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06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1

2英语写作之过程体裁教学法

(1)提出

从严格意义上讲,过程体裁教学法是一套从国外引入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法。2000年,英国的RichardBadger和GoodithWhite两位学者在ELTJournal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成果教学法(theproductapproach)、过程教学法(theprocessapproach)、体裁教学法(thegenreapproach)三者的新型写作教学法。通过分析发现,以上三种教学法各有利弊,但彼此又是相互补充的,因此有必要将它们结合起来,从而取长补短。虽然Badger和White将这种新的教学法命名为“过程体裁教学法”,但实则是将成果、过程和体裁教学法各自的优势都结合到了一起。

(2)核心观点

Badger和Whit(e2000)指出,过程体裁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写作需要:关于语言的知识(knowledgeaboutlanguage)——成果和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关于写作的语境和目的的知识(knowledgeofthecontextandthepurposeforthewriting)——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语言运用的技能(skillsinusinglanguage)——过程教学法所强调的。第二方面,培养写作能力需要:开发学习者的潜能(learner’spotential)——过程教学法所强调的;为学习者提供输入(input)——成果教学方法和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过程体裁教学法将教师(teacher)、学习者(learners)和文本(texts)视作三种写作输入源,分别作用于写作的不同环节。写作教学应重视写作的情景(situation),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purpose),并充分考虑话语方式(mode)、话语范围(field)和话语基调(tenor),然后再生成正式的书面英语,最后成文(text)。

(3)引入中国

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的韩金龙教授在《外语界》上发表了题为“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Badger和White的理论,并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体裁教学法写作教学步骤”。此举开创了国内过程体裁教学法研究的先河(。赵霞,2010)韩金龙发现,虽然Badger和White对过程体裁教学理论进行了阐述,但却未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步骤。为填补这一空白,韩金龙总结了一个四阶段的教学步骤,即范文分析、模仿写作/集体仿写、独立写作、编辑修订。他还提出运用该教学法所应遵循的四项根本原则,为教学应用指明了方面。韩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与教育人士的注意,随后逐渐出现了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各类理论与实证探索。

3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经笔者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五年间关于英语写作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理论与应用探索,二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又包括了可行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对比研究)。

(1)理论与应用探索

孙艳华(2006)评价过程体裁教学法为“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新举措”,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体裁,并提高写作效率。郭燕和宋兰(2007)剖析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如何通过过程体裁教学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艾懿和杨福(2007)认为在雅思写作教学中有必要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让学生既从微观上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也从宏观上了解语篇建构。刘淑华(2008)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过程体裁教学法的“五阶段操作方法”,并提供了一套评估方案。赵霞(2010)探讨了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应用模式与优缺点,总结了该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张芒(2010)讨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必要性,评价该教学法为符合中国学生需求的有益尝试。任永东和张健(2014)的研究重点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他们分析了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这一阶段教学中的运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学习小组为合作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以个人写作成长记录袋为载体,有效实施过程体裁法写作教学模式”。笔者发现,以上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将Badger和White的理论作为基础,又继承了韩金龙的四阶段过程体裁教学步骤。在探讨教学应用时,尽管有实践者提出了有别于韩的教学步骤(如刘淑华的“五阶段操作方法”、任永东和张健的具体到合作形式、核心和载体的教学模式等),但它们都可被视为是“范文分析——模仿写作/集体仿写——独立写作——编辑修订”四阶段模式的延伸。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研究实则都肯定了韩提出的四阶段教学步骤的合理性。

(2)实证研究

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大致可分为可行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对比研究三类。首先,任荣(2005)对该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仍以14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沿用韩的四阶段教学步骤,最后对实验对象的英语作文进行分析,认为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可行,但也存在着不足。其次,有效性研究。高健、傅克玲和赵耀(2011)通过实验发现过程体裁教学法能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互助学习、丰富学生词汇方面发挥实效;马兰(2006)在韩金龙的四阶段步骤前添加了一个“前写作过程”,通过个案分析与成绩统计实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黄坚和李梅(2012)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过程体裁教学法融入到英语写作课的宏观和微观过程设计,确定了该教学法的现实指导意义。再次,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在将过程体裁教学法分别与成果过程教学法(孙春玲、冯国平,2009)和成果法(姚香泓,2010)相比较的实验中发现,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写作策略、灵活运用知识、增强写作兴趣方面具有优势。

4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领域的发展展望

目前,关于英语写作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研究已经从大学课堂延伸到了高中课堂,从理论探索发展到了实证研究,从探究“是什么”转变为“怎么用”。当然,当前的研究仍处于逐渐丰富、尚未成熟的阶段,许多理论有待深究,也期待更多、更有说服力的实证结果。展望过程体裁教学法在未来英语教学中的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向: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2

目前,传统的《法律文书写作》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法律文书写作》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法律文书写作》的实例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可以养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因此,实例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在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实践实例教学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实践实例教学,是把法律文书写作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以实体的身份参与其中进行学习。

我们把重点放在按实体的实际需要制订计划、寻找素材、起稿、修改、应用等写作过程和技能上,突出强调如何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写作行为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与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目的非常吻合。实践实例教学进行写作的模式是:1.建立学习集体;2.定题、小组讨论写提纲;3.写初稿;4.教师反馈;5.应用、反馈、讨论、修改(反复);6.最后定稿,即学生边学边用,老师边改边教,使学习、写作、应用成为有机整体。

