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教案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2 09:01:31

体育赛事教案

体育赛事教案篇1

GONG Wei-chen GUO Dong-xiao

(1. College of Sports and Ar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2. Taish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for archives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Large-scale sports events;Sports files;File management;Methods and methods

体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场馆设施的的不断改善,大型的体育赛事陆续走进高校校园,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活跃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也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部分高校为了在大型赛事中一展本校的体育风采,在承接大型的体育赛事、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引进体育人才、组建高水平的教练团队、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校也培养了很多部级的优秀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运动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甚至是一些国内名校的重视。正是由于各大高校对体育赛事的重视和国内知名高校的不断加入,使得高校体育的运动水平越来越高,成绩、名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今要想在体育比赛中获取优异的成绩,绝非易事。新形势下,如何记载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保存并记录下那些激动人心的竞赛场面,完美的再现斩金夺银的瞬间,那就必须全面细致的做好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工作。

1 学校体育大型赛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谈学校体育大型赛事的档案管理工作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从目前高校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档案工作,特别是 2008年9月1日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施行以来,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档案管理行政编制,配备了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和先进的网络档案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建成了设施网络化功能智能化、管理制度化的现代化档案馆,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有序稳步的进行。从技术层面上讲,建立体育大型赛事的档案入档工作不是一件困难事。然而,体育工作中产生的档案除人事、教学、科研、学籍、财务、基础设施等,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有各自的主管部门组织入档外。其他体育活动,比如组织和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的档案,就很少入档。体育档案的管理现状,与高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 体育大型赛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体育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档案意识淡薄。组织一次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参赛各队从赛前集训、组织报名、到参赛整个过程都要进行刻苦的训练和精心的准备。承办一次大型体育赛事,从赛事筹备、开、闭幕式的表演、比赛过程、以及颁奖等方面,也要进行认真筹备。组织者想方设法也要把竞赛过程搞得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井井有条。但比赛结束后,无论是参赛方还是组织方,大都忽略赛后的档案入档工作,成功的赛事留不下有价值的信息资料,造成一些珍贵的体育赛事资料丢失。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承办或参加过《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第三届CBA青年队与CUBA球队对抗赛》、校篮球队多年蝉联山东省大学生篮球赛冠军,连续十几年参加北方赛区的比赛,两次打进全国CUBA的总赛、2017 年校篮球队和田径队队员,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男篮获第五名,男子三级跳远获得铜牌,取得骄人的成绩。像承办或参加这样的比赛,赛后应该认真组织材料,提交给学校档案馆存档,形成行政性的文件,以便将来查询。然而,由于我们对档案管理认识不够深刻,忽略了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档案入档工作,在校档案馆里查不到任何信息。这样的大型赛事活动,如果不去整理存档,将来他只能成为人们之间流传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型?w育赛事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组织材料入档,形成具有行政意义的档案材料。

(2)缺少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新办法出台以后,各高校虽然对档案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都进行了补充,但缺乏有专业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状况,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属百年老校,下设17个二级分院有在校生33757人,教职工2677人,档案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这样规模的高校,档案馆只有4名员工,而且大部分是非档案管理的专 业人员。学校二级学院不设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不足,工作量大,严重制约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对档案管理中非主流科目的体育赛事档案管理影响就更大了。

(3)高校档案管理系统除了像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等主要部门有自己的分账号,能直接和档案馆进行档案业务往来外,其他二级学院没有分账号,不能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直接和档案馆进行业务联系,?哪持忠庖迳辖惨灿跋旌椭圃剂颂逵?的档案管理。

(4)责任不明确。大型赛事的档案整理工作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是组委会、办公室、档案馆、还是资料管理员,责任不够明确,没有人去组织整理赛事材料,也就无法完成大型体育赛事的档案入档工作。

3 做好高校体育大型赛事档案工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充分认识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好体育档案,是对学校体育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者辛勤付出的尊重;也是对体育工作者的鼓励与鞭策;是广大师生的精神食粮;是学校迎接检查和评估的第一手资料;大型体育赛事只有建档立案,才能保证它的长久性、行政性以及鲜活的生命力。每当我们把体育档案中的美好片段,特别是我们取得辉煌战绩的比赛视频展现给广大师生的时候,它必将激励我们的学子,更加热爱自己的母校,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就是体育赛事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大型体育赛事的档案保存工作,保护好我们的体育成果。

3.2 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档案管理员

首先,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档案管理员既要由档案管理方面专业知识,同时还要 有雄厚的体育理论基础,并能够深刻解读大型赛事的内涵,它要求档案管理员,不仅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因此,选择懂体育,敢担当,有责任心的人去履行档案管理员的职责,通过档案管理员与学校档案馆进行业务沟通,完成体育专业与档案管理专业的对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档案管理资源,完成大型体育赛事的档案归档工作。人员选择,可以是办公室人员,也可以是赛事组委会人员、还可以是资料管理员。其次,增加硬件设施,为档案管理员配备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等电子设备要配备,以便采集和整理体育赛事信息,也方便与档案馆的业务互通。最后,要对档案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本工作。

3.3 制定大型赛事档案管理的办法

1)要明确责任;体育档案的管理工作有档案管理员负责,归档所需的所有材料由档案管理员收集、鉴定、统计、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档案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学校档案馆,有档案馆的人员进行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

2)大型赛事的定位:大型赛事是指省级或省级以上政府、学校主管部门、体育协会等组织的比赛、同级别之间的邀请赛、学校传统项目(比如田径)的比赛等。

3)大型赛事归档需要收集的材料(1)关于批准承办赛事的批复文件。(2)筹委会、组委会领导成员名单。(3)特邀嘉宾名单。(4)组委会工作计划和重要活动方案。(5)竞赛规程总则,竞赛总日程表,各单项竞赛规程。(6)赛事总成绩册、秩序册,各单项成绩册、秩序册、最终排名。(7)运动员资格规定、审查办法,运动员资格问题处理决定。(8)运动员报名手册,技术代表、技术官员、运动员名册;(9)总成绩册,每日成绩公告。(10)影像资料主要包括开闭幕式、颁奖、各种会议、各种重要活动、以及比赛过程中产生的音、像材料。(11)组委会和竞赛委员会的赛后总结。(12)若有会徽、会旗、吉祥物请详述制作方案,并配以实物。(13)值班医生和值班保安人员名单。

体育赛事教案篇2

中图分类号:G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19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又加上进入北京奥运周期,各级地方政府对大型赛事的公共安全都特别重视,花费大量精力和物力,来确保赛事的安全。同时,我国也从2005年3月开始,对《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立法,进行广泛地征求意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一些社会矛盾和不协调的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保卫(以下简称安保)工作越来越复杂化,不确定的人为干扰因素越来越多,干扰破坏的手段层山不穷。为了应付现阶段安保工作出现的新情况,2004年11月中国警察学会在杭州举办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国际讲坛,有中、美、加、英、澳等国家的近200人参加演讲相交流,就大家关心的大型活动反恐怖、反暴力以及球迷事件的处置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特别是美、加、英、澳等国家介绍的安保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对我们的借鉴和学习作用很大。对比国际先进安保理念,我国在大型赛事的安保工作中显得相对落后,对大型赛事的安保工作的研究面较窄。本文从大型赛事的安保工作中涉及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大型赛事的安保工作趋于全面,更具人性化,同时也为我国2008年北京举办一届高水平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立法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安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大型赛事安保工作的理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的大型比赛项目中,我国警方都高度重视,以严防死守来确保比赛的安全,所采取的各种形式的安保措施,主要以高压、严堵等为主。这些安保措施在以往的各大赛事中都能大显身手,起到较好的安全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新理念,这一新理念讲究的是“和谐”、“自然”和“以人为本”。而我国原有的一些安保的理念则较少考虑到竞赛活动特点、观众和居民的利益,为了安全过多实施禁行、禁令,缺少疏导工作,导致牺牲了许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过多干涉赛事活动,采用的“高压、严堵”等措施,会导致体育比赛本位缺损,扭曲举办体育竞赛的意义。随意收缴观众正常的“啦啦队”助喊加油的器材,这将会使比赛的功能大打折扣,就无法体现体育竞赛对一般观众、球迷等体育爱好者来说的欣赏和宣泄功能。

1.2 大型赛事安保工作的前期情报收集不充分 赛场上的一些意外,都可能引发危害事件。“3.24”西安球迷骚乱向球员、裁判和警察投掷石块和矿泉水瓶子,焚烧塑料座和警车;2004年8月4日北京球迷闹事焚烧国安旗子,群殴武警战士等等。这些都与赛事安保工作的前期情报收集不充分有关,大型赛事参加的观众与球迷众多,人员的素质高低不同,其中还可能掺杂一些不怀好意或情绪激烈分子。以至于球场受诸如睹球假赛、球队失利、赛场暴力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赛场球迷骚乱的严重暴力性事件。

