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取向合集12篇

时间:2023-05-30 08:36:42

企业价值取向

企业价值取向篇1

一、专利权怎样产生价值

我们知道专利权有三大属性即排他性、地域性以及时间性,该三大属性则是专利权价值来源以及价值兑现的基础。

排他性,指“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因此企业若想专利价值得以实现,则必要获取与“他”相关的专利,而不是仅仅与“已”相关的专利。对于企业来说,此处的“他”更多是与经营相关的第三方,例如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商、上下游产业链、投资商等。华为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在2011年4月26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日会议上讲到:“华为的政策从来都是申请对别人有用的专利,而自己要用的则藏起来”。当企业将专利用于与经营第三方对抗,则是各自持有的专利排他力量的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一件专利很少能够对抗或者与所有的经营第三方相关,因此在获取专利权时,要以“他”为出发点。

地域性,由于的原因,专利在哪个国家申请就在哪个国家获得保护。因此为了使专利价值更大化,则在专利权获取时应当明确该专利应该关联对应到哪个地域的“他”,或者换句话说“他”在哪儿可能在哪儿,则专利就在哪里申请,而不是简单考虑“我”在哪里生产、销售就在哪里申请。假如某企业当前仅在中国生产/销售A产品,而A产品最大市场在美国,如果从专利价值更大化角度,该企业不仅在中国申请专利,更应该在美国申请专利。

时间性,专利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有效,超过这一时间限制则不再予以保护,专利权随即成为人类共同财富。因此,若企业想不断地在经营活动中兑现专利价值,则在专利权获取时必须考虑经营对象(产品、技术、服务等)的市场周期与专利寿命的关系,才能使专利价值更大化。例如一款产品A在市场周期只是1年,还需要申请专利吗?而另一款产品B在市场周期可以30-40年,超过专利保护期限,如何通过专利演变不断延长保护周期,这是需要考虑的。

当专利权确定与哪个“他”在哪里关联,并在经营中发挥排他作用时,则该专利权就有使用价值了,当专利权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了资产性,也就不愁交易价值。

二、企业怎样兑现专利价值

当前中国企业兑现专利价值方式,最多用于是政府资源置换,其次用于企业间交叉许可换取市场谈判筹码,诉讼维权以及新兴专利运营公司:盛知华、智谷等陆续出现。

1、政府资源置换

在种种政策激励下以及指标要求下(见图1),大多数中国企业不知道专利究竟有什么价值,也去申请专利。在以政府资源置换为价值导向下,专利迅猛积累,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量更达163.3万件,居世界首位。

当企业在用专利完成短期的政府资源置换后,仍然遇到问题,例如:

(1)为什么我们企业拥有七八百件专利,但没有一件能用来竞争对手,这是怎么回事呢?

(2)积累这么多专利中,维持专利权年费支出也是一大块,哪些专利是有价值的?哪些专利可以放弃维持呢?

(3)满足了各种指标之后,企业申请这么多专利有什么用呢?对企业经营有什么贡献呢?

(4)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只是帮助申请专利吗?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对专利价值困惑。而造成专利价值困惑,恰恰是在这种政策/指标激励下,将专利价值兑现导向为“政府资源置换”,未考虑专利价值本源。

当“政府资源置换”的“驱动”要素消失了,或是殆尽了,比如政府资助金额减少了,高新企业认定已完成或者完成各种考核指标后,此时专利权人自然会产生上述困惑。

2、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

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通常出于构建和平竞争环境,以消除相互诉讼争斗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

中国一些少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了控制知识产权风险,获得(通过自己申请/购买)可以与国外大厂交叉许可的专利,进而获取市场谈判筹码,降低知识产权成本,在市场上赢得生机,从而发展壮大,例如熟知的华为、中兴等。

还有一些市场、技术及专利实力相当企业,相互诉讼,会出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这种时候,相互诉讼并不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好处时,企业间更愿意专利交叉许可,换取和平的竞争状态,例如LED主要巨头厂商:日亚化学、丰田合成、首尔半导体等进行专利交叉许可。

专利交叉许可是专利权三大属性基础上兑现专利价值,但未必使专利价值最大化。

3、诉讼维权

当中国企业由“制造”转向“创造”时,中国企业在技术以及市场上拥有优势,为了巩固其竞争优势,则通常采用熟知的诉讼手段维权,例如知名的华为和中兴在欧洲的专利诉讼。

4、新兴的专利运营

由于专利申请量越来越多,即当一款产品制造很多数量,如果没有使用和交易,则就会成为库存积压产品。专利也面临类似积压情况,从国家到企业积极探求专利运营模式,例如新兴的专利运营模式,上海盛知华以及智谷。上海盛知华通过对发明和专利进行早期培育,以提高专利的保护质量和商业价值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化的推广营销和许可转让;智谷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一个将发明转化成知识产权,并对其进行转让和运营的平台,以最大化地挖掘原创技术的经济价值。笔者和同事调查,美国这样的专利运营公司越来越多,而中国由于专利制度运行时间短且专利保护力度不够,将专利作为资产或者产品运营的公司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势。

三、企业专利价值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专利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没有诉讼许可,专利就没有价值了?美国IBM知识产权战略总监Rodger Jackson认为:“在一个专利组合中,最终产生最大利益的往往是少数几个,而无论这个组合中有多少个专利。在一个组合中,最终能发生出极大效益的,往往只能由5-10% 的有高价值的专利决定。而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一小部分的专利是最有战略价值的,是应当关注的。剩下那些价值低的专利,是机会所在。这些剩下的非高价值专利还能有多种途径实现其价值:买卖、授权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上的联系。在美国,现在很多咨询公司仍然不能认识到他们服务的企业的专利真正能有多少价值。客户常常说IP没有发挥效益。我想问他们希望发挥哪方面的效益。其实除了经济价值,还有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价值,例如结构上的调整。”

Rodger Jackson一语道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有再多的专利组合,那么高价值专利只是少量的。笔者及团队给一些中国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小1000件专利积累)作过一些专利价值分析项目,发现中国企业高价值专利比率并没有达到5%-10%,大概0-5%左右。如果高价值专利与企业核心业务密切相关,也很少用来主动许可以培养竞争对手,更不可能因转让专利权而使核心业务失去竞争优势。因此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的专利往往是企业非核心非高价值且与经营第三方关联的专利,当然也包括与自己核心业务关联不密切但与“他”广泛关联的高价值专利。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专利价值兑现不能仅仅看产生经济价值,还是得以支持/实现经营目标为主线来兑现专利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

从支持企业经营目标兑现专利价值来看,企业处于不同经营阶段,则专利兑现不同价值,即企业的专利价值取向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请参看图2,根据美国知识产权咨询专家研究,就像心理学上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子塔一样,企业对于专利价值需求也是由低到高分层次:安全经营、成本控制、获得利润、战略整合以及远见。

其中安全经营,专利作为市场工具,企业需要积累一定数量专利保护到核心技术以及产品,抵御/控制外在专利风险,实现安全经营;此时企业专利兑现价值方式,主要包括使用专利跟随者,保护自己产品竞争优势;与强大竞争对手交叉许可获得市场准入机会或者潜在技术标准布局专利获得行业准入机会等。

成本控制,专利积累不能无限制扩张,即在有限的预算中获取最多最有价值的专利及其组合;有限专利数量下,提高高价值专利比例,专利潜在价值最大化。

获得利润,此时专利不仅仅作为市场工具,也作为无形资产,通过运作获得直接利润(例如重视非战略级专利进行许可转让等);此时企业除了拥有可以维持安全运营的专利外,还有多余专利成果,且是经营第三方“他”需要的,则可以通过许可、转让获得现金流。从操作上,可以只是针对专利进行专利许可转让;也可以与非核心技术打包作为技术转移业务中一部分;甚至专利、技术以及业务单元一起打包出售,例如摩托罗拉、北电等。

战略整合,通过专利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改变竞争格局,从战略上榨取专利价值;如果说在获得利润阶段,专利价值来自于专利本身。但在战略整个阶段,更多是构建一种新模式来兑现专利价值。例如当企业拥有非常有潜力市场前景的新技术,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如何快速将新技术产业化,则可以藉由自身IP运作,将上下游厂商关联起来,以便迅速产业化,事实标准化,降低替代风险,甚至制定技术标准,将专利标准化,标准专利化,谋取更大商业价值可能。

远见,通过专利内外部环境结合商业要素分析,对企业未来经营提出主张。例如一家农业企业,若认为未来是移动互联天下,那么完全可以有意获取积累移动互联专利。君不见IBM在很多热点技术都有专利,例如LCD、半导体等并获得利润,但IBM生产LCD面板吗?

