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查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33

企业调查论文

企业调查论文篇1

近年来,矿难频发、工伤职业病激增、工资拖欠、工时超常、社保缺位,及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时常出现,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作为在社会结构中追求社会公正和发挥重要制衡功能的中国工会,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建立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全总明确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指导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履行工会的维权职责,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加大工会组建力度,纷纷建立维权中心(帮扶中心)、开通12351维权热线,取得明显的社会成效。但直接的劳动关系毕竟存在于企业内部。为此,笔者以这个方针能否在基层工会工作中得以实现为课题,于今年8月对沿海某省四个城市七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深感为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基层工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亟待探讨和解决。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情况

1、调研的准备

此次调研我们做了较为充分准备。为得到更客观准确的基层情况,我们未听各级工会领导机关的经验介绍,而是直接进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普通职工和会员的状况和看法。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借助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的往届毕业生(多在市总工会或企业工会工作)开展调查。每到一个企业,我们首先向工会领导说明来意,征求他们的配合,并首先根据企业的情况,选取一定数量的一线职工作为调查对象,然后请企业或工会有关部门把职工集中起来,在我们的指导下完成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就调研主题与工会负责人以座谈形式进行深入交谈,了解该企业工会的工作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有时我们会根据需要,选取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职工,与他们进行单独访谈,了解他们对企业劳动关系和工会的认识。

2、研究方法

我们在调研时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可以保证我们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调研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1二手资料法

调研过程中,我们有选择的收集一些企业工会的工作总结和一些统计数据。在有的城市我们与当地的“职工帮扶中心”或“进程务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在了解帮扶中心开展帮扶工作情况的同时,收集了职工通过12351进行求助的分类统计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了解了目前职工求助的主要事项。这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二手资料为我们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的问卷包括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的工作情况、对工会的认识等三个方面。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根据企业的规模选取30个或50个调查样本。对于生产型企业,基于不影响企业生产的考虑,我们一般选择在工作交接班的时候,对某一个生产车间或几个班组进行全覆盖调查。

2.3深入访谈法

由于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限,为全面深入了解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我们在某些企业选取几名有代表性的企业老职工就此调查所关注的问题与他们进行深入访谈。请他们从一名普通的工会会员的角度出发,讲述在企业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为我们提供一手的感性资料。一次访谈时间大约在两小时左右,通过进行深入访谈,我们不仅直观的感受到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情况,而且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与职工进行访谈的同时,我们也与企业工会干部进行了座谈。通过与企业工会干部的座谈,我们在了解工会工作实际情况的同时,也了解了企业工会在经济变革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3、调研范围及样本情况

调查企业性质及有效样本一览表

企业性质调查有效样本

中日合资超市企业37

中韩合资纺织企业50

国有控股股份制化纤企业43

未改制国有毛纺企业50

城镇私营食品加工企业38

私营化工企业(改制国企)35

私营医药食品企业(改制乡企)28

合计281

注:此次调查七家企业共发放350份职工问卷,有效问卷281份,占80.28%。

3.1样本性别比例情况

由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不同,在不同类企业职工性别存在明显差别。在化工型企业男性职工处于绝对多数,而在纺织类、食品类、超市类企业,女性职工又处于绝对多数。总体看来,此次调研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可以较全面的反映不同性别职工的工作情况和对工会的认识情况。此次调查的总样本中,男性职工占样本总体的47%,女性职工占调查样本的53%。

3.2样本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是反映职工情况的一个重要变量。在问卷中,我们将调查对象的年龄分为“30岁以下,30至40岁,40岁以上”三个阶段,统计结果显示,此次调查样本覆盖所有年龄段。总体看来,年轻的职工占多数。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下的职工占58%,31到40岁以上的职工占25%,41至50岁以上的占15%;50岁以上的职工占2%。

3.3样本文化程度情况

文化程度是反映样本对一个事物认识的重要参考指标。此次调研我们调查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对工会的认识。调查分析显示,此次调查的职工中,只有2.5%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8.1%的职工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是4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5.9%。

3.5样本在企业工作的年限分布情况

务工年限直接决定了职工对企业的熟悉程度,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把职工在本企业的务工年限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变量。其中“5年以上”的职工占此次调查总体的55%,务工年限有“2-5年”的职工占到32.3%,只有51人在本企业的务工年限不到1年,比例仅为12.7%。

二、调查过程分析

总的来讲,此次调查过程是比较顺利的,但也遇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1、许多企业拒绝接受调查

沿海某市总工会外企办给40余家外资企业联系调查事宜,但均遭拒绝,其理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负责人不同意。某市总工会给10余家私营企业联系调查事宜,也遇到类似问题。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工会没有独立的自,此次调查是关于工会方面的调查,理论上工会完全可以自己做出决定,但这些企业工会都因企业的经营管理方不同意而随之拒绝调查;二是说明企业管理层不愿意让外界知道工会的状况和劳动关系状况,其中必有原因。

2、接受调查的企业大多数人事部经理与工会主席身份合一

接受我们调查的7家企业当中,除两家国企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外,其余不是人事部经理与工会主席由一人担任就是主管人事的副总兼任工会主席。这既说明了只有获得行政权威的认同,工会才能接受外来的一些调查;同时也说明人事部经理兼任工会主席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此体现了工会对企业行政存在依附性。

3、企业领导的在场对问卷填答有一定影响

这些被调查的企业都是通过我校劳模班的学生联系的,因此我们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与职工接触,并指导职工填答调查问卷。但在调查过程中,一直有被调查群体的直接负责人或企业的领导陪同协助。这样一来,在方便我们调查的同时,又影响到我们的调查。他们的在场给职工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问卷本身涉及职工对劳动条件、劳动时间、企业工会等看法这些较为敏感的话题,使职工在填答问卷时心存顾虑,害怕自己万一答的不好会得罪领导而丢掉饭碗。即使我们一再告诉大家这份问卷是不记名的,请大家放心答题,还是有一少部分职工草草了事。更为糟糕的是一些企业负责人会直接干扰职工填答问卷。在一家私营企业调查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问卷调查快要结束时,突然一名女职工站起来,高声告诉大家问卷中的一道题该如何回答,于是一些职工又匆匆修改自己已经做好的答案,造成这些问卷成为废卷。后经了解,该女职工是企业老板的儿媳妇,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调查内容分析

1、职工权益状况分析

职工的工资水平偏低。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把职工收入分为五个档:“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统计结果显示,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样本的73.7%,其中还有17.9%的职工月工资仅在500元以下。在某市职工帮扶中心的职业介绍活动中,我们看到对企业有这样的规定:企业招工必须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当问及这是否会影响职工获取更高收入时,帮扶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企业能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就很不易了,由此可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之低。

相当多职工劳动时间过长。在国有企业中,还能做到四班三运转,但到了改制企业就变成了三班三运转,而一些私营企业竟然是两班两运转(在两家非公私营企业,每日工作时间在11小时以上的占86.4%,其中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占18.4%)。工人不仅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而且连倒休就没有。甚至在有的企业,午餐把盒饭送到生产线上,职工就在生产线上就餐,吃完了马上接着工作。

一些职工的劳动条件恶劣。我们调查的企业涉及纺织、食品、化工、超市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纺织类企业,我们发现车间棉纺尘埃严重超标,而在化工企业的一些车间异味非常刺鼻,这些都将导致各类严重的职业病。在流水线上的职工,尤其在包装、搬运环节,职工应接不暇,像机器一样,很紧张的完成程序性的工作。总的来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企业的一些生产环节上,工作的劳动强度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承受能力。

2、工会组织状况反映的矛盾和问题

大部分非公企业的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此次调查的都是组建了工会的企业。但在调查对象中,有38.8%的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而在两家私营企业当中,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的职工比例分别是84.2%和89.3%。在进一步问及“您为什么没有成为工会会员”的时候,两家私营企业职工回答“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比例分别是85.%和100%。这一结果与声称已组建了工会的企业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企业里基本上没有专职工会干部和专门的工作场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两家国企的专职工会干部大幅度减少,其中某毛纺厂由原来的11名工会专职干部减少到两名(含工会主席,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在其他非公企业当中,没有见到专职工会干部,而且工会没有自己的专门活动场所,大都是在别的部门兼职办公。

企业工会没有开展体现工会性质和职责的活动。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发现,企业工会几乎仅有的活动是配合企业搞生产。统计表明,在被调查工会会员当中,有57.3%的人认为工会现在做的事主要是“配合企业搞好生产”,而仅有7.3%的会员认为工会在“向资方争取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方面发挥作用。