1.3 有关安保工作对外界宣传不够 在大型赛事中,由于有关安保工作对外界宣传不够,造成老百姓与观众往往不了解城市交通状况,不明白赛场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不清楚由于受不良赛场因素影响会造成暴力书件。而这些原因都有可能会引起交通阻塞,形成赛场入口的争吵摩擦。但这类情况发生就会引起观众的恐慌,为赛场的安保工作带来难度。

1.4 对大众公德与安全教育投入较少 由于部分赛事的直接参与者(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其它人员)、观众球迷自身素质的问题,不仅没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而且遇书常常喜欢凑热闹或者瞎捣乱,乘车、入场争抢拥挤,违公德,安全意识薄弱,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又差,往往由于一般性的摩擦,而演变成严重的球迷骚乱或者踩踏事故,如04年北京密云元宵灯会展就造成37人死亡的重大踩踏事故。

1.5 缺少现场安全知识宣传 大型赛事参加的人群众多,人员的素质掺杂不齐,有些重大赛事入场时间跨度大,缺少运用广播电视来宣传―些安全知识、注意事项或者介绍以往赛事的典型案例,以此来引起观众的重视,形成观众入场后有较长时间无所书事,错失了现场安全宣传教育的好时期。

1.6 缺乏安保预案的演练 虽然我国大型赛牛都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安保预案,但有了安保预案而没有进行演练的现象较严重。预案制定是否科学,是否可操作,是否实用等等,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演练安保预案中,能及时发现预案中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某些相互间协作细节问题。任何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安保预案,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安保预案涉及到包括观众、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等人员进行的演练更少,这难免会影响他们防范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1.7 安保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不足 在大型赛事中,安保人员处置事件是平时警务遇不到的事件,事件处置对象和案件的性质不同,大型赛事事件的处置对象是某一群体或者是某――组织,处置的是和有组织有预谋的案件,处置难度大要求高。由于引发事件的因素较多,往往会由一件小书引起严重事件,而我们的安保人员,在进行大型赛事安保工作时,很少进行诸如处置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应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力、收集与分析恐怖活动信息能力、识别假证件能力、疏散观众能力和赛事项目基础等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安保人员可能会缩尹无策,甚至会延误时机,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1.8 赛场“事件”频发 近年来赛场上开始暴躁起来,不良倾向抬头:先有周宁的“中指”事件,后又是宿茂臻“踩人”,大河队员主场围堵裁判等。这些“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球员、球迷自身素质的问题,组织者的“手软”恐怕也助长了这些“事件”制造者的嚣张气焰。特别是对一些“优秀”球员采取了与众不同的“保护”政策,厚此薄彼不仅会招来非议,而且会影响到观众和球迷的情绪,容易导致球迷骚乱事件。因此,管理者应照章办事,严厉打击赛场“暴力”,姑息纵容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2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安保工作对策探讨

2.1 安保工作应以防为主,疏导为上 现阶段我国大型赛事的安保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新理念,改变以往那种以高压、严堵等为主的旧理念。强化前期的情报收集掌握,提前准备制定方案,防范于蔚然。采用疏堵结合,疏导为上的原则,就如大坝一样,一味采用严堵,而不采取疏导,大坝就容易决口,有堵

又有疏,则屹立不倒,这是自然规律,需要我们重视。再者,体育比赛有其宣泄功能,不能为了便于安保工作,随意收缴观众正常的“啦啦队”助喊加油的器材,这将会使比赛的功能大打折扣,这与“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不相符合,必须加强安保为人、为奥运会服务的宗旨,还安保的本来功能。

2.2 进行充分风险评估,制定安保预案 安保预案的制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沟通,它是制定预案成败的关键,信息涉及到方方面面,寻找出本次大型赛事人为和自然的风险,有赖于对风险情报的掌握,对风险的因素、动机和危害作评估,然后对危险作准备。危险可能来自个人、团体、宗教或者其他一些组织,袭击的对象可能是人群或者是建筑物。至于北京奥运会,它是全球的盛会,会有全球的入关注,所以它的危险也是最大,除受国际恐怖组织威胁外,最大危险来自“东突”、极端“”分子、“”等组织和其他无政府主义者等等。他们可能混杂在一般观众(球迷)中,一有机会就到会进行煽风点火,加大球迷间的矛盾并激化,趁乱进行破坏活动。所以须了解掌握他们的情报。另外,可能引起球迷骚乱的打假赛、赌赛事以及球迷群体、裁判员、球队、赛场管理折射出的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普遍性情绪和赛场控制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收集掌握相关信息,防患于未然,使骚乱困死在萌芽状态。所以为了赛书的安全,需要充分收集情报信息,并对此进行风险评估,把所有的危险因素考虑进去,制定出较完善的安保预案。

2.3 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引起世人关注和理解 让公众了解赛牛的一些情况,使公众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历届奥运会,组织者都把《奥运指南》分发给公众,让他们了解参与所需的注意事项。与媒体沟通,使他们作正面报道,在与媒体和公众交流时,必须告诉他们哪些能沟通,哪些是不能沟通的。对外交流和宣传需做到非常的仔细,如发表时间、比赛时间、餐饮时间、地点路线等有关的信息,由于安保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意,需要及时交流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应当尽可能地强化组委会各部门之间及所有参加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并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安保工作。同时通过播放宣传片,告诉世人我们城市已经准备好了,以引起世人关注,并前来参观旅游。

2.4 加强公德与安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通过加强公德和安全的教育,强化公众主动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与习惯,减少公共场所争吵、争抢和拥挤等现象,讲文明礼貌,维护公共秩序,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这样一来,观众遇事就会三思而后行,不至于因小事而恶语相加,甚至动手,更会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自觉遵守文明礼貌和赛场纪律。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其它工作人员加强教育,能有效地减少假赛和赛场暴力等易引起观众骚乱的导火索,同时在骚乱事件中,肇事者往往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其它工作人员作为直接攻击目标,加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对保护自身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2.5 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安保能力 大型赛事的安保与平时的执勤不同,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训练,虽然我国各部门的协作较紧密,但是还需要在组委会组织下进行深化培训,需要不同培训中心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并通过培训各警种之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默契。对于象北京奥运会的安保人员培训,在未来的四年中培训是更新和连续性的。它所培训的面更广,如国际法培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沙淋毒气)培训、对奥运基础(历史、内涵等)培训、各国文化礼节培训等。

2.6 组织安保演练,完善安保预案 安保预案的制定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在预案计划差不多时就要进行培训实施阶段,而后通过从桌面会议演练、指挥官岗位的演练,到安保各部门间的演练,最后到比赛参与者和观众的综合演练,以此来检验各层次、各阶段和各部门的安保预案的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找出安保预案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配合能力,在演练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安保预案。雅典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前,就举行了6次大型安保演练,来检验和完善他们的安保预案,这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2.7 利用售票环节,隔离对立面的区域 对大型赛事的观众和球迷的安全防范需要提前准备,否则会难以对付,特别是对敏感的比赛项目和场次,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利用售票环节,有意识地分开不同国家的观众或者是支持不同运动员和球队的观众,将他们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观众区域,即使他们发生摩擦,并有骚乱趋势时,安保部门也能有时间及时调动人马,防止事态进一步广大,不至于一有摩擦,就会演变成严重的骚乱事件,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8 加强现场的言行管理、维持赛场秩序 大型赛事参加的观众和球迷众多,许多不怀好意者和低素质者掺杂其中,赛场上变化多端,情绪本身就比较激动,由于受一些诱发因素如假赛、赛场暴力、裁判不公、教练指挥不当或者一方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会引发观众不文明的语言、行为举动,极易引起事态进一步失控。所以在安排安保人员时,在注重场内外的同时,加强观众看台的警戒力量,对那些不文明的挑衅性和诲辱性语言,以及扔杂物攻击伤害行为,必须及时严加管理或惩处,让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才能维持良好的赛场秩序。

2.9 改造现有场馆,增设安保功能 大型赛事比赛小到联赛,大到奥运会都与运动场馆有关,因此场馆安保设施的改造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大多数运动场馆在入场口没有安检仪器或者安检仪器较落后,随着世界上恐怖事件频繁发生,我国极需要改造现有场馆在入场口的安检仪器。为了应付爆炸事件,在运动场内或附近,增设防爆桶或者用厚钢板和混凝土制造的防(排)爆室,为观众疏散创造条件。同时在运动场馆墙壁上的显眼处,悬挂安全注意事项和紧急疏散步骤程序的宣传栏。此外,还需增加非常规的紧急疏散通道,加快观众紧急疏散的速度。

