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药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9 09:28:25

早期药学论文

早期药学论文篇1

中药的药性理论较多,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是解释药性、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统观历代的本草著作,基本上都是以以上的理论为基础框架而成的。法象理论是本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取类比象。药物的法象理论是祖国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并反复应用于实践,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以总结,结合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推理,再通过观察分析,上升到理论的层次,继而用之实践确实有效,于是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即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颜色、用药部位、炮制等,来解释和推演药物的功效,从而指导临床的应用。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桐叶治疗难产,败鼓皮治疗鼓胀等都是法象理论的应用。

1法象概念浅释

法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最早可见于《周易·系辞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取法于天地万象而应用于传统医药,即是中医的法象思维,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特有的现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虽说是独立于传统药物的主流理论,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之外,但仍然是相互渗透的。

2历史沿革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其中的假令论方义一道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经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

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观《神农本草卷首》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色不赤,何也?”[1]这个问题比较明确提出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并且对药物的法象理论的实用范围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推知法象理论体系的形成至少在宋朝以前。

2.1理论渊源从《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可以看出,法象理论可见的最早记录是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当时流传的本经与现在的版本不同,现在流传的本经版本中并无“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一语)。内经中的体现了很浓的取类比象思想,比如《素问·示从容论》就有“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之说。又如“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等[2],可以说《内经》是法象理论的源头。

2.2早期的本草学专著早期的本草学专著在论述药物的功效时,大部分的体例都是先论述药物的味性,继而是药物的主治、别名、用法、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基本上很少有什么理论上的发挥,记载的功效,都是实际的经验总结,比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等,虽然都是后人辑出来的,但基本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本草学情况。

2.3宋金元时期的本草学著作宋金元时期,医学进入了一个争鸣的阶段,整个医学界有着一股开拓创新的风气,金元诸医家也逐渐突破前人认识范围,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理论学说,比如说金元四大家。同样,药物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归经学说就是在此期间兴起并逐渐成为中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些药物的功效用单纯药的性味等理论难以解释清楚,于是这个时期的医家又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补充药性理论的不足,而有效的解释某些药物功效的方法,于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诞生了[3]。药物法象学说也是在这个时期的本草中露出头角的,比如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在栀子条中记载易老之言:“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肺中之火[4]。”又如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5]。”都是药物法象理论的体现。这个时期的药物法象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本草学著作中还是以性味、升降浮沉为主流理论,根据法象理论阐述的药物还比较少见,但是对药物功效的阐释同早期的本草相较则有了自己的发挥。新晨:

2.4明清时期中医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的时期,各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本草学专著也是如此,医家对本草的认识和应用也发展到了极处。这个时期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已经不足以阐释药物的功效,所以诸家对本草理论的发挥也较多,药性的阐释也就较为灵活,比如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如青蒿条说“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故入少阳、厥阴血分”,又如通草条“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而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等。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部药物法象理论的巅峰之作,即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他认为“诸家本草扬厉铺张,几于一药能治百病及遵用之,卒不能治一病者,注失之泛也。又或极意求精,失于穿凿,故托高远难获实效,且其说与黄炎、仲景诸书往往刺谬”。于是,本着诸药“见于目而尝于口,便可推例以知其性矣”的宗旨,与其门人张伯龙以问答的形式,由浅入深,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而不是凭空的推演,将诸药纳入药物法象理论,虽说有些地方论述得牵强附会,但瑕不掩瑜,可以说是药物法象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文笔顺畅,一气呵成,洋洋洒洒,通过七十五个问题,从药物的物理相感、产地、用药部位、生长环境、采收时间、色质等,用同种求异的方法阐述药性。他认为药物治病的道理是以其气味阴阳之偏来调节人的经络脏腑、四肢百节气血阴阳之偏,使之归于平和,即“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部书是唐氏晚期的作品,是唐氏一生临床经验的结晶,其学术思想在这部书中体现得较为完备,不仅仅是一部本草学著作,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宝典。比如油滑之药皆可下行,大黄有雄烈之气故泻下之力大,巴豆非但油滑,且味辛性热,故较大黄泻下之用更为猛烈。琥珀乃阳木之脂所化,其性黏,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冷则阳返于内,与人之魂藏于肝血之中是一个道理,所以琥珀有安魂之功。磁石色黑入肾,能吸肺金之气归于肾中,从而可以治疗肾不纳气之咳喘。茯苓乃松脂入地所化,下有茯苓则松颠之上必有茯苓芝以应之,故而茯苓可以化气上行,这样岳美中先生的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就可以更清楚的理解[6]。

总结评价:药物的法象理论从起源到成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药的应用仍然是以主流理论为主,法象理论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形,如果生搬硬套,导致该理论的泛滥应用,就可能会成为鲁迅口中所谓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参考文献】

1李顺保(校).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5-26.

2陈晓.试论“取类

比象”及其局限性.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1):10.

3吉阳,宋秀珍.“归经”理论渊源初探.吉林中医药,1999,1(19):2-3.

早期药学论文篇2

摘 要: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79- 2007年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早熟辨证以阴虚火旺型最多见,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复方的使用以知柏地黄丸为主。结论:辨证治疗性早熟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关键词:性早熟;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603-02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Compatibility Drug Law

YIN Wei-Ping1,XIA Jie2

(1.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200,Yunnan,China;

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literature review,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CM treatment of drug laws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precocious puberty. Methods:Search 1979-2007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related literature, extraction syndromes,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atabas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The Yin Huo-wang precocious differentiation to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reatment to Yin Jiang Huo-based, often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medicine, qi drugs, medicines and nourishing yin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of drug combinations; compound mainly used to Zhibai Dihuang Wan.Conclusion: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have certain rules to follow medication, more than in the main square, the main drugs on the basi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syndrome, due to compatibility of other drugs or both pathogenesis of more extensive, fully embodies the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ttention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Key words:precocious pubert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drug laws

收稿日期:2010-10-30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7)

作者简介:尹蔚萍(1975-),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讲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科临床和教学工作。

通过对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辨证治疗性早熟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方法

以“性早熟”加“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等为关键词,系统检索应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等数据库,收集国内1979年1月-2007年12月间发表的有关中药复方治疗性早熟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纳入标准

所选病案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以性早熟为第一诊断;国内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的中文文献;第一次文献;医案所涉及到的中药复方,要求药味完整、主治明确、疗效确切。

1.3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从纳入文献中提取辨证分型、各型用药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经整理、核对后录入SPSS 11. 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描述分析。

2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3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分布于26种杂志上。

