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环境保护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6 19:06:44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1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空气、水、土壤、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和物质基础,人类不仅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还要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的保障,人类通过新陈代谢不断的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社会产生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定的破坏,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的形成,使人类健康受到很大的危害。许多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人类生命受到打击和摧残。

空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满足人类刘氧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条件。清洁新鲜的空气环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给我舒适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延年益寿。不良而污浊的空气则有碍于生长发育,影响和危害健康, 引起疾病发生,由于生产性的烟尘废气、有毒气体、生活性的灰尘和煤烟,交通运输性的燃料和尾气不断的向空气排放,使空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和间接的危害。。其中直接危害有;急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局部刺激作用,致敏作用; 间接危害有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居民生活条件,影响植物生长,腐蚀建筑材料。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重要外界环境。。人体内的一切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成人每天的生理需要量大约为2—3升,人们不仅维持生理生化活动需要水,而且保持个人卫生,环境清洁,体育锻炼和绿化等也需要大量的水。

水质不良或水受到污染,人饮用了不洁之水可引起杆多疾病发生和传播,甚至导致死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进入水体, 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粪便、垃圾进。入水体,使水体受到污染,可造成人体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有引起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急慢性中毒发生的同时,还有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土壤和空气、水一样,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环境。人类不能脱离土壤而生活,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土壤污染中的微量元素,能通过食物、水、空气进入人体, 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污染来源有生活污水、垃圾和人蓄粪便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工业“三废”的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要通过“土壤一植物一人体”“及土壤一水一人体”这两条途径进入人体产生危害。

“民以食为天”,人体通过食物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食物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通过摄取食物而获得营养,合理营养可保证人体的能量需要,构成机体组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很多情况下,食物也可以给人带来——定的危害, 当食物受到污染和腐败变质时,使食物的卫生质量下降,营养价值降低或丧失,就可以危害人类健康, 引起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及细菌性食物污染可引起急性中毒,甚至远期危害,营养素不足可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2

一是传统的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即如道路清洁、垃圾清运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时所涉及的空气公物。因为城市垃圾的损害往往是多方位的,既有对城市设施的如道路本身的损害,同时存在对土地,水体,海洋、空气等其他公物的损害。其中也可以看出,实定法中有一些公物警察权条款很难简单化的指出所保护的公物——因为它实际上保护了多种公物。由于公物法的理论研究不足,失去理论指导的公物立法,往往笼统的称为“市容”或者“环境”。实际上,如果加以耐心区别,这些条款所保护的对象还是可以分解为具体种类的公物的。

二是环保部门通过“相对集中”转交给城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5号文件将下列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部分行政处罚集中给城管部门 :

(1)第四十六条第(四)项 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行政处罚; 

(2)第五十六条第(三)项 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储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行政处罚: 

(3)第五十七条第一款 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行政处罚。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45-01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民族未来和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同时,也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是,由于近些年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是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一)森林植被逐渐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虽然近些年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但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刻不容缓。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植被逐渐消失,耕地的肥沃程度不断下降,一些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不注重环保,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同时,有害气体及飘尘不仅污染了环境,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还严重破坏了土壤,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有害气体随着大气进入空气中,产生酸雨腐蚀土壤,不仅影响原有的植物生长,会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城市防护林的减少,会导致空气污染、城市沙尘暴日益严重。一些地方还将一些没有进行处理的废弃物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不仅污染了土壤,还污染了农作物,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气温的升高以及温室效应都影响着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二)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伴随着一些物种的绝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在下降,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日益恶化的化学污染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和可吸入颗粒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中,进而污染着植物,影响着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人体的健康,那些有毒产品,有机化合物等,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导致土壤肥力减弱,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严重者引起癌症。城镇化的无序扩大,是文明的新弊端,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还会导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到生存和发展。不仅人类生存的土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恶破坏,近些年,由于过度捕捞,海产品、渔业资源大面积缩减。沿海地区生存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机制,如: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恢复评估、生态脆弱区评估等,加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转到资源协调发展上来,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注重环境建设与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挂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等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研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并对重点生态系统和敏感区开展时时监测,建立生态状况监控系统以及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在此基础上,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建立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在新的时期里,为了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拓展生态保护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仅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保护生态效益,建立健全生态审计制度,实现生态治理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弘扬环境文化,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机制,奖罚问责机制。把住环境质量关,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企业,下大力气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损害,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22-01