体育赛事教案篇3

关键词: 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vocational education;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79-02

0引言

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很多“属于软能力”,在近几年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苦苦探索,如何将“软能力”“硬化”,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很难设计一套指标体系来考核评价经济类学生的能力,而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如ERP企业经营沙盘大赛、创业之星大赛、现代物流大赛等,更有利于评价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自教育部等11部委于2008年夏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随着技能大赛逐渐受到各界重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和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专业覆盖面最广、类别最齐全的大赛,在全国职业院校刮起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全员动员之风。这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也极大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从而高等职业院校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的评价指标。

我院近几年积极参加了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并代表新疆区参加了金蝶ERP大赛,不仅取得西部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同时,借助技能大赛平台,有效促进了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体育赛事教案篇4

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研培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探索建立研培人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面向全省研培战线策划举办了“黑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研培人员素养大赛”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基本素养测试、县级初赛、市级复赛、省级决赛“四次三级”赛事活动。12月6日,伴随省教育学院孙登林院长的闭幕致辞,历时8个月,省市县三级研培人员共计3 000余人参加的全省研培人员素养大赛圆满落下帷幕。回顾这次赛事,创下了多个我省首次:一是首次面向全省研培人员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活动;二是首次有这样多的研培人员参与其中;三是首次以笔试和现场竞赛的方式对研培人员自身进行考量。……比赛获得了多方收获,赛事虽然结束了,但理性的思考仍在路上。

一、策划

素养大赛是一种广泛用于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教研活动方式,在研培队伍中运用尚属首次。作为一种移植项目,其效果如何,策划至为关键。省教育学院高度重视赛事的策划环节:一是组成了队伍整齐强大的活动策划团队,张晓明副院长亲自领衔,以组织的方式推进策划;二是针对活动全程研讨,实施全口径策划;三是多次召集院内会议,反复征求市地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1.宗旨定位关注“准”字。本次研培能力素养大赛活动确定活动宗旨4项:一是研培人员能力素养构成问题,力求通过大赛这种大范围、高密度的集中竞技展示活动,研究概括研培人员能力素养构成与标准;二是研培人员专业发展机制问题,尝试建立以赛事活动为载体,充分准备,广泛参与,逐级赛评,创先争优的专业发展机制;三是研培经验与成果展示问题,尝试搭建全省研培人员专业风采展示的新型舞台与研培经验成果交流的高端平台;四是研培能力有效激励机制问题,创新研培人员专业发展与研培机构能力,建设有效激励机制。正所谓比赛不是目的,研究并促进发展才是追求。

2.范围定位关注“全”字。一是参赛对象为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的专职基础教育研培人员;二是竞赛类别为基本素养测试和现场素养竞赛两种,基本素养测试以笔试方式进行,现场素养竞技包括观课议课、案例分析、研培叙述和才艺展示;三是活动组织方式为省教育学院与各市县教师进修院校共同组织,要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运作;四是确定详细的竞赛规则,做到了环环相扣。在笔试阶段,省教育学院负责命制双向细目表和试题并免费提供给参赛单位,各市地负责提供一套试题,组成笔试命题题库供命题使用,负责组织考试和评卷,提供优秀试卷和分析报告。

3.站位定位关注“高”字。一是站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角度策划。现场比赛中“案例分析”题直逼基础教育发展关键问题,“‘讲’还是‘不讲’?”聚焦了当前“课堂教与学关系转型”问题;“青怎样出于蓝?”聚焦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策问题;“‘三我’活动”聚焦了“校本教研问题”;“同样的培训,异样的感受”聚焦了“培训需求的适应与引导”问题;“一项调查引发的思考”聚焦了教研活动方式的优化创新问题。二是站在引领研培队伍专业发展角度策划。《基本素养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从纵横两个维度搭建了考核内容与方式框架。横向四项10个子目【时事政治(政治理论、时事常识)、教育理论与政策(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科研(科研理论、科研实践)、研培实践(规划与策划、操作与实施、管理与评价、总结与反思)】,对研培知识构成进行了深入探索,纵向6种题型47道题从测试角度探索了研培能力构成与评价的有效对接途径。试卷中的案例分析、行动设计都明确显示了研培素养的着力点。现场比赛评分在注意评价中方向性与表现力两个共同项目外,凸显了观课议课中的“观测力和指导性”、案例分析中的“辨析力和生成性”、研培叙事中的“故事性和研究性”。三是站在展示与揭示研培规律角度策划。“研培叙事”是一项可以有效展示和探究研培人员心路的方式。哈尔滨市选手王传贤以老教研员对自己进行传帮带的生动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教研员专业引领的本质,其不仅仅是专业的引领,更重要的还包括做人的示范。结尾一句“我妈妈”,道出了这种传承的关键,即传承的是研培的文化,是立人的标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的不光是教师,作为教师的教师,研培人员的“身正”更重要,研培人员实质是在用自己的人品、德行示范教师,如何做人,如何从教。

二、实施

作为一种赛事,其成功既来自周密的策划,更取决于实施中严谨的程度。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整个活动在实施推进上坚持了三个“严”字。

1.严密环节。一是严密命题环节。笔试试卷由主管院长一人负责命制,设专人负责联系印制邮递。决赛阶段,约请兄弟省代为选择制作观课议课课例,由主管院长亲自命制案例分析题。做到了既严格遵守命题约定范围,又努力将涉题范围缩小到最小程度。二是严密准备环节,为保证赛事的环环相扣,公平公正,安排引导员、记分员、计时员分别把守,确保每个环节不留空隙,机会均等。三是严密评分环节,设评委席、合分席、记分员,做到一人一签,一人一收,当场合分,当场公布。

2.严肃参赛。基本素养测试做到五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卷。考试中要求做到五不许两杜绝:不许讨论,不许抄袭,不许借用电子设备及电脑,不许使用通讯设备,不许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杜绝作弊行为,杜绝雷同卷。现场素养测试实行抽签分组,由各地领队抽签,确定参赛组别;抽签排序,由选手自己抽签,确定出场顺序;抽签选题,由第一组参赛人员对案例分析题抽取题签,确定所答问题。选手提前在规定时间阅读试题,观看课例,对观摩同一课节的教师,依出场时间,预先留出观课时间。做到提供时间机会均等,超时扣分停止,提前酌情扣分。所有环节均有工作人员进行引导。

3.严格评审。一是科学组建评委队伍。评委队伍由参赛地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兄弟省市人员三方组成;组长外放,由吉林、辽宁省研培部门专家担任;要求评委为正高级职称,市地院级领导拥有副高级职称,省教育学院派出由主管院长张晓明、教研中心主任金春兰、师训中心主任周雪菲、数学研培部主任赵立成四名正高职人员任评委。二是严守评审标准,评分标准提前公开,广而告之,互相监督;评委预先研读标准,统一评分尺度,省教育学院代表队首先出场,为评委提供试评审机会。三是严格评审方式。采取漂移矫正方法,解决分组评审有可能出现的标准不均衡问题;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方法,解决有可能出现的评委对标准把握差异过大问题;采用评委与所在地区回避的方法解决有可能出现的亲缘因素;采用当场亮分方式,杜绝有可能出现的其他现象。

三、收获

1.深化了认识。一是组长围绕观课议课和案例分析进行的点评以及张晓明副院长借助总结对研培叙事的点评,以事喻理,以理立论,事理结合,极大地升华并放大了活动的效益,将比赛有效地提升到专业培训的高度。二是围绕“我的研培期待”和“品味研培幸福”进行的研培沙龙,从个体角度,再次围绕比赛、超越比赛进行了探讨,将活动引向深入。三是设立经验交流环节,哈尔滨、黑河、绥芬河院校教师进行的大会发言,将研培人员比赛成效回归于日常的整体工作中,双向呼应,展示了研培队伍立体发展的镜像。

体育赛事教案篇5

附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

为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办好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研究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原则,提出未来三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大赛)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为地方和职业院校组织比赛提供参考。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产业专项规划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技能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合理规划、统筹有序地推进全国大赛改革,健全比赛制度,创新办赛机制,提升赛项质量,把全国大赛办成面向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基本覆盖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反映国家职业教育水平,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生技能赛事。助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二、规划目标

1.进一步提升技能大赛的社会影响。扩大技能大赛的专业覆盖面,使本规划期内举办的比赛项目总和覆盖中、高职专业目录中80%的专业大类和40%的二级专业。丰富技能大赛的形式和内容,使大赛成为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资源转化的平台。提高技能大赛国际化水平,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

