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1:49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

1.1 操作前准备:检查体温计、血压计等无破损,清点体温计数目 评估病人,做好物品、环境、护士及病人准备。

1.2 核对解释:携带用物至床旁,核对并向病人解释 告知病人在操作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取得其配合。

1.3 安置:协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

1.4 异常体温的观察及处理 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发热可分为低热、中度热、高热及超高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不超过38摄氏度,中度热在38摄氏度―39摄氏度之间,高热在39摄氏度―40摄氏度,超高热体温达40摄氏度以上。高热的病人需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逐渐递减为每日2次,同时需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及出汗等体征。如体温高达40摄氏度持续不退,应给于降温。一般采用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9摄氏度,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摄氏度,可用酒精擦浴或在身体大动脉处冷敷。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分解代谢增强,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大量消耗,应给病人营养丰富且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米粥、蛋羹、面条、汤等,鼓励病人少食多餐;高热还可导致水分大量丢失,因为高热时病人呼吸加快,蒸发水分增多,皮肤汗液增多也丢失大量水分,所以要鼓励病人多饮水。

高热的病人退热时,会出现大量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为病人擦干汗液,更换内衣或床单,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

高热的病人机体代谢率增快,体温每增高1摄氏度,代谢率将增快7%,而致机体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同时应注意调整高温环境,使病人感到舒适。

体温过低的病人一般温度不超过35摄氏度,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的温度变化不能白行调节;后者则因末梢循环不良,尤其在低温环境下,机体散热大于产热而使体温下降。护理这类病人首先设法提高室温,一般应将温度控制在24摄氏度―26摄氏度为宜,室内避免有散热作用的空气对流。可采取局部保暖措施,如用热水袋保温。但对老年人、小儿及昏迷病人要注意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1.5 测血压: (1)将衣袖卷至肩部露出上臂,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外展15°,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袖口不可太紧,防止影响血流,必要时脱袖。(2)放平血压计,排尽袖带内空气,平整无折地缠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打开水银槽开关,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袖带过紧致测得血压偏低;过松可使测得血压偏高。(4)戴好听诊器,将听诊器胸件紧贴肱动脉处,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上升4kPa(30mmHg);然后以每秒0.5kPa(3.75mmHg)的速度慢慢放气,准确测量收缩压、舒张压的数值,胸件不宜塞在袖带内,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5)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将血压计右倾45°关闭水银槽开关,防止水银倒流。

1.6 测脉搏: (1)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桌面。(2)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一般病人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病人,测量1分钟 脉搏短绌病人,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1.7 测呼吸:呼吸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主要是受神经系统及化学、物理因素的调节。正常呼吸速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为16次―20次,深度较均匀,有一定的节律。吸气较呼气略长,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1.5―1:2。呼吸频率及深浅度可随年龄、活动、情绪、意志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如小儿快于老人,女性快于男性,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快于休息和睡眠时。(1)异常呼吸的观察:①频率异常。成人每分钟呼吸超过24次,称呼吸增快。常见于高热、缺氧病人。若成人每分钟呼吸小于10次,称呼吸徐缓。常见于颅内疾病所致颅内压增高或药物抑制呼吸中枢所致。②节律异常。潮式呼吸即一种周期性呼吸异常,其周期约30秒至2分钟。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秒―30秒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其呼吸运动如潮水涨落,故称潮式呼吸。多见于脑溢血、酒精中毒、全身衰竭与临终病人。(2)异常呼吸的护理为了使病人能更好地舒适地呼吸,应注意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使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房间内禁止吸烟。卧床的病人注意调节,可将病人头部抬高20度左右,使其胸部得以充分扩张,也可用枕头使上身略抬高。但应避免由于垫高头部而胸部不能充分扩张、而颈部前倾、气道不够通畅反而加剧呼吸困难,可视病情变化帮助病人改为半卧位或端坐位。

呼吸异常的病人护理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食物、饮料等误入气管中。若病人神志不清,不能自口进食、吞咽困难或剧烈咳嗽,进食时须慢慢喂食并稍停留片刻。其次要防止气管分泌物、呕吐物或舌后坠所致的气道阻塞。对身体极度虚弱、病重、呕血及咯血的病人应给予仰卧,头侧向一边或侧卧位,还可采取排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同时还要嘱病人勿紧张,给予精神安慰,使病人在心理上有安全感。

1.8 记录并解释: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数值并向病人作简要解释。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①对象选取: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腹症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18~54岁不等,平均(38.5±3.5)岁。②病情分布:全98例对象均符合急腹症临床诊断标准,经临床症状检查、血常规、B超或CT检查确诊为急腹症。其中,急性阑尾炎46例,急性胆囊炎3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8例,腹部外伤6例,肠梗阻5例。③分组情况:随机纳为常规组(49例)与干预组(49例)。常规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18~49岁,平均(37.5±4.5)岁。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20~54岁,平均(39.5±2.5)岁。④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衡(P>0.05),具有观察和研究价值。

1.2观察与护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外科观察和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予以系统的临床体征及病理现象观察,并予以系统的生理、心理护理。主要包括:①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BP、HR、SpO2、呼吸、瞳孔以及神智;临床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腹痛、恶心呕吐、排便异常、皮肤、巩膜、腹部体征。②系统的心理、生理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对象的护理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已经并发症例数等资料皆客观核实,护理显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报告 经观察与护理2 w后,我院对患者进行复查。将临床效果分为4个等级:①痊愈:患者急腹症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③有效:症状有所改善。④无效:无缓解或病情加重。⑤护理显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报告,见表2。

