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6 19:06:44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1

二、当前我国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的问题

(一)营运数字电视网络的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不够过硬

目前各大高校中的数字电视网络的大多都不设置专职人员,而是以学生兼职的方式来运营,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转依赖学生群体也是校园电视网络的一个很大特点。从各个角度讲,吸收学生参与都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由于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不能使新闻的质和量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学生的流动性,使媒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硬件设施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的困境

校园电视的优势在于视觉感染力强,易留下深刻印象,但很多学校是每周播出一次节目,时效性比较差。许多高校的校园电视台硬件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一些高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没有电视设施。电视台受到资金投入限制,导致设备不完善,诺大的演播室可用设备少得可怜,而且由于设备趋于老化,更新换代慢,经常导致节目制作的仓促,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实效性。有的高校采用校园网络的方式播放校园数字电视节目,但是园囿于网络速度等问题,很多学生并不能收看到节目。还有的高校虽然有一套数字电视采集的设备,但是年老不经修,已经不能实现快速采播节目的能力,或者是有些高校采用的是线性编辑系统,而不是快速采集新闻的非编系统,采集回来的新闻事件不能很快地传达出去。

(三)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节目过于单一,内容不丰富

目前大多数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大都是学校各大会议,传达某些政策及会议的精神之类的内容,对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实践、校园新闻等关注度不够,脱离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的实际,缺少来自基层学生的内容。还有些高校尽管学生采写了校内新闻,但是普通学生却不能很方便地查看到最近的新闻。有的高校校园网络电视纯粹就是一个国内各大媒体的转播台,就是播放其他媒体的新闻来充版面。播放的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反应校园生活、校园新闻、学生生活、日常教学等情况。

三、完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营更好地服务校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将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来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利用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走向课堂教学的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科教学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是创立了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教书育人的新天地。

(二)改进校园数字电视网络的硬件设施,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校园网络的传输质量

针对校园网络技术、设备等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现的网络速度较慢不能较快实施网络教学出现的困境,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校园网络系统。采用三层C/S与Browse/Server相互结合的网络架构:采取直播现场的直播工作站作为第一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及电子信息的采集;服务器集群作为第二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信息与电子文档信息的同步;第三层是用户层,主要是用于学生、教师浏览。三层分工合作,将网络平台建设得更合乎校园的实际情况。同时,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园电视对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和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性,统筹协调,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校园电视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校园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在每个教室配置一台电视,让教学实践中能随时随地享受到数字电视带来的丰富信息与资源;在每个饭堂配置几台电视,在转播国内各大媒体的电视节目的同时,播放校园内的新闻,让学生能在休闲时间也感知到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在学校网络中连接校园数字电视的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可以观看的校园电视节目。

(三)丰富校园数字电视节目的播放内容

通过对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学科研、教学实践的采访;通过对先进的大学生典型事迹的报道,比如身残志坚的生活强者、志愿服务边疆的优秀毕业生、在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楷模等进行宣传报道,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专题片,来影响和鞭策其他学生;通过盲目消费、破坏环境、虚度光阴等不良现象适度曝光,发挥校园电视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学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尽量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通过对《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焦点访谈》等栏目的转播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情,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人生,形成是非观念,提升评价能力。校园电视的教育作用与教师课堂教育的作用有很大差异。校园电视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与编排,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正面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加强与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作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2

 

一、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支持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三)有利于大班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远程教育论文,学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或者如何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脑,可专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

(四)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 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即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课件精品cssci期刊目录。这些MCA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五)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调研发现,在现有的网络发展水平之上远程教育论文,已经实现且初具规模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展。由于它沿袭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因而实际上是传统授课方式的新发展。目前,常见的基于网络的讲授式教学广域网的讲授式教学和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在大学网络教学模式中,主要研究建立在大学校园网基础上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基因据欲望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视频和音频广播、电子举手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优势,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除传统的教学活动外,用网络还能完成作业的批改、模拟练习、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等任务。该种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特点,使二者有机结合,它可以作为向完全网络化教学过渡的一种模式。

(二)个别化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或者利用嵌有VBScript、JavaScript、Java等编程语言的网页进行的个别化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设计出支持网络多用户使用的CAI课件,学生通过运行CAI课件完成个别化教学过程,利用软件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同时课件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和要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常用的CAI课件编辑软件有Macromedia的Authorware、Director、Flash等课件,这些课件基于一种叫做shockwave的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网络速度的限制,而且还可以实现CAI软件的流式传输,减少了网络占有量的问题。例如,Disney网站上众多使用Director和Flash等制作的CAI软件,学生可以运行这些软件或浏览嵌有这些软件的网页,同软件交互,学习有知识。另一类是使用嵌入web页面的编程语言如Vbscript、JavaScript和Java等,通过编写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教学页面实现个别化教学,大大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和实时性。