自从空气污染还未人们关注以来,慢性死亡率是533/10万,占2012年死亡率的86.6%,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健康状况的重要危害因素,如呼吸系统异常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引发了重型工业大量出现。但是,随着空气质素的严重及恶化,工业能源消耗和由于失职造成的人力损耗进而造成人类健康的威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急性中毒,急性死亡和慢性中毒。及时采用措施控制减少空气污染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模型与中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相对比的主要步骤:①选定指标的初始变量和城市空气样本数据建立初始数矩阵,②矩阵标准化的初始数量,③对标准化矩阵的数量采用因素分析法主成分法,为了得到共同因素的数量,④使公共因素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利用旋转共同因素进行研究并给出解释⑤关于常因子回归的旋转分析,计算选定城市的样本空气因子得分值,以及所选城市体重的因子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和排名的空气质量,给出了分类的类型。因子分析过程数据主要用于标准化而且预处理研究数据单位多元化,然后是因子分析。KMO标准应为:0.9以上的值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大于0.8的值意味着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超过0.7的值意味着可以进行阶乘分析;低于0.5值不能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64,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检查了391.903的卡方值,概率为0,低于0.01,显示出非常高的水平。假设在显着性水平被拒绝,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另外,研究变量已被证明是相关的,表明因子分析是可以进行的。因子分析的因素分析是通过研究相关变量矩阵的相关系数和找到可以控制所有变量的几个随机变量来描述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然,要素分析只是为了方便分析,简化复杂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因子提取和结论,3.536和1.055之间的特征值具有两个以上因素的特征值。第一个因素解释了58.925%的差异,第二个因素解释了17.575%。可以得出结论,累积方差贡献率包含76.501%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可以作为说明的指标。第一个常见因素是二氧化硫的高负荷,可呼吸颗粒的年平均浓度,年平均浓度的NO和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表明四个因素相关,可以称为类别。第二个常见因素是NO2的年浓度高浓度和8小时臭氧最大浓度为90%,这被称为一类。因此,空气质素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可以导致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计算两个因素。另外,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用SPSS获得如下:F1=0.301X1-0.027X2-0.308X3+0.426X4-0.262X5+0.215X6,F2=-0.059X1+0.439X2+0.010X30.306X4+0.666X5+0.124X6.

二、空气污染及建议

建议空气污染是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例如,工业中的烟雾,有机物和氧化物,煤燃烧,火山喷发和森林火灾是污染物向大气中释放的原因。最近国家经常严重污染天气,不同城市发出橙色警戒和黄色警戒。阴霾越来越多,当天的相关标准越来越低。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空气污染。将重工业从人口稠密地区转移到郊区城市高层建筑事实上是缓慢的。空气循环下降,抑制污染气体的消散。城市人口密集,居民受到非常大影响。改变重工业的做法是一个重大的补救办法。鼓励多种树,森林砍伐和根据第八国民自己增加森林覆盖率。可以总结出结论,也就是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建议:

1、完善法制制度

在完善法制制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到污染物排放。并且由本文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发达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于第二产业发达的环保重点城市。因此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应该合理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2、环境信息公开

缺乏公共环境要求是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社会事业。所以我们需要公开的“自下而上”的参与来保护空气环境。采取行动进一步扩大企业环境信息,扩大企业范围,确保污染数据的真实性。政府要加强公众的环保要求,表达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鼓励公众监督的重要性。

3、完善相关环境政策

改善企业政策污染物排放,企业处理污染物收取制度,环保节能产业,现代服务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等,只有企业利益的建立和环境损害成本是与系统成正比,将环境污染成企业内部化的成本,避免向全社会污染空气环境的成本,从而使污染物排放的合理控制真正成为企业的有意识行为。

4、分区域进行治理。

不同领域的空气污染问题是不尽相同的,除了上述建议外,最重要的是当地情况。工业发展应更加紧迫地解决工业污染物,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燃烧,反应,加工等污染物;也要大力推进空气环境保护和空气污染防治重要,使每个公民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保护环境,进入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杜绝资源的浪费和空气污染。

结语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严重影响自然h境以及人类生活。在过去几年,我国已经将空气治理作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在节能减排、工业转型、绿色出行等方面都下大力气推进空气污染治理。但是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实证分析却不多见。对一个国家不同地区进行研究有利于比较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社会环境的地区在空气质量上的异同,总结经验教训。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发展,提高空气质量,很有必要对我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空气质量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不同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的可行路径。排名和聚类结果表明,西部和沿海地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中央工业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全国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城市质量差到市参与良好的环境保护管理和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产业,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规划应从大局出发,考虑经济布局,地理范围,自然条件等因素。

