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9:2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英语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制定英语教学模式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而我国在这样的形势下也是如此,为了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就要是提高区域经济水平,那么发展区域内英语教育,就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更具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各大高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分析如下:
(一)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目前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实用性,实践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很多技术上的支持,一举两得,因此,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各大高校也应该积极开展英语专业的校企合作,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联合实训基地,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企业的行业专家为一体,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使学生受到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在实用性方面又可以从企业的专家处学习借鉴;第二,可以由学校和企业选出各自的专业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实现资源,成果共享,人才共育;第三,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英语课程的设置也需要通过指导小组研究,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来完成。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很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从而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第四,遇到问题时,可以建立保障机制,通过双方管理层的协商指导,以责任公担为原则,统一协调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既满足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
(二)改进教学课程,优化人才培养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改变,英语教育为了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在课程方面也必须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学校培养英语人才重要提高其实际掌握语言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及时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掌握,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课程。校企合作是目前优势最大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那么在进行这种实践的时候,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双方协调之后,进行教育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修改、完善。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实现因材施教,突出尖子生的重点培养。
(三)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英语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校外业务的开展,建立校内企业模式,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基础更多的实践性机会,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学生的实践性以及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采取上班制,业务活动与教育活动交替进行,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对于各项业务更加熟悉,能力必然提供。
(一)发展虚拟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形成虚假繁荣,于是经济就像泡沫一样膨胀,最终结果是泡沫破裂,发生传递性强、破坏力大的金融危机。虚拟经济的过度增长,会导致财政风险,这是因为旧产业的衰退和新产业的不能及时形成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方面经济增长放慢或中断,会使财政收入锐减;另一方面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陡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赤字,迫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四是酿成政治动荡。虚拟经济过度增长客观上要求重新分配国民收入,而众多投机商的加盟,势必会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酿成政治动荡。
(二)发展虚拟经济对推动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虚拟经济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可增加投资者的吸引力。近几年,中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扩张政府投资之后,民间投资并未跟进,投资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同时在降息等扩大内需的政策出台之后,不仅社会储蓄倾向并未减弱,贷款需求不足反而有增强的趋势,银行存贷差急剧增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将间接投资转化为直接投资,培育民间资本。主要是扩张股票市场,开始规模性地尝试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等。
中国经济曾出现过通货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下跌,信用紧缩。其货币方面的原因在于货币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大,货币供给量却由于信用的紧缩而偏小,结果人们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供给相对过剩,导致经济衰退。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展虚拟经济,考虑活跃资本市场和短期融资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大货币供给量,将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目标主要放在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上,同时发展股市和债市,使之与增大货币供给量同步。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虚拟资本是趋利流动的,其虚拟资本的载体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借助现代信息、通讯金融等条件,非常灵敏地由效率低的领域向效益高的领域运动,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实现这种“虚拟性”产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转移,按效率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分配和组合,进一步实现了存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再优化配置,从总体上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市场化、开放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发展虚拟经济,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国内资本要素,支持现代化基础建设和高科技领域发展,有利于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实现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的最佳投资组合。
对在中国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的几点建议
1.要有正确的金融发展战略。金融适度发展是虚拟经济适度发展的先决条件,否则最终会产生泡沫经济,我们一方面要制定循序渐进、依托实物经济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科学的调控措施,避免出台激进的金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必须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减少经济增长中水分的“虚幻”性增长,减少引发金融风险的隐患。为此,一是实施制度创新,适度推动金融工具的发展和应用;二是进一步解决金融部门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个人控制问题,建立利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相对称的现融资体制;三是在全社会进行信用观念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遵法守信环境;四是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基本匹配,防止泡沫经济的形成。
2.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一是在产业选择上以高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为其提供虚拟化支持;二是加快区域产业调整,为产业转换与区域性专业化分工提供转换空间和依托;三是产业调整、制度安排与产业政策制定必须符合国情,警惕和防范虚拟经济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冲击。国家可以综合考虑利用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通过金融租赁公司,更有效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轨迹
