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5 16:15:39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地理座标为东径98°34′~99°09′,北纬25°33′~26°25′之间,全县辖九个乡镇73个村民委员会,农业人口13.8144万人,耕地面积1.28hm2,人均耕地0.092hm2。其中水田面积0.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4%。由于受地质构造和河流深切割的影响,形成世界少见的高山峡谷地貌,境内海拔738~4161.4m,高差达3423.4m,立体气候差异明显。境内气温特点是南北差异小,垂直差异大,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5℃,年平均温度21.1~8.73℃。年降雨量为1150~1400mm,集中分布在5~10月份。年日照数为2071小时,日照时数常年的分配特点为:2~10月份1411~1481h,占总量的65~68%,11月份至次年1月份为590~660h,占总量的32~35%。太阳辐射达127.2千卡/平方厘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泸水县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水稻是泸水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08年至2011年都被云南省列为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区之一,先后开展了7个百亩核心区,累计完成面积886亩,平均单产698.7千克,7个千亩展示区,累计完成面积0.72666万亩,平均单产641.88千克。其中百亩核心区单产较泸水县前三年平均单产419.92亩增221.96千克。通过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泸水县水稻单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栽培措施如下:

一、选用优良品种

选择内香8156、宜香2292、冈优527、Ⅱ优58、Ⅱ优63、滇屯502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质良种。

二、采用旱育秧、培育适龄壮秧

农谚有“秧好一半谷”之说,培育适龄壮秧,是水稻高产创建取得成效的主要措施之一。

1.苗床的选择与培肥

按大田所需秧田面积杂交稻10~15m2,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最好是菜园地)作苗床地,在播种前30~50天,按1∶100倍的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最好是猪粪)充分腐热,待播种时备用。

2.施肥作厢

苗床按床宽1.2m,沟宽0.4m,厢长8~10m开墒作厢,清除杂草,整平厢面,每平方米施堆制好的有机肥3~5公斤,过磷酸钙100克,尿素10克与厢面10cm的表土层充分混合,以达到床土培肥。

3.浇透苗床底水

播种前分两次浇透床土水,使苗床出现两次水分饱和状态,充分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避免出现干芽现象。

4.播前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并在播种前将种子日晒1~2天,打破其休眠,然后将精选的种子在清水中浸泡12~24小时,将浸好的种子捞出,用清水冲洗后,沥至稻种不滴水即可用“旱育保姆种衣剂”进行拌种,每袋“旱育保姆种衣剂”(350克)拌稻种1~1.2公斤。

5.播种、除草及盖膜

根据秧龄的长短和大田移栽期确定播种量,按每平方米干谷60~70克(芽谷100~120克),将种子均匀地撒于厢面,播种后用木板轻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与土壤紧密接触,盖上一层0.5~1cm厚的过筛细土,再用清水喷于厢面,同时按每平方米0.02克农得时兑水2~3公斤均匀喷施秧田床进行化学除草,最后盖膜保温。

6.苗床的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温度调控、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6.1控温

播种后3~5天出苗后,白天两头透风降温,傍晚盖膜保温,现绿后采取晴天揭膜,夜晚盖膜进行炼苗,三叶期后全揭膜。

6.2肥水管理

根据苗床的水分状况和秧苗的生理缺水情况进行浇水1~2次,并喷施一次1%的尿素。

6.3防治病虫鼠害

1.5~2.5叶期秧苗易感病,每平方米用敌克松2~2.5克10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长降雨或土地温度过大时,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克700~800倍液喷施防止秧苗徒长,培养矮化壮苗;每平方米用25%扑虱灵或10%吡虫啉0.04~0.05克兑水1~1.5公斤喷雾、防治稻飞虱、稻叶蝉;投放磷化锌、溴鼠灵等慢性杀鼠剂或用膜围严秧田四周防止鼠害。

三、浅插稀植

1.大田整地

移栽大田整地做到两犁两耙,耕深20cm以上,做到田平土细。

2.测土配方施足底肥

移栽前结合耕地,在最后一次犁耙田前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复合肥25公斤,尿素10~15公斤作底肥。反复犁耙于土层内,达到全层施肥之目的。

3.适时移栽

移栽适宜秧龄为4.5~5.5叶(有条件的地方可在3.5叶移栽)。

4.薄水浅插

要求大田整田做到面平整,呈薄水现泥状态,秧苗栽插深度为2cm,最多不能超过3cm,一般插稻不倒为宜。

5.合理密植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的形成及相互间的合理组合都受基本苗数的影响。合理的基本苗数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因子对产量的增产效应,争取高产创建活动达到最高产量水平。根据泸水县的茬口、管理水平及土壤肥力情况,移栽规格一般株行距为0.4尺×0.7尺,0.4尺×0.8尺,每亩栽插1.5~2万丛,或移栽规格(0.4尺+0.9尺)×0.4尺,(0.4尺+1尺)×0.4尺,每亩栽插2.1~2.3万丛。杂交稻每丛一苗(不包括分蘖),常规稻2~3苗。肥水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可以按0.5×0.9的规格进行移栽

四、大田管理

1.测土配方施肥

1.1早施分蘖肥,水稻前期是根、茎、叶迅速生长期,对各种肥料的吸收量大,吸收能力强的时期。因此,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要早要速,保证禾苗生长和分蘖有足够的养份。追肥要求在移栽后3~5天内亩施尿素10公斤,钾肥10公斤。

1.2施好保蘖肥,晒田前3~5天(插秧后40~50天开始晒田),每亩施尿素3公斤,钾肥2公斤,锌肥1公斤

除草。移栽后5~10天后,每亩施用“金稻龙”药肥7公斤。

1.3巧施穗肥,看苗追穗肥,每亩追尿素5公斤,钾肥4公斤。

1.4四是补施攻粒肥,每亩用施可富(硼锌铁锰)100克兑水150~20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

2.除草

旱育移植由于前期空间大,有利于杂草生长,因此移栽后5~10天后,每亩用农得时20克拌细土50公斤进行化学除草,并进行中耕除草1~2次

3.科学管水

栽后保持寸水管理,到30~40天,进行晒田3~4天,控制无效分蘖发生。齐穗期到黄熟期实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灌溉方法,水稻腊熟后进行撤水。

4.病虫害防治

在抓好秧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田间调查和病虫情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及时防治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和水稻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优质高产,成熟期如发现鼠害就及时投放鼠药。

4.1稻瘟病

在分蘖期、孕穗期和始穗期视发生情况进行防治。亩用20%三环唑75~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也可以用硫三环悬浮剂、多茵灵、稻瘟散、甲基托布津等其它农药防治。

4.2白叶枯病

于发病初期,亩用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也可以用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每亩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或用其它农药农用链霉素、敌枯宁等。

4.3稻曲病

始穗期亩用50%的井冈霉素100~150克或25%粉锈宁50~6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4.4 水稻螟虫

根据当地预测预报,在关键时期,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亩用50%杀螟松乳油50~75克或5%锐颈特乳油30~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4.5 稻飞虱。在若虫发生盛期,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亩用10%吡虫啉10~2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或用康福多、敌敌畏等其它农药防治。

五、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后,要及时进行收获,做到九黄十收,颗粒归仓。

参考文献:

[1]刘汉学、夏纬萍、叶勇《水稻旱育稀植》,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2

1定位模拟模型的构建和作用

1.1模型的构建根据2004~2005年在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和潮安县官塘镇农科站的试验,杂交水稻丰优998、培杂泰丰、特优253、优iv3550等中迟熟组合本田期生育时间一般为90~95天,其中秧苗移栽期至拔节期(幼穗分化)和拔节期至始穗期各30天左右,始穗期至成熟期为30~35天。根据移栽期、拔节期、始穗期和成熟期之间的生育时间以及品种的特性把移栽期至拔节期定为分蘖生长阶段,拔节期至始穗期定为幼穗发育阶段,始穗期至成熟期定为开花结实阶段。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栽培目标,结合水稻产量因素(穗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养分和水分的生理需求,确定肥料种类、施用时间及水分灌溉,从而构建成外方内圆、逆时针方向的可视定位模拟模型图(图略)。

