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3:24

校园贷论文

校园贷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引言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将自己的服务范围延伸至高校,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校园网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但是部分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虚假宣传,致使学生过度消费,扰乱了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寻找绳之有效的方法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进行整治,促进校园网贷的健康发展[1]。

一、校园网贷的发展现状

所谓的校园网贷,是基于P2P网络借贷平台,专门针对大学生建立的一种贷款方式。投资人和贷款人通过P2P这个中介,在网上拟定合约,通过网络平成借贷,具有很大的便捷性。

目前我国的校园网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学生分期购物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分期消费;第二类是P2P贷款平台,用于自主创业和助学资金;第三类是电商平台提供信贷业务,如淘宝等。大学生在网上填写资料,通过审核之后即可申请贷款,手续较少,形式灵活[2]。

二、校园网贷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法规欠缺

虽然校园网贷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国家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还没有

出台相应的法律,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校园网贷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的空缺,使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没有准入门槛,也没有行业标准,更没有机构监管,很容易使校园网贷恶性扩张。

(二)监管工作缺位

校园网络借贷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产业,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校园网络借贷的建立无需银监备案,造成监管工作出现缺位。一旦监管工作出现问题,校园网络借贷的收费标准、信贷额度和还款期限等等就会出现问题,最终造成恶劣影响[3]。

(三)行业缺乏自律

目前我国的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没有一套统一的行业规则,行业内部缺乏自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一些校园网络借贷平台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核程序,造成行业间的恶性竞争。还有一部分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违规放贷、线下营销,在借款之后收取高额利息,使学生进入“高利贷”的陷阱。这些问题平台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使诈骗行为时有发生。

三、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出台法律法规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立法的重要性,一些部门更是提出出台管理规章,为网络借J平台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解决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问题。

首先,政府应当对校园网络借贷的业务范围进行规定,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准入制定标准,从而使校园网络借贷良性发展。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校园网络借贷的服务对象进行规范,并建立监管部门,对校园网贷的流程进行监察。最后,政府应当督促行业自律,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打击违法经营者的行为[4]。

(二)确保监管到位

当前我国采取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做法,因此,监管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依法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加强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监察力度。对待违法的校园网络借贷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首先应当防范校园网贷的风险,查处大学生违法放贷的行为,避免发生校园诈骗行为。其次,信息化部门应该对校园网络借贷的宣传内容进行监督,确保内容的真实可靠。再次,公安部门要严惩校园网络借贷的金融犯罪活动,加强互联网安全监管。

(三)强化行业自律

政府应当引导行业签订自律公约,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自律惩罚机制。同时,应当加大整改力度,杜绝虚假宣传。校园网贷行业应当组建行业协会,对校园网络借贷的收费标准、申请门槛做出明确规定。在核实投资者和借贷者的信息之后,行业协会应当明示贷款风险,从而规范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迫使危机四伏的校园网贷平台出局[5]。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形式,一定程度上便捷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行业应该共同努力,解决相关问题,促进校园网贷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长林.贷款脱媒试验[J].新世纪周刊,2014(33):80-87.

[2]王紫激,钟鑫.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贷”、“宜农贷”的案例分析[J].新金融,2015(2):42-45.

校园贷论文篇2

一、校园贷现状

校园贷款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近几年在大学校园里,各种校园贷的广告无处不见,乱象丛生。类似略带煽情又充满鼓动性的校园借贷小广告,遍布一些大学校园、微信朋友圈和QQ群。借贷公司声称手续简单,只需学生证,无需任何抵押就能放款,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如此简单的贷款程序让不少大学生选择隐瞒父母、借贷消费。有时候学生买个手机,消费五六千元,不和家长商量就直接找借贷平台。

随着校园借贷的蔓延,借贷广告频出新招,从起初的“无担保、无抵押”变为触目惊心的“拍个,立等可取”。这种借贷关系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利息,甚至是高利贷。校园借贷的利率普遍较高,周息从5%到30%不等。由于借款人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在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在攀比心、虚荣心的驱使下追求过度消费。面对天花乱坠的贷款推销,许多学生消费观念不成熟,并缺乏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结局往往是以贷还贷、巨债缠身,使自己和家庭深陷噩梦。一位曾就职于某网络借贷平台的内部人士透露,在国外,放贷人必须持有执照,而国内放贷人的门槛较低,只要能拿到营业执照,就可以开一家网络借贷公司。一些平台甚至打着电子商务公司的幌子,实际上是以分期的名义放贷。此外,由于网络借贷的审核流程和贷款手续都在线上办理,不需要本人当面签订协议,这也导致平台存在巨大漏洞。目前校园贷行业正处在野蛮生长期,由于政府对校园贷款缺乏管理制度,监管力度不够,校园贷款存在着无经营许可、利息过高、涉嫌诈骗、泄露个人信息等各种乱象,学生深受其害。

二、校园贷成因分析

近年,校园贷款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如校园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几十万的网络贷款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络贷款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校园贷乱象丛生,这与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方式相关,也与校园借贷平台唯利是图,诱导和纵容学生过度借款密不可分。校园贷产生和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电子产品、衣服鞋帽、饮食等其他消费需求,而且其中一些人收入来源多样,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超前,对消费贷款需求强烈,在@种情况下,校园借贷“乘虚而入”,设下高利贷、利滚利、“裸条”放款等陷阱,诱骗大学生入局。

(二)学校因素影响

校园贷利用学校监管漏洞,在校园内过度推广,通过在食堂、宿舍等学生密集的地方发传单、塞广告等方式,扩大推广校园贷。另外学校也缺少对学生们有关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专门培训,很多初入校门的学生极容易受骗上当。

(三)社会因素影响

大多数贷款平台只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学生证、家长及老师的电话,少数平台要求学生上传手持证件的照片,作为身份验证。学生开通相关账户后,线上平台能在几分钟内划款到账,开展线下审核的最多3天也能完成签约流程。高利贷、利滚利等校园借贷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监管的缺位。目前针对校园借贷方面政府没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监管处于盲区。

三、解决校园贷危机的策略与途径

这一桩桩大学生被骗案例,时刻不在警醒着我们,也为我们深入关注校园贷问题敲响了警钟。面对校园贷种种陷阱的暴露,校园贷款乱象的净化又迫在眉睫

(一)学生应建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

我们应知道有需求才有市场,“校园贷”针对学生的过度消费而生,又利用其涉世未深的人生经验,设置高息和高额罚息,使部分大学生落入了透支陷阱。为此,大学生应提倡“以俭为德”的古训,端正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合理消费,铲除“校园贷”存在的土壤。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金融素养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媒体,利用微信、微博等载体,全力开展宣传活动,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展“校园贷”违法犯罪防范知识宣讲,提醒在校大学生警惕陷阱。大学生需要从大学时代开启征信、积累信用,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参与诚信社会创建。”道口贷首席执行官罗川认为,校方应担起责任,对学生加强教育,并与金融机构主体和征信机构加强互动,将学生严重违约行为记入个人档案。“得让学生们脑子里有这根弦儿,虚假借款、不当消费、编造借贷用途理由等违约失信的‘污点’,对个人未来发展有不利影响。”大学生应提倡“以俭为德”的古训,端正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合理消费。

(三)家长平时注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提倡“以俭为德”,帮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学生之所以借校园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过度消费,他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这就要求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习惯;其次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日常,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跟父母沟通,及时发现问题。

(四)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对国内的校园贷平台进行监管和抽查,使这一贷款模式能健康发展

严加管理,是为了呵护成长。对大学生如此,对校园金融市场亦如是。”多位专家表示,通过金融创新满足校园贷款需求,大方向没有错。让校园贷实现供需双赢,监管部门、市场机构主体、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要负起责任。首先,规范校园贷的宣传、营销,禁止诱导式业务推广,加强贷款人信息保护。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对于网贷平台虚假宣传、违规销售及计息,以及倒卖、非法使用学生信息的行为,监管部门要畅通举报、申诉渠道,及时查处并依法制裁。其次,校园贷平台自身应规范业务流程,加强风控,杜绝仅凭身份证、学生证和所谓的授权书就发放贷款的情况。各机构不应为了市场份额一味放低贷款门槛,要切实分析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做到资金风险可控。

大学是个小社会,是来让学生们学习深造的地方,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无论是面对“校园贷”还是未知的社会风险,都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汪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5(9)

[2]王久才.大学生借贷问题及对策探讨[J].金融视线,2015(6)

[3]向丽君.浅析校园贷风险及其应对措施.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

[4]李仁良,叶兆青,庾凡.关于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思考.教育:文摘版,2016

校园贷论文篇3

关键词: 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管控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lending;risk;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224-02