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这体现出教育的经济价值。早在古希腊时代,思想家、教育学家柏拉图不仅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提出教育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说。他说,在生产工艺中有两个部分,其中之一与知识关系更为密切。
国际视角研究轨迹
系统地论述教育的经济供给的经济学者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作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徒弟,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熟练的程度,可以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从而揭示了人的知识、经济和才能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资本,对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为后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清晰的思维。
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洛。1957年。索罗使用总量生产函数法。就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对1909-194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评估和统计,并指出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还有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的残余,这主要归功于技术的贡献,但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贡献,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最全面、最经典的理论当属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舒尔茨认为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两个方面。一则它们具有类似性,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二则又有区别性,人力资本相对物力资本,带有高效性、持效性、多效性、间接性和易流失性等特点,而且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一般不像物力资本那样可以转让。舒尔茨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机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哲学家、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2000多年中,隐喻一直被仅仅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20世纪30年代,理查斯的《修辞哲学》(ThePhilosophyofRhetoric)第一次将隐喻视为语义现象,并放到了句子层次考察。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研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词(语)
之间的互相替换的研究思路,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赖以进行思想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4)。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而在介绍、论述专门知识的严谨、客观的文本中,
似乎就不容许隐喻这种夸饰语言的出现。这种看法,究其根源,仍是因为把隐喻仅仅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既然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在经济这一相对抽象、专业的领域中,人们就应该会利用相对熟悉、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去理解抽象的经济现象、经济理论。事实上,和科技文献一样,经济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本文旨在论述经济隐喻的认知功能、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对策。
一、经济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文化内涵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其中某一领域被用来说明另一领域。被说明的领域被称作目标域(targetdomain),
说明的领域被称作源领域(sourcedomain)。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例如,早在18世纪,AdamSmith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家财富》(TheWealthofNation)一书中,就用“无形的手”(invisiblehand)来比喻经济生活中支配资本分割的不可知力量,后来又引申为经济现象背后操纵经济变化的规律。这里的手是源领域,不可知的力量或规律就是目标域。两者间的相似性在于其操纵的功能。
经济英语中所存在的大量隐喻,按其不同认知功能,可分为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空间隐喻
所谓空间隐喻,即用诸如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根据goodisup;badisdown这一隐喻概念,经济中的发展或不景气常用“上”“下”来表示。
例1.USwoodexportshitnewhighs.美国木材出口创新纪录。
例2.Thereisnowcertainlyevidencethatthedollarhasnowbottomedout.现在确实有迹象表明美元已跌到低谷。
除此之外,“前”“后”也用来喻指经济的前进或后退。
例3.ThatdependsonAlanGreenspan,butevenhedoesn’tknowforsurewhereinterestratesareheading.(Forbes,Jan.2,
1995)这取决于AlanGreenspan,但连他自己也不敢肯定利率的走势。
例4.Formonths,AlanGreenspan,chairmanoftheFederalReserve,hasbeensayingtheeconomyissailingintoheadwinds.
(TheNewYorkTimes,April12,1992)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AlanGreenspan说,几个月来经济发展遇到了逆风。
(二)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用一个已被高度结构化、清晰描绘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的隐喻称作结构隐喻。例如Timeismoney1(时间就是金钱)。金钱是一个我们相对较熟悉的概念,其中蕴含了alimitedresource(一种有限的资源)而alimitedresource又蕴含了avaluablecommodity(一种有价值的商品)。用金钱去比喻时间就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有限性和珍贵性。在经济领域中,我们常说“Laborisaresource1”
例5.ManyAmericanelectronicfirms,forinstance,havehadtheirproductseithercompletelyproducedoratleastassembledabroadtotakeadvantageofcheapforeignlabor.比如,美国许多电子企业为利用廉价的国外劳动力,将其全部产品放在国外生产,或至少在国外组装。
(三)实体隐喻
与结构隐喻的以概念喻指概念不同,实体隐喻是把行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实体或物质的隐喻。这类隐喻有助于我们对抽象的经济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英语中经常把不断变化的某种经济事物比作流水,如liquidPfrozenasset(流动资本P冻结资本),floatingexchangerate(浮动汇率)。关于汇率,英文中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生动的隐喻:
“Snake”(蛇形浮动汇率)。1972年4月欧共体六国决定建立欧元货币“蛇形浮动汇率”,实行联合浮动,即把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浮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像蛇在管道内蜿蜒蠕动一样。因而出现了snakecountries(蛇体系国家)、snakecurrency(蛇体系货币)。
例6.TheBritishandtheItalians,nowmembersoftheCommonMarket,areexpectedtoeventuallyjointheircurrenciestothesnake.现在已成为共同体市场成员的英国和意大利,也预期将最终加入蛇形货币体系。
(四)容器隐喻和实体隐喻同属于本体隐喻的是容器隐喻,即赋予某种事物以边界,视其为容器,因此可以量化。利用容器隐喻来描述经济现象的隐喻有很多,如概念隐喻“市场是容器”
(marketisacontainer)。
例7.Ourexportgoodsare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theworldmarket.我们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越来越畅销。
例8.Ourproductshavebrokenintoanewmarket.我们的产品已打入了一个新的市场。二、经济隐喻翻译对策
经济文体不同于文学作品。这类文章严谨周密,行文简练。文中隐喻的使用是为了能够更生动、形象、浅显地传达经济信息。因此,在翻译中,必须将信息的清晰性、准确性放在第一位。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语言与文化两个符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转引自李怀宏等,2002)。翻译时不但要注意词或句子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发掘这些词或句子在一定社会语境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具体到隐喻,我们就要根据译文读者对经济隐喻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分别予以处理。经济隐喻翻译的处理对策可以归纳如下:
(一)直译法:
笔者认为:经济隐喻的最佳翻译方法当属直译法。所有的隐喻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战国.惠施)。
因此,如果按字面翻译,又能准确传达信息,当然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加,大量新词、术语及隐喻语的引入,人们对一些直译隐喻已耳熟能详,这就使直译成为了可能。例如:
例9.Lowwagesarethecountry’strumpcardatthisstageofitseconomicdevelopment.