1.2模型的作用定位模拟模型在水稻模型化栽培管理中主要有4个作用:(1)创新水稻栽培管理模式。利用定位模拟模型代替传统栽培管理方法,实行按图施工、按图管理的模型化新技术方法。(2)为计划制订本田期栽培管理措施提供时间依据。按模拟模型图,把水稻本田期的主要生育期和生育时间及肥水管理措施定位在图中,在制订各项管理措施时可作为依据。(3)明确不同生育阶段的栽培目标。根据模拟模型图,分蘖生长阶段早施速效氮肥,促进分蘖早生快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幼穗发育阶段足施长效三元复合肥,促进幼穗分化发育(具有促花和保花双重作用),达到壮秆大穗;开花结实阶段巧施速效氮钾肥,促进灌浆结实,提高结实率和粒重。(4)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按模拟模型图所制定的肥水管理措施,在应用中可达到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等作用。

2定位模拟模型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2.1模型的应用方法定位模拟模型是一个外方内圆、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可视模型图。外边正方形4角分别表示产量构成的4种因素,内圆分别由4圈构成:外圈表示本田期生育时间;第2圈为不同生育阶段;第3圈包括不同生育阶段的组成要素;第4圈(功能区)由主要生育期和肥水管理措施等构成。模型的生育时间准确率在95%以上,应用时可从秧苗移栽期开始根据生育时间按图操作。如早造4月5日插秧,5天(4月10日)内施第1次分(促)蘖肥,10天(4月15日)内施第2次分(壮)蘖肥;20~25天(4月25~30日)开始露、晒田;插秧后35天左右(幼穗分化2期)施幼穗肥;插秧后约65天可施齐穗肥。在具体确定施肥时间时,应结合品种特性、生态条件和其他管理措施灵活运用。

2.2模型的应用效果

2.2.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4年晚造和2005年早造分别在潮州市潮安县官塘镇农科站进行。供试水稻品种(组合)早造为特优253,晚造为优Ⅰ3550。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试验小区面积113.4 m2,重复2次。试验设模型施肥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其中模型处理每667 m2施尿素20 kg(分蘖肥2次占80%,齐穗肥占20%)、三元复合肥20 kg(幼穗肥占100%)、氯化钾10 kg(齐穗肥占100%);常规处理每667 m2施尿素27 kg(分蘖肥2次占60%,幼穗肥2次占30%,齐穗肥占10%)、过磷酸钙20 kg (基肥占100%)、氯化钾15 kg(基肥占60%,幼穗肥2次占40%)。两种处理肥料各折合纯N 12 kg、P2O53 kg、K2O 8.5 kg。各小区四周筑土埂防串肥,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方法进行。插秧至成熟定点调查苗茎数和穗数,收获前每小区各取5株作室内考种,收获后各小区稻谷晒干称产量。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42-01

水稻直播工序简便,用工省,便于机械化播种。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农民易于掌握。近年来,宣州区大力推广直播稻一播全苗、化学除草、抗倒栽培等农业技术措施,在早稻和一季稻栽培上得到了普及。

直播稻在栽培上必须根据其群体大、个体小等生育特点,防止其前期滋生杂草、中期群体过大、后期易倒伏的特点,栽培过程中实行控制群体、促进个体、增加积累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是一项简便、高效的栽培模式。生产实践中要根据水稻直播栽培的特点,整田时精耕细作,平整地块,掌握好播种时期,一播全苗,浅水湿润灌溉,培育壮苗,氮、磷、钾肥合理使用,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防止后期倒伏,综合防除杂草,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是水稻直播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根据多年来宣州区水稻直播生产实践,现将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精耕细作,平整地块

全苗是水稻直播夺取高产的基础[1]。水稻直接播种的是催芽的稻谷,因此对整地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做到田平、泥溶。首先要精细整田;其次是在田块内以2.5~3.0 m按“川”字形和田块四周开好排水沟,同时达到药物化除不伤稻芽的要求[2]。

2 适期播种,一播全苗

适期播种是保证全苗和安全齐穗的关键措施[3]。选择适合宣州区的高产优质品种,早籼稻在常年旬平均气温稳定12 ℃以上即可播种,宣州区4月上旬,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播种量一季常规粳稻为60~75 kg/hm2,早籼稻为90 kg/hm2。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等方式,播后轻蹋谷入泥,视天气情况上浅水护芽或保持畦面湿润状态。播种时,要避开大风大雨天气,千万不可仓促播种[4]。

3 科学肥水管理

播种后至三叶期的肥水管理是保证全苗的关键。基肥宜采用全层施肥法,即结合稻田翻耕,将50%~60%的氮肥、100%的磷肥、50%的钾肥在耙田时一次性施入。苗期追肥要及早施用,四叶期前后进行追肥。中稻、单季稻和后期缺肥的早稻在拔节、抽穗期要适量追肥[5]。控制氮肥用量,特别是后期追肥要根据苗情长势适量施用氮肥,增加钾肥用量,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止倒伏效果。对浸种催芽的稻谷,播种后应保持田面湿润。早稻见芽后,如遇寒潮,宜灌浅水层保温护芽,至幼苗1叶1心时应结合早施“断奶肥”灌水[6]。

应采用浅水灌溉、分次烤田的方法。早期应进行浅水勤灌,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前进行排水晒田,烤田宜分次轻晒。分蘖期以浅水分蘖为主,待总茎蘖数达到计划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排水搁田,并多次轻搁,一般搁到田土不陷脚为止。孕穗至抽穗期间歇灌溉,以后常灌“跑马水”,干干湿湿[7]。

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监测与预警;大力推行现代植保新技术,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8]。

直播稻后期群体较大,田间通风透气差,易造成病虫危害,因此要全面推广统防统治。早稻用药以防治纹枯病为主,兼治螟虫。一季稻重点防治纹枯病[9]、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做到适时科学合理用药,降低病虫害损失,夺取水稻丰产丰收。

直播水稻的田间环境有利于杂草发生,其表现为出草早、草量多、时间长、威胁大。水稻化学除草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水稻高产栽培的成败。

直播稻田前期的秧苗覆盖率低,往往形成苗草齐生,造成严重草荒。目前化学除草是防除直播水稻杂草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前期除草,一般在播种后2~5 d内,选用35%丙草胺·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900~1 200 g/hm2,对水450~750 kg均匀喷雾。杂草生长以后,选用二氯喹啉酸防除稗草;稗草、千金子生长严重的田块,选用五氟磺草胺(稻杰)和氰氟草酯(千金)防除。

5 参考文献

[1] 吴爱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3):14.

[2] 胡林军.直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1999(3):17-18.

[3]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4]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5] 张康永.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6):16.

