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1 10:34:15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1

2.缺乏相关性。相关性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和投资者等使用方经济决策需要相互关联,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报表附注在披露方面存在相关性不足的现象。首先,很多上市公司对于一些没有必要进行过多披露的方面进行了多余的阐述,另外对于一些应该披露的信息却存在不足的现象。或虽然在表面上是按照了规定了一些会计报表附注,但是实质上这个报表却没有真实地披露公司主要的业务收入以及利润的具体来源。而是对于一些其他的信息进行了多余的论述,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而且,会计法规对于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不能进行细致的规范,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于其他的经营状况等进行披露,所以这也是导致很多上市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缺乏相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指的是要求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方便投资者等对于报表的理解和使用。但很多附注目前并没有正规的规范来进行阐述,附注的内比较繁多,却没有按统一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排列,导致披露的信息存在条理不清的情况,使得使用者不能清楚地理解表内的信息。

二、对策研究

1.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我国应该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应该进行基本性的规范,并且保证其质量。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解决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和遏制造假问题的出现。

2.完善评估制度。为了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有用性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披露信用考核制度,定期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披露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及时公布评定结果,让投资者及时了解到真实的信息。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等情况。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导致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体现企业报表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相关的企业还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加强管理。此外,企业还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董事会制衡以及决策机制问题,保证企业在披露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民主性和公开性。对于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整改,保证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2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上市公司业绩骗局,如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的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利润的99.12%,并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银广夏紧随其后,造假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1999~2000年间该公司通过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因此,治理会计信息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其危及到会计信息固有作用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行业诚信的怀疑,威胁到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造成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源总是流向效益好的企业,而效益差的企业必然会在资本市场上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投资者究竟投资于哪家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不难看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不实的信息势必导致投资者决策上的失误,利益受损,严重的还会引起整个社会资金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

1.2打击股民信心,引发股市震荡,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

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结果使得投资者对股市望而生畏,谈股色变,严重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使证券市场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银广夏、郑百文等公司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虚增利润、真相被揭露后,其二级市场股价由百元左右(不考虑送配股因素)跌至现在的1元多,使广大中小投资者损失巨大,严重破坏了投资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

1.3败坏社会风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上市公司往往是企业中较优秀者,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上市公司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与政府有一定的关系;或以为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力,对违规公司处罚过轻,使造假成本太低而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由于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诚信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1.4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造假的本身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漏洞百出,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2.1上市公司存在进行会计造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兴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由此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股东大会也往往变成国家股股东的“一言堂”。

(2)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原则导向型的特点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高估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事实上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细则,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3)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陷。我国目前的“谁委托谁付款”的独立审计付款方式,是由委托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这实质上就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水准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备相对独立性,而实际的结果是管理层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审计机构在同行竞争中为了生存“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其共谋是一种“理性”选择。

(4)会计人员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无奈。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看,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会计造假的实行人都是会计工作者本身,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造假、是否敢于造假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是否聘任会计人员的首要条件。而会计人员的薪金又直接和公司业绩息息相关,为保住饭碗会计工作人员迫不得已不得不进行造假。

(5)会计造假的成本太低。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的成本太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过低。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

(6)中小股东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麻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氛围浓重,投资者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股票差价获得收益,很少有投资者去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即使某支股票的假账曝光导致股价大跌,中小投资者也大都自认倒霉。

2.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机

(1)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盈利的经营业绩。由于这些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要想获得配股资格以及面临ST或PT的公司就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法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处理,以达到其向资本市场“圈钱”提高公司股票价格并从中牟利以及扭亏为盈去掉ST或PT帽子的目的。

(2)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薪金、升迁)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则往往由利润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反映。为取得更多奖金和继续保住经理的位子,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包装利润,以非法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3)会计信息失真的政治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经济发展指标已成为评价个人政绩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虽然我们正进行建设政企界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依然有部分国企的经营者和政府部门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地经济的强劲推动力,其经营状况往往涉及所在地区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利益需求和地方政府提高自身政绩的需要,某些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常用手段

3.1经济交易陷阱

我国的某些企业主要是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虚假的经济业务来设置报告陷阱,设计缺乏实质内容的交易,并让交易“真实”地发生,实现报告粉饰、规避会计规范的约束,达到期望的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或为了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方便等目的,往往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创造财务报告“收视率”欺骗投资者。

3.2常规会计处理陷阱

目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过早记录收入、夸大收入的实际数字、编造产生收入的交易的收入陷阱;利用资产计价而使企业“资产虚胖”,是让企业虚增利润的一个司空见惯的手段的资产计价陷阱;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的非经常性损益陷阱。

3.3关联交易陷阱

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这些关联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合法擢取利润的游戏场所。因此,以调节收入和利润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构造连环陷阱,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一条新的陷阱设置途径。

3.4资本经营陷阱

目前主要有:采用兼并其他盈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的合并会计陷阱;利用资产评估随意给企业资产增值、减值的资产评估陷阱;借用资产重组实施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的资产重组陷阱。

4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建议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会计,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逐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中国证监会颁布《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迈出了产权变革的实质性一步。要在保证证券市场稳定且给予社会公众股东合理补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实现股权分散化,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利衡,以约束非流通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要强化社会公众股东各项权利的实现机制,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的条件。

(2)完善内部利衡机制和监督机制。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产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与能力;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第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最后,完善公司内部会计审计体系,严格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4.2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实行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各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实施实时监督和过程监督,从源头上遏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方面:首先,实行上市公司审计强制轮换制,要求上市公司每两年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其因与上市公司长期合作而丧失独立性;其次,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管理,实行无限责任,提高违规风险成本;第三,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格局,成立隶属于证监会的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最后,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4.3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首先,应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其次,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最后,纳入会计职业判断标准,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更加具体严厉。

4.4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建设

(1)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的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是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讼以获得相应的赔偿。

(2)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摒弃“内部清理门户”和过分强调“市场稳定”的做法,严格将造假者绳之以法,以法律的严格执行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

(3)公开透明。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其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执法情况也不例外。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发表公告、公报等形式,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使“造假者”无处藏身,提高法律的约束力。

4.5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采取季报披露制度等,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信息未披露以前,相关人员应严守秘密,否则应予以上市相关人员或交易所相关人员一定的处罚,以保证投资者获得信息的平等性、对称性。

4.6实行诚信工程,加强诚信教育

(1)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

(2)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还是空白,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

(3)强化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人员要用性命担保,“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参考文献

1李祥富,计惠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经济学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1)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3

