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规划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3-05-30 08:36:36

景区的规划设计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旅游景区的规划以及设计尚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论,在设计的前期便带着严重的盲从性,最终造成了旅游景区设计过程当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在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严重缺乏人文关怀。本文所论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物质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以及找到到心灵上的归属而进行论述的。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有关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都较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学的理论性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变得盲目化,不规范,造成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吸引力减弱、景观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就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营销服务体系上;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更为重视的则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现在旅游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纷纷出门去旅游。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关键。因此从人性需要方面的考虑,人性化设计是未来的主流。旅游发展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树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种手段。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都普遍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2.1形式化

多数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当中,人们往往过度重视景观设计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观的形式意义,但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观的好坏不能只是用来看的,更是应当用来切实“感受”的,如数字景区中,电子自助导游终端讲解内容总是固定顺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馈,人机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绝大多数电子导游尚无法提供定位、自动点名、掉队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线路设计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当今,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应当强调人在旅游场所中的体验,旅游景观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便会完全失去设计的意义。

2.2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难科学合理地指导旅游景区的规划实践。除此之外,在当前旅游景区的建设当中,我国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存在着诸多指导旅游开发的规划性文本,这些规划文本之间的互相衔接以及协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许多旅游景区景观的建设以及设计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区特色景观进行表面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与当地实际状况的有机结合,对文化底蕴以及地方历史的挖掘不足,严重的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旅游景区景观缺乏设计依据和文化理念,进而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国多数旅游景区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观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此外,还有一些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通常转嫁其它景区的地方特色,没有切实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很多旅游景区的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这就使得游客经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作为精神消费活动之一的旅游,应当配备完善的配套服务以及洁净的景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之外,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对景区环境综合评估不足、设计雷同、破坏自然资源等等。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应当综合性的考虑设计规划、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区景观的审美应当在各种要素与矛盾的相互协调之中获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种矛盾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给广大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

旅游景区中的主要交通组织方式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行:(1)人车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机动车在同一个道路中通行,如何处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关系,应当综合性的考虑场地环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区规模、人车混行等各个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形式,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和通畅而不穿行的原则。应当根据旅游景区内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状、景区规模、游客的行为轨迹以及景区的地形来进行合理的布局,此外,还应当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区内部场地的通畅和完整,游览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应当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达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终目的;(2)人车分行能够保证旅游景区游憩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区内部机动车通行所引发的空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问题对日常旅游活动质量的负面性影响。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进行景区交通布局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第一,旅游景区交通的布局方面应当设置车行道以及人行道两个相对独立的路网系统;第二,应当充分的明确车行道路的分级,尽量采用围绕景区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车行路的尽端或者周围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第四,应当尽量将步行道设置在旅游景区的内部,以充分地把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和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3.2重视自然景观和道路的协调

通常旅游景区都拥有着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景区的交通布局应当和景区美丽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协调,不仅要充分的满足游客和车辆通行的要求,还应当达到再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古迹、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旅游景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结合景区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边坡设计、边坡绿化、适势造景等设计手段来使人造景观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观,还自然以美景,还游客以美感。

3.3加强景区游憩场地的“人性化”

在对旅游景区的游憩场地进行人性化方面的设计时,应当把握的原则有:

(1)游憩场地应当选择能够便捷到达、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场地的选择应当避免风口位置,确保场地良好的遮风条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场地的设计应当全面地考虑季节变化和植物配置等细节性方面;(4)步行道旁边应当设有休息区、坡道和扶手;(5)应当明确场地设施的实用性。

3.4旅游景区卫生设施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卫生设施,旅游景区中应当设置的卫生设施应当包括垃圾桶、公共厕所、洗手设施、饮水器具等。饮水机应当设置在游客比较集中的休憩场所,在人流交叉的节点,应当设置比较开阔的饮水平台,此外应合理的设计饮水的宽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对于公共厕所的设计,应当坚持美观、方便、经济、卫生和适用等原则,注意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还应当考虑公厕使用当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洁等问题;为方便游客洗手来设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台,还应当保持排水管的洁净和畅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满足当今人们物质消费的迫切需求,还应当充分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从根本上展现出旅游景区的景观特色,加强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力求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2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住宅区园林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1人性化的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本效益,在外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户外行为活动规律,才能使规划设计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居住区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核心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2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对小区及四周进行分析,做出最适合这个小区的景观、植物本土化、依山就势、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等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规划设计低碳的经济景观,营造和谐的自然景观环境。

1.3经济性原则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及生态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因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并不意味着材料越高越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样能做出非常好的环境景观。所以,景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建设环境景观的费用,还要考虑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

1.4低碳生态设计

生态、低碳设计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上,已降低气体排放为主,健康、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聚居居住环境。 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用实质性的物体来体现生态 低碳的设计理念,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5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为了创造出具有生态低碳环境景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软硬景观应充分注重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根据市政布局与地方特色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设计。

1.6 注重创新设计

现代园林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其它规划设计样,要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才能各具特色。创新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等因素,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创造出现代住宅小区低碳型景观环境。

2、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

2.1加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完善其功能性

当前居住区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与规划显得更加地重要,同时还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单独进行立项,以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住区景观环境。在居住区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确保景观规划与规划设计的早期介入,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并确保各类景观元素的科学分布以及园林景观绿化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相处,实现其绿化功能。较之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当前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注重居住区的功能性。在当前居住区规划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与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首先,应当增加接触地面的可能性,即创造一些适宜各人群活动的场地以及各样式的屋顶花园;其次,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融入水的内涵,这是东方的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一些亲水、听水、观水以及戏水的生动场景;最后,将硬性景观与软性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将车库、坡地、台地以及宅前屋后的各种构造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其充满活力。