[6] 陈立荣,张冬民,叶守民.马铃薯、水稻复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78,80.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4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42-01

水稻直播工序简便,用工省,便于机械化播种。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农民易于掌握。近年来,宣州区大力推广直播稻一播全苗、化学除草、抗倒栽培等农业技术措施,在早稻和一季稻栽培上得到了普及。

直播稻在栽培上必须根据其群体大、个体小等生育特点,防止其前期滋生杂草、中期群体过大、后期易倒伏的特点,栽培过程中实行控制群体、促进个体、增加积累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是一项简便、高效的栽培模式。生产实践中要根据水稻直播栽培的特点,整田时精耕细作,平整地块,掌握好播种时期,一播全苗,浅水湿润灌溉,培育壮苗,氮、磷、钾肥合理使用,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防止后期倒伏,综合防除杂草,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是水稻直播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根据多年来宣州区水稻直播生产实践,现将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精耕细作,平整地块

全苗是水稻直播夺取高产的基础[1]。水稻直接播种的是催芽的稻谷,因此对整地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做到田平、泥溶。首先要精细整田;其次是在田块内以2.5~3.0 m按“川”字形和田块四周开好排水沟,同时达到药物化除不伤稻芽的要求[2]。

2 适期播种,一播全苗

适期播种是保证全苗和安全齐穗的关键措施[3]。选择适合宣州区的高产优质品种,早籼稻在常年旬平均气温稳定12 ℃以上即可播种,宣州区4月上旬,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播种量一季常规粳稻为60~75 kg/hm2,早籼稻为90 kg/hm2。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等方式,播后轻蹋谷入泥,视天气情况上浅水护芽或保持畦面湿润状态。播种时,要避开大风大雨天气,千万不可仓促播种[4]。

3 科学肥水管理

播种后至三叶期的肥水管理是保证全苗的关键。基肥宜采用全层施肥法,即结合稻田翻耕,将50%~60%的氮肥、100%的磷肥、50%的钾肥在耙田时一次性施入。苗期追肥要及早施用,四叶期前后进行追肥。中稻、单季稻和后期缺肥的早稻在拔节、抽穗期要适量追肥[5]。控制氮肥用量,特别是后期追肥要根据苗情长势适量施用氮肥,增加钾肥用量,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止倒伏效果。对浸种催芽的稻谷,播种后应保持田面湿润。早稻见芽后,如遇寒潮,宜灌浅水层保温护芽,至幼苗1叶1心时应结合早施“断奶肥”灌水[6]。

应采用浅水灌溉、分次烤田的方法。早期应进行浅水勤灌,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前进行排水晒田,烤田宜分次轻晒。分蘖期以浅水分蘖为主,待总茎蘖数达到计划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排水搁田,并多次轻搁,一般搁到田土不陷脚为止。孕穗至抽穗期间歇灌溉,以后常灌“跑马水”,干干湿湿[7]。

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监测与预警;大力推行现代植保新技术,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8]。

直播稻后期群体较大,田间通风透气差,易造成病虫危害,因此要全面推广统防统治。早稻用药以防治纹枯病为主,兼治螟虫。一季稻重点防治纹枯病[9]、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做到适时科学合理用药,降低病虫害损失,夺取水稻丰产丰收。

直播水稻的田间环境有利于杂草发生,其表现为出草早、草量多、时间长、威胁大。水稻化学除草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水稻高产栽培的成败。

直播稻田前期的秧苗覆盖率低,往往形成苗草齐生,造成严重草荒。目前化学除草是防除直播水稻杂草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前期除草,一般在播种后2~5 d内,选用35%丙草胺·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900~1 200 g/hm2,对水450~750 kg均匀喷雾。杂草生长以后,选用二氯喹啉酸防除稗草;稗草、千金子生长严重的田块,选用五氟磺草胺(稻杰)和氰氟草酯(千金)防除。

5 参考文献

[1] 吴爱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3):14.

[2] 胡林军.直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1999(3):17-18.

[3]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4]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5] 张康永.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6):16.

[6] 陈立荣,张冬民,叶守民.马铃薯、水稻复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78,80.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5

前言:为了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垦区400亿斤粮食的生产目标,为分局起到示范和带动标准化生产,检验科研技术成果,综合集成各种栽培措施,达到高产目标;目前垦区的一些高产创建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主要是因为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把叶龄模式理论以及器官通神理论作为指导基础,结合水稻驻京也的培育进程,水稻作物的长势以及叶色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诊断,对各生育期的灌溉、施肥、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掌控,从而保障了水稻作物的安全成熟,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本文将结合本场的实践经验,对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探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供试土壤地力指标

本试验于2014年在八五九农场,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多年老水田,有机质含量为3.76;PH值5.5;速效磷19ppm;速效钾143ppm;速效氮232ppm; 速效硅2100.1 ppm。5月插秧期、返青期气温高水稻生长较快;6月份分蘖期雨水较大,分蘖迟缓;7、8月温度高水稻长势良好。7月中、下旬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出现长时间低温多雾天气、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有一定影响,而且导致各个处理普遍发生细菌性褐斑病和褐变穗。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品种:龙粳31,主茎11片叶。

采用钵育摆栽技术、磁南偏西23.5度高光效栽培技术、施用有机肥、合理施肥模式、严格水层管理、增施叶面肥等栽培措施,力求达到高产目标900公斤/亩。面积不少于12亩地。

1.3取样及测定方法

全田随机抽取3点,每点1m2进行调查分析,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对株高、有效分蘖个数、无效分蘖个数及相应叶龄进程进行田间调查。同时对水稻的穗数、每穗立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对比分析。按此公式进行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85%。成熟时,全田实收进行测产,收获时,扣除边际1米,以避免边际效应,减少误差。

1.4 主要栽培技术

1.4.1育苗:气温稳定通过5℃,置床温度稳定通过13℃开始播种,每盘播芽种80-100g,采用钵盘稀播培育壮苗,按照旱育大苗方式育苗。

1.4.2插秧:气温稳定通过15℃开始插秧,带蘖插秧促早分蘖,密度9寸×3寸,密插,每穴7-10株,每平米保穗数700穗。

1.4.3施肥:每亩施用农家腐熟有机肥300kg,化肥总施用量氮、磷、钾总和每亩不低于30kg,其中氮肥16kg,磷肥6kg,钾肥12kg,其中氮肥按照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粒肥=2:3:1:2:2施入,磷肥和硅肥总量基肥100%施入,钾肥总量60%做基肥施入, 40%做穗肥在孕穗期施入,同时在孕穗期开始每5-7天茎叶喷施磷酸二氢钾+爱丰+喜耕田+硫酸锌叶面肥一次。

1.4.4灌溉:浅湿灌溉与间歇灌溉相结合,延长水线的长度,采用智能化控制灌溉,井水综合增温技术和排水循环利用技术,达到增加水温的目的。

1.4.5其他管理技术按照寒地水稻技术规程进行。

2 栽培技术措施

2.1 旱育稀植培育壮苗

合理稀植是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是增产的基本前提。根据设计,播量为100-120粒/dm2。苗期管理的原则是前期以保温为主,中期以控温为主,后期以炼苗为主。温度管理方面,播种至出苗期以保温为主;出苗至1.5叶期,温度控制在28℃,1.5~2.5叶期,温度控制在25℃;2.5~3.5叶期,温度控制在20℃.如超此温度几十通风炼苗,可在早晨7点以后接膜通风,通风口先大后小,下午3点以后盖膜保温。水分管理方面,要控制水分,促进根系发育。掌握“三看”,浇水必定浇透。插秧前一天,做好“三带”。

2.2 及时插秧、合理密植

根据多年栽培经验,5月15日-5月25日为水稻高产移栽期,结合我场5月份气温情况、所选地块土壤肥力情况以及计划产量,确定插秧时期为5月16日,结合高光效栽培模式,采用宽窄行人工摆栽方式,大垄40cm,小垄20 cm,株距10 cm,每穴一钵,7-10株/钵,达到平方米有效穗数800穗。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角度为磁南偏西23.5度,利用罗盘矫正角度。

3 结果与分析

3.1水稻生育期、叶龄调查

水稻各生育阶段时间以及叶龄调查情况,调查得出与往年相比,今年水稻生育期有所提前,大约提前7-9天左右。

3.2 田间测产

通过3点取样调查得出,亩产量分别为850.49Kg、795.41 Kg、804.63 Kg,平均亩产量为816.84 Kg。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27

