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5 08:45:49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1

摘 要:加强安全是煤矿工作永恒的主题。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尽管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普遍存在的是由于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由于职工行为不规范,安全思想淡薄造成的。关键词:煤矿;培训教育;安全管理一、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主要形式煤矿企业安全教育是以安全生产为目的,按照一定要求对职工思想和行为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安全教育不仅要保证数量,更重要的是保证质量。要不断增强安全教育,着力构建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教育的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工种、岗位、人群,开展不同形式、富有针对性、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活动。职工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二、充分认识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每一起事故的根源深究来看,除了人力无法抗御的自然灾害外,无不与忽视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淡薄、效益大于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真正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井下职工特别是采掘单位职工成份复杂、素质偏低,大多数是农民工,因而,常常不自觉地出现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在煤矿,每年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为什么教训惨痛,悲剧还在年年反复上演,我认为主要是“思想麻痹”。三、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要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办,仅靠一两次的教育就让职工始终按章作业正规操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要等出了事故紧一阵,开展活动忙一阵的做法,更不能心血来潮,忽冷忽热。要树立长期抓的思想,切实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用任务,制定长远规划,持续不断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使职工自觉地抵制“三违”,远离“三违”。必须时刻把安全教育牢牢抓在手上,贯穿于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实现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转变。四、要充分认识职工是安全教育的主体,要以人为本煤炭职工具有朴实勤劳的本质,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敢打硬仗的作风,这些优点无疑就成为我们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利用其之长补其之短,不能不说是剂“良药”,与此同时,这种互为作用的现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应现实的安全教育方法,规避和改变生硬的、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而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安全生产中人的表现是最为活跃的,而单个人的思想感情又有不确定因素,所以安全工作既要针对大家,更要针对个人,做好每一个人的思想工作。人情感世界的排他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对安全生产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当人工作顺心时,情感世界一片光明;当工人现实生活出现难解决的问题时,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当这种情绪带入工作中,就会对安全生产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安全思想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营造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良好氛围;制定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制度;党组织和党员要带头关心职工的情感世界。五、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创造性1.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善于抓住热点、攻克难点、捕捉亮点,对症下药,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2.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在真知中取得实效。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坚决反对表面热闹,实际毫无作用的形式主义,抵制走形式,走过场的行为。3.安全教育要有主动性安全教育工作要以感情投入才能获得回报,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切实了解职工的利益和要求,掌握职工的基本情况,关心职工疾苦,倾听职工呼声,把安全教育工作深入到职工当中去,以取得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4.安全教育要有创造性安全教育要有创造性就是要做到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六、安全教育要与安全监督相结合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恶劣性、地质条件的多变性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导致煤矿事故频发,安全监督检查因而显得尤其重要。安全监督检查要情理结合,要求煤矿安监员、工会群监员在抓安全时方法不能太简单,不能只是粗鲁的批评或以罚带教,要有耐心,要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总之,安全教育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金钥匙,是启发引导和规范职工遵章守纪的关键,为此,我们抓安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将安全技术教育和监督检查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人,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筑牢安全思想防线,努力探索,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努力开创安全生产新局面。参考文献:[1]徐前进.主编.从小官入手,夯实企业基础管理[2]谢庆森,王秉权.主编.安全人机工程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张菊香.主编.安全教育培训重在培养能力[4]陈鸿起.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安全发展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2

二、围绕安全思想教育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不走调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的实质,就是确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防患于未然。我们也常讲,“安全是煤矿的‘天字号’大事”,但在一些干部职工思想深处,并没有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天字号”的位置;有的仅仅把安全工作作为保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并没有意识到保证安全是对人的生命的关爱,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的一种维护;有的认为作业规程是对人的作业行为的一种约束,而没有认识到这些作业规程都是用职工的鲜血、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是对自身安全的一种保护。特别是当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的治表现象以及意识形态呈现的侥幸、大意,甚至得过且过现象和无的放矢的做法,势必矮化安全思想教育意义,形成工作偏差,埋下隐患的种子导致事故发生。这里面既有想成事却又成不了事的因素,也有图省事、怕麻烦,淡化教育意义,简化教育内容,分化教育程序等原由。例如,认为设备好、条件好或者职工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好,安全就有保障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产量和效益的放纵心理和盲目心理;要么老生常谈,罗罗嗦嗦切不准要害,造成职工厌烦情绪。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教育内容过宽过泛,讲速度、讲数量,但不讲消化力,给人一种吃“夹生饭”的感觉。要么应知与应会脱节,各自为战,使安全教育形式化、虚无化,严重滞后于职工对安全认识提升的需求,滞后于矿井对职工安全意识的需求。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3

一、以警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以警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广大民警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在倡导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同时,也认识到人民警察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以警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贴近民警、贴近一线、贴近基层,真正走入民警工作、走入民警思想、走入民警生活、走入民警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入情入理,通情达理,富有人情味,使人能听得进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警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尊重民警的主体差异,激发民警的主观能动性。以警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开发民警的个性和创造性,提升民警自身的境界,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以警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激发基层民警潜能的作用

(一)以警为本,尊重主体差异性有助于开发民警创新能力

公安工作是hi 的需要反映了公安工作千变万化的实际状况。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时间、地点、警务、任务都会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人民警察有创新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着得公安工作。基层民警察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优点,都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个性优点就是创新能力的源泉。以警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民警的主体差异性,促使公安民警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和提高。对民警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创造的新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广大民警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自信,激发他们继续创新的激情,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舒展和发挥。

(二)以警为本,促进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民警一警多能的能力

公安工作由于其涉及面广以及突发性、复杂性、难以预测和把握等特点,往往要求公安民警在面对具体警务时,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处置能力,而且要具备多方面综合协调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公安机关能力建设必须树立“一警多能”的观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公安民警的多种能力。以警为本,可以充分尊重基层民警的兴趣爱好,根据民警自身的长处使民警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提高一警多能的能力。

(三)以警为本,展现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

以警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对基层民警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以警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情感,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的作用,对基层民警展现人文关怀,让民警也感受到上级的温暖与重视,可以使干警之间的关系得到升华,公安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在和谐温暖的环境下工作,增强警察对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样heyang必然提高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三、如何以警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基层民警潜能

(一)确立民警主体地位,建立民警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实效,因此,突出民警的主体地位是开展工作的关键。突出民警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以警为本,深入了解民警的思想动态,针对民警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引导民警深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待民警要真诚坦率,让民警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要充分调动民警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广大民警中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他们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或相互交流思想,在民警中开展思想互助,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把基层民警只看作是受教育者,而要让他们担负起教育参与者的角色,依靠民警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教育内容上分层实施,教育目标上全面发展

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应当依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公安队伍发展状况和需要来确定。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按照这一模式,公民道德教育是基础,要在全体民警中开展做人教育,教育民警成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围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守纪律和文明执勤”八个方面,教育民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为重点,让民警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承担起新时期公安机关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伟大抱负,增强民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民警成为一个会做人、会求知、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人民警察。

(三)教育方法上注重人文关怀,注重民警内在心理需求

加强对民警的人文关怀,理解民警、尊重民警、爱护民警,关注民警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为民警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构建以警为本的公安政治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民警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动参与到政治思想教育的多项活动中。在公安队伍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民警“情绪不稳”、“兴趣不高”、“劲头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一定都是思想问题,也可能是内在心理不平衡、不协调、不顺畅的外在反映。我们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减轻人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承受力或将压力引导为一种动力,开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考虑民警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巍.构建以人为本警察文化[D].长春:吉林大学,2011.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4

1、铁路基层单位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安全生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必须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通过加强安全教育,促进安全生产,有效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需要;构建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的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对铁路企业的要求;通过安全教育,促进广大职工安全素质的提升,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前提。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

2、以人为本的主流理念推动。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对安全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安全生产为了人,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安全生产必须依靠人,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是对安全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安全意识,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的具体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作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探索安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更好地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

