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示例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5 10:42:49
需求分析示例篇1

一、引言

开发软件系统的工作首先便是获取系统需求并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它贯穿于整个开发生命周期,是软件系统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但至今需求分析仍是软件系统开发中最复杂、最困难的过程之一。表现在1.需求获取困难。软件需求获取中缺乏领域知识的问题常常是模糊的、不精确的,而需求获取及分析偏向创造性思维活动,其过程让第三者难以理解;2.需求分析不完整。是软件开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3.需求建模较复杂。在软件需求中混杂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当前对非功能需求分析建模技术的缺乏都大大增加了需求建模的复杂性。如何有效地分析客户需求并映射到系统设计开发过程,实现系统需求的跟踪管理和控制,是软件系统开发中的重要课题。

针对需求分析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QFD需求定量分析方法,把UML用例建模应用到软件需求分析中,用作为需求获取和分析过程可视化,以及建立可视化模型的工具,利用QFD客观地使需求项目层次化,可视化和充分化,从而降低需求建模的复杂性。同时给出一个需求分析框架,使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UML需求建模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在软件系统需求分析中可通过用例图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建模。UML 作为一种强大的图形化建模语言,是理想的需求描述和建模分析工具,对大规模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有着很强的控制力。

用例(USE CASE)是系统执行的一系列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能获得对参与者(Actor,包括客户、用户和开发人员等)有价值的结果。

1.用例与需求的关系。用例体现参与者需要系统完成何种操作,强调实现用户的真正目标,以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表达系统的行为,更体现系统对用户的价值,把需求书写者的注意力从程序员关心的系统功能列表,回到用户需求上。

需求分为业务需求、用户需求、软件需求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需求工程应该从上向下,从宏观到微观,且循环迭代补充完整。

在UML中,软件需求定义为“系统所需的特性、属性或行为”。软件需求就是系统必须遵循的条件和所具备功能的陈述,它们都是可以观察的外部系统行为规范,它表明了用户或者另一系统要求调用系统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这些需求必须是详细且明确的,同时软件的需求又可以明确地指导系统的实现和测试工作。

用例图关注的是系统功能高层次的形状,而不关注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它着重从用户的角度描述系统功能,适用于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是系统的核心,驱动着其他模型的开发。

系统所有的参与者和所有用例组成用例模型,用例模型帮助参与者在如何使用系统方面达成共识,参与者在与用例进行交互时使用系统。一张用例图描述部分用例模型,显示带有关联关系的用例和参与者的集合。用例建模得到的功能需求明确规定了参与者执行的特定任务,使用户能清晰看到系统提供的有价值操作,有效地降低待开发系统的复杂度,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问题。

2.使用用例进行需求分析。在软件需求分析过程中,需求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功能需求是系统必须能够实现的系统行为,而不需要在条件中加入物理约束,它指定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行为;非功能性需求指定了了系统必须具有的其他性质,描述的是系统的特征或者系统的环境特征。

在使用UML进行需求建模时,通过用例图从用户目标和系统交互功能两方面来分析。在软件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客户先给了项目组《用户需求书》,其中描述了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主要内容是用户希望的系统功能,然后由需求小组进行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用例将软件需求放在环境中,将功能性需求放入实际操作的用户环境中,当系统与用户或其他系统交互时,可以描述系统的行为。

(1)用例的提取。通过《用户需求书》,对领域内的相关词法进行分析,将用户和客户的需要作为需求,筛选出有效的备选需求,将功能性需求表示为用例模型中的用例,其他的需求放到一个单独的列表中,以待在质量功能展开时进行分析,同时对用例图中的用例进行语义描述。

(2)建立需求用例模型。用例模型是所有用于描述指定系统的用例、参与者和用例―参与者关联关系的组合。在UML中用例模型是这样定义的:用例模型可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或者用例的其他分类。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模型对现实进行简化、概括,从而可以加强对真实构建系统的理解。

通过用例描述发现用例之间的关系,在用例图中描述出来建立用例模型,对用例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的描述,使用户和领域专家能够更好地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其建模结果进行审评,及早发现需求的不足,减少系统开发的风险。

3.质量功能展开需求分析。通过UML可视化地表达系统需求的发现与描述,克服了系统需求分析中纯文字性说明的不足之处,体现了直观、规范、易交流等优点,这是需求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需求分析阶段,还有一个关键的工作在于怎样尽力降低初始阶段的开发费用,加快初始阶段的开发进度。但在系统分析人员缺少相关的领域知识,不熟悉其业务流程的情况下, 提取需求、精确描述需求之间关系、对于需求用例的优先级控制、性能性需求和技术特性需求等问题难以解决。

质量功能展开QF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模型也是针对软件系统开发周期各阶段而建立的模型,特别是可对需求和技术特性进行定量需求分析。在系统需求分析中,QFD以用户的需求为输入,采用关系矩阵的方法对用户需求加以描述、迭代展开,将用户需求与技术特性、用户需求的重要性与竞争性联系起来,并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技术特性、构件接口和体系框架,从而提高系统需求获取质量和需求分析质量,为从需求到设计的映射打下了好的基础。

质量屋HOQ (House of Quality) 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J. R. Hauser和Don Clausing在1988年提出的。质量屋是由一个输入到―个输出的转换过程,它提供了一种将用户需求转化成为技术特性,并配置到建造过程中去的结构方法。QFD采用HOQ建立用户需求和功能特性之间的相互联系,针对需求抽取困难的问题,把QFD应用到系统需求管理中,质量屋矩阵可用作需求获取和分析过程可视化,及构造可视化模型的工具。质量屋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一个完整的质量屋包括6个部分:(1)用户需求及重要度:确定了什么才是用户最需要的;(2)技术特性:在需求分析时,由系统项目组根据用户需求来提取出满足这些需求的技术特性;(3)关系矩阵:描述了用户需求和技术特性之间的关系程度;(4)竞争分析:站在用户的角度,对本软件系统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本系统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寻找突破性的改进方向和领域;(5)技术评估:技术评估包括技术特性的权重、竞争性评估和设计质量;(6)关联矩阵:表示出了各技术特性之间相互支持或阻碍的关系。

经过反复的质量功能展开,HOQ阵逐渐被整理成层次化结构形式,而软件需求和数据项目也被同时并列地层次化。HOQ矩阵的层次与需求项目的层次相对应,反映了需求的一次水平、二次水平、三次水平等层次关系,并通过技术评估检验需求是否满足要求。

4.基于UML的QFD软件系统需求定量分析过程。基于已建立的初始用例模型,由于领域业务、需求变化的因素可能导致需求分析的演化,即在现有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下一遍的需求分析及建模。基于不同领域知识互补的必要性,以演化的观点来考虑系统的需求分析,项目经理应与参与者共同分析。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在需求分析建模过程中,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分析系统的需求,并通过UML表示出需求。如,需求分析人员主要考虑系统范围的设定;构架设计师必需处理关键和重大的风险,确认那些制定构架计划所需要的用例。经过QFD展开分析定量确定用例的优先级,对于本阶段的目标是无关紧要的用例,只投入少量的精力,同时检验分析的需求是否足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求分析及建模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包括提炼、分析和仔细审查已收集到的需求,以确保所有的风险承担者都明白其含义并找出其中的错误、遗漏或其他不足的地方。基于UML的QFD软件系统需求定量分析过程包括以下的循环过程:

(1)对领域内的相关词法进行分析,筛选出有效的备选需求;

(2)将功能性需求表示为用例;

(3)建立需求用例模型;

(4)列出用例模型中的功能需求和用户的性能需求;

(5)对每一个需求尽可能量化应该做的工作;

(6)列出用户需求与技术特性之间的关系;

(7)对需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给出评分;

(8)需求评审,对技术特性相对重要度较低的需求重复上述过程进行修正。

基于UML的QFD软件系统需求定量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用例作为新的需求分析技术,但若项目组对用例的划分、用例的描述、用例与用例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好,仍会造成项目的失败。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用例模型后,为了保证获取正确的需求,应采用关系矩阵的方法加以描述、迭代展开,从而提高需求分析的质量,保证对用例的一致理解,最终获取需求的成功。

本文提出的基于UML的QFD需求定量分析方法已用于通用多媒体播放器的界面设计、超市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中小企业ERP实施规划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伟新藤久和渡边喜道:软件需求定量分析及其映射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软件学报.Vol.16, No.3,2005,16(3) 427~433

[2]黄雨田聂丽琴段富何华军:用例需求分析技术的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Vol.36, No.2,2005(3)24~27

[3]闫健恩王翠华林建秋王俊义:用例建模在软件需求分析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8 No.5,2007(9)578~581

[4]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10):20~25

[5]王敏:基于UML的快速原型方法的研究和实现-推理快速生成法IFBM[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6]刘渝妍杨永发:基于SQFD的软件需求分析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增刊2007

需求分析示例篇2

一、引言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视化和构架软件系统以及商业建模的语言。它提供了多种基本的模型图,并通过对这些图的综合运用来全面刻画整个系统的全貌。UML符号表示法为开发者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进行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具体可分为5大类,9种图形。5大类分别是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和实现图。静态图包括类图和对象图,用来描述静态关系;行为图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用来描述系统的动态模型和组成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交互图包括协作图和顺序图,用来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实现图包括组件图和配置图,分别用来描述代码组件的物理结构以及系统中软硬件的物理体系结构。

二、基于UML 的系统开发过程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而不是方法,UML本身独立于过程,使用UML进行开发时,仍有统一的过程框架。UML的开发过程是一种柔性开发过程,即在需求牵引下,自顶向下分层细化地建模,然后通过对模型的虚拟执行,由底向上地逐层上移修改,直至各层的模型结果都满足需求为止。

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定义、分析、设计、实现几个阶段。需求定义阶段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分析阶段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这两个模型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基础。

建立系统需求模型包括:

1.问题陈述。根据用户初始需求,在用户帮助下,写出问题陈述;

2.定义参与者(Actor)。在用户参与下定义系统的参与者;

3.建立GUI界面原型。在用户参与下,用可视化编程工具为每个参与者建立GUI界面原型;

4.定义用例。观察参与者与界面原型的交互过程,导出用例。建立系统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1)静态建模。根据问题陈述和用例,对系统的静态结构建模,静态模型可以用类图表示,它概要地描绘了问题域对象类,同时也表示出这些类的基本属性和类间的关系。

