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播音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2 11:35:17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1

一级甲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级六等”中的最高等级,是我国纯正的国家通用语言的样本,自1994年开展普通话测试以来,随着普通话测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对普通话测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一级甲等的分析思考及对策有进一步的认识。“音声化,就是使声音不断美化、艺术化”①,普通话音声创造强调语音与发声并重,注重艺术性表达。当前学术界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笔者搜集到的论文为数不多,经过梳理总结,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以期对今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研究概况

本论题提及的研究成果集中于2000年至2012年,近三年来相关的论文仅有3篇,尤其对普通话测试一级甲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现象。据笔者调查,当前社会播音主持和其他相关的人才需求增加,作为从业条件的PSC一级甲等通过率不高,学术界对此现象缺乏深入探究,未能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PSC一级甲等理论与教学实践。

现阶段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直接研究成果虽数量不多,但学理性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主要发表于语言学核心期刊(《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等)和大学学报(如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这些权威学术成果研究者主要为语言学专家学者及学院派人员,主要包括应用语言学界和播音主持学界,对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及普通话水平测试、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二、研究领域

下文将对本论题提及的两个领域及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做概要性论述。

(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的研究

对PSC一级甲等的评分标准、语言特征、常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为应者和普通话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本领域的实质性研究成果不多,但语料翔实,可信度高,对于后续研究者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孙海娜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评审的若干问题》针对“一甲”评测与复审的主要问题,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未通过复审的语音样本的失误情况,探讨了一级甲等的语言特征,尤其对于“一级甲等”与“一级乙等”高分段进行了“质”与“量”的辨析,为测试员及应试者提供了较科学的评判方法和参考标准。

齐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复审的分析及思考》通过比对1997至2008年的“一甲”复审数据,对一级甲等复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较之孙海娜,齐影的论述角度更多停留在复审概况及相关政策的解读,并未对一级甲等的语音实质及对策展开深入研究。

孟晖的《播音员、主持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见语音问题分析与对策》选取了播音员主持人的测试语音样本展开分析,针对一乙的高分段和一甲的常见语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论文关于前后鼻音、舌面音、舌尖前音、ian和üan、阴平阳平声调偏误等问题的描述客观清晰,实操性强。文章还提出传媒从业人员语音规范水平观点。要取得一级甲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个人的语音问题类型化、系统化,建立自我纠正的发音机制。

胡黎娜在《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问题分析》中分析了影响进入一级甲等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文章认为,影响入级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把握好字词项中声调的相对调值,二是不同语境下词的轻重格式,尤其是轻声词在语流中的自然运用,三是吐字归音和唇舌力度等吐字方法对音准的影响是“一级乙等”高分段和“一级甲等”的明显区别。此外还分析了影响入级的非音质因素,如语流、语感对声音传达的制约。胡黎娜的研究为应试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训练依据。

(二)对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研究

“音声”是张颂最先提出的,语言具有音声性特点,音声创造是播音主持等艺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语音艺术性的审美创造。姜媛在《“音声美”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作用》中就挖掘音声美感因素、调动审美感知、实现审美创造三个方面,阐述了音声美对语音教学的作用。音声创造遵守语音规范且符合美学原则,美化音色、以声传情将使单纯的语音训练进入审美追求的空间。李亚虹的《普通话教学中的审美诉求》提到要把播音发声理论融合于语音教学以实现美感。从语音内在规律到外部技巧如何实现学与用的审美诉求值得进一步探讨。

胡黎娜的《播音发声教学多元化途径探析》、赵俐的《语言用声的唤醒与充实》、韩菊的《意念与感觉在声音整体性中的作用》等,都是从播音发声专业理论出发探讨科学规范的语言用声理论和训练方法。声音的承载力与张力依托多共鸣腔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感,而实践中,声音的控制调节能力直接唤醒了生活口语的原始状态,升华为返璞归真的自如状态。播音发声的多元化训练途径能有效获取音声的形象化艺术元素,增强艺术传达内涵。姜凤俐、姚怀彬和李德龙、张春梅的同题论文《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形象感的音声创造》强调的是丰富可感的声音形象及有声语言的整体和谐统一等音声创造核心。个性化有声语言形象再造受制于语言感悟力、声音的驾驭力,要依赖多样的声音造型展现多彩的形象。朱力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审美分析》在论述有声语言的规范美时,指出语音的规范性是表情达意的基础,语音的规范美是整体和谐的,它可以在恰当的语境完成言志传神的艺术语言创造。

邵新芬、张桂荣的《试论怎样拥有一级普通话水平》提出从高低感、音质感、轻重感、远近感、虚实感、明暗感等方面提升语感,与音声创造训练有相通之处,不失为异曲同工。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

普通话测试与语言艺术教育等语言学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本论题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基础。笔者梳理归纳了跟本论题密切关联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和语言表征的研究。陈章太在《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中论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原则和依据、等级的内容和描述、等级标准的掌握和实施。姚喜双的《〈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思考》论述了《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原则,并提出几大问题。宋欣桥《普通话水平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测试等级》论述了普通话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等级表尊的关系,为测试员和普通话教师都提供了实践依据。王晖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论析》和单虹、王颐嘉、乔丽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研究》都探讨了测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教与学都有一定意义。

关于语音规范化的研究。语音规范化是语言学习者的重要依据,构建语音标准的立体层级系统具有深刻意义。宋欣桥的《略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确立与发展》对构建现代汉语语音标准立体框架做了总体设想,“设想由词典标准、应用标准、语音标准的符号系统三个主体部分构成”②,其文提出的语音应用标准中的教学标准、媒体标准、艺术标准、测试标准,符合当前语言发展规律与要求,该成果为现阶段语音规范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张传曾《普通话等级测试标准的音位学阐释》以音位学理论阐释语音规范,对语音的本体研究体现很强的学理性,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此外具有权威性的可借鉴的成果还有:孟晖的《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新时期普通话的语音规范》、王福生的《浅谈艺术语言规范化与普通话测试》、钱乃荣的《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武传涛的《播音员、主持人语音不规范现象浅析》。

三、结语

综观以上对本论题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归纳,虽已有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实践性层面还缺少进一步的探究,尤其是把PSC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这两者有着密切关系的领域融会贯通将开辟出新的研究视角。诸如如何实现普通话音声创造的规范化与艺术性以提升语音美感。

作为一名测试员和普通话教师,笔者在实践中愈发认识到,达到和谐自然之美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最高目标,这是PSC一级甲等的要求,因此在PSC一级甲等的研究中引入音声创造的理念与训练规律,无疑将使我们更清晰明了地掌握一级甲等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以此反哺教学,提高一级甲等的通过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张颂.朗读美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②宋欣桥.略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确立与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14(8).

参考文献: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2

[Summary] it’s necessary to popularize Chinese for communicate; and also suit to social development, more needful for material things in campus. That’s a routine work to Speak Chinese and writes normative words in campus everyday. Learn more、listen more and view more, and try to advance the culture of campus. Learn Chinese in campus should be make classification.” A workman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if he is to do his work well.” Do everything for keep the quality of Chinese, for the beautiful language in campus, and also for the vocal language of china, let’s planning hard and fast、asking hard and fast、learning hard、conditioning hard, scientific practice voice、no day without a line、follow in proper sequence、through persistence, practice your basic skill of language from your heart.

