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3 09:26:45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1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发病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1 稻瘟病的分类及发病特点

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以节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 苗瘟

水稻苗期发病,由于黑龙江省水稻苗期气温偏低,不适宜发生稻瘟病,因此目前尚未发现苗瘟。

1.2 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①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圆形,褪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②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3 节瘟

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节部变黑色,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1.4 穗颈瘟

发生于颈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2 防治方法

稻瘟病是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病害。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为主。

2.1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种植多年也会丧失品种抗病性,最好不要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2.2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 要多施基肥,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有助于水稻生长发育与提高抗病性。

2.3 田间调查与防治时期 一般在7月初,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水口、粪堆底子、生长茂盛的地块进行调查。观察水稻底叶有无叶瘟出现,若病斑较多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近几年黑龙江省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叶瘟轻,穗颈瘟重。目前大多数农民只防叶瘟,不防穗颈瘟。不发生叶瘟或叶瘟不重不等于不发生穗颈瘟。防治叶瘟在发病初期打药一次,严重时隔7 d再打一次。预防穗颈瘟在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药,能起到预防作用。2005年节瘟、穗颈瘟明显重于叶瘟。若在田间已发现节瘟、穗颈瘟症状后才打药防治为时已晚;应在病菌侵入前进行预防。因此在虽未发生叶瘟但种植的是感病品种的地块、生长茂盛的地块应在抽穗始期和齐穗期各打一次药预防穗颈瘟。

2.4 药剂防治

2.4.1 富士一号 富士一号是日本农药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目前预防和治疗稻瘟病的最好药剂。每公顷用40%富士一号1.5升对水喷雾,要在早10点之前下午3点之后打药,避开水稻开花期。

2.4.2 稻瘟灵 稻瘟灵与富士一号是有效成份相同的药剂。每公顷用40%稻瘟灵1.5 L对水喷雾。

2.4.3 咪鲜胺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秆腐菌核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黑龙江省最早使用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浸宝)是从防治水稻恶苗病开始。近几年连续多年使用咪鲜胺防治水稻稻瘟病,其预防与治疗效果显著。

咪鲜胺防治叶瘟时期在7月上、中旬,叶瘟发生初期用药,每公顷用25%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浸宝)0.75~0.9 L对水喷雾或45%咪鲜胺(使百克2号)0.42~0.5 L对水喷雾,一般隔一周再喷一次。要预防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效果明显。用药量防叶瘟。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稻最常见的病害就是稻瘟病,因为稻瘟病的危害,水稻的产量每年都会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失,在稻瘟病流行的年份内,水稻会减产10%以上,严重的会达到4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会颗粒不收。近几年中,不断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形成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稻瘟病的病菌是复杂的,新的水稻品种在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种植年限的延长后,很容易丧失抗病性能,使稻瘟病肆虐。

1 稻瘟病防治中存在的挑战

1.1 稻瘟病的变异

水稻稻瘟病自身能够准性生殖,而且存在异核的现象,始终存在致病的变异,形成的生理小种具有众多的致病性,而且会对抗病的水稻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1.2 水稻品种抗性丧失

水稻抗病性能的单一性是造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水稻品种单一会造成定向选择稻瘟病的病菌群体,寄生度强的细菌会成为优势小种,使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丧失。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水稻品种抗病性能的持久性以及将水稻品种的种植时间延长。

2 防治稻瘟病的措施

我们应根据稻瘟病的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加强研究抗瘟性的水稻品种的同时,针对水稻品种抗性的丧失问题以及稻瘟病病菌变异的情况,分析稻瘟病形成的条件,提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建立稻瘟病的防治体系,能够做到持续的控制水稻的稻瘟病。

2.1 培育与推广抗病的品种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推广抗病性能优良的水稻品种,但是抗稻瘟病的品种在大面积的推广几年之后,会发生抗性丧失的情况。品种的抗病性是由环境、寄主以及病菌等因素所决定的,那么,品种抗性丧失的问题也是由这3个方面决定的。

2.1.1 品种布局的合理性

水稻稻瘟病防治中需要着重研究的就是病菌与水稻间的规律,每一种水稻的抗病性能根据不同的病菌是不同的,而且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水稻品种的布局合理,同时,避免一种水稻的长时间大范围的种植,将水稻的抗病性能是时间延长。

2.1.2 对品种的抗性加强监测

我们所说的水稻品种抗病性能使相对的。稻瘟病的发生需要许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条件,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数量达到一定值或者是生理小种成为优势小种等条件。因为病菌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同一个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在不同地区中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水稻品种加强监测,可以研究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中的抗病性能的状况,可以及时的发现抗性下降或是抗性丧失的品种并且及时的进行更换。

2.1.3 品种混合种植

在种植水稻时,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混合种植,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稻瘟病的病菌小种进行定向选择,将致病小种菌源量进行稀释,同时,植物间具有的障碍效应,能够明显的减轻稻瘟病发生的程度,这是利用生物的多样性防治灾害。

2.1.4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增加抗病遗传的多样性是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重要的方法,在对水稻品种进行创新时,不同品种抵御稻瘟病的危害程度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2 人工诱导抗性防治稻瘟病

人工诱导抗性能够很好的防治水稻的稻瘟病,但是人工诱导抗性的成本高。大部分诱抗剂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而且在单独使用时,对水稻稻瘟病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2.3 合理施肥

水稻稻瘟病会因为不合理施肥而发生,过多的施用氮肥会为稻瘟病的病菌提供养料,使稻瘟病的危害加深,程度加重,但是氮肥过少不能达到理想产量,因此,提倡合理的施肥,提倡氮肥、钾肥以及磷肥合理的配施,增加硅肥的使用,能够使硅化水稻表皮的细胞,水稻抵抗病菌的能力也会增加。

2.4 药剂的防治

目前,我们在对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时,最主要的方法依旧是使用药剂来防治水稻的稻瘟病。在使用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对稻瘟病起到防治作用的药剂很多,例如治疗稻瘟病的春雷霉素等;预防稻瘟病的三环唑等;复合性的灭稻瘟一号等以及预防稻瘟病与治疗稻瘟病的富士一号等。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广,防治稻瘟病效果最好的药依旧是三环唑。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的稻瘟病时,要做到及时,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进行施药。

3 水稻稻瘟病综合的防治技术体制

在选择本地区的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抗病性能降低的品种更换,将丧失抗病性能的水稻品种淘汰。选择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混栽。使用诱抗剂,增加水稻的人工诱导抗性。依据不同水稻品种对肥的承受力进行合理的施肥,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尽量的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实行实时监测,运用药剂来防治稻瘟病。在选择药剂时,依据稻瘟病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同时轮换施用药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污染的问题。