3 讨论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3

5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99-02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病症,其死亡率非常高。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机体生理功能下降,受到各种基础疾病的困扰,其预后情况较差。采取全面的急救护理措施,才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进出急诊室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等。现将我院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效果方面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5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15±2.35)岁。发病时间1.5-3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2.79±0.72)h。对照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60-76岁之间,平均年龄(70.54±4.53)岁。发病时间2-3.5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2.12±0.1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1.2方法

1.2.1病情观察与心理护理在急救中,首先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合理评估,给予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护等,特别是老年患者大多存在悲观、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应该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身心反应,采取心理疏导方式,增强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信心。

1.2.2氧疗、建立静脉通路、止痛治疗护理在急救中给予患者采取给氧持续吸氧,根据患者病情控制适当的氧流量,以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塞面积等。同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确保抢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最短时间内将抢救药品迅速输注患者体内,并且留意静脉通畅情况,增强治疗效果等。在止痛护理中,在患者胸部剧烈疼痛的情况下,给予其哌替啶80mg肌肉注射,或者采取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以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增加心肌血流量等。

1.2.3急救溶栓治疗与并发症护理在患者起病12h内,可采取纤溶酶原激活剂来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剂、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等。在急救溶栓治疗中,观察与记录胸痛消失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等。在护理中,如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及时反馈于医生,采取综合抢救措施,配合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等。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37.50±5.21)min,住院时间为(12.35±4.56)d;对照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48.23±6.35)min,住院时间为(15.36±5.57)d;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院内心肌梗塞复发率、病死率对比观察组院内心肌梗塞复发2例(7.14%)、病死1例(3.57%);对照组院内心肌梗塞复发5例(17.86%)、病死4例(14.29%);观察组患者院内心肌梗塞复发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病发时,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处于比较悲观的状态中,不利于临床急救措施的顺利展开。因此,在急救护理措施中,护理人员应该缓解患者消极情绪,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增强患者对急救护理措施的配合程度。实施急救护理干预进行溶栓治疗,打通冠状动脉血流,缩小心肌梗塞的范围,病情观察以及并发症护理可及时维持患者正常的生命体征,降低心肌梗塞复发率、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院内心肌梗塞复发率、病死率得到良好的控制,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高咏萱.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8(23):113-114.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4

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重度妊高征患者44例,年龄21~43岁、平均(27.5±6.4),孕周32~41周,其中初产妇36例、经产8例,单胎妊娠42例、双胎妊娠2例。临床表现有头痛、眼花、胸闷、眼球固定、瞳孔放大、嘴角与面部肌肉颤动、全身及四肢肌肉强直性收缩等症状及体征,平均血压为(165.8±12.6)/(113.5±8.2)mmHg,水肿Ⅰ~Ⅲ度;实验室检查示尿蛋白(++)~(++++),24h尿内蛋白量为5.2~10.1g,均符合重度妊高征的诊断标准[2];临床诊断为子痫前期32例、子痫12例,合并肾功能衰竭4例、低蛋白血症2例、胎儿宫内窘迫4例、胎盘早剥2例。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分别给予包括降压、解痉、利尿及对症处置等个体化治疗,并适时终止妊娠。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有效控制,平均血压降至(127.3±14.4)/(86.1±11.5)mmH,较治疗前的平均血压明显降低(P<0.01)。44例患者中,行剖宫产35例(占79.9%)、自然分娩8例(占18.2%)、产钳助产1例(占2.3%);共娩出新生儿46例,其中足月产儿31例、早产儿15例,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为0~3分者2例(占4.3%)、4~6分者5例(占10.9%)、7~10分者39例(占84.8%);新生儿死亡2例,病死率为4.3%。

2护理

2.1常规护理

(1)基础护理:安置患者在单人病室,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主,取出活动性义齿,病床加用床档以防患者坠床,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和药品;护理与治疗措施要相对集中进行,走路要轻声、护理操作要熟练、轻柔,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和刺激。(2)病情及生命体征观察: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及体重变化,每2~4h测量血压1次,注意胎心变化和宫缩情况,予鼻导管吸氧;遵医嘱予镇静、解痉、降压、扩容、利尿等处理,适时应用静脉留置针,以备突发抽搐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道。(3)心理护理: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积极开展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并注意沟通技巧,客观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详细告知各种检查、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与护理。(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锌等易消化食物,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予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饮食,水肿明显患者限制食盐摄入,以减轻水肿及低蛋白血症。

2.2子痫发作的护理

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立即吸氧,使用开口器防止唇、舌咬伤并用舌钳固定舌头以防止舌后坠;协助患者取头低侧卧位,用吸痰器吸净喉部分泌物或呕吐物;昏迷患者要禁止予一切饮食及口服药,以防误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协助医生尽快控制抽搐,遵医嘱予25%硫酸镁20ml及安定针剂10mg静脉推注,注意勿用力牵拉和按压抽搐患者,以防止肌肉拉伤及骨折;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及体温、四肢活动度、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射等情况,及早发现脑出血、肺水肿、心脏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及时予药物控制血压,防止再抽搐;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性状、颜色,记录24h出入液体量,加强会阴护理,以防止逆行感染;要密切注意胎心变化及有无宫缩,适时终止妊娠,已进入临产的患者应做好接生及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需行剖宫产者,要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对于产时发生子痫的患者,应迅速结束分娩,以抢救产妇和胎儿。