摘 要 通过介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现状,指出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讲述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常用手段,最后就在当前的证券市场中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上市公司业绩骗局,如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的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利润的99.12%,并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银广夏紧随其后,造假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1999~2000年间该公司通过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因此,治理会计信息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经刻不容缓。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其危及到会计信息固有作用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行业诚信的怀疑,威胁到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 造成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源总是流向效益好的企业,而效益差的企业必然会在资本市场上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投资者究竟投资于哪家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不难看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不实的信息势必导致投资者决策上的失误,利益受损,严重的还会引起整个社会资金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1.2 打击股民信心,引发股市震荡,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 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结果使得投资者对股市望而生畏,谈股色变,严重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使证券市场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银广夏、郑百文等公司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虚增利润、真相被揭露后,其二级市场股价由百元左右(不考虑送配股因素)跌至现在的1元多,使广大中小投资者损失巨大,严重破坏了投资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1.3 败坏社会风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上市公司往往是企业中较优秀者,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上市公司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与政府有一定的关系;或以为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力,对违规公司处罚过轻,使造假成本太低而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由于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诚信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1.4 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造假的本身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漏洞百出,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2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2.1 上市公司存在进行会计造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兴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由此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股东大会也往往变成国家股股东的“一言堂”。 (2)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原则导向型的特点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高估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事实上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细则,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 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3)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陷。我国目前的“谁委托谁付款”的独立审计付款方式,是由委托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这实质上就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水准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备相对独立性,而实际的结果是管理层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审计机构在同行竞争中为了生存“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其共谋是一种“理性”选择。 (4)会计人员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无奈。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看,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会计造假的实行人都是会计工作者本身,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造假、是否敢于造假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是否聘任会计人员的首要条件。而会计人员的薪金又直接和公司业绩息息相关,为保住饭碗会计工作人员迫不得已不得不进行造假。 (5)会计造假的成本太低。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的成本太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过低。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 (6)中小股东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麻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氛围浓重,投资者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股票差价获得收益,很少有投资者去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即使某支股票的假账曝光导致股价大跌,中小投资者也大都自认倒霉。2.2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机 (1)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盈利的经营业绩。由于这些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要想获得配股资格以及面临ST或PT的公司就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法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处理,以达到其向资本市场“圈钱”提高公司股票价格并从中牟利以及扭亏为盈去掉ST或PT帽子的目的。 (2)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薪金、升迁)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则往往由利润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反映。为取得更多奖金和继续保住经理的位子,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包装利润,以非法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3)会计信息失真的政治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经济发展指标已成为评价个人政绩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虽然我们正进行建设政企界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依然有部分国企的经营者和政府部门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地经济的强劲推动力,其经营状况往往涉及所在地区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利益需求和地方政府提高自身政绩的需要,某些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常用手段3.1 经济交易陷阱 我国的某些企业主要是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虚假的经济业务来设置报告陷阱,设计缺乏实质内容的交易,并让交易“真实”地发生,实现报告粉饰、规避会计规范的约束,达到期望的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或为了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方便等目的,往往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创造财务报告“收视率”欺骗投资者。3.2 常规会计处理陷阱 目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过早记录收入、夸大收入的实际数字、编造产生收入的交易的收入陷阱;利用资产计价而使企业“资产虚胖”,是让企业虚增利润的一个司空见惯的手段的资产计价陷阱;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的非经常性损益陷阱。 3.3 关联交易陷阱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这些关联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合法擢取利润的游戏场所。因此,以调节收入和利润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构造连环陷阱,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一条新的陷阱设置途径。3.4 资本经营陷阱 目前主要有:采用兼并其他盈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的合并会计陷阱;利用资产评估随意给企业资产增值、减值的资产评估陷阱;借用资产重组实施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的资产重组陷阱。4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建议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会计,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4.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逐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中国证监会颁布《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迈出了产权变革的实质性一步。要在保证证券市场稳定且给予社会公众股东合理补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实现股权分散化,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利衡,以约束非流通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要强化社会公众股东各项权利的实现机制,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的条件。 (2)完善内部利衡机制和监督机制。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产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与能力;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第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最后,完善公司内部会计审计体系,严格规范公司财务行为。4.2 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实行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各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实施实时监督和过程监督,从源头上遏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方面:首先,实行上市公司审计强制轮换制,要求上市公司每两年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其因与上市公司长期合作而丧失独立性;其次,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管理,实行无限责任,提高违规风险成本;第三,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格局,成立隶属于证监会的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最后,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诚信教育落到实处。4.3 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首先,应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其次,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最后,纳入会计职业判断标准,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更加具体严厉。4.4 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建设 (1)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的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是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以获得相应的赔偿。 (2)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摒弃“内部清理门户”和过分强调“市场稳定”的做法,严格将造假者绳之以法,以法律的严格执行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 (3)公开透明。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其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执法情况也不例外。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发表公告、公报等形式,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使“造假者”无处藏身,提高法律的约束力。4.5 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采取季报披露制度等,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信息未披露以前,相关人员 应严守秘密,否则应予以上市相关人员或交易所相关人员一定的处罚,以保证投资者获得信息的平等性、对称性。4.6 实行诚信工程,加强诚信教育 (1)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 (2)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还是空白,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 (3)强化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人员要用性命担保,“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4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准确地计量,只能加以估计,而估计过程涉及以最近可获取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但是,估计毕竟是就现有的环境状况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经验,可能不得不对前期的估计进行修订,但是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应当真实、可靠。一般而言,会计估计变更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由于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二是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调整方法。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切实可行时,要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即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计算累积影响数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追溯到比较财务报表的最早期初留存收益;而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按照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估计的变更,只能选择未来适用法。通过对准则的分析和研读,采用未来适用法会对本期的报表产生影响;而采用追溯调整法会对本期和前期都产生影响。但对基于各种利益视角的报表分析者而言,同一个会计政策变更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立的一种假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它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一直以来,会计规则制定者都在假设会计的效果是中性的,而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使制定者能够正视经济后果的存在。泽弗(Stephen. A. Zeff )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The Rise ofEconomic Consequences)(1978)一文中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就注意到,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第三方干预会使会计准则的制定变得极为复杂。泽弗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显然Zeff是从会计报告的角度来定义经济后果的。William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也就是说Scott把会计政策选择(也就是会计选择)影响公司的价值等同于经济后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5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主要是与经营活动相关的财务报表等会计数据,而非经营性的信息却很少涉及,尤其是能够反映经营风险程度的会计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偿债能力信息的披露,如对于企业存货能力、账龄结构、变现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并不充分,甚至会借故存在商业机密而不对债务进行公布;其二,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多体现在资产重组环节中,借助关联企业实现利润的转移,从而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其三,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公布的预测值准确度不高,与实际值相差较远;其四,其他信息的披露,如汇总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还有待完善,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中存在的漏洞,如利用核销来消化“虚”资产,从而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

(二)披露时间滞后且不具备可比性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上市公司应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会计信息披露在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限定在4个月内完成,这一时间跨度较大,披露时间滞后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其利用率;再有,上市公司股票发生重大波动时,应立即编制公告向社会披露,让投资者及时掌握事件情况,但是在实践中,这一规定也容易被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的时间常常滞后,使得一些中小投资者蒙受利益损失。正常状况下,同一项业务会有多种会计方法,便于上市公司选用,但是不同公司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差异,加之在操作过程中又留有很大的空间,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具备可比性,同类报表数据差异较大。