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1.1 低叶龄移栽技术

插秧应严格控制在3.1~3.5叶龄之间。而60%的农户插秧的叶龄都在3.6~4.0之间,经试验及田间调查,这期间的秧龄第1叶节蘖芽缺失出现空位。对产量影响显著。在黑龙江省,水稻秧苗移栽的适宜时期为5月15―25日之间。但是,多数实验证明,若是在秧苗4.1~4.5叶时移栽,整体效果更好,且产量较高。在这之后,随着叶龄的增长,移栽效果和基本产量也会逐渐减少。但在大量田间生产实际调查,多数稻农这段叶龄移栽增产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 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而出现空位。后期出现的分蘖大部分为高位分蘖因穗小而减产。相对秧龄过大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秧苗移栽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温度,在晴热温暖的天气要进行早栽,而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并不利于秧苗的早发和分蘖,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适当延迟移栽时间。

1.2 少插稀植移植技术

少插稀植移植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针对个体生长发育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确保根种植空间符合要求,要严格控制播种量,播种量每盘不得超过100g。水稻的分蘖能力会随着单位播种量、移植密度减少而增强,这就需要种植人员适当的延长分蘖期。通过相关实验可得,在种植水稻过程中,要想实现高产栽培的目标,就要保障栽植密度在30cm×14cm左右,约为每穴3~5株,在移栽过程中,植株密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技术人员针对不同品种的特征和分蘖能力等信息进行集中管控[1]。要结合黑龙江省当地实际情况,灵活的掌握相关措施和合理化判定标准。

1.3 浅湿灌溉技术

浅湿灌溉技术的应用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土壤的透气性,确保根系能实现有效的生长发育,要求在平整的地面进行移栽,并且保证灌溉和农事操作之间能建立有效的系统化管控结构。在移栽操作的前一天,种植人员要对田间的废水进行基础处理,并且在深度约为3cm左右时,要进行水层管控。在植株分蘖期,要有效保证田间的湿润程度,维护根系生长所需水分,并根据水稻秧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实施水肥,保证灌浆操作中自然降水调节方式的应用模型贴合实际需求。

1.4 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在水稻种植期间增施有机肥,腐熟为最佳,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实际结构,并且强化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秧苗根系的有效生长,也要施加足够的基肥。要积极落实病虫害防治技术,利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能有效提升秧苗的抗病能力,提高秧苗根系的发达程度,进一步抑制杂草的生长。田间杂草约为8株/m2左右,依据杂草种类配以相应杂草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建构有效的清除计划已取得良好效果。

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2.1 积极落实舆论宣传机制

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地方农技人员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建构完整的宣传路径,提高整体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同时,切实维护技术结构的有效性,保证宣传工作和舆论的导向性价值。在黑龙江省绥化区,要以合理利用耕作经验和强化栽培技术认知为基础,升级稻农对于种植措施的信任度,进一步优化整体管控机制和管理项目的实际效果。

2.2 积极建构指导机制

在实际项目管控措施中,指导机制是最基本的管控层级,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建构更加有效的控制模型。相关管理单位要积极落实宣传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组织稻农集中接受和听取高产水稻种植技术课程,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专业培训人员要集中强化稻农的技术认知,并对新型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细致指导。除此之外,农技部门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构有效的技术培训项目,提高稻农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提升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际效果,为稻农谋取更大的利益。

3 结束语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大米便成了重要的农作物。有机水稻是无污染、无公害、健康饮食理念下的产物,在生长环境、技术方面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生产环境要求必须达到“AA”级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标准,产地周边5km以内无污染,在生长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结合采用种养、维持生态环境系统的持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农业生长过程模式。为了保证质量,必须根据有机稻的生长特点,注意从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

1精细选地

对有机水稻而言,最重要的是选择田块,环境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空气、水质都要符合国家标准;远离工业污染、矿区污染、城区污染、生活垃圾场等;并采取秸秆还田技术,田间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和深浅耕翻耕作等措施,活化土壤耕层,为有机水稻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在实践中,应当选择条件好的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机质量高、水温水质良好、杂草少并阳光充足的田块,有机稻田和常规种植稻田之间要有缓冲带,田块四周不允许有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符合以上条件的田块才能适合有机水稻的种植栽培。

2选种育苗

种子在育苗前一定要严格筛选,尽量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等优质高产的水稻优良品种,选择经过认证达标、同时经过转换的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纯、净度在99%以上,含水量14%以下,通过穗选,连续两年的有机栽培获得有机稻种,盘育秧每667m2芽米4.0kg,晴天中晒种2~3d即可。常规浸种方法: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将稻种摊晒2~3d,勤翻动。用20%的盐水浸种,在稻种浸泡时用2mL浸种灵对水10kg左右,浸6kg的稻种,为了不影响质量,可随时用鸡蛋测定盐水浓度,陆续补充浓盐水,浸泡大概4~5d,捞出后晒干恒温30~32℃进行催芽,而露白的种植放可播种。

3适龄移栽

有机水稻移栽的最佳时期为5月中下旬,秧龄在35d左右。栽插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提前对大田进行深翻整田,去除杂草,然后进行机械破碎过细筛。清除杂草之后,打碎坷垃、整平压实四周。大田整理完毕后,待气温稳定超过12℃时即可插秧。开始栽插时,尽量做到边起秧、边插秧,田间种植要求密度合理,以确保秧苗的质量,插秧要求做到“浅插、直插、匀插、稳插”,若发现有缺苗现象,须及时补栽。土壤肥沃度较高施肥量大的田块,选用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穗型较大等抗倒性、抗寒性及抗病性强的为宜,每穴基本苗3~4株,每667m2基本苗6万~7万;常规稻每穴栽插4~6株,每667m2基本苗8万~12万,插秧后要及时查田补苗。

4合理科学施肥

由于不能使用化学性农药、化肥,而农家肥肥效释放缓慢、又往往短缺,水稻分蘖能力明显下降,因此插秧密度应比常规适当加大。在提高有机稻的米质质量的前提下,不仅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结合采用种养、维持生态环境系统的持续,采用方法最好以作物秸秆、家禽粪肥、菜籽饼等有机生物肥料为田块的主要肥料来源。注意:不能在温度过高时施肥,会破坏肥效。而施肥贯穿水稻成长的全过程,肥料的选择和施肥的时间等保证水稻有机质的重要一个方面[1]。在插秧之前施的叫做基肥,水稻秧苗期间使用腐熟饼肥50kg/667m2,促分蘖早生,在移栽后7d左右追施100kg的菜籽饼作为分蘖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注意在水稻的整个种植过程中不能施化肥,并且施底肥要优质量足。

5本田灌溉

水稻是喜水性粮食作物,合理灌溉对水稻的生长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有机水稻必须采取洁水灌溉,绝不能用生活污水、工业用水灌田,在水层管理上,使用科学用灌溉要注意以浅为主,水稻移栽至返青前灌苗2/3的水层,抚苗护苗。有效分蘖期在插秧至6月中下旬前灌3~4cm浅水,增温保蘖、早生快发,若长势过旺,叶色浓绿且没有草荒为害则排水晒田。在孕穗至抽穗前,灌10cm活水,减数分裂期,遇低温时灌深水护胎;灌活水,蜡熟期开始间歇灌水,保持大田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洼地可适当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适当晚排水。通过科学有效的用水栽培方法,促进水稻早分蘖、早封行,适时晒田,以苗压草来控制杂草丛生促进水稻的生长。后期如气温降低时,采取深水护胎,这是预防遇低温时紧急措施。

