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32

气象服务论文

气象服务论文篇1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气象服务论文篇2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气象服务论文篇3

二、相关概念

(一)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是指基于大气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向社会大众或私营部门提供各类气象咨询的相关工作。

(二)PPP融资

PPP融资即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模式。它是指针对某个特定项目,政府与民营企业或私人资金形成的一种相互合作关系。PPP融资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项目,由项目参与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政府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民营企业或私人资金可以通过建设和经营基础设施的权利获取收益及回收投资[1]。

三、我国气象服务项目融资需求

(一)气象服务融资是气象服务深化发展的重要需求

气象服务在我国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完全的公共服务,对公众和社会相关经济部门以免费的形式提供有关服务。然而纵观世界气象服务发展历程,气象服务都经历了由免费的纯公共服务到私人资本参与的私营与公共服务并存的过程,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完全私营化气象服务的服务体系[2]。随着我国气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气象服务的价值日渐受重视。西方经济学中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指出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而美国航天局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气象服务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直接指出国家气象服务的总体投入产出比为1:10[3],可见气象服务的价值巨大。在旅游、交通、海事、建设、水利等方面,气象服务产品成为行业决策信息的重要依据。因此,气象服务系统需要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升级气象服务产品,从而满足气象服务深化发展的需求。

(二)气象服务的融资渠道以政府财政为主,亟待拓宽投资渠道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建设仍然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这造成了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而气象服务的公益性以及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政府作为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长期的资金压力与自我补偿机制的不足阻碍了气象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先进的气象设备以及气象技术的引入与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财政的负担往往引起资金投入有所保留,从而造成服务质量升级困难,服务规模扩大阻滞,服务产品形式单一。

(三)气象服务融资引入社会资本,改变政府垄断经营

气象服务在我国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经营模式与服务形式单一,服务体制亟待完善。政府气象服务逐渐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缺少升级活力与产品创新,缺乏合作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气象服务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庞大与苛刻的市场需求。因此,引入社会资本,将有利于改变政府独自经营的局面,初步完善气象服务的私营服务体制建设,通过技术合作、产品竞争、优势互补加快气象服务的产品升级,将政府的核心资源与市场化专业的管理经营理念结合,从而带动整个气象服务系统的升级,成为气象服务改革的突破口与拉动力。

四、PPP融资模式应用于气象服务的前景分析

(一)PPP融资模式可以缓解政府在气象服务领域的财政负担

前文提到,气象服务项目具有投资回收期长、前期投资大的问题。PPP融资是一种公私合作模式,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分担政府的气象服务建设投资。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拉动多方的资金投入,将缓解气象服务建设的财政负担,助推气象服务发展的建设升级,同时也有利于发掘多元化的气象服务经营方式以及提高我国气象服务建设的自我补偿能力。另外,由于PPP融资贯穿整个气象服务项目建设到运营阶段,私营资本为了回收投资,需要完善气象服务质量,从而保证建设经营阶段的资金及时投入。

(二)PPP融资模式为跃跃欲试的民间资本提供投资渠道

PPP融资模式是一种将民间资本引入社会公共事业的有效途径,给民间资本进入公共建设领域提供可能。尤其是我国气象服务的长期公共经营,私人资本对于进入气象服务领域具有强烈的需求。将PPP融资模式应用于气象服务项目,私营企业将融入到气象服务领域,破除私人资本与公共建设之间的障碍。

(三)气象服务有丰富的收益渠道,PPP融资具有可行性

气象服务具有一般公共服务项目的共性,即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但是,气象服务具有丰富的收益渠道,为私人资本回收资金提供了可能。首先,气象服务的专业服务,如针对旅游、水利、建筑、婚庆等行业的专业定制服务将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收入;其次,电子气象服务平台可以成为广告宣传的重要途径;第三,气象服务设施周边土地的商业开发与经营;第四,气象博物馆、气象科技馆等参观、旅游收益;最后,针对政府的技术合作合同以及其他气象活动的技术服务合同实现收益。

(四)PPP融资模式有助于提高气象服务的投资运营效率

PPP融资模式中,公私双方要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成立特许经营公司,负责PPP项目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政府为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最重要的是保证气象服务项目的公共服务能力不动摇、更完善;而私营企业为追求自己的投资收益,在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阶段会更加重视成本的控制及质量的提升。因此,政府通过自身的监督能力,加强气象服务项目建设的约束力;而私营资本则通过自身的运作能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等提高投资效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气象服务PPP项目的投资运营效率获得有效提高。