3、职工思想多元化对传统的安全教育手段提出挑战。随着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职工思想向多元化发展。一是形式枯燥、简单乏味的形式容易使职工对安全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二是职工的自主意识增强,对不受约束和少受约束的心理期望值高了,容易形成抵触制度约束的问题;三是职工自立意识增强了,要求平等,要求受到尊重,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方法行不通了;四是职工的趋利意识增强了,简单的说教唤不起职工的重视。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职工的思想稳定,导致职工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如履薄冰的意识淡了。如何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4、安全教育标本兼育的迫切需求。铁路熟练工众多,作业简单重复的特点,容易使职工思想麻痹,养成惰性,自己对自己打保票,领导在于不在不一样,有的甚至和管理人员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滋长了侥幸心理,对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一定就违章的理解,只偏重于违章不一定出事。传统的片面理性教育和事后追究型处理手段只注重育标,不注重育本,职工对安全教育曲解成了别人得病、自己吃药,安全教育入耳不入脑的现象日趋严重,迫切需要探索能激发职工认可的标本兼育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方法。

二、亲情化安全教育的具体做法

在对安全教育新方法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传统的安全教育片面强调理性教育,告诉职工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职工来讲是要我安全,忽略了感性教育,引不起职工的共鸣,只达到育标的目的,收效不明显。如何挖掘对行为主体人的感性教育,充分发挥亲人、家庭的作用,激发职工内心对安全的重新定位和认识,牢固树立我要安全的行为意识,达到安全教育标本兼育的目标,成为我们探索的源动力。

我站以亲情为主线,贯穿安全教育的全过程,着重培育职工的四感三力,努力构建单位、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打造亲情化安全教育品牌。

1、表彰奖励送到家,增强荣誉感。职工在安全生产中获得荣誉时,单位领导要将表彰奖励送到职工家中,向家属在军功章上一半的付出和支持表示感谢,让职工和家属共同分享职工的荣誉和喜悦,增强职工一荣俱荣的荣誉感,激发职工保安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发生重违请家属,增强危机感。当职工发生严重两违时,车间支部领导要及时请职工家属座谈,当着家属的面讲清违章违纪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对单位对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增强职工和家属的危机感,引发家属的共鸣,争取职工家属的支持,共同担负起安全教育的责任。

3、定期召开联谊会,增强认知感。每季度或年底前,三新人员上岗前,各车间、支部组织职工、家属召开联谊座谈会,自编自演寓教于乐的小节目,向家长、家属宣讲铁路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当前的安全形势和要求,增强职工和家属的认知感,使职工和家属感到企业发展人人有责,个人、家庭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增强职工和家属站兴我荣、站衰我耻的意识。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5

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开展安全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来开展安全教育。例如,教学“尊重生命”的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举办的“珍爱生命,拒绝”的图片展,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找准切入点,用事实说话,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让“安全第一”的观念转化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例如,近日,由于日本“非法购岛”引发了争端,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示威游行。学生非常关注这一事件。于是,笔者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要关注国家安全,关心社会稳定,要注意保护个人的人身安全,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不要参与非法集会活动。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6

2016年8月,山东临沂贫困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郁结心胸,骤然离世。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舆论较多地聚焦在信息泄露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层面。然而社会是大染缸,犯罪分子无处不在,杜绝类似事件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思想品德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渗透,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认识社会、做好自我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

教育最忌强加和灌输,应通过必要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有效、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教育目标,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说教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不到应有的警醒教育效果。我们应注重通过阅读、思考、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感受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累必要的安全技巧。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苏人版,下同)“青少年遭受不法侵害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这部分内容,教者再补充适当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各种侵害无处不有,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由此生成一定程度的安全意识。同时在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中,总结出及时观察周围环境、机智地求助他人、避免激怒对方、暂时进行必要的妥协以保证生命安全等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为保护自身安全积累了必要的安全预案。这种通过自主学习生成的安全意识和积累的安全A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深刻的。

二、创设形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增强安全意识

思想品德学科具有不可避免的严肃性、抽象性,如果教者在教学中一味地通过口头进行知识性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感学科枯燥乏味,兴趣全无,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开展安全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者有必要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丰富多彩、趣味洋溢的教学形式,使知识呈现尽量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接受过程尽量简单化、愉快化。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如何拒绝不良诱惑”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双簧戏”的表演,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知晓不良诱惑就在身边,要想拒绝不良诱惑,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学会避开诱因,婉言谢绝朋友,改正不良习惯。又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内容时,可以组织一个模拟法庭,将有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脱离教材乏味空洞、抽象严肃的叙述,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呈现方式,将教材抽象知识变为形象知识,学生接受过程会变得更轻松,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部署。学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学校工作的规律,本文就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谈三点看法。

一、构建安全稳定的校园内外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为师生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学校多一份管理,学生就多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一份和谐。

1. 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层层签订责任书,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

2. 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积极与公安、卫生、综合治理等部门通力合作,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加强教育,促进自护

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学科渗透,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因此构建安全稳定的校内外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及时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减轻心理压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用情感来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共建和谐校园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校领导要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管理。教职工工作投入的程度、工作质量,与其在学校所获得的理解、尊重、关爱的程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他们的工作得到管理者的理解、肯定,人格受到管理者的尊重,生活上又得到管理者的关心体贴,那么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力争做得最好,哪怕牺牲自我的利益也在所不辞;如果教职工在人格上得不到较好的尊重,在生活上得不到起码的关心,就不会积极工作,努力奉献。因此,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应是学校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人最需要的慰藉是感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它要求校长以服务为先导,以质量安全稳定为目标,不断释放情愫,不断沉淀和堆垒,坚持不懈地吐丝、编织和营造,从而产生情感效应。我采取的方法有:(1)三到场:节假日教职工值班,教职工家中有事,教职工生活有困难;(2)五必访:教职工生病,意外事故,家庭不和产生矛盾,亲属有严重疾病,工作受挫折;(3)六祝贺:教职工结婚,添独生子女,工作取得成绩,子女上大学,教职工入党,老教师光荣退休。

当然以上的做法不是象征性地做一两件事情意思一下,关键在于心中有教职工。部属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能体现校长体恤的时候,雪中送炭远胜于锦上添花。校长若能像“春蚕”吐丝不止,像蜡炬照亮下属,那么他就一定能和大家建起固若金汤的感情共同体,迸发出不可估量的积极向上的能量。正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样,我们想收获情感的果实就必须用情感的心血来浇灌,我们想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就必须通过情感管理来实现。

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人文环境,使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才能共建和谐校园。

三、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话有相当的道理,有一个好校长就带出一个好班子,也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学校好不好,主要看领导。

构建和谐校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层的和谐共处,协同作战。

1. 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

通过教代会,向代表们汇报学校的工作,征求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学校还要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都应由教代会讨论通过,以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和民主监督管理意识,用制度管人管事,提高管理的实效。

2. 讲究策略,改进工作方式

要认真处理好学校领导之间、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之间应情理交融,才能够产生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能使广大教师团结在领导者的周围,增强领导者的影响力,从而使上下同心,各方协力。思想工作不应是干巴巴的说教,情理相通,应是思想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学校领导要善于把握时代的特点以及当前教职工的思想状况,遵循教职工心理活动规律并据此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工作内容的针对性,工作方法的灵活性,只有科学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使教职工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处于协调状态。学校领导应经常地了解和关心每个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做教师的知心人。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8

安全,牵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每当我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看到“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看到身边飞驰而过的车辆,心里就会产生恐惧感。眼前浮现的一幕幕车毁人亡的画面,让我感到害怕。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十分紧张,真害怕第二天遇到车祸的就是我。大家可能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20_年_月_日,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山西沁源县第二中学的几百名师生正在马路边跑操,突然间,一辆大货车象一个发疯的恶魔碾向跑操的队伍,随着一片片惊呼和惨叫,_个鲜花般的生命永远的离开了这美好的世界。许多家长听到噩耗传来,一路上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奔向现场,可是,任凭大人们怎样撕心裂肺地呼喊,他们永远也不能回应。这血的教训,给多少家庭带来痛苦,把多少幸福的家庭拆散。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车多,使道路显得更加拥挤。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车祸超过_万人,其中,儿童近_万人,居世界之首。平均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车祸,而不到半小时就有一个孩子葬身车轮,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在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有多少个家庭失去欢乐,多少个亲人痛不欲生,多少个生命之花永远凋零。想到这些,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为遇难者留下同情的泪水,对肇事者产生无比的愤慨!

