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6 08:55:45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080-04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对外投资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对世界各国都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有益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的历程

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项政策确定下来,从此,我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拉开了序幕。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经营公司。以此为开端,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发展。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572亿美元,流量也达到122.6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目前,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回顾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4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允许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改革措施,从而拉开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序幕。第二个阶段是1985-1991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探索阶段。这期间,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投资规模以及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仍然较小。第三个阶段是1992-1998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务院扩大了生产型企业对外投资的权限。此后,我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数不断增加。第四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为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境外加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主动走向海外,更大规模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成为我国重要的跨国企业。

20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对外投资,在众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通过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拉动本国成套设备及相关产品出口;第二,参股控股国外资源开发企业,有力保障了同内紧缺战略物资生产的原材料供应:第三,对外投资在利用国际资本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擅长境外公司经营的人才;第四,对外投资有助于逐渐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变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同时,也有助于我国释放产能压力,熨平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经济波动。总之,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都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1、对外投资稳中求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例如2002年,我国新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350家,中方投资额9.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18%和24.43%;而在2003年.我国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达到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为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7%和112.3%,增长迅猛。

2、从行业分布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从流量上看,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中,商务服务业为49.4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0.3%;制造业为22.8%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8.6%;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分别为22.6和16.8亿美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8.4%和13.7%;以上几项加起来则占到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91%。从存量上看,情况也大致与流量相同。

3、投资范围已涉及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从对外投资地域分布来看,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的71.2%;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按截止2005年底的总净额计算,主要集中在亚洲,占全部投资额的71.02%;其次是拉丁美洲,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20.02%。与亚洲和拉丁美洲相比,我国对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澳洲的投资要小得多,分别占全部投资额的2.7%,2.8%,2.2%和1.1%。

4、投资主体以外贸企业为主,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企业经营性质,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以中石化、华润、五矿等专业外贸公司为代表,是我国跨国公司的先锋和主力。(2)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以首钢、中治、二汽、赛格、四通、联想等大型工业企业为代表,凭借其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3)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以中国银行、中信公司等为代表。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4)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些企业数量多,项目散,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三、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

1、对外投资规模偏小。大多数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具备维持能力,而无独立发展及抗风险能力。从2002年的数据看,我国境外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为198万美元,远远低于1991年发达国家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260万美元的国外企业年均投资额标准水平。存在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境外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系数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2、对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首先,在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虽然我国对外投资遍布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台和拉美等地区,它们占了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3/4,而对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澳洲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我国拓展境外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我国对外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再次,在对外

投资的方式结构上,我国80%以上的海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且合资方式占绝大比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跨国收购、兼并方式利用较少。投资方式单一,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势,也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

3、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国家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没有与我国外贸市场战略相适应的海外投资的国别政策。二是对外投资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目前的对外投资采取由外经贸部(现改为商务部)牵头,国家计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分头协助管理的方式。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部门从各自的管辖权和管理目的出发,部门协调无章可循,出现重复管理、遗漏管理等局面,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对外投资的发展。三是对外投资的法规建设滞后,至今尚未出台一部较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跨国投资在一定程度混乱无序。四是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难以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五是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缺乏风险监管、评估的专门机构。

4、境外投资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缺陷。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虽然经过数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多数企业距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还有很大距离,管理方法和手段都还不适应国际竞争和经营理念的需要。作为我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被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所困扰,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机制,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对外经营权、海外投资设点权、海外融资权、外汇的支配使用权等,这些严重制约了企业优势的发挥和经营空间的扩大。另外,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少投资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战略,尤其是贸易性企业,有的仅靠赚取国内企业的进出口手续费、管理费等维持生存。

5、缺乏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缺乏高素质人才是我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大多境外经营人员素质不高,有些不懂技术,不懂当地法律,不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不懂外语。以致境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严重制约了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四、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开展对外投资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对于我国要不要开展对外投资,一些人仍心存疑虑。因为,按照传统的西方投资理论,境外投资和经营的企业须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资本还是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方面,均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明显的差距。因而,他们认为我国企业还不具备开展对外投资的条件。还不宜“走出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虽然我国企业的整体势力偏弱,但并不代表任何企业势力都弱。如电子行业、软件技术行业、航天技术行业、遥测遥控技术行业等。不但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优势,就是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也略胜一筹。选择这些行业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就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另外,企业优势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性,许多优势都是在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海尔集团在美国的成长经历就是明显的例证。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对外投资的重要性。尽快着手制定对外投资的规划,以便早行动早得益。

2、组建专门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针对目前对外投资多头管理的状况,建议把海外投资管理机构从众多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集外贸、外资、外汇、计划、管理统一于一身的类似于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机构――中国对外投资管理中心,由该机构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代表,主要负责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战略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制订指导政策,确保对外投资的各项活动按国家宏观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

3、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增多和范围的拓宽,这方面的立法需要加强。当前应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将现有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增加透明度,规范和管理我国的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法》应就对外投资企业的定义、经营主体、审批程序、经营范围、产业政策、所有制形式、法律形式、资金融通及调出调入方法、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利润分配及投资、双重征税等问题作出法律规定。另外,也要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的目的在于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正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同缔约国之间互利的投资合作。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外交涉,维护我国企业国外经营的公平权益,减少和排除投资障碍。

4、制定扶持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的优惠政策。企业对外投资,需要政府在资金、税收、保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政府应放宽金融政策,赋予我国跨国公司对外金融权,取消境内企业对海外融资担保的限制,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多种方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允许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放宽利润和外汇的管制。国家应建立对外投资基金,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税收政策方面,应给海外企业实行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以充实企业的资本金。对海外加工贸易项目下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资按贸易出口对待,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对返销产品特别是运回的资源产品,免征进口税。同时,抓紧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批准实施,以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得以避免在国内外被双重征税。此外,要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对外投资保险制度,保障境外投资企业的安全,降低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现状篇2

一、引言

2014年,我国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投资净额的规模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6604.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位。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规模大,但距离发达经济体有差距

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的增加状况:其总体趋势是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和流量规模呈递增趋势。经过多年的对外投资,我们的海外投资存量规模依然较小以2012年各主要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例,该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香港、日本、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分别为51911亿美元、18082亿美元、14968亿美元、15472亿美元、13098亿美元、4336亿美元、5319亿美元,我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仅为同期美国的10.2%、英国的29.4%、法国的35.5%、德国的34.3%、中国香港的40.6%、日本的50.4%,差距巨大。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于集中于主要经济体和地区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欧盟、东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这六个主要经济体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六至八成的份额。就对外投资流量而言,从2007-2010年,中国对这六个经济体的总直接投资合计分别为169.5亿美元、443.4亿美元、449.6亿美元、524.5亿美元、548.1亿美元、704.6亿美元,分别占据了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64%、79.3%、79.6%、76.3%、73.4%、80.3%。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说,2007---2012年,中国在这六个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04.1亿美元、1330.9亿美元、1917.7亿美元、2414.3亿美元、3270.7亿美元、4019.9亿美元,分别占据了中国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8.2%、72.3%、78.1%、76.1%、77.0%、75.5%。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进了东道国的利益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我们以就业和税收这两方面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在2010-2013年间,在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雇佣员工分别为110.3万人、122.0万人、149.3万人、196.7万人,其中,雇佣外方员工分别为78.4万人、88.8万人、70.9万人、96.7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在2011-2013年间分别为10万人、8.9万人、10.2万人。2011-2013年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为东道国分别带去220亿美元、221.6亿美元、37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