(五)PPP融资模式有助于降低项目风险

气象服务项目开拓新的投资渠道,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而PPP融资模式中,通过决策阶段的充分调研降低决策风险,合同签订阶段的合理风险分配、最有利于降低合作双方总风险的分配机制,以及建设运营阶段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助推项目建设,从而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的几率,降低项目的融资风险。

气象服务论文篇4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气象服务论文篇5

1.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系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具和分析方法。目前,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5%-90%。

1.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手机、网站、电话、传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巡回展、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放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依托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开辟了气象服务的新局面,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服务效益明显提高。

1.3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目前,针对市农业生产的服务产品有:(1)常规天气预报,包括短期天气预报,未来十天天气预报,(2)农时季节服务,包括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夏收夏种专题服务,秋收秋种专题服务等。(3)特色农业专题服务:茶叶种植专题服务,烟叶种植专题服务,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题服务等。

1.4气象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已建立村气象信息员、乡镇气象联络员两级气象服务组织,目前,全市有乡镇气象联络员16名,村气象信息员296名,在健全队伍的基础上,对乡镇气象联络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为进一步搞好气象为农服务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2、市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市气象局一直致力于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将气象工作充分的发挥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对农村的发展与农民增收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就目前市气象局为农服务机制体系的完善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服务产品适应性不足。当前服务产品单一、粗浅,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新需求。目前,天气预报主要以常规的晴雨、温度、风向风速为主,其他如日照、湿度、蒸发等基本不作预报。预报的精细化不够,对晴雨的定量、定时、定点预报准确率低,其他如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也低,不尽如人意。

2.2主体作用发挥比较困难。就市目前农村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情况来看,仍然有少部分农民不能对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部分村庄达不到“两个体系”规划目标标准,尽管目前气象服务渠道已较为广泛,但由于气象信息与应用的矛盾,再加上基本设施不到位,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气象服务无法直接延伸到农户,延伸到田头,在不少村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通”的现象,气象预警、气象服务存在盲区,严重影响了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从而不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各级政府领导组织和支持力度尚未到位,公共气象服务未均等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承担主导作用,分清轻重缓急,集人力、物力和财力于一体,全力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

2.3气象为农服务人员队伍不健全不稳定。县级气象机构一直沿用上级气象部门规定的机构设置和业务体制,缺乏既懂气象又懂农业和新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本是由预报员兼职,工作量大,无法集中精力专门为农服务。目前,虽然各乡镇都配备有气象协理员,各村配有气象信息员,但是协理员和信息员都是兼职人员,不仅没有较系统的气象知识,管理比较松散,人员也不稳定,组织起来比较困难。

3、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气象为农服务是“公共气象”的主体,是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为了能够将我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合理完善,针对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气象局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3.1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准确率上面。天气、气候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越高,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要逐步达到定点、定时、定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气、气候预报不能仅仅满足于直接应用于服务,更应该通过加工衍生更多的精细化、专业化产品,目前,要注重发展针对农、林、副、渔等不同产业,不同品种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开展面向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的服务,开展面向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气候评价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3.2针对主体作用发挥困难的问题,首先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气象农业服务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全市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以及气象部门要做到对气象农业服务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领导,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加强对相关气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实现共同推进。另外,保障经费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气象部门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机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项目建设、运行和维持经费,有了经费保障,就可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面,如,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快速传播手段可以覆盖到村,甚至到个人,使广大的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气象服务。

3.3气象农业服务体系在完善,如果没有现金和技术作为支撑,都很难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人才与技术,政府部门与气象部门应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从硬件上提升我市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质量。对于信息员的问题,一方面,县级可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切实发挥乡村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加强对协理员和信息员的管理。乡镇可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站,负责本辖区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投入和保障,将气象信息员队伍培训等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气象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

气象服务论文篇6

1.1提供高质量和及时的气象情报

中国以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1/5的人口,这也就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2多种气象预报产品,使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有所提高

现如今,我国各地已经有多种气象预报产品,例如,短时、短期的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播种期预报和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准确率一般在92%左右。

1.3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为民提供气象信息,例如,开通12121气象咨询电话、建立涉农网站以便查询天气预报、火灾预警、气候分析等多种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例如,像河北省气象局就建立了适应于当地农村的气象信息传播系统,以手机短信为主、语音信息为辅进行播报,这个系统可在灾害天气来临时启动,短时间内完成对全省5万行政村的气象灾害的预警,并且能及时的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出预警信息的公示。