教学设计主要是:1.课程组织以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实例为引导,以该实例应用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学写相互融合,最终得到完整的作品,做到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相结合;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开放教学模式,加大实例实践课开放力度,提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外部条件;3.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目标:1.对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重组,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与写作技能训练相互合理衔接,以及研究如何保证实践内容的综合应用性、时间的灵活性、操作的独立性;2.精心设计典型“实例”,融判断、分析、应用等技能学习于一体,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以下尝试。

(一)组织学习小组实践实例教学。

实践实例教学学习法律文书写作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组建模拟实体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自由组合,建立模拟实体并自主运作,搭造一个法律文书写作的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征、性格兴趣相投等因素,将其组织为若干模拟实体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5至7人。学习小组以实体出现,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的专业信息,加深对法律文书写作的认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交流,小组之间模拟社会上的社会活动开展法律文书写作学习。

(二)学习小组以实体出现,通过模拟运作,进行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活动。

通过接、办不同类型的案件学习公、检、法及律师文书的制作与应用等。写作学习的过程如下。

1.写前活动。写前活动包括定题、小组讨论、调查和写提纲。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设立主题,使小组讨论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在全班进行。在讨论完成之后,学生列出写作提纲、注意事项。在这一阶段,教师作为指导者,监控整个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帮助学生收集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

2.写初稿。通过定题讨论,学生的写作目标明确,也有了较丰富的内容积累。学生将获得的信息根据需要拟稿。拟稿本身是个应用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初稿时尽量注意细节,如各文种之间的区别。这一阶段是写作的主要阶段,教师要精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小组讨论改写初稿。学生完成初稿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同伴之间讨论和修改,使初稿发展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成品”。在这一阶段,学生讨论的重点还应在文章的形式内容上,例如: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文章格式是否标准等。

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每位学生对第一稿的内容加以修改。小组讨论—作者修改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几次,这样文章的形式内容能逐渐完善。

4.教师反馈并指导修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及指导修改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应贯穿于学生实践实例教学来进行写作的全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全过程,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有利于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

5.应用、修改并最后定稿。同学们不仅要以作者的身份看自己的作品,而且要学会以使用者、实践者的身份“用”作品,通过实践应用体会写作的细节要求,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定稿。这比传统的单向学习要立体可感得多。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写作技能也得到提高。

(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着重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

1.明确学习具体目标。明确学习具体目标,这是学习思路上轨的重要一步。如“起诉书”这一章,要帮助学生理出学习思路,明确三个学习具体目标:(1)认识起诉书的涵义和作用;(2)掌握起诉书的特点和内容结构;(3)学会写作常用的起诉书。

2.提取学习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是一种学习“浓缩法”,利于学生领会课程内容的知识内核。教师对本章教学内容,可提取出十个知识点:(1)起诉书的涵义;(2)起诉书的作用;(3)起诉书的特点;(4)起诉书内容结构特点;(5)起诉书开头部分的写法;(6)起诉书正文部分的写法;(7)起诉书结尾部分的写法;(8)起诉书的难点;(9)起诉书的法律责任;(10)起诉书的写作要求。

3.导入实践学习训练方法。根据不同类写作课程特点,以讨论、应用为主,各个小组通过共同讨论及模拟应用,提高对起诉书的认识,共同分析研究起诉书的细节要点。学生自主参与模拟实体运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自发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四)应用效果。

事实证明,实践实例教学在课堂上灵活应用,不但能提高法律文书写作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它的优势在于: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可以进行优质的双向转化。学生学以致用的体会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单纯课堂讲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应通过对法律文书写作实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等角度的研究,明确法律文书写作实例实践教学模式描述,建立写作实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设计法律文书写作实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对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重组,建立相应的实例实践内容体系。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与写作技能训练相互合理衔接,研究如何保证实践内容的综合应用性、时间的灵活性、操作的独立性。融判断、分析、应用等技能学习于一体,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3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4

一、前言

纵观历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尽管学生总体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学生的写作平均分一直徘徊于7分左右(满分15分)。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主要应用的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成果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以最终作品为中心。近年来,我国引进了西方语言学界和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二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过程教学法,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其教学效果良好,已被许多教学实验所证实。

二、过程写作教学法

过程写作教学法又称程序教学法,是建立在语言交际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方法,被西方学者广泛运用于二语写作教学中。这种教学法旨在把教学的注意力从评价,评估学生的作品转向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写作过程,并在写作过程中酝酿、讨论、起草和修改等,提高认识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过程写作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反复修改并且更加重视写作的具体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认识过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通过写作而学习写作。

过程写作教学法体现了写作教学的本质,符合语言教学的发展规律。与传统的成果写作法相比,过程写作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注重写作的具体过程;改进作文的评阅方式。

三、过程写作策略实施

过程写作教学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包括写前准备、初稿、反馈、修改、编辑。这几个阶段形成一个渐进式“循环性”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直线性”的作业行为。

1.写前准备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多方向、多维度的认真思考,搜集和发现与题目有关的素材。

(1)构思。构思阶段又称酝酿审题阶段。在构思阶段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理清、明确写作任务的主旨及要求,并依据任务要求理出写作要点。

(2)激发思维。在学生自己各自动脑审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用词、词组、句子、问题或表格把所有出现在脑海中与题目有关的感觉、想法、细节、例子等列出一个清单。可以小组一起讨论,也可独自完成。激发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积极性,激活学生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启动写作的思路。