(四)对外并购日益活跃

传统上,绿地投资(创建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方式。近年来,海外并购、股权置换、风险投资等投资方式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积极采用。我国海外并购的金额从2004年的30.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529.0亿美元,十年间增加了16.6倍,这十年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达2266.5亿美元。2013年,中国并购投资占据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半壁江山,达到49.1%并购领域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涉及采矿、电力、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建筑等多个领域。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体系

据裴长洪等(2012)统计,美国自1949年即建立了保障投资者对外投资的法律,其通过多达1856个BAT(双边投资协定)和1982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保护其海外投资者。纵观美、日、欧美、等对外投资强国(地区),他们无不是建立了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并与时俱进,在适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为此,我们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投资保障促进体系,助力我国对外投资跨越发展。

(二)积极进军发达欧美经济体

一方面,欧美发达经济体与我方的“制度距离”差距较大,所以,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能够优化我方的海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技术寻求型投资和市场寻求型的对外投资都能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而欧美发达经济体科技较我方有优势,其大多是传统的科技强国,其消费市场特别巨大,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欧美地区增加以技术寻求和市场寻求为动机的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总之加大对欧美地区的投资力度是我国海外投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发挥海外华商网络的作用

汪占熬,张彬(2013)实证测度了社会关系网络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有着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要充分利用同种同源等有利因素,通过血缘、亲缘及宗族等加强与海外华人网络的联系。

(四)均衡东道国权益和投资者利益

我们的政府一直通过各种努力,为我国的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如,近年来,签订了多个自贸协定,目前已经签订14个自由贸易协定,其中相关投资条款为我们进入对方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有双方政府背书的协定也将降低投资的政治、安全等风险。我们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便利;通过内部的律师、研究部门、外部的国家相关投资信息服务,避免侵犯当地劳工权益、触犯东道国垄断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投资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不能以破坏东道国环境为代价去谋取收益;以收益的适当比例反馈东道国为东道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

(五)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金融类投资和非金融类投资都是以美元计价结算居多,这会产生汇率风险、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跨境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必将使我方对外直接投资汇率风险和运营成本降低以及核算便利化。2011~2014年,年度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20208亿元,其中,我国OFDI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3321亿元,年度直接投资、OFDI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从2011年的1066亿元、15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86亿元、1866亿。与2011年相比较,OFDI人民币结算增加了10.7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CIPS)、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清算行等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对外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支持力度。

对外投资现状篇3

引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的投资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真正实现了“走出去”,与世界经济能够融合一体,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增色添彩。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外国的投资就纷纷进驻中国,这是由于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经济大门完全打开了。在1993年,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更是跻身世界前三。在中国引入很多外资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相对来说增长比较缓慢。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企业对国外市场缺乏一定的了解,另外还缺乏一定的勇气。但是自从政府提倡“走出去”以后,在2001年,我国对外直接贸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2006年之后,中国更是加大了在能源方面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在俄罗斯、中亚和非洲的国家。由于国内的劳动成本的增高,我国的纺织制造业也开始转向国外,尤其是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此后的几年,中国对外投资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经到达5319.4亿美元。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特点

结合当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投资数量上,流量增速,但是存量少;在投资流向上,制造业的比例增大;投资的地理分布上,亚洲占主要地位;在投资主体上,国企占主要地位;在形式上,跨国并购是主要方式。

1.1投资数量:流量增速大,但存量相对较少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总流量的5.2%,居世界第五,但是对外投资的存量仅占1.6%,排名17位。而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当年总流量、存量的6.3%和2.3%,分别位居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3位和第13位。存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其他的国家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展迅猛,世界各方纷纷关注。

1.2 投资流向:除采矿业以外,其他行业均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制造业一直是国内的重要产业,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其中制造业的流量越来越大,制造业占总投资的流量9.9%,同比增长23.1%,这里的制造业主要是指加工产业,例如服装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和专业设备制造等等。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2年,租赁和服务业增长到30.4%,同比增长4.5%;批发和零售业占14.8%,同比增长26.4%;流向金融业的投资首次超过百亿美元,占11.5%,同比增长65.9%;采矿产业占15.4%,同比下降6.2%,这里的采矿产业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开采等,因此这个数据说明了在流量中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投资有所下降,采矿业是2012年唯一流量减少的行业。

1.3投资地区地理分布:亚洲和拉丁美洲仍占到存量的八成

在地里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国家。截止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已经达到179个国家,对外投资的总额已经达到了5319.4亿美元。中国对亚洲的投资占总量的68.5%,对拉丁美洲占总量的12.8%左右,二者共计81.3%。其中投资的存量相对比较少的是大洋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分别是2.1%、4.1%和4.8%。其中,对北美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对于非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南非、赞比亚和尼日利亚,对于大洋洲的直接投资主要东道国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2010年开始,中国加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在2010年大约有67.6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到2012年对欧洲的投资存量占比为7%,其中主要的国家是瑞典、俄罗斯、卢森堡、英国、匈牙利等国家。

1.4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一直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对外投资有很多的优势。对于私有企业来说,一般由于资金的问题或者缺乏对国外市场和环境的了解,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的进行国外的投资。在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一直占一半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则占第二位。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格局的改变,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仍居主导地位。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最活跃的投资还是集中在制造业上,包括服装制造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等。在目前以及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这是国内发展形势决定,也是由体制决定的。

1.5跨国并购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对外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跨国并购是最常见的形势之一。子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形势,这也世界的主流发展也是一致的。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因为投资形势上的改变,跨国并购是由其他的形势转变而来的。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加剧,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经济的环境以及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逐渐转变对外投资的方式。由以前的在外设立子公司转变为跨国并购。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在2002年我国的跨国并购总金额是2亿美元,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05亿美元,增加了近一百倍,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的产业达到了434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并购涉及的产业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和金融等等,真正实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特点:流量大,但是存量相对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要产业,是租赁和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但是在其他洲尤其是欧洲的增速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也在稳步上升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投资方式,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现状篇4

其次,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优势上的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的大量出口,造成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也冲击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引起发达国家的巨大反弹,贸易摩擦不断,致使这些国家政府纷纷出台针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广东作为出口制造业大省,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紧张的局面。对外直接投资是我们应对反倾销的有利武器。采取向第三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可以避开贸易壁垒,也可以采取收购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形式。

另外,珠三角许多制造业企业进入市场较早,产品进入成熟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如家电类企业、纺织服装业,“走出去”才是唯一出路。

广东企业对外投资基本状况

首先,从对外投资的行业来说,广东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就是“边际产业”。就现阶段而言,广东对外投资最重要的产业是曾经在国内有长期高速增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阶段已经或者是即将陷入增长停滞期的产业。因此,广东对外投资“边际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例如,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都有比较大的规模。二是纺织与服装业。这些产业是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产业,技术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产品都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已经达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阶段,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是,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也较大。

