论调,对整体上把握文章有指导意义。

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选课对象是已经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具有一定阅读技能的高年级学生。基于这一点,笔者建议课堂教学不宜以解词句、培养阅读技巧或速度为主,而应围绕丰富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进行。应该说,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是构成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基本能力的左膀右臂,二者缺一不可,权重相当。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忽视报刊语言知识的讲解,却有可能因为教材信息量大,时间紧等原因跳过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在笔者看来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报刊文章总是与英美国家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文化无处不在,外刊文章不可能脱离文化环境独立存在(李泮池,2001)。没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因此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转化。

(2)缺乏完善、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问题与作为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时效性,是紧密相连的。由于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依赖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选择教学素材。报刊文章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文章的体裁还多种多样,粗分有硬新闻(hard news or straight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两种,后者又包括了特写(feature articles)和言论(opinion articles),而且还可细分下去。这种复杂的教学素材使很多学校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么面对这些形形、不同类型的报刊文章,如何去“伪”存“真”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呢?从目前售的外刊教材来看,质量上乘的教材都是本着内容典型多样、语言丰富的原则来选材的,如周学艺编注的《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端木义万编著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这些教材以注释详细、相关背景知识及语言知识介绍丰富见长,是初学者的好帮手。但由于编写、出版上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文章失去了应有的时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对信息的敏感性。对国际社会,英美国家的新闻保持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敏感。要密切关注并善于发现,及时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态势,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如今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这些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信息量大,网上提供的各种在线新闻电子杂志基本上弥补了国内英美报刊的资料不足。

4.结论

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专业选修课,它的成熟离不开科任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作为该课程的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认真贯彻《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突显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秦教授在其讲座中强调了固本强基是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笔者深刻感受到,固本强基也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当务之急,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是这门课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编著.《美英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1):36-39

3.郝 琳,试论报刊选读课的教学定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4.李泮池.英美报刊教学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57-61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5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58-02

[本刊网址] http://

一、引言

英语写作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英语专业课,语言的书面输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素养,然而,学生对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畏惧心理,课上缺乏学习兴趣,课下极少有人主动学习写作课的相关内容,更别说自觉进行写作练习了;写作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习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写作能力提高缓慢;因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亟待开发。

二、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写作课是效果最不理想的课程,‘写’是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各校都设有写作课,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都敬而远之。教学负担重,教师怕教;文章难写,学生怕学。…写作课半死不活,这也许就是当前英语写作教学的常态。”然而,提高语言输出能力是语言学习基础阶段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另外,写作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均占15%,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占20%,比例之大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无论从英语人才的培养来说,还是从考试来说,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写作教学模式,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都是至关重要和极其紧迫的。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是课时最多、授课内容最全面、师资力量最雄厚、学生最重视的课程,据调查,学生课下80%的时间都花在精读课程的学习上。若整合精读课本资源,把精读课的内容引入到写作课中,构建英语精读与英语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来说,能改变其将专业课程相割裂的学习习惯,增强其专业课程相关联、相辅相成的学习意识,增加其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从授课内容来说,能利用精读课上精选的文章丰富写作课的教学资源,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在精读课上所学的英语知识;从授课方法来说,通过灵活而合理的结合精读课和写作课的相关内容,就像给写作课注入了熟悉而又新鲜的“血液”,改变了英语写作课传统的演绎教学法(由词、句、段到篇),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教学效果来说,通过两门专业课的整合,打破传统的割裂状态,用熟悉的内容解释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够削弱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从而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英语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涉及到词、句、段、篇的学习,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和精读课的授课内容息息相关。

(一)词汇的学习

词汇是作文的基本要素,好的文章需要漂亮的词汇加以丰富,而所谓的高级词汇在精读课文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精读书中所学的新词及表达方式,注重背诵一些小词、具体的词汇(specific words),并尽可能应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来,让输入型词汇(passive vocabulary)变成输出型词汇(active vocabulary),这样,不仅精读课上所学的单词掌握住了,还丰富了作文的词汇,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Reading I中描述笑的词就有两个:giggle和tltter,这样的词比laugh和smile可生动多了;本课中描述僵硬不动的词也有两个:freeze和stiffen,比单纯的don't move,can't move可精彩多了。若是写作课教师在讲解词汇学习的时候收集一些学生们已经学过的精读课本中的词汇,学生必定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他们会发现原来所谓的高级词汇就是日常所学,原来精读课上所学的单词能找到用武之地,原来这些词汇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从而会大大增加他们积累词汇的兴趣和动力。

(二)句子的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句子的学习分为两个层面,最基本的要求是语法正确,更高一层次要求是句型多样化。

语法,是英语初学者比较头疼的问题,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语法课上专门学习语法外,精读课上的句子结构解析经常涉及到语法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和强化,通过精读课上教师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学生逐渐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和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在写作中写出正确的句子,达到英语写作句子层面的基本要求。