然而,这些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交通法规造成的。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我们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因此,我倡议:①全体同学要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交通法规。②校内文明守纪,楼道内轻声轻步,绝不打闹,不做危险的游戏。③校外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要翻越护栏。十字路口一定要看清红绿灯。④马路上行走时要集中精力,不看书、不听音乐、不打闹。

“红灯短暂,生命无限”、“不怕百步远,只怕一步险”。其实,前人发明红绿灯是有原因的,不要怕麻烦,有句话说的好“红灯无数次,生命只一次”,红灯会闪烁无数次的,而生命只有一次,用完了就没有下一次了,在红灯没有灭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冒险过马路,哪怕两边没有车,也绝对不能穿过马路。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在马路上打闹,这样太危险。还有的惨剧是行人翻越护栏造成的,大家要不怕麻烦绕过护栏。

为了我们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为了让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亲爱的同学们,让安全永远伴随你我他吧!

大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感想(二)

国家安全机关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力量,为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指出,党的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国家安全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国家安全干警不愧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忠诚卫士,不愧是甘于奉献的无名英雄,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在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强调全国国家安全机关要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十_届三_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与时俱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要总结经验,从严管理,努力打造一支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甘于奉献、能拼善赢的干部队伍。”XXX个字的标准要求,也正是对“国安干部”期望的一个凝练的总结。

大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感想(三)

党的_以来,全省教育部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夯实国家安全基础。

组织编写国家安全教育读本。将国家安全法教育纳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地方教材审定工作,审定通过《国防教育读本》等10多套包含国家安全教育地方教材。

做好国家安全教育整体谋划。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在语文、品德、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合开展教育,高中阶段主要结合军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教育,高校主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开展教育。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分阶段、分层次安排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构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相互衔接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对小学生重点加强国家安全基本常识教育,初步形成国家认同;对中学生重点加强国家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在大学生中进行国家安全系统学习训练,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能力。

创新教育方式。在中小学举办国家安全法主题展览,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板报、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介,营造浓郁的国家安全教育氛围;在高校推进教育方式改革,课堂理论讲授中注重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开展纪念日、讲座、报告会、展览等多种活动,注重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

下一步,各级教育部门将深入落实将国家安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法定要求,做好系统设计,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切实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感想(四)

安全教育日,这天大家都在谈论安全知识。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说到安全,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字眼啊!但凡有一点儿的疏忽,就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迷路走失,交通事故,高楼坠落,校园暴力,绑架勒索等等,由于我们的天真无邪与无知,这些危机随时都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都有爱自己的家人,一旦危机发生,就会给整个家庭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与损失。

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拯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话踩颐潜匦胧笨谭婪蹲牛虼耍踩囊馐妒鞘种匾摹J刮颐强绯鲎晕冶;さ牡谝徊健Ⅻ/p>

但是仅有安全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机,培养我们抗拒各种危险诱惑的自制力,是我们必备的防范武器。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多少社会新闻和实际案例都充分说明做到安全并非易事,这些血与泪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安全的意识。远离恐慌,拒绝暴力,真正学会自我保护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9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42-03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无疑给新时期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安部2011年制定下发了《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民警的发展需求,注重民警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对公安民警个体合理需求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关怀,要求各级教育者充分尊重民警的情感、意志、精神、文化、智能、价值等。这既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标志着公安队伍管理文明进步的程度。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将人文关怀引入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关怀措施,进一步激发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组织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调动公安民警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公安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则是当前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前,公安工作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内容和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公安部和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围绕民警职业压力、身心健康状况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调查表明,由于受特殊工作性质和环境的影响,相对其他公务员而言,公安民警工作两三年时间所经历的危机事件就相当于普通人一生所经受的危机事件。公安民警经常性地面对社会阴暗面和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而作为肩负着社会维稳保安重责的公安民警,如果心理有缺陷,或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履职,就会对公民、对国家带来一些潜在的危机。新形势下,做好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这篇文章,对于培树公安民警健康心态、促进公安民警身心健康和公安事业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公安民警个体人格魅力和公安队伍整体形象

公安民警个体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而公安民警的人格魅力源于平和的为人处事态度,平和的为人态度又离不开良好的处世心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入调整,社会贫富分化程度逐渐加大,公安民警所面临的各类压力也日益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在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关注民警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情感需求,通过尽力满足民警的基本需要,着力帮助民警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民警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民警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才能更好地引导民警树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培育民警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培养民警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促使民警用平和的为人处事态度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进而增强民警个体的人格魅力。

(二)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民警个体幸福感

党的十以来,“幸福感”日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发展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力量的公安民警,其“幸福感”指数直接影响着其在维稳保安促和谐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社会各界过多地强调了公安民警应尽的义务而忽视了公安民警个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无论是从执法观念还是执法实践来看,公安民警都正在经受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疲惫、愧疚、委屈、失落等负面情绪滋生漫延,让民警“幸福”指数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发挥。实施人文关怀,加强组织关爱和心理疏导,缓解民警工作、精神压力,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和个体尊严,丰富警营文化生活,才能让民警的品位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促进公安事业和谐发展。

(三)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民警遵章守令的自觉性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虽然在铁的纪律约束下,绝大多数民警能够做到遵章守令,服从管理。但仍有“个别人”想要突显个性,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不愿与他人步调一致。这给民警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翻开历年来的《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例选编》,我们就可以看出,缺乏人文关怀的民警,很容易成为公安队伍中的不和谐因素。民警被动式服从管理与发自内心的自觉接受管理相比,缺乏持续性、稳定性。如果民警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支持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就容易导致出工不出力,甚至出现关键时刻临阵退缩、不听命令的现象,这就会让指挥者唱“独角戏”,从而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施行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下好了“人文关怀”这步棋,有助于公安民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公安民警的自觉性,增强民警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更好地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成上下同心,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实现队伍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四)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公安队伍的凝聚力

坚持“以警为本”是建设和谐警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与“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领导干部和基层民警在公安队伍教育管理中,分别扮演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这两种身份之间本就是一对矛盾体。在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元素,给予公安民警这个“人”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充分汲取民警个体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创造性智慧,让每名民警都能感受到警营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民警间形成“兄弟姐妹般的关怀”,营造出“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和谐氛围,将会更好地促进这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将教与被教、管与被管之间的矛盾降到最低,促使民警变“要”为“我要干”,给整个公安队伍的和谐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党中央、公安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引下,公安民警队伍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更多关注地是公安机关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该被重视的民警个体却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了许多与人文关怀不适应的问题。

首先,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当前公安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一些警种、部门“一把手”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是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事,缺乏“齐抓共管”的责任意识,而在业务工作任务繁重时,政工部门、政工干部的岗位特征又被有意无意地模糊了,政工干部更多是被当作业务骨干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公安业务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各类学教活动与专项整治工作频繁交叉进行,往往是一个活动没有结束另一个活动又开始了,这种铺天盖地般地教育活动,写不完的心得体会、整改报告让基层民警疲于应付,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是使基层民警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倦怠、抵触情绪。

其次,忽视民警个体需求。人文关怀落实到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传统的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填鸭式”灌输为主,往往只注重强调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奉献精神、集体观念等思想和价值观的教育,忽略了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民警思想上特殊的内在需求,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民警的精神追求。比如支队长、大队长和普通民警这三个群体层次是相当清晰的,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刀切”,由于对民警的层次需求关注不够,导致对解决不同层次民警的实际问题效果不明显;又如每个民警对未来的憧憬和个体发展的期望,都是其工作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很少有人关注民警对个体发展的期望值,对民警的政治追求了解不透,即使是谈心,也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工作中带倾向性的问题,从未或很少顾及到民警理想的期望值,从而难以为民警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最后,教育方式方法不活。当前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满足于做好上传下达,一般以政治理论学习、先进事迹宣传、职务晋升、经济刺激等为主要方式,没有根据不同时期公安业务工作的特点,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和民警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如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往往只重视念报告、背条文,开大会、讲套话,没有充分考虑到民警个体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民警对所学内容“入耳不入脑”,教育效果不明显。再如对民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与实际结合不够,尤其结合当前形势不够,讲的是“陈年老调”,有时甚至照搬、照抄上级文件,民警听起来没味、没趣、没劲,不能提高民警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民警厌烦、腻烦心理;空洞、命令式地说教,也难以有效地解决民警思想问题。再如在职务晋升方面,无论是领导职务还是非领导职务晋升都存在较严的职数限制,相对于其他政府部门而言,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晋升难度较大,一些民警工作数十年,临退休了还是一个普通科员,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职务晋升对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刺激性相对减弱。