其次,从广东对外投资的规模来看,以上述产业为投资重点的思路也在现实中得到验证。2005年9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正式了《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从截止2004年底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特点看,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在地方省市存量中独占鳌头。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净额,不包括再投资)达到15.4亿美元,比第二名上海多出1/3。到目前为止,广东在境外8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企业累计1404家,协议投资42.8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2.06亿美元。如华为、中兴、康佳、创维、TCL、格力、美的等企业在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度、俄罗斯、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投资主体从国有外贸企业为主转向以具有自有品牌的各种所有制制造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增长点,呈现出由个别企业“走出去”到多家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

纵观广东“走出去”的企业,它们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1.基本形成跨国公司雏形。

例如,TCL在国外设立了20多家企业,在越南和菲律宾彩电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5%;在俄罗斯进行散件组装,现正向欧洲市场开拓;在香港上市融资;在美国洛杉矶建立研发中心,有300多名专家组成研发队伍,并与东芝、三洋等公司开展国际合作,每年向市场投放近百种新产品。

2.以推销自有品牌为目标,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为创世界名牌,康佳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坚持不用“OEM”贴牌方式,而是全部打“KONKA”商标,在彩电开发技术方面已达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多项国际国内质量认证,在国际市场畅通无阻。

3.在境外建立生产企业。

目前有一大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企业,其中经国家批准已有28家民营企业在境外建立了生产企业,且规模比较大。例如,TCL在越南设立彩电厂,格力在巴西投资空调厂,都取得成功,获得了非常好的回报。2003年,广东省的56个海外投资项目中,有21个是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

4.在目标市场设立代表处,开展境外工程承包。

在目标市场设立代表处,广泛进行业务联络、信息收集和咨询服务。在对港澳等传统市场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与俄罗斯等国家新签了一批大型承包劳务合同。

5.以提升企业技术含量为目标,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

华为在软件业大国印度设立了研究所,拥有以印度人为主的科研人员近千人,同时还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研究机构。TCL、创维、格兰仕等一批大型外经贸企业在不断扩大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同时,也先后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6.资本运作、国际并购成为广东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2002年TCL收购了德国老牌知名企业施耐德公司。2003年11月,TCL又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签订了彩电业务合并重组意向书,双方协商成立TCL控股的全球最大企业。三九集团在日本收购了一家药厂。

7.包括了传统的贸易窗口的其他方式。广东在香港设立了100多家窗口公司。

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广东制造业最初以OEM为主,现在OEM仍然是重要模式,但近年来兴起的到国外投资办厂的绿地投资和对外并购模式体现了珠三角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升级。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直接投资比例仍然偏低。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规模与GDP的比例平均约为1.3%,吸引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平均约为1:0.13。2004年,广东这两个比例分别为0.5%和1:0.025。

2.企业投资规模偏小。

单个项目投资额达到500万美元的只有华为在俄罗斯的项目,居第二位的江门中裕摩托投资柬埔寨250万美元,其他均在100万美元以下。最少的在香港地区的投资还不足1万美元。

三、跨国经营能力不强。

与世界500强相比,在经营规

模、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4.单打独斗,尚未形成集群效应。

在国内市场的产业集群优势没有扩大到海外市场,甚至出现互相倾轧、大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

5.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国际品牌。

广东省对外投资以中小企业居多,依靠低成本投入维持经营和抢占市场。

问题的根源

一、技术不足

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不够,技术本地化的优势并不明显。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广东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不断引进。技术优势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二、体制障碍

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主要依托现有的国有大型企业。然而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面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使得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和竞争力。跨国经营鲜有成功的例子。

三、资金不足

我国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而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薄弱。而我国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12期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很不发达,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四、人才缺乏

中国许多企业基本属于初涉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对国外情况缺乏了解,对国际规则和惯例认识不够。

对策与建议

一是正确认识“走出去”战略。既要避免盲目“走出去”,又要小心谨慎地积极准备。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应放眼全球,增强跨国经营的现实紧迫感,适当的时候应主动出击,大胆走出去。正如联想集团前总裁柳传志所言:“不出去的话,我们可能只能等死。”同时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应对国外市场尽可能科学考察,充分了解市场经营环境和合作伙伴的资信等。

二是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步步为营推进海外投资。一般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基本为:国内经营―产品出口―设海外―建海外销售公司―建海外生产公司―最后在海外进行资本运作。采取渐进式的投资方式,可能发展的时间长一点,但对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型跨国公司来说,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三是投资区位多元化。在投资区位上,应以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且与中国关系友好、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或地区为重点。根据当前国际经济竞争中水平竞争和垂直竞争相互交织的特点,在投资区位上,广东企业要本着实现投资市场多元化的原则,继续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港澳,着眼近邻近海,发展远洋。要对市场作充分的调研,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环境以及消费者的偏好。

四是要实行投资行业的多重组合。广东企业在“走出去”的行业选择上,应以国内资源短缺型和优势型为主,要以企业在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本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机械电子等行业为重点,考虑合作开发土地、森林、石油等国内资源短缺型项目。针对广东现有对外投资企业多为贸易型企业,较少生产性企业的特点,积极鼓励广东企业根据长短期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在对外投资行业上采取多重组合。

对外投资现状篇5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沪、粤、苏、浙等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产生的利弊,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湖北企业同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提高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6年,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投资,来湖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多家,跨国公司在湖北省设立地区性、区域性机构累计达到300多家。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来源仍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亚洲国家(地区)来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67%、76.83%和67.34%。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前五位国家(地区)为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和维尔京群岛。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按实际平均项目投资额来衡量投资规模,2002年,来源于亚洲的一般为几百美元,而来自欧盟跨国公司的则高达上千万美元。由于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数虽多,但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公司来湖北的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100,数量只占1.6%,可见外商投资的规模非常的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其周边城市黄石市、宜昌市、孝感市构成的大城市圈内,两者分别占全省总投资的65.1%和81.41%,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制造业是外商投资重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外商所看好。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制造业的项目多达353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7.9%。在制造业中,外商主要投资在机电、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化学原料生产等方面。在外商重点投资制造业的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外商所看好。

(5)外商投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宜昌的化工,武汉、宜昌的电子产业都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世界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设立柴油机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沌口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设备及元件的技术研发。

2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对湖北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2.1 积极作用

(1)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湖北出口产品的结构。目前湖北形成了武汉、宜昌、襄樊、孝感四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船舶、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比重上升, 扭转了过去出口单纯依靠农产品、纺织品的局面, 改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

(2)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将改变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势必会对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2006年中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30亿美元,而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占全国的4.89%,相对2003年占全国2.93%,比重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的态势。

(3)对技术进步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三资企业都与某种形式的技术转移联系在一起, 基本途径包括: 第一, 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并高效率地使用, 提升了湖北省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二, 引进新产品, 使符合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湖北省制造业产出中的比重增加。第三, 外商投资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 也引进了有效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第四, 引进研发能力。第五, 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 对湖北省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人才培养和任用的机制。

外资企业的投资主要聚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选拔上抛弃了“唯高学历”“唯关系”的任用模式,唯才是用,为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 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正逐年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机会。

2.2 消极作用

(1)影响产业格局,引发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与我省地区发展政策不符。外商过来办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他们尽可能往最能赚钱的地区去投资,这会使得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2)带来的技术并非核心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用不大。