参考文献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5

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认真选择编排的,其中不乏环保的内容。如《四季的脚步》、《清澈的湖水》、《爷爷和小树》、《恐龙的灭绝》、《小狐狸卖空气》等,就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典型课文,教师可以以这些课文为基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教学《小狐狸卖空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小狐狸从深山来到城市没几天,就得了怪病,浑身不舒服。紧接着我问学生:“小狐狸为什么来到城市没几天就会得怪病?”学生马上回答:“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不新鲜。”我紧追着又问:“你知道哪些现象会使空气受污染,变得不新鲜?”课堂上顿时活跃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汽车、摩托车、工厂排出来的毒气会污染空气;有的说人们乱砍伐树木,会使空气变得不新鲜,因为花草树木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有的说,人们不讲究环境卫生,乱倒、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也会使空气受污染,变得不新鲜。通过以上提问,让学生明白了小狐狸来到城市没几天得怪病的原因就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不新鲜导致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展开讨论:后来,人们为什么不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经过讨论,学生知道后来人们懂得环境保护,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所以人们再也不需要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从而让学生懂得美化环境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再如《乌鸦喝水》一课,当学生说出各种帮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后,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紧接着问学生:“乌鸦非得用这些方法去喝瓶里的水吗?难道其他地方就真的没水喝了吗?如果真的没水了,又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告诉学生,现在,水资源越来越少了,我们一定要注意节约用水。

二、巧用插图、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渗透环保意识

低年级教材中插图较多,且每个单元后几乎都安排了一次看图说话或口语交际,这些图片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又接近学生生活,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

如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领略四季的美丽: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夏天,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到了,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蝴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么美丽的四季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小朋友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让四季的美永远留在我们身边。再如看图说话《节约用水》、《请不要摘花》、《动物搬家》、《保护小树苗》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生抽象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和问题的本质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直观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由于环境破坏给小村庄带来的变化,我把小村庄之前和之后的样子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之前: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之后: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少,出现的土地而且不断扩大,不知过了多少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小村庄前后变化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知道导致小村庄最后消失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的乱砍滥伐,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就是:人类不爱护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顺势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做才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又回来?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爬、折、砍树木,对乱砍滥伐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你看,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到了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以读促思,渗透环保意识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6

社会的不断发展,显示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而产生巨大力量,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平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遭受破坏、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加速了建筑物的腐蚀、使皮肤发生癌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地表气温升高、土地沙漠化……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匮乏,使得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刻不容缓。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树立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是责无旁贷。环境污染大部分来自化学物质,在处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要用化学知识对污染源、被污染物进行分析、处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要用化学知识加以控制和解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已成为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还要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监督和抵制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贡献。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因素,确定教学要点,将本学科涉及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相应的知识点,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学习“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固定的,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气候变暖等。在介绍煤时,让学生了解煤的组成,煤燃烧时释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剧毒物质;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还可以介绍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 转贴于

2 在不影响原有实验目的、观察现象、效果和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方法、改进仪器组装或实验形式,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可着重从药品用量、仪器组装、废弃物利用和处理、采用微型化学实验等方面考虑。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将铜片改用铜丝,不需要反应时,抽出铜丝,反应即可停止;又如铜和稀硝酸反应中,用注射器代替试管进行实验,使装置成为封闭体系,易于对比、观察,药品用量较少,效果明显,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在实验中尽量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要注意妥善处理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密切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学生可利用一些小长假在家乡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如调查当地工厂向大气中排放了哪些有害气体和烟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那些危害?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学校可以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环保活动,如利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酸度,检查校园环境,监督学生不使用塑料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请环保部门的同志向学生介绍环境现状,环保工作的新进展等。学生在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23-03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hina's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Characteristics

Zhu Jing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43007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ai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improve air quality, putting emphasis 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is essential. 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affecting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s, but the spatial factor has not been given du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vincial spatial correlation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is discussed. First, focuses on the provincial air pollution control analysis through Moran I index, and then builds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It is concluded that China's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ha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spatial aggregation effects,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inadequate. Local governments raise the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ould benefit air pollution control and so on.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forming th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tween areas,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freedom, effectively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Key Words: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spatial correlation; Moran I index;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一、 引言