4 结语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果发生稻瘟病将会严重的影响水稻产量,影响粮食的产量。本文对水稻的稻瘟病防治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防治稻瘟病的体系,达到控制稻瘟病的目的,切实的保障水稻的产量,同时希望文中提出的措施对策可以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54-02

近几年来,我国水稻种植过程发生稻瘟病的情况反复出现,并且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发生,特别华南稻区,高温多湿,台风暴雨发生频繁,稻瘟病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进而给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带来巨大的影响。稻瘟病的发生不仅使得水稻产量减少,还会影响稻谷的品质,最终影响农民收入和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药市场农药种类很多,特别是针对稻瘟病防治的药剂,药剂品种繁多,效果不一,面对众多的防治药剂,农民会产生困惑,使用何种药剂,如何使用才是效果最佳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水稻生产防治稻瘟病提供依据。

一、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1.发生稻瘟病病时水稻出现的症状

稻瘟病根据其发生在水稻的不同部位,分为四类:苗瘟、叶瘟、节瘟、以及穗颈瘟。四类中叶瘟和穗颈瘟是主要影响水稻产量的两类。苗瘟顾名思义便是在水稻苗期出现稻瘟病,因为水稻苗期气温适宜,出现苗瘟的可能性较大。叶瘟一般在6~9月的时候发生,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病斑。急性病斑的主要症状病斑接近圆形,颜色呈暗绿色,在病斑的两面都会出现霉变层,颜色是灰绿色的。急性病斑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便会转化成慢性病斑,慢性病斑形状大部分呈梭性或者纺锤形,一般情况下呈褐色。节瘟的发病部位基本在剑叶下第一到第二个节之间,节点部位会变成黑色,病部易折断,造成白穗为节瘟。穗颈瘟穗颈部和枝梗受害产生褐色病斑,情况较轻会影响水稻品质,严重时会变成白穗,颗粒无收。

2.稻瘟病的发病原理以及条件

引发稻瘟病的主要细菌便是梨孢,稻梨孢,这两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的下不容易发现病变因为孢子梗不出现分支,属于丛生,它从寄生物的表皮或者气孔延伸,最终侵入水稻内部。稻瘟病的病菌一般情况下是在本就有病的稻草上过冬,在次年的7月初温度适宜时,病菌跟随气流传递到水稻的叶片上,进而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病菌因为自然条件风和雨影响不断在水稻的叶部,节,穗部发病。水稻的抗病性是根据水稻的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的。例如种植的品种交易感染病菌,同时插秧时没有注意应有的间距,氮肥过多的使用都会加重稻瘟病。7月中下旬的温度在适宜,同时雨水较充足,温度高,光照不足都非常都是稻瘟病发生的有力条件。

3.稻瘟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发病原理以及条件的阐述,稻瘟病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气流,那么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在于水稻品种的选育和药剂的运用两个方面。

首先是选取品种方面,第一,选取质量优良,产量高以及对病害有一定抗性和耐性的水稻品种。根据各个区域水稻生育期选取合适的抗病水稻品种,因为任何病菌都会有一定的抗药性,所以在品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多样性,选取两个以上的抗病品种轮流种植。第二,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施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能,切忌不可过多的使用氮肥,在合理的期间施用化肥。对农田进行合理灌溉,种植期间一定要注意排水晒田。第三,对农田进行定期调查,结合相关的防治措施。基本在七月上旬,降雨较多,一旦遇到降雨,必须马上对感染病害的品种的高肥田部分,灌溉水口等进行调查,一旦出现稻瘟病便采取防治措施。

其次是药剂运用,目前治疗稻瘟病效果最好的是富士一号,它是由日本的一家的农药公司生产的。每一公顷的稻田,利用利用1.5升的水兑充40%的富士一号,早上十点钟之前和下午三点钟以后施药效果最佳,因为它避开了水稻的开花时期。稻瘟灵具有和富士一号同样成分的药剂,药剂兑充方式与富士一号一致。另一种药剂咪鲜胺,它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水稻病害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治疗叶瘟的效果一般发生在5月20日以前,喷药频率保持在两周一次。加收米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柱式会社生产的药剂。它的对水稻稻瘟病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它喷洒在水稻表面可以形成保护层,阻止病菌的入侵,盖药剂渗透到水稻内部可以杀死侵入水稻内部的稻瘟病病菌,因此加收米的疗效是非常明显的。6月上旬和破口期是它的最佳施药时间,一般是在每两周喷洒一次。三环唑主要对稻瘟病起预防作用,治疗效果不会有其他药剂明显。所以一般在叶瘟病发生的初始阶段以及颈瘟发病前期使用。每公顷稻田需要0.4到0.7千克兑水以后喷洒,基本6月上旬和破口期使用。

二、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1.利用不同药剂实验主要内容与方法

实验的主要内容包含水稻的选种,实验过程中选用的不同药剂。本文主要选取空育131水稻品种。实验中的主要药剂包括5类不同药剂,主要是日本北兴化株式会社生产的2%加收米,日本川崎化工柱式会社的产品75%稻艳,日本川崎化工公司生产的80%多菌灵以及分别由沈阳研究院试验厂研制的三环唑和25%咪鲜胺。主要试验方法用简单比照的方式,不设置重复的内容,每一个处理面积为150平方米,试验共包含5中处理和一个空白的对比,根据药品的用量将5类药剂根据药剂不同的用药期间,根据环境条件和病原菌的感染情况,确定用药期间。

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条件不同,叶瘟的稻瘟病毒是因为分生孢子形成,萌芽和侵入稻叶的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二十五度到二十八度之间,空气的湿度呈现饱和状态,完成病菌的全部入侵过程稻叶的叶面必须有水滴。在水稻的分蘖盛期,叶片的颜色浓绿,叶片形成露水时间较长。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充足的降雨量和充足的光照时间,叶瘟并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在七到九天的时间内有可能整块稻田开始发病,在十天到二十天之内叶瘟病的病症全面凸显,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加以治疗。颈瘟一般在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是水稻的灌浆期,如果这个时期的夜间温度不高,水稻稻株的表面长时间有露水,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以及抽穗的,水稻的抗病能力弱,不能抵抗病原菌的侵入,病原菌容易在此时扩散,大大提高的颈瘟发生的风险。

实验的方法主要是在不同的水稻田中取样调查,选取5株相近似的5穴全部的植株。叶瘟病主要将其分为6级,零级即表示无病,一级是指叶片的病斑不超过5个,长度不超过一厘米;三级是指病斑个数在六到十个之间,其中有一部分的病斑长度超过一厘米;五级的叶片病斑个数在十一个到二十五个之间,病斑不在呈现个数而是呈现片状,占据叶片面积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七级则病变个数在二十六个以上,占据叶片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九级是最严重的,病斑呈现大片状,50%的叶片基本或者全部枯死。稻瘟病的级数同样是六级,根据稻穗不同的患病程度分为零,一,三,五,七,九级。