0 引言

2016年11月30日,随着借贷宝10G裸条和视频外泄事件不断发酵,校园网络借贷成为2016年轰动全国高校及社会的主要舆论话题之一,裸贷、跳楼、等不断冲击着民众的眼球,引发了广泛热议和教育界、学界的沉重思考。

1 校园网络借贷的时代背景

1.1 信用卡淡出高校校园

2009年下半年,大陆的信用卡市场结束了五年的疯狂的扩张期,市场开始回归理性,逐步成熟起来。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同时期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则在4%左右,远远高于同期的信用卡不良率2.83%,随后多家银行暂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

1.2 P2P网络借贷的出现与推广

P2P网络借贷,简称P2P或人人贷。它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征信体系的成熟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平台个人对个人或者点对点的新型借贷方式成为了可能。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随后风靡全世界。

1.3 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实践

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在随后的七八年间,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既无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也无监管机构的状态下,开始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和野蛮生长期,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了3433家,全年网贷成交量9823亿元。在法律失位、监管失位、行业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始终处于争议的漩涡和中心。

1.4 P2P网络借贷进军高校校园

随着监管政策法规的出台,收益率下降,再加上行业警报的频频拉响,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寒冷的冬天。为了在未来的金融市场站稳脚跟和谋得一席之地,很多网络借贷平台纷纷调整思路和战略布局,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吸引了众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大学校园成为网络借贷平台战略布局中潜在的优质金融市场,于是P2P网络信贷平台纷纷进军校园。

2 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在进军校园以后,在满足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创业启动金提供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如“裸贷”、“被贷款”等让P2P网络借贷在校园金融市场的前景蒙上阴影。

2.1 信用风险

P2P网络借贷的内核是信用,这是P2P网络借贷的立足点。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和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超前性、非理性的消费文化特征,这也引发了大学生潜在的信用风险系数的增加;其次,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信用认知现状让人触目惊心。

2.2 还贷风险

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占据据统计,9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和援助,还有部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生活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低息、免息等优惠政策让不少同学心动,然而大学生群体非理性消费理念导致的过度负债的问题,让同学纷纷掉进了不良平台的“陷阱”,走上了高利息、高利率的还贷之路。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较差,让不少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利率不明的虚假产品所蒙蔽。

2.3 投资风险

2016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为10.45%,远远高于同期的银行业年利率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等。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如此高的回报自然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商机”和理财最佳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生活费以及四处从同学、老师借来的钱款全部投入到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企图赚取高额的利润和丰厚的回报。但是监管的缺失、法律的失位,很多P2P网贷平台出现欺诈行为、跑路的事件屡有发生,经常导致出借人经常血本无归。事件回顾:2016年4月,郑州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十余家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投资,最后被套牢,身负百万债务缠身,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4 裸贷风险

裸条借贷,简称“裸贷”。很多不良借贷平台受利润的驱使,利用在校女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急于使用现金的需求,推出违背社会公序良序和违反法律法规的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或者视频作为担保的“裸贷”产品,引诱女大学生上当受骗。事件回顾:2016年6月,借贷宝第一次裸条风波爆发;11月,借贷宝裸条门第二次爆发,超过10G的大量女学生通过“借贷宝”借钱时应出借人要求留下的、视频正在流出,年龄最小的年仅18岁,引起争议无数。

2.5 隐性担保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有流程都是在平台在线完成,注册、申请、提交资料、审核,看似正常的填写材料信息(如身份证信息、父母、辅导员、舍友的联系方式)掩盖了隐性担保的本质,一旦违约或者如不能按期还款,父母、辅导员、舍友的手机就会收到密集的电话和短信轰炸,内容从恐吓、威胁以及人身攻击不等,无所不用其极,造成极其恶劣的形象,同时暴力催债的方式时有发生。

2.6 信息泄露风险

大学生群体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经常碍于同学情面将个人身份信息提供给同学或朋友,结果导致“被贷款”和深陷透支陷阱的案例时有发生。案件回顾:2016年10月,湖南18名大学生发现“被贷款”50余万元,而利用他们个人信息贷款的是湖南某高校学生会主席的大四学生黄某。

3 校园网络借贷的管控

如何降低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潜在风险,激活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优势和活力,规范校园金融市场,净化适度宽松的校园氛围,一个有效的理性路径就是,对其本身风险和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规制供给和管控。

3.1 引入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准入制度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校园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和漏洞,给予了很多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可趁之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校园进入应该持审慎的态度。笔者建议:一是通过立法,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格准入制度,规定最低注册资本,明确放贷额度、利息标准等重要事项。二是通过相关实施细则规范网络借贷平台,严格管控其Y金流向渠道,确保资金被合法利用。三是平台应当履行适当性原则,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校园网络借贷应以解决学生的正常学生的学习如生活需要为目的,其平台服务费、交易模式,产品都应该由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

3.2 征信体系的整合、开放与合作

首先,我国的征信体系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相对滞后,使用面窄(仅为金融部门使用)且使用率低,不能有效为全社会使用。完善征信系统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征信信息“孤岛”状态,为全社会服务,发挥征信信息的最大价值。其次,开放与合作的工作模式,打破平台之间的壁垒,消除信用盲区,避免个体在不同网络借贷平台反复、恶性借贷事件的发生,凭借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共享各P2P网络平台的信用数据。

3.3 加强金融与法制教育,注入理性消费理念

首先,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理财和消费教育,纠正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消费的错误观念,树立理性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其次,作为大学生,通过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相关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学习,提升自身金融信用意识和理财实践能力,学会基本的利率计算和综合评估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防“裸贷”风险,警惕消费陷阱。第四,加强诚信教育,提升信用知识,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的的构建。

3.4 加强监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第一,2016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加强监管,从监管力度、消费观教育力度、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三个方面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亦明确提出整改校园贷问题的“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再一次表明了整改校园网络借贷的决心和急迫性。

第三,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了《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校园网贷教育引导工作、做好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工作和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把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具体落在实处。

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工作,重拳出击,清扫害群之马,让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成为众矢之的,暴露在阳光之下,规范校园网络借贷市场,为校园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净化空间。

3.5 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安全建设和技术的资金投入,防止黑客的攻击,降低网络的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法制教育,严防平台内部工作人员违法出售用户信息,谋取私利。

参考文献:

[1]薛洪言.校园信贷市场的冷与热[J].清华金融评论,2016(3):69.

[2]姚良,陈文.美国P2P监管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7):64.

[3]黄益群.科技哲学视角下的P2P 观察思考与展望[J].商,2016(9):151.

[4]朱琳.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互联网衍生及其规制逻辑[J].金融发展研究,2016(7):42.

校园贷论文篇4

校园贷是“屠宰场”

“今年新生教育课上,学校提醒大一学生不要轻信校园网贷平台,并声明将严肃处理为平台发传单的学生和校园,评价其为‘诈骗’。”山东一高校辅导员李莉(化名)告诉记者。

校园贷曾是为大学生提供分期贷款与快钱的小型金融平台,在经过野蛮生长后,面对偿还能力极弱的大学生,成了高校净土上的定时炸弹,随时可与“暴力”“诈骗”“失信”“勒索”挂钩。

据悉,校园贷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部分平台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三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趣分期和分期乐是比较知名的校园贷平台。

在一高校,面对记者的采访,很多学生的态度都是对校园贷避之不及,认其为“毒”。最引发舆论哗然的当属今年3月9日,一位21岁的河南学生因欠下网贷平台本金加利息60万元无法偿还而跳楼自杀。此后,裸条风波、跳楼、卖身的丑闻不断被曝出来。校园贷甚至被媒体评价为“屠宰场”,这让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在4月,银监会就联合教育部了校园网贷行业第一份正式的约束性文件――《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随后半年时间里,重庆、广西、深圳和广州等地的地方互联网金融监管组织也相继出手。8月银监会“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方针公布,“停”意味着停止暴力催收、暂停校园网贷业务;“移”指的是违法行为移交给相应部门处理;“整”就是整改校园网贷,增加借款人资格审定和第二还款来源等;“教”和“引”的责任在学校方面,即增加对学生合理消费观的培育和引导。

校园贷来到生存的决堤处,很多大规模的平台纷纷闻声而动。9月5日,趣分期(如今已更名为趣店集团)旗下分期购物和消费贷业务在校园的市场推广在一夜之间停止运作,一线地推员工几乎全数遭到清洗;9月27日,名校贷宣布进军白领市场;壹宝贷10月初宣布退出校园贷市场。

如今依然存在校园的是分期乐,就在10月,其正式宣布升级为“乐信集团”,依然与传统电商捆绑在一起。

诱人入“毒”

在山东一高校校园内,记者仍然能在卫生间的墙壁、宣传栏的不明显处、树上、地面上发现校园贷的小广告。“花钱找我,风险低利率小”“凭身份证就可以拿钱”“额度可以成千上万”……这样的广告对尚未赚钱且拥有不高生活费的大学生们来说,非常诱人。

