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8:00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1

2英语写作之过程体裁教学法

(1)提出

从严格意义上讲,过程体裁教学法是一套从国外引入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法。2000年,英国的RichardBadger和GoodithWhite两位学者在ELTJournal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成果教学法(theproductapproach)、过程教学法(theprocessapproach)、体裁教学法(thegenreapproach)三者的新型写作教学法。通过分析发现,以上三种教学法各有利弊,但彼此又是相互补充的,因此有必要将它们结合起来,从而取长补短。虽然Badger和White将这种新的教学法命名为“过程体裁教学法”,但实则是将成果、过程和体裁教学法各自的优势都结合到了一起。

(2)核心观点

Badger和Whit(e2000)指出,过程体裁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写作需要:关于语言的知识(knowledgeaboutlanguage)——成果和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关于写作的语境和目的的知识(knowledgeofthecontextandthepurposeforthewriting)——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语言运用的技能(skillsinusinglanguage)——过程教学法所强调的。第二方面,培养写作能力需要:开发学习者的潜能(learner’spotential)——过程教学法所强调的;为学习者提供输入(input)——成果教学方法和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过程体裁教学法将教师(teacher)、学习者(learners)和文本(texts)视作三种写作输入源,分别作用于写作的不同环节。写作教学应重视写作的情景(situation),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purpose),并充分考虑话语方式(mode)、话语范围(field)和话语基调(tenor),然后再生成正式的书面英语,最后成文(text)。

(3)引入中国

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的韩金龙教授在《外语界》上发表了题为“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Badger和White的理论,并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体裁教学法写作教学步骤”。此举开创了国内过程体裁教学法研究的先河(。赵霞,2010)韩金龙发现,虽然Badger和White对过程体裁教学理论进行了阐述,但却未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步骤。为填补这一空白,韩金龙总结了一个四阶段的教学步骤,即范文分析、模仿写作/集体仿写、独立写作、编辑修订。他还提出运用该教学法所应遵循的四项根本原则,为教学应用指明了方面。韩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与教育人士的注意,随后逐渐出现了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各类理论与实证探索。

3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经笔者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五年间关于英语写作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理论与应用探索,二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又包括了可行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对比研究)。

(1)理论与应用探索

孙艳华(2006)评价过程体裁教学法为“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新举措”,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体裁,并提高写作效率。郭燕和宋兰(2007)剖析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如何通过过程体裁教学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艾懿和杨福(2007)认为在雅思写作教学中有必要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让学生既从微观上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也从宏观上了解语篇建构。刘淑华(2008)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过程体裁教学法的“五阶段操作方法”,并提供了一套评估方案。赵霞(2010)探讨了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应用模式与优缺点,总结了该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张芒(2010)讨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必要性,评价该教学法为符合中国学生需求的有益尝试。任永东和张健(2014)的研究重点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他们分析了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这一阶段教学中的运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学习小组为合作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以个人写作成长记录袋为载体,有效实施过程体裁法写作教学模式”。笔者发现,以上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将Badger和White的理论作为基础,又继承了韩金龙的四阶段过程体裁教学步骤。在探讨教学应用时,尽管有实践者提出了有别于韩的教学步骤(如刘淑华的“五阶段操作方法”、任永东和张健的具体到合作形式、核心和载体的教学模式等),但它们都可被视为是“范文分析——模仿写作/集体仿写——独立写作——编辑修订”四阶段模式的延伸。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研究实则都肯定了韩提出的四阶段教学步骤的合理性。

(2)实证研究

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大致可分为可行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对比研究三类。首先,任荣(2005)对该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仍以14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沿用韩的四阶段教学步骤,最后对实验对象的英语作文进行分析,认为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可行,但也存在着不足。其次,有效性研究。高健、傅克玲和赵耀(2011)通过实验发现过程体裁教学法能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互助学习、丰富学生词汇方面发挥实效;马兰(2006)在韩金龙的四阶段步骤前添加了一个“前写作过程”,通过个案分析与成绩统计实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黄坚和李梅(2012)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过程体裁教学法融入到英语写作课的宏观和微观过程设计,确定了该教学法的现实指导意义。再次,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在将过程体裁教学法分别与成果过程教学法(孙春玲、冯国平,2009)和成果法(姚香泓,2010)相比较的实验中发现,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写作策略、灵活运用知识、增强写作兴趣方面具有优势。

4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领域的发展展望

目前,关于英语写作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研究已经从大学课堂延伸到了高中课堂,从理论探索发展到了实证研究,从探究“是什么”转变为“怎么用”。当然,当前的研究仍处于逐渐丰富、尚未成熟的阶段,许多理论有待深究,也期待更多、更有说服力的实证结果。展望过程体裁教学法在未来英语教学中的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向: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一、体裁教学法的基础理论 

(一)体裁教学法的理论背景和依据。教育工作者们在二战后发现,尽管各国都在义务教育普及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即便接受同样的教学,还是有许多学生因为无法通过考试而进入高一层次学校进行学习,并且劳工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因为家庭的经济地位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智商高低,因而他们在学业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无法用先天因素来做出合理解释。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来努力探索在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一背景之下,澳大利亚学者Jim Mart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框架上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方法—— “体裁教学法”。 

(二)体裁教学法的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教育社会学有机组成“体裁教学法”,两者相铺相成。一方面,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实现将系统功能语法与社会现象的结合,从而跳出语言学科的限制,使其运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教育社会学理论,并且可以证实一些假说。 

二、体裁教学法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结合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要注意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事项: 

(一)明确“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体裁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完全不同。通常的教学模式被一分为二:或者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体裁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例如,在解构这一教学步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阐述对不同体裁的看法,以此来掌握学生对某种体裁的熟悉程度,因此教师不必干涉。但是在其后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利用范文分析其谋篇布局时,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也逐步为教师所掌控。 

(二)组合“体裁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在将体裁教学法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时,应该注意摆脱其具有的“规定主义”,防止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体裁教学法指出,只有受到体裁的肯定,创造性才能得到认可。而这一主张只是教导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适应主流社会的固有模式,必将导致学生批判意识的缺失。另外,有许多篇章中的体裁不是唯一的,而是很多体裁的有机结合体。例如,在记叙文中,为了突出主题,会适时的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这本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运用体裁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如: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整体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注意不同体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让体裁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优势。

(三)注重“体裁教学法”在课外的延伸。课堂上,常借助英语教科书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教科书的编排科学,合理。一个个专题的构建洋溢着时代气息,而且信息量比较大,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不能将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而,“体裁教学法”在课外的延伸显得尤其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原则。 