2.2以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营造和谐家园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绿色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即在对工业化建设中的各种生态破坏问题反思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护来创造美好家园。绿色生态规划设计,意味着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原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和各种垃圾的随意丢弃。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价一个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不仅要看其是否美观、雅致,更重要是要看其是否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因地制宜性,营造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群。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体现科学性、文化性以及艺术和外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建造更多、更稳定的现代生态群落,从而可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充分感受到绿色的关爱,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2.3坚持以人为和本与共事性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当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正在实现了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宜人与亲人,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等有机结合。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客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仅要继承先辈的规划设计精华,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不同年代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符号和印记,若规划设计过程中总是跳不出崇古的藩篱,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基于此,以商品房为例,不仅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还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人工景观创造,让全部住户都能均享优美环境;同时,规划设计时还要强化围合功能,尤其要注重形态各异、要素丰富以及安静院落的构建,给人以归属感和温馨、朴素的居家环境。

2.4住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艺术与文化性

目前来看,崇尚历史与文化是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再单纯地将居住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割裂,而是在当前的文化与时代景下对居住区进行生态化的规划,注重体现历史文化,使居住区成为文化的承载点。营造居住区园林文化氛围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与景观特征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应当重视居住区环境文化的延续性、丰富性以及多元化,从而提高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的文化品位。比如,杭州与苏州的著名居住区规划设计作品,即前者的白荡海人家与江南山水,以及后者的锦华苑与佳安别院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欧陆风格规划设计模式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欧陆风情”,比如大面积观赏性的草坪规划设计、模纹花坛规划设计以及罗马柱廊和欧式线脚、雕像、喷泉等。随后,居住区的园林环境景观审计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无论哪一种规划设计模式,都应当体现出文化性与艺术性。

2.5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本土性与材料选择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过于突兀、不和谐,就必须充分体现出该地方的自然特色,即本土性。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把握住我国的地理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环,比如海滨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南国风情海口的椰风海韵以及山城重庆的错落有致和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同的居住区园林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当结合本土特色,规划设计富有创意的园林景观空间。同时,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材料的选用,实践中应多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施工材料,这也是本土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材料应用趋势是:非标制成品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荧光漆和PVC等特殊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结束语

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3

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地处扬州以东14 km的江都市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由4座大型电力排灌站和13座大中型水闸组成,工程浩大,历史悠久,既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起点,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2001年被命名为“部级水利风景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具备走向旅游市场的基本条件。为更好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应该对风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1景区规划目标

以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旅游发展为支撑,以建设aaa级国家旅游区为规划目标;以自然景观、舒适服务和丰富的感知体验为设计原则;保护和改造景观特色,提高景观的品质和品味,以满足公众对游憩神秘感、新鲜感、亲切感和归属感的期待;梳理水系、激活水系、改善水质、营造水景,利用水、堤、树、桥、房等景观要素,形成以生态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滨水景观。

2景区现状

风景区建设在几个人工岛上,自成体系,环境质量较好,水体、空气、土壤基本没有污染。景区总占地面积160 hm2,绿地面积128.96 hm2,绿地率达80.6%,绿化率达86.6%,四面环水。景区内有丰富的植被以及河、山、林等自然景观,还有曲折多变的滨水岸线,站、闸等工程景观,同时拥有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WwW.133229.COM较好的水源条件、优良的绿化基础,使景区建设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为人工景区,南水北调纪念牌以其壮观的雄姿屹立在江都一站北侧,让人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二站北侧的江石溪纪念碑亭,是景区内的人文景观。三站极具特色的“三面红旗”建筑映射出历史的印痕。“万树丛中一点红”的明珠阁背山临水,一览江都城市全貌。园中园内环境优美,曲径通幽,巧夺天工。这些景观建筑都如珍珠般嵌立于碧水蓝天之间,颇具魅力。在现阶段,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水利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一是风景区整体亲水性欠佳,缺少亲水性景点,没有很好地发挥临水的特色与优点;二是风景区的植被缺乏一定的秩序与层次,略显杂乱;三是各岛之间的景观功能分工不是很明确;四是建筑物整体风格有待协调。

3景区规划原则

3.1自然保护,生态保护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景区内的自然、人文资源必须保护在先,利用在后,防止水质、大气等方面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注重综合效益,以改善景区总体环境质量为根本,同时弘扬水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水体质量不仅是整个景区的生命,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除去特定的亲水区,人工设施都尽量离开水岸线,以减少旅游活动对水体造成污染和干扰。

3.2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注重特色

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相结合,提供良好的服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展以游览观光和科普教育为主的旅游观光活动,寓教于乐,增加旅游情趣,使公众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中来[1-2]。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环境建设、参观教育与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依托周围城市,把环境建设与促进城市风貌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调发展[3]。明确景区特色,结合南水北调源头工程的意义和江石溪碑亭等人文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综合整治。在发掘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内涵的同时,赋予时代气息。

4景区规划设计

4.1景区功能分区

根据景观建设需要,将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划分为水利风采区、南水北调区、健身雕塑区、近水楼台区、古典园林区、山林野趣区、休闲垂钓区、叠泉探幽区8个功能区,分别建设以爱国教育、科普教育、娱乐、运动、休闲为主题的项目。

4.2景区道路规划

道路不仅是交通的媒介,更是引导游憩活动开展和联系景区景点的纽带,更能使公众在路途中也能时刻感受到景区魅力的存在,所以进行旅途景观的塑造也很重要。道路类型主要包括主干道、支干道和游道。主干道为车行道采用沥青材料,支干道和游道选用自然材料进行铺设,在临水和架空于水面的区域采用木质栈道式,在不妨碍植物自由生长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划游人路线,良好的弹性设计使公众获得愉悦的亲水体验。

4.3景区空间的规划

尽管空间只有2种类型:旷空间和奥空间,即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但是空间的形式、质地和组合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空间,公众也就具有了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受。利用疏林、密林、草地、水域、栈台等形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质感,时而疏、时而密、时而狭小、时而宽阔,给人以丰富的空间变换体验。

4.4景区设施规划

完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为景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设接待中心、迎宾馆、园中园、园中园西园、芒稻茶社、园林式公厕等服务设施,提供便利优质服务。建设景观廊、景观亭等景观设施,使游人即使是在阴雨绵绵或烈日炎炎的情况下也能安然享受别致的美景。建设路灯、园椅、踏步、挡土墙、驳岸、果壳箱、指路牌、汀步、小桥等风景设施,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4]。