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合资带来的好处就是给外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渠道,而对自己的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

(3)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冲击。

由于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市场,甚至导致对某些产品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4)对就业产生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 通过占领湖北市场,在饮料、纺织、家化等行业挤垮湖北本地企业, 进而也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失业。与此同时,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落聘的职工的安置和分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资的进程,而且给社会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 湖北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加强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和部级、省级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增强吸收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及时缓解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努力为外资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此外,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湖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范,并抓好新办法在全省范围的实施。 

3.2 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改造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汽车、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引进跨国公司来湖北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科教以及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吸引利用外资。

3.3 加大引导县市招商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加工型项目,以此带动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一主三化”的进程。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逐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群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促进产业板块和密切配套的产业链的形成,为整个圈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3.4 调整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导向

应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新形势下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战略导向,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重视外资来源的技术档次、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构成。二是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技术结构、出口产品结构等。

3.5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探索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和股权融资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筹措融资成本较低、条件比较合理的国外资金,重点支持能源、交通、城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认真研究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外商进行协议购并、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以及股权转让购并,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现状篇6

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1.1 发展规模与速度 经《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及河北省商务厅相关资料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基本处于连年逐渐增长的态势,由2005年15家增长到2011年的83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6%;2003-2011年期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呈现出涨跌剧烈震荡的态势,从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来看,似乎有起稳的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4年,降幅最大的年份为2006年,比2005年投资减少了42.8%,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在全国排名最高的年份为2005年,排名第8位,排名最低的年份为2008年,排名第23位,自2009年以来,河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基本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1.2 区位分布 目前河北省共核准境外投资企业83家,同比增长22.06%;83家企业分布在6大洲的3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最多,共38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47.6%,中方投资额4.15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45.7%,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欧洲15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8.1%,中方投资额0.92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非洲12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5%,中方投资额0.9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75%,主要分布在毛里求斯、加纳、喀麦隆等国家。

1.3 产业分布 目前,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位居首位的是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到45.2%;其次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占比分别为30.1%和10.7%,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分布中,初级加工制造业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发挥河北省制造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因此是许多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乐于选择的行业,这些行业一般会投向东南亚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年投资量增长不平稳 2003-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增长呈现非常不平稳的状态,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由2003年的110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万美元;2006年、2008年和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均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2.8%、-1.6%、-12.9%。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处于起步稚嫩阶段,发展呈现出一定盲目性和持续性差的特点。除此之外,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4-2011年,河北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第6位,年增长率均为10%以上,然而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投资量一直位列全国15名左右,说明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

2.2 投资区位分布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香港,占据整个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的相当比例。而且河北的境外直接投资流向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偏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不足。调查显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很容易受到金融波动的影响。地理分布太集中,导致价值链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合理的布局,这不但不符合投资市场多元化的要求,而且增加

了经营风险,不利于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2.3 投资企业间缺乏关联,整体竞争力弱 河北省企业在箱包、鞋帽、纺织品、食品、机械制造、采矿、建材、医药等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批优秀企业率先开展跨国经营,成为“走出去”战略积极的实践者。但受到企业自身实力、对外投资经验的限制,多数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不好、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失败的例子也比较多。因此只有通过创立产业集群,组织集群式境外投资,才能集中河北省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增强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2.4 信息体系不完善,政府服务缺位 由于河北省对东道国的区位信息体系不够完善,政府在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工作中服务不到位,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缺乏必要的指导,境外直接投资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缺乏来自民间的社会机构的帮助,致使企业难于准确获悉东道国包括法律、政策、信息、技巧各方面因素的详细信息,不能全面充分地考虑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信息渠道不畅和服务缺位并存,使河北省境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其区位的合理布局,增加了投资失败的风险。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区位分布格局不合理,这不但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整体产业和经济的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河北省企业的投资效益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05).

[3]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05).

对外投资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我国的海外投资状况

第一,中国投资的地区和行业有广泛发展,从上个世纪以来主要集中在美欧,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截止到2010年,中国企业在178个国家建立了1.6万个境外企业。投资行业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发展到加工制造、零售批发、金融、商业服务、采矿和交通运输占总投资的88.3%。

第二,境外投资业务迅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1亿美元,同比增加21.7%,年均增速为49.9%。其中,非金融类为601.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25.9%;金融类为86.3亿美元。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排名第五位,第一次超过传统外投资发达国家,其中有,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

第三,投资存量多。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投资增幅最大的是欧洲和大洋洲。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为3172.1亿美元,居全球排名第17位。在总存量中,亚洲为2281.4亿美元,占总存量的71.9%;拉丁美洲为438.8亿美元,占总存量的13.8%,但是,大洋洲、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其中,中国在大洋洲的直接投资存量是2005年末投资存量的13.2倍,达到86.1亿美元。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占投资总存量的 9.4%,比去年增加2%。

第四,并购成投资成主要方式,再投资资金上升。在2010年,并购方式的直接对外投资金额为297亿美元,同比上涨了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其中,并购领域包括了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采矿、专业技术服务和金融等行业。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当期利润再投资240亿美元,较上年上涨了48.9%,所占当期总流量比重34.9%,较去年上涨了6.4%。

第五,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增长加快。在2010年中,投资发达国家(地区)有明显的提高,中国企业对日本直接投资为3.38亿美元,同比增加302%;对欧盟直接投资为5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对东盟直接投资为44.05亿美元,同比增加63.2%;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为13.08亿美元,同比增加44%;对俄罗斯直接投资为5.68亿美元,同比增加63%。①

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

(一)对外投资存量多但企业的规模偏小

我国在海外投资的企业中很大比重都是小型企业而且规模比较小,但是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很多都是外国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产生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反过来中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就很难形成规模,缺乏竞争优势,很难与世界上的跨国企业相抗衡。

(二)海外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对海外投资企业分布上看,中国企业已经在世界上170多个国家进行投资,但是大多数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占投资总量85.7%而对发达国家投资明显偏少投资总量只有9.4%。这对于我国海外公司开发达国家的市场极为不利。在投资的产业上看,海外投资企业主要投资的方向是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值的产业,缺乏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直接投资并购的方式占主要地位,其他混合投资方式比较少。这样的投资方式不利于我国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却增加了企业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也影响我国推进海外投资的步伐。

(三)政府管理海外投资比较薄弱

政府缺乏海外投资的规划及指导,投资的产业多为国外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的行业。没有积极地出台政策引导及鼓励海外企业的投资高水平产业。缺乏对海外投资的法制建设,现在对海外投资没有建设形成专门的法律体系,法律约束力和保护力不强导致海外在一定程度处于无序的投资状态。缺乏对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导致海外投资企业在取得信息有一定的困难而错过投资的最佳时机。

(四)缺乏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

国际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国际人才是我国海外企业进行跨国投资、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团队的总体管理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严重缺少懂得国际贸易管理、国际惯例以及熟悉跨国生产经营管理和了解东道国法律制度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因而我国的企业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