追根溯源,导致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理念支配着教育行为。不可否认,传统的、简单甚至是过激的命令、灌输式教育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和公安工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90后逐渐成为公安民警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取向、爱好、习惯以及知识结构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也对公安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以往那种只考虑社会需要,而忽视民警个人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公安民警队伍教育管理的实际,更使得民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运行机制不健全。当前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不缺乏相关的人文关怀制度,如民警慰问制度、优抚制度、年休假制度、奖励制度、特困民警帮扶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的不足50%。人文关怀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当前,在公安机关效能评估方案中,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占分值不足10%,而且基本集中在民警违纪违规查处、涉警负面舆情处置等方面,对各类人文关怀、从优待警措施落实情况没有纳入考核,或虽纳入考核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监督机制,这也就导致一些领导者在施行人文关怀中的走过场、搞形式,很多好的人文关怀措施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

最后,人文素养缺失。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普通民警,受“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训,轻人文素质教育”的错误认知。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民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对公安专业知识的“充电”,忽视了对文史哲法艺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知识支撑,领导干部在施行人文关怀时,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无所适从,常感到“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民警缺乏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很多民警整天忙于侦查破案等业务工作,从不或很少阅读非业务书籍,仅有的业余时间也是用于健身、网聊、网游、看网络小说或影视等方面,一些民警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执行力较弱。“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这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状态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当前的公安民警人文素养状态。

三、加强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

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构想成真的机会。”这正是人文关怀思想的核心追求。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历史使命,特殊的工作和纪律要求让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其他管理工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是一个时代课题,十分具有挑战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施行人文关怀的前提条件

《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规范》中明确,“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即各警种、部门一把手即是本单位行政工作负责人,又是本单位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施行人文关怀,首先必须转变领导者“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做到“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重”。同时,公安队伍中,领导干部与普通民警之间既是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平等的战友关系。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必须尊重被教育者即普通民警的人格和权益,要改变以往那种居高临下、训导命令式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以警为本,坚持严格管理和说服教育并重,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既要运用铁的纪律依法施管,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民警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民警自觉性。领导干部只有从思想上将自己从单纯的“教育者”“管理者”转变成为警队、为民警服务的一员,才能真正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倾听基层民警心声,了解民警真实需要,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二)突出“以警为本”,不断丰富关怀内涵是施行人文关怀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民警个体的合理需求,不断丰富人文关怀内涵,借助形式多样的载体,从思想、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满足民警个体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民警个体发展与整体队伍健康发展的和谐统一。思想关怀方面,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民警晋职晋级晋衔培训内容,通过建立完善心理咨询站(点),不定期组织民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试、互动约谈等方式,准确掌握民警思想动态,加强民警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化解民警思想疙瘩,培育民警“阳光心态”,引导民警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精神关怀方面,要借助丰富多彩的警营文体活动,将民警的“心”“神”凝聚起来。通过组织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围棋、象棋、游泳、书画、摄影等经常性、群众性的主题文体活动,进一步缓解民警心理压力,激发工作热情。生活关怀方面,建立完善慰问制度,对民警生病、婚丧等情况适时进行慰问;落实民警休假制度,每年至少组织民警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深入推进警营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民警志愿者到公安劳(英)模、烈士遗属家中走访慰问,帮助打扫卫生,陪孤、残民警谈心,着力帮助解决民警子女入学就业、大龄民警婚恋等问题。只有通过完善制度、丰富载体、强化执行等一系列举措,有效的保障人文关怀各项措施的施行,才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民警身心压力,切实增强民警集体归属感,促进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的逐步转变,从而实现人文关怀短期效应和长期效果的有机结合。

(三)健全监督运行机制是施行人文关怀的根本保障

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安队伍的健康发展,起步于制度管理,提升于人文关怀。尽管在队伍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合法不合情”“合情不合法”的矛盾,这些矛盾也是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冲突的表现。但相对于“死”的制度而言,制定、执行制度的人是活的,“活人”的发展不能被“死”的制度所束缚。当制度不适应队伍发展需求,不利于民警积极性调动时,就应该修改完善或废除,重新制定有利于队伍发展和提升民警积极性的新制度。在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如将民警年休假和健康体检情况纳入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对民警年休假率、体检率达不到100%的单位,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上级检查、自我检查、民警评议、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人文关怀措施落实情况。只有实现制度管理、机制保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确保人文关怀不成为一纸空谈,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警营建设,民警也只有在和谐警队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与提高,进而推动公安队伍健康发展。

(四)提高人文素养是为施行人文关怀的基准条件

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人文教育理念、其自身人文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和其个体的创造能力,关系着受其教育的民警人文素质的高低。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如果只知道应该实施人文关怀而不懂得如何去实施,或所做与人文关怀的要求相违背,那就会适得其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都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因此,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意识地广泛涉猎基本的文史哲、心理学知识及医学、生活常识,简而言之,就是凡是民警关心的,都必须有所了解。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避免在施行人文关怀过程中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时,政工部门也要有意识地开展民警人文素质教育,在民警晋职晋衔、轮值轮训等培训中,适时增加如国学经典解读之类的人文知识教育课程,通过专家授课、交流讨论、读书沙龙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升民警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04-03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社会、校园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愈趋开放,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出现了诸多新特点,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管理方式社会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研究生生活空间扩展化、交流领域拓宽化等。而研究生由于一直处于半封闭式、亚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做事麻痹大意、容易亲信他人、心理成熟滞后、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这给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种种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安全教育作为第一要务狠抓、实抓、恒抓,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巨变,而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模式则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缺陷。高校针对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化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安全教育的现代化程度远低于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理论研究方面,有关高校安全教育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国内外安全教育的专著寥寥无几,大部分期刊论文的相关论述如蜻蜓点水,观点模糊,说服力不强;具体做法实施上,国内高校一贯坚持“学术为本,科研为纲”的教育指导方针,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前瞻性;安全教育与实际存在脱节,传统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模式过于抽象化,无法形象内化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护自救能力。当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的桎梏下步履维艰时,风险社会已悄然进入校园安全的视野,安全教育内容由过去主要关注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传统领域向涉及生命、心理、社交、就业、网络等非传统安全转变。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挑战下,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寻求由传统安全教育向安全教育常态化转变的出路。

二、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讨论,通过对安全教育模式的理论改革与创新研究进行尝试性探索,完善了建立高效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理论构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性实践方案。

(一)宏观着眼,建立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

所谓教育长效机制模式是指教育运行过程中,教育系统中各部门、组织基于教育实效性的共同目标,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能够长期有效发挥教育功能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和谐的工作机制体系。这种教育长效机制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本文从协调教育机制、教育主体合力两个方面对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进行可行性探究。

1 完善教育机制,将安全教育管理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

要把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去,在平时教育中要贯穿于入学教育、学中教育、毕业教育等全过程中去,要充分挖掘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对专业理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实验室安全和实习实践等教育教学各环节都要全面地进行优化整合,使高校安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起来。

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依托导师、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植入安全教育因子寻求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保证研究生安全教育不被边缘化、末端化。

安全教育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渗透安全教育的日常管理是能动的管理,贯穿日常管理中的安全教育是有效的教育。针对研究生科研、生活等分散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必须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互相协调。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管理对象的自觉行动,学校教育是主要的,但应充分考虑研究生具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和要求这一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催化安全教育的内化过程。

