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活动规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8 15:45:53

市场活动规划

市场活动规划篇1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迫切要求专为儿童设计活动空间。但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还没有得到发展,依然应用以前的“沙坑干滑梯”的方法,特别是缺少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行为模式建设的高质量活动场所。

一、国内儿童公园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当中出现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儿童的游戏场地越来越少。当前的城市公共环境中,虽然存在不少开放绿地,但专为儿童设计的场地却是少之又少。所以,当前城市儿童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少空间。

其次,设计方法太过简单。当前都是在一些城市公园和小区绿地的一角设计儿童公园,而且大部分儿童公园是根据觉设计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功能分区再摆放一些简单设备,没有过多考虑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要求,也缺乏规范性指导。

第三,安全隐患也是儿童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公园外部威胁和公园内部威胁。来自公园外部的威胁主要指的是道路。在儿童户外活动中机动车是最大的隐患,所以要求公园设计师应该考虑儿童的安全到达问题。而公园内部威胁主要指的是游戏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设备老化、不规范安装、制造单位证照不齐全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国内在儿童公园的管理方面不够规范造成的。

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征

儿童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群,在城市公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行为特点规律,儿童的成长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儿童从零到三岁开始自己一段新的路程,这个时期他们靠视觉、听觉、触觉认识外部世界,出现较强的吸收性心智,会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使智力迅速发展。

2、三到六岁,儿童在这个时候已经能独自行走,但还没有很好的独立思维能力,行动缺乏稳定性,日常活动中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会有危险存在,因此需要父母照看。

3、六到十岁已经是学龄儿童,智力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体力增加活动强度变大,他们会愿意参加各种体育和集体活动,更喜欢参加一些智力活动。

4、儿童超过10岁,会逐步走向成熟发展阶段,不但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而且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显现。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生长速度加快,体力增强,不但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且文乐性活动也对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发展脑力思维。

三、儿童活动场地人性化设计要素

1、选择适合儿童的场所

由于儿童这一人群的特殊性所以在确定儿童公园场地时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儿童公园的选址首先应考虑不受城市水体、气体污染和城市噪音干扰的地段,且场地必须有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排水条件,使儿童公园的环境基础达到最好。

儿童公园的地址最好是位于人们居住区附近,方便儿童到达,对于年龄不同的儿童,设计的活动范围可以适当加大。国外关于儿童公园布局的研究较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外有关先进经验。如德国城市规划中提到,对于新建居住小区每四户就要设置一个儿童游戏场地,学龄儿童最佳距离设计为300-400米,对于12岁以上的儿童来说,此时期他们可以骑自行车,距离可以适当加大到1千米,而婴幼儿的活动范围应该设计在父母居住地四周。

2、创造属于儿童的空间

在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要紧紧依据“儿童视角”这一主要因素,不但让儿童在其中可以尽情的玩耍,更要依据儿童的特殊角度,照顾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着力打造可以表现儿童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乐园。

儿童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旺盛的精力、不肯长期停留在一个场所,缺少持久性。儿童年龄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要设计与其相适应的空间元素。因此,在创造空间时要注意营造各种各样的空间,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不但有多人的也应该有单人游戏的空间、既有安静的也有热闹的空间、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应有发挥想象力、进行角色扮演和挑战冒险的空间。

3、选择适合儿童的植物

因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适应外部环境能力较弱,所以儿童公园中的植物设计非常重要,要求儿童游乐区的绿化面积要达到70%以上。

在选择植物材料时,不但要考虑植物的尺度,还要考虑儿童的安全。公园植物要有一定的季节性,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多设计开花树种与展示空间,可以满足儿童展览、雕刻和积木等游戏的需要。

在选择植物时,要杜绝一些有毒、有刺和多病虫害的植物进园。要根据儿童的爱好选择树形、花色、叶色和习性,使儿童公园更加美观的同时,为儿童体验、感受和认识自然提供机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

4、营造适合儿童的水景

儿童都喜欢水景,在公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中,水景环境对儿童最具吸引力,可以调动儿童的活动积极性。所以,儿童公园要重视本身的水景设计。

最为突出的是迪尼斯主题公园的水滑梯,它的设计迎合了儿童亲水的特点,孩子们自高处的旋转楼梯滑入水中,在水花四溅的同时孩子们会感受到快乐。还有墨尔本皇家植物园的儿童公园水景设计也非常奇特。人行道上的喷泉在不同时间喷放,并且喷出的水形不一,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和惊喜,收到这样效果正是它的设计目的。但还应注意喷泉的水质,假如水的质量达不到健康标准,则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墨尔本皇家公园建立了自动化施氯系统对水给予净化,保证氯含量在标准范围内,使水的质量达到了净化标准,保证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结语:总之,在城市开放绿地建设中,儿童公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儿童公园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儿童公园要本着健康安全的标准,建设绿色生态乐园,依据儿童的需要,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思想才有利于创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户外活动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市场活动规划篇2

(Tianjin Bohai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Tianjin 300450,China)

摘要:市场学是集生产、市场、消费、环境于一体的一门科学。市场学自产生发展至今,应用领域得到横纵的广泛延伸。在城市规划中,市场学方法同样得到广泛应用。以市场学理论和方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本文作者就城市规划的市场学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分析了城市规划从规划招标、定向发展至规划实施以及规划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市场学特性,阐述了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对策。

Abstract: Marketing is branch of science integrating production, marketing,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 Since its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of marketing received extensive extension. In urban planning, marketing method is also widely used. Urban planning oriented by theory and methods of market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author discusses on methods of marketing of urban planning, analyzes its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planning and bid, orientate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sumption scheme, describes strategies about urban planning in the market economy.

关键词:市场学 方法 特性 城市规划 研究

Key words: marketing;method;properties;urban planning;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012-01

1城市规划的规划招标的市场学特性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均衡化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基础保障作用。城市规划具有目的性,定向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时,是在总结过去城市发展的基本数据为信息基础,以中心地带带动四周城区发展的方针,以市场经济为规划手段的行为。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在把握基本发展方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规划招标。规划招标的基本手段是以市场学为基础的经济的活动,规划设计招标时,将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建筑房屋、道路、绿化、商业区做为规划目标,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进行竞争招标,此时,竞标单位需要在了解规划的基本内容后,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设计价格最为经济合理且最能体现规划内容要求及体现城市发展特色与时代气息的规划设计,并且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规划的目的。因此,城市规划的招标设计阶段体现了市场学的经济特性,应用市场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完成城市规划的设计招标。

2城市规划定向发展的市场学特性

城市规划的定向发展是为了将城市的发展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提高,将欠发达的区域进行经济改造的一种定向行为。这时的城市规划更具有市场学特性。定向发展使得所规划的城市区域占领有利的“市场合适位置”,用专门的市场分析手段,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地区投资声誉、宣传地区商品和生活保障条件[1]达到城市规划所产生的建筑能够在市场营销的链条上产生作用的目的,使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得到活跃催化,进而实现生产、销售、消费、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良性循环。这样一来,城市规划的定向发展就有着市场学的经济特性、市场学的以消费人群为中心的特性。同时,在城市规划定向发展时,还体现了市场的四要素4Ps,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2]。在这四个要素上,定向发展的规划遵循了市场学的发展规律,以市场学原理为指导,以市场学方法为手段,为城市规划的顺利形成了经济圈循环。

