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6 10:28:51

高效生态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篇1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5.47%,小学程度达到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2.65%。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较少。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发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2.2农业可耕地面积少。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曾经出现过围湖造田、大面积的开荒,希望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又开始退耕还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3.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猪,就是猪圈;沼,就是沼气池;果,就是果园。这种模式是国内南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养猪场产生的废物排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转化成沼气,用于照明或做饭,然后沼气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来做果园的生态肥料,种植果树。这一圈循环下来,把凝聚了复杂的生化反应的沼气池作为中心,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养殖业为主,以沼气池为核心,同时还能进行相关的果业和渔业,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3.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水田作为基础,通过沼气和水田的有机结合来种养。通过把猪牛栏和厕所都与沼气池连接起来,把产生的废弃物全都排放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照明、做饭,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种植着农作物,还放养着鸭子。因为沼肥的有机肥含量比较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够降低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病率。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不仅生态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一系列的循环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保护意义。

建设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先进的农业知识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高效生态农业篇2

首先,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引进的中科院院士孙儒泳就曾向广东省政府打报告要求在广州市盖楼建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科研项目。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越来越少、人们的食物供应问题,尽管没有提出垂直农业这个概念,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中国在垂直农业方面的研究还要早于美国人(他们是2009年提出这个概念)。

第二,近10年来,广东农垦在甘蔗大面积种植园中已经成功引进了以色列滴灌技术[3],通过在大田中的探头感应,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对需要水分的地方实施滴灌。从理论方面分析,所谓垂直农业的概念,其实就是应用植物营养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精准农业”,就像美国亚桑纳大学环境控制农业中心的主任吉恩贾克梅里认为的那样:通过在室内种植植物,其环境可被前所未有地进行精确控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农垦在垂直农业中的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应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农业科学前列的。

第三,前几年,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区钟落潭建立了广州金颖园农科旅游度假区,采用温室大棚技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各式农作物的根系,这种做法也是垂直农业应用的一种。这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4],比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投资3亿多建设的热带雨林、湿地等模拟环境,它们大多作为少年儿童课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电费、营养液等花费巨大,现在很多都支撑不下来,不再对外展示。最近,根据中国园林资料网2011年7月8日消息:山东首家实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体垂直农业示范园日前开工建设。智能化立体垂直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对栽培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全程监控。虽然垂直农业节省了传统农场使用机械、农药、除草剂、化肥、运输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还包括作物减产的成本。但这些不能证明垂直农场在能源和金钱上具有竞争力。其实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复杂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础设施和安全密闭负压通风设备的探测和维护等方面会耗费更大的能源和金钱。所以,目前“垂直农业”仍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应用模式,具体实施起来会遇到一些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水和能源这两个必要条件的来源问题。“垂直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环利用和能源供应系统作为配套。

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垂直农业的思考

“垂直农业”作为一种获取食物和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全新概念,对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和水资源的紧张的今天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思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快速的区域,因而土地资源非常珍贵。广东省的情况不用说了,土地资源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而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区,海南省的土地资源也将会紧张。随着东盟国际合作的开展,其他亚热带地区如广西云南也同样会出现土地高度紧张的问题。按照计算,同样面积的垂直农业耕作的产能是传统农业的16倍,(一年收成4次,密植2倍,每个耕作面是2层的架子,则4×2×2=16),也就是说如果是30层楼的垂直农业,一亩垂直农业所占的土地面积抵得上16×30=480亩传统农业耕地。这里还不算因为室内种植带来的增产效果,比如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至1000ppm可以带来作物最佳生长。因此,从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率来说,是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垂直农业的可能性的。

第二,相对中国其他地区(温寒地带),光温水条件相对优越。这样在建造和实施垂直农业的时候,耗费的能源应该会相对少一些。所以,在我们国家要引入垂直农业,我们认为应该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先行为好。

高效生态农业篇3

平水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南部,镇域面积173.32平方公里,5.1万人口,辖2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全镇耕地面积37428.5亩,其中:水田28857亩,旱地8571.5亩。山林总面积18.6万亩,毛竹3.8万亩。雷竹1.3万亩,茶园1.8万亩,花卉4000亩,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竹笋之乡”、“雷竹之乡”、省级“竹木强镇”、“茶叶强镇”。2007年全年农业总产值5.5亿元,粮食总产量15890吨。

二、 工作成效

(一) 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茶、竹、木、猪、酱等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了6个“万字号”基地建设,即:万亩竹笋基地,以同康、五联、红墙下等村为重点抓好四季笋开发;万亩雷竹基地,以王化、上灶、平水等为主的雷竹垄糠厚覆盖技术;万亩茶叶基地,以王化、横溪平江等为重点抓好平水珠茶和名优茶的开发;万头瘦肉型生猪基地,以天天田园生态养殖场为龙头,5个千猪场,10个百猪场为依托,抓好商品猪的养殖;万只长毛兔基地,以岔路口、王化为重点,鼓励农户发展长毛兔生产;万亩优质稻米基地,以会稽村为中心,连片种植富硒优质稻米。全镇形成了东部雷竹、南部兔、西部竹笋、北部粮、中部生猪茶叶连一体的生态高效农业格局。同时突出农产品,做大做强竹木加工行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档次,注重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 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全镇共有农业企业40家,2007年实现产值5.5亿元,销售5.2亿元,利润2200万元,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其中农业加工企业25家,产值5亿元,销售4.7亿元,利润2100万元,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