(三)披露信息失真且可利用率不高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虚假披露的情况,上市公司出于不同目的,会计信息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观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故意虚构利润的现象比较普遍,预测值与实际值发生严重偏离,在误导投资者的同时也会扰乱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在网络环境下,上市公司虽然能够提供动态信息,但是上市公司更担心及时更新会计信息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责任风险,因此披露的会计信息量虽然多,但是并不一定有效,信息的可利用率不高。

二、影响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的内外部因素

(一)外部规制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要受到证券市场外部规制影响,主要体现为制度、规则、政策、监管以及网络环境对于会计信息和网络披露行为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1.会计准则这是上市公司制定会计信息的主要规制,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就是要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服务于投资者,我国新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与施行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投资环境,其中也包括提高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但是对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相关的内容,涉及的却并不多,根据信号理论,双重上市应该具备向投资者“高质量”的信号示意功能,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缓解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存有的焦虑,是当前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必须完成的工作。我国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会计信息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市场监管市场监管水平直接影响到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度,市场监管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资格进行限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其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两个动机,即争取再融资和避免因亏损而被处理。具体而言,市场监管主要考虑到特殊处理、再融资资格、企业规模等要素,特殊处理虽然对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影响较小,但是其盈余平滑机会并不多,再融资资格对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影响较大,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盈余平滑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企业规模与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和盈余平滑度都是正相关。

3.行业竞争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竞争也尤为激烈,在这种状态下,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相对保守,都不希望因专有信息泄漏而使公司陷入被动局面,为了能够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传递更多的“好消息”,就会经常出现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现象。相对而言,对于垄断行业,上市公司会有动机地提高更多的真实信息,但是为了规避政治成本,其盈余平滑度较高。

(二)内部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还要受到内部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安排、人员管理能力、制度等方面。在此主要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分析,上市公司的各大股东实际上就是契约主体,其利益和控制权要通过股权来体现,因此,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同时也是影响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的主要内部治理因素,股权结构差异对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较大,鉴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这对内部治理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度,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股权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委托问题,在缺乏制衡机制的条件上,会计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6

1.为能够上市获得发行股票的资格

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必须最近连续三年盈利,并且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获得上市的资格。由于上市后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因此有些企业很想上市,但是其本身的经营业绩达不到这个要求,为了能够取得上市的资格,只有通过粉饰会计报表,做出假象。而这种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包装的上市做法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屡见不鲜。

2.公司为募集更多的资金

上市公司能否盈利关系到公司融资问题,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货款,便不得不虚增利润,编造虚假的会计数据;另一方面,如果股票发行数额一定,股票的发行价格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募集到的资金的多少,因此上市公司通过虚增利润来提高收益,如果每股收益增加,投资者就会看好这支股票,继续买进,这样就会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

3.上市公司为避免股票被摘牌

按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都是亏损,证监会将暂停其股票交易并限定期消除亏损,如果在限定的期限内未能消除亏损,其股票将被摘牌,其在交易所交易将被终止。股票被迫摘牌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任何上市公司都不希望得到这样的结果,因此连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使其股票而能继续发行,便编造虚假的会计报告。

4.上市公司经营者为了追究政绩

目前,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利润指标。如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等各种指标,这些指标都与利润,董事会是通过这些指标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察的。如果上市公司经常处于亏损状态,就会影响到经营者的业绩评定期间,进一步影响经营者的职位和奖金。由此看来,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与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息息相关。因此,上市公司经营者为了提升职位或获得高额奖金而改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事时有发生。

5.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惩治力度小

由于我国会计法规起步较晚,并且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和公司法也存在一定问题。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对于有些造假问题,即使追究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也只是轻微罚款,惩治力度小,加剧了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分析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

我国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内部监督存在问题,很过企业没有认识到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性。他们只追究规模、效益以及降低企业成本,而忽略建立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内部监督能力被弱化,致使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主要在于建立一套安全有效又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有了这样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就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错误,防范会计信息造假,避免可能产生的损失。

2.不断强化外部监督力度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财政、税收、金融、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监督。

首先,加强政府干预,防止虚假会计信息政府干预的作用非常重要,但目前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各个政府部门权利重叠,管理上交叉,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结果。

其次发挥财政、税收、金融部门的作用,防止舞弊现象发生。

再次,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顿。注册会计师是维护经济秩序、维护财务报告客观公正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的力量,但是在真正的审计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往往不能切实履行其监督职能,不能独立地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3.健全法制,严格执法

首先,要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为了提高会计信息拨露的质量,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大量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证券法》、《会计基础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法规和制度还存在着观念落后、内容空洞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对于这些规章制度,应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重新修订,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之更加完善。

其次,我国执法力度太弱,即使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被发现,其所受到的惩罚也是微不足道的。执法机关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对各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当事人必须严加惩办,使会计造假者一旦造假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对于那些不遵守行业准则的企业以及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个人,要对其进行曝光并严加惩办,对于屡教不改者要将其驱逐出相关行业。当违规成本大于违规所带来的收益时,违规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贯彻执行会计的要求,才能有效的发挥会计法规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提高会计信息可信度、严刑峻法与国际接轨

上市公司就是通过社会集资工程每吧有限的资金交给全社会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管理意识的人经营。不值得信任的会计信息报告有可能延长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时间,而时间被拖得越久。提高会计信息报告的可信度,是维护中小股民的利益的前提。理想的公司治理模式,就是在政府所拟定的严刑峻法的要求下,职业经理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对股民负责,让好的公司在股市,不好的公司退市。

随着改革放的深入,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日益重要,但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严重损害着投资者的利益,扰乱着资本市场秩序,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鸿彬.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J].科技广场2006.9.

[2]张双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J].科技咨询2006.29.

[3]宝俊杰.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财务管理2006,11.

[4]马淑红.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现代2006,9.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7

1.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准确性。上市公司出于盈余管理目的,或保证配股、融资资格,或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等目的,经常采取粉饰公司财务报表的手段,调节利润,提供虚假数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理解和决策。另外,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因素如历史成本计量,也造成了会计信息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管薄弱。会计信息内部监管的重点是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失效会导致财务造假行为频繁发生。当前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弱化,“内部人控制”比较严重,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比例严重失衡。大股东“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操纵股东大会,进而就操纵董事会,董事会决策程序缺乏独立性,重大决策项目的表决都是按照大股东的意图行事。有些上市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两权合一,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失去相应作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独立性差,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相应作用。

3.社会监管质量不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社会监管的主要方式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所有者、经营者与会计事务所三者间应为相互独立关系,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很难保持真正的独立。一是由于企业经营者能够决定审计机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二是审计师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结果是否满足被审计单位的需要,如果审计结果不能满足被审计者的需要,审计者就面临被解聘的风险。三是审计市场供需不平衡,造成事务所为争夺客户而不得不提供增值服务。四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集中,会计事务所处在较短时间内为多家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质量得不到保障。此外,对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注册会计师在较低的违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之间衡量之后,冒险出具虚假报告,侵害股东的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4.政府监管分散、协调性差。目前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监管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集中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具有政府权利授予的垄断性,并缺乏对监管权利行使的监督机制。某些监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其特定利益集团做出不恰当地反应,且不需要为自己的不作为或消极作为付出任何代价,造成政府监管的无效率。同时我国存在会计监管分散,多部门负有会计监管职责,且各部门之间分工、职责权限划分都不明确;例如财政部是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单位并负责全国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以及对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只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进行规范。而证监会负责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和监督。由于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必然出现互相矛盾,,推诿的现象,造成重复监管、多头监管,或产生监管盲区。