经过快速的工业化过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制造业大国,但这种压缩性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当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201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其他快速发展城市群区域出现了大规模、长时间的雾霾天气。造成大面积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排放的增加和自然界自净能力的减弱。为了解决这种大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22日,国务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以严厉的措辞明确了行动的方式、目标等。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增加污染防治投资,事实上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加强了环保投资力度,我国环保投资的总量和相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本该有所改善的大气环境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污染状况,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环保投资力度不足、环境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关于后者,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政策具有外溢性,这可能使地方政府之间形成“标杆竞争”和决策上的空间相关性。[1]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地方政府在制定环境投资政策时,不但会参考邻近辖区的环境政策,还会为了取得有利经济竞争优势来进行博弈。在中国,环境保护投资是一种政策引导下的行为,因此在研究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特征的时候,考虑空间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中央政府的干预程度、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由度、区域环境污染程度、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等因素也都影响着地方空气污染治理投资行为。为了揭示其中的规律,笔者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二、中国省级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的Moran I指数分析

空间相关性,即空间自相关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样本观测值与其他地区的观测值相关。观测值在空间上缺乏独立性,空间相关的程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检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空间统计学较常使用两个统计量:一者是由Moran(1950)提出的空间相关指数Moran I;另一为Geary(1954)所定义的Geary c。在实际的空间相关分析应用研究中,由于Moran I和Geary c的作用基本相同,而Moran I更为常用,[2]因此笔者使用Moran I指数来检验我国省级空气污染治理投资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Moran I指数包括全局指标和局部指标两种形式,全局指标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局部指标是衡量地区单元与其周边省份相关性程度的指标。所以,在此选用全局Moran I指数来测量省级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的集聚效应。[3]

Moran I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Yi表示地方政府i的变量观测值,n为地方政府总数,Wij为二进制的邻接空间权重矩阵,通常采用是否有共同边界为邻接标准,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便于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有关属性放到所研究的地理空间上来对比。一般相邻接的Wij的表达式为:

(2)

因为Moran I可理解为各地区观测值的乘积,所以-1Moran I1。当Moran I大于0时说明所观测的变量空间正相关,小于0时空间负相关,等于0时空间不相关。[4]具体到省级空气污染治理投资问题,就是当Moran I不为0时,表示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具有空间相关性。

为了剔除地区经济规模差异对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选用投资强度即单位GDP的空气污染投资额来描述省级空气污染投资的力度。基于数据可得性,笔者使用的是除港澳台、青海和29个省份的工业废气治理投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2002-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利用GeoDa软件,画出2011年度全局Moran I指数散点图并算出Moran I指数值。如下图所示:

图中横轴为2011年各省的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强度,纵轴为经空间权重矩阵加权后的邻接省份的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强度。从上图可以看出,Moran I值为0.261176,且大多数省份位于第一、第三象限,这说明省级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并出现了高―高、低―低投资强度的相邻省份集聚的空间特征。

三、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纳入了空间效应(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的计量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两种,其中空间滞后模型也称为空间自相关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R)。空间滞后模型主要是探讨各变量在一地区是否有扩散现象(溢出效应),而空间误差模型度量了邻近地区关于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Anselin,1988)。鉴于研究目的,笔者选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另外,关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有三种形式:混合回归模型,变系数回归模型和变截距回归模型。根据样本数据性质的不同,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又有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对应不同的参数回归方法。如果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应采用确定效应模型;如果需用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则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笔者在面板数据模型背景下,建立的仅仅是中国各省市的计量模型,数据资料也并不全面,而且研究中也考虑到未观测到的其他特有变量对模型的影响,故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5]由前文的空间分析可知,中国各省级工业废气治理投资确实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因此需要强调地区效应,所以笔者直接选用变截距模型。

模型表达式为:

,i,j=1,2,3…,29,i≠j (3)

其中:ln invit表示i省在t时期的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强度,即地区工业废气投资完成额/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为元/万元;C为常数项;Wij为二进制的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如上文所述,其采用邻近标准,即不同省份辖区有共同边界,Wij取值为1,否则为0。同时对空间权重矩阵进行了行标准化处理;ln invjt表示第j省在t时期的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强度;Xit为其他影响环保投资的外生控制变量矩阵;β和εit分别为回归系数和随机误差项;α为空间回归系数,反映了样本观测值的空间相关性,即相邻辖区Wij ln invjt对本辖区观测值ln invit的影响方向与程度,[6]也是研究的重点。