农业加工企业中有省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3家(浙江鸿华、华瀛竹木、林龙家具)、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浙江鸿华、天天田园、润露食品、至味食品)。农业加工企业类别齐全,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鸿华、华珠、绿源、新龙、王化、跃进)、竹制品加工企业3家(华瀛、中禾、盈丰)、家具加工企业6家(林龙、巨象、三杉、力锐、新潮、达生)、食品加工企业5家(天天田园、至味食品、润露食品、福禄泉、兴吉顺)、车木加工2家(王化车木厂、清店车木厂)、其他企业17家(仙人谷生态观光园等),基本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成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三) 观光农业稳步发展,休闲农庄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镇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到目前为止全镇共有11家农庄,即同康绿林竹海、金岙农庄、家有山庄、仙人谷农业观光园、云碧山庄、平水江运动公社、七贤居农庄、竹缘农庄、龙潭农庄、梅园农庄、峨眉山庄,其中:同康村被评为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同康绿林竹海、家有山庄、金岙农庄被评为县级星级农庄、优秀农庄。农庄经济的出现,为山区发展优高农业打开了一扇“窗”,既推动了旅游业的掀起和发展,又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致富了当地群众。

(四)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不断增加

我镇现已培育省级著名商标4只(“瘦八戒”生猪、“润露”食品、“大善塔”茶叶、“森海”家具);省级名牌产品1只(“天天田园”生猪);市级著名商标8只(“同康”毛竹四季笋、“华瀛”竹制品、“益鹤”系列竹制品、“巨象、桃宏”木制家具、“山园”生态鸡、“大善塔”、“松盛园”茶叶)。市级名牌产品4只(“瘦八戒”生猪、“平绿”牌雷竹笋、“同康”竹笋、“松盛园”茶叶)。其中,鸿华的茶文化博物馆建设启动和华瀛公司的竹子博物馆的关华建设以及至味酱文化博物馆开馆加浓了平水茶文化产业和酱缸产业的发展氛围,加快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使平水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竹木强镇”和“省级茶叶强镇”。

(五) 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一是市场体系逐渐完善。相继建立起竹笋、茶叶、生猪、蔬菜等各类专业市场。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浙江农民信箱为农户提供了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一条快速道。到目前为止,我镇已有农民信箱用户3000多户,通过这一平台,农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查看市场的供需、最新政策、农技服务以及农户专业市场提供的市场行情、市场趋势等分析资料,给农户带来很大的方便。三是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发展。目前,我镇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社13家,连接基地面积18930亩,会员632人,带动农户4767人,成为一支带动农民致富的生力军。

三、08年主要工作及目标

(一) 08年主要工作目标

完成农业企业投入1.5亿元,自营出口4000万美元;争创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部级驰名商标1只;部级免检产品1只;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康四季笋基地申报部级科技星火计划。

(二) 08年主要工作

1、启动现代农业园区

平水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上灶大畈,占地面积1万亩,一期规划投入资金6000万元。平水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总体分为两大块:一是农业加工园区。现在其中较为成熟的是鸿华茶厂、至味食品、森海家具、农副产品一条街等;二是种养科研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突出“六个区”的建设,即:农业高新科技核心区、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名特蔬菜生产示范区、绿化苗木生产示范区、名优水果生产示范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区。

高效生态农业篇4

生态农业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特点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模式,目的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强调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因此,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二)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技术和新方法,如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等,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农业是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包括土地、水、投入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

(四)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种养加、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

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还在以每年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15%,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全国平均每年旱涝灾害造成1000万吨粮食损失和3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污染正向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弃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染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10年前增加了1.6倍。由于大量工业污水排放入海、入江,每年造成渔业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全国农药年使用量已达120万吨以上,农药的50%左右进入土壤、水体,污染农田面积已达1.36亿亩。地膜、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加剧趋势,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态恶化对农产品的污染加剧。据农业部对工矿企业区、污灌区 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典型调查表明,其污染超标率达18.5%。许多城市郊区和公路沿线的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每年出口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退货的达500多起。

农业生态恶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每年以200万顷的速度增加。由于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频繁,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000万至20xx万公顷发展到90年代的每年3000万至5000万公顷。90年代中期以来,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温饱阶段,人们追求的是“吃得饱”,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只追求农产品产量;二是总体小康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追求“吃得好”,表现在饮食结构上,肉、蛋、奶消费比例明显增加;三是全面建设小康阶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更加追求“吃得科学”,特别关注食物对人健康、营养、安全和生态的要求,关注生产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特别是对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需求,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迫在眉睫。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有着明显优势;能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治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四)实施生态农业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常规小麦、绿色小麦、有机小麦亩均净收益比为1∶1.29∶3.38,玉米为1∶1.14∶1.39,茶叶为1∶1.5∶4.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