(2)动态建模。根据用例及静态模型进行动态建模,动态模型可用顺序图、合作图、状态图等表示。动态模型表达了系统的动态特征。

下面以集装箱管理系统的开发实例阐述如何利用UML 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和分析模型。

三、建立CFS 业务信息系统的需求模型

1.问题描述

CFS是集装箱货运站(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的缩写,是处理拼箱货的场所,它的主要业务分成两大块,即进口货拆箱业务和出口货装箱业务。在进口货拆箱业务中,货主或其先将记录着集装箱装货信息的箱单送到货运站,申明有重箱(即装有进口货的集装箱)要送来拆箱。在其后的某一时间,重箱由某车队送到货运站,货运站马上根据箱单进行拆箱操作,通常,拆出的货物还要放入仓库的跺位中,空箱子由车队及时拉走送到另外的堆箱场地(即集装箱堆场)。以后,收货人来提货时货运站再从跺位中取出货物交给收货人。在出口货装箱业务中,货主或其先发出装箱委托(假定都是整箱货委托)。其后,货到时,就将货放入分配给该委托单位的垛位。此后的某一时间,进行配积载并实施装箱。最后,重箱交给车队送往港区。由于拆装箱是货运站的主要业务,仓库存放货物是辅动作,为了加快周转,在货运站仓库堆放货物,有个免费仓期问题。

2.参与者与用例分析

首先,确定了系统的两个参与者(Actor),即仓库管理员和仓库主管。通过为他们建立系统界面原型,观察他们与界面交互的过程,可以分析出每个参与者使用的用例。所谓用例就是参与者与系统的一次对话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相关事务序列。系统中各用例间及用例和参与者间的关系可由例图表示,本系统的用例图(部分)如图1所示。

用例图只是表达了用例间及用例和参与者间的关系,我们还必须文档化每个用例的具体内容。集装箱货运站系统各用例描述如下:

(1)拆箱受理。仓库管理员收到客户拆箱委托时执行本用例。①仓库管理员创建新的拆箱委托单;②仓库管理员填写委托信息。如发货人和收货人名称、提单号、箱号、受理日期、计划拆箱日期、货物信息(包括货类、货物描述、数量、单位等)。系统自动生成委托号。③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受理”。

(2)重箱进场。本用例从客户将重箱送进场时开始。①仓库管理员调出拆箱委托单,输入重箱进场日期;②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已进场”。

(3)预分配垛位。仓库管理员受理拆箱委托后,可以根据情况在重箱进场前或重箱进场后但尚未拆箱时为该笔委托单预分配一个垛位。①仓库管理员查询垛位状态图;②仓库管理员为拆箱委托单预分配一个空垛位;③系统标记该垛位为“锁定”状态;④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预分配”。若分配的垛位不处于“空闲”状态,则系统拒绝接受预分配垛位操作。

(4)拆箱入垛。在已为拆箱委托单预分配垛位并且重箱进场后,可以执行拆箱入垛用例。①仓库管理员调出拆箱委托单;②仓库管理员执行拆箱入垛操作;③系统标记该垛位为“占用”状态;④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已入垛”。

(5)货物交出。当将垛位的货物提出交给客户时,执行本用例。①仓库管理员调出拆箱委托单,执行货物交出操作,输入交货日期;②系统标记该垛位为“空闲”状态;③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已交货”。以上为进口拆箱业务用到的用例。出口装箱业务用到的用例包括如下几个用例(为简明起见,不再详细描述各用例的具体内容)。

(6)装箱受理。仓库管理员收到客户装箱委托时执行本用例。

(7)预分配垛位。仓库管理员根据情况在适当时间为该笔装箱委托单预分配一个垛位。若分配的垛位不处于“空闲”状态,则系统拒绝接受预分配垛位操作。

(8)收货入垛。仓库管理员收到客户的货物并且已为装箱委托单预分配一个垛位后执行收货入垛用例。

(9)装箱。货物从垛位提出装箱时执行装箱用例。

(10)重箱交接。将装好的重箱交给客户时执行本用例。以上为出口装箱业务用到的用例。下面是几个查询用例。

(11)垛位查询。①仓库管理员向系统查询垛位状态;②系统显示垛位状态。

(12)库存货状态查询。①仓库主管要求查询仓期超过一个月的委托单;②系统显示满足条件的委托单。

(13)客户装、拆箱数查询。①仓库主管要求查询某客户某段时期内的装、拆箱数;②系统显示查询结果。

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描述用例时,最好不要包含界面实现细节方面的词汇。如“用户在列表框中选择收货人”,这句话中的“列表框”就表达了界面实现细节,因而不是好的描述方法。之所以要强调描述用例时不要包含界面实现细节,是因为在初始的需求分析阶段,构造的界面原型只是一个草稿,我们仅仅用它来方便用例的导出。而最终用于实现用例的界面要做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它们可能和初始界面原型很不相同。如果在用例中过多描述跟初始界面原型相关的实现细节,就会大大限制设计人员设计最终用户界面的创造性,从而无法设计出最优的最终用户界面。以上问题陈述、参与者、GUI界面原型和用例一起构成了系统的需求模型。

四、建立CFS 业务信息系统的分析模型

完成需求定义,得到需求模型后,下一步进入系统分析阶段。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造系统的分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静态模型(用类图表示) 和动态模型(用顺序图、合作图、状态图等表示) 。

首先,可以根据问题描述及用例,通过词法分析,提炼出系统的对象,进而画出类图,用以表示系统静态模型。寻找对象的基本规则是名词和名词词组成为候选对象,动词是对象的服务,形容词可能暗示存在子类。当然,由于自然语义并不十分精确,所以不能机械地套用基本规则,还须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调整。本系统的类图模型如图2所示。

该图中,三角形符号表示父类与子类联系,棱形表示聚集联系,连线代表一般联系。连线边的标注表明该端对象在该联系中扮演的角色,如客户在与委托单的联系中扮演发货人角色(适用于任一子类) ,在与拆箱委托单的联系中扮演收货人角色(仅适用于拆箱委托单) 。各对象类的主要属性已标注在类中,但对象的服务没有全部标出。建立对象模型后,为了表达系统的动态特征,可以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动态模型可用顺序图、合作图、状态图表示。本系统选择顺序图和状态图。

理论上说,我们可以为每个用例开发一个顺序图,但实际上,通常可以省略那些过于简单的用例的顺序图。顺序图表达了参与一个用例的几个对象协同工作的行为。这里,给出本集装箱货运站系统中为拆箱委托单预分配垛位用例的顺序图(如图3) 。

顺序图适于表达一个用例中几个对象的交互行为,若想表达跨越多个用例的单个对象的行为,可以使用状态图。同样,我们也不必为每个对象开发状态图,而只须为关键的对象和具有复杂状态的对象开发状态图。这里,给出“拆箱委托单”和“垛位”的状态图见图4。

完成了顺序图和状态图后,可据此研究对象间的消息传递,从而进一步修订、精化类图,为类添加服务。例如在“拆箱委托单预分配垛位顺序图”中,事件“预分配垛位”成为委托单类的“预分配垛位”服务;事件“验证可用性”成为垛位类的“检查垛位状态”服务,事件“锁定垛位”成为垛位类的“设置垛位状态”服务。这样,最终的类图、顺序图、状态图和模型词典共同构成了分析模型。此后,在系统设计阶段,可以根据类图设计数据库,根据界面原型设计界面对象,根据数据访问要求设计数据服务层对象。进而,扩展原来的类图,让它包含界面对象和数据服务层对象。最终,在系统实现阶段,把各层对象组装起来,形成完整的应用程序。

五、结语

通过集装箱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看到,UML是一种面向对象、可视化的系统分析建模语言,它支持从需求描述开始的软件开发全过程。采用UML语言进行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解决了领域专家、软件设计人员和客户之间交流的难题,使用它的图形元素便于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建立更为完善的系统模型,使用户和开发者对问题的描述理解达成一致,排除语义差异,提高分析的正确性,从而加速了开发的进程,保障了系统的开发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光明陈炼马永生:基于UML需求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 2005,(03)

[2]冯玲玲沈轶:基于UML的需求分析与建模[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09)

需求分析示例篇3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90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病症, 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由多种原因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和血液循环障碍, 且伴有不同的后遗症, 对患者工作和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干扰。脑卒中有一个较长的康复过程, 良好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率, 改善患者预后[1]。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求及影响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CT或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确诊为脑卒中, 处于疾病恢复期, 患者具有正常认知功能, 能够与人进行语言沟通。患者中男46例, 女40例, 年龄58~76岁, 平均年龄(65.30±5.34)岁;在婚48例, 非在婚38例;月均收入2000元27例;有医疗保险支付52例, 无医疗保险支付34例;小学学历32例, 中学学历36例, 大学及以上学历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4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43例, 糖尿病26例, 冠心病32例;平均病程(2.35±1.36)年。

1. 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研究,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调查表”、“GSES”、“ADL”。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及合并其他疾病、脑卒中类型、病程等资料。脑卒中康复需求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针灸按摩、吞咽功能改善训练、脑卒中健康知识教育、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等。该调查表得分越高, 说明该项需求程度越高。患者自我效能感采用GSES评价, 自我效能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 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依赖性用ADL量表, 根据评分分为4个等级, 包括功能基本正常、中度功能障碍、重度功能障碍、完全残疾,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 1 康复需求结果 8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平均得分为(3.66±0.23)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3.54±0.34)分、心理干预治疗为(3.41±0.48)分、吞咽功能改善训练为(3.35±0.52)分、传统针灸按摩训练为(2.63±0.41)分、脑卒中健康教育为(2.41±0.51)分、康复支具为(2.35±0.31)分, 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平均得分为(3.02±0.43)分, 各种康复需求中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占首位。

2. 2 老年脑卒中患者GSES与ADL得分 调查结束后,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GSES与ADL得分分别为(21.43±5.23)、(43.25±26.45)分。

2. 3 康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患者一般资料、GSES得分和ADL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分析对康复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OR=1.234、B=0.453)、教育程度(OR=1.564、B=0.534)、收入(OR=2.61、B=0.872)、病程(OR=1.342、B=1.032)、GSES得分(OR=1.355、B=0.491)、ADL得分(OR=3.678、B=1.763)是康复需求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 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表现形式, 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带来不良影响。脑卒中多发人群为老年人, 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除进行常规治疗外, 还需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通过恰当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后遗症, 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2]。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能等各方面的变化, 其康复需求与其他年轻人相比也不相同。本次研究中, 老年患者一般对康复治疗整体需求程度较高, 原因主要是患者年龄较大, 身体机能以及身体器官等方面都有所退化, 患者对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等都有所下降, 因此老年患者整体依赖程度较高[3]。老年患者的GSES和ADL得分较低, 这也是患者对康复治疗需求程度高的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后, 根据回归分析可见, 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情况、病程、GSES得分和ADL得分是影响患者康复需求的重要因素, 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对康复需求也更高。

因此,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求与多种因素有关, 不同患者之间康复需求有所不同, 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康复治疗, 提高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亚芳, 江华, 王秋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l1, 14(2A):449-452.

