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热点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30 11:42:44

政治热点论文

政治热点论文篇1

一、丰富社会热点素材,有效导入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利用社会热点为学生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引导下对政治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并在课堂中以相对亢奋的状态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政治理论。在为高中学生导入新课内容时要重视应用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包括视频声像、相声小品、音乐、漫画、图片以及文字等,让社会热点案例与事例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以便能够让社会热点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制度反腐”热点进行课堂导入,在讲解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内容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制度反腐方面的热点新闻,或为学生展示在人民网上搜集的一些反腐漫画,以便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漫画的过程中对违法违纪行为产生感性认识,随后自然引出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相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再如,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新课导入,说明民航局、铁路局、安全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辩论,有效理解政治知识

高中学生通常会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问题,且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与人生阅历的变化,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也会产生独特看法。对此,可以在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过程中应用辩论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并在准备辩论、参加辩论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以便在辩论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可以受到一定的启迪与教育,由此培养分析政治问题的逻辑性思维。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在运用辩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精选辩题,保证选择及设计的社会热点辩题具有贴近学生与贴近生活的特点,同时要针对社会热点设计思辨性较强的辩题,让参加辩论的双方能够产生较大分歧,并可以形成较强的思维冲突。例如,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延迟退休政策”展开辩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官员建议、国民情绪、专家意见及媒体建言等,并辩论是否应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此外,要重视对辩论过程进行巧妙调控,维持好辩论秩序,确保辩论活动可以起到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作用。辩论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至30分钟之间,且教师应在辩论前说明辩论礼节、辩论技巧及辩论方法等,在辩论中可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将社会热点引入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不了解社会热点,则难以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也无法有效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主动获取、了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便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呈现出社会热点后立即产生积极反应。为了让学生主动搜集社会热点新闻、信息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设摘读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社会热点,在朗读后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简单评论,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所做出的评论进行鼓励、表扬及适当点评等,让学生能够在搜集社会热点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报中设置社会热点专栏,及时更新专栏中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社会热点,保证社会热点的时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社会热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而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运用社会热点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党和国家所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便使时政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参考文献:

[1]杨付兴.复习学案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的实践研究――以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35.

政治热点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所谓社会热点,是特定时期内备受人们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它可以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发性个体或通过不同途径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大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而大学生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尤其高。但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还有所欠缺,再加上部分媒体的误导,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影响着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性

1.1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几乎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所有教学内容。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到它的理论根源。例如:每年的社会热点“两会”,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是紧扣“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反腐败问题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联系;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学生在中学时期由于高考的原因,死记硬背了大部分理论,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理论与实际脱离,照本宣科地一味强调正面教育,对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解决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久而久之,大学生们就会觉得课堂上讲的内容与现实完全是两码事,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用处。这样的纯粹理论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因此,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1.2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其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对大学生填鸭式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条文,而是要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多,他们现在已不仅仅满足课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加关注课本之外的现实世界。但是,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现实世界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识,缺少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思维方法,囿于实践中观察条件的制约和分析问题思辨程度的限制,因而有时他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欠缺科学和不全面,再加上某些传媒的误导,致使不少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意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

政治热点论文篇3

通过高中政治课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用党和政府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去补充相应的教材基础理论,为高中政治课教学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高中政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政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政治课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主要方法

时事热点内容覆盖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许多内容与教材联系密切,因此时事热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高中政治课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

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积极收集时事热点材料,利用政治课授课前五分钟,由学生做新闻报道。在进行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要求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时事报道提出明确要求,时事热点可以是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也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时事新闻。学生对时事新闻比较流畅说出来,并结合近来学习将要学习政治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论,时间不超过5分钟。其次,在学生发表过演讲之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形成学生之间的沟通。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并记录在册。通过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既有利于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又有利于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视野。例如:我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中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可以建议学生播报2011年云南省干旱的时事新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要求全力做好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让学生体会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国家,也体现了政治课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2.教师平时的联系渗透。

时事热点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用时事热点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政治教材的知识点,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增强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述高中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就用了这个时事热点材料:微博成了中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又一途径,2011年,公众通过微博及时了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大量最新消息,关注和推动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人民舆论监测室秘书祝华新说:“人人开微博,等于给政府,公务员装了摄像头”有人就说:“网民参与政治生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去分析时事,将时事政治内容穿插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政治热点论文篇4