2我国气象服务三农遇到的问题

2.1范围较小的服务领域,单一的服务对象,较低的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三农的领域大多局限在生产粮食上,而在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的加工业等方面未有太多建树;在服务对象方面,重视领导层决策多过于服务农村和农民,而气象部门对当地具体情况缺乏理解,导致服务水平低下,只能给出气象情报及预测,却不能对当地农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做出更佳的指导,建议大多模棱两可无法施行。

2.2准确率及精细化程度尚有不足

地方政府和农民朋友所采取的措施要依靠气象预报来做判断,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尚且达不到要求,例如,短期天气预报,就目前的水平而言国际国内都做不到定时、定量和定点的预报,只能进行“模糊”预报或者概率预报,而依据这种结论,当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农民朋友和地方政府很难依据不明的预报做出明确的判断。

3气象更好为“三农”服务所采取的对策

3.1气象服务三农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

我国很多地区地形复杂,气象监测站少,因此得到的数据没有代表性,需要建立监测网络,使较复杂的山区等环境也能被很好的监测。另外,要建立自动气象监测站,服务于农村抗灾防灾;建设和逐步完善增雨防雹系统,配备高效先进的催化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作业人员,提升人工对天气的影响水平;并且还要加强农村电网、建筑物的防雷能力,组织好农民的防雷工作,从而减少雷电灾害给农民朋友们带来的损失。

3.2气象服务三农的水平要提高

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天气预报系统,加大天气预报方面的科研力度,努力提高预测准确率,针对极端的恶劣天气,能够准确的预测,以满足农民朋友们的需求。

3.3做好气象信息的推广工作

针对农民群体的特点,要加强报纸、广播及电视对气象信息的推广,把精细化的气象信息传达给当地农民,增加天气预报节目次数,在农忙时节目延后播出,以便广大农民都能及时的得到气象信息;推进固话咨询及手机短信定制气象信息服务,降低资费标准,使气象灾害预测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民朋友。

气象服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Q93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04-02

一、对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定位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一)讨论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的必要性

气象服务是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服务产业。社会经济单位,不论是生产部门还是消费部门都对气象服务有需求,需要以气象服务来保障生产,防灾减灾、指导生产和生活。有气象服务需求就需要有气象服务的供给。那么,怎么进行供给呢?在当代市场和政府都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混合经济中,市场和政府对产品的供给是有分工的而且这种分工是根据产品属性进行的。西方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并且这些理论指出:私人产品应由市场供给,公益产品应由政府供给,混合产品应由市场和政府共同供给。

由上我们看出,产品属性是市场和政府分工实现产品供给的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分工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增加社会福利。二者就像两只手,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它的产品属性如何?它的供给应该如何实现呢?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市场和政府的在气象服务供给上的分工,我们需要进行气象服务产品属性的认识。因此讨论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和成因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公益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的认识

公益产品理论①是对气象服务产品属性定位的理论依据。公益产品理论认为,公益产品从广义上讲可以包括有形产品和还包括无形产品。与一般的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益产品通常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非排他性,其二是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产品提供出来,便会有众多的受益者,不可能将任何人排斥在外面,不管付费不付费,大家将共同消费这一产品,即该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不能排他,例如国防安全、公共场所燃放的礼花、路灯等;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公益产品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的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消费者无须为消费展开竞争,即边际成本为零。例如刚才介绍的三个例子――国防安全、公共场所燃放的礼花、路灯。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就是纯公益产品。

与公益产品相对应,私人产品就是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或劳务,我消费你就不能消费,没有外部性,边际成本不为零。例如牛奶、个人电脑。

除了公益产品和私人产品以外,就是混合产品。混合产品是排他性和竞争性只具其一,要么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要么是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例如不拥挤的收费公园是一种混合产品,它通过收费实现排他性,同时公园内多进一个人不影响先进来的人的游玩,即具有非竞争性。因此不拥挤的收费公园一种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混合产品。再如水资源也是混合产品。水资源有限,所以你用了我就少用,但无法排他,因此水资源就是一种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混合产品。

(三)公益产品与私人产品、混合产品的判断标准和步骤

明白了什么是公益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我们就应该对社会中所提供的产品进行判断。怎么判断呢?应该遵循一定的判断标准。竞争性、排他性、排他成本高不高或排他技术能否实现,是产品属性的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

第一:竞争性特征,即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

第二:排他性特征,即排他性还是非排他性;

第三:排他成本高不高或技术上能否实现;