记者凭小广告上的QQ号,联系上一位姓肖的校园贷。据他介绍,他们是通过办理手机分期来拿款,如果是要借10000元,就要通过分期方式支付两台苹果手机的钱进行套现,一般是分期24个月,除了要缴纳1100元作为负责人伪造身份的费用外,每个月还得支付大约300元左右的利息。照此算法,如果要借10000元,按24期还款的话学生最终要偿还的数额为18300元,利息快顶上本金高了。随后登录了肖所说的平台,该网站上一部64G的iPhone 6s标价为5499元,12期还款,借款者一共需要还款6599元,其中利息将近1100元,计算下来年利率高达20%,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肖进一步介绍:“学生想要获得信用额度分期消费必须经过面签,由平台工作人员亲自与贷款人签订授信合同,需学生以宿舍为背景举着身份证拍照,同时填写宿舍室友、学校辅导员和父母的联系方式作为保证。工作人员将信息上传到后台后,平台运营的呼叫中心会随机抽检打电话核实信息。如果信息确认无误,最短一天之内即可放款。”

当然大部分学生并不完全理解这张授信合同签订之后,除了沉浸在“有钱”或者“有苹果手机”的“虚荣”里,还像吸毒一样会有不可知的后果。

“我们学校里有很多下线地推人员,上门面签能拿到10元签单费,说服一个新用户注册就有50元的推广费。有人一天能签100多单,也就是日薪5000元。”肖为了拉拢记者做地推做了详细的介绍,“分临期当天,系统会提醒用户还款,一旦用户出现逾期但未满30天,公司的呼叫中心会按顺序打电话给本人、家长和学校辅导员催款。当然,很多学生伪造信息,这就需要线下催收,滞纳金比例为万分之五,其中70%奖励给催收人员。你要是能做催收工作,基本上每个月能赚10000元。”他看记者很有兴趣,补充了一句:“必要时可以动用一些非常手段,比如找人威胁。”

此前,有关媒体报道的女大学生“裸条”风波,实际上就是为催收坏账想出的“手段”。借款时,需要一些女大学生全身、手持身份证照张相给贷款公司,而一旦产生逾期,就会被以要挟。

商业的“穷途”与良心的“末路”

谁能想到,校园贷作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其风控全靠一大帮兼职的在校学生的催收达成?这也道出了其生存的危机所在,风控是其“弊”。面对学生这样无稳定、高额现金流的群体,风控从何谈起?

而其更大的生存困境在于,其考验的是一个社会的良心。学生自身无收入,消费观、理财观尚不成熟,放贷给这个群体,始终都将备受舆论拷问,并将会是监管的重心。因为一旦债台高筑,就可能有鲜血喷溅高校净土。

而面对监管,校园贷开始降低利率。在2014年底之前,校园贷普遍利率还在30%。今年,校园贷开始逐渐降低利率至16%。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在相对更低的利率之下,其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却都要远远高于持牌系。据悉,大的几家平台,确实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而少有的一两个已经获取少许利润的平台,比如分期乐,也并不是从校园贷部分赚取,而是从电商业务获取的。

校园贷论文篇5

2016年3月9号,年仅21岁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饲料和动物营养专业的大二学生郑德幸从青岛一家宾馆8楼跳楼自杀。郑德幸出生农村家境贫寒,在校期间学习努力并担任班长,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但是,郑德幸于2015年1月开始且越赌越大,与此同时,他发现了风靡一时的大学生校园贷。他利用自己班长一职的便利,冒用班上28位同学的身份在十几个校园贷平台借钱。最终,郑德幸在校园贷平台总共欠下债务58.95万元,巨大的债务压力迫使他走上了不归路。郑德幸这一悲剧事件的起因是,但校园贷毫无疑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因为校园贷而陷于债务的大学生人数众多,因此,有必要对校园贷的隐患进行一番分析研究。

一、校园贷发展状况

2013年,校园贷开始发展,2014年各种校园贷平台为了圈客户进行残酷厮杀,2015年8月蚂蚁金服向趣分期投资了两亿美元,这标志着校园贷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校园贷能够在短短三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互联网+”的异常火爆

近年来,在政府、企业、媒体的推动下,各种传统行业都在设法互联网化。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小额贷款在我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各种P2P平台应运而生并野蛮扩张,部分P2P平台看中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于是,校园贷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

(二)消费理念的进化

这些年来,社会消费理念发生急剧变化,传统的勤俭节约观念不再被推崇,超前消费开始流行,在大学生、城市白领中更是如此。部分校园贷平台打出“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广告,就是为了迎合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理念。从08次贷危机到2015年,我国消费贷款余额增加了330%,而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增加了629%,短期消费贷款在总消费贷款中的比重从11.5%增加到21.6%。

(三)电商平台的推动

电商平台为了拉动销售业绩和校园贷合作,通过校园贷让那些暂时没有全额支付能力的大学生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商品,这些商品大多以电子产品为主,包括电脑、手机、单反相机等。毫无疑问,这些电子产品在大学校园里深受欢迎,单价基本上在10000元以下,以12个月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个月只需支付几百元,这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

二、校园贷的隐患

(一)平台的盲目扩张

校园贷刚开始以“名校贷”的方式在985高校试点(名牌大学学生预期消费能力更强)接着向211高校推广,但是,为了快速融资,校园贷平台不得不设法迅速扩大客户群,向全国高校推广。大多数校园贷平台采取地推方式向大学生推广,其过程如下:一个校园贷平_在一个城市往往有1~2个城市经理,城市经理去大学校园寻找校园(以大三大四学生社团领袖为主),校园发展其他学生作为其下线去宿舍推广,最快可以直接在宿舍让学生当面注册签合约。城市经理的收入为基本工资加绩效奖励,校园的收入按注册人数核算,每拉到一个注册学生可获得30~50元,在这样的激励下,无论是校园贷平台本身还是城市经理与校园都希望注册学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对注册身份的审核越来越松,甚至出现校园帮助客户造假注册的现象。

(二)贷款门槛过低

校园贷平台大多以分期付款购物的方式来诱惑大学生注册贷款,在其广告中经常出现零首付、零利息、无抵押、1分钟注册、5分钟贷款等吸引眼球的字眼。校园贷平台的注册、贷款速度确实很快,但这恰恰是隐患所在。校园贷平台的注册往往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在郑德幸悲剧事件中,他居然可以冒用28名同班同学的身份注册,可见校园贷平台对注册者的身份审核非常宽松甚至形同虚设。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大部分人没有稳定收入,在放贷之前本应对其贷款资格进行严格审核。我国商业银行曾经在向大学生推销信用卡时也犯过类似错误,但是,银监会很快出台政策加强监管,2009年7月,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禁止商业银行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发放信用卡,商业银行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则必须经过家长书面同意。但是,相关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校园贷身份审核方式以及第三方书面担保进行规范。

(三)高利息与高滞纳金

不同平台的校园贷利息大同小异,其综合有效利率差距在5%以下(综合有效利率=借款所支付的所有成本/本金)。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校园贷平台借款10000元,各种中介费、服务费占15%左右(在本金中扣除),名义年利率10%,分12个月还清,也就是说,借款10000元,扣掉15%的服务费,能拿到手的是8500,最终还款为11000(10000本金,1000利息),其综合有效利率为29.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换言之,民间借贷利率最高限为24%,而一般校园贷的综合有效利率已经超过这一上限。

对于滞纳金的收取,一般校园贷平台的收取方式为:每日收取本金的1%,而我国商业银行对滞纳金的每日收取为本金的0.005%,校园贷滞纳金收取比例是商业银行的200倍。部分平台甚至以收取滞纳金为目的,在短期内,不会提醒客户偿还债务期限已到,以便收取更多的滞纳金

(四)暴力收债

由于校园贷的盲目扩张和大学生收入来源的不稳定,一些通过校园贷平台借钱购物或者取现的大学生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校园贷平台通过中介公司采取暴力非法手段向大学生追债的事件层出不穷,其暴力追债方式多种多样。1.打电话骚扰欠债学生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帮欠债学生还钱。2.有些平台在放贷之前要求学生拍下不雅照片,如果到期不还钱就在网络上公布不雅照片。3.在校门口围堵欠债学生,对其语言威胁甚至殴打,这已涉嫌触犯刑法。在暴力收债的威胁下,部分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学生采取借新债还旧债,通过不同校园贷平台借钱,拆东墙补西墙,由于校园贷的普遍高利息,最终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三、对校园贷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政策监管

2016年4月13号,教育部、银监会联合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高校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等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金融办(局)要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活动、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的行为进行密切跟踪,针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开展营销宣传活动、对借款人资格审查失职失当等行为加强监管和风险提示。”