如今,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大街小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和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为社会热点问题打开了一盏“聚光灯”,让其充分暴露在社会舆论之下。当代高中生对于世界的了解欲望以及感知能力越来越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用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所有学科当中最具有时代性的学科,需要引入社会热点来解决教材内容滞后性的问题,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高中生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再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比较枯燥,需要借助鲜活生动、真实具体的社会热点案例来丰富教学资源,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加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建议

2.1 利用社会热点的“兴奋点”,激情导入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都是具有令人“兴奋”的地方,而一堂优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常常需要一个精彩的导入,那么,利用图片、视频或者陈述的方式进行社会热点的导入一般能够起到很好的“吸睛”效果,迅速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让教学更加冲击力和思考意义。例如在关于“政治生活――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教学中,可以选用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近年来出访其他国家的照片以及路线图,引到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如在关于“经济生活――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学中,可以选用前段时间股票暴跌的案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财展开思考。

2.2 利用社会热点的“思辨点”,探究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有效的思考和辩论,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吃透知识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中所存在的“思辨点”,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例如2015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天价虾”事件。这个事件涉及到高中政治公司的经营、消费者权益、政府职能与责任等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案例需要灵活运用此事件来引导学生展开辩证分析。通过相关视频资料会发现“天价虾”的经营者在菜单标价时涉嫌欺诈,利用他人误解来获取非法利益,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原则,同时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当地政府部门的职能与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有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问题,提高自己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社会热点的“动情点”,升华情感

动情点是指最能够激起学生情感波动的地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许多社会行为展开正确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养成健全的人格。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能够起到很好“煽情”作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引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出现的诟病,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师可以引用“游客踩着萧山消防英雄铜像拍照”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骑在烈士头上拍照不仅仅是无知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体现在当代民族文化的缺失以及不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同时社会高度的舆论谴责,也反映出民众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担忧。通过分析这个事件,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文化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对人们行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个消极的文化环境中,自身的价值观就会扭曲,这类事件再次敲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警钟。通过引用此事件,在“义愤填膺”的讨论中学生再次坚定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促进了自身情感的升华,有效地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关于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巧妙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围绕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角色扮演,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都不失为好的办法。

政治热点论文篇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意愿表达、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这些观点因某种机缘巧合,可能形成网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热点问题,构建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网络是大学生抒感、表达意见的平台,是高校管理者观察大学生思想状况韵极佳窗口。通过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可以更直观准确地洞悉其内心世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网络热点问题往往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热点问题,对于紧贴时政热点进行国情社情教育极有好处。

(二)负面影响网络意见表达的快捷、低成本和隐匿性,使网络热点问题的形成扩散极为迅速。大学生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容易对这些负面言论进行围观、跟风,从而在认识上容易产生偏差。

二、建立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联动机制

(一)建立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热点问题的同步性,首先必须建立集信息收集、研判和传递于一体的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可以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辅导员、普通教师中抽调相关人员,兼职担任网络热点预警工作,分工合作,为高校主动应对网络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线索。

重点网站、校园BBS、网络社群(Q群、微群)、各类贴吧是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及时掌握信息。特别是微博,由于其实时性、现场性以及快捷性,已经大大超越传统网络媒介,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一件芝麻小事可能由于大量关注而迅速升级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掌握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后,怎样才能进行正确的研判?这就要求负责信息研判的人员,一定要熟悉网络热点问题形成的规律。了解了规律,研判网络热点后,必须通过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责任人,保证迅速介入,引导事态发展。

(二)开展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待网络热点问题具有突出的优势。由于网络意见表达的隐匿性,网民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观点,对于网络沟通方式也较易产生心理认同。因此教育者以网民身份与普通网民针对网络热点进行沟通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中,不易为网民直接感知,避免产生反感情绪,容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要使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出色,同样需要一支熟悉网络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必须能熟练运用网络语言,一方面通过微博、网络论坛、新闻评论等载体,巧妙介入热点话题讨论,渗透主流价值观,引导话题方向,使受众受到诱导和感染;另一方面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促进符合教育者需要的网络热点的形成,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要充分调动学生网民的力量开展隐性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指导和依靠他们去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这支队伍需要与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密切配合,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及时引导有效关注,才能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攻势。

