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培训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9 08:56:29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1

0 引言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现代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抢占发言权,就必须加强自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双重建设,而在企业的软实力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企业的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各项管理事务中,技术干部培训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技术干部培训的技术难度高、培训管理相关措施不完善等,以及个别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较为重视,而对于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则有所忽视,这就造成了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运行不利。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中铁航空港的技术干部培训情况进行研究,并找出创新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的价值,促进企业的人才发展,进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 当前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将要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人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在企业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上,而对于企业的人员培训工作关注却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企业上下级都对培训工作的不重视,部分技术干部甚至认为培训工作是多此一举,对于本人工作没有帮助,反而由于参加培训工作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企业技术干部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1.2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计划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技术干部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的技术干部培训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就目前企业针对技术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显存在这培训计划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尚未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企业培训工作不能和企业的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这就打破了企业生产管理的整体性,企业的培训往往不能有效发挥。其次,企业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这就使得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同时,企业的培训策划和培训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企业的培训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1.3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体制存在着滞后性

在商品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全方面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实施准则,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工作体制上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培训管理的实施。

首先,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成熟的专业培训队伍。现阶段,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大部分是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培训的,培训的讲师大部分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培训,而无法针对特殊的岗位进行专门的培训,技术干部在技术上很难有所突破。

其次,作为优秀的技术干部,不仅要熟练本职工作和技术操作,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还应该适当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干部的管理水平,促进技术团队的良好发展。

再次,在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也是严重制约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中,还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对干部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以促进干部培训的发展。

2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创新方法

2.1 加强领导管理层对培训管理的重视

由于企业的发展特点,在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管理时应坚持人本立业的经营理念,通过民主管理、人性解放、权力平等,建立一种轻松、宽容、相互协作、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通过正面的沟通和激励方法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相互进步。同时,需要发挥企业部门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企业中技术干部的影响,积极鼓励他们及时参加企业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价值。

此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职工培训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让企业的职工拥有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效率。

2.2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在企业进行培训工作时,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的培训计划。

首先,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初,培训部门应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中的技术岗位进行系统考核,明确培训的人员数目等。

其次,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技术干部工作的实践和企业生产时间等因素,制定适合技术干部的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和即时培训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高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在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技术干部培训计划后,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还应该依据本企业职工发展的特点进行培训课程设置。具体的办法有:

①根据本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培训的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培训教材应该包括先进工艺工法、专利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专业培训等内容,为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内容。

②在技术干部课程培训的设置中,培训教师还应该根据企业各个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的培训课件,在组织培训之前由职培中心培训管理部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发放给学员并留存备案。

③企业的培训部门还应该为企业员工准备专业的培训视频资料,为企业技术干部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2.3 完善企业技术干部培训的相关制度

在企业对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的工作中,还应该完善各项培训制度,保证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首先,企业应完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机制,对原有的员工的培训、管理等制度进行改进,保证管理制度能够适应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其次,企业在建立员工培训工作中,还应该对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职工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顺利的运行,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服务。

2.4 根据企业职工岗位层级需要设立培训师梯队

目前,随着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不断成熟,企业专门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旨在针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需求的不同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同,完善企业培训师制度,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师队伍。

首先,应加强企业内训师队伍的建设,一是经培训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加强内训师与内部导师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企业“以师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具体的实施办法是由企业的高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专家、业务骨干等组成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对企业各管理岗位中的技术干部进行培训。二是对获得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员工,优先聘任为公司内训师。三是企业公开选聘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培训师,建立师资库,不断地强化内部讲师团队建设。

其次,还要加强对外部讲师及机构开发:不断拓宽渠道、择优选用外部优秀讲师,并建立外部师资信息库;依据属地化原则,减少因培训、技能鉴定等对现场施工的影响,加强与外部培训、鉴定机构的合作,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提升培训质量。

2.5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企业的培训激励是职工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的催化剂,完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的培训管理效果,增强培训管理的持续性。具体完善培训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有:

①经济激励,企业可以为技术干部提供岗位技能工资、奖学金、培训补贴等系列的福利措施,通过这些福利措施既可以避免员工与企业的这种纯粹契约关系的概念,也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②目标激励,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升职发展空间、提供在职深造、提供科研活动经费激励措施提高技术干部参与培训的兴趣,进而逐步提升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③职业发展激励,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职业性激励和社会性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培训学习愿望和需求,让他们永远保持学习进步的动力,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此外,在企业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对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训考核,制定考核评定表,对技术干部的工作情况、培训情况和培训成果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技术干部升职的重要参考依据。

3 小结

综上所述,技术干部是企业的技术支撑,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要加大知识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大对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从各个方面满足技术人员的知识需求,并进一步完善培训相关工作体制,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促进技术干部培训的客观性、真实性发展,从而最大化提升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力量,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莎.对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实践与认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

[2]高黎明.夯实技术干部培训根基[J].中国石油企业,2014.

[3]付倩.企业干部培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1.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68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创新无疑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中,创新被排在首位。2016年,钢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对着自身问题和应对经营的挑战,而创新是其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改进创新对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组织机构的整合、岗位调整变动,岗位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扩展,在适应变化和处理好整合变动后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过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要紧密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在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在新形势下对职工培训的新目标。

1 充分认识培训的必要性,树立创新培训观念

职工培训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信息量迅速增大,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变化莫测,使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就如在丛林中求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造就了智慧应时的强者。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要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推出新产品,迎合新需求。员工培训不是企业的一项附属工作,而是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员工素养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明确的长期培训目标,必将给企业带来综合的隐形收益。改变培训单一的讲学方式,创新培训工作模式和思路,树立新的理念,将有利于企I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职工创新观念的树立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各级劳资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联系实际,利用扎实有效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观、竞争观、效益观、价值观,从而培训出更多的创新型员工,为创新性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创新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服务