二、解决会计信息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监管的效率,针对上述会计信息监管的薄弱环节,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监管:

1.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信息系统建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内部监管的强化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强化所有者及监事会对经营者的制衡作用。一方面要逐步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逐步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监事会结构,提高中小股东代表、债权人代表等在监事会中的比重,扩大监事会规模,强化其监督制衡作用。二是完善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强化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控制。

2.加强对会计信息行政监管及政府部门监管协调性。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会计信息监管模式,构建合理的监管体制,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在我国会计监管体制中的主体地位,理顺各部门监管主体的监管范围、监管职责以及监管权限,避免交叉、重叠或出现监管责任推诿。同时规范其监管行为,强化监管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自我约束机制,加大对政府监管部门相关人员违法处罚力度。

3.健全完善会计信息管制的法律体系。应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管工作的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在会计信息管制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证券市场法律以及其他法律规章,明确监管的目标、各会计监管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职能权限,同时建立产权监管法律制度及其体系,规范监管主体的行为。形成系统的、完善的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尊重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严格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提高审计质量。不断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应对实行新会计准则出现的新问题方面的培训。要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政府适当定期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业务检查;改革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该上市公司主审事务所的聘任、支付审计费的数额、审计工作的程序等重要事项。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违规处罚,增加其违法成本。

5.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企业外部监督对于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政府应建立良好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应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我国政府也应给予媒体一些支持和鼓励,在各财经媒体中引入竞争机制,让财经媒体在会计信息监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8

1.利益驱动有些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己,采用财务信息舞弊行为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有些企业为让投资人加大投资力度,虚构财务报表数据,将企业粉饰得完美无缺;也有些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在自身条件未达到有关规定和要求时,为了能顺利通过审核,达到上市目的,伪造财务报表数据,隐藏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欺诈上市。总之因利益驱动,一些企业选择铤而走险。

2.会计人员素质低有些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而产生舞弊行为。内部会计人员属于上市公司职工,与所在企业存在利害关系,如果管理层要求会计人员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一些原则性、职业操守缺失的会计人员,出于保全自己利益与地位的私心,会做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舞弊行为。

3.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有些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不明确或不合理造成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不清晰,影响上市公司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股东将经营权交与经理人,并采取以利润和股价等经济指标考核经理人,造成在特殊形势下,经理层出现舞弊造假的现象。经理层通常代表大股东的利益,有些上市公司将总经理和董事长合二为一,导致内部产权结构不明确,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分,对领导者缺少监督。一些上市公司虽设立了监事会或内部审计部门,但该部门属于上市公司内部机构,监事会或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对财务报表舞弊秘而不宣,所以不能从根本上对企业进行监管。

(二)外部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经济事物不断出现,但由于很多客观原因,我国的会计法律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由于各类法律法规立法初衷不一致,不能完全相同地界定法律责任,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不平等,存在制定与执行不对称,使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之间不相匹配。加上对上市公司的报表舞弊行为缺乏监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相关惩处力度不够,罚款金额也往往小于舞弊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致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造假现象频发。

2.社会监管不到位我国主要实行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旗下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的监管模式,属于自行监管,没有形成有效规范的制约。目前,注册会计师协会对社会审计执业者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政府也没有按规定对此进行约束,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不能相辅相成,而行业内存在为了招揽客户争相降价,迎合被审计单位要求造假等不良现象,长此以往,社会监管秩序混乱,监管效率低,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造假提供可乘之机。

3.证券市场制度存在缺陷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由于缺少真实有效的信息,参与者不能利用正确信息做出判断。同时,证券市场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不合理的新股定价制度、不完善的退市制度等。这些制度漏洞为上市公司从事报表舞弊欺诈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手段

(一)利用虚增收入舞弊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获利能力,使公司的成长走势呈上升状态,都会用虚增收入来进行舞弊。

1.伪造收入上市公司利用虚构交易事实,多次确认收入的方法,伪造收入。上市公司一般会虚构填制进货单、出库单、销售合同、发票等,也会虚构销售对象、关联方等来造假会计信息。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不惜多交各种税款来增加利润和收入,给投资者一种良好业绩的假象,诱导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

2.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提前透支公司未来会计期间的收入。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把本应在以后年度确认的收入提前进行确认。这种做法虽没有使上市公司经营收入增加,只是提前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收入进行确认时间,但会造成上市公司收入短期内大幅提升的假象,误导投资者。

(二)利用虚构资产舞弊

1.虚构账面现金有些上市公司利用账面现金来做手脚,虚构账面现金余额,有的上市公司设置虚假的银行存款账目或设置账外银行账号,将账面资金转移到账外,以备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有些上市公司还通过安排经济业务和结算方法来调控年度内的现金流。如为了增加当年现金流入,可让与本公司经济业务往来单位在年底一次性打入一笔账款,以此作为公司的预收款核算。

2.虚构应收款项应收款项通常会被当作会计报表中的“小金库”,当公司业绩不好时会大幅调整应收款项,从而隐瞒亏损增加利润。有些上市公司在应收款项方面进行虚假操作,虚增利润,目的是给投资者公司经济状况变好的假象。

(三)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

上市公司因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可调节公司利润,会经常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舞弊造假活动,如将上市公司状态较差的资产与非上市公司状态较好的资产进行交换。上市公司也通常与其关联方协商议价,上市公司按其自身需要随意制定价格,改变利润,所产生的交易价格有失公平,损害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四)利用会计政策舞弊

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可变通性。在处理同一业务时,有些上市公司会恰当的选择一些模糊性语言或更适合自己需要的会计政策,从而对利润进行调整。如使用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通过对折旧的改变,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变长。这样可以减少折旧费用,使账面利润变大。利用这种手段进行舞弊虽然可以虚增财务报表中账面利润,但实际却给公司今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便。

三、解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要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及独立董事监督机制,发挥中小股东权力作用,避免独立董事只听从大股东的安排。其次,完善监事会监督管理机制。第三,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从源头上监管和防范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同时要提高监管效力,上市公司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和严谨的内部管理结构,才能保障上市公司稳健运营。

(二)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政府要建立健全监管法律体系

适时完善和修正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制度、政策上的漏洞与可操作空间,避免和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舞弊,从法律层面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现象的制约。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严肃惩处。对严重舞弊犯罪者,要结合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辅以刑事责任追究,提高对会计舞弊者法律震慑力。

(三)加强内部会计人员职业操守教育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人员在加强执业教育和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操守的教育和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抵制舞弊现象。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习财会法律知识,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和会计准则处理会计业务,按职业规范行使会计职责,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司内部会计氛围,促进整个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也可对内部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操守评估考试,对不合格者进行相应处罚。