(三)建设大学网络精神家园除了隐性渠道外,通过显性渠道进行正面教育灌输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建设高校网络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热点问题交流场所。

首先要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报道国家、社会和校园发牛的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紧密关注大学生现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课程学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为重点切入点,提供信息,设置讨论,吸引大学生充分参与,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立网络精神家园的重要性,一时间“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红色网站”往往存在着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气氛冷淡的问题,网站“曲高和寡”,疏于管理,乏人问津。要使“红色网站”真正在大学生心中热起来,必须固定专人,投入专项进行重点建设。要大胆向大型rJ户网站学习,在“新、活”上狠下功夫。无论是动画、音效、色彩、栏目设置还是排版布局都要进行周密设计,增强生机和活力。不能满足于“红色内容”的简单堆砌,要对素材进行精心筛选,鼓励学生对网站建设献计献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才能提高网站吸引力。要精心设立论坛,邀请专家、领导、家长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四)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热点探讨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网络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同样不能忽视思政课的力量。首先要建立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机制,定期召开碰头会,分析网络热点问题,探讨观察热点问题的角度。其次要将网络热点问题巧妙贯穿于课堂,结合书本知识,设置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或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或是从社会道德水准角度,又或是从借鉴某些国家道德建设经验角度,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辩论和探讨,从思想碰撞中领悟其中深意。教师还可以针对网民在各种网络热点问题上的态度,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如教育学生负责任表态、慎独等。

总之,从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开始,网络热点问题就持续不断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尽早建立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政治热点论文篇6

