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理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23

市场理论论文

市场理论论文篇1

双边市场(Two-sidedMarket)是目前国内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目前,国内外针对双边市场的研究,都还处于探索和理论界定方面,而且研究的应用领域也有所局限,主要集中在银行卡、电信业、互联网站、购物中心、媒体广告等方面,很少有相关研究涉足金融市场领域。本文希望将双边市场理论运用于期货市场,以期对如何提高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期货交易所的竞争策略等方面问题,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探讨和实践性的政策建议,从而为双边市场在金融市场领域的研究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概念界定

在对双边市场进行概念界定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双边市场的产生原因。从概念上来说,双边市场理论是和网络外部性多产品定价理论密切相关的。根据Katz和Shapiro的定义,网络外部性主要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其中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接网络外部性则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随着与该产品相兼容的互补性产品种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网络外部性理论指出最终用户间有些外部性是不能内部化的;而多产品定价理论则主要是集中探讨价格结构的问题,同时多产品定价理论认为价格结构更容易被价格水平而不是市场力量所扭曲。然而,随着网络外部性理论和多产品定价理论在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缺陷,比如,网络外部性主要是解决同一类型用户的规模经济等问题,而现实中,运用某一网络产品或某一平台的双方经常是不同类型的用户;同时,多产品定价理论则由于没有考虑不同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在现实应用中也遇到了困境。因此,正是基于这点,双边市场理论应运而生,而且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重视。首先,与多产品定价理论不考虑外部性,而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对比,双边市场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某一最终用户不能将使用该平台的其他最终用户的福利内部化;其次,为了弥补网络外部性的弊端,双边市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特性,即,双边市场理论认为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交易平台的同类型用户数量,而且更取决于交易平台的另一类型的用户数量。

目前,双边市场理论无论是对国外,还是国内学者而言,都是崭新的领域,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其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1)Armstrong(2004)认为,两组参与者(最终用户)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的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2)Rochet&Tirole(2004)粗略地将双边(或多边)市场定义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平台使最终用户相互交易,且通过适当的向每一边收费试图将两边(或多边)维持在该平台上;同时,Rochet&Tirole还针对双边(two-sidedness)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假定一个平台向买方和卖方索要的单位交易费用分别为αB和αs。如果通过该平台所实现的交易量V仅仅依靠总的价格水平α,(其中α=aβαs),也就是说,该平台对总的价格水平。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重新分配不敏感,此时的市场就是单边。如果当价格水平。保持不变,通过平台实现的交易量V随着αB的变化而变化,则该市场是双边的。(3)wright(2004)认为,双边市场是涉及到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用户,每一类用户通过共有平台与另一类用户相互作用而获得价值。(4)Roson(2004)认为,双边市场能够定义为销售特殊服务,允许双方(或多方)在第三个独立实体管理的平台上发生交互作用的市场。(5)Reisinger(2004)认为,双边市场是指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类用户通过公共平台而相互作用的市场。

从上面的代表性概念界定以及双边市场的产生基础可以看到,双边市场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存在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以及中间层或平台必须为它提供的两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同时进行定价,即采用多产品定价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异质最终用户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采用多产品定价方式的平台进行交易,且该平台对交易双方的价格结构具有敏感性,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二、双边市场理论对期货交易所竞争策略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阐述及概念界定,我们知道,针对期货市场来说,所谓的平台是指能为交易者提供期货交易的期货交易所,而异质的买卖双方则是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所以认为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是异质的,主要是因为,首先,二者进入期货市场的目的不同。套期保值者进入期货市场是为了为现货商品进行保值的需要,而投机者进入期货市场则是为了从买卖期货合约的价差中获利;其次,二者的行为策略不同。按照双边市场理论,最终用户分为“单归属(single-homing)”和“多归属(multi-homing)”两种类型。由于套期保值者受到它所保值的现货品种的限制,只能在包含该现货品种的期货交易所内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而投机者的投机行为不受任何品种的限制,只要是期货交易所内交易的品种,均可以作为其获取价差的选择。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套期保值者属于单归属,而投机者则属于多归属。

明确了双边市场的各个基本要素在期货市场中的对应后,我们就可以结合期货市场的现状来探讨一下期货交易所竞争策略问题。

(一)定价策略

我们知道,对于刚刚进入双边市场的交易双方来说,由于市场两边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平台需要通过一定的定价策略想方设法把双方“拉”到平台上,从而解决“鸡蛋相生”的问题。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中,两类投资者——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的“鸡蛋相生”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从而导致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交易不十分活跃,套期保值企业数目少,且风险转移速度慢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市场没有为套期保值者交易创造更好的条件,也就是说,期货市场对套期保值者的吸引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期货市场并不能真正成为套期保值企业转移风险的场所;同时,正是由于市场中套期保值企业少,因此,对投机者的吸引也少,使得市场中投机者的数目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承接套保者风险的水平,从而并不能很好地将套期保值者的交易风险转移出去。

具体来说,由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手续费用并没有针对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作出相应的区别对待,从而使得该双边市场中的成员外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提高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提高期货交易所的竞争能力,笔者认为,应将目前期货交易所对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收取一样的交易手续费的现状改为对套期保值者收取比投机者更低的交易手续费(包括对确有实物担保的套期保值者追加保证金的降低或减负),从而使得更多的套期保值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投机者参与期货市场,从而更好地承接套期保值者的保值风险,同时,利用成员外部性也会相应吸引其它更多套期保值者,从而不断的“鸡蛋相生”,活跃期货市场流动性。这点可以从下面的模型中窥见一斑。

假定单归属的套期保值用户为A类用户、多归属的投机者用户为B类用户,并且有nA个A类用户、nB个B类用户参与了某一相同的交易平台,由于双边市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A、B两类用户中每一用户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1)

其中,参数αA衡量了每一个B类用户参与交易平台给A类用户带来的外部性,参数αB衡量了每一个A类用户参与交易平台给B类用户带来的外部性。本文研究用户间存在正外部性的一般情况,即αA>0,αB>0。PA、PB分别为交易平台向A、B类用户提供单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根据公式(1),可以将nA、nB表示为:nA=φA(uA);nB=φB(uB)其中,φ(·)、φB(·)为增函数。假定交易平台为两类用户提供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分别为cA、cB,则交易平台的利润为:

(2)

将π表示为uA、uB的函数,并求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

根据公式(3)和(1),可以求出交易平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结构,即:

假定为nB个B类用户参与垄断交易平台时A类用户对交易平台的需求价格弹性。将公式(4)变形为产业组织中常用的勒纳指数形式,为nA个A类用户参与垄断交易平台时B类用户对交易平台的需求价格弹性。即:

首先,我们假定平台(即期货交易所)为交易双方提品或服务的成本几乎相同,即cA≈cB,其次,由于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者没有交易头寸的持仓限额,且交易仓单量几乎都是大额仓单,一般来说,单个套期保值者的仓单风险需要多个投机者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分担,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套期保值者参与交易平台给投机者带来的外部性要大于投机者给套期保值者带来的外部性,即αBnB>αAnA;最后,由于套期保值者进行期货交易是为了规避现货价格风险,因此,其对期货交易的需求价格弹性将是无限大的,而投机者进行期货交易是为了获取价差收益,如果没有合适的价差时,投机者就不会选择期货交易,因此,其对期货交易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很小的。也就是说,针对期货交易的真正目的来说,ηA(pA/pB)ηB(pB/pB)

由此可见,期货交易所针对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收取的交易手续费应该不同,且应该对套期保值者收取低交易手续费,即PA(或<)PB。

(二)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策略

目前,期货交易所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在本国范围内保持或提高自己的垄断地位这一层面了,随着期货交易所之间的跨国、跨地区并购浪潮的涌现,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期货交易所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比如,扩大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等。因此,我们将从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这一视角来研究其对竞争性的期货交易所平台的影n向。

一般来说,期货市场中投资者的交易佣金费的收取原则是期货经纪公司在期货交易所规定的佣金比例的基础上上调一定比例收取,因此,在研究期货交易所竞争平台策略时,我们忽略期货经纪公司的中介作用,则期货投资者的佣金费是由期货交易所规定和收取的。也就是说,期货交易所对投资者按照每手收取佣金费。下面我们将期货交易所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指标引入期货交易所的利润函数中,运用标准的Hotelllng模型框架来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假定投资者在两个竞争性的平台(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交易,且两个平台位于线段[0,1)的两端,且用户在线段上均匀分布。平台为两边用户群提品或服务的固定成本表示为f1和f2,涉及到每笔交易的可变成本表示为c1和c2,用户搜索到合适的交易用户的概率是λ,λ∈[0,1],用dl表示平台对交易双方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1=1,2,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每个用户只在一个平台上注册交易。uil和ujl表示用户在平台i和j上交易获得的效用。并假设每个交易平台双方用户数量之和为1,即nl1n12=1,n21n22=1其中,上标表示平台的序号,下标表示边的序号。