2.3产时及产后护理

(1)分娩时观察与护理:应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和胎心音、宫缩情况以及有无自觉症状,预防抽搐再次发生;密切观察第三产程中胎盘、胎膜是否及时娩出;遵医嘱正确给药,观察胎儿情况及测量相应的指标。(2)分娩后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产妇尤其是剖宫产产妇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及阴道流血情况,持续予心电监护及吸氧,腹部用沙袋加压6~12h;在产后24h至10天内应高度警惕产后子痫的发生[3],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配合应用解痉、降压药物及缩宫素治疗,防止产后大出血的发生;要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确保产妇休息好,指导产妇每日用0.02%碘伏冲洗外阴,防止逆行感染,做好产后相关知识宣教及出院健康教育。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04-01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例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急救与护理后患者的生命指征变化情况。结果 误吸后1h患者体温升高与误吸后48h相比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其它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48h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显性误吸;呼吸衰竭;临床急救;护理

误吸在临床中是指液体、食物以及唾液等经声带裂隙而进入到气管当中的情况[1]。误吸可分为显性误吸与隐性误吸两种,并发咳嗽症状的误吸称之为显性误吸,未并发咳嗽症状的误吸被称为隐性误吸。误吸可导致引入性肺炎、窒息以及呼吸衰竭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本次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救治的12例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病例,从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回顾性分析涉及资料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救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共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为72~89岁,平均79.56±3.27岁;本组共8例,男6例,女2例,年龄73~88岁。全部患者均有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史,脑卒中病情稳定后遗留有吞咽反射障碍、进食饮水咳呛等症状;脑卒中后并发意识模糊者5例。

1.2 方法

1.2.1 急救与护理 急救时应及时去除误吸诱因[3],给予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吸除法清除气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清除误吸的异物后给予吸氧治疗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并对症处理,给予脏器功能支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处理。对于合并左心衰竭的患者应注意及时给予利尿、强心以及扩张血管的综合治疗[4]。

急救过程中配合医生行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吸除术,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持续高热、呛咳及生命体征指标超过或低于正常值范围应立即向主管医生汇报,并给予相应处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注意预防再误吸的发生。

1.2.2 统计学处理 对比误吸后1h时与给予急救护理后即误吸后48h及误吸后5d时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及SPO2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情况。48h与5d时的数据分别与1h数据进行对比,采取t检验,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误吸后1h患者体温升高与误吸后48h相比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其它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48h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误吸后不同时段患者生命体征统计对比表(x±s)

3. 讨论

急救时应尽快将吸入物吸出,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尽早吸出吸入的异物以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善肺部的通气换气功能。具体操作时可使患者取侧卧位,采取震荡法与叩击法将肺叶当中的异物吸引出来。本组中急救患者于急救6分钟后苏醒。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监护患者的呼吸、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吸引成功后注意对吸出物的性质与量进行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生显性误吸后主要临床特征有体温升高,咳脓性痰或者咳痰量显著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呼吸窘迫,低氧合分数,出现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显示为急性的I型呼吸衰竭,肺部可见新湿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者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胸部X片可见肺部的新浸润性阴影,阴影部位与发生误吸时的有关。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及时掌握患者相关化验、检查的结果,以正确判断是否出现误吸。喂食过程当中发生误吸的比较容易判定,但应注意对留置胃管患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并结合鼻饲的时间、量、及、进食过程中是否出现呛咳、是否有胃内容物反流、呕吐等情况作出基本判断。

急救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以及严密的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体温、心率、痰、咳嗽情况、意识状况、循环状态及血氧饱和度。定时测量患者体温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发热症状有无缓解。本组病例于显性误吸发生后的6h内发生肺炎合并细菌性感染,进而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病情进展于1内发生,于24h内可达峰值。经过急救与护理后大部分的患者病情于48h内出现好转,生命体征显著改善,5d左右病情趋于稳定。于病情稳定后给予重点监护,预防再误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雪英.11例误吸致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1):126-127.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6

一些患者因作业意外,或是交通事故,出现左下胸部外伤、腹部外伤情况,在临床诊断中,难以发现内脏损伤体征或是相关症状,无论是实验室检查,还是临床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但进过长期密切观察,普遍会出现迟发性脾破裂情况。脾脏为人体最为脆弱的脏器官,相对于其它脏器官而言,其损伤率约为45%左右[1]。本院为了进一步提高迟发性脾破裂诊断以及治疗有效性,进行了如下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迟发性脾破裂患者10例,其中有3例为女性患者,7例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27岁-63岁之间,平均为45.0岁。10例患者汇总,有4例患者为左下胸部外伤,6例患者为腹部外伤;9例患者为脾包膜下破裂,1例为中央性脾破裂;对10例患者分别行以CT检查和B超检查,有7例得到B超证实,3例得到CT证实,对患者行腹腔诊断性穿刺,有3例患者血液不凝固。

