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52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1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课外资料。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2

引 言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多定在课本上,很少用课余之外的内容来教学,在课外的一片大海里只选择了课本里的一口枯井。所以,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扩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引入课外阅读教学也是必备。

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高效扩展呢?

一、引入新的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培养一个学生活跃的思维,不仅要让学生把握熟悉课内的内容,教学时也要在适合的时机把课内往课外伸展,在学生精力旺盛之时着力于课本内容在有转机时将内容加以渲染,让学生被授讲内容所吸引,掀起W生内心想要追寻课外阅读的波澜,比如:讲到课本中的带有典籍时,相应的加入典籍背后的故事并给学生们精彩的讲解,在这时,引导老师可以抓住机会给学生推荐与典籍相关的书籍,将学生的兴趣牵引到课外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幼儿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还纯真简单,不能很好的理解复杂的理念,所以,找到找到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显得至关重要。有时让小学生阅读枯燥乏味的《三国演义》,不如指引学生们去读更现代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样还能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老师不仅要做到在学生的阅读之路上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要在相应的时候给学生推荐读物并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毕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学生阅读也是会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兴趣决定一切,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阅读,久而久之在阅读的陪伴下,学生的视野变得宽阔,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激情,追寻学生阅读的脚步,使课外阅读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开展。

三、用适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的阅读

从古至今读书都提倡口念,手写,眼看,心记,这其中的意义便是读书要用心记住,用眼睛看,用手做笔记,用嘴巴来阅读,这样才能让记忆更加牢固。民间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不论有多好的记性不复习不记笔记那也是枉费,随着时间的久远就会逐渐忘记,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那学生的记忆有多久呢?那是个未知数,谁也不知道那会是多久。所以在阅读时要养成记录笔记的习惯,做到阅读与书写相结合,口心相一。

四、在开展课外活动后,让学生对阅读后的收获进行交流

开展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阅读活动,并让其将在课外阅读的领悟表现的玲离尽致。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作文朗读大赛,随性问答等等活动,让学生踊跃的参与其中,使兴趣活动逐渐的转化为知识大比拼,逐渐的推动学生去学习,去努力的阅读,阔宽知识面,同时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又比如:开办成语接龙比赛,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形成你追我赶的趋势,也感染了周围的气氛,在比赛中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此时的反省就好比催化剂,加速了学生对课外阅读追寻的脚步,催动学生积极的去阅读,去吸取阅读中的精华!

举办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家庭阅读大会,让学生跟其父母一起参加,在活动中不仅可以看到一家人共同努力阅读的成果,也为亲情的表达搭建了一座桥梁。另一方面,可以创立一个系统平台,鼓动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或者课外阅读笔记,又或者读书领悟一系列的发表在平台上,让同学间可以更好的交流沟通!

五、打造阅读天地,培养自读

成立专门的阅读机构,比如:扩展一个学校的图书馆,单独设立属于每个班级的读书群,延伸阅读范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活跃思维,打开脑洞。不光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环境,老师也要支持阅读,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小天地。虽然课后的复习对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书面练习会让思维被框固,所以,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练习,不仅为学生的阅读扩展给以了实际的鼓励支持,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至于这黄金屋跟颜如玉,自然需要去阅读才知道这书中的奥妙。认知浅薄,知识浅显只能构建一个虚假的空间,这空间好比做梦,只要一醒梦就碎了,虚假的空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需一试便知真假,这也跟民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便知”相照应。想要不被知识打败,只能不断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不断吮吸其中精华才能让自己所拥有的能量强大,比如:老师的推荐以及指引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给了学生一种初始力量,这种力量推促着学生去探究去追索,追寻的过程难免产生好奇,而好奇刚好是学生自主自觉阅读的发动机。

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便是父母,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父母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比如:在孩子周末的时候,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共读活动,一起培养阅读兴趣,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的自觉阅读更有影响力。

六、结 语

扩展课外阅读能扩宽学生狭窄面,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中课外阅读更是显得弥足轻重,因为课外阅读可以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新鲜事物吸引人们不断的探析,不断的去追寻。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课外阅读更是需要扩展,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拓宽,才能紧跟社会的脚步。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69-01