6病虫草害防治措施

在草害的防治上有机水稻在除草时不能喷洒化学性除草剂,应采用人工或机化拔除的方法来拔除耕翻遗留下来的杂草,在泡田后和耙地时,在下水口出和下风处打捞菌核,在田间发生稻瘟病时要及时拔除,特别是针对双穗雀等恶性杂草,必须多次人工拔除,同时加强稻田四边(田边、沟边、路边、渠边)杂草的防除。在病虫害的防治上要以农业措施和预防为主。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消灭病菌,加强栽培管理。5月下旬可排水晒田,防止潜叶蝇成虫田内产卵,通过适时搁田、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灌溉等措施促使植株的抗性,改善病虫害的发生。遇有稻曲病时,可采用井冈霉素防治,通常喷药两次,间隔10d左右[2]。此外在遇飞虫危害时,可利用高科技电子装置产品来捕杀、控制虫害发生。

7收获及储藏办法

7.1收获注意田间情况,淘汰田间倒伏、感病虫害的植株,防止霉变虫食稻谷混入。当田间的稻穗达到蜡熟中后期,90%谷粒变为金黄色,穗枝梗变黄时为最佳收获期。严禁在道路上晾晒、不宜长期曝晒、选好场地、选好铺垫物,防止碎米率增加和品质下降。7.2加工稻谷水分达到15%时加工,加工时各个程序要严格把关,禁止使用添加剂。7.3储藏温度控制在16℃以下,在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设施的仓库妥善保管储藏;仓库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有明显有机食品标识;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放,严禁使用化学物质防虫、防鼠和防变,杜绝二次污染。让有机米的质量有所保证,不影响经济效益。

8结语

由于市场需求,发展有机水稻是农作物的重要种植,在有机水稻栽培技术中,从选种、育苗、栽植、肥水管理、防病防虫、收割等整个流程中都必须避免含有化学成分农药、肥料的使用,不然在产量上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而有机水稻的生产成本也是比较高的,目前有一种光合生物有机肥,该肥料集有机肥、微生物肥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肥料。在水稻收割后,种足绿肥,以培肥土壤,减少来年的有机肥量,降低成本。在此同时,还要加大研究力度,所以一定要增强农民对有机水稻栽培技术的知识的提高。只有注重健康、合理膳食、保护农业环境,才能生产出高营养、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才能让有机水稻为更多的人带来营养与健康。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如何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稳定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成为众多水稻主产国的重点目标,而目前田间管理包括栽培方式、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栽培方式的改变往往会影响病虫的发展,对于病虫的发展,怎样才能尽量减少病虫危害现如今也是很重要的。

一、对近10多年水稻栽培方式的转变分析

在2000年以前,水稻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手栽,大概85%以上的水稻都是采用手栽的培养方式来培育的,而在21世纪之后,科技发达了,随着机械化农业的进步,手栽稻的面积逐渐下降,特别是2005年以来,手栽面积迅速下降,近几年大部分水稻的栽培方式改为机插。

二、影响水稻病虫的产生的分析

2.1水稻栽培方式带来的影响。水稻培养方式由手栽方式渐渐的向机插方式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其他种类的栽培方式,也就是很多不同的地方栽培方式是不同的;水稻的生育期普遍推迟了,像麦套稻、直播稻生育期要比普通的手栽稻推迟10到15个小时,这种推迟期的变化,在前期不利于灰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等内源性害虫的发生,在后期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两迁害虫滞留为害,这两迁的害虫世代的增加,以至于危害水稻的时间就会增加,但同时有利于稻曲病发生。对于直播稻田落谷前大部分不进行浸种处理,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2分析对内源性螟虫的影响。对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一些山区仍然偏重发生,三化螟的发展程度也在逐年下降。下降的原因:一代螟虫无适生寄主,在整个市里手栽稻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手栽稻落谷早,一般在5月初落谷,而机插秧或直播稻要到5月中下旬或6月初落谷,一代螟虫没有适生田块;水稻易感期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了,机插秧或直播稻比常规手栽稻晚了7到10个小时,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在近几年水稻病毒病发生较重,秧田多次用药压低传毒媒介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且水稻是三化螟的唯一寄主,而二化螟寄主除了水稻外,田边杂草、玉米往往都是它们的寄主。

2.3分析对两迁害虫的影响。发生期延长,为害的世代增加了。在2000年以前这些两迁害虫在8到9月份就陆续回迁了,而2000年以后,由于轻简栽培面积大,水稻生育期普遍推迟,食疗条件有利,所以尽管在9月底到10月份初,这些两迁害虫还是滞留在这里,导致形成了危害。

2.4分析对纹枯病的影响。水稻的纹枯病在水稻产业上是常发重发病害。直播稻和手栽稻相比较,前期苗小、空间大、屏蔽度低、纹枯病发生的几率小,在后期由于基本苗多、密度高、透风透光条件差,直播稻纹枯病重于手栽、机插稻等其他栽培方式。

2.5分析对灰飞虱和水稻病毒的影响。水稻病毒总体呈下降趋势。对于水稻病毒病主要有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轻简栽培方式不利于灰飞虱和病毒病的发生。因为轻简栽培方式的播种期推迟,水稻易感病生育期错过了一代灰飞虱迁入传毒高峰期,加之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于条纹叶枯病近年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在手栽稻为主的山区。因为在生产上没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近年黑条矮缩病在山区明显加重。通过大量的调查不同栽培方案下秧田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轻简栽培方式使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轻于常规水育秧田,而对于在山区,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在后山的比例较大,主要因为后山区主要是手栽稻区,在5月份初九大面积落谷育秧,秧苗感病期遇上灰飞虱成虫迁入高峰期。即使在丘陵重发区,直播稻、机插稻发病也较轻。

2.6分析对稻曲病的影响。稻曲病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遇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而多种栽培方式的并存,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在栽培方式多样化之后,生育期参差不齐,水稻破口抽穗期从8月上旬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导致部分水稻的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已成为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近几年稻曲病呈加重发生趋势,直播稻播种量高、基本苗多、密度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稻曲病发生,从而不利于水稻的生产。

三、对水稻栽培方式演变所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实际上对病虫发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水稻栽培方式的变化是必要的,即使有危害也要进行变化,对于新时期栽培方式变化带来的病虫发生特点、发生的规律有所变化的现状,需要想出适合的办法来应对产生的后果,以达到对水稻生产率的最小影响,加强研究,对于应对措施,主要有:

3.1对基础进行研究,加强测报。在调查的时候,要注意扩大调查的面积,增加调查点,及时掌握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病虫发生动态,从基础开始研究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实时分类指导防止提供准确的数据。认真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病虫发生的研究,对水稻病虫的治理与管理也要做深入的研究,多利用科学方法来对病虫进行有效的防治。

3.2在政策和技术上进行指导。对于政府部门,一定要对水稻农业发展方面重视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商品化的集中育供秧、机插秧补贴和推进力度,可以试着以乡村为单位统一进行育种、统一进行供秧、统一进行机插,通过行政措施对农民进行科学引导,最终实现科学种田。在现如今,水稻的品种多,栽培的方式也较为复杂,随着培育方式的改变生育期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适应变化,对于技术部门一定要从基础抓起,坚固每个细节,在技术上正确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不同情况一定要做好分地区、分方式、分播期的分类指导,减少农民不懂药而乱用药的发生,对于指导一定要科学合理,来的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加强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对于水稻农业一定要加强重视,做好为农民提供水稻从种植到收取的全程综合服务,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药剂浸种、统一播期、统一秧池无纺布覆盖和统一机插,使秧苗素质一致、生育期一致、病虫发生一致,可以有利于统一用药,更好的控制病虫害。

四、结语

对于目前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水稻栽培方式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病虫害一定会存在,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水稻加大生产量,必须对水稻发展变化按时进行调查,并不断改进,这样才更利于水稻产业的发展。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9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010-03