在以上的假设下,根据Hotelling模型,两个平台所吸引的用户数量为:

将(7)代入(6),且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每个交易平台上的单个用户的预期交易手数t1=t2=t,则平台的利润函数为:

按照以上相同的假设,假设两个平台对于同边用户收取相同的佣金费,在对称均衡的情况下,单个平台的利润为:

(8)

从公式(8)可以看出,平台的利润函数和平台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d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两个平台(期货交易所)的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对其利润的大小是存在影响的,且差异化程度越大,交易所的利润越高。因此,在当今并购浪潮汹涌的竞争格局下,交易所应该推出多品种、提供多种服务来提高其竞争能力。

市场理论论文篇2

任何学科、任何门类都是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我们试图从现代物流体系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市场营销的理念。

一、市场营销的理念、模式与基础

依据营销学大师菲利浦-科特勒对市场营销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已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包括五个方面: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价值、满足和质量;交换、交易和关系以及市场。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以4PS为框架,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该理论以单个企业作为分析单位,将影响企业营销活动效果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企业不可控因素,如国家法律、政治,二是企业可控因素,如生产、定价等。随着4PS理论地位的奠定,其一度被奉为企业营销实践的经典。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运用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4PS理论越来越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劳朋特提出4CS理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为中心,将营销组合分为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强调只有真正了解和认识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才能最大化企业的利润。由此市场营销的中心由企业转为消费者,市场营销的理念也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目标市场需要和欲望的正确判断,并能以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现此理念的企业也变为顾客驱动型,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

二、市场营销中涉及的物流概念

1.传统市场营销理念中包含的物流概念

市场营销理念包含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等营销哲学。在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联系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应的物流管理是一个简单后勤的概念。因为企业是以产品为中心,物流的职能就是把企业的产品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最快的速度送达客户手中,从而帮助市场营销完成最后的执行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需求不同的运输、包装、仓储等环节与其相适应。一个产品策略、生产规划必须与库存控制进行有效的协调;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也会影响物流是否顺畅,如价格的优惠可能会增加订货量,物流体系的仓储、运输必须及时跟进,才保证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顺畅进行;同时销售渠道的通顺才能保证物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产品交给指定的客户手里。而促销对物流的影响,要求物流部门和营销部门之间建立便于信息快速传递的信息系统,沟通和协调促销活动的规模、库存、运输和顾客服务的环节。

2.以市场营销为中心的物流概念的拓展

随着市场营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影响逐渐扩大,以企业、产品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逐步转变为以顾客需求、市场为中心。此时物流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已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是参与到整个市场营销中。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论是劳朋特4CS理论,他强调通过与客户沟通使企业物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客户愿意支付的成本,满足客户的便利性要求。客户在服务、产品价值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不同客户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在市场细化的过程中,这种差异化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市场营销的第一步,认识和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时,就需要物流管理参与进来。站在客户的角度重新认识客户服务的组成部分,重新设计为客户量身裁体的物流方案。如戴尔公司的电脑产品直销模式,由于其非常重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从其销售的一开始就要求物流公司的协同。在企业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客户的意愿支付成本也越来越低,而合理的物流管理尤为必要。客户要求的便利性则需要物流给其带来时间的节约和减少资金占用的超值服务,物流服务提供的价值超过客户“期望价值”越高,就能赢得更多的客户。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信息,企业物流就能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和支付意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三、现代物流体系包含了市场营销的范畴

传统的物流是指通过有效的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而现代物流的任务则拓展为“涉及原料及最终产品从起点到最终使用点或消费点的实体移动的规划与执行,并在取得一定利润的前提下,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物流的职能就是将产品由其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从而创造地点效用。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不仅包括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还包括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的信息的传播。其以企业销售预测为开端,并以此为基础规划生产水平和存货水平。生产规划是指采购部门预先定购原料,经过包装、运输等送达指定区域或存于仓库,原料再转换为制成品的过程。而成品存货是顾客订单与企业制造活动的联结,顾客订单是存货水平下降,制造活动使其上升。最终产品经过装配线、包装、仓储、装运等到达用户手中。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企业的物流服务逐渐形成了包含销售等环节的自身完备的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所有的管理环节都可处理成一个模块,依据层层递进的思想,最终到达一个最高端——供应链管理。(如图1)

所谓的供应链管理是包括贯穿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的需求,即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顾客交货等环节,供应链包含了与转移货物从原材料阶段直到最终用户的相关联的所有活动,所以供应链管理是包括从最终用户一直到初始供应商向顾客提供增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具体是对顾客、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组成的网络中物料、信息和资金的流动管理。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将把所有这些活动协调和整合成一个无缝的过程。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供应链体系中的一个管理子项目,市场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也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统筹考虑,最终为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

四、市场营销理念与现代物流体系融合的启示

市场营销和物流二者相辅相成,市场营销是需求物流的前提,而完善的物流体系又是市场营销成功的保证,二者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对企业而言,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可以吸取现代物流体系中的系统论思想和对各个环节逐个控制的特点,采取整体营销和“以销定产”的策略,但这必须要以充足、完备的信息和完善的反馈机制来保证。同时现代物流体系也可吸收市场营销中“顾客永远第一”的理念,才可达到物流中各个环节完美衔接的目的。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菲利浦-科特勒等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市场理论论文篇3

二、改革“消费心理学”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增加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的实质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它依据教学内容选定主题,设定模拟情景,再安排学生扮演某些角色。例如,在讲授消费者气质与购买行为时,学生对气质类型这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对自身气质也有所认知,但对消费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还比较陌生。因而,在讲授时笔者做法是:5人一组,学生分小组自主设计售卖的商品和销售情景,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分别扮演不同气质类型的营销人员和购买者,探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设计沟通场景、具体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就在销售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不同消费气质角色的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并找出应对的技巧。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探索所扮演角色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案例分析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获得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特别是针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消费心理的差别阈限”时,设计某个企业成本上涨,急需降低成本的情景,通过集体讨论获得缩减产品大小的程度应控制在消费者可觉察的范围(即差别阈限)之内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年实践,认为案例选取取决以下条件:一是案例要来源于实际生活。如在讲解消费者的需要动机时,可选取“大学生对游戏的沉迷”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到分析消费者情感时,在教室开展一次活动,名为“讲出你的品牌故事”,加深学生对消费者情感这一心理活动要素的理解。二是突出本地性。这样学生能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提高讨论兴趣和热情。三是案例选择要有新颖性和时效性。尽量选取最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比如将近来滴滴打车软件和快的打车软件之间的竞争冲突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便学生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消费者在消费时的购买心理。四是案例选择要突出品牌性。诸如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策略,日本本田和丰田的汽车召回事件等,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将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消费领域的具体案例充分联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营销和销售实践中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达到方法能力目标。

(二)改变教学场所实地观察

消费心理发生的地点是在经营活动场所,因此学习的最佳地点也应该是在经营活动场所中。观察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资料。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听到,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观察与推断。所以在学习消费者购买动机这部分内容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北京华联、亨特国际、星力购物观察、国贸、永辉超市等,任意选择两个购物区,有针对性地跟踪观察消费者购买活动,并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成员通过结合PPT展示,畅谈考察体会。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市场调查。其具有客观、高效的优点,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中某一主题下的大量信息。同时也可以将实地观察与市场调查相结合,这样更有助于了解经营者和消费者行为表现下的真实动机。

(三)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1.增强科研训练。由于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天天时时与消费行为和消费者打交道。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了大量消费理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生动的例子,生活也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消费现象或问题,学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就地取材。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游戏训练、实地观察与调查等,让学生就生产经营的产品自主选题,制定研究方案,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修正。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在教授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心理学、市场运营、经济、营销技巧等的了解,还可以为将来就业与创业做好良好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笔者在第一节课上,就将学生5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创立一个实体企业。然后结合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丰富实体企业的内容,讨论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如市场调查、消费者分析、营销策划、广告等的各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就业、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而且也降低了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时遇到困难的风险。同时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培养一名高素质的从业者奠定基础。四、课程考核的改革———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过去一贯以结果性方式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单纯的考核制度已不能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衡量的要求。笔者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且缩减结果性评价所占的比重,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例如,过程性评价占70%,结果性评价占30%。在过程性评价中,强调课程参与情况,即课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观察、调研等的参与情况。

