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5 11:32:47

管理系统论文

管理系统论文篇1

本公文系统实现了公文处理的自动化流转,包括公文起草、已发公文、待办公文、已办公文、公文委托、流程监控以及类别定制。系统完成了创建公文流的路径;起草的公文能按照已创建的公文流路径流转;能对其起草的公文进行统计及实时的监控;能够查看自己审批过的公文;能委托其他人代自己审批公文;能够添加、维护人员信息。

关键词:公文管理系统;B/S模式;;SQLSERVER

1引言

随着行政机关、公司企业公文电子化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电子化公文管理成为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的一个战略性课题,但当前公文管理技术与标准还不够成熟,为了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进一步研究开发适应新时代的基于Internet的公文管理系统,以提高公文办理效率,提升政府和公司绩效。

公文管理系统以数据管理为核心,在数据库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公文处理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检索、统计和传播。为了实现对公文处理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操作,就要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规范的数据结构,并使之适应公文管理的要求。提供网络电子公文管理功能需求实例是宣传管理部门的迫切要求。但是由于基层部门缺乏既精通公文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在参与系统开发建设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如缺少可供参考、借鉴的网络公文管理解决方案,很难提出准确、系统的功能需求。由于公文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优先和相对独立干系统开发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功能需求分析和编制工作可以在系统设计开发前进行。所以,公文管理系统需要深入进行功能需求研究,及时提供具有借鉴、参考作用的功能需求实例。

公文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上概括起来说是向着普及性和高层次两个方向发展。从普及性方面来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功能的增强和广泛应用,以微型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处理工具的、功能完善的公文管理系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管理者的欢迎,并且要逐渐地向着取代原始的公文方式的方向发展。

从公文管理系统应用的高层次上来讲,以大型计算机为中央处理机的分布式公文管理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大型主机联网,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加方便的信息渠道和支持。

从公文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看,传统的公文管理系统一般采用两层C/S结构,这种结构集中了大中型系统及文件服务器的优点,并有良好的系统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它一般应用于局域网。但是,随着信息的全球化,区域的界限己经被打破,人们己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只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共享信息,尤其是近年来的电子商务在Internet的兴起,已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迫使C/S模式从局域网(LAN)向广域网(WAN)延伸。如今,Internet己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互连环境,在Internet的环境下实现数据的B/S计算模式正是目前的流行趋势。因此,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密切地注意公文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尽量吸收各种有益的经验,积极开展对公文管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促进计算机应用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Internet的出现和发展己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随着Internet上信息资源的爆炸增长出现了新的问题。例如:有用信息的查找极为困难:Internet的响应速度越来越慢;WEB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得不到深入发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XML近几年来迅速崛起XML又称为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7CNL),事实上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标记语言,而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的源语言。XML具有对数据的自描述性和可扩展性,符合Internet进一步发展的需要,WK组织制定XML标准的初衷也是定义一种互联网上交换数据的标准,也是公文管理系统在未来的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ASP也向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公文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功能都达到新的高度。

2公文管理系统系统分析

2.1系统需求分析

根据公文管理系统的基本需求,本系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创建公文流路径。

员工能够起草公文,并且起草的公文可以按照已创建的公文流路径流转。

能够对起草的公文进行统计及实时监控。

能够统计查看自己审批过的公文。

能够委托其他员工代自己审批公文。

能够添加、维护员工信息。

2.1.1用户身份级别要求

即根据身份的不同对系统的使用权限有所不同。从权限大小大致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用户、一般用户。系统提供灵活的角色设定和权限的分配功能,每个用户的审批、通知、查看、归档可以在系统赋予。

2.1.2系统功能模块设置

公文起草

通过公文起草模块,可以创建要流转的文件。

已发公文

通过已发公文模块,可以查看自己发送的公文的详细信息,包括公文现在的所处的节、公文要流转的路径以及公文具体信息。

待办公文

通过待办公文模块,可以查看需要自己审批的公文,并对其进行审批。

已办公文

通过已办公文模块,可以查看自己审批过公文的详细信息,包括公文现在的所处环节、公文要流转以及公文的具体信息。

公文委托

通过公文委托模块,可以委托其他同事代替自己审批公文。

流程监控

通过流转监控模块、可以查看自己所发公文所处的环节以及已批环节的审批内容。

类别定制

通过类别定制模块,可以定制公文类别、流程路径、员工角色、部门以及管理员工信息。

2.2系统设计目标

公文管理系统可以满足现代办公的需要,在Internet上实现公文流。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有:先进性与方便性原则、功能实用性原则、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原则等。系统设计时采用较好的设备与技术,协议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能保证公文的正常运行,确保系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本系统总体目标是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科学的公文管理结合,实现了公文处理的自动化流转。

本系统首先要实现动态性和交互性。所谓的动态性就是能动态更新内容,如更新个人信息、公文信息、流转信息等。这要求与数据库有良好的连接;交互性则要求公文的及时审批和归档。

实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他人进入破坏数据库信息。

2.3开发环境

框架

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具有战略性发展的新一代开发平台,框架将Microsoft公司所有编程语言的开发环境同意起来,并且可以创建、配置和运行Web服务以及Windows平台的应用。在.NET框架中,所有的编程语言,从高层javascript到低层的C++语言,一律是等同的,他们都将生成托管代码,并且可以一次编写,随处运行。.NET框架还可以使不同的语言进行交互,即一种语言可以使用另一种语言所编写的组件。

的工作原理

在多数场合下,可以将页面简单地看成一般的HTML页面,页面包含标记有特殊处理方式的一些代码段。当安装.NET时,本地的IISWeb服务器自动配置成查找扩展名为.aspx的文件,且用模块(名为aspnet_isapi.dll的文件)处理这些文件。

从技术上讲,模块分析ASPX文件的内容,并将文件内容分解成单独的命令以建立代码的整体结构。完成此工作后,模块将各命令放置到预定义的类定义中(不需要放在一起,也不需要按编写顺序放置)。然后使用这个类定义一个特殊的对象Page。该对象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生成HTML流,这些HTML流可以返回到IIS,再从IIS返回到客户。简言之,在用户请求IIS服务器提供一个页面时,IIS服务器就根据页面上的文本、HTML和代码(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建立该页面。