2016年8月24号,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并在随后的答记者问中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于校园贷,银监会提出了“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停”指的是要终止那些涉嫌违法的校园贷平台继续开展业务;“移”是指已经违法的相关平台要移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整”意味着要对混乱无序的校园贷市场进行整改;“教、引”主要是针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借贷。

(二)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媒体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消费理念,过度超前消费、炫耀式消费、攀比式消费等在大学校园已见怪不怪。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盲目追求品牌。部分学生购买手机非iphone不买,甚至一旦有最新iphone产品上市,一定要换最新一代,一台新出品的iphone售价都在5000以上,这对于还没有参加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家境一般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校园贷平台正是瞄准了部分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又喜g追求品牌这一特征,和购物网站合作以分期付款购物的方式向大学生放贷。面对这一情况,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消费观,推动大学生量入为出、理性消费,购物以实用性为主要目标,不要为了虚荣心、为了同学之间的攀比而购买自己不需要的、负担不起的商品。

(三)提高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学校、家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提高大学生财商,增强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由于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参差不齐,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学校对大学生系统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专门的网络诈骗防范课程,把其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2.邀请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网络信息安全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金融、网络安全知识讲座。3.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金融常识、金融风险防范等课程,供各个年级的学生自由选修。4.对于参与校园贷或者相关金融推销的兼职学生要进行备案并及时了解其兼职情况和对其做好必要的风险防范培训。

同时,不能一刀切式的完全否定校园贷,正规校园贷平台在帮助大学生解决短期资金困难方面确实有所作为。学校要协助学生理性借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贷款利息,提醒学生对利息过高的校园贷提高警惕,计算利息时以综合有效利率为准,要把各种服务费用也算进利息。2.看贷款金额,要力保单个学生的总贷款额在其承受范围内,禁止学生同时在多个校园贷平台借款。3.看第三方担保,确保学生家长知道其小孩正在校园贷平台借款。

参考文献

[1]黄志敏,熊纬辉. “校园贷”类 P2P平台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监管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6(03).

[2]宋程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素养培养问题浅谈[J]. 时代金融,2016(05).

校园贷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地蓬勃发展,市场上出现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创新信贷模式,以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资金需求。“根据《2015 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约为 3000 万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因为资金短缺而需要借贷,潜在消费信贷市场规模达上千亿元。”(包艳龙)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机构以校园贷款平台的方式开始挖掘校园信贷市场。校园贷款平台是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网贷平台,往往以“无前期,无抵押”为宣传口号,只需借款人提供身份证、学校、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通过个人资料审核,即可申请到贷款。这些平台给大学生带来资金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夸大误导性宣传,鼓励冲动消费,借高利贷等多种问题,并导致了“裸贷”、大学生自杀等一系列恶性事件。

一、校园网贷现状

根据“网贷之家”网站显示,截止到2017年2月,我国网络贷款运营平台达到2335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59家。而目前在校大学生使用的网贷平台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爱学贷、分期乐等大学生专属的分期购物平台;第二类是P2P贷款平台,如人人贷、名校贷等民间借贷平台;第三类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如支付宝旗下的蚂蚁花呗、京东旗下的京东白条等,主要提供在其购物平台中的分期付款。

银监会在2009年叫停给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业务,校园网贷以门槛低、无需抵押、办理便捷、可分期还款等特点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笔者对本校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95.3%的学生知道网络贷款,17.2%的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大型在线购物平台的分期付款,1.4%的学生使用过针对大学生的校园网贷平台,而22.9%的学生表示急需资金时会考虑使用网贷平台。由此可见,校园网贷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并且已经打开了一定的市场。

二、不良校园网贷的危害

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贷款都用于超前的高消费,本来就是可以预见的无法偿还。有些贷款数额不大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省吃俭用或打工兼职赚取报酬归还贷款,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无力按期定额的归还贷款,因而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形式,从不同的校园贷款公司借贷,更有甚者冒用同学的名义向校园贷款公司借款归还贷款和继续消费,产生更多的贷款。

不良的校园网贷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无力偿还贷款的时候,不但经常接到校园贷款公司的电话、短信威胁等,而且可能会遭受关押,逼迫甚至毒打。轻者则是依赖家人的偿还,大学生的家庭往往成为了校园贷款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造成了许多本来就辛苦供养大学生的家庭陷入了经济深渊。严重的例子则是对大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例如河南某大学大二学生在欠下50多万校园贷款之后无力偿还,选择跳楼自杀,引起舆论哗然,更让社会各界陷入沉思。

三、基于网络新媒介开展抵制校园网贷的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需要拓展思路,基于网络媒介的便捷性与实时性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至今日,W络新媒介普及面非常之大,特别在高校大学生的年轻群体中,可谓人人使用。传统的通话、短信几乎都被微信、QQ等即时通信软件所替代,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借此平台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与教育。

高校辅导员可以使用即时通信软件组建群组,例如家长群、班干群,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更书面化,有证可查。这类软件还可以发送视频、图片诸多包含不良校园贷款的事例的内容,还可以借助微博传达一些被校园贷款坑害的学生的事例,直观传达相关的思想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要在消费水平上与年纪成正比关系,随着年级升高,消费水平往往越高。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毕业后的规划开始有了思考。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炫富行为以及攀比之风,有些学生价值观会随之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为不符合自身定位的消费习惯。在这些高消费面前,满足基本生活的生活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种类繁多的校园贷款公司见缝插针的向学生进行了贷款。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学生进行合理消费,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为准则

努力学习才是学生时期最重要的事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毕业后的生活也至关重要。充分了解校园贷款公司的贷款原则,认识不良贷款的漏洞与猫腻,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知道不良校园贷款是如何通过不公平的合同诱导学生进行贷款而“骗取”高额的利息、滞纳金与服务费。

2、培养学生的诚信观,认识社会的诚信体系

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诚信,努力提高自己的诚信。教育学生不良的信用度给自己将来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借助新媒介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实时直观的教育

积极开展“抵制不良校园贷款”的主题班会、活动,模拟各种情况让学生们亲身计算校园贷款的利息、滞纳金与服务费,计算在无法按期归还贷款的情况下,需要偿还的金额,用直观的数字教育他们不良校园贷款给他们带来的不是肆意消费而无后顾之忧的贷款。

4、利用新媒介对学生进行管理

首先利用家长群组督促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观察学生的消费习惯是否发生改变,例如突然消费水平提高,找家长要钱等情况。要求家长定期反馈学生情况,便于早期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处理。其次,利用班干部群组分配班干部定量观察同学消费习惯变化,例如短时间内大量购物,经常出入饭店等消费场所,以及借取其他同学的身份证等身份证明文件等,要求班干部对此类情况及时汇报,并将这些学生纳入重点观察名单。再次,定期走访学生宿舍,观察学生的生活情况,与他们交流思想并进行相关教育。尤其对重点观察名单上的学生进行特别的留意与观察,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让他们了解到其中的危害,从而自发地拒绝不良校园贷款。

四、总结

在当今不良校园贷款充斥校园的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抵制不良校园贷款的教育显得越发迫切并面临着严峻挑战。辅导员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等网络新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这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管控学生的行为,杜绝不良校园贷款在学生中的蔓延,让学生自主抵制不良校园贷款。

【参考文献】

[1] 何光碧. 大学生网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 读书文摘, 2016(23).

[2] 董仁涛. 支付宝:从淘宝网看电子商务支付方式[J]. 商场现代化, 2006(2)133-133.

校园贷论文篇7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再次刺激了人们的网络购物欲望,网络购物的市场吸引了一些电商企业、消费金融公司和P2P 平台等进入到消费贷款领域。我国在校大学生接近3000 万人,消费需求十分旺盛,市场规模预计可超4000 亿元,并拥有高速增长的潜力。显然这块被各大银行“摒弃”的校园信用贷款市场必将成为各大金融贷款新成员的进军之地。2014 年以来,校园贷以更加吸引大学生的形式在高校校园内为大学生提供分期与借贷服务,由此促进了校园信贷的迅猛发展。

2、 校园贷将对象锁定为大学生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如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校园贷”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大学生群体中“亮相”,以其诱人的条件欺骗大学生借贷,致使部分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参与其中,甚至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学生在面对新事物时的不理智为“校园贷”在高校校园内不断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2.2 大学生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存在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在校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限,攀比心理较重,常常会购买一些自己无力支付的高档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校园借贷平台轻易将钱借给学生,帮助他们暂时的周转资金,无形中助长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和消费欲望,出现了严重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现象,有的甚至远远超出了个人甚至家庭的承受能力,身负“巨额债务”,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2.3 大学生暂无收入来源的实际状况。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尚未实现经济独立。不论是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在校的其他费用依然由父母承担。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渴望寻找到一种“既可靠又稳定”的经济来源,以便于满足他们额外的需求,增加自身的优越感,而校园贷款就是他们选择的方式之一。