(四)提高投资者会计专业技能

投资者需要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如果财务报表存在舞弊现象,投资者自身缺乏会计专业技能,只能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判断。如果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与审计师合谋进行舞弊,那么投资者就会受到蒙骗,致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加强对会计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会计专业技能,从而具备解读财务报表的能力。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9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依据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作出贷款、投资决策或操作计划。但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本文试图根据深交所公布的信息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并在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总体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总体状况

虽然计量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从资料的可收集性考虑,本文拟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公司“诚信档案”中“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判断。该考评结果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2001年颁布)打分确定的。自2001年以来,深交所在每年年初对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状况,分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鉴定并对外披露,具体结果统计见表1。

为方便起见,笔者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各等级分别进行了赋值。其中,优秀=4,良好=3,合格=2,不合格=1,并将信息披露考评分值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见表2。

从表2中不难看出,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被赋值后其均值在总体上呈波动趋势,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在2003―2009年间有所提高,但2005―2006年间信息披露质量又小幅下降。

(二)从企业内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深圳交易所“诚信档案”中“上市公司诚信档案”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处罚信息”显示,主板上市公司中在2005年因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而受到深圳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共有33家,2006年共有26家,2007年共有14家。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为: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以及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统计结果如表3。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根据深交所“上市公司处罚信息”公布的资料整理显示:2005―2009年均存在因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而违规的上市公司,分别占当年违规公司总数的36.36%、23.08%、28.57%、33.33%和16.67%。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虚增收入,人为操纵利润;第二,利用关联方交易制造虚假信息披露;第三,利用资产重组手段制造虚假信息披露;第四,利用计提准备制造虚假信息披露。

2.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根据深交所“上市公司处罚信息”公布的资料整理显示:2005至2009年均存在因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而违规的上市公司,分别占当年违规公司总数的54.55%、76.92%、64.29%、100%和100%。这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3.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据深交所“上市公司处罚信息”公布的资料整理显示:2005―2008年均存在因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而违规的上市公司,分别占当年违规公司总数的81.82%、46.15%、35.71%和16.67%。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第一,重大投资项目的披露不充分;第二,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第三,关联交易的披露不充分。但2009年不存在因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而违规的上市公司。

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规范

据深交所“上市公司处罚信息”公布的资料整理显示:2005―2009年存在因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而违规的上市公司,分别占当年违规公司总数的6.06%、3.85%、3.85%、0和66.67%。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式、内容和时间的选择上很随意,形成大量的内部信息和小道信息,“补丁”公告不断,前后叙述自相矛盾,采用新闻形式披露信息且公司股票不停牌,对投资者造成伤害。

二、从企业内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上市公司因内部治理结构失效、利益驱动等原因,限制了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求乏力,没有形成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本文根据供给需求理论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以下主要从企业内部角度分析。

(一)利益驱动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树立良好形象,通过提高业绩来提高股价,便于公司再融资实现高价配股或增发,达到圈钱的目的;一些特别处理的公司为了免于摘牌,也想方设法提升业绩。为达到以上目的,在披露年度及中期报表时,上市公司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粉饰业绩,甚至会计造假操纵利润。表现为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历年波动很大,当年需配股或增发时业绩往往大幅增长,当完成配股或增发后业绩大幅滑落。

(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从上市公司体制来看,目前许多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畸形”状态,具体表现在:

1.股权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股权流通性差、股权分布不均匀、非法人股比例不高和“一股独大”等四方面问题。如截至2008年3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股本为19 757.43亿股,流通股总额为8 979.43亿股,占总股本的45.45%;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而来,股权结构呈现明显的“国有化”特征;从1992年至2007年,法人股在总股本中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26.63%下降到2007年底的5.02%;股权向单一股东集中,如表4所示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或事实上绝对)控股地位。

所以,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其控股地位几乎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公司形成超强控制,从而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严重。

2.董事会机制

2002年证监会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强制实施独立董事制度,规定2003年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所占比例要到1/3。本文从沪深两市1 160家上市公司中抽取120家公司为样本,根据和讯网上各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资料整理得到2001年、2004年及2007年公司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具体统计结果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2002年证监会强制实施独立董事制度之前,仅有5%的样本公司达到要求;而在2004年达标比例上升到了82.5%,且有27.5%的公司超过这一比例;2007年达标公司百分比尽管仍为82.5%,但其中包括42.5%的样本公司超过这一比例,不过仍有17.5%的样本公司未达到标准。这说明在我国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制度尚缺乏充分的认识,独立董事制度执行的仍不到位。

三、从企业内部角度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关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国外提出了三种基本理论:会计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理论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理论。

会计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论假定会计信息同其他产品和劳务一样都是经济产品,它既存在着需求方(用户),也存在着供给方(企业)。当每一信息的边际效用等于生产它的边际成本时,会计信息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因此,仅市场过程就足以调节会计信息的披露,公共干预的过程就成为毫无必要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理论认为: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而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因此必须借助第三方(政府)加以干预来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标准化,以限制资本市场上的垄断和投机行为。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理论认为公共干预的代价往往很高,所以应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利用公共干预,但他们也承认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不难发现,上述三种会计信息披露理论各有侧重。具体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论是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的参照系,是一种理想化的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不具现实可行性;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是考虑到特定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后构建的具有可行性的理论研究结果,只是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前者更强调第三方的干预,后者更偏重于发挥市场机制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应将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相结合,既要利用第三方的干预也应当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下本文将根据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针对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治理对策。

(一)完善股东治理结构

优化股权结构,寻求国有股的有效退出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目前政府和企业要利用股份回购、可转债等多种金融工具,寻求国有股减持和退出机制。同时寻找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和市场进入机制,扩充和增加流通股比例。在股权分置时,实行国有股缩股而不是向流通股股东送股。通过股权结构的“一退”、“一进”,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供所有权制度基础。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由于独立董事可以不受利益的局限而公平对待全体股东、董事和经营管理人员,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独立董事还可以向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发表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和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等独立意见,这都强化了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制约机制,能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因此,建立真正的独立董事制度,对董事会的决策和公司行为进行监督,对于防止和减少虚假信息披露有着积极的作用。这可以采取强化上市公司董事的诚信和勤勉义务;完善管理报酬结构,定立激励约束相容的契约激励机制等措施。

通过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经营者通过信息披露虚假、误导或遗漏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公司大股东利用信息的垄断优势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宁静,邱文武.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3):59-60.

[2] 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研究,2007(2):31-38.