若从经营第三方来看,企业兑现专利价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不局限以下所列:

1、专利价值兑现以获得竞争优势,获得准入机会,阻断跟随者为目的:

(1)通过专利诉讼,警示客户,打击市场同质化竞争者;

(2)通过交叉许可、专利诉讼、诉讼对冲等手段,与强大市场先入者抗争,获得市场准入机会;

(3)对替代品布局专利,干扰客户,阻断替代品;

(4)由上游专利布局,提高对供应商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5)对下游专利布局,提高产业影响力以及对客户保驾护航能力;

(6)标准中布局专利,增强专利价值兑现能力。

2、价值兑现以资产流转为目的

(1)专利许可转让;

(2)专利技术许可转让;

(3)专利、技术、业务打包出售;

(4)专利入股、专利技术入股;

(5)银行质押;

(6)其他投融资。

3、战略经营

(1)开拓未来市场而储备专利;

(2)新技术迅速商业化,通过IP运作打通产业上下游战略合作,成为技术标准,甚至成为标准专利;

企业价值取向篇2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价值诉求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这种时代发展的视阈来确立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的核心应当是“以人为本”。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不能仅仅关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企业应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否真正体现这一点,是检验企业文化优良与否的一个“试金石”。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主张“企业即人”,企业中的人、财、物的管理应当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人”则势必处于管理的中心。在现代企业中,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即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惟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具有深度的可再开发性,具有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的“增殖力”和“扩散力”。要努力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企业文化建设同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用文化手段建立员工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用人、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新制度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企业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

构建人本指归的企业文化体系,一要重视企业先进文化的培育。杰克?韦尔奇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帮助企业员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风气,使企业员工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用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二要把握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导向。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个人行为的准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把这些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和通俗化,建立本企业的“企业道德”,使每个职工都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层次上,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三要重视企业民主建设。民主是企业人全体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企业人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才能调动企业人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民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层次。四要重视企业人的培育。重视企业人的培育,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精髓所在。要大力堤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智力支撑,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使企业成为支持人与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五要重视对企业人的精神激励。企业文化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对企业全体成员精神的激励,使企业人的精神力量在激励下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形成人力资源

市场化配置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制度环境,使企业文化资本化。

二、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体现。“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的和谐发展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进程。因此,在企业中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相比,更具有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它能在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部门、企业与市场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促进企业在和谐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人文性,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发展应当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因素的协调共同发展,指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一指向性,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从根本上科学地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保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和谐发展。二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基石。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强化对企业内的利益矛盾协调的导向。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都会在企业中得到反映。其中,劳动关系矛盾的增多已经成为影响职工队伍团结稳定、成为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观点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整个企业的重要价值取向。三要通过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着力重视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把铸造企业发展之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绿色生态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理论中,使企业的各方面都灌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绿色企业文化它要求企业达到企业与环境、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员工自身心态三种和谐的统一。在这三种和谐的统一中把握企业机体的活力和动性,赋予企业以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和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从而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和使用这种绿色文化,它将在拥有千姿百态的文化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一是重视绿色生产。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技术选择。中国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加速科技进步,但是,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远未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现阶段我国绿色文化对技术和产品导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唯一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实行技术创新。二是要求实施绿色战略管理,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绿色管理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实施企业绿色管理,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企业的清洁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主要手段;将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最终目的;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特别要通过实施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体系,通过实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管理,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为企业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绿色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要以绿色为标志重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渗透到企业的理念识别(MI)系统和企业的行为识别(BI)系统的每一单元。以绿色为纽带把企业和社会、消费者、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四、节约增效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把建设节约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节约型社会”是人类一种良好的价值诉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必然逻辑。企业真正成为节约型企业需要文化的整合和良好的价值导向。应该特别地重视文化的力量——建立良好的节约文化的价值诉求,大力倡导和普及节约型文化,营造节约型文化氛围。

建设节约型企业并把它打造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认同和执行,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一是领导应率先垂范,成为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带头人。因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决策者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反映,领导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走向。企业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大局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性,把建设节约型企业摆上重要日程,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要走在前列,担负起企业文化的倡导、示范、整合和变革的责任。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观点和认识问题。要从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文化内涵、重要性与迫切性、目标和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步骤等诸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可行的操作方案或指导意见,以此确定建设节约型企业在企业文化中应有地位。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树立节约意识,树立勤俭办企业、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新风尚。建设节约文化的核心在于把节约理念融入企业。四要把节约文化建设和节约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法规和制度约束。在社会生产领域,强调发展生产与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在建设流通领域,强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企业和社会。

企业价值取向篇3

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1.“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是现代企业,不应盲目发展,企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考核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R&D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都必须具备独特性、个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从“核心”二字出发,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也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3.“企业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组织管理能力”也应是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不应是现存的一般意义上的“PDCA模式”、“A模式”、“E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出新,研究开发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管理上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将会面临客户侃价能力、供货商侃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才能保证企业具备独特的营销竞争力,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

5.“企业规模扩张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少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6.“企业文化凝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独特的创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具备这种背景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做到拖不垮、战必胜。

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肯德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SONY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Intel和Microsoft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R&D能力上;法国的阿科尔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通过对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战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6个要素都有可能培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研究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下,其涵义不同。在会计学里,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资产(A)的价值,它等于企业的负债(L)加上企业的股东权益(E)即:A=L+E。而企业资产的价值A则是由企业购入机器、设备、厂房等资产的原始成本决定的。因而在会计学背景下,企业价值往往和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按照不同的需要,企业的价值有时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即被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减去企业总负债的价值。企业价值有时也指企业的重置价值,即建造同样规模、具有同样装备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定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我们采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定义,认为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数与股价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债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期票的现值加上最终票面价值的现值;股票的价值为股东在未来N年内所获未来收益的现值。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资本化,它是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在计算企业的价值时,剩余收益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的变量。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剩余收益流量越多,企业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也就越大,因而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讲也就越有价值,企业价值也就随着企业预期收益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识别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找出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它被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的员工认同到什么程度,它是否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口头方式或文字方式)表达出来。

1.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给市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2.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长期领先地位?3.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使本企业取得长期性的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经济效益?4.该产品是否是本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否是本企业现主流产品领域开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或几个关键技术的组合?该能力是否成为本企业关键性的经营管理能力之一?5.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本企业独家拥有的,或者是在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并被公众认为是最优秀的?6.其他企业要模仿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要模仿所花的代价极大而使这种模仿几乎不能成功?7.该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能使企业在现事业领域或新事业领域中捕获富有潜力的新商机?8.该产品、技术是否能经不断研发,保持其相当长的寿命期,而且企业能够自主地进行这样的研发?