1.2护理方法

对患者行严密性急诊观察与护理,主要包括询问既往病史、动态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腹部症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基础护理以及术前准备等,详情见讨论。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10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中,不存在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概率为0%,且病死率为0%,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1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表示满意,有8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不存在不满意情况,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本次实验过程中,对迟发性脾破裂患者行以严密性急诊观察与护理,10例患者均没有出现并发症以及病死情况,护理效果非常显著,而且护理满意度较好,与张红宇[2]的实验结论基本一致。

急诊观察护理过程中,首先,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由于留观室患者在腹部外伤的基础上,多伴有其它损伤情况,例如,不明显错位四肢骨折、肋骨骨折、皮肤裂伤以及皮肤擦伤等,患者极易因这些损伤造成的不适,或是疼痛转移自身注意力,而且迟发性脾破裂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或是腹部症状,极易漏诊。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损伤原因、损伤地点、损伤时间、外力方向、外力大小、外力性质以及身体着力部位、检查与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如果患者为高处坠落损伤,要对患者的着地姿势、坠落高度进行准确把握[3]。

其次,动态观察患者的特征以及腹部症状:一般情况下,留观室患者均接受了详细检查,但护理人员不能因为患者的检查结果呈现为阴性,便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观察。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腹痛情况、部位、性质、疼痛是否存突变、疼痛范围、是否存在腹膜刺激症状、刺激程度、刺激范围以及头晕、皮肤湿冷、心慌、心悸与口渴等早期伴随休克症状。

再次,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如果患者病情无法确诊,需要对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测主要有:间隔20min,测量并对比患者呼吸、脉搏、心率、血压指标;对患者的心率、脉压给予高度重视。早期迟发性脾破裂并不存在失血量过大的情况,相对于血压而言,脉压、心率指标更具敏感性,如果患者血压下降、脉压降低、心率加快,极易出现早期休克;间隔30min,对患者的腹部体征进行检查,观察腹膜刺激症程度与范围;定期检测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量以及血空细胞计数;观察患者出入液量以及尿量变化情况。

又次,患者观察阶段,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出现不必要活动,并告知患者观察阶段不能使用镇痛药,避免患者实际病情被掩盖,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如果患者的腹痛情况逐渐加重,或是突然减缓;血压不稳或下降;腹腔穿刺血液不凝固;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逐渐减少;脉压缩小;心率增快;病况恶化;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腹胀;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等情况,要及时上报医生,准本急诊手术。

最后,急诊手术准备:如果患者属于高度怀疑性,或是明确性迟发性脾破裂,护理人员要尽快对其进行急诊手术准备工作,例如,皮肤准备、配血等,并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急诊手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向患者讲解基础内容;一般来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在手术前会存在一系列不良情绪,例如,紧张、焦虑、恐惧以及慌乱等,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患者情绪,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拥有平稳的心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这样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与治愈率,对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结语:

迟发性脾破裂由于病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在急诊观察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腹部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及时掌握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医生。及时上腹部外伤患者体征不存在阳性情况,也要加以注意,避免出现处理不及时的情况。脾破裂观察、护理会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直接性影响,严重的甚至为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对其给予高度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7

颅内血肿是一种常见的、致命的却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将其分为三型:(1)急性型,72 h内出现症状者;(2)亚急性型,3天以后到3周以内出现症状者;(3)慢性型,超过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脑挫裂伤由于受伤部位各异,轻重悬殊,临床征象差异较大,一般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其深度及昏迷时间取决于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数小时及数月不等,受伤当时立即出现与病灶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如运动区损伤出现锥体束征,头痛与恶心呕吐,继发脑水肿,还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并形成脑疝,生命体征紊乱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是脑挫裂伤的主要临床征象。经临床观察,准确判断伤情,及时有效地救治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现将我科近2年收治的36例颅内血肿并脑挫裂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70岁,平均37岁,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22例,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14例,治愈68例,占72.2%,好转3例,占8.3%,死亡7例,占16.7%。

2 临床观察

2.1 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可提示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应定时测量记录,如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先快后慢而有力,呼吸先快后深而慢,则提示颅内压升高,应警惕脑疝形成,需立即处理,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常是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

2.3 瞳孔变化 瞳孔变化是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需密切观察并作记录,对病情较重者每15~30 min观察一次。

2.4 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观察 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恶心,喷射性呕吐,神志不清者,头痛且表现为躁动不安,本组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此类症状,因此严密观察烦躁程度以及呕吐物的性质、次数等有助于颅内压症状的判断。

2.5 脑疝的观察 脑疝是颅内压升高的严重后果,好发于损伤较重或血肿发生的部位,常见的有小脑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前者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昏迷,同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及生命体征改变,后者剧烈头痛,后期表现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呼吸突然停止,继之心跳停止,本组有20例并发脑疝,予以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立即报告医师,急诊手术,由于观察及时赢得了手术时机,抢救了患者生命,18例术后恢复良好。

2.6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观察 严重的颅脑损伤患者处于脑水肿状态,神经内分泌失调,加上大剂量激素的应用,致使对激素敏感者内脏血管收缩,胃黏膜屏障破坏,出现应激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者出现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我们强调早期预防,使用10% GS 250 ml+西咪替丁0.6 g静滴,每天1次,本组患者未发生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并出血。

3 护理要点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意识清醒者采取斜坡卧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

3.1.2 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对昏迷时间较长者可用鼻饲。

3.1.3 降低体温 高热使机体代谢增高,加重组织缺氧,应及时处理,应降低室温,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药等降温措施。