3城市规划实施的市场学特性

市场学主要研究的是市场经营、市场管理、市场规律、市场营销观念[3]等内容,这些内容又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城市规划实施的所有环节都是建立在市场角度上的。城市规划实施使得所规划的区域的基本设施、环境条件都达到了与现代接轨的水平,缩短了发展的时间历程,解除了发展的空间限制,使该区域实现以市场为基础的时间、空间跨跃,体现了市场学的科学特性。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预见性的城市规划也需要不断发展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实际情况[4]。因此,在城市规划实施时,要考虑市场的变化,考虑城市的发展变化,考虑市场对城市发展变化的影响作用,才能更好的以科学的市场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市场性、成熟性和完善性。

4城市规划消费的市场学特性

市场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商品流通领域的主要矛盾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都要通过市场反映出来,并借助于市场求得解决[5]。城市规划在消费上同样遵循着市场学的这一原理特性。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费者通过供求关系,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满足需求和欲望。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企业都是以市场经济目的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就要探求和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在规划中积极参与市场活动的原则、手段和方法,以市场为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桥梁与纽带,以市场为城市规划消费的一面镜子,在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企业与市场相结合,企业与消费者相关联,最终为城市规划消费划上完美的句号。

5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对策

5.1 以市场学方法为手段,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掌控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既是对城市资源的占用又是对城市资源的补充与再造。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以市场学理论为基础,以市场变化为背景,以市场学方法为手段,将城市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再造,优化城市布局,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设施条件,将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5.2 以市场学理论为齐声基础,平衡供求市场,完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对象是城市不同的利益群体,以人为本的目标就是市场学的体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必须在分析各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发现其在市场中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平衡他们之间的市场关系,逐渐将城市规划进行完善。

5.3 以市场学特性为导向,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严重偏离了城市规划的初衷。因此,城市规划要以市场学特性为导向,在遵循市场学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市场学方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使城市规划更有利于国民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士贵.评价和实现地区社会经济潜力的市场学方法[J].管理科学文摘,1997.07.

[2]何生亮.社会市场学方法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中的应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04.

市场活动规划篇3

Creating a Public Spatial System with Urban features of Seashore Landscape—With the Planning of Zhuhai 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as an Example/Yang Zhengping,Lan Tian

[Abstract] The Planning of Zhuhai 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has put forward the aim of "constructing an open air 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that covers all the open space in the city ".Resorts functional zones are divided by the features of sea islands and islets,country areas and suburbs and urban populated areas,etc.,thus forming a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with two levels:one for outdoor resorts and open sapce system and the other for public resorts system together with an ecological health greenbelt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spatial system,Zhuhai,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planning

城市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需要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空间来容纳。

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间是指城市居民进行运动健身、户外休闲活动的用地空间,它包括城市绿地、广场、森林公园、公共体育用地等能发挥此类功能的开敞空间。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城市公共健身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构建一个高效率的、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追求的目标。研究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必须针对公共空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空间资源特征、从事活动的人群和公共活动特色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以建立“人群—活动—场所”特征突出而相互匹配的空间系统。

珠海在进行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过程中,通过对珠海城市空间资源的独特性、使用人群及健身活动的类型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突出海滨城市、山水城市资源特色”的空间规划体系。

1、珠海城市空间资源特征评析

1.1整体风貌特征

1.1.1自然环境特征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市域面积为7 649 km2,其中海域面积为6 051.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9%,陆地海岸线和岛屿岸线为690 km。

珠海市域地势平缓,且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上的丘陵、平原和田野被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割,西江水系出海口(门)中有5个(珠江口、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和崖门)在珠海,因此,水体成为珠海市最重要的自然景观要素。

珠海市域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共有近海、远海岛屿146个,被称为“百岛之城”。

1.1.2人工环境特征

珠海市城市结构为分散组团式,各城市组团之间被自然山体、河流、海岸线及生态农田分隔;珠海市城区建设形成山环水绕、临山而筑、滨水而建之势;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基本以各山体为绿心,以海河岸线、道路绿化为纽带。珠海市大部分城市社区800 m半径范围内均有城市滨水区、城中山体森林存在。

1.2分区风貌特征

在空间上,珠海市大致可分为东区、中区、西区3个各具特色的区域。

(1)东区—珠江口上的海岛、海洋区。该区岛屿星罗棋布,且大多数岛屿都尚未开发,神秘、独特的亚热带海岛景观成为开发海岛水上运动的重要资源。

(2)中区—从珠江口到磨刀门,北为唐家湾片区,中为中心城区,南为南湾城区。该区是城市建设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各城区组团基本形成以山体为绿心、海河岸线环绕、城区与山水交融的海滨山水城市的景观风貌。

(3)西区—其北部为斗门地区,以山丘、河流、田园等为背景,自然风貌尤其是田园风光成为西区的主要景观特征。西区南部为金湾地区,城市滨海岸线较长且邻岸岛屿众多,生态湿地资源丰富,海岸、沙滩、青山、湖泊等构成了海滨城区的主要特征(图1)。

2、人群活动及场所特征评析

作为一个新兴的海滨花园城市,珠海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城市建设,已由一个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大城市,并以其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四季如春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及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客人,更是许多人工作、定居的首选之地。

从对珠海市民日常的运动健身活动调查的情况看,珠海市市民健身游憩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除常规的球类运动和社区健身活动外,更多的市民热衷于户外休闲健身类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登山、散步、郊游、海岛休闲、垂钓等,这反映出珠海市民的健身游憩活动对城市自然资源的适宜性特征。

珠海市民日常健身游憩场所主要是社区健身广场、社区绿地、水岸绿带、城市公园、公共海滩和城中森林公园,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而市民的周末健身游憩场所主要是各类运动中心、郊野森林公园、海岛和乡村田野,出行方式以乘坐公交车和自驾车为主。

3、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

3.1系统结构

根据珠海城市资源和人群活动特征,规划提出“构造覆盖全市开敞空间的户外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系统”的目标,将全市的森林公园、水岸公园、城市公园绿地、文化广场、公共海滩、公共体育用地等开敞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在这些开敞空间里增加健身游憩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健身游憩场所。

3.2四类运动健身游憩主题功能区

结合各城区的资源特色,规划提出“突出资源供给特色的运动健身游憩主题分区,以及特色健身游憩活动的开发指引”(图2)。

(1)以海洋岛屿为特征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规划突出城市东部地区海域宽广、岛屿众多的空间特征,将其作为市民周末的海岛休闲游憩活动区域。规划将城市东部的万山海洋实验开发区作为海洋岛屿运动健身游憩区,在此开发海岛度假、海滩冲浪、垂钓、潜水等活动项目。

(2)以乡村郊野地区作为运动健身游憩区。规划突出斗门地区自然山体和田园风光特征,在该地区开发郊野远足、露营、森林探险等活动项目以满足市民周末自然乡村远足健身游憩活动的要求。