这套识别问题方法应用时也可以使之定量化。如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为各个问题设置评价尺度,使识别工作定量化。

二、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规划。面临着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仔细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要求企业首先是要取得对将要培育的新核心竞争力的一致认识,并将其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其次是要保持负责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工作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再次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做保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要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参与,工作组要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有自我完善法、自我提升法、兼并法等。

企业价值取向篇4

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1.“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是现代企业,不应盲目发展,企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考核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R&D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都必须具备独特性、个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从“核心”二字出发,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也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3.“企业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组织管理能力”也应是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不应是现存的一般意义上的“PDCA模式”、“A模式”、“E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出新,研究开发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管理上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将会面临客户侃价能力、供货商侃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才能保证企业具备独特的营销竞争力,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

5.“企业规模扩张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少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6.“企业文化凝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独特的创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具备这种背景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做到拖不垮、战必胜。

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肯德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SONY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Intel和Microsoft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R&D能力上;法国的阿科尔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通过对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战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6个要素都有可能培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研究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下,其涵义不同。在会计学里,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资产(A)的价值,它等于企业的负债(L)加上企业的股东权益(E)即:A=L+E。而企业资产的价值A则是由企业购入机器、设备、厂房等资产的原始成本决定的。因而在会计学背景下,企业价值往往和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按照不同的需要,企业的价值有时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即被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减去企业总负债的价值。企业价值有时也指企业的重置价值,即建造同样规模、具有同样装备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定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我们采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定义,认为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数与股价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债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期票的现值加上最终票面价值的现值;股票的价值为股东在未来N年内所获未来收益的现值。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资本化,它是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在计算企业的价值时,剩余收益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的变量。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剩余收益流量越多,企业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也就越大,因而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讲也就越有价值,企业价值也就随着企业预期收益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识别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找出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它被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的员工认同到什么程度,它是否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口头方式或文字方式)表达出来。

1.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给市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2.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长期领先地位?3.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使本企业取得长期性的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经济效益?4.该产品是否是本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否是本企业现主流产品领域开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或几个关键技术的组合?该能力是否成为本企业关键性的经营管理能力之一?5.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本企业独家拥有的,或者是在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并被公众认为是最优秀的?6.其他企业要模仿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要模仿所花的代价极大而使这种模仿几乎不能成功?7.该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能使企业在现事业领域或新事业领域中捕获富有潜力的新商机?8.该产品、技术是否能经不断研发,保持其相当长的寿命期,而且企业能够自主地进行这样的研发?

这套识别问题方法应用时也可以使之定量化。如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为各个问题设置评价尺度,使识别工作定量化。

二、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规划。面临着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仔细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要求企业首先是要取得对将要培育的新核心竞争力的一致认识,并将其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其次是要保持负责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工作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再次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做保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要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参与,工作组要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有自我完善法、自我提升法、兼并法等。

企业价值取向篇5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职工,研究职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变化,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国企职工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职工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总体是好的,队伍是比较稳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的、有害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职工。

1、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道德准则甚至法律规范的约束,对人对事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考虑社会、企业、他人利益。无大局意识,工作中不听从调遣安排,甚至与上级唱“对台戏”。

2、拜金主义。很多职工有金钱至上的思想,唯利是图,工作中斤斤计较,“精打细算”,有“好处”好说话,没“好处”不办事。产生与企业的对立情绪,难与企业同甘共苦。

3、悲观主义。信仰缺失,失去理想、追求,对现实迷茫、彷徨。工作中畏惧困难,外部市场形势稍有变化或企业效益稍有下滑就惶惶不安,无心工作。

4、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工作中拈轻怕重,投机取巧,办事拖拉,相互推诿。缺乏进取心,满足于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懒于学习,不愿动脑筋,工作敷衍了事或应付式完成。

二、形成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偏离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着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效应。由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趋利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价值取向在讲求效益、以利益激励人们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职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

2、国企改革不断推进。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管理中更多关注在经营任务上,而忽视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被打破,收入逐渐出现差距,全新的管理模式、分配方式、激励机制对人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职工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3、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曲解。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把讲经济效益理解为“单纯追求利润”,把讲个人利益理解为抬头向“钱”看,低头向“我”看。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职工身边个别丑恶现象对某些职工产生了影响,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政府产生疑虑甚至失望,也让职工感到无所适从。

三、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1、损害职工队伍形象和企业利益。一方面,一些职工思想颓废,精神萎靡,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部分职工不安心工作,寻找跳槽机会,造成企业职工思想波动大,职工队伍不稳定等现象,较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执行力减弱。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共识,职工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差,对企业的发展不关心,对于企业出台的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对自己有好处的就接受,对己不利或者关系不大的,就抵制或敬而远之。

3、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部分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工作中只要求能应付过去,不精益求精。遇到技术问题不寻根问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闲暇时间用在牌桌上、电脑前,不愿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针对病根下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1、加强全员思想教育,摆脱落后思想束缚。“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是中油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的价值取向。企业要结合单位生产经营案例和员工的思想工作实际,对“诚信”、“创新”、“和谐”、“安全”等做出深入浅出的解释,诠释价值观的意义,通过层层发动,层层动员,普遍教育,使全体员工能够熟知熟记企业价值观,能够明确如何践行企业价值观,能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自觉把言行统一到企业价值观上来。要重点关注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可见,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2、培育国企特色文化。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挖掘企业文化底蕴,弘扬优良作风和传统,形成企业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可以通过编写《企业年鉴》、《企业组织史》,《企业文化手册》,组织观看励志、警示宣传片等,让职工认识、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去遵守、维护。二是加强企业远景规划,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制定、完善企业发展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等重点发展战略,使职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更加坚定留在企业发展的信心。三是打造不同文化品牌。根据企业不同的作业区域、经营方式、生活场所等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在遵循共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让员工既感受到大家庭的发展远景,又享受到小家庭的欣欣向荣。

企业价值取向篇6

一、新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化经营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经营业绩总体上还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的盲目性、短视性,缺乏战略规划能力。面对外国跨国公司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必须精心谋划、运筹帷幄,找准跨国经营的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战略创新,这是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重要战略要素。为此,我们要在经营的战略观念上不断调整、更新,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要求,提高国际化竞争水平。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

加入WTO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也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产业的垄断,直至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述种种趋势都预示着企业运行和管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它必将迫使我国企业进一步加速推进自身的创新过程,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清楚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建立有效机制,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3.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人本文化。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人物,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来感染员工。

4.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也是企业制度间的竞争。企业制度先进与否,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一些先锋跨国经营企业无一例外地对原有企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即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造,实现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对企业产权关系实行了全面的重组和建设,这是其跨国经营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制度保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些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加快了跨国经营的步伐,为企业更快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制度平台。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调整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些企业的高速增长带着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企业和决策者的对外价值、决策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尤为重要。企业家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核心。

1.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尽一些义务。虽然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既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长期存在、永续经营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引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

2.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价值取向篇7

一、新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化经营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经营业绩总体上还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的盲目性、短视性,缺乏战略规划能力。面对外国跨国公司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必须精心谋划、运筹帷幄,找准跨国经营的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战略创新,这是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重要战略要素。为此,我们要在经营的战略观念上不断调整、更新,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要求,提高国际化竞争水平。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

加入wto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也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产业的垄断,直至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述种种趋势都预示着企业运行和管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它必将迫使我国企业进一步加速推进自身的创新过程,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清楚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建立有效机制,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3.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人本文化。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人物,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来感染员工。

4.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也是企业制度间的竞争。企业制度先进与否,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一些先锋跨国经营企业无一例外地对原有企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即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造,实现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对企业产权关系实行了全面的重组和建设,这是其跨国经营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制度保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些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加快了跨国经营的步伐,为企业更快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制度平台。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调整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些企业的高速增长带着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企业和决策者的对外价值、决策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尤为重要。企业家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核心。

1.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尽一些义务。虽然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既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长期存在、永续经营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引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

企业价值取向篇8

一、“替天行道”是对低俗企业文化的一种超越

虽然不能说现在我们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低俗的,但从企业实际运行的企业文化来看,其实际发挥作用的企业文化与写在手册里的企业文化显然是两回事,这从宰客、欺诈、以次充好、不讲诚信的诸多新闻报道中就可略见一斑。