在实验期间,严格制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次数。在运用药剂前,要充分了解水稻的病情指数,根据水稻的患病的情况决定在什么时间用药,确定调查的次数和时间,将调查时间分别确定为施药时间,水稻生育期间的调查,水稻叶瘟和水稻颈瘟的调查时间以及进行室内考察品种的调查。五种药剂的施药时间,叶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中旬,颈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二十五日之前;水稻生育期的调查时间分为8个时期,分别为播种期,出苗期,插秧期,返青期,始穗期,抽穗期和齐穗期和成熟期,将五种药品分别应在8个不同的时期,时间段分别是在4月中旬,下旬,五月下旬的不同日期,间隔五到六天然后是七月份的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的时期分别在六月十五,十八和二十日。最后的成熟期是在七月十五日左右。将五种药剂分别在叶瘟的齐穗期和颈瘟的成熟期进行取样调查,最后室内的考察品种的调查利用五种药剂不同的采用相同的水稻株数,进行总产量的对比。全部调查、采样工作结束之后,利用药效计算方法,病情指数等于各级患病水稻株数的总和与相对级数值的乘积与调差总的水稻株数与最高级数值的百分比。

2.调查结果的分析对比

水稻培育期的调查结果显示,运用75%的稻艳可湿性粉剂比对照的时间提前两天成熟,其他三种2%加收米,25%咪鲜胺和三环唑都是提前一天成熟,而80%多菌灵是与对照同一天成熟,叶瘟和颈瘟的调查记过显示,75%的稻艳对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是最好的,叶瘟的防治比率可以达到50%左右,颈瘟的防治效果比例高达52%左右,效果相对明显的是25%的咪鲜胺,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4%和50%左右。室内考种的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属于增长趋势,增幅最大的依然是75%的稻艳,增加比例为10%左右,效果相对好的也依然是25%咪鲜胺,增加的产量比例在8%左右。

3.效果分析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每个环节药物的喷洒都是四次。实验结果表明。在防治水稻叶瘟和颈瘟效果最好的都是75%稻艳,效果次之的是25%咪鲜胺,产量增加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结论

通过对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对于水稻生长季节的病虫危害,增加水稻产量有很好的效果,为水稻生产的农民创收,药剂的效果分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水稻产量的增多和水稻质量的提高,都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部分,粮食对于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必须在解决的国内人民的粮食问题之后才能谈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我们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一定要致力于研究水稻对于不同药剂呈现的效果分析,增加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 安立波.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农村报,2012(07).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95-02

1 试验目的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贵池区马牙、墩上、刘街等南部山区乡镇是稻瘟病的常发区和老病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多次暴发流行,苗期和分蘖期引发苗瘟和叶瘟造成水稻座棵死苗,穗期引发穗颈瘟和谷粒瘟造成水稻白穗和瘪粒,致使水稻产量损失严重。由于目前生产上大力推广两系稻和优质高产水稻,其大部分品种抗稻瘟病较弱,同时稻瘟病生理小种不断变化,尤其是2012年我区山区Y两优系列、两优6326、新强8号等稻叶瘟重发,用高效杀菌剂防治稻瘟病显得至关重要。

20世纪中期,国内主要使用波尔多液等铜制剂防治稻瘟病,其效果差,易产生药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使用有机磷类的稻瘟净、异稻瘟净和有机杂环类的稻瘟灵(富士一号);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三环唑进行防治;本世纪初开始使用生物农药春雷霉素(加收米)防治,近年出现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拿敌稳、嘧菌酯等)防治稻瘟病,加上复配制剂的扩大应用,目前市场上防治稻瘟病的药剂极多,质量良莠不齐,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稻瘟病的药剂品种,从当地农药市场上选择了7种中、高档稻瘟病药剂开展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便为今后推广和指导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 试验靶标为稻叶瘟,中稻品种为皖稻147,易感稻瘟病。

2.2 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池州市贵池区马牙镇四岭村的中稻田中进行,四岭村属皖南山区,是稻瘟病的老病区,所选试验田为连片中稻种植区,田面平整,排灌便利,试验水稻于4月19日播种,5月26日移栽,所有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管理水平一致,第一次施药时稻叶瘟发病较重,病害处在发病流行高峰盛期,部分禾苗已出现座棵死苗。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试验药剂 ①道好(75%三环唑30g/667m2,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②和欣(25%嘧菌酯16mL+80%戊唑醇8g/667m2,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③拿敌稳(75%肟菌・戊唑醇15g/667m2,拜耳作物科学公司);④使百克(25%咪鲜胺100mL/667m2,江苏辉丰农化股份公司);⑤韩稻爱(40%稻瘟灵100mL/667m2,东部韩农公司);⑥丰派(40%稻瘟灵100mL/667m2,澳大利亚纽发姆公司);⑦加收米(2%春雷霉素100mL/667m2,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⑧空白对照ck,只喷清水;试验共设8个处理,3次重复,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3m2。

3.2 施药方法

3.2.1 施药器械和方法 采用3WBS-16E背负式喷雾器喷雾,按每667m2兑水35kg对水稻进行均匀喷雾,施药均由一人操作完成。

3.2.2 施药时间和次数 本次防治稻叶瘟试验共施药两次,第一次施药为6月30日上午9点,水稻正处蘖末期;第二次施药在7月7日9点进行,水稻正处拔节期,施药时田间均保持湿润状态。

4 试验调查

4.1 药效调查

4.1.1 调查时间和次数 共调查4次,每次施药后3d观察有无药害现象,第二次施药后第8d,调查稻叶瘟病叶率和病指。

4.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4.1.2.1 调查方法 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连5丛,分别统计调查苗数、病叶数和严重度,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4.1.2.2 稻叶瘟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

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

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

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

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叶枯死。

4.1.3 药效计算方法

4.2 其它调查项目

4.2.1 气象资料 试验其间总体无重大恶劣天气出现。

4.2.2 土壤资料 土壤为山区沙性泥浆土,烤田较好,下田不陷脚,pH值6.5,水肥条件一般,有机质含量中等产量。

4.2.3 对作物的影响 第一次药后3d、7d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均没有发现明显的药害。