(五)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食品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趋势表明:以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可以归纳为“四个制约”。

(一)发展阶段制约。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生态农业观念淡薄,要彻底转变农民千百年来重产出、轻生态生产行为的惯性,必将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各地实践看,一些地方发展生态农业仅局限于小规模试点,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较少。

(二)潜在风险制约。在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面对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多种污染物的危害,有的源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源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有的人为非法添加,消除风险隐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技术支撑制约。一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够。广大农村缺乏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二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够。目前,我国登记使用的农药有600多种,列入国家药典的兽药有1500多种,每种都有严格的使用技术规范。有关调查显示,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掌握程度更为有限。三是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检验检测设备。当前,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四)管理保障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工作基础薄弱,行政监管力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问题。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表现更为突出,常常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市场动力机制。生态农业建设初期,普遍缺乏资金投入。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效发展机制,使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一)积极宣传生态理念,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200美元,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安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篇5

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所谓外向,就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大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因此,只有主攻高效生态外向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一、我市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市依托沿海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扶大扶强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连云港市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6%。2007年粮食产量创我市历史最高纪录,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着中央加强和支持农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连云港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负担减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2007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91.2万亩,比上年增长3.3%。亩产达到438公斤,同比增长5.8%。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02.7万吨,创连云港市建市以来的最高纪录。粮食生产继*年连续三年获得丰收后,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量三项均超历史。蔬菜瓜果全年播种面积101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增长3.5%;总产量288万吨,同比增加19万吨,增长7.1%。茶叶增长9.6%。

(二)畜牧业生产态势良好

2007年全市有规模畜牧业养殖场(户)已经达到7911个,新建养殖小区30多个。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20.8万头,牛存栏28.1万头,羊存栏53.4万只,家禽存养量达到980.9万只,猪牛羊禽肉23.6万吨,增长21.0%。各项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力,抗体检测处于全省前列,基本保持重大动物疫情清净。

近年来,连云港市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大举措,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依托温氏、福润等畜禽企业集团公司,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生猪、奶业、肉鸭、肉鸡、兔业、淮猪、鹿业等特色高效畜禽产业。东海县被评为全国商品猪基地县,2007年获得部级生态示范区。

(三)渔业经济收益良好

2007年,我市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大力推进沿海现代农业发展,有序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合理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科技兴渔取得良好收益。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海珍品养殖基地发展到5000亩,海水工厂化养殖已突破35万平方米,位居全省首位。全年完成水产品总量55.2万吨,较上年增长4.7%;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较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连云区已成为省内最大的紫菜出口加工贸易区,总出口量占全国份额的15%。赣榆墩尚泥鳅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出口基地。实施海域使用数字化管理,在全国率先构建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结构的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与管理体系。

(四)高效农业积极推进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我市资源特色、企业条件、发展潜力,建设了“平原-海域-山区”不同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以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为重点的中部平原主导产业带;以海淡水育苗、养殖、加工业为重点的沿海滩涂特色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带;沿东陇海线特色产业带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渐形成农业高效综合开发的新局面。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26万亩,占总面积的22.5%。其中千亩以上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有30个。2007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7.1万亩,比去年增长17.4%。其中:蔬菜播种面积73.7万亩,新增12.2万亩。花卉2.9万亩,新增1.7万亩。茶叶0.9万亩,新增0.2万亩。食用菌0.8万亩,新增0.1万亩。蚕桑2.2万亩,新增0.3万亩。立体种养5.4万亩,新增1.9万亩。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以平明稻米、榆城养殖、西墅紫菜、山左口板栗园、石梁河葡萄园、黄川草莓、沙河反季节大棚蔬菜、双店花卉、山区有机果品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带。灌云、东海两县分别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县。

(五)外向农业大力推进

2007年我市进一步完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组织出口企业开展境外促销,加快建设洋葱、草莓、大蒜、芦笋、黑莓、浅水藕、红线椒等20个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望实现全省“稳座第二名”的奋斗目标。市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出口环境,在质量认证、基地建设和出口通关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周到及时的高效服务,对重点出口生产基地、重点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牌产品在项目资金安排、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引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推动农产品出口。

(六)生态农业广泛推广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通过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努力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积极争取农业部沼气国债项目,开展清洁水源、家园、田园“三清”工程,今年已争取农村能源项目资金1082.5万元,建设户用沼气625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16处。共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0000多户。赣榆县通过省级生态农业县验收;推广“猪-沼-菜(花)”等循环农业模式,已建成2000多处。