2.1 证型分布与治法情况

2.1.1 证型分布情况 以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术语为标准,对证型进行统一规范统计。

表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例(%)]

2.1.2 治法情况 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滋阴降火法、疏肝泻火法、健脾化痰利湿法、软坚散结法、凉血止血法,其中以滋阴降火法为主。

2.2 具体药物的使用情况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中,使用药物81种,用药443次,使用药物基本为普通、常用中药。

2.2.1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见表2。

表2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2.2.2 分类及使用情况 对81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其主要使用次数和用药种类见表3。

表3 所用81种中药主要分类及使用情况

2.2.3 常用药对情况 使用频率使用次数/中药复方数(36首)。见表4。

表4 常用药对使用情况

2.2.4 复方的使用情况 从文献资料中分析得出,使用最多的复方是知柏地黄丸,其次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均体现了滋阴降火为主,兼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

3 讨 论

3.1 对证候的探讨

对文献的分析显示:36个临床研究共计辩证治疗1651例,分布于11个证型,证型多样化既反映了中医辩证灵活性的特点,也客观体现了病机的复杂性。从总体来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阴虚火旺型,占75.29%,其次是肝郁化火152型,占9.21%,这两个证型占总病例的84.5%,表明证型分布比较集中,目前中医儿科教材上基本以这两个证型作为分类。个人认为,随着本病发病率的增高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需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多样本的临床观察,深入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3.2 治法及用药规律的探讨

本次纳入研究的36首复方临床疗效确切,沉淀着中医对本病理法方药的应用,但多为个人及单位的临床经验总结,遣方组药带有较大的主观性。36首复方用药81种,可见临床用药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但同时体现了较难比较的问题。

3.2.1 滋阴降火是基本治则 本次研究发现,虽然治疗性早熟的中药种类丰富,药味繁多,但用药还是相对集中。从用药种类来看,清热药和补阴药使用最多,提示这两大类药构成治疗性早熟组方的主要药物,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复方中以知柏地黄丸的应用最广泛,提示滋阴降火法是基本治则。

3.2.2 多种治法体现治疗的多样性 从证型和用药分析中发现,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辅以疏肝泻火、健脾化痰利湿、软坚散结、凉血止血法等方法,达到共同的治疗作用,其中从单味药的分析上,夏枯草、柴胡、麦芽和理气药使用较多上得出,治疗本病尚注意疏肝理气散结和顾护脾胃化湿。

早期药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b)-013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per early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 June 2016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drug.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time, the selected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5 cases, the incidence of 3H in patients with medication; the control group of 25 cases, the incidence of 3~6 h drug 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groups of drug efficacy. Results The two groups had no death cases,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100%;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hiss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96.0%) and control group (92.0%)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 > 0.05).Conclusion Super early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t has a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good safety,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uper early treatment;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急性脑梗死是指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其发病机制复杂,高致病风险因素多[1]。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院近年来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文章现以2014年9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病症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本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依照患者救治时间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发病3h内接受治疗用药的患者,共计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患者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1.6±4.7)岁;对照组为发病3~6 h接受治疗用药的患者,共计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患者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62.4±5.1)岁。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除治疗时间不同以外,治疗用药及方法均一致。治疗前通过颅脑CT等相关检查评估病情,确认符合溶栓治疗标准。治疗用药阿替普酶(批准文号:S20110051),用药剂量按0.9 mg・kg-1计算,具体用药方法如下:取用药总剂量的10%予以患者静脉注射,注射时间1 min;剩余90%的药品采用持续静脉泵注给药,滴注时间60 min。用药24 h内严密监测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期间不使用抗血栓或治疗动脉循环障碍的相关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后6 h,给予患者凝血五项检查,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评分范围0~42分,患者得分越低,表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佳,参照文献拟定治疗后NIHSS下降分数低于20%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果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救治成功率100%。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凝血功能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有报道显示其致死率约为15%,致残率高达60%,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研究发现,脑供血不足会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病区域部分细胞坏死,但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的缺血边缘区(半暗带),脑缺血对其造成的损伤是具有可逆性的,如能快速恢复梗死区域血液动力学,缺血边缘区细胞活性与功能是可以被保留和挽救的,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阿替普酶属高技术药品,虽与一般血栓溶解药物作用机理相同,但由于转基因生产技术的介入,其特异性不仅明显,对纤溶酶原的亲和力也较高,故血栓溶解功效强,但全身纤溶作用不显著,能够很好的挽救缺血边缘区脑组织,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研究发现,以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时,其疗效和用药不良反应与治疗时间窗的把握存在密切关系。秦承辉在报道中指出[5],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 h内以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最佳,4.5 h左右也具备良好临床疗效。该次临床研究分别对发病3 h以内及超过3 h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发病3 h内用药阿提普内进行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更佳,与上述报道结论一致,至于4.5 h左右阿替普酶的用药疗效,有待完善病例深入研究。另有文献报道[6],患者用药阿替普酶的出血风险与用药时间呈正相关,缩短用药时间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几率,这主要是由于阿替普酶半衰期短,为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故该次临床研究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阿替普酶均于治疗1 h内用药完毕。童燕飞等[7]对NIHSS评分≥15分且发病时间≤3 h的重型脑梗死患者用药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总有效率97.5%(39/40),与该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钟建斌[8]对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87.5%(28/32),低于该文研究结论,考虑可能与入选病例为超高龄患者有关,但具体阿替普酶药效与患者年龄间的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以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用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爱明,王佼佼,张凤佳,等.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54-1056.

[2] 王旭,张志彬,王平,等.动脉和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8下旬刊):4625-4626.

[3] 芦鹏飞,尹立勇,董晓娇,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3,28(2):214-216.

[4] 谢江文,吕国菊,郑珍婕,等.不同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6):486-488.

[5] 秦承辉,王波,罗巍,等.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8):856-858.

[6] 叶兰香.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67.