梁山在宋江到来之前虽然没有写过什么企业文化手册,但肯定有一组支撑其行为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做事,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激励等功能的发挥。这些价值观是什么呢?不外乎就是对抗朝廷、打家劫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等,有些价值观从贫苦百姓的角度看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大部分的价值观难脱低俗之嫌。我们且不评价“对抗朝廷、打家劫舍”的对错,仅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来看,就是短期行为,看着惬意、快意,但这样的“企业”能生存多久的确是个问号。

一个企业的文化既要能激励一般人,也要能激励高人。“替天行道”就具有这样意义追求的功能,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之下,已经很巧妙地弱化了“对抗朝廷”,因为这里的“天”就有朝廷之意,苍生百姓之意,这面大旗并不完全排除“打家劫舍”,但已经部分更新了内容,是“打”富人的“家”,“劫”富人的“舍”,主要针对的是贪官污吏。一个“替天行道”的植入就将原有的企业文化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更新,打造出了一个2.0的升级版,它既部分融合了原有的文化,又有创新和超越,这样既稳定了原有的价值认同,又能吸引一些“高人”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等的追随,不可谓不高明。

二、“替天行道”反映了企业领导人的精神境界

能在企业文化中提出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理念的领导人,其自身的胸怀境界就与众不同。宋江虽然是山东郓城县的刀笔小吏,但“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水浒传》第十八回),这为他日后起事打下了深厚的人脉基础。他又在浔阳楼题反诗表明了自己平生的志向:“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要是遂了我宋江的愿,哪天如果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凭我宋江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但如果依此发展下去也不过就是一个山头大王,社会又多了一份不安定因素而已。不要忘记宋江是一个自幼熟读经史,“又且于家大孝”之人,“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宋江是个儒家,起码也是一个具有儒家情怀的刀笔小吏,这就与晁盖这种纯粹的鲁莽出身完全不同了。那又怎样解释其“反叛”之心呢?因为依他的出身和经历走正常仕途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只能“剑走偏锋”,先走反叛之路,拉起队伍,闯出名声,再回归正途,报效朝廷,这可能既是他的心路历程,也是他为之奋斗的实际路径。这就不难解释他一方面“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另一方面又在上梁山之前就迫不及待地由九天玄女梦授“替天行道”了。

由此可见,宋江的价值取向历来就高出梁山的众多好汉,他的“替天行道”和最后的归顺朝廷是他内心追求的必然结果。在团队和企业发展的进程当中,企业领导人在企业文化意义上的“拔高”反映了企业领导人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但仅有这些就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远远不够的,有这样高尚人文情怀的人也不在少数,也未见多少人成就了事业。就宋江而言,除了境界追求高远之外,他还有不可或缺的优良素质――就是胸怀宽大(也是境界的一部分)。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似乎这个道家鼻祖在一千多年前就为宋江写好了这一段,宋江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了事业能将个人恩怨放弃,能超越个人情仇容纳众多英雄,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刚才还拔刀相见,怒目而视,非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只要投降,宋江纳头便拜,称兄道弟,心理素质好到将刚才的不快全部抛到九霄云外。这就是江海善处下,能容纳百川,最后称王的道理。让别人成功的人,自己的成就最大,这也是另一类的胸怀和境界了。

三、“替天行道”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社会价值的认同

企业价值取向篇9

在一个全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企业尤其是服务型企业逐步认识到忠诚的客户对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90后大学生作为本土体育服装企业的潜在客户群,分析其价值取向,培养其对本土体育服装品牌的客户忠诚度,是促进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装消费价值取向分析

就90后大学生体育服装消费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对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55份,回收率为98%,有效卷250份,有效回收率96%。对回收的255份有效问卷,对收集的调查表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一)90后大学生购买体育服装时考虑的因素

根据调查数据绘制饼形图,得图1:

图1 90后大学生购买体育服装时考虑的因素分析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购买体育服装时考虑最多的服装款式和服装品牌。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服装消费时,更注重体育服装的产品的样式新颖度以及该产品的品牌,其次才是产品质量、价格乃至服务态度。

(二)90后大学生购买体育服装的途径

根据调查数据绘制饼形图,得图2:

图2 90后大学生购买体育服装的途径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选择从专卖店购买体育服装。大型综合超市、小商店,也是他们可能选择进行消费的场所。另外,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会选择网上购物,说明他们越来越认可网上消费。

(三)90后大学生对本土体育服装的突破点的建议

根据调查数据绘制饼形图,得图3:

图3 90后大学生对本土体育服装突破点建议

由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本土体育服装品牌应该把款式设计作为品牌突破点,部分人认为应在品牌代言和宣传上也进行改进。另外,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本土体育服装较国外品牌而言,在文化内涵方面更具优势,这将是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培养品牌忠诚度的一个方向。

通过综合对调查问卷的各项数据分析及对部分90后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记录分析,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装消费时的价值取向在大部分程度上决定了其对体育服装品牌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追求个性、注重自我满足感。90后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运动服装时追求时尚、注重个性,重视体育服装的款式设计、色彩搭配。(2)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强调品牌形象,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装消费往往倾向于国际知名品牌。(3)消费行为受他人影响较多,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装消费受追星心理影响和受小群体意识的影响。(4)网络中的新鲜事物,网络消费带来的种种方便,都促使90后大学生体育服装消费日趋网络化。

二、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装消费价值取向与品牌忠诚度的关系分析

把握90后大学生这一潜在忠实客户群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培养品牌忠诚度,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而正确分析其价值取向与其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时价值取向与品牌选择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消费需求主要可以概括为几方面,如下图4:

图4 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消费需求关系图

综合来说,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装价值取向与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关系:(1)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普遍受品牌意识的影响,这一点在体育服装消费方面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90后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服装消费时偏向国际品牌,主要是因为这些知名品牌较本土品牌而言,更能够满足其自我满足感。(2)90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喜欢追逐新潮时尚的事物,彰显个性,更注重自我满足。体育服装能否在满足其运动需要的同时满足其追求时尚新潮的心理,是他们进行消费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牌的文化形象、产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款式设计乃至面料,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服装消费的时候考虑的因素。(3)90后大学生注重自我实现,渴望获得他人较高的评价,而且较容易受明星效应的影响。因此,一个品牌的品牌定位、产品主体及品牌代言,都成为90后大学生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

三、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就客户价值取向打造品牌忠诚度的策略分析

9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中国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领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后,笔者认为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90后大学生对其品牌的忠诚度。

(一)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国际品牌

大多数90后大学生存在品牌意识,所以本土体育服装企业要从产品质量、宣传力度及品牌定位方面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国际品牌。本土体育服装企业要做到诚信经营,从产品实体方面吸引更多消费者,促进品牌国际化;采取多种宣传方式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的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进行品牌定位,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塑造健康积极活泼的品牌文化形象。

(二)不断进行品牌创新,努力形成品牌特色

品牌服装根据企业本身市场定位,利用流行元素,大胆进行市场预测,设计出适合自己顾客群的产品。应从体育服装的款式、面料、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把握潮流信息设计服装款式,大胆进行色彩搭配;将文化元素体现在服装乃至包装上,尽显品牌内涵;可以从优化包装的图文设计及形式方面来做出创新,吸引90后大学生的目光。

(三)谨慎分析市场动向,正确选择品牌形象代言

企业在选择自己的品牌形象代言人时,首先应考虑选择的明星与所代言的品牌在内涵上保持一致。另外,90后大学生更加追求明星效应,对于他们而言,更熟悉一些年轻的娱乐圈、体育圈明星,这部分明星对他们的影响力也就更大一些。另外,企业在与代言人进行合同协商签订之前,应该考虑到该代言人的自身形象以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以适应时尚潮流,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扩宽营销渠道,加强企业营销管理

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应该规范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主要从店面产品摆设和店面导购人员两方面来进行管理。对店面产品的摆设方式进行突出创新,这样会给90后消费者带来对品牌的一个初步认知。另外,还需要提高店面导购对品牌及产品的正确认知、对时尚信息的及时掌握。本土品牌需要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利用90后大学生喜欢网购的心理,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网上销售渠道,这比其他外来品牌占据地域优势。

四、结语

我国本土体育服装企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远,其品牌忠诚度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周期。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与其同步发展的群体,是其第一批忠实的客户群。本土体育服装企业想要培养90后大学生的品牌忠诚度,就要把握好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装消费的价值取向,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定位和文化底蕴,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提高品牌知名度,促进品牌顾客忠诚度,保证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参考文献:

[1] 陈佩佩.不同客户价值取向下体验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汽车消费为例[D].硕士论文.浙江财经学.2009.