3.1.4 躁动处理 引起躁动的原因很多,如头痛、呼吸不畅、尿潴留、便秘、被大小便浸湿、肢体受压等,需查明原因,及时排除,切勿轻易给予镇静药,以免影响观察病情,对躁动患者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度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3.1.5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尤其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避免发生冲突。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意识障碍者容易发生误吸或因下颌松弛导致舌根后坠,引起呼吸道阻塞,必须及时清除咽部的血块和呕吐物,并注意吸痰,舌根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有效地吸氧。

3.3 严密观察病情

3.3.1 意识状态 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和脑干功能状态,观察时采用相同程度的语言和痛刺激对患者的反应做动态的分析,判断意识状态的变化。

3.3.2 生命体征 观察生命体征时为了避免患者躁动影响准确性,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进行性意识障碍时颅内压增高所致代偿性生命体征的改变,下丘脑或脑干损伤常出现中枢性高热,伤后数日出现高热提示有继发性感染。

3.3.3 瞳孔 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对比双侧瞳孔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度并做记录。

3.3.4 其他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时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尤其是躁动时无脉搏增快,应警惕脑疝的形成。

4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应用高渗脱水药、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的重要环节,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是医师调整应用脱水药间隔时间的依据,避免颅内压骤然升高。

5 预防并发症

昏迷患者生理反应减弱或消失,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褥疮、关节僵硬、肌肉挛缩、口腔、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

6 手术前后的护理

除继续做好上述护理外,应做好紧急术前常规准备,手术后搬动患者前后应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手术中常放置引流管,护理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并及时发现手术后颅内出血、感染、癫痫以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7 健康教育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8

【中图分类号】R6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60-01

病情观察与护理是临床创伤救治的关键环节,在外伤性肝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与失血性休克合并发生的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密切观察病情,并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17-63岁,平均(43.7±3.5)岁。均为开放性损伤,有小肠损伤、肋骨骨折、肾损伤、脾破裂等合并,致伤原因:人为伤8例,交通意外伤41例,挤压伤12例,高处坠地伤19例。创伤至到院就诊时间为20min-9h。肝破裂或腹内积血均经CT和B超检查证实,均有腹膜刺激症和外伤史。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比较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手术方式包括不规则肝切除术、肝修补术、选择性肝动脉结扎术、大网膜填塞肝修补术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密切病情观察,行整体护理干预。

1.2.1术前干预:①休克评估:通常依据患者皮肤黏膜温度、色泽,血压水平,神经,脉搏,尿量,外周循环状态等变化对失血性休克程度行综合估计,依据相关指标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2]。②病情观察:协助患者取休克,下肢呈15-20度抬高,躯干和头呈20-30度抬高,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且及时将口腔分泌物清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面罩或鼻导管吸氧。依据病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操作。个别患者应用升压药。注意腹部情况、四肢、面色、神志变化的观察。导尿并记录尿量,以对休克改善情况及补液情况加以了解,对伤口有无出血加以观察,给予抗生素合理应用。③抢救护理:急救中,快速补充血容量是首要方案,迅速行至少2条的静脉通道建立,对血容量行快速有效的补充。在对休克积极纠正的同时,完善术前准备,如扩容、配血等,依据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血压水平等检测的指标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呼吸道需保持通畅,积极吸氧,对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完善各项术前准备,紧急开展手术止血才可对休克快速纠正,故需缩短进入手术时的时间,以为成功抢救提供保障。

1.2.2术后干预:①生命体征监护:对生命体征变化加大观察力度,行心电监护,记录24h出入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行缓慢扩容操作至四肢转暖,脉率在100次/分以下,尿量每小时500ml以上等。仍维持原有的输液速度,以获得良好的纠正休克的效果。②干预:术后协助患者行6-8h平卧,积极测血压,呈平稳状态后改为半卧位,以为腹腔积液引流和有效呼吸提供条件,将口腔积液及时吸出,低流量持续吸氧,以使呼吸道通畅度得以保持,就咳嗽的正确方法向患者指导,以免痰液积聚导致肺部并发症发生,依据病情需要行雾化吸入干预。③引流管干预:加强各种引流管通畅度的干预,避免引流管出现脱落、受压、扭曲状况,并对引流量、速度、色泽进行观察,若有腹膜炎体征、胆瘘或活动性出血状况,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④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胆漏、感染、术后再次出血为常见并发症,需针对病因加强预防,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强心理疏导,以提高配合依从性,缓解紧张情绪。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术后感染1例,再出血1例,死亡1例,治愈出院39例,占97.5%;对照组术后感染2例,再出血2例,胆漏3例,死亡3例,治愈出院37例,占92.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肝破裂为实质性脏器损伤,在腹部损伤中有一定的发生几率,易并发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对病情行密切观察,并加强整体护理干预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术前休克程度评估、病情观察、抢救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护、及引流管干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加强外伤性肝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观察与护理,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9