(3)以滨海休闲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该区位于西南金湾滨海地区,自然海岸线绵长,沿岸五大优质海滩似珍珠般串连,邻岸岛屿丛林密布,规划将其建设为以城市滨海休闲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在此开发沙滩球类运动、滨海自行车赛等活动项目。

(4)以城市密集区群众社区健身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该区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通过公共体育用地、城市绿地、城中森林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多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并形成以群众日常社区健身游憩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开发球类运动、户外健身、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登山等常规活动项目。

3.3两个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规划拟从系统层面,构建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和公共体育用地空间两个层面互为补充、和谐一致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3.3.1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规划将城市森林公园、水岸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公共海滩、户外公共体育场地等开敞空间纳入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之中,并建设各类健身游憩空间之间的交通网络(包括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建设),进而提出各类户外健身游憩空间开发策略(图3)。

(1)森林公园健身游憩空间。规划将城市森林公园按区位划分为城中森林公园和郊野森林公园。城中森林公园即位于城市组团中心的山体森林公园,开发此类森林公园可为市民日常健身游憩活动提供场地。郊野森林公园即位于城市边缘的山体森林公园,它可以承担区域绿地功能,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可为市民周末健身游憩活动提供场地。

规划针对区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建设五大城中森林公园健身游憩设施的指引,并强调设施建设的日常化,如登山路径、眺望点、小型健身场地等建设的日常化。规划还相应地提出建设三大郊野森林公园游憩设施的指引,用以满足周末家庭郊游的需要,如露营地、野外探险等特色项目的建设,并增加度假服务设施、停车设施等。

(2)水岸公园健身游憩空间。规划结合珠海已规划的距离市区滨水地带30 m~100 m的水岸公园,提出6条海岸公园、5条河岸公园健身游憩设施建设指引,并根据公园区位、服务对象的差异,确定设施类别和比例;为旅游人口服务为主的公园,强调保留自然景观,适当建设游览广场、自行车路径和小型服务设施等;为社区居民服务为主的公园,强调各种设施的建设,如增加健身广场、小球场地、健身路径等。

(3)城市公园、公共海滩健身游憩空间。规划根据城市公园绿地规模等级和主题特征,提出在公园内增加运动设施的指引和用地控制指标,如增加篮球场、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运动设施区,并提出城市公园绿地内公共体育用地的下限指标(公共体育用地在城市公园绿地内的比例须在10%以上)。

3.3.2公共体育用地系统

(1)体育运动休闲中心系统。体育运动休闲中心即指以室内体育场馆、综合健身馆、社区活动中心为主体,综合室外健身广场、运动服务中心(包括运动培训学校在内)的综合体。它既可提供正规化的体育运动服务,又可提供业余运动健身服务。规划拟在运动休闲中心内适当增加休闲服务设施(如餐饮、保健设施),以增加服务收入用于设施维护。

(2)公共体育运动场地系统。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即指在室外开展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的设施场地,包括全民健身广场和社区健身运动公园。

全民健身广场是在户外集中安排各球类场地、健身广场、健身路径、游泳池等户外设施的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地。

社区健身运动公园是在城市社区内,以500 m为服务半径集中设置的户外健身活动场地,内设小型健身广场、健身设施和球类场地。规划提出建设社区健身运动公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与社区公园绿地对应,二者结合布置,实现共建。

3.4一条生态康体绿道系统

规划利用与城市道路并行的带状绿地,结合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形成一个供市民自由活动的非机动交通网络,该网络可以覆盖主城区,并联系城市公园绿地,形成一条串联所有居住区及公园绿地的环形绿廊。

市场活动规划篇4

Creating a Public Spatial System with Urban features of Seashore Landscape—With the Planning of Zhuhai 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as an Example/Yang Zhengping,Lan Tian

[Abstract] The Planning of Zhuhai 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has put forward the aim of "constructing an open air 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that covers all the open space in the city ".Resorts functional zones are pided by the features of sea islands and islets,country areas and suburbs and urban populated areas,etc.,thus forming a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 with two levels:one for outdoor resorts and open sapce system and the other for public resorts system together with an ecological health greenbelt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spatial system,Zhuhai,public resorts and open space system,planning

城市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需要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空间来容纳。

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间是指城市居民进行运动健身、户外休闲活动的用地空间,它包括城市绿地、广场、森林公园、公共体育用地等能发挥此类功能的开敞空间。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城市公共健身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构建一个高效率的、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追求的目标。研究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必须针对公共空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空间资源特征、从事活动的人群和公共活动特色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以建立“人群—活动—场所”特征突出而相互匹配的空间系统。

珠海在进行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过程中,通过对珠海城市空间资源的独特性、使用人群及健身活动的类型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突出海滨城市、山水城市资源特色”的空间规划体系。

1、珠海城市空间资源特征评析

1.1整体风貌特征

1.1.1自然环境特征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市域面积为7 649 km2,其中海域面积为6 051.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9%,陆地海岸线和岛屿岸线为690 km。

珠海市域地势平缓,且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上的丘陵、平原和田野被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割,西江水系八大出海口(门)中有5个(珠江口、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和崖门)在珠海,因此,水体成为珠海市最重要的自然景观要素。

珠海市域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共有近海、远海岛屿146个,被称为“百岛之城”。

1.1.2人工环境特征

珠海市城市结构为分散组团式,各城市组团之间被自然山体、河流、海岸线及生态农田分隔;珠海市城区建设形成山环水绕、临山而筑、滨水而建之势;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基本以各山体为绿心,以海河岸线、道路绿化为纽带。珠海市大部分城市社区800 m半径范围内均有城市滨水区、城中山体森林存在。

1.2分区风貌特征

在空间上,珠海市大致可分为东区、中区、西区3个各具特色的区域。

(1)东区—珠江口上的海岛、海洋区。该区岛屿星罗棋布,且大多数岛屿都尚未开发,神秘、独特的亚热带海岛景观成为开发海岛水上运动的重要资源。

(2)中区—从珠江口到磨刀门,北为唐家湾片区,中为中心城区,南为南湾城区。该区是城市建设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各城区组团基本形成以山体为绿心、海河岸线环绕、城区与山水交融的海滨山水城市的景观风貌。

(3)西区—其北部为斗门地区,以山丘、河流、田园等为背景,自然风貌尤其是田园风光成为西区的主要景观特征。西区南部为金湾地区,城市滨海岸线较长且邻岸岛屿众多,生态湿地资源丰富,海岸、沙滩、青山、湖泊等构成了海滨城区的主要特征(图1)。

2、人群活动及场所特征评析

作为一个新兴的海滨花园城市,珠海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城市建设,已由一个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大城市,并以其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四季如春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及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客人,更是许多人工作、定居的首选之地。

从对珠海市民日常的运动健身活动调查的情况看,珠海市市民健身游憩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除常规的球类运动和社区健身活动外,更多的市民热衷于户外休闲健身类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登山、散步、郊游、海岛休闲、垂钓等,这反映出珠海市民的健身游憩活动对城市自然资源的适宜性特征。