3、工会与企业的关系

总体来看,工会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企业。在调查的七家企业中,除两家公有制企业是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外,其余企业则均由人事部经理或主管人事的行政副总兼任工会主席。工会本应代表职工调整与资方的劳动关系,但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人事部经理兼任工会主席的格局。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从他们的主观意志出发,认为这一格局有利于调整劳动关系,强化企业对职工进行管理和控制,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然而,这种角色的混淆造成了工会这一群众组织维护职工权益职能的缺失。由于企业资方处于强势地位,这种身份合一的局面强化了人事部经理作为企业管理方的地位,而相应弱化了工会主席作为职工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其结果就是工会更加依附于企业。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您认为“工会与企业老板关系亲密还是与职工关系亲密”。竟有41.5%的会员认为工会与企业的关系比与职工的关系更亲密。可以说,如果排除调查中的干扰因素,可能选择后者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而且这些会员主要是国企和规范的合资企业职工。因为在一些私营企业当中,大部分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所以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回答。

4、工会与职工的关系

在工会会员心目中,工会与会员较为疏远。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8.7%的会员对工会的印象是“亲近”,而71.3%的会员对工会的印象是“疏远或一般”。而在调查“如果您同老板发生利益矛盾需要解决时,您会先找谁帮助解决”时,我们列举了“到工会求助、找老板疏通、请熟人出面协调、找政府有关部门和联合工友解决”等五种途径,回答的结果是仅有28.1%的职工“到工会求助”,而71.9%的职工却寻求其他解决纠纷的渠道。这就说明这些基层工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代表劳动者的功能,并且造成了工会与职工关系的疏远。

四、几点结论

1、职工在企业内部的权益普遍得不到保障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职工的经济收入、劳动时间、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普遍存在问题。但由于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薄弱和维权能力有限,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上的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侵权行为未必会引发直接的劳动争议和冲突。而作为企业职工,大多数只能选择默不作声,或一有机会就以频繁流动来寻求较好的待遇。

2、企业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言人履行维权职责严重缺失

企业调查论文篇2

二、存在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

调查表明,从企业员工总量上看,能满足企业需要.但是总量内普遍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的现象。据统计,企业初中及以下的生产人员有2224人,高中及以下的管理人员有321人,无技术职称的管理管理人员有436人。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素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具体表现是:技能单一的人才比较多,而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精通本岗位、本系统通用技术的人才比较多,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比较少;精通生产经营的比较多,而掌握资本运营的比较少}精通单位间各对口业务系统单项开发公关人才多,而掌握整体公关、综台涉外承揽工程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适应国内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商务谈判人才更少。

根据资料统计,在“九五”期间,企业年平均使用临时工为1418人,使用数量平均以每年3.9%的速度在增长。这些数据仅是劳务分包工程使用人数,如将工程分包工程使用人数考虑在内,使用临时工远不止这一比例。这些临时工的管理都需要各单位匹配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保证。

再则,随着企业的“改制”和日益加剧的建筑市场竞争,今后投资经营战略方向会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渠道,承揽任务量尚有翻的增长空间,这种发展趋势对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与目前人力资源现状的矛盾显现得更为突出。

2、员工结构性失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建筑市场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程渐渐向我们走来,高层建筑、高速公路、碰悬浮铁路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这些发展对企业来说几乎是空白。在目前企业内,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

具体表现是:

①在技普比重之间。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非技术职称管理人员436人占全部管理人员的29.2%,非技术生产人员651人占全部生产人员的19.9%,两项合计占到全员的22.7%,占的比重之大,助长了结构的失调,形成技术岗位比例“小”的不适应;

在不同技术等级之间。从技术等级结构数据看出,在全部生产人员中高级工占的比重大,初级工占的比重小,表面看呈现一种良性结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工资制度改革不配套,技术等级依据工资等级套算得来,距个人实际技能还有很大差距。纵观管理人员和全部生产人员技术等级结构,不论是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还是技术生产人员,高级技术等级占的比重撅小.初级技术等级占的比重极大,形成技术等级“弱”的不适应;

③在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就目前看,企业研究生及出上高学历人员为零,低学历者(初中、高小)占到全员半数,整体呈现出,企业的文化素质以初、高中教育水平为主,形成文化教育水平“低”的不适应;

④在岗上与岗下之间。从人员分类结构看出.一方面企业内部滞留大量显性和隐性内部下岗员工、内退(息工)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使用临时工,形成两个关系“倒”置的不适应;⑤在男女员工之间。女工所占比重过大,与工程单位性质不和协,形成男女比例“差”的不适应。以上情况最终表现出:结构性的员工过剩与结构性的人才短缺同时并存。

3、员工配置刚性化

长期以来,企业很少将员工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员工一旦配置于某一具体工种或岗位便固定下来,员工不仅在单位外部(即不同单位之间)难以流动,而且在单位内部,即不同岗位(工种)之问]也难以流动,如有流动也仅是单向流动.即从工作条件差的岗位(工种)向工作条件好的岗位(工种)流动,而无法进行逆向流动。正因为如此,企业内部的员工结构性短缺只能通过吸收临时工来得到弥补。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进,特别是随着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不断深入,使得原先铁板一块的员工配置结构有所松动,但并未发生重大改观,刚性情况仍很严重。从调查数据可知:十年期间,每年平均调离企业的员工为6.6%。然而,即使在日本这样一种鼓励终身雇佣的就业体制中,每年也有13%的员工调离原企业。

三、 对策建议

现代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企业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取决于战略的制定者及实施者的能力,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质量及存量。纵观同行业,要在进入WTO后,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就人力资源部门来讲,必须尽快地把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到位,为企业大发展做好准备。

1、构建队伍模式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加快,设计一个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结构模型势在必行。企业应构建一个“橄榄”型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形成“高级精、中级多、初级少”的框架模式,让现有人力资源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精干管理层,强化技术层,弱化劳务层。在人力资源中不仅有“家”(企业家、工程专家、经济专家、会计专家),也要有“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还要有“匠”(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每个产品领域都确定一个专家级的人才为额头人物,从而保持对技术变化的把握及每一支产品队伍的统一性,使各类岗位工种配备比例适台企业发展需要。据资料显示,国外建筑企业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比例大体是10%、30%、60%,而我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占3.2%;全部生产人员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技术等级分布比例现状为1.1%、41.9%、38.9%、18.1%,经过多年实践和参照企业制定的《生产定员工种结构试行标准》的铡算,配备比例应为5%、55%、30%、10%。为此,只有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以10%、30%、60%配备,在全部生产人员中以5“、55“、30%、10%配备,才能实现“橄榄”型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2、理顺进出通道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需要“新陈代谢”。企业人力资源同样也不例外,需要“吐故纳新”,否则,企业就会僵化、老化,就会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企业必须将人员进出通道理顺,实现人员“负担”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移。首先,在“纳新”上耍引进人才。建筑市场竞争是企业问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已成为企业战略争夺的制高点,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引进上,企业要不仅从国内而且从国际,不仅从大学而且从省际间全方位开放,广招无下。贤”,为我所用。如:职业经理人才、工商管理人才、商务谈判人才、高级技师人才、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人才等都需要我们引进。其次,在“吐故”上要运用法律武器。

另外,对不适应在企业工作的人员,还可采取加大经济补偿额度的办法,鼓励其自谋职业,让这部分员工同企业彻底脱钩,到社会上施展才干;对在哺乳期间的女员工鼓励执行放长假办法,让其一直休息到孩子年满7岁上小学。