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创造力,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和认知日渐紧迫。而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就要有一流的员工队伍,要培训出一流的员工,就要创新培训方法。通过创新培训方法,走出去,请进来,选拔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聘请技术专家把新技术开发、新设备运行中的难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跟班培训,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出技术型人才,通过创新培训方法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强后盾,最终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有利于为管理创新服务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培训越是深入、员工的潜在能力发挥的越好,员工在培训中获得的越多,在日常工作中展现的越多,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就会增加。培训效果是对培训工作的评价,良好的培训效果不但是对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提升企业经营工作的效率过程,对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企业培训的对象是员工,是有思想意识的人,因此,要重视对人的工作,更要重视对人的价值的研究,把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同灵活创新的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精选好载体,把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教育的过程转变成一种与职工情理交融、情感交流的过程,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就能促进企业与各管理层与员工层的有效沟通,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更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服务。

3 企业开展创新培训工作的措施

3.1 理念与机制共建,注重效果与质量

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相匹配,融合企业文化,以形成培训理念。近几年,“师带徒”“技能人才带徒”“外培内传”等理念在一些企业内逐渐形成。另外,企业还要不断提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在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考核跟踪、费用保障等方面建立制度机制,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3.2 严管理、重奖罚,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企业要使使广大职工群众在思想观念和个人能力上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保证改革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就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入手,一靠教育,二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培训离不开管理,管理也离不开培训,严管理、重奖罚是激励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因此,只有把职工培训与严格的管理和考核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3.3 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企业必须进行的工作,通过培训扩大和精湛专业人才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实践证明,企业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可以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忠诚度以及企业的凝聚力,这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要调整好人才知识结构,从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使人才技能结构合理、人才团队具有科学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3.4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造就“复合型”人才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3

作者简介:张爽(1979-),女,浙江慈溪人,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042)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18-02

企业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科技人才队伍,是现代企业保持自身竞争力、决胜市场最为关键的要素。企业科技人才的来源可以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笔者认为,企业应立足于自身培养适用的科技人才,这样能使广大科技人才对企业具有较高的忠诚度,也更熟悉和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因此,要根据各企业发展需求以及科技人才成长规律,鼓励支持企业建立起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企业成为孕育科技人才的摇篮,这既是促进科技人才涌现和提高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审视我国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发展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养的专项法律法规,造成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在制度设计、经费投入等方面得不到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一切依赖于企业内部的重视程度,重视的多投入,不重视就少投入,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科技人才在职培养涉及面广,有许多与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相关联的配套政策运行机制需进一步探索突破与规范指导。如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培训成效与人才使用结合机制、科技成果发明奖励机制等。

2.缺乏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系统的规划设计

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岗位需求对科技人才培养培训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不少企业对科技人才培养培训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培训而培训。在培养培训内容上,缺乏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目的、培养目标、培训成效反馈等方面进行的整体设计与分析,致使培养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无法达到企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在培训方式上,不少培训的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脱离科技人才发展需求,培训以知识传授方法为主,效果欠佳。同时,不少企业忽视培养培训的效果考核监督和人才选拔,没有将科技人才培养培训与岗位设置、激励措施、反馈机制结合起来,致使科技人才缺乏培训动力。

3.缺乏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

科技人才培养是在培训基础上的一种长期投资,不少企业对科技人才培养培训的内驱动力不足,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规模小、财力弱、培训资金不足等原因成为了不少中小企业不愿对科技人才持续投资的借口,不少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普遍较低,即使是短期员工培训投资都得不到重视和保证,而长期的、高投入的人才培养投资,对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更是一种奢望。

4.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在某个生产领域要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搞技术研发的企业科技人才必须是专业程度很高的“专才型”科技人才。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对科技人才培养有过分强调“通才”或“全才”培养的倾向。以汽车工程师培养为例,中国企业培养的汽车工程师往往是“通才型”,对整车各个部件的工艺都懂一点,但就某一领域的专一性和深究性不够,这样的科技人才要就某一方面实现技术创新突破比较困难。反观德国企业汽车工程师的培养,在其职业生涯就汽车某一生产领域研究较深,属于“专才型”培养。如研究紧固件的工程师在其职业生涯只专注于紧固器件的制造与设计,对紧固件的生产设计研究又深又专,而对汽车其他生产领域基本不涉及。对中德两国的汽车工程师专业化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显然是德国工程师更容易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二、建立企业科技人才有效培养模式

为了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塑造和留住优秀科技人才。建立企业科技人才有效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企业科技人才及时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传播企业文化、沟通信息、增强团队意识,改变科技人才对企业的义务感、认同感和信赖感,提高科技人才的自律意识和凝聚力;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科技人才,使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培训实现自身发展,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重视,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1.创新实践式培养

优秀的创新科技人才一定是在重大工程和技术创新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要注重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应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挑战的实践中培养塑造科技人才。企业要促进科技人才培养塑造与项目工程建设的有机交融,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以企业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项目为载体,为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实践、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采取产业聚才、项目育才、核心人才带动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创新科技人才。鼓励支持企业加大对创新核心科技人才、创新重大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力度,促使优势资源向核心人才和关键项目倾斜,对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实行专项评估申领、专项监督运行、专项审计验收制度,并在人才团队建设、财力配置、设备使用、项目经费分配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做好项目考核评价工作的同时,做好科技人才的业绩考核和奖励工作,使项目工程成为人才筛选工程、培育工程、激励工程。要深化和加强企业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实验基地,组织和引导在站博士后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利用博士后专业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科研项目与博士后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对接。

2.产学研结合式培养

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贯通互动的科技人才产学研合作式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实战型科技人才。要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中介机构联合培养企业科技人才的机制,充分结合并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与基础理论的优势、科研院所研究实力与创新资源的优势、企业实践平台与技术研发的优势、中介机构信息与服务的优势,构建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的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和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融合,推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联手组建跨学科、跨系统、跨行业的企业科技人才培养“联合舰队”。同时,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科研人员进行贯通交流,着重培养应用科技类、工程技术类企业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企业将研发机构和人才培训基地设在高校,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