市场理论论文篇4

【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6、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科学理论对实现的指导作用。7、运用联系观点,8、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9、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10、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从政治常识角度】

l、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举措。3、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个统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经济常识角度:】

1、社会主义本质;2、做好五统要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3、财政作用、税收作用;4、农业的地位作用现状发展方向;5、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6、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对外贸易;

【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与意识关系;2、主能与客规结合;3、联系:整体与局部关系;4、内外因、量变与质变关系;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重点与两点;

【从政治常识角度】

l、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为此,必须完成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市场理论论文篇5

一、市场价格和企业所有制

市场价格不仅有资源配置功能,而且也有收入分配功能,这应当是一目了然的,因为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的价格同时也就是这些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或者换句话说,在一个没有收入再分配的经济中,每个居民户的收入都来自它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章中描绘了市场经济的概念(斯蒂格利茨,2000,第16页)。在这样一个关于市场经济的最简单的概念中,居民户作为要素所有者把要素的服务出售给企业,出售的价格也就是他们的收入。这些收入的一部分被用来购买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和服务,从而再生产出劳动要素,另一部分则被储蓄起来,形成居民户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以此购买资本品,形成实物资本,再生产出资本要素,进而开始新的生产。由此便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从市场价格到企业所有制的逻辑链条:价格-收入-储蓄-投资-所有制。当然,居民户的投资可以是股权,也可以是债权,可以直接投入,也可以通过金融中介,但这些都不会改变问题的性质。在完善的破产制度下,债权人是一种后备的所有者,至于金融中介的加入,也只是增加了一类新的所有者——机构投资者,从价格到所有制的逻辑链条并没有改变。

这一逻辑链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计者们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企业不仅是市场的主体,而且它本身就是市场关系的总和".(吴敬琏等,1988,第10页)换句话说,企业本身首先是市场交易的产物,而不是一种先于市场而存在的实体。现代企业理论开始于科斯1937年提出的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企业?无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不同,在一个基本点上是没有分歧的:企业是要素所有者之间通过一组契约关系进行交易的产物,问题只在于为什么他们之间的交易导致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企业。因此,这样的理论概念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只要有私人要素所有者和他们可以自由交易的市场(包括保护自由的市场交易的法律、制度和便利市场交易的机构等),他们之间的交易自然就会导致私人所有的企业的产生。而为了有私人要素所有者,并不一定需要对现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在一个高增长、高储蓄的经济中,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入自然就会通过价格-收入-储蓄-投资-企业所有制这个逻辑链条或者导致新的企业的产生,或者导致原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这可能就是中国虽然没有实行大规模私有化但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却能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所在。

二、国有部门的预算约束

对国有部门来说,在市场价格机制被引入、储蓄被私有化的情况下,从价格到所有制的逻辑链条首先意味着预算约束的硬化。预算约束硬化的突出表现是国有资本相对短缺,以致于"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吴敬琏,1997,第3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得不作出选择:或者收缩国有经济的控制范围,从部分行业和企业退出,或者面对日益增大的金融财政风险和社会保障压力。现在看来,这可能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经济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为什么国有部门会有预算约束?原因很简单,即使在计划经济中,国家办企业也需要资本,而国家自己并没有资本,它必须从居民部门筹集资本。国家说到底只不过是人民为自己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机构,它"所有"的每一分钱(例如国有资产的回报)都属于人民。因此,国家只是居民和企业之间的一个融资中介。作为融资中介,国家从居民部门筹集资本的方式至关重要。如果国家从居民部门获得资本时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或者虽然名义上承担义务但完全可以不履行义务,那么国有部门在其资本支出尚未达到国民总储蓄的规模之前,就没有什么预算约束。只要国民总储蓄尚未全部流入国有部门,国有部门就仍有扩张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及其金融、财政机构没有承担任何必须履行的偿债义务(除非举借外债),因此,国家也永远不必担心金融或财政危机的威胁。或者简单地说,国家从居民部门筹集的资本是免费资本。

但事实上免费资本并不存在,或者说,国家不可能不承担任何义务就从居民部门筹集到资本。这是因为可供筹集的资本,亦即国民收入中可以被储蓄的部分,对居民来说并不是用不着或多余的资金。对居民来说,一部分收入需要储蓄起来,一是为了准备支付诸如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等未来消费项目;二是为了购置住房等耐用消费品。若国家不承担任何义务就无偿征用居民的这部分收入,居民的这些消费项目就会失去资金来源。因此,只要国家还必须维持起码的社会稳定,最后就不得不承担为居民的上述消费提供资金支持的责任。国家可以选择的仅仅是通过什么样的契约关系对居民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作出什么样的承诺。

征税是国家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在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要求政府有很强的征税能力。另一种可替代的更简便的方法就是通过扭曲价格体系来扭曲国民收入分配,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从居民部门筹资。改革前的中国国有部门基本上就是用这种"暗拿"的方法为自己筹集资本的。价格体系的扭曲通过价格——收入的环节对企业所有制发生影响。具体地说,由于居民在扭曲的价格体系中只能获得维持现期消费所必需的收入,居民私人储蓄不可能在国民总储蓄中有重要的地位,也就不会对企业的所有制发生什么重要的影响。例如,1978年改革开始时中国的人均银行储蓄存款仅为21.9元,相当于50公斤大米。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在国有企业中的私人股份,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价格体系的扭曲不仅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弱化了价格的激励功能,使整个经济处于低效率的状态。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必须消除价格体系的扭曲,而价格体系的扭曲一旦消除,居民部门的收入和储蓄就不可避免地增加,导致储蓄的私有化,迫使国家不得不改变其筹资方式。首先,过去因为价格体系扭曲而产生的财政收入大部分不复存在(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财政收入中的企业收入部分在gdp中的比例的下降。见世界银行,《2002年的中国》,第27页。),在税收占gdp的比例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国家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运行和扩张,不得不转向其他筹资方式。表1列出了国有部门可以从居民部门筹集资本的六条可能的通道。其中,除了税收和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再投入之外,国家或者需要通过其财政、银行、企业向居民承担偿债义务,或者需要给居民以股东的法定权利。对居民个人来说,除了纳税和允许国家财政把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重新投入企业以外,通过其他通道向国有部门(财政、银行、企业)投资的结果都是获得了一种对国有部门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利。

*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情况与银行类似。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部门面临的来自居民利益的预算约束开始硬化。首先,居民有可能不愿意向国有部门投资。虽然国家保持着对金融体系的垄断,但居民可以绕开国有金融体系,直接投资于非国有中小企业。其次,国家无力履行对居民的偿债责任不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国家可以在财政、银行、企业三个部门之间调拨资源,这种偿债危机不会在一个部门成为现实。例如,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可以由财政体系承担,财政体系应当向职工支付的社会保险开支可以由银行和企业代付,企业无力偿还对居民的直接债务时也可以动用属于财政的资源,如国家股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个部门的现金总流入永远足以支付三个部门的到期总债务。相反,由于包括财政、银行、企业在内的国有部门其实只是一个巨型公司,三个部门作为一个总体出现无力偿债的情况是完全可能的。实际上,只要财政或银行一个部门出现大规模的无力偿债,就足以威胁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国家现在为国有部门筹集资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向居民承诺的索取权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其自愿向国有部门投资;第二,必须把财政和银行体系的风险限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显然,这两个条件之间是存在矛盾的。银行和财政体系以债务方式从居民部门筹资,居民的风险比较小,比较容易接受,但银行和财政必须承担较大的风险。当它们把这种风险责任传递给国有企业时,就成为国有企业无力也不愿意承担的"债务负担".如果企业能达到的资产报酬率不足以兑现对居民的偿债承诺,国家就必须在三个部门内调动资源加以弥补,以防出现银行或财政危机。在股票市场上向居民筹集资本没有这种债务负担,但大多数国有企业无力向居民承诺有吸引力的回报。在股票市场上过度"圈钱"不仅会危及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必须以让渡部分所有权为代价。对居民来说,无论通过哪条通道投资于国有部门,当国有部门的未来收入不足时,都面临资产价值缩水的风险。由于国家本身并不创造收入,国有部门的一切损失实际上最后都只能由居民部门来承担,包括增加税收或使居民部门持有的索取权或金融资产价值贬值。在这里,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价格与所有制之间或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入改变了收入分配和储蓄结构,硬化了国有部门的预算约束,而预算约束的硬化促成了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90年代,预算约束的硬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批国有企业由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和经营效率低下而资不抵债,成为空壳企业,相当多的企业被破产清算。二是国有企业对资金尤其是股权投资的需求日益迫切,合资和上市成为众多企业争相进入的独木桥。三是银行不良贷款累积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墨西哥和东亚经济相继发生严重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不得不考虑采取实质性措施化解银行面临的风险。这三方面的因素已经或将会直接导致国家从一部分企业退出。破产清算和合资、上市当然都是国家退出的具体形式。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最终也会导致国家从大量企业退出。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对债务人企业的处理办法无非是两种。或者对债务人企业进行破产清算,资产在市场上拍卖;或者对债务人企业进行重组。不论哪种方式,资产管理公司都必须将自己的资产脱手,换回现金。因此,如果国家不能筹集足够资金购回被拍卖的实物资产和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债权和股权,从所涉及的企业部分或全部退出就将不可避免。