英语写作句子层面更高一层的要求是句型多样化,而丰富多彩的、变换多样的句子在精读课本中数不胜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不可能自己创造精彩绝伦的句子,那么精读书就是最好的语料库。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并积累精读课文殊句型的句子,深刻理解其结构和表达效果,并逐步应用到写作中来,这就要求写作教师和精读教师互通有无,整合精读课本资源,合作完成一个以其为依据的语料库,作为教师援引例句的来源及学生语言输出的资源。例如:英语写作教学中拓展句子部分涉及到分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结构的学习,在《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中就有很好的例子。第一单元Reading I最后一句:Isat with my ears and neck buming,hearing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hating myself,hating them.教师引用此句作为例句,与学生惯常写的简单并列句相对比,如:I sat there and mv ears andneck burned.and I heard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I hated mv-self and them.学生必定印象深刻,从而注意使自己的句子简洁、生动、多样化。

(三)段落的学习

英语写作要求段落主题分明、论说有序、有理有据、层次清楚、首尾呼应,学生通过学习要求能够避免母语的影响,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意思表达清楚、结构层次分明的段落。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会选用一些范文作为段落学习的模板,这些小作文相对简单,内容趋于平淡、程式化,学生逐渐会产生倦怠感,而精读课文中短小精悍的段落经过精读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理解深刻,并且慢慢学会赏析,这自然就成为学生用来学习、理解、模仿的最好的语言素材了,再通过写作教师的再次点拨,学生既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又能掌握段落结构,逐步提高段落层面的写作水平,一举双得。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Reading Ⅱ中,除了第一段引入段外,其余每个段落都是总分或总分总的模式,主题句、支撑句、结尾句一目了然,在学生学过这篇课文的前提下,写作教师再次用这篇文章作为范本,让学生再次分析段落结构及每句话的作用,并进行仿写,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段落构成,写出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明晰的段落。这个过程即是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解释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够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四)篇章的学习

英语写作教学涉及到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和议论文四大体裁的学习,尤以议论文为重。写作书上也会有一些相应的范文,但是,在学习范文写作特点和手法之前,课上时间经常被解释学生理解不了的语言点所占用,这就给本来课时就不多的写作课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若是写作教师从精读课本中借用课文,实行“拿来主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精读书上有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是编者一一精选而来,学生在精读课上已经认真学习过,无需再次讲解,教师可以专注于写作特点、手法、技巧的传授,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写作课的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其最基本的原则即是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学习陌生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上所举的例子皆选自《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书,即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精读课的学习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精读课本上的语言素材越发丰富,通过建立以精读课本为依据的语料库,从学生最熟悉最重视的学科(精读)人手,激发其最畏惧的学科(写作)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学习、理解、模仿语言素材,提高词、句、段、篇各个层面的写作水平。将精读课和写作课整合起来,将精读课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引入到写作课中来,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增强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l]黄源深.序[A].王立非.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10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对中国工业产品的甄选。这其中,汽车工业无疑是中国雨后春笋般兴起的蓬勃产业。国人对汽车的渴求,导致了进口汽车大量涌入和国产汽车频频问世。“中国创造”汽车如何经历严峻的竞争,这正是汽车输出院校提出新时代汽车人才的要求。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在《关于确定高校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及其相关文件中,均强调提高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专业外文资料,项目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阅读维修手册的使用说明能力,掌握汽车的专用缩略词、特定符号,以及外来词为基础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并掌握国内外汽车的新技术。

高校ESP汽车专业英语在整个人才培养规划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作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从用工单位总体反映来看,近些年输送的汽车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书写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困难,与国外客户交流如鸡同鸭讲。因此,在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如何提高汽车专业学生ESP英语能力变成本三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做好从公共英语GE(General English)到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过渡应该建立在充分分析学生的能力的基础上。高校本科三年级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大部分学生都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于ESP英语他们可说是一片空白,但是在其他工程课和车间实践课上,他们对汽车的机械构造早已不陌生。因此,笔者对运用图式理论来引导学生从GE过渡到ESP英语进行探索。

2.图式理论教学法简介

图式理论由Rumelhart提出。该理论认为,图式[1]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的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事物、经历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赵艳芳,2001:189)。图式理论[2]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汇聚在汽车英语的课堂上是因为他们选择汽车专业作为他们学业事业的开始。在另一门专业课汽车机械工程课堂中,他们已经对汽车机械构造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这里所提及的“图示”,而英语课堂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用英语填充灌输整个“图示”,使其依照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以英语的形式顺利地“运行”起来。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做好充分的阅读前“图示搭建”工作,把学生吸引到枯燥的英语课堂上绝非难事[3]。

3.图式理论教学法在汽车英语ESP中的教学流程――以汽车引擎讲解为实例

引擎是汽车中最为重要的动力部分,也是汽车专业学习中的重中之重[4]。它常常被置于汽车专业英语的开篇部分,由于其结构的复杂,词汇的繁琐,句型的枯燥,因此给对汽车英语原本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同学当头一棒,使其完全丧失学习汽车英语的兴趣。为此,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笔者拟定了2个课时关于汽车引擎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课堂。