企业调查论文篇3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企业调查论文篇4

近几年来,移动、电信等通信企业拒绝配合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事件时有发生,绝大部分法院对此针锋相对,除责令通信企业依法履行协助义务外,还对其处以不同额度罚款的制裁。由此,引发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论。 背景:屡犯屡罚与屡罚屡犯 案例一: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法院2009年在执行一起行政诉讼案件过程中,要求该县移动通信营业部提供某通信用户的电话详单,移动通信企业以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为由予以拒绝,法院对该营业部处以3万元罚款。2009年11月6日,有关当事人请求湖南省人大法工委就人民法院是否有权检查移动通信用户通信资料做出法律解答。湖南省人大法工委认为,用户通信资料中的通话详单属于宪法保护的通信秘密范畴,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调查取证时,应符合宪法的规定,不得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2009年4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下发法工办复字[2004]3号交换意见,同意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请示意见。意见出来后,相关法院退还了5起类似纠纷的罚款。(《三湘都市报》2009年5月17日报道) 案例二: 2009年10月20日,江苏省东台市法院的执行人员到常州电信分 公司所属湖塘营业厅要求查询电信用户机主资料。常州电信分公司答复,根据宪法第四十条及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不能检查电信用户的资料信息。随即,东台市法院的执行人员来到常州电信分公司接待处,再次提出要求查询电信用户资料信息,仍遭拒绝。法院遂对常州电信分公司湖塘营业厅、常州电信分公司各处罚款3万元。常州电信分公司向盐城市中级法院申请复议,要求撤销罚款决定。盐城市中级法院驳回其申请。2009年12月2日,东台市法院将6万元罚款执行到位。(《人民邮电报》2009年4月12日报道) 案例三: 2009年2月23日,江西省铜鼓县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依当事人申请,到江西宜春移动公司调取案件受害人漆某的手机通话记录及相关资料,移动公司人员向法院办案人员出示一份法工办复字[2004]3号文件复印件后,拒绝提供漆某通话记录。3月14日,法院办案人员再次到该公司调查,仍遭拒绝。为此,铜鼓县法院作出对该公司罚款3万元的处罚决定。宜春移动公司不服申请复议。4月6日,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维持铜鼓县人民法院对江西宜春移动公司罚款3万元的复议决定。(《中国法院网》2009年4月7日报道) 案例四: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民法院执行庭在执行一起借贷纠纷案中,由于被执行人故意隐藏身份和住址,造成该案执行受阻长达6年。2009年4月,西充县人民法院执行庭干警终于获取了被执行人在成都市的座机电话号码,即到四川省电信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调查该座机电话的开户资料,却遭到拒绝。电信公司扬言不论哪级法院来了都不能查,并公然在法院介绍信背面批注“根据宪法第四十条不能提供用户信息”。5月15日,西充县人民法院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责令成都电信公司立即协助调查、取证,并对其给予罚款3万元。迫于法律压力,该公司终于同意协助调查、取证,使得这起借贷纠纷案的执行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西充县人民法院通过强制执行,成功地对罚款进行了强制扣划。(《南充晚报》、《中国法院网》2009年5月25日报道) 案例五:2009年8月7日,湖南省江永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因一起民事案件执行的需要,到移动公司江永营业部要求协助查询一用户的通话详单。移动公司认为,依照宪法第四十条、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法工办复字[2004]3号文件的规定,人民法院无权调取用户的资料信息,遂拒绝协助查询。8月18日,该院桃川法庭在审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依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要求移动公司江永营业部协助调取对方当事人手机的通话信息,再遭拒绝。8月24日、25日,江永县法院先后向移动公司江永营业部送达两份罚款决定书,罚款金额均为3万元。 反思:法院与通信企业孰是孰非 通过上述列举的众多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人民法院与通信企业就通信调查权的争执已经到了“屡犯屡罚、屡罚屡犯”的地步。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对错问题,而是长时间相互交锋的沉积。两者之间的原则分歧迫使笔者不得不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一、通信企业为什么拒绝配合人民法院调查取证? 移动、电信等通信企业“拒绝”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主要理由是宪法第四十条、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以 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法工办复字[2004]3号交换意见有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电信用户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关于如何理解宪法第四十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问题的交换意见 》(法工办复字[2004]3号):“同意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委员会来函提出的意见。”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委员会的请示意见为,(1)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该项权利的限制仅限于宪法明文规定的特殊情形,即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2)移动用户通信资料中的通话详单清楚地反映了一个人的通话对象、通话时间、通话规律等大量个人隐私和秘密,是通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属于宪法保护的通信秘密范畴。(3)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调查取证,应符合宪法的上述规定,不得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 移动、电信等通信企业认为,用户通信资料是通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宪法保护的通信秘密范畴。只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确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而上述法律法规明确列举的有权主体中不包括人民法院,故人民法院对电信用户的通信资料不享有调查取证权。 二、人民法院是否有权调查用户的通信资料? 人民法院有权查询、调取相关人员的通话详单是有宪法和法律依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一百零三条:“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除责令其履行协助义务外,并可以予以罚款:(一)有关单位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 法院认为,宪法保障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权属于法院审判权的当然内容。一方面,法律赋予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权利,是强制性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另一方面,宪法及法律并未禁止法院对通信企业通话清单的调查取证。相反,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96年2月29日法复[1996]1号批复中已经明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包括邮政企业的有关单位调查取证,有关单位不得拒绝”,而移动、电信公司均是从邮政分离出来的企业。因此,人民法院对通话清单应当享有调查权。 三、人民法院调取当事人的通话详单是否违宪? 宪法第四十条没有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对通信进行检查,那么,人民法院调取当事人的通话详单是不是违反了宪法的规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宪法在限制公民通信自由的主体界定上没有法院,但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司法诉讼中)经法律授权(民事诉讼法)赋予法院这个权力。因为法院是依民事诉讼法行使职权,如果要推翻法院的行为,就应提起对民事诉讼法的违宪审查。只要民事诉讼法不是违宪的,还是现行有效的法律,法院依此行使职权,就不能被认为是违宪行为。只有结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才能完整地理解司法权,即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得对相关电信资料实施调查权,但在诉讼过程中,作为法院取证阶段有查阅电信资料的权力。 在司法实践中,移动、电信等通信企业“直接以宪法保护公民的通信秘密来抵制法院的取证是荒唐的”.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旨在保障基本权利不受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侵犯,从来就不存在 没有限制的基本权利。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除了宪法第四十条规定的限制外,还要受到国家司法权的必要的限制。如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宪法保障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权属于法院审判权的当然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受到国家司法权的限制,即国家公共权力优先于公民个人权利。人民法院查询涉案人员的电话记录,是实现司法权的需要。正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住宅、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基本权利一样,人民法院在审理、执行案件中,有权搜查公民住宅、人身,有权查封、扣押公民的私人财产,有权对当事人的银行存款予以查询、冻结和划拨,相关当事人和金融机构不能以“宪法规定”为由对抗法院。 四、如何理解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以及法工办复字[2004]3号交换意见? 在解决人民法院“通信调查权”没有违反宪法的大前提下,再来分析通信企业所依据的“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以及法工办复字[2004]3号交换意见”,就比较容易得出通信企业拒绝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行为是错误的结论。 (一)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非法排除法院通信调查权的规定无效。一方面,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将宪法第四十条“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规定,扩张解释为“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从而非法禁止了人民法院对通信的调查取证权,这与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是相违背的,是无效的。其实,在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中,国家安全机关与人民法院一样未被纳入法定检查主体之列,那么,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又凭据什么将国家安全机关列为通信检查的有权主体,而确认法院没有通信调查权呢? 另一方面,对于电信条例与民事诉讼法关于法院“通信调查权”的冲突,我们可以通过法的阶位和效力大小来分析。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分类:民事诉讼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基本法律;而电信条例由国务院制定,是行政法规,属于下位法。立法法第79条明确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即行政法规不得与基本法律相抵触,与法律相抵触者以法律为准,应适用较高阶位的法律。因此,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完全有权对有关电信内容进行调查取证,通信企业以电信条例为由予以拒绝是完全错误的。 (二)正确看待法工办复字[2004]3号交换意见。全国人大法工委的交换意见也没有明确表示法院查询通话详单的行为属于违宪,它只是明确了这样一种认识,即电话清单属于宪法保障的通信秘密的范畴,应当得到保护。对这一意见以及有关的宪法条文应当全面而不应片面、孤立地理解。如前文所述,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是绝对的,还要受到国家司法权的限制。人民法院为了审理案件或者执行的需要,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授权,可以合法地“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涉案人员有容忍司法权介入的义务。更何况,法院查询通话清单,只是向通信部门调查了解当事人的电话号码、住址、电话使用情况等登记的业务档案资料,并非监听通话,不会对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信秘密构成太大的威胁。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的交换意见 并不是宪法解释,不具有立法解释的效力。根据宪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才有权解释宪法,法工委办公室不是宪法解释的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法工办复字[2004]3号交换意见是针对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委员会《关于如何理解宪法第四十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请示》(湘人法工函[2003]23号)所作的内部答复,属指导性的参考意见,其效力等次还不如电信条例,更不能与民事诉讼法相提并论。 建议: “通信调查权”之争亟待解决 随着现代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已成为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通信工具,当事人通话清单上的住址、呼接电话、通话时间等往往涉及案件事实或执行线索。如果人民法院对通话清单不享有调查取证权,那么,在审判案件时,人民法院对于作为案件重要证据的通话资料根本无法审查、 核实,实践中必将会引发一些错案;在执行过程中,将会丧失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使人民法院的 “执行难”雪上加霜。为确保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解决 “通信调查权”之争可以说是当务之急。笔者呼吁: 一、尽快出台立法解释。由于人民法院与通信企业对宪法第四十条的理解产生根本分歧,对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的适用存在差异,致使同一问题有截然相反的判断和举措。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第四十条作出立法解释以统一认识,杜绝纷争。 二、加强联系和沟通。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非法排除法院通信调查权的规定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相抵触,是无效的。鉴于电信条例是通信行业的行政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应及时与国家信息产业部衔接和沟通,建议其从维护宪法权威和司法权威的高度出发,摒弃行业保护主义,双方联合下发文件或商国务院修改电信条例,切实解决人民法院对通话清单的调查取证权。 三、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法工办复字[2004]3号交换意见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效力,但作为受各级人大监督的人民法院不得不顾忌该意见的份量。特别是湖南省相关的法院,因该交换意见源起于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委员会的请示。2009年5月,湖南省南县等法院经省人大常委会的督促退还了5起纠纷的罚款,在某种程度上就隐含了这层因素,而其他省、市的法院对该交换意见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为确保法律的统一实施,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对下级法院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出台指导意见或司法解释,以支持和规范法院对通信资料的调查取证行为。 注释: 参见蔡定剑(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直接以保护公民通讯秘密的宪法规定抵制法院取证是不可取的”,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5月26日。 参见江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有进行必要调查的权力”,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5月26日。