在语文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独立阅读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以及阅读经验,逐步形成语感。同时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等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一、积极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进行课外阅读,实际上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所以,在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作为教师,首要的的一点,就是课外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内,而不应该为了课外阅读而漫无边际地将阅读范围扩大,淡化阅读的针对性。毕竟学生阅读的精力有限,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其次,在对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内阅读的学习目标,有机地延伸到课外。另外,也应该将课内中所运用的阅读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促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促使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书籍

课外书籍浩如烟海,如果让学生盲目地东找一本,西找一本,或者为了消遣、猎奇,追求刺激,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外阅读,其功用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对书籍进行选择。在遵循延伸课堂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知识性强,文学艺术性高,健康有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籍来读。比如《红岩》《钢铁是怎炼成的》《安徒生童话选》以及四大名著等等,还可以引导初中学生读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学习。

三、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精读

在书籍选定以后,就是学生进行阅读的阶段。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逐字逐句地读,而且要反反复复地读,但不贪多,只要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真正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则是毫无益处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注重对知识积累的指导

课外阅读,让学生跟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而积累是阅读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积累的问题。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毕竟学生的语感来自于学生长期不断的阅读积累。一个人,他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头脑里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在课外阅读中,教师指导好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建立各种各样的笔记,对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雅词、成语、佳句、文学常识、文体常识、名言哲理、等进行分门别类地积累,达到“积沙成塔”的目的,以便在运用的时候,左右逢源。

五、在课外阅读中加强语感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中,不论课外还是课内阅读,语感培养是阅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目标。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加强对语感的积累。而语感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目标。所以在课外阅读中,特别是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这些独立阅读中,进行自主学习,逐步提高语感,同时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4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5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6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少一多”的现象,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自主地阅读更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1]。究其本质,“三少一多”的内在根源是传统教师将学生的时间过多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本文在分析前人对任务型课堂教学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任务型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方法,引入课堂案例,对理论研究进行实际任务设计,旨在改善阅读教学课堂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均建立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包括课堂案例和实验数据。

二、任务型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海量查找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中涉及的主要范围有: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于汉语口语交际教学等。尽管国际语言学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发展经历了30年,但国内研究者和教师广泛关注任务型语言教学还是近十年的事,它的发展经历了实践总结和理论论证的过程,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成熟。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于是自2001年以来从事英语教育的研究者以及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热潮[2]。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有:袁昌寰、鲁子问、罗少茜和龚亚夫、程晓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4],探索了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他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采用任务型进行语言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子问教授调查了任务型教学程序,在初中进行了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总结出了课堂任务教学的三种程序,著有《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软件》等著作[5]。罗少茜和龚亚夫解释了任务的定义、任务的基本环节和过程,引进“任务链”等概念[6]。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来源、理论基础、定义、特征、教材大纲、任务设计和实施进行了阐述,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小学英语老师、教研员、任务型教学的专本提供了实用参考[7]。此外还有余泽标、施嘉平、方文礼、刘福生等人在任务型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国内已有研究看,关于任务型预言家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了经验总结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用以探索该方法的有效性,但这些研究是不足的,也没有达到成熟的结果,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稚嫩。国外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有些方法已经得到了实用,那么就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合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研究阅读教学中任务设计的方法。

三、任务型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任务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从五个方面来设计阅读教学课堂任务。第一,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阅读课是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技巧的关键,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是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语文阅读课兴趣越浓厚,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越有帮助。因此,阅读教学课堂任务设计要求真实、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第二,阅读方法也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使阅读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不正确的阅读方法则是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设置的任务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促进作用。第三,学生阅读能力c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即阅读能力越高,思维能力越强,语言表达能力也越强。因此,阅读教学设计中要带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四,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教学很有帮助。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中,可以设置众多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中完成。协作中,小组各个成员通过讨论、汇报、交流,共享了阅读教学的成果,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第五,课外阅读面的大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是显著的。课外阅读越量大,阅读能力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小,阅读能力越低。因此,笔者不仅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阅读课堂任务设计,同时还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素材进行任务设计。