需求分析示例篇4

为了确保调查范围的广泛性及代表性,此次调查采用随机发放并回收问卷与定向发放并跟踪回收问卷两种方式,保证了回收问卷的广泛性与覆盖面。

样本企业性质分析

在企业性质分析中,考虑到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把上市公司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类考虑。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调查样本结构与2009年差别不大,回收问卷中按企业性质分析,民营企业占35%,国有企业占19%,合资企业占23%,外资企业占16%,上市公司占7%。与2009年相比,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比例略有下降。如图1所示。

2 行业分布

本次重点调研物流技术装备需求状况,没有单独将物流装备行业划分出来。调查问卷广泛分布于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及制造行业。其中,物流或储运业占19%,商贸流通业占11%,机械制造业9%,医药8%,汽车制造7%,服装纺织6%,电子商务6%,烟草5%,家电5%,食品4%,交通装备4%,通讯3%,电子3%,化工2%,其他行业为8%。如图2所示。

物流业务增长与采购资金投入分析

201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良好,因此绝大多数企业认为2010年企业物流业务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因素,企业对物流装备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2010年,医药、电子商务、服装、食品及冷链等行业是物流技术装备需求的最大亮点。

关于2010年企业物流业务增长情况

预期2010年物流业务为-10%以下增长的企业为零,-10%~0%的企业仅为2%,增长0%~5%的企业为5%,增长5%~10%的企业为14%,增长10%~20%的企业为53%,增长20%以上的占16%。预期增长速度在10%以上的合计占79%,说明大部分企业对2010年的业务发展预期良好。如图3所示。

关于物流系统工程投资

根据问卷分析,2010年企业预计在物流设施上的投资下降的为5%,投资持平的为28%,投资增长的占49%,投资大幅增长的占18%。投资大幅增长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子商务、服装、食品冷链、汽车等领域。如图4所示。

关于物料仓储及搬运设备采购投入

根据问卷分析,2010年企业预计在采购叉车、托盘、货架、自动识产品、自动化设备、物流周边设备等物料仓储及搬运设备方面的投入比上年下降的占12%,持平的占18%,增长的占43%,大幅增长的占27%。说明大约70%的企业会在2010年±口采购需求。如图s所示。

关于物流运输设备采购投入

根据问卷分析,2010年企业预计在采购货运车辆及相关配套设备方面的投入比上年下降的占9%,持平的占19%,增长的占41%,大幅增长的占34%。说明约有72%的企业会在2010年增加采购这方面的采购投入。其中根据问卷统计,在采购专用车、冷藏车、以及相关物流配套产品方面的增长较快。如图6所示。

关于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采购资金投入分析

根据问卷分析,2010年企业在开发或采购物流软件和物流信息系统方面预计比上年下降的为零,持平的占18%,增长的占45%,大幅增长的占37%。说明2010年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非常重视,纷纷增加投入,不过,总的来看,在物流信息化领域,虽然增长的企业比例较高,但企业单项投入资金的额度绝对值还是偏小。如图7所示。

2010年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分析

目前,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业发展速度很快,企业制造能力、研发能力等供给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增长,未来的市场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增长。本次调研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研问卷,对物流业、制造业各主要行业的相关企业、商贸流通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向这些物流装备的主要需求方调查其2010年物流技术装备需求状况。

2010年企业预计新建或更新改造物流设施的情况

根据调查分析,2010年企业将建或更新改造物流设施的比例达到75%左右,基本与上年持平,在这些企业中,新增或改造普通平房库的占21%,新增或改造楼房库的占15%,新增或改造高层货架仓库的占47%,新增或改造立体仓库(含自动化立体库)的占38%,新增或改造保温库、冷库的占39%,新建或改造危险品仓库的占11%,新增或改造简易仓库的占19%,其中新建或更新改造冷库、立体库、平房库的企业比例较2009年的调查数据有所增加,说明2010年企业加快了冷库和自动化立体库的建设。如图8所示。

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采购需求

根据调查分析,2010年计划增添叉车类设备的企业有73%,其中,回答预计采购电瓶叉车的占50%,内燃叉车占38%,特种叉车占32%,轻小型搬运车辆占21%。

计划增添叉车配件的企业占28%,主要是添置叉车属具和蓄电池等配件。

计划增添托盘及单元化产品的占63%,其中,增添木托盘的占22%,塑料托盘占61%,物流周转箱占54%,仓库笼占15%,其他单元化设备占41%。

计划增添货架系统的占46%,增添仓储拣选系统的占16%,增添输送分拣设备的占29%,增添起重设备的占8%,增添自动识产品(包括条码、条码打印机、数据采集终端、RFID产品)的占35%,预计增添自动化装备的(包括自动化货柜、自动导引小车、机器入码垛机等)占21%,预计增添物流周边设备的(包括工业门、升降台、裹膜包装机、自动称量装置等)占25%。如图9所示。

调查表明,2010年,企业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需求旺盛,各类物流技术与装备的采购企业比例均较2009年有所上升,说明物流技术装备的市场需求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企业需求的物流技术装备的主体依然是叉车、托盘、贷架、自动化产品与设备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企业迫切需要对落后的物流装备进行更新换代,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物流运输设备的采购需求

根据问卷分析,2010年,对物流运输设备的采购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型制造企业及物流公司,计划采购物流运输设备的企业有49%,在这些企业中,预计购买微型卡车占9%,预计购买轻卡的占52%,预计购买中卡的占48%,预计购买重卡的占11%。如图10所示。

按照运输装备的用途分类,在2010年预计购买运输车辆的企业中,准备购买保温冷藏车辆的占32%,准备购买专用厢式货车的占45%,购买工程用运输车的占604,其他车辆占27%。说明厢式车、冷链用车的需求继续保持较大比例。

关于对物流运输过程中配套件的需求,根据调查分析,2010年预计增添GPS系统的占26%,增添捆扎专用部件的11%,增添其他配套产品的占15%。

对物流软件和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

根据调查,目前的物流软件及信息化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因此有94%的企业2010年需要开发、改造、升级物流信息系统,或外包和购买物流软件等产品。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企业准备自己开发的占18%,准备外包的占29%,准备购买的占53%。自己开发的比例较上年有较大下降,说明物流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如图11所示。

关于2010年企业对物流软件的需求结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未来企业准备增添或升级仓储管理软件(WMS)的占55%,比例有所上升;需要运输管理软件的占28%,与上年基本持平;需要配送管理软件的占35%,较上年有所上升;需要1KFID系统的占13%,比上年有较大上升;需要装货配载系统的占5%,需要自动仓储系统软件的占15%,需要卫星定位系统软件的占7%,需要电子口岸软件的占3%,基本与上年持平;需要物流工具软件(仿真、优化、设计等)的占9%,比上年有较大下降;需要综合物流管理软件的占17%,需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占11%。如图12所示。

未来5年物流技术与装备市场需求分析

未来5年企业关注的物流技术分析

针对“未来5年企业希望利用哪些物流技术来提升物流水平”问题,回答物流信息化的占43%,物流系统规划与咨询占39%,物流系统集成占38%,物流企业库存控制技术占36%,企业供应链管理技术占32%,自动输送与分拣技术占28%,先进的物流作业拣选技术占29%。如图13所示。

根据间卷分析可知,物流信息化,物流系统规划与咨询、物流系统集成、库存控制与优化是企业在未5年最关注的技术,其中,物流信息化技术是未来5年企业首先关注的,说明信息化已经成为物流系统产业升级的最关键要素;其次是咨询与规划,说明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整体改进曰益寄托于专业的咨询;第三是物流系统集成,说明物流系统集成是未来5年企业关注重点。

未来5年企业物流项目投资分析

根据间卷分析,未来5年企业投资综合物流中心、自动化立体库和高架立体库项目的比例较高,其次是冷链物流项目、生产线物流系统改造和自动分拣系统,物流园区的投资比例最低。

未来5年企业将投资建设综合物流中心的占56%,投资建设自动化立体库的占34%,投资建设冷链物流系统的占29%,投资改造生产线物流系统的占23%,投资建设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的占17%,投资建设高架立体库的占33%,投资物流园区建设的则不足5%。如图14所示。

未来5年企业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未来5年,大部分企业都需要采购叉车、托盘、货架、自动识产品、自动化物流设备、物流周边设备等产品,回答有采购需求的企业比例较高。

根据问卷,未来5年计划增添叉车类设备的企业有83%,其中,回答预计采购电瓶叉车的占55%,内燃叉车占43%,特种叉车占38%,轻小型搬运丰辆占31%。

未来5年计划增添叉车配件的企业占38%,主要是添置叉车属具和蓄电池等配件。

未来5年计划增添托盘及单元化产品的占73%,其中,增添木托盘的占32%,塑料托盘占68%,物流周转箱占59%,仓库笼占21%,其他单元化设备占49%。

未来5年计划增添货架系统的占与49%,增添仓储拣选系统的占32%,增添输送分拣设备的占35%,增添起重设备的占7%,增添自动识产品(包括条码、条码打印机、数据采集终端、RFID产品)的占39%,预计增添自动化装备的(包括自动化货柜、自动导引小车、机器人码垛机等)占22%,预计增添物流周边设备的(包括工业门、升降台、裹膜包装机、自动称量装置等)占28%。如图15所示。

调查表明,未来5年企业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企业需求的物流技术装备的主体依然是叉车、托盘、货架、自动化产品与设备等。

未来5年企业对物流运输设备及其配套产品的市场需求

根据间卷分析,未来5年计划采购物流运输设备的企业有61%,比例有较大提升,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增加自有物流运输设备的比重。同时,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物流运输设备的配套产品,如GPS系统、车尾板、捆扎系统等产品的市场需求。