[Key words] "Chinese: the voice of china , the travel in campus" “the theory of speech” “the view of learn” “campus culture ― radio station” “classification learn”

歌德说:“艺术之所以艺术,正因为它不是自然美。”普通话是语言艺术,是经过专业训练后返璞归真的有声语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和学生,普通话语音应该是准确规范的。对于那些普通话基础不太好的老师和同学来说,校园的推普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讲普通话作为公民义务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普通话语言特点:(一)语音音系简单,音节结构形式少;(二)原因占优势、清楚、响亮;(三)音调系统简单,同时富于变化;(四)音节区分鲜明,节奏感强;(五)语流音变丰富、自然、准确。

一所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广东这边的学校,来自港、澳、台的学生也特别多。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以后的就业也不仅限于本省、本地区。所以,为了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为了就业顺利,为了与社会更好的交际,学校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语言交流的需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域汉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形成了七大方言区。有些方言之间差异很大,阻碍了交流。所以必须学习普通话。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校园具体情况的需要。据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所述“我国56个民族,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方语言。”如果我们不能尽快而且很好的从小开始推广普通话,对整个社会发展将会是一种无形的障碍。光靠成人普通话考级来达到推广目的,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何通过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正确引导孩子们从小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艺术,并且能够表达出心灵深处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学校每一天的常规工作。如何在学校推行这一常规工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学好普通话的语音理论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学好普通话的声母、

韵母和声调,轻声、儿化和音变等语音理论,用以指导发声实践,以克服习惯上的发音障碍。学校在推行普通话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的发音,只有反复练习,规范发声技巧,这样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和句都要通过语音来表达,语言的交际功能是由语音来体现的。语音念不准,一字一词之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语音是基础,因此,必须从语音练起。

(二)坚持练习说好普通话

在我校已开设了《播音与主持班》,针对同学们的普通话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儿歌、绕口令、诗词、诗歌朗诵、寓言故事、节目主持、即兴说话、小品、相声、儿童剧、话剧、京剧对白片段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学兴趣,努力提高学生掌握语言表演艺术技巧和能力。 说好普通话是一种技能,技能就是靠反复练习而获得。所以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练习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坚持刻苦学习。

(三)多学多听多观摩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普通话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达

到“一语天开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语言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听广播,多看电视,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多与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同学交谈。多动脑筋分析,自己的差距在哪儿,原因是什么。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这档节目,不仅给听众带来享受,而且对我们的普通话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尤其语在语音语调、情感表现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姚科和青音两位主持人的声音,时刻影响着广大听众,也影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四)用我们的声音传递校园的变化

“广播是我家,我爱广播我的家,广传声声妙语,服务广大师生员工”。这是我们的广播口号。广播站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推广普通话一个有效平台。为了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宣传工作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推广普通话活动中,特制定校园广播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主要栏目介绍

(一)新闻栏目

――每日早间新闻,新闻专题。及时报道国内外重要事件。让同学们通过广播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动态,一些重大节日的特别报道。

(二)校园采风

――以“采撷校园新风、报道校园新闻”为宗旨。捕捉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重大事件、同学们关心的事情、好人好事、以及各个系的活动通知、竞赛情况等。

(三)童年时代

――讲述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开心等事情。采用征文、投稿、邀请嘉宾等形式。或者以各个系别、班级、公寓为单位。讲述发生在您身边的感人故事。

(四)体育前线

――介绍最新国内外及各个院校体育消息,报道学校所举行的体育活动。

(五)脑筋急转弯 ――帮你准确把握明星的动态,幽你一默,轻轻松松听一听,开开心心笑一笑,帮你消除所有烦恼与忧伤。

(六)健康长廊

――生活中的医学顾问,在这里您可以学到很多生活小常识。健康、安全伴我行。

(七)艺术沙龙

――利用节目空挡时间和午休时间播放当今最流行的歌曲和轻音乐,使同学们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松,让校园心灵之声广播站真正成为同学们心中的乐园。

以上所有的栏目的宗旨就是推广普通话,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节目,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普通话:神州音,校园行”,我在辅导学生过程中,针对学生“音色不同、参差不齐、不良发音习惯、错误表达方法”等问题,采取“示范引路、个别辅导、共性集中、个性单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作为一名普通话教师、播音员和主持人,要想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传达播音主持稿件内容实质,使之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普通话是关键。这就必须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力: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加强语言的清晰度;运用发声学的理论使气息声音自如优美;运用朗诵学和表演艺术的理论,熟悉自己语言表达技巧,使语言富有情感性和丰富性。普通话是神州音,大众语言,要想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力,就必须苦心磨练基本功。

播音发声的特点分新闻性和艺术性,以实声生为主,虚声结合,声音清晰、圆润、声音变化幅度不大,单层次丰富。表情达意,接近口语用声,状态自如,声音流畅。练习片段:(实声)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虚声)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中间音)月亮越升越,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急促的虚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实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虚声)她仿佛也看到了,(加重)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普通话在校园学习中,应分级学习。

第一级:21个声母的认读,24个韵母的认读,普通话声调,综合练习(绕口令),童话剧表演游戏等。

第二级:21个声母词组的认读,24个韵母词组的认读,古诗词朗诵练习,童话剧表演游戏等。

第三级:不送气音与送气音的对比,声母f与h的对比,声母n与l的对比,声母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对比,声母舌面音与翘舌音:r与l、t与i的对比、复韵母ai与ei、uai与uei、ao与ou、iao与iou的对比,韵母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对比,普通话声调以及综合练习。

第四级:送气音与不送气音词组的对比,声母f与h词组的对比,声母n与l词组的对比,声母平舌音翘r与l、r与i舌音词组的对比, 复韵母ai与ei 、uai与uei 、ao与ou、iao与iou词组的对比韵母前鼻音与后鼻音词组的对比,综合练习。

第五级:普通话的轻音,普通话的儿化,普通话“一”和“不”的变调,普通话语气词“啊”,词的轻重音格式,普通话双声、叠韵,古诗词朗读练习,诗词、歌词难点音朗读练习训练,呼吸控制的训练,快板书练习,即兴话题练习,无实物小品表演练习。

在学习中,影响声音形式的个性主要有:表达者本人的个性特点;表达内容及题材的不一样;用声的物理环境不一样;创作表达的人文环境不一样。与此同时,还会出现吐字不够不清晰、不够轻巧、不够集中、缺少变化。

“普通话:神州音,校园行”。“写的语言”有学问,“说的语言”也有学问,“练的语言”更有学问。今天的世界,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互相汲取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更要求日益规范、赋予中国特色的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普通话质量,也为了校园语言美,更为了富于中国特色的有声语言,让我们严格计划、严格要求,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科学练声、曲不离口,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苦心磨练自己的语言基本功。

普通话,是一门向真、向善、向美、向青春的语言艺术,我们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中国的普通话定会在未来的战场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参考文献:

[1]赵洁婷,出版地: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书名《普通话基础训练与测试指导》.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3

媒体融合主要是指不同类型的媒介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一体化,而且其功能统一的趋势相对较强。在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和发展的环境下,媒体融合的趋势在技术方面、资本方面以及媒介传播形式等方面在逐渐的改革和演变。在内容方面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媒介在信息克隆以及复制方面次数较多,而且相互之间的交换性与联系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广播电台以及相关的电视台在有声语言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相关的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较好的文字转化功底,还应该较为全面的了解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网络和新媒体使用语言等,在不违背相关语言规定以及普通话使用规范的前提下开展传播活动。