早期药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59-02

药物的筛选与早期安全性评价永远是新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建设创新药物高通量筛选体系,建立一些快速、灵敏的早期安全性评价和检测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药物发现阶段的成功率、避免浪费时间与财力、降低药物开发阶段的风险和成本,促进整个创新药物研制尽早走向成功。国外最新发展趋势就是将以前在药物开发阶段的临床前研究时才进行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提前到药物发现阶段,也就是在创新药物的早期的发现和选择阶段就进行安全性评价。近年来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根据学校提出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部级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生物制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特设本科专业”,并在此专业下开设了“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专业方向,以适应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广东省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 药物筛选与评价专业方向的设立

作为我国独立建校的三所高等药科院校之一,广东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极具特色的药物研发创新体系,涵盖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拥有“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技术候选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为广药特色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后盾。然而,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广东药学院设立了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等本科专业,目前还缺乏药物筛选与评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因此,根据学校以药学为特色和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路,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区域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设立生物制药专业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可以与我校现有的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有益互补,从而起到完善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在生物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初在生物技术专业下开设了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安全评估等专业方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实践,成功申报设立了“生物制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特设本科专业”,并在此专业下开设了“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由于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是生物医药领域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其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结合广东药学院的药学特色和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自身的教学科研实际情况,对生物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相关课程模块化建设

在“药物筛选与评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以应用型创新性生物制药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实施效果和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和修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成三大模块:生物技术模块、药物筛选与评价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等三大模块,分别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药物筛选与早期安全性评价技术和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技术等专业技能,其中生物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生物制药模块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学、药理学、药剂学等课程,药物筛选与评价模块主要包括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实验动物学、毒理学、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生物技术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而药物筛选与评价模块则是新设立的一个模块,且在三大专业课程模块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待于深入研究,以探索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模式。

3 以任务为导向的理论课程的交叉融合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的知识体系贯穿于模式动物与新药研究、实验动物学、毒理学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当中,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将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地隔离开来,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理论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课程目标,以任务为导向打通各门课程界限,围绕“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这一主线,加强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提升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实验动物学、毒理学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确立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是“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课程模块的基础课程,且没有相关的教材可以利用,课程内容主要结合当前药物研究的最新趋势介绍果蝇、线虫、斑马鱼、小鼠等模式生物在药物早期筛选与评价中的应用。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学的任务是介绍常用来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实验动物的饲养、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术。毒理学的教学主要教授药物在实验动物身上的毒性反应,特别是对不同靶器官的毒性作用,课程教学要求在了解生物药、化学药和中药的毒性机理的同时,突出对不同种类生物药物的毒性机制的掌握。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的药物也层出不穷,根据该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重组蛋白药物、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基因治疗与核酸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等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的讲授。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积极探索如何创造性地根据每门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尝试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创造一个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开展 “三段式”集体备课、让学生代表参与集体教研活动以及时听取学生的声音。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药物筛选与早期评价课程模块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及时追踪技术前沿、应用专题汇报、案例剖析等方式实施教学。

4 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药物的筛选与早期评价领域主要包括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利用秀丽线虫、斑马鱼等模型对药物的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器官与组织试验等技术手段开展候选药物的体内和体外的有效性检测分析,采用ELISA、HPLC、LC-MS/MS、生物测定等方法分析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化合物早期生物利用度、代谢特征和组织分布,通过早期的遗传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胚胎毒性试验、心脏毒性试验等毒性试验快速筛选出毒性较小的候选药物。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课程模块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生物药物的发现及安全性评价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步骤,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特意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例,希望通过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前期的组织论证,我们决定在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院高通量药物筛选科研平台,开设模式生物与新药筛选设计性实验。同时,将实验动物学、毒理学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三门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物药物筛选与早期安全性评价的整个流程。

在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学院已经建立起来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新药筛选这一主题独立、创新设计研究方案和撰写计划书,结合相关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自主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答辩从中挑选优秀的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性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动物学、毒理学、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围绕特定生物药物毒性检测这一主题,充分发挥我院学科特色和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学院的专利成果TCR基因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引入到学生实验教学,开展“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分工合作,协调实验动物学、毒理学、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实验中心的老师,明确各位老师的职责,分别负责各专题预实验,责任到人。并就实验的内容安排、结果评价、课时分配、规范操作、操作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改进意见和建议等提交预实验报告,由课程负责人教研活动讨论并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分头编写实验指导、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在每次任务完成后,对于学生的收获和不足进行积极的反馈,指导其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通过问卷调查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为实验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让学生能将理论课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在综合性实验的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其根本目标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科研素质的塑造、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生物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课程模块理论与实验的改革与实践,加强本专业方向内涵建设,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生物制药专业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提供了经验借鉴。

早期药学论文篇5

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1],发作时轻者可致患者胸闷、心悸,严重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文献[2]报道显示,室性早搏已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等进行危险分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3]。虽然,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室性早搏的有效药物,但也同样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一旦使用不合理极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死亡[4]。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兴起,中草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理,能达到阴平阳秘、标本兼治的目的[5]。我们通过中草药合理配伍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以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②Lown's分级在Ⅱ级或以上;③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④早搏次数>30次/h,且伴有心悸、气短与乏力;⑤左心室射血分数>45%;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⑦病历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低下及语言沟通障碍;②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③严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或因药物、电解质紊乱、贫血、甲亢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室性早搏;④对药物过敏;⑤合并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房扑、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其他恶性心律失常;⑥研究期间依从性差、失访或因重大事件退出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42~74岁;室性早搏病程2~45d,冠心病病程3~10年;Lown's分级Ⅱ级58例,Ⅲ级118例,Ⅳa级6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18例,高脂血症68例,慢性支气管炎58例,糖尿病25例,脑血管疾病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防寒保暖以及西药治疗,比如慢心律、阿替洛尔、乙胺碘呋酮等。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以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生地30g、麦冬15g、黄连15g、炙甘草15g为基本方,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党参20g、生地15g、阿胶20g(烊)、麦冬15g、麻仁1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20g。上述中草药分两次煎煮25~30min后取汤600mL左右,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50~200mL,中药汤剂于饭前1h温服,西药于饭后半小时服用。2周为86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3临床疗效判断方法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和《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8]评定临床疗效。显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消失。有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缓解。无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无改变,甚至病情恶化。1.4心电图指标观察方法于用药前后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手工测量24h动态心电图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HRV包括24h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内连续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的R-R间期差值>50ms心搏数占全部所分析信息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1.5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定期检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事件情况。1.6经济学指标观察方法两组挂号费、检查费、诊疗费和(或)床位费等成本基本一致,只计算药品直接成本,所有费用以2014~2016年本省三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和医院中标药品价格为准。成本-效果比(C/E)=(治疗总成本/治疗总效果),其值越低说明意义越大。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8例、有效4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4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9.1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QTd、HRT、H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HRT、HR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头晕、恶心各1例,对照组发生头晕、恶心、心动过缓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C/E比较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室性早搏可于任何年龄段出现,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室性早搏后危险程度相对较高[9]。近年研究认为,QT、HRT、HR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进展及预后有关,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10]。QTd作为一种能反映整体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指标,其离散度越大提示心脏电活动恢复的同步性变化也越大,为折返激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被视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依据[11]。HRT能够反映心脏在室性早搏发生后对动脉压力反射和心脏自主神经的紧张性,尤以TO和TS应用最为频繁,其中TO可作为判断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是否加速的依据,TS可视为是否减速的参考[12]。HRV是指逐次心跳间期之间的微小差异,其发生是由于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活动,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断受到神经中枢、压力反射、呼吸活动等调节,导致心脏每搏间期通常会存在的几十毫秒差异,所以可作为评价心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紧张性、均衡性以及对心血管活动影响的指标[13]。基于上述认知,积极筛选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分析其与室性早搏的相关性,探讨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和途径。近年来,胺碘酮、索他洛尔、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或射频消融术在室性早搏治疗中应用效果甚佳,96有效降低了致死率。但研究也表明,西药治疗室性早搏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且无法显著改善患者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射频消融术存在不同程度风险,且难以于基层推广应用[14]。中药或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能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干预疾病发生、发展,且与西药联合应用,具有“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的特色与优势,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5]。《本草纲目》记载:“苦参,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利尿”,也有“苦参专治心经之火”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所含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功效,可提高心肌舒张期兴奋阈值、延长有效不应期、使折返活动落入有效不应期,所以能够抗心律失常。黄芩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提升乙酰胆碱水平。党参能清除自由基,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麦冬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有助于扭转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早搏发生次数,改善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同时,观察组QT、HRT、HRV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法能调控心肌耗氧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电生理活动,改善心肌自主神经功能,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本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中药汤剂应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且,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能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符合国家政策,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因此,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PodridPJ.Aggravationofarrhythmiabyantiarrhythmicdrugs(proarrhythmia)[J].CardElectrophClin,2010,2(3):459-462.