2.进一步完善全国大赛的办赛机制。建立功能完整、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大赛组织机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执行有效的大赛制度体系,完善技能大赛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培养一支技能大赛专业队伍。进一步提升大赛管理水平,提高赛事质量。

3.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相同步的水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变化,及时调整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和标准。发挥技能大赛引领和评价作用,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1.构建大赛体系。

充分发挥全国大赛的品牌优势和宏观指导作用,完善全国大赛体系。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举办好全国大赛;联合(委托)相关部门或行业组织举办好全国性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技能比赛;支持举办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和全国大赛选拔赛;鼓励职业院校举办校级学生技能竞赛和省赛选拔赛。

全国大赛赛项设置须按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要求,以职业院校开设面较广、在校生较多的专业为主体,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建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的专业和技术为重点,兼顾三次产业分布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全国性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技能比赛所设赛项与全国大赛不重复、不类似,以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布点较多,在校生总数较少的行业特色专业为主,兼顾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需要;省级赛事依据本地区产业布局需要设置赛项,兼顾全国大赛选拔需要。

2.完善赛事制度。

制定大赛章程。以制度确立全国大赛的宗旨和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健全行企参与制度和赛事监管制度。在2012年大赛制度建设基础上,修订和完善大赛企业合作计划、赛项合作企业遴选方案、赛项经费管理使用规定、比赛裁判与仲裁工作要求等制度文件,起草制定赛项遴选标准、赛项专家组工作规范等其他有关竞赛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力争本规划期内实现大赛各主要流程均有章可循。

界定参赛资格。高职参赛选手应为高等学校在籍高职高专类学生。中职参赛选手须为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生。高职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在25周岁(当年)以下,中职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在21周岁(当年)以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报名参赛的,一至三年级(含三年级)学生参加中职组比赛,四、五年级学生参加高职组比赛。

明确组队方式。高职组比赛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根据规定联合其他有关部门)组队参赛,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以单独组队参加中职组项目的比赛。个人赛每省份(单列市、兵团)每赛项参赛人数原则上不超过4人(具体可根据赛项情况由赛项专家组在赛项方案中确定);团体赛每省份(单列市、兵团)每赛项参赛队不超过2支,不跨校组队,同一学校相同项目报名参赛队不超过1支。凡组织有相应项目省级选拔赛的省份(单列市、兵团),经全国大赛执行委员会备案,相应项目可增加一个参赛名额。凡在往届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参加同一项目(同一组别)的全国大赛。

严格比赛奖励。全国大赛面向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裁判员、工作人员、合作企业以及组织参赛的省份(单列市、兵团)设立不同奖励。其中,参赛选手奖励以参赛队总数为基数(个人赛项目以赛项参赛总人数为基数),分设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分别为10%、20%、30%(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一等奖参赛队(个人赛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巩固分赛区制度。在自愿基础上,保留2012年在天津主赛场以外设立的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贵州等10个分赛区3年有效的承办赛事权利。同时,发挥其他地方的产业、职教资源和政策优势,拓展设立新的全国大赛分赛区。探索以公开竞争方式确定新增赛项举办地的机制。鼓励赛项承办学校不参加本校承办的比赛。

3.提升赛项水平。

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均应根据比赛的内容或核心技术技能确定赛项名称,不以工种名称直接命名赛项;以岗位或目标任务要求的技术技能综合(组合)运用水平、比赛任务完成质量以及选手素质水平为评判依据,设计比赛的形式、内容和设置奖项;团体赛须包含对团队合作水平的考察内容;逐步杜绝以单一技能作为比赛内容的奖项设置和赛项设置,减少团体赛和个人赛混合设奖。

充分考虑岗位或目标任务对参赛选手的理论素养要求,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融入比赛,以理实一体的方式体现职业岗位对选手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单独组织封闭的理论考试,避免竞赛组织“考证化”倾向。鼓励赛前公开理论素养测试题库内容,促进选手理论知识学习。全国大赛获奖名次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挂钩的,所授证书应反映全国大赛水平,一等奖选手所获职业资格证书原则上应高于高级工证书等级。

(1)大力优化已有赛项。已有赛项是全国大赛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以已有赛项为主体,整合同类赛项,规划年度赛事。充分发挥赛项专家组作用,根据相应产业主体岗位的核心要求,结合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研判,不断调整完善比赛内容、评判标准和组织方式。研究世界技能大赛要求,提升赛项质量。使比赛项目不断成熟,成为连接和传递产业需求和院校教学的纽带。

(2)审慎开发新增赛项。新增赛项是全国大赛发展壮大的活力所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充实大赛项目库,加强入库项目的挖掘和研究,缩短项目方案成熟周期,保证新增赛项质量。按照“成熟一个开设一个”的原则,通过开发新的赛项,不断提高全国大赛的产业覆盖面和专业覆盖面,促使更多行业参与全国大赛,为更多学生提供参赛机会。

(3)探索特色专业设赛。特色专业设赛是全国大赛发展壮大的有效补充。对于大部分省份均有布点,专业性强、总的专业点数较少、在校生较少的特色专业,教育部将探索联合(或委托)相关行业,组织全国性特色专业赛事,进一步扩大全国大赛的行业覆盖面。特色专业赛事应与全国大赛设项不重复、不类似;按照全国大赛的统一要求进行设计;超越行业院校的局限,以相关专业开设范围确定参赛范围。

(4)继续推进开放办赛。开放办赛是保证比赛公平、提升赛项质量、扩大比赛影响的重要手段。不以专业名称和学校的行业属性限制参赛范围。全国大赛比赛项目坚持一体化设计赛项的现场比赛、技术体验和成果展示,在不影响比赛公平的前提下尽量多地开放比赛现场,组织各界人士有序参观。创造条件,实现比赛的网络直播或录播。倡导赛项组织国(境)外职教人士(包括学生)观摩和参加比赛。

4.健全赛事组织。

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赛项专家组为核心、相关行业深度参与、相关企业为支撑的赛事组织方式。本规划期间,教育部牵头组建任期三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领导每年一次的全国大赛。参与联办全国大赛的国务院部门和行业组织在相关赛项方案制定和赛事组织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相关企业在全国大赛企业合作计划框架内为全国大赛提供技术、器材和主要经费支持。分赛区和赛事承办院校在自愿基础上为赛事举办提供场地、管理以及部分器材、经费支持。逐步确立在全国大赛执行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确定赛项专家组、形成赛项技术方案、根据技术方案综合评议企业合作方案、确定合作企业和比赛设备(比赛硬件平台须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兼容性,相近情况下鼓励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实施赛项筹备的工作流程。约束合作企业商业行为,保护职业院校权益,维护大赛公益性。

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委会办公室有关人员,有关地方和行业负责大赛组织工作的领导、专家,以及部分赛项专家组成。委员会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逐步承担大赛执行委员会办公室的部分具体工作。建设专业化的赛事管理团队。加强大赛核心专家队伍建设。

四、赛项计划

每年举办的赛项原则上控制在100项以内,新设项目控制在赛项总数的25%左右。高职在校生数高于10万人,中职在校生数高于20万人的专业大类,原则上每年均设比赛项目。同类专业赛项原则上隔年举办,截至2012年已连续举办5届的赛项2013年可停办1次。同一名称、连续举办的赛项,每年须设计不同的比赛侧重内容。中职赛项的设项数量和参赛队限额总体上高于高职赛项。本规划赛项安排计划见附表。

五、服务与宣传

体育赛事教案篇6

沈健:江苏连续多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既是江苏职教人的一份荣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我省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状况和水平。我们将从一个侧面,以此激励全省职业教育战线的同志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务实工作,做好技能大赛赛项资源转化,将技能大赛成果反馈到日常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不断提升我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与职业》:在您看来,这份荣誉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

沈健:江苏代表团获得国赛“六连冠”,主要因素有: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新世纪,已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也做了系统工作部署,全国形成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强烈需求。“十一五”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位。江苏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组织全省职业学校开展两轮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建立全省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学校专业与行业“吻合度”调查统计年报制度。进一步推动各地各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状况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对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特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在国际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苏南地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数控、汽车、物流等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的苏中地区,职业学校着力加强服装、建筑、电工电子等专业;自然资源丰富的苏北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护理等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江苏,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覆盖面广,百万职校生踊跃参与各级技能大赛,使江苏代表团每年都能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所有竞赛项目,获奖率较高,获奖面宽。

最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大省级统筹,优先发展教育,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2010年年底,省财政厅、教育厅、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最低标准为2800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省财政自2011年起设立5000万元的奖补专项资金。二是组织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遴选国家、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分段培养、联合培养。2014年开展试点项目422个。组织开展了与项目对应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首批立项课题43个。三是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改革试点。2011年省政府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全省先后建立19个实验区,覆盖12个省辖市、59个县级市区,涉及全省70%的区域与人口。近三年来,实验区在地方政府统筹下,因地制宜,先行试点,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推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切实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和吸引力。四是全面推进学制分段改革。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江苏从2013年秋季新生入学起,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分段培养模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了36个中职和44个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职业学校调整设置。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优化校外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课时比例调整为4:6。五是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全省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加快调整职业学校专业结构。2011年率先实行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集中备案,全面实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统一评审。推进专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已建成269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108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推动所有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达到合格水平。改革课程实施模式,推行“做中学、做中教”。

《教育与职业》: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除天津主赛场外,江苏是举办赛项最多的省份。请问今年有多少赛项在江苏举办?我们举办这些赛项的优势是什么?