[3] 周红.财务信息披露的三种基本理论模式[J].会计研究,2006(12):110-118.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10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10日了新修订的年报内容与格式的要求,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年报中披露其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以及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从而确认了我国上市公司有向股东报告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情况的义务,使广大投资者有了获知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情况的权利。时过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对事务所审计费用的披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那么,在目前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审计收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本文欲通过实证研究证据,为广大投资者正确解读审计收费信息提供帮助,从而帮助他们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获得更多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回顾

Simunic的经典论文“The pricing of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 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该模型认为:审计费用是由风险状况、损失的分担机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生产函数、规模等决定的。其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控股子公司个数、涉及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而会计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在回归方程中并不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为46%。

后来不少学者将Simunic的模型进行或多或少的修正,并运用到不同的国家。虽然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学者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的个数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两大重要因素。

而我国由于相关制度出台较晚,对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王振林的博士学位论文是较系统地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本土审计收费问题的文献,其中审计收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向上市公司获取的调查问卷数据。他根据证监会关于1997至1999年期间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特征构成了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客户的风险因素则不具有重要影响。

自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审计收费信息的规定以来,我国的审计收费实证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伍丽娜、张继勋等都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收费情况对我国的审计市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考虑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情况,如上市公司是否发行B股或H股,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本文拟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沪市的经验证据对我国审计收费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将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为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投资者的利益,而监管部门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关注。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1.假设1: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业务复杂程度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范围就越广,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也会增加审计事项,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增加审计时间,以便控制可能承受的诉讼风险。而上市公司拥有的控股子公司越多,其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关联交易审计本身就很复杂,需要花费很多审计时间。因此,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s))和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个数(SqSubs)表示上市公司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

2.假设2: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审计风险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审计风险通常指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存在实质性错报时,审计师签发标准审计报告的概率。通常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审计风险采用的度量指标变量是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这两者高的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更有可能蒙受损失从而向审计师提讼,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面临承担无限赔偿责任的风险。通常采用的度量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应收帐款与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率(IReRatio)、流动比率(CurRatio)、长期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Leverage)表示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审计风险。

3.假设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审计意见类型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如果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避亏区间(0%~1%)或者配股达线区间(10%~11%),上市公司就有更大的动机去粉饰报表,因此在与事务所就审计费用进行谈判的时候会处于较被动地位。而事务所则可能以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为筹码,趁机提高审计收费。本文以EM代表盈余管理动机,当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0%~1%或10%~11%时,EM=1,否则EM=0。当上市公司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变量Opinion=1,否则为0。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意见类型的交互变量即为EM*Opinon,当上市公司有盈余管理动机且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时,交互变量等于1,否则为0。

4.假设4:事务所规模、审计任期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由于“深口袋”理论,在同等条件下,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更倾向于向大事务所,大会计公司预期面临的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都要大于小会计公司。因此,大会计公司自然会要求得到更高的审计报酬。本文以年报审计事务所是否四大(Big4)反映事务所规模,当事务所为四大时Big4=1,否则为0。同时,为了考察我国审计市场是否存在“低价进入”现象,设置了“是否初次审计”(Intial)这一控制变量,当为初次审计时Intial=1,否则为0。

5.假设5:上市公司所在地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消费水平较不发达地区高,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审计需要付出较不发达地区更高的审计成本,因此,本文在借鉴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对全国各地区的分类结论,将全国分为五块,依次为:(1)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包括深圳)、浙江;(2)福建、江苏、山东、辽宁;(3)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河北;(4)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河南、山西、云南、;(5)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分别以P1、P2、P3、P4、P5代表上述五个地区。当上市公司所在地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包括深圳)、浙江时,P1=1,否则P1=0;其他类似。

综上,本文拟检验的模型为: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

本文以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财务指标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本文的实证研究借助SPSS 13.0软件。在本文研究中,剔除了以下几类上市公司:金融证券类上市公司;同时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ST公司;在2005年的年报中披露的年报审计收费为2004年审计收费的A股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中披露的审计收费包括年报、中报以及其他收费,无法清楚划分出年报审计收费的A股上市公司;同时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按照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所披露的年报审计收费无法划分出境内审计收费和境外审计收费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负的公司,这与回归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有关。在剔除了以上几类上市公司后,有390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符合要求。

四、实证结果

1.样本的描述统计

2.样本回归结果

此次多元回归采取Stepwise的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如下:

根据表1可知,所得模型5的拟合优度为较好(R2为0.568,调整的R20.562)。根据表2,检验后的审计收费模型为:

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诊断显示模型不存在需要处理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表明,假设1得到实证结果支持,假设2、假设4、假设5得到部分支持,而假设3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事务所的规模仍然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而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处于避亏或者配股达线区间和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它们的交互变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审计市场是有效的,事务所并不因为客户是所谓的“衣食父母”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另一方面,本文的发现与已有结果不太一样。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中只有长期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是显著变量。事务所的特征方面,事务所的规模(是否为四大)仍然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但审计任期(是否初次审计)并不是影响审计收费的显著变量。而上市公司所在地中,只有变量地区5是显著的,并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地区5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是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的,但并不支持地区1至5审计收费都是有差别的假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将样本局限于沪市,而沪市和深市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否同样适合于深市有待以后的研究;只是选取了2005年的截面数据,模型的稳定性需要时间序列的检验;由于选取样本的时候按本文的标准剔除了不少样本,也可能是本文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不太一致的地方。因此,关于我国审计收费的研究有待于以后对样本选取、变量设置的改进以及更长研究期间的数据的收集、处理。

参考文献:

[1]Simunic.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18):161~190

[2]王振林: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11

资本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蒋义宏,1998;陆金海,1999)。比如,为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及格线的要求而通过各种会计的(如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与费用)或非会计的(如通过与母公司之间进行价格不公平的资产置换)方式,增加报告当期的利润。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揭示,而重要性原则是以不会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为标准。当盈余管理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时,它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之间也就存在相应的内在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其内在的风险将会增加,从风险导向型审计来看,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成为审计质量研究的一个中介或桥梁,审计意见是否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是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标准之一。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切入,研究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识别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有的文献已经从各种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章永奎;夏立军;Chen,2001),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2004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假设

本文假设:具有边际ROE(ROE落在配股政策下限如[10%,11%]中)的上市公司比不具有边际ROE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

三、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4年沪深市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观察样本。样本选择的起点为截至2004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492家公司。剔除掉数据缺失的151家公司,共得到有效样本1341家。本文的数据均来自于巨灵数据库(试用),部分手工收集。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表1列示了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ROE(ROE>0)的分布情况。

从各个区间的上市公司数量及占总样本的比例可以看出,[0%,1%]区间和[1%,2%]区间的公司较多,然后随着ROE数值的上升,公司数量及所占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但在[6%,7%]区间,上市公司的数量及所占比例达到了最大值,几乎占到了上市公司总量的10%。而当ROE超过7%后,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大跳水”。这种趋势可以从图1看出。

从表1的数据及图1可以发现,上市公司还是存在比较严重的“6%”现象和“0%”现象。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为迎合我国的配股政策或为了避免证监会的处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表1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即有58.30%的上市公司ROE分布在[0%,7%]区间,75.32%的上市公司ROE小于10%。只有18.03%的上市公司ROE大于12%。而同期美国股市平均ROE在15%以上。另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显示,1996年至2000年间,美国、欧洲大陆、英国和日本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7.9%、13.9%、17.7%、1.7%,而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4%左右。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ROE水平呈下降趋势。按照常理,ROE高低是投资者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上市公司的ROE水平不高,并且越来越低,为何当公司增发配股时还是有众多的投资者趋之若鹜?本文认为,这与投资者的素质固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并不需要通过提高ROE水平来迎合投资者,而是仅仅满足配股政策即可,因为上市公司并不愁配股“无人问津”。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较大的问题。