2.普通话语音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改革路径

(1)明确普通话语音教学目标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普通话语音教学工作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本教学课程,是众多高等教育院校和高职教育院校教学关注的重点,也是相应国家推广普通话要求的重要表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关系到后续播音发声、语言表达的学习,直接影响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和业务水平。[2]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普通话语音教学目标在于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训练水平,让学生能够普通话语音的基础知识,学会系统性和科学性较强的语音训练方式。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教学工作的系统性、精确性以及规范性,同时也要思考相关的语音是否美以及如何美。(2)充实普通话语音教学模式相关的语音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基本上采用了讲授法、典型示范法以及模仿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会灵活运用图示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新媒体技术。这种综合的模式能够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基本普通话语音学习方法,同时也能较好的掌握基本的等等。不仅如此,新媒体融合下的语音教学直观性更强,还能够创建较为开阔的环境给学生自主锻炼和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好的条件,提高其应用能力。(3)完善教学考核体制在普通话语音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检测学生的语音学习情况,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技巧和技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采取小考和大考的模式,在章节教学工作之后布置相关的检测作业,借以巩固学生的语音水平。期末的理论课笔试重在考察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而不是对理论条框的死记硬背,要尽量把知识要点融入具体案例中。[3]在普通话实践检测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对新媒体融合情况,主要是针对教学专业内容以及相关技能的拓展方向。口试录音与平时作业均应妥善留存,以构建学生的语音档案,并成为因材施教的具体依据。[4]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4

近几年,一种综合了秦腔、说唱、爵士、摇滚等多种音乐元素的陕西方言摇滚歌曲在陕西乃至国内广泛传播,不仅成为彰显陕西方言文化的新型文艺作品样式,也成为我国摇滚地域性发展的新标志。“黑撒”歌曲以其独特的歌词和犀利的主题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备受媒体与学界关注,被央视评论员白岩松称为古城西安的又一文化地标。“黑撒”乐队的歌曲主要以陕西方言为主,这给现在单一普通话摇滚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扩大了陕西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传播。

一、“黑撒”现象的解读

黑撒歌词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陕西方言唱腔和关中俗语、俚语的使用,出现了“一河滩”“木乱”“残活”“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50余个关中方言语汇。专集《起的比鸡还早》的歌页上还标有每首歌的方言词汇的意思与发音注解,比如“那个碎娃”指不懂事的小孩,“那”发“wo”;“甭言传”指别吭气、别说话,发音“bao nian chuan”等。这些方言词汇与唱腔极具语言表现张力,与本土听众有着较高的贴近度与亲和度,还利于外地阅听者对陕西方言语汇的理解,不仅拉近了歌曲与阅听者的情感距离,各种音乐混搭又提升了陕西方言听觉的美感,凸显了中国摇滚的陕西地域性特征。

方言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其功能更多是传递其蕴涵的文化信息和价值。方言有助于保存本地文化的记忆,能促进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黑撒”歌词以叙事为主,尽显摇滚精神,表现了西安民俗、青春生活主题和城市反思主题。单曲《陕西美食》形象地描写了“羊肉泡”、“葫芦头”、“凉皮”、“锅盔”、“钟楼小奶糕”、“冰峰”等接近50种陕西风味小吃、名点与饮料。西安人耳熟能详的街区“小寨”、“八里村”、“长安路”、“东大街”、“城墙”、“钟楼”等地名跳跃在不同的歌曲中,唤起听众对古城西安的美好回忆。如果说老狼的校园民谣曾经关注毕业离别与青春的逝去,“黑撒”则是对校园民谣内容的当下观照。

二、陕西方言与普通话

普通话以其“显性威望”保持着稳定的官方语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层语体,用于书面语言和正式的场合,如学校、工作场所以及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等。陕西话作为低层语体,享有社会语言学家所称的“隐性威望”,一般用于人们日常生活沟通,如家庭生活、集贸市场购物等。

陕西方言由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构成。狭义的陕西话仅指关中话。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回顾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展望明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陕西话的发音特点为:普通话发阴平(一声调)的,陕西话都念轻声普通话发阳平(二声调)的,陕西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发上声(三声调)的,陕西话发去声普通话发去声(四声调)的,陕西话发阴平。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普通话有以下特点:第一,音系比较简单,音节结构形式较少。第二,音节中元音占优势,清声母多,无长短音区别,所有的韵母都可以延长,听起来感觉清脆、响亮。适于吟诵和演唱;第三,声调系统比较简单,但变化鲜明。四个声调的调值高音成分多,低音成分少,使语音清晰;第四,音节之间区分鲜明,使语音具有节奏感。第五,词汇的双音节化,词的轻重格式的区分以及轻声、儿化的使用使语言表达作用更加准确、丰富,表现力更强。

三、如何提升陕西方言的生存空间

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在口语、文字、广播、印刷等传媒中,电视是为受众们带来信息量最大、最全面地传播方式。影视剧因为贴近百姓,反映特定地域下的小人物生活而越来越受到追捧。因此,影视剧在电视传媒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影视剧有视听合一、形象生动的突出优势。这正为方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支撑。陕西方言在影视剧中传播,以质朴的特点显现出普通话难以堪比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借助先进的科技水平,使受众和荧屏的距离拉近。

方言歌曲的文化内涵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黑撒”现象的出现有其现实合理性,展现了自己的价值,为方言歌曲可持续发提供了思路。黑撒的流行不仅依赖陕西方言说唱的魅力,更取决于其它极具特色的陕西文化价值。“黑撒”能在西安同类方言乐队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其歌词的文化思考与内涵,这正是方言歌曲和其他方言艺术形式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方言保护与传播中个体主体性意识与责任不容忽视。“黑撒”现象说明了保护方言重要的不是扩张其使用领域,而应从维护方言在私人领域的主导地位做起。应努力构建稳定的社会双语环境,通过提升方言区人们使用方言的自觉性,进而发展多元化语言形式共存的社会和谐,达到保护和发展方言的目的。

四、结语

最早提出“保护方言”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先生的原意是:方言迅速变化而向普通话靠拢,要及时调查记录,为后世保存当前方言的实况,以便为汉语史研究提供资料。

“黑撒”现象证明,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地方方言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应以创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和传播,方言摇滚的流行使人们更加热爱方言、主动地传播方言,这为拓展并保护方言的生存空间提供了可行路径。

此外,陕西话是否能具有活跃、长久的生命力,不在于普通话推广的强度和力度,而在于其自身文化价值及其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因此,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可忽视西安人对其地域方言的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

在当今世界中,方言承担着地域文化地位确认和地域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正如海德格尔曾说过的“方言是每个人最后的故乡”。“黑撒”证明了方言传播及其生存空间的提升与地方厚重的文化魅力息息相关,提升了人们对方言摇滚这种区域性音乐文化的认定和价值判断,为方言艺术载体的创新提供了思路。普通话与方言应并存并用、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袁西玲.“黑撒”现象及其方言文化解读[M].西部文化,2011

[2] 贺菊玲.陕西方言中的_僚_蒇_完也_及其文化内涵[M].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