[2] 范秀成,赵先德,庄贺均.价值取向对服务业顾客抱怨倾向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2(05).

[3] 刘国防.提高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心理策略研究[J].市场经济.2004(9):57-58.

企业价值取向篇10

一、研究背景:

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动向是上市公司的派现倾向总体上明显提高。舆论界普遍将此“派现热”归因于2000年以来证监会在再融资和发行新股方面对现金股利作出的硬性规定。与此同时,在热衷于派现的公司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典型特征。

第一,如表1所示,自1999年以来,最大股东持股比例(PSHRHD1)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列上限10%的公司无论是在派现公司数量还是派现金额中所占的比例都逐年显著增加,显然新一轮的“派现热”中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派现的倾向性越强。第二,从上市公司控股性质来看(见图1),尽管各类公司受政策影响在2000前后派现比重都有明显上扬,国有和法人非流通控股公司的程度相对更强。第三,不少上市公司在实施高派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配股或增发从股市融资,成为2000年以来股利分配中另一奇特现象。例如在2002年年报和2003年半年报实施分配的A股公司税前派现金额为555.08亿元,而在融资方面,2003年A股发行筹资总额为564.17亿元,A股配股筹资74.79亿元,可转债筹资180.6亿元,说明分红背后另有玄机。

表1:派现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分布特征(1999~2002)

年度股权集中度列前10%的公司派现数量A股派现公司总数现金红利总额(百万元)股权集中度列前10%的公司派现总额(百万元)股权集中度列前10%的公司占派现公司比重(%)股权集中度列前10%的公司占派现总额比重(%)

1999482978524.0518908.3716.1645.08

20006966512556.0932626.2010.3838.48

20018169122566.9941799.2811.7253.99

2002816103773.586127.6813.2861.58

图1:不同性质控股公司派现的比重(1996~2002)

注:派现比重指不同控股性质的公司中每年实施派现的数目占该类公司总体的百分比。

对于上述股利分配的新动向,西方的主流股利理论,如客户效应(ClienteleTheory)、信号传递(Signalingtheory)和成本(AgencyCostTheory)等似乎都不能予以充分的解释。

客户效应假说指出公司可以针对股东的纳税档次制定相应的派现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所得税给股东造成的财富损失。然而,根据我国现行的税制,社会公众的现金股利要上缴20%的个人所得税,而二级市场的投资收益作为资本利得可以免税;同样对于机构投资者,需要按本企业高出持股企业所得税率的百分点补交红利收入所得税。显然,现金红利实际上对各种类型的股东都存在可观的纳税成本,因此当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派现热”与满足多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需要并不相符。

信号传递假说认为,尽管股利分配与企业当期收益状况密切相关,但在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存在适应性预期的前提下,上市公司为了向外界传递经营绩效的积极信息,一般应保持稳定的股利水平,只有在企业重新制定了长期发展目标时才会平稳调整股利政策。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整体剧烈波动,似乎也不能简单地归于信号传递。

根据成本理论,发放现金股利有助于缓解管理层与外部股东利益冲突的成本问题。如果该假说成立,则股权越集中,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能力的越强,成本越小,发放现金股利的要求就越低,反之亦然。然而,表1显示,我国大股东所持的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比重越大时现金股利的发放越反而越多,这显然与成本理论相悖。

二、研究假设:

LaPorta等(1999)以及Claessen(2000)指出,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由某个家族控股,进而支配公司治理的现象。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制不完备的条件下,大股东可以轻易地以牺牲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为代价攫取私利,因而公司内部主要的问题转化为公众小股东与公司决策大股东(而不是经理层)之间的矛盾。与此类似,长期以来我国大多上市公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股权高度集中于不可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其他公众流通股难以与之抗衡,根据前述派现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具有的典型特征,本文认为上述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在我国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必然会对股利政策产生影响。为此,本节针对我国控股股权特有的非流通性和高集中度对公司股利政策取向的影响推出如下假设:

(一)股权流通性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据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产权却又严重残缺,其股份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的,一般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来进行转让。通常转让的价格是以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为基础,而不是以股票的市价为依据(通常协议价格是每股帐面价格的1.2~1.3倍,这仅仅相当于公司同期流通股的市场价格的1/5或更低)。我们知道,股东的收益来自两个部分:资本利得(股票市场价格的上升)和股利。既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上往往是公司的发起者)不能从资本利得上获利或者很少获利,现金股利就自然成为其主要的“套现”获利手段。而且,在“同股不同价”的前提下,“同股同利”的分配方式必然带给非流通股远高于公众流通股的股本收益率。这种表面上利益均沾的高额派现,实际上成为非流通股东最直接的掠取公司利润的手段。

前面提到的近年来高派现和配股融资相互伴生的现象其实也根源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通性差异所造成的“同股不同价”。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决策者和公众一样对企业的经营前景都没有十分清晰的预期判断。此时,股东关注的主要是当期的收益成本,其决策模型近似地退化为单期(SingleperiodModel)。在跨期决策的情形下,放弃配股权的收益是配股的发行价格,而潜在的机会成本是由公司未来现金流的NPV模型计算的股票内在价值。大股东只有在预期股票内在价值低于配股价格时放弃配股权才是理性选择。而当决策模型为单期时,大股东权衡的是配股发行价格与放弃配股权的当期机会成本,也就是配股后的股权稀释成本。非流通股股东是以每股一元(或一元的净资产)的帐面价格获取的,也即其股权稀释成本。而配股发行价格虽然通常比股票市场价格低,但总是显著超过非流通股的帐面价值。这意味着放弃配股当期的机会成本总是低于其收益。而在配股后旋即实施派现,等于非流通股股东盗用流通股股东的融资,是对公众股东更隐蔽也是更恶劣的“侵害”行为。因此,本文推出:

假设1: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中非流通股所占比重与派现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

(二)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决策:

然而,非流通大股东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现金股利获益还受到公司股权集中程度的影响。由于现金股利具有一定的外生性,如果大股东在公司并不拥有绝对控制权(即存在相互制衡的其他利益集团),就难以自行支配股利政策取向。另一方面,现金股利在股利分配上也受公司可分配利润的制约,而且全体股东都具有相同的利润分配权。因此股权越分散,控股股东的相对收益也越低,对现金股利的偏好也会随股权集中度下降而减弱。

当然,大股东牟取私利的途径也不仅限于发放红利。如国有控股股东可以从与其利益关联方(通常是公司改制上市前的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中获益。关联方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置换,产品差价购销、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方式隐蔽地将利润转移至母公司或大股东,而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但是,以上非股利获利行为也是有成本的。比如,产品购销会增加销售税,降低公司净利润率,直接影响公司再融资的资格。加之证监会对各种非规范关联交易的监管限制也越来越严格,更增加了从中获利的难度。因此,控股程度不同的大股东会在权衡现金股利与关联交易的比较优势后进行取舍。一般来说,股权越集中,控股股东越倾向于前者。