有了判断标准,遵循下列步骤对产品的属性进行判断。

判断步骤:

首先,看是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点具备为私人产品;

第二步,看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排他成本非常高技术上无法实现也可视为具有非排他性),两点具备公益产品。

第三步,看是否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排他性成本高技术上无法实现也可以说具有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只具其一,就是混合产品。如下图所示②:

二、对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的定位及成因

有了对气象服务的认识和对产品属性的判断标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判断标准,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进行判断了。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气象行业是公益行业,气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公益服务,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是公益产品。那么气象服务是不是公益服务是不是公益产品呢?我们应该以理论为指导,确定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

今天的气象服务种类是非常多的,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理论,从产品属性的角度对众多的气象服务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将发现因为气象服务涉及很多方面,所以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不一而足。

(一) 气象服务是不是公益产品

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消雾、人工消雹)、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传播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国家安全气象服务、国家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的保障气象服务、针对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的气象灾害警报服务等。这些气象服务从公益产品理论来看,第一无排他性第二无竞争性,如,人工影响天气,是针对空间尺度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云团进行作业,不论是人工增雨消雨还是人工防雹消雹作业,受益者是该云团覆盖下大片区域的城市乡镇的所有人,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消费无法排他,受益时没有你享受了我就没有了的竞争性。因此这种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再如,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传播的气象服务也是无法排他而是共同受益,所以很明显,这类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国家安全气象服务、国家交通运输气象服务、气象灾害警报服务也都是一样。

由上分析,可以定性这些气象服务产品都是公益产品。

(二) 气象服务是不是私人产品

现在,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避雷施工检测、企业工程建设的保障、企业庆典活动的保障等。

我们再运用公益物品理论对这些针对个体企业的气象服务进行考察,如针对企业庆典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气象服务保障的是该企业某种活动的顺利实施不是其他企业,这样就具有排他性特征,而且技术上很好实现排他性,同时该企业享受针对该企业的气象服务保障而别的企业不能享受,这样就具有享受的竞争性的特征。排他性和竞争性这两个特征具备,因此这类气象服务是私人产品。同样企业的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避雷施工检测气象服务也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所以很明显这些气象服务也是私人产品。

这样看来,气象服务产品不是单纯的公益产品,还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气象服务。其实通过分析,气象服务产品还有其他特征即竞争性和排他性只具其一,这种特征的产品只能称为混合产品。

(三) 气象服务是不是混合产品

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收费的行业气象服务(例如服装行业,空调行业、饮料行业、水产行业、建筑行业等),商业化用途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等可以称为混合产品。

首先我们来看收费的行业气象服务,行业气象服务是针对某个行业生产或消费而提供的气象服务,在这个行业里哪个企业都可以使用你用了不影响我使用,这说明行业气象服务的非竞争性,排他性是通过收费实现的,这样行业气象服务就属于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产品;同样的道理,商业化用途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例如保险中应用的气象服务资料,不是你用了资料就消失了,你用不影响别人使用,因此这类气象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因为个人商业化使用就具有了排他性,因此也是混合产品。

通过公益产品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气象服务无竞争性但可以排他,所以这类气象服务是混合产品。

通过对其气象服务产品的公共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气象服务种类很多,因此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属性是不同的,可以分别归入公益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中。也就是说:

有的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

有的气象服务是私人产品。

有的气象服务是混合产品。

(四)气象服务产品属性成因分析

为什么气象服务具有这样的产品属性呢?它根源于气象需求的特殊性。气象需求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需求。大气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属于环境因素和宏观因素。气象现象发生在大气中,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不可能脱离大气环境来存在的,因此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到国家全人类,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我们不能没有大气,我们的生存发展也不能脱离大气。这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广泛和深入的。针对个别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因为针对性非常强具有度身定做的特点,就具有私人产品特征,两个特征排他性和竞争性都具备。共同需求分为各种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企业、行业、国家、全球,这些共同需求,随着共性的扩大化,气象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越明显,也就渐成为公益性产品。

参考文献:

① 张洪广、马鹤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化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② 马鹤年.《气象服务学基础》[M].气象出版社,2001

③ 吴肇基.《公共经济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④ 曹雪芹.《财政与税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⑤ 曹小春.《市场营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气象服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206

公共气象服务作为当前由我国主导的政府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气象科技的预测技术与科学测算技术所得来的气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通过服务机关展示给人民群众,其实质是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为了进一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就必须结合当前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 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大多等说挠∠笾泄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基本业务就是天气预报,对于其他领域的了解却很少。随着现代化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气象预测生产只是基本的气象服务内容,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利用气象状况来预测商场中产品的销售量来指导进货,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