结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笔者把阅读教学任务设计分为读前活动、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8]。在读前活动中,教师运用提问、讨论、图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把任务呈现给学生,引入阅读文章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充分做好阅读准备,熟悉阅读任务。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内部动机得以驱动,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纷纷发表看法,兴趣盎然,这时,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阅读。经过阅读前活动,学生无论在心理、情感还是在认知结构上,都得到了预热,整个状态已开始进入读中活动的阅读中,学生将检测并校正自己的预测,教师提出若干阅读任务,对阅读中出现的语言难点进行讲解,并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发现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并予以矫正,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以阅读来理解课文,并获得一定的知识信息或培养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都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任务型教学中,阅读课文还是语言知识输入的重要途径。所以,小学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任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认识语言现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学生常常不得不进行诸如参考字典、阅读书刊、网上查找资料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任务设计

下面是笔者利用上节理论研究内容,针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课程内容进行阅读教学任务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领悟梅花不畏“L欺雪压”的品格。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2.体会外祖父深沉的眷恋祖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步骤

1.读前任务

任务一:用一分钟的时间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任务二:用两分钟的时间观察屏幕上的墨梅图后读课题思考:梅花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它代表的是什么样的魂,或者说品格?

2、读中任务

(1)读前准备,任务是:用三分钟的时间扫除生字词障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在这三分中内,学生可以就不懂的字词问题向老师提问。在老师指导下,全体学生正确朗读字词,准确地朗读课文。

(2)略读课文,任务是:用五分钟的时间自主略读全文,同桌交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脉络,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精读课文,任务是:用五分钟的时间细读课文,同桌讨论交流。课文围绕梅花写那几件事?

(课文中一共讲了五件事,分别是:第一件事: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特别爱惜“墨梅图”;第三件事: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第四件事: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第五件事:临别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4)研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评析。

任务是:用五分钟时间根据老师出示的课文中的一系列句子,选择其中自己认为难易程度合适的一项进行优劣比较。学生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任务一: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很珍惜。”

小组讨论,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任务二:“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稠子慢慢抹净。”

理解:“清白”、“玷污”两个词的含义。

讨论: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任务三:“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梅花的秉性像什么?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的是什么?

(体会比喻象征的写作手法。)

任务四:“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一句,找出唐诗宋词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会:老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任务五:学生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写下自己对语句独特的感受。

3.读后任务

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小结“梅花魂”的含义。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用两分钟的时间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用两分钟的时间布置课后任务:小组合作,找出一首与课文内涵相关的一首诗或散文的视频、录音带。先模仿,按照吟诵的要求派代表来在下节课展示。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7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 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 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 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 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 归纳模式。

6、2004.1——2004.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8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9

高效阅读,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阅读出最多的作品,当然还要求相当高的质量。教师以一课时为一个单元教学,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训练一种阅读技巧。例如筛选文中的议论句,通过大量的试题,强化这种技巧。通过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正答率,分析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利用一节课有针对性的训练。初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学生面临中考和各学科的压力,他们不可能利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阅读。那么,学生如何在初中三年完成大纲要求的课外阅读量,提高鉴赏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选择的名著多为节选内容,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衔接所学内容这一过程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过程,通过网络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维结构,联系自己的经历,完成阅读量。因此,笔者认为课堂高效阅读教学需要“内外兼修”。

一、“内修”之课内文章阅读

课内文章阅读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法。应有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巩固、完成。这应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标准。教师除课下认真备课,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存外,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训练的速度、质量、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本内容分类讲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讲,要讲、练、巩固、提高、拓展有机地结合、统一。根据内容难易,先训练快速阅读说明文,筛选信息,找出议论语句,做选择题,试题可以选择历年的中考试题。其次训练议论文。找到议论性语句,划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最后训练记叙文阅读,找出抒情、议论语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否定旧我,塑造新我。要强迫自己甩掉以往的包袱,切实落实课堂质量。

二、“由内而外”的可行性

学生阅读现状是他们对课本中名著的节选部分仅止于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对名著的整体把握却失于偏颇。初中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著片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此外,《读本》中也有很多相关的优秀文章,这些都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时就需要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完成整体阅读。