除了上文所述的数据来源,也有部分数据2002-2012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年鉴》。(3)式中控制变量的选取具体如下:第一,中央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用相应年份中央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表示。[7]第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配权,即财政分权度,为了剔除人口和转移支付的影响,用人均省级预算内财政支出与人均总财政支出的比值来表示。财政分权度也就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由度,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自由度,由于地方政府的政治目标可能与中央政府、民众产生偏离,所以财政分权度的大小可能对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产生影响。[8]第三,各省环境管制力度,借鉴刘建民和陈果的方法,使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与排放量的比值来衡量。环境管制力度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得出环境保护投资中企业的作用,而选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可以避免用排污费衡量出现的误区,包括监管不到位和排污成本过低。第四,各省大气污染程度,使用的是大气污染严重行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根据2012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找出工业废气排放量前七大行业,它们总共排放了当年工业废气的90.13%,而且从历年年鉴中发现这七个行业对污染的影响随时间变化不大,因此用这七大行业的产值之和代表大气污染严重行业产值;在此,为了便于比较变化率,也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非线性、非平稳性、异方差等问题,将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强度和各省大气污染程度取自然对数,即inv和pol。

(二)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对面板数据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可能就不是无偏、有效的结果,所以这里使用的是广义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R2和调整后的R2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各项指标均通过了1%或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所选取的各个影响因素对于地区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强度具有明显的作用。从F值可以看出,所有选择的变量对省级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强度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

四、结论

笔者利用我国29个省市2001-2011年的数据,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我国省级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的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聚集效应,即一地区的环境投资和环境政策受相邻地区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邻接地区空气污染治理投入越高,本地区空气污染治理投入也随之增高。而且由Moran I指数散点图可见,高水平和低水平的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地区出现聚集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在空气污染治理投资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了改善区域空气质量而共同合作,都增加空气污染治理投资;为了吸引外资来加速经济增长,纷纷降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降低了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强度。

(二)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高反而引起了地方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强度的下降

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投入的不足,特别是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我国所统计的环境保护投资分为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历年都占了绝对优势的地位。[9]中央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不仅会加重空气污染的现状,而且导致地方政府空气污染治理强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中央财政环境保护支出的增加,可能出现地方“搭便车”的现象,这与空间相关性也紧密相连。

(三)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度越高,空气污染治理投资额就越高,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决定了进行空气污染治理的能力,而财政支出则对于空气污染治理投资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度升高,支出自由度变大时,地方政府才有动力和能力去加强环境保护,增加对工业废气治理的投资。

(四)地方政府对环境实施管制的力度越大,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强度也应该增大

而这与文中回归的结果相反,这其中可能有两点原因,首先这个指标的选取是为了说明企业在空气污染治理投资中的作用,系数为负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消极应对的局面,也就是宁愿由于监管被处罚也不愿主动进行污染防治的投资。其次,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对环境管制的力度,但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导致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增速仍然滞后于经济增速。

(五)若省市地方大气污染行业占比重越高,则大气污染防治的投资额也就越高

这点与现实相符,我国近年大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已经率先实行了比其他地区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例如河北省2013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在2012年基础上净削减4000万吨和钢铁产能净压减6000万吨”的目标。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就是环保资金的投入,政府支持政策的实施以及环保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将促进空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

五、政策含义

为了改善严重的空气污染现状,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并打破地区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恶性竞争,才能实现地区间的联防联控。中央政府在空气污染治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可行的政策,建立监督、奖励和惩罚机制。在此,保证政策的连贯性,让地方政府看到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才能打赢治理空气污染这场持久战。给予地方政府更高的财政自由度,会有利于空气污染的治理,同时需要就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有限的资金达到优化的配置。我国环境管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收取排污费,但排污费标准过低,没有起到防治空气污染的作用。为了督促企业投资空气污染治理,需要提高标准,加紧监督,加重惩罚,避免无效的环境管制行为。对于重工业发达的地区,空气污染严重行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只有转变产业结构,提高现有技术,加大对空气污染治理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海生,陈少凌,周水章.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8(6).

[2] 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3] 袁冬梅,魏后凯,于斌.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关联性――基于Moran指数的解释[J].中国软科学,2012(12).

[4] 刘渝林,李扬.中国FDI区域性差异的Moran指数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6).

[6] 崔亚飞,刘小川.基于空间计量的我国省级环保投资特征分析[J].学海,2010(3).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概念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Urban Greenspace network),也称为绿地网络、生态网络、绿色网络、绿道网络等,是除了建设密集区或用于集约农业、工业或其它人类高频度活动以外,自然的或植被稳定的以及依照自然规律而人工连接的空间,主要以植被带、河流和农地为主(包括人造自然景观),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它通过绿地斑块、廊道、绿道、楔形绿地等,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纳入绿地生态网络,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景观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并且把城市环境代谢作用从营养结构的直链模式,转变为区域环境的分解循环代谢模式,即营养结构的环链模式 [1]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一种应用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思想,从空间结构上解决环境问题的规划范式[2] 。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内涵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意义的绿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络结构体系,它以城市绿地空间为基础,主要服务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景观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等整体性目的。绿地生态网络与城市建设用地互为图底(耦合),与城市开放空间和游憩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重合。就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的内涵而言,它不仅仅是建设范围的扩大,它还涵盖了传统与现代园林绿化的内容,又在时空上贯穿城市的发展历史。