1.2 气象服务资金投入不足,服务能力匮乏

由于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部门,无法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服务能力也迟迟无法获得有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改变资金的流向,通过向社会募集投资资金,通过气象服务部门开拓商业性气象服务的方式来逐步实现盈利,不但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还能够实现技术与服务的对接,提升我国气象技术的发展速度,更有利于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 改进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的措施

2.1 着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不断增大,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质量与数量,当前我国的基本气象服务体系是完全不能够满足要求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想提升,就必须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逐步由纯粹的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模式向民营或者混合所有制的角度发展,以此来扩充气象服务的影响力以及业务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气象服务。

2.2 建立更加符合国情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尽管我们很想根据西方的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直接步入民营气象服务时代,但是,由于我国的气象服务行业对于如何吸收民间资本,如何运作这些资本,如何开展相关商业活动和进行气象服务项目的增设都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在短时间内部能够更改,应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与国情来逐步开展,通过集中注意力提高基本气象服务能力与业务水平,做好基本的气象服务等量化工作,再通过运作资本来拓展相关气象业务,通过气象服务的平台将我国气象研究和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资本,这既是气象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

2.3 加强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内部市场调整来强化竞争

就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其内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思维不活跃,甚至从业人员都具有明显的懈怠情绪。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当前气象服务部门事业单位的基本运作形式,内部晋升论资排辈,对于业务能力要求较低,再加上缺乏市场竞争关系,所以工作上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体制上逐渐发生改革和转变,通过吸引社会商业资金的流入,逐步建成行业内部的自我竞争体系,通过同行竞争来增强气象服务部门的危机感,提升业务质量以及创新业务渠道,为提升我国整体气象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

3 总结

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出现了偏离,改革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对症下药,无论是运行模式的转变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市场的指导与影响,这样才能够实现气象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46-1

在社会的气象意识普遍提高,对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全面增强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意识,不仅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近几年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品种,注重服务效益,已受到普遍重视,各级气象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气象信息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积极增强质量意识的自觉性,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需求,以便创造出更好的气象信息服务新局面。

1 树立服务质量全面观

一提起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许多人都把眼光投向在专业天气预报产品准确度的水平上,认为只要报准了未来的天气趋势,就是很高的服务质量。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从市场销售角度来看,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很多事例说明,预报虽然报错了,但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仍然获得了好的效益,赢得了用户的满意。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气象信息服务的成败、兴衰,我们应树立服务质量的全面观。

1.1提高专业天气预报产品质量

这是开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基础,其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上。目前各级气象部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产品还比较少,专业程度也不高,用公众预报代替专业预报的现象还时有存在。要发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后劲,首要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的品种和质量。

1.2提高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衡量能否把气象科技信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创利的主要质量标准之一。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给用户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还要帮助用户正确使用产品,使用户趋利避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能力,要求气象信息服务人员要有较深的气象知识功底,要具备较多的边沿科学知识,真正深入用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当好气象与用户的中介。但目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太少,服务还比较一般化,只提供信息,很少调查使用效果,这是当前我们继续拓宽领域,深化服务的主要障碍。

除此外,提高服务能力还体现在:我们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精神状态、文明修养乃至开展宣传、开展服务、接触用户、洽谈服务、签订合同、电话咨询、回访用户等诸多质量因素上,哪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

1.3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气象信息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的业务。为了把服务管理搞好,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除了懂得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服务业务知识和经验及协作精神,熟悉有关规章制度,学会组织管理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采取“交流经验”、“专题研讨会”及“学习培训班”等多种灵活的学习方式。

2 增强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对策

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效益是服务工作的重点。质量、品种、效益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质量影响效益,效益又是质量、品种的总体现。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效益可理解为,一是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自身的创收效益。从自身的创收效益来说,气象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经费供给不可缺少的一个渠道,为了不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经济效益,应该加强以下工作:

2.1进行有效的基础业务建设,增强发展服务后劲

这是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的基础。“有效”首先就要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准确度。这样才能保证目前的气象信息服务从外延速度型转向内涵效益型,在长远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因此,有效的基础业务建设,不是在原有基础上重复或单纯的外延扩大规模,而是在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制作技术上有适应发展需要的新起点。多开发专业气象信息服务项目,对今后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2深化服务改革,增强气象信息服务人员主人翁责任感