(3)拟提纲。经过构思和激发思维这两个过程,弄清了主题思想、写作目的,选定题材、体裁,理顺思想的逻辑关系,学生可以集中构思,顺利的拟写提纲。提纲是对文章所做的一个计划,可用数字或字母标出文章的先后和主次顺序。

2.初稿

写前阶段的认真准备,可进入初稿写作阶段。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明确此阶段的重点是内容表达,而不必过多考虑句子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得当等一些形式上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需要示范、引导学生如何为文章开头,通过一些相关的技巧练习让学生了解主题句与发展句、发展句与支持句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学会写文章时不仅仅要扣题,更要明白只有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的文章才可能是好文章,最后提醒学生好的文章一定要有好的结尾。

3.反馈

反馈是整个写作过程的中心阶段,它介于初稿和修改阶段之间,通常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教师和同伴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审视学生的初稿,及时给出反馈信息。在实施过程写作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同级反馈,又称同级互评,表现为同伴之间在写作过程中的信息交换、协商。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互评的具体标准和细则,学生相互就文章的长度、结构、内容、语言表达进行具体互评并写出具体评语。这种评估与反馈模式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极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4.修改

修改的目的主要是更好的组织文章的内容和观点。修改过程分为课堂宏观修改过程和课堂微观修改过程。

(1)课堂宏观修改过程。宏观修改就是从大处着眼,重视文稿的内容和结构,并作出相应的改动,该过程以讨论、协商为主,学生通过多层面的意见反馈获得对文章宏观方面较全面的修改意见。基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实际,教师可将宏观修改需要讨论、商榷的基本问题明确展示给学生,包括初稿有无清晰、统领全文的中心议题或主旨,中心议题或主旨是否得到充分详实的发展和论证,每个段落是否都与中心议题或主旨相关,段落的先后次序安排是否符合逻辑,文体和写作目的、既定读者是否吻合,结尾是否简洁利落。

(2)课堂微观修改过程。微观修改主要是在句子层面对初稿的修改。学生自评过程主要完成对形成系统后的语言表达失误,如修改有关时态、名词单复数、冠词、单词拼写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系统前的语言表达失误,即学生由于不清楚复合句结构、不了解同义词差异及母语负迁移,造成句法结构等方面的错误难以被发现。教师可在批改学生修改后上交的二稿时统计、修改,再选择普遍错误在课堂的习作讲评时进行讲解。

学生综合考虑教师和同伴的反馈消息后,经过个人的认真思考和重审,不断地对初稿进行修改、加工、润色,最终形成成品稿件,交给教师作最后的评阅。

四、结论

过程写作法把写作看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不仅仅着眼于最终的写作过程成果,不再把重点放在诸如语法、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上。尽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程教学法还存在着局限性,如,这种教学法占用的时间较多;学生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削弱了研讨的力度和可信度等。但过程写作法的教学原理符合写作教学的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能动性。鉴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教师应该灵活而合理的借鉴过程写作法的教学原则,将过程写作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丰富写作教学的形式、提高写作产品的质量,力求使写作教学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促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缡鸣,刘红,陈艳.过程写作法在大学英语写作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4,(6).

[2]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界,2002,(5).

[3]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5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通过对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针对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理论学习《农业科技论文写作》难以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理论课与最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均不高,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改进本科生《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上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多种办公软件的出现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大量作图、分析、文本软件的出现使数据的分析工作变得相对简单,论文的呈现及写作更加方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具体地将科技写作中图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写作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较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缺乏兴趣;虽然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性强、结构固定,而图表的样式却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个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因此,纯理论的讲述,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写作实践与理论课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且本身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其次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课程结合不紧密,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两到三个学期已经完成这门课程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写作训练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关于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农业科技的写作训练,单纯进行理论学习,很难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练成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训练。因此,通过课堂的实际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二、结合Office软件及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Office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论文固定的结构和抽象的写作方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堂课上,一开始需要先介绍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这部分耗时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使得接下来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老师感觉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任务和目的难以完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简单讲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在学生掌握了论文结构的基础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软件来现场演示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图表制作的过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点进行逻辑框架的讲解,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改单纯的理论课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对Office软件界面都比较熟悉,且Office中的软件具有较多的数据分析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论课结束以后,要求学生独自运用Office硗瓿煽魏笞饕担经使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效果。

(二)Office软件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语言描述等内容。为更好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与课堂写作训练相互结合。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及烦琐的细节使得学生在平时理论课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现场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细节,而Word软件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描述的过程,以及论文的框架构成及整体逻辑。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Office软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论文写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细节的认识。实践证明,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教学与Office软件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图表分析数据、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农业类本科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的东西,应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以往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多半数据和图表来自课堂上的示例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在真正面对科研数据的时候,从实验设计、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到最终的结果、结论的描述,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和结论的区别等。因此,可以在学生掌握好课堂写作内容后,加大课后的阅读量,抓住前沿知识,最终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结果,利用Office软件自己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图表,运用Word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结语

将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软件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继续加强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将更多的软件也引入农业科技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李素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

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

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62-66.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6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颁布,以及高考写作评分标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中英语教师意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尽管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英语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困难。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写作教学仍然遵循传统的成果写作法。在成果写作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较被动,并且对写作产生了畏惧心理,通过引入“过程写作法”,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国内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应用的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成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最终结果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它忽视了写作过程的认知因素,即写作过程是循环的、非线性的。该教学法影响了写作教学效果,往往偏离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综观历年高考英语考试成绩,从总体上看,学生们的写作成绩相对于英语成绩始终处于基本徘徊不前的状态。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表达能力远远落后于语法、词汇和阅读能力[1],“有51%的学生作文缺乏细节,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写作内容的贫乏”[2]。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时下颇为流行的“过程写作法”(process approach)作了广泛的研究,常见论题主要涉及它的理论依据、操作过程、优缺点,以及该教学法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影响等[3],但关于学生如何通过过程法学习来提高写作能力,即“How to learn to write from process approach”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欠缺。