表1还列示了不同ROE区间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0%,1%)区间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较低,只有85.05%。而随着ROE的增大,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别,基本都在94%以上,特别是[9%,12%)区间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竟达到了100%!只有在ROE大于20%的区间,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仅有68.75%。图2是ROE各分布区间获得标准审计意见比例的趋势图。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在[0%,1%)这一敏感区间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表现出了相当的谨慎。由于这一区间是关系上市公司盈利还是亏损的关键点,也是关系到上市公司是否会受到处罚乃至摘牌的重要区间,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较高。在高风险下,注册会计师选择了谨慎,表现出的特征就是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远低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比例。而在[6%,7%)区间,上市公司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并没有和其他区间,特别是[5%,6%)区间和[7%,8%)区间,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注册会计师没有识别出[6%,7%)区间的盈余管理现象。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当ROE超过20%时,仅有68.75%的公司获得了标准审计意见,这一比例比[0%,1%)敏感区间的比例还低!这似乎可以得出结论:ROE低的公司获得的标准意见比例反而高,ROE高的公司获得标准意见的比例却很低,而ROE高低是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是公正且公允的,那么结论就是我国ROE高的公司会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很低!这一结论与常理相悖。高ROE的公司并不应该要比低ROE的公司可信赖程度低。那这一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本文认为,高ROE的上市公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机制下是“无欲无求”的,即这些公司既没有会因亏损被处罚的风险,也没有达不到配股标准不能增发的限制。审计报告的好坏与否并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市公司没有强烈的动机一定要获得标准审计意见。而对事务所来说,其审计失败的风险也很低,上市公司拒绝委托的可能性也较小,事务所更可能“说实话”,也即根据实际情况出具标准或非标准审计意见。那么三分之二左右比例的公司获得标准审计意见或许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这反而说明低ROE区间的审计报告存在较大的问题。以上两者解释似乎都有合理性,但也都有漏洞,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恰恰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表2列示了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ROE(ROE

从表2可以看出,ROE-1的区间。这说明大多数公司是有希望扭亏为盈的。

通过比较各ROE区间上市公司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可以得到:ROE-1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更高比例的标准审计意见。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也许与高ROE公司的相同。ROE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1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证券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扩张和融资的主要途径和目标。而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因而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年度审计及相关专业服务,并对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权威的鉴证,因此,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而言就变得更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报告及相关披露信息的审核方,对于其能否在资本市场吸引更多投资者以及在行业范围内的公信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审计师选择行为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审计需求已经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和审计师之间双向选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审计需求理论已成为研究审计师选择行为的重要基础,但对于审计服务的受托方——审计师的重要特征在审计师选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却缺乏相对完善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审计需求的角度来找出影响上市公司和审计师之间双向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向选择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机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Balsam.S和J.S.Young(2003)从审计质量的角度出发,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并上报会计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审计质量对审计师的重要性,审计师如果因为审计质量问题而丧失声誉,会失去更多获得未来潜在客户的机会。Krishnan.J(2005)认为,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因为相对于小规模事务所,大事务所能够更好地监督合伙人和高级主管的行为。因此,当冲突越严重,即成本越高时,上市公司会更加倾向于聘请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Leland和Pyle(2000)通过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其股权留存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公司发展前景良好时,经营者会选择承担大部分投资经营风险,投资者对其市场价值就会有较高的评估,使其不容易产生较高的自发性审计需求。然而在美国,Feltman、Hughes和Simmunic(2001)则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以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并没有发现公司特别风险与审计质量有相关性,他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潜在诉讼成本对公司和审计师的束缚——高质量的审计师需要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来弥补潜在诉讼带来的成本和声誉损失。因此,存在高特别风险的公司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小的事务所。国外学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师和公司的声誉对IPO公司的选择也有相当显著的影响。Balversetal(2003)研究后发现,将近90%的高声誉投资银行选择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而做出同样选择的低声誉投行只占到70%,这说明高声誉的公司会更倾向于选择与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业务关系,以保证审计质量以及向市场传递的信息质量。Beatty(2004)发现,四大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在上市首日的收入有明显的差异,那些经高声誉审计师审计的IPO公司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首日收入。DarrylBrown和SusanShu(2009)认为,审计师的环境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天然测试审计保险价值的平台,KPMG往往会根据审计客户公司所受到的财务风险压力来判断其产生诉讼风险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安排其审计计划,并决定是否与客户签订意向书,这一做法目前也已经逐渐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借鉴。

(二)国内文献 李树华(2000)是国内首位将审计师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以1993年至1996年上市的46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国内“独立性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反而难以获得新客户,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并不能准确反映其规模大小。但同时也发现有少量相对透明的IPO公司愿意聘请“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向投资者传达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说明国内也存在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自愿需求。此外,曾颖和叶康涛(2005)提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需求呈现倒U型关系,而企业负债比例与审计师规模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何晓东和余玉苗(2008)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各自的规模与声誉也会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上市公司本身的声誉越好,选择高声誉审计师的几率越高,特别是IPO期间,发行量越大的公司会更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小的事务所,反之发行量较小的公司则更偏向聘用小规模事务所。王桦、李若山(2009)通过构造两阶段博弈模型,对“审计师聘用”信号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若企业聘用高素质的审计师,则投资者所要求的超额投资回报将降低。牟涛、向杨(2008)则专门以审计需求保险假说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其对传统风险模式的改进,进一步探讨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显示的错误信息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由谁负责承担,认为所有者需要独立第三方提供审计服务的原因在于审计结果可以有效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针对国内审计市场出现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和政治关系影响要素也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徐荣华(2010)对审计意见购买的产生机理及动机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委托关系变异、契约的不完整型、信号传递失灵以及管制失败是影响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黄新建和张会(2011)则以2005年至2008年的民营企业为样本,通过分析政治关系和企业审计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发现,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较低的审计师,且这类企业往往需要应对更大规模的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审计需求和审计师选择行为的主体,它的特征对于最终的选择行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审计需求带理论、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和审计需求保险假说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选择从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结构特征的五要素——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公司财务杠杆系数(DFL)、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代表公司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代表公司流动性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以及上市公司所处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来提出基于上市公司特征对审计师选择行为的相关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越大,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伴随着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往往也就意味着上市后的企业必须不断扩张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商业领域。而随着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层能够控制的企业资产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所需要签订的契约数量和需要付出的管理成本都会成比例地增长,正如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的那样,企业资产规模越大,其成本就越高,就越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声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作用越大,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上市公司通过向债权人借款提升公司的负债比例,进而提高财务杠杆水平,并获得更大的资金运作空间。本文选择使用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LEV)作为公司财务杠杆水平的解释变量。上市公司提高自身资产负债率水平,会进而增加对债权人财产的掠夺风险,债权人为了有效降低无法收回借款的风险,就必须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更高强度的监督,从而产生更高的公司成本。根据审计需求理论,较高的公司成本会进而导致对高审计质量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杜邦分析法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其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因此,本文选择使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就越需要从资本市场上吸引外部投资者对公司加大投资力度,从而一方面扩大生产经营能力,提高营业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传达和披露企业具备高于市场对其评估的市场价值,以使市场正确评价其盈利能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资本注入,避免股票价值被市场低估。因而,当上市公司产生向资本市场传递高市场价值动机的同时,也就随即产生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可以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供具有相当可靠程度的信服力,令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进而促进上市公司去选择具备这种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4: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越低,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审计需求理论,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越低,选择再投资的机会就会越少,则对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而言,就会更容易发生较高的成本,产生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本文选择使用最能反映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来作为公司成长性的解释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一个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指标,当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低时,意味着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状况已经逐渐步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经营者往往就容易背离股东利益,虚报公司利润或者将股东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而非公司的主营业务,加大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产生更高的成本,因而企业所有者也会更倾向于聘请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审计师来监督经营者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本文提出上市公司成长性与高质量审计师选择行为负相关的研究假设。