[3] 贺菊玲.贾平凹作品中的方言俗语与想吐叙事[M].小说评论,2011

[4] 沙艺娇.基于科技哲学视角下影视剧中陕西方言的传播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5] 任海棠,杨娜.西安地区普通话与陕西话的社会功能调查与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013-02

0引言

长期以来, 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必须讲求规整性, 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1]。然而,伴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 “对于广播新闻来说,如果要使受众喜欢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播音就要像平时我们说话聊天一样, 即使说错了也无伤大雅, 就连普通话的标准也可以放低, 让受众能听懂就可以, 在满足受众需求的情况下,如果还要讲求播音的‘规整性’, 就会使播音变得呆板乏味, 从而影响传播的效果。”也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有着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用于区别于其他语言艺术的规整性。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讲求自身的规整性,是出于对受众的一种普遍性考虑而选择的传播方式,更是对受众的尊重,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讲求规整性不但不会使播音变得呆板乏味、冗长无聊, 相反却会大幅度地提高播音的艺术质量,扩大播音的传播效果。”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问题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受众群体出于不同的思考,对规整性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及其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现状及原因分析,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的意义和如何规范当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等方面,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规整性,及其发展倾向。

1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及其规整性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就是运用有声语言,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信息进行播送和传递。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对于传递时事资讯、普及大众知识、传播相关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提到的作用。根据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分为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两种,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和对播音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从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模仿性语言再现的特点;从与语境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现场单向传播的特点;从信息形式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规整性的特点。而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中,规整性显得更为重要。

所谓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主要是指语音(声、韵、调)、词汇、语法、语流都要符合普通话的相关要求,遵从普通话的规范[2]。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职责就在于推广普通话。当前,推广全民普通话已经作为普及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推进,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作为有效的传播途径理应更好地“作表率”,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进行。但是“规整性”的意义除了符合普通话的基本标准外,更应该包含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准确生动流利的语感、有钳力的逻辑性和更为清晰的语言思维。、很多情况下,我们谈及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往往联想到的是呆板、骨感、守旧,在心理层面上把语言的艺术性和语言的规整性是格格不入的两个对立整体,追求播音的规整性就会使得播音变得过于官方、有束缚,极不自热,丧失生活化和幽默性,这种观点显然不够具体全面,有失偏颇。

2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下,有些广播电视新闻播音随意性增强,追求新颖的形式创意,更加突出个性化,在相当一部分受众中反响较为良好,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传统的规整性提出了挑战。

原因分析: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更加广阔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自身的收视率,不得不冲破广播电视新闻的规整性要求。通过社会公众调研工作了解到受众的心声和普遍性的要求,通过创新和突破,顺应公众需求。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采用更加亲切的方式贴近受众,而这种亲切的方式大都是突破新闻广播规整性,在语言上一反往常规整性、严肃性、格式化的常态,采取更富娱乐化,更加轻松的播音方式,让受众听得懂、感兴趣;

2)广播电视新闻界思想的更新,使得播音规整性受到考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思想更加开阔,更具有批判主义和创新精神,大多数人把波音的规整性视为播音发展的桎梏,认为一味的追求规整性只能使得播音变得更为程式化,丧失发展活力,最终将会埋葬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在这种思想下,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开始更新播音观念,调整规整性内容。

除此之外,报纸媒介的更加生活化和电视电影的娱乐化、轻松化趋向也使得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受到挑战。

3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的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在规整性意义的思考上也走向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个方向。

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赞同意见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应当成为播音的一项黄金法则,这种特点有利于播音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体现了播音的科学化要求,推动了新闻资讯的全面和无障碍普及传播,使得播音更有艺术性。

而另一方面,播音规整性不仅不会体现播音的艺术性,相反会使播音远离大众视线,渐渐失去其生命力,不利于播音的创新和发展,不能真正体现广大受众的要求,将其束之高阁,最终失去活力。

从两种看法来看,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如何调整规整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4结论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问题,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不同的认识,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此问题,以使新闻播音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09-02

电视新闻播音员是社会各类信息的叙述者和传播者,在各类新闻节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播音员在对新闻图像进行补充说明的同时,也会成为广大观众关注的焦点,播音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档新闻节目的成败。完美的电视播音不仅能够生动、准确、有效地传播信息,而且能够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感染力。因此,电视新闻播音员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掌握娴熟的播音技巧。

1 用标准的普通话播音

电视新闻具有传播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以及推广普通话等教育意义,我国的电视新闻播音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不仅观众容易接受,而且方便传播和交流。播音员的普通话水平直接体现了一类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平,甚至是一个台的整体素质。因此,电视新闻播音员要具有扎实的普通话基本功,在播音时要格外注意普通话的发音,切勿出现错别字、方言,甚至是病句,一定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标准的发音,吐字清晰,力求干脆、利落,不拖沓,让观众收听时得到一种享受语言的感觉,而不是单纯地获取信息。

电视新闻通常是人们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的,播音员运用甜美的声音将观众带进一种特殊的语境,在这个语境里,观众会感觉到非常亲切,与播音员没有距离。声音就有瞬时性,要想使观众捕捉到准确的信息,电视新闻播音员就必须把握好语言在书面表达和声音表达上的区别,比如新闻播音时没有必要出现太多的关联词和长句,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播音员应该多使用短句、单句,播音语言要尽量口语化,避免产生歧义。电视新闻播音员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播音不仅能够减轻播音员的播音压力,而且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有效地获取信息。

2 调整播音状态

电视新闻播音员保持良好的播音状态是节目播音质量提高的关键,不仅能够把新闻稿件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能够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电视新闻播音要求用事实说话,播音员的播音效果不能只局限在满足观众听的要求上,更要提高新闻的可信度。首先,播音员要利用发声技巧保持良好的播音状态。播音员在屏幕前要放松思想,集中精神,要真实地发声,不盲目模仿其他人,播音时,吐字清晰,语调自然,通过规范的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其次,播音员要保持良好的播音仪态,在屏幕前端庄大方,亲切自然。播音时,坐姿优雅大方。在播音时,播音员要浓妆淡抹,切不可上浓妆,穿过于时尚花哨的衣服,要通过良好的仪态吸引观众,给观众以庄重、真实、权威的感觉,保持新闻节目的在观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3 合理把握播音速度和节奏

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体现了播音员的播音风格,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收视率的高低。据调查,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播音速度是每分钟三百字左右。播音速度不是一个决对的概念,它要与播音员自身的播音特点,新闻内容的格调和电视新闻栏目的整体风格相统一。在新闻内容比较多,综合性强的新闻栏目里,播音速度要尽量快一点,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过去信息;在一些以讲说形式为主的新闻栏目里,播音语速就要适当的自由一点,语气相对随和一些。

播音的节奏与播音速度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如果节奏没有变化,也就无从谈起播音速度。稿件的内容不同,播音就应该快慢有别。倘若所有的新闻节目都采用同样的播音节奏,那么观众势必会感到乏味,影响新闻的收视效果。播音员当播报较短的消息时,节奏相对较快;当播报篇幅较长的新闻消息时,播音节奏要视情况而定,张弛有度。对于播音的节奏和速度之所以要强调合理把握,就是因为在个性张扬的时代没有适用一切的规则,只要能用自己的播报方式将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易于大多数观众接受的播报方式,笔者认为都是值得推广和尝试的。