三、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一)过程写作法介绍

过程教育法,又称程序教育法,是建立在语言交际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方法,它被西方学者们广泛地运用于写作教学中。这种教学法在欧美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旨在把教学的注意力从评价、评估学生的作品转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写作过程,并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酝酿、讨论、起草和修改等――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过程写作法揭示了写作的本质和特点。Linda Flower和John R.Hayes[4]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写作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把写作行为分成三大部分:一是任务环境:包括题目、到目前为止所写出的文本;二是写作过程:包括修改、评估、转化等过程;三是作者长时记忆:写作者在写作时随时“进出”任务环境和长时记忆,交替进行写作过程所包括的那些步骤。

(二)过程写作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过程写作法强调大多数的写作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有意义的选择和决定由学生来做,使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学习写作,在讨论过程中提高写作技能。围绕某一主题,过程写作法的一般写作模式通常来说由五个阶段构成,即写前准备(pre-writing)、初稿(drafting)、反馈(responding)、修改(revising)、定稿(final draft)。

(1)写前准备(pre-writing):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针对题目进行认真思考,搜集素材,并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自由发挥和联想,合理组织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和内容,确定基本构想。这样,有利于启发思维,开阔思路,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动力。

(2)初稿(drafting):在初稿写作阶段,学生在经过写前阶段的充分准备后,将思路转换成文字。在初写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而不必过多地担心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以免打断思路,破坏思维的流畅性。如遇到用词、拼写或意义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可以用记号或空格来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学生边写边改的习惯,促使学生对写作形成积极的态度。

(3)反馈(responding):反馈是整个写作过程的中心阶段。学生完成初稿后,老师和同伴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审视学生的初稿,就文章内容与结构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初稿的修改;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初稿的成功之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4)修改(revising):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读者感,对潜在读者阅读期望进行考虑。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反馈信息修改自己的初稿,力图使文章的内容与观点更加清晰、更加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修改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技能。

(5)定稿(final draft):学生综合考虑老师和同伴的反馈信息后,经过个人的认真思考和重审,不断地对初稿进行修改、加工、润色,最终形成成品稿件,交给老师作最后的评阅。从以上可以看出,过程写作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互与合作,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从根本上改变昔日写作枯燥无聊和收效甚微的状态。

(三)过程写作法在引导学生学习及培养学生写作信心方面的作用

通过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实验表明,过程写作法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写作信心增强了,写作态度由以前的怕写、厌写,变成现在的积极写作。同时,通过以写促学,帮助其英语水平、写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的修改意识和对写作的本质看法。学生认为这种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写作的原有看法,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过程写作法提高了英语写作教学质量,为高中英语课堂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四、进一步完善高中英语写作过程写作法的几点设想

(一)做好学生写作准备工作

写前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写前讨论,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讨论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说英语的机会,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但在实验中讨论阶段显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词汇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在讨论时不能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次,多数学生头脑中的英语语言知识,尤其是句式储存太少,他们不得不用汉语的思维,英语的词汇,依靠语法规则来编造句子。

为了确保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备课时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安排、重难点的分布及小组活动的设计等。在讨论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要求学生围绕主题用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当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讨论,如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当某一小组有困难时,教师应直接参与讨论。这样不仅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而且能使教师体验活动的难易程度,便于对活动及时作出调整。

(二)重视过程写作法的核心――修改过程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过程,修改不仅仅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且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过程写作法中的修改也不是单一的纠错,它是写作者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作的过程,可以说写作就是重写或修改的过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修改观是过程写作法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5]。

(三)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过程写作法

在采用过程写作法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借鉴其它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积极改进写作教学的路子,灵活使用过程写作法,拓宽思路,自由发挥。比如说在第一次向学生介绍过程写作法的时候,先让学生对此法作简单的了解。第二、三次对过程写作法进行巩固,并有针对性、有侧重性地对每个步骤进行强化。在学生逐渐习惯过程写作法的过程中,其它的方法可以作为必要的补充。另外,对于不同的写作内容、写作文体,有时仅仅使用一种方法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因此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结语

写作作为一种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语言交际技能,同其他技能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如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关心,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作者。当学生理解了写作是一种过程,相信教师可以接受他们写的不完美的文章后,信心大增。而自信恰恰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写作教学法的优越性明显地体现在:它改变了以往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传统观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监督意识,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思想,有利于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养成。

针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我们亟需改进现行的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而合理地借鉴过程写作法的教学原则,力求使写作教学科学化、系统化,真正提高我国高中学生英语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界,2002,(5):11-17.