(三)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需要一个必要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同学共处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同学之间互相不服气的好胜性和互助性可以促进学习,竞争性环境则有益于学习和获取知识。协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在讲授式学习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同个别化教学模式相比较远程教育论文,由于协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是目前教育界比较看重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三种方式:竞赛、协同与互教互学。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展开竞赛。在求胜心理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利用网络学习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可以使得学习效率变得更高,更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特定的评价方法,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的方式下不断进行针对学习任务的讨论,相互指点或者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不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协作学习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以小组协商、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人们在一个真实的活动中协作工作时,他们将共享各自的观点和认知结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发现问题,能够与他人磋商,并产生新观点和想法。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cssci期刊目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集中式教学的不足,使教学材料得以灵活、形象、生动地展示,成为支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网络教学应用的好坏,教育观念与教学组织策略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弊病。比如学生自制力差、在学习方法上比较迷茫等。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远程教育论文,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通过利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能力。在校园网较小的范围内,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交互性CAI课件,学生通过使用课件,发现某些原理或抽象思想。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在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与衔接好,便能够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有比较敏感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在网络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启发者。采用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都不再适应网络教学,而一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离开了教师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不会真正发挥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面对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的教师还缺乏准备。任课教师缺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技能,对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深刻影响的认识和技术应用还很薄弱。实施网络教学,教师应该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应用及软件制作技能、网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升灿,韩英:《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3

2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

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何科学、有效地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决定着我们在日常思想工作中能否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合理引导。

2.1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不够成熟各大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并不成熟,投入很大,收获很小。有些高校甚至在校园网络建设中以防堵为主,忽略了网络开放性的特点。部分高校网络覆盖不全面,内容单一,校园网络仅仅涉及学校政策及通知公告层面,重平台建设而轻视传播效应,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校园主流网络作用不强,部分高校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由此使得很多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建设杂乱无序。

2.2网络的开放性及信息的匿名性开放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而网络的开放性在增加校园文化丰富性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可控性。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信息者可随时随地信息而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也正是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匿名性,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者敢于大胆评论,说真话、说实话,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开放性和匿名性容易使得高校网络舆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散播有害言论。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网络谎言”缺乏辨识力和免疫力,很容易被这些所影响。

2.3网络监管缺乏有效手段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一般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群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的青年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渴望得到发表看法的机会,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涉及校内外各个方面,网络表达方式多样化、自由化,对高校舆论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再加上现阶段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度不够,对舆情管控投入力度有限,舆情管控机制及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管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

3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网络已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生活之中。高校网络人群密集,“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望强,但限于心智尚不成熟,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比较偏激,容易冲动,甚至有时容易被一些不实信息所误导。高校必须加强网络舆情问题的分析和研判,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应对高校舆情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3.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引导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使得很多高校学生认为网络言论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一方面,高校应考虑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使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净洁;另一方面,高校应在公共课教学中融入法律常识的教育,尤其是在法律基础课上,要培养学生养成法律行为规范的观念,增强网络信息判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5]。

3.2强化监督监管,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及预警机制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在愈发感受到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其产生的弊端和局限性。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大,对它的监督监管便越重要。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舆论引导问题面临新情况、新特点和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和认识网络,把握网络教育引导规律,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4

一、研究校园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意义与运用价值

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变得十分普及和重要,而校园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几乎每个高校在网络上都会建立有自己的网页,以获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浏览,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从学校的各类信息进行正面的舆论导向,从而影响到浏览网页的人群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优化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将会联系地更加紧密。

二、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主要特征

1、紧密相连。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网络上传递的各类信息的猛烈冲击,同时也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上的体现,但是也充斥着社会上各类思潮,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影响着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外来文化的网络化又成为校园文化新的组成部分,深刻的与高校政治教育紧密相连,在校园网络影响日盛的今天,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绝不能只墨守陈规,仅靠着传统的教育方法作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唯一模式,应该创新政治思想教育的新模式,在实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考虑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客观事实。

2、相互影响。面对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解析的是,什么是校园网络,校园网络是高校根据学校管理与广大师生需求而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的校园网。首先,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中而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化内涵,本身它的文化来源就包含了高校自身的思想文化,从这个方面来说,是校园主体的思想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其中当然包括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政治思想教育。其二,校园网络文化是社会网络信息发展而产生的产物,涵盖了网络文化传播快、关注量大的特点;又以其特殊的性质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校园思想文化,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与政治思想教育涵盖到新的领域和范围,两者相互影响的特点显而易见。

三、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重要性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延伸部分。

在对我校401名同学的问卷调查中,95%以上的同学网龄达到2-6年,其中6年以上网龄的同学就达到占被调查人数的52%,由此可见使用网络在当今大学生当中普及率有多高。而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各式各样开放性、虚拟性、虚假或者恶性的社会信息充斥在校园网络上,由此可见肃清网络垃圾,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延伸至校园网络文化刻不容缓。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除了平时在校园中的课堂、宣传栏、广播、报纸上等方式外,还需要延伸到校园网络,把它纳入整个校园政治思想教育的大规划中,将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人文精神以及社会道德延伸至校园网络文化中去;引导高校学生正确看待各类鱼龙混杂的社会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想。

四、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具体应用

1、使用的网络工具:手机、电脑。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达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电脑与手机早就不是奢侈品,早已走入绝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当中。通过对我校401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这群大学生当中使用电脑上网的人数就有224人,手机上网的人数有165人,平板电脑7人,其他5人。由此又可得出使用手机及电脑作为一种网络工具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沟通途径。