4 正确处理重音与语气

在电视新闻栏目中,新闻稿件一般篇幅较大,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倘若播音员在播音时个别词句没有表述清楚或者稿件长句较多,结构复杂,播音员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整个新闻事件的消息传递,影响新闻栏目的形象。重音的表达往往是在与非重音的轻重对比中实现的,不能只是单纯地放大音量。因此,播音员在备稿时,要提前处理好重音问题,找准重音,为在屏幕前的播音做好准备。

播音的语气是播音技巧的核心,关系到新闻稿件的每一句话。播音员的语气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新闻内容的感染力,决定着整个新闻栏目的成败。不同的电视新闻播音员在表达相同的语句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获取到不同的收视率。播音员要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运用贴切、和谐的语气播音,在播音时避免高度紧张,降低读错的几率,要从容镇定,应付自如。电视新闻播音员在播音时,要恰当把握每一句话的语言流动态势,做到活泼、自然,亲切、流畅,切勿使用呆板、单一的腔调进行播音。

5 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个优秀的播音员首先要具备就是良好的基本功,基本功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新闻播音质量的优劣。加强播音员的基本功训练是电视新闻节目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加强基本功训练首先要加强吐字用声的基本功,播音员要学习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识,确保发音标准,同时要分清话筒前播音用声与舞台朗诵的区别,根据播音特点进行刻苦的发声和气息控制训练。为了达到吐字归音干脆、利落,掌握较深的“嘴皮子功夫'',播音员还要多多进行绕口令练习。其次,播音员要加强语言技巧的运用,播音的语气、节奏、停连、重音等都是语言技巧,要想播音效果达到良好的效果,播音员必须天天练习,反复琢磨,做到持之以恒,才能运用自如,将新闻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当然,电视新闻播音员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迅速准备稿件,播音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内容理解透彻,这样在新闻播报中遇到一些突发新闻事件才能应对自如,这种迅速熟悉稿件的工夫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拥有的。

6 结论

电视新闻播音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语言,电视新闻播音员是电视台与观众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纽带。一个优秀的播音员必须在扎实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播音技巧,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新闻播音工作中,为广大观众提供有效的信息,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晓琼.播音艺术与主持艺术札谈[J].长江论坛,2002(6).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7

  一、多听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懂得听,多听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节目,因为他们的语音相对来讲是比较准确的。多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语音,有意与他们多交流。在听的过程中,不要闭眼睛,一定也要观察讲话者的嘴唇或者是口腔的变化,注意他们的发音方法、语言速度、声调处理,同时还要注意那些自己经常搞混的音,例如:un、ui、ei、en、in、gin,等。尤其是前后之音的区分,要听仔细,听出它们的细微变化。

  二、多查

  诚如程老师所说,有时候说着说着,读着读着就会迷惑,产生疑问。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查询。查询的方式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向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请教,了解正确发音的关键在哪里,及时解决说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第二种是借助网络。网络上有专门的纠正发音的软件,查找之后,点一下发音,电脑会发出正确的音,我们跟着读就可以了。

  第三种就是查字典。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读书看报时,我们要将字典放在手边。遇到不认识或对读音没把握的的字就要赶快查字典,切忌不懂装懂,再出现“秀才读字读半边”的尴尬场面。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就不会念错了。

  三、多练

  学习普通话,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一定要多加练习。

  1、跟着读。听了别人的普通话后,尤其是电视或者是广播后,一定要记得跟读,这是练习讲普通话的一种感觉。听到对方的话一句,就跟读一句。听的时候,尤其注意,语调,前后音,鼻音等,把那些易读错的字和音,特别关注。下次遇到的时候,就会刻意去留意,避免错误。

  2、大声念。念是培养普通话语感以及及时纠正发音的最快捷方式。平时没有人的时候,可以找一些材料,大声念。在大声念的时候,你会与印象中的广播中的发音有所对比,用心找出自己的`语音和模仿对象的差距,自己的发音方法和咬字器官的协调性还存在那些不足,从而不断修正。

  3、多交流。普通话的学习要有一股痴迷劲,不怕出丑。所以我们要放开胆子,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练得好,学得会,用得轻松。

  四、多记

  我们除了要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还要随身携带一本本子。因为汉字的发音有好些是相同的,就算是再难的发音,也能掌握其中一部分。所以,在这个时候,把一些结合在一起就不能正确发音但单独拿出来却又会读的字词记下来,加以整理。有空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加深印象。长此以往,就会养成顺口而出的习惯,避免读音发错。

  2022关于热门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顺利通过省语言文字的验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5月14——15日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在一小举办的为期两天的普通话提高培训班,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培训班上市语言文字办公室张主任为我们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她的课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她的学识及成长经历更是让我佩服,所以在学习时我学的非常专心,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第二、我感觉要想说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第三、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多学、多记、多读、多听、常总结、多练习。多学就是要多学普通话中汉语拼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多记就是多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多读就是多出声阅读些带拼音的文章或现代汉语词典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听就是多听电视节目主持人专业的播音;常总结就是把遇到的好方法和难把握的'声调及时整理下来,以便在日常的练习中灵活运用。多练就是多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争取发好难发音的字、词、句。

  总之,这次活动的举办开阔了视野,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机会。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真正把普通话说好、推广好,让普通话在我们的校园里扎根!

2022关于热门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有幸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在一天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泰安广播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制片人张涛老师的普通话培训,受益匪浅。

  第一、我感觉要想说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第二、培训班上张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他的课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他的学识及成长经历更是让我佩服,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8

我国方言电视节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开播的方言节目,例如2006年12月8日开播的第一个经广电总局批准的方言频道———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⑤;另一类则是未经有关部门许可而播出的方言节目,例如方言电视剧《士兵突击》等。有关部门所要限制的是后者,本文将要讨论的也是这类节目。显然,这类节目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的方针相龃龉。我们认为法规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还是可以从学术角度对这类节目进行探讨的。从节目形态来看,方言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综艺,方言电视脱口秀、方言电视栏目剧⑥、方言电视译制片、方言电视剧等节目。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有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有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等,方言电视脱口秀有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等,方言电视栏目剧有辽宁卫视的《刘老根大舞台》等,方言电视译制片有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方言电视剧有《孽债》等。因为方言电视新闻和方言电视剧是方言电视节目中的两大亮点,所以我们重点介绍这两类节目。我们先来介绍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最早在地方卫视播出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当属湖南卫视2004年改版后的《晚间新闻》⑦。《晚间新闻》中的记者并不出镜,而是让新闻当事人用各自的方言来讲述新闻,于是湘方言、上海话、东北话……应有尽有。同年,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推出了一档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该节目采用杭州话播出,语言犀利风趣。《阿六头说新闻》仅用5周时间就登上了杭州地区收视率排行榜(位列前四名),后又在两个月内升至榜首,而后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0%至12%以上的高位⑧。该栏目被认为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收视的奇迹。地方电视台群起而效之,据说当时曾有20多家媒体到《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组取经。此后,广州电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日日娣》(2004)、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2004)、无锡电视台的《阿福聊斋》(2004)、宁波电视的《来发讲啥西》(2005)、齐鲁电视台的《拉呱》(2005)、昆明电视台的《我挨你说》(2006)、吉林卫视都市频道的《说实在的》(2007)等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陆续开播。一时间,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我们再来介绍方言电视剧的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荧屏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扮演领袖的演员为追求形似而模仿各位领袖的方言。而后,又有了吴语版的《孽债》、重庆话版的《傻儿司令》等各种题材的方言电视剧。近年来,随着《士兵突击》、《武林外传》、《我的团长我的团》、《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电视剧的热播,“方言”成为一些电视剧吸引观众的看点。