假设5:上市公司的流动性越差,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主要反映了公司主要资产和债权迅速变现的能力。本文选择使用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这一财务指标作为衡量公司流动性的解释变量。当公司的应收账款比率较低,即流动性较差时,经营者将面临无法及时归还短期债务和利息,同时也会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出现经营问题的不良信息,导致股价下跌,企业的市场价值也会随之下降。根据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以通过聘请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来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传递企业高市场价值的信号。因此,当上市公司的流动性较差时,企业所有者会更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方面,当企业流动性较差时,负债融资对于企业大股东自利行为和管理者的行为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流动性与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根据理论的阐述,公司的成本越高,越容易产生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6:上市公司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曾庆生(2006)的研究结果,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越小。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总是通过插手企业特别是国有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来提高自己的地方政绩,这一现象对于审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的独立性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故在分析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时,也要考虑地方市场化程度这一因素。据此假设:

假设7: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其审计质量就越高,则会计师事务所越倾向于承接经营较好、规模较大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假设8: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违反相关条例而受到中注协处罚的,其审计质量相较于未收到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较低,未收到相关处罚的事务所更倾向于承接经营较好、规模较大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假设9: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越高,其审计质量就越高,则会计师事务所越倾向于承接经营较好、规模较大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伴随着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证监会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再三强调,近年来上市公司在审计师选择行为上已经开始逐渐从被政府监控的被动式选择向自发产生审计需求的主动式选择转变。有鉴于对不同性质的行业企业对于审计服务质量的需求不同,以及研究的具体需要,本文剔除了以下样本: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在B股和H股上市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针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本文也选取了2010年我国具备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排名前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取的会计师事务所样本是根据2011年3月中注协的《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公示稿)》进行选取的,该公示稿使用综合排名、全国分所数量、全年审计收入和因违反相关条例而遭受处罚的扣分情况等指标衡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实力。本文使用该稿公布的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研究样本,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需求和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假设。为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的样本数据和信息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部分数据则分别来自巨潮资讯网(http://.cn)、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cn)、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以及各公司年报和中注协的审计快报。

(三)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因变量。本文使用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规模排名来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审计质量(Auditor):哑变量(DummyVariable),根据排名,排名前十的为1,其余为0。(2)解释变量。根据本文提出的10个研究假设,设计相对应的解释变量:公司总资产规模(Lnasset):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财务杠杆(LEV):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ROE):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表示;公司成长性(Growth):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表示;公司流动性(REC):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应收账款/总资产)表示;市场化指数(IndexMar);审计师规模(CPASize):使用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的分所数量表示;是否受到处罚(Law):根据事务所因受到处罚而遭到扣分的分值表示;审计收费(Lnfee):使用年审计收入的自然对数表示。(3)控制变量。根据解释变量的设计以及本文对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的研究目标,本文将代表上市公司特征的总资产规模等6个要素插入解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并将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特征的3个要素插入解释上市公司审计需求的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这种设计,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释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的因素。同时,本文也针对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性质不同,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规范,将我国上市公司分为13个大类,并设置了11个哑变量(DummyVariable),作为研究上市公司审计需求模型的控制变量。行业变量(Industry):使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规范表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对基于上市公司财务结构特征对审计需求影响的模型1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模型1的解释变量分别为: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Lnasset),上市公司财务杠杆(LEV),上市公司盈利能力(ROE),上市公司成长性(Growth)、上市公司流动性(REC)和市场化指数(IndexMar)。根据表(1)显示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近三年A股上市公司中,选择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比选择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总资产规模(Lnasset),更高的财务杠杆水平(LEV),更高的盈利能力(ROE),更高的成长性(Growth)、流动性(REC)以及更高的市场化指数(IndexMar)。接下来,本文对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质量影响的模型2的各个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特征的三要素对最终审计质量的影响程度。表(2)显示的是对模型2截至2012年12月31日各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由表可知,2010年到2012年这三年间,国内排名前十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分所数量(CPASize)和审计收费(Lnfee)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但在因受到处罚而扣减的分值(Law)方面,排名前十的会计师事务所反而要高于其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二)回归分析 本文对模型1和模型2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检验方法来分析各个解释变量与因变量(Auditor)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于本文样本数量较大,且通过单样本检验发现除了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Lnasset)和上市公司财务杠杆(LEV)外,其他变量的观测值均与正态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采用T检验。本文选择对模型1和模型2采用强制进入(Enter)策略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根据表(3)所示,模型1的值为43.639,值小于0.01,因此模型1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模型1的Nagelkerke值为0.308,正确率达到79.40%,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进入模型1Step1的变量分别为Lnasset、LEV、ROE、Growth、REC、IndexMar、Industry。可以看出,基于上市公司审计需求对审计师的选择行为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 盈利能力和市场化指数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 =

0.01),而财务杠杆、成长性和流动性则与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并不显著相关。根据表(4)所示, 模型2的值为43.639,值为0.000

五、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总结国内外经典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审计市场的现状,本文提出基于上市公司审计需求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假设,包括基于上市公司财务结构特征五要素和所在地市场化指数对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收费水平和诉讼数量对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这些研究假设分别从审计成本、审计信号传递和审计保险作用三个角度出发,能够较好地反映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的因素。(2)本文通过对近三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统计分析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财务结构五要素中,只有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产生正相关作用,而其他要素如财务杠杆、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和应收帐比率等与审计师选择行为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诉讼数量和审计收费水平都能够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产生符合假设预期的相关作用。实证结果也为建立上市公司与审计师双向选择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树华:《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第2期。

[2]曾颖,叶康涛:《审计师选择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自选择问题——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5第5期。

[3]何晓东,余玉苗:《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4]王桦、李若山:《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IPO公司的研究》,《经济研究》2009第3期。

[5]徐荣华:《基于两阶段博弈模型的审计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分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年第5期。

[6]黄新建,张会:《地区环境、政治关联与审计师选择-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7]Leland, Pyle: Accounting information,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