[2]张在新,吴红云,王晓露等.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45-52.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6-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河池学院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广西地方社会文化与经济建设为己任,努力提高办学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围绕这一目标,各专业、各学科和各门课程都必须进行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为此,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依据《河池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发扬文科优势,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走不同的人才培养路子”的方针制定了“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而作为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临转型的《文学理论》课程,如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这正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意义

河池学院是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基于此,我院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旨在探索适合研究对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培养卓越写作人才,服务地方建设

本论文通过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学好文学课,力求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卓越写作人才,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写作、文秘、宣传、编辑、语言文学研究工作,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同时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提供借鉴,从而在整体上改变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基本素质,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服务

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的开设以文学写作人才培养研究、桂西北作家群研究和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群研究为方向,以“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在教学科研中形成了以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为学术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具有学院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并逐步推进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计划,邀请更多的知名作家担任指导老师,吸纳更多青年学生,培养更多写作人才。这对尽可能提高学生对行业和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方面的文字能力培养也大有裨益。

3.摒弃“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的传统教育理念,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在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自身角色转变,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主体型人格”的养成。为此,要求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由接受性学习方法过渡到“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课堂也由传统的“教程”蜕变成现代的“学程”。通过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得到开启,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会得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对我们应用型的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二、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途径

文学与传媒学院写作人才培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区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改革目标,以实施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为杠杆,在《文学理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的实际能力,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专业岗位胜任力。具体实施的途径如下:

1.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立足于提高办学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最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改革目标是:(1)知识目标。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能满足卓越写作人才培养需求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及学术素养,促进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来指导阅读实践、文学欣赏与评论实践、创作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2)能力目标。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按年度分批次地培养在写作方面有突出技能,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能胜任各级党政部门的公文事务写作、各种传媒机构的新闻传播写作、各种文学体裁写作的人才,亦即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毕业时写作能力明显超过同类型学校的本科文科毕业生。(3)情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精神。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教学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更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维与个性品质、审美修养和个人品位,以求达到深化思想和丰厚情感同步进行,进而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稳步进行,最终实现写作能力与心灵成长同生共长,互助互进。

2.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群建设

文学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追求“统一”,力求学生“齐步走”。虽然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但这种模式的惯性仍或多或少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类课程只设专业基础课“文学理论”,专业选修课“美学”“民间文学概论”和公选课“中国文化概论”,这些课程都集中在一、二年级开设,由于没有相应的提高课程和延伸课程,考试结束后,学生基本把文学理论知识忘记了,举一反三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影响例如中外文学史和文学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乏独特的见解和应有的理论深度,导致人云亦云,论文的质量不高。针对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改革围绕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等三个课程群方向,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广西本土作家创作研究”“刘三姐文化事象研究”“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广西民间文学研究”“桂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等选公共选修课程。将课程结构从单一的专业基础课,变成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人文素质课等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设开放性课堂

传统的课程教学一般局限于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文学理论教材内容的不断刷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这才是学好文学理论最根本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模拟式、情景式、辨析式、调研式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直观性与实用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抓好第一堂课的第一个话题,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把教材的优势和难点教给学生,引起强烈的思考,提高对文学写作艺术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激活写作的欲望与潜力;(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精心设计文学课外活动(包括阅读训练、讲座及写作竞赛活动),拓展课程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在发挥“引导”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使用“讨论教学模式”,鼓励全员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师生互动打造平等对话的关系,促发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模态视角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文字模态、声音模态、视频模态等多模态形式进行教学,把单一的课堂变成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的多元信息台;依托学校网站建立相关课程的网络讨论区,设立课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专题学习网,实现课程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由此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

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如果要克服课程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知识的建构能力、阅读能力、作品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语言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它不仅考核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估;二是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力争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例如:利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的检测手段,但在整个评价分值中,应减少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接受情况的填空题、选择题的比重,尽可能地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一题多解的题等综合能力的测试;此外,灵活采取开卷、口试、小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来答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与以往任课教师或同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作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评价对象不同,在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相关教师群体、学生本人、学生团队、社会团体、汉语水平测试机构、汉语能力认证机构等组成。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使自己反思和诊断教学和学习活动,从而在教学和学习中自我调控、自我修正最终实现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8

引言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9

二语写作教学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种写作教学方法的产生都有自身的起因和条件。当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不再能有效地促进二语写作时,新的写作教学方法也就产生萌芽了。二语写作教学方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历史。一种写作方法的全盛意味着其消退的开始。一种写作方法的消退又意味着另一种方法孕育与发展的可能。

一、控制性写作教学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二语写作教学方法是由二语的口语和听力教学方法发展而来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听说教学方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在二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很多二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各种语法和句法结构。因此,控制性写作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控制性写作方法来源于Charles Fries的口语方法。他认为,就建构语言学而言,语言就是说话;从行为主义者的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就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学者Pincas认为写作主要集中在形式的准确性上。写作教学中要求严格使用控制程序,逐步形成习惯,避免由母语的干扰所造成的形式上的错误,切实增强适当的二语行为。所以,早期的二语写作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语言行为习惯,并针对这一目的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学生用所给的材料严格按上面的规定进行练习,这样写作中就很少犯错误,而且也能相对容易地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

然而,控制性写作方法强调的是语言结构的准确性,而不是语言的熟巧性和创造性。Erazmus 和Briere主张写作训练应该以自由写作的形式呈现,也就是作者取向的写作,逐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控制能力,提高写作的熟练程度。控制性写作要求写作者正确地运用以前学过的语言结构。语言教师就是读者,起着编辑和校对的作用,对作文表达的观点和质量不甚关心,而是注重语言形式。二语教学课堂是写作的背景,忽视了读者和写作目的在写作中的作用 。