预算约束硬化的另一个方面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联系。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对居民尤其是国有部门职工的历史欠帐,是国家在通过扭曲价格体系筹资的过程中对居民部门承担的义务。为了偿还这笔历史欠帐,国家需要筹集新的资金,但在居民私人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国家必须面对上面所述的预算约束。在财政和金融部门所承担的风险已经接近其可承受的程度,而社会保障体系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有效运转,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国家不得不考虑动用其在企业中的国有股权来解决社会保障体系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预算约束的硬化也了促成了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金融财政体系的风险和社会稳定的压力正在成为推动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两个主要的动力源。

三、市场发育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市场与企业之间发生关系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如我们前面已经强调过的,企业首先是市场交易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这种市场交易中的公平竞争问题。具体而言,公司治理涉及如下四类市场交易。其一,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易;其二,企业的控制性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交易;其三,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的交易;其四,包括职工、社会在内的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交易。

公司治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十分重要,是由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决定着企业的私人所有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像传统理论预言的那样带来经济效率。在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使公司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导致公司的运行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为众多股东共同拥有而其中一部分股东可以控制公司经营,使得部分股东有可能通过损害公司利益来牟取私利;有限责任制度的存在使得这种制度有可能被债务人滥用,变成侵害债权人利益的手段。这些问题在古典的资本主义企业中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私人所有的公司不能有效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私人所有权便不可能像传统理论预言的那样带来经济效率。如果说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化已经使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成为不可避免,那么所有制结构调整之后,中国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就将是公司治理。

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交易实质上是金融资本和一种特定的人力资本之间的交易。金融资本的所有者(例如养老基金及其所有人)需要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本,以便使其金融资本实现增值;管理人员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则需要金融资本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项交易之所以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因为在所有权与管理分离的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问题,使股东成为交易中易受损害的一方。在信息上占有优势的管理层有可能借此优势损害股东的利益。在信息经济学的意义上,这种交易中发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在其他市场交易中同样存在。如同一个消费者聘用一个木匠装修住宅、聘用一个律师打官司是购买的他们的服务一样,股东实际上也是在购买管理层的服务。股东选择、监督管理层的问题和这个消费者选择、监督木匠、律师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性质。保护股东利益不受管理层的侵犯,实质上是保障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公平交易。

控制性股东的存在可以认为是解决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当股权极其分散时,对管理层的监督会成为一种公共物品,每一个股东都希望别人花费时间和资源去监督管理层,自己坐享其成。但股权集中到一定程度后,持有控制性股份的大股东就会有足够的动因和能力去行使股东的监督职能,甚至亲自参加对企业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消除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一些经济学家最近的经验研究证明(laportaetal,1998),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公司股权的分散程度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家族控制仍然是公司控制权分配的主导形式。若以持有20%(10%)的股份作为控制一个公司的标志,在27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底按市值排列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中,没有控制性股东的公司只占36.4%(24.1%),而家族控制的公司占30%(34.8%)。在这27个国家和地区市值最小的10家上市公司中(市值小于5亿美元的除外),若以持股20%(10%)作为控制性股东的标志,没有控制性股东的公司占23.7%(10.7%),家族控制的公司占45.2%(52.5%)。在家族控制的公司中,家族成员参与高级管理的至少占69%.同一项研究还发现,如果将各国对股东和债权人权利的保护程度以某种方式数量化,对投资者权利保护程度越低的国家,股权分散程度就越低。这也说明大股东控制可能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一种替代性机制。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储蓄结构的改变已经使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那么所有制结构改变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公司控制权(corporatecontrol)的再分配,即谁来代替国家行使公司控制权。从目前的情况看,可能出现的公司控制权再分配格局有以下五种:(1)国家控制,即国家继续掌握控股权,但通过增资扩股或出售部分现有股份吸收其他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2)内部人控制,即企业形成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主要股东处于被动地位,企业管理层掌握控制权;(3)家族控制,即国内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掌握控制权,其中包括私人企业;(4)外资控制,即一个或几个海外投资者掌握控制权;(5)机构投资者控制,即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或大学、基金会等公益性机构掌握控制权。

国家控制可能是国家从大型国有独资企业退出时的一种必要的过渡形式,但显然还不是真正的退出。如果国家进一步从控制权的意义上退出,就会出现公司控制权再分配的问题。在其他四种模式中,内部人控制的吸引力在于其可操作性。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般都没有足够的财力从国家手中购买大型企业的控制性股份,而另一方面在市场上又存在着大量个人中小投资者,因此,一种分散的股权结构既有利于加快国有股份变现和国家退出的步伐,也有利于获得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支持。但内部人控制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结构,其缺陷是众所周知的。为了"控制内部人控制",一种办法就是强化对股东利益尤其是分散的、非控制性股东利益的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信息披露、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职能、外部监督等等,购并机制也可以成为保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但到目前为止,在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情况下,比较有效地保护股东利益、控制内部人控制的例证似乎只有英美两国。对转轨经济来说,为此所需要的市场发育程度,包括相关的机构和制度建设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此情况下,唯一可替代的办法就是引入有控制能力的股东。

如果说中国未来的公司控制权分配格局是,战略性行业和企业以国家控制为主,其他行业和企业也像多数其他国家一样以家族控制为主,那么下一步的挑战之一就将是在那些国家控制和家族控制的公司中,如何有效保护非控制性股东的利益。另一个可能会出现的挑战是,如何防止公司控制权过分集中于少数个人和家族。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如果在5-10年之内有大批中小企业发展到足以在大企业中持有控制性股份的水平,控制性股东的供给就会比较充足,相互之间就会有比较激烈的竞争,公司控制权就比较难以集中于少数个人和家族。

四、竞争、效率和社会公正

如前所述,股东利益保护并不是公司治理问题的全部。企业是一组市场交易的产物,这一组市场交易涉及到一系列当事人的利益,因而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不仅涉及股东(stockholders),而且涉及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在产品市场上,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消费者和供货商。在要素市场上,除了股东,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提供资本的债权人,提供劳动的雇员,提供土地的土地所有者,提供自然资源的资源所有者,承受环境成本的社会,等等。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从企业的角度看是一个公司治理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到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市场竞争的公平程度或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首先影响企业到面临的预算约束的硬度及其收益和成本数据的质量。企业的收益和成本都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得越充分,企业就越是难以通过损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提高收益或降低成本,因而其面临的预算约束也就越硬,收益和成本数据也就越接近于企业产出的真实社会收益和投入的真实社会成本。例如,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权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护,决定企业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不是提高效率来获得利润。在要素市场上,对债权人、雇员、土地所有者、自然资源所有者、环境成本承受者的利益的保护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如果债权人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企业就有机会通过逃债、赖债来弥补自己的经营损失。如果雇员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企业的帐面劳动成本就会低于其所使用的劳动的真实社会成本,使一部分劳动事实上成为企业获得的免费投入。如果企业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去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而得不到约束和惩罚,其生产成本也会低于真实社会成本。在所有这些场合,效率损失都无疑会发生,因为问题的实质都是预算约束软化和外部负效应。

从一个更长期的角度看,如果一个经济中的各种制度性基础设施不能为各类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保护,这些利益相关者就必然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这些自我保护措施经常会导致一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使交易成本大大提高。例如,如果向企业提供抵押贷款的银行相信,当企业不能履行偿债义务时,银行要获得抵押品并将之拍卖会面临很大困难,它一开始就会要求企业提供价值比贷款额高得多、更容易变现的抵押品,企业获得抵押贷款和银行发放抵押贷款都会变得更困难,导致两败俱伤。

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看,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以及由此决定的利润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只有当企业的收益和成本在足够程度上反映其生产的真实社会收益和真实社会成本,从而在足够程度上消除了外部负效应时,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才能真正导致资源配置的优化。如果不同的企业享有不同的损害消费者利益、逃避偿债责任、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自由,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很可能就是那些忠实于消费者、严格履行偿债责任、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企业,或者根本就不会有真正的失败和淘汰。这种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失灵经常为政府继续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提供很好的借口。