当股权结构足够分散,以至公司决策权不再被单一股东控制时,派现与否将更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着多数股东的利益。此时,公司的当期利润和增长前景,以及股利对公众股东的财富效应,以及外部融资条件等因素将逐步对股利政策起支配作用。由于我国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通常是规模小、民资为主的成长型企业,具有较高的资金需求普遍,在权益融资难度和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更希望将利润以转增股本的方式保留下来,派现倾向也相应下降。一旦公司确实决定发放股利,则主要是为了传递公司近期经营状况乐观的积极信息,以便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为再融资创造条件。综上所述,本文推出如下两个层面的假设:

假设2a: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集中度越高派现倾向越强。

假设2b:股权集中的公司派现主导动因是大股东“圈钱”,而股权分散的公司派现主导动因是信号传递。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权非流通性与超垄断相互并生这一制度性弊端使大股东对现金股利具有特殊偏好,派发红利也就成为非流通大股东侵害公众小股东的手段之一。换言之,股利不是降低了公司大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而恰恰是相反。本文将上述控股股东侵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称为大股东的“圈钱”(LargeOwnershipExpropriation)。大股东“圈钱”现象在国外文献中也频频提及,并非中国特有,只不过同时反映在非流通股与可流通社会公众股之间。而2000年以来,关于“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几起几落,始终没有形成确定可行的方案。非流通股股东考虑到其所持股份未来流通价格的悬而未决,以及为换取流通权而被迫给予公众流通股东的必要补偿,势必加紧了以大量派现来瓜分公司当前利益、“挤榨”公司价值(MilktheCompany)的短期。本文认为这是造成近年来的“派现热”的深层动因。

三、研究方案:

(一)样本构成:

本研究以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会计与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2002版CSMAR(ChinaStockMarket&AccountingResearch)数据库为数据源,选择1999年至2002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内实施过派现方案(包括同时进行送股或转增资本)的A股一般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以大股东“挤榨”公司的行为不能排除派现与当期不能排除现金股利与收益水平不符的过度高派现,因此样本中涵盖了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的选择:

为判别公司派现的真实动机,本文选取了三个股利分配的量化指标:

1)二元离散变量DIVATi。DIVATi=1表示i公司在t年度实施了分红方案且每股税后净股利不小于0.005元,反之则DIVATi=0。这一“派现”发生频率的判定指标可用于定性分析派现决策的影响因素。Borsch-Supan(1987)指出,当二元选择是按效用最大化方式进行的,其选择变量Y的概率密度应为具有极限值的逻辑分布,即,本文也按照这一原理定义DIVATi的概率密度。

2)每股股利(DPSt)。Linter(1964)和Allen&Michaely(2002)通过对美国企业实证研究发现,每股股利大致等于当期每股净利润率与上期每股股利的加权平均,每股股利不是随当期的盈利状况频繁波动,而是在较长时期保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发放金额。他们认为公司保持这种派现趋势是为了传递公司内部稳定的经营状况。因此这一股利分配水平指标可用来检验信号传递假说。

3)股利发放率(PORt),即股利/净利润比率。本文以此变量作为大股东“圈钱”行为的量化指标。这是因为,PORt/PORt-1=DPSt/DPSt-1÷EPSt/EPSt-1,而稳定的股利分配水平意味着DPSt/DPSt-1趋近1。由于EPSt主要受外生经济变量的影响而呈随机波动的趋势,因此,保持稳定的股利分配水平必然使股利发放率具有相对更高的时序波动性,相反,如果公司以股息率的经常性波动为代价来保持稳定的股利发放率,则发放股利的真实动机更可能是控股股东“圈钱”。

2.控制变量:

国内已有实证研究通过分析股利分配决策与公司资本规模、经营业绩、成长期、资本结构等因素的关系来检验信号传递和成本理论,并发现这些经典理论在我国也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为了更清晰反映控股股东偏好对股利政策的净效应,我们选取了如下指标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

(1)相对市值指数(MVPt):

Fama&French(2001)和Grulion(2002)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值越大,派现倾向越高,并解释为小规模公司或者处于企业成长前期,资金需求相对更大,或者当前收益欠佳在市场上处于不利的融资时机,因而派现的可能性较低。这与我国上市公司市值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类似。为此我们引入MVPt来控制市值对派现倾向的负效应。MVPt表示第t年市值低于样本公司的上市公司i的公司占全部沪深两市公司的百分比。

(2)资产流动性(CASH):

本文选取经营现金流/总资产比率来反映企业资产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根据信号传递理论,资产流动性越高,表明企业累计盈余越充分,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就越强。而从问题理论来看,盈余现金流越多,经理层潜在的成本也越大。两种假说都预测该指标将与派现倾向呈正相关关系。

(3)资产收益率(ROA):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派发股利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目前业绩良好的和(或)经营前景乐观的内幕信息,因此一般认为盈利性与派现概率和水平显著正相关。

(4)成长性指标(Tobin’sQ):

大量国外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分红与企业成长性关联较大。在成熟市场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公司,为了满足扩大投资所需的大量资金,通常更希望将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因而较少实施现金分红。就成本而言,若当前投资机会不足,发放现金股利还有利于限制管理层挪用闲置的资金。为此,我们也选取常用的成长性指标Tobin’sQ比率为控制变量。考虑到非流通股的市场价值难以合理地确定,为更准确地反映公众投资者对公司成长潜力的预期判断,本文将Tobin’sQ修定为:

(5)资本结构(DER):财务杠杆率:

公司的股利政策也同资本结构相互制约。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率过高,使资本成本上升、资本结构失衡,此时再发放现金股利,则只能使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因此一般情况下,负债比率高的公司更倾向于增加内部融资和权益资本,一般不派或少派红利。

(6)派现前后的盈利变动(ROECHG):

由于2001前后有关配股和增发资格作出的新规定对上市公司总体的股利分配倾向都有明显影响,为了考察控制了这一政策效应之后,控股股东的股利偏好对“派现热”的边际效应,本文引入一个判别派现对盈利水平影响的虚拟变量ROECHG。如果派现前ROE低于配股资格临界值6%,而则派现后超出,则ROECHG=1,否则为0。

3.解释变量:

本文选择了下列三组解释变量来检验前提假设。

表4:解释变量说明

变量意义变量名称变量涵义

股权集中度HSHSCON

MSHSCON

LSHSCON判别股权集中度(高、中、低)的一组虚拟变量:

如果前二大股东持股百分比之差高于样本上限1/4的临界值,则高集中度指数(HSHSCON)为1,否则为0;

如果前二大股东持股百分比之差低于样本下限1/4的临界值,则低集中度指数(LSHSCON)为1,否则为0;

如果前二大股东持股百分比之差介于上下1/4的临界值之间,则中集中度指数(MSHSCON)为1,否则为0;

PSHSHD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反映第一大股东的绝对控制能力。

DPSHSHD12前二大股东持股百分比之差,反映第一大股东的相对控制能力。

H5前5大股东Herfindahl指数,即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反映前五大股东的绝对控制能力。因为Herfindahl指数是有界的,我们按Demsetz&Lehn(1985)的方法将其转换成对数变量,。

股权流通性PSHRTRD流通股股东持股百分比

(三)分析方法:

1.股权流通性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检验:

我们运用Logit模型(1)对派现判定变量DIVATt的概率与股权流通性指标(PSHRTRD)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该模型将DIVATt概率转换为对数形式之后作为因变量,以确保因变量的估计值介于[0,1]之间。

(1)

2.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的检验:

步骤一:为分析股权集中度对派现频率的影响程度,我们首先将Logit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依此置换为表4中列出的四类股权集中度指标。考虑到同类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我们在(2-1)~(2-4)中对各组股权集中度指标进行了单独检验(详见表7.1)。其中,(2-4)用以判断股权集中度不同的公司在股利决策上是否以及具有怎样差异。根据假设2a,前三组股权集中度指标应显著为正,而(2-4)中HSHSCON的回归系数应比LSHSCON更显著为正。