结论:LC术后需重点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体征,以做到早期发现胆漏,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干预,以此改善临床预后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5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72-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普外科临床常用术式之一,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术中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因患者个人差异,或手术操作不当,可易引起胆漏等并发症,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往往影响预后质量,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1]。为此,本文将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加强临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8.5±2.3)岁;所有患者均为为首次行LC术,且术前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证,其中胆囊结石伴胆囊急性炎症1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0例,胆囊结石伴萎缩性胆囊炎4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体征、引流胆汁总量及B超检查确诊,B超检查可见腹腔及肝下间隙积液;临床体征表现为术后不同程度发热、腹痛、黄疸、腹膜炎体征,且经腹穿抽出胆汁;术毕当日及术后第1d引流胆汁总量≥100ml,其中24h内引流胆汁100~400ml者8例,400~800ml者24例;胆总管漏15例,肝总管漏3例,迷走胆管漏2例,胆囊管漏8例,胆囊床漏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腹部体征观察。由于LC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无明显腹部异常体征,因而LC术后需严密观察腹部有无剧烈疼痛、腹胀、肌紧张、反跳痛等异常体征,若有上述体征,且患者的生命体征较平稳,则需警惕胆漏发生,需及时上报医生,必要时经BUS扫描确诊,与此同时,待患者全麻清醒后,主动询问患者腹部有无异常体征,并倾听患者主诉。一旦出现腹膜炎体征,应首先考虑胆漏的可能,另外,部分患者因个人体质差异,未发生明显腹部异常体征,因而需要在观察腹部异常体征时,需全面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其他体征。如本文研究中,有1例出现反复腹泻,经止泻药治疗仍未改善,考虑为因胆漏引起少量胆汁刺激肠道而引起的腹泻,经BU检查确诊;另有1例无明显腹痛,但腹胀明显,且术后未排气,经灌肠治疗仍未缓解腹胀,考虑为胆漏而行BUS检查可见腹腔内有积液而确诊。

1.2.2 生命体征监测。术毕,加强对患者脉搏、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并加强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若出现恶心、呕吐、低热、继发感染、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异常改变,需考虑为胆漏,应及时BUS检查确诊。

1.2.3 腹腔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部分患者因胆囊炎症较重或腹腔粘连等因素而于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因腹腔引流管可引出炎性渗出液,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及性状,以准确诊断有无胆漏,若引流管内有胆汁样液体,24h内引流量≥100ml,则需考虑有胆漏发生;与此同时,做好引流管标记,并定期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逆流,定期更换引流袋及敷料,若术后24h内,患者主诉右上腹局部有腹膜炎体征,且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则考虑为引流管堵塞,可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管腔。若术后24h引流量在30~50ml之间,且引流液呈棕红色,与血性液相混,常与LC术后正常带有血性引流液相似,而被忽视,但实验室检测引流液,其胆红素明显升高,则可提示有胆漏发生。拔管时,需观察引流管内无胆汁后方可拔除,且拔管后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有无异常改变,若仍有胆漏,则需重新置管引流。

1.2.4 胆漏后持续负压引流的护理。若临床确诊为胆漏,需立即遵医嘱给予负压吸引装置,加强有效引流,预防胆汁对腹膜的持续性刺激,以此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在胆漏负压引流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有无异常改变,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24h内引流量有无异常变化,并根据引流量适当调整负压,负压引流需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待腹部异常体征明显改善,且经BUS检查无腹腔积液,待形成引流管周围瘘道后,方可停用负压引流而改为普通腹腔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治疗,

1.2.5 创口护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手术创口有无出血、渗出液,并观察记录渗出液的色、量,同时,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1.2.6 心理护理。患者经LC术式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后,常深感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但若合并胆漏,往往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对LC手术治疗失望的情绪,而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的心理,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同时部分患者因腹腔安置引流管而产生疼痛不适,常想拔出引流管。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胆漏发生的病因,并肯定LC的疗效,以此消除患者的心中的疑虑,减轻心理负担,以此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时,向患者讲解留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叮嘱患者切不可因疼痛不适而自行拔管,护理人员可在心理安抚下,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以此减轻患者的疼痛及心理焦虑。

2 结果

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经腹腔引流后,胆汁由第一天180ml逐渐减少,未发生腹膜炎体征,于7~9d引流管无胆汁流出,且拔管后未发生再次胆漏;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患者行再次腹腔镜探查,并放置持续负压引流,8例患者行开腹探查并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留置支撑管引流,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而均得以治愈。

3 讨论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护理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主要是胃镜、小肠镜与结肠镜)诊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护理小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加强护理干预,详细记录两个护理小组患者的诊疗过程与护理过程,观察对比两个护理小组患者的护理结果,主要对比患者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诊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患者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生命体征相对平稳,顺利完成内镜诊疗,未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和麻醉意外现象,内镜诊疗操作过程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穿孔情况,观察组患者诊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个护理小组间的护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保障内镜诊疗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内镜诊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关键词 ] 临床路径;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145-02

[作者简介] 马效霞(1973.8-),女,山东郓城人,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消化内镜消毒、检查、治疗、病情观察和护理等。