采纳了包括Java在内的许多其它面相对象编程语言的功能和特点。把基本数据类型(字符串、整型、双精度等等)转换成带有属性和方法的对象;它还引入了Java类型的错误捕获机制(用Try和Catch);还把代码编译成微软中间语言(MicrosoftIntermediateLanguage,IL);它还提供了基于XML的应用程序配置。更重要的是设计面向对象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用任何语言实现。在本文中,我将比较语言和Java;不过与其它面相对象编程语言来说,现在本质上在走它自己的路。

2.3.4MVC介绍

MVC(Model/View/Controller)是一个设计模式,是国外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设计模式,MVC包括三类对象。Model是应用对象,View是它在屏幕上的表示,Controller定义用户界面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方式。它强制性的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使用MVC应用程序被分成三个核心部件:模型、视图、控制器。它们各自处理自己的任务。

模型(Model)

模型是应用程序的主体部分。模型表示业务数据,或者业务逻辑。

视图(View)

视图是应用程序中用户界面相关的部分,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

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工作就是根据用户的输入,控制用户界面数据显示和更新model对象状态。

2.3.5编程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

CPU:AMDAthlon(tm)2800+

内存:512MB

硬盘:80G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XPService

应用软件:SQLServer2005、2005操作平台

3公文管理系统系统设计

3.1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1.1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根据系统需求,本系统需要设计9张表。

人员基本信息表:公司人员信息保存在这张表中。

部门信息表:存放部门信息。

公文流转路径信息表:存放制定的公文路径。

公文类别表:存放公文紧急等级信息。

公文委托表:存放公文委托处理的相关信息。

管理系统论文篇2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社会要求的多样化、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建立‘种比较理想的生产系统(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绕生产系统(生产模式)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先后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生产系统。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副总裁大野耐一先生于1963年提出的准时生产制(JustInme—JIT),其核心是及时;1967年英国人威廉森提出了柔性制造系统(即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的概念,它是由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物料储运系统和‘钮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组成,能适应加工对象变换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等和里海(Leigh)大学的雅柯卡(Iacocca)研究所于1988年联合研究出来的灵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AM)提m要刖灵活的应变去对什}夹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美国人?詹姆斯·沃麦克于1990年提出了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LP)的概念,强调及时制造,消火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次废品、零库存进军;玑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简称CIMs)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一代制造系统。它以计算机来辅助制造系统的集成,侧重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集成与信息交流;关于虚拟制造系统(VirtualManufacturingSystem。简称vMS)的定义目前各国学者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笼统的理解是:在计算机内构造虚拟的生产系统模型,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较突出的如汪应洛所提出的精益.灵(敏)捷.柔性生产系统(也称高效快速重组牛产系统,简称LAF);刘飞提出的绿色集成制造系统(GreenManufacturingSystem,简称GMS)。LAF全面吸收了精益牛产、灵捷制造、柔性牛产系统的精髓,具有对市场反应快速、灵活;绿色制造系统则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客观地说,上述生产系统都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仍足同时也暴露出难以掩饰的缺点。如尽管LAF生产系也提倡在制造高质量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疋璺考虑顾客满意、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但是在环境护方面考虑得还不全面和仔细。系统一旦运行,许多面肯定小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在环境保护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考虑得比较全面、仔细,但是在如何快速反应、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则考虑欠佳,而且其涉及的范围仅局限于制造业。简而言之,目前市场在呼唤一种新的生产系统出现。但是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研究成果发表。

作者在国家提倡和谐与创新的背景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经济学、现代控制理论、法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基本原理,以保护环境、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以现有主要先进生产系统如准时制、精益、灵捷等生产系统的客观分析,围绕全面绿色管理(TGM)的内涵,以及基于组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论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保证质量为前提、提高效率为目标的综合生产运作模式———全面绿色管理系统(TGMS)。

2全面绿色管理(TGM)简介

作为理想的生产系统应该考虑比较全面,既能够重视环境保护、保证质量,又能够反应准确迅速。在这方而,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全世界已取得巨大成功,绿色管则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种新型的管理思想。

客观地讲,现有的绿色管理理论还不完善,其内涵尚需进一步发掘。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精华与绿色管理理论相结合,构成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一全面绿色管理(TGM)。

TGM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①全面绿色管理中的“全面”一词的含义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类似,即代表“全面的绿色概念”、“全员参与管理”、“仝过程管理”和采用“全面的技术与方法”。其中“全面的绿色概念”可理解为:绿色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绿色专指生态环境,广义的绿色则既包括了生态环境,又包括了生命、活力等延伸概念,质量也包括在其中。②全面绿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③全面绿色管理适用全世各类各级组织。④全面绿色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该理论目前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3网状组织简介

网状组织作为~种组织结构生存,它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能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符合企业发展的方向,其所具有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有效地处理多角化经营与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在企业界多角化经营与专业化生产存在的种种矛盾,实行多角化经营可以使企业规避更多的经营风险,而多角化经营必将给企业带来资源的分散,特别是整体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紧张,造成局部投入不足,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无法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已进入知识经济的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和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要求企业既多元又专业,如果不专业,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可是~专业,市场在变、机会在变,如果不找办法适当地多元或具备多元的条件,就会被挤压生存空间,也会被市场所淘汰。而作为网状组织可以把一个多角化经营的企业,或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有机地割裂为许许多多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小组织,这些组织在一个统一的协议下遵循一定的标准有效地运作。

(2)可以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增加企业的弹性和可再造性。俗话说船小好掉头,网状组织正是基于这一点,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打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实体,以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需要。

(3)可以降低企业运作的成本。状组织与层级组织或扁平组织相比,它是一个无上级的组织结构,抑或也只是虚拟总部、虚拟委员会、虚拟企业,这就大大减少了企业营运成本。(4)符合未来社会朝个性化、自由化方向的趋势。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将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互联网、可视电话、可视会议将全面进入每一企业、每一家庭,社会将朝着个性化、自由化方向的发展,企业从集中办公走向个体办公、家庭办公,而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能有效运作的团队,网状组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当然,网状组织作为一种组织结构,能否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4全面绿色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