4.2.4 防治非靶标生物情况 此水稻第二次施药时各药剂处理均另每667m2添加了25%吡蚜酮(飞电)24g以兼治稻飞虱等。

5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

40%稻瘟灵对稻瘟病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本次试验田稻田叶瘟发病较重,部分出现座棵死苗现象,40%稻瘟灵100mL/667m2对稻叶瘟的防效在62%以上,建议在在发病盛期以及重发的情况下至少用40%稻瘟灵120~150mL进行治疗,而在稻瘟病发病初期以及发病轻的情况下可用40%稻瘟灵100mL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最好添加有机水溶肥或锌肥等,调节植株生长,增加水稻根系活力,有利于水稻心叶快速抽出,间隔7~8d连续用药2次以上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春雷霉素、75%肟菌・戊唑醇、75%三环唑等防治稻叶瘟的效果略低于40%稻瘟灵的防效,但预防稻叶瘟的效果较好,建议与40%稻瘟灵轮换使用防治稻瘟病,以免产生抗药性,而25%咪鲜胺、25%嘧菌酯+80%戊唑醇效果较差,建议不在水稻稻瘟病上推广使用。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29-02

为了展示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解决方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效,重点观察各处理对水稻后期穗瘟、稻曲病等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的增产效益。于2013年8―11月(晚造)在龙川县龙母镇白佛村进行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田概况

示范田靠近县道,地势平坦,土壤性质、肥力均匀一致,前茬种植水稻,一年两熟,属于水稻高产种植区。水稻种植品种为深两优5814,种植方式为抛秧。

1.2 示范设计

此次示范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试验示范区:于封行期用福戈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白背飞虱,阿米妙收防治纹枯病和叶瘟;于破口期(主要为减数分蘖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于齐穗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常规用药区(对照):于分蘖期和长穗期分别施药1次,所用药剂为20%阿维三唑磷+井冈霉素+国产吡蚜酮,长穗期另加75%国产三环唑,按照当地习惯齐穗期不喷药。空白对照区:不施用任何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3个处理面积分别为6667、533、133 m2。

1.3 示范方法

分蘖期施药采用水枪,喷药液量为1 200 L/hm2,破口前和齐穗期施药统一用电动喷雾器18型,药液用量750 L/hm2,喷头喷细雾。收获前5 d进行药效调查,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示范准则》进行。

稻曲病调查方法:采用双平行线调查法,各小区查200丛水稻,记载发病丛数,计算丛病率;再在调查丛病率中的各小区中随机取样10点,每点取1丛,记载总株数及病株数,计算病株率;调查10丛总粒数及病粒数,计算粒病率;将各处理的平均丛病率、株病率、病粒率分别与对照比较,计算出丛防效、株防效和粒防效[1-2]。

稻瘟调查方法:采用对角线取样方法,每小区调查30丛稻,并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上(个别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6%~20%以上(1/3左右枝梗发病);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半瘪);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计算公式如下[3-6]: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稻曲病的防效

该示范试验空白对照区面积仅为133 m2,而且靠近试验示范区的公路边,两边是先正达防治区,因此病害危害不重。以常规用药区作对照,计算试验示范区的病害防效。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对稻曲病的防效十分理想,丛防效、株防效、粒防效分别为88.3%、81.9%、93.3%。

分别对试验示范区与常规用药区病丛率、病株率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病丛率T值=3.05>T0.05=2.262,差异达显著水平;病株率T值=4.72>T0.01=3.2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对稻瘟病的防效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示范区对稻瘟病的防效也比较理想,试验示范区、常规用药区、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93、15.49、4.04,与常规用药相比,病指防效达到87.5%。

2.3 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稻穗品质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区。

2.4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各项产量指标均高于常规用药区,结实率增加3.1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95 g,增幅4.5%,理论产量增加2 700 kg/hm2,实际产量增加2 227.5 kg/hm2。

2.5 安全性评价

通过整个水稻生育期的观察,不论是对水稻还是对周围的环境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3 示范结论

此次试验示范表明,于封行期用福戈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白背飞虱,阿米妙收防治纹枯病和叶瘟;于破口期(主要为减数分蘖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于齐穗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效果较好,可以达到控制龙川县晚稻水稻中后期综合症“稻瘟和稻曲病”和水稻增产的目的。

此次试验空白对照区靠近马路边,两边是试验示范区,且面积较少,稻曲病和稻瘟病发生较轻,测产时产量较常规用药区高,因此,此次试验空白对照区各项指标仅供参考。试验示范在广东穗瘟和稻曲病发生较重区域如优质常规稻区和山区等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7]。

4 致谢

该示范试验魏均明、蒋先兰、周启华、周开全、郭秀江等均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感谢。

5 参考文献

[1] 唐春生,高家樟,曹国平,等.稻曲病病情分级标准的研究和应用[J].植物保护,2001(1): 18-21.

[2] 刘永锋,陈志谊,陆凡,等.水稻稻曲病控制技术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 42-45.

[3] 刘郁,桑海旭,王井士,等.75%肟菌・戊唑醇WG防治滨海稻区主要病害最佳施用时期的研究[J].世界农药,2013(3):59-61.

[4] 徐秋菊,韦彦,颜群,等.0.3%多抗霉素水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 14635.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6

稻瘟病,也有称其为稻热病的说法,是一种由真菌引发,通过气流传播的常发流行病,在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表明,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每个地区因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以及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水稻的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相对于别的水稻病害来说,稻瘟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是一种性质极其恶劣的水稻病害。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试验和实际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完善对稻瘟病的防治措施,制止或减少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一、主要病症种类和症状

根据稻瘟病对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的危害阶段,其病症种类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2、叶瘟

有急性型病斑和慢性型病斑两种。急性型病斑的特征是叶片上可以看到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叶片正反面同时生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叶瘟流行的征兆,但它也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是叶瘟常见的典型性病斑,最初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绿色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型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叶背面有灰色霉层。

3、节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环绕节扩展,最终使整个稻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稻株病部易折断。

4、穗颈瘟

最初在稻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稻穗颈成段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发病晚的可使水稻瘪粒增多。穗部枝梗、穗轴受害后,会变成褐色或灰白色,并使其上的小穗不结实。

5、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二、发病原因

经过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分析表明,一般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与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水稻生长的气候环境以及对水稻进行的不同栽培方式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些因素对水稻影响的程度不同,致使稻瘟病的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1、品种抗病性

一般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米质优良、不耐肥的品种易感病。而茎秆坚硬。株型集散适中,叶片大小适中的水稻品种则较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苗期以四叶期发病较重,二叶期发病较轻。本田以分蘖至拨节期发病较重,拔节以后发病较轻。穗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其组织最薄,抽穗后7 d抗病性逐渐提高。

2、气候条件

气候中,温度和湿度对稻瘟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长期连阴雨、气候温暖、日照不足、多雾重露易发病。大面积种植高优品种,抗病性差极易导致大面积发病。偏施、迟施氮肥,均易诱发稻瘟病。