2、校园网络官方网页内容:新闻、报道、公告。在当代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当中,有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就是借助校园网络的校园网页,通过校园新闻报道、公告、通知等方式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其他重要信息。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政治思想教育。那么究竟这种教育方式影响大不大呢?学生平时生活、学习中有没有去关注学校的官方网站呢?笔者在对我校的401名在校生中对关注校园网上的各类信息做了统计,其中通过校园网络查看通知(公告)的有323人。(以下情况,学生有多项选择)关注校园规章制度的65人;关注图书馆借阅等信息69人;关注校园新闻、报道的188人;关注校园论坛的有74人;关注就业信息的有163人;看专业介绍的有112人;业务办理的(请假、选课等)132人;过心理测试咨询的有15人;其他业务的有18人。综上所述,校园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高校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网络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它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内外生活质量、思想状态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成为进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3、校园BBS论坛、微博、QQ聊天。除了校园的官方网页外,校园BBS论坛、微博、QQ聊天也是近几年网络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校园BBS论坛可以给在校大学生一个讨论校园以及社会时事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微博、QQ聊天的时效性更是几乎所有的当代大学生都知晓的事情。通过对我校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使用过QQ作为聊天工具的比例为100%,而使用微博比例也高达80%,关注校园BBS论坛的也近20%。

综上所述,可见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具备个性鲜明的网络特征,是传统政治思想教育在信息网络发展的产物;其二,通过借助校园网络文化的各种沟通形式这一特殊手段,达到既传播了校园文化知识又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双重目标。

五、校园网络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校园网络伴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来,对于高校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在打开校园的网络大门向外传递校园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迎来了各种不良信息,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各类压力和困难。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当今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延伸所至的部分;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应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新特征、新问题,及时找出新举措,以达到校园网络为学校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服务的目标。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Campus Network Culture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HUANG Qiucheng

(Zengche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network has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access to get information and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ommunication. It influences college students' life style, value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atus of the campus network, campus network culture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major tasks, discuss on strengthening the university's internet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oposals.

Key wordsnetwork culture; building; management

1 高校校园网络的作用

校园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为师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高效的途径。师生要高效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这种方便、快捷、大容量的网络信息传递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网络媒体还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储备库,大到“四书五经”、各种现代科技和祖国的传统中医学等巨型文献,小到各种讲演、各类文章和单个的汉字等,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很容易的检索到。有了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师生主动获取所需资料自主学习。新兴网络媒体为师生提供了自主交流平台:如BBS、学生和教工各种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等,有利于师生在网上互动抒发自己的感想和观点。新兴网络媒体的丰富、多样、开放性人人可以平等获取和提交等特点,致使信息良莠不齐,自主筛选者必须提高甄别是非的能力和受教育选择能力。网络媒体还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和途径,极大丰富和充实了广大师生的课余生活,同时需要加强正确引导。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校园网络建设基本普及,校园网络在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和办公室等各处普遍应用着,涉及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使得互联网上的网络电视、QQ群、博客、各种论坛等诸多栏目和校园网上的BBS、牡丹园、邮箱、各式各样群体性栏目,还有各基层单位网站在师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产生网络不能运行时,人们出现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窒息感。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已经逐步形成。新兴校园网络媒体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和伙伴。校园网络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科研的各个方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入了许多负面影响,构建完善成熟的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势在必行。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2)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3)主要任务:一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重点做好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建设;二要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三要继续做好网上教育、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服务;四要切实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及时做好校园舆情分析与监控;五要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优化网络宣传;六要切实加强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形成整(下转第206页)(上接第202页)体合力,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七要加强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4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在高校校园中,由教职员工,尤其是作为校园主体的青年学生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大量使用,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文化和这些网络手段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情感、思想多个层面在内的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但却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部分和层面,其地位和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愈来愈显著和突出。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对党和国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主体来说,高校师生是知识最密集、人才最密集和思想最活跃的社会人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即是加强整个互联网的文化品味和含金量的建设。

只有让知识和技术相结合,让高校网络成为互联网的主力,让高校网络的文化思想成为整个互联网精神统帅和灵魂,才能建设有利于国民的互联网文化,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从受众来说,高校师生是互联网的最大、最集中的受众。只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以高校师生的需要为准绳来推动互联网建设,我们的互联网才能实现自身的使命,以高端的科技和丰富的人类文化和便捷的网络传播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实现更多人的解放。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开发统一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网络直通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便。加强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和团委要分别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党建、学生工作在线和团建等相关网站或网页,在网站上正面引导,公开答疑。各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5 对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6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7

论文摘 要: 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内涵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等方法推动促进健康向上校园舆论环境的建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目前,一些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大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网站,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一、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因地、因时制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和邓小平理论“三进”;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纠正重大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等工作。

(一)加强学生内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高校校园网是学生的“网络家园”,高校应当努力建设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访问人次多的校园主网站。学校通过学生内网,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活动,开设学术论坛,搭建师生交往平台,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优化网络资源,改进网络质量,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建设专题网站,构筑网络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阵地,要建设专题网站[2]。专题网站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