二、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存在的不足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市情实际,发挥特色优势,狠抓结构调整,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外向农业实现长足进步,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高效农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认证力度偏弱、农业投入不足、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对生态高效外向农业认识不足。少数领导和部门没有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给予充分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四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商品率较低,与农民脱贫致富联系不紧密。五是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对此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重要意义。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加速推进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同步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挥我市资源环境优势的有效载体。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如何做好高效生态外向农业的发展

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针对当前我市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把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战略取向。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与科技的和谐统一;着力发展外向农业,坚持与市场的和谐统一,以便有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万物土中生”,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农业资源。珍惜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央十分重视。地方要下大力气强化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发展生态农业,简单一点的概括就是基本上没有“生产垃圾”出现。“桑基鱼塘型”、“猪-沼-菜(花)型”在农村很符合农业综合发展和环保发展。农民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建立起农业自身生态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环,在这个食物链中,物质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生不息,废物得到全面的利用。这种生产模式,就其特点来说,是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精神的。

生态模型要切实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实行无废物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既有效地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又尽量减少其污染影响,也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经验,力争实现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平衡最佳等目标。做到山、水、田综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机肥料,在病虫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减少农药的污染。所以我国大多数农业科学工作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只有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才能避免“化肥农业”的一系列问题,在产出大量优质产品的同时,也可望建立起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

(二)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与科技的和谐统一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他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一,要依靠党的政策。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要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以继续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策稳,人心才能稳,农业才能稳”。

第二,关键是靠农业科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要靠科技,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依然要靠教育。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发展农业,农民苦于“无技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需要政府从源头做起,需要从项目筛选、研究和试验、农产品标准的制订、农资的生产、农业布局及农民培训、农业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做起,几乎是对一个农民、农业的全流程整合。要做到“四个统一”⑴统一种源。统一供应植物种子、种苗等,种猪、种鸡、仔猪、仔鸡等符合绿色农业生产条件的优良种源。⑵统一生产资料。配套供应有机农业种植用肥料、农药,养殖用饲料及兽药、疫苗等。⑶统一生产标准。行业生产标准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传达给每个生产者。如:《草莓产业化技术开发》、《奶牛产业化技术开发》等技术。⑷统一技术指导。农业技术人员随时到农户生产场地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检查和监控生产标准的执行情况。同时技术人员还可以利用电脑等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对农民及时的技术辅导和信息服务。这样的工作不只是为农民架设通向技术的桥梁,更是架设通向市场的桥梁,是在为农民开源增流,寻找更多的能够过“桥”上“路”的产品。

(三)着力发展外向农业,坚持与市场的和谐统一

我市农业与先进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产业化经营上,最大的薄弱环节在龙头企业上。因此,抓住市场,抓住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就抓住了发展外向农业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要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谁有能力发展谁、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要求,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努力实施企业战略。加快发展一批骨干型、创汇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当地农产品资源的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以及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6%。要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年内,新增“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

二是努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努力使我市农产品畅销全省、全国甚至海外。年内,新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50个,省、部级名牌农产品品牌2个。

高效生态农业篇6

入世对传统产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面向开放的国际市场和大范围高层次的激烈市场竞争,我国传统农业处于明显劣势,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必需。发展规模化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无疑将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

1.2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绿色生态农产品需要增加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大部分农产品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二,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发生了新变化,对绿色有机农副产品需要增加。随着滨州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对农产品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等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更高,不仅要求名优,还在加工、配送和包装上都有了新的要求。

1.3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融入城市,使土地流转

集中成需要,为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可能随着高考、户籍等制度改革,大量进城农民摆脱限制,进一步脱离农村融入城市,农村土地流转成为需要,为土地流转集中,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提供可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滨州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推进,为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1.4黄三角环境特点使滨州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必然选择

滨州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地带,土壤盐碱化严重,发下水盐分高,地表植被稀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所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2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滨州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2.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用科技弥补土地贫瘠生产力不足问题

滨州土地资源并不富裕,土地相对贫瘠,生产力不足,只靠简单土地集中搞所谓的规模化生产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收增产。只有以规模化为条件,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提升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才能实现增产高效、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2.2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多方筹资,解决农业资金不足矛盾

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不足,要多方位多渠道的筹资,尤其是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的进入,本着“谁投资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充分调动投资积极性。

2.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法治为保障,促进土地合法正常流转

土地合法正常流转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生产、投资规模和收益。只有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用法治手段保障土地合法正常流转,才能保障土地出租者和承租者合法利益,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科技、资金的投入。所以,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生产,要求滨州把农村土地确权等工作做好做实做细,为下一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扫清障碍。

3滨州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思路与举措

3.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搞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滨州市在生态园区建设上要结合各县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和传统产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杜绝“遍地开花,花开一色”。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把滨州农业建设成为高效优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注重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优新品种,要合理布局,科学间作,集生产与观光与一体,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3.2拓展市民农园空间,培育生态农业消费群体