经济效率在如此程度上依赖于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使我们不能不提出一个更为一般的问题,即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交替(tradeoff)关系:追求社会公正一定会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要追求经济效率,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正。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如果我们同意社会公正的含义至少包括一个社会对个人的财产权和其他权利的清晰界定和充分保护,那么追求社会公正不仅不会牺牲经济效率,相反,社会公正还是经济效率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因为社会公正意味着较硬的预算约束、较少的外部负效应、较高的透明度。在其他转轨经济中,牺牲社会公正(例如容忍贪污)来换取经济效率已经被证明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经常不去区分"公正(justice)"和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翻译过来的"公平(equity)"这两个概念。因为公平是用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来衡量的,所以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替代是很自然的。但社会公正与此不同。例如,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强迫一个有超凡的企业家才能、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其收入可以高于我们10倍的企业家为我们管理企业,只付给他和我们一样的工资,我们促进了公平,因为我们缩小了他和我们的收入差距,但损害了公正,因为他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应当享有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我们实际上强行低价收购了他的劳动。

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

对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的这种认识把我们引导到了企业改革的意识形态方面。中国国有部门的改革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来自意识形态:不少人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国家从一些企业的退出会改变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因而是不能接受的。这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形式提出一个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虽然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完全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但却是任何面对现实的经济学研究都无法回避的。

对大部分人来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我们的改革最终要到达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早就对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和令人信服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任何对邓小平的这个观点提出挑战的企图都将是不明智的:如果一个社会连共同富裕都不愿意去追求,还能追求什么呢?共同贫穷?或者贫富悬殊?这样的社会即使按某种定义可以叫做社会主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有讨论价值的认识分歧只可能发生在进一步的问题上:如何能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能实现"富裕"?当然需要经济效率,而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带来经济效率,这已经是历史证明的一个结论。如何才能"共同"富裕?当然需要社会公正,没有社会公正,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就不可避免,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果要从经济的角度把"共同富裕"的概念具体化,那就只能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规定为社会公正加市场经济。挑战这样的观点也将是不明智的:如果我们不愿意追求一个有社会公正的市场经济,我们还能追求什么呢?不公正的市场经济?或者某种计划经济?所以,有讨论价值的只能是进一步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公正?国有经济的某一比例是不是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

本文的分析表明,如果我们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把企业看成市场交易的产物或市场关系的总和,我们就会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国家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国家所有制首先是一种国家为其开办的企业筹集资金的体制。这种体制的运行要求通过扭曲价格(产品和要素价格)体系来降低居民私人储蓄,相应提高政府储蓄。在市场价格机制引入之后,通过价格-收入-储蓄的逻辑链条,私人储蓄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使国有经济处于融资的困境。由于不良贷款的累积和金融风险的增大,依赖银行体系为国有企业融资的体制已经走到了极限。为了维持国有经济的总盘子,只能大幅度增加财政体系的负担,向国有企业输血,但这最终也会遇到财政风险的约束。因此,国家最终只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部分国有企业退出,其中包括:国有企业与非国有投资者合资,国有企业上市,国有股权直接出售,向非国有部门出售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等等。

第二,国家所有制并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在私人储蓄已经在国民总储蓄中占主要地位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是通过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界定并充分保护每一个个人作为资本所有者、劳动所有者、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保护社会共有的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不受侵犯。只要能达到这一目标,即使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大幅度降低,社会公正也同样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laporta,rafael,etal,1998,corporateownership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54:471-517.

国家统计局,1993,《中国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世界银行,1996,《从计划到市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斯蒂格里茨,2000,《经济学》,第二版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敬琏等,1988,《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市场理论论文篇6

2艺术品审美与商品价值间的关系

在艺术品流入市场之前,艺术家需要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这就是艺术经纪人,在艺术品消费者和艺术品之间来回调节,为艺术品消费者寻找最合适、最满意的商品。因此,艺术品审美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市场的管理特征,在提升大众审美意识的同时,提高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和欣赏价值,从而推动艺术市场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现代艺术市场发展中,市场是艺术品进行交易的场所和平台,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创作途径,在解决艺术家生计和经济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艺术学的角度出发,艺术市场是艺术品不断得到认可、鉴定的场所和平台,是体现艺术家和艺术品价值的重要领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可以体现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是艺术产品交易、产权得到转移的地方,是艺术商品的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的地方。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或者观点出发,在艺术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上,艺术产品和物质产品具有相似的特点,只有通过艺术市场的消费,才能使产品的价值得到体现和展示,从而实现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价值。由于艺术品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艺术品的消费和其它物质产品的消费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情况下,物质产品的消费是一种实用价值方面的真正消费,而艺术品的消费体现在精神价值、保值投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同时使人们的空闲时间变得越来越多,给艺术市场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工作变得很轻松,他们利用休闲时间去关注艺术品,在保证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的同时,为艺术品消费提供了可靠保障。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在精神文化的消费上倾注了更多精力,从而成为了拉动艺术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调节艺术品审美与商品价值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市场不断发展中,艺术市场管理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角度发生很大变化,向着不同方面转向。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不再仅限于生产和消费两者关系,也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商品,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消费产品,使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市场发展的空降更加广阔。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艺术生产与消费的不断联系和统一,以及艺术品的自娱性,迎来了更广阔的艺术市场,艺术生产、销售在商品经济的催生下,成为艺术品创作、生产的重要领域,为解决艺术家个人创作与艺术的社会化生产出现较大分离提供了有效途径。根据上述情况可知,调节艺术品审美与商品价值间存在的关系,是艺术市场管理的重要特征,与艺术市场的长远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3整合与利用艺术市场资源,促进现代化发展

现展中,艺术市场管理的不断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稳定情况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整合与利用艺术市场资源,是艺术市场管理的重要特征,在提高艺术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艺术市场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艺术市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品经营机构、艺术品鉴定家和艺术品消费者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不断整合和利用艺术市场的相关资源,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虑,以促进艺术市场的平衡发展,使各个因素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艺术品营销提供更多途径和机会。从国外艺术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艺术市场发展的最初模式是由评论家、媒体和收藏家三部分组成,随着艺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市场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给艺术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由美术学院、艺术家、评论家、媒体、拍卖行、画廊和美术馆等组成,与国外艺术市场的发展模式相比较,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各种规模的艺术品营销机构、展览馆和画廊等,在我国不同城市逐渐增多,艺术人才培养力度的增大,使艺术家数量不断上升,给我国艺术市场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随着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利用,拍卖行、艺术家和艺术品消费者等形成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使艺术市场的选择性、可塑性和创新性得到有效提高,对于促进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化建设中,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艺术市场的相关动态信息得到及时把握,从而为艺术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市场理论论文篇7

双边市场是Armstrong2004年提出的产业组织理论,定义为: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由于市场双边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双边市场中的平台企业要解决鸡蛋相生的问题,主要有定价战略、进入战略、差异化战略等。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单元,拥有两个不同的客户群体:学生和企业。从需求方面讲,对内可以提高学生能力,提供培养服务,对外用于联系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并通过就业撮合企业和学生,实现功能性互补。如果学生增加,就业竞争就越激烈,企业可以付出更低的工资,选择更加优秀的人才,间接实现效益增长;如果与高职专业合作的企业数量越多,学生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两个不同的客户群体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同时,学生只能选择一个学校专业主修,而企业可以选择多个学校专业合作,符合单边台接入的特征。从供给方面讲,学校专业通过招生就业,连接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对学生收取学费,对企业免费,实行非对称定价,学校专业向企业和学生提供服务时,边际成本很低,但固定成本和一次性成本较高。综上所述,高职专业发展的双边市场特征较强,适用双边市场理论。

(二)基于双边市场框架的高职专业发展分析

学校专业的双边用户学生和企业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交易,高职专业向学生收取学费,对企业免费提供人才就业服务。本文将以Armstrong(2006)双边市场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学校专业的特点,构建专业定价模型,分析影响学校专业发展的因素。学校专业双边只存在两个类型的参与者:学生(s)、企业(b)。学校专业设置的目的是效益最大化,学生和企业间存在直接网络外部性。学校专业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给学生带来能力和技能价值,体现为人力资本提升,用t表示,它与学生人数无关,只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发展有关;学校专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用OB表示,它与学生和企业的数量无关;学生和企业通过人力资本相互联系。在网络外部性方面,as表示学生对企业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参数,学生越多,企业可供选择的人才就越多,学生间竞争越激烈,企业需要付出的工资等就越少,因此,企业收益越大;ab表示企业对学生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参数,反映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企业越多,尽管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过于宽松的就业环境,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和人才培养。an表示学生对自己的网络外部性参数,反映的是学生数量增加,给教育质量、就业等带来的影响。ns和nb分别表示加入学校这个平台的学生和企业的数量,因此,asns和abnb分别表示学生数量对企业、企业数量对学生的单个效用,anns表示学生内部之间的效用。学生和企业参与学校这个平台,有其边际成本,学校一般向学生收取学费,用ps表示;企业雇佣学生,获得新的人力资源价值,付出的是工资等福利,用pb表示。