4.5景区游憩规划

江都水利枢纽以工程景观为主,集中体现祖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江石溪纪念碑亭则是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教育园地,游人可以从中感受到水利工程的浩大和历史人物的革命精神,接受科普教育和爱国教育。在游览中可以亲近花草和飞鸟虫鱼,充分接触水体。

4.6景区艺术规划

统一的基调是景区规划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整个景区的建筑风格要协调一致,运用乡土元素以增加景区的艺术品质和游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认同。零星的小品均应统一设计,做到制作规范、功能合理、式样美观,并与环境协调。

4.7景区植被规划

在保护景区内现有植被的生态平衡和保护原有的古树名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植物种类,根据生态结构布置景观层次。加强水岸植物的种植和造景,以净化水质和增加景区自然古朴的特色。设计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力求体现意境上的诗情画意、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5]。

5参考文献

[1] 谢维东.东山岛风动石景区绿化景观现状及规划对策探析[j].福建热作科技,2008,33(2):42-45.

[2] 李晓文,肖笃宁,胡远满.辽东湾滨海湿地景观规划预案分析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2,22(2):224-232.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4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发展,风景区游客中心主要是为来自各个地区的游客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它的建立促进了旅游业的稳定化、专业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一到假期,每一处风景名胜人满为患的情景比比皆是,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区游客中心的建立对景区的有序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游客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游客中心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游客中心的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①引导功能。游客中心设立于风景区的中心或者出入口处,发挥着窗口的功能。游客在这里驻足,能够全面了解整个风景区的布局、路线及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等;②服务功能。游客中心能够为游客提供购物、餐饮、休息及住宿等各项服务,从而保证游客顺利地完成旅游计划;③游憩功能。为了给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风景区通常设立于风景区的附近,所以其自身也融入于美丽的风光中,这样游客在其中逗留时,既能够欣赏风景,还可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④解说功能。在游客中心设置各种设施,以此为景区解说提供服务,使来此旅游的人们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游客的兴趣,是游客关注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事物。

2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模式尚待完善

当前,有的旅游规划仅是对部分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必要的市场评估及场地设计,比如酒店的选址等;而有的旅游区规划按照城市规划模式依样画葫芦搬的去设计景区游客中心。这样导致很多旅游区都有着朝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此种现象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风景区的规划与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在规划设计时注重于硬件建设规划,往往忽视了风景旅游区的定未、目标市场确定、形象策划等方面的内容,导致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像极了一些城镇化度假区,人工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化。

2.2游客中心设施规划脱离旅游实际需求

地区级风景区游客中心进行规划时,应注意地方立法的限制条件,比如停车设施、建筑高度、风格及密度等。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应具有协调性,景区的地价不同,游客中心的建设的规格也应随之不同。其建筑尺度、建筑材料均应和景区风格、自然环境相一致。除此之外,到了旅游旺季怎样提高宾馆的床位利用率是规划设计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所以,在做好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应提倡发展一些临时性的住处,以解决旺季游客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利用附近家庭旅馆、野营地、蒙古包等。一般情况下,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开发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规划建设如若不合理,势必会浪费很多资金,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对视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当景区基础设施较薄弱时,势必会和旅游态势产生冲突。比如,在旅游旺季,景区道路极易发生交通堵塞,停车位严重不足,住宿条件和游客需求不符等问题。

3游客中心规划建筑分析

3.1选址

风景区游客中心的选址首先应考虑到风景区的人容量,因此景区的容量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景区的游客数量以何种形式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景区的入口及出口处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因此游客中心可以设立于此,从而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交通换乘工具、急救设施、充电设施等;其次,选址工作还应考虑到当地景区的交通及设施配备情况,交通的便利是输送游客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设施的完善也能提高游客中心的工作效率;最后,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保证游客中心远离地震频发区,由此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布局

游客中心要与景区的规划布局相一致。游客中心建设的布局会对景区总体规划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景区规模大小及资源分布情况,游客中心可以单独设置,也可分级布置。如四川省九寨沟景区除在主入口设置游客中心外,还设置了次级游客中心——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这样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此外,受景区游客容量布局影响。游客中心按容量布局可以使游客量相对分散或集中,使游客合理地分布在景区内,实现游客中心控制和引导的功能。游客相对集中的地点一般在景区主入口处和内部交通换乘处及重要节点处,所以游客中心一般会设于旅游景区前端或重要节点。这也便于游客购票、咨询和换乘车辆等活动,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3建筑规模

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结合景区的实际大小去做具体规划。如果游客中心建筑规模过大,对于玩了一整天劳累的游人来说极其不便,若有什么紧急事情时,也会在里面忙得团团转,不知所向;如果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过小,基础类设施的配备就会相对不足,由此不能保证全部游客的需求得到满足,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甚至会破坏游客的好心情,这样势必会对景区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与景区规模保持一致性,然后结合景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各个级别的游客中心。在对游客中心进行具体规划时,其具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也应包含在内,基础设施的设置应避免走拥挤或空旷这两个极端,应按照景区的客流量进行设计。此外,游客中心的创建规模应充分考虑到游客集散广场的大小面积,以此在旅游旺季时便于游人的输入及输出,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或不安全事件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的安全。

3.4功能性设施

游客中心的设立首先要保证不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严禁在与地理位置完全相悖的环境中进行强制性建设;其次,游客的功能性设施数量应该适宜,只要可以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即可,如果功能性设施建造过多,不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有可能是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功能性设施通常由四大类,即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其中的服务设施功能最为重要,其包含了接待、提供信息、医疗、餐饮、住宿等。科学化、合理化的功能性设施可以为游客提供极大的方便,在游客置于美妙的风景时更平添一丝温馨与舒适。

3.5建筑外观

游客中心的外观设计时,在色彩设计上应保持鲜艳醒目的特点,并且此种醒目特点应与当地环境特色保持协调统一性。游客中心的建筑色彩及其风格均应实现与当地环境的有机融合,同时带有强烈的显著性,这样不仅会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使游客能在很远的地方一目了然。此外,每一个风景区均有着自身的特色,游客中心的建筑外观应着力体现景区的特色,这样在游客中心第一次映入眼帘时,游客即可了解景区的建筑特色,由此使景区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给游客带来过目不忘的感觉与印象。