随着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贵池区水稻机械化栽插也得到迅猛发展。水稻机械化移栽操作对于秧龄、秧苗形态和素质均有着更高的要求,以前各地在单季稻秧苗素质方面的研究较多,总结为机插秧苗指标为:秧龄15~20 d,叶龄3.5~4.0叶,苗高15~20 cm,秧苗茎基部壮实[1-5]。而贵池区处于安徽北缘双季稻区,早稻育秧期间温度低,且倒春寒频繁发生,对机插早稻秧龄、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主要针对机插的机型播量、栽培方式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等方面有部分研究[6-7]。

笔者主要从早稻不同育秧方式(旱育和水育)、不同秧龄等方面,分别采取机械栽插和手工栽插方式,研究对水稻产量、叶龄、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对于安徽省北缘双季稻区全程实行机械化栽插提供一些理论支持。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池州市贵池区观前圩(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进行,试验地土壤属于潜育型水稻土,沙泥田土种,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前土壤(耕层20 cm)含有机质32.1 g/kg,碱解氮165.7 mg/kg,有效磷10.3 mg/kg,速效钾112.7 mg/kg,pH值6.1,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1 ℃,年降水量1 400~1 700 mm。供试作物为早稻,品种为早籼7099。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旱育秧龄25 d机插(A)、水育秧龄25 d机插(B)、旱育秧龄25 d手栽(C)、水育秧龄25 d手栽(D)、旱育秧龄20 d机插(E)、水育秧龄20 d机插(F)、旱育秧龄20 d手栽(G)、水育秧龄20 d手栽(H)。小区面积为60 m2(4 m×15 m),随机区组设计[1-3],3次重复,各小区间走道为40 cm,重复间走道为50 cm。各处理间肥水管理一致。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4年3―7月实施。育秧均在育秧大棚中进行,第1批播种时间为3月30日,第2批播种时间为4月4日,机插播种均在井关THK-3017KC机上实行,育秧基质均为营养土,播量均为芽谷130 g/盘,手栽秧播种密度均为150 g/m2,旱育秧大棚管理为摆盘时沟内灌水,秧苗现青后缺水实行人工喷雾,水育秧大棚保持沟内灌水,直至栽插前2~3 d断水。统一于4月24日栽插,插秧机为井关PZ-60型,机插行株距30.0 cm×11.5 cm,手栽行株距19.6 cm×17.4 cm,为保证栽插基本苗,于栽后第2天进行查漏补缺。大田肥水管理为基施45%复合肥450 kg/hm2、尿素112.5 kg/hm2,5月2日拌优草龙除草剂、施尿素37.5 kg/hm2,5月25日施尿素60 kg/hm2、氯化钾60 kg/hm2;水浆管理采取湿润分蘖、分次烤田、有水孕穗、浅水抽穗、湿润灌浆至结束的方式;5月20日防治二化螟,6月11日防治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4-6]。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移栽当天(4月24日)机插秧每个处理取生长均匀的3个秧盘,每个秧盘取10 cm×10 cm面积的秧苗,考察单位成苗数、秧苗整齐度(以各处理群体的平均株高为基准,将秧苗株高在平均值的±20%范围的苗划为标准苗,高度高于平均值20%的苗和低于平均值 20%的苗分别划为大苗和小苗,统计各种苗在群体的比例)。机插及手栽秧每处理取50株秧苗考察秧苗苗高、第一鞘叶高度、茎基宽、叶龄、根数。烘干后测定地上部干质量及根量。秧苗栽插后主要调查返青期、败苗率、分蘖动态、关键生育期、叶龄及水稻成熟后每个处理取 20 穴稻株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并进行小区测产及实收。

1.5 数据处理

各处理试验数据在DPS7.05软件及Microsoft Excel 2003上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水稻秧苗素质的好坏对水稻栽后的管理及产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旱育方式能较好地提高秧苗的素质。由表1可知,大棚旱育秧苗均表现为根多、苗重、第一叶鞘高度低,根冠比高,出叶速度较水育秧慢。从秧龄上看,25 d秧龄的早稻秧苗素质均强于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在栽插标准上25 d秧龄的水育、旱育秧及20 d的水育秧均能满足机插的要求。

2.2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大田茎蘖动态的影响

分蘖动态曲线图1、图2表明,25 d秧龄的早稻大田茎蘖动态:从栽插方式上分析,手栽秧比机插秧分蘖快,高峰苗比机插秧早5~7 d,且大田群体茎蘖苗比机插秧多70.8万株/hm2;从育秧方式上分析,旱育秧分蘖均比水育秧早,水育手栽秧高峰苗比旱育秧推迟5 d左右,且群体大于旱育秧方式,机插旱育秧分蘖比机插水育秧分蘖早、快且群体高于水育秧,后期分蘖消亡也比水育秧慢。

20 d秧龄由于秧龄短,叶龄小,栽后前期受温度影响比25 d秧龄大,分蘖速度慢,但温度上升后,分蘖速度快于25 d秧龄,大田茎蘖高峰苗高于25 d秧龄54万~108万株/hm2。但旱育方式及栽插方式对早稻大田茎蘖的影响均与25 d秧龄相近。

2.3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叶龄的影响

由表2可知,育秧措施及秧龄长短对早稻叶片总数无影响,但对早稻同一时间叶龄却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从育秧方式上看,旱育秧在苗床上的叶龄小于水育秧,其中,机插旱育(25、20 d秧龄)叶龄比机插水育秧叶龄分别减少了0.4、0.2叶,旱育手栽比水育手栽秧减少0.7、0.2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旱育措施胁迫秧苗水分吸收,促进水稻地下部分生长,根系发达,地上部分生长相对较慢。栽后,由于旱育秧受水胁迫解除,生长速度加快,叶龄(出叶速度)增长反而快于水育秧,到生长后期,水稻叶龄也趋相同。从栽插方式上看,由于手工栽插,秧苗机械受损轻,缓苗期短,水稻生长相对较快,叶龄也相对较大。从秧龄上分析,20 d秧龄由于播种推迟,前期叶龄较小,栽后受温度的影响,水稻叶龄逐渐与25 d秧龄之叶龄接近,至6月9日(孕穗期),两者机插水育秧的叶龄持平。

2.4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3可知,从育秧方式分析:育秧方式对早稻全生育期没有影响,但各生育阶段表现不一样,如25 d秧龄中机插旱育与机插水育相比较,移栽期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延长2 d,始穗至齐穗期延长1 d,齐穗至灌浆期缩短1 d,但全生育期相比较无差距,20 d秧龄的也有类似规律;从栽插方式上比较,机插秧均比手栽秧的全生育期延长2~3 d,其中25 d秧龄延长3 d,20 d秧龄延长2 d,从秧龄分析:25 d秧龄全生育期比20 d秧龄全生育期延长4~5 d,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播种时间提前受前期低温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生育后期温度较高逼熟而致。

2.5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栽插方式、育秧方式及秧龄对早稻株高影响不大,对早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对产量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从育秧措施进行比较,旱育较水育的产量增产1.2%~14.3%;从栽插方式进行比较,机插较手栽方式增产0.2%~13.1%(除20 d机插秧外)。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区组间差异不明显,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土壤肥力无差异,表明引起产量差异的原因是处理间形成的。再进行新复极差分析,25 d旱育机插产量最高与25 d水育机插差异不明显,但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呈极显著,结果表明在早稻生产上,秧龄25 d采取旱育机插或水育机插均能取得较高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旱育措施能够培育壮秧,延长秧龄弹性,提高产量。本研究中通过旱育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插盘育秧苗素质、增加根冠比,并且25 d秧龄的秧苗素质明显优于20 d秧龄的,增产幅度为6.3%。在短秧龄中,旱育机插盘秧比水育机插盘秧的分蘖快、有效穗数增多,产量增幅达到14.3%,本研究也表明应用中熟偏迟品种,适当提前播种,延长秧龄,可以提高产量,这也是安徽北缘双季稻区实现机插秧创高产的关键技术点。而目前,农户在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方式中主要采取水育秧为主,其原因是由于旱育秧前期操作繁琐,后期补水多,用工相对较多,农户不愿意采取旱育秧。目前,部分农户在工厂化育秧的苗床选择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苗床秋季不培肥,苗床临时采用水稻田或生地,而不是熟田或熟地,土壤通透性差,保水能力弱。因此,在选择好苗床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育秧大棚苗床的管理及培肥工作。