(三)高职专业发展的进入战略分析

双边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学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解决生源和就业是首要问题,要尽可能地拉拢学生和企业加入学校专业这个平台。由双边市场分析框架推导出来的⑤式()表明,要增加学校专业生源,主要取决于学校专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声望,而这又与学校专业教育质量和同企业用人之间的契合度有关。⑥式()表明,要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学校这个平台,需要契合企业用人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克服因学生数量增加带来的管理松散、整体教育质量下降等影响。这再一次将教育改革方向指向面向市场,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四)高职专业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分析由于企业可与多个高职专业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因此他们在不同高职专业之间转换的能力增强,对特定专业的需求弹性增大;另一方面,高职专业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高职专业间的竞争体现在三点:一是生源的争夺,二是教育资源的竞争,三是声誉的竞争。波特提出了三大一般性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化。对于高职专业来说,差异化更有效率。差异化体现在同其他学校相比,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就高职专业而言,可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作文章。

二、宜昌市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分析

为了客观反映宜昌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现状,选取了宜昌市30家酒店进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抽样调查》,调研主要内容为:宜昌酒店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是否适应产(行)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哪些脱节的地方,如何改进。抽样调查样本量为管理层120份、基层180份,回收量为管理层104份、基层162份,回收率分别为87%、90%,有效率为100%。

(一)企业用人需求

在对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酒店行业企业录用人才更加看重职业操守、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礼仪规范。

2.熟练掌握基础理论、酒店实务、职业礼仪规范,有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学生,将拥有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二)专业发展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表明,宜昌市高职院校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中基层管理者,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开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做懂管理的技能能手,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

2.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也是用人企业关注的重点。酒店管理专业对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酒店市场营销学、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餐厅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很重要,而调酒与酒吧管理、康乐服务等课程的必要性较小。该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衔接了企业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但太注重于专业素养,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3.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三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市场营销师、心理咨询师、调酒师等相关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基本涵盖了酒店管理行业所需技能。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

4.校企合作

宜昌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注重双向沟通,一方面,委派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实践,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以促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对专业实训建设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和赞助。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双边市场理论表明,学校专业若要发展、获取更大效益,需从学生个人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出发,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同有竞争关系的学校专业间形成差异化、优势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比企业用人、个人能力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停留在专业技能层面,存在三个不匹配:一是与培养中基层管理者的专业定位不匹配;二是与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不匹配;三是与学生个人对实现职业目标的要求不匹配。

三、高职专业发展的建议

1.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准确人才培养定位调研发现,相当多的行业有许多工作找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去做,但又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做。这就表明,高技能人才从数量到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种种问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顺应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强化专业人才市场定位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对应关系。一是培养层次定位:侧重于培养具有高技能的酒店等企业管理人才。二是服务区域定位:主要面向宜昌市及周边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三是适应性定位: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既是专业人才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也是社会的需求所在,是未来需要加强和完善之处。

2.围绕职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企业用人的专业性。应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重点培养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开发服务本地行业发展的地方课程、服务企业的订单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基本技能平台课;第二学年开设工学结合课程和地方课程、订单课程;第三学年是顶岗实习。此外,酒店管理从业人员因面向的顾客不分职业、不分国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因而应该开设酒店英语、旅游文化、客源地概况、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

3.开发学生个体优势,提高人才就业能力高职专业教育,一方面,既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技能素质,又要深入掌握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自身特点;另一方面,既要教会全体学生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统一的职业知识,也要教会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开发、自我选择。职业导师制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每位导师负责3-6名学生,自大一入校至毕业期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针对个体特点及发展目标引导式培养其职业能力,提供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职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或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以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教育体系,如会展服务方向、宴会策划方向、西点设计方向、酒品调制方向等。这些专业方向的建立,为培养技能人才开辟了灵活广阔的天地。

市场理论论文篇8

公用事业改革问题在近两年多来讨论的很多,有研究者认为民营化是公用事业变革的世界潮流,中国也应当走这条路。笔者不能苟同。

公用事业改革的市场化依据

传统理论认为类似公用事业等自然垄断领域是需要政府控制而不能通过市场经营的。这些领域通常具有收益的非排斥性和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的特点。非排斥性是指面对同一消费品,一个人的享受不会影响也无法排斥另一个人享受;边际消费成本为零是指在一定界限内,增加一定数量的消费者享受公共产品的益处无需增加任何成本。非排斥性使得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联系;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则使得,如果对公共品采取市场方式进行供应,就会限制产品效益的最大发挥,背离经济原则。

然而,上述情形中市场之所以无法发挥作用,只是因为产权无法界定或界定成本过高,凡是无法明确界定产权的领域都是无法或不宜引入市场机制的。市场机制的根本要求是等价交换,交换的内容是产权,交换价格是人们对权力的评价,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权力的最佳利用。因此,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没有产权界定就无法进行交换。自然垄断性产品之所以无法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是因为产权不明或产权不能确定使得价格机制失去了对交易产品进行合理定价的作用,无法实现对等的权利交换。事实上这些行业并非完全无法界定产权,有的是可以界定产权的,问题是产权界定的成本可能太高,结果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来看都不经济。一般说的市场失灵,与其说是市场缺陷还不如说是市场运行条件不成熟。也就是说,只要能创作出界定产权的经济办法,从理论上讲所有事项都可以交给市场去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组织机构的变化,一方面削弱了自然垄断的程度和范围,另一方面创造了新的竞争领域,如路网的建造维护和运输服务的提供、电网建设和电力的生产、通信网的建设运营与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等均可以分开进行,使这些以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经济活动,具有了竞争的性质和特点,为多元化的企业进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使原来的一些公共物品越来越多地成为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产权界定”和价格机制来实现其消费的可分割性,排除不付费者的“搭便车”现象。例如通讯技术的进步,使电视收视付费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公用物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责任者与生产者的分离,即政府有责任组织相关设施的生产,但不一定亲自建设和运营,可以交由市场完成。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也使公共物品的产权实施成本降低。所以,许多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具有了某种程度市场竞争的条件,且现有营运及管理模式日渐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

市场化与民营化的区别

“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民营化应当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民营资本逐步进入并最终成为主体或占据支配地位。民营化的支持者认为,民营化可以更好地引入市场竞争,提高公用事业领域经营效率。笔者认为,放开大门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从事经营和民营化是有根本区别的,公用事业改革的实质是市场化而非民营化。造成误区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市场化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确实是懂市场化,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有意对市场化进行曲解。曲解跟误解是不一样的。

毫无疑问,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一则大量民营资本的进入将会解决资金不足、产品或服务短缺问题。二则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或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提高效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然而,民营资本进入虽有助于市场化形成,但决不是唯一的路径。

首先,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规则去运行,不排除任何国有的成分,也不排除任何民营或外资的成分,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原则:一定要界定政府、投资人或者是运营者,或者是消费者的责权和义务的关系,只要把权力和义务划分清楚就是市场化。市场化一定要转变原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有些人比成父子关系,就是没有一个清楚的责任和权力,只要把父子关系改变成合同关系,实际上就是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其次,一些学者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公用事业的模式,在我国实行公用事业民营化。但他们忽略了西方国家公用事业领域实行私有化或民营化是在国有资本占有相当比重的前提下进行的。事实上,时至今日那些国家公用事业领域国有资本仍占有很大比重,而相反现在我们的开放程度超过了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再次,目前公用事业经营效率低的原因是因袭了旧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的模式,政企不分,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企业化经营,而不是国有资本太多,也不意味着国有企业一定低效率。大量的事实表明,国有企业一旦完成制度更新、机制转变,也将成为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革提升其竞争力,在公用事业领域应当也能做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问题,不在于有多少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或民营化程度有多高,而在于有多少企业真正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权力制衡制度。