3.6安全设施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景区应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作为风景区客流量最为集中的地方,游客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安全的设施。比如,规定一个特定的距离,在柱子上面安置一个灭火器,有效防止火带来的危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安全,设置多个人口疏散点,防治踩踏事件的发生。

4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在全民经济长占据的地位很重要,同时也推动了城市、乡镇的良性发展,为各个区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障碍的交流平台。随着国家鼓励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游客中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生事物,不仅为游客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游客和景区进行沟通的桥梁。因此,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其最基本的需求,努力建设好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游客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使其成为风景区游览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赵伟.山岳型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啸然.风景旅游区游客中心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黄睿.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5

一、前言

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人性化规划,就无法保证景观规划的效果,影响居住小区的居住舒适性,所以,分析居住小区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很有必要。

二、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作为行为主体与服务对象,把握景观环境对于人心理、生理、性情及群体感受所产生的效果差异,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学乃是处理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涉及地形与地貌的改造、恢复、保护和管理的学科或者称之为艺术。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乃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景观设计对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改善尤为重要。然而,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经济利益似乎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向标,追求经济价值是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景观设计本身而言,浮华与抄袭之风盛行,甚至偏离其最为基本的存在价值。居住区人性化景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居民生活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居住小区景观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1.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地域环境,营造地域特色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是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公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2.小区园林绿化景观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1)“人车分流”以满足小区交通环境设计的要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是在日趋超前,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小区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昧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我们从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几乎都采用“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式,人们可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居民一个安全宁静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共享空间。

(2)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应把小区住宅作为一种家庭生存生活载体来整体设计考虑,营造极具当地地域特色的现代住宅小区。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①首先要提升环境设计的理念

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考虑居室环境的优化,而且还有考虑户型,小区绿色生态环境和小区入口及周围城市大环境的对接、过渡和协调,否则这个人居环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环境,就是与城市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异类”。一个世纪前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就曾提出“有机建筑”理论,他非常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认为建筑必须体现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别墅”正是介于对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

②要认真搞好规划设计

对室内外大、中、小地区环境应统一考虑,一开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创新手法。大的人居环境规划应与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交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进行对接,使居住环境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人户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居者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容为一体,又处处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总之,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为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日常生活项目的停留时间为节点,划分各功能空间。

四、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在地进行小区景观规划时,首先要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使小区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1、入口景观区。

入口广场是小区的门面,力求突出、醒目。构成居住小区入口景观的元素成分主要有植物、灯光、雕塑、铺装等,这些要求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起构成具有特色的入口景观。因此在雕塑、小品等搭配上要与小区整体风格相一致,在植物选择也要根据小区的整体景观特色,使其不仅成为代表小区形象的标识,而且成为具有独立景观意义的艺术作品。

2、综合活动区

小区的中心主广场显然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其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突出小区主题、绿色生态的前提下,从实用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活动空间。小区广场的形式是人们视觉上的第一感受,人们可以采用灵活的

构图方式,通过弱化广场边缘的形式以避其生硬,从而与周围的小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绿化设计中尽量选择具有较大树冠的大乔木,以增添广场的绿荫,不仅能降低室外温度,而且让人心情舒适。并通过设计合理的休息坐椅等公共设施,以拉近广场与人们的距离,使其成为是邻里之间展开交流的平台。

3、宅间绿化区

宅间绿地是小区中设置最多的休闲绿地,因为他遍布于整个小区,对大多数居民而言,它是既有景观又有交往设施(花架、桌椅等),又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并且精致的设计能对小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小区的吸引力。在设计上应以安静、舒适为主,营造各具特色的休闲空间,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景观营造上给人创造一种优雅而闲适的环境,体现小区内外的环境差异,使人们在小区内就可以享受绿树环抱的大自然的感觉。植物品种的应用上,结合四季植物特点,通过合理搭配,使人们在视觉上淡化高楼的影响,并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形成安静,详和的生态环境。

4、健身活动区

在小区内活动时间最长的就是老人和儿童,设计合理的运动场地及游乐设施能够极大的满足他们日常生活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其分为老人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在老人活动区内可以设计一些些卵石小路,在创造景观的同时发挥脚部按摩做用,多设计一些林荫广场,多增加一些健身设施,为喜欢锻炼的老人提供有利条件。多设计一些石桌石椅等休息设施方便老人使用。儿童活动区要多设置一些色彩丰富、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增添孩子的游戏兴趣。并且要尽量形成封闭的空间,减少出入口数量,方便家长看管。在植物上要选择无毒无刺,花色鲜艳的乔木及灌木,符合孩子们天真浪漫的性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中,一定要重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从中有效的开展设计,明确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只有这样,居住小区景观规划才能够有效开展。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迈向小康生活的城镇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令人心仪的环境中已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人们购房的心态已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进行转化。人们对文化的不断追求,对健康的不断重视,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在功能上面临新的挑战。只有注重生态的景观设计,才能迎合当今城市住宅区的消费市场。所以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对园林进行有效的管理,增强绿化面积,是目前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一)坚持绿色生态的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这样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这种理念应用于实际之中,在保证住宅小区的舒适性。经济性以及生态型的基础上,对小区加强相应的绿色建设,可以促进住宅小区建筑生态化发展。此外,还可以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对小区景观的建设曲线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绿地建设与小区建筑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细节上的建设,对建筑细节进行优化改造。绿色生态化的住宅小区建设,不仅符合生态平衡发展理念,还可以节约。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一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及其特点,综和的考虑小区居住的主要群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建设,保证人们的生活需求,使建筑与环境。自然等和谐相处。此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小区主要居住群体,建设合理的公共设施,还要保证公共设施的数量与质量,提高公共设施的整体质量标准,以促进小区居民对公共设施的合理使用。