在方言电视剧热播的同时,领袖题材电视剧中的伟人却逐渐开始说普通话了,例如《中国1945重庆风云》电视剧中的、、等都说普通话。这或许是迫于卫视禁播方言电视剧的压力,或许是编导认识到了方言电视剧的局限性。同时,还有些编导采用了折中的策略来改良方言电视剧,即将电视剧中的方言语码⑨改为普通话语码,而将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点缀在普通话语码之中。例如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盘龙卧虎高山顶》这两部电视剧以普通话为主要语码,同时保留了山西、陕西话中的个别方音及土语词,比如剧中把“我”都读成了〔η〕。我们听到这些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就知道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一带。尽管,这种改良仍然不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因为使用了“不标准”的普通话,但是,相对于方言电视剧而言,还是有了很大改观。从语码使用的情况来看,在方言电视节目中,既有使用单一方言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齐鲁电视台用济南话制作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拉呱》(2005);也有综合使用多种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该剧中能够大致确定的方言口音就有20多种⑩。据调查,公众感觉在影视剧中最火的方言依次是东北话、四川话、粤语、陕西话、河南话、山东话、天津话、湖北话、上海话和唐山话瑏瑡。

二、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

十余年来,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潮起潮落。目前,不仅没有退潮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缘自法规与现状之间的矛盾。2000年10月31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规,其中第12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该法规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定地位。但是,在该法规实施之后,仍然出现了前文所描述的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剧等方言电视节目热播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广电总局在2004年10月18日、2005年9月10日和10月8日三次发出通知,重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得使用方言瑏瑢。2009年7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强调说,电视剧(除地方戏曲片外)要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领袖题材、少儿题材的电视剧以及电视专题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瑏瑣。2010年6月,广州市政协就提升广州亚运会软环境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2011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方言电视节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先来看业界的反映。有编导认为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并表示将正在拍摄中的方言电视剧制作成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也有导演、演员大呼遗憾,例如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导演束一德明确表示将继续用方言拍摄续集。而由他执导的方言电视剧《傻儿司令》获得了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这些奖项表明了业界对这两部方言电视剧的肯定。在2004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评选的“全国百佳栏目”中,方言电视节目《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越策越开心》和《阿六头说新闻》都榜上有名瑏瑥。

在“撑粤语”活动中,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栏目主持人陈扬(2010)在微博上呼吁广州市民参与市政协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一起来捍卫粤语瑏瑦。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2010)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瑏瑧我们再来看学术界的论争。邵培仁、李雯(2004)瑏瑨认为,媒体应该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发挥推广普通话的示范作用;在广播电视中使用方言不仅消解了大众媒体的语言示范功能,而且还将非方言区的受众排斥在外;保护方言不宜使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媒体。《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影视剧语言状况”部分的作者张军(2010)指出,热衷于方言秀的影视剧一般都以反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为内容,带有地方性、草根性和轻喜剧色彩,但若演变为“为方言而秀方言”就值得商榷,要“杜绝与《国家语言通用文字法》规定不相符合的现象”瑏瑩。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陈章太(2010)认为,要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推广普通话的形势,宏观地把握影视剧中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至今,普通话使用能力和认同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广普通话需要影视剧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瑐瑠。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游汝杰(2010)则更赞同“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的提法,提倡将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瑐瑡。而蔡尚伟、王淑萍(2006)则认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广播电视固然有推广普通话的使命,但也有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他们甚至认为方言节目不失为保护方言的一种载体瑐瑢。学者梁文道(2010)指出方言和普通话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影视作品中也是这样。语言的选择与商品的供需关系是一样的,有需求就有引入的必要。如果不让方言进入重要的平台,那么就会间接地催生地域偏见和阶层歧视,久而久之甚至还会导致方言的消失,如此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瑐瑣。最后,我们来看民众的意见。2005年以来,上海人表示出对“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于是掀起了“保卫上海话”、用上海话播新闻的浪潮。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新闻社区进行过一项关于方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557位被调查者中,52.2%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乡情怀;62.0%的人认为影视剧人物说方言更真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35.2%的人认为影视剧开始更关注民众生活的参差多态;34.5%的人认为说方言更传神,同时也打破了过去普通话一枝独秀的状况瑐瑤。2010年,广州市政协针对“增加普通话播音时间的建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者占20%,反对者占80%25。2011年7月11日晚8时,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节目进行了“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吗?”的调查,不到半个小时,五千多观众投票说“是”。接着,广州、香港先后爆发了“撑粤语”事件。7月16日和25瑐瑥日,广州市民在街头举行了“撑粤语”游行;8月1日,香港也发生了游行活动。“撑粤语”由网上舆情变成了街头行动瑐瑦。但是,也有市民对此表示质疑,广州市民张洁敏问道:“推普当真就等于要灭亡白话,当真就是当尽灭广府文化吗?这里面有必然的对立关系吗?”瑐瑧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目前尚无定论。正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所说:“争论并未停止,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把握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语言多样性、受众需求多样化的一种表现。我们在把握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受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尊重传播及艺术创作规律,这样才能处理好普通话节目与方言节目的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现代汉语除普通话之外,还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七大方言。普通话与方言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话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语。普通话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养分。事实上,有些方言词语已经进入到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中了,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初版中,编者曾将“浴缸、眼屎、老板、扯淡”等词标注为方言词,但是在1996年的修订版中,编者就不再将这些词标为方言词了瑐瑩,这说明它们已经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之中了。普通话从方言中所吸收的不仅仅是词汇,还有语法结构,例如“V+掉+了”(如“输掉了”)结构就来自吴语的“输脱哉”。普通话的语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只不过其中的轻声、儿化比北京音要少些罢了。同时,我们还认为方言是不可能为普通话所取代的。虽然,推广普通话的势头极其强大,以至于有些方言区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讲家乡话了,甚至还有人担心方言濒临灭绝。然而,据“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并没有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萎缩,甚至在部分地区还有增强的趋势”瑑瑠。例如在河北,2000年能用方言交谈人数的比例为81.81%,2011年上升至86.31%瑑瑡。据作者说,这是因为人们有了保护方言的意识。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老的方言可能会逐渐消失,而新的方言却还会不断出现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地域变体将会不断产生,川普等地方普通话就是很好的例子。普通话与方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共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同意“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的提法。但是,我们并不赞同将方言限制于私人场合的倡议。对于其他场合究竟是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这个问题,本文暂不讨论。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方言电视节目。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9

笔者作过一个简单的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非常轻视普通话的学习,他们普遍的论调就是“说不说普通话是我个人的事情”、“发音再标准也没有什么用处,能交流就行了”。

语言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所以,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坚持不断的训练。普通话的学习也是如此,从方言的发音习惯过渡到普通话的发音习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课上积极地配合,课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授课教师陷入上演独角戏的尴尬。所以。授课教师在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上要多下工夫。