临床路径(CP)上世纪50年代起源于国外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在80年代逐渐渗透到医学健康护理领域,形成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近年来,临床护理相继在多数国家推广应用,在患者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护理促进作用,极大程度提高了治疗效率与效果,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科学合理运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是在无痛苦的前提下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内镜诊疗,是一种现代化诊疗手段,它的主要缺陷是麻醉药物的应用容易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循环系统易受到抑制,内镜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消化道出血及穿孔,消化道存留物返流和误吸会导致窒息等不良后果。临床护理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具有应用的必要性[1-2]。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期间接收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观察分析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护理效果,评估其护理特点和可行性,研究其应用价值,希望可为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临床护理提供几点借鉴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主要是胃镜、小肠镜结肠镜)诊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100例患者胃镜诊疗47例、小肠镜诊疗28例、结肠镜诊疗25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护理小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在35~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5±7.43)岁,平均身高(169.45±8.40) cm,平均体重(66.24±10.28) kg;观察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2~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02±7.50)岁,平均身高(169.65±8.42) cm,平均体重(66.34±10.08) kg。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情分布状况基本均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病情病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护理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加强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措施:引导患者进行住院治疗登记,认真阅读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申请表,医生护士对患者病史、用药史和用药过敏史等进行全面考察;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做好各种内镜诊疗前的准备,向患者介绍内镜诊疗的基本操作流程,一切就绪后实施麻醉,开始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内镜诊疗过程中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救治措施[3]。

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护理方式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1)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根据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和住院环境,向患者讲解诊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规律与兴趣爱好等基本生活信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4]。医护人员需要重点了解患者消化道疾病方面的病史和用药过敏史,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消化道疾病知识讲解,促进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疾病,帮助患者分析病因。在实施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严格做好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精确观测,保证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畅通性,可用X射线片检查排出患者肺气肿、肺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存在,保持心电图检查,对心脏具体情况做持续性了解,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现象。在患者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心理护理措施是一项极为必要的护理干预项目,患者本身就有消化系统病痛,再加上首次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与恐惧的不良情绪,咋检查前医护人员要将消化内镜诊疗的必要性和具体诊疗过程向患者讲明,让患者更加了解诊疗过程,保证患者对诊疗的支持配合。首先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诊疗环境,医护人员言行举止温和适度,热心询问患者的护理需求,医护人员通过察言观色积极了解患者心理情绪状况,针对性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向患者介绍本院消化内镜检查的诸多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乐观积极心态,及时取得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多给予患者同情安慰和心理上的鼓励。在患者基本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稳定下来以后进行麻醉处理,开始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5];(2)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氧气源、吸引器、心电监测仪和消化内镜检测仪(胃镜、小肠镜、结肠镜)齐备,麻醉作用起效之后插入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脉搏血氧饱和度,为保证操作顺利进行,在镇静剂使用前、使用中及使用后,需对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及评估,诊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骤停、心跳骤停、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胃内容物返流、误吸、窒息等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不良反应采取及时救治措施;(3)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手术结束后患者还不能立即恢复清醒状态,醒后会有头痛头晕、困倦、身体平衡性差和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在内镜诊疗刚结束时应对患者做短时间内的状况观察,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和脉搏氧饱和度等基本指标,对患者神志状况做详细了解,在患者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均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停止观察[6-7];另外,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补充与出院教育,在消化内镜诊疗手术后数天内不可进行各种激烈的运动,饮食方面注意清淡营养,切忌摄入酒精与各类辛辣食品,可定期返院进行复查。

1.3 护理效果评判标准

患者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主要考察患者内镜诊疗前后收缩压与心率的变化情况)、诊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选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消化内镜诊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消化内镜诊疗后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诊疗前(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生命体征状况详见表1,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与护理满意度详见表2。

3 讨论

在该次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临床对照实践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措施进行妥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诊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幅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小,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为4.00%和98.00%,对照组患者则分别为16.00%和86.00%,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路径的根本服务宗旨是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品质、成本低廉的医疗服务,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开展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在诊疗全过程中加紧临床路径护理措施具有极大的促进疗效,保障患者治疗质量的作用[8]。该次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路径从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诊疗中与诊疗后三个基本时间段出发,分别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涉及到对患者的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健康知识教育以及生活习惯引导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对患者的全方位综合护理,相较于以往的临床护理路径发挥了更大的护理作用。护理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此过程必须坚持以患者为本的根本原则。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保障内镜诊疗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内镜诊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 汪茜雅,钮美娥,谢安慰,等.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护理路径应用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6):34-36.

[2] 张筑华,李红灵,雷玉萍,等.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619-1620.

[3] 张筑华,李红灵,雷玉萍,等.临床路径在无痛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17):1619-1620.

[4] 刘存平,林春花.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5):121.

[5] 李红灵.消化内镜无痛性诊疗技术的发展及现状[C].贵阳: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

[6] 刘翠玲,雷国萍.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30):2798-2799.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31-01

闭合性肾损伤是常见的泌尿系损伤,是泌尿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血尿、腰腹部体征、生命体征、有效循环血量的监测是闭合性肾损伤的观察重点?,故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在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我科从1997年7月-2009年4月共收治98例肾外伤患者,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男47例,女2l例,年龄在8-72岁,平均加岁。所有的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均有明显的伤侧腰痛和叩击痛。肾挫治疗措施。我们分别留取患者血尿进行动态观察,若血尿颜色逐渐加重说明出血加重,反之病情好转。

1.2方法:闭合性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1)积极治疗休克。(2)生命体征监测。(3)应用抗生素。(4)联合应用止血药。(5)绝对卧床休息3-4周。(6)应用止痛药物。(7)保持大小便通畅。手术治疗包括:肾切除术,肾修补术。