[2]LeeV,HemingwayH,HarbR,etal.Theprogmosticsignificanceofprematureventricularcomplexesinadultswithoutclinicallyap-parentheartdisease:ameta-analysisandsystematicreview[J].Heart,2012,98(9);1290-1298.

[3]张忆雪,陈漠水.室性早搏与心功能不全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4,35(5):791-793.

[4]王小川,谢晓慧,陆浩,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1825-1826.

[5]伍建光,赖俊宇.乌梅丸加减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4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212-215.

[6].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

[7]沈绍功,王承德,臼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7.

[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6(1):5-11.

[9]陈太波,雷寒,吕斐.室性早搏的新认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2):2390-2393.

[10]黄悦,杨涛.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治疗室上性早搏的成本效果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6,33(9):525-527.

[11]EllisER,ShvilkinA,JosephsonME.Nonreentrantventricularar-rhythmiasinpatientswithstructuralheartdiseaseunrelatedtoab-normalmyocardialsubstrate[J].HeartRhythm,2014,11(6):946-952.

[12]YamadaT,LauYR,LitovskySH,etal.Prevalenceandclinical,electrocardiographic,andelectrophysiologiccharacteristicsofven-triculararrhythmiasoriginatingfromthenoncoronarysinusofVal-salva[J].

[13]于永梅,沈琳.室性早搏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136-139.

[14]朱敬玲,李新新,劳海燕,等.10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J].药学研究,2015,34(2):106-108.

早期药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68-01

祖国医学的胎漏、胎动不安及滑胎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妊娠12周前终止者,称为早期流产。流产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占妊娠总数的10%-15%, 其中早期流产占80%以上。[1]此病不仅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甚至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寻找一种防止早期先兆流产的有效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目前中医药治疗疗效可,暂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内分泌与免疫因素。其中内分泌因素,主要是黄体功能不足,其引起的早期习惯性流产发生率为23%-67%。[2]黄体功能不足者可肌注黄体酮注射液10-20mg,每或隔日一次,也可口服维生素E保胎治疗,确诊妊娠后则继续给药直至妊娠10周或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月份,并嘱其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补充维生素及给予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剂。[3]本研究探讨中药(健脾固肾益气养血)配合西药黄体酮治疗脾肾亏虚型黄体功能不足的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本治疗对血清孕酮(P)、绒毛促性腺激素(HCG)水平的影响。我们采用中药(健脾固肾益气养血)配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9月我院门诊符合中医辨证辨病脾肾亏虚型胎漏和西医的黄体功能不足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8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自拟基本方(党参、黄芪、白术、熟地、山药、杜仲、川断、桑寄生、兔丝子、枸杞、陈皮、甘草),每日一剂,水煎服,2次/日,150毫升/次,饭后半小时服;西药黄体酮20mg,肌注,1次/日。对照组单用黄体酮20mg,肌注,1次/日。一疗程为10天,观察一疗程。

1.3观察指标及方法:治疗前后症状、舌、脉变化,治疗期间基础体温(BBT)的测定。比较治疗前后血绒毛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水平。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学》的有关内容拟定。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总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SPSS统计软件,所有资料均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及等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疗效比较:经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4.13%,其中痊愈率为30.67%,显效率为60.0%;对照组经治疗后,痊愈率为15.30%,显效率为35.57%,有效率为31.0%,总有效率为7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药物对内分泌的影响:本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孕酮、绒毛促性腺激素的水平均有升高,研究组血清孕酮、绒毛促性腺激素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结论

本文就中药(健脾固肾益气养血)配合西药黄体酮治疗脾肾亏虚型黄体功能不足的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及安胎机理进行了系统探讨。中药健脾固肾益气养血根据“脾肾亏虚,冲任失固,不能摄血养胎”的理论,应用健脾固肾,益气养血之法以达到漏止胎安之效。加用黄体酮以补充黄体功能不足早期先兆流产的孕酮水平的不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治疗脾肾亏虚型黄体功能不足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40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4.13%,其中痊愈率为30.67%,显效率为60.0%,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升高孕妇血清孕酮、绒毛促性腺激素的水平,根据临床观察及研究结果,本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内分泌功能而达到安胎的目的,有较好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早期药学论文篇7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SRYX capsule.Methods 80 cases of such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test group treated with SRYX and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mexiletin).4 week was a course and the effect were observed in both group.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symptom improved rate were 80%and 90%in test group,82.5%and 70%in control group with similar effect and without difference.Conclusion They might have similar effect and less side effect.