管理系统论文篇3

“2002年中国年度报告”以铁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GDP以8%的增幅居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但变革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而引发新的功能。同时还促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并进,其中最显着的成果是催生了“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结构——即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科学技术,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和企业艺术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以系统方式作用于经济运作过程,并显现能动特性的新的序参量。

本文将对“文化参量”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属性,按其三大参量要素,即科学、道德、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定性分析。并就“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成功吻合,论证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伦理人”的崭新形象的文化成因。

一、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第一要素——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第一要素,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其功能属性在企业中的显现,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即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优先地运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流程的更新或新模式、新标准、新规程溶入营销、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运作过程之中,这通常被称之为现代企业的“科技文化”。且其文化素质之高低,是衡量和代表现代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尺度。用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生产力系统,无疑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构成现代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关键要素。因此,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必然集中指向,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培养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培养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课题。而作为企业,它必定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对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则侧重于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

有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势必提高员工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就能较好而主动地把握机遇,使之在科学上能有所“发现”;在技术上能有所“发明”,使企业处处洋溢着创新精神,而牢牢地抓住科学技术的“首创”性,在产品的研制开发或生产、经营、服务上占尽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旧我新”而立于擂主之位,以确保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企业有了崇尚科学的理念与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撑,员工劳动技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具备了先进的精神武器与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的物化过程,推动着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转化,企业员工将自已的智力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溶入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我们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2.开拓与变革生产资料的结构

生产力这一动态系统的先进性与发展状态,在物的因素上则为生产资料的结构状态及其所吸纳的科技成果。企业的“科技文化”建设,对此就将目标锁定于——一是对劳动资料的变革——以智能化、自动化的工具与设备;快捷而优选的信息;新型的能源;国际国内多渠道的资金——即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资金运动形式去变革劳动资料的结构,以取代落后的设备和陈旧的资源;以弥补资金的短缺与呆滞;二是,与此同时,必然相应造成劳动对象的结构变革,即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以消耗实体物质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步让尽量节省物质资源,转而以取之不尽的非实体性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以代之。或向地球的处女地,向海洋乃至向其他星体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或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高新科技于劳动对象,也不仅仅停留在改变其形状、结构、性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而是更深层次地“创造世界”。由于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日渐涌现和对物质资源的节约与爱惜,它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最终化解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消耗>生成”不等式的威胁。

可见,有科技文化素养的劳动者,与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造成的生产力的飞跃,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中的第一要素——科技文化动力工能的凸现。它不仅仅是企业,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核心要素——道德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系统的相应变革。道德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它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较之法律“惩之于已然”的后滞性,而独具“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深刻、广泛的属性。因此,它对社会的能动促进,其尽善功能不可低估。

由此可知,现代企业文化系统的复杂结构中,道德文化具有“系统核”的性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构建企业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而取其“尽善”之功。

1. 社会道德“序变”之果——公民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序变”就是要打破原来的结构,经“无序化”过程达“有序化”,从而构建新的“有序状态”。笔者曾著文预言——随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有序之后,将构建一种“有序的、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系统而代之”。2001年10月,中央所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是我国道德序变之果。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在实施《纲要》,实践“规范”的同时,构建自身的职业道德系统。

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海航,早在1997年就率先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守则》,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海航企业文化格言,以期全方位地建立“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道德文化系统。

2.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主题——职业道德

道德的功能在于,通过人们自觉的行动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惩恶扬善,使人们树立从善如流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财富共同创造;成果合理分享。作为现代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当以《纲要》为本,在企业员工中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在企业文化结构的功能中,它通过“工具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换,以达最终实现企业所追求的“整体价值”。故它集中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渴求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善为荣的“共享价值系统”这一崇高的社会目标。即通过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作用),使企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式运作中,获得“内在价值”——正当需求的满足。并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为社会提供丰硕的成果,以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优化——“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企业,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

3.道德文化尽善功能的实现机制

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在于确保企业内在价值的实现。其机制源于企业“共享价值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所谓“共享价值系统”,笔者在《21世纪新价值系统探究》一文中描述了它的特征——“主体多元易位、组织规范自由、运作协同共生、功能正向共享”。网络化的新型价值系统。而这一新价值系统的建立,首要条件在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道德文化素养。即满足共享价值系统对主体显示“工具价值”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的崇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在共享价值系统中,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即“人控系统”而存在。笔者在《系统功能求解》第十章第三节,“人控系统正向功能之‘根’——共享价值系统”一文中,对共享价值系统的结构作图描述如下——(今将其成果运用于企业,见图1)。

企业道德文化的直接功能,就集中体现在“自律——ZL”(员工道德品质)与“他律——TL”(企业职业道德)的双重屏壁的约束机制,为企业员工的施控行为导向。即企业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创造出企业的价值(系统功能的物化),这种价值除为整个企业员工共享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回报于社会。因为,主体系统协同一致,遵守道德规范。“都那样做”源于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使主体系统的整体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仅对主体系统的一部分有意义,那其他部分就会因“不公”、“不平”而失望,使自已的行为选择失去价值意义。那就必然引发“不一定那样做”的逆向行为,导致企业正向功能的“主体成因”——企业一部分员工的行为失控,至使企业运作协同性的削弱,从而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优化。据此结论: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的实现,非依赖“共享价值系统”的建立不可。因为它是道德文化价值内涵的物质载体。

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高层要素——艺术文化

鲁迅先生曾精辟立论“艺术乃美的凝聚”。这启迪我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科技文化之求“真”与道德文化之求“善”的统一,表现为最高、最优状态的“美”。那就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之最高层次——企业的艺术文化。

1.艺术文化的巅峰状态——“真、善、美”的统一

所谓“巅峰”,并非极限之意,而是指企业艺术文化,与作为基本动力的科技文化和作为核心要素的道德文化组成“金字塔”结构,它位居其上(见图2)。即是说没有“真”和“善”,“美”则失去内容而空有形式。只有“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即科技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各司所能,企业的发展才可取得“尽善尽美”之功。

同时,科技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展现,又标志着人的解放过程不断向前推进。即从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它为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的自由的时间。这种“自由时间”的获得,才使企业进行艺术文化实践有了可能。

2.企业艺术文化的内容——艺术的教育、欣赏、创造

从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大要素,去研究企业文化的动力功能,尽善功能和尽美功能,就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企业艺术文化的实践内容,而不至停留在仅仅追求展示企业形象和特征的标记、歌曲、口号、环境、服装、广告等外在形式。