(三)掌握学校网上舆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校长信箱、学生论坛、QQ群和学生网站是反映学生网上舆情和舆论的重要窗口。校园BBS要弘扬时代主旋律,设立发布正面信息的版块。经常在网上开展正面引导,加强互动式交流,设立问题、建议与答复版块;教学、科研、后勤、学生管理等职能部门要设立专门信箱,及时了解和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建议,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学生,用正确、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及时了解和认真分析校园网上动态,组建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定期总结论坛上的主要观点,及时反驳消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强化校园网络监管

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3],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但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加强校园网络监管,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坚持网络监管的基本原则。校园网络监管的基本原则为:积极营造健康高雅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弘扬“红色”校园网络文化[4],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全力封堵“黑色”校园网络文化,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坚决删除“黄色”校园网络文化,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着力疏导“灰色”校园网络文化,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

(二)综合运用网络监管的多种手段。学校应当运用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学校应当理直气壮地加强校园管理,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尤其是校园网上论坛的管理,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其次,学校应当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技术上对校园网络游戏进行必要而适当的限制,甚至可以考虑在一定时间段(例如周一至周四晚上十二点至早上六点)关闭校园网。学校要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对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最后,学校应当利用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管。校园网络监管实行领导责任制,如果监管失职,学校不仅要严肃处理当事学生,而且要认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三)加强网络监管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不仅要求教育者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熟悉网络专业技术。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选派骨干,从网络专业人才中挑选优秀人员,强化培训,组建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网络思想教育专业队伍;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批网络教育的大学生骨干。

三、重视网络教学教育

重视网络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9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高校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的机构,也是孕育文化的重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高校网络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优化网络育人环境的要求。但是,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笔者认为,采用层级化的思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风、学风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体处在低端水平上。其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通病之一。校园网络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怎么样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是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机制一般是指某项工作或活动运行的规范和要求,机制不完善会使工作不规范、运转不顺畅。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不足。

3.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缺乏吸引力。这主要体现在网站内容多从学校、教师的角度进行建设,内容过于务虚、过于强调理论、过于偏重知识性,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或者从学生的角度的信息较少,让人感觉校园网络内容可读性不强。

4.校园网络文化形式不灵活。这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站的形式多以单向传播的传统信息为主。有些高校开设了具有交互性的留言、论坛等形式,但这些形式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相比显得比较滞后。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重视不够。从领导干部到基层教师,很多人对网络文化建设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导致网络文化没有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应有的地位。领导干部是工作的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领导。领导干部对于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看不到网络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思路不清。由于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对于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不清晰,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着手。有的高校以为多建几个红色网站就可以营造出主流舆论氛围,有的高校以为多转载一些理论文章就可以提高师生的理论素养,有的高校以为通过技术手段把某些网站、网页从校园网中屏蔽掉就可以使师生不受负面影响。这些思路在互联网时代都是不切实际的。校外商业网站的影响和渗透是校园网所无法抵御的,他们所提供的完善服务,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影响力非常强。

3.措施不力。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不深、支持不够、经费保障不足、设备落后等方面。从设备的角度看,当学生纷纷拿着各种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玩微博、发微信时,一些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还不知智能手机为何物,那么这些教师如何能够理解有些人转发一条微博就可以瞬间被几千名学生看到,如何理解学校里某个角落发生了一件事情自己还没搞清楚,而相关消息在网上已经被迅速转载。

4.缺少队伍。很多高校没有专人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是网络管理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优秀的技术人才大多被吸引到高薪的IT企业中,所以高校具体负责技术开发和服务的网管技术力量不足。二是基层日常管理维护人员不足。校园网站必须依靠大量的二级网站形成集群效应,形成较大的访问量,才能与商业网站的影响力相抗衡,这需要大量有一定网络管理经验的人员,而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网站管理都是由辅导员或者办公室行政人员兼职,这个人群总体而言缺乏经验和时间。

三、层级化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方法

根据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采用层级化的思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是有效、可行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人员配置、网站建设、实践推动4个层面。

1.思想认识层面。一是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网络文化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网络应用和服务发展很快,很多教师尤其是领导干部往往认识滞后,必须每年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网络应用培训,培训内容应以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形式为主,使领导干部了解学生在干什么、在关注什么,然后才能更好地开展决策和部署工作。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校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作为建设的基本依据。有人把校园网称为“第四课堂”,而且是一个全天候、全方位上课的课堂,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浏览校园网的信息、接受校园网的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一个运转良好的校园网无疑比其他“课堂”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应当在此认识基础上构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应当前网络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理论体系,并以1~2年为单位结合实际进行修订更新,作为统一全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人员配置层面。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明确职责。高校应当成立专门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要职责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由学校有关领导负责,由一个部门作为主要牵头部门,全校有关部门和各院系共同配合,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到人,将任务分解成具体项目,要求每个参与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和辅导,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兼职人员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上,而专职人员则可以全心全意做好工作。难点在于专职队伍在岗位编制和人员素质方面都不易达到要求。同时,无论是专职人员还是兼职人员,都要定期培训,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逐步形成“教师——学生骨干——普通学生”三位一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3.网站建设层面。网站建设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校园网应当分5个级别进行考虑和策划。