【Key words】SRYX capsule; Mexiletin; Premature of ventricle

目前,室性早搏(室早)的治疗存在着不规范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象。特别是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中药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所接受等特点。参松养心胶囊(石家庄以岭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是以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研制的抗心律失常现代中药,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的作用,对不同病因室性早搏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04月至2007年12月间,在长沙市三医院老干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20~85岁。入选标准: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不同病因的门诊或住院的室早患者: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经病史、体征、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多源、多形、成对室早,早搏次数>300次/h,伴心悸、气短、胸闷、失眠等症状。其中,器质性心脏患者57例(包括冠心病25例,高血压15例,心肌炎5例,心肌病6例,瓣膜病6例);非器质性心脏患者23例。排除标准: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妊娠、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40例和慢心律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15例,女25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早30例,功能性室早10例,平均46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早27例,功能性室早1例,平均年龄48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因构成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与观察指标 给药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前停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3次/d;对照组口服慢心律150 mg,3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指标:观察用药前后心悸等临床症状,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目,以及血、尿、便常规,肝肾动能等指标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药理基地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西医结合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效果[1]。①心电图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室性期前收缩消失或减少>90%;有效:室性期前收缩减少50%~90%;无效:室性期前收缩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室性早搏疗效的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的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发生腹胀2例;对照组发生恶心2例、便秘1例、头晕1例。

3 讨论

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室早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如果室早触发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则可出现黑及晕厥症状。室早的预后,取决于早搏出现的类型、是否触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的人群其预后是不一样的。对室早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但是,对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需考虑以下因素: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及心功能状态。心脏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首先应该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发因素,当治疗原发病及祛除诱发因素后室性期前收缩仍较多,并有心悸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心功能,并有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时需干预治疗[3]。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对确有症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应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无效者予以药物治疗,但不宜使用不良反应多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阴两虚导致心络的络虚不荣和络脉瘀阻所致,尤其前者是发病的关键环节[4]。参松养心胶囊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补、养、敛三法并用,多用途、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参松养心胶囊以生脉散为基础方,益气养阴以治其本,方中人参补益心气,麦冬养阴清心,五味子敛气生津,三者合用以达益气养阴复脉之功效,针对络虚不荣这一病理环节,选用桑寄生,补胸中大气;山茱萸、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三药共补络中气血;同时选用丹参、赤芍、土鳖虫、甘松活血通络,脉络畅通,气络得养,又配伍清心安神的黄连和重镇安神的龙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之功效。

实验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对氯化钙、喹巴因、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心律失常程度,可明显降低动脉血压、冠状动脉阻力、心肌耗氧量和耗氧指数[5]。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浦介麟等研究发现,参松养心胶囊提取干粉溶液对INa、Ica-L、IK1、Ito和Ik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这可能是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和心肌保护作用的部分药理机制[6]。邹建刚等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对不同病因室早的治疗有效,症状改善率93.5%,室早控制率88.9%[7]。

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能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改善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等症状,且临床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临床效果。本研究表明,两组药物对消除心律失常的疗效相当,但对症状缓解参松养心胶囊优于慢心律片,未发现其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对室性期前收缩确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3.

[2] Morganroth J.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arrythmic events.Am J Cardiol,1987,321:406-412.

[3] 吴宁,朱俊,任自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5):323-336.

[4] 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疑难病杂志,2005,4(5):285-287.

早期药学论文篇8

1.1 “短、平、快”开放性实验的课余时间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大学知识学生基本上是从教师课堂讲授,而作为唯一让学生动手验证理论知识的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多是在同一实验项目的学生只能多人分组按相同的要求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多为经典型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与药物制剂专业对化学知识需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缺乏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的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与创新实践研究活动主要对药物制剂专业的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大一学生提供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采取兼顾学生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实践动手的重要性,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早期科研能力。从2006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如晚上、周末),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吸纳部分学习优秀和对化学知识更深层次渴求的本科生参加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创新研究活动。这种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的扎实的动手能力功底和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兴趣。由于大一学生在知识层面尚需进一步学习,该层面学生多采取“短、平、快”的模式激发从事科研活动兴趣为后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苗子,形成磨刀霍霍之势。此种模式下主要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1.2 早期参与教师课题的较长时间培养模式

在通过第一种模式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锻炼后为后续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实践动手基础,再根据学生对渴求的研究兴趣和结合教师已有研究课题,吸纳学生进入到教师研究组中,为教师当科研“助理”,在这个培养模式主要以进一提高和升华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资料、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解决自身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组内讨论各自对文献资料的不同见解和导向及做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共同协作完成教师课题中需要解决的实验步骤和有关问题(如:分离纯化样品、表征样品),最后分析数据验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学、分析化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个过程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特别是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的培养中,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困难需要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解决,既巩固和加深了综合实验技能,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信心和求知欲望。

1.3 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长时间培养模式

1.3.1 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如果说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学生会动手、会思考就沾沾自喜的话,哪还为时尚早。在药学科研工作中,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扎实实验技能的培养,但是将理论知识准确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系统地将已有知识、结合文献和参加教师课题进行有机结合和创新,则是在创新科研能力培养阶段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科研能力的重要步骤。

因而,笔者结合我校在大学生课外课外科研课题平台,在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的升华,具备了独立思考,基本能形成一些新的想法后,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课题,通过课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该种模式可以做为大学生毕业实习题材来源和开展创新性实验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能写、敢讲、会总结的综合能力。如笔者带领学生申报学校层面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两项,并超学校规定考核指标完成内容(两个项目共发表核心期刊四篇)。

1.3.2 毕业实习深化和继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1.3.2.1 做什么与怎么做

传统的毕业实习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为毕业实习学生指定一个课题,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指定步骤“按步就搬”完成即可的方式,此种模式下学生得到了做而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在笔者探索的早期培养模式下经过前两个阶段(大一、大二)的锻炼和培养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对开展科研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规划(如果有了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的学生则更具优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也不必再逐一向实习学生详细介绍教研室的科研方向、拟开展的实验内容以及对从事这些实验课题人员的各项要求,学生在已有前期工作基础上已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在实习中对自己的课题方向拥有决定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课题,使学生在实习一开始就具有兴趣、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创新性实验上手就更快、更准。

1.3.2.2 实验结果与处理

在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实习研究过程中要在平时的科研素养训练中教导学生重视自己每次的实验结果,尤其是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左的实验数据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类似的经历贯穿着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放弃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而是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习阶段,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3 论文撰写成文

论文是研究工作的总结,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性科研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论文撰写要求立意新颖、内容真实、结果可靠,在理论上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作为毕业答辩时的唯一书面材料,本科毕业生对撰写论文的格式、写作技巧、专业性把握等各方面均非常欠缺,笔者在此项步骤的培养中主要采取“多次反复修改”的策略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点评,绝不充当学生的“”,鼓励学生多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类容,并对其进行观摩和总结,激发学生创新思路。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比对,对实验结果大胆进行合理性推测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验结论。在毕业论文的最后环节还组织预答辩,经过全体教研室人员的讨论及建议,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改进,同时也常常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设想。