3、栽培条件

(1)施肥。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

(2)排灌水。长期深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

(3)合理密植。抛植的密度大,造成通风透气不良,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而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发生稻瘟

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要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选用熟期适宜的抗病品种。同时注意抗病品种的交替使用,以推迟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延长水稻品种的使用寿命。

2、药剂防治

一般以种子处理为主,药剂用2.5%或10%的适乐时、25%的施保克、80%的强氯精、10%的浸种灵等,浸种后要充分洗净再催芽。一般在栽移时,用25%的阿米西达悬浮剂、30%的克瘟散乳油、2%的加收米液剂、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25%的施保克乳油等,可有效的抑制叶瘟的发病。

防治穗颈瘟和枝梗瘟应在破口始期和齐穗期各用药一次,以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最佳。对生长嫩绿、肥多贪青的田块,在灌浆时再用药一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特别要指出的是,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药,一般应选择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兑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

3、加强肥水处理

合理施肥管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在栽培控制上,要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水分管理要湿、干间歇进行,以少灌勤灌、干干湿湿为主。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4、利用生物多样性减轻稻瘟病危害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83-2

0 前言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为害最为严重。在稻瘟病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减产50-60%,甚至颗粒无收。从上世纪到本世纪2009年以前,水稻稻瘟病在六合区的水稻各个产区均有发生,但发生程度不大,病穗率一般都在5%以下。但从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稻瘟病在本地区各个乡镇出现大发生,并且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也较重,已给当地群众造成种植恐慌。各乡镇因稻瘟病的大发生,引起群访事件不断,已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笔者根据两年来本地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面积大,损失严重

六合区常年水稻面积为3.2万hm2,其中杂交稻为2.33万hm2,粳稻为0.87万hm[1]。稻瘟病以往在水稻上都有发生,但是发生面积不大。但是,从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稻瘟病在各个乡镇的杂交稻上出现了成片大发生,其中2009年稻瘟病发病面积达0.08万hm2,占全区水稻面积的2.5%,主要发生乡镇有雄州、马鞍、龙池等乡镇;到2010年发病面积达0.22万hm2,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9%,主要发生在八百桥、冶山和马集等乡镇。一般田块病穗率在6-33.2%之间,严重田块病穗率达50%以上,产量在4500kg/hm2以下。

1.2 发病存在多样性

一是存在区域性。两年来,稻瘟病的发生存在着明显区域性,其中以低洼、四周是林地的区域发病严重,而平原开阔区域发生较轻。二是不同年份存在区位性。在2009年,稻瘟病发生面积主要集中在六合区的雄洲、马鞍、程桥、新集等平原地区乡镇,以穗颈瘟、叶稻瘟为主,发生面积约占70%以上;在2010年,稻瘟病主要集中发生在六合区的竹镇、马集、八百桥、冶山等丘陵山地乡镇,以苗瘟、叶稻瘟为主,发生面积约占全区发生面积80%以上。

1.3 品种间存在差异

稻瘟病在水稻不同品种上都有发生,但是发生程度存在差异。从2009年调查来看,杂交中籼稻中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其中两系杂交品种发病率高。两系水稻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两优6326和扬两优6号病穗率都在5-23.4%之间,而Ⅱ优084和丰优香占三系杂交稻病穗率都在1%以下,两系杂交品种发病率明显高于三系杂交品种。

1.4 栽培管理不当的差异

水稻栽培管理主要包括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两个方面。一是肥水管理不当的差异。不合理施肥可造成水稻生长过旺,长势旺的田块发病重于老健田块。据2009年在雄州街道水稻生产示范片里调查,品种为两优6326,其长势嫩绿,偏施氮肥的田块,稻瘟病病叶率为15.2%;而生长老健、正常施肥的田块,稻瘟病发病率为6.3%。另外,不合理灌溉,长期灌深水的田块发病也较重。二是病虫防治不力的差异。适期用药的田块病害得到有效的控制,而错过防治适期的田块病害扩展较快。

2 重发原因分析

2.1 品种因素

一是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大。不同水稻品种间抗病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造成稻瘟病大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因产量高、米质优和价格高,而得到大面积扩大。群众重视了米质、优价,而忽视了两系品种的抗病能力,从而导致稻瘟病大面积发生。2009年两系杂交品种种植面积达1.13万hm2,占水稻面积35.3%;2010年两系杂交品种种植面积达1.8万hm2,已占水稻面积56.25%。感病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过大,是造成近两年来稻瘟病大发生的根本原因。二是种子包衣率较低。种子进行药剂包衣处理是预防种子带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由于种子市场的放开,种子市场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严重,种子经营、销售商为了降低成本,获得较高的利益,所经营的种子大多数不进行包衣,加上许多农户不重视药剂浸种,致使种子带菌率高,从而导致苗稻瘟的发生也较重。

2.2 气候因素

水稻稻瘟病是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真菌性病害,气候条件适宜即可迅速蔓延流行。水稻育秧期遇低温阴雨有利于苗瘟的流行,水稻分蘖期遇连续阴雨有利于叶瘟病的流行,水稻破口抽穗期遇连续阴雨有利于穗颈瘟病的大流行。六合区北部乡镇(丘陵地区)由于水稻播种期偏早,每年在4月5日以后就开始育秧,在这阶段气温低、湿度大,极易引起苗瘟的发生;而六合区中南部乡镇(平原地区),每年水稻破口抽穗期都在8月上中旬,这时正遇台风的影响,连续阴雨天多,温度、湿度适宜,极易引起穗颈瘟的发生。在2009年8月上中旬的20d里,由于受第8号台风“莫拉克”的影响,阴雨天数达15d,平均温度在26.5-31.6℃之间。温度、湿度都达到病菌侵入、兹生的条件,这样造成当年六合区的雄洲、马鞍、程桥、新集等平原地区乡镇穗颈瘟的大发生。而在2010年4月中下旬的20d里,由于受到倒春寒地影响,阴雨天数达14d,这样造成六合区的八百桥、冶山、马集、竹镇等丘陵山地乡镇苗稻瘟和叶稻瘟的大发生。另外,低洼、四周是林地的区域,由于特定的阴蔽、日光少和湿度大的小气候因素,也是稻瘟病比开阔平原地严重发生的原因。

2.3 栽培管理不当

栽培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植株旺长,导致植株抗病能力减弱,引发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 另外,长期灌深水或搁田时间较短,造成稻株根系生长不良,也能够降低了稻株的抗病力。据调查,凡是稻瘟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农户在肥料运筹上,基肥和穗肥都以以氮肥为主,复合肥及有机肥施用很少,甚至在水稻全生长期只用氮肥。化学氮肥施用过多,可导致稻株长势过旺,稻株体内游离氮含量高,从而诱发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在栽培管理上,利用病稻草覆膜育秧和捆扎秧苗也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途径。