1、从学生需求出发,选择材料。课外延伸的阅读材料不计其数,如果是从课本中阅读材料的某一点出发,辐射出去,会有很多角度。只是一味贪图材料的多样性必将导致学习的失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裁教学。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在于让学生具备什么,而且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既有的英语阅读基础,帮助学生走向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激发兴趣成为课外延伸的取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才能更有效的学习。在课外阅读资料的选取方面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让学生多渠道的开拓视野。结合体裁教学法的特点,可以精选阅读材料。在体裁教学法实施的起始阶段,可以先根据不同的题材,筛选

[1] [2] 

出与课堂上的讲授内容相对应的篇章,借此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一、体裁教学法的基础理论 

(一)体裁教学法的理论背景和依据。教育工作者们在二战后发现,尽管各国都在义务教育普及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即便接受同样的教学,还是有许多学生因为无法通过考试而进入高一层次学校进行学习,并且劳工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因为家庭的经济地位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智商高低,因而他们在学业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无法用先天因素来做出合理解释。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来努力探索在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一背景之下,澳大利亚学者Jim Mart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框架上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方法—— “体裁教学法”。 

(二)体裁教学法的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教育社会学有机组成“体裁教学法”,两者相铺相成。一方面,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实现将系统功能语法与社会现象的结合,从而跳出语言学科的限制,使其运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教育社会学理论,并且可以证实一些假说。 

二、体裁教学法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结合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要注意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事项: 

(一)明确“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体裁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完全不同。通常的教学模式被一分为二:或者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体裁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例如,在解构这一教学步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阐述对不同体裁的看法,以此来掌握学生对某种体裁的熟悉程度,因此教师不必干涉。但是在其后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利用范文分析其谋篇布局时,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也逐步为教师所掌控。 

(二)组合“体裁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在将体裁教学法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时,应该注意摆脱其具有的“规定主义”,防止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体裁教学法指出,只有受到体裁的肯定,创造性才能得到认可。而这一主张只是教导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适应主流社会的固有模式,必将导致学生批判意识的缺失。另外,有许多篇章中的体裁不是唯一的,而是很多体裁的有机结合体。例如,在记叙文中,为了突出主题,会适时的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这本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运用体裁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如: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整体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注意不同体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让体裁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优势。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4

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为何是监督审判权的利器

司法的公平与高效,只能建立在司法独立的基础上,而司法独立的本质就是法官独立,也即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正如马克思所言:法官除了服从法律以外,就不应该有任何上司。从这个角度来说,检察院监督、人大监督、公众监督等只能是外在的监督,而且只能是基于法官在审判中是否违反程序,以及是否明显违反法律等方面的监督,而对于审判内容本身是否符合法律与公义,无法进行监督。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可能成为监督审判权的唯一良方,理由如下:

(一)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有助于裁判规则的形成。法官裁判是一个理性运用法律的过程,而裁判的经验内化于审判本身,西谚有云: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这种包含裁判经验在内的裁判规则的形成,只有二途:其一,法官的师徒制式的传授;其二,依靠学者与律师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而且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所形成的裁判规则,是基于理性与对话而形成的,有助于克服法官在封闭环境下形成的职业偏见。

(二)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有助于将不断发生的社会生活纳入司法秩序。无论是成文法传统,还是判例法传统,法律(包括法律条文和判例)相对于现实生活的展开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运用法律裁判案件时,就必须尽可能克服这种滞后性,将不断发生的社会生活纳入法律秩序的统治,这正是法官审判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则是学者与律师有意无意将现实性内化于案件讨论的过程。而法官在未来审判时,会因这些评论的影响,间接地将之带入司法秩序中去。

(三)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有助于法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可以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官、学者、律师间对法律适用认识的统一性;其二,通过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可以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纳入法治的视野来考量,从而规范社会。

上述三个理由导致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客观上就形成了对审判权的监督。其一,评论形成的一些规则,会影响到后续相同或类似案件的审理;其二,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必然会考虑评论者可能的意见,客观上可以防止法官的肆意行为;其三,法官在审理案件与撰写判决书时,会更加注重说理,因为只有强化说理,才可能受到评论者的好评。

强化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的具体司改路径

强化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应是本轮司法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本轮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高效与公正的司法,而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是其题中之义。因此,强化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围绕生效的裁判文书形成一个评论市场,应是当下可以做出的努力。

(一)所有生效的裁判文书一律公开上网,为评论者提供评论材料,涉及国家机密与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但是,这两类案件必须设立严格的认定程序,建议统一由最高法院认定,并且设定严格的保密期限,凡超过保密期限的案件,自动解密。另外,不得以商业机密作为不上网公开的理由,因为涉及商业机密的案件,当事人完全可以选择仲裁的途径来解决。

(二)法官在裁判中可以引用评论意见。在成文法传统中,法官在裁决中是不能将评论意见作为法源加以引用的,但是可以在说理部分加以引用。如此,可以使评论者关注评论意见的采纳,以此为激励,推动评论市场的活跃与繁荣。

(三)再审法院与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要关注评论意见。再审法院与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要建立跟踪评论意见制度,及时汇总与研究对生效裁判文书的评论意见,在决定再审或行使检察监督权时(包括抗诉等方式)要将评论意见纳入考量的范畴。

(四)建立学者、律师与法官间的职业转换机制。欲使评论对法官审判权发挥更加实质的影响,还需建立评论者的主体——学者与律师更为便捷地进入法官队伍的渠道。同时,亦始终保持法官进入学者与律师行业的渠道。这样就可以实现评论者与裁判者的实质交往,更有助于评论对审判的影响。有效的评论市场形成还有赖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同努力

当采取上述具体措施后,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才可能日益活跃,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评论市场:学者以评论意见被法官采纳为动因,进而形成学者在人才市场中的“价格”;律师以评论意见被法官采纳为动因,进而形成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价格”;法官基于评论市场的压力,更加自律与谨慎地适用法律,不断强化裁判过程中说理的成分,进而以“说理”来征服案件当事人。如此,法官独立才是真正法治社会的真谛。在当下中国,有效的评论市场的出现,除了上述司法改革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外,尚需通过学者、律师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出现: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