农业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存储性差,所以,保持适当的消费群体是保证农产品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物流便利条件,加大远程生态农业消费群体的培育,把农业搬上网,发展网上农业观光和跟踪订购,满足城市居民的田园梦,促进农民增收。

3.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随着各地农业发展的推进,农业品牌之争不可避免,为了抢占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益,必须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通过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比例,是实现农业增收增资的关键,所以,以科技为支撑,做好农业品牌培育和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创立著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作为培育、营造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重大课题来抓。目前有影响的就是沾化无棣的冬枣、阳信的鸭梨等,但这些品牌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做强做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4引进高科技果蔬品种,创建高科技农业园

当前农产品基础之争也就是种子之争、栽培技术之争,之后才是营销之争,品牌之争。创建和引进高效优质品种,采用和提高栽培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高效生态农业篇7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b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高效生态农业篇8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的是要使生产的产品变成市场上需要的商品。目前,我州的农业结构有待于加大调整力度,农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变化还不相适应,优质农产品少,农畜产品的加工业与养殖业落后,农畜产品的转化、加工增值薄弱,效益比较低。因此,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包括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即要增加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比重,大力开发各种名、特、优、新产品,以粮食为重点,全面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

1.种植业是发展农业的基础,调整种植业必须保持粮食面积的基本稳定,以确保粮食的稳定增长在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实现人、畜分粮,使饲料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这样有利于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牧结合。

2.积极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发展畜牧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动物性蛋白质来源,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同时有利于积累有机肥料,培肥和提高地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在农区发展畜牧业,要充分利用农区的大量秸秆发展牛、羊等家畜,通过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肥料,培养地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农牧业的延伸,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可靠途径。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中,要把加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二、积极引导,支持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之路

我州有93万人口,其中有76万农牧民群众。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习惯于按部就班地生产、生活,在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要自己面向市场,参与流通和竞争,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经营方法上都显得很不适应。那么,如何引导这样大量的、分散的千家万户拥有生产和经营决策权的独立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就成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伴随商品意识的增强,农民急待解决市场趋向问题。但是,农户经济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品种和规格不一,加上信息不灵,经营手段落后,除在当地城市集贸初级市场上自产自销外,不具有竞争能力,很难进入大流通、大市场,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农民参与流通,进入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关键是组织起来,走向新的联合。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之路,是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州农村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名称叫法不一,但基于生产经营的共同利益,由懂技术、善经营的人牵头,农户自愿参加,交纳入社股金或通过股份联合自助合作社,形成围绕某一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经营,使产品有批量、有数量、有规格,在市场中具有较高占有率和竞争力。各级主管部门要顺应形势,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织农民走联合之路。

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农业发展

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要提高农作物、畜禽等产量,改善产品品质以及提高经济效益,达到生态、安全要求,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是克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者之间矛盾,达到协调一致,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例如,有的农作物产量高,但品质差,有的产量低,但品质好。如何克服其间的矛盾,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畜产品加工,发展畜禽养殖和多种经营,从多方面转化粮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全州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选择一批适销对路、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成果,大力组织推广,促进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如:农作物的优质新品种,包括优质青稞、优质小麦、高油分玉米或甜、糯玉米、双低油菜、高蛋白小杂粮及无公害水果、蔬菜等。畜禽高产、优质品种以高原牦牛、藏猪、藏鸡、瘦肉猪等为主。

高效生态农业篇9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以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高效生态农业篇10

1上黄村试验前的自然经济概况及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

1.1自然经济概况

试验区位于黄土丘陵区西部半干旱区的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县河川乡上黄村。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凉半干旱区,年均气温7℃,≥10℃的积温2573℃,年均降雨量424mm,干燥度1.55。植被为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灌丛草原类型,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区。试验区总面积1517.3hm2,可利用面积1381.1hm2(人均1.9hm2),其中沟坡地占77.2%,沟谷地占6.3%,台地占7.5%,非生产地占9%。农业耕地458.9hm2,人均0.63hm2。试验前(1982年)人口724人,土地光秃,林草面积率仅3.1%,粮食产量仅532.5kg/hm2。人均粮230kg,80%的群众未解决温饱;人均收入仅47.5元,大大低于当时全国农户人均收入270元的水平。

1.2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

1.2.1干旱频繁植被稀疏本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是本区危害最重、影响最广、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可谓众灾之首。据1959~1980年的统计资料[1],干旱年份发生频率为64%,即平均3年两旱;大旱年为36%,即平均3年一遇;特别是4~7月的春夏干旱,发生最频繁,且常常是春夏连旱,3年两遇。试验区植被稀疏,总土地中除33%为农地外,人工林草地仅占3.1%,其余60%的天然草地几乎全是退化裸地,牧草覆盖度仅30%。

1.2.2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植被稀疏,土壤缺少覆盖保护,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0t/km2,年侵蚀厚度4mm,流失有机质210kg/(hm2?a),氮、磷、钾6.6kg/(hm2?a)。无钱买肥,广种薄收,土地越种越薄,主要耕种土壤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仅5.0~7.0g/kg,全氮含量仅0.5~1.7g/kg,速效氮含量仅5mg/kg左右[2]。