文化思潮是指某一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社会文化的思想潮流现状,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观念形态的文化运动,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由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发端并推向社会一定层面。由改革开放为动力而推动的我国社会转型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这种转型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出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相互激荡的局面。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的集中地,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地带,也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及影响最大的地方。文化思潮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大学校园则以其特有的形式体现出来,既活跃了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会发生冲突、产生对撞。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当代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应对当代文化思潮中的基本态度的变化,说明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文化思潮的冲突与对立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文化思潮在中华大地激流涌动,以各种形式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90年代后则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以及“后现代主义”;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局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视角看,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不得不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撞中接受新的审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受到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及全球化的强大冲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论”的论调101也不绝于耳。各种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关于世界、社会、历史及人生观方面的观点差异决定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对撞。 (一)非理性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 非理性主义思潮源起于欧洲19世纪中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工业化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以“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形式在高校引起一股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非理性主义极端夸大非理性的决定作用,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基本不同甚至对立的。如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认为“人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没有解决的矛盾的错综纠结,它所走过的历史,也是杂乱无章的一片混乱。一切都是盲目的,只受偶然性的支配。人的理智无法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无力给他周围的这种混乱带来理性的秩序,只能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接受它”。[1]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认为人的本能、情绪、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的本能即生命冲动和望,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创造源或原动力;情绪和直觉可以作为把握世界和判断真理的标准。在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关系的认识上,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不应该为什么权威、整体和更高的东西牺牲自己的利益。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个人的结合,离开了个人就无所谓社会,反对为社会而限制个人,反对为整体牺牲个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发生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二)后现代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战后的西方社会,其实质在于否定传统,否定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文化内容上,主要以仇恨、暴力和无政府主义为主要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是大众化、商品化的表达,呈现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精神特征,以感官快乐为人生目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文艺及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在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在精神结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初的“王朔热”,其作品所体现的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小说名称“玩的就是心跳”成为时代流行语;后现代诗歌、后现代系列影视剧“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历史观念作了调侃式的嘲讽。正是这种调侃既满足了大学生的政治无意识,又带来了一种挣脱了语言规范而获得解放的,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是大学生宣泄情绪的“窗口”。[2]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逐渐淡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三)文化保守主义与历史唯物论的冲突 保守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对立而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20世纪以来,保守主义经过修饰,从以前的维护封建主义转到了维护资本主义,“二战”后成为同自由主义并列的资本主义两大主流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于20世纪90年代悄然来到中国,形成了文化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保守的自由主义等不同派别。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儒学热”、“新儒学热”和“国学热”,90年代以来,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口号下,海内外“国学热”骤然兴起,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课题面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表现出过分的钟爱,不少学者打出了“复兴儒学”和“大陆新儒家”的旗帜,宣称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认为儒学可以拯救世界。一股阅读、研究儒家经典的热潮首先出现,对佛经、易经、禅宗的研究在大学校园受到青睐。以文化观念解读历史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诉求,因此所谓文化史观、道德史观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对唯物史观造成巨大的冲击。#p#分页标题#e# (四)对革命历史观的否定 后现代主义在历史学的体现以“告别革命”为招牌,否定和反对一切中国革命,导致思潮,其现实的理论形态并不是否定以往所有历史,而是从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出发,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这种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义思潮。以这种历史观为基础出现的书籍、影视作品等大量涌入文化市场,成为畅销产品,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心理文化结构和世界观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它容易使青年学生缺失基本的是非观,滑向历史的虚无主义。又如,在后现代史学家看来,历史只不过是“那些稍纵即逝”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堆积,通过“解构”宏大叙事,“碎化”历史,否定历史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否定社会历史的主体,近一两年流行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历史的另类解读,使传统的革命史观点受到极大冲击。 (五)多元文化思潮对一元文化的冲击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思潮的多样化局面逐渐在90年代后期呈现出来。各种观点粉墨登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的进一步纵深扩展,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80后、9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他们以各种简单、“快餐”的方式被各种文化包围着,既有在学校开设有西方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社会思潮的课程的系统学习,又有欧美影视大片的视觉冲击,再加上国内文化娱乐的市场化取向和通俗化、大众化诉求,使文化思潮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意识形态淡化、文化决定论等以各种形式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观点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共产主义的信仰已逐渐淡出大学生的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半信半疑”。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已由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向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变迁和转移,艰苦朴素的精神走向拜金主义。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立和冲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改革开放30年间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是,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潮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则缺少热情。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当多的学生对它不感兴趣,甚至持怀疑态度”。[3] 上世纪80年代始,理论界就一直不断地出现各种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文章,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也作了很多努力去探索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新世纪后,新生代80后、90后开始进入大学,他们一出生就面对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互联网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他们是在一个观念解放远远超过60后、7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成长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遇到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依然面对的是如何增加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问题,其难度比改革开放之初要大得多。为什么大学生对各种文化思潮充满了好奇和积极学习、主动吸纳的心态,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抱有完全相反的心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思考或反思。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当代文化思潮的关系演变经历了由批判到吸收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对西方文化思想采取了完全批判的态度,冠之以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待西方文化思潮的基本原则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化立场是一致的,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认真研究西方文化,既不全盘照搬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思想文化成果的一贯态度。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完全排斥文化思潮的观点,对其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我们应采取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态度,既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出现和发展的合理的一面。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各种文化思潮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积极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各种文化思潮之所以引起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了解热情及关注热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对新的思想观点充满好奇;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书籍,思维的成熟度不够,比较深奥的观点也难于理解,进入大学后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中西名著,了解中西文化成为大学校园的文化热点;大学里也开设了各种人文知识课程,满足学生的人文知识学习热情,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现象。第二,从传播形式看,各种文化思潮以各种现代传播的形式出现,甚至有些欧美影视大片就直接体现与文化思潮一致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以非常直观的、现实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情,进而又引起对各种书籍的热情。与此现象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内容有些和中学课本内容重复,基本知识点都在中学阶段学习过;教科书设计也缺乏新意,没有任何图片,没有任何案例,全是理论条目,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形式上,课堂教学为主要讲授形式,有些老师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无法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政治化的、理想化的、抽象化的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崇高的政治理想,道德上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人格,而现实生活的实际景象和各种现实问题,使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失去了现实依据,使各种理论观点流于形式;在媒体及舆论宣传上,远远无法和各种文化思潮的传播形式相比。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所受到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也就成为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认为,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利用多元的文化思潮互动提升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面对各种文化现象,我们要积极主动在课堂中进行介绍和说明。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能一概否定。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使是非理性主义思潮,虽然其本质是宣扬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其理论体系却是依据严格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因此不能视而不见。就理论知识体系来说,不同文化思潮是有其自身的内容体系的。就文化演变规律来说,文化思潮也必然经历引入、传播到形成某种文化热的局面,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冷却下来,但是,由于文化思想的传承性和发展性,依然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尼采热”,如今虽然这一思潮已退却,但由此引发的国内学者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集依然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也许没有几个学生能读懂和理解,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已成为80后、90后大学生的多数选择;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也使得大学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始反思,而不是盲从和接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哲学或是思想的深奥,不是不喜欢政治或想逃避现实,不是不喜欢理想或是远离崇高。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时期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互动互补的,文化思潮中的一些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例,我们在讲授意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讲授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以扩大知识面;在认识论中,以前我们更多强调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而今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已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后现代主义从其本质上说是反传统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促使我们反思近代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反思现代化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态问题,其合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另外,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虽然过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其带来的“国学热”、“儒学热”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纠正过去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实土壤。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下文化思潮的热点,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观点,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容为主的同时,应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典籍,使学生在比较中丰富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回避或批判各种文化思潮。 其次,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引进和介绍各种文化思潮时,要进行分析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深化的一种教学探索。我们不能盲目引进和介绍,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区别分析。比如,对于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分析和批判,一方面要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意当今的某些打着“国学”热的旗号而推行文化复古主义的庸俗表现,是一种文化的倒退;对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历史假设论”、“否定革命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其实质是通过否定革命论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通过历史假设性来为中国走资本主义呐喊,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影视剧中的“皇帝热”,历史小说中的“那些事”、“那玩意”,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既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功效,又在这种分析和批判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元文化思潮背景下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巨大的,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更有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回顾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中国培养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国高校在建国后就一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主要课程设置、基本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但其基本教育目的和基本理论原则是没有改变的,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交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得以扩充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和升华,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得以改变和创新,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理想得以丰富和充实。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新世纪,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校园文化领域,出现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汇与激荡,由一元论思想转向多元论形态的局面,从文化层面看,这是一种转型社会、开放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视角来看,则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关系,为此,需要我们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同时,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高度。 现时代,我国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各种挑战,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道路依然艰巨,青年一代的文化选择决定着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5]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p#分页标题#e#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思想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意识缺乏、道德信念缺失等,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优势,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指导下去把握、评析、调控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走向,使其变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相一致。所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文化思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担负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政治热点论文篇7