体育专业;竞赛裁判;能力培养

一、前言

依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制定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应了解并系统掌握专项的竞赛理论与方法,而且能够胜任基层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同时力争达到国家二级裁判员的等级标准。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后,实际的竞赛裁判水平,不论是对竞赛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还是临场实践的操作环节都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领域就是地方的中小学校,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课外活动指导与课外竞赛训练等方面,而基层中各项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更离不开扎实的与竞赛裁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基本功。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学习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应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体育专项竞赛裁判工作本身就是专项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院校在制订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方案时,会在培养目标里将学生掌握的基础的竞赛裁判知识和技能进行明确的阐述,学生掌握竞赛裁判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专业技术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扎实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基本功,既要求学生了解相对应的各专项技术动作的结构与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目的就是为学习竞赛裁判技能打下牢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可以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各专项的技战术内容,深入分析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专项技战术的学习对促进竞赛裁判工作掌握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宏观上掌控,细节上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竞赛裁判学习环节的课时比例情况。

依照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学的初级阶段会安排各个专业技术内容的普修课程,课时在50~60学时不等,而且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10%~15%。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对所开设的所有专业技术课程的竞赛裁判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达到初步掌握各运动项目的规则和竞赛方法,对于临场竞赛裁判实践能够基本完成。在普修课程结束之后,后面阶段的学习就是专修阶段,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取向选择一项专业技术进行下一步深层次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不论是时间跨度、课时总数还是学生的精力投入都要大于普修阶段的学习。专修阶段总课时安排在180~200学时左右,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20%~25%。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不论是普修还是专修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首先认为所学专项技术竞赛裁判的学时数偏少,尤其是在专修阶段,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就是抱着对该项目裁判工作的强烈求知欲才选择该项目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实践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就是学生认为在安排的竞赛裁判学时中,理论学时安排偏多,实践操作环节学时明显不够,学生临场实践的机会太少。因此适当提高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情况。

在保证了一定学时前提下,对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学习能否落实到实处是关键。通过走访多数体育院校的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了解到,学习过程中竞赛裁判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没有及时更新最新执行的各专业技术规则与裁判法,实践学习过程中对各专业技术裁判员基本功的练习强度不够是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过程中体现的主要问题。竞赛裁判理论主要是对专业项目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论讲解,是学生全面了解运动项目规则要点、竞赛方法等内容的主要途径,对这个环节的熟练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后面实践操作的质量。尤其当前流行的几大球类项目,它们的普及率、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都很高,因此对应的规则和裁判法在最近几年调整和修改的频率加大,而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如果不能对这些竞赛裁判理论变动前后贯穿,及时补充学习最新内容,势必会影响到该项目的竞赛裁判实践环节;而实际临场实践环节是对理论层次学习的检验,能反映出理论阶段学习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返回重新梳理和讨论相关理论要点,然后再实践,如此反复才能真正熟练掌握竞赛裁判技能。所以,要落实好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

对于专业教师在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中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阐述。首先在竞赛理论教授环节,通过访谈调查相关专业的教师,发现他们部分在各自的专业项目上都有着多年丰富的竞赛裁判经验,多数有着国家一级裁判员的称号,少数还是部级及以上裁判员,多次担任高水平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尽管如此,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方面发现,专业教师在讲解竞赛理论时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部分教师没有教案,个别使用下载的WORD文档作为幻灯片,只有少数教师会配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完整的PPT。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而言,在课堂讲授环节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践学习环节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裁判基本功的学习抓得不够紧,多数是因为学时少的原因把裁判员基本功的具体步骤环节一带而过,学生也只是学到皮毛,对每项基本功的适用场景、运用时机都不能深入的学习和体会,导致底子还没打厚,就直接进行临场的实践操作,而且教师对临场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纠正普遍忽略,多数抱着考虑不出现大的失误就没问题,这样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状况最终会导致顾此失彼,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竞赛活动开展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竞赛裁判工作情况。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经过普修和专修两个阶段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后,基本具备了各专项二级裁判员的执裁水平。校内举办的运动会和组织的师生各群体项目的竞赛及市级水平的各种竞赛都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检验临场执裁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调查访谈多数从事竞赛裁判工作的学生对学校创造的临场锻炼机会感到满意,并能够顺利完成竞赛任务;由于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对自己的执裁要求严格,所以对于临场出现的竞赛裁判问题也能够独立思考,认识和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映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后面即使有集中讨论的学习机会,但由于执裁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回忆问题时难免疏漏,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复出现。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解决,一是指导教师亲临竞赛现场,对学生出现的临场执裁问题通过暂停或中场休息等间隙时间及时指导;另外对比赛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同学的细节问题教师可以记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或让跟随的学生及时记录比赛各种情况,以便赛后统一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还有就是在关键比赛场次指导教师可以亲自上场执裁,现场给学生做示范,效果会更佳。

四、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在安排竞赛裁判学时时,适当提高理论学时数和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在落实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时,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

3.在课堂讲授环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

4.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必须重视裁判员的基本功学习,在进行临场实践时基本功的学习要贯穿始终。

5.对于组织的各项目竞赛活动,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指导教师应通过现场指导、亲自示范等多种途径及时解决。

作者:郭杰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天聪.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何旭初.普通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04).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6

体裁(genre)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的分类,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结构和惯例紧密相关(Kress,1985)。体裁分析是语篇分析的新发展,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该分析法超越了语言的表层描述,注重探讨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试图解释特定语篇所具有的认知结构。

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语言教学中,“体裁教学法” 成为二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理论依据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理论依据

1.体裁。“体裁”最早被用于文学和修辞学研究,后来人种学家将其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在语言学领域中语言学家们对“体裁”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界定。目前国外从事体裁理论研究主要有三个学派:以Swales,Bhatia为代表的特殊目的英语学派(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以Halliday,Martin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chool,SFL )和以Miller,Berkenkotter & Huckin(1993)为代表的北美新修辞学派(North Rhetoric)(依次简称ESP学派,SFL学派和NR学派)。

ESP学派中的Swales最早对体裁做出界定,认为“体裁”是一组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交际事件。这一定义又被Bhatia进一步阐释为:(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

SFL学派中的Martin 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某一特定文化成员参与的社会交往过程”。Eggins把体裁定义为“使用语言达到的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他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种已被承认的社会行为就有多少种类型的体裁”。

NR学派的Miller认为体裁是“社会行为”,在“作为社会生活的体裁”一文中,她指出“体裁不是分类的形式名称,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建立在典型修辞活动上的、规约的语篇分类”。