2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反哺作用及成果

本科生在通过这种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研究活动的带动和促进下,在学习上形成相互激励和比拼的态势,使学生知识面扩展,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大为提高。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培养出了一些有思想、有从事科研热情、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如:通过此种模式在2006届的首次尝试中就取得可喜成果,我院2006届药物制剂专业在2010年考研中升学率勇夺全校第一,在2006届的高升学率效应的带动下,我院接下来几届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连续几年在考研升学率中居高不下,考研热情高涨,且多数学生进入211或985高校读研,有的硕博连读。此外,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使学生参加创新型科研实践活动的本科生成了不少招研学校的“抢手货”,特别是在考研升学复试中,由于本科阶段参与了大量的创新科研实践研究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有些学生有研究成果发表,深受这些导师的赞誉和好评。迄今为此,笔者实行这种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有药物制剂专业大学生参加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6篇,省级期刊2篇。

3 结语

笔者通过近年来在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中采取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进而锻炼和激发了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热情。实践表明,学生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通过将学生创新研究实验课题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包括可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及自己设计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能是学生更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并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多方面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从事创新科研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促进和开展本科生早期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药物制剂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科生早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与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成果。分多个模式的早期着手,多阶段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自主性、实践性、能力性,创新性、突显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为我院高素质人才培养建立了可进一步改良和探索的模式,现我院教师已在纷纷采用本科生早期进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团队中。

参考文献

早期药学论文篇9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XU Wen-jun,GAO Hui,LIANG Ce,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7):139-142

【Abstract】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 is a heterogeneous disorder with the cessation of ovulation and the loss of ovarian function.The diagnosis is based on finding of amenorrhoea before age of 40 years associated with low estrogen(E240 IU/L) and luteinizing hormone(LH>30 IU/L).POF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gynecological endocrine field.Because the etiology of POF is more and the exact mechanism is not clear,so there are many divergence on treatment and lack clear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for restoring natual ovarian function.This article review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O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F.

【Key words】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Treatment; Research prog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40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40岁之前的女性出现性器官萎缩和持续性闭经的临床症状,性激素水平检查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升高,雌激素(E2)降低的综合征。POF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容易产生各种生殖内分泌问题,长期的E2水平丢失还会导致骨质丢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文从多中西医两种角度分析POF发生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对POF近况作一总结。

1 西医学对卵巢早衰的认识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在青春期以后,40岁以前出现的非生理性的月经停止,雌激素降低和促性腺素增高。POF的病理基础为卵巢组织内卵泡消耗殆尽,表现为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等卵巢功能衰退的现象。Coulam等[1]研究了年龄与特异的POF发生率的关系,发现在40岁以前大约有1%的女性发生POF,而在原发性闭经患者中POF的发病率高达10%~28%,在继发性闭经患者中发病率达4%~18%。Torgerson等[2]报道88%的女性在45岁后进入更年期,而1.9%的女性在40岁前就发生了POF。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影响下,许多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大幅度推迟或者不能来潮,绝经提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卵巢功能衰退。卵巢早衰和提前绝经影响了超过10%的女性健康。POF导致的生育力丧失及低雌激素状态给女性生殖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原因可能包括:遗传学因素、自身免疫因素、促性激素作用障碍、酶缺陷、卵细胞生成障碍或卵细胞储备过少或耗竭过多、盆腔手术、放疗或化疗等医源性因素及其他因素等[3]。

2 西医学对POF的治疗

给予雌孕激素补充治疗POF具有服药方便和疗效显著且迅速的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最基本的治疗。王桂枝等[4]观察72例采用HRT治疗POF患者,治疗前后对比,结果显示HRT能有效改善卵巢功能、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围绝经期症状。郝丽等[5]选择雷公藤多苷片(Twp)所致继发性POF患者21例,给予雌、孕激素序贯性替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情况。雌激素明显上升,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则明显下降,围绝经期征候群改善,总有效率为90.47%。王亚平等[6]通过对POF的病因及症状的进一步了解,详细阐述了利用激素补充疗法对于患者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激素补充的用药持续时间及适应证、禁忌证及慎用情况。陶敏芳[7]则提出了激素替代疗法,从多个角度论述激素补充是POF患者必须的治疗,对有子宫的妇女则适当增加孕激素治疗保护子宫内膜。另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寻找新的治疗药物能有效避免激素带来的副作用。部分患者认为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安全性及可受性仍有争议,停药后也易复发,长期服用加大引发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此新的药物正在被研发和接受。刘梅云等[8]将本院120例确诊病人纳入实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芬吗通组和人工周期治疗组,比较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提示应用芬吗通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阴道干涩、痛及性器官萎缩症状,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其疗效与传统人工周期性激素替代疗法有等效性。覃正文等[9]对本院57例POF患者依据是否添加小剂量甲状腺素片治疗分为两组,结果提示人工周期辅助小剂量甲状腺素片治疗POF可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差异血清FSH,提高E2水平。近年来干细胞的研究在治疗POF时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而脐血干细胞生长的组织环境更单纯,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更低的免疫源性,而且分泌出大量的因子,细胞来源安全、方便提取提纯及易于体外培养。党建红等[10]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裸鼠POF,利用钴60γ射线制造大鼠POF模型,将105只雌性大鼠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OF对照组,POF+脐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由此可知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成功移植入POF的裸鼠体内,可在裸鼠卵巢内定居、存活并能改善其功能。包秀芳等[11]通过动物实验利用人脐血干细胞对半乳糖POF小鼠的动情周期及卵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与移植前比较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升高、血清E2降低、FSH及LH升高,证明脐血干细胞对卵巢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为西医治疗POF的各种方法,此外,西医治疗除了传统的专科药物疗法等还包括卵巢移植技术,保存卵巢功能包括冷冻胚胎、冷冻卵母细胞及冷冻卵巢皮质等方法。如何高效率的用药或手术,需要根据临床特征来针对性、选择性的治疗。

3 中医学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并无POF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闭经”、“血枯”等,那么对这两个病的病机病因总结基本就是以“虚”、“瘀”为主,两者易致气血失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紊乱。中医从脏腑论治责之于“肾”、“肝”、“脾”等脏腑。