珠海市民日常健身游憩场所主要是社区健身广场、社区绿地、水岸绿带、城市公园、公共海滩和城中森林公园,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而市民的周末健身游憩场所主要是各类运动中心、郊野森林公园、海岛和乡村田野,出行方式以乘坐公交车和自驾车为主。

转贴于

3、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

3.1系统结构

根据珠海城市资源和人群活动特征,规划提出“构造覆盖全市开敞空间的户外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系统”的目标,将全市的森林公园、水岸公园、城市公园绿地、文化广场、公共海滩、公共体育用地等开敞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在这些开敞空间里增加健身游憩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健身游憩场所。

3.2四类运动健身游憩主题功能区

结合各城区的资源特色,规划提出“突出资源供给特色的运动健身游憩主题分区,以及特色健身游憩活动的开发指引”(图2)。

(1)以海洋岛屿为特征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规划突出城市东部地区海域宽广、岛屿众多的空间特征,将其作为市民周末的海岛休闲游憩活动区域。规划将城市东部的万山海洋实验开发区作为海洋岛屿运动健身游憩区,在此开发海岛度假、海滩冲浪、垂钓、潜水等活动项目。

(2)以乡村郊野地区作为运动健身游憩区。规划突出斗门地区自然山体和田园风光特征,在该地区开发郊野远足、露营、森林探险等活动项目以满足市民周末自然乡村远足健身游憩活动的要求。

(3)以滨海休闲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该区位于西南金湾滨海地区,自然海岸线绵长,沿岸五大优质海滩似珍珠般串连,邻岸岛屿丛林密布,规划将其建设为以城市滨海休闲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在此开发沙滩球类运动、滨海自行车赛等活动项目。

(4)以城市密集区群众社区健身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该区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通过公共体育用地、城市绿地、城中森林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多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并形成以群众日常社区健身游憩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开发球类运动、户外健身、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登山等常规活动项目。

3.3两个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规划拟从系统层面,构建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和公共体育用地空间两个层面互为补充、和谐一致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3.3.1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规划将城市森林公园、水岸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公共海滩、户外公共体育场地等开敞空间纳入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之中,并建设各类健身游憩空间之间的交通网络(包括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建设),进而提出各类户外健身游憩空间开发策略(图3)。

(1)森林公园健身游憩空间。规划将城市森林公园按区位划分为城中森林公园和郊野森林公园。城中森林公园即位于城市组团中心的山体森林公园,开发此类森林公园可为市民日常健身游憩活动提供场地。郊野森林公园即位于城市边缘的山体森林公园,它可以承担区域绿地功能,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可为市民周末健身游憩活动提供场地。

规划针对区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建设五大城中森林公园健身游憩设施的指引,并强调设施建设的日常化,如登山路径、眺望点、小型健身场地等建设的日常化。规划还相应地提出建设三大郊野森林公园游憩设施的指引,用以满足周末家庭郊游的需要,如露营地、野外探险等特色项目的建设,并增加度假服务设施、停车设施等。

(2)水岸公园健身游憩空间。规划结合珠海已规划的距离市区滨水地带30 m~100 m的水岸公园,提出6条海岸公园、5条河岸公园健身游憩设施建设指引,并根据公园区位、服务对象的差异,确定设施类别和比例;为旅游人口服务为主的公园,强调保留自然景观,适当建设游览广场、自行车路径和小型服务设施等;为社区居民服务为主的公园,强调各种设施的建设,如增加健身广场、小球场地、健身路径等。

(3)城市公园、公共海滩健身游憩空间。规划根据城市公园绿地规模等级和主题特征,提出在公园内增加运动设施的指引和用地控制指标,如增加篮球场、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运动设施区,并提出城市公园绿地内公共体育用地的下限指标(公共体育用地在城市公园绿地内的比例须在10%以上)。

3.3.2公共体育用地系统

(1)体育运动休闲中心系统。体育运动休闲中心即指以室内体育场馆、综合健身馆、社区活动中心为主体,综合室外健身广场、运动服务中心(包括运动培训学校在内)的综合体。它既可提供正规化的体育运动服务,又可提供业余运动健身服务。规划拟在运动休闲中心内适当增加休闲服务设施(如餐饮、保健设施),以增加服务收入用于设施维护。

(2)公共体育运动场地系统。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即指在室外开展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的设施场地,包括全民健身广场和社区健身运动公园。

全民健身广场是在户外集中安排各球类场地、健身广场、健身路径、游泳池等户外设施的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地。

社区健身运动公园是在城市社区内,以500 m为服务半径集中设置的户外健身活动场地,内设小型健身广场、健身设施和球类场地。规划提出建设社区健身运动公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与社区公园绿地对应,二者结合布置,实现共建。

3.4一条生态康体绿道系统

规划利用与城市道路并行的带状绿地,结合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形成一个供市民自由活动的非机动交通网络,该网络可以覆盖主城区,并联系城市公园绿地,形成一条串联所有居住区及公园绿地的环形绿廊。

市场活动规划篇5

2006年广州市确立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随着广州南站、大学城、亚运村等 “南拓”战略的深入实施,番禺区受到了广州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直接带动和强力牵引。2006年12月,广州地铁三号线全线通车,线路从北往南贯通了五山高校科研文化区、新城市中轴线地区、番禺新城,直达番禺广场,并于2010年往北接通广州白云机场。三号线的开通不仅对广州市发展新区、调整城市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番禺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动力、一次重要的契机。如何充分发挥地铁三号线的交通功能, 又充分利用地铁三号线带动与促进沿线地区的开发与结构优化,成为番禺区持续快速发展的热点问题。

地处广州南拓轴重要节点的番禺广场建成于2000年,是番禺区政府所在地,也是番禺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自地铁三号线开通以来,周边地价迅速上涨,住房、商业、消费等需求不断增加,而地面交通组织不佳、服务设施不足、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日益彰显。

为迎接2010广州亚运会,将番禺广场周边地区打造成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副中心,塑造番禺中央活力区,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生活的质量,番禺区人民政府于2007年开展《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深化设计)》。

一、规划回顾

1. 规划范围

本规划研究范围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东邻广华路,南抵市桥水道,西至德兴南路,北接平康路,地跨番禺区市桥街、石镇,总面积约为221公顷。具体城市设计更新用地范围约为120公顷(约合1800亩)。

设计范围及区位图 卫星影像图

2. 现状分析

(1)交通组织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面交通主干道东西向有清河东路,南北向为华南快速干线,道路建设基本完成,部分路段需进一步深化。轨道交通番禺广场站是广州地铁三号线的终点站,北连广州新机场,东延与地铁四号线连通于广州亚运村。

(2)建设情况

番禺广场及其周边地区建设已基本成型,尚有更新开发余地。规划区内工业与居住用地混杂,办公用地分散,小型商业设施不成规模。多数建筑质量不佳,质量较好的建筑包括:番禺区政府、中银大厦、科尔海悦酒店、东逸华庭、东兴小学、黄沙岛住宅区、东怡新区等。