3.国际开放式培养

要准确把握国际上的研究开发活动和科技创新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广泛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构筑国际化的企业科技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强化企业科技人才国际化能力素质建设,支持企业在国际竞争与运行中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科技人才。要鼓励支持企业大力开展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人才培训合作项目,有计划地选送优秀科技人才赴海外培训、考察、研修和实践交流。鼓励支持企业与国际知名高校、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的合作,联合建立海外培训基地。积极推进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科技人才通过民间出访、商业流等多种渠道,去国外企业学习国际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专业素质。探索以实习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科技人才,要求赴境外的科技人才在国外工作、实习期间,要通过完成行业内的科技项目或任务的方式,更多地接触国外同行前沿科研技术的机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与促进企业科技人才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交流,支持企业科技人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学术研究等活动,支持企业科技人才出国(境)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人才积极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国际化教育培训活动,让企业科技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国际合作、培训学习与实践交流。

4.自主研修式培养

支持和引导科技人才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主投入的自主研修式培养。用政策引导支持企业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各类研修班,包括英语、计算机、专业培训课程等。根据各个专业领域设计科技项目专题研讨主题,组织相关专业的科技人才参与在线主题研讨与。加强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组织企业科技人才自主进行网上在线学习,使科技人才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在网上实现教、学、考、管等学习考核功能。健全企业科技人才读书制度,规定每人每年必须认真阅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书目可以自选和推荐相结合,并通过网络交流分享读书心得。鼓励支持企业科技人才自主参加大学或社会举办的各类讲座。要求科技人才每2~3年撰写一份个人研修报告,总结研修成效。

三、企业科技人才有效培养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企业科技人才有效培养模式运行的支撑与保障,用规范的制度安排来保证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以确保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尤为关键。

1.加强科技人才管理立法

为了保护企业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尽快研究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评价管理条例》、《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管理条例》等,规范企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职业能力评价、资格证书考试等环节,推进科技人才培养的法规建设进程。同时,要重视科技人才创新实践的产权保护,研究制定《技术专利保护条例》、《竞业禁止条例》和《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办法》等法规,在制度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力,形成有偿使用研究成果和专利的社会氛围和运行规程。同时,要加强重要人才安全防范,对掌握国家经济、科技、国防核心秘密和尖端技术的企业科技高端人才要规范流动,确保国家高级人才和顶尖技术的安全。

2.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要保证企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稳定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为保障。要帮助企业树立教育培训人才是收益最大的观念,将科技人才教育培训投入看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投资性投入。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员工继续教育投入的有关规定,努力提高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经费所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把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培训经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一般不少于3%,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培训经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达到10%以上。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人力资本投入机制,拓宽多元化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不断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的经费投入。

3.建立规范的培训激励机制

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科技人才在职培训制度,确保科技人才每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达到一定要求。鼓励支持企业根据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等不同形式,制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和能力培训的相关管理办法,企业要根据每一个技术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明确科技人才的岗位培训目标与流程。要健全和完善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统计、登记、评估、考核和奖励制度,把培训成效与职务晋升、人才流动、职业转换结合起来,落实培训和人才选拔使用相结合的制度。企业对科技人才培养要考虑到科技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阶梯的设计,激发科技人才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企业与科技人才的和谐发展。

4.建立创新导向的成果奖励机制

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向创新科技人才倾斜的成果奖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动力。支持企业积极探索技术要素和研发成果要素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专项津贴、一次性奖励等实现智力要素参与分配。以项目为载体,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职务发明奖励制度,明确职务发明人的权力,提高职务发明人的地位,加大职务发明人的奖酬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对掌握核心技术、为企业中长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分配激励。支持企业加大对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支持将专利、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完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的实施办法,实现科技成果参与分配。

5.建立专业工程师评价认定机制

要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科技人才的特点,构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企业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新型的专业工程师制度。在政府推动引导、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建立有充分自律机制、公益性、独立的工程师学会。制定专业工程师管理和开发政策,协助工程师学会推出一批专业标准,积极为企业科技人才开展专业工程师资格认证。以强化继续教育和注册会员为抓手,吸收广大企业科技人才成为工程师学会会员,帮助他们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善知识能力结构,促进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国际互认为目标,逐步实现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促进工程师发展和推动交流,形成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管理运作规范、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工程师制度。

参考文献:

[1]卓玲.广东省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应对策略[J].企业经济,2007,(1).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4

传统细分行业市场的工程企业不仅要顺应发展趋势――跨行业、跨产业链发展(参与总承包和产品供应等),还需在原有优势细分市场步步为营,提升技术比较优势,不断构建新的细分市场壁垒。提升技术比较优势,技术创新是关键。企业唯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将创新求精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工程设计企业的必要战略之一。

在技术创新来源上,企业可以积极推动理念和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可现有多种优势技术的集成,或者通过引进(积累)―消化(归纳)―吸收(提炼)―再创新(推广)技术逐步形成、完善自身的核心技术,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1 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

环境

著名经济学者德鲁克说:人是我们的最大资产。在企业内的各种资源中,人是最活跃、最具有创新力的要素。对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工程设计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不断激励人才培训、学习和创新,技术持续进步,企业才能拥有引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结合企业长期战略与生产实践实施培训。通常企业采用传统课程或讲座的方式,培训对工作绩效影响不显著;员工培训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未能实现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支持。企业应将人才培训和学习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管理工作中,把职工培训作为每个部门的基本任务之一,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②培训和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企业外部培训、技术交流、研讨会、内部培训、外派深造等。通过不同层次、需求、效用的培训,不断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开阔专业视野,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更新知识结构。如各专业技术带头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的专题学术考察。每年选派2~3名能力业绩突出的青年技术人员到高等学校进行专业深造。