二、现时―传统修辞写作教学方法

随着写作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意识到控制性写作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二语写作的需要。写作不仅仅是建构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要写出题材、形式广泛的作文。现时-传统修辞法开始在二语写作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方法是把母语写作教学中现时-传统模式的原理与Kaplan的对照修辞理论结合起来。Kaplan认为本国语对二语写作的干扰不是句型,而是修辞。所以要对学生进行修辞方面的训练,而不是句法方面的训练。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种修辞形式让他们模仿。根据Tony Silva的观点,这种写作方法注重写作风格、段落组成和文章整体篇章结构的运用、构思和训练。同时侧重训练各种各样写作技巧,如阐述、举例、比较、对照、分类、定义、评论和分析等。强调文章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写作文体,即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教师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训练学生段落和篇章写作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最后交上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句子、段落和篇章结构组织和行文能力,教师据此写出评语,给出分数。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语言学得的语言心理学意义。我国外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就是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我们称它为成果教学法。上的语言处理过程及构成的观点相吻合。

三、过程写作教学方法

西方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写作过程中其行为运行常常是重复性,其演进是非线性的。Tony Silva认为,“写作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线式的计划-纲要-写作的过程”,而是要像母语写作那样在创作过程中寻找新的思想。二语写作者在创作和表达思想时要用和母语写作类似的策略。Zamel认为,创作过程不是预设性的,也不是线性的,而是探索性的,创作就是思考的过程。Emig的个案研究和原案分析是对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它被认为标志着写作过程认知研究的开始。她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预先计划和编辑。要注重把作者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当作数据的来源。 Flower 和Hayes从70年代末开始对过程写作认知模式进行研究,大大推进了过程写作运动的进程。其观点是:创作过程中各种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反复发生,有可能是同时出现;创作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熟练的作者与初学者的创作是不同的。

按照以上学者写作教学的理论,二语写作不再是对语篇信息机械的、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课堂写作活动不再是学生单打独斗,教师仅有总结性反馈的过程;依托语法或语言知识,采用纲要-写作-编辑的线性写作模式渐渐走进历史。过程写作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适度的帮助和指导,要求学生初学写作时不要刻意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只关注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要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发现新的思想观点、新的句型、新的词汇的用法,积累积极词汇,熟悉写作风格,掌握写作技能,体验写作过程的乐趣。

四、均衡写作教学方法

Raimes认为,有多少教师就有多少教学风格,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学习风格。就不同或相同的时空而言,写作教学方法在某些方面完全可能是重叠的、或是共享的。在写作课堂上很少发现教师只单独采用一种方法而拒绝兼用其它方法。虽然写作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课堂写作教学活动不是由单一方法操控和渗透,而是多种方法兼容并蓄的过程。尽管这些技巧和方法的命名不尽相同,但它们有着相似或相近的理论与实践的假设基础。即写作本身是文本的建构,文本是创作的最终结果,写作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写作者是为了读者和特殊目的而写,写作过程既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二语写作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写作方法和策略相互作用,权重和均衡的过程。Hobelman 和 Wiriyachitra把他们倡导的方法命名为现作教学法(Modern approach)。其方法是把交际法与过程写作法相结合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以上理论通常有三种依据:(1)写作是为了与读者进行交流;(2)写作是为了达到特殊的目的;(3)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样写作被认为是目标取向的交际行为、认知行为,写作也是复杂的心智和情感过程。它要求学生时刻想着读者和写作目的。强调的是意义,而不是形式。写作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交流的行为。写作者心中要时刻装着读者和写作目的。写作者要有意识地预期读者阅读的期望、态度、兴趣和阅读目的 。

按照最新的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要求学生既要重视写作的过程,也要重视写作的产品。写作过程是独立学习的重要部分。均衡写作教学方法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机械的行为操练。总之,在写作课堂里要把以过程为主和以结果为主的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既要重视合作式的学习方法,也要强调给学生不同类型的范文进行学习的重要性,还要给他们大量的机会进行各种写作练习,以满足课外真实世界的不同需要。

五、结论

无论是控制写作方法,还是现时传统修辞方法、过程写作方法,或是均衡写作方法,二语写作教学方法体系或方法论都是学校教育演变和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既涉及语言因素,也涉及写作者的个体发展因素,同时还涉及社会种群文化因素。尽管每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主张不甚相同,但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时代性。二语写作教学方法体系既继承了语言写作的传统精华,也融进了时代的教育要求和特点。从强调写作中语法、句法技能的掌握和语言结构准确性的把握到主张写作的过程性和写作中方法运用的均衡性,体现了二语写作教学方法从重视语言知识到关注人的生长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其写作教学方法基本上学习和采用西方二语写作的教学方法。由于我们对其写作教学方法研究的历史不长,本土化程度不高,加之各种原因困扰着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以,汉语背景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10

1 理论背景

元认知的概念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他提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知识或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flavell,1979)。他还将元认知知识分为3类,即:“人(主体)的知识”,主体关于作为认知活动加工者的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包括动机、自我概念和写作问题;“任务知识”,主体持有的关于从事一项任务所需信息资料,以及关于完成任务所需努力程度的知识,包括文章知识、对目的的考虑和对读者的考虑;“策略知识”,关于达到某个目标或从事某项任务过程中所用策略有效性的知识,包括计划、组织、评价和资源利用。而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

吴红云在“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2006)中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提出在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实施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构想(见表1)。