沈健:江苏成功申报承办“201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文化艺术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旅游服务类、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类等9个大类32个赛项的赛事工作,占全国95个总赛项的34%。

我省举办这些赛项的优势有:一是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基础。我省269所职业学校中有58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占比全国第一。“十一五”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9亿元,全省建成118个部级、317个省级实训基地,其中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专业覆盖面超过25%。二是有国内享有盛誉的专业,所申报承办的专业均为各校品牌、特色专业,如南京铁道职技院的“轨道交通”专业、无锡汽车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等。全省建成269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108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三是有丰富的办赛经验。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分赛区的赛事工作,共计9个大类86个赛项。四是具备良好的产业环境,所申报的项目与当地的优势产业高度吻合。申办赛项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吸引了在苏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汽车产业是汽车营销项目承办地常熟“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以奇瑞捷豹路虎汽车、观致汽车、丰田系列三大投资超百亿元项目为龙头,形成了集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研发、物流、贸易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无锡作为国务院唯一批复建设的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在新型传感器、核心芯片、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和信息服务等领域集聚具有较大规模的各类物联网企业,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了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赛项。徐州是江苏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徐州机电高等职业学校承担煤矿安全赛项。南通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产业是南通最大的传统支柱产业,产业规模、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全国领先。2013年南通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55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6亿元,利税总额251亿元。南通中等专业学校申报承办了服装赛项。护理赛项和美容美发赛项承办地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城市,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扬州是“淮扬菜”的发祥地。2001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扬州“淮扬菜之乡”称号。扬州商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烹饪人才,积淀了纯熟的厨艺技法、浓郁的饮食文化。“扬州厨刀”已经成为“淮扬菜”的代名词。餐饮业是扬州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教育与职业》:在承办赛项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经验或体会?

沈健: 江苏成功承办各赛项赛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省级层面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分赛区组织委员会”,省政府曹卫星副省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同时相应组建了执行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办公室。其次,在市级层面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协调组织教育、财政、公安、工商、卫生、电力、交通、环保等部门,为承办赛事任务的职业院校排忧解难。地方政府在提供人力支持以外,还提供经费支持,每年各地政府都对赛点学校投入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大赛的比赛要求。

二是离不开承办学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各赛点学校成立赛事服务工作机构,所有承办学校都是全面动员,责任到人,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各赛点学校都精心编制了办赛方案、开放方案、宣传方案以及应急预案。专门成立了竞赛宣传组、竞赛现场组、竞赛联络组、后勤保障组、竞赛接待组等各个职能小组,做到全校师生员工齐上阵。各职能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对每个参赛代表队都做到一对一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工作仔细贴心到位,提供从接站、住宿、饮食、竞赛全过程服务。

三是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承办好大赛还需要行业企业的专家指导。各赛点学校主动与赛项的行业专家联系,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严格按照大赛的比赛规程要求布置赛场,提供一流的比赛环境。

四是离不开教育部、大赛组委会的及时指导。教育部及司局领导多次来江苏指导江苏分赛区的工作,视察赛点学校,及时提出办赛要求,帮助联系大赛竞赛设备供应商,保证设备及时到位。协调好赛项执委会与承办学校之间的关系,上下齐心,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进行。

《教育与职业》:为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做了哪些工作?如何保障这项赛事在江苏顺利进行?

沈健:在承办赛项的过程中,江苏做到了“六个到位”,确保各项赛事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组织工作到位。成立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分赛区”赛事组织委员会和赛项执行委员会,负责承办赛项的组织与实施。

二是统筹协调到位。为了确保大赛成功举行,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了由相关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申报部门、承办学校、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江苏分赛区准备工作协调会,分管厅长到赛点学校检查大赛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大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大赛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当地市政府积极组织教育、财政、公安、工商、卫生、电力、交通、环保等部门召开协调会,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人。扬州市政府规定,举办技能大赛期间,凭大赛参赛证或指导老师等证件可以深入到扬州市的社会及企业参观调研。

三是办赛条件到位。各赛点学校认真对照国赛各项目竞赛方案的要求,比赛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组织到位。为了配合做好开放办赛,各学校专门购置了摄像、录像、实况直播用的各种设备仪器。赛点学校精心编制了办赛方案、开放方案、宣传方案以及多项应急预案。专门成立了竞赛宣传组、竞赛现场组、竞赛联络组、后勤保障组、竞赛接待组等各个职能小组,做到赛前有准备,赛中人到位,确保整个大赛成功举行。

四是接待工作到位。各市教育局和赛点学校对教育部及其他部委、行业协会的领导、裁判、专家以及各代表队的领队、参赛选手等有关人员做好接站、住宿、餐饮和参赛准备等方面的接待工作,做到专人接待,贴心服务。

五是大赛宣传到位。江苏教育厅网站专门开辟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分赛区赛事栏目,及时报道各赛点学校的赛事赛况。各赛点学校都在自己的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大赛专栏。大赛期间,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对赛事进行跟踪宣传报道,积极营造大赛的良好舆论氛围。

六是经费保障到位。一方面通过企业赞助筹集资金,另一方面省教育厅和各申办学校所在地人民政府给予经费支持,保证了赛事圆满成功。

江苏分赛区严密的组织工作,周密的赛事安排,缜密的竞赛程序,细密的周到服务,再次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全体专家、参赛选手及指导老师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教育与职业》: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推动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沈健: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加快发展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

一是推动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快速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和各承办地人民政府加大对承办技能大赛赛项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投入。2013年全省立项建设107所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277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三年内将总共投入资金13.6亿元。承办服装赛项的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将“十二五”期间的建设规划提前到2012年全部完成。服装专业实训中心配备了技能大赛视频转播系统和服装生产多媒体虚拟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多媒体同步演示系统等国内领先的技术设备。承担国赛护理赛项的南京卫生学校校园建设投入4.2亿元,仅投入护理实训中心设备总值已近1800万元,设备数近2500台(套),设备可与三甲医院媲美,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承办国赛烹饪项目的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投入近千万元改善校园校貌,打造校园文化,增添了实训设备设施。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已成为“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拥有5个实训中心、34个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实训设备总价值超过了1800万元。承办智能家居安装维护的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校园环境改造和实训基地建设。

体育赛事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68-02

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出台的背景

2010年江苏省教科院11号文正式下发通知,在全省职业教育内开展“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活动由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及各专业教研中心牵头举办。活动举办的目的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活动质量;巩固正常教学管理;优化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全省职业学校纷纷响应,所有职业学校的教师全员参与,其重视程度始料未及。

二、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意义

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包括课前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方面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两课”评比即省级“示范课”和“研究课”的评比竞赛活动。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推动全国、省和市有关职业学校专业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更加合理等方面进行落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发挥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管理模式即采用1+1+1+1+3模式,即1位省级领导、1位市级领导、1位校领导、1位校级督导、3位高级职称教师或系(中心)领导。做好集体备课、教师教学资料检查、开展教学设计竞赛、同上一节课竞赛、说课竞赛、教学反思竞赛等活动保障课堂质量的有效性。

三、开展“五课”教研,提升职业学校教研活动能力

开展“五课”教研活动的宗旨是将课前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五方面运用到教学层面,全面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更新,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其“五课”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课前备课:职业学校教师根据国家或省人才指导性方案及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相结合,确定教学主题。公共基础课程,侧重在体现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及其目标达成进行探究;专业技能课程,侧重在教学过程和企业职业标准衔接、教学成果和社会企业过程衔接的探究。

2.上课: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和资源,调动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公共基础课程,重点衡量学生认识与感应的研究;专业技能课程,重点衡量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研究。

3.说课:即教师在备课、上课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信息化等方面,专家给出综合性评价。