一是建好学校主网站。学校主网站是学校的网络门户,是校园网站的总索引,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所有校园网站中,学校主网站具有最大的访问量、最高的关注率,因而主网站的建设应当从校园网的全局角度来考虑,要成为整个校园网的访问中枢,凡是校园网站中的网站、网上服务、网络应用等都要在主网站中设置链接。当然,各种链接项目的归类、排版方法则需要综合考虑美工、技术、用户访问习惯等具体因素。主网站还应当成为学校重要信息的中心,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方向标。主网站的建设重点有两点:一是准确、规范、全面地设置好介绍学校基本信息的各个页面;二是合理设计划分首页面和设置分类页面,使校园网内的各个网站都能访问到。

二是建设好校园重点文化网站,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校园网络的重点文化网站主要包括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建设的一些主要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包括新闻宣传网站、红色主题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学生工作网站、学生活动网站、心理健康网站、校园文化网站等,有的高校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群。这些网站应积极配合、相互补充,成为校园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库、网上理论学习的重要园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网站,成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网站。

三是建设好二级机构网站,树立官方网站的权威性。二级机构网站是校园网中数量最多的网站,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各二级机构的职能和责任。这级网站建设的目标应当是权威信息、做好贴心服务,如教务网站、招生网站、后勤网站、就业网站等。所谓权威信息,就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要准确、真实、及时,防止围绕相关问题出现谣传、引发猜测、导致不稳定。而贴心服务是要求多站到师生和访问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网络尽可能方便师生办理有关事宜。

四是灵活建设校内各专项、专题、个人网站,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中的第四级网站应当是除以上类别网站外,各种微观层面的校园组织网站或各种细分的校园服务网站,如各种社团、班级、研究所网站或校园卡网站、报修网站等。笔者认为,为了活跃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满足师生对网络应用和服务需求,校园内的服务单位都可以在校园网上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空间,作为校园中育人环境的一部分。而个人网站的建设形式上可以向商业网站学习,如可以提供校园网内的社交网络服务,使他们在校园网内也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服务,把学生逐步吸引到校园网上,会更加便于引导、教育。

五是有选择地链接和推荐校外公共、商业网站,增加校园网与校外网站的互动。公共网站或者商业网站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级别,把它列为一级是因为“脱离互联网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复制、粘贴操作的简便性,微博转发的快捷性,使得任何两个网络除物理隔绝之外都无法实现完全的隔离。因此,管理人员应当主动地、有选择地在校园网中链接、推荐校外网站中的有益内容,增加校园网与校外网站的互动。

4.实践推动层面。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推动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把师生吸引到并留到校园网中,这是关系到网络文化建设效果的问题。

一是完善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各项功能。让师生在校园网内就可以实现各种办事功能、享受各种服务,是发挥网络作用的最基本措施。当校园网络给大家带来快捷和方便时,其亲和力和影响力自然就会提升,大家也会更多地使用校园网、访问校园网。如果大家不用、不接触,校园网就无法实现任何教育功能。

二是保持学生访问校园网的畅通。校园网是一个局域网,校园网超快的访问速度是其最大的优势。校园网必须牢牢利用这个优势吸引学生,因此要千方百计保持校园网的畅通,这应当是学校网络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同时,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做好无线网络的建设和服务。

三是建立校园活动与网络的联动机制。网上网下互动是增强网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校园内开展任何活动,都应当在网络上有相应的音频、图片等,让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人也有机会分享活动的内容和成果。

四是定期调研分析,了解校园网络文化动态,不断改进工作。学校要定期对校园网的使用和访问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大家在网上关注什么、寻找什么、谈论什么、什么,根据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适时改进工作,使网络文化、网上舆论始终保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保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范畴下。

总之,通过分层、分级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学校可以提升校园网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接受教育,使校园网在校园网络文化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10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使校园文化在教育人、影响人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其特征决定了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网络环境在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切入点的同时,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又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只有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才能远离网络环境下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一、坚持思想创新,构筑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都出现了新情况,亟待我们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人才培养不仅依靠课堂教育,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挥动到应有的高度,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灵魂塑造的作用。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通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高校作为网络最集中的区域,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为广大师生员工感知、认同、接受。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从而始终牢牢把握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3)建设和培育具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自己构建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要凝练体现学校特色,反映办学传统的校标、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学校个性特色的大学精神,从而使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逐步内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使高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

二、坚持内容创新、丰富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校园文化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在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想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实、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内容创新。

(1)环境育人,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校园环境具备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观念与行为,使师生员工思想认识统一和谐。如江苏科技大学在校区建设中,紧紧围绕校园环境科学管理的要求,在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等方面着力体现文化育人功能,使校园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建设了“共青园”、“求索园”、校训石、文化墙、“金钥匙”、“海之召唤”塑像等文化景点。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

(2)加大投入,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是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要力争通过各种可行的渠道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为师生员工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如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累计总投资2000(含社会融资)万元,形成了高速、安全、可靠的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全交换校园网。目前,校园网铺设光缆100公里,覆盖校本部与其它校区的教学和办公区,学生宿舍,2003年依托校园网,学校引进清华大学教育在线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辅助教学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