整体教育与分散教育有机统筹。研究生群体的规模化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求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发挥整体和分散教育的互补效用,在安全节日、重点时期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同时,本着服务育人的思想,深入到研究生群体中去,针对某些敏感时期和特殊个体进行临时、个案教育。

2 提高重要性认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各级领导组织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实行安全责任负责制和问责制,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形成安全教育人人有责、齐抓共管,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的作用,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学院领导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和校规校纪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安全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科学定位、宏观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应切实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应加强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培养和提升导师的“安全教育”意识,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安全监督作用,将研究生安全纳入导师考核体系,将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嵌入到导师责任制中。

授课教师要发挥教学课堂的作用,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以正确的方式、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对 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实施者,是开展研究生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探索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水平高”的专职和高年级兼职辅导员队伍,通过合理选配、科学管理和精心培育为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研究生会、班级联系人、勤助学生是学院研究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学生力量,是实现整体教育与分散教育有机统筹的实践主体。研究生会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应积极组织策划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并设立有效的研究生安全应急小组;班级联系人在学院和研究生之间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各班级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班级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勤助学生能弥补安全教育即时性大、灵活性强的缺口,为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很好的补充。

(二)微观入手,多重点切入实现高效安全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

高效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敲打、锻造、磨合,才能查缺补漏,升华提高。从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研究生生源结构的深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研究生生命、心理、就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结合高校特点,本课题主要从安全教育的重点方式、重点时期、重点问题三个侧面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研究。

1 重点方式——以网络为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安全教育工作也要顺应这场革命的潮流。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安全教育的老面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安全教育工作向立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为研究生安全教育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1)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档案、日常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简化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设置信息发布和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档案查询模块、在线留言模块等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发挥网络信息安全性、操作快速性、间接性和方便性以及系统的良好交互性,在实现管理无纸化的同时为安全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2)构建信息传达网络,保证安全工作即时到位

形成一条上传下达、畅通无阻的信息传达网络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在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应该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动导师、辅导员、班级联系人等网络渠道的相互沟通,从而将各类安全事故或隐患第一时间地传达至相关部门,并得到及时解决。

(3)建立联络体系,及时发布获取安全信息

依托手机通讯、QQ群、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在学院研究生内部建立交叉联络体系,以学科专业、课题组、党支部纵向联结,以班级横向覆盖。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为辅导员和“三助”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提供便利。借助QQ共享、邮件、飞信等方式将当前警情提示、敏感问题等及时发布,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育学生在这些重点时期必须严加防范;通过网络交流中可以直接获取学生的近况,准确、快速地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关心学生。

(4)主动占领网络,开辟安全教育新阵地

根据研究生信息获取方式网络化的新特点,应把安全教育与管理渗透到微信、微博、空间、人人网等交流平台。开设安全教育公共主页,把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等进行循环滚动宣传,并针对校园安全事故安排网络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触频数;另一方面,在学校网站设置安全绿色通道,方便学生根据个人时间、具体需求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2 重点时期——感应敏感阶段,保证安全教育有“始”有“终”

安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与管理计划,把握重点时期的集中教育,包括新生入学、开学或放假前后、毕业前夕、节假日及周末、外出实习等。研究生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起着成长成才的“导航”作用,必须将安全示警工作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时间植入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逐步形成较明确的安全理念和重视安全教育的行为习惯;毕业前夕研究生由于就业、毕业等敏感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生心理和思想处于高能紊态和狂躁期,各部门应加强安全警戒措施,防范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

3 重点问题——应对“风险社会”,构筑校园安全防护屏障

(1)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一例例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件,马加爵事件、火灾事件、校园自杀事件、投毒事件等,研究生应对挫折生命价值观的淡化以及危急时刻必要生存技能的缺失敲响了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警钟。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生命教育这个环节,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少数大学生生命观缺失,没有生命神圣感、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抗打击能力的削弱和生命价值意识淡薄是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首要罪魁,高校必须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攻坚位置,积极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借助榜样模范的带动效应,促进研究生生命价值观的苏醒和重塑。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心理安全教育

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因此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研究生的安全撑起强有力的保护屏障,有效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 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压力挫折应对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妥善地处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心理排查,对结果有异样的同学及时给予援助,并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

(3)就业安全教育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11

    何为人的需要?需要就是正当欲求。作为正当欲求,需要表达了基于共同人性的渴望和需求。需要符合人的本质,是根据人性而确定的,它是人的价值实现或表现人的本质的根本性欲求。一个人要成为人,实现人的价值本质,都是以满足基于人性的需要为条件的,如,人只有满足学习和教育的需要,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本质价值实现的根本条件与方式。

    人本质意义上的需要是共同的,是普遍的。需要作为人的正当欲求,源于人性的共通性,人的需要是共同的,而不是特殊的。人可能有多种欲求,也可能有不同的欲求,有些欲求是更加基本的需要,有些欲求是过分的欲望,有些是正当的,有些不一定是正当的。不管怎样,基于人性共同性的正当性欲求是人人共有的,也就是说,每个人作为人拥有同样性质的需要。这意味着需要具有普遍性,如,我们与他人的共在关系中总是需要安全和秩序,这是与我们的自我保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我们追求美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一需要是人类基本的共同需要之一。每个人共有根本性的或基础性的需要。

    由于人的基本需要是源自人的本质的,也是为了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因此,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获得成长为人的条件、机会、价值和内容。就人的基本需要而言,可以分为对工具性之物的需要和对优秀性(完善性)之物的需要,前者要求的是具体的工具性的事物,满足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或生存的需要,是为人成为人的过程服务的,而后者作为对优秀性事物的需要,是为了人的品质(道德的、理智的、人格的等方面)的优秀和完善,这意味着对优秀性事物的需要是教育性的、引导性的。

    需要与“想要”不同。把欲求可以分为普遍欲求或基本需要(需要need)和特殊欲求(wants想要)。因为人的需要是基于人性的共同性,所以,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人类基本需要,但就“想要”而言,人所“想要”的事物却因人而异。“想要”来自于个体的特殊偏好,需要基于人的共同性。这样的区分说明了基本需要的普遍性和想要的特殊性。基本需要源自共同人性,或者说人的本质性,而想要意味着超出了需要,是需要之外的欲求。因为基本需要基于人的共同性,是人的自然而然的欲求,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都是合宜的和有益的,根本不存在所谓错误的需要或误入歧途的需要。换句话说,就基本需要而言,人从来不会需要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不好的事物,不会需要我们不应该需要的事物,但是,人们可能有错误的“想要”或不合理的“想要”,“想要”有时候有非分之“想要”,甚至有非法的“想要”。需要基于人性,是正当的,而“想要”的事物有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或者可能是不正当的。人的基本需要是不过分的,但一个人的“想要”却可能是太过分的。我们的确可能“想要”比我们的需要更多的事物。[1]人们的“想要”是特殊的,因为是特殊的,就存在“善”或“恶”的区分,对于“想要”而言,善的“想要”是应当追求的,而恶的“想要”是不应当追求的。因为“想要”的不一定是正当的,“应该”和“不应该”只适用于“想要”而不适用于基本需要。我们身体和精神的本质性的基本需要是应当的,也是正当的。“想要”的东西不一定是正当的。

    因为需要是普遍性的正当欲求,而不是特殊性的“想要”,一个人有权利要求社会满足他作为人的普遍性的基本需要,或者说,社会有义务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不管他们是否明确地觉察到或者要求满足,如,满足人接受基本教育的需要是社会的义务,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意识到这种需要,社会都应当以合理的方式满足。一个社会对于人的普遍性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不依赖于需要主体是否意识到这是他的权利,同样,一个人没有权利要求社会满足他的“想要”,尽管他的“想要”是善的。当然只有在善的“想要”的条件下,一个人可以要求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满足“想要”的间接的环境条件,而且这种环境条件是基于他的普遍性的需要的,而不是基于“想要”的。