2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意义

写作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它历经了从传统的西方修辞学到社会认知学的理论传承,从古典的修辞写作模式到过程化写作运动的范式转变,对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通过理论传承和技术创新,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事情(杨永林,2005)。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体现了社会认知写作理论和过程化写作范式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写作理论认为作者、文本、语境三要素在写作过程中互为条件,强调写作过程中社会性学习的作用。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以人(作者)为本(如评估写作中的强项和弱项及元认知体验等),强调优秀作文标准(文本)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语境);过程化写作范式认为写作是思维和发现过程,是动用某些策略创造的过程,也是逐步开发文本的过程,在信息搜寻、前写过程、写作过程、改写过程、编辑过程等主要活动中“循环往复”地进行,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反思(思维活动)、阅读及策略知识的重要性(信息搜寻),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融入写作过程的主要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是当代先进的写作研究和教学理念的结合。

若想了解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种原则是否能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教学问题,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契合点在于:(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2)强调学习的交际性和同伴合作精神;(3)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强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该原则并非仅仅着眼于某项具体的写作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甚至是终生学习的过程。这与我国英语教学的最根本要求是一致的。

3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途径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将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实施纳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以精读和听说课为主。写作课占的比重小;二是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总体语言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类型文章的写法(ur,1996)。该原则与大学英语精读课结合的方法是:在完成从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布置一项与精读课文题目相似的写作任务,进行写作练习。将精读课融入写作教学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可为学习者的写作输出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把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一直到写作的各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考察,扩展写作“过程教学法”到阅读这一准备阶段。此外,作文题目的拟订还应考虑到是否适合学生的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应用:实验研究

本文所提倡的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旨在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不专门开设写作课的情况下,采取将写作融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具体写作模式采用前文提到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检验这个构想的有效性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实践。为此,笔者在有关同事的帮助下,对某校2007级的非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15周的对比实验。两个班的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相仿(v2他们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写作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由同一个老师任教。实验班采用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进行写作教学,对照班也采用“扩展过程写作法”,但在教学中不实施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在实验阶段共要求学生完成了6次习作,写作文体有记述文、议论文、信件等等。实验前后利用课堂时间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和兴趣;另一个考察指标是学生的6次作文成绩。采用整体计分,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写作评分标准,由两位老师为作文评分。评分结束后,对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得出6次作文成绩相关系数均在0.75—0.79之间(相关性在0.01水平就是有意义的)。说明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可靠。取两位老师给出的分值的平均分,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作文分数,取6次作文分数的平均值,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检验这两个班的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从表2写作成绩对比中不难发现,由于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班学生的写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本次实验数据证实了以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指导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教学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成绩,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11

(一)课程性质

这们课程是我院文秘、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新媒体写作及其规律的跨学科、宽领域的新兴交叉课程。(3学分,48课时)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我校文化创意专业群服务,适用于文秘、编导两个专业,属于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职业基本技能模块,是写作工具课程,为后续写作类、策划类课程,如《应用文写作》《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传播》等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写作的相关概念和现象,掌握新媒体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特有规律。

2.能力目标:在对新媒体写作熟练认知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

3.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写作职业素养,做遵守网络伦理的高素质新媒体写作者。

二、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1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创学院“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成立,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专业教学计划在二年级开设了《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并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打造。第一轮课上完,学生反响良好,于是在2012级学生中,继续开设这门课程;2013年,文化管理系的文秘、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基础写作》课更换为《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此课程从2011年开设至今,已有三届学生。课程内容较新,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兴趣浓厚;授课地点均安排在机房,理论和实践比例为1∶1,注重学生现场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届学生均建立了写作交流平台――课程写作博客、微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强;考核方式以过程式网络考核为主,客观科学,符合课程特点。

存在问题:教法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度不够;学法方面,课程的新媒体特色体现不足;考法方面,考试使用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不能凸显课程的网络化特色。

三、教学条件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目前国内尚无新媒体写作实务方面的教材,仅有一本《网络写作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马宝民)最为贴近,因而本课使用的是这门教材;另外一本学术专著《新媒体写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何坦野主编)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目。因而,本课亟需自编一本《新媒体写作实务》自编教材。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扩充性材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辅导,作为自学的必要补充;二是开阔学生视野。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课程组还为学生精心选择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写作论》《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等一系列教学参考书目,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阅读范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后扩充阅读为辅的互动循环的良性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将实践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采用理论实践1∶1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引领、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在文科教学实践中独树一帜,教学效果得到了同事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意写作思维、能熟悉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的高素质学生。

课堂教学之外,笔者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及无锡几家新媒体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职场模拟写作操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新媒体创作比赛;开通网络写作平台,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在博客、微博、网络文学网站上进行写作,有些学生成为网站的签约,有些学生能够为一些企业进行微博、博客网络营销,培养了一批将文学产业化的学生。

(四)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组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习指导、练习题及按各章节教学进度书写的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授课用的课件等都上传到天空教室。集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为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供有机结合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1.建立了班级写作博客,作业、素材、教学资料等都上传到此博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是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依据。

2.师生互加微博、互为粉丝,课下能及时交流,实现即时互动。

3.将教学资料上传到学院天空教室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后自学。

(五)拓展教学环境――支撑课程的社团

成立于2010年的享创传媒社团最初创设的初衷就是跟《新媒体写作》课程互为支撑和补充。

1.课程指导社团。用课程理论指导社团学生进行创作,授课学生大多参加享创传媒社,在社团各类创作中,充分使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创作,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2.社团反哺教学。社团学生创作的优秀剧本、微电影、微信刊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案例资源,学生通过在社团创作实践,进一步加强和升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改革思路