(1)企业的艺术文化教育

对企业员工的艺术教育,同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如“金字塔”结构所示前因后果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艺术教育又必须紧紧围绕前两者进行。企业的艺术教育,重点不在艺术理论的修养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员工懂得求“真”,从“善”的完美统一,即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科技与道德教育的成果。深刻理解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当遵循“两个尺度”——一是科技文化所代表的“真理尺度”;二是道德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尺度”。

(2)企业的艺术文化欣赏

现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与之俱来的高生产率。这就使得在时间分配上,绝非将员工死死束缚在生产岗位,成天为完成生产任务而拼搏。而具有还以员工相对“自由时间”的可能,让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同海航“力图创造一个能够使人才成长,工作和生活质量高,宽松有序的企业环境”。这就为组织员工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条件。

由于艺术的门类广阔、形式多样,个人的爱好也有所不同,既然是“自由的时间”与“自由的发展”,则不必强求一律,企业可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起组织作用,让员工充分享受艺术之美,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员工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给企业增添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量。

(3)企业艺术文化的创造

企业艺术文化创造,是既有一般形式,更有特色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型的企业里,它首先着重在产品的内在功能、质量与优美的外观设计和谐统一。其次是艺术而新颖的包装设计,这两者都在“以人为本”,“主次相宜”的原则下进行创造,成为企业艺术文化水平的制高点——使产品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使服务成为如海航人所渴求的“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典范。

就一般企业而论,在艺术文化的创造上,都共同面临企业的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和参与社会交际、公益、新闻等活动中的企业形象问题。这既有不同行业特征的要求,又有以“真、善”为本的共同原则。非如此,难以求得企业艺术文化的功效。比如,以广告设计为例,如果失去了“真、善”原则,“艺术性”越强,反而成为恶性十足的骗局而危害社会,谈何“尽美”之功?又怎能称之为“艺术创造”?

可见,企业的艺术文化实践,较之专业艺术部门的实践,企业当偏重艺术内容的客观、真实。对艺术的虚构、想象、夸张、错位等主观技巧的运用当慎之又慎。也可以说对艺术主观属性有筛选而非全然吸收,是企业艺术文化创造的独有特征。

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主动积极地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企业本身所蕴含的科技、道德、艺术文化于生产力中的“自组织机理”,提升到人们主动地促进、建设与参与。这就是:企业科技文化,在生产力的自然上升过程中,既“自组织过程”中,加入了人的自觉促进这一新的序参量,促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源动力;企业道德文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依附后滞补充的“游戏规则”,变为道德文化的超前引导;企业艺术文化,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美”的被动满足,飞跃到主动追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参量所凸现的自觉促进之“动力功能”,超前引导之“尽善功能”,主动追求之“尽美功能”的轰然击世,促使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了“伦理人”的高度。这种提升与吻合完全符合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正是本文关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所在。

管理系统论文篇4

2学籍管理“随到随学”学生将参照国家开放大学学籍管理条例进行学籍管理;新生在通过入学资格审核后,省校按临时学号发放学生证,以便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及考试;同时,分校需对学生手工建档进行管理,并在学生取得正式学籍后按系统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3教学管理由于“随到随学”学生入学相对较晚,且其所修专业规则实际是下一学期取得正式学籍后的专业规则,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及防止下一学期专业规则出现调整的情况,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只能选取2~4门必修(省)课程进行学习,或选取统设必修课,如《英语Ⅰ(1)(2)》、《英语Ⅱ(1)(2)》、《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学习,不能开设其它中央电大考试的统设课程。

4考试管理“随到随学”学生的考试组织严格按照国家开放大学考试管理要求进行;学生进行报考时,按照省校统一设计的excel格式报考表填写报考数据,考点严格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考试安排手工进行考场编排,即手工编制考场签到表和考生考试条;考生考后试卷按科目单独装订,并在试卷袋上标明“随到随学”字样,以便省校将成绩录入到excel成绩表中进行。

5成绩管理考试结束后,省校对“随到随学”试卷进行手工登分;成绩以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随同当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起;在学生获得正式学籍后,省校再将学生成绩补登录到电大教务系统(CPS1.0)。

二、系统分析与设计

1技术架构本系统具有用户分布广泛,涉及省校、分校、教学点各级管理人员,采用分级管理模式;系统建设规模中等,属于部门级管理系统,业务需求较为繁杂,具有使用简单、易扩展、易维护、开发周期相对较短等特点。所以系统开发采用当前流行的用于开发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B/S结构模式,利用ASP+Sqlserver2005作为开发工具,结合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进行开发。

1.1B/S模式学生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主流模式是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也称瘦客户端模式,系统主要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三个层次组成。B/S模式无须为每个用户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户使用通用的web浏览器(如IE、Firefox)即可进行所有的操作;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其中web服务器连接web浏览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在后台处理用户的各种操作请求并将结果通过web浏览器呈现给用户,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系统所需的各类数据供用户访问。这种模式具有界面统一、使用简单、易于维护、扩展性好等优点。

1.2程序文件组织方式无论使用何种开发工具,开发一个功能完善、易于使用、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应用系统,都会生成较多的程序文件,如何组织这些文件,使开发者或维护者能够快速、清晰地了解系统结构、功能,并根据功能快速地定位到相应的程序文件,避免在今后的维护或扩展过程中,过多地纠缠于程序文件组织和分析,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本系统利用asp的数据库访问功能,将实现系统各个功能的web程序文件(.asp文件)通过sqlserver2005数据库表进行组织,系统通过访问数据库表列出所有功能供用户操作。在进行维护操作时,通过数据库表即可清晰了解系统结构并快速定位到所需进行维护的web程序文件,进行系统扩展时也只需开发新的web程序文件,并将新web程序文件属性插入到数据库表中即可,而不需修改原有的web程序文件。同时,通过数据库表来组织web程序文件,也可以达到控制访问权限的目的,该功能将在后文进行阐述。