4.听课:专家对比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判断。

5.评课:根据全国或省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的要求,专家组对参加比赛教师的课件内容、结构安排、教学手段选择、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开展“两课”评比,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1.“两课”评比组织相关要求。“两课”比赛,由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进行的一项比赛活动,一般情况下每年举行一次。开展“两课”比赛主要是为了提炼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打造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金牌教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然而什么是示范课呢?是指已成教学形式,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品牌课;什么是研究课呢?是指某一领域形成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与研究的优质课。两课比赛标准:按照教育部或省相关要求,“五课”教研活动要求是全部参加比赛的课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2012年评比活动中规定教材原则上须为列入《2011―2012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比赛规则如下:选拔要求:省级:每个市各个项目选送一名参加省级比赛;市级:各个职业学校及每个项目推荐一名,考核每个项目第一名参加省赛,没有经市组织的现场听课和专家评议的教师,不得推送参加省级“两课”比赛;校级:每个系科比赛第一名参加校级两课评比;系科:全体教师参与,考核排名第一名进入校级比赛;比赛内容要求:省级:省教育厅制定相关比赛规则及比赛要求;市级:根据省教育厅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根据相关管理评价体系,对比赛教师的教案、学案、现场说课和答辩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说课内容现场摇号抽签;依据省、市教育部门文件精神执行;校级:依据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培训方案。即1+1+3模式,即1位校领导、1位校级督导、3位高级职称教师或系(中心)领导。做好集体备课、教师教学资料检查、开展教学设计竞赛、同上一节课竞赛、说课竞赛、教学反思竞赛等活动保障课堂质量的有效性。成绩评定:省级:依据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比赛规则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分别占组别不超过比赛教师总数20%的比例确定省级示范课的名额,不超过60%的比例确定省级研究课的名额,获奖者给予颁发荣誉证书,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金牌教师人才库;市级:市教育部分给予相配套的奖励;校级: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系科相关考核给予加分。

体育赛事教案篇8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学院为了比赛成绩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工作目标,强化档案工作基本要求和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实现比赛成绩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关键在建立健全制度。在比赛成绩档案归档工作中,我院按照国家《档案法》、《体育运动会档案管理办法》,并结合我院档案工作实际,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实施办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档案查(借)阅制度》、《档案工作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等,档案收集过程中做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按章归档。

如何开展体育比赛成绩档案管理工作

体育比赛成绩所形成的许多珍贵文件材料的档案,具有科学、历史、文化价值意义,是我院体育事业的文化财富。这些档案收集、积累所形成实体档案对未来体育教学、体育研究和体育发展方向都体现了特有的价值,也实现了我院体育比赛成绩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1.借鉴省市兄弟单位的经验体育比赛成绩档案管理工作,我院不仅重视自身建设,自我完善,更重视学习省市兄弟单位的经验,抓好基础工作。为做好体育比赛成绩档案工作,我学院领导非常重视,专门组织负责档案工作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和交流,邀请省档案馆专家亲临指导和授课,吸取他人档案工作的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和有关规定、目标等,不仅保证了我院体育比赛成绩档案工作的完成,而且在质量、标准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加强培训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水平各部门指定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部门档案工作。由于指定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不甚了解,甚至部分人员从没有接触过档案工作,为此,我院专门举办档案人员培训班,邀请省档案馆教授专门为档案员授课,以许多生动形象典型的范例进行培训,使大家基本掌握文件材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以及比赛项目成绩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等有关知识。通过专家培训和工作实践,使档案人员得到锻炼,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了一批懂计算机技术、懂网络技术,业务强、效率高的档案管理人才,并逐渐成长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3.各项比赛成绩要及时收集每项体育比赛期间,各项比赛项目所形成文件材料很多,牵涉面广。为解决档案人员在收集过程中,由于业务水平不一致,导致工作进展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通过及时沟通解决矛盾,加强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敬业爱岗的精神,做到统一认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整个档案工作形成一个完整有序、有条不紊、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局面。从而使大家坚持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按时按质地完成了各部门文件材料收集,做到了收集的文件材料完整、齐全。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

体育赛事教案篇9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争取优胜是竞技体育永恒的追求,随着竞技体育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竞技体育离人类的极限越来越近,各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竞争显得异常激烈,所以任何一个细节的忽视或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比赛成绩的下降甚至是颠覆性的失败。那么,要实现既定目标,除了科学地训练,培养一流的竞技能力,还必须会科学地比赛――即尽量减少失误并完全表现自己的最佳竞技能力。事实上有许多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表现不俗,而在比赛中却经常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这里面固然有运动员自身的心理、技能等问题,当然也有各种各样来自外界的干扰,如天气和场地等的不习惯、裁判影响、体能训练不足、战术单一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在备战2008冬训动员大会中反复强调“金牌是一项系统工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对万方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检索等主流数据库相关内容进行检索后,目前国内将比赛预案作为整体概念提出的极为罕见,仅有杨桦等的《竞技体育制胜实例》中对比赛的预案有所涉及,此外冯建中的《赛前准备8要素》对比赛预案模式有了雏形的描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篇幅有限,未及详尽。总之,系统的、完整的关于比赛预案(计划)的文献鲜有发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部分优秀运动队,随机抽取8个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随机抽取部分国家队比赛预案进行参照对比。

(二)研究方法

本文是通过对河南省部分优秀运动队现有比赛预案模式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预案的合理部分与不足之处,主要采用下列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乒乓球、田径、足球等8个项目的30名主教练、管理人员发放了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是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所以回收的问卷也是30份,问卷回收率是100%,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2.专家访谈法

制定访谈提纲,走访乒乓球、田径、足球等多个项目的专家,这些专家基本都是高级职称以上,这些一线的实践经验对于预案制定的研究有了更为直观的帮助。

3.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检索、整理中国期刊网等大型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章,查询2000年以来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从中了解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和比赛中的实践运用,为本文的设计、分析讨论奠定基础。

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软件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比赛预案的基本态度

对于“到了赛区既定的比赛预案有无需要调整、对手情况分析是否重要、比赛规程分析是否重要、项目分析是否重要”等四个问题,所有项目的测试者均给予了肯定答案,P值均小于0.05,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任何竞技运动项目中都需要对对手情况、比赛规程、项目进行分析,从而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般在赛前制定的比赛预案是依据以往掌握对手情况,规则、规程情况草拟的,而对手情况、比赛规则、天气等都是动态变化的,到了赛区经过认真观察分析后发现实际情况和当初的估计存在差异,那么计划就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尽早、尽可能适应这些变化,早适应早占先,谁适应谁占优。

本课题所调查的运动项目普遍比较重视对主要对手的分析,根据训练学理论,决定最终比赛名次的因素除了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还有主要就是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经过调查发现,我省教练员对对手的分析一般是对几个主要对手的分析,主要是从对手技战术特点、体能、近期状态、有无运动创伤等方面进行分析,技战术特点、体能等方面因素在赛前就有了预判,而近期状态和创伤方面的信息一般是通过近期的其他比赛获得,但最直接和有效的参考就是在到了赛区后,根据赛前的热身来分析判断,主教练可以根据获得的这些信息来进行调整。

(二)合理制定比赛预案能帮助取得预期成绩

比赛预案的制定与取得预期成绩呈中度相关(0.3

表1 比赛预案制定与取得预期成绩的相关性(n=30)

比赛预案对取得预期成绩是否有帮助

比赛预案制定是否重要 相关系数(r) .398(**)

P .001

注:**表示P

比赛预案的制定,是在多方分析和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各方因素进行优化,通过重新组合、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以加强某一方或多方的优势为手段,以形成整体优势、综合效应为目的,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任何管理活动离不开计划,作为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头绪众多,关系复杂的现代竞技比赛更应该慎重对待。目前我省优秀运动队已在实践中开始运用比赛预案的管理制度,参加重大比必须有以整个项目为单位的比赛预案,但是没有规定以主教练为单位来制定比赛预案。访谈得知,教练员一般是将预案留在脑子里,只是与运动员进行简单沟通,这样的方式显然缺乏系统性,不够具体,更无法谈及后期活动的控制与调整,不能有效发挥预案的作用,对于各种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考虑不周,对于比赛中的突发问题无所适从。所以合理的比赛预案则必须以主教练为单位进行制定,应该从体能准备、技战术准备、心理准备、器材、细节和安全等多个方面的考虑问题。

(三)信息情报收集对预案制定起辅助作用

比赛预案制定与情报收集不相关, |r|

表2 比赛预案制定与情报收集的相关性(n=30)

情报收集是否重要

比赛预案制定是否重要 相关系数(r) .253(*)