三个学派对体裁的界定在本质上一致,即交际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同一体裁的语篇具有基本一致的图式结构。然而,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仍存在某些差异,使用者可以在不破坏其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创造性,创作出符合特定情景的语篇。

2.体裁分析。体裁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体裁分析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表层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所以,体裁分析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解释性。体裁分析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语言学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语篇的体裁特点;社会学方法则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以及影响语篇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方法分析语篇的认知结构和构建策略,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在语篇中实现的理据。因此,体裁分析不仅关注语篇的语言特征的描述,更重视解释语篇的构建理据,探讨语篇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

二、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是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运用到课堂语言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裁能力(genre competence),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体裁教法根本宗旨是让学生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以帮助他们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对于体裁教学法,尤其是显性教学(explicit teaching),三个学派持不同的观点。NR学派大多数研究者反对显性教学,认为体裁在课堂上是难以捕捉、不可学得的,教师的显性教学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体裁意识可通过大量接触同类体裁的语篇而不断渗透获得。体裁知识与得体的交际行为不是通过课堂指导学得的,是在参与日常活动和职业生活中自然习得的。因此,基于该学派的理论主张的教学活动受到限制。

另外两个学派的教学理念则恰好相反。ESP学派主张显性教学,认为那些尚未渗透到目标文化中的二语学生,必须通过有效的体裁教学才能了解体裁规约。这一学派的教学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语篇进行体裁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语篇的宏观结构和语言资源特征。SFL学派也支持显性体裁教学,该学派研究者认为,体裁教学的目的就是解释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只有显性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各类体裁。因此,学生需要教师通过范文分析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才能掌握语篇。Martin等人设计出“Teaching-Learning Cycle”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示范分析(Modeling)、共同协商写作(Joint negotiation of text)、独立创作(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ext)。整个过程涉及大量的师生和生生间的交往活动,通过理解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讨论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交际目的、构篇机制、语法修辞等特点。这些教学活动涉及大量的语言输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三、体裁教学法的综合评价

从实践应用层面可以看出,将体裁理念应用语言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显著。然而,该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体裁法;艺体类专业;有效性;调查分析

一、研究背景

1、艺体类专业学生写作现状

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当中,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语言能力的输出,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然而,中国大学生,特别是艺体类专业学生的写作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获得足够的语言知识输入,没有充分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遏止了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提高艺体类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势在必行。

2、过程体裁法及其理论基础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三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成果法、过程法和体裁法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英国Stirling大学的Badger和White(2000)综合了三种写作教学法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体裁法。过程体裁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互动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体裁理论为基础,以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三者的优势互补,达到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过程体裁法把写作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将写作定义为一种交际活动,为实现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某一交际目的而进行的社交行为,是高度约定俗成的。我国著名学者韩金龙(2001)将过程体裁法引入我国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提出可操作的四大步骤:分析范文、模仿写作、独立写作、编辑修改及完成定稿。

过程体裁法将三种写作教学法的优势结合起来,认为写作是受语境制约并由交际目的决定的一种交际手段,它既注重写作者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理解,又强调其应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通过分析范文、模仿写作和小组互改,写作者可以从范文、教师和同学三方得到对其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这一系列交互、协商、监控活动既能发挥教师和范文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合作意识以及学会评价、反思等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在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多大程度上比成果教学法更有效?

(2)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哪些方面能提高艺体类学生的写作水平?

(3)过程体裁法对艺体类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研究对象

为了检测过程体裁法对艺体类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效果,笔者于2010-2011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了一个学期(15个教学周)的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山东某地方高校音乐系、体育系及美术系三个系6个自然班12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三个系各有20人的控制班和实验班。

3、研究工具

本实验的研究工具有两个:作文测试和调查问卷。作文测试分为前测和后测,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就同一题目进行写作。通过对学生前后两次作文成绩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类来检测过程体裁法对提高音体美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性及有效程度。本实验采用的调查问卷是经过国内专家论证的、有效度信度的问卷,分实验前和试验后两次展开,其内容涵盖学生对英文写作的认识、态度和习惯。前测调查问卷是为了获取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对写作态度和写作习惯最真实的信息;实验后的调查问卷是用来比较两组学生写作态度和写作习惯的差异。

4、研究方法

本实验选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常见文体――议论文作为范文分析的文本,借助作文测试和调查问卷获取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实验前后选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六组音体美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写作态度及写作习惯的变化。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作文匿名上交,分别由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和笔者按照四级评分标准进行批改,取两个分数的中值为该学生的作文最终得分。

5、研究步骤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成果教学法。成果教学法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写作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即教师提供“刺激”,学生作出“反应”。学生的写作完全在教师的支配下进行,学生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同时,成果法看重写作成品的质量,关注句子层面和段落的模仿,强调语法的正确使用和语言的准确性,它包括四大写作步骤,即熟悉范文、控制写作、指导性写作和自由写作。实验组采用的是过程体裁法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以下四步:(1)分析范文。教师分析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讲授不同写作体裁对应的不同社会语境、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及交际目的,总结其体裁结构、语言特点,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体裁的要求、形式和内容。(2)模仿写作。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议论文的知识,将其体裁要求、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内化”到自身的写作活动中。(3)独立写作。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和相关的体裁知识进行实际创作,独立进行提纲的撰写和初稿写作的过程。(4)编辑修改及完成定稿。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作文互批,充分发挥教师最大能动性和学生的合作互助优势,使学生不断调整完善作文。

三、数据讨论

研究表明,实验前,音乐、体育和美术三个系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语法、内容、结构及总分四个方面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值相差无几。实验后,三个系控制组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语法、内容、结构及总分四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实验组中,除音乐系的学生在内容方面无显著差异外(P>0.05),音乐、体育和美术三个系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语法、内容、结构及总分四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P

四、结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艺体类专业学生中,接受过程体裁法的实验组学生在作文得分上明显高于接受传统成果教学法的控制组的学生。

2、过程体裁法能有效的提高艺体类专业学生组织作文结构、恰当使用语言和选择适当写作内容的能力。

3、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表明,在过程体裁法的指导下,艺体类专业学生增强了英语写作的信心,并对写作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正逐渐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五、对教学的启示

1、教师和学生更新角色认同和教学模式

在过程体裁法的指导下,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由过去传统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监督者和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支持者。同时,学生也应顺应时展,转变思想,发挥艺体类专业学生独特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应鼓励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商互助式交流互动式学习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建构知识能力的能力。

2、有效利用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过程体裁法第四项实施步骤编辑修订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进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在写作过程中,信息反馈表现为作者根据他人对自己初稿的评价对其进行修改,进而使文章能更有效地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通过信息反馈,学生可以交流师生、生生间的观点,找出差距,调整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认为,人类的自我学是通过他人像同伴或老师来调节的。学生正是通过反馈信息的体重是和指引不断地修改初稿,加深对写作技巧及相关知识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理解差异,尊重情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焦虑及学生的自信心等,认知和情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为努力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条件,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培养,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艺体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检验我国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表现和指标。实验证明,过程体裁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艺体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能为艺体类专业学生的写作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BADGER R,WHITE 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J].ELT Journal,2000,54(2)153-160.