2业务架构开放教育“随到随学”学生的管理涉及到省校、分校、教学点三级管理人员,各级人员操作功能既有统一性,也有特殊性,即某部分功能是所有用户都可使用,某部分功能只提供给某一级的管理人员使用。同时学生分布在全区各个教学点,各个教学点之间的学生数据应具有独立性,教学点、分校、省校之间的数据又应具有从属性,即教学点只能管理本教学点的学生数据,分校可管理所属教学点的所有学生数据,省校可管理全部学生数据。开放教育“随到随学”学生管理的这种业务需求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2.1功能访问权限控制系统功能的访问权限应是省校权限具有所有分校权限、教学点权限及其自身的特殊权限,分校权限具有所有教学点权限及其自身的特殊权限,教学点只具有相应的教学点权限。为满足各级管理人员访问权限的统一性和特殊性,本系统使用web程序文件数据表来管理各个web程序文件,并为每个web程序文件分配相应权限,即通过字段“yhgs”赋予每个web程序文件相应的访问权限,如某个web程序文件(.asp文件)权限为“1”,则表示该文件只能由省校用户访问,权限为“2”则可由省校和分校用户访问,权限为“3”,则可由所有用户访问。同时,在特殊功能实现的程序文件内进行代码级的权限匹配,如该功能与用户级别不匹配,则即使用户访问到该程序文件,也无法执行其功能。

2.2数据访问控制开放教育的办学特征和“随到随学”学生管理的业务流程决定了系统中各教学点、各分校之间的学生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同时,教学点与分校、分校与省校之间的学生数据又具有从属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数据在系统中既不相互混淆,又能进行统一管理。系统通过为每名学生设置一个三级学校代码来实现数据的控制访问,学校代码设置规则如下:3位省校代码+2位分校代码+2位教学点代码,如某学生所属学校代码为4500001,则表示该生是广西电大总校直属学院的学生。3级管理人员分别在对学生数据进行访问时,系统通过比对用户级别与学生学校代码的匹配程度来决定该用户是否能访问该学生数据,从而达到控制数据访问的目的。

2.3功能架构经过多年的实践管理发现,“随到随学”学生的管理虽然在业务上具有其特殊性,但其在招生、学籍、教学、考试等各个环节的数据管理大多与正式取得学籍的学生无异,基于这一考虑,系统在保证开发实现“随到随学”学生管理特殊的基础上,其他通用功能的开发和设计都力求使系统界面、功能、业务流程、使用习惯与电大教务管理系统(CPS1.0)相同或相近,并尽量使之符合以往按excel方式进行管理时的习惯,使用户工作过度更加自然,更加简单易用。

2.3.1系统管理用于维护和设置系统的基础数据,如添加和查询省校、分校、教学点等各级用户;添加设置考试学期,使后期的考试报考及成绩数据能按学期进行管理;设置学校地址,以便在考生的考试条上显示考试地址。

2.3.2学籍管理本模块为整个系统的运转提供了数据基础,用于录入或导入新生信息;生成新生的临时学号;并在学生取得正式学籍之后,通过录入学生的正式学号,使学生的“随到随学”成绩能与电大教务系统(CPS1.0)对接。其中导入新生信息功能通过excel格式进行导入,以便于将以前按excel方式进行管理时的新生数据导入系统。

2.3.3考试管理用于给考生进行考试科目报考或通过excel方式导入考生的报考数据;对报考数据进行考场编排后,通过系统即可打印考场签到单和考生考试条,解决以往手工报考、编排、打印材料时工作量大、容易错漏的缺点。由于电大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为保证系统考试安排符合国家开放大学统一要求,本模块涉及到的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核方式等部分基础数据需从电大教务系统(CPS1.0)数据库中获取(通过系统管理员导出后再导入本系统)。

2.3.4成绩管理按照国家开放大学成绩管理规定,主要采用按保密号不拆卷登分的方式录入成绩,对部分特殊考试成绩实行按学号拆卷登分的方式录入成绩;查询、导出考生成绩;对历次“随到随学”且成绩仍未录入到电大教务系统的成绩采用成绩顺延的方式将其顺延至当前学期,以便省校管理人员将其录入电大教务系统(CPS1.0),解决以往需经多个学期才能取得正式学籍的学生成绩管理繁杂的缺点。

管理系统论文篇5

2、系统各模块功能设计初始化数据模块:实现添加物资种类、添加客户、添加用户;物资种类管理:实现物资种类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可以对具体的物品进行描述,便于公司管理;客户管理:实现在线注册客户的审核,客户信息的修改、添加和删除操作;用户管理:实现操作用户的添加、信息修改和删除操作;订单管理:订单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其功能直接关系到客户订单周期的长短,关系到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本模块主要实现订单的添加、审核、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并能对订单的状态进行设置,以及实现阶段时间内的财务查询;系统管理:实现用户的个人信息修改和密码修改操作。

二、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通常的三层架构单单的将系统分为三层,主要的业务逻辑的实现放在了业务逻辑层。本系统在三层架构的理论上,将部分业务逻辑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中实现,这样可以将Web服务器中的压力分担到数据库中,可以提高系统的速度。其次,将数据访问层分成了接口、工厂、缓存以及数据访问的实现三部分,其中数据访问的实现为继承了接口的多种数据库的数据访问类,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环境的需求,使用任意的数据库。通过使用反射技术,根据配置文件中的信息,动态的加载数据访问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系统不重新编译部署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需求替换数据库。由于反射动态加载数据访问层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增加了缓存类来将动态加载的数据访问类缓存到内存中,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管理系统论文篇6

2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实践工作之中

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原则和应当重点遵循的理念。下文将针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政策和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事业的发展,实现工作制度的创新和相关工作机制的改革。

2.1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体系化是使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的关键步骤,应通过落实以下措施加以完善:a.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都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环境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中都应体现环境意识。b.在进行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之前,必须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c.建立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监管制度,应当加强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管好环境工程建设。

2.2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建设且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水平,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不拘一格,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成才。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理论水平;更鼓励职工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获得理论的补充和知识的更新。在我国从事环境工程的企业数量并不少,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水平却不怎么样,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以致鱼龙混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规范制度。