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同时,树木能大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和粉尘。树木吸滞和过滤灰尘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树林枝冠茂密,具有强大的降低风速的作用,使风速减低后气流中携带的大粒灰尘沉降下来;(2)有些树木叶子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或汁液,能吸附空气中大量灰尘及飘尘[3]。

调节气候

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可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从而使环境温度下降。同时,使水分从植物流向环境,增加环境湿度[4]。

蓄水保土,净化土壤

林木的枝、干和叶均能拦截雨水,减缓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击,减少土壤流失和地表径流,让雨水缓慢渗透到土壤中去,贮蓄起来变为净水。同时,大量絮结的草坪草须状根系能吸收和降解溶在雨水中的酚、氰、铬、锌等有机化合物,使含有毒害物质的雨水得到过滤和净化,减少了毒害物质对土壤水的危害[5]。此外,大量的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既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养分。

降低环境噪音

绿色植物叶丛具有一定的吸音作用。噪声波投射到树木枝叶上,生长方向各异的叶片能反射声波,使得噪声强度减弱。

灭菌效应

绿色植物可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6]。城市中绿化区域与未绿化街道相比,空气含菌量减少85%以上。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作用

环境作用

相互连通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重要的环境功能,通过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和削减噪音来改善人居环境。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通过对城市氧源地斑块、通风廊道的组织维持城市碳氧平衡,释放氧气,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和充足的氧气。也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提高环境质量。足够宽度的交通型绿廊可以明显降低交通造成的噪音,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河流型廊道两岸的植被可以减缓洪水影响,截获暴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成为有效的水质缓冲带,净化水体和土壤等。

生态作用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境,维持动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流,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维持本土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健康。生境的破碎化可造成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死亡率的增加,减少物种在其它生境中繁殖的可能性,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城市绿地作为野生动物生境的生态功能,与植被类型、斑块面积、形状等特征相联系。动物在不同时间利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的不同斑块,因此它们依赖于栖息地的连通性[8]。通过廊道把各个生境岛屿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与较大的自然斑块连接在一起,能够减少甚至消除由于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提高野生生物多样性,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

社会作用

提供游憩活动和感受场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户外游憩活动需求持续增加,高连接度和高可达性的绿地生态网络为人们提供户外娱乐活动和健康活动的机会。绿地生态网络通过保证步行、骑车等简单途径抵达的特征,构成了服务城市居民的自然空间,促进城市居民接触自然、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作为郊游、野营、举办音乐会、节日庆典、家庭聚会的场所;也可以为居民骑车、散步、慢跑、挑战极限等活动创造良机。

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直接与城市的舒适感受以及美学体验相联系,从视觉、心理、生理上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安全、放松感受以及审美愉悦等。

保护历史及文化资源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常以河流、山脊等自然地理要素作为骨架,这些区域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同时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对那些具有保护意义的公园、遗址、名胜风景区等景点进行连接,使之免受开发的危险。由于其用地的经济性,更可以结合游憩系统的规划,构成复合功能的绿地生态网络,将城市中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点进行连接,构成城市独特的风貌特色。

提供环境与美学教育场所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作为学习乡土植物和动物物种、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和保护科学的户外教室,为城市居民提供野生动植物观测、实验和学习自然、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等环境和人文教育的场所。这将有助于人们形成理解与尊重自然的意识,加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同时,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中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和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具有高度的景观美感和,从而为美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理论基础

环境途径的理论基础

环境容量、自净能力、生态补偿和生态稳定性等都可看作是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9] 。其中岛屿生物地理理论是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一定面积的生境对应一定数量的物种,面积越大可能发现的物种数量就越多。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则认为在总面积相同时,大面积成片分布的绿地斑块能比小块分散分布的绿地包容更多的物种,而绿地间有适当的生态廊道连接后更有助于物种的迁移多样性。根据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推算城市绿地斑块地大小及最优分布格局。

生态途径的理论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周围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广义上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涵盖了物种保护与区域景观格局及其过程的保护。

人文途径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游憩学、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理论。游憩功能的实现是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重要内容,游憩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提供了一条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规划途径,在满足人类游憩需求的指向下,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特别是公园绿地的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目标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应当兼顾三个主要目标,即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培育、游憩与历史遗迹的保护及利用。这三个主要目标与人居环境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质量与公共生活的品质。

参考文献:

[]张庆费. 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37.