(三)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建筑规划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在进行规划设计前,对小区建设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充分了解小区的地形地貌,考虑到居住群体的情况等等。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设计的经济性,以确保规划设计方案能被建筑公司所接受。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进行一定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户型的配备以及其他方面的设计,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生活需要。

二、住宅小区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

(一)开发时盲目建设,不因地制宜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过于多而全,而没有因地制宜的设适合本小区的特色风格的景观。在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开发商想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园林景观,但是过于追求形式,贪大求全,各种风格的建筑进行拼凑,欧化的建筑,中国的水榭亭台,突兀的假山,孤立的瀑布,这些不合时宜的建筑,尽管单体上很美,但是生硬的组合在一起,缺乏文化内涵,难以体现整体和谐之美。在一些中小型的小区内部,不考虑小区的实际自然环境,不管多大的项目,都修缮山水景观,盲目的设计山水景观,使得本来就较小的空间被填满,假山突兀,中西结合,水景牵强,不利于交通,阻挡视线,完全失去自然美感和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这样的设计有悖于小区造景的理念。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

在具体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因为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小区周边的环境,和所在城市的文化意境,导致小区的园林景观和周边环境不能很好的融洽,具体细节的园林景观设计没有统一的统筹安排,造成园林景观的布局不合理,即浪费了有限的小区资源,也打不到美化环境。服务于民的设计理念。普遍存在造园手法比较单调,使得景致单调枯燥。在园林景致的布局中,忽视当地的气候地理特性,造成植物的配置上忽视季节的变化,造成夏天绿树成荫,冬季满眼苍茫的感觉。

(三)存在着“克隆”和“模仿”的痕迹

走进一些新开发的地产项目,总会感觉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之一便是小区园林景观缺乏个性,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克隆”和“模仿”的痕迹。在当代商业住宅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出于崇洋、急功近利或迫于房地产商的压力等多方面原因,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缺少新意,具有雷同之感。同一城市不同的楼盘出现类似的景观设计,已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在不同的城市惊现基本雷同的楼盘。景观设计师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灵魂、个性,结合当地独有文化,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三、现代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

(一)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

植物种植设计要从整体着眼,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所体现的效果,充分发挥每种园林植物的特点。在居住小区中进行配置时,也应该注重其层次的搭配。用乔灌、地被等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再进行空间的分割与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植物造景也要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植物种类及其生态条件不同,使丰富的植物色彩随着季节的变换交替出现。

(二)合理的搭配和种植密度的分布

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园林也有一个视觉焦点,即园林的主景。选择的标准是要能与环境相协调,能被小区居民所认同。在树木配置上要兼顾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以及树木,花卉,草坪,地被的搭配,一般常用速生树与长生树和长寿树相配植的办法解决远近期过度的问题。

(三)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四)小区道路景观设计

小区的道路主要是供人们出行使用的,因此在绿化设计中一定要具有人性化的特征,能够让人及车辆方便出行。道路设计要有主次性,长宽要符合人们出行的标准,要尽可能多的设计环形分流道路,避免人和车辆在同一条道路上运行。在进行小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绿化的舒适度。因为小区里的人们会经常出来散步或是进行活动,如果道路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就会影响他们散步和活动的心情。通常情况下,小区的道路设计都是遵循“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的原则,要合理规划道路布局、绿化景观的空间建设,让绿化景观与小区道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体现整体的和谐美。

结束语

小区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注意的细节也非常的多。从总体上讲,在前期的小区规划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尽可能的利用城市里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尽可能做到小区绿化、园林景致的优化设计。使居住建筑主体与小区绿地系统、水景等景致能有效的和谐统一,达到艺术美、科学美和生态美的完美境界。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现代居住区的景观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生态景观的设计,近年来,人类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生态化景观的设置。从生态角度讲,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通过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结合生态材料与生态技术的应用,在住区中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

一、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的原则与实现

1. 主题鲜明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居住区景观的特色,这种特色也是居住区景观的内涵精神及外在特征。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居住区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和发掘,而不能依靠设计人员的主观臆断。其设计主题应与总体的景观布局和定位相匹配,这样既能保证景观的自然属性,又能满足当地居民的人文诉求。

2. 布局合理景观的布局主要包括路网设计、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多方面。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路网的设计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骨架,目前实际工作中,小区级、组团级路网往往由上位规划单位给出,景观设计单位可做调整的余地不大,但事实上,景观设计工作应尽可能提前介入,积极地参与到规划阶段的设计中。将居住区路网的布置结合景观因素,形成既满足日常交通功能,又能为区内提供良好景观品质的交通流线,进而使区内景观形成统一、系统的整体,而不是被交通路网分隔的个别单元。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应结合居住区的规模进行设计,形成适宜的主次空间体系,满足不同人员的活动需求,例如观赏、休闲、健身等不同绿地场所。同时应兼顾动静分区,较为吵闹的球类运动场所或儿童活动场地不宜距离住宅南侧过近。

3. 体现人文关怀作为小区景观除了必备的功能要符合大众的需要,还应考虑到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的景观设计也要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针对主要活动场地及其通道进行无障碍设计,满足儿童老年活动场地服务半径的布置。除此之外,应研究居住者的使用习惯,有针对性地布置景观空间,例如儿童活动场地应布置在日照充足,远离车行道的区域,周边需设置可供家长休憩的场所,如果能就近满足老少两代人的健身活动则更具有实用性。

4. 营造充满文化气息、富于情趣化的意境小区景观的作用就是在最大程度上让人们得到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放松和休闲。所以,意境的营造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小品雕塑来增添小区景观的艺术氛围,这种小品雕塑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其次是“灰空间”的利用。景观中的“灰空间”是指那些半封闭空间,例如廊架、景亭等。“灰空间”可以丰富景观层次,利用其外形使景观风格与建筑风格对话,形成全区风格的延续,更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庇护性场所。在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和设计运用灰空间,可以丰富景观。另外,景观意境的体现,还与景观内的水体、山石、植物以及小品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构建艺术造景时,要将这些景物与景物之间形成协调搭配,做到虚实结合,造成水景景观、山林景观,达到观赏效果。