新媒体写作是主体以新兴媒体为写作载体,在网络、移动、户外虚拟平台上进行互动式的写作行为和活动过程,本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是网络写作实务部分。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评论写作、网络广告写作、网络博客写作、网络文学写作。

课程内容紧扣“网络”二字,改革前,基本还是按照传统写作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也引用了博客等网络教学平台,但是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因而,要想充分体现课程的网络化、互动性特点,必须设置一套健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和教学体系,因而,将本课程的改革侧重点定为网络化教学方法改革。

五、改革内容

(一)课改重点:网络教学平台和方法的构建

此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和平台进行写作,因而我们的授课方式要体现课程特征,从教法、学法、考法三个方面都要体现网络化,因而要打破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方法。

(二)课改创新点:“平台网络化+交互即时性+资源开放化”的网络教学方法改革

1.平台网络化。

建立网络写作博客、微博作为课程教学平台,学生每次作业、课程教案、ppt、习题、素材都上传到班级写作博客,体现课程的新媒体特点。

2.交互即时性。

师生在博客、微博中互加关注,互为粉丝,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了最新博文,大家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并且可以马上进行评论。

3.资源开放化。

课程资源平台是建立在全国知名网站新浪网上,因此我们的资源是对外开放的,接受外界的考核和监督,任何人都可以对我们的作品进行评价,也可以学习我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三)具体改革内容

1.教法。

“六步”网络化教学方法: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理论讲解――指导实践――网络评论――总结提升。

案例导入,即每次精心选取一个最新的经典范例,让学生对该文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任务驱动,即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力下,认真听教师讲解理论;理论讲解,即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要点,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指导实践,即学生当场写作,教师巡回解答问题;网络评论,即课后教师、学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网络点评;总结提升,即上课前对上次大家的作品及评论进行系统总结,实现理论升华,并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以上六步,每一步都简单易行、落到实处,可操作性强。

2.学法。

采用案例思考、任务驱动、理论学习、现场写作、互动交流、理论升华“六步”网络化学法。课后自主学习用好课程博客、微博、网上在线交流、相关网站链接、历届优秀作品、讲课视频、教案课件等多种方式。

3.考法。

建立完善的网络化过程式考核体系。

六、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改革后的该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媒体写作技能为根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教学、学法、考法上都凸显了课程的网络特色。

教法上:“六步网络化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并随时跟师生进行网络交流,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新媒体写作理论素养和实际写作水平。

学法上:学生通过课堂听理论、现场写作、课后互动点评等方式不断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考法上:通过过程化、网络化考核能科学客观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对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一致认同。

七、下一步改革目标和设想

(一)整体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努力,计划将本课程建设成为一门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科学、完整,教学手段与方法先进,课程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校级课改课程。通过主讲教师带领项目团队做课程的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今后冲击校级、市级精品资源库做好准备。

(二)具体目标

1.构建网络化、开放式教、学、考体系。

2.完善教学大纲模块内容,使课程教学大纲与企业用人需求衔接一致。

3.编写《新媒体写作实务》讲义。

过程写作教学法论文篇12

遵循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规律,汉语写作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各种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

汉语写作知识的教学,在汉语写作教学中占有一定位置。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知识作基础。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是这样。学生掌握了较系统的写作知识,就会在写作的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更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更理性地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写作知识掌握得多了,也会变成自己的写作素养和汉语素养。《汉语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既重视 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过去的写作教学,还是现在课程改革后的写作教学,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能因为现在强调能力就变成空中楼阁了。

写作基础知识,一般指实用文体知识、文学体裁知识和作文写作技能知识。实用文体知识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常见文体的写作知识。文学体裁知识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知识。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各种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技能。

写作基础知识还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度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作文的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作文知识,指的是可以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主要用于回答作文是什么、为什么作文和怎么样作文的知识,又收作文的描述性知识,实用文体写作知识和文学体裁写作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作文的程度性知识,即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作文的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制订写作计划,安排写作时间,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完成作文,对自己的作文及作文过程进行评价,以及在写作中随时进行自我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作文的陈述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记忆而获得的,而作文的程度性知识,是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艰苦训练才能掌握的。

新编教材“写作导引”的前半部分,就是关于写作知识的介绍。如《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献给母亲的歌”,在“写作导引”中,就较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怎么写记人的记叙文”。这从知识理论上为学生完成本次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对常见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实践,一方面是对实用文体的规范训练,也尝试写一些文学体裁的文章。

常见的表达方式,第一是学习记叙的方法,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顺叙、倒叙、插叙、略写和详写等;学习叙述、描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第二是学习描写的方法,学会环境勾勒与具体景物描写;学会人物形象描写,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会抓住特点进行形象描写;会作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第三是学习抒情的方法,学习在叙事中抒情,在描写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会直抒胸臆,等。第四是学习说明的方法,会解说和阐释,会用比较、引用、列数字、举例、分类、下定义、设计图表等方法说明事物。第五学习议论的方法,逐步学会正反论证、反驳论证、并列论证、层递论证等,还要学会夹叙议等。

实用文体训练,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论文和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规范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和应用文,是我国文章的基本文体,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书面表达形式。随着生活中双向交流的日益频繁,应用文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后的作文训练,普遍强调文体的解放,冲破一些僵化的束缚,凸显写作的个的写作教学,还是要从文体的角度,作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打好实用写作的基础。

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一般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记叙文的类别,如记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等;记叙文的常用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记叙文的常用记叙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记叙文的写作基本过程,如收集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下笔成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记叙文的语言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