1 从理论上讲清楚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共同语是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产生,而共同语的普及程度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说不说普通话是个人的事”就显得浅薄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越来越重视,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一大任务。很多职业都有了相应的普通话级别的要求,所以。提高普通话是为迎接今后工作挑战做好准备。

2 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语音的美妙。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由于音节中元音占绝对的优势。再加上声调的抑扬顿挫,使汉语富有音乐的美感。特别是诗词作者充分利用汉语音节创作了大量的美文,其中的音节节奏有的铿锵,有的婉转。授课教师可播放大量的诗词朗诵材料,让学生感悟到汉语的音韵美。

3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不足,才能有学习的欲望。授课教师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诚恳地指出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如何实现普通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案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通话讲授内容主要是讲授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理论,但也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发音的错误和缺陷是不一样,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都是不一样。由于授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普通话的实际运用水平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首先了解学生的来源。笔者总结多年普通话教学经验,提倡在教学中应大力贯彻方言辨正法。方言辨正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教学方法,它基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改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和缺陷,使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它通过传授给学生山东方言的基本语音特点,以及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分属的方言片、方言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总结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这样在提高普通话时,每位同学都有了各自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纠正发音错误和缺陷有了针对性,也使教学真正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 课堂训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训练中,辨音训练是不容忽视的。要让学生发准每个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判断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具有较高的辨音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辨音医生”,便于自学和相互交流学习。当然,学生听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听音训练的形式很多,课堂训练主要有四个步骤:①教师朗读普通话与方言对比材料,学生集体辨音判断;②对某个学生的发音学生集体纠错;③学生分组,集体对某个学生的发音进行辨音训练;④学生用录音软件录音,对自己的发音进行纠错训练。这样在课堂训练中。学生们就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学习普通话浓厚的氛围。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10

播音与主持是一种“对有声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具备“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语言技巧”[1]P199。播音员与主持人运用语言是否准确、得体、优美,尽管与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更离不开“自身的语言功力”[2]P4。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培养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艺术殿堂,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构成一个“语言表达课程群”,这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吐字发声”不仅是《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更应该是贯穿于“语言表达课程群”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教学现状分析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在大一开设,不仅是课程群其他课程的基础课、先行课,而且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基础专业素养的任务。该课程是本专业最具有“技术性”、“基础性”的课程,学生必须学会语音发声的“技术”,让“吐字发声”过关,再学习表达的“艺术”,让“语言表达”借助“技术”营造“态度和情感”,在“技术”、“态度和情感”双过关的前提下,再学习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完成广播电视播音。所以“吐字发声”是专业基础,表达技巧是对“吐字发声”的应用。但事实上,想在大一一年内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发声习惯,将“吐字发声”学到位难以做到。实际上,多数学生带着一些遗留问题进入大二学习“语言表达”,甚至在随后的大三、大四乃至毕业工作后都无法彻底解决某些语音发声问题。“吐字发声”这个“技术性”极强的学习阶段往往草草收场,学生毕业后“带病”上路,此后没有“吐字发声”专业教师的“售后服务”,大一的遗留问题会长期持续下去而得不到解决。

目前该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定位不准、教学方法欠妥、实践教学设计不足等问题;《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作为后续课程,着力完成“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的教学任务,忽略对先行课《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最基础课程的跟进照应和持续加强,未能在各门后续课程教学中持续不断地强化学生对先行课程知识体系的运用能力,同时忽略了先行课程对后续课程必然的深刻影响。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的教学存在明显缺陷,普遍的情况是,针对一种发音技巧,教师依照书本上的理论讲解后,以示范为主进行教学,学生主要靠模仿来学习,有时学生在个别词语的模仿中勉强记住了教师的示范发音,但不能触类旁通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音错误后并不知道错误的原因,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反复练习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声训练比较枯燥难学,学生的兴趣难以持续下去,克服困难的决心欠缺。这都需要教师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还需要完善、成熟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并强化课堂学习的效果,特别是普通话语音教学的“吐字发声”,必须建立在持之以恒的艰苦训练的基础上。就像习武者、体操运动员不坚持操练功夫就会荒废,戏剧及歌唱演员多日不练习发声唱歌就容易走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不坚持发声训练,“吐字发声”的技巧就会生疏。学生对坚持课外发声训练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因为懒惰而对晨练发声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语言表达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很不利。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整合“语言表达课程群”多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宏观性教学研究,从“吐字发声”入手,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先行课的合理定位,确认该课程的“吐字发声”教学具有显著的知识技能性、长期的实践操作性,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艰巨使命;明确该课程对课程群后续课程支持、支撑的课程地位,以及后续课程要承担起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技能进行操作训练和长期实践的任务。整合课程群资源,科学地规划课程群内部深层结构的序列位次,强调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内在的连续性、逻辑性,在凸显每门课程个性的同时,以切实打造“吐字发声”基本技能作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并贯通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为提高课程群的建设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而共同奋斗。

其二,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课程群,师生共同遵守的宏观性、综合性、可行性教学改革方案,将《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课程的“吐字发声”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和操作实践作为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内容。在课程群构建的四年专业学习的时长中,始终贯穿解决“吐字发声”技术问题的教学与实践,确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普通话达到专业规定的一级甲等水平,尽量消除学生语音面貌的各种瑕疵,减少学生步入社会、在职场竞争和未来发展中在“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隐患”。

其三,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研究与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吐字发声”理论与技巧应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得到运用、检验和加强。例如成立课外专业学习小组,进行“吐字发声”训练,形成互帮互学风气。“吐字发声”课外训练不因《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的结束而终止,应贯穿在后续课程的课内与课外学习中。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进行晨练发声,通过日积月累、艰苦训练,提高学生的“吐字发声”技术能力。以“齐越朗诵艺术节”、“夏青杯朗诵大赛”等重大赛事的备赛为抓手,进行长期的节目打造与“吐字发声”训练,发挥重大赛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作用。举办“美文诵读大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不定期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吐字发声”与语言表达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精选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进行课内外朗诵和表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文化素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增进“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母语文化素养。有教师提建议应该让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媒体实习,“到一线去锻炼和感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P111,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广播电视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播音主持工作者是直接面向受众的最重要的角色”,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就是规范性、示范性”,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示范引导、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4]P201。从这个意义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该将培养学生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而且应该确认,在专业教育中,“吐字发声”作为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有“技术性”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表达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欣欣.浅谈播音主持人语言技巧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2(10).