未来5年,企业计划采购轻卡的比例为36%,中卡的比例为43%,重卡的比例为19%,冷藏车比例为15%,专用厢式车比例为38%,车尾板的比例为19%,GPS系统的比例为28%,捆扎器系列的比例为6%如图16所示。

未来5年企业对物流软件和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未来5年,约96%的企业都有物流软件或改造升级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其中,企业准备增添或升级仓储管理软件(WMS)的占59%。需要运输管理软件的占36%,需要配送管理软件的占37%,需要RFID系统的占32%,与当前的需求相比有较大上升。另外,需要装货配载系统的占7%,需要自动仓储系统软件的占21%,需要卫星定位系统软件的占31%,需要电子口岸软件的占3%,需要物流工具软件(仿真、优化、设计等)占8%,需要综合物流管理软件的占23%,需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占18%。如图17所示。

需求方的关注要素分析

客户的关注点

根据问卷分析,物流技术与装备的采购客户对产品的关注点依次是价格(68%)、售后服务(59%)、质量(53%)、品牌(42%)、性能(39%)。如图18所示。

物流运输设备采购客户对产品的关注点依次是价格(56%)、品牌(52%)、质量(50%)、售后(48%)、性能(42%)。如图19所示。

目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方面

该问题不是选择题,是由企业填报的问题。根据对企业填报的汇总分析,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物流技术装备领域主要在个化、标准化,售后服务、市场信息和性价比等方面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几点结论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2010年,中国物流发展处于快速通道,企业对未来预期良好,企业物流业务有较大增长;

2 2010年,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增长迅速,对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大部分企业都增加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了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采购投入资金;

3 电子商务、医药、汽车、烟草等领域是物流技术装备市场的亮点,这些行业的市场需求增长很快;

4 未来5年,企业将继续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5 2010年及未来几年,物流信息化是物流行业增长的亮点,90%以上的企业都有增加物流信息化方面资金投入的计划,预计未来几年是中国物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

需求分析示例篇5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截止2011年6月,已经接近3.2万亿美元。如何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成为学者研究重点。本文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趋势及结论建议等几个方面叙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主要以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回归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外汇储备规模。

1.1 比例分析法

早在1960年,Robert Triffin提出利用外汇储备与进口额之间的比率来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进口比例法。他认为:一国外汇储备应与其进口额度保持一定比例,40%最合适但不低于20%,且低于30%后应采取调节措施,一个国家至少保持三个月进口额度以上的外汇储备规模[1]。约翰逊等人以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的比例为研究指标。他们认为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一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时,供给剩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得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规模减小。遗憾的是约翰逊等人没有给出比率的一个合理界限。

比例分析法是静态分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此法只从单一因素出发考虑外汇储备需求,未全面考虑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具有片面性。所以采用比例分析法研究外汇储备时应采用多项指标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衡量。

1.2 成本收益法

成本收益法又称机会成本法,代表人物有Heller、Fleming、Agarwal等人,主要代表模型有:

1.2.1 Heller模型

该模型假定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概率为50%,融通t时间内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储备需求量R=Ht=Hlg(rm)/lg0.5,其中H为一国外汇储备的平均变动量、m为边际进口倾向、r为资本社会收益率与持有储备本身收益率之差,表示持有储备的边际机会成本。Heller从外汇储备收益最大化定义外汇储备规模,模型中r的测量比较困难[2]。

1.2.2 Agarwal模型

该模型公式为:

其中R为外汇储备最适量;w为国际收支逆差,用以往年份经常项目最高逆差额表示;p是国际收支逆差出现的概率;k是资本―产出比的倒数;是追加资本的进口含量;是进口生产性物品占总产出的比例[3]。

成本收益法对机会成本的计算很难精确量化,个别参数难确定。它仅考虑交易性和调节性用汇需求,具有一定片面性。但Agarwal模型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特点,适用研究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

1.3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又称需求函数分析法,由M.J.Flanders、J.A.Frenkel、M.A.Iyoha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他们利用经济计量技术方法结合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建立需求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同国情,构造不同的储备需求函数,从而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这标志着对外汇储备研究进入了动态分析,主要代表模型有Flanders模型、Iyoha模型和Frenkel模型,对应储备需求函数为:

1.3.1 Flanders模型

其中L/M表示国际清偿力与进口额度的平均比率;F/L表示一定时期内官方储备与清偿力的年平均比率;表示储备变动率;GR表示生活水平指数减去通胀的GNP比率;D表示本币贬值程度;Y表示该国人均GNP占美国人均GNP的比率;X表示出口变动率。Flanders结合实际对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该模型具有一定猜测性,不能准确测算一国外汇储备需求[4]。

1.3.2 Iyoha模型

其中R表示一国外汇储备需求;表示预期出口收入;表示进口支出变动比率;r表示持有外汇储备的利率;O表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和表示前一期和前二期的外汇储备规模。Iyoha利用发展中国家实际数据对模型的检验比较理想,该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需求研究有很大成效[5]。

1.3.3 Frenkel模型

其中,R表示外汇储备需求量;m表示进口倾向;表示国际收支变动比率;M表示以进口额表示的一国国际交易规模;分别表示R对m、和M的变动弹性。通过对需求函数参数的估计,Frankel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量对该国国际交易规模变动的弹性大于发达国家,而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弹性小于发达国家。所以,Frankel认为应分别分析这两类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6]。Frenkel模型虽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储备水平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仍以静态分析为主,未反应外汇储备需求与相关因素的动态关系。

1.4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由R.J.Carbaugh和C.D.Fan等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他们通过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因素定性分析一国外汇储备,归结为:一国国际收支动向及一国经济状况、一国外汇储备资产质量、各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合作态度、一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一国采取调节措施的谨慎态度、一国国际清偿力的来源及稳定程度等。

定性分析法较全面地对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为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提供了一个有用方法。但这种方法局限于理论,没有给出具体计量模型,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难于操作。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对外汇储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定性分析,即直接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一方面是定量分析,即计算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判断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文章将研究文献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如下:

2.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论

汤澍涵(2010)[7]认为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未必同时发生,两者直接相加计算偿债性储备需求不恰当。他对原始的Agarwal模型通过取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的最大值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新模型检验我国1997-2008年的外汇储备,得出结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且超出适度外汇储备的偏离程度随时间越来越大。

2.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小论

朱掸婷(2005)[8]利用协整分析方法与误差修正模型,通过经济因素的视角分析了我国1982-2003年期间的宏观经济数据,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偏小。

2.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论

李巍、张志超(2009)[9]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形势下,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稳定、汇率制度以及相关实体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测算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并选取199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处于适度范围内。

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从定性分析、比例分析、静态分析逐渐发展到数量分析和动态分析,并且运用协整理论等先进的分析方法。但仍存在缺陷:1)学者选取的理论思路和方法侧重点不同,结论上很难达成一致;2)“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定义比较模糊,带有片面性;3)多数学者主要根据主观经验选取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变量、方法和数据,缺乏可信的理论根据,因此国内没有在分析结果上达成一致,缺乏普遍认可的测定外汇储备的方法和理论。

3.国内外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协整理论出现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利用协整理论研究外汇储备均衡与否的问题。Jeanne和Ranciere(2008)[10]基于Ben-Bassat和Gottlieb的效用最大化模型,对跨时期动态均衡框架下代表性消费者的最大福利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对新兴市场最优外汇储备水平大约是该国GDP的9%。Bamichon(2008)进一步发展上述模型,并对有特殊国际收支制约的中低收入国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自然灾害和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加勒比国家最优外汇储备对进口的比率为1.78,非洲撒哈拉地区国家为4.13。

我国学者在协整理论出现后开始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我国外汇储备。李斌、李岸潮(2009)[11]运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外汇储备模型Lres=f(Lex,Lim,Lbp,Lm2)进行选择和协整检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变动趋势基本一致,1985-2006年(剔除1993年)外汇储备规模处于超额状态,且有2个阶段有严重过量倾向,2002年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迅速,过量趋势不断扩大。所以,综上外汇储备未来研究趋势是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分析外汇储备。

4.建议

我国当前外汇储备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处于过剩状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应在某一范围内波动。美国次贷危机后,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多角度多因素综合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制定一些策略和对策抑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支付货币,从而避免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2)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积极的多渠道利用过剩的外汇储备,减少机会成本;3)鼓励国内企业改革,引起技术、购买机器等,刺激国内消费,减少顺差,减缓外汇储备增长态势;4)鼓励对外投资,限制盲目招商引资,避免“热钱”的大量涌入。

参考文献:

[1]Triffin Robert,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60).

[2]Heller,H.Robert,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Economic Journal(1966),Vol.76(June).

[3]J.P.Agarwal,Optimal Monetary Reser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e,CVII(1971).

[4]M.J.Flanders.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27,1971

[5]M.A.lyoha.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 Distributed Lag Specific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6

[6]Jacob A.Frankel,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by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ies,Economica(1974),Vol.41,February.

[7]汤澍涵.基于改进阿格沃尔模型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4(10).

[8]朱掸婷.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分析[J].武汉金融,2005(3).

[9]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

[10]Olivier Jeanne and Romain Ranciere.The Optimal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 fo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Formulas and Applications.IMF Working Paper,2006,06/229.