气象台站是气象工作的细胞,增强服务活力,健全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自我约束机制,关系到整个改革的深化,也关系到气象信息服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当前,气象信息服务要上新台阶,气象台站领导振奋精神是关键,调动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群众力量是基础。服务人员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就会堵塞和减免各种漏洞、事故的发生,真正把服务质量看作是服务工作的生命,提高质量就有把握了。同时要不断的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理论水平,理论水平的高低,表现在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上。有人认为服务没啥学问,不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见解。目前有的服务出现了停滞徘徊的局面,要想进一步深化服务、拓宽领域,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服务人员学好有关理论书籍,借助理论指导威力,念好“服务经”。

2.3不断研究气象科技的效益转化机制

为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效益必须研究气象科技的效益转化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信息产品价值实现条件就是使用者对信息产品的认识水平。在气象信息服务实践中我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用户气象意识的强弱、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同一气象产品的应用会产生差异很大的不同效益。研究效益机制转化,不仅要对市场状况进行研究,而且要对用户进行具体的研究,帮助他们提高气象意识,帮助用户学会使用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并培养和开展用户应用气象信息产品的主观能动性,这往往可以起到我们自己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气象服务论文篇10

好的预报成绩是每一名预报员精益求精、努力钻研的结果,预报员们为了把预报报准,开展了"温度预报方法"、"海上大风预报方法"、"雾霾天气预报方法"等多个预报方法研究;预报工作经常进入一种"忘我"的地步,每一个实况资料、每一条预报数据,预报员们反复分析、对比、思考,甚至中午都不休息,把女性的坚韧和耐力充分的体现在预报工作上,也正是因为如此,营口市气象台的预报员们硕果累累,多次获得了"中国气象局优秀预报员"、"辽宁省气象部门优秀预报员"等荣誉称号。

在常规预报预警工作的同时,决策气象服务也是营口市气象台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春运、母亲节、中高考、海蜇保护和捕捞、秋菜上市、海上搜救等重要活动,营口市气象台都会提前制作相应的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及时、准确、周到的气象服务多次获得市领导的认可。在2013年的海蜇捕捞工作中,营口市气象台准确把握天气趋势,出色的完成了预报工作任务,时任营口市委常委、副市长曲广明对海蜇捕捞气象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国气象报》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

"创新"是用科研工作提升气象精神的精髓。创新既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气象综合实力的支撑,是气象工作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营口市气象台非常注重业务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营口市气象台承担了辽宁省气象局和营口市气象局《营口城镇气温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研究》、《营口地区乡镇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营口市气象台预报服务业务平台》、《营口市气象台WRF实时预报系统》等10余个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各项科研成果均应用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大大提高了预报员的预报技术能力和气象服务工作效率。同时积极进行科技论文的撰写,近几年营口市气象台在《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科技》和《资源科学》等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科技论文,并多次参加环渤海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沈阳雨雪冰冻论坛、松辽流域预报技术等论文交流活动。

营口市气象台虽然女性工作者较多,各项工作却绝不落后,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气象服务论文篇11

气象台预告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同道热爱中国共产党,坚信党的领导,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该同道敬业爱岗,刻苦钻研业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年被评为市气象局年度先进工作者,年、年市局年度考核优秀。该同道在一线预告工作或承担日常气象预告把关工作过程中,科学严谨,踏实苦干,在天气预告理论与业务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多次在灾难性、关键性、转折性以及重要社会活动的气象预告中,正确率高,服务效果好,年被省气象局评为“优秀值班预告员”,年期间多次被市气象局评为年度抗台气象服务个人先进,年被市政府评为市春季森林消防工作先进个人。

同道在担任市气象台天气预告领班期间,勤于学习,善于总结,能较好地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预告工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分析判定复杂天气形势的能力和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敏感性,多次正确预告出重大灾难性和转折性天气,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好评。在年“”和年“”、“”和年“碧利斯”、“桑美”和年“韦帕”、“罗莎”及年“凤凰”、“森拉克”等台风预告服务过程中,该同道坚守岗位,认真参加领班组日常值班,经常带头加班加点,充分发挥了“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精神;在每次台风预告关键期,该同道能经常提早到岗、认真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做出个人预告意见,积极组织参加天气会商,面对复杂天气过程,勇于坚持自己的预告意见,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风,为市防汛抗洪、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该同道在我局台风决策预告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次政府重要活动气象保障和社会大型活动气象预告决策服务中,该同道作为领班组长在接到任务后都能提前做好预告工作思路和流程,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及时组织会商,带头认真做好每一项预告服务工作,出色完成各项气象保障预告服务工作;在年北京奥运会火把站传递和“世界人大会”及“世界500强与民营企业大会”等气象保障工作中,因预告正确、服务及时受到市奥运传递组委会及市政府的认可和好评。