③根据人员的专业能力层次不同,向纵深方向发展。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根据专业和人才层次特点,系统化、专业化,为人才的技术创新建立扎实的知识结构体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结合各层次、各专业人员特点设立不同技术人员学习知识体系。新进人员所接受的是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是第一线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所需要的技术,如基础技术讲座、院所专业讲座、综合基础、技术进修、高技术专业、讲演会、研究会、学习会、轮流讲读会、研究发表会等。面向技术部门经理人的培训内容是技术革命管理,如讲演会、研讨会、高技术专业进修、管理人员技术进修等。

2 组织上建立推动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研发和学术

机构

2.1 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对于企业优势学科或方向、新兴专业领域、应用型交叉学科或技术前沿,可以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在设立研发机构时,特别注意选择应用面广,且能产生较高投入收益比的专业技术领域。

国内很多大型设计企业如天津建筑设计院将传统业务院所中的机电、结构专业高端技术人才集中起来建立机电、结构研发中心。解除高端技术人才不对外经营负担,为其集中精力技术攻坚和指导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开展高端技术咨询业务,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塑造专业技术品牌。

理清课题申报、专利申请、学术、学术会议等流程和时间节点,通过费用报销、分配人员协助、定期相关咨讯收集发布等给予制度性的协助,为研发人员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

对技术骨干进行有关知识产权知识、形势以及专利法的培训,帮助技术人员掌握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和技巧。对于设计所的联络人员,也要进行专业培训。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利信息检索和应用的培训,使得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能利用专利文献开展技术创新、专利维权。

2.2 发挥专业技术委员会等松散型学术团体作用,推动

技术的创新

工程设计企业一般下设各种专业技术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组织。在这些专业技术委员会中,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结构,组织各种专项研究组。研究组的工作任务是注意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方案评审会和论证会发挥对院方案的指导作用,实现创作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双提升。

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专家评审机制,工程创优、评优机制、技术资源共享机制等,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用于激励技术研发、设计创新、学术研究和工程创优,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技术管理和激励机制。

3 改造业务生产部门,提升创新能力

①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优化工程设计。改变技术研发机制,结合市场搞创新。以核心业务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保护为抓手,重点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对于重点院管工程,着眼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点,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和突破,实现业主价值最大化。院级负责人亲自抓技术创新项目的推动和落实,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监督指导,并积极促进研发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改变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弊端,将科研工作落实到基层生产部门。②加强业务部门培训职能。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部门目标,拟订技术人员年度培训计划,加强业务部门培训职能,提升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开拓专业视角,积累技术创新能力。生产部门负责人依据企业战略发展的培训计划对部门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并通过对部门人员个人需求及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制定日常学习培训计划,通过会议、讨论和面谈等方式,对下属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对下属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在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岗位职责中明确,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被指导者的绩效改善效果,也应作为未来个人发展的参考依据。③设立创新目标,结合部门和个人发展目标,以工作成就感和绩效考核两种手段激励。在企业精神层面,领导者在目标的设立过程中与下属的有效沟通交流,以企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业务团队和个人,有效的将企业的远景目标与个人目标、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以更重要的工作和更大责任为激励手段,激励有强烈内驱动力的员工。在企业制度层面,对业务部门的技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提出技术创新目标,实行创新目标责任制,与业绩考核、聘用晋升挂钩。把基层单位开展培训学习和技术创新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采取分配激励机制。④报酬分配机制上的激励。设立新业务创新奖励基金,对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和新业务拓展的公司和个人给予重奖。如天津勘察设计院的做法是对技术引进项目,给予一年新增利润的10%奖励;对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两年新增利润的10%的奖励。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凡事通过新技术新业务获得的利润不需上交,全部留给基层单位自行支配,从而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 在技术创新部门,建设学习型组织

在业务部门内部建立了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将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个人、业务团队和整个企业共同发展。学习型组织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开放化的特点。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实现途径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①实现自我超越,有赖于个人意志力、专注力的支持。很多企业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以帮助员工培养意志品质、持久的工作热情、兼收并蓄的开发态度。②改善心智模式。对应的人力开发策略是在企业培训和职业指导中,增加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培养和训练。③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就是企业组织中大家共同愿望的远景目标、战略方向。从上至下的企业愿景和目标的宣传教育很有必要。上下级对每个人的个人愿景的沟通面谈以及企业各种交流平台的分享都是建立共同愿景的方式手段。④团队学习。一个真正在学习的团体,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的成长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团体学习需要修炼,修炼的关键在于团队成员能超越自我,克服防备心理,学会相互学习和工作,学会分享学习成果,形成共同思维。企业培训中对应设置员工的沟通、分享、团队精神等的课程,帮助组织形成共同学习和分享的氛围。⑤系统思考。系统思考的修炼关键就在于扩大视野。

5 推进企业高效共享的参数化设计信息平台

设计院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资料,大部分存在于设计人员的头脑里,难于进行共享和交流,即隐性技术知识。

企业对这些隐性的技术知识进行挖掘,形成参数化设计平台,把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的知识即技术参数。挖掘的方法有两种:①对已经设计完成的设计成果进行整理,统计出设计规律,输出参数化平台。②对标准化设计请专业总工程师提出需求分析,输入参数化平台。

上海市政设计集团针对隐性知识挖掘自行开发了参数化设计平台SMEDI-CAD。对于企业重大工程进行参数化平台推广。各设计部门每年也要求完成两个参数化平台推广,写出详细使用报告,并以指标考核。

将隐性知识,输入SMEDI-CAD平台,可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提高生产率和设计质量。与此同时,个别专门人才的经验、知识及科技成果为整个企业所有设计人员所用,使设计人员从简单重复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更高水平的设计平台上从事创新型工作。利用SMEDI-CAD平台可以缩短年轻设计人员培养周期3~5 a。让更多的典型工程技术创新点得以在企业内部推广和运用。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5