需求分析示例篇6

我国现有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务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法科毕业生到实务部门后,要能够适应审判案件、处理案件、代理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1]。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升实务技能的机会,也没有培养学生活跃的法学思维方式,因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对此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新的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现特撰文加以介绍,以期有益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含义及其核心要素

所谓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在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挑选其亲自参与过的法律案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然后由教师对案件的真实处理流程及结果进行演示,比较案件模拟演练与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案件的处理流程、技巧与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真实案件的运行状况,进而拓展学生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实的案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全真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方法成功运用的基础,因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实的司法文书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详细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全面地认知真实的司法运行状况。而且,教师作为案件的真实参与者通常有机会也有必要对案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其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转化为了教学的准备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思考,他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诉讼技巧等内容的全面传授。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花上几个月来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学课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的模拟演练。在教师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案件主体角色来参与案件的处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需要承担特定的任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制定最优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司法实践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3)教师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演示者。教师在课堂讨论当中,应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点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件模拟中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优点、不足和问题。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见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演示案件的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比较学生演练的方案和案件实际的处理方案,引导学生评价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案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后的总结。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讨以及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等对于案件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课时间短、任务重,对于“知识养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课后学生的系统总结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成功运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其他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者们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案例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现有案例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与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均通过模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选择自身参与的案件作为授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示范和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件素材分角色进行演练。(2)与亚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所谓亚案例教学法是通过高度激活教师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最大化、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亚案例教学法都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学生模拟、教师演练、点评与总结等亚案例教学法所没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养。(3)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比较。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教学科研团队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吸收美国“个案教学法”精髓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真实案例教学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一,前者强调案例是由主讲教师曾经实际参与过的案件,后者并无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对每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而是将案件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后者则要求学生对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学习;其三, 前者同时包含了学生演练和教师演示两环节,后者仅强调学生的模拟,对教师的演示并不特别强调;其四,前者要求参与案件模拟演练的学生根据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书,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演练,而后者提供给学生演练的素材是已经形成的真实案件材料和文书,相比之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受到了限制,难度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案例性”特点。这一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讲解和法条的教授为主,而是注重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来传授法律知识。(2)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而言,实践性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又体现在教学结果之上。一方面,学生查明事实、分析法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达到了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特点。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案件的真实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实性两个方面。真实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其反映了真实的案件事实、反映了真实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实的法律运行状态。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真实的法律社会,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获取真实的法律实践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特点。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老师演示教学与学生模拟分析的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的方式来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时间范围并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学环节。(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特点。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生的讨论、模拟和总结,教师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部门知识,比如一个案件的顺利解决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识又涉及到实体法知识,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识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识,还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识。(6)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合作性”特点。全真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在案件讨论和模拟阶段,不同组别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意识到合作在司法实务中的重要价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课前准备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项:(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是谙熟实务技能的法律实践者,其应当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角色参与过大量案件的处理,具备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相当的实务技能;其次,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实务技能和讲解、演示和传授实务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师需要积累大量且比较齐备的案卷材料。(2)对听课学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对适用课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法学学科,而对于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则不宜使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设置了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机会;(4)对授课设备设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师演示等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挑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法律知识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等来综合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难度要适中,具有典型性,在时间上优先考虑新近发生的案件;二是增补案卷材料。现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据案件实际的处理需要而准备的,可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实是否具备教学所需的所有法律文书和资料,如果没有,须尽量相办法增补,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对法律文书资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在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样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阶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师介绍案情并对学生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案件的大致情况,案情介绍可以从当事人、法院或者代理人等不同的主体视角来进行介绍,这取决于教师办理案件的角度和拟开展教学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绍案情应当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况下只需介绍本课所演练的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主体、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关信息透露得过多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演练的难度,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绍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分组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学生的人数、法律实务能力等因素来确定。(2)分发材料,确定各组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学习小组所拥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运用的方法、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应当明确负责人,由负责人来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环节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二是强调各组学生的独立讨论,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查询各种资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条文;四是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讨论报告。(4 )学生对案件进行模拟演练。在案件分组讨论工作完成后,学生开始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授课教师主持,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扮演预定的角色,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演练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的司法环境,要立足现实的案情和情境。模拟演练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处理流程全过程进行。(5)点评与全真案例演示。该环节包括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关于模拟演练的点评。学生可以对分组讨论所形成的案件处理方案、模拟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点评。点评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二是教师对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包括对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书的展示、具体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内容,教师的演示和点评可以交叉进行。三是比较全真案例处理过程与学生演练过程中的各环节和要素。(6)撰写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课堂总结。撰写课堂教学总结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对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所运用的法律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总结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内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关系、各方主体的核心利益、各种案件处理方案的利弊以及个案处理的心得等内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实务技能提升路径及其教育价值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其中最主要的路径包括:(1)通过督促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法律实践来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案卷资料整理、法条收集分析、法律方案的讨论与制定以及法律方案的模拟和案件总结等。参与这一学习过程的学生,能够获得大量动脑、动手和动口练习的机会,他们的实务技能能够在大量的法律实践中得到提高。(2)通过教师的演示与点评等方式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对于真实案件的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会对真实的法律方案、思路进行分析,会对具体问题处理的技巧技能进行讲解,对真实的法律文书进行展示,对学生处理案件的思路、方案以及真实的处理办法进行点评与比较。教师的演示过程是学生深刻总结、反思和改良案件处理方案的最佳时机。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点评和比较,能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和运用法律,进而达到提升实务技能的目的。(3)通过培养学生综合而开放的思维方式来提升实务技能。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是以部门法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培养的层次越高,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就越专。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刑法,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民法,实体法专业的学生不懂程序法,程序法专业的学生不懂实体法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现实的案件不会只涉及到某一部门法,而是会同时涉及到多部法律,且程序法和实体法在应用过程中始终是不分离的。知识面过窄,各部门知识不能贯通运用严重制约着学生实务能力的发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需要学生从多个学科来进行综合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救济程序。(4)通过展现全真的案件素材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真的案件”。全真的案件意味着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事实、法律文书、案件处理流程等一系列相关案件素材均是真实的。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案件材料,观摩教师的演示等方式直接了解司法实践的运行状况,可以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法律文书,了解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感知法律条文如何被真实地运用于实践,进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形成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立马适应真实的法律环境。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一,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全真案例演示教学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其不仅强调教师对于全真案例的讲解和演示,更重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来参与案件的解决和处理。学生动手解决法律问题是这一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理念之一,是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所在。其二,有利于学生法律职业思维的形成。法律职业思维是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是一种法律职业共同体独有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是成为一名成功法律实务工作者的前提和基础。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运用的真实案例将一些真实的法律问题带入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如何处理真实的纠纷,像法律职业人士一样思考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严密的法律职业思维。其三,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法律理论教学与法律现实社会存在一定区别,法律理论知识虽然源自法律实践,但其是从法律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已经不能直接地反映真实的法律社会。全真的案例将现实的法律元素带入了课堂,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当事人、真实的法律思维、真实的案卷材料等对学生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毕业新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其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分组讨论环节、模拟演练环节以及案件的总结和分析环节均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检索法律条文、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件并自主总结分析。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五,有利于学生协作意识的养成。协作意识是法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诸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任务是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才能高效完成的。通过在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优势,意识到相互协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一种有效提升学生法律实务技能水平的新路径[N].人民法院报,2013-04-19(04).

[2] [美国]Katherine.K.Merseth.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Z1):77-78.

需求分析示例篇7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29-05

收稿日期:2014-06-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技能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G2012A009);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改科研项目“全真法学案例演示教学研究”(FXYJG002)。

作者简介:胡军辉(1976-),男,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我国现有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务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法科毕业生到实务部门后,要能够适应审判案件、处理案件、代理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1]。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升实务技能的机会,也没有培养学生活跃的法学思维方式,因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对此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新的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现特撰文加以介绍,以期有益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含义及其核心要素

所谓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在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挑选其亲自参与过的法律案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然后由教师对案件的真实处理流程及结果进行演示,比较案件模拟演练与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案件的处理流程、技巧与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真实案件的运行状况,进而拓展学生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实的案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必须是真实的”[2]。全真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方法成功运用的基础,因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实的司法文书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详细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全面地认知真实的司法运行状况。而且,教师作为案件的真实参与者通常有机会也有必要对案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其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转化为了教学的准备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思考,他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诉讼技巧等内容的全面传授。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花上几个月来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学课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的模拟演练。在教师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案件主体角色来参与案件的处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需要承担特定的任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制定最优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司法实践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3)教师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演示者。教师在课堂讨论当中,应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点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件模拟中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优点、不足和问题。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见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演示案件的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比较学生演练的方案和案件实际的处理方案,引导学生评价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案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后的总结。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讨以及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等对于案件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课时间短、任务重,对于“知识养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课后学生的系统总结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成功运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其他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者们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案例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现有案例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与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均通过模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选择自身参与的案件作为授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示范和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件素材分角色进行演练。(2)与亚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所谓亚案例教学法是通过高度激活教师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最大化、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亚案例教学法都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学生模拟、教师演练、点评与总结等亚案例教学法所没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养。(3)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比较。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教学科研团队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吸收美国“个案教学法”精髓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真实案例教学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一,前者强调案例是由主讲教师曾经实际参与过的案件,后者并无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对每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而是将案件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后者则要求学生对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学习;其三,前者同时包含了学生演练和教师演示两环节,后者仅强调学生的模拟,对教师的演示并不特别强调;其四,前者要求参与案件模拟演练的学生根据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书,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演练,而后者提供给学生演练的素材是已经形成的真实案件材料和文书,相比之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受到了限制,难度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案例性”特点。这一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讲解和法条的教授为主,而是注重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来传授法律知识。(2)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而言,实践性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又体现在教学结果之上。一方面,学生查明事实、分析法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达到了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特点。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案件的真实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实性两个方面。真实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其反映了真实的案件事实、反映了真实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实的法律运行状态。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真实的法律社会,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获取真实的法律实践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特点。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老师演示教学与学生模拟分析的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的方式来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时间范围并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学环节。(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特点。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生的讨论、模拟和总结,教师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部门知识,比如一个案件的顺利解决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识又涉及到实体法知识,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识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识,还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识。(6)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合作性”特点。全真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在案件讨论和模拟阶段,不同组别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意识到合作在司法实务中的重要价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课前准备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项:(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是谙熟实务技能的法律实践者,其应当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角色参与过大量案件的处理,具备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相当的实务技能;其次,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实务技能和讲解、演示和传授实务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师需要积累大量且比较齐备的案卷材料。(2)对听课学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对适用课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法学学科,而对于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则不宜使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设置了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机会;(4)对授课设备设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师演示等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挑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法律知识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等来综合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难度要适中,具有典型性,在时间上优先考虑新近发生的案件;二是增补案卷材料。现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据案件实际的处理需要而准备的,可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实是否具备教学所需的所有法律文书和资料,如果没有,须尽量相办法增补,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对法律文书资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在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样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阶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师介绍案情并对学生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案件的大致情况,案情介绍可以从当事人、法院或者代理人等不同的主体视角来进行介绍,这取决于教师办理案件的角度和拟开展教学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绍案情应当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况下只需介绍本课所演练的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主体、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关信息透露得过多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演练的难度,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绍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分组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学生的人数、法律实务能力等因素来确定。(2)分发材料,确定各组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学习小组所拥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运用的方法、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应当明确负责人,由负责人来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环节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二是强调各组学生的独立讨论,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查询各种资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条文;四是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讨论报告。(4)学生对案件进行模拟演练。在案件分组讨论工作完成后,学生开始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授课教师主持,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扮演预定的角色,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演练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的司法环境,要立足现实的案情和情境。模拟演练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处理流程全过程进行。(5)点评与全真案例演示。该环节包括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关于模拟演练的点评。学生可以对分组讨论所形成的案件处理方案、模拟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点评。点评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二是教师对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包括对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书的展示、具体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内容,教师的演示和点评可以交叉进行。三是比较全真案例处理过程与学生演练过程中的各环节和要素。(6)撰写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课堂总结。撰写课堂教学总结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对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所运用的法律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总结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内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关系、各方主体的核心利益、各种案件处理方案的利弊以及个案处理的心得等内容。