P .033

注:**表示P

情报的收集和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规律,了解多方的客观情况,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信息收集是分析判断和后期准备的前提,是为实现后期目标进行服务,是展开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石。在收集对手信息的同时也吸收了先进的训练理论、方法。因此不经过收集情报和认真分析为前提而制定的比赛预案是盲目的,只进行简单收集片面情报而制定的预案是片面的。所以情报收集是制定比赛预案的前提,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获取比赛优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比赛预案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我省部分运动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经常使用,但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专项训练,更在意对手的表现,然而随着比赛竞争的加剧,许多出乎意料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不受控制的因素也经常出现。所以专家们也在呼吁新一代的教练们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比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思想上对所有比赛的细节足够重视,全面培养自己的专业水平,夯实基础。

在比预案制定过程中加强情报收集工作,有助于取得预期成绩。取得预期成绩与情报收集呈不相关, |r|

表3 比赛预案对取得预期成绩是否有帮助与情报收集的相关性(n=30)

情报收集是否重要

比赛预案对取得预期成绩是否有帮助 相关系数(r) .246(**)

P .039

注:**表示P

现代竞技赛场上,竞争是全方位的,许多项目的差距非常微小,谁的情报收集工作准确无误,就能预先采取相关针对措施,从而为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做好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也不能说情报收集得全面、准确,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比赛成绩,达到预期目标,还要看后期的对策是否合理有效,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没有完全贯彻比赛预案的要求,如果对手的实力远强于自己,那么即使你的信息再准确及时也于事无补。

(四)赛前心理调控利于运动员尽早进入比赛状态

比赛预案制定与心理调控无线性相关, |r|

表4 比赛预案制定与心理调控的相关性(n=30)

心理调控是否重要

比赛预案制定是否重要 相关系数(r) .263(**)

P .027

注:**表示P

大量的实践证明,对阵双方运动员在彼此实力接近时,心理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得运动员能合理有效的运用技战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敌制胜。本次调查和分析结果说明我省部分教练员对心理调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平时运用心理的教练很少。

在这方面国外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随着国际竞技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许多国家对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的心理训练工作越来越重视。澳大利亚为迎接2000年奥运会,从1995年就开始筹划优秀运动队的心理训练工作,一直跟踪到悉尼奥运会比赛结束;美国、加拿大等国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运动员实施系统的心理训练,俄罗斯心里训练方法主要得益与前苏联的“太空计划”。这些都反应了目前国际体坛对运动心理学的重视,与国外相比我们省的优秀运动队在心理学知识运用以及和训练结合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应该迎头赶上。

(五)预案的制定需充分考虑比赛规程、规则的变化

取得预期成绩与比赛规程分析相关性低, |r|

表5 取得预期成绩与比赛规程分析的相关性(n=30)

比赛规程分析是否重要

比赛预案对取得预期成绩是否有帮助 相关系数(r) .250(*)

P .035

注:**表示P

事实上,比赛规程应该是比赛预案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大部分比赛项目的规则、规程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不变的,或者是部分的变化,而且比赛的规则规程一般在比赛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下发了,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已经充分的熟悉了并运用了,所以对此的重视程度自然就下降了,但次要因素并不能被忽视。

竞赛规则是运动竞赛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证,竞赛规则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其内容和侧重点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也有所不同。竞赛规则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当规则不能适应比赛要求时,就会对规则进行必要的修改,对使之更加完善、健全;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反过来有促进规则的变革。现阶段比赛规则的修改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满足商业目的,或是促进项目的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如篮球项目3秒区的出现、乒乓球无遮挡发球、羽毛球由发球得分改为直接得分等,这些规则的改变对运动员的选材、体能、技术、战术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因此谁尽早研究规则,适应规则,谁就在比赛中占优势。研究规则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规则,提前适应规则,进而获得优势。此外了解研究规则也是进行比赛各方面准备的前提,认真学习规则,了解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自己有利的部分要充分应用,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要尽早适应。

比赛规程与项目规则分析在预案中是不容忽视的。比赛规程分析与项目规则分析呈中度相关,0.3

表6 比赛规程分析与项目规则分析的相关性(n=30)

项目规则分析是否重要

比赛规程分析是否重要 相关系数(r) .466(**)

P .000

注:**表示P

(六)对手情况分析直接影响比赛进程

情报收集与对手情况分析呈中度相关,0.3

表7 情报收集与对手情况分析的相关性(n=30)

对手情况分析是否重要

情报收集是否重要 相关系数(r) .504(**)

P .000

注:**表示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省教练员对比赛预案的功能持肯定态度,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对预案核心内容认识不清的现象。

2.多数教练员认为,情报收集、赛前心理调控、了解规程规则、分析对手情况对制定预案有积极作用,而合理的制定比赛预案有利于比赛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但对胜负的影响存在个人认识和项目上的差异。

3.比赛预案内容包括常规内容和核心内容,在比赛预案的各阶段由于项目不同,教练员主要工作存在很大差异。

4.目前情报的主要收集人是主教练,运用常规手段,收集的主要内容有竞争对手的竞技状态、技战术特点以及近期表现、比赛地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比赛场地和主要对手伤病情况。这种方式比较落后,内容分类比较粗糙。

(二)建议

1.加强对教练员比赛预案重要性的教育,重视制定预案业务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各种措施落实到训练比赛实践中去。

2.加强情报收集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3.进一步深入对比赛预案的研究,注意不同项目的区别。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在有关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苏省体育局,2006,(12).

[2]石岩,赵阳,田麦久.我国重大比赛备战动员机制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7,(9).

体育赛事教案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

1、引言

体育课是一门特殊的室外课,上课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再者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差异、极强的求知欲和善于思考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学生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训练、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或违反课堂纪律等突发事件。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气氛,就需要教师在碰到此类问题时随机应变,选择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和引导方式,变被动的情况变为主动,使课堂教学依然有条不紊顺利进行。下面列举几个案例来加以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应对策略。

2、突发案例与引导策略

2.1、案例一:向教师提要求

突发事件:在一次篮球课上,教师教学生投篮,课程教完,学生进行投篮训练,此时一个学生突然过来要和教师进行投篮比赛,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情况,都好奇的围过来,并不时起哄。遇到这种情况,比还是不比?

处理方法: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种情况,提出了自己观点:“为了检验同学的训练效果,大家可以推荐一名同学和我进行比赛。”同学们推荐刚才那个学生和教师进行比赛,经过比赛教师获胜。教师因此还大力表扬了那个学生:不仅具有熟练的技术,还有敢于和教师挑战的精神。这种处理方法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接下来训练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应对策略:上述情况是在教学过程中极为常见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从小经过篮球训练的学生,极想和教师比一高低。课堂中出现的这种突发事件,可以使用很多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训斥、置之不理、现场比赛或者快下课时进行比赛等。上述这位教师处理方法是现场比赛,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位教师的这种方法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如果教师输了呢?企不是很尴尬!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带有极大的草率性和不理智性。因为学生极可能在今后的课堂中提出更多这样的问题,例如:明天比投准,后天比三步跨栏等,难道次次都要和学生进行比赛,满足他们吗?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处理方法:首先保证不训斥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这是学生好奇心的正常体现;其次,可以给学生讲明课堂纪律;最后,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表明下课后可以找个适当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比赛。这样既处理了突发事件,也给了学生充足的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2、案例二: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训练

突发事件:在一次篮球课上,教师要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训练运球急停跳投。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分为4组进行比赛训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一组技术较好的学生,练了几次后,就开始进行对抗赛,还自由设置裁判,而其他的同学仍在进行训练。这样,教师安排的合理有序的训练过程被这组学生打乱。

处理方法:教师阻止这组学生继续比赛,按照原定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学生只好又去训练,但是已经没有了多高的积极性。可想而知,此次课的课堂效果很不好。

应对策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伺机而动,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对于那些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重新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对于上述案例中那些学生,可以给与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大家都停下来,看咱们这组同学,不仅已经熟练掌握了课堂中的训练内容,又在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咱们来一起观察下他们的技术,给他们5分钟的时间,看他们的急停跳投的动作是否规范、有效,没找到感觉的同学也来学习下!