[2]Vygotsky,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4)35-40.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8

中图号:H3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9451(2009)02-167-03

The Application of 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 in

Teaching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WANG Yajun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the paper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escribes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It turns out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reading competence.

Key Words:genre;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college English reading

2004年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一个新的教学观念:大学英语教学应更重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语篇分析,培养学生语感。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老师讲解为主,重点集中在辨认词义、分析语法结构、解释疑难句等语言的表层结构方面,忽视了语篇分析和整体理解等深层语义联系,忽视了阅读课本身所特有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假设判断、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认为阅读课的目的仅仅局限于扩大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而已,正是教学中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使学生缺乏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说,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思索。实践表明: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体裁教学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体裁及体裁教学法

体裁(genre)亦称语类,这是文学和修辞学常用的术语,最早是被人种学家正式引进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美国密歇根大学M Swales John在其名著 “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

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理论基础是把体裁概念和体裁分析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围绕语篇的图示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1) 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2) 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social meaningful constructs);3) 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 schematic structure) ,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借以培养体裁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

“体裁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运用“体裁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语篇模式,从而增强其理解语篇和创造语篇的信心。另一方面,从长远看,“体裁教学法”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学生熟练地掌握体裁的结构和依据之后,就能对这些体裁运用自如,从而更好的理解丰富多彩的语篇。

二、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1967年,古德曼借助心理语言学的观点提出了崭新的阅读理论,他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进程,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威廉斯(Williams Eddie)曾经给“阅读”下过一个非常简单的定义“阅读就是一个人看着并理解所写文字的过程”(1984)。随着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及对阅读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具备篇章知识,即阅读文章体裁结构的知识。为此,在阅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体裁意识,提高语篇教学地位

首先把语法规则教学重点转向语境、情景规则教学,即从语法词汇句子操练转向语篇教学,突出语篇的教学地位,由bottom up 转向top down, 以整体带动局部,以宏观牵动微观。体裁教学法特别强调语言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意义。所以针对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by such a story (a description, an illustration or an argument)?

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不知辩体,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章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选择典型文章,分析其体裁框架及写作特点,并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实践,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的时间延伸开来,避免其局限性。

(二)强调体裁的规约和程式,熟悉并掌握各种语篇模式

大学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体裁的文章,利用体裁分析帮助学生分析正式书面语中常见体裁:记叙文(narration)、描述文(description)、说明文(exposition)、论说文(argumentation)、新闻特写(feature)和报导(report),使他们掌握这些文体各自的特点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具体来说,对于记叙文和描述文,首先应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时间顺序,然后找出与它们有关的信息,按照文章中所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事件发展过程的顺序进行分析。

从文章的选材上来看,英语阅读材料大多都以说明文(exposition)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多用来向读者提供知识,传播信息,解释现象,表明观点等;而写作中多由举例,比较,对比,分类,因果,程序,定义,叙述型段落组成。研究说明文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说明文的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救护、饮食文化等话题。在议论文中,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区分文章的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或主题句,找出论据,研究论证,按照论点、论据和论证的递进层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 “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 “主张―反主张模式”(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 “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 “匹配比较模式”(matching pattern)。所有这些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直接面对的是语篇,“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读效率的 ”。因此,掌握其组成及其规律对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关注语篇情景语境,把握语域特征

明白了作者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步骤之后,每一步的具体意义表达和办事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这类问题包括:文章是有关什么样的题材的;语篇的交际者是谁对谁;语言的交际媒介和渠道,语言在交际情景中的作用等。

三、体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应用

应用这一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从而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范文分析

通过范文介绍一种体裁,重点分析其结构,明确语篇的社会目的。可以根据汉语篇章知识来确定课文的体裁类型,具体如:

1) 记叙文(narration)。这种文体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法,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记叙文有传记、故事、新闻报导、通讯、回忆录、游记等。第一,传记类: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第二,故事类:故事类文章多以人物、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故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展开叙述。

2) 说明文(exposition)。这种体裁的文章多用来向读者提供知识、传播信息、解释现象、表明观点等;多由举例、比较、对比、分类、因果、程序、定义、叙述型段落组成。在阅读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这是阅读理解说明文的关键。

(二)摹仿分析

选择一个同类型且结构类似的文章,要求学生以特定的方法分别进行练习。从而对所上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

四、结束论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体裁教学法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其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语篇的宏观认知结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大英教学中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因此,体裁教学法在中国阅读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还需很长一段时间,还会遇到很多问题。然而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且将其逐步应用到课堂中,在不久的将来,体裁教学法必定会成为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Swales John.Genre Analysi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to Train No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Basketball Referee

――Take ollege as an example

YIN Jie

(Teaching Se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Xucah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basketball referee curriculum for the study. Studies suggest that basketball loved by the students, but students referee lack of knowledge; college basketball referee courses have opened the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basketball referee courses focus 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portional allocation,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no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basketball referee; curriculum

本课题拟从篮球裁判课程建设的视角出发,通过进一步细化篮球裁判教学课程,丰富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其终身体育理念,创新篮球裁判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为篮球裁判界提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优秀裁判员。

1 设置篮球裁判课程的必要性

有益于校园篮球活动开展。篮球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是最受欢迎和参与学生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生基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开展的大学校园篮球运动需要裁判的执法工作。每学期在大学校园都会开展各种篮球比赛,虽然比赛层次低水平不高,比赛程序同正式篮球比赛相比有所简化,但对篮球裁判的要求则更多更细,裁判必须面面俱到,不仅要在场上正确执法,还要随时管理场下出现的任何情况。

有益于满足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篮球爱好。通过篮球裁判课程的学习,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由业余转向半专业,对篮球活动的理解更为透彻,技术动作变得更为规范。在课余的篮球运动和比赛中,也就减少了篮球场不必要的业余性的矛盾和争吵。