早稻机插增产显著。本研究中,在栽培密度相近的情况下,机插方式较手栽方式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及粒重,从而增加了产量。由于受农业劳动力的制约,人工栽插时水稻移栽密度大幅下降,一般早稻栽培密度24万~27万穴/hm2,而机械栽插最多能够达到33.3万穴/hm2,有力地保障了大田基本苗,因此采取机插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

早稻机插方式延长了水稻全生育期。本研究中通过统一播期、统一秧龄并分别采取早稻机插与手工栽插的试验方式,表明早稻机插延长了水稻全生育期2~3 d,与唐海明等[7]早稻机插延长全生育期结果相近。

4 参考文献

[1] 薛艳风,于惠林.2000年水稻机插秧试验小范中有关技术问题初探[J].江苏农机化,2001(6):16-18.

[2] 沈建辉,曹卫星,朱庆森,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7-9.

[3] 李世峰,刘蓉蓉,吴九林.不同播量与移栽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8(1):71-74.

[4] 徐光良,马荣荣,舒巧云,等.杂交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初报[J].杂交稻,2001,16(2):31-32.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0

中图分类号 S511.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59-01

水稻机插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是一项节本、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它解决了多年来水稻人工栽插这一原始的劳作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必然选择。目前白湖水稻机插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5%以上,随着机插秧技术的不断完善,近2年来,单产水平有所提升,已稳定在7 500 kg/hm2左右,但与江浙先进地区相比,产量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之一是白湖圩区水稻机插后,不能做到壮苗早发、足发,即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期前,总茎蘖数达不到预期穗数苗。为此,对影响机插后秧苗早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1 机插后秧苗不能早发的原因分析

1.1 机播塑盘育秧落籽量大

由于是小苗移栽,塑盘中种子密度大,秧苗低位分蘖芽发育受抑制,正常情况下,三至四叶期移栽,往往到六至七叶期才开始分蘖,如移栽过迟,不仅不分蘖,而且易僵苗、死苗,这是机插秧不能早生快发的根本原因。

1.2 栽插偏深

机插秧栽插深度以2~3 cm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立苗,又有利于低位分蘖早发,而实际生产中,由于整田质量或沉实时间不够或插秧机调整不到位,造成机插秧苗偏深,经常出现栽插深度为5~7 cm的田块,使秧苗分蘖节位生长到地表需要一段时间,一般分蘖要推迟1~2个叶龄,这是机械插秧不能实现早发的重要原因。

1.3 机械损伤

机插秧秧苗小,机插时,根系拉开、断裂而受伤造成根系弱,如果秧块不标准,还会打断秧的茎叶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机插小苗与人工大秧相比,缓苗期长4 d以上,这是机械插秧不能实现早发的又一重要原因[1]。

1.4 整田和栽插质量难保证

机插过程中要求水层深度1~3 cm,这样既有利于清洗秧爪,不漂、不倒、不空插,又具有防高温、煮苗的效果,但由于大面积生产田块较大,平整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标准,田面常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从而影响栽插质量,这是机械插秧不能实现早发的直接原因。

1.5 田管措施不到位

一是栽插后到返青期旱涝同时存在,出现高处的秧苗被晒,低处的被淹,秧苗成苗率下降,有的田块栽后长时间淹水,根系活力差;二是栽后10 d左右没有及时施提苗肥,影响长叶分蘖;三是植保药害,如前茬小麦及当季水稻化除药剂抑制、病虫防治不及时造成的危害、施药不均匀产生的药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秧苗早发。

1.6 育秧不规范

机插秧苗一般要求播种量适宜,出苗均匀一致,秧龄15~20 d,苗高12~18 cm,盘根好,基茎大于2 mm。但在生产中,往往不能做到高温催芽,谷芽大小不一[2];秧盘盖土不匀,出秧苗先后不一;壮秧剂不足不匀,秧苗肥瘦高矮不一;秧盘落籽不匀,出苗稀疏不一;底土厚度不够,秧块走形,加之秧田管理措施不到位,不能适时栽插,秧苗素质下降等,最终育成的秧块不能完全符合机插要求,从而严重影响栽后早发。

1.7 其他因素影响

一是品种因素。品种的分蘖特性不同,有的分蘖力较弱,同时种子质量与壮苗早发关系密切。种子纯度不高、籽粒不饱满,难以形成壮苗,影响早发。二是白湖土壤质地较差,以灰泥湖土为主,养分状况不均衡,土壤比重大,属中下等土质,土壤pH值为6.16,偏酸。秧苗栽插后早发的条件不是很好。栽后如管理措施跟不上,很难实现早发。三是早春阶段砂性土壤早晚温差大,不利于早栽发苗。遇阴雨或高温天气,会形成冷害僵苗或失水死苗,更不利于早发。四是育秧计划不周,播种过迟,秧苗栽后不能早发、足发等。

2 预防措施

2.1 选用优质良种

首先要选用优质高产良种,其次要加强选种,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第三要防止品种混杂,纯度要高。

2.2 育出标准秧块

要按照机塑盘育秧的要求,从浸种催芽、营养土的备制、壮秧剂的搅拌、秧盘的用种量到秧田的管理均要规范操作管理,力争培育出“齐、匀、壮”的标准化壮秧,保证机插秧后田间群体的均衡性、一致性。并做到适时移栽,不栽过龄秧,减少机械损伤,缩短缓苗期。

2.3 选择先进高效的农机具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机现代化,要逐步形成先进高效农机具的自主拥有、其他小型农机具雇用为辅的局面,同时增加机械力量,以保证农田作业的进度和质量。做到田面高差不超过3 cm,并根据田块的走势,打足打牢仔埂,寸水基本全田到。及早整田,机插前有2~3 d以上沉实的时间。同时,机插时通过调整机械适宜栽插深度,提高大田整体栽插质量,缩短栽插周期,保证秧苗栽后能均衡生长,早生快发。

2.4 栽后科学管理

由于水稻机插秧龄短,秧苗小,基本苗较手插多,田间水层要求浅,若不注意加强栽后田管,则难以早发高产。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栽足基本苗;二是管好栽后20 d田水,即浅水栽秧为立苗;栽后第2天开始保持瓜皮水到化除止为促根,若遇高温低温可短时间灌深水,降温或保温;化除5~7 d后立即放水排毒;栽后20 d左右覆浅水施肥,以促蘖早发[3]。当田间苗数达预定穗数苗时,及时放干田水,搁田控蘖,当四周开小裂时再覆水;三是栽后10 d左右,施尿素120~150 kg/hm2以促早生快发;四是尽量不栽不足龄或超龄或素质太差的秧苗;五是因为秧苗小,缓苗期长,行间封闭延迟,水层较浅有利于杂草滋生,所以一般栽后10~15 d进行化除,可结合施第1遍分蘖肥进行。

2.5 合理茬口适时播栽

一是根据水稻品种的光温特性,合理安排播期,一般籼型品种可适当早播,粳糯品种适当迟播,要避免因抢早播种,而遇早春气候变化造成早栽不能早发,也要避免过迟,光热不足导致发苗不够;二是质地黏性强的土壤,如马肝土,早晚温差变化小,可适当安排早插。移栽时秧龄以3~4叶龄为宜,尽量不超过4叶龄,以保证有足够的分蘖叶龄。