[作者简介] 黄柳林,广西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22;李小燕,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20-0004一、关于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

TRIZ理论诞生于1946年,是俄文“Теория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

ательных задач”,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英译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缩写为TIP或者TIPS,其核心理论是建立了基于消除矛盾的逻辑方法。运用通用工程参数来表述矛盾,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矛盾,推动产品的不断进化,从一个状态进化到一个新的状态,向着理想化创新产品设计的方向推进[1]。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作为一种为各类技术与非技术问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思路的强大理论工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

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前提。开展创新方法应用示范,将为社会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广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的宣传与普及,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产学研各界特别是企业对TRIZ创新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企业认识TRIZ理论的重要性,了解其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国内外企业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学习和使用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与效益的普遍提升。把技术创新方法与广西实际需求融合,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创新方法试点示范等,推动企业形成自觉关注创新、主动践行创新,从而有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创新方法是广西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被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所忽视,成为制约广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障碍。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广西TRIZ公共服务平台,完善TRIZ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TRIZ应用示范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目前在广西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主要存在问题

(一)TRIZ理论在广西的认知、接受程度较低, 开展推广活动难度较大

自TRIZ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广西也开始开展TRIZ理论的宣传推广活动。2009年相关部门举办了“创新方法进百企行动计划”,开展了TRIZ理论在企业的引进、推广、培训、转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全广西的上千家企业,接触到TRIZ理论的不足1%,应用TRIZ理论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只有少数几家,取得的成果也很少。所以,可以说应用TRIZ理论在广西成功应用的案例寥寥无几。

随着近年来对创新方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接触到诸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等传统的创新方法,这些方法本身的缺陷性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少失败的案例。相对这些传统的创新方法,TRIZ理论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应用TRIZ理论到底如何解决矛盾、如何系统分析系统内问题情景、如何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如何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障碍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企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应用TRIZ理论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都是充满未知和疑虑的问题。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广西企业来说,作为一套非技术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到底能给自身带来多大的效益和提升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一项具体的技术理论提升所能带来的效益是明显且实在的,至少是要远远大于这类“纯理论”的理论。所以在广西进行创新方法的宣传推广,让企业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接受这一理论还具有较大难度。

(二)广西TRIZ理论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养起点较低

目前广西还没有专业的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推广服务机构,也非常缺乏专业的TRIZ理论培训师和具有专业背景的TRIZ理论应用专家。从2008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创新方法以来,广西也举办了多次有关创新方法的培训或讲座。但这些活动大多数时候都是聘请外地专家进行具有普及性质的讲座和方法介绍,受专家工作地点和来访行程的限制,创新方法专业人才的深度培训活动举行得较少。所以,广西的创新方法专业人才现状是:专业培训师和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严重缺乏。要在广西进行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创新方法理论培训师和应用专家。他们不仅要熟悉TRIZ理论等技术创新方法,能熟练应用辅助创新CAI工具,并且具有指导企业或专业技术人员运用这一理论和工具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开发的实际经验。

(三)如何确定第一批试点企业,尽量保证第一批试点应用的良好成效

第一批企业试点活动的成败对未来广西创新方法应用的推广具有相当大影响。开展创新方法的试点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合适的企业,不仅要保证试点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力争试点活动能多出成果,能多培养人才。所以,试点活动的成功开展,新成果不仅会引来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跟踪效仿,还会形成良好的应用口碑,带动其他企业的学习,形成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试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会在企业中培养一大批具有实际应用经验的专业人才,通过这批人才的专家效应,能更快地把创新方法带入到别的企业中去。

(四)广西创新水平滞后,急需创新方法这一把金钥匙

2009年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47.2亿元,年平均增长21.21%,与当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为0.61%,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专利申请4277件,获专利授权2702件,两项排名均在全国排24位,西部排第5位,相比其他省份差距较大,与广西经济快速发展速度严重不符。且广西目前尚未形成对国外先进技术创新方法的跟踪、搜集、整理工作,更缺乏结合广西实际情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TRIZ理论在广西认知、接受程度低、专业人才较少等现状,在未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快在广西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对策

(一)在全区各市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宣传贯彻活动

与当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企业、技术服务机构、高校、科研单位及有关管理部门参加,进行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基本知识培训;同时进行国家和省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工作安排的宣传贯彻,广泛宣传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普及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协同政府部门制定鼓励试点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投入、对创新方法试点培训实行“政府买单”、下放创新方法专项项目、对成效显著的试点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等,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应用。

(二)培养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人才

首先是邀请有关的创新方法理论专家,主要在科研院所或高校中开展深度培训,或者是直接外派人员到黑龙江、四川、江苏等创新方法应用先进地区学习,培养广西自己的TRIZ培训师和TRIZ专家,使他们熟练掌握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TRIZ理论体系,能够承担一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推广的工作任务。然后再聘请专家进驻企业培训科技人员,帮助企业科技人员掌握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提升研发水平帮助企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由此,逐步壮大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育出一批国内外知名TRIZ专家,面向企业培养自己的TRIZ理论应用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建设广西创新方法理论培训基地

依托以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联盟,建立以TRIZ理论培训为主的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将选择一定的办公场所,配备电脑、网络、软件、图书资料等必需设施,以TRIZ培训师资队伍和专家团队为基础,编制适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培训教材;同时与政府、研究院所、高校和中介机构等单位密切合作,对处于不同阶段和面向不同创新需求的各类人才开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培训体系。基地将联合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培训合格认证制度,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并积极帮助参训人员参加国际TRIZ协会的认证考试,获取相应的国际认证证书。通过培训师合格认证,吸引和鼓励一批科技工作人员加入到创新方法工作队伍中来,同时通过培训师合格认证标准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培训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规范培训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为大规模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提供队伍保障。