2.4 防治不力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尤其是穗颈瘟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科学防治应在加强监测得基础上,根据水稻生育期与气候情况,及时抓好预防工作。目前,许多农户对稻瘟病的防治认识还不足,他们不根据病虫情报信息进行防治,而凭老经验、老方法,重视虫害防治,病害不见病,不愿意防治,这样错过了稻瘟病的最佳防治适期。另外,许多农户缺乏基本的病虫防治知识,不能够正确的掌握用药品种和正确的喷雾方法,以至于造成防治效果不好,防治不力。

3 防治对策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消灭菌源为主,并辅以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科学预防稻瘟病的最为有效的措施。针对病虫防治水平较差的乡镇,建议选择Ⅱ优084、丰优香占等抗性较好的三系杂交组合品种。

3.2 加强肥水管理

一是合理施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提倡水稻配方施肥,穗肥巧施,硅肥搭配,切忌偏施氮肥。二是合理灌溉。坚持合理灌溉,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搁田、后期干干湿湿”的管水方式[2]。

3.3 消灭菌源

一是稻草处理。要及时销毁带病稻草,处理病稻谷,减少越冬菌源。春季不要使用带病稻草覆膜育旱秧,不要用病稻草捆秧。二是种子消毒。在播种前要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浸泡24-36h,以清除种子上的病原菌。

3.4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对病害的认识

每年利用农民培训工作的契机,传播稻瘟病的识别、防治有关知识,让广大农户了解并掌握病害的发生消长规律,从而提高农户的防治水平。

3.5 分类指导,科学预防

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区位,分类指导,科学预防。针对低洼地及四周林地区域,应重点列为防治对象区,在加强肥水管理的同时,加强稻瘟病的监测工作。针对不同区位,由于水稻生育进程不同,应根据天气情况及品种因素,应做好分类分片预测预报工作。

3.6 化学防治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为害最为严重。防治方法应根据水稻生育期情况,结合发病、气象预报情况而确定。防治苗瘟和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特别是急性型病斑出现时,应立即进行喷药防治,发病中心要连续用药几次。防治穗瘟,应在破口前2-3d用药1次,隔7-10d根据天气情况再用药1次[3]。另外,坚持带药下田,打好送嫁药。药剂可选用40%富士1号乳油1125-1500ml/hm2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0g/hm2,每亩兑水50-60kg进行手动均匀喷雾,注意用水量要足,喷雾要透。

3.7 组织引导,成立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防治效果

植保专业化服务是提高病虫防治水平,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解放农村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加入的原则,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4]。通过植保合作社,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药械、统一时间、统一配方、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训永.南京市六合区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水稻,2009,5:72-75.

[2] 徐敏,陈玲,朱训永,等.六合区杂交中籼稻施肥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技服务,2009,3:61-62.

[3] 李正茂,陈再高.桐城山区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18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8

稻瘟病是一种突发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病害,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水稻感染稻瘟病后一般减产20%-30%,高的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而水稻是前进农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农场总播种面积的60%,近几年来稻瘟病在农场水稻主产区时有发生,呈现不断蔓延和扩大趋势,虽然没造成大面积流行,但是已对农场水稻生产造成影响。结合前进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稻瘟病发病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我场水稻发病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比较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大。

1.1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近圆形,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慢性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2节瘟

节瘟多在水稻抽穗前后发生,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在稻节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节部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造成茎秆弯曲。

1.3穗颈瘟

发生于水稻颈部,一般在8月上旬出现,在穗茎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使穗茎段变褐色或黑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1.4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可造成种子带病。

2.病原

稻瘟病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形孢属。病斑上的灰绿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丛生或从病部穿透表皮单独伸出,不分枝,间或分枝,有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无色或略带褐色,顶端尖细。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分生孢子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有2个分隔,少数1-3个分隔,萌发时每个细胞都可长出芽管。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28℃,所需的最短时间为6-8小时。

稻瘟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侵染和致病性不同,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的稻瘟病菌有7群128个生理小种。

3.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4.发病条件

4.1气候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

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4.2品种和生育期

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

4.3栽培管理

稻瘟病的发生与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肥料:氮肥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最大,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5.防治措施

防治稻瘟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及时药防为重点,尽可能的消灭最初的侵染源,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在关键时期及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5.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地办法,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并做到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种植品种单一化。

5.2减少菌源

水稻收获后对发病稻田的稻草要及时销毁烧掉,彻底清理干净,发病田杜绝秸秆还田。另外要做好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采用亮盾、锐胜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

5.3合理施肥

水稻施肥应坚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使用的原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适时适量追肥,切记过量、过晚施用氮肥。

5.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

依据水稻需要,科学合理灌水,一般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排灌方法,分蘖末期结合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可使稻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提高稻株抗病力。从而使病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低洼稻田要经常排除积水,漏水田要注意及时灌溉。切记稻田长期淹水。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 S481+.9;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48-01

水稻穗颈瘟是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优质高产和种植经济效益。为了筛选出更多防治穗颈瘟的有效药剂,更好地控制穗颈瘟的发生危害,2008年笔者在大中农场农科所进行了咪鲜胺防治水稻穗颈瘟及其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以明确咪鲜胺对穗颈瘟的防效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咪鲜胺乳油(江苏辉丰集团);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江苏镇江农药厂);20%稻瘟灵乳油。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25%咪鲜胺乳油600mL/hm2(A)、750 mL/hm2(B)、900 mL/hm2(C),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D),20%稻瘟灵乳油1 500 mL/hm2(E),不用药作对照(CK)。每处理重复4次,共24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67m2,于8月20日(水稻破口期)施药,用水量750kg/hm2,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1.3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大中农场农科所,水稻栽培方式为机插秧,土壤肥力中等,水稻长势均匀,供试水稻品种为镇稻99。

1.4 调查方法

在水稻穗颈瘟基本稳定时(10月25日)调查各处理水稻穗颈瘟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调查,每小区5点,每点调查50株,记载发病株和严重度(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防病效果);同时,每小区随机剪取20穗进行考种,测定每穗实粒数、秕粒数、千粒重、20穗总重量,并对试验数据及考种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各处理对水稻产量结构因素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穗颈瘟的病穗防效

25%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穗颈瘟病穗率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咪鲜胺乳油900mL/hm2对穗颈瘟的防效为85.68%,高于咪鲜胺乳油750mL/hm2防效84.71%,与20%稻瘟灵乳油处理防效84.93%相当,比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效78.32%高7.36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