企业调查论文篇5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企业调查论文篇6

二、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三、摘要。摘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四、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五、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六、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七、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八、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案例型学位论文大纲】

**企业的营销战略、竞争战略……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2 案例正文

2.1企业概况

2.2企业所在行业或市场背景描述

2.3案例描述

3案例分析

3.1案例分析的理论依据

3.2案例分析的方法

3.2案例综合评述

3.2案例主要价值点提炼

3.3案例主要价值点分析

3.4案例涉及的有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4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4.2展望

【企业诊断型学位论文大纲】

被诊断企业**问题的诊断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2被诊断企业**问题现状

2.1被诊断企业概况

2.2被诊断企业**问题现状

3被诊断企业**问题的分析

3.1被诊断企业**问题分析的理论依据

3.2被诊断企业**问题分析的方法

3.3被诊断企业**问题的分析

3.4被诊断企业诊断意见

3.5被诊断企业**问题改进方案和措施

4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4.2展望

【调查报告型论文大纲】

被调查企业**问题的调查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2 被调查企业**问题现状

2.1被调查企业概况

2.2被调查企业**问题现状和特征

2.3被调查企业现有经验和做法

3被调查企业**问题分析

3.1被调查企业**问题分析的理论依据

3.2被调查企业**问题分析方法

3.3被调查企业调查内容和过程

3.4被调查企业调查结论

3.5被调查企业**问题改进方案和措施

4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4.2展望

【专题型学位论文大纲】

某类工商管理问题的研究等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2企业**问题现状

2.1企业概况

2.2企业**问题现状和特征

3 企业**问题分析

3.1企业**问题分析的理论依据

3.2企业**问题分析方法

3.3企业**问题具体分析

4企业**问题改进方案和措施

5结论与展望

企业调查论文篇7

案例研究是根据所了解的企业经营情况,围绕企业管理问题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所做的客观描述,并进行案例分析。案例研究中的案例是具有典型示范性案例。在研究上,注意不能就事论事,要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能够启发别人的结论。案例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明确研究对象。案例研究以企业或行业的事件为依据和研究对象,了解案例的价值,内容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

 第二,资料真实可靠。案例研究论文应具有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资料,反映较为全面的信息。

 第三,理论结合实践,从问题分析出发,提出解决措施。

 企业诊断研究是运用管理理论及方法,可以是企业综合诊断或专题诊断,在企业或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诊断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或改进方案。诊断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确定诊断对象。诊断研究对象应为某个企业(不得虚拟),诊断内容应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掌握企业诊断理论和方法,对所诊断的企业进行准确描述。

 第三,根据诊断内容设计诊断方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在理论运用和与企业进行必要沟通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企业或行业值得总结的经验或教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提出有意义的见解,写成调查研究论文。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确定调研对象和目的。调研对象以企业或行业为主,调研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调查论文篇8

一、企业文化和领导力的理论形成及概念

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企业文化的表述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王焱和王春凤于2006年提出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全体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概念众多,本文采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光明在其研究中曾指出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加以完善并得到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内部员工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总和这一概念。

领导力的概念,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其的理解各有不同。法兰西、海森贝恩、保罗・柯在2009年的《领导者的对话》一书中指出领导能力的基本原则: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能力的是个人的品质和性格,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高度自觉和高产出的高效团队。

J.M.Burns于2006年提出领导力是“领袖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导和这些追随者的共同价值观和动机、愿望和需求、抱负和理想”。李元旭1999年提出:“所谓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它和管理不同,它不是去控制别人,而是更多地影响别人,协调别人的活动。”黄勋敬于2008年提出,领导力实质就是影响力,包括先知先觉(提前预知)、调整一致(协调)和付诸行动(执行)三方面的能力,领导他人往往基于个人的专业才能、领导风格、个人魅力,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其职位称呼。李开复则把领导力描述成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詹斯・库泽斯与巴里・波斯纳在2009年发表的《领导力》一书中明确指出:领导力就是动员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的艺术。

纵观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领导力概念的认定:有的认为领导力体现为影响力(李元旭、黄勋敬),有的认为其实质体现为能力(海森贝恩,保罗・柯、彼得・德鲁克)还有的认为其为一项艺术(李开复),综合多家观点本人则更加认同詹斯・库泽斯与巴里・波斯纳所明确的领导力概念更为全面和精准。

二、企业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与领导力关系的研究假设及研究理论框架

刘光明于2000年以中国目前多数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为基点,将企业文化分为四个维度,精神-行为-制度-物质,这四个维度由内至外,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统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系统框架。这四个层次的划分既详细又不繁琐,既考虑到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不忽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界多变的竞争环境。每个维度的确定将企业文化的软件与硬件均有兼顾,同时又不复杂地将其再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划分,所以该理论多为其他学者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过程中有所借鉴,故本人也选取其所构建的企业文化理论模型为论证变量。

精神文化包含了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信念作风、企业道德习俗、企业风貌,是企业全部意识形态的集合。在企业经营运作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发展的走向及成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发挥着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企业精神文化的成熟度,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走向,故本文将重点选取企业文化中精神文化层面中的四个因素: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观作重点分析。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的领导力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方面综合体现了变革型领导、愿景型领导、魅力型领导的特征,也反映出新理论与之前理论研究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以身作则;第二,共启愿景;第三,挑战现状;第四,使从人行;第五、激励人心。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的领导力五特质模型内涵更加丰富――特质、行为、影响过程、情境,包含了以往理论的内涵特质、行为、情境,但其并不是理论上的简单相加,而是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来考察魅力型领导方式:特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拓展、变化的个性特征;行为强调创建阐释愿景,发现并提升追随者需求、价值观并树立榜样授权等新领导行为;情境则指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环境因此本文选取詹姆斯・库泽斯的领导力理论模型作为本文的因变量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本文中以中国的一家阀门集团企业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单独去论证企业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对企业领导力的影响。依据大量的文献,结合本研究中的案例企业的行业特征假设了精神层面企业文化的四个方面,与企业领导力是正相关关系。

企业价值观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使命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创新思想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道德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设置了四个自变量: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和一个因变量:领导力。

三、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为了研究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能推动领导力,本文结合《领导力与组织变革管理》和《商业研究方法》学科的理论,采用演绎法中的商业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论证,具体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方法、抽样设计、变数的操作定义、可度量性尺度和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了目前中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较多的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全面、可靠。同时,笔者尽可能大量的查阅了相关文献,扩大调研对象范围,力争本研究能为所选择行业中的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可借鉴性和实践性。

本文采用原始资料收集数据来解答所提出的假设和研究的问题。唐纳德2006年在《商业研究方法》中指出原始资料即第一手资料,是指那些研究的原始著作或者代表官方意见或立场的没有经过解释或者公告的原始数据。所以,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加以归纳论证,在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同时与选取的企业案例相结合以论证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提升领导力的本质。研究中选择抽样的方式进行研究,还原于选择的企业在行业内有典型的代表性,再有由于时间有限和本人系个人做此研究无辅助人手,所以采用抽样的方式可以在确保时间的前提下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

本文指定的总体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进出口为一体的一家中国比较著名和成功的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并以其全体在册员工为抽样框再选出受访者,在本人进行抽样调查时的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在册人员为一千人。抽样框即样本清单,又称“样本底册”,因此本论文中抽样框是本人所指定的抽样总体即中国的一家阀门集团有限公司的全体在册员工。抽样地点:阀门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

本文的抽样元素是个人,即阀门集团的全体员工,其中包括阀门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因其所属岗位不同,对企业的认知角度也各有差异,所以最终的调查结果的参考性更具有价值。

在抽样过程中,企业内受访者采用不计名问卷调查方式,避免人为的违心填写所产生的误差,以更加确保抽样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概率抽样是建立在随机选择概念的基础之上的,随机选择是一个确保每个总体元素都被给予一个已知的非零选择概率的受控制的程序。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除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统计效率较高外还有四个原因:其一,本文已经明确了抽样框,论文中样本的成员可以采用概率抽样的方式选出;其二,抽样调查成本低但可以获取较高效益;其三,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方法更为科学;其四,抽样调查的执行速度快于普查。