5. 植物配置上注意层次性、协调性在居住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注重其层次的搭配,结合不同的空间形成不同的绿化效果,例如片林、花镜、草地等,或者利用乔、灌、草的不同层次,形成丰富的组团绿化。在进行这种层次的搭配时,应注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南北方略有不同),另外要注意植物种类的丰富多彩。要掌握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的搭配,丰富季相变化。在组合时还应考虑到林缘线、林际线的韵律节奏。现代居住区地下车库的设计已成常态,在车库顶板上进行绿化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考虑到车库顶板绿化覆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种类的选择,不宜选择深根植物和生长较快的种类,应结合具体覆土厚度和荷载条件选择相应的植物品种。

6. 继承造园的经典手法我国拥有悠久的造园历史文化,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很多宝贵经验,在今天仍具有非凡的实践价值。例如步移景异、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不同的景观构成手法,应用到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仍然能达到丰富的游览效果,提升景观的品质。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外延的扩大

①设计立意的表达。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但要从美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织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②设计范围的扩大。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林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景观 + 场地 + 小品”的小区景观设计范围。③设计过程的深化。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景观设计参与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协调统一,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的总体构思。④设计手法的丰富。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舒适休闲、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景观效果。绿地景观设计拓展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2.内涵的丰富

①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要更多的从人体工效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从而营建舒适怡人的人居环境。②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景观设计从单纯的绿化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③老龄人活动区的重视。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文化程度、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寻求独立与满意的邻里环境愿望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的服务、医疗、健身活动等设施的配套问题,也显得格外重要。④停车设施的考虑。在实际规划建设中,新建的居住区尚未把停车场当作其主要功能空间来对待,一些大城市的中高档居住区中,占居民总户数 10%~20%的停车指标已是不能满足需要了,因此在居住区设置公用停车场(车库)也就成为必然。⑤注意生态的景观效果。 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讲究静态构图的构成美和悦目的视觉感受,现代景观设计则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空间组织和动态景观效果。⑥强调居民互动和可参与性。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⑦开放和系统的设计观念。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绿化设置的分级和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绿地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⑧主题化的设计思想。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定群体的需要。

三、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品位和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从对物质要求逐渐向心理和情感需求、生态环保的要求等方面转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生态化景观为主,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邱云翔.城市森林公园环境的生态系统的建立策略的探讨[J].才智,2010(01).

[2]杨建欣.浅析成都东湖公园的景观铺地设计[J].广东园林,2009(01).

[3]韦松林,彭璐.城市公园绿地园路系统的构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8

一、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规模的加大和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的增强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给出参考建议。(l)尺度的把握。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尺度。设计工作可能包括大范围的绿色通道及水系规划或景观规划、公共机构总体规划、植物园规划、城市设计、住宅、休闲娱乐场地或公共花园设计。项目类型为景观设计师制定了基本的尺度概念。例如,森林管理、校园规划和花园详细设计就要求有不同的设计类型、尺度和基础资料。同时,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景观设计师所面对的问题,所需要的设计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对尺度的把握,也即是对整体性的考虑,对滨水区与城市关系、对项目各阶段之间的衔接等关系之间整体性的考虑。(2)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特定场所的设计必须考虑源自这些不可见过程的大格局对人类感宫尺度的影响。相反,影响大面积土地利用的规划政策和规划观念则需要对人“在.这块土地上”的体验的内涵有所了解。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活动的舒适空间是景观设计的目的。要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首先应该了解人在滨水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事实上,一个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不仅是符合人的行为要求和审美需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重新组织人的行为使其更富于秩序性和趣味性,或者是将人在拥挤的城市中一致的各种行为充分发挥出来。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宏观上指城市布局顺应岸线地势的节奏、韵律与走向,顺应地貌环境的尺度。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场所易于把握定位,且富于个性。微观领域,亲水空间创造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形成多样的滨水生活和亲切的滨水岸线。

二、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

公共交通的组织严重影响着区域空间环境质量。以汽车为工具的快速交通系统,促使现代城市街区模式的形成也使城镇传统而有吸引力的空间消失了,城市的尺度成了为汽车服务的尺度,而不是为人服务的尺度,城市变得支离破碎,也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从身心上疏远着城市、疏远着自然、疏远着传统。在城市滨水区这种影响也毫不例外。许多城市与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车流干道,无论从形式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联系,人们感受不到滨水区的存在,步行者也很难由市中心方向方便快捷地到达滨水区。因此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成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滨水区与城市的关系而言,滨水区处于水陆交接的边缘,是陆地的端部,由城市至滨水区因而是尽端式的交通。平行于滨水区的城市干使滨水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这就造成了滨水区可达性的问题,而滨水区缺乏足够的停车场也使驾驶者难以滞留下来。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更大的尺度上来做安排,对相邻的交通布局做进一步的调整,将停车场安排在滨水区的空间,人则由步行道进入。保证行人的安全,在邻近街区和滨水区之间设置过街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也可采用地下车道的方式,车辆由地下穿越,行人可直接进入滨水区。如费城德拉瓦河岸的开发,穿越市区与滨水区的高速公路标高降低,局部覆有顶盖,与街区标高相同。

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滨水区的开发中,保护水体及周边环境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因不适当的开发建设而对滨水资源造成破坏,为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控制污染滨水区环境规划设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污染问题。生活、工业污水、畜牧污水以及沿岸垃圾场造成的水质污染,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威胁居民和各种生物的生存安全。而控制污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理污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二是逐步广和建立区域性垃圾焚化厂和卫生掩埋场,以净化环境,回收资源。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沿岸垃圾场加强管理,严禁任意倾倒。加强垃圾场边坡保护,防止垃圾流入水中。