2.4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并未认识到校园贷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校园贷”的迅速崛起导致一些“乱象”随之出现。众多校园借贷平台将目光瞄准了法律意识淡薄的大学生群体,埋下了诸多隐患。“校园贷”平台缺乏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缺陷和风险漏洞,甚至一些借贷平台还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行为。不少“校园贷”平台为了争取大学生市场,不惜进行虚假宣传,直接刺激了大学生非理性借贷和不合理消费。现阶段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尚未成熟,他们无法认识到“校园贷”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上当受骗,深陷“校园贷”的泥潭。

2.5 家庭及学校教育的缺失。

“校园贷”在各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但学生家长们却少有耳闻。家长的不知情使其无法直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思想引导,导致学生不计后果地盲目追求“校园贷”。与此同时,“校园贷”的肆意泛滥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高校理应从新生入学之日起向大学生普及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抵制不良校园贷款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与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辨别贷款消费类型,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校园贷通过金融平台进行校内推广、宣传造势,贷款人鼓励大学生通过借款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在其推行过程中抓住了学生的消费心理,甚至放宽了对借款人的主体资格的限定,并且通过予以大学生借贷的诸多优惠活动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迎合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3、 校园贷的危害及案例解析

3.1 大学生网贷平台门槛低。

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格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相关资质的审核,很多借贷平台的审核和风控几乎如同虚设。对于有强烈消费意愿但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来说,仅凭一张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能在校园借贷平台在线办理借款,既方便又快捷。此外,各校园贷平台之间对同一借贷人的借款信息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同一借款人可以在多家平台借款,这便导致了大学生盲目贷款、过度贷款,进而出现了消费过度等不良现象,以至于最终无力清偿债务。

3.2 极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日常的生活花销均由父母承担。

如若学生在校时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以及生活恶习,那么父母每月所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因此,这类学生可能会将目光转向“诱人”的校园贷款,一旦其无法按时还贷,最终还是应由学生的家长承担相应的责任。可想而知,这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3 当大学生贷款过度,无力清偿债务时,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碍于面子的大学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躲避债务。

校园贷论文篇8

一、校园借贷的畸形异化发展

按照成长链金融理论,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属财富透支期),该类群体已有一定的合理消费需求,且该群体也可通过积攒压岁钱、零用钱、奖学金构建自己的收入来源,以及未来将逐步成长为社会的精英层,应当说产生一定的借贷需求和借贷供给是合理的,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生活、学业和社交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金融理财意识,此外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培养忠实客户群。然而事与愿违,近期的“校园贷”问题不断,丑闻一波接一波,悲剧一个接一个上演。而近期多起闹得沸沸扬扬“裸贷”事件,再次将“校园贷”推上风头浪尖。从暴露的一个个“校园贷”悲剧中不难梳理出校园借贷畸形发展的结论。

(一)大学生举债盲目

从大学生的现实购买力来看,根据教育部披露,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的平均收入约6000元,主要有家庭支持,也有少部分来自大学生兼职所得。但目前大学生负债2万元左右已司空见惯,超上班族平均消费借贷金额,已非大学生债务期内收入能够覆盖完全,这与金融借贷规律严重不符。

(二)借款条件涉嫌违法

由于大学生一般无抵押物和稳定收入,为拓展这一蓝海市场,“校园贷”贷款门槛不断被降低,目前绝大多数借贷平台仅需大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就能放贷数万元。但是,借贷平台为控制风险,往往采取诸如手握身份证拍、不按时还贷则泄露个人信息等涉及人身安全的担保方式,这显然与抵押、质押、保证、留置和定金等合法的财产担保方式相违背。

(三)借贷成本远超红线

虽然各类广告、借贷合同显示的借款利率处于红线范围内,甚至有些借贷还显示借贷成本很低,但是校园借贷一般有较大比例的保证金、服务费、以及事实的“利滚利”、“催收费用”、“逾期费用”等,最终总的借贷成本将远超24%的红线,极端的案例更是高到令人咋舌的300%以上。

(四)放贷机构动机不纯

以银行为例,一般地,放出贷款主要是获起利息收入,风险控制目标是“放得出、收得回”。但是,很多主营校园借贷的机构,其放贷主要目的或者主要收入来源,不是放贷利率,他们的优质客户不是按期还本付息客户,而已逾期违约客户,由此而收取逾期费、催收费等名目众多的费用,进而产生巨额“暴利”。

二、校园借贷畸形异化的动因

(一)消费观念畸形异化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主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正常地,作为成长期的大学生,应因完成学业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举债才是合理的借贷。但根据赵宗宝等人(2005)的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借款用于基本消费的仅占36.8%,而用于娱乐、社交等领域占比却高达56.7%。造成这一畸形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家庭收入不断提高,而受计划生育政策制约,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由此当前大学生多数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改革开放前以及初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逐步消失,形成了高消费的局面。二是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享乐主义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再加上各个大学生家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一些家境一般甚至贫困的大学生难免产生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不自觉产生“看齐意识”,陷入“吃美味、穿名牌、玩高档”的盲目高消费误区。在这种畸形、错误消费观念的引导下,当入不敷出时,举债消费便成为必然,一大批大学生“负翁”也就油然而生。

(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自招商银行发放首张大学生信用卡起,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一度急剧飙升,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提前消费和小额融资需求。但由于大学生收入来源渠道极为有限、信用意识淡薄等原因,逾期、违约情况较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银监会于2009年全面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虽有极少数银行仍推出大学生信用卡,但审批严、额度低。同时,政策性助学贷款面向群体范围小、用途单一,尚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消费借贷需求。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消费借贷需求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约有60%以上的大学生有消费借贷需求,同时,据易观智库的《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 2016》测算披露,每名大学生每年分期消费需求约5000元,按照教育部披露的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3700万计算,全国大学生每年消费借贷需求总额约1100亿元。如此巨量级的金融供给缺失,为金融中介进军高校提供了无限动力,各类鱼目混珠、参差不齐的非正规金融也迅速在各大高校跑马圈地,一条涵盖 P2P 平台、校园经理和学生中介的高校借贷利益链条,已悄然延伸至各大高校。

(三)从严金融监管缺失

校园贷论文篇9

着手转型的,还不只是趣分期。9月27日,名校贷也召开品牌升级会,宣布将进军白领市场,为高学历年轻群体提供微创业和消费借贷服务。名校贷CEO曾庆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名校贷去年就在酝酿进入校园后市场,并进行了小范围的尝试。随着今年十几万名校贷用户毕业,它将正式拓展白领人群。

无独有偶,佰仟金融也对学生分期业务保持谨慎,并低调下线了此类业务。10月初,我来贷也宣布于2016年10月12日零点正式关闭学生申请贷款地通道。此外,分期乐和优分期等校园贷平台也相继宣布转型白领市场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尽管各大校园贷平台的说法都很冠冕堂皇,但都不可否认它们在校园市场的功败垂成。此前被鼓吹的校园金融市场,如今成为了伤心地,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被高估的校园市场

校园市场究竟有多大的魔力?每当我们谈到校园市场,都会提到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且相对集中,有眼界有大把闲散时间,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新创意和新产品的试验田。然而,大家往往都会忽视学生群体的经济状况。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的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有3 000万左右,其中有超过80%的人资金短缺,估算消费信贷市场超过4 000亿元人民币。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一个潜力颇大的市场,但细想下来其实不然。资金短缺意味着缺钱,但大学生并没有经济来源―资金缺口难以在短期内被弥补。而对于校园贷平台来说,除了本金还有利息。很显然,即便是有很多学生群体有消费的欲望,有借钱的需求,但是大多数却不具备大额消费后的还款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很多大学生在冲动借钱消费之后无法按时还款,并由此引发了多起大学生欠款跳楼、遭非法拘禁、女大学生援贷和裸贷事件。换言之,校园贷可以做起来业务量,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坏账,以及各种由此滋生的社会问题。

校园贷自己的“锅”

如今看来,在面对这样一个市场的时候,各个校园贷平台自己也挖了不少“坑”。

校园推广该怎么做?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在学校“繁华路段”上的电信运营商的横幅和摊位了。没错,校园推广目前最流行的就是地推。趣分期CEO罗敏本就是做地推出身,在校园市场他们更是做了大量的地推工作,大量招聘校园BD,员工数最高扩张到了3 000人。为了尽快瓜分市场,趣分期还开始了疯狂的烧钱模式。据罗敏本人透露,趣分期是“业内第一个发起价格战的公司”―直接将当时的年化利率砍掉了一半。