    教育需要是普遍性的基本需要之一,它的满足与人的发展和成长联系在一起,是为了人成为人,所以与教育相关的基本需要所要求的事物都是本质上具有内在善的特性。人的教育需要,反映了对优秀之物或完善之物的需要,因为,教育的获得意味着人的知识经验、可行性能力、道德人格等获得了发展或建构,所以教育是完善之物。尽管教育机会是有限的,它似乎是工具性和条件性的,但是教育机会、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本身是有价值的,是面向人的教育需要的满足的,是人通过教育而实现人格发展的必需之物,通过教育需要的满足,人获得了人格完善和可行性能力卓越的机会。获得有价值的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培养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教育提升和完善人自身的价值生活的能力和人获得发展的过程。

    教育需要的满足,意味着人得到了一系列的人生的发展方式和价值表现机会,为人成为共同生活中的成员提供了许多人生准备,为创造个人福祉和公共福祉的能力和人格发展提供了条件与资源。缺乏教育需要的满足,就可能意味着人的发展成为问题,也意味着人的主体特性如自治自主能力无从发展,人就有可能丧失对于自己的生活前景的期望,缺乏对于生活理想和人格理想的想象,缺乏对于人生价值的创造。

    教育需要是现实的,也是有自身价值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需要都是基于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成为人的需要,是共同的,也是普遍的,是正当的需要,也是应当满足的需要。

    二、人的教育需要

    每个人具有成长的需要,具有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的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旨在提高人的精神能力,包括道德能力和理性能力,包括形成自我人格力量的能力,这种基本需要与个人是否追求生活福祉的实现密切相关,[2]与个体在公共生 活实现自我的价值密切相关。这一人格发展与理性能力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基本结构的存在与优化,就在于满足人的教育需要。教育基本结构对人的教育需要的满足,是由人的权利所要求的义务。依据教育的独特性,我们把人的教育需要分为三种类型。①

    (一)学校安全与秩序的需要

    学校生活的安全需要,是校园物质性的生命安全的问题。② 这是学校珍惜和爱护受教育者生命的底线,因此,也是判断一个社会的公共教育制度实践在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是否到位的一个底线。

    学校生活的安全与秩序的需要,还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安全感与秩序感方面。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良好、稳定的关系,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他的尊重、关爱、信赖和希望,他感到学校生活是舒心的、快乐的、安全的,没有恐惧的,温馨的,与他的心灵是接近的,相适应的,他就会具有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毫无疑问是受教育者心灵健全发展的条件。

    安全感与秩序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受教育者需要一个公正和明确的规则体系,并在其中得到表扬、鼓励、激励、承认和反馈,获得尊重和认可。秩序的需要意味着受教育者需要一个清晰的、公正的、合理的、人性的学校规范框架,这一框架是所有在学校中的人们(包括校长、教师、职员、学生等所有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每个人的行动是可预期的,尽管存在着失范的可能,但是学校生活的各种行动、环境、变化都是可以预期的,这样规范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有益于他们形成持续而稳定的积极行动,也有助于他们的消极行为受到这一规范框架的修正。

    安全与秩序的需要说明每个人不想生活在杂乱无章之中,不想生活在没有预期性的环境之中。如果环境的人际交往缺乏规则性,校园的活动、教学、交往没有合情合理的日常程序和稳定的规范,每个人只是根据自己的偏好随意的行动,那就缺乏行为的预期性,这就会给受教育者安全感的满足造成障碍。这样,受教育者可能就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一种遵守公共规范的秩序意识,缺乏共同行动的规范意识,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就难以发展起来。所以学校生活的安全与秩序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尽管安全的需要是人的终生需要,尽管人生不同时期的安全需要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受教育者成长时期的安全需要是一生的健康人格和积极生活的基础。如果受教育者在学校生活中是恐惧的、忧虑的、胆怯的、焦虑的、不安的,安全和秩序的需要没有满足,那么,受教育者的健全发展会遭遇很多的障碍,他们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交往,受教育者可能会形成逆反、自卑、暴戾、冷漠、残酷的性格。[3]

    受教育者对秩序的需要,不仅仅是一种遵守学校规范或纪律的需要。秩序的需要是向学校提出的要求,以便通过有秩序的学校生活而使受教育者获得安全感和秩序感。这意味着,学校要有一个整体的、合理的、公正和人性化的规范框架,要创造学校生活的良好秩序,让学生在其中获得尊重、认可和自尊,获得自我价值感,获得一种在秩序中生活的严肃感,获得行动的可预期性,成为一个具有规则精神和公共意识的人。

    从目前学校纪律的要求来看,纪律对学生有时是苛刻的,不合乎人性的,有些规范和要求也是不公正的,表面上看起来,严苛的纪律是为了保证学校的秩序,但实际上,这样的秩序并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秩序的需要,因为在这种秩序的维护中受教育者失去了安全感,他们在严苛的限制中形成畏惧感和焦虑感,从而形成一种畏缩的、服从的人格特征,结果导致受教育者发展受到障碍。③ 所以,受教育者对秩序和安全的需要是向学校提出的要求,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种稳定的、可期望的公正性、规范性和确定性。

    (二)学习与发展机会的需要

    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的需要,或者说学习与发展机会的需要。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种需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发展和成长的机会、资源和条件,形成学校教育经验的需要;在学校中获得引导、指导和培育的需要;通过学校课程获得知识经验更新的需要;通过学业成就而获得自我表现和自我确认的需要(成就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就是因为人具有获得健全成长与发展的需要。④ 这一需要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满足。这种需要是人所共有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权利,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之一。成为一个人,只能通过教育的教化。教育对于人性的这一规定性是无法否认的。从这一点来看,对教育的需要是人的根本的共同需要。教育的每一种内容,都应当是基于这一需要而安排。所以,社会的正当性之一就是看是否为受教育者的健全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公正、有效的教育机会、资源和条件。任何人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被剥夺这一权利,社会从宏观上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机会、资源和条件。这意味着国家要保证建设足够良好的学校以及学校教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以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

    尽管受教育者健全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存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如家庭、社区等,但是,专门化的学习教育形式,无疑在现代理性社会是满足受教育者教育需要的最为重要的形式。伴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经验日益的复杂,受教育者通过学校而获得优秀的教育是难以取代的。

    学校生活经验也是受教育者获得引导、指导、教诲、帮助的过程。受教育者在家庭中获得的指导和教诲都是自然的,而学校教育生活提供的引导、指导和教诲是教育过程有目的、有选择的指导过程,而且,学校生活中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课程中的文化与人类的伟大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人类精神和价值的教诲,这是人类客观精神在课程中的表现,同时,受教育者在学校生活中也获得教师专门的指导,教师具有专门的教育交往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学校生活无疑是满足受教育者获得指导和教诲需要的重要方式。

    每个人都有学习知识经验的需要,这是获得认识世界的基础。教育中的知识凝聚了人类所有的经验,学生可以学到人类的各种经验,如欢乐、痛苦、希望、挫折、成就、信仰、想象、实在、理念,等等。所以,学习知识就是理解人类的精神。

    满足知识学习的需要是获得发展的重要方式,知识和经验养育受教育者的理性能力,打开受教育者的精神视野,让受教育者整体上把握 目前的世界,获得在世界中行动和实践的理性精神与能力。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丰富心灵、丰盈生活、扩展心胸和视野的过程,因为,知识本身与人类的精神(包括心智、情感、能力、德性、人格等)具有更内在的关系,知识本身对于培育个体的精神具有内在的价值。知识学习扩展人的存在境遇,提升人的存在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机会需要是为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自由存在。⑤

    (三)价值感与精神的需要

    价值感与精神的需要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需要,也是内在的发展性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直接与人的精神健全发展相关,与教育本质价值的实现相关。教育对这一类精神性需要的满足,有助于提升人的价值感,有益于丰富或完善人的人格精神。这一类需要往往被当作教育的条件或附属品,其实,这种精神性需要的满足,直接导向对人性的培育,是培养完整和独立的人的必需的内容,对人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们是教育性的。

    价值感与精神的需要包括:承认或认可的需要,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自尊)的需要;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需要(不被当作工具,而当作目的);友爱的需要;自我认同的需要(这依赖于他人的承认,依赖于自尊是否存在,依赖于自我价值的确认);自主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独立的需要);等等。