这样处理,既给了那些高水平同学一个很好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促进动力和观摩机会。5分钟的展示完毕后,教师可以对这组学生进行评价,对其提出更高的训练要求。这样的处理结果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达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远比硬性让其停止比赛,要求他们按照预定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效果要好很多。

2.3、案例三:违反课堂纪律

突发事件:在一次体育课上,教师正在上课期间,突然一架飞机从操场上空飞过,噪声很大。许多同学不由自主的抬头看飞机。

处理方法:飞机飞过后,教师利用情景趁机教育学生。飞机飞那么高,不仅依靠于驾驶员的高超技术,也依靠于驾驶员强健的体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好好锻炼身体。

应对策略:处理这类事件方法也很多,例如:批评、谩骂、训斥、等待、一起观看等等。笔者认为上述教师的处理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他的可取之处在于可以很好的将这次突发事件与身体健康联系起来,把这种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化为有利的引导。反之,如果这个教师采取批评学生三心二意、呵斥学生违法纪律等方法,不仅会对学生情绪、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等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理。因此,体育教师要灵活机智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十分重要的。

3、突发事件处理的技能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处理好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处理要求:第一,教师对课堂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要保持冷静;第二,遵循基本的不影响课堂教学和效果的原则,坚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三,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学生,不体罚学生,不影响师生关系;第四,处理时要公正、客观、公平;第五,借鉴业内曾经有过的突发事件处理经验,学习并能灵活加以运用。

结束语

总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采取灵活机智的处理办法,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变不利为有利,选用恰当的方法处理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体育赛事教案篇11

 

一、比赛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我省中职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持续提升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引导各中职学校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课程思政有关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1+X证书制度试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能力;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比赛时间

(一)报名截止时间:5月10日。

(二)上传作品时间:6月28日-7月5日。

(三)网络初评时间:7月8日-11日。

(四)现场决赛时间:7月22日-25日。

四、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教学应变。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五、比赛分组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技能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技能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六、参赛作品及材料

(一)参赛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1.参赛教案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2.教学实施报告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突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12张。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附有某一班级授课计划表的课程标准;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3—4段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应在实际教学(含顶岗实习)场所拍摄,参与教学的应是授课班级的全体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等情况设计实施分班教学的需有专门说明)。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8—15分钟,总时长控制在35—40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学活动名称”分别命名。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七、现场决赛程序

(一)赛前准备

1.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赛前一天报到并熟悉赛场,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当天,教学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室,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两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教学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服务),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学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首先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两名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抽定的两份不同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

2.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6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合计时间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评委讨论时教学团队回避。

2.教学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八、比赛办法

经资格审核通过的参赛作品进入评审环节。各赛项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现场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对参赛作品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

九、其他

1.每个教学团队限报1件参赛作品,团队负责人不得同时主持2件以上作品。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

2.参赛团队由2~4人构成,成员须为中职学校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的在职教师(在职教师包括职业院校在职在编教师、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并连续全职在参赛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聘教师),参赛成员可以跨校组队。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全部成员不能报名参赛;获得二等奖的教学团队需要调整成员方能报名参赛(原4人团队至少调整两名成员;原3人团队至少调整一名成员,并可以再新增一名成员;原2人团队可以保留两名成员,但至少新增一名成员)。

3.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有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4.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均须在近2年内实际开设参赛作品教学内容所属的专业(须依规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和课程,成员须实际承担有关教学任务。以虚假内容(身份)参赛的,一经核实,取消参赛资格,并追究责任。

5.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由教学团队承担。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的权利。

6.本届教学能力大赛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办法,各参赛学校应指定专人扫描如下二维码填写电子版报名信息,参赛报名时间:4月26日—5月10日。

7.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及其文件名(属性)、现场展示和答辩时使用的所有材料和画面等,均不得出现市、学校和参赛团队的任何信息。决赛时禁止参赛教师进行学校和个人情况介绍。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参赛资格。

 

体育赛事教案篇12

本科应用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教学模式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利用“课证赛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创造型劳动者的培养,有利于加快应用型本科学生教育发展的步伐。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和学生职业资格从业证书,在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开展的如火如荼,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专业技能大赛和学生获取职业资格从业证书,在检验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2007年始.国家和各省市每年都要举行各类高校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这既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应用性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课证赛的融合,对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职业技能大赛和考取从业资格证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山西工商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举办技能大赛活动,并进行了课证赛融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教改的重要性

1.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突破口,促进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促进应用性本科教学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职业技能大赛基本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很好体现。因此,为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我们提出了以职业技能大赛推动项目教学法改革的理念,要求每个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职业大赛,并计入学分。我们通过将各类大赛纳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计融入技能竞赛等方法,每年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选拔好的代表队,强化训练后,参加省级和部级比赛。初步形成了“每个专业有竞赛、人人都参加”的局面。以2012年为例,本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外专业技能大赛有: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第二届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2012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201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2012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山西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2.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职业技能大赛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技能大赛也检阅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了学生的技能和职业态度。同时,将技能竞赛引入专业核心课程实践项目教学活动,促进考核方式的改变。

以工商管理专业的营销策划实训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团队依据课程大纲要求和技能竞赛特点,制定实训方案,按竞赛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按大赛要求进行方案调研和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学生参与的平台,以大赛为引导,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并评定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省和部级的技能大赛。这种方式着重从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模式。

二、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结合的尝试

为克服单纯的以比赛为目标的错误观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先导,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载体,实现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衔接。

1.以大赛带动教学改革

以技能大赛带动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技能大赛的主题都是与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举行技能大赛出发点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教有所用”。对学校而言,推动教学改革特别是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才是目的.我们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以竞赛形式加以组织,要求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竞赛项目的完成情况、调研过程、团队合作精神、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每个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成绩,从而使大赛为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服务。

目前我校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衔接的教学组织模式已初步形成,教师将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导和推进教学改革。检验教学改革成果,将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人到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年,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大赛有200多名同学获奖.教师也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课程改革成果,收到有关部门表彰。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共同提高实践能力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要求教师参与大赛的过程指导,并建立了一支质量达标、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制度中,将专业教师组织技能大赛、参与课程改革的成果纳入考评范畴,促使教师参与大赛指导,并与实训课程紧密结合,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能大赛覆盖每个专业、每位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同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技能大赛纳入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并将学生技能大赛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综合考核、学生就业推荐等的一个重要依据,使技能大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3.以大赛为契机搭建三个平台。

在实现大赛与教学的融通构建中,本校以大赛为契机,主要搭建了三个平台,即:师生广泛参与的大赛常规化平台;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结合的平台;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平台。

推进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融合。技能大赛常态化.推进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技能大赛离专业工作很近,对他们今后适应岗位工作有很大帮助,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参与。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如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开发了工商管理、商务策划、市场营销调研竞赛方案及评分标准、策划设计方案及评分标准等,有效地搭建了培养方案设计平台,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的同时,重点完善了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如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设计的能举行大赛的课程有“市场调研方案竞赛”、“广告文案策划竞赛”、“商务策划竞赛”、“促销方案设计竞赛”等。通过搭建培养方案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校企合作是应用性本科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和加强教育针对性,让学校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技能大赛找到了校企合作的兴奋点,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我们在开展技能大赛中.以本地企业为依托,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由企业专家参与竞赛项目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参与大赛的指导和考核评价活动。例如,在第二届品牌策划大赛中,学生在市场调研中联系到当地介休安益洪山陶瓷有限公司,将企业即将推向市场的系列产品作为突破口,设计了“安益洪山陶瓷品牌策划方案,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通过大赛平台,宣传了企业,宣传了产品。企业很高兴,在香港总决赛中,资助了代表队,为今后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样,不仅使技能大赛和项目教学有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产品项目依托,同时通过学生在大赛中对企业服务和产品的宣传,也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实现了学院社会服务的目标。

三、教学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27号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是从事相关职业和岗位的通行证。

1.国家对职业资格证的要求

国家要求用人单位招聘广告栏中,要有相应的资格要求,职业介绍机构要求求职者出示资格证书并进行查验,凭证推荐就业。用人单位要凭证招聘用工,个体工商经营人员要取得资格证书后工商部门才办理开业手续。对没有资格证人员各级劳动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就业、劳动合同签证、职业登记、社会保险、外出务工等手续,并依法对用人单位和从业者个人进行处罚。

大学生持双证上岗不仅是《劳动法》和《教育法》的规定,也是大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更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正的有效证件。在职业市场及工作岗位,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2.教学与考证的衔接

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将行业标准纳入其中。教学时设计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取得较好效果。在选择教材时将考证用书有选择地放入教学计划中,大大提高了学生考证通过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考取证书有营销师、初级品牌策划师、信息化商务秘书、信息化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师、会计师、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财规划师、行政管理师、职业指导师、企业信息管理师、营养师、网络管理师等。

职业技能大赛和学生从业资格证的发展,不仅给了高校学生向社会展示自己才艺技能的一个舞台,同时让社会了解了学校的办学成果,而且也为许多行业企业发现和招聘到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在职业技能大赛和专业证书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省市也相应出台各种奖励政策,对参赛和取得证书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鼓励。正是由于职业技能大赛和第二证书的平台,让社会重新认识了职业教育,也同时让教师看到国家重视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会给自己重新定位,树立新的学生成才观。

参考文献:

[1]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2]丁辉,陈明昆.香港继续教育政策发展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