校园贷论文篇10

然而申请便利的校园贷也成了诈骗者手中的工具,一些在校大学生甚至利用同学、朋友的信任,把校园贷平台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武汉市洪山区检察院检察官秦雨告诉《方圆》记者,2017年第一季度,该院共办理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13件18人,其中直接或间接与校园贷相关的就有7件14人,占该季度案件总数的78%。

“面对天花乱坠的校园贷广告,许多学生不仅妄想能耍小聪明不还款,还利用同学、朋友信任帮自己取得贷款,结局往往是以贷还贷、巨债缠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太成熟,缺乏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导致了校园贷诈骗横行。

从校园贷到诈骗者

“自己身患绝症、奶奶过世、爸爸脑溢血、做生意急需周转资金……”这并不是电视剧里悲情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而是武汉某高校大四学生董源为了骗同学钱,而编造的各种理由。

今年5月,十多名大学生报案称董源向自己借钱,当表示没有借款能力时,董源提出可以用校园贷的方式救急帮忙,并承诺由自己按月分期还款。一些同学出于信任答应了董源的要求,但没想到,董源在钱到手后,就开始疯狂地奢侈消费,短短几个月,欠款金额已达50万余元。无力还款的董源选择人间蒸发,直到有同学不堪催债压力而报警。目前,董源已被武汉市洪山区检察院批捕。

“这是一起利用校园贷平台实施诈骗的典型案例。”秦雨说。

今年6月,网贷公司“名校贷”的国内首份《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6年4月至今,见诸报端的校园贷诈骗案达到41起,涉及全国22个省市,平均每月曝光2-3起。据不完全统计,仅汇总时有据可查的校园贷诈骗案的受骗人数就有约3600人,涉案金额近5500万元。

“校园贷最初存在的意义是满足大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现在却演变成了高端消费甚至嫌疑人的犯罪工具。”秦雨说。针对武汉校园贷情况,洪山区检察院秦雨工作室联合武汉科技大学安委会,对武汉部分高校发放校园贷情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000份。结果显示,受访者使用校园借贷产品的用途主要是改善物质生活,学业教育、创业支出仅占9.53%。

武汉理工大学某大三男生透露,数码产品往往最能吸引男生的注意力,但这些东西价格高,以自己的经济能力难以承受,校园贷不失为一条“捷径”。

将校园贷为“捷径”的还有校园里的诈骗者。华中师范大学的“人人分期”、大三学生郑禹就是这样一位诈骗者。他觉得通过正规提成的方式来钱又少又慢,就想到了将通过“人人分期”业务获得的手机卖到市场上去,扣除本金和贷款利息,能挣一笔差价。然而,手机到手后,他却将变卖的现金用于个人挥霍,光买车、养车的费用就达到了二三十万元。缺乏还款能力的他最终因为无法按期还上数十位同学的贷款而东窗事发。

同样的案件也发生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食品学院在读大学生、校园贷“爱又米”的校园杨建明打着“校园贷贷款不用还”的幌子,欺骗18位同学办理分期借款、分期购物近20万元,他则从中提成、拿取好处费。

同学身份成诈骗成功主要因素

《报告》显示,校园贷诈骗的实施者中,有49%为学生。“此类案件很多情况都是同学骗同学,学长学姐骗学弟学妹,有的甚至毕业之后还回学校骗在校学生。”秦雨说,大学生身份是此类诈骗成功的关键因素。

今年3月,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大学校园贷款诈骗案件。在校大学生李恒川、闫方在2016年9月底至12月期间,为28名同学帮忙办理“名校贷”业务,最终获利30余万元。截至案发时,30余万元被4人挥霍一空,28名同学的贷款均已逾期,部分学生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垫资还款。

同学带同学也是系列校园贷诈骗案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郑禹诈骗案中,他找到在学生会担任职务的同窗好友温晓琪,让她帮忙发展“人人分期”业务,每做成一单就有相应报酬。温晓琪平常和同学郭达凯、张惠等人的关系不错,就介绍他们办理“人人分期”业务,每人获得100元至400元的好处费。之后郭达凯、张惠等人开始介绍其他的同学参与该业务。就这样,案件涉及面越来越广,涉案数额也水涨船高,最后达到了22万余元。

他们引诱同学贷款的理由除了好处费,还有面子和人情。

比如由郭达凯介绍贷款的郑琳琳,听说只要带着身份证和学生证帮学长“挂个名”,就能拿一笔劳务费。虽然不知道具体要做些什么,但考虑到是给学长帮忙,听话的郑琳琳和舍友们来到了学校门口的一家酒吧式电影院里。来的学生不少,校园贷工作人员就直接拿着同学身份证帮着代填,除了签名一栏需要同学签名。但郑琳琳并不愿意签名,最后由工作人员帮代签了名字。“我想着虽然是我的资料,但名不是我签的,应该不会惹麻烦。”郑琳琳说。

再如淮安开发区检察院办理的杨建明、吴家辉案中,两人自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以网贷利息高不受法律保护、可以利用网贷平台漏洞把贷款记录删掉就不用还钱等幌子,利用学弟学妹的身份信息填写虚假申请进行诈骗。直到因为毕业要离开校园,没有了以学生身份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两人才转移战场,往社会小额贷款的业务转移。

校园贷缘何成了诈骗工具

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靖怡表示,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成为校园贷诈骗的实施者,首先是因为他们膨胀的虚荣心,强烈且不计后果的消费欲望,妄图通过捷径迅速走上“人生巅峰”,而不管是否会付出道德和法律的代价。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几乎所有实施诈骗的大学生都将获得的钱款用于奢侈消费,比如郑禹在改装车上花掉了几十万元,李恒川热衷于购买高级摄影设备,杨建明每月零花钱就有一两万元。

比如武汉市洪山区检察院办理的董源案也是如此。董源作为摄影发烧友,在骗取同学的50万余元后,他只用了少部分还贷款,大部分都花在购买摄影器材上,以及平常买游戏点卡、携程的充值和吃喝消费上。

“部分校园贷平台为了拓展业务降低申请门槛要求,审核身份信息不严,导致没有贷款意愿的大学生个人信息被冒用,客观上为他人利用校园贷进行诈骗提供了便利。”李靖怡说。

比如“名校贷”,称学生有学号就能借、3分钟申请当天放款、月利率0.99%起、学生最高可借5万元。

“校园贷放款迅速的背后,隐藏的是对于风险控制的缺失和懈怠。”李靖怡表示,在正常的贷款工作中,风控都是作为一个完整且独立的体系在运作着,也有成熟的运作流程,像校园贷这样几乎无差别地进行快速放贷,必定存在着许多漏洞。

“从贷款的正规流程来看,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是必须考察的两个基本因素。风控部门首先要搜集材料,对材料的真伪进行审核。初审过后,就应当去央行征信系统查询贷款人的信息,看看有没有进入黑名单。此后,还一定要进行面签,以确定是本人在贷款。最后,还要和贷款人的亲属联系,保证是在亲属的支持下进行的贷款。”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可信任的长期客户贷款,这一系列流程走下来,短则也要数周时间。

而反观校园贷,许多放贷公司根本不使用央行的征信系统,不进行面签,只是一味地鼓动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放大他们的侥幸心理。一些大学生刚进入校园,涉世未深,在诱惑之下,被诈骗者利用,一步步掉进他们预设的陷阱里。

知道校园贷的学生很多,了解其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却很少。武汉市洪山区检察院的《调查问卷》显示,65.7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或是有印象但并不清楚,30.18%表示部分知道,仅有4%的学生表示清楚知道风险。

杨建明等人在实施诈骗时,就以为网贷利息高于国家规定,是“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可以对于欠下的贷款不管不问,从一开始就打算利用虚假信息躲避校园贷追款。而他的同学们则轻易相信了他那套所谓“网贷不用还,上面有人可以销除贷款记录”的说辞。

对校园贷骗局的辨识能力不高,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好处费”的诱惑下参与诈骗。在李靖怡看来,一般情况下,有大学生觉得借出身份信息帮同学个忙,就能获得几十元甚至上千好处费的事情不吃亏。加之骗子承诺“钱不用你还”, 大学生就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这样的致富方式心存侥幸或抱有幻想。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费”,部分大学生不停发展下线,拉拢他人借款,从受骗者变成了施骗者。

被诈骗之后还面临暴力追讨

一面是有先天性缺失的校园贷,一面是消费欲望暴涨的大学生群体,加上其薄弱的法律意识和人情观念,由此必然引发重重风险。在诸多利用校园贷诈骗案件中,无论被害大学生是被冒用身份信息还是轻信他人将身份信息借出,都毫无例外地背上了债务,受到催债公司的狂轰滥炸。