随着党和国家经济、政治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于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备加关注,这就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思想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与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方法,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一、坚持构建教育理论体系与探索教育规律相一致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又是大学生形成科学意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开展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定重大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原理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根据大学生群体普遍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及其教育方式,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内涵。要及时研究伴随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生发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探寻实施有效教育的规律,引导大学生把握我们党和国家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使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价值的取向和行为走向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理性思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捍卫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坚持教育内容体系与完善课程架构相结合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强调时效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相结合。其内容体系由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两部分构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为稳定部分;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态势、格局及策略,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动态部分。相对稳定的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基础;动态变化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把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教育,科学、合理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其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的规范的课程内容与架构,方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特点。建立起系统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框架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政治热点论文篇8

引言

社会问题是指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今社会是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解,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信息渠道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1.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1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体现其时代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加紧时代的步伐,通过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1]。

1.2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社会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以联系实际、联系改革开放、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为教学理论,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主要教学思想,以指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教师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热点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在课堂期间导入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导致给很多学生对热点问题不感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理会国家大事。在思想政治课程期间通过让学生自主导入社会热点,开展社会热点讨论,生活实际问题分析,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加以引导,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2]。教师将国内外时事热点的讲述,然后由学生挑选几件时事,让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法有效体现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的知识进行时事分析。不过,教师在选择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应该注意与内容与教学的结合,避免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况发生[3]。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加了一个新的活动,“课前时事播报”,大致就是让班级成员按照班长手中花名册的顺序进行演讲,每一节课前由一名同学上台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和阐述三天以来国内外时事热点,然后挑选一件时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讲评。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发现遗漏、错误的观点,由学生自行提出予以纠正,最后教师做简要评论。PPT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本学期的成绩考核,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考核指标,供教师参考。

2.2参加社会实践,延伸教学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很广,其主要形式有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志愿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此外,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4]。从某些方面而言,只是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是不够的,我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导致很多学生都是缺乏外国学生那种“大胆”,让那些性格腼腆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尽可能增加实践的种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保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针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的标准”这一情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将班级80个学生分为20组,每组4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调查指南,对社会中用人执行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单位进行采访、分析,撰写报告。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经历中得到经验,用调查的数据分析反映“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在社会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学会维权的手段,学会处理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

3.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的运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08):180-184.