译文:低工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张王牌。
“Trumpcard”是指可以盖吃任何一张别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例10.Duringthebullmarketinproperty,withpricerisingfast,auctionsbecameincreasinglypopular.
译文:在房地产市场牛市期间,价格飞快上涨,拍卖日益流行。(以上两句转引自谭震华,2002)
在英语中,“bull”喻指力量、信心、攻击性,“bullmarket”指行情上涨的良好市况。现在我们已经普遍接受牛市、熊市的说法。
(二)意译法
如前所述,经济文体翻译的第一要则是清晰、准确。由于文化、社会、历史和认知环境等的不同,在译文读者无法理解隐喻涵义时,就只能译出其喻义。
例11.Whatforeignbusinessmenfindencouragingisthatideologyisnolongerinthedriver’sseat.
译文: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识形态问题不再左右一切了。(转引自林庆扬,2000.9)
“inthedriver’sseat”,若按字面意思直译为“坐在司机的位置”,必然贻笑大方。因为司机坐在驾驶座上控制方向,故可意译为“左右一切”。
例12.Sure,Bob,everybodytalksaboutempowerment,butwhentherubberhitstheroad,thebossesdemandtohavethelastword.(Fortune,Mar.20,1995)
译文:当然,Bob,每个人都在谈论放权,但真正开始执行总要等老板的最后决策。
“therubberhitstheroad”本意为橡胶碰到地面,即新车首次上路,可喻指行动的开始、理论的检验等。因为没有对应的中文隐喻,故只能意译为“真正开始执行”。
(三)换喻法
当英文隐喻所内涵的意思与中文的另一隐喻相对应时,
转换隐喻译法则是最好的折中办法,因为既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不减原文语言的生动性。
例13.Trueenough,butteethingpainsarenatural.(NewYorkTimes,Mar.21,1994)
译文:非常正确,但阵痛是自然的。
“teething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严重,却又让人头痛的问题,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经历的。而按中文的习惯,我们往往用“阵痛”来形容,故可译为阵痛。
例14.Thetradingcompanies’elaboratecommunicationsnetworks-byfartheirstrongestsuit-arealsoinserioustrouble.
译文:堪称为商社王牌的完备的通讯网,也面临严重的困难。
“suit”原意是同花色的一组纸牌,但根据上下文,这里换作“王牌”更妥。
(四)直译加注释法
对于那些译文读者较陌生,
)而又属专业术语类的隐喻,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法。
例15.Thissystembecameknownasthesnakesincethesecurrenciesmoveupanddowntogetheragainstcurrenciesoutsidethesnake.
译文:由于这些货币对成员国以外的货币实行汇率联合浮动,就被称为蛇行货币体系,即把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浮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像蛇在管道内蜿蜒蠕动一样。
“蛇形浮动”对于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而言,可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对普通的读者而言可能就难以理解了。所以经济隐喻的翻译,除了要正确理解其内涵以外,还需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在综合把握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译法。
三、结论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大量地存在于经济语言中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无论是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还是容器隐喻都是通过一个我们相对较熟悉的领域去把握一个相对抽象、陌生的领域。经济隐喻的研究对我们把握经济理论以及正确翻译经济文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eterNewmark认为信息功能文本主要是陈述事实与理论,最重要的是信息。译者必须以信息传递的正确性与清晰性为第一要旨,正确理解隐喻的文化内涵,并根据译文读者对经济隐喻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分别采用直译、意译、换译及直译加注释等策略。
【注释】
以上例句除加注外,均引自冯祥春编著的《大学经贸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