1.2.3土地资源配置失调农业经济结构单一,试验前农地占33%,林地占2.1%,人工草地占1%,牧荒坡占64%,牧草覆盖度仅30%。光能利用率也只有0.04%,大大低于当的全国平均光能利用率1%的水平。由于单一粮食经营,导致林业收入仅占1%,牧业收入仅占9.1%,资源配置严重失调。

2上黄村高效农业生态建设试验的实践

2.1建设目标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持水土;提高旱作单产,实现粮食自给;大力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油、薯、果、牧,提高经济收入;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保持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2.2建设步骤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5~6年时间(1982~1986年),草灌先行,种树种草,恢复植被,建立良性生态基础环境,使人工林草面积率达40%,水土流失减少50%。第二步:用5~8年时间(1987~1995年),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稳产作物和油、豆、果、草等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实现人均粮和人均收入双过千。第三步:再用5年时间(1996~2000年),基本治理水土流失,发展高效持续农业,较大幅度增加群众收入,使其彻底摆脱贫困,奔向富裕。

2.3建设措施

采用“三改三变”战略措施,实施农林牧综合治理。如表1。

2.4实施技术

2.4.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点及各类土地的适宜性,上黄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是峁草、坡灌(木)沟乔(木),平缓土地用作农[3],即草帽子、灌脖子、农身子、乔靴子。农林牧优化用地结构为3¨2¨5。

2.4.2侧重增加绿色植被,提高草地载畜量(1983~1985年),实施“草灌先行”[4]的技术路线。

2.4.3侧重化肥投入,提高粮食单产(1986~1990年),实施“出路在肥”[5]的技术路线。

2.4.4侧重雨水拦蓄利用,发展高产稳产农业(1991~1995年),实施“关键在水”的技术路线。

2.4.5侧重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推进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1996~2000年),实施“模式栽培”技术。

3上黄村高效农业生态建设试验的效益

3.1土地资源配置变化如表2。试验前(1982年)农地占33.2%,林地占2.1%,人工与改良草地占1%,退化草地与牧荒坡占64.5%。调整后(1985~1995年)农地占26.1%,减少7.1%;林地占19.0%,增加16.9%;人工改良草地占29.0%,增加28%;退化草地与牧荒坡占25.8%,减少38.7%。

3.2农业经济结构变化如表3。经过13年的调整,平均农业总产值增长15.5倍,种植业产值增长13.1倍,畜牧业产值增长46.6倍,林果业产值增长19.9倍。基本改变了单一农业经营的局面,农林牧业,尤其是农牧业已取得了显著效益,以农牧结合为主体的优化结构模式已展现出美好前景。

3.3综合治理效益变化如表4。经综合治理,上黄村粮食单产增长1.6倍,油料单产增长4.0倍,人均粮增长1.4倍,人均油增长12.3倍,人均收入增长23.6倍。

4上黄村高效农业生态建设试验的启示

4.1抓基本农田建设

基本农田建设是宁南干旱半干旱区高效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常抓不懈。上黄村从1982年建点开始,到1995年底,年年进行。通过工人和机修,基本农田已累计达144.8hm2,较1982年的40hm2增长了2.6倍,人均达0.3hm2。不仅有效地栏蓄了迳流,保持了水土,而且给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调查和试验,梯田较坡地显著增产,小麦可增产20%~27%,油料可增产26%,马铃薯可增产30%~50%,碗扁豆可增产11%。宁南山区70%左右的耕地都是山地,因此,抓好基本农田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4.2抓集水工程建设和节水补灌技术

干旱缺水是宁南山区发展高效农业和建设生态农业的首要限制因素,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甚大。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宁南山区的经济发展、农业高效和生态环境改观就难以发生重大变化,更谈不上什么可持续发展。10多年来,上黄村加固水库一座,建设抽水站一处,新修水浇地26.0hm2,挖水窖150眼。试验推广节水补灌技术于各类旱地作物,仅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5月下旬~6月中旬),节水补灌20~30m3水,冬小麦可增产35%~40%,油料可增产27%~45%,玉米可增产30%以上,马铃薯可增产25%~52%。据资料统计,宁南山区已挖窖近50000眼,如能每户两眼水窖,节灌0.27hm2田,起码温饱问题可以基本解决。

4.3推广覆膜穴播新技术

覆膜穴播种植,是近几年来我国北方雨养农田。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推广的一项效益十分显著的新的种植技术。农作物通过覆膜穴播,不仅可以增温保墒,而且能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经过科技人员的试验示范,上黄村覆膜穴播小麦示范田单产达6000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30%~60%;覆膜穴播胡麻试验田单产达3060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21.5%~37.8%;覆膜玉米大田单产9000kg/hm2,高者达11700kg/hm2,较露地种植增产33%~56%,覆膜早熟马铃薯单产22500kg/hm2,较露地种植增产23%~27%。如能覆膜穴播与节水补灌相结合,则各种作物的单产将会成倍增长。由此可见,如能在宁南山区主要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覆膜穴播技术和节水补灌技术,将会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p#分页标题#e#