2.2 对水稻穗颈瘟的病指防效

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穗颈瘟的病指防效比病穗防效有所提高,咪鲜胺乳油900mL/hm2处理的病指防效为89.37%,与用咪鲜胺乳油750mL/hm2处理的防效88.97%接近,也与20%稻瘟灵乳油处理防效89.64%相当,但比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处理防效83.45%高5.92个百分点。说明咪鲜胺对穗颈瘟的防病效果优于三环唑,可与稻瘟灵等交替使用,以延缓稻瘟病对稻瘟灵等产生抗药性。

2.3 不同用药量的防效比较

25%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穗颈瘟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大,增幅不显著,处理A、处理B、处理C的病穗率及病指防效均在80%左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有效角度出发,在一般发生年份,防治穗颈瘟用25%咪鲜胺乳油600~750mL/hm2即可有效地防治穗颈瘟。

2.4 对水稻结实率影响

咪鲜胺3个处理及稻瘟灵处理结实率均在90%以上,略高于不用药处理区89.73%,对照区结实率比三环唑处理区结实率高1.8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咪鲜胺不同用量在水稻破口期用药防治穗颈瘟对水稻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没有影响。

2.5 不同用量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处理A、处理B、处理C千粒重分别为26.73g、27.04g、26.93g,比CK千粒重分别高2.75g、3.06g、 2.95g,差异显著;与其他2个处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2.6 对水稻产量影响

处理C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处理A、处理B、处理C每穗重量分别为2.79g、2.81g、2.82g,比CK的2.52g分别增产9.5%、10.2%、10.7%,差异显著;比稻瘟灵增产率4.2%分别高5.3个百分点、6.0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咪鲜胺防治水稻穗颈瘟是安全的,对水稻的产量构成没有影响,其增产效果明显好于稻瘟灵、三环唑处理,且其用药量以750mL/hm2最为经济。

3 结论与讨论

咪鲜胺乳油750~900mL/hm2防治水稻穗颈瘟效果明显,在水稻破口期用药,防治效果可达85%左右,优于常规药剂稻瘟灵、三环唑。从防病增产两方面综合考虑,咪鲜胺经济用量750mL/hm2为宜。咪鲜胺对水稻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无影响,其增产效果高于稻瘟灵、三环唑。由于2008年水稻穗颈瘟偏轻发生,用药1次即可控制穗颈瘟的发生和危害,但在穗颈瘟大发生的年份,1次用药能否有效地控制穗颈瘟的危害,还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10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1],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金寨县属于丘野山区,受地势环境影响,近几年稻瘟病发生比较严重,农民损失较大,通过几年实践观察及试验,将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病害种类及症状

(1)苗瘟。主要发生于育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4种形式,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节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致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穗轴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大形成环状黑褐色条斑,并上下扩展,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致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不结实。

(5)枝梗瘟。多发生于枝梗上,初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作环状和上下扩展,变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时籽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

(6)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2病害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或病种子上越冬[2]。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若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传播距离10~1 000 m或更远,遇到适宜温湿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染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使叶瘟发生,再经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1)第1次侵染。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苗床上很少发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 ℃、湿度又适合时,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经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

(2)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90%以上的高湿和11~26 ℃条件下,飞散速度较快,雨天对孢子飞散量影响较大,有利于病害传播。

(3)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1~4片叶中央部位,12 mm×15 mm面积上可分别着落220、117、33、8个孢子,越是底部,叶片越多。

3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3],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于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生理小种组成只能保持一定时期抗性,一旦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性,而使病害发生。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以分蘖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拔节期比较抗病。就叶片而言,开始展叶40%至完全展叶后2 d最易感病,5 d后抗病性增强,13 d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 d后抗病性逐渐增加。

(2)菌源数量。如病种多,又未进行浸种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初次侵染菌源数量多,在具备发病条件下发病重,反之就少。寒地稻作区初次侵染主要来自病稻草、残茬及杂草等其他寄主。

(3)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生理分化是稻瘟病病原菌发生的4个必要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云量和雨、风是稻瘟病发病的几个关键气候条件。如分蘖期雨日较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原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染有利,其中,高湿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与侵染,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常常较重。

(4)稻田管理。一是肥料,使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时期,特别是氮肥用量和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很大;二是灌排水,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发病重;三是栽植密度大,生育旺盛,株间郁蔽,风和日光透性差,叶片上长时间存在水滴,易发生叶瘟;四是播种期和插秧期,早播早插的水稻生育前期抵抗力较弱,但后期抗病性增强。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及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减氮增施钾肥、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消灭池埂及四周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2)化学防治。苗瘟用2%加收米1 500 mL/hm2或20%三环唑1 650 mL/hm2或40%稻瘟灵1 500 mL/hm2,对水150~225 L/hm2茎叶喷雾。叶瘟用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穗颈瘟在孕穗期末期至抽穗期、齐穗期用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或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75%稻艳可湿性粉剂375 g/hm2在水稻抽穗期前2~7 d,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在水稻始穗期前(水稻出穗5%左右时)必须防治稻瘟病时喷防1次,此次防治稻瘟病至关重要。

(3)注意事项。一是喷液量要充足,保证喷雾均匀一致。二是抢(趁)晴喷药,水稻叶瘟、穗颈瘟发生时节正值雨季,降雨日数多,影响正常喷药,为及时喷药防病,应根据天气状况,抓紧时机抢晴天(5 h内不降雨)喷药。三是根据多年稻瘟病防治经验,节瘟发生重,在防治叶瘟、穗颈瘟时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4]。不论穗颈瘟、叶瘟、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做到喷雾均匀,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5参考文献

[1] 王国君.信阳地区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3.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11

稻纹枯病是水稻中后期的常见病,属于真菌类病害,一般在水稻的苗期、长穗期较为多发,最初感梁部位为茎秆底部叶鞘,随后逐渐蔓延至叶片部位,甚至后期在水稻稻穗的顶部可见病斑。水稻茎秆底部的病斑较多,呈暗绿色,由小病斑不断扩散、感染至大病斑,导致出现叶片枯死的现象,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对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1.2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害传染性较高,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气流进行传播,长期以来困扰着水稻种植行业。稻瘟病的危害程度与种植水稻外部环境及品种密切相关,水稻一旦出现稻瘟病可能引起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根据病菌侵入部位和侵入时间不同,稻瘟病主要分为叶瘟、穗颈瘟、节瘟等,以下主要对叶瘟、穗颈瘟进行介绍。