需求分析示例篇8

一、引言

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主要帮助开发人员对软件系统从需求分析直到最终实现的全部开发过程进行面向对象的描述和建模。火车站售票系统实现查票、订票、退票和换票功能,主要用于火车站售票大厅及点售票使用。为了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达到系统的设计目标,满足用户的要求,在对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UML对系统进行建模。

二、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订购火车票系统是一款复杂的软件控制硬件的系统,它的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①用户管理模块;②系统参数设置模块;③票务信息模块;④订票管理模块;⑤实时信息管理模块;⑥数据库管理模块。

三、系统建模

(1)用例模型。UML中的用例图描述了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例是对系统的用户需求(主要是功能需求)的描述,表达了系统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务。参与者是系统外部的一个实体(可以是任何的事物或人),它以某种方式参与了用例的执行过程。

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角色主要有两个:旅客和售票员。同时可以确定系统的用例有:查票、订票、退票、换票、停止售票和缴纳手续费。在确定好系统的角色和用例的基础上,得出用例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系统用例图

(2)静态模型。静态模型显示了系统的静态结构,特别是存在事物的种类的内部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静态模型最主要的工作是构造类图。它是在分析阶段用例建模以后,设计阶段开始类图建模,主要实现用例图中的用例,描述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它主要包括类、接口、协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图中类之间的关系有:依赖、泛化、关联、聚合、实现和组合。

实现该系统功能的类图如下图2所示,它包含8个类(旅客、售票员、用户、打印机、电脑、工作设备、数据库和火车票)和4种关系(依赖、实现、泛化和聚合)。

图2 系统类图

(3)动态模型。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是用从静态模型中抽取的系统的瞬间值的变化来描述的。它主要建立系统的交互图和行为图。交互图包括时序图和协作图;行为图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

当客户查询车次时候,系统由等待状态转换成工作状态;若是列车正常运行并且有余票,客户可以预定车票,若是预定成功,系统将进行自身转换,修改车票信息。

(4)实现模型。火车站售票系统的物理方面建模是实现模型,建模时要用到两种图:组件图和配置图。组件图描述软件组件以及组件之间的关系,组件本身是代码的物理模块,组件图则显示代码的结构。配置图显示了运行软件系统的物理硬件,以及如何将软件部署到硬件上。它描述了运行系统的硬件拓扑。由于篇幅所限,系统配置图如图3所示,该图共有六个节点(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工作站1、工作站2、打印机1和打印机2),节点之间是关联关系,其中应用服务器节点包括查询程序和预定程序两个组件。

图3 系统配置图

四、总结

需求分析示例篇9

1.引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多方面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数据存储的需求有了巨大的变化,对存储的容量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存储系统的容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原有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技术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存储需求,而以网络为中心的存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存储结构的发展经历几个阶段,大致包括DAS、NAS和SAN,其中的网络存储技术能够有效地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数据存储,将存储系统从传统的集成计算机系统中独立出来,使得存储与计算脱离,这对于存储系统的各方面特性的专门研究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同时,高速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也为网络存储提供了底层支持,使大规模远距离的网络存储系统成为可能。网络存储技术为解决海量存储中存储设备的分散性、I/O的并行性以及协议的高效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1]。

对存储网络系统I/O请求响应时间的分析和建模,国内外的研究者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定性的[2-4],而定量研究模型不多,比如:曹强[5]是从网络存储的存取过程入手,分析影响网络存储性能的各种因素,提出针对网络存储系统中的I/O响应时间的性能评估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崔宝江[6]通过分析建立网络RAID存储系统的闭合排队网络模型,研究的是网络RAID存储系统的I/O响应时间的性能边界;周薇[7]是基于使用光纤通道的磁盘阵列构建的存储区域,利用排队模型评估的是不同的预取策略对于存储系统性能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分析仅仅是对网络存储系统性能的分析,而没有再进一步,比如可以探讨访问模式和具体配置优化的相关性等等。

本文是对iSCSI-SAN存储系统中请求I/O的平均响应时间进行分析并建立排队论数学模型,用带宽比例求解方法,即系统负载所需的带宽与阵列所能提供的带宽的比例,来确定该存储配置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优化配置目的。

2.信息存储架构比较

2.1 海量信息存储的基础设备――RAID技术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简称“磁盘阵列”,这种磁盘阵列在提高存储系统的容量、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可靠性和数据管理,成为存储系统的基础存储设备之一。

RAID可以将离散的磁盘变成RAID子系统。由于不同磁盘上的数据可以同时读取,提高磁盘的带宽,因此具有较高的性能;所有的磁盘可以并行执行寻道工作,减少寻道时间,提高整体性能;还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容错性。

2.2 DAS存储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是服务器直接连接存储的缩写,是一种传统的基本存储结构,存储设备直接连接在主机上。在中小型系统中,存储设备和处理器是处在同一个机箱中的;在大型系统中,存储设备和服务器分别处在不同的单元中,通过SCSI电缆、光缆或其他的缆线进行连接。具体如图1所示。

但是,当用户进行大量数据访问时还是容易造成“瓶颈”效应,因为服务器和多次存储转发的开销对系统性能的制约作用,使得服务器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而且多个服务器之间各有各的存储设备,不能实现存储空间的共享,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软件,在系统的管理上增加很大的难度和维护成本。

因此,直接连接存储DAS这种存储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分布式业务的需要,于是就发展出了网络存储技术。

网络存储技术就是将网络技术和存储I/O技术集成,利用网络的可寻址能力、即插即用、连续性和灵活性,存储具有高性能和高效率,提供基于网络的数据存取和共享服务,在超大数据的存储管理方面具有很显著的优势。网络存储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NAS、FC-SAN和iSCSI-SAN。

2.3 NAS存储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附网存储的缩写,这一概念是1996年从美国硅谷提出的,源于基于以太网的数据访问技术,并以网络服务器为模型。NAS在物理连接上是将存储器直接连到网络,是一种专用的数据存储设备,可以向网络用户提供跨平台的文件级海量数据信息共享。如图2所示。

NAS主要采用两种基本的文件共享协议:NFS协议(网络文件系统)和CIFS协议(公用互联网文件系统),从而能实现不同网络环境下,用户跨平台共享数据。

但是,NAS存储的缺点是带宽消耗大,在进行数据备份时,由于多个存储设备在同一个TCP/IP网络上,备份时会占用大量的LAN资源。

2.4 SAN存储

SAN(Storage Area Network)[8]是存储区域网络的缩写,它是将存储设备从网络分离出来,通过专用的存储交换设备再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作为传输媒体。SAN存储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计算机主机、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FC)交换机和存储设备,如图3所示。

从上图3可以看到,由于SAN提供多主机的连接,使得网络中的任何服务器都可以连接到任何的存储阵列,于是不管数据存放在哪里,服务器都可以直接存取所需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并且随着存储容量的剧增,用户只需增加磁盘阵列中的磁盘或是增加新的磁盘阵列就可以扩充企业或单位所需的存储容量。可见,SAN可以简化管理,实现数据的集中存放和控制。SAN不只是一种产品,同时还是配置网络化存储的一种方法。它支持远距离通信,并允许存储设备真正与服务器隔离,使得存储设备成为所有服务器共享的资源。

从上图3中还可以看到系统有两个网络,一个是通常所使用的TCP/IP网络,即互联网;另一个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的SAN网络。

2.5 iSCSI-SAN存储

iSCSI即Internet SCSI,把SCSI命令装在TCP中在IP网络中传输,使得采用iSCSI协议接口的存储设备可以直接挂接在互联网上,构成IP-SAN。它既结合SAN结构的优越性能,又充分利用了现有以太网设施。这是由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开发的一种基于IP存储网络的新的技术标准。

iSCSI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iSCSI协议是推动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它使数据存储的传送更加快捷。

iSCSI-SAN技术结合了以太网和传统I/O技术的特点,真正实现了系统中服务器端和存储设备的分离。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存储网络中增加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而不改变现有的网络结构以及当前应用的运行[9]。

3.排队论模型

排队论(Queuing Theory)是研究排队现象的理论和应用的学科,专门研究由于随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拥挤现象的科学,也称为随机服务系统。排队分析是计算机和网络人员的重要工具之一[10]。

排队系统有输入过程、排队规则、服务机构三部分组成,具体见图5所示。最简单的输入过程是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服务过程一般是服从参数为μ的负指数分布。

3.1 M/M/1排队模型

当系统中只有一个服务窗,顾客按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到达,并且任务到达的时间间隔与服务系统为每个顾客服务的时间均为负指数分布,这样的排队系统构成了M/M/1排队模型。

其稳定分布为:

3.2 一般服务时间M/G/1排队模型

如果服务窗为顾客服务的时间是一般分布G,系统就构成M/G/1排队模型。它的平均排队等待时间为:

在存储系统中最常用到的排队模型就是上述这几类。

4.iSCSI-SAN存储的排队论模型分析

4.1 iSCSI-SAN存储中的I/O路径分析

iSCSI-SAN存储是基于iSCSI协议实现的IP-SAN存储系统,和SAN存储系统的I/O路径相比,只是光纤通道卡和光纤通道协议变为iSCSI适配卡和iSCSI协议。所以,当用户发出I/O请求时,应用程序通过调用访问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经分析这个I/O所在的设备和地址后,再发送给SCSI驱动程序,将相应的I/O转化为SCSI命令,传给iSCSI协议,将SCSI命令加入IP封装打包后,经iSCSI适配卡送到TCP/IP网络,经过IP网络再经iSCSI适配卡和iSCSI协议传送到iSCSI目标器的反向解包,还原出SCSI命令,传送到RAID驱动程序,由它完成I/O请求的数据处理,之后按照相反的路径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通过以上的I/O路径的分析,可以知道在iSCSI-SAN存储中的数据请求I/O响应时间是由命令延迟时间、数据校验时间和数据传输时间组成(iSCSI协议的性能是不受iSCSI目标器设备的影响的)。