有益于丰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公共体育教学部负责实施,目前共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软式排球、基础体育、武术、散打、瑜伽、体育舞蹈、健美操、定向运动等室外体育课程,课程多偏重于教授和指导学生体育运动实践,类似篮球裁判等带有专业性课程没有。因此通过开设这一课程,既丰富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也为其他类似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2 设置篮球裁判课程的有利条件

学生对篮球裁判课程学习方式熟门熟路。大学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课程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非体育专业篮球裁判员作为大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学校对篮球裁判课程管理有章可循。学校有专门管理和考核相关课程的部门――教务处。教务处负责对全校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管理办法,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审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计划并划拨经费;负责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等。

篮球裁判课程教学力量雄厚。公共体育教学部作为实施篮球裁判课程的主体单位,共有篮球教师8位,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建设合理,共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教龄最少为8年,最长为25年;部分教师获得过校级及以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在学生评教中1位教师排在全校教师第三名,得分为95分。

教师裁判执法经验丰富。有国家一级篮球裁判5人,二级裁判3人。每年篮球教师都会组织和参与学校篮球赛工作,多位教师曾参与2012年中美篮球对抗赛(许昌)(下转第70页)(上接第64页)等国际和国家篮球赛事裁判执法工作,最近又有3人参与市第七届城运会篮球裁判执法工作。通过多年的长期的各类篮球赛裁判执法工作,篮球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裁判执法经验,裁判执法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篮球裁判课程研究

3.1 篮球裁判课程的性质

篮球运动是综合性的同场竞技的集体项目,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需要裁判及时公正的裁决。本课程是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设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基础课中的一门选修课。

3.2 篮球裁判课程的目的

通过篮球裁判课程的系统教学,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篮球规则的理解,帮助吃透规则;提高篮球裁判的执法水平和能力;通晓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知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规则吃透,执法水平较高的初步合格的篮球裁判员。

3.3 篮球裁判课程的任务

以人为本,贯彻素质教育,促进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与提高篮球裁判基本理论知识和执法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调节,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篮球裁判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3.4 篮球裁判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熟悉大纲各部分的内容,钻研教材的要点和难点,创新教法,选择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施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激发学生对篮球裁判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篮球裁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执法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健身意识,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素质与心理方面的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

3.5 篮球裁判课程的内容

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理论教学:篮球规则的演变历史及其修改原则、篮球裁判员的等级标准及其培养;篮球裁判的教学和实践;篮球竞赛的组织和实施;身体素质。

3.6 篮球裁判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第一学期:篮球规则、800米(女)1000米(男)、考勤。第二学期:篮球裁判、15米空鄯蹬堋⒖记凇

考核方法:15米空鄯蹬埽涸诶呵虺〉囊惶醣呦呱献銎鸬悖龇⒖诹罘⒊龊罂技剖保苤亮硪惶醣呦撸檬执ゼ氨呦吆蠓祷氐狡鸬憬崾咳瞬馐砸淮巍@呵蚬嬖颍罕徊馐哉咚婊蛹嗫祭鲜κ种谐槿∪鲋教酰缓蟀凑罩教跎厦娴囊笙晗杆得鞴嬖蚰谌荩⒆龀鱿嘤Φ亩鳎咳瞬馐砸淮巍@呵虿门校涸诮萄П热讨校咳嗽诔∩现捶ü讨卸韵嘤Φ姆腹婧臀ダ鞒鲎约旱呐蟹#屑嗫祭鲜Ω璐蚍郑ㄓ惺质萍际跗蓝ǚ郑咳瞬馐砸淮巍

4 结论

篮球运动在高校有着良好的学生基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非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基本没有,学生裁判篮球知识缺乏。作为本科院校已经具备开设篮球裁判课程的条件和环境。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篮球裁判课程体系,重点在课程内容比例分配、考核标准等方面。

基金项目:校教研项目(编号02012112)

参考文献

[1] 闫育东.篮球裁判员晋级必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潘祥.对建立我国篮球等级裁判员考核指标标准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10

1.前言

作为篮球运动普及和提高的枢纽,裁判员的最佳培养土壤在高校,主要表现为:首先高校中有一支相对稳定而师德高尚的师资力量;其次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并且高校教师与专业裁判理论、实践的机会接触越多。因此,全面地调查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裁判能力的整体现状,了解各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基本情况、篮球裁判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情况、基本功掌握情况以及篮球专项学生裁判考核等方面的实施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六所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及体育学院资料室以及相关体育裁判网站查询。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章数百余篇,并对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类整理分析,力求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2.2.2问卷调查法

对所选河南省六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0份,有效率是98.3%,问卷已经经过信效度的检验,符合研究要求。

2.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思辨,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学习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情况

3.1.1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篮球规则就是由领导和组织篮球竞赛的权力机构指定并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它设定条件,明确职责,授予权力,做出规定,指明罚则,是篮球竞赛的法,是参加篮球竞赛人员必须遵守的比赛规定、技术标准和行为规范。篮球裁判法就是规定了各种情况下裁判员应遵守的分工与合作、占位与责任、手势与程度。另外还对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比赛开始和结束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高校学生对篮球规则和裁判法认识的程度非常重要和重要分别占15.1%和20.3%,而认识程度一般的和不重要的占到了大多数,马克思关于唯物辩证认识论上解释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所以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先从认识篮球规则和裁判法做起。

3.1.2篮球规则和裁判法实践运用的情况

在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项学生运用规则和裁判法在临场实践一些细节方面的掌握情况调查中显示,基本手势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裁判在实践中判罚违例和犯规时做出的手势是否大方、清晰、果断,能使记录台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观众一目了然等方面的调查,判断手势是否清晰、准确,非常好和好的占到47.7%;裁判员的占位和责任就是通过对学生裁判在实践中能够通过快速的脚步移动选择恰当的判罚角度而做出准确的判罚的调查,判断学生裁判在实践中能否选择正确的判罚角度,非常好和好的占到41.7%;转换与轮转就是学生裁判在实践中判罚违例、犯规、执球入界和得分时两名裁判员进行的转换与轮转,判断是否转换和轮转是否到位,非常好和好的占到42.9%。

3.2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裁判培养的影响因素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调查中得出,师资水平的影响占23.2%,说明高校的篮球教师足够胜任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可是教师责任心不强和组织教法不当的影响分别占到46.9%和59.7%,从中可以看出不是教师的水平不能胜任,而是教师没有用心的去对待裁判教学部分的内容,教法的组织这就要求具有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很快的去领会所教的内容,最后实践机会太少占到78.3%。