2结果

本组非手术治疗91例,保肾成功,非手术治疗失败7例,转为手术治疗,其中肾切除3例,肾修补术4例,无死亡病例。本组患者平均住院37天,随访3-24个月。未见远期并发症。

3病情观察与护理

(1)一般情况的观查:精神状态、面色、面部表情、有无口渴四肢发凉等情况,严密观察病人每个细小反映,尽早识别休克及其严重程度。

(2)生命体征观察:腹部外伤易致肝、肾等脏器损伤,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冈,因此应该用心电监护仪连续检测血压、心率及呼吸及乍命体征,认真详细记录、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医生。(3)注意观察腹部体征:特别注意有无腹膜刺激征,腹膜刺激征是肾挫伤后渗血、渗尿刺激腹膜所致,因此腹膜刺激征的观察也有助于对渗血、渗尿的判断。

(4)血尿后的观察:血尿是肾损伤最明显的和常见的状况之一,也是最敏感的临床表现。本组68例均全部出现血尿,血尿程度与肾损伤程度呈正比,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血尿变化初步判断病情变化、以采取相应的。

4护理措施

4.1心理护理 肾损伤患者在经受外伤打击及疼痛刺激后在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加之患者家属对疾病及受伤程度了解不清产生的恐慌均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这需要我们耐心、

个性化的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及家属,解释血尿是肾损伤后的临床表现,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4.2疼痛观察和护理肾损伤后可因局部软组织伤、肾实质伤、肾被膜下血肿膨胀、血液及尿液外渗、肾及肾周感染等引起疼痛,患者有职显的伤侧腰痛和叩击痛,部分出血严重者有肾区饱满触痛。除患者主观评估外,必须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活动、睡眠及饮食等疼痛的观察指标。根据疼痛的程度,采取心理疗法,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并适时应用止痛药。在进行护理操作和生活护理时应避免按压、牵拉等粗暴动作,以防加重损伤和疼痛。

4.3注意观察腹部、腰部体征特别注意有无腹膜刺激症状,以除外腹内其他脏器损伤而致腹膜炎,并注意鉴别肾损伤致腹膜后血肿而导致的腹膜刺激症状,对不能排除腹内脏器损伤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监测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颜面、眼睑、口唇、甲床及末梢循环,定时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必要时随时测定,以估计治疗效果及出血情况,

决定输血量,同时注意血压、心率指标,决定是否继续保守治疗。

4.4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期间应常规使用抗生素,通常选用广谱的及对肾脏无损害的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时我们根据血液动力学合理分配,分量分次输入,同时抗生素现用现配,使抗生素在体内浓度合理分布,达到有效的消炎目的;止血常用药物有止血芳酸、止血敏、维生素K l等,护士要严格执行医嘱,在单位时间内输入止血剂,保证止血剂的确切疗效。

4.5留置尿管的护理如果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应留置尿管,并加强导尿管护理,保持尿管通畅,给予生理盐水250ml行膀胱冲洗,2次/天。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每周定时做尿培养1次,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如有感染,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加入生理盐水作膀胱冲洗,1~2次/天,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保持在1500ml/d以上。

4.6健康教育:认真讲解绝对卧床的意义,强化病人的遵医行为,肾损伤后,肾组织比较脆弱,愈合坚实需较长时间,以免发生再度出血。需要卧床2周~3周,以利肾组织再生。本组1例伤后第2天擅自下床活动,引起继发出血,转手术治疗。指导病人翻身和咳嗽技巧,合理安排病人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进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4.7出院指导:

出院后需休息1月~2月,2月~3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活动,出院1个月后复查静脉肾盂造影,判断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后遗症。如出现血尿、肾区疼痛、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

5讨论

绝大多数闭合性肾损伤的病人经过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治愈。但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血尿不缓解、以及损伤范围较大、肾功能减低时,经治疗观察不见好转又有反复者,应当机立断行手术治疗。在整个治疗观察过程中,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全面仔细的观察病人、耐心细致关心体贴病人,如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这是提高闭合性肾损伤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马英莉.肾脏损伤的动态观察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9(4):89.

[2]周月华,黄丽红.闭合性肾裂伤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上海护理,2004,4(5):39.

[3]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74.

[4]Tasiana GE,Aaronsona DS,McAninch JW.Evaluation of renal function after major renal injury: correl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 injury scale[J].J Urol,2010,183(1):196-200.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期间在该院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符合手术指征;②收住院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椎管内麻醉手术;③麻醉方式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④无其他合并症;⑤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⑥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共入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给予手术室环境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7~57岁、平均(45.2±6.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56岁、平均(44.8±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体位摆放、体温维持、环境清洁、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环境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向其交代手术室环境,使其尽快熟悉陌生环境、较少不必要的焦虑;②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保持手术室安静、亮度适宜,避免噪音及强光对患者的刺激;③保持环境温度与患者体温适宜,及时为患者覆盖被褥。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 麻醉诱导前,观察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包括HAMA焦虑评分、HAMD抑郁评分。

1.3.2 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做手术切口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麻醉诱导前,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做手术切口时,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1],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某一间隙,来阻断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进而发挥麻醉效果[2]。对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而言,一方面,当其进入手术室后,处于陌生的缓解之中,加以对手术操作认知不够,会引起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麻醉诱导工作的进行[3];另一方面,在麻醉完成后,又由于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医生的手术操作过程,当手术开始时可诱发应激反应并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4]。因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