(五)对外投资企业缺乏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的对外投资的企业大多数是没有很好的长期规划战略。海外投资具有一种是试探性,偶然性的,可能因为遇到一个外国企业需要重组公司的机会,或者当地一种政策上的优惠。没有全面考虑公司发展的未来和当地企业的隐性成本,导致海外投资企业获得的只是一个“包袱”。此外,海外投资的市场的目的还是扩展出口市场,增加现有技术产品的生产,而不是根据企业的长期战略进行产业升级,增加企业技术水平。这种投资缺乏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和全局发展的意识,走一步说一步,将导致海外投资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优势。

(六)缺乏核心技术

在海外投资中,核心技术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利器,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优势,没有获得高利润的能力,但是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拥有的或投资的仅仅是“适用技术”,适用行业的技术水平,没有先进的技术,所以没有竞争优势。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只是离消费市场较近,减少了运输成本,得到优惠政策,其他方面毫无改善。

(七)对市场投资信息掌握不充足

在进行对外投资中,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并购的企业的现状或投资当地的真时情况,那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损失,所以,企业一定要了解东道国的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策,公会的力量影响力,市场供需情况,当地习俗、稳定情况,以及微观层面的工资薪酬、人员的积极性、行业竞争程度等等方面的情况。比如,在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时,TCL不知道违反了当地雇员方面的法律辞退了原来公司1 000多名员工而蒙受损失,不得不再次注入资金来弥补失误。上面的案例很有力的说明了TCL没有对法国的雇佣制度全面了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三、改善我国海外投资的措施建议

(一)政府制定鼓励和促进海外投资的政策

1.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完整以对外贸易法为主,其他单行法规为辅的法律体系,明确国家对海外投资保护的原则和立场,促进和保护海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做强有力的后盾。其次要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规避制度,积极协商为海外投资企业争取买方信贷,减少双重增税的机会。再次,要健全对外投资的监管。从以前的“重审批、轻监管”到全方位管理,不让企业处于由其自行发展的状态,监督企业防范宏观方面风险。明确国内主体与境外公司之间的关系。督促企业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努力确保海外资产保值增值。

2.健全促进海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了更好的为海外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政府要从多方面提供支持海外企业的政策。首先,要从税收上进行减免,比如,对外投资企业实施低税率或一段时间的免税待遇,对高技术产业、朝阳产业实施税收减免等。其次,积极运用财政手段进行,在鼓励项目和高技术产业上,政府进行对企业的补贴,或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等。再次,要积极与企业、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培育的人才提供补贴,来促进企业的人才体系的建成。还要积极为进行技术开发、项目发开的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的援助。

3.健全促进海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对于政府来说,为海外投资企业的提供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投资协助、技术支持等方面。首先,信息服务。因为外资企业大多数没有能力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运行状况、相关法律和税收及政府管理程序等深层次的信息。但是政府在这方面有无法比拟的信息网,可以得到比较详细的信息。所以,政府要完善对外投资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咨询,并积极组织大型的交流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投资协助。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外交服务,积极为企业的投资铺路。为企业提供指导意见并为企业投资签订双边保护协定。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便利。再次,技术支持。一方面,为企业培训一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复合型人才提供设施、经费等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海外投资的研究及开发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海外投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二)企业要加强自身能力及制定战略部署

1.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制定长期投资策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规划。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同行业的生产信息和经济环境以及自己自身的条件,进行海外投资开发自己的优势产品和区位优势。其次,要根据对不同国家(地区)生产要素了解,选出一个最佳的优化组合效果。应该注重企业的整体发展的效益,而不是单单投资某国产生的当前利润。因此,在产业规划中,海外投资要着眼大局,规划长期发展宏图,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持续经营下去。

2.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及创新,实现核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核心技术的研究需要很多的费用和大量的人才投入,很多企业不希望自己短期的利润下降忽视核心技术的创新。可是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投入资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促使产业升级,使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和企业发展占据有利地位。

3.培养吸收国际化专业人才。海外投资需要很多方面专业人才,而人才又是海外企业对外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中国海外企业应增加费用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比如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法律的人才。在无法自己培养的情况下,海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来弥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海外投资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培训活动等方式来增加对企业人才的供给。

4.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并加强品牌的建设。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海外投资企业要以海外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产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这样产业的产品容易受到国际厂家和消费者的青睐,并能成功进入国外市场,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还有就是要在海外市场发展自己品牌产品,独树一帜 ,产生品牌的吸引力,使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产品,增加国外市场份额额。比如青岛啤酒、天士力、茶叶等。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网站。

参考文献:

[1]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

[2]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对外投资现状篇8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176.3亿美元, 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截至到2006年年底,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6亿美元(见图1)。

图1

资料来源: 根据商务部《200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字计算并绘制

1.2 投资区域分布集中于亚太和拉美

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两年的情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2006 年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分布虽然广泛, 但是呈现明显的集中倾向, 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见表1)。近两年, 90%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了总对外投资存量的九成;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

1.3 投资方式和领域不断扩展

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已从初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资源开发投资、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国际通行的形式发展,其中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目前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其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七成。

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 导致贸易摩擦增加

2007 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 为783.39 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187.2 亿美元, 流出与流入比值为1∶4.18。这样大幅度的流出与流入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摩擦,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我国经济有积极影响, 但是, 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 与连续多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使我国对外贸易形成“双顺差”的格局, 对外造成贸易摩擦增加。

2.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许多产品的制造业都处在成熟期, 有的甚至呈现衰退迹象,比如纺织品和制鞋,劳动力资源已经缺乏明显优势, 此时将它们转移到东南亚等较不发达地区生产制造,就可能是合理的选择。但从实际运作来看,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比重却相对偏低,因此应逐步扩大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同时更多地选择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对外投资, 以期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2.3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单一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流向了传统避税地区, 比如2006年我国企业在开曼群岛、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15 %。以国家和地区来看, 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本来不多的境外直接投资如此集中在少数地区,对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理想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应根据投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转移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应流向缺乏该种竞争力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 比如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3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3.1 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这是因为首先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其次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最后它们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另外,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畸形,轻工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但消费市场容量巨大,且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人才资源丰富,因此我国的轻工业产品在这里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再者,非洲也是较好的投资选择地区,我国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国家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的很多产业在许多非洲国家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

3.2 正确选择投资的方法

采取正确的投资方式是一个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

具体来说,对于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这是因为这些产业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成熟阶段,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因为其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3.3 政府积极发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作用

(1)调整针对不同省市特点的投资管理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省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各省市所处的投资发展阶段不平衡,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省在对外投资方面位居首位。东部省市的优势地位显著,发展潜力较大,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大力引资和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倾斜,以有效地发挥东、西部地区的不同优势,促进经济大发展。鼓励和支持东部和其它具备对外投资优势的省市在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发挥其在 “走出去”战略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引进来”的进展,扶持地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的成长,提升这些省市的经济实力,这也是海外投资的必要准备。

(2)通过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要兼顾培育和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产业,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同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劳动密集型成熟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快边际产业向国外转移。这样做既可以转移国内部分产品的过剩供给、提高这些成熟产业的利润率,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能源安全框架下发展资源开发类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铜矿等工业生产资源的主要需求者,而在未来 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这一趋势都不会改变。因此,国家指导和支持资源开发类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将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国家应加强对国内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我国在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

(3)着力改善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中小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不具备规模经济等特点,海外投资风险较大。政府应从改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入手,弥补现存劣势,推动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步伐。国家可以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加大对其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创造比较优势。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减少海外投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应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为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对外投资的商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娟,张坚.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1).