(3)开敞空间

现状开敞空间已经基本成型,主要由番禺区政府内部开敞空间、番禺广场和南部休闲公园组成。番禺广场周边新建建筑及公共空间尺度过大,公共空间缺少休憩、娱乐等服务设施。现状保留了原生态的河涌,与规划区南部的市桥水道形成了本区域的自然水系统,但滨水可达性较弱。

(4)综合评价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开发潜力巨大,但地区特色不明显。

区内用地功能分区缺乏统筹规划,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地下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已有用地权属复杂,规划实施难度较大。

公共开场空间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广场尺度及周边建筑尺度过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二、规划概念

1. 规划目标

将番禺广场建设成为:番禺的城市名片,市民活动的城市客厅。

同时,结合广场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功能区。

2. 规划原则

番禺广场及周边地区是番禺区行政、商业、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环境价值极高,必须高起点、大手笔进行规划与设计。

规划设计应按照人性化的设计标准,注重环境空间的创造,体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番禺商贸、文化发展。

建筑群设计要体现现代、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思想。

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用地权属,具有可实施性。

3. 规划重点

(1)地域文化

广场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创造优质的物质空间环境,还应该创造出精神空间环境,这就要求表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获得市民心理的认同感,创造出“我们的”番禺广场。

(2)功能复合

番禺广场及其周边地区作为番禺的中央活力区,地坪这一层面已不能满足市民对交往空间和交通空间的需求,因此,应通过功能用地的复合化立体开发和交通流线的网络化立体组织两方面拓展城市开发空间,有效利用交通和人流条件。

(3)以人为本

近年来,随着番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文化休闲需求的日益提高,政府对行政服务、文化建设和中心城区商贸金融服务职能的需求的不断强化。番禺广场作为番禺市民活动的城市客厅,必须为提供优良的人际交往、社会与个人交流的环境条件,以促进各种社会公共活动发生。同时,该区域还应体现公共空间的观赏性、休闲性和文化性等功能,注重多元化空间的营造,形成多样化领域环境,为城市注入生机活力和文化艺术魅力。

三、规划设计

空间结构

作为服务番禺片区,辐射周边城区的新型城市副中心,番禺广场和周边区域的发展,规划为周边城区提供所有必要的服务功能,并成为联系和发展周边区域的富有活力的中心。

(1)中心主轴

以现有的区政府大厦与主轴线的关系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础要素。主轴线以区政府大厦为起点,番发世纪广场为端点,串联集会广场、市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休憩广场。中心主轴空间尺度宏大,两侧高层建筑在空间上起到强调作用。

(2)两侧副轴

把绿和水引进城市空间,形成了步行空间的方位感。变换曲折的道路、重塑岭南水道的绿与水的界面、开放的小广场保证了沿轴线城市空间的趣味性,塑造出富有个性、尺度宜人的副中心市民活动空间体系。

(3)横向副轴

东西向的次一级轴线将交往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和商务商业空间交织起来,并联系区域商务商业和周边的居住功能,形成核心行政功能与区域商务商业、居住功能复合的空间走廊。

(4)核心区

各级轴线代表的路径,与广场、绿地、组团小广场等开敞空间相结合,打造充满活力的功能复合型核心区。借鉴传统中国城市对轴线关系的强调和欧洲城市对外部空间的重视,形成了地块外部明确的空间边界和地块内以广场、院落和绿地为代表的自由的开敞空间,并通过不同尺度和形式的街巷联系起来。

功能复合

本次城市设计的规划结构可归纳为:“一轴四区” 的新番禺城市中心。

一轴:区委区政府、番禺广场、展示中心、中央公园、新审批中心和滨河度假酒店形成的中心主轴。

酒店办公区:广场西侧的番发商业中心、科尔海悦、国税局、财政局。

商贸综合区:广场东北侧的罗家商业区。

商务综合区:北起清河路,南至东兴路,东至东环路,西至广场东路的综合功能区。

商住综合区:广场的商住区。

重要节点设计

规划还包括对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既有助于开展近期实施计划,又有利于有效带动其余地块的发展建设。重点区域包括:

开敞中心广场区:市民生活的中心,生活、休闲、聚会和商业活动的集中地带,城市的花园客厅,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亲水商业景观带:结合河涌整治形成景观性滨水区,亲水平台、休憩空间、公园广场等工头构筑理想的休闲商业空间,并向南延伸至市桥水道两岸。

中央商务区:依托地铁站点的有利交通,景观优美的“罗家涌”,以中银大厦为中心,发展商务办公为主,公寓、酒店等配套完善的,环境舒适、景观优美的中央商务区。

地标建筑:番发世纪广场,提供逾40000平方米的政府综合办证中心,有力带动周边商务、办公、商业的发展,并主导区域内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

实施效果及使用评价

实施效果

本城市设计于 2007年11月23日 “广州市番禺区区委十一届30次常委会议”审议原则同意通过,一直作为近年来该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并获得了2010年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三等奖。经过四年的努力,如今,河涌整治已见成效,商务办公区已具规模,部分道路改造工作已顺利完成,多个商务地块已完工,拆除了阻挡广场与中央公园的住宅已经拆除,已形成连续的景观绿地走廊。

主广场东、西、南面分别设置音乐喷泉,广场南端建有1600平方米、可容纳3000人的露天演出舞台。广场环境形象进一步提升,广场南面建设为岭南风格的园林绿地,广场上的户外雕塑形象地记录了鸦片战争时期番禺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史实。

一个成功的市民广场必须是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不同的时间维度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活动。番禺广场承担了番禺区绝大部分大型的集会、庆典活动,也是一年一度迎春花市的主场地,各种规模露天展览、市民最主要的全民健身场所。番禺广场更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

使用评价与改进

规划师应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追踪,以便归纳相关规划经验和优化设计。因此,在番禺广场城市设计取得好成绩的背后,在此提出几项优化改进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

可结合地铁站优化立体公交、停车场换乘流线,结合番禺绿岛积极引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增加停车位,以解决周边行政商贸的的停车压力,带动商业的发展。

(2)增加种植大型乔木

根据广州的亚热带气候,有目的和选择的在广场两边种植大型乔木,不但可以减少噪音、净化空气、遮阳庇荫,在不影响广场集会的功能下,还能丰富广场的整体空间。最好与休憩座椅结合形成舒适的小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

(3)完善配套设施

市场活动规划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49-01

前言:未来县域发展的核心是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中心,逐步朝着城市化道路迈进。伊川县作为洛阳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人口大县,更有机会和条件去塑造和提升地方形象,逐步打造出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 伊川县城市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随着伊川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伊川县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伊川县按照营造大城市的要求,向东、向北迅速拉大县城区域框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伊川县城市广场建设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在伊川县城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广场的规划建设是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城区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目前,伊川县城人口逐年增加,人均绿地、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等指标较低,城市化水平不高。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建设更多位于县城各个区域的广场是完全必要的,也有助于树立伊川县良好的风貌与形象。其次,在伊川县规划建设广场是改善城区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再次,广场的规划建设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项目周围沿线开发的需要。

2.适合伊川县特点的城市广场类型及绿化方式。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 集会游行广场一般是县城的中心广场,平时为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地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二 伊川县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很多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能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市场活动规划篇7

0前言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等三个部分。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划编制、规划研究、规划管理是个统一体,是―个问题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规划管理不仅是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否则规划管理难以脱离经验主义的老路,规划应该在编制过程中就开始考虑实施问题,否则规划编制的成果仍难以摆脱“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规划编制本身只有和规划管理做到有机结合,才能增强规划的可操作陛,那么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陛质和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规划管理工作呢?