4 中医学对POF的治疗

肝气条达则血行通畅,阴血按时而下成月经,但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而成淤,经血难下;或气郁化火灼伤阴血,致经血不能按时来潮。李青婷[12]认为肝郁及脉络瘀滞是POF持续存在的病理状态,在补肾的同时注重活血理气、活血化瘀,常用桃仁、丹参、泽兰、川芎、益母草等,畅通胞宫脉络。有研究报道,患者久病出现不同程度肝气郁结,木郁克土则加重脾虚,气血生化受阻,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当注重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使肝气得疏,肝体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月经可调[1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所致之气血不足,冲任亏虚是POF的病理基础。《万氏妇人科》“妇人女子,经闭不行,乃脾胃损,饮食减少,气耗血枯而不行”意即思虑伤脾或饮食不节伤脾导致生化之源不足,精亏血少,冲任失养,月水先闭。李培培等[14]从脾论治观察加减毓麟汤对脾肾阳虚型患者的疗效,发现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明显。有研究报道,陈莹等认为针对POF补脾亦利于补肾,方用菟丝子25 g,淫羊藿、枸杞子、巴戟天、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芍各15 g,茯苓、白术、五味子各20 g,生牡蛎40 g,龙骨30 g,尤以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两药相配,健脾利湿,使运化有权,营血化生之源[15]。有研究显示补肾中药具有激素样作用,能提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性和卵巢中性激素受体含量,改善生殖轴功能,促进卵泡、子宫发育,使子宫、卵巢重量增加[16]。吕德欣[17]认为肾为POF发病的关键病机,肝郁、血瘀则为重要病机。治疗时以补肾调肝活血为主,方用补肾调肝活血方,临床实验效果明显。柴松岩认为,肾虚是POF的病理根源,脉络瘀滞是POF持续存在的病理状态[18]。故补益药类、活血化瘀药类在柴松岩中药方剂中选用频率分别达到99.40%。高慧等[19]从肾气-天癸-冲任的生殖轴出发认为治病当求本,补肾即为根本。在补肾的基础上调理仲任,才能矫正生殖轴失衡。因此,从补肾入手,在补肾的基础上调理仲任,即“补肾调冲”法,是为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制定的基本法则。其他代表性中医治疗方法包括:(1)O小巧[20]采用电针疗法针对符合标准的23名患者,设对照组即西药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配合中药口服及观察组用电针治疗配合中药口服,取穴:天枢、中s,两穴方隔曰交替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3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提示:电针治疗可短期内改善POF患者月经情况及兼症情况,提高E2水平,降低LH和FSH水平。冯小军等[21]在电针基础上增加盆底肌按摩观察POF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失眠头痛、阴道干涩症状及血清FSH、LH、E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5 结语

POF是发生在妇女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由于POF导致生育力丧失和低雌激素状态,成为影响妇女生殖健康和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有资料显示,POF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其病因不明,目前暂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需要寻找多途径多手段治疗POF这一妇科难题,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优方案。本文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对POF的治疗进行综述,望能给临床医务工作者带来参考,也期望能给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 Coulam C B,Adamson S C,Annegers J F.Incidence of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J].Obstet Gynecol,1986,67(4):604-606.

[2] Torgerson D J,Thomas R E,Reid D M.Mothers and daughters menopausal ages:is there a link[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1997,74(1):63-66.

[3]李美芝.妇科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48-249.

[4]王桂枝,杨雪峰.性激素补充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l9):47-48.

[5]郝丽,卢文,林辉,等.雌孕激素替代治疗雷公藤所致卵巢早衰的疗效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3):143-145.

[6]王亚平,郁琦.卵巢早衰激素补充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8):730-733.

[7]陶敏芳.卵巢早衰的激素替代治疗[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5,3(2):65-67.

[8]刘梅云,李烨,郝婉姣,等.芬吗通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及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5,24(3):225-229.

[9]覃正文,李灵玲.人工周期疗法联合小剂量甲状腺素片治疗卵巢早衰患者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5):88-90.

[10]党建红.脐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2):89-92.

[11]包秀芳,孙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半乳糖卵巢早衰小鼠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10(5):424-427.

[12]李青婷.从肝郁肾虚脉络瘀滞论治卵巢早衰[J].光明中医,2013,28(3):588-589.

[13]史云,蔡平平,邓高王.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6,38(8):15-16.

[14]李培培,滕秀香.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5):19-21.

[15]戴豪泽.陈莹补肾健脾柔肝治疗卵巢早衰不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6):24-26.

[16]李蕴明.中医药辅助生殖效果获国际关注[J].医药经济报,2014,11(9):1-2.

[17]吕德欣.补肾调肝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18]滕秀香.柴松岩辨证治疗卵巢早衰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l1):92-93.

[19]高慧,杨涓,李巧芬,等.中医学对卵巢早衰病因病机的认识[J].西部中医药,2007,20(8):47-48.

[20]O小巧.电针治疗卵巢早衰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1]冯小军,孙伟,王力,等.电针联合盆底肌按摩治疗卵巢早衰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l):43-44.

[22]虞丽相.耳穴贴压法配合补肾填精方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早期药学论文篇10

药物流产;诊疗;健康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催经止孕药物日臻完善,其特点为方法简便,无需宫内操作,易被患者接受。1992年国家批准米非司酮配伍PG用于终止早孕,而今已大量运用于临床。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亲和力比孕酮高出5倍,因而能与孕酮竞争而与脱膜孕激素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孕酮活性终止妊娠。PG促进内膜收缩,促进宫颈软化[1]。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门诊及门诊就诊药物流产的患者30例,均为月经超期10 d左右,询问服药后出血情况,与超声科协作,观察流产出血一周后的流产情况。

目前,米非司酮与PG结合为最佳方案。然而药物流产的大量使用,临床上出现了许多问题。①药物在市场上大量销售,患者医疗知识缺乏,盲目私自用药。②用药前没有确诊为宫内孕还是宫外孕,宫内孕妊娠天数不明,用药后不复诊,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不全流产、出血时间长、宫内残留物机化,继发宫内盆腔感染,继发不孕症等。临床上经常看到此类患者。早孕临床诊断容易,但要使用药物流产终止妊娠,需要明确早孕的几个问题:①除妊娠试验外,还需要超声检查,确诊无宫外孕,是宫内孕;②超声检查的宫内孕天数明朗;③患者无宫体盆腔疾病;④患者本人的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正常;使用药物流产后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①腹痛出血情况,若腹痛剧烈出血过多,应及时到医院处理;②流产出血一周后无论是否还出血,都有到超声科再次检查,以明确是否完全流产;③继发炎症的预防。