[2]王海珍. 城市生态网络研究——以厦门为例[D]: 硕士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罗云皓, 王新建, 李晓阁等.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功能及问题[J]. 河南林业科技, 2004, 24.

[4]张明发, 严平, 黄雅丽等. 合肥城市绿化的气候效应[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5]王娟, 蔺银鼎.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J]. 草原与草坪, 2004, 4.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9

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工作是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环保为民、满足公众需求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和完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步骤。《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实施,各市州在2014年年底前实现对大气臭氧、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等新增污染物指标进行适时监测要求。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面积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周边环境和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调整。

1 点位调整必要性

1.1 原有点位布设情况

松原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始建于2003年,依据环保部环发【2012】42号文《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2012年松原市两个点位正式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江南站经度:124°49′45″,纬度:45°05′16″,江北站经度:124°51′10″,纬度:45°09′51″。2个点位均位于宁江区,属于二类功能区内。

1.2 点位调整必要性和依据

由于原有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周边环境和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现有城市点位采样空间缩小,现有江北监测点位一侧已建高楼;江南监测点位所在办公楼搬迁,原办公楼已划归开发商使用。两个点位均不符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664-2013)标准要求。依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中的相关规定,原点位已不能满足监测点位设置的要求,有必要对城市点位进行调整。

2 点位调整方案

2.1调整原则

(1)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城市点采样空间缩小或采样高度提升而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可变更点位。

(2)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监测点位采样空间缩小或采样高度提升而不符合本规范,在最近连续3年城市建成区内用包括拟撤消点位在内的全部点位计算的各监测项目的年平均值与剔除拟撤消点后计算出的年平均值的最大误差小于5%,且该城市建成区内的监测点数量在撤消点位后仍能满足本规范要求时,可撤消点位,否则应按要求变更点位。

2.2 调整实施方案

松原市原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只有2个,因1个采样空间缩小,1个面临拆迁,点位均不符合规范要求,经对建成区重新规划、专家论证,确定在勘探研究院内和采油工艺研究院院内新建两个点位,点位名称仍为“江南”、“江北”。

拟新建“江南”点位位于勘探研究院院内,具体地址在吉林省松原市源江西路。经度:124°48′4″,纬度:45°7′17″,海拔高度:125.6m。因松原市环境空气功能区未进行划分,均按二类区。

拟新建“江北”点位位于采油工艺研究院院内,具体地址在吉林省松原市长宁北街。经度:124°48′25″纬度:45°11′30″,海拔高度:142.2m ,功能区类别为二类区。

3 拟新建点位与原监测点位对比监测试验

3.1 近三年原点位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松原市2010、2011、2012年市区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污染因子监测数据详见表1。

监测结果表明,松原市近三年空气污染物变化趋势基本平稳。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2 拟新建点位监测数据统计表及结果分析

拟新建的两个监测点位分别于2013年6月3日至6月17日进行了连续15天的手工对比监测。监测统计数据详见表2。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拟新建两个监测点污染物浓度日均值与原有两个点位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污染物浓度日均值相对偏差分别在-6.5~9.1%、-12.5~2.9%和-9.1~6.2%之间,符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新建点位技术要求。

4 点位调整结论

拟新建的两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监测点位,周围50米内无污染源,附近无高大建筑物,监测点位周围无强电磁干扰,周围环境状况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证,有可靠的电力供应,交通方便,通信线路易安装和检修。监测点周围有合适的车辆通道,便于设备运输和安装维护。

新建的江南站和江北站监测点位与原监测点位平均浓度偏差在±15%以内,符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新建点位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Z].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2]HJ664-201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S].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10

一、人与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或状况。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中心、为主体的环境,围绕生物界的并构成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生态学中的环境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环境法中的环境应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学术上没有一致的答案。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使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的概念,认为环境是以人或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因素总体,人与环境的关系,实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伴随人和人类始终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尽可能丰富的生活资源的历史。在人类早期,人与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根本的区别。人出于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按照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和生态规律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全部受自然生态规律的控制或调整。人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性及由此形成的原始的和谐的秩序,达尔文概括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在人类社会进入“人类文明时期”后,特别是经过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空前发展,人类树立了对自然界的绝对权威并占据了主宰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人类以“万物之主宰”的绝对优势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利用、征服、掠夺与破坏,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