(3)增强责任意识,牢牢把握网上阵地主动权。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完全打破了国家的地域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 的生活风气极易趁虚而入,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我们要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时效性和影响力。

三、坚持方法创新、开拓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在网络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

(1)加强领导、规范构建校园文化。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如2001年江苏科技大学就启动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供组织保证。学校多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开展验收评比活动,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着眼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主题,特色活动和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长知识、长才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掌握信息,动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源泉,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基调,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变化。我们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注意观察社会文化,并及时根据社会文化内容变化,调整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社情民意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拥护。

(3)主动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统筹校园文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协调发展。“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软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是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条件,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四、坚持载体创新、搭建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近几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加大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江苏科技大学也建设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如“航标灯”、“沧海云帆”、“学工在线”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国防生网站等。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1)积极创新,着力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环境下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新方式、新手段,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从而占领网络阵地。

(2)精心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网站。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全新平台,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软件开发或网站,网页的投入,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精心设计网页、丰富栏目内容,提高大学生点击校园网页的的频率,力求校园网页设计优美、内容丰富多彩。加强校园网BBS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在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的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舆论建设。

(3)推陈出新,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举办网上读书活动,网站直播,网络知识大赛等活动。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网络社团,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学生干部和社会骨干发挥积极作用,举办演讲赛、辩论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结合“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及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网络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网络文化育人的新机制

(1)加强校园网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要选调政治素质较高,熟悉新闻宣传、掌握网络技术、党风廉政建设过硬的管理人才进入网络管理队伍。要壮大网络采编人员队伍,造就一批网上名编辑、名版主、各专栏主持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 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最新技术能够及时运用到网络管理工作中来。要高度重视网上评论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反应灵敏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11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地普遍应用和推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高校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就必须正视网络舆论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探索干预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方法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表现及其形成因素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是指大学生群体成员参与网络行为过程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经过网络发酵后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网络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如在大学网络论坛网站,经常会看到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相关评论,一开始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的总体价值导向是好的,大家也基本赞同,认为该社会热点应该广泛传播,宣传正能量。突然在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大学生从反方面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找出来该社会热点中人物行为的某些瑕疵,并进行可以放大,甚至误导了部分大学生网民,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在网络上支持后者,最后甚至形成了主导舆论的网络观点,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负面表现。该类现象导致正面主流价值观很难得到有效传播,不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贯彻。对这种负面现象必须加强引导,要找出足够的证据和可以说服大学生网民的理由,击败错误的网络言论和观点,使大学生的主体回归到正确的方面来,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群体极化行为。

在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进行调查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与了解背景信息的客观程度有关。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特定时期内出现的对某一事件的网络群体极化行为,往往与大学生自身对事件本身背景信息的客观程度了解多少有着直接关系。如在河北大学飙车案这一事件中,研究发现,在论坛上紧紧评事件表象发表观点就能引起共鸣获得支持的人只有20%不到,而在表露观点的同时配以 “真相”、“证据”往往能获得超过50%以上的支持度,这就引起了网络上群体极化行为。

(二)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与大学生的年龄、性别、阅历有密切关系。大学生群体从从年龄上来看,大多在17-25岁之间,年轻活泼,在网络空间,遇到热点、焦点问题,往往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意见,这反映了大学生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这实质上好事情,如果加以引导,就会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真正成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由于长处校园象牙塔里面,社会经验往往不足,在不明真相的条件下,容易受到各种观点的影响,一旦受到不怀好意的人蛊惑,很容易诱发不理性的一面,就会导致群体极化中的负面现象出现。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必须关注这一现象,必须在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展示事件的真相,树立权威意识。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与网络自身特点有关。网络自身有着虚拟、直接、迅捷、互动、难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行为中,不象现实生活那样小心翼翼,很多大学生乐于上网,积极参与网络交际了,愿意在网络上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愿意在网络上直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进行任何掩饰,也不用担心现实当中该种观点是不是会受到周边人群的孤立,或者会否诱发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在网络上,正确的观点引起共鸣甚至会让其获得更多网络盛誉,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错误的观点只要言语不过激,也不会给发帖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所以基于上述原因,大学生很愿意参与到网络行为中,这实际上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

(四)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产生中的舆论管理因素。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速增加,但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却没有与时俱进,尤其是很多高校对校园网络管理不够,缺少。在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上,多数停留在事后管理,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缺乏网络舆论管理的综合领导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监测机制、分级预警机制、疏导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加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强,没有约束性,这很容易引起网络矛盾和冲突。一些大学生网民,很有可能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带有错误倾向性或者偏激的言论,一旦被大家认同,并引起共鸣,那么就会很快传播开,形成主导意见,从而产生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网络舆论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领导工作,建立干预大学生群体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方法途径