1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性质

1.1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

1980年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规划及其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意志的体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行政职能的管理部门,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它是代表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1.2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手段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城市规划目标、设想与当前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使其落实到地面上成为具体化。由此可见,它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得再合理、再科学、再切合实际,也不会顺利地实现。

1.3城市规划管理是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总图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项目的申请、方案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放线验线、竣工验收,还有违章占地和违章建设的查处等,要过多层次的把关,办一系列手续,因此说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的实践管理活动。

2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

2.1组织引导

组织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报批和实施。包括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以及具体地组织各种调查、评议、审议活动和咨询、检查、评比等活动。拟定一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引导城市建设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各项建设尽可能合理布局、节省用地 节约投资、提高效益。

2.2计划协调

根据城市规划设想,结合当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自然的实际隋况,提出全面的城市建设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实施计划和分期实施计划及其估算。实质上规划本身就具有计划的含义。

深人了解各部门、行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求和发展前景,综合考虑、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当前建设。包括调节各种矛盾和解决各种有关的问题,调动群众支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2.3控制决策

采用行政的、法制的、经济的方式对各种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直接的制约,如控制大城市人口规划,支持小城市发展,保护文物古迹和优美环境,使城市建设有计划,按比例进行,并留有发展余地等,发展有利条件,限制不利因素,避免损失和浪费,使城市发展建设遵循健康的轨道进行。

城市规划管理更重要的是在于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决策方案和意见,使城市政府拍板定案、审查批准、发号施令时心中有数,科学、正确、失误少。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各项建设的审批和对各个规划设计方案的确认,同样是决策的体现。

2.4监督服务

随时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情况,查看、了解建设部位是否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施工,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城市规划和法规制度要求的行为,坚决制约违章占地和违章建设现象发生。并运用行政手段奖优罚劣,制止不正之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也就是为各项当前建设和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超前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等,正说明管理吐提超前服务。

3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指按照由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城市规划,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和具体规定,采用行政的、社会的、法制的、经济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的控制,引导和调节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协调发展,保证城市规划实施。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有效手段,按照城市规划,依法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城市规划法》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具体阐明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扼要地把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3.1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的唯―法律依据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运用法律赋予的控制手段,保证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和节约原则的实现。为城市土地的征用、规划和具体使用依据和创造先决条件。城市建设用规划管理的重点是要严格控制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各类建设的选址、定点,使之符合城市规划。主要制约手段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也就是说凡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种类建设,必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选址定点,按法定程序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否则不得以任何借口使用土地进行建设活动。

概括地说,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参与法定的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于国家确定建设和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提出具体要求,使其符合城市规划,这类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报批,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选址意见书;二是根据法定的管理审批程序,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包括临时用地进行的各类建设项目,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持国家批准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提出规划设计条件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城市建没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为保证城市规划区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这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中的―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括地说,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3.3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法定的职能管理工作,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城市规划区出现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在建设项目从立项(选址)、定点、用地,直到建设申请、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

4.对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4.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体系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规划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规划管理者对规划的意图、构想以及城市规划的新技术处理方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实施,所以规划管理者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职业道德,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职丁的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沽奉公的优良作风,不断增强管理人_员的素质,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断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2)建立多学科专业化人才的管理队伍

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者面临各种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经济效益、公众利益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规划管理者有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并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人员选择上,要求一专多能;在队伍的人受配备上,要增加土木工程、给排水、水利水电、法律、经济等专业人员。

3)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定期考核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的经济成分早多元化,建立起管理人员项每日报批管理工作的定期考核制度,能加强廉政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开发进程。

4)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对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的编制或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熏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应聘专家评审小组来把关,发挥专家群体的作用。

5)建立联合审批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打破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旧习俗,缩短材料报道、审核流程、方案修改、验收发证的时间,建立以规划部门为主,园林、环保、人防、消防、交通、电信、煤气等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批制度,联合办公,限定审批时问,统一收件,发证。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办事人。

6)建立健全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地方性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人治”方法,用“法制”代替“人治”。而且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加强法制。重视走城市规划法制化的道路,一方面是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规划实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开发商合理、正当利益的保护,是优化投资环境的体现。

7)建立灵活多样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体系

市场活动规划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完善,并且设计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在我国市场经济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规模管理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分析

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解放初期到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为第二阶段;从十七大到现在为第三阶段。正确了解分析前两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得失,有助于我们建立现阶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运行机制。

(一)第一阶段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

在第一阶段里,城市规划管理的组织、指挥和控制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科学管理的水平较低。那时我国的政治体制呈高度集中的集权模式,经济体制呈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各级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控制了经济运行及社会活动所有环节。在城市建设领域,政府既是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又是城市建设开发的投资者 ,还是城市土地和城市建设产品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政府是城市建设整个复杂过程的唯一控制者和参与者。在50年代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长,旨在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指导、促进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工作应运而生。它作为国家和城市政府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手段,得到各种行政措施的有力支持。按照这种规划模式,一大批重点城市随着重工业项目的建设迅速兴起,初步建立起城市框架,为今后的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城市内部,城市基础设施状况较解放前有了基本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城市规划对于发展城市经济、方便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回顾第一阶段城市规划工作所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在规划的组织、指挥和控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规划的科学性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首先,由于在城市发展采取有计划的平均主义,忽视各城市的地理位置、投资环境,导致城镇体系的布局不尽合理。其次,在规划的工作方法上,由于城市规划的制定主要反映政府和领导人的城市建设意图,而较少涉及城市运转的多种机制,更谈不上公众参与 ,因而这种规划工作难免失之偏颇。最后,在规划的实施手段上,规划的实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措施,而不是建立严密的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用经济与法律的手段来管理城市、实施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规划管理工作的整体协调。

(二)第二阶段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

在第二阶段,规划的科学性有了较大的增强。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突破了旧有模式,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展开了全面的探索,城市规划工作科学性有所增强。然而 ,由于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有关的法制亦未健全,兼之对城市管理和规划工作科学性的认识有待于逐步提 高,因而,要将城市规划由设想变成现实,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城建规划方面,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综上所述,应尽快抓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运行机制。

二、更新城市规划观念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与完善。这标志着城市规划已步入第三阶段。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运行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运行机制。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如下探索: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规划本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更新或建立以下观念:

第一,要树立城市规划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要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观念中解放出来,切实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要拓宽城市规划领域,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各项经济活动,如做好经济区域规划、土地分等定级定价以及房地产开发投入产出的测算等工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研究城市建设资金平衡问题。