[2]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11

美国对中国广播时代的终结

一直负责向中国传播美国声音的“美国之音”终止对华广播,仅保留美国之音中文网站,外国各大媒体纷纷对此事表示了关注。例如“德国之声”就将其渲染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加拿大《星岛日报》感慨道,“这将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广播时代的终结”;英国媒体也表示了对美国这个举措的不理解,英国BBC的评论文章并没有给出答案,反而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寻求美国这个做法的背后原因,文章称中国正在大力对外推广本国形象宣传片,新华社卫星电视24小时不间断向美国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在争取欧美地区的播放权。美国《思想者》杂志则认为,奥巴马通过关闭“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来向美国人表示他新的世界宣传的策略,数字媒体是奥巴马将要转向的方向,这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月15日再次鼓吹要利用互联网推进“海外民主”的做法遥相呼应。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篇12

(一)传播者平民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不仅是在单向传递信息、播报新闻,他们与受众之间是双向的交流,受众对于传达的信息会有心理反馈。地方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形象未必要像央视一样,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宣传感。如果交流时使用方言作为彼此能够轻易达成共识的语言符号体系,无疑会使主持人更加平民化,给受众一种亲切自然、平易近人的感觉,迅速缩短了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能够消解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大众传播的效果更好。如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天天山海经》,用口语化的“说”新闻得到了受众的喜爱。

(二)地域性的独特资源

从电视媒体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来自强势媒体和网络电视的激烈的竞争压力,地方性电视台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必须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来改变现状。而转换电视的表达风格和叙事方式,进行本土化的表述来满足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则是其中一种途径。

长期以来,汉语发展成为集形、音、义于一体、口语与文字相辅相成的丰富的语言体系,是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鲜明表征之一。城市台各类资源相对稀缺,能够最大程度凸现优势的节目形态只有新闻节目,而当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与载体,在传播地域内,受众对其有天然的心理上的接近感,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不可能被轻易取代

的。\+①而方言新闻栏目正好又体现了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下媒体与受众特殊需求的结合。

二、方言新闻的局限性

首先,从传播内容上看,其报道范围局限在太多家长里短的琐事,缺乏深度,挑战了新闻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方言新闻播报社会新闻,通过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但仅仅限于一些社会事务上,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政治权力、事件深层背景的新闻很少,在“新闻立台”而不是“民生新闻立台”的业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②方言新闻走“本土化”的民生新闻后,容易走“窄”。

其次,方言新闻由于对新闻“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或者抓人眼球提高收视率,很多方言新闻节目出现了娱乐性和新闻性定位不准的诟病。传播形式更加娱乐化,或者干脆以纯粹的娱乐形式进行新闻的传播和解读,使得新闻提供信息的作用次于娱乐的作用。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形式也成为阻碍方言新闻发展的瓶颈。

地方电视台在利用方言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邵培仁从理论的角度对方言说新闻的形式提出了质疑:“方言新闻节目人为地设置了语言障碍,抬高了语言交际和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形成了方言形态的话语霸权。”\+③对于本地人而言,学习普通话变得困难;而对于外地人而言,方言类新闻节目容易导致他们对该城市产生一些排斥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带来了文化和语言上的交流。但在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情况下,这些不懂方言的外地人则无法获取重要信息,方言形成霸权,而不懂方言的人则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弱势群体。

三、从语言的工具意义论证

方言是一种相对标准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词汇及发音所组成。\+④而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一般而言,我们所述的方言,是指地域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

按照国内语言学界的传统看法,我国语言分数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汉藏语系不论从地理分布的辽阔还是从使用人口的多寡来说,都是国内最大的语系,它遍布全国,只是在西北和内蒙古的分布比较稀疏。汉语则是汉藏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它包括七大方言,分别是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其中官话(即北方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于整个中国的北部、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因此,北方方言也常常被人们称作“基础方言”。而所谓汉语共同语(即标准语言)也是从基础发言演变而来的,用于民族内部的交流。\+⑤而一个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将汉民族共同语言称为普通话,是在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含义。同时,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明确了“以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因此,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⑥

综上所述,方言是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出现的,在民族共同语出现之前,方言是实现地域内部社会群体实现交际和认知的工具;在民族共同语出现之后,方言并未立刻消失,而是继续发挥它作为地域内部社会群体交际认知工具的功效,与民族共同语一起共同作用,相互融合,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共同语。\+⑦单从概念来看,方言是地域内部群体认知的纽带,普通话是实现不同地域群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语言首先是为了达到有效沟通而使用的一种工具,在话语施加者与接受者之间建立一套能达成共识的语言符号体系,经过解码译码的过程,达到信息的交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就像秦皇嬴政统一文字以维护国家稳定,方便统治管理一样,如今也需要一套统一的语言符号体系来保证不同地域的人之间能够相互成功解码译码。而且,对于持有不同民族方言的人群,彼此方言的词汇库是不对等的,交流时会产生“方言休克”。而从众多方言中取精粹脱胎出来的普通话就是彼此能够达到共识的第二套语言体系,如同第二外语。从我国的现实层面考虑,推广使用普通话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推广并不代表消灭方言。基于这样的解释,方言与普通话在概念和功能上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和矛盾。

四、从语言的文化意义论证

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影响了受众的思维习惯,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而广播和电视都是建立在听觉体系之上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同于文字传播,其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更大。

我国对广播电视使用普通话的法律条令始于80年代。国家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的执行方针调整转变为“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要求县以上各级以汉语播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同时,自1995年起,国家开始对一定范围内岗位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推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制度。测试对象主要以接受一定层次国民教育的社会精英群体,如广播员、节目主持人、配音师、教师、影视演员和有关院校的毕业生。针对电视节目中的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也强调: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发挥示范作用;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⑧

而方言保护在国家语言规划中是常以法律条例行政政策的形式和文化宣传社会活动的面貌展现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四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八条都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⑨因此,某一民族内部同样具有选择使用何种方言的权利和自由。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方言的态度,是将其看作民族文化遗产和特殊精神财富,采取积极保护和挖掘整理的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和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记录、整理和保护方言,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而在广播电视节目领域,方言也渗透其中,包括在部分省市主办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大批采用方言来主持和制作的新闻栏目。

国家规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主要是从民族文化遗产和特殊精神财富的层面考虑。同时规定向全国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为了提高全国的文化软实力。而民族文化本身也属于全国文化的一种。从我国新闻立法的初衷上来看,对于普通话和方言的保护并无冲突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节目不使用方言并不会伤害到此类精神财富的保护。矛盾点在于推广两者的载体:广播电视。

由于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部门是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如果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会对社会语言文字使用产生误导。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担负了传播规范语言的重任,人民群众常常是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中新闻节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性和广泛性,使社会民众更容易产生语言趋从性,即不加辨别地仿效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语言时尚。目前,仍有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者尚不能顺利使用普通话,而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虽然基本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并未形成讲普通话的语言习惯,不少地方甚至还有很强的“方言优越感”。\+⑩因此,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方面自觉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而且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其属性本身属于“小众”。影视剧、娱乐类节目可以为了还原真实、增强喜剧效果和亲近度,但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新闻节目,不论其面对的受众是否仅限于本地人,进入大众传播的公共领域,没有必要使用方言。

结语

方言新闻节目虽然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其平民化、拉近与受众心理距离、提高收视率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新闻内容太多琐碎、传播形式过于娱乐化、造成语言障碍、形成方言霸权等问题。

但从语言的工具意义来讲,方言适用于地域群体内部认知和交流,而普通话则便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推广普通话是非常必要的。从语言的文化意义来讲,方言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普通话则承载着国家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在竞争激烈、全球化的世界,提高普通话覆盖率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受众获取重要信息、国家宣传重要政策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公共性决定了方言进入新闻节目是没有必要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使用普通话是目前不可阻挡的趋势,方言新闻节目前路不明。

[注释]

①任真.我国方言电视传播现象解析[D].苏州大学.2009.

②张彦.方言新闻:还能走多远?[J].声屏世界.2007(08).

③于松明.地方电视台方言节目浅论[J].东方传播.2008(07).

④周振鹤,游汝节.方言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页.

⑤任真.我国方言电视传播现象解析[D].苏州大学.2009.

⑥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⑦赵拓.语码博弈[J].淄博师专学报.2012(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