3.1 确定泛读任务

在做完汽车整体概述的首堂课后,教师布置学生泛读任务,其中包括对汽车引擎各个零小部件的单词认知,配合教材插图,结合机械原理知识,大概了解引擎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3.2 分配学生阅读前任务

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以制作讲解PPT的形式积极参与到课堂,本课中,引擎被分为四个专题由小组一负责中文阐述引擎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所管辖的功能;小组二负责阐述四大冲程为汽车提供动力的过程;小组三负责阐述汽缸的构造和运行原理;小组四负责讲解曲柄连杆和活塞做功的原理。

本部分在保证全班同学都参与的情况下对学生之前的机械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既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又能为接下来的课堂奠定扎实的图示基础。

3.3 分配学生阅读子任务

四个小组此环节被要求阅读与先前讲解任务相不一致的另一个专题。

3.4 分享学生子任务阅读成效

四个小组此环节被要求以代表的形式,精简教材内容,大致用简单的英文句向同学阐述自己阅读任务部分的机械构造和工作运行原理,并提出文中的中心句,重点难点句,给同学分享。

3.5 教师针对各子任务讲解难点

鉴于机械英语的枯燥乏味,笔者认为课堂过重的阅读负担容易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此,除了本小组的精读任务之外,对其他部分子任务,教师可做重难点讲解,其余让学生课后自习。在重难点讲解中,教师要注意从构词角度讲解,汽车英语多采用合成词、缩略词,且用词的专业性极其讲究,不能用同义词所代替。关于从句,长句,被动句的讲解,教师更应留意,明确做出汽车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课文的区别才能为学生构建科技英语的语体特征,为下一步培养学生翻译和写作打下扎实基础[5]。

3.6 检验并评价阅读成果

检验内容包括重点句型英汉互译、汽车专业知识单项选择和汽车专业知识正误判断。课堂上,各小组学生被要求充分理解精读内容和教师讲解的其他部分长难句及词汇知识。精读部分练习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发给学生完成,并在课后以作业单的形式上交。课后学生被要求结合教师讲解,去完成其余部分的练习,并背诵所有要求掌握的单词。

教师通过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后面的课堂中重点讲解翻译和易错题型,培养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严谨态度。

4.结语

笔者此次以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为载体,在充分凸显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图式教学在阅读课堂中的运用。学生以明确任务为驱使,通过阅读前图示的构建,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在组员和其他同学的配合下,对整个汽车引擎知识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配合教师的讲解,对科技英语特征有了入门级别的认识。总之,此次教学实验有效地揭示了图式理论在ESP阅读课堂中的成功运用,也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罗艳. 项目教学法在汽车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 广东教育, 2011, (1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11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精读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通常为每周6~8学时,居于所有专业基础课时量之首。然后,精读课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个原因。

1.精读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法词汇的教学,忽视阅读训练。目前的精读教学,依然以语法词汇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篇章中的词汇,强调词汇释义的同时,也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这种做法虽为精读课的惯常教学重点,但是却容易让学生误解为“精读课就是学词汇与语法”,从而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为,精读的学习任务就是单词与语法,而非篇章的理解。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授课,仍然以传统的知识型授课模式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以教科书为主,授课目的为讲解每课的词汇、长难句、语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习得中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感。

3.教材内容枯燥,缺乏时效性。在精读教材中,虽然不乏经典的文章,但是总体而言,阅读材料缺乏时效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哲理性的篇章虽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是许多学生在思考之前,已经丧失了读懂的兴趣和信心。

4.教师缺乏对于精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授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却鲜有教师在阅读方面有专业的研究与探索,授课方法多从自身的阅读体会及学习经验得来,欠缺专业性。然而英语阅读,作为精读教学的重要技能,更需要专业地研究与分析,探讨适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可行之法,促进精读课的教学发展与进步。

二、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的精读课程可以做出如下的改变:

1.在精读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精读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弱化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讲解,而是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强调篇章理解,将词汇的释义与语法知识融入篇章理解中。

2.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精读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尝试改变“知识型授课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小组学习、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模式等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3.使用阅读补充材料,弥补教材的缺陷。教师可以精读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为线索,向学生推荐阅读书单,并用于课堂、课后的阅读探讨,作为对于教材的枯燥性与欠缺时效性进行。这样既达到了扩展阅读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进行同步扩展。

4.加强精读教师在阅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精读教学方面多做研究,探讨与尝试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精读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总结

高校英语阅读,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其教学目的都在于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精读教学承担着学生综合阅读水平提高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此课程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浅显地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现状,尝试找出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以期达到逐步改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对于精读课程的改革与探讨,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精读,授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付出诸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纳托尔.外语阅读技巧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慧芳,祁凡.大学英语互动阅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西尔伯斯坦.阅读教学的技巧与资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敏.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教学研究,2004(7).

[5]方文俊.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剑南文学,2013(3).

[6]李凤菊.提高高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法初探[J].金田, 2013(12).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12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