3.3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能力培养的对策

3.3.1加强学生裁判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裁判的绝对权威

篮球裁判员只有在遵循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体现其业务水平,才能树立起裁判员的绝对权威.因此,在裁判员的成长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进行职业道德的群体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把坚持原则、公正判罚作为裁判生涯的座右铭,使裁判员在场上所表现出的一举一动都合乎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这才是树立裁判员绝对权威的根本保证。

3.3.2要认真学习篮球竞赛规则和篮球裁判法

对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篮球裁判,必须认真学习、研究、熟读、读透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这是对每个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最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以及一般规定都应该熟记于心,只有学习掌握了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基本知识,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在理论的指导下,把篮球竞赛和裁判法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3.3.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创造临场实践机会

一名优秀裁判员的成长之路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通过有意识循环往复的临场实践活动,才能巩固对规则的理解和记忆,积累经验,达到公正、正确、公平的执法,从而提高实际执裁的能力。从调查中发现,经常参加裁判实践活动的学生的临场执裁水平比很少参加裁判实践的学生提高得快,而且往往水平越高参加执裁的积极性越高,越有自信心。因此,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并鼓励学员参加裁判实践是迅速提高学生临场执裁水平的主要手段。

4.结论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11

一、引言

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泛读课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快速而准确地从语篇中提取所需信息和正确理解篇章的能力。

泛读(亦称为英语阅读)是一门传统而且重要的课程,在新形势下要将这门课上好、上精仍属不易。纵观这几年对泛读课程的讨论,我们发现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派着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知识,偏重对词汇、句子、语法等表层语言形式的分析;一派则强调对阅读材料实现完整及深层次的把握,主张重视语篇的整体性及内在结构特点,并将语篇与体裁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前者属传统派,后者属革新派。本文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应该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讲解语言现象和培训阅读技巧,而应同时从宏观角度对语篇体裁进行分析实行体裁教学,重视语言信息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二、系统的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是读者借助于自身的语言知识与经验、阅读策略与技巧、背景知识等,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以尽可能准确地获取作者的意图,实现阅读目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就是大学英语泛读课的首要任务。泛读课堂教学大多仍然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精读教学模式,学习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他们尚未认识到将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作为课堂必需的一部分,在课堂内进行系统的传授和训练。而事实上,我们认为,以语法、词汇和语言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当属精读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训练才是泛读课题的基础。没有阅读技巧和策略的训练,泛读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与精读无异没有特色的课程。

1.纠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的系统训练,当从纠正不良阅读习惯开始。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高中的阅读习惯。有些没有良好的阅读姿势,喜欢趴着或歪着看书写字,有些有着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习惯,但通病就是缺乏阅读技能,无论阅读什么文章,出于什么样的阅读目的,都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同样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使用词典,潜意识地进行逐字逐句的默读或心读,细嚼慢咽,生怕有所遗漏,对所有语言点、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这种阅读方式既费时又费力,阅读到的只是字面的含义,影响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整体阅读理解,也影响了阅读兴趣,对阅读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略读、寻读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学会找主题句抓中心,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在阅读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根据教师的风格和班级特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2.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泛读,简而言之,就是泛泛而读,要广而博。但泛读课程课时量一般都非常有限,在课堂上实现泛读的基本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同时,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技巧之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将技巧和策略应用于实际阅读中,千锤百炼熟能生巧,才能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是技巧和阅读总量不断增加的自然结果。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阅读材料,或者将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并感兴趣的英语读物。在鼓励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监督阅读进展,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指导。

3.注重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内涵。

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差异问题。而且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很多学生虽然对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理解,但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宏观上应从不同的文化要素(包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民族心理差异等方面)切入,微观上可以通过文化内涵词、成语、典故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异域文化的内涵,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国外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三、体裁教学法

近年来,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人工智能专家都在阅读理解的理论方面,作出深入研究,从语篇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在体裁与体裁分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体裁分析法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语篇分析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1.语篇分析与体裁分析。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者Harris在Language(语言)杂志上发表了“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被看做是现代语篇分析的起源。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语篇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国际上《篇章》(Text)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语篇分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篇研究受到如此的重视,这是将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三四十年,应用语篇分析在四个层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

将其概括为:利用能学派的语域理论对语篇进行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语法修辞分析(grammatical rhetorical analysis);交往分析模式(interactional analysis);语篇的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前三种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语篇进行表层描写的阶段,而体裁分析恰恰是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语篇分析中的各种研究成果为建立语篇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方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随着篇章语言学、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体裁已进入语篇分析领域。体裁分析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解释性。它能够回答人们在创作特定语篇时为什么都倾向于这样而不是那样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体裁作为语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篇的产生具有约束力。在对语篇进行解析时,如果仅仅重视语篇的衔接手段或句际关系,忽略体裁分析,就很难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对其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的认识就更无从谈起。

2.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语篇和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文章都有着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不知其体裁,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体裁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抓住典型文章,分析体裁框架及写作特点,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体裁分析入手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模式虽然复杂,但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我们结合语篇实例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裁教学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s)是比较重要和普遍的体裁模式,一般可以分解为“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situation―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result)四个组成部分。以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泛读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第二版)第二册Unit 7 Passage A为例。我们来看第一、二段,作者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指出自己“as an American,I constantly found myself tongue-tied when it came to seeing guests off at the door”,并指出问题在于“an abrupt goodbye would not do,yet that was all I had ever learned from these books”。那么作者对此是何反应呢?当然是潜心学习勤学苦练了,在第二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勤学苦练的结果是“with a feeling of mission not only accomplished but surpassed”。下面列出其模式:

(In what situation?)?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Situation(情形)

I constantly found myself tongue-tied when?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it came to seeing guests off at the door.

(What happened next?) Problem(问题)

Chinese textbooks don’t tell how to see people?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off in real life but start out with the standard phrase.