4.2 iSCSI-SAN存储中排队过程的分析和数学建模

上图显示iSCSI-SAN的队列模型。当用户I/O请求通过iSCSI协议到达SCSI阵列控制器后,SCSI阵列控制器根据阵列中的数据分布情况向阵列中的磁盘发出子I/O请求。磁盘收到I/O命令后,执行请求,并由SCSI阵列控制器通过iSCSI网络把结果返回给用户。

可考虑将该系统分为3个基本的串行排队模型,即服务器级的交换传输队列、iSCSI协议中的服务队列和存储级的调度服务队列。我们知道在排队系统中,串行的多个排队子系统的任务的响应时间可以分别计算,最后将各个滞留时间进行累计相加就是任务在系统中的总的响应时间,即:

其中,为I/O请求在服务器级中的响应时间,为I/O请求在存储级中的响应时间,而为I/O请求在iSCSI协议中的响应时间[11]。

4.3 利用带宽比例求解iSCSI

-SAN存储中的优化配置

在iSCSI-SAN存储中的存储环境复杂,要完成复杂系统的配置工作相应很有难度,因为其中的存储设备不再属于某个服务器,而是在存储网络中共享,同时服务器也可以在多个存储设备上存储数据。这就需要根据用户具体的负载状况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配存储资源而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iSCSI-SAN存储中,可由用户的应用负载相对存储系统的带宽比例关系,即系统负载所需的带宽与阵列所能提供的带宽的比例,来确定该存储配置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带宽比例小于等于1,表示该阵列的配置能满足用户需求;如果带宽比例大于1,表示该阵列的配置是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如果带宽比例远小于1,表示用户的负载不能充分利用存储资源,需要根据系统负载进行重新优化配置,达到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充分利用存储资源的目的。

4.3.1 用户负载

用户负载应该包括该负载所占用的空间、I/O请求的到达率、平均I/O请求的大小、在I/O请求中读写请求分别占用的百分比以及在I/O请求中顺序I/O请求和随机I/O请求所占的比率等等,也可能存在多个用户负载共享相同的存储资源情况,这需要把这些用户负载综合起来考虑[12]。

4.3.2 带宽比例的表示

如果iSCSI-SAN要满足存储网络中有负载的带宽,就必须满足:作用在磁盘阵列上的负载所占用的带宽小于域存储控制器所允许的带宽[13],即:

其中,:表示用户的负载;

:表示用户请求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

:表示平均请求大小;

:表示域存储控制器所允许的带宽

4.3.3 iSCSI-SAN存储中的iSCSI-SCSI阵列带宽比例

由于磁盘阵列是iSCSI-SAN存储中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存储系统配置的基本单元,因此研究磁盘阵列在iSCSI-SAN存储中的带宽比例相当的重要。

iSCSI-SAN存储中的磁盘阵列主要有两种:

(1)使用iSCSI协议连接到主机的磁盘阵列(简称iSCSI-SCSI阵列),如图6所示;

(2)由iSCSI磁盘所组成的网络磁盘阵列(简称iSCSI-iSCSI阵列)。

图6所示的队列模型中,iSCSI-SCSI阵列的带宽比例取决于iSCSI网络的带宽比例和SCSI阵列中的带宽比例,即:

如果SCSI阵列所提供的带宽低于以太网的带宽,那么SCSI磁盘阵列的带宽比例就会高于iSCSI网络的带宽比例。又因为假设负载是均匀分布在系统中的各个磁盘上的,SCSI阵列的平均带宽比例可以近似看成阵列中磁盘的平均带宽比例,就有,那么就有带宽比例的表达式:

其中,其中为I/O请求到达率,是系统中磁盘对I/O请求的服务时间。从式子中可以知道:iSCSI-SCSI阵列的带宽比例只与SCSI阵列的带宽比例有关,而与iSCSI网络的性质没有关系。

在(6)式子中的为磁盘的I/O服务时间,是由磁盘访问延迟时间和磁盘传输时间组成的,磁盘访问延迟时间包括寻道延迟和旋转延迟,都可以从磁盘本身的出厂的参数中得到。

将(7)代入(6)就可以求得iSCSI-SAN存储中iSCSI-SCSI阵列的带宽比例表示式,将数据代入表达式后看,是否大于1?小于等于1?还是远小于1?从而判断出该系统的配置是否达到优化配置?

5.结论

iSCSI-SAN存储的存储环境较复杂,要完成系统的配置工作相应有难度,需要根据用户具体的负载状况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配存储资源而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文通过分析,找到了用户的应用负载相对存储系统的带宽比例关系,即系统负载所需的带宽与阵列所能提供的带宽的比例,来确定该存储配置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带宽比例小于等于1,表示该阵列的配置能满足用户需求;如果带宽比例大于1,表示该阵列的配置是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如果带宽比例远小于1,表示用户的负载不能充分利用存储资源,需要根据系统负载进行重新优化配置,达到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充分利用存储资源的目的。本文仅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有待进一步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张江陵,冯丹著.海量信息存储(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2-24.

[2]Luyp,David.Performance study of Iscsi-based storage subsystems [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3,41(8):76-82.

[3]Hexb, Beedanagari,Zhou 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istributed iSCSI RAID[A].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EEE/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orag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Parallel I/O(SNAPI'03).

New Orleans,LA, USA,2003.

[4]Weetn,Hillyer,Shriver E. Obtaining high performance for storage outsourcing[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FAST'02).Monterey, California,2002:145-158.

[5]曹强,谢长生.网络存储系统中I/O请求时间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0(8):1271-1275.

[6]崔宝江等.网络存储系统I/O响应时间边界性能研究[J].通信学报,2006,27(1):70-74.

[7]周薇等.排队论在计算机存储系统性能中的应用和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7-3):271-296.

[8][美]Marc Farley著,孙功星等译.SAN存储区域网络(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2-34.

[9]B.Phillips.Have storage area networks come of puter[J].1998,31(7):10-12.

[10]徐玖平等编著.运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47-275.

[11]向东.iSCSI-SAN网络异构存储系统管理策略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华中科技大学,2002.

[12]C.Ruemmler,J.Wilkes.Unix disk access patterns.Winter USENIX,January 1993:405-420.

需求分析示例篇10

一、国际贸易文件传递系统用例分析

要开发一个软件系统,首先要对软件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深人描述目标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间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运用UmL(UnitedModelling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可以捕捉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提取所开发系统领域的类以及描述它们之间合作概况,在完成系统的OOA(Object一OrientedAnalysis,面向对象分析)基础上,对系统进行OOD(Object一OrientedDe-sign,面向对象设计)。

UML的用例图(见图I}较详细和确切地描述了用户的功能需求,使系统责任明确到位,奠定UML对系统建模的基础,这样,其他模型图的构造和发展依赖于用例图中所描述的内容,直至系统能够实现用例图中描述的功能。采用用例图描述的文件传递管理主要包括三类用户:进口公司、出口公司、其他部门。对于系统,进口商可以向出口商发盘、发送订单和其他票据、查询信息,直接联络其他部门,海关、商检、其他出口公司、运输公司等。出口商可以接收发盘、订单、检查订单、发盘、发送订单、联络其他部门和查询等功能。

基本事件流:

1.用户输人请求传递信息。2.系统显示输人身份验证密码。3.用户输人密码。4.系统确认有效。如果无效则执行其他事件流AI。如果与主机联接有问题,则执行异常事件流EI。5.系统提示:请输人对方公司名称及代码。6.用户输人要传递信息对方公司名称及代码。7.系统进行对方身份验证。8系统确认有效,提示按钮一确认。如无效则执行其他时间流A3。9.系统提示输人有效信息。10.系统显示正在检验信息是否标准。11.系统确认有效。如果无效则执行其他事件流A2。如果与主机联接有问题,则执行异常事件流E2。

扩展事件流:

A1;1)密码错误,请重新输人密码

2)退出,用例结束。

A2:1)文件不标准,请按照标准重新输入

2)退出,用例结束。

A3:1)用户不存在或代码错误。

2)退出,用例结束。

E1:1)系统告诉客户连接主机出现错误。

2)系统在错误日志记下错误。

3)退出,用例结束。

二、系统静态建模

需求分析示例篇11

关键词: UML;面向对象;图;信息系统

Key words: UML;object oriented;diagram;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89-02

0 引言

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是一种把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简称OO(Object-Oriented)方法。面向对象方法不仅是一种软件工程的开发技术,而且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处理的思想方法。

1 统一建模语言

1.1 UML的定义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ing Language)是一种建模语言,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产品进行说明、可视化和编制文档的方法,它用若干个视图构造系统的模型,每个视图描述系统的一个方面。UML吸取了面向对象技术领域中其他流派的长处,它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系统开发,使用UML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可以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代码编写质量,并能促进软件复用,方便集成已有的系统。

1.2 UML的图形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图形可以划分为5类。

①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用例是对系统提供的功能的描述。用例图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指出各功能的操作者,用例图定义了系统的功能需求。②静态图(Static diagram)。静态图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类图描述系统中类的静态结构,不仅定义系统中的类,表示类之间的联系如关联、依赖、聚合等,而且包括类的内部结构。对象图是类图的实例,使用与类图基本相同的标识,与类图不同之处在于对象图显示类的多个对象实例,而不是实际的类。包由包或类组成,包图表示包与包之间的关系,用于描述系统的分层结构。③行为图(Behavior diagram)。行为图包括状态图、活动图、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描述类的对象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是对类图的补充;活动图描述满足用例要求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图,强调对象间的控制流程;顺序图展现了一组对象和由这组对象收发的消息,用于按时间顺序对控制流建模。④交互图(Interactive diagram)。交互图包括顺序图和合作图,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顺序图显示对象之间的动态合作关系,强调对象之间消息发送的顺序;协作图与顺序图相似,除描述对象间的协作关系,强调对象之间的关系。⑤实现图(Implementation diagram)。实现图包括构件图和配置图。构件图描述代码部件的物理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依赖关系;配置图定义系统中软硬件的物理体系结构,它可以显示实际的计算机和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显示连接的类型及部件之间的依赖性。