民营化的消极影响

民营化期望通过促进个人利益最大化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公用事业本身的自然垄断性,民营化往往只能改动“经营”而无法改变“垄断”这种经营方式——民营化的结果只是将垄断权由政府交给私人组织。如果缺乏健全的监管体制,民营经济控制公共事业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这种危害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争夺政府授予特许权和签订承包合同阶段的腐败问题;二是合同签订之后公共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短缺、质量低劣和价格不公平问题;三是不履行普遍服务义务,或者提供歧视。由于诸如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经营者完全可能通过任意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一旦政府介入实行价格监管,有可能造成企业因不能满足其利润目标而选择放弃或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过分相信政府对私人企业进行监管、引导的能力和有效性,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本身的缺陷,二是私人企业对政府调控做出反应的积极性以及反应能力。一个典型案例是,2005年5月,香港东区海底隧道(东隧)不顾香港特区政府和市民的强烈反对,坚持自五月份开始对公路隧道收费大幅加价超过六成,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香港过海隧道车流量将会更加分布不均的担忧,以及公用事业民营化模式利弊得失的重新思考。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膨胀,许多城市近年来相继有大量公用事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所谓“民营化”模式进行运营。如采用BOT方式建设的深圳梧桐山隧道,专营商对隧道的高额收费早已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圳市政府急于收回隧道经营权,但是专营商却抛出高价令政府难以接受,在多年谈判未果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只得于2005年兴建梧桐山新隧道解决交通瓶颈,但却很可能面临新旧隧道车流量不均、资源浪费的新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市场效率也确实得到了提高。但从本质上分析,真正促进效率提高的是市场竞争。英国经济学家马丁与帕克在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率提高显着,而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平均效率的提高并不明显,相反,像伦敦铁路,还出现了服务水平下降。从总体上分析,英国公用事业改革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竞争机制的过程。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采取的促进竞争与改进管制效率的政策措施。但从我国已有的“民营化”进程来看,能够达到改善市场竞争机制的领域并不多。如在县一级的供水行业,一般来说如果引入两个供给主体显然不符合这一行业的规模经济要求,由于市场结构未发生改变,很难指望市场主体行为与市场绩效会发生大的改变。因此,公用事业市场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引入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否则难有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认为公用事业从公营变成民营就必然会提高市场效率,我们就很可能把我国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变成一场所有制改革而忽视市场结构的变革,这将使这一场改革步入误区。

当然,在公用事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因噎废食,退回到完全依赖国家投资、政府经营的时代。但是,如何合理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公用事业,避免陷入民营化困境,是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上必须慎重审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市场理论论文篇9

2美国对外国发行者的披露和报告制度的管理

197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其中包括要求在美国市场持续交易的外国发行者进行阶段性报告的政策。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了Form20-F[3]作为登记、报告文书。如果外国私人发行者要在美国证券市场发行,或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市,亦或者其资产达到100万美元并拥有500名股东,其中300名需为美国公民,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要求发行者提供信息并上交Form20-F。对于第三种外国发行者,如果根据其外国法,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了所有的信息,则它无需提交Form20-F年报。针对外国发行人,年报也做出了特别的要求。①Form20-F年报允许发行人提交本国财务报表,只要将其与GAAP规则不相符的部分解释清楚即可。世界范围内,针对各外国发行者的国际通用财务标准是运用统一会计语言,这样一来,国际间的财务信息交流会十分顺利。在美国,它仅仅采用GAAP规则,这使得大部分外国发行人望而却步。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在美国市场上市,外国发行人开始意识到掌握GAAP规则的重要性,于是渐渐地美国GAAP标准成为了会计领域的世界通用语言。[4]②它允许外国发行人整体披露其公司管理层的薪金政策和方案,从而取代以往需要披露高管个人的薪金。③财务报告进行了修改,允许它以收入为基准计算,并适当说明在利润和收入分配上的实质性区别。最后,发行人可以灵活处理上报事项,如果合理地话允许发行人在特定交易下按照其本国国内标准报管理利润。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4年3月11日提出对外国发行人适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修正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一次公开会议中声明,大多数在美国注册登记的外国公司,不论其是否自愿或应其本国的要求,其必须适用IFRS会计基础。修正案要求外国发行人最迟于2007年1月1日之前任一年度采用IFRS规定公布其财务报告,同时允许其首次使用IFRS规范的财务报告中,仅披露两个年度采用IFRS规定的相关信息。并且,外国发行人首次适用IFRS规范的财务报告时,必须披露适用规范前后所调整的项目。2006年12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例行会议修改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限制外国发行人取消登记注册的规定。不论发行人规模大小,只要在近12个月内公司的股票在美国市场的每日平均交易量未大于该公司在其主要交易市场每日平均成交量的5%,则该外国发行人便可以取消其登记注册以及相关申报手续和义务。在2007年2月13日的会议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投票产生了关于针对外国发行人的披露和上报要求的修正法案。新的提案为外国私人发行者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最大的进步在于,它缩短了Form20-F年报的上交截止时间。这个变化使得截止日期更接近对于美国国内发行人的要求。2011年12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网站上从即日起对国外私有发行者以非公开形式提交上市申请登记的政策进行调整,以提高透明性,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经验,大多数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国外私有发行人也会同时在国外证券交易所交易,而相当一部分国外交易市场通常并不要求在评估完成前公开上市申请登记表。但近期,绝大部分采用非公开评估程序的国外私有发行人并未考虑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交易。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仅在下列情况才对国外发行者以非公开形式提交的上市申请登记表进行评估:外国政府注册债务证券;已经或正在美国以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外私有发行者;被外国政府私有化的国外私有发行者;可以证明上市申请公共归档与适用的海外管辖权相冲突的国外私有发行者。此外,空壳公司、空白支票公司,以及没有业务运营的发行者将不允许采用非公开程序。综上所述,美国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对外国发行人也是逐渐容纳吸收的态度。美国近几十年的证券市场发展表明,其对外国发行人信息披露和上报制度的总体趋势是:对国内和外国发行人统一对待到内外有别,从严格控制到宽松对待,从注重发行信息的披露到注重长时间的信息披露。美国多年来的探索与尝试为我们带来了经验与教训。

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问题

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投资者开始频繁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同时我国庞大的证券市场也吸引着外国发行人的目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甚至有些问题和美国的发展经历有相似之处。

3.1证券市场存在投机过度现象正如美国起初的自由市场经济时出现的问题一样,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投资场所,其风险与利益同在。而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并不成熟,风险过于放大。然而原因却与美国自由经济时代不同,我国现在管理机关缺乏经验和行为规范,对证券市场进行了不及时、或不果断、或不必要的干预,造成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其次,许多人受利益驱使,认为操纵市场,散布虚假消息,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中小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较为混乱的证券市场,我们必须吸收国际惯例及国外先进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同时针对我国现状进行调整。从管理机关角度而言,政府要干预市场,但是要适度适量,要有一套行为规范标准。对于证券市场参与者,也要有一套披露、上报信息的完善制度,督促发行人及时上报,强化信息披露程序和内容的统一性,统一各项会计核算标准。

3.2信息披露的法律管理冲突由于不同国家对于上市公司报告的形式和披露信息的时间有着不同的规定,所以对于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而言,要实现不同地区的投资者同时知晓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这实在困难。我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第三个月、第九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季度报告,对于季度报告,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均没有此类要求。此外,还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日起两个月内编制并披露中期报告,而对于中期报告,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虽对此有要求,但是两个证券交易所规定的信息披露时间比我国长1个月。针对这种信息披露的法律冲突,我们应该及时解决,否则就会造成内外不统一,进而造成证券市场混乱。季报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特殊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制度,不适宜强制外国发行人遵守并执行。针对披露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我国证券交易所应与境外证券交易所协商解决,充分保障不同地域的投资者知晓信息的权利,以避免投机行为的发生。

市场理论论文篇10

我国的现代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利润丰厚、潜力巨大的行业。近几年国内快递业每年以30%的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市场的总规模已超过了200亿元。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物流市场的完全开放,中国邮政一家“独霸天下”的国内快递行业格局的打破,国外快递企业大举扩张,我国快递业出现了国营、外贸、民营等经济主体、多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外国“列强”资金雄厚,硬条件优越,品牌优势显著,国营“巨头”网络完善,背景深厚;而民营快递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这场竞争中的生力军。由此可见,我国快递行业市场的竞争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包括了不同的活动主体和不同层面的竞争内容。所以用熵理论来进行分析,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一、熵理论综述。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在《热之唯动说》一书中首次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熵。这标志着熵概念的正式诞生,但此时的熵理论的研究还局限于热力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在美国的出现,熵理论以“信息熵”的形式蔓延到非热力学领域。经过麦克斯韦、波尔兹曼、杰尼斯、维纳、普利高津等人的努力研究,熵的泛化应用迅速在经济、城市规划、决策分析、人工智能与哲学方面展开。1923年科学家普兰克首次将“熵”引入中国,随后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熵理论的研究学者,很多学者开始尝试着把这概念用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将熵应用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品牌扩散和企业效益评价等领域中,但是将熵应用在竞争态势和战略分析中的并不多见。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用熵理论来分析直国的快递市场的竞争态势。