三、“外修”之课外一般文章的阅读

教师开设每周一节阅读欣赏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喜欢诗歌的学生,他们自觉地组合成一个诗歌小组并且制作了自己的主页。主页设计策划都由小组讨论完成,定期更换主页内容。他们的网页主要涉及国内外的著名诗歌作家的经典作品,同时,他们也在网页上发表自己创作诗歌作品。在学完课本上的一个诗歌单元后,学生就开始大量阅读课本中提到的作家的作品,并分析其诗歌风格,从而进行模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构建了一个桥梁,在阅读的同时积累的丰富的“源头活水”。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在讨论平台上,任由别人去评说一番,然后合理采纳意见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齐头并进,都得到了提高。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10

作为英语教学的传统经典课程,外报外刊阅读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将“能读懂国内外英语报刊”作为高校英语教学评估要素之一,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对学生报刊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全面扩展到英语教学各个领域,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然而,由于外报外刊时效性强、内容繁杂、语言地道等特点,教学中师生往往很难做到阅读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课时少又影响了学生对新闻事实报道的深入了解而只停留在理解上。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从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选编、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时效性,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1.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理论基础

外报外刊阅读能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其理论依据主要为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和窄式阅读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理论。

1.1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是克拉申(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核心部分,认为学习者要想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置身于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适当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大量的。学生对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地使用语言。克拉申还认为输入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他用“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部分。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达到“i+1”水平时,学习者才容易理解输入语言,再通过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外报外刊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外报外刊具有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字地道时新,话题有趣并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并习得英语的兴趣。此外,外报外刊文章因其不断产生的新词,特殊句法、修辞等的使用和大量西方文化的融入而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外报外刊输入符合克拉申“i+1”的理论假设。

1.2窄式阅读理论

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是克拉申提出的一种外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能力。窄式阅读能够协调阅读过程,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所偏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每一个话题都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及篇章结构,窄式阅读能为读者提供这样的内在视角。窄式阅读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与题材有关的背景知识,并且帮助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文章。

外报外刊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窄式阅读的内容和机会。西方主流报刊和杂志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办报办刊历史和风格,也会聘请专栏记者、评论员、作家等撰写时事报道与评论,因此能实现让学习者阅读同一风格、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词汇、篇章结构理解等能力。此外,不同报纸杂志对同一新闻时事、专题领域等的报道还能体现不同的观点、论调等,因此,通过对比阅读与分析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1.3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应位置及其如何产生意义,并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及其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是动态的,因此要注重语言形式和功能、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并侧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分析和理解语篇信息。语篇分析模式强调从篇章宏观结构入手,分析主题,以及支持主题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在篇章层次、句子层次、词汇层次上达到对语篇的整体把握的目的。

外报外刊文章有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在用词、句法、修辞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阅读外报外刊文章并对其语篇深入分析与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文章主题与大意、辨别作者观点、理清文字逻辑关系,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2.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界定

“时效性”是一个新闻术语,通常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时”,即“及时性”,强调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效”要求新闻从业者以最快速度把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传播开来而让读者迅速了解。外报外刊阅读课程中的“时效性”则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目标各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能自觉阅读最新的新闻事实报道并把阅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兴趣、习惯和生活方式。

2.1课程内容与时效性

在课程内容上外报外刊阅读的时效性体现在选取、组织最新的时事材料提供给学生上。教师每年更换一批教学材料以保证每一届学生都能在此课程中阅读到最新的时事新闻。此外,除了选择、安排、及时更新材料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关注所选材料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做到题材广泛,体裁合理(以叙述、议论、新闻报道类为主),风格多样。

2.2教学方法与时效性

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上,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转移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听、说、读、写、译多渠道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与输出练习,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使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2.3评价方式与时效性

传统纸笔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不能考查学生在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学习后有没有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培养起课后自觉阅读新闻时事的兴趣与能力。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新闻收集与播报、撰写新闻小结与评论、制作新闻简报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兴趣、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