唐纳德在2006的《商业研究方法》中说“抽样大小即样本的大小应该是研究总体参数的变差与研究人员需要的估计精度之间的函数。”本文调研选择的案例企业所涵盖的在册人员为1000人,本文调研中发放的调查问卷是300份,回收了有效问卷242份,那么论文采用的抽样大小就是242份。抽样大小的有效性是指采用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加)属性的10倍以上(Roscoe,Sekaran转述,2003)。由此得出,本文抽样大小符合标准范围。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搜集有关信息,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客观实际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调查研究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一般可划分为调查阶段和研究阶段。唐纳德曾指出,调查阶段是研究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研究阶段是调查阶段的继续和升华。

在众多调查分类研究中,自我管理调查是调查研究中最普及的方法之一,它在研究者运用中可以联系使用其他方法无法接近的应答者、更具有匿名性、允许应答者有时间考虑问题、是数据收集更加快速,也是成本最低的选择。自我管理调查的方式可分为三种:邮寄、传真或快递;局域网,互联网和在线服务;书面或电子版问卷拦截。

因此,可以说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是自我管理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分四个阶段。

1.编制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个人信息部分,包含性别、年龄、学历、工龄、职位、部门;第二部分是综合问题部分,即用等级量表来判断对象的属性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每个回答都赋予一定的数值来反映应答者不同的赞成程度,这些数值进行汇总可以测量应答者的态度。具体问题为领导力,企业价值观各7题,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各6题,企业道德5题,总计31题。

2.问卷试用阶段。本研究的抽样框是选定的企业--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在调查中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科学、有效,首先是由阀门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试答,以验证所拟题目是否与阀门集团企业特点相匹配及题目的信度和效度是否科学合理。初测受访人员为16人,初测的变量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与领导力的相关性,经由数据分析软件做了信度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果,都显示了合理的相关性,所以完全可以进入正式的调查阶段。

3.正式调查阶段。2012年11月5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初测后有效问卷发送至阀门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由人力资源部经理结合本人调研过程的具体要求负责安排调研。

首先,由人力资源部经理根据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抽样框名册中所抽出的抽样元素,发放问卷(即按部门分层依次安排抽取的受访者进行现场问卷填写)。其次,由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对受访者进行问卷填写培训并全程监督填写过程。填写为不计名形式,填写过程中受访者间不得做任何交流,以确保调研结果均来自受访者本人的真实意愿和感受。再次,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现场回收问卷,以增加问卷回收率。最后,2012年11月10日全部受访者调研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将全部回收问卷整理装袋后快递给本人。

4.统计分析阶段。在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采用的是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统计分析法,问卷的第二部分采用的是定距尺度。采用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做详细的数据分析。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尺度测量(信度、效度),推论分析(二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四、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因为有大量的原始文献做支持,所以选择了演绎方法中的描述性分析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辩证研究。为了保证该研究的科学有效和真实严谨性,依据原有文献的成熟量表及变量的多重维度对5个变量设计了31个题目进行调研。同时为了确保量表设计的科学性,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测试,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得出结果符合良好稳定范围值内,再进行正式调研。在研究方法的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变量都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首先是依次对五个变量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位置测量、扩散度测量和形状测量,然后对五个变量所包含的问题信度和效度做出分析,并且为了保证其准确性,将每个变量所包含的全部问题进行合并再次做出信度分析。最后在推论分析定距尺度过程中也选择了递进分析的方式:对五个变量进行二元相关分析即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分析后又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严格按照本文设计的研究方法对回收的242份有效问卷汇总分析,将多项度量值汇总最终推出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所设定的四个假设中企业价值观与领导力存在较强相关关系、企业道德与领导力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另外两个假设企业使命与领导力、企业创新思想与领导力间则为较弱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选取案例企业回收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的科学系统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数据后面的员工对所属企业领导力的真实认识,了解员工对其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依据可靠的分析结果去制定并完善企业文化,充实企业管理机制,实现企业领导力的卓越体现不因领导者的更换而改变。

依据笔者所查阅的之前文献汇总,解释了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与领导力有正向关系,这些观点已经过前期研究者的论证,但经过本文的论证说明这些观点并不能照搬到所选取案例的阀门制造行业中来。

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制造行业领导力,笔者建议加强与领导力有较弱相关关系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与领导力存在较强相关关系的企业文化继续保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领导力在企业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所以随着企业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科学的企业文化量表测量方法,完善企业文化,并大量开展企业文化培训,使企业文化内容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心中并成为最终指导其为企业服务过程中的有效规范依据。

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因时间、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着不足,对本论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对研究结果产生了客观的影响。但对后续研究者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可供参考的借鉴,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如下建议:其一,增加总变量数;其二,扩大抽样总体;其三,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其四,就问卷题目做更详尽准确的分析后再确定;其五,后续的研究可以做纵贯分析,使得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更加严谨。

参考文献

[1]李一国.日美企业管理的不同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广西热作科技,2000(2)77.

[2]王焱,王春凤.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科技信息,2006第23期;P156.

[3]法兰西,海森贝恩,保罗・柯.领导者的对话.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企业调查论文篇9

文案市场调查,乃市场调查执行人员充分了解「企业实行市场调查目的之后,搜集「企业内部既有档案资料及「企业外部各种相关文书档案研究报告及公布报告资料,加以整理,衔接,调整及融会之后,以归纳或演绎等方法予以分析,进而提供「相关市场调查报告及市场行销建议,以供企业相关人士决策之参考信息。故一份出色文案市场调查执告,其效果将不亚于「实地调查之市场报告。

成功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端赖市场调查人员的:

·「对所调查行业之市场行销有所认识及「掌握市场问题关键点能力

·「广泛搜集,整理及有效分析所需资料之能力

·「明确市场概念及「系统观念,得悉并披露信息中所隐含之意义及衍生之新机会。(以下简称文案调查)

· 「擅于表达事实之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

· 熟悉,耐心与细心于「资料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

「资料内容分析就是平日勤于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并加以系统研究分析,以「归纳法及「演译法,得到各种有关结论。美国中情局曾利用此法收集德国各地报纸,研究德国纳粹情况。作者就是利用收集报纸的报导资料为整理出一份市场同业竞争资料,作为公司拟定竞争策略的主要参考资料。

文案调查之资料来源,可分为:

A 企业内部档案,诸如企业各项财务报告,销售记录,业务员访问报告,企业平日剪报,同业资料卷宗,照片及影片等等。此类资料之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市场行销问题之发掘和营业成果之衡量评估。

B 外部机构调查资料,诸如政府机构之统计调查报告;金融机构之金融相关资料;学术研究机构或民间机构发表之市场调查报告。

C 外部刊物及索引类资料,如工商名录,外贸协会之贸易机会等。

D 专业书籍及杂志 二、文案调查之功用

文案市场调查报告之制作,提供市场信息,以供企业:

·拟定未来市场行销策略参考。

·洞悉行销活动得失利弊及改进建议。

·市场发展趋势及市场新契机提示。

·为未来实地市场调查奠定基础。

1 明确指明实地调查应调查问题。

2 节省实地调查费用及时间。

3 协助鉴定实地市场调查资料之准确性。

文案市场调查虽然有上述之功用,但先天上却有下述之限制,有待调查者努力克服:

· 使用之资料均为静态且为第二手资料,故不能满足企业对市场现况之动态,提供必要之资训。

· 收集资料易有遗漏或力不从心之感。

· 仅能作叙述性之市场调查。 三、文案市场调查之作法

文案市场调查之作业程序:

· 确定市场调查之基本目的。

· 拟定详细市场调查计划及相关人员之训练与工作分配。

· 展开相关资料之搜集。

· 评估资料可用性及作必要资料之摘要。

· 各种不同资料间调整,衔接及融会贯通。

· 调查报告制作及提供。

兹将各阶段工作要点分述为下:

1 确定市场调查之基本目的及必要之调查内容。

在此一阶段主要工作,应是:

·「调查报告使用者与「调查执行者深入沟通之后,双方对于调查目的,旨意及内容涵盖范围,必须建立目标共识及共通语言,以避免日后调查结果不适用。

·明确地,适切地订立市场调查目的,必要时应限定调查范围,避免调查问题订立错误或失之笼统,导致调查方向失之精准或贸然投入之缺陷。

·在双方晤谈之时,市场调查人可能缺乏企业该行业之有关知识及相关之常识,为使调查目标圆满完成,应主动要求必要资料之提供及其它必要之协助。

·又调查者应自我要求,对应有之该行业基本常识,作必要之自我充实,方能做深入调查,以得到有内涵有价值之结果与报告。

· 市场调查员必要时,应主动要求对方指定业务连络人,以协助调查时突发事件之处理。

·提交调查报告之最后期限。

企业实施市场调查之目的,一般不外有下述几种:

(1)  市场环境及产业状况研究

·社会变动情况分析

·经济变化分析

·技术进展,导致市场机会或威胁之增加研究

(2)  市场研究

·市场潜在消费容量分析

·市场习性及特征调查

·市场竞争情况调查

·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3)  企业行销策略评估

·产品研究

·行销通路研究

·商品促销研究及广告研究

·产品定价研究

(4)  其它

·未来时间市场状况之预测

·产品可能新市场之探讨

·其它相关市场调查事项

上述各项调查可依企业情况之需要,逐项分别作深入调查研究与分析依企业之调查目的及调查范围大小及深入程度,以决定资料搜集方向。

·了解「市场调查性质,为「叙述性调查抑为「验证假设问题之调查?以确立调查方向及应使用之手法。在文案调查时,以「叙述性调查为主,对「验证假设之调查作用不大。

·自由发挥「自身想象力,以展开并记录调查工作相关思潮,进而过滤及排列静思结果,以系统捕捉「调查目的及「构成调查骨架

·市场调查人员宜将「调查框架及轮廓与其它相关人员交谈,借助他人客观地评价,以「确定自己概念正确并补充遗漏之项目。

2 拟定周详调查计划及相关人员之训练

·详列各种调查目标并排列优先级。

·详列各种可能使用之资料及其来源。

·详列各类协助调查人员及具备学识能力。

·预计使用时间及最后完成日期掌握。

为能适时完成调查任务,必须妥善排程。通常使用方法有二︰

a.甘特图

b.PERT流程图

·调查成本之估算与控制,避免无谓浪费。

·调查人员之训练及工作分配。

3 查明可资利用数据文件内容及其资料来源,积极主动展开资料搜集。

在此一阶段主要工作,应为:

·从各种可能供应资料来源之处所,依其索引寻找可供利用资料及档案

·数据文件之来源处所有:

a 企业内部档案

b 书局杂志及报社

c 图书馆

d 数据库,如政府及学术单位数据库,加值网络,工商数据库

·搜集资料之基本方法:

a 从「一般性相关资料收集,逐步延伸至「专门性资料收集

b 先求「相关资料数量充足再求「品质完美。

·必要时主动函索资料

函索资料应有态度:

a 营造良好企业形象

b 清楚说明需要资料缘由及资料类别

c 函索数量适可而止

6 调查报告制作

·将融合整理后之资料,以「归纳法及「演绎法之手法,活用已整理完善资料,依其资料脉络显示趋势及重要内容,作成「调查结论,「具体得失检讨及「放眼未来之前瞻性建议。

·结论依重要程度顺序排列。

·报告内容应力求简明且与题目有关,避免行话及不必要之修饰词汇。

·仔细核对全部有关数字及统计资料,务必准确。

·在作成结论之时,应注意之事:

1. 一切有关实际情况及调查资料是否考虑了?

2. 是否有相反之结论也足以说明调查之事实?

3. 结论是否符合一般情理?

4. 立场是否公正客观?是否前后一致?是否严谨﹑细腻?

·文案调查资料不可能会完整的,因此调查报告之结论不可苛求十全十美。

·在报告制作之时,切忌:

a 过份自信,失之夸张。

b 失之保守,结论显之无力。

c 报喜不报忧,失之乐观。

d 失之琐碎,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e 使用难懂之文字与语言。

f 缺乏自我创见。

g 书写格式及内容潦草恶劣。

在文案调市场调查书面报告,其内容通常为:

1 题目:

市场调查题目,报告日期,为谁制作,撰写人。

2 调查目的:

简洁说明调查动机,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问题。

3 调查结论:

·对调查目的贡献。

·调查问题之解答。

·可行性建议提供。

·调查重大发现及因对之建议。

4附录

·资料来源

·使用之统计方法

为了表现调查者对调查内容之热诚与用心,要为「调查报告书穿上美丽的外衣,以增加调查报告之价值。

7 必要时,由市场调查主持人提出口头报告。

在口头报告之时,应有之作为:

·内容简洁扼要,抓住重点,有效地传达调查发现及建议。

·尽量使用浅显语言传达讯息,最好以行业通用语言。

·以热诚之表情转达思绪。

·运用活泼简洁的动态数据。

·热心讲解并澄清可能误解。

·鼓励质询,并作充分沟通。

8  市场调查主持人于报告递送之后,应继续作必要的接触,了解报告被采用的程度和采用后产生的实际成果﹔对报告内容或有不明白之处,做详细解说﹔从旁协助计划执行人员进行建议事项实行﹔如此,市场调查工作方告完成。 四、持续性进行文案市场调查

企业建立信息库(Data Base),平日有系统有目的勤于收集各类市场资料及档案,定期制作文案市场调查报告,以提供企业不少珍贵市场信息,以供决策者决策参考:

·企业在不同时期之业绩成效比较。

·企业在不同市场之业绩成效比较。

·市场变化之预警效果。

·企业在市场行销活动改进建议。

·提供市场可能之新契机。 五、文案市场调查适用范围

1 工业产品,以「资本财及「主要原料之厂家,它可利用「文案市场调查佐以「顾客购买动机调查之深入访问交互配合,可得精准结论。

2 高级特殊品,诸如高级汽车,高级音向之类市场行销调查。

3 国际贸易之出口企业对于进口地区之市场了解。

4 实地市场调查预备调查。

5 企业经常性市场调查。 六﹑文案市场调查之实例(略) 七﹑结语

企业经由丰富专业知识之市场调查人员精心策划,建立企业自身文案市场调查体系,以「耐心,「恒心,「细心及「主动创事精神,随时收集整理,分析各项市场信息,定期提供经营层相关市场行销报告,将是企业制定有效行销策略,改进市场营运得失及寻求市场新契机时不可或缺信息。

﹙1﹚ 资料内容是否适当?

a. 资料内容对所研究之市场调查是否适当?

b. 谁制作本资料?何时完成?为谁而作?

c. 如何摘取其有关资料内容?

d. 本资料是否支持本调查?原因何在?

﹙2﹚ 资料收集方法之检定,资料是否正确可用?

a. 资料制作人是否以公正立场制作本资料?

企业调查论文篇10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现状分析、改革创新方面,其中蒋彦(2008)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依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目前高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就如何正确选题,确定选题的办法,如何更好地将论文设计与工学结合紧密联系,在论文指导和答辩上体现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杨建芳(2007)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指出“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产学研三者互补而又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地磨合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白杨(2006)在毕业设计内容创新方面,提出了到被录用单位做毕业设计的观点;庄美男、林波(2007)对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与企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多专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等;杨载田(2003)提出以学生为本,对其进行创新性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开放式选题指导,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特别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选题权益,建设一支创新性指导教师队伍,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创作实践必要而足够的时间。王占九(2009)指出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进行改革,而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新范式。钟振宇、周明荣(2008)根据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孙小红、徐世举(2009)根据目前高职毕业论文的现状,并结合作者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提高高职毕业论文的几点措施:启动时间提前,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高师生认识,加强教师过程指导;有专项经费投入毕业论文工作。赵丽杰、赵丽萍、关晓彤(2007)提出通过对高职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科研和为企业服务的关系分析,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专门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研究相对缺乏,特别基于产学研模式下,分别从评价主体教师和被评价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反思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全面调查产学研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其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丰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细分研究。

2.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2.1 样本选择

为全面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从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两个利益相关者一教师、学生入手,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力求了解双方对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态度。2012年4月~2013年4月,课题组成员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7%,有效率为98.7%。同时深入学校在华南、华东、华北和四川地区的实习基地,向正在实习的学生以及已经顺利毕业留在实习基地就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回收率为96.7%。最终用于统计析的有效问卷数量560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2.2 数据分析

2.2.1 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1.1 对学生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不是很高“不满意”度和“比较不满意”度总体达到67.9%,“中立”项占到25.6%,“一般满意”度占到28.5%,“满意”度选项为0。

2.2.1.2 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的评价总体不是很高“无价值评价”高达48.7%,这是整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学要求。

2.2.1.3 对学生论文写作态度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评价不是很高“不认真态度”和“比较不认真态度”比率共占到42.8%,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实习工作比较繁忙,时间上和精力上不足,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不高。

2.2.1.4 学生选题的新颖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9.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选题缺乏新颖性。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历年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酒店人才的流失、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酒店的薪酬管理制度方面,选题普遍比较宽泛,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细致研究,缺乏新颖性,即使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有意义的选题方向,但是感觉学生无法驾驭,论文写作的质量依然不是很理想。

2.2.1.5 学生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8.9%的学生写作的论文与自己的实习工作不相关,这是导致很多学生对论文写作没有什么兴趣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情,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搜集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感觉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负担。

2.2.1.6 现行的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的教师觉得论文形式需要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改,35%的教师提倡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论文,12%的教师认为论文形式单一、意义不大,5%的教师提出改用其他形式。由此可见,现行的论文写作形式不太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特点,可以结合该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与学生实习工作相结合,寻求新的论文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2.1.7 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体系合理性,0.6%的教师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教师作为论文评价的主体定位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维度的取值明显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们也感觉到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亟待改革。