步骤二:为检验假设2b对公司派现与信号传递效应相关性的判断,我们首先在Lintner(1964)的计量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和股权集中度的解释变量HSHSCON和LSHSCON构造了模型(3),并以四种形式的解释变量组合对DPSt进行了回归分析(见表7.2)。依Lintner(1964)的观点,如果股利分配主要用于信号传递,DPSt-1的回归系数应显著大于EPSt。

(3)

步骤三:为检验假设2b对公司派现与大股东“圈钱”行为相关性的判断,我们仍以HSHSCON和LSHSCON为股权集中度指标构造了模型4,并以四种解释变量组合方式对POR进行了回归分析(见表7.3)。

(4)

Allen&Michaely(2002)和LaPortal等(1997)认为股利支付率(PORi)的水平也受管理层成本的影响,因为PORi越高,暗示外部股东认为管理层的问题越严重,需要加大派现力度来限制管理层谋取私利。为了剔除股东与管理层问题对股利政策的影响,本节选取CASH和TQosd这两个常用的管理层成本指标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

表6表明,每个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预期相一致,验证了这些变量的有效性。而加入流通性指标PSHRTRD的扩展模型(1)不仅增强了简单控制变量模型(0)的总体回归效果,而且相关系数也显著为负,说明股权流通性越低的公司派现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支持了假设1的论断。

表6:股权流通性与现金股利决策相关性的Logit回归分析(1999~2002)

因变量:DIVAT模型(0)模型(1)

回归变量:回归系数预期符号参数估计值

参数估计值

Interceptα0-1.299***116.574-1.055***46.884

MVPα1+0.943***52.5130.932***51.150

ROAα2+18.846***261.43718.510***250.714

CASHα3+3.863***157.3383.878***157.982

TQα4--0.197***60.560-0.191***56.480

DERα5--0.050***6.236-0.049***5.991

ROECHGα6+1.960**3.7351.940**3.663

PSHRTRDα7--0.007**5.158

R-Square0.0400.285

注:以下各表中*、**、***分别表示检验结果在10%、5%和1%的水平下显著。

表7.1报告了股权集中度与派现可能性的相关分析。模型(2-1)~(2-3)的结果说明大股东的控制能力(无论相对还是绝对)越强,公司派现的倾向性越明显。(2-4)中显著为正,而显著为负,说明股权最集中的公司派现可能发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股权最分散的公司则相反,因而支持了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派现倾向越强的假设。

表7.1:股权集中度对与派现概率相关性的Logit回归分析(1999~2002)

因变量:DIVAT模型(2-1)模型(2-2)模型(2-3)模型(2-4)

回归变量:回归系数预期符号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参数估计

Interceptα0-1.687***-1.509***-1.029***-1.279***

MVPα1+0.834***0.870***0.840***0.817***

ROAα2+18.511***18.606***18.442***18.530***

CASHα3+3.846***3.853***3.829***3.829***

TQα4--0.186***-0.188***-0.183**-0.184***

DERα5--0.047***-0.047**-0.046***-0.046**

ROECHGα6+1.968**1.970**1.965**1.975**

PSHSHD1α7+0.009***

DPSHSHD12α8+0.006***

H5α9+0.181***

HSHSCONα10+0.410***

LSHSCONα11+/--0.341***

R-Square0.28990.28860.29010.2925

表7.2列出了股权集中度对股利分配水平(DPS)的影响特征。各组EPS的回归系数均较DPSt-1更大,即DPSt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DPSt-1水平而不是当期利润,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水平总体上比较稳定,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信号传递效应。(3-2)与(3-4)进一步显示,显著为正,而则不然,说明股权越集中的公司股利分配的实际水平也更高;另一方面,在(3-3)与(3-4)中,比更显著为正,而比更显著为正。这说明股权集的公司不仅派现的金额更多,而且派现水平与同期的盈利状况联系更为紧密;股权分散的公司不仅派现则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低股利分配趋势。因此上市公司总体表现出的信号传递效应主要体现于股权分散的公司。

表7.2:股权集中度与股利分配水平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1999~2002)

因变量:DPS模型(3)

(3-1)(3-2)(3-3)(3-4)

回归变量:回归系数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参数估计

Interceptα0-0.019-0.024**-0.014-0.017

MVPα10.046***0.043***0.042***0.040***

CASHα20.045**0.045***0.039***0.037**

TQα30.010***0.010***0.010***0.010***

DERα40.0020.0030.0020.003

ROECHGα50.045***0.045***0.046***0.046***

EPSα60.049***0.050***0.042***0.044***

DPSt-1α70.190***0.186***0.178***0.183***

HSHSCONα80.013***0.017*

LSHSCONα90.002-0.028**

EPS×HSHSCONα100.041***0.023*

EPS×LSHSCONα11-0.036***-0.001

DPSt-1×HSHSCONα12-0.083***-0.114**

DPSt-1×LSHSCONα130.221***0.262***

R-Square0.1370.1390.1510.156

表7.3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率比较稳定,这一特征在集中度高的公司中更为典型,而且从与的相关系数来看,股权越集中,POR的水平也越高。表7.3的结果支持了大股东高派现动机在于“圈钱”的假设。

表7.3:股权集中度与股利分配比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1999~2002)

因变量:POR模型(4)

(4-1)(4-2)(4-3)(4-4)

回归变量:回归系数: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参数估计

Interceptα00.086***0.072***0.086***0.066***

CASHα10.0940.085**0.10***0.079**

TQα20.02**0.021***0.02***0.022***

ROECHGα30.256**0.256**0.254**0.259**

PORt-1α40.247**0.237***0.219***0.258***

HSHSCONα50.044***0.077***

LSHSCONα6-0.003-0.036

PORt-1×HSHSCONα70.132**0.5*

PORt-1×LSHSCONα8-0.1040.04

R-Square0.070.1070.1010.116

表7.1~7.3中有关低股权集中度与派现倾向的结果也共同揭示了,在近期的”高派现热”中,起主导作用的仅仅是股权集中高的公司,对于股权分散的公司,长期以来低派现的倾向并未根本改观。

四、结论与启示:

西方经典的股利政策理论均不能充分地解释2000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中一系列倍受关注又充满争议的新动向。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特有的封闭性与超垄断性等一系列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性弊端,使公司派发红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非流通大股东对公众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同时,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的实施方案迟迟不决,以及2000年以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和股利分配的新规定等政策性因素,共同导致了近年来突起的异常“派现热”。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解决我国股利分配对公众股东利益的潜在的消极影响,关键要解决公司决策股东(主要是非流通大股东)的利益取向背离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非流通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圈钱行为,首先应尽快寻求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的有效途径,同时考虑制定更具连贯性和严密性的对公司融资和盈利水平的相关法规,并进一步完善市场外部监管来增强对公众股东的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2年第3期。

(2)魏刚:《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3)唐松华:《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状况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7月。

(4)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J],《财经研究》,2001年第27卷3期。

(5)Claessens,S.,DjankovS.,andLangL.H.P.,2000,The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inEastAsiancorporatio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58,81-112.

(6)Fama,E.F.andK.R.French,Disappearingdividends:changingfirmcharacteristicsorlowerpropensitytopay?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60,2001,PP3-43.

(7)Grullon,G.,Michaely,R.,2002.Dividends,sharerepurchases,andthesubstitutionhypothesis.JournalofFinance,VOL.LVII,NO.4,Aug.2002.

(8)Jensen,M.,Meckling,W.,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305-360.

(9)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1999.Corporateownership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54,471-517.