2.熵思想概述。

熵是一个广延量,是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这就是熵的统计意义,从通俗的意义上来理解,熵的含义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对于任何一个系统的熵都遵循以下原理:

(1)基熵原理;(2)熵增原理与最大熵原理;(3)测准原理。

二、基于基熵原理的市场竞争主体能力与分析。

任何系统都有个基熵,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域。这里的能力域不仅仅是企业的业务领域和范围,还包括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的竞争能力所在。由于每一类企业在发展历程和能力的积累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有所不同。在这种快递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竞争努力都在大举攻城略地。根据它在经营能力和业务范围上的不同,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域。

1.现有市场主题的能力域。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中,竞争主体有以下三类:外贸快递企业、中国邮政和国内其他快递企业。外贸快递企业主要是以DHL,TNT,UPS,FEDXE四大巨头为代表的跨国性快递企业。部分是跟随着他们的客户来到中国,主要是将中国的货物运往海外,并将海外的商品运抵中国。在中国境内现有的快递企业中,中国邮政无论从历史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中国邮政在国内快递中建立了318个城市快递邮件的查询和跟踪系统,占有国内快递业务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在国际快递市场上,中国邮政大概仅仅占据了22%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在服务的质量和业务类型方面中国邮政主要承揽文件类和一般商品类快递,而对于精细快递和特殊要求的快递大部分由外资企业来承揽。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除了中国邮政之外,一些由传统的运输业或者全储企业转型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如中铁快运、中外运还有民航快递等也是值得关注的国有快递企业。它们因为拥有巨大网络优势,在我国的区域快递市场上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快递企业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型而来的,所以在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民营快递每年的业务量以60%—120%的速度递增,一大批中型民营快递企业如东方万帮、宅急送、申通、大田等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从事快递业的民营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已达百万之众,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递领域。

2.快递企业能力域分析。

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的业务交叉领域,其中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企业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海外网络的快递竞争中,而民营企业通过价格的竞争在城际快递中和中国邮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国快递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交叉业务领域相比较少,主要在国内的区域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是这三种市场主体都很关心和重视的领域,在高端的快递业市场服务领域中,三家都不惜花费,夺取市场。

三、基于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根据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要想保持物流市场竞争的有序和高效性,就要一方面通过在各自独特的细分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的细分市场中减少熵增,实现有序的、高效健康的市场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建议我国的快递企业应当采取合纵连横的市场策略。

四、基于测不准原则的快递企业服务创新管理。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市场环境,快递企业求生存与发展,仅仅靠对现有业务的有效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服务创新”这根生命线。服务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创造当期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赢得未来的竞争。

首先,要建立服务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能够激发人员主动去探求和发现现有服务中的真空地带和能够改进的方向。

其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制度。无论任何一种创新总是要充满风险的,同时创新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总是要面临很多阻力和困扰。所以需要从公司的制度层面对于勇于创新的人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的发生机率。组织结构是企业中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框架,扁平化的、团队式的工作方式更加能够促进创新的发生。

随着中国快递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通过在熵视角下对于我国快递业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市场竞争状态下,我国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纵连横和服务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突出重围。

参考文献:

[1]任亚飞。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储运,2006,(4):79-81.

[2]紫营辉。中国快递业高局:四方势力利益博弈再度升级[J]。北方经济,2006,(2):55.

市场理论论文篇11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有关资本市场的一切信息都已反映在股价上,因此市场是完美的,投资人不可能持续地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否则,市场是无效的。有效市场假说依据信息利用范围和信息利用成本,将有效资本市场分为弱式、次强式和强式三大类。有效市场的关键是“有效”二字,“有效”意味着有关信息广泛传播,所有的有关信息都已被(证券)价格所吸收。有效资本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摘要:①充分公平竞争,即在资本市场上不存在具有左右市场力量的经济主体,不存在内幕交易;②资金借贷无限制性,无论哪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在市场利率水平上借贷所需资金;③以合理预期作为基础,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根据市场的资料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

我国对资本市场的探究,最早是从验证资本市场效率出发的。1993年~1996年有关探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确定达到弱式效率;1997年有关探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已具备弱式效率,但尚未达到次强式效率。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我国资本市场1993年~1996年的无效性,引起了我国管理层的注重摘要:1996年8月21日,修订后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颁布;1996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对操纵市场行为亮“红灯”;1996年12月16日,证交所对股票价格涨跌幅实行限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规范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内幕交易。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的意义在于,人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来探究,以实证会计理论为契机,建设、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功能的探究诠释了资本市场运行机理

有效市场假说蕴涵着信息竞争。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股价会有一定波动,但在有效市场里,经过市场预期报酬率调整的股票价格是对未来股票价值的正确估计。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是这样被提出来的摘要: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其对股票未来价值的判定,也就是企业未来价值的判定,企业未来价值等于企业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而未来现金流入又取决于会计盈利。那么会计盈利和股价是否相关?要判定其间的相关性需要一个计量模型,即资本资产计价模型。

我国学者从会计盈利这一重要会计信息入手,于1997年~1999年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会计盈余数据在1996年以前基本上不具有因信息含量而导致的价格效应,但1996年披露的会计盈余数据具有明显的信息含量和价格效应。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正被注入一种基于资本本性的理性投资力量,即一方面以前过多的投机成分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事物已造成日益强大的负面效应,加速暴露了原有体制的弊端,从而对证券监管和其他领域的经济改革形成了挑战。

这一时期,投资者开始了解和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投资趋于理性。然而,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报告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引起了学者们的注重。可靠性会正确引导投资行为,及时性会大量减少内幕交易的发生。上市公司经理人为操纵利润的动机和方法,也是很多学者们探究分析的课题。结果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规范的不科学。要解决规范性失真新问题,惟有提高会计规范质量。1997年6月5日,财政部颁布了第一项具心得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其背景主要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会计盈利;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但这两部法规的颁布仅仅是拉开对资本市场规范的序幕。

三、会计选择的探究促进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完善

市场理论论文篇12

二、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视阈看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就和不足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渊源关系看,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在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1]。这简单的表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基本层面:基础层——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优胜劣汰)来调节资源和要素配置;核心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般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融合的经济体制,鲜明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控制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完全自发、完全自由的单一市场经济,而是在不断动态优化和持续改善的宏观调控下运行的市场经济。这些基本特征不仅不回避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还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表述的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商品生产与流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有机科学地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的原理殊途同归。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35年,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在恢复大工业方面必须尽速取得尽可能扎实的成绩。35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3年的5688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到2013年的41528元,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取得如此突出的进步正是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四化”同步快速推进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要把小农经济基础变成大工业经济基础,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5年来,三次产业在竞争中均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强化,工业的各项指标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迅速壮大。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3年的10∶43.9∶46.1,城镇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3.73%,上升了35.83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为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需求结构明显改善。2013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0.0%、54.4%和-4.4%。按照马列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2012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5%、24.1%和11.1%,分别比2000年提高6.0、5.0和2.7个百分点[2]。这些显著的变化,既反映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也说明了政府在持续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

(三)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商品和服务持续充裕,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即发展燃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35年,我国逐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工业分类,在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水泥、汽车、钢铁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大陆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达89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78家,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产业2012年增加值达到231407亿元[2]。市场经济以无声的数字,述说着巨大的作用也展示了巨大的成就。

(四)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对外经济显著飞跃,文化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在实现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13]。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要使得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尤其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这些改变了并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这期间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包括教育就业、社保、医保、养老、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由相对滞后向全面协调转变,正在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但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各级政府审批项目总数多达上万项。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顽瘴痼疾。二是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公平和差距过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基尼系数2012年是0.474,虽然近几年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应该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两极分化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亟待转型升级。当前,我国经济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极为迫切。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16]“,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最显著的例子”[17]等,充分说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是发展的未来。四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破坏自然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理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我们一天天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6]559-561,我们要正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三、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视阈看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发轫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创新而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最大最根本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同市场经济本身的竞争性、灵活性、效率性糅合起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的表述,价值规律不仅调节商品生产与流通,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还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但以价值规律为主要调节方式的市场经济天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当代,包括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已不是政府只起“守夜人”作用的彻底、完全的自发、自主、自由的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进一步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继续以马列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