第二,强化区域观念。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经济,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协作活动,因此要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树立从一定区域范围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念,搞好合理布局。

第三,强化开放意识,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

第四,增强城市规划的整合观念。规划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建设和用地的规划,要逐步拓展到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

第五,确立动态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应变力、伸缩力,富有弹性和可塑性的经济,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依据的。因此要改变过去搞得过死、不留余地的静态规划观念,建立适宜于调整和补充的滚动式动态规划,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

第六,增强竟争观念。逐步打破许多城市仅几家规划设计单位垄断的局面,允许国有、集体、中外合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的规划设计单位并存,开展平等竟争,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具有竟争性的规划设计市场机制。

第七,加强超前意识。城市规划工作不超前,难以体现“龙头”的作用。凡是城市准备出让的土地等,都要超前编制好控制性的详细规划 。

第八,增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人治”代替“法治”的做法,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决不能在金钱面前和某些行政压力下,一味迁就某些单位或投资商的不合理要求。

第九,强化服务意识。与此相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要树立规划管理与规划服务相一致的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效率、快节奏地完成各种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

三、充实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改进工作方法

一方面 ,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按国家的要求,做好城市总体、分区 、详细修建规划,要视情况增加一些内容,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块的兼容性及城市景观要求等。另一方面,在程序和方法上,允许几种规划交叉进行。既要采取领导决策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由规划设计部门单独编制;也可采取管理部门与规划设计部门共同编制。既要遵循国家统一的技术规定编制规范化规划;也可按建设急需,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采用不同标准,编制粗线条规划。要运用、推广电脑和遥感等先进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四、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尽快建立和健全城市规划法规,并严格执行。愈是发展市场经济,愈是要加强立法、执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健全以《城市规划法》为主体的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基本法规与专项法规、行政立法与技术立法相配套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的各项用地和建设,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按城市规划有序进行 。

第二,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加强规划队伍建设。要理顺好市、区两级规划管理部门的关系。规划管理权和审批权应依法集中在市政府或市级主管部门手中,决不能层层下放。城市是一个利益整体,市辖区再大也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规划没有统一有效的管理作保 障,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实现。因而区级规划部门应归市级规划部门直接领导管理,应是市级规划部门的派出机构。要理顺规划部门与国土部门的关系,成立规划土地局。对土地没有科学的规划,就谈不上合理使用,两者不能分离。要建立规划部门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公安、工商、供水、供电等)的协调关系,在城市建设上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要加强规划队伍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三,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城市规划部门要改革办事程序,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合并或精简不必要的程序。要提倡或坚持联合办公形式,进行会审。要主动深入基层、现场,上门服务,能当场拍板的,当场解决问题。要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市场经济对城市规划工作赋予全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只要我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运行机制,我们就一定能抓住机遇,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市场活动规划篇9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文化的融合,塑造美和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新,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 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 别 广 场 名 称 面 积(公顷)

中 国 北京天安门广场 39.6

大同红旗广场 2.9

太原“五一”广场 6.3

天津海河广场 1.6

郑州“二七”广场 4.0

外 国 庞贝城中心广场 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 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28

巴黎协和广场 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 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 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 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 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 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市场活动规划篇10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常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常是公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随着新乡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乡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十五”期间,新乡市按照营造大城市的要求,向东、向南迅速拉大城市框架,城东行政新区即将建成。原牧野公园由于规模小、设施陈旧、卫河污染等原因,已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有牧野公园的基础上,沿卫河两岸建设开放式的牧野广场公园。

二 城市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

1、牧野广场的规划建设是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新乡市的经济、城市规模都有长足的发展,环境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相对滞后。目前新乡市人均绿地、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等指标较低,城市化水平不高。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建设一个位于未来新乡市中心区的牧野广场公园是完全必要的。牧野广场公园的建成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2、牧野广场的规划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需要。介于新老城区之间的牧野广场公园的建成,将会极大地改善该区域的环境条件,给群众创造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3、牧野广场的规划建设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项目周围沿线开发的需要。

牧野广场公园的实施,环境的改善,必定会带动周围地价的升值,从而带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城市广场的类型及绿化特点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四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牧野广场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设计了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设计有坐凳、公厕、电话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牧野广场的规划设计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具体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既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建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历史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的主题文化公园,赋予牧野公园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牧野广场的规划设计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突出当地建筑特色,植物材料选择上突出本土植物,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三) 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市场活动规划篇1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Reference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landscape, landscape analysis performed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interpretation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planning design requirements, plan ways to find the body needs, the urban landscape,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a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e present "landscape, culture and people,"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techniques.

Keywords: requirements subject;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Sanmenxia; landscape planning

引言

建设宜居城市是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宜居城市不仅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景观等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注重居住在城市里人们的满意度,是一种从客观环境、经济数据评价向需求主体感受评价的转变。

借鉴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于文化景观的探讨,对于景观的认识从客观的存在转向关注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景观的理解。在三门峡城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中,笔者尝试从需求主体的角度进行规划分析,探寻主体需求、城市景观、历史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结合方式,以人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指导景观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河南明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依靠资源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起到承东启西的承载作用。位于陇海经济带和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三门峡市,凭借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征,发挥其重要的经济作用。同时,三门峡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作为产业调整的示范效应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三门峡山川秀丽,湖面广阔,水肥草美,食物充足,每年三门峡库区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在此过冬,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项目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与新区的交界处,项目所在地与文体中心、天鹅湖景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规划总面积约141公顷。

2需求主体分析

2.1需求主体之一:人

人们需要开敞的和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来舒缓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希望从人口密集地区走向非密集的生态景观地区,亲近自然、找寻愉悦身心的场所──一个宜“游”宜“思”的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连接人与自然,实现陆地与水体的连接、人工与自然地连接,通过交通流线设计、岸线设计、高差设计、场所连接将人的行为从城市导向滨水区。

2.2需求主体之二:迁徙的鸟类

迁徙的白天鹅作为三门峡库区的“主人翁”在规划中被重点关注;以白天鹅为主体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存在着特殊的生命象征意义,规划需要保护和修复生态湿地、创造安全静谧的自然环境──一个宜“栖”宜“生”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我们提出构筑一个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体系,保护原生物种并修复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地保证地区生态安全。

2.3需求主体之三:城市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生活的容器、人们精神面貌的载体,对文化中心建设有所冀望和要求。城市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等方面一一体现其鲜明的特色、展示区域文化精神,表达城市与自然和睦的关系。并且不断出现增加市民荣誉和自豪感的公共空间,并使之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和文化新焦点。对于拥有河流资源的三门峡,引入缤纷的文化活动能够建立起特征鲜活的城市滨水活动区。通过城市设计、环境景观重塑、活动策划等手段创造强烈的场所吸引力,通过制造建筑文化、雕塑文化、湿地文化和城市休闲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事件”充实人们的休闲活动并展现城市特色。

3规划构思与理念

3.1主题构思

3.1.1主题设计之一:标志

充分认识文化中心与三门峡市、三门峡人、三门峡历史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中心在城市、区域中的地位。将文化中心作为新区通向城市中心的门户空间提升城市形象,成为三门峡市新区发展的前沿窗口,形成三门峡市新地标。