2.4教学目标与时效性

任何教学活动的效果都要体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上。外报外刊作为一门阅读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体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其次,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还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外报外刊知识和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最后让学生养成一种通过阅读报刊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生活习惯。因此,外报外刊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上。

3.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1~2013年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开展了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如下。

3.1持续开发课程内容

要改善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新闻变旧闻的局限,教师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阅读材料,保证学生阅读到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与评论。同时,为了避免自选教材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的问题,选材也要参考传统教材的体例安排。此外,选材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因此,本课程综合传统教材与自选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反馈,设定了“娱乐与名人”、“体坛掠影”、“信息时代”、“拯救地球”、“经济与金融”、“西方风云”、“中国崛起”和“反恐战斗”8个题材作为教学单元。围绕这8个单元,教师从西方主流外报外刊上选取近三年相关报道,再从中选取适合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六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为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师每年都会收集、积累上述8个领域最新的动态与时事新闻,为下一轮外报外刊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做准备。被替换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以增加学生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通过这种“每年收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替换并保留原有教学材料”的方式,本课程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开发模式,同时由于研究者始终围绕一定的领域收集资料,保证了所收集资料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能让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得到积累,从而能够把握某个领域、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阅读兴趣。这种有针对性的持续关注与阅读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与阅读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就会形成既有传承,又凸显时效性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内容,使课程的时效性得以真正的体现与实现。

此外,外报外刊阅读材料对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光靠理解语言文字就很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更可能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相关中文新闻的收听与阅读能为学生更好理解英文新闻报道提供帮助。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为鼓励、督促学生多听多读中文时事新闻。

3.2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与教学手段

传统外报外刊阅读教学与精读、泛读等阅读课程教学方法区别不大,以教师讲、学生听并记笔记为主要方式,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本课程时效性强的特点,单调的上课形式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在课外也不懂得去哪里寻找可供他们阅读的外报外刊。此外,媒体业在网络时代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杂志、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大行其道,尤其在年青一代中更是和世界联系的纽带。因此,本实践研究探索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出发,把课程的触角伸出课堂,综合运用传统报刊、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设备,丰富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式。在学期开学初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西方主流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的网址与网站信息,并为本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公共信箱与空间供学生与教师及时交流、分享课程相关信息。授课也选择在能够上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新时事报道与评论。

3.3探索多种作业与评价形式

时效性强的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并发展学生分析、批判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实践研究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设置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作业形式。

教师对教材8个单元的6篇文章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与目的的作业。对于主干文章(Text A和B),教师设计了详细的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包括是非判断题、填空题、同意释义、翻译、简答等,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延伸阅读文章(Text C和D),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撰写100—150字的内容小结,综合考查学生英语阅读、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教师批改后再结合学生的问题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分析。对于两篇专门针对专八考试的文章,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限时阅读并完成阅读理解题。这样,一部分课堂时间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了学生,鼓励了他们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理解题、写作等作业形式检验阅读能力、发现阅读问题,从而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了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此外,词汇一直是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因为词汇量小,往往在阅读时碰到生词就放弃阅读。因此,本课程专门设计了“My Vocabulary Bank”表格,放在每篇课文后面,要求学生摘录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等,通过上下文猜词义、查阅词典等方式了解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每个学生都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外报外刊的词汇库,并形成了良好的词汇学习方式。为了鼓励学生坚持记录生词,教师要求每篇课文由一位同学具体负责,归纳总结课文的单词、短语和美文美句,经过教师批阅后在全班分享,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共同提高词汇量和学习兴趣。

为了维持学生坚持听新闻、读新闻、了解时事的兴趣与习惯,实践研究还要求学生分组为8个单元的题材收集近两年最重大的新闻,并在课堂内进行新闻综述播报。学生要为每条硬新闻提供相关评论性的软新闻,供感兴趣的同学深入阅读。新闻综述播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搜索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和计算机应用等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知识与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种作业方式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收集新闻时事报道,也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收集的材料也能成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

[2]Krashen,S.D.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TESOL Newsletter,15,23.1981.