    受教育者的获得承认或认可的需要是一种普遍的需要。承认需要的满足是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承认有三种形式,情感承认、权利承认、社会赞许。三种形式构成了受教育者的积极自我观念的条件,也就是说,三种承认形式为个人提供了自信、自尊和自重的三种自我关系,⑥ 这三种形式发展出情感性的共通感、普遍规范的相互性的义务感以及参与社会合作的意愿,发展出了重要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能力品质结构,使得个人成为共同体和社会中存在的独立个体,所以,获得承认对于受教育者的精神健全发展是及其关键的,承认的满足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4]

    平等的承认是教育的根本方式,即教育是以承认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公共品质和个人品质的发展,也就是通过承认需要的满足而培育人的自尊、自爱与自强。⑦ 离开了平等的承认,或者离开了爱与关怀、权利的尊重、社会赞许和重视,受教育者将无法形成自信、自尊和自重的积极关系,将无法建构道德、个性、责任、品格等,教育将不成为完整的教育。

    受教育者自主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独立的需要)是受教育者学会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理想、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什么人的需要,这是个人自由的反映。⑧ 虽然受教育者的理性未完全成熟,但是自己做决定依然是他的人格完整性与自由的表现。自主意味着对于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只有通过自己的判断和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而明智的选择,而不是任何他人代替受教育者做出判断和安排,或者由任何他人诱惑、强制或强迫受教育者选择或做出某种行为。⑨

    自主之所以是基本需要,是因为自主是个人行动的前提条件,是个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主体的表现,自主的精神和能力只有通过自主的行动才能实现。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自主的需要得到满足,主体才能有效地自我引导,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

    教育把一个具体的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尊重他自我决定的权利和能力,相信他的自我判断的理性,这是对他个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尊重,而这种尊重的方式是受教育者个人提升自己的理性反思能力、判断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参与或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期望)的关键,也是他的自我价值得到确认的关键。没有满足自主的需要,受教育者就会渐渐丧失自己做判断、自己做选择、自我负责的兴趣和意志,他就依赖于他人的安排,从属于他人的意志,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自我价值就是被贬低的。

    教育对自主需要的满足,也意味着引导受教育者,发展他们的自主性,让受教育者学会判断,学会自主,学会提防任何形式的欺骗、胁迫、诱惑、宣传,学会辩理和理性提出自己的意见,学会对于自己行动和生活的反思,学会与他人理性商讨、解决问题,学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合乎理性的推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发展自主性,这是人的理性精神发展的必经之途,这是人格培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满足人的自主需要,不仅意味着教育方式以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为转移,而且也意味着教育方式把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作为满足自主需要的一种途径。一方面,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主体活动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行动中发挥自主性,通过活动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规范、自我评价与反思而发展自主性。另外学校中的社会职责和岗位是重要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机会也是受教育者发展自主性的重要途径,如果学校剥夺一些受教育者社会参与的机会,把他们排除在任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机会、岗位职责之外,那么他们自主的需要就受到严重的剥夺。满足自主的需要、发展人的自主性是教育必须承担的义务。[5]

    价值感与精神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就会遭遇严重的障碍或干扰,他们的人格等发展就会受到扭曲。如果受教育者得不到认可和承认,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就会形成严重的混乱,他们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就会遭遇打击,他们就不会有充分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期望去实现自我,可能不会健康和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如受教育者的自主需要得不到满足,受教育者将可能形成奴性人格,失去对于生活的目的感和方向感,没有行动的原则意识,缺乏自我控制,也不会积极地承担人生的责任,他们所能够参与的社会生活就受到限制,能够选择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对生活前景的期望就会减少。这对于共同生活的福祉和个人生活的福祉都是无益的。这违背了教育的目的。①

    三、教育需要的满足主体

    满足教育需要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学校。教育需要作为基本的、普遍的共同需要,它们都是正当、合理的需要,这些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往往要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必须确定,在满足人的各种教育需要过程中,只有国家、社会和学校(包括教育工作者)才能提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教育或入学机会、教育资源,也只有国家和学校才能以积极的活动方式,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国家与学校必须承担起满足基本的各种教育需要的义务。[6]

    教育的外部物质条件都是由国家提供的,国家制定的宏观公共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学校体系都是满 足人的教育需要的条件和方式。国家和学校也满足着人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安全与秩序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对于外部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结构的要求,这些需要是无法仅仅通过个人的活动而得到满足的。

    人的教育需要是社会基本结构必须满足的。任何人对教育的需要(包括三种类型)都是在人性上应当欲求的,是人之为人的成长不可缺少的,也是每个人实现自我、追求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的需要,因此,人的普遍的教育需要是人与教育相关的自然权利的基础,(11) 教育的需要或者教育的权利就是人的自然权利,这是不可剥夺和不可让渡的。这是人的尊严所在和人的价值所在。社会体系与教育体系尊重人,就必然保护这些自然权利,也就是说承担着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的义务。

    每一个人(公民)都有满足教育需要的权利。如果基本的教育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意味着他的创造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受到限制,意味着他的精神人格受到贬抑,同时也意味着他的创造和参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受到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所期待的优秀人格可能会发展不出来。实际上,一个人基本的教育需要得到了满足,他的通过教育实现的各种能力才能发展,才有能力去做他应该去做的事,履行他应该履行的义务,他才可能具有优秀的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一个人不论出于什么社会背景,不论家庭文化与经济条件怎样,不论智力程度与天赋条件,他基本的教育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因为这是他实现人之为人的必然方式。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对人基本的教育需要的满足,那就是对人的伤害;如果一个社会及其教育体制对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的基本教育需要是忽略的,漠视的,那就是剥夺了这些人的受教育权利;如果一个社会认为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或者才能平平的人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值得培养和教育的,不值得把相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投入到他们的教育中,不值得去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那么这样的社会及其教育就是不正义的,因为它剥夺了这些人基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剥夺,不仅严重地影响个人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自我确认,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破坏了他们对教育和学习生活的愉快感受,而且他们个人在教育中可能实现的发展目标或受到的教益受到严重的限制,从而在个人的生活理想和公共参与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他们对于生活前景的期望和自我实现的努力程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12)

    正义的社会和公共教育制度更适合于、更能够满足于人的教育需要以及其他的需要。基于人性的共通性,基于教育需要的普遍性,社会结构和教育的体系,满足了人的这些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保护了人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那就是在践行教育正义。如果社会基本结构和教育体系在体制上,不能满足人基本的教育需要,或者有区别地不去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需要,那么,这样的社会和教育是不公正的,也就是不道德的,因为,人的自然权利与人的尊严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从这个意义上,人的教育需要的满足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和公共教育制度的责任。

    收稿日期:2011-03-21

    注释:

    ① 马斯洛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人的普遍性的需要。他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

    ② 中国教育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以及安全意识淡薄造成校园的物质性的安全成为问题。近些年来校园发生的安全事故怵目惊心,如校园踩踏事件,校舍雷击事件,等等。

    ③ 中国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秩序的需要是忽视的,尽管中国学校维护学校秩序的规范和纪律是严苛的,恰恰是这种针对受教育者的严酷性,使得中国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缺乏安全感,并且养成了中国学生的两极人格,要么是诚惶诚恐的惟命是从的奴性人格,要么是叛逆的、狂暴的蔑视一切规范的野蛮人格。这两种人格特征在成人社会的公共生活中是不鲜见的。

    ④ 从人类学的角度谈论教育需要性,主要是从人的未完成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论述人对教育的需要。本文这里肯定人类学的这一视角,但是,这里主要是从人的教育需要的满足对于人格成长的意义角度说明社会满足人的教育需要的义务。