2.6 应用微肥激素

微肥激素不仅具有促叶、长根、生蘖的作用,而且还有提高作物抗寒、抗旱等抗逆性和抗药害能力的显著效果,因此应大力推广[4]。如“新美洲星”既是营养液又是调节剂,还有杀菌作用,是一种有机无机矿化技术产品,用来浸种、拌种、喷施等,可大大提高秧苗的素质,有利于栽后早发。

2.7 实施补救措施

对苗情素质偏差或受害的秧苗,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或降低受害的程度,促苗情转化升级。一是喷施植物激素或微肥;二是追施速效肥料,依照水稻生长规律,适当增施肥料;三是对药害等因素引起的僵苗,反复进行2~3次洗田,能有效减轻药害。

2.8 改良土壤

秧苗栽后能否早发,土壤肥力高低是基础。因为水稻80%以上的养分来自于土壤,因此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关键。一是要充分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大田,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二是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三是作物秸秆要切碎还田,提高肥力;四是其他适当措施,如施用微肥、合理布局及轮作换茬等。

3 参考文献

[1] 吴万明.水稻的“早发中控后健”肥水管理方法[J].云南农业,1995(4):7-8.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1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20-02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在邳州市呈加重发生的趋势,发病面积由2009年的1 000 hm2急增为2010年的6 666.7 hm2,2年来共损失水稻超过800 t,对该市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在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工作中,由于多采用化学防治,存在多次用药成本高、防效差、对环境污染大等缺点。为更好地协调运用各项农业栽培措施控制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为害,完善其综合防治技术,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笔者于2011年进行了不同水稻品种、播栽期、栽培方式等农业栽培措施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试验表明综合运用适当的农业栽培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并具有成本低、污染少等优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区设在灰飞虱虫量高、2010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的邳州市八路镇香埠村,前茬作物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分别为Ⅱ优明86、Ⅱ优118、Ⅱ优21、Ⅱ优084、冈优3551、徐稻4号、连粳7号、盐粳7号、武运粳21。

1.2 试验方法

1.2.1 水稻不同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试验设8个品种处理,除Ⅱ优084品种外,其余品种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播种期与当地大面积的播期相同,为2011年5月5日,采用常规的水育秧方式,每个品种的秧田面积约7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全部分别手工移入本田,每小区本田面积约70 m2。水稻秧田至拔节前均不使用对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有防效的药剂,其他病虫防治及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均与大面积生产一致。

1.2.2 水稻不同播种期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播期处理,分别为2011年5月5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6月5日、6月15日(旱直播)。每个处理秧田面积约7 m2﹙其中旱直播70 m2﹚,3次重复,共18个小区,25 d后分别手工移入本田,本田面积约70 m2,试验水稻品种为Ⅱ优118。水稻秧田至拔节前均不使用对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有防效的药剂,其他病虫防治及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均与大面积生产一致。

1.2.3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试验设6个栽培方式处理,分别为常规水育秧手栽、旱育秧人工手栽、塑盘育秧小苗抛栽、水直播、旱直播、机插秧等。各个处理中,水直播与旱直播的播期均为6月15日,其余各处理的播期为5月20日。水直播与旱直播的2个处理的面积分别约为70 m2;常规水育秧手栽、旱育秧人工手栽、塑盘育秧小苗抛栽3个处理的秧田面积约为7 m2,25 d左右后全部分别手工、抛栽移入本田,本田面积约为70 m2;机插秧的处理面积约为300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试验水稻品种为Ⅱ优084。水稻秧田至拔节前均不使用对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有防效的药剂,其他病虫防治及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均与大面积生产一致[1-2]。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分别在水稻移栽前(6月15日)、水稻分蘖盛期(7月13日)、病害显症高峰期(7月28日)调查1次,记载各处理发病情况。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秧田每点查0.1 m2,本田每点查5穴,记载病穴率、病株率[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不同水稻品种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见表1。由表1可知,8个处理均有黑条矮缩病发生,不同水稻品种的发病程度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籼稻品种的发病程度很重,而粳稻品种的发病程度相对较轻。

2.2 不同播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不同播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见表2。由表2可知,同一水稻品种的秧苗,播种早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明显重于播种晚的。播种期为5月5日的秧田在水稻移栽前,秧苗就有黑条矮缩病零星发生。在7月13日其病穴率、病株率分别达到了61.9%、47.7%,分别比5月10日、20日播种的秧苗病穴率提高7.9、46.6个百分点,病株率提高12.1、37.7个百分点。7月28日调查,也表现出播种时间越早,发病程度越重的趋势。在5月30日至6月15日播种的3个处理发病较轻,原因可能是该时期避开了麦田灰飞虱向秧田迁移的高峰,田间的灰飞虱数量低,相应地减少了传毒的几率,表现出播种越迟,发病程度越轻。播期推迟到到5月30日以后,对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超过96%。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采用水育秧手栽的方式,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重,而塑盘育秧小苗抛栽的方式发病程度较轻,其他栽培方式则未见发病。采取水育秧手栽方式的发病程度较重,而采取旱育秧人工手栽、塑盘育秧抛栽的方式发病程度轻;机插秧、水直播处理未见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6种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由重到轻为:水育秧手栽>塑盘育秧抛栽>旱育秧人工手栽>机插秧>旱直播或水直播。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有较大差异,在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地区建议压缩杂交稻种植面积,适当扩大种植粳稻面积,在品种上可选用相对耐病的盐粳7号、连粳7号、徐稻4号等粳稻品种。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推迟播期避虫控病效果较为显著。根据当地水稻生产实际,适当推迟播期,一般手栽稻可在5月20日以后播种,但不能超过5月30日,并选择生长期限短的品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灰飞虱的传毒危害,以达到避虫控病目的。应大力推广机插秧、旱育秧、塑盘育秧等水稻育秧方式,逐步减少水育秧的面积,能显著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起到明显的控病作用,应成为今后主要综合防治措施之一[5-6]。

4 参考文献

[1] 牟宗顺,邵长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技术[J].种业导刊,2012(9):22.

[2] 徐小兰,丁桂珍,胡莲凤,等.水稻条纹叶枯病与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95.

[3] 王企銮,罗军.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05.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2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98-01

1 古登乡基本情况

古登乡位于泸水县北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相邻,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毗邻,北接洛本桌白族乡,南连称杆乡,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乡。境内山岭罗列,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气候因海拔差异,高低错落,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有3831户1456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4户14065人,耕地面积16249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其中水稻10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8%。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

通过泸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上江乡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后,98年开始在古登乡进行推广,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900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88.23%,平均单产为465千克,较常规育种和栽培(对照)平均单产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长幅度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场价3.00元计算,亩增加经济收入288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问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为古登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存在的问题亟待今后努力解决。主要表现在:

3.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低

古登乡现有水田面积1020亩,以2015年推广面积最高年900亩计,古登乡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积还未得到推广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应还未完全显现,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2 技术服务和培训成本高,农民接受技术能力低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能基本掌握其规范操作栽培技术,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农民不能规范操作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3.3 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受历史进程的制约和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再加上乡级财政财力有限,缺乏资金扶持,导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上投入不足,据统计,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3.4 面积分散,管理困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难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难度,制约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广普及和发展。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发展对策

总结借鉴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经验,以及尚存问题,结合古登乡具体实际,建议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及农技部门要加强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领导,进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乡稳粮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落实以下四项措施,引导和强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发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实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得到大面积推广,使之获得规模效益,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着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须体现在上下领导思想认识统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要善始善终,赏罚分明,具体事项要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4.2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证,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众自行投入为主,结合农民最讲究和注重眼前实惠的特点,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村、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带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种植水平。

4.3 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改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条件

在巩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稳农田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创造良好条件。

4.4 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农技部门在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规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训工作,促使农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5 结论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优点,同时兼备了投入少、产出高、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