对外投资现状篇9

在国内矿产资源日益匮乏和矿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是解决我国矿产资源短缺、保证矿产资源稳定供应,确保我国经济安全运行和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海外矿业投资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

我国矿业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时机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成本风险等多重风险。这些风险既有因自身原因造成的,也有因为不熟悉资源国的政治、政策、法律而产生的风险。

一、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现状

1.海外矿业投资的背景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确保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可通过如下渠道进行矿产资源开发:①通过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增加储量和产量;②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矿产资源;③发展海外矿业投资,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2.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开采,我国已发现和可以被利用的矿产资源的储量急剧减少,石油、铁、铜主要矿产的消费量与储量增速比呈负增长,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已危及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约有2/3呈现老化状态,保有储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不足,造成矿山资源储备枯竭。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在国内矿产资源日益短缺的条件下,矿业投资者们自然而然的把投资目标转到资源相对丰富廉价的海外市场。

3.海外矿业投资的特征

海外矿业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①跨国进行矿业投资及资金流动,跨国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②跨国并购矿业公司和上市;③多国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项目;④矿业信息、技术和管理全球共享。

海外矿业投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矿产资源的目标与重心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及私有化等的全球矿业结构的调整。

3.1 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

随着矿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矿业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优质与稀缺的矿产资源。降低投资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全球矿业公司之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矿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矿业公司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地域更加广泛,空间也更加广阔得。

近年来,全球矿业公司之间的购并多是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的,购并的主要原因还是矿业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占有与控制资源、优化资本、技术与资源的配置,增强矿业公司的整体实力,降低勘探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对矿产资源的垄断,增强矿业公司在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市场环境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赢利能力。

3.2 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的控制程度

据统计,目前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矿业公司约有8000家左右,但大部分矿产资源的产量仅由少数几家跨国矿业公司控制。在全球矿业公司50强的排行榜上,最大的25家矿业公司中,包括美、加、澳、英和南非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就占19家,控制的矿石产量占25家矿业公司总产量的78%。从矿业公司对金属控制的集中程度看,4家矿业公司控制了西方总产量的75%;10家矿业公司分别控制了西方国家铅和锌总产量的58%和51%;10家矿业公司控制了约70%的铝土矿、铜矿和铁矿的产量,约60%铁矿石和镍的产量。

3.3 发展中国家的矿业勘探与开发

全球矿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矿业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得全球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球除西欧和北美以外的地区,地质勘探工作的程度还很低,其中大部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估计还不到总资源量的约10%~15%,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前景仍然广阔,潜力仍然很大。

矿业全球化的继续发展是历史前进与发展的必然。其本质就是依靠国家的支持及相关政策扶持,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矿业结构的调整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获取优质的矿产资源和高额的投资回报。

4.我国海外矿业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也先后颁布,再加上国内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全球矿业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国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开发与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是,目前我国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投资规模较小,品质较差,步履缓慢,发展也很不平衡。

二、海外矿业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海外矿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矿业企业的持续发展,所以“走出去”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占有与控制有效资源,增加价值,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由于对海外文化、环境、政治等的不熟悉,使海外矿业投资现象环生。

根据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特点,可将海外矿业投资的过程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和后期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及法律风险等;中期实施阶段主要面临的是时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等;后期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阶段主要面临的是经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及财务风险等。

1.政治风险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涉及到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政治联系密切。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矿业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由于资源所在国政治环境的突然变化带来的政策变化,轻则造成矿业投资项目的停顿、工期拖延,重则可能导致整个投资项目的失败。

广义的政治风险包括:战争、恐怖行为、征收、汇兑限制和政府违约风险等。在一些投资风险较高的国家与地区,战争、罢工、暴乱、恐怖行为、内战或部族之争等突发事件经常发生,在那些投资风险较高的国家与地区,以及政治体制发生变革的国家与地区,政府违约风险比较突出,有的在执政党轮换,新政府诞生后,可能会对上届政府已签署执行的合同、协议不予承认,或者单方面终止执行,给中资矿业公司在海外的矿业投资造成损失。另外,一些资源国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项目的征收、国有化、干预、行政制裁,以及社会治安环境的恶化等,都会对投资项目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海外矿业投资的政治风险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①政治暴力风险,包括资源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驱动下的政治暴力行为,以及资源国因为劳动权益、环境保护等问题所诱发的政治暴力风险等。

②政府行为风险,虽然传统的政府直接征收风险减少了,但是,一些隐性的征收风险却明显增加,例如资源国以我国企业员工的入境及工作的合法性、税收、卫生和安全等名义,频繁的检查我国企业,不仅扰乱了中资企业投资项目的正常进行,还常常找借口对我国企业实施高额罚款、重税甚至没收企业财产,给中资企业带来损失。

③金融风险,在一些金融危机高发国,转移金融风险的案例仍然比较高,在一些非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如果资本账户和国内资本市场开放较快,外债负担较重,爆发货币金融危机的概率就比较高,我国企业外汇汇出的风险也比较大。

④第三国干预风险,第三国干预风险包括第三国政府直接干预,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的风险,以及第三国通过向资源国施加压力或影响,使资源国政府违约的风险。

目前,我国海外矿业投资多在高风险的敏感国家或地区,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亚、非州和南美等国家或地区,但是,由于历史问题、宗教纷争、民族冲突和各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集团的相互争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多处于地区或国内的矛盾冲突之中,矿业投资的政治风险尤为突出。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首先要认真研究资源国的政治环境和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可以依靠我驻外使馆提供信息,必要时也可亲自前往调研。

2.政策风险

在海外矿业投资的前期准备阶段,需要特别关注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包括资源国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有些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投资环境就比较好的,但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如中东、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投资风险。由于大多数资源国为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不完全独立,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波动频繁,在经济上也严重依赖于西方经济大国,矿业投资的政策风险十分明显。

对策建议:投资矿业时必须认真分析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做好防范与规避政策风险的应对措施。

3.法律风险

由于资源国的矿业投资政策与我国的政策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企业在海外从事矿业投资时,可能会由于不熟悉资源国的各种政策而产生风险,例如矿业投资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矿产品进出口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政策等。另外,由于资源国法律环境的差异性、复杂性及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标准、管理重点也各不相同,都可能使我国企业在海外矿业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的法律风险。

对策建议:法律法规的是各国的象征,因此我们到资源国投资时,必须研究并遵守其法律法规,学习国际商务知识,注意投资国的法律问题,必要时要不惜重金聘请外国律师,以防投资失误。

4.时机风险

海外矿业投资的中期实施阶段,主要是我国矿业企业与资源国政府或企业进行投资洽谈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具体实施阶段,是充满风险和极具挑战的阶段。

矿业投资活动的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4个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矿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民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国民经济周期性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对矿产资源及矿产品的需求量已经矿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是,由于我国许多矿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矿产品市场的周期性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预测,因此,往往会出现在市场形势好时大家一拥而上的上项目,在市场低迷时又惊慌失措的砍项目。