[3]Dubin,F.& E.Olshtain.Course Desig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Yalden,J.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端木义万主编.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曹晓敏.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2):127-128.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11

一、图式理论

关于阅读模式的研究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近年来,诞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图式(schema)理论。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阅读过程,是一种关于人的认知的理论。图式理论认为,人总是把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分门别类地组成不同的单元,储存于大脑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图式。包括在这种单元之中的东西,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组成单元,形成图式。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随着读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图式的大小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读者提供参考,帮助读者理解阅读的篇章。

人的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始于文字的输入和对文字的理解。首先,文字材料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输至大脑,然后,大脑通过感知活动激活已储存的相关图式,运用图式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阅读者能够理解文字。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在于:读者将文字材料输入大脑之后,能够把大脑中存储的相关知识和输入的文字相联系,按照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去理解新的文字。进一步说,图式理论概括了阅读规则、技巧和策略。利用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认知策略、规则和技巧寻找知识内在相对应的联系,将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思维,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人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阅读文字越容易被理解,阅读活动就越容易进行。

二、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堂的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留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不仅要接触篇章中的汉字,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篇章表达的文化内涵。然而在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中,阅读课比较注重篇章中生字词和语法的教学,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释生词、语法,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和阅读,常常忽视了篇章本身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当学生学习了新的生词和语法以后进行阅读,虽然文章的字句都能看懂,但是学生可能会发现对整个篇章的意思仍不太明白。而运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课教学,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身大脑已经存在的图式,主动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对篇章的理解,形成新的图式,储存在大脑中。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解析图式理论,控制好整个课堂的进展。对外汉语阅读课一般分为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都可以充分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人的大脑中的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图式、结构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指的是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图式,指的是关于语篇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文字材料各种组织形式的知识;语言图式是指一定量的词汇和句法知识,也就是读者对阅读材料语言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三种图式,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1.教师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对整个教材的布局有整体把握,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难度、知识点分布及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编写目的和操作方法,了解每个单元中具体运用到哪些图式,这些图式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等。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掌握篇章的中心意思、段落结构,思考学生在学完该篇章之后,在阅读技能上可以得到哪些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篇章内容提前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当与篇章内容密切相关,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大意。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篇章阅读的时候利用已有的内容图式积极主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所以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如果能具备相关的内容图式,对理解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只是汉语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的图式,如工作的图式、学习的图式、家庭的图式等,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激活这些已有图式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以《汉语阅读教程》第二册第二课《北京的四季》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

(1)你们国家分为几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

(2)你觉得南京的季节如何?

(3)你最喜欢南京的哪个季节?

这些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回答起来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不高,让学生能够有回答的积极性,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激活脑中存储的关于自己国家天气特点的已有图式,通过回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学生也可以获得关于南京天气特点的图式。《北京的四季》这篇课文主要是描述北京四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同时也大概介绍了中国南北的气候区别,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式去阅读课文,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课堂教学。(1)生词教学。在阅读行为中,对阅读能力限制最大的就是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是基础,读者缺乏相应的语言图式就无法识别文章的字词句所提供的信息和线索,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有生词教学,但是与精读课的生词教学不同的是,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生词教学只需要学生理解意思即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阅读课的这种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法,对篇章中存在的生词和语法点进行教学和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则,运用词根联想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清晰地理解生词意思,记忆生词的意思。如学习“记者”这个生词的时候,就可以单独解释“者”作为“……的人”的意思,让学生同时记忆“老者”“学者”等生词,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便于学生将知识归类,方便记忆。或者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构成结构以形声字居多的特点,教授学生偏旁部首,如告诉学生“扌”旁的汉字多与人的动作有关,“氵”旁的汉字多与水相联系,“月”字的汉字大多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偏旁部首的图式之后快速地理解、识记很多汉字的意思。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已有图式,去理解篇章意思。(2)课文教学。课文教学是阅读课的核心环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原有的关于阅读知识的内容图式。很多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阅读效果差的问题,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文每一段的中心句。在进行汉语阅读时,经常训练学生寻找段落中心句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中心句一般可在文章的段首或段尾找到,了解把握中心句即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能力。还有些学生阅读速度慢,在阅读的时候一字一词地阅读,过度依赖词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标志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的词语,并且在阅读的时候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在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看能否明白。