管理系统论文篇7

装备维修信息化是未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交战双方实现体系对抗,保持和恢复参战装备战斗力,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环节。装备维修信息化就是在维修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各种信息平台,对维修资源实现优化管理与共享,对维修技术实现远程信息支援。它对传统的维修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随着装备维修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完善和应用的深入,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维修观念、维修方式。SAPR/3软件系统[1]正是信息管理系统产品之一。根据工厂装备修理的需要,面向装备维修信息化的需求,本文提出了“装备修理工厂SAPR/3信息管理系统”这个项目。

1需求分析

工厂以装备维修管理为中心,涉及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器材管理、技术管理、科研管理、资源(人员、维修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管理、财务管理和文档资料管理,以及厂房设施和车辆使用等后勤有关业务的管理。它们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随着工厂修理装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修理级别的不断细化,涉及面越来越广,要做到修理计划的合理安排、修理进度的及时掌握和有效控制比较难。并且,大部分工作还是依靠手工作业,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不高,事倍功半。因为各部门没有联网,所以各部门不能随时查询库存情况。综合上述分析,装备工厂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如下:

⑴未来的工厂信息管理系统应尽可能覆盖整个工厂各个职能部门的所有业务处理范围;

⑵信息要进行分类(装备信息、物料信息、检验指标信息等)以便于查询;

⑶集成度要高,以实现信息共享;

⑷开放性能好,系统应具备良好的通用性、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交互操作性;

⑸可靠性要好,系统的硬件、特别是服务器和网络应具备极高的可靠性,既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又不能丢失数据;

⑹适应性要好,要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便于操作,输入简单,便于维护和扩充;

⑺信息要进行分类(装备信息、物料信息、检验指标信息等),编码要实现唯一化。

⑻响应速度要快。

2装备修理工厂SAPR/3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装备修理工厂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以装备修理工厂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装备可靠性管理为中心,以被修理装备和器材为管理对象,以工厂的修理资源为管理基础,以装备修理实施过程控制[2]和提高工作效率、效益为管理目标的信息管理系统。它从上级下达装备修理任务开始,对装备进厂交接、修理模式确定、修理计划的拟制、修理任务的下达、器材申请、采购与库存管理、维修关键点的控制,修理人员、设备、仪器、仪表和文档等资源管理,修理质量检验、信息统计与分析、财务成本核算,直到装备的出厂验收、交付部队使用中,所有环节进行修理过程控制和规范程序管理[3]。工厂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⑴器材管理

器材管理是工厂管理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在部门内部,器材管理影响到工厂的器材采购和原料库存;在部门外部,则与财务、成本、装备、质量、生产都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在装备修理工厂的ERP系统项目中,我们使用SAPR/3的MM模块[3]来实施器材管理。SAP器材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和完善的采购模块功能,实现从车间器材请领、器材采购计划生成、确定采购需求、选择供应商、询价、下采购订单、收货及付款等一系列涉及整个采购周期的所有活动。在器材管理系统中,MM模块支持建立和维护与采购有关的物料和供应商数据,从而加强对采购的控制及优化系统中的采购程序。这些主数据包括物料主数据、供应商主数据、采购信息记录等。

⑵装备修理管理

装备修理是该厂的中心工作,分为装备进厂修理、装备现场修理和备件修理,系统分别进行管理。装备进厂修理从工厂接受空军修理任务、创建工程令号开始,对装备进厂检查交接、填写交接登记表、确定修理模式、拟制并下达修理任务计划、修理过程控制、修理工时安排及记录、维修工单完工确认、修理进度“甘特图”显示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⑶质量管理

在装备修理工厂信息管理系统的ERP系统项目中,我们使用SAPR/3的质量管理模块(QM)来实施质量管理。SAPR/3的质量管理模块(QM)全面支持国军标中的质量管理要素,并且根据不同生产模式管理的特殊需求,它将质量管理功能联结到所有业务过程,如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管理、储存、装备维修和售后服务,使得质量管理有效地贯穿于工厂的所有业务环节。SAPR/3的质量管理模块(QM)包含质量计划、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这些功能将为工厂提供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手段。装备修理工厂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外购器材检验流程、分机装配检验、分机调试检验、整机调试检验、不合格品处理流程、生产制件检验、内协加工件检验、内协表面处理检验和外协加工件检验等。

3装备修理工厂SAPR/3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实施效果

该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4],利用企业信息网络,使装备修理工厂修理业务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它既能维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保证修理周期和修理质量,又能够通过对装备可靠性指标统计分析,实现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管理,真正使装备修理工厂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该系统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出系统管理、基本数据管理、装备修理管理、生产管理、内协管理、质量管理、器材管理、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后勤管理、文档管理等12个模块,其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工厂的业务总流程图

自从进行ERP管理以来,在工厂管理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实施效果如下:

⑴物料主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对计划申报等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也能够保证库存查询的准确性。

⑵器材采购管理过程中的询价报价、采购合同、采购订单以及供应商等都通过ERP系统记录,对采购管理过程中的查询、跟踪以及监控带来极大的方便。

⑶随时可以提供最新库存报告,信息共享,数据准确,查询方便。

⑷信息系统中提供的质量管理不受人员制约,很好地贯彻了工厂质量体系的要求。

4结束语

本文在对装备修理工厂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修理厂ERP项目中SAPR/3系统的实施为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总体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最后给出了实施效果。该信息管理系统还需要开展许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SAPR/3system4.7implementationguide[M].German,2003

管理系统论文篇8

本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七个主要功能模块:质量体系、组织机构、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持续改进、策略管理、基础功能。

2主要性能指标

系统支持区域内(全省或地区)多个血站统一管理;支持局域网、无线网和远程网络和虚拟专用网络;数据容量设计5T以上;支持单个血站日采血2000人次以上累计献血人次设计>1亿人次;支持同时在线用户5000以上;单人次献血核查<2S;单功能点控制<3S。

3与Modern2000V5.0相比的改进和特点

3.1建立体系要素

全面关联的管理控制平台本系统以采供血和临床输血管理为主线,关联“人机料法环信测”等全面质量要素,建立了血液安全管理控制平台,实现了血液安全和“横向和纵向结合”的网格化安全管理。

3.2建立新的无偿献血招募和服务体系平台

本系统建立了全新的无偿献血招募系统和无偿献血公众服务平台,实现献血人群管理、献血者关爱、献血志愿者管理、招募活动管理、献血表彰管理、用血返还管理、献血者社区管理,建立无偿献血的实时招募互动平台,为建立充足、稳定、安全的无偿献血队伍奠定了基础。