四、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

对滨水区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与改建,另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精神和地方风土人情脉络的继承。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映射。城市滨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以水为文化基础,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民风民情,滨水区大量的古建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在大规模、大力度的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滨水城市在失去它旧有的传统街区模式和滨水的生活方式。例如,江南水乡城镇的多变空间形态和水乡生活正面临消逝怠尽的危险。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巷是一个连续、匀质、细密、开放、复合的空间组织结构。因水系而生的城市街巷总是以“步行城市”确定尺度,因而空间形式密实,街巷狭窄而连续,构成致密清晰的街廓,最后由逛街的人流完成了这种特殊的聚落形式,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构成了完全的、易辨认的、符合人的尺度并充满生活情趣的水乡城镇模式,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充满活力的载体。对于这样的传统街区模式、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水乡的生活形态,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予以保留和延续。城市滨水区的历史保存和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意大利威尼斯在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延续上也非常成功,传统的街巷沿水系布置,历史建筑与文化脉络沿河道留存,这里的人们和设计师非常珍视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仔细的推敲,尽量杜绝破坏传统水城特色的建设行为。

五、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

开发和规划管理是规划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由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涉及到多类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层面,因此需要设立相关的机构对各类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目前针对我国公众参与意识还很薄弱的现状,问卷调查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可以先将对象分为三类:使用者、区内使用居民和专家学者。根据规划设计需要设计调查问卷。例如,针对使用者的问题:去滨水区的目的;吸引你到滨水区的主要因素;到达滨水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城市滨水景观构成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特色要素的基础之上。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旨在探索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目标和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六、结语

本文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应该注重的几个基本要点做了分析,在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军山.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 规划师. 2004(03)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小区规划 园林景观 设计

引言

随着居民生活品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也在逐步的提高,住户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

一、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性化设计,要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居民的情感需要纳为设计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以真正居住在小区的居民为轴心,切实提升人的价值需求,尊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需求,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求。

二、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缺乏文化性

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越来越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文化气息。导致了小区景观设计流于轻浮,注重外部景观美、缺乏文化内涵,不具有社区文化传承功能。

2、景观设计缺乏功能性

小区设施的完善可使居民在闲暇时间锻炼身体,还有一些功能性景观设计要特殊人群的活动需求,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各种生活和活动需求。在进行功能性景观设计中,尽量保证景观的功能性价值。小区景观的设计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居住人群的生活需求和健康需求。在设计中应尽量使得景观设施无危害和无障碍化,使景观设施的设计形态在物理上与文化心理上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景观设计缺乏和谐性

强调单一景物的美感或设施的完善,不能与周围环境、地形要求和人文特色相协调,导致了住宅小区中整体景观设计缺乏和谐性。这样的设计与整体合一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室内生态设计要符合美化原则

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应该尊重自然,不破坏该小区原来地形。应该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原则,合理地有效利用成本,注重人文思想,继承小区当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人文原则,将住宅小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景观统一协调设计。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合理的园林景观,使其使用功能满足居民对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居住区的绿化设计要强调人性化意识,应考虑人置身其中时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做到景为人用。在设计景观时要从空间、节奏、审美、动线的贯通等方面都体现人文关怀,使人们在这个空间里能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得到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诠释与共鸣,植物配置要与公共设施的功能和属性相协调,实现绿地的环保、保健和观光功能。另外可以充分的运用形式要素比如说声音、光影、色彩以及质感和构筑物形体要素来打造一个优美的住宅环境。

2、实用性的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应该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原则,合理规划的同时做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人是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观赏的主体,所以要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并以之为根本出发点。住宅区的居民因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他们对小区环境的使用绝非偶然性而是经常性的,环境的布局要考虑人的方便与安全,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都要在其所在小区景观内进行,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的齐全的使用功能。在针对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突出的重点应有实用性、观赏性、亲切性等特点。

3、节约成本的原则

合理地有效利用成本,以小区本来的地形特点展开设计,可以有利于节约成本。简而言之,住宅小区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应该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居民在拥有住宅的同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4、生态性的原则

生态性不仅是当下时展的要求,同时更是新时代景观环境设计的趋势和发展目标。充分了解居民休闲、运动和交流需求,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要求,立足生态、体现自然,尽可能地减少人均生态基建面积,最大程度的避免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坏,使居民尽量接触更多绿色,观赏更丰富的园林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如为了减少害虫的数量,避免环境因药剂杀虫而遭到污染,可以在植物群中种植蜜源植物。

四、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向

与传统住宅区相比,现代住宅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

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要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加强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适当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详和的居家环境。

2、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最重要的部分,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好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项集艺术、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综合工程。对观设计者来说,应该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应加强小区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以改善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之探讨[J].甘肃科技,2007,8.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居住区园林景观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1、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将园林绿地规划放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考虑,建设生态园林,展现园林绿地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国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相差甚远,园林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要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讲求植物的现时效果,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性特点,从而达到步移景转,时移景迁,创造胜于自然的生态园林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园林建设也必将适应新的需要,建设生态园林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的发展的大趋势。

2、居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求美观大方,更需要实用,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居住区的每一草一物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每处景观的实用性。

2.1注意植物配置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园林景观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同时,植物景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植物的种类选择尽量突出植物特性,体现植物一年四季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植物的配置上,除注意植物的乔灌草高低错落搭配之外,还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避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植物配置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2.1.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 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对于开发商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达到了绿化效果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枝千苍劲”的不同景象,近似自然的风光,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1.2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从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3植物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里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进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即使在遵循标准设计距离条件下,也由于过于生长快速而影响到住宅的安全。一般乔木需距建筑物2m以上(根系发达乔木应适当加大距离),离地下管网1.5m以上。树丛的组合,从平面与立面构图、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变化,在高层建筑四周气流较强,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2.2居住区中的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美观又大方,但在设计时如果设计使用不当,会造成安全威胁,在雨雪天或表面稍有积水的情况下,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台阶采用的材质禁止表面光滑,且与其衔接的铺装颜色越容易区别越好,这样不至于行走时忽略造成事故;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无刺,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无衣物污染,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夹竹桃花色多样形状优美,但其气味、树汁有毒;勒杜鹃花朵灿烂美丽却有尖刺;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刺桐形美却招引虫害;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据调查,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边角未做任何处理,因此,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园林设计应该说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再加上我国异常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曾荣幸地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受传统园林和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绿地,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必然。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内的情况,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不少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所走过的路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并与时俱进的。这些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完善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理论。专业人员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喜恶的夹缝中苦苦地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用时髦的话讲,就是“痛并快乐着”。总体上讲,规划设计主流是好的,但是要找到既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还不多。