政治热点论文篇9

社会热点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十分关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政治经济等问题,也可以是经过传播后产生社会影响的问题。简单来说,不管任何领域,只要是大众关注的,能够引起大众讨论的,产生社会影响的都可以称为热点问题。现如今,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而有些社会问题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和热议。群众在热议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不利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大学生还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再加上辨识和判断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社会热点中负面情绪的影响,误入歧途。所以运用好社会热点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重要任务。

一、高校思政教育基本情况

国家十分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定学校必须增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而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成绩,还十分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很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不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无聊,需要对该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只有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正,才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

社会热点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十分关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基于这一点,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可以这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再者,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影响力巨大,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广泛性。其次,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在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矛盾也在不断改变,社会热点问题随之变化,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动态性。最后,一个社会热点的产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说明社会热点问题有复杂性这一特点。

三、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复杂性的特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很多时候,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会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不仅体现了大众对其的关注度,还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荣辱感和责任感,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辨别意识,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随之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多,同时带来社会矛盾。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时,首先要有正确判断,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和平,促进社会和谐。在新型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社会热点问题解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增强自身辨别意识和判断能力。所以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1.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需接收教师传达的信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味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更谈不上和教师交流和沟通。而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所以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给予正确引导。

2.政治离不开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实践生活的概括和升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加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学习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仅为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知识素养,同时为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中,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从根本上了解问题解决方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社会热点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4.现如今很多高校教学内容过于空洞,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无聊至极,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热情减少。教师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只有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教学,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5.由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可知,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复杂性。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会对社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热点能表现多方面问题,那么将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更容易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教学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3-94.

政治热点论文篇10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领域内出现、存在着的,涉及到国际形势或影响到国计民生,引起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主要是在某一时期引起人们集中关注、议论的焦点问题,它既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也有关系人们现实利益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国内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突显期。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碰撞,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每时每刻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牵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广泛的了解,但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当大学生们把所学理论与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因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确有必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求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近年来,主要从热点事件的选取、热点事件的切入途径、热点事件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一、精心筛选热点事件,充分组织教学材料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样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结合教学内容分析研究社会热点问题,解惑答疑。

首先,教师要充分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成为大学生能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认同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调查研究并科学解答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内容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扣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当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材料。归纳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热点事件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例如,按照教育意义的不同,可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和具有消极意义的材料;按照事件的真实程度,可分为现实存在的事件和虚构捏造的事件;按照事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时政大事和现实社会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热点事件的不同特点,精心筛选事件为教学服务。

二、适时切入热点事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政治热点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Ho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s

LIU Chijin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

AbstractWith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life style and thoughts of modern undergraduates have changed a lot. This make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become difficult and face great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pays emphasis on the network ho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ries to find some new methods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Key wordsnetwork hot problems;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ory courses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情况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全社会的活力,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同时随着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也会乘虚而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对象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现实紧迫性;要立足教学内容的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应不断进行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接受认可的新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国内,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其自身又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国际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动态他们都可以很快获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适应这样的时代变化,教师素质能力和人格魅力,必将被摆到更高的位置。

2 对网络热点问题的探讨

新兴媒体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刻。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工具,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碰撞平台及各利益群体发出诉求的空间。特别是当前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网络热点问题深深影响着广大学生。

2.1 网络热点问题概念的界定

首先是如何下定义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规范的名称不多。有的称作网络热点现象,有的称作网络热点事件。笔者认为用网络热点问题比较科学,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是指那些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者欢迎的新闻、信息、问题、现象、事件、人物、词汇等。在网络上受到关切、讨论的问题。