2.2.2 学生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2.1 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也不是很高,52.3%的学生选择“中立”项,“很满意”的情况只有2%,“比较满意”占9.7%,“很不满意”占到8.6%,“比较不满意”占到27.4%,“不满意”维度明显高于“满意”维度。

2.2.2.2 论文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无价值”的占到12.6%,“比较无价值“的占到27.4%,“中立”的占到48.6%,“比较有价值”占到11.4%,“很有价值”为0。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对自己论文的应用价值评价不高,这跟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对论文的态度有关系。

2.2.2.3 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4%的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不相关,47.4%的学生论文与有实习有一定相关性。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两者有效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冲突性。

2.2.2.4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希望注重论文价值,减少形式的束缚,27%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论文形式要求不符合自己的知识层次,26%的学生希望可以尝试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由此可见,学生希望实习论文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希望通过与实习工作的有效结合,通过实习体验完成论文写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把实习工作中的感悟和有价值的知识记录下来,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2.2.5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45.6%的学生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学生对考核体系合理性的认知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两个维度的取值要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学生们也希望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有所改革。

2.2.2.6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9%的学生认为“资料无法搜集”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36%的学生认为“选题与工作不能有效结合”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这些可以通过学生与实习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得到一定的解决。如果把实习企业的管理者纳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主体中,引导管理者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学生遇到的困难就会小很多。

2.2.2.7 毕业论文写作中各方面能力重要性调查

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他们发现自己在实习或者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能否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是自己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来“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在写作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内容需要经过论文指导老师的点拨,才可以明确思考角度和逻辑顺序。

3.改革建议

3.1 与企业管理者合作进行考评

鉴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可采取双导师制,即由高校教师和酒店相关人员组成。高校教师在理论研究上有优势,可以增加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酒店相关人员在实践经验上有特长,可以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系统,把企业管理者引入论文考核主体,充分体现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际运用价值指标的侧重。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论文的内容修改和论文成果的完稿,企业的管理者始终与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步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素养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可以有效引导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修改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学生和企业都可以在这一过程有所收获。

3.2 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鉴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般实行的“2+1”模式,第三学年全年在实习企业中度过,理论教学基本退出。因此可以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献搜集、市场调查分析、信息搜索与整理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基础准备能力。进入实习阶段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寻找感兴趣的选题方向,然后与行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确定论文题目,并确定论文成果的写作形式。然后在“学校老师+实习企业管理者”的双导师指导机制下,收集一定的基础资料,提炼出论文的大纲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调整后,开始在行业内部通过与实习管理者、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层的沟通,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然后进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完成论文的初稿。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做中期考核,对学生整个前期写作过程中的写作态度和写作量进行一定考评,并对论文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实训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实习过程继续征求行业管理者的意见,进行论文成果的修改。期间需要学生、学校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做好良好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束后,学生完成毕业成果的终稿,接受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定。

通过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控、评价,有利于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学校毕业论文工作,促使毕业论文质量呈现螺旋状稳步上升。

3.3 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改革现行的毕业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内容与实习工作的结合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学生在实习的参考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各评价主体都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

其考查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的贴近度、专业贴近度和训练的实效性。二是毕业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如科学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也涉及毕业实践中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完成毕业成果的态度,如钻研勤奋与否、与导师配合是否积极认真等。三是毕业答辩的评价,毕业答辩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经过—年的实习之后,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这部分主要是关于答辩论述思路和表达程度以及回答评委问题情况,如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回答内容是否深入和回答是否有很强的逻辑性等。

3.4 注重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

企业调查论文篇11

我国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在与外资连锁零售业巨头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在管理、技术和经营战略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但是对企业战略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所遇到风险的处理上还存在不足。外资企业发展速度超过本土企业,并以其规模优势及集团优势,同本土企业展开竞争。外资企业已不仅仅停留在一级城市,而且在二级城市、西部地区都有明显的扩张。在业态方面,大型超市、折扣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并进。战略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预测到企业在战略的制定、实施中潜在的风险,保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安全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连锁零售企业通过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企业风险,这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零售企业连锁扩张经营战略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战略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不仅要遵循基本的构建原则,而且在思路上要以一定的方法论作指导。WWw.133229.cOm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指标初选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需要选择一批在战略上成功和失败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但这样取得数据的难度较大,已有文献中对战略风险理论、风险因素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成熟,所以,本文的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体系是根据理论分析法与二手资料分析法得到的。指标初选体系的理论根据主要是企业生存因素理论,从现阶段我国大型商业连锁零售企业面临的风险出发,结合大型商业连锁零售企业交易次数频繁、交易关系不稳定、大多为现货交易、主要采用现金结算、技术含量低等特点,全面吸收、归纳、重组、增删现有文献中的企业战略风险指标从而得到的更为完善的连锁零售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方法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一种框架体系,它为进一步的指标分析或筛选、综合提供一个基础,实际的评价采用的最小指标集合,是对该指标体系框架做分析筛选或综合后得到的。经过初选的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外部战略风险和内部战略风险两个方面分类,外部战略风险指标包括:宏观环境、行业市场环境、供应物流配送风险;内部战略风险指标包括:战略本身的风险、战略资源、战略能力,战略资源又分为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战略能力又分为组织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我国零售企业连锁扩张经营战略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精选

在设置指标体系时,指标的全面性与其代表性是此消彼长的,按全面性的原则建立评价指标,则指标之间可能会出现较高的相关现象。高度相关的指标同时进入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各指标反映的信息出现交叉重叠,夸大该特征在系统分析中的地位,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使整个评价系统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妨碍战略决策者的正确判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初选出来的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1.我国零售企业连锁扩张经营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精选方法

指标的精选就是要进行指标体系的测验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是指测验每个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行性是指该评价指标的数值能否获得,那些无法或很难取得准确资料的评价指标是不可取的。正确性是指评价指标的计算内容、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都应该正确。整体测验主要是测验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完整性。重要性测验一般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议,然后剔除对评价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保留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完整性测验则是考察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已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最初描述的评价目的与任务,一般也是通过定性分析进行评判。有些文献中对指标的精选运用了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定量分析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剔除掉高度相关的指标,但它们都是对定量指标进行的操作,而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中不仅有定量指标还存在定性指标,所以本文采取德尔菲法来精选指标体系。

2.我国零售企业连锁扩张经营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精选过程

(1)组成战略风险指标体系精选的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以及专家所需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本文从研究需要和自身情况出发,主要征询了两类人士:一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请他们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本文初设的指标中挑选各指标的重要性;二是对管理学进行理论研究的战略风险问题的教授专家。选择了20余家大型商业连锁零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共40位,教授专家共10位,组成包括50位成员的专家小组。

(2)设计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根据可信原则和有效原则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各项目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来度量。采用分数与评价正向记分,分数越高,对该项目的评价越高(见问卷调查i)。

(3)第一轮问卷调查(见问卷调查i),根据反馈的50份调查问卷,给各指标打分,likert5级量表之中“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的分值分别-2分、-1分、0分、1分、2分,计算各指标分值,得到各指标的相关程度原始统计数据(见表1)。分值满60分的指标留用,分值不满60分的,继续第二轮的问卷调查,再根据第一轮问卷调查中各位专家认为应该添加的指标也做第二轮的问卷调查。

经过第一轮问卷调查确认的指标(见表2),有争议的指标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行业平均获利能力、供应物流配送、产品储运风险、订货满足率、准时交货率、战略复杂性、员工受教育程度、组织结构、价格竞争、广告竞争,新添加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薪酬与激励机制、企业文化。

(4)第二轮问卷调查(见问卷调查ⅱ),对回收的问卷统计分析方法同第一轮问卷调查相同,得到各指标的相关程度原始统计数据(见表3)。对第二轮问卷调查中分值满60分的指标留用,分值小于50分的指标,由于其在两轮问卷调查中分值都较低所以剔除,分值处于[50,60)之间的指标, 由于具有较强的争议,故进行第三轮的问卷调

经过第二轮问卷调查确认的指标包括:社会人文环境、供应物流配送、总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薪酬与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剔除的指标包括:行业平均获利能力、准时交货率、员工受教育程度、广告竞争。有争议性的指标包括:政治法律环境、产品储运风险、订货满足率、战略复杂性、组织结构、价格竞争。

(5)第三轮问卷调查(见问卷调查ⅲ),对回收的问卷统计分析方法同前两轮问卷调查相同,得到各指标的相关程度原始统计数据(见表4)。

经过第三轮问卷调查确认的指标有产品储运风险;剔除的指标有战略复杂性;有争议性的指标包括:政治法律环境、订货满足率、组织结构、价格竞争。

(6)组织专家座谈会

经过三轮问卷调查,我们共确认43个指标,剔除5个指标,针对还存在争议的四个指标,采用组织专家座谈会的形式,邀请相关专家就这四个指标能否影响连锁零售企业战略风险的评价做讨论。