3.1.2主题设计之二:水

以“水”为主题,注重水上活动与岸上活动的结合,设计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景观区域:如水上音乐喷泉、亲水栈道及亲水平台等,使其作为规划区的景观核心和活力因素,营造独具特色的滨水公共活动场所。

3.1.3主题设计之三:仰韶文化

以仰韶文化为主题,充分体现三门峡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元素中体现仰韶文化“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 的中心思想。在景观设计中,景观布局与小品还原仰韶时期的布局模式和文化特色,将仰韶文化实现由无形到有形的转化。

3.1.4主题设计之四:连接

实现“连接”是滨水规划重要的设计意图之一,“连接”是通过对城市与自然接壤的边缘地带,有目的地进行适宜性设计、缝合散乱的城市功能区、形成以滨水公共活动系统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城市特征。本规划对“连接”的设计涉及到功能性连接(城市与滨水休闲带、城市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及景观性连接(城市与文化、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3.1.5主题设计之五:生态的自然尺度

良好的空间尺度与视线设计是形成景观中人们感受自然魅力、保持自然尺度感的重要理念。项目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展现生态特征的多样性,塑造宜人的活动场所。

3.2规划理念

“颂赞文化与自然之源泉 塑造豫西天鹅城之风采”

规划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人文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景观建设为主体,以创造符合生态标准的滨水环境为目的。项目把握三门峡的空间格局特征,建设自然生态的滨水空间,再展风格独特、底蕴深厚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图1)。

4规划特色

4.1景观——“拥抱自然”的设计理念

设计遵从自然,依据土地适宜性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强调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功能。景观规划的构思是把握“山—水—城—人”的自然架构,景观塑造与传统的历史文脉结合,突出仰韶文化的粗犷之美与自然环境的婉约之美。景观规划将活动场地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基本设计主题,在整体景观印象上注重景观和观景的双重性,追求良好而实效的环境综合效应(图2)。

项目通过横向的自然滨水景观发展轴线和纵向的人文历史景观发展轴线,结合地形、植物、构筑物的变化,充分利用环境地貌,展示出具有三门峡特色的景观组织秩序。景观设计以改善地形环境中的景观要素和链接“城市——文体中心——文化中心——天鹅湖景区——新区起步区”一体化空间之间的联系为目的,并且着重于在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环境。

4.2文化——“虹烟阑梦芦鸿情”的片区设计

规划充分利用三门峡湖滨区青龙涧河及周围沟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了“虹波夕照、鸿飞落影、芦花暮雪、情归仰韶、梦回龙山、烟霞静壑、阑庭迷径”七大主题分区。“虹烟阑梦芦鸿情”构成三门峡滨水公共活动区“人文—生态—发展—共荣”的多元理念,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文化传承载体,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创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滨水空间。

4.2.1虹波夕照分区设计

规划运用简洁、自然的造园手法,充分发挥宽阔的视线优势,设置水上广场、跃动广场、叠水瀑布、小型商业街、市民休闲广场、霓虹广场、情景雕塑广场、休息平台、青龙涧河步行桥、亲水步道等节点,充分借由水景进行景观延展与延续。

4.2.2鸿飞落影分区设计

该区域是滨水文化广场的核心。规划以华夏龙脉和天鹅栖息为主要设计思路,通过“龙之脉”串接晨钟广场、希望之心、仕女广场、暮鼓广场,以迎接天鹅归来为主题规划天鹅坛、希望之心广场等滨水公共空间。

4.2.3芦花暮雪分区设计

规划结合花神广场、芦苇花街、曲径游步道、商业酒吧街等特色景观元素,重点突出“芦花清似雪”的强大视觉冲击和浪漫幽静震撼。同时利用休闲活动设施,塑造视线通透、空间舒适的观景平台,体现生动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氛围。

4.2.4梦回龙山分区设计

该片区位于庙底沟遗址主入口处。主入口大门设计选取历史要素,强调其历史的文脉,以龙山时期文化的主题岩石景观带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规划充分结合当地龙山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龙山园、地和广场、仙游广场、至善广场等景观节点,将龙山文化化无形为有形,传承应彰显其文化内涵。

4.2.5情归仰韶分区设计

充分结合当地仰韶文化的色历史底蕴,通过仰韶文化馆、求神台、通天广场、母系广场等节点,体现仰韶文化“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的中心思想。以反映仰韶时期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的“仰韶文化广场”和“仰韶文化馆”是贯穿全园的设计主线。

4.2.6烟霞静壑分区设计

规划利用庙底沟的特色景观元素,重点突出对地形地貌边缘区域变化丰富的线性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冲沟两岸的岸线区、坡地断坎边缘区、地形制高点、视线通廊区域等进行人工景观建设。同时,利用周围场地高差进行植物造景,修建俯壑台、幽亭广场。

4.2.7阑庭迷径分区设计

结合龙沟的地形变化,以植物组景为主,利用植物自然流畅的曲线造型及其色相、季相上的变化,结合植物高低错落的变化规律,使景观相互融合,保证了景观组织的完整性及特殊性。结合仰韶文化小品和植物种植,建设幽游迷宫,营造富有童趣的活动场所。

4.3人——满足行为主体需求的设计

滨水区公共活动空间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规划修复生态环境、塑造自然景观为白天鹅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为滨水公共空间需求主体之一——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

滨水公共空间设计提倡人性化并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本次规划分析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及文化需求,通过景观塑造、植物造景、流线组织、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设计满足人的活动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规划以车行尺度确定整体城市中心的场地骨架和道路格局,以步行尺度确定局部空间活动尺度和细节感受,使城市中心既有整体的场地尺度,又有亲切的人性尺度空间。通过绿化种植、开阔的草坪与自然的曲线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通过植物造景划分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满足各类人群的行为活动需求。在交通组织上,规划着眼于提供尽量多的近距离停车及到达各个活动区的最短步行距离,建立与城市功能区连接紧密的步行交通模式。在整个环境设计中,无论是与城市纵深地区进行联系的步行桥或观光天桥还是广场内部的行为动线均满足人行的舒适度、安全度和方便度。各类公共设施,如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引导标识、卫生设施等依据行为流线在不同主题分区进行合理布局。

5结语

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新客厅”,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与景观观赏的核心区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本规划仅从滨水区公共活动空间塑造的角度借鉴景观研究从使用者出发提出景观规划的切入点与规划方法,从需求主体出发进行景观设计,以创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面对各地对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生态性、文化性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景观环境品质越来越高的追求,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设计,将对景观规划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随着实践的深入将不断充实和完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蕾蕾.当代西方" 新文化地理学" 知识谱系引论[J].人文地理, 2005,20(2):77-83.

[2]向岚麟.吕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0,6:7-13.

[3]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主编,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4]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作者简介:

汤玉雯: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主创规划师

张薇: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景观规划师;

王琏: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主创规划师;

联系人信息

姓名:汤玉雯

市场活动规划篇12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

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