“某些校园贷恐怖的催款方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噩梦。”秦雨发现,若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对于不能按期还款的借款者,放贷者只能到法院,胜诉之后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从而追回全部或部分欠款,不会威胁到借款人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但实际上,一些放贷公司采取的催款方式,往往是各种骚扰、胁迫、跟踪、盯梢甚至非法拘禁、敲诈勒索,迫使借款人“举新债还旧债”,或者采取盗窃、抢劫等方式获取金钱还债,从而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还款能力本来就不高,高利息意味着还不起,还不起就要借更多的钱。另外,大学生还不起还有家长、亲属甚至学校,这也是为什么贷款时要学生填上详细院校、亲属以及辅导员联系方式的原因,放贷公司不怕找不到人替学生还钱。”李靖怡说。

在郑禹案中,被骗的学生都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催债和骚扰电话。受害者郑琳琳告诉记者,自己的舍友甚至被吓哭,说对方实在骂得很凶,说要去自己家里“弄她”。还听说有人因为背著这个债想自杀,有的同学总接到催款的电话和信息,催款的人特别凶,说话很脏。不仅如此,催债电话和短信也通知到了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让学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

更严重的是暴力催讨,武汉大学生小谭与某校园贷公司办理了分期贷款合同,期限一年。开始两个月,小谭按期还款,但之后就开始欠款,因此被三名贷款公司工作人员找到学校来催债。“不还钱不准走人!”没有要到钱的三人将小谭带到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长达30多个小时,给小谭带来了极大精神刺激。

卷入校园贷诈骗怎么办

“在重重风险下,大学生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要轻易地借出个人身份证,也不要为同学办理贷款,更不要随意签字。如果实在是碍于情面,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也要让对方出具书面文件,证明贷款与本人无关,并保留好证据,以便日后维权所需。此外,如果遭遇暴力催债等情况,要及时报警,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徐敏建议。

“如果已卷入此类诈骗案中,被害学生背上贷款,责任的认定应该区别对待。”徐敏认为,具体而言,如果学生被认定为诈骗案中的受害者,那么用他身份借的贷款应该由诈骗者承担,学生本人不应当承担还款责任。比如郑禹案中,被认定为受害者的29名同学,其欠款均由郑禹家属代为偿还。该案欠款的计算,最后是以合同上约定的手机原本价格,减去部分已还欠款得出的,没有算上利息和滞纳金等。其中涉及参与校园贷诈骗但不知情的学生,收受的好处费则计作犯罪成本。

在徐敏看来,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没有被认定为受害者,像郑禹案中由于证据问题,只认定了29名同学被诈骗。对于另外因郑磊背负债务的那部分人,从民事关系上说,学生应该承担还款责任。理论上说有三种解决途径,一是可以先自己还上,再跟诈骗者追偿,打债务m纷的民事官司;二是如果放贷公司追债的话,可以以被冒用身份信息的理由向法院申请确认借贷合同无效;三是去公安机关报案,经公安侦查后,认定诈骗事实,重新走司法程序。

“当然,这三种途径都涉及最重要的证据问题,学生应该积极向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提供详细证据,尤其是能证明自己如何被骗的,比如微信、通话记录、转账凭证、物流单等。”徐敏说。

但可以明确的是,涉及具体还款及利息问题,根据司法解释,无论是双方约定还是按照借款期间的利息计算,都不能超过24%,为逾期利息设定了一个上限。

“如果学生发现与贷款平台约定的违约金过高的,比如违约金超过本金,也可以在打合同官司时请求法院予以适当减少。”徐敏建议。

让校园贷回归正常轨道

校园贷论文篇11

一、校园贷的现状

(一)发展迅猛的校园贷

校园贷是近些年来流行于各大高校中的一种金融服务,即各种平台通过虚拟信用制度,根据所收集的学生的在读信息和部分信用消费记录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自2013年校园贷横空出世以来,其发展势头迅猛,到目前为止已有各种校园贷款平台50余家,影响范围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波及高校2000余所,在校生约3000万人。校园贷以燎原之势攻入大学,校园中充斥着各种“xx贷”的广告传单,校园穿梭在寝室之中,并且这种现象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潜在消费能力巨大的校园市场

自大学生信用卡被银监会叫停以来,校园信贷消费出现了断层。好奇心、虚荣心重的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得不到发泄,校园贷应运而生。根据人民大学信用研究管理中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通过贷款方式获取资金的大学生达到8.77%,其中网络借贷的比例占据了总贷款的一半。出于购物、创业、求学等原因,大学生对资金的需求量高居不下,各种校园贷的出现恰好能解学生的燃眉之急。借贷平台意识到校园市场的重要性,纷纷推出各种服务抢夺市场,更深层次的推动着校园贷的发展。

(三)风口浪尖的借贷模式

近日,河南一在校生因背负数十万债务的案例引起社会对肆意发展的校园贷的广泛关注。凭借自己职务便利获取他人信息,就能轻易获取巨额贷款,校园贷的借贷模式遭到社会舆论的质疑。事发之后,坏账的风险由谁承担?被冒用信息的学生权利该如何维护?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商榷。随着媒体的进一步跟进,关于校园贷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手续欠缺、利率不明、劣质商品、暴力催款等等。校园贷款这一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否安全渡过这次危机,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信用借贷模式的存活。

二、暗藏玄机的校园贷

(一)审核制度注水

为了尽早抢占校园市场,各大借贷平台纷纷无视相关法规条例,简化应有的审核手续。更有甚者为拉拢学生注册恶意放水,一张身份证或者学生证,不需本人签字和视屏确认,即可通过审核。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直接为校园贷的高违约率埋下了隐患。同时造成大面积的学生信息被盗用。被盗用个人信息的学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背上了的巨额贷款,而真正的获利者却去向不明。校园金融中信用制度的不健全,校园贷款审核的不作为,注定了各种骗贷、逾期、重复借贷悲剧的发生。

(二)泛滥的校园

校园内铺天盖地的贷款广告并不能让借贷平台满意,考虑到线下签约、催债的需要,校园便成为了校园贷攻占大学城的先锋军。校园通常是兼职的在校生,其工作主要为分发广告传单和拉拢客户。最早的校园只是在校园的主干道上分发传单,随着近几年校园贷的火热,他们的的身影随处可见。教学楼内沾满了各种小广告,寝室楼内也屡见上门推销。校园们通过拉拢学生获得业务提成,发展的下线越多,提成越高。一些地位高的能够轻松的做到月入数千。在高额的利润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做起了,更有甚者为了谈业务不惜多次翘课。有的贷款平台甚至对们许诺,只需尽可能拉到人,一切后果由他们承担,这种对们的纵容不断破坏着教育的氛围。校园这种类似传销的发展下线模式,俨然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颗毒瘤。

(三)低利息高服务费

出于吸引学生的目的,校园贷的广告上通常都会打上免息的口号,不少学生因此误入借贷平台的陷阱。校园贷在宣传时,会打着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旗号,但轮到偿还每月分期时,还要多上一笔不低的服务费。以一台五千元的苹果手机为例,分期一年的利息费为零,往往要多交每月数十元的服务费。在向借贷平台进行费率咨询时,这些平台通常只会强调低费率而隐瞒服务费的存在,而缺乏社会经历的大学生在签订贷款合约时并不会仔细研究,而忽视了服务费的存在,等到发现问题时,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干吃哑巴亏。为了防止学生提前还款而少收服务费,煞费苦心的校园贷甚至对提前还款征收数千元的违约金。倘若学生逾期还款,也会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费用。杭州《都市快报》的数据显示,一些知名的校园贷款平台按0.5-1%/天收取逾期未还的违约金,而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则会收取惊人的贷款额的7%至8%为违约金。当违约发生时,有的借贷平台并不会第一时间提醒,而是等到一两个月后逼债,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网贷专家”调查显示:多数网贷平台的产品年化借款利率超过百分之二十,某些平台的实际年化利率在百分之三十五以上,与之相比的信用卡分期还款利率只有百分之十六。事实上,很多校园贷平台的拿款成本就达到百分之十五,算上平台自身成本和相关人员的费用,校园贷真正做到免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四)恶性循环的还债

面对高坏账率的校园贷,借贷平台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催债。通过学生注册时留下的亲友信息,借贷平台可以很容易的做到名誉绑架。一般来说,当学生欠款不还时,借贷平台会先向学生本人发出警告,若不奏效,则转而联系学生的父母或室友。再往后,还会派出催款团队去学校找学生、在公共场合贴欠款学生的大字报。面对借贷平台一系列的恐吓,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要么去打工偿还债务,要么再寻求其他平台的借款,拆东墙补西墙,最后雪球越滚越大,不惜为钱铤而走险,走上绝路。不久前河南某在校生就因为陷入还款的恶性循环,最后选择轻生。校园贷款得不到整改,这样的悲剧还将持续发生。