1.3 UML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建模过程

图1是UML建模过程的一个高层视图,这是一个迭代递增的开发过程,每次迭代都包含软件生存周期的所有阶段,采用这种开发方法不是在项目结束后一次性提交软件,而是分块逐次开发和提交,每次迭代都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第1阶段,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捕获用户要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第2阶段,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对用例图的进一步扩展,是从逻辑概念角度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3阶段,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模型中概念性的模型转化为与具体语言挂钩的设计模型。第4阶段,系统实施。将设计模型转换为系统的源代码,是信息系统最终产品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这部分工作重点在系统编程工作。第5阶段,系统测试。在系统构建后,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进行确认,使用多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

2 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例

以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例,说明UML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重点对前3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2.1 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教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业务项目和业务规范,基于校园网络、为教学管理提供科学、规范、高效、准确、便捷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调研可知,系统面向的用户有4类:系统管理员、教务管理员、教师、学生;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5项:系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师资管理,系统用例图如图2所示。

2.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系统的类,用包类、类图、顺序图等描述它们合作的概况。

2.2.1 包图。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人员、事务和接口3个包,分别控制不同的应用。系统分析包图如图3所示。

2.2.2 类图。统一建模语言UML用类图描述系统中的静态结构,根据系统划分的3类包图,分别绘制人员、接口和事物包中的类图,以人员包为例,类图如图4所示。

2.2.3 顺序图。顺序图用于描述对象间的动态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以课程管理为例,顺序图如图5所示。

2.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通过考虑现实环境,将分析阶段的模型扩展和转化为可行的技术实现方案。

2.3.1 活动图。活动图既可用于描述操作(类的方法)的行为,也可用于描述用例和对象内部的工作过程,用活动图建模后可以清楚地了解进程的操作过程,以教务员课程管理为例,活动图如图6所示。

2.3.2 协作图。协作图用于描述系统中相互协作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关联链接关系,与顺序图不同之处在于,顺序图侧重于表示交互的时间顺序,而协作图侧重于表示交互对象的静态链接关系,以教务员排课课程管理为例,协作图如图7所示。

2.4 系统实施和系统测试

2.4.1 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的是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成果转化为可实际运行的系统,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构造模型进行编码,并对已构造的模型进行修正。

2.4.2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目的是保证新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以UML为工具为系统进行建模,可以针对系统开发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建立不同的模型。

参考文献:

需求分析示例篇12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例题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的功能不可忽视。然而目前关于例题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快餐。课堂容量过大,不讲究细嚼慢咽,大口大口吞食“例题”。教师急于知识的灌输,仅以学生“知道”为目的,对例题的答案过分追求,忽视过程,寄希望于重复的机械操练。因此学生在“知道”后又被迫于大量做题,凭借自己有限的解题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解题实践,超量训练让学生也学会了“快餐式”学习,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且学习效率低。

2.割裂。忽视数学内容、方法的联系性。教师在进行例题教学设计时,只顾眼前,有意或无意地割裂了数学知识,致使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或方法失去生命力,体系紊乱。

3.包办。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例题教学时,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替代学生的经验,将自己对例题的认识强加与学生,在过程中,以例题分析时替代学生理解、概括,使例题教学无效。

如何发挥例题教学的最大效能,已成为当今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对数学例题教学试图寻求一种操作可行、有效的例题教育功能解析和教学方法。

二、例题的功能解析概念界定

例题的功能具有“学术”和“教育”双重性。就“学术形态”的数学本身而言,它具有本体的数学功能,就“教育形态”的数学教学而言,它具有介质的教育功能,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介质。学生通过例题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联系或深化知识,推广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化的经验。例题功能的解析就是具体分析例题及其教学在相应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方法、经验,情感上对教学目标达成所起到的作用。通过相对准确的“例题的功能解析”,利于指导例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三、例题的功能解析及教学的实践

例题教学从例题的功能解析开始。下面以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6.8余角和补角》节例1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解析例题的功能、如何开展例题教学。

(一)研读教学内容,确定目标指向

首先,从教材看。本章内容是初中几何的开始,也是从图形简单认识到深入研究的一次飞跃,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本章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开始,再具体地呈现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表示法和画法以及线段和差、角的和差、直线关系等,本节内容涉及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就数学体系而言,(1)概念体系:角的概念是通过射线来建立的,余角、补角则在角的和差概念基础上生成,而角的和差涉及数与形的统一,后续教材中大量存在数形统一转化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证明的内容。(2)公理化体系:本章是演绎表述的开始。

其次,分析本节课期望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上述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平面几何知识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可以明确:余角、补角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形的统一,通过数形转化可以进行说理计算,得到让人信服的结果;同时要让学生体验到“怎样说明,才让人信服”。也就是后续的演绎证明。

再次,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注重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可以具体化,有些隐性有些显性,有些则是长期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点,但这些目标往往互相关联。因此在确定目标时重点应明确,忌本末倒置。可以综合课程标准,内容分析,以及学生情况最终确定教学目标。本章是初中阶段的几何起始内容,学生对几何概念学习和性质探索比较陌生,尤其是说理的分析和表述。因此确定重点目标是:(1)经历补角和余角概念的发生过程,认识余角补角;(2)经历余角补角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并会应用性质;(3)体验说理的过程,积累说理表达的经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二)明确例题功能,助力目标落实

七下教材第164页《6.8余角和补角》例1:

如图1,已知∠AOC=∠BOD=Rt∠指出图中还有哪些角相等,并说明理由。

根据所在例题章节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例题内容从例题的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功能进行解析。

1.知识应用示范。教材编排时将这一例题在两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之后呈现。因此该例是对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及时应用。这里找到的角相等正是以“同角的余角相等”为依据的,通过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这一性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刻,达到落实本节课关于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目标的目的。

2.知识深化理解。该例还涉及本节课互余的概念,在新的情境中辨认互余,巩固对互余的认识。条件中没有直接给出互余的条件,而是以等价条件“∠AOC=∠BOD=Rt∠”间接告知,学生在审题时需要对条件进行加工,这个过程是对本节课目标“互余的认识”的深化。

3.解题分析示范。例题要求寻找相等的角,并且说明理由,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简单,这是几何计算和证明初级阶段,根据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后面涉及了大量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如何分析一个问题”的经验。综合法和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这里通过例题就可以给学生以“分析问题,形成思路”的过程性示范,以达到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目的。

4.数学表达示范。在学习分析,形成思路后,为了方便交流,需要有让人看得明白并值得信赖的说理表达。这一例正是说理表达学习的开始,学生通过经历口头说理,书面表达,示范参考等过程,不断完善说理表达,为演绎证明打下基础。因此该例可助力于学会数学推理、清晰表达等目标的落实。

5.数学精神体验。说理需要步步有据,通过找到相等的角后,再说说理由,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学生经历了例题从分析到解决的过程,就能体会到数学的这一特点,长期的体验,最终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态度。通过对例题学习的回顾反思,让学生体验反思的好处,示范“可以如何反思”,以落实关于“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的课程目标。

例题的功能解析形成需要教师先宏观把握整体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从例题的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功能进行解析。

(三)实施例题教学,凸显例题功能

对例题功能的解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实施例题教学。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认为例题教学可以围绕波利亚《怎样解题》的四个步骤展开。下面以上述例题作具体说明。在两条性质之后呈现例题的题目:

如图1,已知∠AOC=∠BOD=Rt∠指出图中还有那些角相等,并说明理由。

1.理解题目:①学生审题,在图形中标注直角符号。②回溯(回到已有的知识方法或经验):问题是什么,对找相等的角,你有什么经验?条件是什么?由条件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需要从他头脑中调取已有的知识方法,进行加工创造。因此在例题教学时,需要先唤醒那部分已有的知识方法或经验,即例题回溯。在这个例题回溯中,教师是跳出例题本身,引导学生回忆以往找相等角的经验(角平分线),以及从条件“∠AOC=∠BOD=Rt∠”获得的结论回忆直角、互余等知识,使该例在“深化互余概念认识”上的功能得以发挥。

2.拟定计划:①说说回溯中的问题,同时教师板书学生说的“找角相等的经验”“由条件得到的结论”。②你觉得你的经验能帮助你在这里找到相等的角吗?在由条件得到的结论中你对找相等的角有用吗?

这里将回溯环节获得的已有知识方法或经验进行删选加工,以缩小条件和结论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激活刚刚获得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这正是条件和结论的连接点。通过上述引导自然地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来连接例题的条件和结论,本例题在“知识应用示范”和“解题分析示范”上的功能就得以发挥了。

3.执行计划:①你找到相等的角了吗?你能说明理由吗?说给同学听一听。②请学生口述,教师进行规范的解题板书。

该例作为几何说理的开始,通过学生自己说说,和同学说说,教师矫正并进行仔细规范的板书示范,不断完善学生的说理表达,发展数学表达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该例题在“数学表达示范”上的功能。

4.回顾反思。回顾整个例题解决的过程,这里用到了哪些知识?是怎么分析的?你对你的结论确信吗?

解出例题不是教学的目的,例题作为现成的数学,教材中更给出了答案。因此在解完一个题之后及时的回顾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上述对例题“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回顾;“是怎么分析的?”是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再一次学习“如何解题”,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你对你的结论确信吗?”又是对演绎的一次认识,对“怎么说理?”的更清晰的认识。提升反思意识是本学段教学的目标之一,该例题的教学在“数学精神体验”之“学习反思”上的功能就由上述环节体现,同时该回顾反思的过程还是例题“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功能的升华。值得说明的是反思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反思表、交流形式、教师点拨等,同时反思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指导,因此在例题教学的反思环节应该根据例题的功能结合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例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学教育的一线教师只有理解例题配置的目的,解析例题的功能才能有方向地进行例题教学。在例题教学中可以从“研读教学内容,确定目标指向”、“明确例题功能,助力目标落实”、“实施例题教学,凸显例题功能”三个步骤完成例题在“应用示范、深化理解、解题分析示范、数学表达示范、数学精神体验”等方面的功能解析,经历“理解题意、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等过程实施例题教学。例题的功能解析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教材设置该例的目的,指导例题教学,也是例题改编或替换的依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