3.3建立血液安全质量管理平台

建立血液质量事件管理平台,满足卫生部督查、血站内审、管理评审的要求,建立了血站持续改进的血液安全质量管理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质量体系的建立、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质量体系的培训、质量体系的运行、监控和评审、质量体系的分析和改进。

3.4研发设计血液全面管理指标系统

系统设计的血液安全全面管理指标体系,充分利用数据仓库、BI分析、web技术等,抽取了1000多个血液管理和控制指标,建立了质量指标、业务指标、管理指标等多级指标体系,实现了血液安全的量化管理。

3.5研发设计移动采血PDA实时登记、核查比对系统

目前大部分血站都是街头无偿采血或外出去单位采血,如何杜绝近期献血、恶意献血,使档案、采血信息得到及时的共享,是血站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无线移动外采管理系统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PDA具有便携、灵活和易于扩充的特点,可即时与其他网络设备交互的强大功能,系统设计了街头采血3G、PDA核查登记系统,实现了实时献血登记,体检表、血袋、试管实时核查功能。最大限度避免了采血环节贴错标签、留错样情况的发生。

3.6建立临床用血网络预约登记系统

实现医院输血科实时网上订血,血站发血室联网实时修订确认模式,最大限度避免了订血差错,确保订血工作的及时准确。发血室出库单自动关联订单以及医院输血科的入库单,减免了医院对血液信息的重复录入。

二SHINOW9.0系统

在我中心几年来的应用从2009年9月份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到现在五年多的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是稳定、安全、可靠的,也提高了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并进一步确保了血液安全。我中心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的业务工作需要,又对部分功能点提出了改进的需求,在不断优化过程中逐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满足了业务工作以及质量管理的要求。几年来,中心各项业务环节的控制更加科学有效,各科室在工作中的差错率明显下降。以采血过程为例,在使用旧系统时,没有PDA的核查过程,每年都偶有发生贴错签、留错样的差错,每次都需要非常麻烦的追溯和纠正过程,而最近五年,采血科未发生一例贴错签、留错样的事情。SHINOW9.0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另一个亮点就是它的统计管理和统计分析更加灵活、全面。通过系统中全面的业务报表、直观的月度业务指标分析、灵活的图标图形分析以及为满足统计上报需求增设的卫生部报表管理,满足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人员的统计分析工作需要。

管理系统论文篇9

邢台地区小电厂共34座,已接入远动信息的小电厂共25座,总计容量450MW,已全部转发到省调。

1.2未接入的小电厂情况

未接入小电厂为县调管辖小水电,共9座,总计容量:8.98MW。目前这些小电厂主要是放水时发电,平时不发电,不具备二次接入远动和通信设备(如表2)。

2邢台电网地方小电厂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由于存在通信通道、技术支持系统等多方面的不足,目前省调和各地调对地方电厂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电网调度运行人员无法获得小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这对发电计划的制定、电网安全校核带来不利影响,对电网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2.2由于缺乏标准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各级调度的管理水平差别较大,为“大运行”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地调同质化标准管理带来了困难。粗放型管理不利于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国家能源战略的执行。

2.3由于目前小电厂和电网缺乏信息互动系统,电厂申报检修计划、发电计划等仍通过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增加了专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效率较低,不利于进一步精益化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

2.4部分厂站远动设备故障停运已不能恢复,且为音频电缆载波方式,采用光缆载波方式及设备更换需投入较大资金。因电煤价格上涨,电厂经营困难,亏损严重,无力完成设备恢复,申请暂缓进行。

2.5根据邢台市政府规划,部分电厂已列入拆迁关停单位,电厂为避免资源浪费,申请暂缓设备恢复工作。电厂无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发生自动化装置故障不能及时恢复,影响正常数据上传。

3邢台电网地方小电厂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地方公用和自备电厂的运行管理工作,按照《河北省南部电网地方小电厂调度管理办法》和《河北南网企业自备电厂调度运行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要求,建设河北南部电网地方小电厂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的精益化。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建立起省调、地调与地方电厂信息交流的平台,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共享,极大提升地方小公用和自备电厂的并网管理水平,促进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邢台电网的软硬件资源,充分考虑小电厂现有管理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制定邢台电网统一建设集中式管理系统的方案。内容如下:

(1)统一建设集中式管理平台。主站系统服务器和相关网络硬件设备采用现有系统设备;新开发小电厂管理的软件系统,实现机组运行数据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展示。各级调度用户通过办公微机,通过信息网使用业务功能。

(2)采用调度数据网、专线、GPRS/CDMA公网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方便电厂的接入,快速发挥系统效益。根据通信资源的实际情况,系统提供多种数据传输模式:对于新建自备电厂应具备远动和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全防护设备,运行信息以网络方式直接传送到省调;已经接入地调自动化系统的现有自备电厂,运行信息由地调系统转发至省调;未接入地调自动化系统的现有自备电厂,远动信息通过公网无线方式接入省调。

(3)运行信息分级维护,统一管理。地调负责所辖自备电厂远动系统的运行考核和统计管理,省调负责统一对地调相关工作的运行考评。

(4)系统功能灵活配置,适应未来业务管理模式的变化。通过汇集全部自备电厂的运行和管理信息,无论采用省、地两级管理模式,还是省直管电厂的一级管理模式,系统均能提供支持。

(5)采用标准传输规约,具备未来平滑接入D5000能力。运行数据传输采用IEC104规约和DL476-92标准规约,可平滑过渡到省调新的D5000系统。

4结束语

通过构建邢台电网地方小电厂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管理系统论文篇10

所谓系统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是指在不影响系统工程正常施工的前提下,系统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防灾害性能。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突发状况下面前有一定的防控强度。安全性是系统工程建设的刚性要求,任何系统的建设都要将工程设计的安全性作为第一考虑因素。2.2系统结构设计的经济性与适用性经济性建立在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的,只有保证了系统结构模式的安全性,才能够考虑建筑系统工程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在一般的情况下,系统工程首先要有良好的内部稳定条件和设计前景规划,进而为社会创造出良好的服务系统工程。