邀请在问卷调查中对这个四个指标意见不一致的4位专家举行座谈会,经过专家的讨论研究,确认组织结构指标、价格竞争指标对连锁零售企业战略风险影响较大,故予以保留;政治法律环境、订货满足率指标对连锁零售企业战略风险影响较小,故加以剔除。

(7)确定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三轮问卷调查及专家座谈会,确定连锁零售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三、我国零售企业连锁扩张经营战略

企业调查论文篇12

关键词:

中国茶饮企业;市场调查;营销策略;研究

1中国茶饮企业与市场营销概述

市场营销,是指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所,用合适的价格提供商品的一种手段,其范围内容所涉及面极广,绝非只是广告,也不是纯粹的为了市场调研,研究市场营销者往往在此混淆,故此笔者在此加以强调。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分为三种:消费市场营销、工业品市场营销与服务市场营销。通过对消费品市场营销,即通过零售渠道直接销售给公众的特点定义,我们可以将中国茶饮企业定义为消费品市场营销的范围。对于中国茶饮企业的定义,许多研究者单调地、僵硬地以市面上的奶茶店、茶餐厅对之进行范围定义,这是不对的。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考察,中国的茶饮业虽在注重于快餐消费的当代,以奶茶店、茶餐厅、茶楼为主,但是也不乏茶馆、室内茶空间等的存在。而且,更有许多综合类型的茶饮企业存在,这些企业划分了功能区,例如,在大型的茶文化商城内,划分商业区、饮食区、休息区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型茶饮企业存在的多功能化、多服务化现象。笔者在此着重强调茶饮企业的分类与市场类型,是因为只有深入研究中国茶饮企业在市场上的类型,才可比较出近十年来茶饮企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才可得出切中肯綮的营销策略,这点尤为值得注意之处。故此,笔者的市场调研创见是,以大型企业的多功能化为启示,将会引领其他企业的营销方式转变趋向,针对此,营销策略的转变,当从以开发新产品或采取某种营销方式为主,趋向于综合策略为主。

2中国茶饮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根据市场调查,迅速做出营销策略改变,是市场营销的重点。市场上的信息是迅息万变的,如何得到信息,筛选信息,并在真实可信的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是策略研究的第一步。针对市场信息进行策略研究,再由之定出产品的开发创新方向,决定试销、实销的地点,设计销售组合,这是任何企业进行实际运营的第二步。茶饮企业在消费品型营销范围内,其决定性因素便是其产品更新与服务跟进,故此,对之进行深入的营销策略研究,包括具体的茶饮企业市场调查研究、茶饮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茶饮企业渠道营销策略研究意义重大。笔者在下文中,将对之进行深入探索,以供参考。

2.1中国茶饮企业市场调查研究

在市场调查领域,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与市场营销的目标相结合。原因在于,市场营销的目标往往便是企业的商业目标,即产品的市场份额,得到了详细的市场份额信息,进而定出详细的调查步骤,才能完满地完成市场调查活动。

一,调查目标。以中国茶饮企业为例,调查目标当定为茶饮在中国消费市场上的比例,由此可见中国茶饮业有多少市场份额。在既定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再订小目标,便是具体的营销目标,例如某种品牌的具体生产量,以实例举明,如格兰仕微波炉的营销方式,就是在既定45%的市场份额目标上,通过一系列降价措施所完成。故此,中国茶饮业在进行具体市场调查方面,不妨向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学习其经验。

二,详细步骤。在总体的、抽象的大目标的基础上,将之分为详细的具象的小型目标逐个解决,可以提高茶饮企业的销售效率。而且,此种小型目标策略的重要性还在于,市场是变化无端的,单纯的制定单一计划,往往跟不上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小目标却可以自主修改,例如,一号奶茶产品在市场上不受欢迎,那么在一号奶茶产品的生产线上可以减少生产,避免产品积压,增加成本支出,这是其一;又如,既定的实销地点因为政策因素会导致销售成本大幅增加,那么针对此种情况实行早已备好的B方案,可以很快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制定详细步骤的优点。

三,具体调查方法。市场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情况可以分为普查和抽查。普查耗费的人工和成本较大,只有大型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行业采用,抽查则比较适宜于茶饮类企业的市场调查。应注意抽查的人群和所用的方法。在茶饮企业方面,人群的设定,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在青少年中又以女性顾客为主,因为根据已有的二手信息,女生对茶产品情有独钟,所以人群选择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采取的抽查方法,则可以是内部抽查,或是外部抽查。外部抽查存在成本支出大,抽查对象有时不配合的弊端,而内部抽查,又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产品,故此,如何在两者间选择契合点,是所有茶饮企业应该因时因地做出适应的事,笔者在此不能盖棺定论。综上所述,调查目标、具体步骤、具体调查方法,是茶饮企业展开市场调查所需研究和注意的三个方面。

2.2中国茶饮企业的产品营销策略

无论研究何种企业的营销策略,首先都要从其产品着手,而结合茶饮企业对于产品的依赖度,研究其产品的营销的策略。其实产品的营销策略,不外乎分为产品的制作,产品的定价,以及产品的销售三个主要方面。下面,笔者将围绕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其一,产品的制作。产品的定义极广,既可以是成型的商品,亦可以是不成型的服务,但是严格来说,服务亦可以定义为商品。在论述茶饮市场时,笔者注意到,商品市场是无时无刻在产生变化的,就像流水般不会滞留。故此企业产品的制作,亦应不断创新,以此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在制作新产品的过程中,市场调研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简直是中流砥柱。笔者认为,新产品的制作:1.要符合科技的未来潮流;2.要符合消费者的现时心理,过时、过于新异的产品,大部分消费者都不会有好感;3.要考虑销售量与成本的关系。而这三个重要信息,都要从市场调查中得到,故此前文中论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从此处可以发现,亦可相互佐证。其二,产品的定价。价格战几乎成了现代企业必打的一战。但是据笔者分析,价格战的打法,则根据不同企业有不同体现。在大型高新科技企业上,体现为高定价,缓降价,稳低价;而在茶饮企业上,笔者认为亦应高定价,缓降价,但是不要稳低价。首先,茶饮产品,例如红茶类饮料,其内部价格弹性的变化小,通俗来讲,其价格幅度变动的大小都不会对消费人群造成太大影响,这点与手机企业是不一样的。故此,茶饮企业的定价,可以偏高。其三,产品的销售。此处的产品销售不等同于市场营销,只能说包含于市场营销之中。茶产品初期的销售,以试点营销为主,例如宗庆后在测试哇哈哈奶茶时,便选择只出一条生产线,试点定点并且是免费提供来促销其产品。

2.3中国茶饮企业的渠道营销策略

前面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了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即茶饮产品的市场,市场调查方法,以及具体产品制作与促销策略,在此,笔者将以实际方法论述茶饮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的渠道。第一,产业促销。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因为茶饮企业所卖的茶类产品,不管是奶茶等新型产品,还是绿茶、红茶等古已有之的产品,都包含了一定的茶文化在内,因此在产品现场,一定要结合茶产品的文化内涵。而在之前,也可以采取饥饿营销策略。第二,消费者促销。此处重在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与服务方式。在茶饮企业中,生产茶产品,所考虑的不仅仅在于茶产品,而更应注重于茶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甚至,相较于茶产品本身的促销,研究如何使茶产品门店为消费者所接受,更显得实际与合理。第三,贸易促销。茶饮企业作为生产企业,除非极大型的茶饮企业,不然其生产端与销售端是要区分开来的。那么,研究如何同零售商和批发商连线,并说服他们销售茶类产品就是贸易促销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此阶段,亦要强调茶饮产品的文化性,则茶文化的内涵,如此更可使零售商和批发商发现茶饮产品的内在市场潜能。

3结束语

茶产品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因此,在当代对之进行创新性的加工发展,使之重受大众喜欢,成为日常饮料中的主要潮流,既是商业行为,亦是文化传播行为。中国茶饮企业作为肩负传播茶文化与打造中国茶文化品牌的企业,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的全球性经济竞争下,中国茶饮企业唯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才能屹立于全球茶饮企业中而不败。

参考文献:

[1]王慧.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10(2):89+91.

[2]吴佩耘.后WTO时代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8.

[3]李雪岩.中国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的营销策略探索[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5):18-23.

[4]汪五一.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2-35+150.

[5]彭雷清.谷一茶饮市场调查报告[J].销售与市场,1995(8):44-46.

[6]毛国勇,洪长青.全球经济紧缩形势下出口型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09(15):54-56.

[7]张大义.论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改革与开放,2009(11):107-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