企业价值取向篇11

摘 要: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可行性较高的企业价值观体系能够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现有关于企业价值观的研究鲜有对定量数据的分析比对。本研究基于hofstede 文化模型,收集三年来世界500 强企业数据资料,通过纵深式定量分析,展现我国企业价值观建设现状,对比中外优秀企业价值取向差异,为我国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依据,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价值观;500 强企业;hofstede 文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06-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陈步青(1988-),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与认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浪潮促使全球文化日趋交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深刻。EdgarHSchein 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中指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当代组织管理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对众多道德标准和价值问题的优先次序的根本看法。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目标的先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处理内外矛盾问题的指导原则,是全体成员共同遵循和贯彻的根本信条,也是影响企业运作的精神准则和价值判断标准。WilliamOuchi 在《Z 理论》中认为:“企业价值观构成了员工的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

现有组织管理和文化心理学关于企业价值观的研究大多采用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鲜有对定量数据的分析比对。本文根据心理学家GeertHofstede 对文化分类的方式,收集三年来世界500 强企业数据资料,通过纵深式定量分析,展现我国企业价值观建设现状和主要特点,对比中外优秀企业价值取向差异,基于我国国情批判性借鉴、吸收国外优秀企业价值观建设经验,为我国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依据,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企业价值观的界定

荷兰心理学家GeertHofstede 是文化差异比较研究的先驱,在取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创建并管理IBM 欧洲分公司的人力研究部门。为找出导致企业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Hofstede 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0 种语言,在包含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1.7 万名IBM 员工的大规模文化价值观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文化的结局》(Culture´sConsequences),被后续跨文化差异研究广为引用。书中选取四种价值观类型比较文化差异: 权力距离、回避不确定性、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阳性意识与阴性意识,后来又补充了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形成著名的Hofstede 文化模型,使文化这一复杂概念成为操作性变量。

本研究借鉴该模型对企业价值观的分类方式,进而对五种企业价值观进行界定。(1)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体现企业关注组织目标和员工目标的程度,决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优先选取次序。集体意识强的企业,以紧密结合的组织结构为特征,强调群体目标和共同利益的创造,重视群体关系和个体对组织的忠诚,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强。个体意识强的企业,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注重关怀成员,强调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实现。(2)权力距离。指企业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独裁专制程度,或者说组织成员对权利分配不平衡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近的组织强调公正、平等。权力距离远的组织接受权力分配的差异,强调权威和等级,尊敬权威。(3)回避不确定性。反映了组织容忍不确定或未知情境的程度。高回避不确定性的企业,倾向于通过构建明确的组织规范和制度,来避免分歧、规避风险、增强可预期性。低回避不确定性的企业,组织规范和制度相对宽松,对陌生的事物表现出较大的容忍度。(4)阳性意识与阴性意识。阳性意识强的企业,强调竞争、成就,重视进取、执着、自信、决断力等;阴性意识强的企业,强调中庸和睦,提倡道德、谦逊、关爱他人,重视生活的质量等。(5)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反映了组织对将来与现在利益的价值权衡观念。长期取向的企业,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尤其提倡和鼓励节俭和坚韧品德。短期取向的企业关注过去与当前,看重短期利益,提倡和鼓励弘扬传统、维护企业形象、承担企业责任等。

2. 研究对象

通常认为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指《财富》杂志每年制作的世界五百强榜单中的企业,榜单依据是营业收入。为保证数据来源清晰准确,逐一登录上榜企业的官方网站,依国家制度选择语言入口,收集明确标明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数据,录入数据库。本文研究收录了2012、2013、2014 三年上榜企业,共557 家,其中中国有103 家。

3. 研究工具

统计工具主要使用spss20.0。

4. 数据整理

将企业官方网站对其核心价值观的描述作为记录单位,频数作为点算体系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不做先期分类,共收集到32 种价值观描述语。然后依5 种价值观范畴将32种描述语进行归类。尽管Hofstede 文化模型并不完美,但由于该模型的构建基于的样本量极大,最终归纳出的5 种价值观类型是全面且有代表性的,本文收集到的价值观描述语均可恰当归类,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中国和国外企业价值观描述语中, 出现频率占据前15 位的描述语分别见表1

由表可见,世界500 强企业均重视从追求卓越、创新、诚信正直、合作共赢、人本关怀、责任承诺、服务顾客、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职业操守、挑战与适应、开放和专业技术等角度设定企业价值观。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同样关注奉献感恩、和谐自由、实践务实、遵纪守法等价值观类型,而国外企业更注重信任可靠、灵活多样性等。

四、结语

尽管Hofstede 文化模型存在不足和局限,但该模型的构建基于的样本量极大,最终归纳出的5 种价值观类型是全面且有代表性的,研究收集到的价值观描述语均可恰当归类,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文化都同时存在这些类型的价值观及其两种维度,只是某种类型或维度在特定时期占主导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维度是一个连续体,每一维度上的不同国家的文化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极端国家很少。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企业文化,取样和处理分析仅限于企业管理心理学范畴,并不适合推广到国家文化层面。企业文化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发展中。例如,长期取向指数可能与各国经济增长状况有关。我们不提倡闭关自守,但文化的兼容并蓄,还需少些盲目跟从,多些冷静思考,在谨慎地分析借鉴基础上,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J]. 社会科学,2009,(12):126-129.

[2] 霍夫斯泰德. 文化与组织: 心理软件的力量[M]. 李原, 孙健,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3.

企业价值取向篇12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程度更是可见一斑。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只局限于企业内部和短期,而要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长期,从战略的层面找到管理成本的方法,以保证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而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起点,企业要顺利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必然要做好价值链分析的工作。

1、价值链的含义及价值链分析的内容

波特(1985)教授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企业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体,形成一个内外相连的价值链。

徐镜波(2010)认为,价值链是“施工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元之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产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所有的阶段的活动”。

价值链分析的内容包含纵向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分析是分析将企业的成本和资产分摊到其所在价值链的供应商、分包商及销售渠道上,并对成本进行分析,找到最优削减成本方案,最后整合企业的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分析是首先确定行业所在价值链的环节并选取合适的指标评估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构成和支出情况等,与企业自身情况对比,尽可能选取对本企业有利的竞争策略;内部价值链分析是确定企业内部包含的作业活动,对各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和价值进行比较,找出并控制或重组不增值作业或成本大于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收益。

2、价值链分析法在我国建筑企业的应用

2.1 纵向价值链分析在建筑业的应用

纵向价值链分析是分析企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建筑企业的行业价值链如图2-1所示:

⑴针对上游的设计单位来说,可以整合设计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的价值链,形成新的工程总承包价值链。如某工程总承包公司就采用了类似做法。其下设分公司所包含的主要部门及其职责如表2-1所示:

此外,该工程总承包公司下设安装分公司,安装分公司在各分公司所在地设置安装经理部门,为有需要的项目提供设备安装服务。

价值链整合的优点有:①通过价值链的整合,将建筑行业价值链中设计、采购、施工等主要的价值活动联系在一起,简化各个过程的衔接,保证项目造价、工期等目标的实现并节约企业的成本。②企业的设计部门可以为施工部门设计出企业现有资源和环境下最低建设成本和最优工程质量的方案;施工部门可以在设计部门的支持下不断调整施工方案以保证最低的建设成本和最优的工程质量。③可以给业主提供图纸、构造物、设备、服务等多个产品,克服建筑施工企业处于单一的利润率最低环节的缺点,为企业拓展利润空间,最大程度为企业带来收益。

⑵针对材料、人力、设备等供应商来说,采用的优化价值链的流程如图3-2所示:

2.2 横向价值链分析在建筑企业的应用

横向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行业内竞争者的成本战略。分析流程为:①掌握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支出情况和构成、产品的特点和功能等,选取合适的指标评价企业在横向价值链中的相对地位;②分析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及竞争水平;③根据竞争对手采取的战略选取企业的竞争策略。选取的方法如表2-2所示: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