(一)增强高校管理网络舆论的使命感紧迫感,积极推进网上理论武装和建设工作。高校网络舆论工作事关师生的健康发展,事关学校、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党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高校管理网络舆论工作围绕学校发展大局,扎实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还应当清醒地看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极其复杂,高校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与网络发展形势、党的要求和师生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高校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提高复杂形势下引导舆论的本领,利用校园各种网络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着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师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转化为校园群体意识。按照党的十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大学生网民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网络共识。通过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理论工程建设,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促使学生文明上网,理性发帖,推进校园网络文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二)提高高校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洞察能力、预测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积极掌握对网络舆论领导的主动权。提高高校对校园网络传播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洞察力,加强舆论舆情监控。一方面,高校必须组建专门的网络舆论管理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动态管理。网络舆论管理队伍组成人员可以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校园网络中心管理人员、大学生中的党员骨干组成,学校党委宣传部门要联合相关机构部门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网络舆论发展规律,对校园网络舆论传播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能够保持足够的警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可以做出干预控制和引导。另一方面,还要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制度,并在学校网站,网络舆论管理队伍专门人员按照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BBS论坛、校园博客等重点板块的监督,阻止恶意、反动帖子上传,并对过激言论及时预警,责令改正。再就是,学校要联合相关技术部门开发相关的技术,对校园网络运行实时24小时动态监控,及时过滤筛查校园网络信息,发现问题新闻、帖子,及时跟踪、屏蔽,把引发网络舆论舆情爆发的源头遏制在萌芽状态。

提高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认清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增强责任意识。高校一旦有突发舆情出现,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及时调查舆情爆发的原因,分析舆情传播的影响,研究应对的策略。对于校园突发性事件,要查明真相,迅速做出处理,并及时进行网络反馈,避免网络以讹传讹的言论左右视听,阻塞校园网络舆论。提高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科学预测能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高校必须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动态及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研究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发生特点、传播趋势、发展规律,准确预测网络舆论的热点和波及范围,及早拟定方案,做到早预防、早控制、早干预,始终保持正确的校园网络舆论导向,掌握对校园网络舆论领导的主动权。

(三)必须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和基层党组织、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网络宣传工作。党委宣传部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是把握校园网络舆论的直接负责部门。高校党委宣传部必须切实承担起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领和管理工作,努力改进、创新校园新闻网络宣传工作,强化校园网络舆论传播的主流阵地作用。在对校园网站、网络论坛等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更新网络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力推动校园网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服务。加快实施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工程,鼓励并资助大学师生在线创作一批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特色鲜明、形式新颖、师生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对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效果,要定期进行专家评估考核,客观评估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功效,评选优秀新闻宣传工作集体和个人,以增进校园网络宣传效果。

基层党组织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借助基层党组织的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将会起到事倍功效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重视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发挥基层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的作用,及时了解本单位学生的校园网络行为的状况,实时进行管理。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创新网络党员管理模式,创立校园网络党支部,党员e动之家,及时宣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党内重大事项、基层党组织重要活动事项,开辟党员网上学习栏目、党员在线交流栏目、党员精神宣传栏目,丰富党务管理内容,吸引学生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学生积极分子参与其中,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和国家的有关理论在校园网络的广泛传播。

学生社团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直接参与校园管理的组织,是校园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保持和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工作,必须依托党团组织进行,通过引导大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学校网络管理,巩固网络舆论传播的辅助阵地。鼓励学生社团组织深入校园实际、深入校园网络、深入学生生活,利用校园网络载体开展社团实践服务工作。利用校园网络空间,开展在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开展网络文艺汇演活动、校园文化网谈交流、在线举办网络文化节、在线举办网络科技周等社团网络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社团网络文化实践,充分发挥校园先进网络文化的教育娱乐功能,促进和带动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繁荣和发展先进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网络舆论传播的良好载体。高校必须牢牢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开发利用校园网络空间,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和形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正入心、入脑,时刻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无形环境,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积极地筑起网络意识形态“防火墙”,自觉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具体工作上,可以利用校园网页网站、校园BBS、博客、贴吧、手机网络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自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加大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创建文明校园的浓厚网络舆论氛围。合理利用校园网络空间,评选宣传校园先进典型,在全校形成弘扬正气、学习榜样的良好环境。同时,高校必须严格管理校园网络论坛违规行为,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高校必须积极贯彻,积极培育“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的优良氛围,促进校园网络健康发展,增强先进网络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网络舆论领域新的挑战,高校必须探索网络舆论发展规律,创新网络舆论管理体制,始终保持正确的校园网络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12

[作者简介]贾彦彬(1980-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信息科科长,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方法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B338)、201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优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学生占比为25.1%,其数量在所有网民中居首位。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接近饱和。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崛起和社会信息的日益透明化,作为高校校园重要信息传播载体的校园网,已经成为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覆盖高校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各个领域。

同志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着力加强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不断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建设网络舆论危机的监管机制,构建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的明确地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影响、特征和引导策略进行研究,对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网络舆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多数人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笔者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主要依托学校相关网站、微博等网络载体传播的大学生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主要围绕国际国内敏感事件、学术争鸣、校园改革、招生就业、师德师风、学生管理等方面展开。广大师生围绕某一事件或观点,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表达自身看法,探讨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经过热烈的讨论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形成具有倾向性的网络舆论。在高校中,校园网络舆论不仅是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粘合剂,又是师生交流思想、建言献策的传声筒,还是解疑释惑、消除误会的减压阀,为高校师生各种思潮和论点进行碰撞和交流的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和影响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受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影响,在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等网络舆论普遍特性的同时,还体现出以下特征:

(一)主体的情绪化与理性化

在校园论坛上,经常会看到关于情感、就业、毕业、学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思维活跃,又敢于表达和质疑,往往把网络言论作为一种彰显个性的方式,对于颠覆性、煽动性的言论容易盲目跟风,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智已发育得比较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法制意识较强,行为上趋于理性。

(二)内容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青年学子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在网上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是丰富而多元化的。具体来说,大至世界风云、国家政策、学术争鸣、突发事件,小到校园生活的教学运行、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切身相关的焦点问题。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决定了网络舆论的良莠不齐,这常使网络舆论呈现出混乱无序、缺乏权威、浮躁多变的复杂性。

(三)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高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他们的言论对整个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有组织地在网络上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经过论坛反复跟帖或微博转发,就会产生所谓的“议程设置”效果,引起师生对此话题的高度关注,成为高校校园乃至社会上的共同话题,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四)过程的互动性与可控性

在校园网络的各种平台之上,广大师生可以发表自身对某一事件或观点的自身见解,实现彼此的互动交流。一旦有舆论危机突发性事件发生,学校也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关措施对高校网络舆论进行适时引导和控制。学校还可以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热点和校园情绪,从而实现校园网络舆论的可控性。

基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上述特点,其对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具有“双刃剑”作用。一方面,校园网络为师生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空间。高校领导借此窗口洞察民意,广大师生通过网络言论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往往容易对网上良莠不齐、繁杂多变的信息难辨真伪,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往往利用学生的血气方刚和辨识力薄弱进行渗透和煽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破坏正常的校园秩序。对此,我们应该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引导网络舆论的策略与办法,就可以在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工作中赢得主动。

三、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方法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和谐的校园环境和高尚的精神陶冶人

优化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基础应该是高校自身的和谐发展。高校只有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倡导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中作中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管理规范、民主、科学,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更好地传道解惑、启迪思想、指导实践、净化心灵,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土壤,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营造筑牢基础。

(二)推进精品主题网站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主流媒体

高校应加强以大学新闻网为核心的一批精品主流网站建设,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搭建良好的舆论平台,努力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突显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服务性,与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

1.高校新闻网。校园新闻网代表学校的官方声音,具有其特殊性和权威性,所刊载的报道题材和事件都将成为校园师生关注的焦点,同时对其他网络平台的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新闻网应站在时展的需要和高校和谐发展的大局高度,对校园的大众媒体和丰富信息进行严格和慎重的筛选,不断提高其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2.辅导员博客网。充分发挥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功能,建好“辅导员博客网”等师生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辅导员通过对自己的博客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不断提高博客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师生网上、网下互动互补的良好局面。此类平台的建设,为及时解答学生疑惑、疏导焦虑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3.校园电子公告系统(BBS)。校园BBS对高校师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表达诉求的平台,有些高校为避免出现对学校不利的舆论,没有开通此类平台,殊不知这样会使相关舆论在其他非官方的各种网络论坛,更加不利于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构建。因此,各高校应当建立校园官方BBS,并努力搭建好这个广大师生和学校互动的平台,营造开放、公平、包容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

4.校园官方微博。高校微博对于规章制度、宣传最新发展成果、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引导校园舆论方向等方面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充分把握校园微博带来的良好的沟通平台,将微博、更新和评论工作列入舆论引导工作体系,以便进一步做好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引导工作。

(三)创新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评论员的重要作用

面对当前的高校舆论新形势,建立一个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成立高校网络舆论协调领导小组,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制。具体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统领,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专题教育网站建设、网上舆论引导、网络信息监控、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和谐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同时,校园网络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问题,保证校园网络技术层面的安全平稳运行。其次,应按照教育部和的要求,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上网特点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从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园网络中心等部门和学生骨干中聘任网络评论员,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把握住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按照高校党委的指示精神,主动对非理性公众舆论进行整合,及时对不实言论进行澄清和批驳,促成正面舆论的形成,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路人”。

(四)建立健全高校应对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机制,为营造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提供保障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因其特有的情绪性、复杂性、突然性和群众性,经常容易引起突发性公共事件。因此,应建立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应急机制、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构建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需要依托于完善的信息制度。及时、公开、透明、畅通的信息渠道能有效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降低舆论主体的非理性言行,进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对于不实的网络言论,不应只是简单的删除和堵塞,而应迅速理清事件真相并及时权威声音进行反馈。针对紧急网络舆论事件,应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会或网络最新情况和动态,使不实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和更正。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合力,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五)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将网络伦理道德内容融入大学课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当前,国际互联网管理的共同思路是“少干预,重自律”。高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教学内容,促进网络伦理学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让大学生明确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信息分辨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进而增强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以及在网络舆论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

(六)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营造健康、互动的良好舆论氛围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举办各种形式活泼、内涵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学术沙龙、网页设计大赛、网络辩论赛、网络虚拟炒股大赛、IT应用技能竞赛等。通过组织网络文化活动,不仅大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网络安全知识,还在参与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排解和疏导学习压力,对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