(What is her response?)Response(对策)

Listening to others,picking up the phrases that ease?摇?摇

relations,studying up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at is the result of this?) Result(结果)

I can see the guests off with a feeling of mission

not only accomplished but surpassed.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体裁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常见的体裁结构和认知模式,在掌握基本的体裁知识后,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培养体裁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甚至创作出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

四、结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论述,我们发现,前面提到的泛读课程两大派系其实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但我们认为,如果仅仅强调阅读技巧训练,英语阅读课程就容易陷入反复枯燥的阅读做题训练,同时让学生只注重表面语言现象和语言要素,忽略了篇章中千丝万缕的逻辑、语义、整体结构和认知各方面的联系。把握篇章的整体框架是英语阅读教程的基本目标,但如果缺乏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大量阅读基础,强调篇章和体裁,强调超越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并试图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就成了空洞的口号,成了阅读过程中不可奢望、不可企及的高度。

因此,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语篇体裁教学,犹如雄鹰之左右翼,都应是英语泛读教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传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革新的体裁教学相结合,将“自下而上”的词汇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语篇分析相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兼顾,突破教学瓶颈,任雄鹰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1993.

[2]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潘文晋.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三峡大学学报,2009,(1).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80-03

随着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在篮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裁判 水平,已被纳入篮球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为此,本文通过对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裁判课 教学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并提出了“4+1”教学法,以期为提高篮球裁判教学效果,改进篮 球裁判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裁判课教学改革提供有 益的启示。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文有关的国内外研 究文献,包括教育学、课程论、统计学、篮球教学及裁判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和专业文献资料 。

1.2问卷调查法问卷经过10位专家的效度评价并修改后,共发 放4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40份。运用再测法,对同一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进行了再测量,相关 系数均在0.85以上,由此可认为调查结果具有可信性。

1.3教学实验法为检验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效果 ,于2004年9月~2005年2月对首都体育学院2001级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40名学生进行教学 实验。

1) 实验设计:采用对比设计方法,随机确定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2) 实验条件的控制:为保证实验效果的客观真实性,实验前制定篮球裁判临场考核表,在 征求高水平篮球裁判和权威人士的意见后确定相关等级的考核内容,对实验对象进行篮球裁 判理论和临场实践的考核,并对成绩进行均衡处理后,随机确定一组为实验组, 采用“4+1”教学法(图1),另一组为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两组的教学时数、教学进度、场地设备等条件均相同,课后不另 做辅导。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 与对照组学生再次进行理论考核和临场裁判技能的评定。临场裁判技能的考核评分均由非任 课的4名教师担当考官,其中,2名为篮球部级以上裁判,2名为一级裁判。每名学生由1名国 家级以上裁判和1名一级裁判共同评定。综合评定由理论成绩(占40%)和实践考核成绩( 占60%)构成。被同时测评的2名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出一名(由本实验设计者安 排)。学生的考评成绩取2人评分的均值。

1.4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处理与分析。

2研究过程

2.1实验前的工作

2.1.1学生对篮球裁判技能的认识与需求调查发现,40% 的学生认为篮球裁判技能很重要,50%认为重要,10%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不重 要。由此可见,篮球裁判技能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

2.1.2学生对当前篮球裁判技能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10%学生认 为效果显著,认为效果较差或差的学生分别占15%和5%。由此可见,目前的篮球裁判技能教学 在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上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

2.1.3学生对裁判法的需求 根据调查,40%的学生想了解裁判员的区域分工、移动和选位,30%的学生想了解裁判员的手势 和宣判程序,10%的学生想了解裁判员的赛前责任和赛前准备,这与目前学生在临场实践时暴 露出的问题相吻合。

2.1.4学生对规则知识的需求根据统计结果,比赛通则(包括跳 球、替换、暂停、队员在 做投篮动作、比赛开始等)、违例、侵人犯规是学生最想了解的内容。这三部分内容组成了 篮球规则的主要内容,每一部分均包含众多的条文,且多数为基本的概念和一般规定。学生的 选择表明他们对篮球的基本规定和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进一步加强辅导和进行深入细致 的讲解与示范。

2.1.5两组学生在教学实验前裁判理论、实践考核的成绩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实验前两组裁判理论和实践考核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异。

2.2实验中的工作

2.2.1篮球规则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2.2.1.1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法 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并举的方法,重点内容由教师重点 讲授,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多媒体立体式演示, 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帮助学生主动地 获取知识,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其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包括:违例部分分层教学内容、犯 规部分分层教学内容、裁判法分层教学内容。理论课时安排见表2

2.2.2培养方式与途径

2.2.2.1讲授自学并举,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充分利用了CAI多媒体的优势:课前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规则条款, 使学生“有备而来”。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制作的录像剪辑,然后向学生提出所 编写的各种案例,让学生思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运动 员组和裁判员组,运动员在教学比赛中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意识地营造实战时违例或犯规情景 。

2.2.2.2突出自主训练,加速裁判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具体方法 见表3。

2.2.3微格考核班的评价每次考核课时,教师对每个微格考核班 进行录像,教学结束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讲评,根据微格教学技能评价单(表4)采用定性和定 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样,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

3结果与讨论

3.1“4+1"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对篮球规则的掌握与理解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尤其 是运用题型,有 高度显著差异。说明“4+1"教学法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则概念,又能促进学生理解规则、并 能灵活运用规则。该法在理论教学中优于传统教学法的原因是,该教学法符合体育教学的直 观性、启发性和活动性原则,并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流,提高了信息转换率。尤其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和教学过 程中运用的CAI多媒体立体式演示,有效地克服了目前教材选择单一化、简单化和教学条件 、教学环境不足等问题,增大了信息量,抓住了裁判技能教学的主要矛盾,做到了教学时重 点突出、有的放矢。

3.2“4+1”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临场裁判技能 从表6和表7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在临场裁判实践考核和二级临场考核的成绩都好于对照组,差 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

3.4“4+1”教学法促进学生的自我训练和自我发展,有效地巩固所学的裁判知识与技能表8显示,“4+1”教学法结合了篮球裁判员培养的教学规律,根 据体育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的客观条件,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和一个 严格规范、具有学科特点的篮球裁判员培养教学体系。自我训练法的教学促进学生自觉地充 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互帮互学、自我训练和集体配合训练,进而解决了自主训练中练什么和 怎么练的问题。 3.5“4+1教学法”有利于裁判理论讲授与临场实践的紧密结合 由于篮球裁判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4+1”教学法除了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外,还充分 利用CAI等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记忆。对于一些常见的违 例与犯规情况,采用设定特殊场景的方式来强化和提高学生对类似情况处理的果断性和敏感 性,从而加速了学生对篮球裁判理论知识的掌握。

4结论与建议

1) “4+1”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模式,营造了一种双向互动的、知识自上而 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

2) “4+1”教学法在具体操作中吸取了分层教学法、理论学习CAI立体演示教学法、临场实 习无线遥控教学法、考核微格控制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一法为主,多法 相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