1.3系统结构设计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一般科学定义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可靠性,不仅包括系统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功能的强大性,也包括系统结构设计的长期稳定性,安全时效性、以及耐久性,并且耐久性是衡量一项系统可靠与否的标志.因此,要想全方面的提高系统工程使用效果需求,在系统结构的设计中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其设计结构的有效期限从而进行良好模拟使用环境分析,进而有效提高其结构的安全性能。

2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问题化分析

(1)加强系统设计项目的结构安全性设计是充分保证系统工程进行安全运行的有效前提,因此就要聘请富有经验并且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设计师来进行衡量和设计,同时设计师要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全方位的设计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可靠性,专业性和适用性。

(2)无论是设计单位或者是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以设计安全可靠的系统工程蓝图为设计目标并且要不断的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设计能力,从而保证设计工程的长期可靠性。

(3)要对设计的系统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设计计算和系统模拟化分析。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要考核系统计算项目是否达标,是否符合设计需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实际设计计算体系,保证系统质量的达标。

管理系统论文篇11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系统功能输入主要包括文本框、下拉框、选取、日期等。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具体功能输入判断其合法性;然后确定输入要素规则中取值的有效等价类个数,每个要素规则的1个有效等价类为1个输入要素测试点;最后汇总所有输入要素的有效等价类ni=1∑ftpi,记为FTP。

(二)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文档出发,通过对每个单一功能可能涉及的规则进行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求得该功能点的输入要素测试点数。首先按照需求文档功能框架对每个单一功能涉及的输入要素进行枚举。接着根据业务规则的要求,从输入要素的值域出发,分析可能的取值,确定其等价类。然后计算等价类组合总数,如果等价类取值之间有判定或者依赖关系,则输入要素之间等价类数相乘,否则相加。最后将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所有等价类组合计数的测试点相加,汇总得到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测试点nj=1∑sftpj,记为SFTP。

(三)组合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组合功能是多个单一功能业务流、数据流的组合,包含多个组合实例。首先结合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组合实例中的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个数,根据输入要素个数和组织级定义,计算出该功能相应的复杂度C,则该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为1×C。然后汇总该组合实例中所有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实例的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最后枚举管理系统中所有可能的功能组合实例,所有功能组合实例输入要素计数点之和即为组合功能输入要素计数点nk=1∑mftpk,记为MFTP。

(四)测试劳动生产率

软件测试生产率包括测试设计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生产率。影响测试设计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可重用性、测试用例的复杂度、人员熟练度等。影响测试执行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复杂度、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人员熟练度、测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测试数据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复杂度、业务复杂度等。结合企业级和项目级劳动生产率,可以确定项目采用的测试劳动生产率TLC。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估算出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点总数,即测试工作规模TS=FTP+SFTP+MFTP。根据测试工作量=测试工作规模/测试劳动生产率,可以计算出技术活动工作量TAW。

(五)非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

非测试技术活动指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计划撰写、测试环境准备、测试管理与沟通、测试总结等活动。在定性与定量结合估算的模型中,需要考虑非技术活动风险因素,包括测试人员经验、项目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测试资产要求、测试质量要求、测试全面性等。结合风险模型:RNTAW=NRNTAW×(1+beta)。其中,RNTAW为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NRNTAW为不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beta=人员经验+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根据项目经验,beta的取值约为-0.5~0.5。

管理系统论文篇12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的内容包括3个部分。(1)识别并确定项目有哪些潜在的风险。(2)识别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3)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项目团队成员均应参与到风险识别的过程,以便增加成员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和责任感,也均应认识到风险识别是一项不断重复的过程,因为在项目的进展中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旧的风险也可能会消失。风险分解结构(RiskBreakdownStructure)是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有助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现引起潜在风险的多种原因,具有多种分类结构,企业可以选择以往项目总结下来的结构或者引用新的结构。

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包括定性风险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后者一般在前者完成后进行。3.1定性风险分析定性风险分析(QualitativeRiskAnalysis)对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排列出优先级,以便进行定量分析和风险应对计划。风险的发生概率分为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客观概率是通过历史数据统计或大量的试验进行推测的,主观概率是通过专家经验或讨论进行推测的。客观概率比主观概率的准确性高,但在实际项目中有时很难收集到足够的历史数据或做进行大量的实验,所以主观概率不可或缺。概率影响矩阵(ProbabilityandImpactMatrix)是定性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对项目造成的影响的组合,划分出风险的高、中、低级别,并以不同的颜色标识优先级(见表1)。3.2定量风险分析定量风险分析(QuantitativeRiskAnalysis)是对定性风险分析中排出优先级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过程,但有时会因为缺少足够的数据建立模型,而无法实施定量风险分析。预期货币值(ExpertedMonetaryValue)是定量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把方案中每个可能性的价值与其发生的概率相乘,再将所有乘积加在一起得出该方案的预期货币值EMV,从而辅助项目决策,通常在决策树中使用。

险应对计划

风险应对计划(PlanRiskResponse)是按照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来制定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的应对策略包括回避、转移、减轻和接受4种,等级较高的风险通常采用回避和减轻策略,等级较低的风险则采用转移和接受策略。项目经理应该为每种风险选择至少一种应对策略(高优先级的风险可能需要备用策略,以防当前策略失去效用),得到全部项目关系人认可后为其指定一个明确的应对负责人。风险应对计划的对象是已识别的风险,但项目过程中存在着未知风险,无法进行主动管理,项目经理除了可以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外,还可以通过分配一定的管理储备来应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RiskMonitoringandControl)是在项目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测残余风险,识别新的风险,实施风险应对计划并评估其效用的过程。偏差与趋势分析(VarianceandTrendAnalysis)是风险监控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可以通过分析项目当前阶段的挣值和计划价值、实际成本的差别,分析出项目的进度与成本是否出现偏差,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实施风险应对策略或使用管理储备应急。

6结语

在信息系统项目中,风险管理既是一项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实现项目的按时按质完成,同时风险管理也是一项投资,不仅涉及人员的投入,还有资金和物资等的投入,因此其成本不应超过项目的预期收益,当一个项目完成后,企业应该对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建立主要风险清单,作为组织过程资产为下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做参考。

作者:李文彬 单位:韶关供电局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