1.2.1叶瘟从水稻的分集到抽穗期,病菌侵染叶片后会产生色泽及大小不同的病斑,且根据水稻品种的叶龄、抗病性而病斑有所不同。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型:病斑为圆形、椭圆形水渍状,颜色呈暗绿色,可见灰钯霉层,此类病斑较为常见,预示着稻瘟病的流行。慢性型:此类病斑出现较多,初期侵入点为暗绿色,随后逐渐发展为棱形病班,边缘有褐色,中央为灰色。褐点型:这类病斑多发生在植株下部的老叶或抗病品种上,表现为有稍大或针头状的褐色斑点在两叶脉中间。自点型:病原菌入侵感病品种的嫩叶后,形成圆形且为白色的病斑。

1.2.2穗颈瘟一般在水稻抽穗后,在小枝梗、穗轴和穗颈处可见病斑,病斑呈黑褐色。穗颈瘟发病初期为褐色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围绕穗轴自由伸展,并可见灰色霉层,穗颈较重且发病早的情况下可能形成白穗,穗颈发病较晚时会导致秕谷增多,严重时水稻不能结实。

1.3稻曲病

稻曲病也是水稻在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对水稻的稻粒危害较大,病情严重时会将稻粒变成灰黑色,若不及时处理致病真菌,会通过空气中的气流进行传播,使水稻后期的生长受到影响。

2水稻中后期病害的专项防治措施

2.1稻纹枯病

针对稻纹枯病的发生机制和发生特点采取防治措施。一般发生水稻发生稻纹估病后,应立即喷洒5%井冈霉素150~200mL/667m2,30%已唑醇10~13g/667m2或15%三唑酮40~50g/667m2等药物。在特殊情况下,需进行秧苗移栽,但必须消除和销毁真菌的菌核后再进行移栽,以防止该病害的再次发生[2]。通常在灌溉水稻时,尽可能采取浅湿结合的方法,逐步补充水稻的水量。在水稻肥水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氮磷钾肥料的用量,不能过多或过少,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2.2稻瘟病

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一般在栽培阶段和发生病害后进行。在水稻的栽培阶段,科学的肥水管理有利于预防该病,在稻瘟病的发病初期应合理控制使用氮肥。同时,在稻瘟病发生之后,应加强疾病控制,提高警惕,为防止稻瘟病的扩散,应对周围的稻田喷洒药剂。通常选择稻瘟灵40~80mL/667m2,75%三环唑25~30g/667m2或80%多菌灵60~80g/667m2,等为防治稻瘟病使用的主要药物,针对稻瘟病的不同症状和不同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药剂喷洒,并根据稻瘟病的严重情况决定喷洒次数。2.3稻曲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应从源头抓起,为防止病害的发生,一般要选择无病稻田或无病稻种。通常稻曲病发生之后,可喷洒20%烯肟菌胺20mL/667m2、5%井冈霉素150~200mL/667m2或15%三唑酮40~50g/667m2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选择移栽水稻,将病菌的菌核清除干净之后进行移栽,可使病害的危害范围降低。

3水稻中后期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3.1选择优良抗病品种

近年来,笔者在长期调研中发现,目前在抗病方面较好的水稻品种主要有丰优516、吉粳88号、新秋光、通88-7和通9236等水稻品种,但上述品种并不能完全抗稻瘟病;在连作土壤中,上年栽培中残留病菌对相同品种的侵染概率会高于不是同一品种55%左右,因此建议在水稻种植时采取品种轮作方式。

3.2合理施肥

在水稻施肥中应采取“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原则。在旱耕时可一次性施入30t/hm2腐熟农肥;在水稻前期施肥时,建议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法,合理搭配施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氮:磷:钾比例为2∶1∶1.2;追肥应根据苗情合理施分集肥、穗肥。同时,应注意控制氮肥施入量,降低稻瘟病发病率。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12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34-01

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是水稻病害中流行情况最复杂、潜在威胁最大的病害,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1-3],严重时可造成减产40%~50%,尤其是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颗粒无收[4-5]。

东海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常年种植水稻面积为6.33万hm2,水稻稻瘟病在东海县是常发性病害。近几年,由于主栽品种为徐稻、连粳系列,中抗稻瘟、苗瘟、叶瘟等发生较轻,但在水稻破口期如遇连阴雨天气,容易感穗颈瘟。为更好地防治水稻穗颈瘟,特进行了该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一农户责任田中,机插,生产管理同常规大田。试验地土壤为湖黑土,pH值7.1,有机质含量1.5%。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防治对象为水稻穗颈瘟。

1.2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为30%稻瘟酰胺悬浮剂(陕西省汉中农药化工厂)、30%嘧菌环胺悬浮剂(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0%稻瘟灵乳油(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5%已唑醇悬浮剂(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35%已唑醇·稻瘟灵悬浮剂(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30%稻瘟酰胺悬浮剂750 g/hm2(A);30%嘧菌环胺悬浮剂300 g/hm2(B);3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600 g/hm2(C);30%稻瘟灵乳油562.5 g/hm2(D);5%已唑醇悬浮剂60 g/hm2(E);35%已唑醇·稻瘟灵悬浮剂367.5 g/hm2(F);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70 g/hm2(G);以清水作为对照(CK)。4次重复,共32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0 m2 [6]。

1.4 试验实施

于水稻破口期(8月31日)施药,采用新加坡利农手动喷雾器对水稻进行均匀喷雾,用药液量均为450 L/hm2。施药及前10 d及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任何药剂来防治其他病虫害及杂草。施药当天为晴天,最高气温28.9 ℃,最低21.9 ℃,平均25.3 ℃。试验期间(8月31日至9月30日)最高气温33.3 ℃,最低11.9 ℃,平均22.6 ℃。雨日12 d,降雨量176.4 mm。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9月30日调查最终病情。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20穗,分级:1级为个别枝梗发病,每穗损失5%以下;2级为1/3枝梗发病,每穗损失20%左右;3级为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饱,每穗损失50%左右;4级为穗颈发病,瘪谷多,每穗损失70%左右;5级为穗颈发病成白穗,每穗损失90%左右。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数×5)

防治效果(%)=(1-处理区药后病指/对照区药后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经田间观察,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对供试作物安全,无药害发生。

2.2 防效

由表1可知,供试药剂对水稻穗颈瘟均有较好的防效。处理A与处理B及处理E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处理A、处理C、处理F和处理G的防效最好,均达98%以上,彼此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处理C和处理F为复配剂,防效高于单剂处理B、处理D和处理E;处理E与其他各处理间存在着差异,防效较差一点。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均无药害产生,安全性好,适合推广。各药剂处理防效均在90%以上,原因为试验期间雨水总量与常年相当,但破口后10 d内无明显降水,不利于病菌侵入。防治穗颈瘟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时,注

意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用1次,稳固穗颈瘟防效,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穆常青,潘玮,陆庆光,等.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评价及机制初探[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2):158-160.

[2] 张娟.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9284-9285,9307.

[3] 张晋,谢戎,黄富,等.四川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5):899-9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