对策建议:在对海外矿业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矿产品价格至少应该考虑从低价格到高价格,或者从高价位到低价位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价格变化,对未来矿产品价格作出合理的预测。现在可能大家对海外矿业投资都比较慎重,在观望,但现在其实正是在低水平投入的时期,是做一些战略性矿业投资的好时机。

5.技术风险

由于矿产资源赋存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探明的资源储量可靠较差、也可能由于采选冶技术无法达到要求而产生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矿产资源投资项目特有的风险。

矿产资源赋存于地壳深部,不仅隐蔽而且成分也复杂多变。在自然界中,几乎绝无完全相同的矿床,因此,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始终会在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技术风险。海外矿业投资,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行为,还具有技术风险以外的,更大的商业风险。

不仅如此,地质勘探与开发的技术风险还来源自高投入的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在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地质结构、成矿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投资收益不确定的风险。

实施海外矿产资源的开发,首先要研究矿产资源的可靠性。我们要更新以中国的矿产资源为评价依据的观念,从经济角度出发,按照联合国和资源国矿产储量规范标准认真审查。国外一些大型跨国矿业公司在进行矿产资源风险评价时,一般站在全球的角度,以统一标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风险进行排队,从而筛选出投资项目。

海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和呈现阶段性特征。由于矿产资源深埋于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技术、工艺和方法,需要购建大量的设备、设施,所以国内外矿业公司每年用于勘探、开发的投资都十分巨大。不仅如此,由于矿产资源本身是否存在、储量多少、品质优劣,都是客观的;矿业公司在投入大量资金后,能否找到相应储量的矿产资源,以及探明的储量在经济上是否具有开采价值,都要承担很大风险。

具体到矿业投资,其生产活动及资金投入通常包括矿区取得、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和开发利用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借助于勘探投资,可以获得资源储量,进而通过开发投资,才能使储量具备开采条件。

对策建议:提高海外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研究与技术水平,有效规避和降低海外矿业投资的技术风险。另外,可以通过并购国外矿业公司股权的方式,或者通过在某些区块投标中采取股份合作方式,与国内外矿业公司联合投标,或者以国内矿业公司参股合资公司的方式参与海外矿业投资,通过联合投资减少独担投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6.经济风险

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前期勘探开发费用高,需要分阶段投入大量资金的特点。矿业公司在投资时,如果不能有效筹措资金、分散风险,可能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此外,由于目前人民币在资本市场还基本上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变动的风险,也应成为矿业公司海外投资中加以特别关注一项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在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与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有关的经济因素而导致投资收益损失的风险。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经济风险主要包括:

①规模经济。近年来,我国矿业公司在海外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但是,所投入项目大多位于剩余储量日渐减少的老矿区,或者是大型跨国矿业公司不愿光顾或放弃的低品位、低回报小矿床,导致我国矿业公司所投资的矿产资源项目,难以获得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

②矿产品市场价格风险。海外矿业投资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国际矿产品价格的波动。我国海外矿业投资的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一路攀升走高而推动的,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的一路走低,已经使得根据矿产品高价格预期作出的矿业投资项目无法取得预期投资利润与回报,甚至前期投资也无法预期收回。

③融资风险。目前,中国矿业公司在海外的投资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高、中风险或高债务的国家与地区,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项目融资,不仅条件苛刻,而且难度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较大。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阶段的现金流出一般是实际发生且确定的,而现金流入往往是不现实、难以预期的。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经过勘探、开发阶段后,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加工、提炼,才能逐渐形成有价值的矿产品,在销售后才能带来实际现金流入。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是大势所趋,但绝非短期套利。在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非常时期,矿业公司海外投资的战略导向应更清晰、明确,对经济分析的认识应更充分客观,资源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与预算、资金准备与融资安排应更具竞争性、系统性、灵活性。

7.经营管理风险

海外矿业投资,决不能再走企业分散、要素分散的老路。经营管理上不仅要建立一般的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经营主体上不仅要继续鼓励单个矿业公司走出去,更要大力推进企业强强联合走出去;经营目标上不仅要从国外找到紧缺的资源,还要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建立更多的可靠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目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参与,我国到海外从事矿业投资的矿业公司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单独拿到规模大、品质优的矿权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形式,选择可信的、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或与资源国政府合作,或与跨国矿业公司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去争取资源份额。

对策建议:积极承担起矿业公司的社会责任,为资源国和当地居民带来切实利益,在实施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人员“本土化”战略的同时,发展与保持同资源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8.环保风险

由于矿产资源在开采、冶炼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环境保护风险,也是矿业公司应该加以重视的风险。

对策建议:树立互利共赢的思想,把公司利益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才能赢得资源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才会顺利、稳定、长久。

9.成本风险

在矿产资源开发阶段,主要是资源的开采、冶炼、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我国的矿业公司与资源国企业在管理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通常很难在短时期适应国外的生产经营环境,甚至有可能导致工程延期,生产施工完全停工,造成企业成本的急剧增加。

由于矿产资源埋藏在地下深部,矿石品质需要技术鉴别,同时,开采、运输、加工矿产品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而地质勘测、基础与矿山建设,往往需要增加矿业公司的投资成本,由于投资开发项目在海外,国内矿业公司往往很难准确了解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成本,而面临成本风险。

对策建议:海外矿业投资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项目的总体投资成本较国内高。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全面进行成本核算和投资评估的基础上,妥善采取应对措施,制订合理的投资规划,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合法规避相关条款的限制,积极防范成本风险;但不能通过非法渠道来解决,因为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结语

目前,我国矿业公司在从事海外矿业投资时,辨别、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的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海外矿业公司的管理机制不灵活,缺乏经营自,市场反应速度慢决策过程复杂迟缓;②海外矿业投资的规模普遍较小、品质较差,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海外融资作为保证,使得矿业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低;③矿业公司对海外矿业投资风险的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充分。

总之,海外矿业投资必须充分认识和评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于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

参考文献

[1]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J].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27期

对外投资现状篇10

一、引言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经济发展带动的石油需求量日益大于国内原油产量,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成为中国安全的潜在威胁。中国试图以“走出去”战略达成油源多元化目标,引导国有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从2003年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投资业务范围逐步扩张。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的石油公司已在31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油气项目,在其中的20个国家获得了权益油。

然而,日益加深的对外能源的依赖让中国在海外的“油罐子”并不安全,石油供应安全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依赖程度越大,供应安全的风险就越高。苏丹和利比亚等国家的局势动荡凸显了中国海外能源战略的安全隐患。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使中国石油企业有效地选择投资机会,规避市场风险,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实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投资现状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不仅要打入产油国市场,还要跟跨国石油公司和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公司打交道。因此,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到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效。中国经济发展带起强劲的石油消费力量,让亚太地区有可能取代西欧、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地区。由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国际石油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迅速攀升,出现供不应求情形,全球石油市场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中国政府通过石油外交虽然取得了进入海外油气开发重点区域——中东、拉美、中亚及非洲油气开发的权力,但其单边的海外投资行为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收购石油公司时常会遇到产油国政府的干扰。由此,中国开始接受石油联盟的概念,通过与石油消费国和产油国石油公司的联手合作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抗衡。同时采取入股开采油田、合作勘探油田和收购石油公司三种模式,使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走向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石油交易,借助于石油金融工具争夺石油产品定价话语权,规避因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投资风险。