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结构图式,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组织语言的形式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当学生熟悉所读材料的组织形式,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调动相关的内容图式,使阅读遵循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应当教会学生相关阅读技巧,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熟悉每种体裁的语言材料的组织特点,也就是对文章形式图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在母语阅读时,已经对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应该运用何种阅读方法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能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阅读中,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使用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比如针对记叙文的特点,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文章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叙事的顺序等等,了解文章的形式图式,运用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阅读,丰富图式外延,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有的汉语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图式,积极主动地理解阅读内容,将已有图式转化为新图式,不断促进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篇12

一、引言

著名英国语言教育家West于20世纪初在印度从事英语教学时提出了以“阅读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念,并首次将阅读区分为“精读”和“泛读”。自此泛读教学便逐渐进入了语言教学专家们的视野,成为阅读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但是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对于泛读课型教学以及教材的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才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远远落后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方面,更加落后于国内英语教学中泛读课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更显差强人意。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泛读课型教学以及教材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文章所参考的论文主要依托于《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对外汉语研究》《语言与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集,分别以“对外汉语泛读课”“对外汉语泛读教材”“对外汉语阅读课”以及“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共检索到论文资料16篇,其中有关教学方面的论文有6篇,有关教材方面的论文有10篇。

二、正文

(一)关于对外汉语泛读课型教学法的研究

对外汉语泛读课型教学法的研究以鲁健骥[1]开启了对外汉语泛读课研究的大门。文章介绍了“精读”和“泛读”这两种课程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展的背景。该文章认为“‘精’和‘泛’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体现了语言教学中的“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文章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大力提倡“精读”“泛读”分科,主张开设泛读课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然而,自泛读课进入课堂开始,就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老师对于泛读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容易把泛读课上成精读课,详细地讲解生词和语法点,导致泛读课堂沉闷无聊,甚至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老师对于泛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一堂泛读课往往以“学生阅读――完成练习――订正答案――老师讲解”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内容也局限于现有的教材,由此老师和学生都对泛读课越发失去兴趣。

于是陆续开始有学者着眼于课堂实践的角度,从不同角度探讨泛读课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高磊[2]提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留学生获得汉语阅读自由。作者提出在泛读课堂中增加元认知技能的训练,以此使学习者更加熟练的运用元认知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李宗宏[3]把图示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泛读课堂中,通过图示理论,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图示,能兼顾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两个方面,并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语篇分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章进行认知加工,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任务法进入第二语言课堂,开始有学者尝试着将任务法引入对外汉语阅读课堂,姚敏[4]认为我国对外汉语泛读课堂有公式化、大众化和应试化的特点,而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活动链”,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阅读速度。

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泛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从文章论述来看,学者们都致力于改变老师的教学法,从理论阐释或教学经验出发探索老师应该怎么教。然而,对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来说,这些都应该辅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先前的理论研究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吴门吉[5]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对学习内容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同时通过访谈优秀教师了解教师的想法,调查结果表明,二者并不是完全符合的,有的甚至背道而驰。

因此在对外汉语泛读课教学法的研究方面,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想法,学生想在泛读课堂中学什么,怎么学,适当地把这些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泛读课堂打造成对外汉语特色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关于泛读教材的研究

笔者分别以“对外汉语泛读教材”和“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为关键词于各核心期刊上检索到论文共10篇,分别涉及教材的编写原则、对现有教材的分析、以及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

早在1991年,吴晓露[6]就提出了阅读技能训练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该文认为阅读课要与精读课区分开来,泛读的要求是理解文章或故事的大意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对此,朱勇[7]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张世涛[8]从教材中选取的阅读材料的难度、内容、篇幅和教材的练习四个方面分析了泛读教材的编写原则。

这些文章对编写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阐释,无疑对泛读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朱勇[9]提出输入调整这一手段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阅读材料,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输入调整对伴随性学习的积极作用。此外他还对现有五本泛读教材中输入调整手段的运用进行对比,发现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着将新的输入调整方法编入教材,但是单部教材依然存在单一性、主观性、外部输入调整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