(四)建设和完善广西的TRIZ公共服务平台及相应服务体系

依托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建立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为核心的广西创新方法公共平台,包括TRIZ理论方法、TRIZ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典型案例、TRIZ理论推广动态等创新资源平台、TRIZ学习与交流平台、专家服务咨询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通过平台的整合,集合一批省内TRIZ专家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支撑,形成广西的TRIZ理论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将根据企业项目技术的需求,应用TRIZ理论和方法开展联合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一步指导企业进行国内外专利申请等服务,帮助企业构建行业知识库,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流程和规范等。通过平台的实际工程应用服务,形成一批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动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五)培育一批TRIZ应用示范企业,获得一批TRIZ应用成果

首先在广西创新基础较好的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等地选择汽车、电子、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示范。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生产特点,面向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等不同对象分别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全面开展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推动先进创新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在培训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引进TRIZ方法和CAI软件,缺乏条件的企业可通过广西的TRIZ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专家等条件,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专利、标准等成果,实现广西企业从“仿制”向“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转变,从而真正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在试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试点企业和平台应用中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逐步建立广西的创新方法案例库,为全区扩大试点提供典型示范。

[参考文献]

[1]张武城.TRIZ理论技术创新方法新途径[J].企业科协.2008,(5).

[2]邵云飞,叶茂,唐小我.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5).

[3]殷方升.技术创新方法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利器[J].企业科协,2009,(3).

[4]王顺兵,潘晓东. 技术创新方法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5]丁俊武,韩玉启,郑称德.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6]吴永志,曹俊强,李乃川,国思茗.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中推广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2,(1).

[7]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组织开展“十二五”创新方法工作的函[Z].国科财便字[2011]63号.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Z]. 国科发财〔2008〕197号.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6

油田企业员工培训文化的目标

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人才已成为油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通过培训来获得高素质的知识和技能。具体体现在:一是培养油田员工的高素质;二是培养员工的油田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三是培养员工熟练的操作技能;四是培养员工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劳动纪律的自觉性;五是培养员工解决应急问题的能力;六是培养和发扬几代油田人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

完善员工培训文化的方法

一、综合培训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知识

为提高培训作用油田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环境差异和员工情况等,综合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文化和安全培训。一般职工的文化和安全培训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随着管理的深化可建立员工的文化与安全培训体系。譬如举办展览、悬挂安全标志牌等活动。一经发现有违反安全作业的行为,及时进行个别培训指导。

二、完善企业员工的培训制度和规范

油田企业的培训是企业日常性和规则性的工作章程。 为使企业完成正常的培训工作,可根据生产的不同情况分类开展员工的培训活动。譬如可分为全员的企业文化培训及日常上岗所涉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一般工种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并制定完整的培训制度和规范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将文化和安全理念深入贯彻到油田生产活动中去。

油田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其实是以人为本的创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传统的油田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受到冲击。油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重在创新,特别是在信息瞬间万变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强弱更是衡量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也是决定油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如图所示,石油、石化重组改制上市后,迫使油田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和国际惯例规范运作,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

提高油田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久以来油田企业都缺乏创新意识。随着体制转轨,油田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自己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才能引发管理活动及其它方面的创新活动。传统的管理只重视管理制度的作用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譬如创新即改变思想的过程,企业应把培养员工作为发展重点,配合管理活动来完成企业的市场蜕变。可建立员工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加大培训文化建设。譬如创造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条件,开展专家技术讲座、员工技术交流活动等。通过培训使企业建立文化,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

油田企业管理模式的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变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油田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管理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一、完善油田企业管理制度

积极推进以培训文化为载体的制度化建设,建立清晰规范的工作流程、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和符合实际的岗位规范,为推进油田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奠定基础。在干部选拔任用及劳动用工方面,通过实行干部公示制、民主推荐制、交流轮岗制、业务考核制等,完善公司内部劳动用工制度。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对测井、试井、试油、修井、井下作业等专业队伍进行了整合以形成技术优势。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7

二、创新管理方式,强化培训机制运行

强化培训的整体功能,将培训直接与市场接轨,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培训体制,形成一个政策配套、运转灵活、管理规范的培训制度体制是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强化培训机制的运行过程。很多规章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大,运行不力,造成有章不循。应该规范机制运行,笔者比较认同IS09000族质量标准,它推行一种按质量要求运行的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

三、创新培训思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切实通过调研,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定位培训目标,找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渠道,创新企业培训思路。当前,面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业务培训之中,在提高全体员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同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是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培训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使培训的目的在于实实在在的运用,在于把培训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工作成效。同时要努力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探索理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它创新,改革教育培训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达到培训思路的不断深化,不断创新。

四、创新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是培训赖以生存的决定因素,是培训的灵魂。企业培训将主要围绕和针对三类人员的培训,且根据对象不同决定培训内容。一是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要求岗位培训要突出科学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本着急用先学,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广泛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资本运营、电子商务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培训,同时大力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WTO基本规范和基本规则的培训。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终身学习的具体体现。继续教育要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紧密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把提高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进步的贡献作为目标,从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消化和吸收国内先进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等方面开发教育培训课题。三是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在普遍开展系统操作和一专多能、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师傅带徒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技术工人提高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围绕三类人员的素质提高,满足企业持续发展需要,在教学管理上应该不断予以创新。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教学改革要围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二是教学内容要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推广相结合,与企业经营战略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相结合,既要立足企业当前实际,也要适度超前,面向企业未来需要。三是教学方法要改变过去重课堂教学和教师传授的传统模式,注重师生智能互补,学员潜能的发挥和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充分运用知识传授、案例分析、模拟操作、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8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74-04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第3阶段为第5―6学期,教学场所主要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临岗前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岗位适应性认知和训练,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战性训练,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进程表等对学生进行项目集训,侧重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培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接纳专业学生实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为实习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完成实习期考核与评价。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平衡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利益关切,形成学校、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良性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训练体系,协同施教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积累职场经验,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2.

[2]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55-259.