表1

50例药物流产服药一周后出血和超声检查情况

n服药一周出血出血一周后超声检查结果

20无正常

3有宫内妊娠囊亦在

2有宫外孕

25有不全流产

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5版第一章亦提醒药物流产的远期副反应需要进一步观察,应严密随访。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3关于米非司酮配伍PG终止早孕出血原因研究资料显示,米非司酮使用后,患者HCG下降缓慢,E2上升缓慢,说明子宫蜕膜剥脱缓慢、不全,引起出血增多,时间长,流产不全,影响子宫内膜修复,子宫内膜的再生亦会受到抑制[2]。药物流产的早孕流产率符合教材90%左右,但是完全流产率明显低。鉴于临床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者建议在出售药物流产药品时应附以药物流产知识健康教育附件,内容如下:

①早孕的临床症状体征:平时月经周期规制,停经超过10 d,应考虑妊娠。患者有早孕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患者胀痛、颜色加深,因子宫增大可有尿频;②早孕检查:尿妊娠检查、超声检查等;③使用药物流产前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a除尿妊娠试验外。b还需要做超声检查,以明确是宫内孕,确实排除宫外孕。c确实排除子宫、盆腔疾病。d超声明确宫内妊囊大小、宫内妊娠天数;⑤患者本人的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④用药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腹痛出血情况, 若腹痛剧烈出血过多应及时到医院处理。b流产出血一周后,无论是否还出血都要到医院再次行超声波检查,以明确是否完全流产。c预防感染,适当的用些消炎药避免继发感染。

参 考 文 献

早期药学论文篇11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早期药学论文篇12

卵巢功能早衰(POF)是指月经初潮至40岁之间的妇女出现的卵巢功能衰退现象,表现为继发性闭经,并伴有更年期综合征。本病可导致患者不孕不育及雌激素低水平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和问题,且该人群死亡率为一般人群的2倍。现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卵巢功能早衰的有关报道综述于下。

中医辨证论治

温鸿雁将本病分为4型:肾阳亏虚型,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熟大黄、炒白芍、炙甘草、紫河车、紫草、当归、元参、知母、黄柏、淫羊藿、丹皮等;气虚血瘀型,药用:黄芪、党参、鹿角片、仙茅、鸡内金、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补骨脂、三棱、莪术、肉桂等;肝郁气滞型,药用:柴胡、当归、白芍、枳壳、香附、郁金、茯苓、荔枝核、川牛膝、路路通、薄荷、甘草等。陈秀芳分3型论治: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用熟地、淮山药各20g,炒白芍、全当归、山萸肉各15g,紫河车、龟板各10g,淫羊藿、丹参各12g,枸杞子30g,炒大黄68g;气虚血瘀型:用益气活血通经之法,组方:生黄芪、党参各30g,白术、补骨脂、全当归、川牛膝各15g,鹿角片、仙茅、鸡内金、赤芍各10g,桃仁、川芎各12g;痰湿阻滞型:治以益肾健脾,化瘀豁痰,药用:茯苓30g,桂枝、陈皮、半夏、车前子各10g,白术、党参、菟丝子、枸杞子、丹参、牛膝各15g,甘草6g。许昕等用补肾养血调经法治疗有卵泡性卵巢早衰患者,方药组成:鹿角、女贞子、熟地黄、全当归、柏子仁、泽兰、香附、桃仁等。服药后,所有病例临床症状获得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其中1例妊娠成功。徐萍用滋肾培元、填补精髓、调理冲任的巢衰汤(制黄精、大熟地、淮山药各15g,山茱萸、龟板、紫河车粉各10g,女贞子30g,覆盆子15g,菟丝子20g,陈皮6g)治疗卵巢早衰31例,总有效率为77.42%。张雅萍等用滋肾补肝、养血调经的补唷调经(补骨脂30g,淫羊藿、杜仲、白芍、当归各15g,仙茅、枸杞子、熟地各20g,菟丝子、山茱萸各25g,川芎10g,甘草5g)治疗46例患者,治疗后FSH、LH、E2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方面何文扬取穴大椎、陶道、身柱、灵台、至阳、涌泉治疗卵巢早衰,认为取督脉诸穴,意在调其脉气,配以肾经之涌泉旨在上承肾水而达濡二窍之功,并以血清E2、FSH水平及B超检查为指标,总有效率为60%。刘氏取长强、关元、阴交、三阴交、子宫、合谷、太冲为主穴,随症加减,总有效率为80%。

综上所述,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中药有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它本身不是激素、但具有明显的调动能力,特别是能提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进而恢复和改善卵巢功能。但中医对本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证类分型不一,很难判定其疗效。故临床上应采取中西医结合辨因辨病辨证论治,或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手段进行治疗,则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建英,于传鑫.卵巢早衰的近代治疗.淮海医药,2002,20(3):264.

2 温鸿雁,范智斌.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研究近况.中医药研究,2001,17(6):49.

3 陈秀芳.辨证论治治疗卵巢早衰22例.四川中医,2000,18(1):35.

4 许昕,腾秀香,佟庆.补肾养血调经法治疗有卵泡型卵巢早衰.北京中医,2001,(4):21.

5 徐萍.巢衰汤治疗卵巢早衰31例报告.甘肃中医,2003,16(6):31.

6 张雅萍,薄丽娟,邵丽娟.自拟补仙调经汤治疗卵巢功能早衰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报,2000,37(1):46.

7 张晓金.补肾复方调控更年期大鼠卵巢功能的实验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044~2046.

8 杨兰英.六味地黄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实验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1):21~23.

9 张朝辉,张亚辉.阳和汤治疗卵巢早衰症治验.北京中医,2001,(2):17.

10 李宗恒,钟雪梅,代加莉.雌激素顺序法与补经汤治疗卵巢早衰的比较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3):17.

11 张立.卵巢早衰36例分析及其治疗.中医药学刊,2003,21(4):619.

12 秦薇,周梅玲,陈祥云.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卵巢功能早衰45例.国医论坛,2004,19(1):30.

13 衣忠玲卵巢早衰治疗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9):38.

14 张淑芬.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30例.山西中医,2003,19(3):27.

15 和平,张艳婷.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早期的临床探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2):3~4.

16 徐洁,蔡昱,谢群.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预防.中国当代医学,2005,4(7):83

17 秦佳佳.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卵巢早衰72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6,24(8):86~87.

18 何文扬针刺治疗卵巢早衰症15例中国针灸,2000,(7):399.

19 刘炳权针灸治疗继发性闭经86例.JCAM,2003,(2):16.

20 史文静,赵怡璇,李守柔.卵巢早衰.国外医学,2002,1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