在圆满完成各项日常工作同时,同道积极从事气象科研课题的开发工作,该同道充分发挥自身计算机语言编程特长,积极参与气象业务平台开发,年-年期间,同道先后着手开发“专业气象台预告流程”、“空气质量预告制作平台”、“城市指数预告系统”、“市预警信号平台”、“市级决策预告系统”及“市气象台决策组预告流程”等业务工作平台,有些工作平台已经成为预告员更好开展预告服务的得力助手,在实际的业务运行工作中大大进步预告员工作效率,目前大部分工作平台在一线良好业务运行,该同道为市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课题研究方面,年该同道参加省局《市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市级《市风能、太阳能评估》等课题,年主持并完成市局《市预警信号系统》课题。同时在每次灾难性天气预告服务工作之后该同道都能及时收集材料、撰写过程总结或评估,年-年期间,该同道完成《凤凰预告和灾难评估》等总结或评估7篇;该同道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总结技术论文,从工作以来该同道参与发表文章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著作《市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分别获得年度省气象协会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四等奖和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另外,该同道完成参加省市级交流的技术论文4篇。

气象服务论文篇12

一、引言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评估气象服务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既能肯定当前气象服务工作的价值,使气象服务与国民经济运行接轨,又能为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1994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召开的气象水文服务效益评估专门会议认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是一项重要且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目前,多国专家已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但迄今尚未形成一种国际公认的评估方法和模式。

目前,国外针对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文献并不多,比较典型的是 Jeffrey(2002)等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采用支付意愿法评估了改善公众气象服务对家庭带来的经济价值[1]。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进行了理论研究。例如,姜爱军等(2008)设计出了定量评估暴雨预报气象服务效益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分析探讨[2];韩颖等(2010)从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气象服务效益的主要评估方法和技术,并针对我国目前的气象服务现状提出了建议[3];姚秀萍(2010)研究了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并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构想。另一些学者则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濮梅娟(1997)等利用费用―效益分析理沦,定量分析评估了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4]。王新生等(2007)[5]、李峰等(2007)[6]、郑宏翔等(2006)[7]又利用 3 种方法分别评估了对安徽、山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

由以上文献评述可知,目前国外相关研究尚少,而国内较多。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虽然理论研究较成熟,但实证研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前人的研究表明,在进行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过程中,常用3 种评估方法:自愿付费法、节省费用法和影子价格法,但自愿付费法存在明显的主观因素,节省费用法是一种典型的“反向”支付意愿,而影子价格法中影子价格的修正和确定又因调查人群等的多样化而难以客观准确。本文采用影子价格法进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其创新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本文对原有的影子价格模型进行了参数修正,使模型更能反映目前的状况,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第二,本文的气象服务效应研究人群为大学生,能针对性地反映气象服务在大学生中的现状。

二、模型介绍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等于某种资源、产品或服务投入的边际收益,反映了整个社会某种资源、产品或服务供给与配置状况的价格,即资源越丰富,服务方式越多,产品数量越多,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影子价格法在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行业气象效益评估均有应用,其评价模型为:

其中,P为订正系数,公共气象评估是一般用电视普及率代替;C为影子价格;T为时间扩展系数,若以一年为单位,则取值为365;Mi为调查地区第i类公众的人数;Ni为实际回收抽样调查表中的第i类公众的人数;Gi为第i类公众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总次数;T为自愿付费法计算出的气象服务效益。由此可见,影子价格法中最关键的是C值的确定,C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最后气象效益的大小。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气象服务效益资料获取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社会抽样调查法。为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情况,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专门选取了财务管理、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日语以及大气科学(气候方向)6个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所涉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参数修正

P为订正系数,取值为全国电视人口的覆盖率。《气象服务效益分析方法与评估》(1998)根据 1994 年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83.4%),取P=0.834加以订正。时隔15年,显然P值已发生了巨变。随着电视普及率的升高,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达97.82%,所以将上述模型中的P值定为0.9782。问卷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天气预报的渠道主要有手机、电脑网络、电视以及报刊,其比重分别为52.69%、40.86%、5.38%和1.07%,则C值的确定方法如下:

1、手机渠道的影子价格: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手机上查看天气采用的是上网方式。电信行业公布的手机流量官方价格为1.024元/M,而通过手机上网查看天气预报所耗流量约为0.1M,因此算出C1=0.5269×0.1×1.024=0.0540元。

2、通过电脑网络获取天气预报占有的影子价格:据统计,全国上网平均1元/小时,看天气预报的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则

■元。

3、通过电视获取天气预报占有的影子价格: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会长陈晓宁指出,目前国内有线电视每月平均缴费约24元;此外,统计资料表明每户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为3小时零5分钟,这里取3小时,其中看天气预报的时间大约是10 分钟,因此算出

■元。

4、通过报刊获取天气预报占有的影子价格:报刊每份平均售价1元,天气预报所占比重约为 1/24版,则算出■元。

5、计算出:

C=C1+C2+C3+C4=0.0908元

(三)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根据问卷中的数据,并结合影子价格模型进行计算可得,所调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财务管理、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日语以及大气科学(气候方向)这6个专业中各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分别为26.7元/(人・年)、35.07元/(人・年)、27.79元/(人・年)、33.74元/(人・年)、27.02和72.47元/(人・年),6个专业的整体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6.34元/(人・年),其柱状图如图1所示。

(四)影响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的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我们需要知道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下面对“专业”和“性别”对“气象服务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采用赋值法对“专业”和“性别”进行量化,各专业分别对应数字“1”―“6”,“男”、“女”分别对应“0”、“1”,“气象服务效益”用每一个被调查对象按影子价格法算出的年气象服务效益值来反映。其次,利用Stata12.0计算出“专业”和“性别”这两个自变量与“年气象服务效益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6和0.3609。

(五)结果分析

1、与全国平均效益值的比较分析

2011年我国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39.2元/(人・年)(谢宏佐,2011)[8],而本文用影子价格法算出的6个专业的整体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6.34元/(人・年)。这表明,大学生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普遍较低。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近两年来科技发展十分迅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方式不断更新,越来越方便和廉价,例如,5年前手机流量的官方价格可以折合到10元/M,但现在只要1元/M。第二,“我国人均气象服务效益”的研究对象是全国人民,包括老人、临时工、农民等大学生以外的很多人群,这些人群中一部分人的收听收看方式比较落后且很昂贵,一部分人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程度和质量要求又很高,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只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其主要收听收看方式为手机或互联网,价格相对低廉,对天气的信息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最后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2、各专业间的比较分析

从6个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可以看出,气象专业的学生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72.47元/(人・年),约为6个专业的整体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的2倍,远高于其他5个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而其他5个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都很接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专业需要的不同,气象专业的学生对气象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要求都相对较高,而其他专业的同学普遍只需了解天气的大概情况即可。

3、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可见,“专业”对大学生人均气象服务效益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气象专业的同学对气象信息的要求较高,每天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次数较大,而其他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较低。“性别”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女生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总体来说要大于男生,大学女生总体比男生更关心天气。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影子价格法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个专业的同学进行了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值普遍偏低,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同时,这也给气象服务市场放出了一个信号:气象服务产品在大学生中并不流行,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创新,开发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气象服务产品,从而拓宽市场,提高收益。此外,文献研究可见,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发展较晚,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影子价格法是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如何发现和改进该方法在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过程中的缺陷是摆在该领域学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从本文的研究过程及评估结果可以总结出影子价格法在公众气象服务评估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科学确定影子价格。由于每个区域的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方法和频次皆有所不同,因此影子价格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样本予以科学修正;二是构建较好的调查问卷平台,确保样本数目和质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以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Lazo J K, Chestnut L G.Economic value of current and improved weather forecasts in the U.S.household sector[EB/OL].(2002―11―22)[2010―10―05] http://economics.noaa.gov/bibliography/economic-value-of-wx-forecasts.pdf

[2]姜爱军,屠其璞,陈广昌,田心如. 气象预报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以暴雨预报服务为例[J].气象科学,2008,28(4):436―439

[3]韩颖,蒲希. 中国的气象服务

及其效益评估[J]. 气象科学,2010,30(3):420―426

[4]濮梅娟,解令运,刘立忠,等.江苏省气象服务效益研究(Ⅰ)――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科学,1997,17(2):196―203

[5]王新生,陆大春,汪腊宝,等.安徽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科技,2007,35(6):853―857

[6]李峰,郑明玺,黄敏,等.山东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山东气象,2007,27(1):22―24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