[3]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9

企业的管理工作与知识培训工作要借助知识管理系统去进行开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知识竞争能力。为了更好进行企业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管理下新型培训模式的功能创新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的整合模式,并提出要采取将非正式学习融入到企业培训体系中和利用新技术进行传统培训方式的升级等策略,希望对企业知识管理与改革工作有所启发。

一、借助知识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

进行企业管理,必须要结合实际的企业发展来进行。只有从实际出发,对企业员工进行积极培训,才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技能和劳动熟练度,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面对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的趋势,多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及使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业务管理范围和深度,促进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必须要注重对企业的综合管理与培训,结合实际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增加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要注重对知识的管理。一方面要针对企业员工的隐形知识进行管理与培养,树立员工的知识共享与转换意识,从而有助于增加整个企业的智能性,另外一方面要针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去进行高科技媒介的应用,从高科技技术本身入手,来应对整个企业的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高新技术能够有效增加企业的培训效能,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知识学习与创新意识,从而为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的整合模式

针对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创新,必须要创建学习与知识激励机制,要注重对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更新,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水平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所以必须要注重企业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整个企业的知识学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企业发展中,企业要选择更加优秀的人员对企业发展进行规划,要从高度上把握人员选择,从而更好的增加整个企业的管理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进行业务管理工作,都是围绕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进行,所以必须要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中走出来,从实际工作上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与发展进行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定的“全息网络制”组织结构,从而有助于加强企业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决策部门的及时沟通,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个企业的管理是借助高新技术为基础进行,必须要树立知识主导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尤其要注重对整个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积极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经营的质量和模式创新。

三、知识管理下的企业新型培训模式的应用

1.注重应用非正式学习模式进行企业知识管理,要注重对多种知识的管理和培训,海量知识的增长,必须要注重对知识的培训,所以必须要注重对非正式学习方式的引导和推广,整个非正式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增加企业员工的学习效率,促进员工进行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整个员工的知识学习效率增加,也有助于增加整个企业的培训效能。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知识管理,下图基于知识流和知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罗列:2.借助新兴媒体来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新技术不断发展,对于整个企业的知识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借助高新技术,可以有效增加企业的知识来源范围和实际的员工知识学习能力。可以将单调的学习方式变的有层次性。借助高新技术,多样的搜索技术都被应用到企业知识培训中,尤其是在进行企业外部知识培训中,能够有效增加企业培训效能。当然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利于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因此,E-learning、移动学习等利用新兴高科技媒体进行培训的方式,从内容和形式上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培训模式创新的需求。3.注重应用互联网+模式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企业大学的建设和知识管理中心同等重要。在新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建设企业大学,并将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决策层、业务执行层保持紧密联系,才能够使企业战略贯彻到整个企业培训过程之中。以前整个企业的知识培训强调提升个体或团队能力,而忽略组织;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模式,更加注重提升组织能力。因此,建立新型企业大学,通过系统化思考,借助互联网+平台,才能有效配置资源,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智能培训模式的创新。

四、结语

总体来说,企业的管理工作与知识培训工作要借助知识管理系统去进行开展,这样可以有效增加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知识竞争能力。在实际的知识管理与培训中,要注重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多重管理。首先要把握知识管理下新型培训模式的功能创新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的整合模式,同时要积极采取将非正式学习融入到企业培训体系中和利用新技术进行传统培训方式的升级等策略,这样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创新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智能。

参考文献

[1]徐卫星,徐征宇.建立知识创新及技术传承机制,扩展企业培训管理的功能──开展大型发电机组故障诊断培训案例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237-238.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10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11

近两年,我们联合工会通过素质工程建设,特别是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及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素质提升需求。越来越多的女职工开始注重自身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品的更新,使职业的更替速度加快,职工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巨大压力。问卷调查中“您在企业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其中要求“参加技能培训”的占71%,可见,职工对参加培训的需求强烈,并十分关注教育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梯度。在调研中,我们听到在职工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

3.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高低不齐,部分职工业务擅长单一,且不愿涉及其他领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二是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对职工的思想和认识影响越来越大。调研数据显示,参加旅游、开展文体活动、找同事、朋友聊天这三种方式依次排在职工闲暇时间的前三位,职工了解信息渠道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绝大部分的职工拥有微博微信,开放的网络在为职工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对工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妇联在面对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和网络舆情方面的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妇联关注女职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亟需面对的问题。三是有的企业对提升职工素质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经费保障,人力和场地支持方面显得不足,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得少,有的很单调。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镇建有2个女劳模工作室和22个以女科技人员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我们以加快企业、产业工人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机械制造向智慧创造转变为导向,以劳模创新工作室、百家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室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强化创新理念、提升创新服务,形成了“精英创新领先,群众创新并重,创新成效凸显”的良好局面,加快了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职工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2011年率先在__集团、__等知名大企业集团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2013年又在全镇开展了“百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推行名师带徒制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助推了全镇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培育创新理念,推进创新建设。我们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组织基层组织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广泛开展创新大轮训,帮助每一位员工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激发创新意识,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同时邀请专家举办了职工创新专题培训。

二是开展创新培训,提升职工能力。__集团工会实施职业飞翔计划,着力构筑雏鹰、精鹰、雄鹰人才梯队。“雏鹰计划”,旨在通过引进、招募名校大学生,并对专业能力强、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每年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50人,经过入职培训、拓展训练后分配至各个岗位,并实施“导师带徒”制度,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使大学生迅速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同时,入职一年以后,将甄选出德才兼备者纳入“__集团战略人才库”进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12

一、 湖州市XX区女职工基本概况:

全区非公企业女职工委员会XX个,其中联合工会女职工委员会XX个,覆盖企业1XX家;设立女职工委员数XX人。目前XX区拥有劳动部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级工有XX人,其中女职工是XX人,中级工有XX人,其中女职工有XX人,高级工有XX人,其中女职工有XX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共有XX人,其中女职工有XX人。