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经济利益对环境利益的强势挤压产生了环境问题。为洞见环境法与环境权的本质,有必要对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加以辨析。何谓利益?利益就是好处,就是能够满足或实现人们的需要、愿望、要求的东西。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太重要了,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哺育”,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自然界首先或主要是给人们带来生产、生活利益。生产是人们依靠自然界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通过生产,自然界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同时,自然界提供自然人生活(生命存活)的基本条件、审美满足(如优美的风景)与生态平衡,这就是自然界带给人类的环境利益。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首先,环境利益是经济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追求经济利益的载体,如果没有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人类将无法最终实现其经济利益。其次,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程度或轻或重的环境污染,损害人们或人类的环境利益。再次,如果由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环境污染不能有效解决,会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和人的物质财富造成危害,导致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皆不可得、甚至为负。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环境利益就是环境带来的利益。环境带来的利益应该包括经济利益与纯粹的环境利益(以下称环境利益)。自然界带来的利益是环境利益还是经济利益需要辩证的分析。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可以为家庭与企业谋取经济利益而无偿利用。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也可以仅供人们基于生命形式而享受。前者属于环境带来的经济利益,后者属于环境利益。森林、矿藏、水流等可物权化的自然资源可以有偿或无偿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创造物质财富,给人类以直接的经济利益。森林、矿藏、水流等自然资源也有维护生态平衡、审美愉悦等环境利益。自然界容纳着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承载着自然界自身变迁所引致的各种破坏,并且依靠其自身的力量不断重新塑造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过程,把有害于人类的环境逐渐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的环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利益,但环境自净能力也可以用之于生产而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污染超越了环境自净能力的承载限度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利益是环境利益,环境法要求经济利益的实现不能损害环境利益。

三、环境利益与环境权

环境法怎样保护环境利益?为了保护环境利益,环境法怎样约束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环境法约束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的正当性何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依赖于环境权理论的成熟以及环境权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上受到重视。环境利益只有上升为环境权才能够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因此,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11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ir quality guidelinesglobal update [M/OL]. Copenhagen, WHO Regional Publications, 2005. .

[6] 国家环境保护局.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 环境保护部.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8] 国家环境保护局大气污染管理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编制说明[M].北京: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5:11-12.

[9]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GB 3095―8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S]. 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1982.

[10] 卫生部. 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1979.

[11] 曹守仁,陈亚妍. 关于修订“飘尘”卫生标准的建议[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6,(6):6-9.

[12] 卫生部. GB 1167―89 居住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S]. 1989.

[13] 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大气环境标准工作手册[M]. 1996.

[1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修改单[EB/OL].(2000-01-06). .

[18]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EB/OL].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6-10-17)[2013-3-13].http://ecfr.gov/ cgibin/textidx?c=ecfr&tpl=/index.tpl.

[19] US EPA.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particulate matter; final rule[M/OL].(2006-10-17)[2013-3-13].http://epa.gov/ttn/naaqs/stan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篇12

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为此,把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初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教师最可靠的工具。在教学中,立足课本,不断挖掘教材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环境保护常识、环境保护前景等内容,有目的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1)、教材中《空气》一节内容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但我并没有停留在简单介绍空气成份的发现、研究和大气污染,而是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并设疑:“现代工业发达,烟窗林立,空气中哪些成分增加?”“这些成分的增加,将引起哪些后果?”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依靠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增加了CO2,引起了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初步了解大气污染的一些成因,知道化学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观上重视环境问题。

(2)、教材中《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水在自然界的存在”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3/4。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的星球,难怪有人说把地球称为水球更合适一些。”但在同一章节里“保护水资源”,特别编排这样一句话“有的科学家曾预言‘水,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两段话分开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我们能否注意这样编排的用意呢?课文里前面介绍水资源如何丰富,后面马上提出水危机,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明编排教材时已经是很重视环境、资源等问题。在学习水危机时,也设计一些思考,如“面对这一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哪些做法会造成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把课内知识扩展到日常生活,并运用讨论、质疑等方法,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进行互相学习,在讨论中往往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实例。通过大家的探讨,适时提示归纳,让师生更明确这样一点:只要有环境意识,就能做到自觉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二、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给学生灌输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及其解决的方法。首先,化学老师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做环境保护的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环保法规等等,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结合知识点,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编辑,适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的教学时,可以联系环境问题的事例,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如教学“磷元素及其化合物”,说明磷元素虽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但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再如,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介绍“酸雨”。酸雨中含有硫酸,硝酸,有机酸等。它是由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后的废气任意排放而引起的。然后,介绍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的“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的“酸雨”。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酸雨”造成的危害,它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这些现象引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再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讨论如何消除这些危害。

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提出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或者在废气排放前进行加工处理。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为学生积极提供课外环保读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