4.4发展饲草业和畜牧业

高效生态农业篇11

20*年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打造“五个*”、建设“六个区”的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增强“三化”对“三农”的带动力。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西部山区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各级必须充分认识全力抓好“三农”工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需要,必须充分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工作路线的内在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是全力抓好我区“三农”工作的根本措施,各级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自觉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总的工作上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把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进步以及农民增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统筹,充分发挥城乡互动作用,扎实推进“三农”工作的新发展。

20*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要求是:农业增加值确保增长3%,力争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确保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投入1亿元以上;农业实际利用外资2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区外内资2.8亿元;新增“双五一千”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培育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2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5万亩,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0只;农产品外贸出口达到2000万美元以上,供沪农产品销售额达到8亿元以上;新增土地整理开发及优质园地面积3.4万亩,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7400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1.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

二、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以稳定粮食面积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单产和发展优质粮食为重点,以强化耕地保护、科技与服务为手段,继续抓好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生产的各项有效措施,确保粮食总产保持11万吨以上。一是严格土地使用审批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区国土分局和农林局要严格把关,高度负责,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二是坚决制止耕地全年抛荒,减少季节性抛荒,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无公害高产技术,确保粮食稳产增效。四是继续稳定各级已出台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继续对种粮大户实行直接补贴和水稻良种补贴,对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实行以奖代补,对粮食加工企业和“订单”型粮食生产继续实行贷款贴息政策

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围绕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和我区“一园一区一带”产业群发展规划,全面实施“3510”工程,即抓好三个园、五大特色产业和十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一是规划建设“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20*年市政府、市林业局和区政府投资300万元,完成核心区道路和实验区喷灌设施建设。二是规划建设好南太湖*绿色农业科技园,重点抓好500亩核心区的建设。三是加快*食品加工园建设,20*年要全面完成水、电、气、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签约项目全面开工建设,10家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四是着力培育发展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强化服务,优化种养结构,深化机制和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五是大力培育十大农业龙头企业。区政府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培育10家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发展科技型、加工型、外向型、带动型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各乡镇都要建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着力提高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宽农业发展领域。一是加大农业利用外资力度。突出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利用已建的食品加工园平台和环太湖、西部山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二是积极开拓市场。依托上海市场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积极培育农产品出口外贸主体,开拓农产品多元化国际市场,加大我区农产品对外开放力度。三是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对现有优势农产品通过积极引进、建设加工项目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到区外市外建立农产品专用原料基地,逐步形成基地、市场在外,种子种苗、深加工在我区的梯渡发展模式;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提高农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创新农技推广体制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一是继续组织实施以省级草龟良种场、省级骨干苗木基地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工程,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业”,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的争创工作。三是加大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在研究解决农技人员社会保障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队伍建设,并将检疫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确保11万吨年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全面实施“1113”工程,全面完成1万亩土地整理、1万亩造田造地、1万亩优质园地划转和3000亩土地复垦。既为经济发展争取用地指标,又切实保护好耕地,努力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三是加快重点水利建设步伐,重点抓好老虎潭水库的建设,全面完成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政策处理,抓好移民新村的规划建设,继续加强水利工程防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抗台、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实施水库保安达标、清水河道整治、农民饮用水和节水灌溉等四大工程,抓好东部新区城市防洪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公益林、绿色通道、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在区划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推进16.8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强化林木采伐管理,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按照农业生态区建设规划,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和应用沼气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连锁服务网点建设。

六、统筹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加快村庄整治进度,建设文明安全农村新社区。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大力增加投入,20*年完成4个示范村和15个环境整治村的建设任务。示范村和实力较强的中心村要按照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切实搞好环境整治、垃圾集中处理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同时加快配套工程建设,20*年完成河道整治54公里,全面完成改水工程,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围绕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康庄工程”建设任务,建设100个公交点,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村村通城市公交的目标,并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落实教育、卫生、文化新增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普及农村学前3年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争创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农村中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即征即保、失地必保。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重视做好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保障工作,提高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

七、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就业致富能力

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以扩大非农就业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就业率,促进农民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技中心、成校、农业产业协会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各乡镇财政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培训、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发放证书以及收费使用的管理。

八、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保障政策,确保支农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率,重点加大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大对“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以及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金净收入中安排15%的资金用于农业开发的政策,推动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地力培育和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二是乡镇从20*年起都要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和农业创新资金制度,乡镇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创新资金,确保农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三是继续稳定和执行已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外向型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四是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凡当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并发生出口业务的奖励1万元,凡自营出口,每创汇1美元奖人民币3分。五是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建立小额信贷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的政策意见。六是继续稳定对西部乡镇、经济薄弱村的财政补助政策。