三、校园贷的发展探讨

(一)冲动消费带来的沉重债务

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从校园贷中获取资金,绝大部分都被用在购买高档手机和其他数码产品,只有极少部分被用于自主创业和支付学习费用。校园贷款并没有像初始规划那样成为大学生救急的平台,反而加重了校园奢靡的现象。缺少风险教育的大学生容易冲动消费,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他们过早的背上难以负担的债务。基于我国现状,P2P模式的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校园贷作为P2P模式的一种金融创新,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但对于缺乏金融知识的大学生来说,背后的风险还是过于庞大。大学校园加强对学生的风险教育,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会大大减少由冲动带来的负债风险。

(二)无视风控的必然后果

一个巴掌拍不响,校园中的贷款乱象和不仅源自学生的冲动,借贷平台的自身的安全缺陷和风险漏洞也脱不了干系。校园贷款身为互联网金融的分支,金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风险控制依然是核心。为了跑马圈地,很多借贷平台丧失了金融产业应有的风险底线,放宽审核、风控不严,出事必然是早晚的事。校园贷再继续放纵甚至主动迎合学生的冲动消费,无异于自掘坟墓。究其服务,高额的服务费用并没有给学生们提供合理的融资平台,反而是利用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匮乏敲竹杠,可谓是变相的高利贷模式。校园贷的创新发展,必须和学生的实际消费能力做到相对匹配,借贷平台一味钻监管的空子,只会得不偿失。

(三)校园贷发展的必要改变

校园贷的继续发展,必须充分围绕风险监管进行。作为大学生信用卡的后继者,必须及时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校园贷的利息、服务费等进行明确规定。另一个方面,建立校园贷监管体系,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对于不合格的借贷平台予以整改休业,对于校园贷的积极发展将有重要意义。各借贷平台也应该针对自身能力化结构,完善信用审核体系,不贪图一时利益而忽视校园贷的长远发展。总之,校园贷应和其他P2P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样,加强监管,引导他们规范发展,而不是因噎废食。只要科学监管,合理利用,校园贷款模式势必会对促进供给侧改革和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牟昱洁,王献锐.校园金融发展现状及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

[2]陈文波.浅析校园金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

校园贷论文篇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军校园市场,推出了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期消费和借贷的网络平台,这种网络借贷平台因在高校开展业务活动也被称为校园网贷。校园网贷作为新生事物,一方面顺应大学生尝试新鲜、追求时尚的潮流被部分大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因立法与监管缺位、程序违规、信息不透明等问题饱受争议。尤其在2016年出现了一系列惨痛案例之后,关于校园网贷的争论更是达到顶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校园网贷潜在的风险

1.学生权益保护风险

网络借贷公司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校园网贷平台为了占领市场,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隐瞒实际资费等不良现象,侵犯了学生权益。同时也存在信息泄露的等其他风险。

2.高校管理秩序风险

校园网贷凭借着门槛低、程序简单和圈占市场初期的“放水”式贷款资格审核,逐渐填充了校园金融市场。但是,随着竞争加剧,行业内虚假宣传、放高利贷、合同欺诈和以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方式追债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背负巨大心理压力自杀的现象时有出现。这就给高校管理秩序造成了剧烈冲击,具体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贷的定性风险

目前在我国,校园网贷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无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也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制,高校管理首先面临着如何定性校园网贷的风险。

(2)管理校园网贷的风险

基于对校园网贷的定性,不同的学校会对校园网贷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号称“零容忍”,对校园网贷采取排斥的管理方式;有的高校则不闻不问;有的则适当宣传,进行引导。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也是高校管理的风险所在。

(3)解决校园网贷相关事件的风险

我国目前已经出现多起有关校园网贷的新闻,高校管理面临着在相关事件出现后如何处理的难题,现实中少有高校能从容应对,很多高校直接推给了公安机关,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

3.立法与监管的风险

(1)贷款人资格和偿债能力审核风险

校园网贷普遍存在贷款人资格审核过宽的问题,存在借款者资格与偿债能力不能得到实质审查而易导致坏账风险,也有冒用别人身份证注册并恶意透支消费的可能。河南的郑姓大学生欠高额贷自杀事件就是这种风险极端的表现,作为无经济来源的学生,校园网贷平台借给他几十万,可见这种借贷风险很大。

(2)校园消费分期平台的资质问题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经营贷款业务必须有银监会授予的贷款资质。作为经营性借贷公司,校园网贷公司必须有合法的经营许可,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网贷公司并不具备相应资质,只以普通公司的身份而从事贷款业务。

(3)信用风险问题

目前,央行征信系统尚未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也没有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因此,校园网贷公司不具备类似商业银行的风控和合规机制,因而存在较大风险。

(4)法律监管职责不明

校园网贷平台融合了P2P借贷关系与商品买卖关系,这就造成了这些平台不知应由何部门监管的尴尬局面,即银监会与工商部门都可以监管。如果部门间的监管不协调,将会造成无人监管,或交叉管辖,这会引发监管上的风险。

4.其他风险

在上述风险之外,还存在诸多风险。学生在借贷之后,必须想办法偿还欠款,其经济负担由此加重,同时心理压力加大,可能引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另外,校园网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导学生盲目消费,造成学生消费观畸形,出现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还可能影响学生个人的前途与家庭的和谐。

二、校园网贷风险防控之对策

目前我国校园网贷的问题迫在眉睫,必须正视校园网贷存在的风险并找出相应防控对策。本文以学生为起点,重点就校园网贷公司的自律提出以下对策。

1.学生开源节流

(1)开拓合理合法的经济来源渠道

防控校园网贷的风险,学生应该勇于开拓网贷之外的合法经济来源渠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各种各类奖助学金,也可适当从事学生兼职,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2)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部分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完全不懂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消费常识、法律常识、金融常识等。识别风险离不开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大学生们需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具备基本的信用意识、科学理财意识、诚信意识、风险防御等意识;增强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是非与抵御风险能力。

2.网贷公司规范营业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对校园网贷大念紧箍咒,国内对校园网贷也是口诛笔伐不断,校园网贷似乎进入了寒冬,要想继续发展,网贷公司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营业:

(1)改进宣传推广方式

校园网贷饱受争议的一点就是它宣传方式不当,不但存在诱导性、撒网式狂轰滥炸式的宣传,而且宣传时隐瞒利率资费等实际数额,用虚假的广告欺骗涉世未深的学生。这种宣传方式必须进行整改,达到广告语的用词妥当、数据的准确、内容的真实与全面的标准。

(2)利率公开

校园网贷的高利率已是公开的秘密,也是网贷公司需规范的重点。可通过行业自律,统一利率,明确违约金比率,尽到自己的告知义务,杜绝现今的高利贷、隐瞒信息的乱象。

(3)严格资格审查

校园网贷的借款人资格审查形同虚设,这不仅对网贷公司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对学生也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所以必须严格审查贷款人的资质,严格贷款程序,有效评估借贷者的偿债能力,根据贷款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可贷款最高数额。

(4)合法追债

行业的健康发展需以法律为限,追债也必须采用合法方式,不能采用暴力追债,不得以学生或其他人的信息相威胁,杜绝“裸贷”式悲剧。

(5)加强信息沟通

网贷平台之间要实现信息沟通,在法律的范围内创建行业征信体系,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风险。

(6)其他方面

校园网贷是借贷与网络的结合并在校园里发展的行业,为了公司、学生、行业的利益,建立有效的风险测评和内部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可以建立网络借贷保险制度,减小因坏账带来的风险;同时完善网络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也是行业的发展不可或缺的;注重服务的个性化,结合学生的特点提供相应产品是公司制胜法宝。

3.补足立法的空白

校园网贷的新生性致使天生具有滞后性的法律规制不及时,应对校园网贷的风险首先得补足立法上的空白。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校园网贷的立法应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对现行法律中与其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必要的、适当的修改;另外还应对校园网贷等网络金融法律地位予以规定,对其行为进行规制并有相关部门承担监管责任;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针对网络金融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修订对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积极应对校园网贷引发的各种风险,对校园网贷资质审核、贷款额度应该做出具体规定。针对网贷公司在贷款利率上各行其是的现象要进行严格规定,做到进入有门槛、运营有监管、违规有处罚。

三、结语

校园网贷这一新事物因网络的迅速发展得以在各高校跑马圈地,其过速的发展、监管的缺失、学生与高校的猝不及防致使其风险不断凸显,问题之大引起全国关注,必须对其进行监管,但同时也不能一味否决其积极意义,需要在整治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补足校园金融的空白,实现学生、企业、高校各方利益的均衡,适当、合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模式及法律监管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7):261-262.

[2]李芬芬.大学生网络贷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71-72.

[3]侯赛.大学生网贷现象隐忧[J].江淮法治,2016(14):46-48.

[4]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5):97-100.

[5]何勇海.大学生爱网贷要分清“天使”与“魔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年(16):5.

[6]俞林,康灿华,王龙.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15(5):126-1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