    ⑤ 波普尔提出通过知识而获得解放,他所指的“解放”是从蒙昧、偏见等非理性中解放出来,这个解放其实与康德的启蒙的意义是一致的。但是,在福柯看来,“解放”主题可能暗含着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本性被某种压迫机制限制或者掩盖了,解放既是要打破这个机制,但是,这种解放实践本身不足以保证自由的实现。因此,自由实践比解放更重要。参见波普尔著,范景中等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中国美术出版社,1996年;参见福柯:《自由照看的伦理是一种自由实践》,见贺照田主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学术思想评论第八辑),第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⑥ 自信的前景内在于爱的经验,自尊的前景内在于权利承认的经验,自重的前景内在于团结和社会重视的经验。

    ⑦ 如果教育不把对受教育者的平等的承认作为教育的根本方式,那可能在教育中就存在普遍性的蔑视,甚至压迫。教育中的蔑视存在严重的后果。例如,拷打或强暴所造成的伤害常常伴随着个人对社会世界之可靠性的信赖感的失去,常常伴随着个人基本自信的崩溃。肉体虐待的经验摧毁个人的基本自信。权利受到蔑视可能削弱一个人的道德自尊。我们最初仅仅是简单地把“权利”理解为个人通过正当的方式可以获得社会满足的要求,因为他作为共同体的合格成员享有参与制度秩序的权利。如果一个人被彻底地拒绝了这些权利,那就暗示着他或她并没有被赋予和其他社会成员相同程度的道德责任。正如否定权利或社会排斥所特别显示的那样,这些蔑视形式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强行限制个人的自主性,而且在于他未能享受一个成熟合格的、平等地赋有道德权利的互动伙伴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蔑视经验导致自尊的失落。

    ⑧ 自主的需要是一种基本需要。三个关键因素影响人的自主水平。一个人对于自我、文化的理解水平,包括对于自己应当在学校和生活中做什么的理解水平,他为自己做出抉择的心理能力,以及他能够相应采取行动的客观机会。参见莱恩·多亚夫、伊恩·高夫所著的《人的需要理论》,第78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⑨ 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个人自主的水平:一个 人对于自我、自己的文化以及在这个文化中作为一个人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的理解水平;他自己作为选择的心理能力;采取行动和实现理想的客观机会。对自我与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为自己做出抉择的心理能力是自主水平高低的因素,这两者都是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某些形式的学习和教育的形式比其他形式更有助于提高自主性水平。那些歧视学生的教育形式破坏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参见Faden, R and Beauchamp, T(1986), A history and theory of informed con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41-256.

    ⑩ Marie Jahoda所谓的精神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自我的态度,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承认自我。相关的需要是:认同的需要、统治的需要、独立的需要、承认的需要和自治的需要。(2)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相关的需要是成就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统一、平衡。相关的需要是统治的需要、秩序的需要、独立的需要,等等。(4)自治,独立。自我主宰的能力。相关的需要是自治的需要、独立的需要和承认的需要。(5)对现实有正确的看法,不有意曲解现实。相关的需要是支配的需要、秩序的需要、保存的需要等。(6)对环境的控制。相关的需要包括支配性需要、成就需要、建设需要、秩序需要、游戏需要等。见Marie Jahoda (1958) 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asic Books.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需要。用最新的最先进的理论观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体现。

一科学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观点,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作了概括: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2014 年4 月15 日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国家安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教研中心主任刘跃进认为,“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总体”的广泛性、丰富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要素更加全面。安全的内容由传统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拓展到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军事安全是保障,经济安全是基础,科技安全是关键,并融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要素。

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2]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提出在国民安全问题上,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也是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后备人才,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的重点。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的继承和发展。有学者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是一种强调当代国家安全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更有利于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有利于现实中的国家安全治理。[3]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综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素质以及当代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等多种原因,笔者认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非常紧迫。

1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紧迫性均有重要论述。今天的世界仍然没有走出2008 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整个世界未能逃脱经济放缓的命运。2009年以后全球进入动荡、变革、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是政治纷争、军事冲突不断,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交织互动,国际安全态势扑朔迷离。[4]同时,中国周边问题不容忽略,如海洋争端、朝核问题等都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曾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不称霸,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但某些国家并未放弃遏制中国的图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西方国家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他们仍然潜在认为利益不断拓展的中国会抢占他们的资源;认为强大起来的中国会颠覆他们主导的国际秩序,掠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还意味着非西方文明、非白色人种、非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这是西方不愿意、也不甘心看到的结果。因此,中国招致包围、遏制、敌视既在意料之中,又符合西方逻辑。[5]中国理应居安思危,这既是对本民族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 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从当前大学生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威胁认识不够全面。近期媒体报道,部分境外组织将目光瞄准大学生。极少数大学生被境外组织利诱策反。据媒体报道,同一境外情报机构近年针对中国大陆学生实施了数十次网络策反活动,境外间谍以金钱诱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参与情报搜集、分析和传递。来自权威消息源的案例显示,多数学生在网上求职或网聊过程中被境外间谍盯上,他们最初提供信息时并不知情,但部分人在觉察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仍因贪利而持续配合,甚至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处理。[6]这类现象充分暴露了极少数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在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下,少数人放松了必要的警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3 意识形态的斗争更隐密且将长期存在较长的和平时期容易使国人产生精神懈怠,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些人已经淡化了国家观念,有的人认为爱国主义过时了,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并未放弃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通过文化输出以及互联网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同我们争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境外机构甚至直接在境内寻找代理人进行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近期媒体报道有高校教师食国禄、忘国恩,利用课堂宣扬分裂思想,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的犯罪活动,破坏团结统一局面,受到法律的审判。同时今天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冲击,易引发政治认同危机。因此,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及其实质。

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也是全民国防理念的必然要求。据军事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军事设施安全环境逐渐恶化,军事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农民擅自在某部附近修建滑翔机起降跑道,有公司在营区附近修涉外五星大酒店,影响安全保密,违章建筑使雷达阵地效能下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破坏了正常军事行动,损失不可弥补,也反映了部分公民和法人国防意识淡薄,全民国防理念在少数人心中荡然无存。

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构建充实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内容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中的爱国主义、新的国家安全观等内容有所涉及,但内容相对简单,相对当前形势发展和理论创新有一定滞后性。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来充实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1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国家安全观有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总体来讲经历了由重传统安全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的发展变化。当前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总书记在2014 年4 月15 日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最新的理论引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未来的建设和接班人。只有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2 树立爱国主义信念,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通过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时代价值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只有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才能自觉抵制各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才能自觉同破坏团结统一的言行划清界线并与之斗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信念就无法真正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国动力和爱国行为。在和平时期最大的爱国就是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加强历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志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意识和历史感的缺失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甚至会出现信仰危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对于凝聚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强化其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7]每一代青年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进行国家安全相关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警示教育,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总体上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这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安全之弦也因此在有些人心中开始松懈。“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不做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文盲。通过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教育,爱国主义警示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和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能力,做维护国家安全的真正主人。

5 进行国家安全法制教育,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在法律方面,我国除《宪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的内容外,还制定了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如《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教育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法律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安全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依法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同时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自信,对外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对内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及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并且有能力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

四改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方法

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以提升教学实效为重要目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总体思路应是主渠道和多渠道并行。主渠道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应首先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适当加强国家安全知识的传授。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门主干课程的作用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形势政策课形式、选修课的形式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国防安全教育。

所谓多渠道,是指除课堂讲授以外可以通过国防教育专题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堂外的延伸教学,通过感性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举行国防知识竞赛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还可以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历史资源,让学生在参观场馆、倾听讲解中去感悟和学习。各省市地区都有国防教育资源,大学应努力发掘并充分利用大学周边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如武汉市有许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山舰纪念馆等。通过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获得心灵的震撼,增强爱国情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或通过负面事件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链接相关权威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站内容上可以开设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国防知识、国家领土与安全、经济文化交流与安全、先进人物事迹等教育网页,还可开设论坛聊天、相关录像与影视等,用以正面引导大学生的国家利益思想与观念。[8]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重大时事契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如针对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问题,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多做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多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

[2]马占魁,孙存良.人民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宗旨[N].光明日报,2014-05-31.

[3]范传贵“.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背后深意[N].法制日报,2014-04-21.

[4]张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安全结构新变化与国家安全战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4(2).

[5]王志军,张耀文.西方安全战略理论评析与借鉴[J].和平与发展,2014(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