2.2 根据性质、内容的不同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分类

从性质上划分,可以简单的分为良性、中性、恶性三类网络热点问题。如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就是社会影响较好的问题。如当前的朝鲜半岛局势问题就是中性的事件,它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如南京小学生惨遭杀害就是性质恶劣、影响较坏的一类。

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文化现象、语言现象、时政事件、红人现象、网络暴力四类。语言现象如,“神马”、“浮云”,“杯具”、“童鞋”李刚门等等谐音词汇层出不穷地出现在网络中。 别具特色的网络热词热语,让人印象深刻。红人现象如犀利哥、凤姐、芙蓉姐姐。

文化现象如,11月3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下转第64页)(上接第43页)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例如:“麦当劳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发现顾客曾去过肯德基,将把顾客赶出去。蒙牛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发现消费者胃里有伊利,将自动释放三聚氰胺。天涯社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发现版友混过猫扑,将禁止其ID一年。”

时政类现象如,波兰坠机事件,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赴俄罗斯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飞机失事身亡,共有96人在事故中遇难,其中包括总统夫人以及很多波兰高官。这引起了人们对国际政局的担忧及对历史的关注。

红人,跟现实名人、电影明星的意思差不多,应该就是“网络名人”的意思。 网络红人如,从痞子蔡到芙蓉姐姐到胡戈再到现如今的新一代网络红人林家小妹,网络红人太多太多,类型也丰富多彩,什么类型的都有。出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出名的过程也颇具娱乐性,比如周正龙、周久耕、范美忠的成名过程。

3 网络热点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调节情绪的重要渠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个平台的恰当使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主动把握网络热点的特点,积极寻求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契合点,通过开设网络课堂、网络主题论坛等,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答疑的交流平台。

将热点事件融入理论知识,寻找思想政治课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点,其实就是寻找一个学生接受的合适载体。”本文初步进行了探索,拟形成行之有效的思路,有如下思考:

教材是一般原理,案例是现实;教材是理论,案例是实际;教材是一般,案例是具体;教材是骨架,案例是血肉。案例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亲切性,可以帮助人们深化和理解一般,运用典型案例于教学中,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运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授课内容,及时加上涉及到各种难点问题的案例内容,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桥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在教材体系的框架下去选择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把教材与学生成长、发展、成长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意义及作用。具体做法有:第一,及时把握新网络新动向,对网络进行把脉。第二,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第三、教材知识点分类找准与教材契合点。第四、结合重点,六个为什么,四个重大界限。第五、形成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题教育。

政治热点论文篇12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改进和提升,是对高中生整体价值观念的全面塑造。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是提高学生社会洞察力与思考力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社会关注力的有效方法。以时事政治为基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成理论知识与实践事件的相互结合,达成逻辑理论与科学时事的相辅相成。将时事政治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一定的研究策略,下面个人就此问题进行简短的阐述。

一、课前,以时事热点进行播报

在每节政治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对近期的重大新闻及焦点进行汇报与总结,让学生在讨论之后对国家及社会的热点事件有所了解。通过时事播报汇总的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搜集时事资料的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高度关注。以时事政治为开端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分析及表达能力提供锻炼平台,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按期召开的两会,可以让学生将前年的两会内容与今年的两会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以此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课中,以时事新闻进行穿插

在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为基础,

以时事新闻为重要资源进行穿插,以时事新闻及热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热点分析,强化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理解的深刻印象,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检验。例如,如事件,教师可以将此事件穿插于《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中,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深入探究与认知。

三、课后,以时事作业进行巩固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以时事新闻为作业,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听取新闻,了解并记载时事新闻的后续内容报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思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外作业,以此来调动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及社会动态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当前的社会热点与新闻事件进行作业布置,以此为课前时事播报做准备。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看中央经济频道的作业,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动向。

四、课外,以时事园地进行宣传

在课堂学习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班级的学习园地布置时事宣传板块,记载和刊登近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与时事热点,以此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例如,北京成功申请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事件等等。通过这种宣传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时事内容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身为高中生,必将接受思想政治的再教育;身为社会人,必将关心国家及社会时事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中渗透时事新闻,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家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与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