2、问题分析

(1)跨国运营成本过高。国际上已经发现并且易于开采的油田大多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其他油田的开采权也在被各发展中国家激烈地争夺着。而中国石油企业往往拿到的是一些地理条件相对较差、油质较低的油井开采权,也因此而付出了更高的开采和炼化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例如中国在苏丹开采的石油由于其含硫量太高,只有少部分运送回国,大部分都在国际石油市场出售。同时,在中国石油企业迈向海外的过程中,其忽视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往往针对一个石油投资项目,相互之间互相压价拆台,导致项目流产;或者即使某家石油企业能够获得项目的开采权,也由于中标价格过低而导致运营后亏损。在主要的产油国,尤其是委内瑞拉等拉美发展中国家,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认为产油国应该把握住本国的油气资源,产油国的国有化趋势让石油长期供应能力受到威胁,导致国际石油市场日益有利于卖方而非买方。此外,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偏向只重视权益油的回收而不看效益,这种方式让中国石油企业承受了很大的收益风险。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取得的油气不可避免要经过国际贸易,而中国的石油风险采购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对石油现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并不熟悉,在获得权益油的情况下很少借助价格工具回避石油价格风险。

对外投资现状篇11

自中央1999年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更是呈跨越式发展势头。现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着投资规模增长较快、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投资方式灵活多样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四个方面改变。

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较快

在中国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截止到2011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5.8亿美元,存量为3573.79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4.4%和2%。

(一)近10年来,投资流量迅速增加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6470亿美元和68660亿美元,以此为基期,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45%和0.48%,在金额上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排名世界第6,存量居第13位。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2-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一直在低位徘徊,2001年稍有上升。自2004年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4年的55亿美元迅猛增加到2011年的746.5亿美元。

(二)中国处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不大、流量迅速增长的时期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属于母公司的资本和准备金(包括留存利润)份额的价值,加上分支机构对母公司的净负债。

由于近1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升到世界第6位。

由图3可以看出,除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外,其他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美国以20%的比例遥居首位,其次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瑞士等国。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算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7%速度增长了30多年。200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达到2039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682美元,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184美元。按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该理论据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把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五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国际市场上,国内企业具有某些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在这一时期,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仍大于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速度,因此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缩小。在第四阶段,人均GNP超过4750美元。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大于吸引外资数量,即直接投资净流量为正值。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很强,它们有实力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获取利润,但也在世界范围内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中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邓宁的理论观点,目前中国刚步入对外投资的第四阶段。

(三)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多年来,因贸易顺差带来的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加,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1811.48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外汇管理方向转为“均衡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由图4可以看出,自2000年来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增加,尤其是2006年以后,外汇储备增幅较大。与人民币相比,美元一直处于缓慢贬值的状态。可供中国政府选择的外汇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

之前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政府偏好更多外汇储备;因为对外投资风险较大,改革开放前半期,中国对对外投资持不鼓励态度,对外投资规模一直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扩大境外投资。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确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到国外设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由此中国正式提出到境外开发资源,并提出政府应在信贷、保险、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支持,指明了政府服务内容和方向。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的对外投资,促进实力强大的跨国企业形成,重点从企业角度强调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重视深化对外投资、培育享誉国际大品牌以及国际能源资源的开发合作。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该政策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明确表示政府的作用是指导、扶持和服务,而投资决定取决于企业的商业需要。地方政府获得更多审批权,外汇管理局也放松了对外汇的控制。2009年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分别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程序,放松管制。从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井喷式”增长。

政府相关部门对境外直接投资的态度逐渐从限制转变为鼓励和支持,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近十年迅猛增加的决定因素。

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有三种投资方式。一是绿地投资,2000年以前,中国对外投资以新建为主,比例约为70%。这是因为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缺少跨国并购经验,且投资目的地多为经济发展程度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绿地投资比例下降。二是合资新建,在非洲和中亚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当地政府要求,对外直接投资多采取合资新建的方式,中方提供资金以及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地提供资金和人员,双方合作,互惠互利。三是跨国并购,近年来,并购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以跨国并购为主。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下面主要介绍这两种投资方式。

(一)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易受东道国政府青睐。

进行绿地投资的企业通常具有如下优势:1.企业拥有先进技术或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2.与投资来源国相比,投资目的国经济欠发达,产业竞争力弱。绿地投资创建新企业可以为投资目的国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带动投资目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外国资本在本国进行绿地投资,这些优惠措施,有助于跨国公司提高利润率。3.对外国投资者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进入一个与本土企业成长环境有很大区别的地区,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外国投资者必须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商业环境、劳务市场、民俗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进行绿地投资的不利因素:建设周期长,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承担全部风险,不确定性较大;不了解东道国状况,易水土不服。

(二)跨国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总称,兼并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合并其他境外独立企业的行为;收购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用现金或有价证券等方式购买境外实体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际投资市场上,跨国并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投资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兼并金额巨大的跨国并购,不少跨国公司中的巨头加入到并购行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所占比例较小,今年跨国并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目前约为中国对外投资的40%。

由图5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中国跨国并购金额有了大幅增加,纵观2004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情况,在并购金额上存在大小年现象,基本一年同比上升,下一年同比下降,波动比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实施,其评价标准并不是并购是否完成,而是并购后企业是否进行了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提高。近年来我国跨国并购呈现如下的几个特征:

1.从并购规模来看,虽然有个别并购金额巨大,但整体来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单个规模比较小。2.从并购类型来看,我国企业对外并购的类型基本上都是属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较少,但有增加的趋势。3.从支付方式来看,大多采取现金支付方式,但股权置换呈现增长势头。4.从并购的主体来看,大型并购以国有骨干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海外并购实力逐渐增强。5.从收购地区分布看,过去,因实力有限,中国企业多在受发达国家企业忽视的环境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海外并购。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心越来越偏向虽然竞争激烈,但政治环境稳定、自然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

三、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趋向多元化

目前中国境外投资的项目已经从过去的贸易加工制造业、小型加工业为主逐步发展到矿产资源开发、家电轻纺等家电制造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境外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与国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更加紧密。目前政府推动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主要集中在电信、家电、石油、汽车和资源等领域。金融危机之后,商务部几次高调运用投资贸易促进团的方式前往欧洲展开促进合作,引发了世界对中国购买力的关注;同时中国资本在全球能源矿产资源项目上的几项重大并购案例均受到关注。中国对外投资项目的变动与国内需求、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

由图6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趋向多元化,2011年租赁和服务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龙头,其次是金融业和采矿业,所占比重分别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5.9%和15.8%,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为11.6%,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紧随其后,比例分别为6.3%和5.9%。不仅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趋向多元化,行业内投资业趋向多元化。以采矿业为例,从最初的石油和铁矿石投资扩展到石油、天然气、油砂、页岩气、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等领域。虽然与初期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逐步拓宽,但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比例仍不成熟,传统行业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过小,制造业比例有限,反映出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有限,今后需要继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4.

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8世界投资报告:趋势和决定因素[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333.

参考文献

[1]冯雷,夏先良.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刘英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M].辽海出版社,2005.

对外投资现状篇12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9).

[2]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