二、湖州市XX区企业女职工技能培养成效显著

女职工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女职工的教育、培养和使用。近年来,XX区总工会和各单位高度重视女职工技能提升工作,以“女职工读书园地”、“职工书屋”为依托,大力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程的规模逐年扩大,内涵不断拓展,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职工参与到不同形式的素质提升活动中来。

1.建功立业 搭建女职工成才平台

近年来,区总工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把“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和“女职工建功立业”活动融入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劳动竞赛、技术比武、技能大赛、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拜师学艺等活动,引导女职工学习基础理论,提高岗位技能素质,为女职工搭建岗位成才的平台。

2.岗位培训 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

岗位培训是提升女职工技能素质的有效途径。在XX区总工会的重视和指导下,大部分企业都将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与“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在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不断丰富活动内涵。以学历教育、企业岗位培训、女职工周末(业余)学校、女职工素质教育流动课堂等为载体,帮助广大女职工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培训形式也不断创新,有些单位除了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以外,还开展了老兵带新兵的“名师带徒”活动,鼓励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传“绝艺”、献“绝招”。

3.创先争优 激发女职工学习热情

以“女职工读书园地”、“职工书屋”为依托,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女职工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竞赛示范岗等系列活动,陶冶女职工的情操,激发了广大女职工学知识、学技术、钻业务、练本领的热情,增强了女职工对自己、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女职工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好地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为进一步激励广大女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热情,区总工会每年表彰一批女职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XX区女职工技能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措施得力,近年来女职工在企业中的“半边天”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主要体现在:

1、XX区没有专门的女职工技能培养基地。政府对女职工技能培养工作的扶持力度也不大,导致培训投入不足,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2、缺乏职业培训的统一规划与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及统筹规划,女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培训体系,降低了培训的效能。一方面,培训的内容过于陈旧,新技术和高级技术还跟不上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影响了技能培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培训的时间、地点安排上不尽合理,使得多数女职工无精力参加技能培训。

3、企业领导对女职工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到位,不够全面。一些企业领导对工人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工人职业技术培训看成是政府行为,缺乏对职工培训的长远规划,不愿在职工培训上投入人力、物力,搞好当前和后备人才开发。对技术岗位职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够重视,不肯投入教育经费,对此类培训的功效估计偏低,一味追求经营效益,认为此类培训是消耗性投入。一些领导认为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对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对增强企业后劲,是件好事,也愿意做些努力。但是企业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人事管理机制,企业领导顾虑重重,担心职工跳槽,不愿花钱培训为别人做“嫁衣”。企业人才无序的流动,直接波及着工人的培训工作。

4、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工资级别与技术级别不挂钩,女职工学习技术的热情不高。开展培训缺乏利益引导和动力机制,职工重视拿学历,认为考技术等级没用。

5.女职工提升技能素质的主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从总体上看,女职工具有较强的求职欲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各岗位的巾帼领军人物立足本岗,攻坚克难,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仍有部分女职工受传统观念影响,安于现状,甘当配角,缺乏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内动力。

四、今后女职工技能培养工作努力的方向

从目前XX区女职工技能素质状况看,限制女职工技能素质大幅提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女职工自身的内在因素,也有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工会、企业多方努力。针对以上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司女职工技能素质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在女职工技能培养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可基本归纳为宏观规划、政策引导、搭建平台、价值导向,通过政府主导,让职业教育和培训获得切实发展,让广大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想办事、有机会、能办事、有平台。

1.做好宏观规划。将技能人才发展纳入整体人才发展规划,同时把高技能人才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发展战略中,并统筹的重点解决。

2.进行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女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补贴。要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机构的评估定级制度,这些都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3.加大资金扶持。开展职工技能培养工作,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是前提,资金投入是保障。为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对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进行补贴。

(二)工会层面

1.加强职工技能培训,为经济建设提供高效服务。结合XX现有职工技能素质与高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不相适应的实际,把技能员工建设工作列入XX区人才工作规划,建立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明晰责任、各司其责的宏观管理体制,制定明确规划和思路,使整项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十二五”技能员工建设目标:建设一支适应XX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需要,爱岗敬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员工队伍,以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为导向,全面提升技能员工队伍素质,形成技能人才队伍合理的梯次结构。概括起来就是以“抓两头、促中间”一是抓好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之成为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带头人,以此带动和提高技能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二是抓好后备技能人员的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促中间”就是成才通道,促进优秀青年技能人员岗位成才,尽快成为XX经济建设中的骨干力量。

2.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职工素质提升创造条件。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层面的职工群体的特点,加强教育培训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类职工学校、职工之家等阵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寓学习于工作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为职工学习技术创造条件。通过建立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推动建立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技术交流、技能竞赛和技术等级晋级相结合的职工素质提升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3.坚持开展职工技能比武,实现企业和职工“双赢”。坚持开展技能大比武,激发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信心,掀起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展“合理化建议”,使XX区企业受益匪浅。职工通过技术比武提升技能,增强本领,实现价值;企业有了高技能职工,绩效有了大面积改善。”

4.建立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企业转型升级添活力。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是以高技能人才为骨干,硬件设施完善,工作制度健全,项目实施正常、创新成果显著的创新工作平台和团队。坚持以“提高职工素质,创新服务企业”为根本,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职工知识、技能水平,鼓励引导广大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科技创新中的聪明才智和主力军作用,切实提升了广大职工的工作能力。

5.组织能工巧匠志愿者开展“送技术进企业”活动。在举办技能大比武的基础上,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拓展、延伸其功能,把通过技术大比武涌现出来的高级技师、技师及工程技术人员等组织起来,成立“能工巧匠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送技术进企业活动。深入一线送技术,使一批专业技能得到推广,更多职工岗位技能素质得到提升,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技术支撑。

6.发挥职工技协组织作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积极筹备成立XX区职工技协;建立工作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实施创新工程,增强技协活动。

(三)企业层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