4、对策和建议

4.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4.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11

1.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

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

1.1统一规划,协调布局

小区绿地种类多,有小区中心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院落绿地等,且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使用与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

1.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及成年树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而且显得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外地植物,以丰富品种结构。

1.3以人为本科学设计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

要充分考虑居民对通风、光线、日照的需求。要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使人们休闲、运动、交流等活动能融合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出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1.4融合生态化的理念

要运用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增加小区绿量;还可利用藤本植物如炮仗花、爬墙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绿萝等攀爬建筑物,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增加空间的绿化、美化和彩化效果;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建造屋顶花园,提高生态效益。

1.5师法自然

小区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视觉效果外,还应营造其他感官效果,如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招鸟引虫,营造清脆的鸟鸣声、树木的沙沙声、昆虫的呢喃声。要依据小区规划的中轴线和园路、曲径布设植物景观,使各个植物景群随园路的开合间隔变化,步移景异,避免同一景观给人造成疲倦感。

2.营造良好的小区环境的设计方法

构成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及草坪、藤本植物及水生植物等,在进行植物配植时,应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配植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

2.1植物配植的设计方法

2.1.1植物配植要有层次感

乔灌草的配植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小区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将修剪整齐的植物配植在边际与,以构成多层次种植结构。多层次的植物配植,既能丰富植物品种结构,又能使绿量达到最大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效应。

2.1.2本土植物优先配植

本土植物在当地有极强的生命力,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又有良好的经济性,因此应优先种植。

2.1.3植物配植要与环境协调

空间小的地方不宜使用太大的植物,以免使人产生压抑感;开阔的场地宜用体量大或色块大的植物,不然就会给人以小气感。

2.1.4配植手法要灵活

可采用自然式配植法,如孤植、二株、丛植、群植、林植等;也可采用规则式的配植法,如中心栽植、平行栽植、环状栽植等。

2.2各类植物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是园林建设中的主要材料,它可单独成景,也可与其它构图要素如地形、水体、建筑、园路、山石、雕塑等相配合组景,使小区园林绿化景观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表现生机盎然的自然美。

2.2.1乔木

园景树:又称标本树或孤植树,具有雄伟壮丽或婀娜多姿的体态,常配植在小区空阔的绿地中、园路尽端和园路交叉处。如细叶榕、凤凰木、盆架子、木棉树、加拿利海枣等。

庭阴树:指冠大浓密,在小区中起庇阴和装点空间作用的乔木。庭阴树树冠美观,枝叶茂密,冠幅较大,有些还有花果可赏,可孤植,也可片植和丛植,往往自成一景。

行道树:种植在各种道路两侧及分车带树木的总称,是为人车庇阴,减少路面辐射热及反射光,降温,防风,滞尘,减弱噪音,装饰并美化街景。

2.2.2灌木

灌木的平均高度与人的水平视线接近,极易形成视觉焦点。灌木观赏性强,种植方式也多样,如可与乔木、草坪、地被植物配植;可与景物如假山、建筑、雕塑、凉亭等配景;可布置成花镜,以大面积灌木花丛为主体,产生随季节而变的景观;可布置成专业园区如玫瑰园、月季园、杜鹃园等等;将灌木布置成点、线、面,以构成园林小品、建筑物或雕塑的底色与衬托景。利用季节感强的灌木配合种植,可使小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景观。

2.2.3花卉

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花卉常布置成:

花坛:多用于广场、道路、分车带及建筑入口处。一般采用规则式布置,有单棵、带状及成群组合等类型。作为陪衬的地被植物宜单一,相同花色的花卉应布置成一组,不宜混栽,花坛中间宜放高大整齐的花卉。

花镜:用多种花卉组成的带状自然式布置。它将自然风景中花卉生长的规律用于造园中,是英式园林的主要特征。配植时要考虑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的和谐与对比关系。配植良好的花镜图案应显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并能维持其完整的构图。

花丛和花群:花丛与花群宜布置在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带与草坪有一个自然的连接,或布置在河岸、叠石旁。

2.2.4草坪与地被植物的应用

草坪与地被高度都在 20cm 以下,草坪仅为绿色,耐践踏;而地被植物不仅颜色丰富,而且有耐阴品种。故二者在实际使用时有很多不同。

草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主要考虑因素有:耐践踏,耐干旱,抗寒冷性,外形,色彩等。平坦致密的草地,能够创造出开朗柔和的视觉空间,与大片水面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美。

地被植物种类繁多,枝、叶、花、果富于变化,色彩丰富,季相特征明显。可在阳光充足、阴暗、干燥、潮湿的不同环境中生长,有高低不同的变化。部分耐阴地被植物可用在密林中或建筑阴影下,色彩艳丽,生机勃勃。

2.2.5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是指本身不能直立,需借助花架的支持,(下转第24页)(上接第15页)匍匐而上的植物。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常设计成:

棚架式与花架式绿化:棚架、花架可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如钢材、木材、钢筋混凝土等,材质不同其装饰效果也大不一样。常用植物有紫藤、金银花、炮仗花、三角梅等。

墙面绿化:让藤本植物攀爬到建筑物外墙上,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减少阳光照射强度,降低室温。对附着力强的植物,采用诱引和短期固定的方法能很容易地使其爬到混凝土、石材或砖墙上。对于吸附力弱的藤本,可采用挂网、钩钉、骑马钉等手段,使植物攀附在墙上。粗糙的墙面可选择枝叶粗大的藤本植物,如地锦、凌霄等;较光滑的墙面可选择叶形小的常春藤、绿萝、爬墙虎等。

藤本植物与老树、古树相结合,可形成“枯木逢春”之感。这种处理最适合孤树与景观树,常用植物有常春藤、三角梅、金银花等。但注意不要用绞杀性强的藤本植物。

景区的规划设计篇12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