九、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高效生态农业篇12

所谓生态高效农业即“万元田”指一茬或多茬进行种植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滩涂、围垦地及其他农用地,其年产值达15万元/hm2以上、纯收益达60%以上的田块。“万元田”的实质是效益、生态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农业。即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国际、国内2个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以可持续高效为目标。“万元田”建设与传统农业有明显不同,主要的不同点有:①对科技的需求;②对资金投入的依赖;③对市场信息的需求;④对交通物流的依赖;⑤对资源整合的要求。椒江发展“万元田”的优势条件很多:椒江虽然土地面积有限,但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数喜温果木和各种农作物生长;作为台州市主城区和行政中心,椒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椒江经济发达,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地方财政实力雄厚;椒江人才密集。

1当前椒江“万元田”发展现状

最近我们对全区“万元田”进行了1次摸底调查,我区的“万元田”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天果树类,包括杨梅、柑桔,品种有东魁杨梅、少核本地早、满头红等,经过多年改造或拥有核心技术,品质优,产量高,市场销路一般不成问题,除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一般年份均能稳定达到万元田的标准。其余的是设施蔬菜、瓜果类,主要特征是设施+优质品种+套种+外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难度高,对销路依存度亦高,搞得好的与不好的收入差异很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年度间差异也很大,如茭白、红茄虽然也能达到“万元田”标准,但不稳定。椒江“万元田”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依靠技术和管理建成“万元田”

如三甲光辉村的2hm2少核本地早,原为滩涂,土壤条件并不好,因为极易抽生“六月梢”导致大量落果,产量一直提不高,后来种植户通过反复实践,采用环剥技术保果获得成功,加上精心的管理,目前产量可达52.5~60.0t/hm2,产值达15.0~16.5万元/hm2,净收入可达10.5~13.5万元/hm2。

1.2利用设施提高复种指数

此类型有大棚蔬菜、大棚双季茭白、大棚葡萄等,主要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如葭芷水门村10hm2大棚蔬菜基地,复种模式为茄子—丝瓜,成本达7.5万元/hm2,产值18.75万元/hm2,净收入11.25万元/hm2。

1.3多因素促成

如章安街道的陈宅、李宅、山横村利用山坡地种植杨梅历史悠久,那里的土壤、气侯条件适宜杨梅生长,当地政府重视基地的培育,给予种植户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使面积得以逐年扩大,现总面积已达280hm2,最高收入达到27万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达到18万元/hm2。

2椒江发展“万元田”的制约因素

(1)技术与管理。同其他高效益农业相比,“万元田”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无疑更高,虽然农户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但真正掌握的不多,少数掌握关键技术的农户一般比较保守,不轻易传授给同行,大多数田地管理仍然比较粗放,制约了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资金。大棚、喷滴灌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每公顷需要几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资金。(3)产后环节。产后环节包括贮存、销售、保鲜和加工等,这些环节稍有差错就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严重后果。如章安的杨梅基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鲜和加工必须跟上。

(4)自然灾害。椒江地处沿海,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多发的台风、暴雨、海潮、旱灾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如台风就经常给菜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不少菜农不敢种菜。如何有效地抵御台风等多发、严重的灾害是建设“万元田”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5)成本。2008年以来化肥、农药和人工费用均快速增长,使每公顷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

(6)市场。特别是蔬菜类价格几乎每天都在波动,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

3椒江“万元田”建设对策

“万元田”建设的核心和目标是建立一套能有效推动其稳步发展的服务体系,具体可细化为:科技支撑体系、资金投入机制、市场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体系、指导协调机制。

3.1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会力量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在规模连片和长久性、耐用性设施栽培上给予大力扶持,力争通过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引导到关心、关注“万元田”问题上来。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大户领包、小户联包的经营模式。

3.2培育典型事例,激活运营机制

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加大对发展设施栽培目的意义、效益对比、技术信息等的宣传、。有计划组织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整合财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等部门项目发展资金、农水资金以及设施农业建设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模示范典型。整合各方面技术服务资源,积极做好产前调资料、产中包技术、产后帮销售等各项指导服务。

3.3搞好结构调整,促进由点及面

“万元田”出现在某地往往并非偶然,它是当地土壤、气候、耕作制度与群众艰苦探索等诸多因素的结晶,也是自然与科技、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对此我们要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推动其稳步发展。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搞好“万元田”布局规划,明确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生产模式。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根据规划布局,发挥资源、技术等综合优势,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3.4突破两大瓶颈,营造良好氛围

“万元田”建设是建立在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农业。为此要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土专家”的积极性,努力研究我区“万元田”的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鼓励科技工作者以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万元田”建设。加强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争破解制约我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要充分运用财政支持、政府帖息贷款和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万元田”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万元田”建设,积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个人对“万元田”的投入,已初步建成“万元田”的要不断完善各种设施,逐年追加投资。我区已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以加强对“万元田”的信用担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