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健康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2 09:27:49

生命与健康教育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1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命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都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其智力发展与顺利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2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 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 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 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3

生命教育主要是围绕有关生命问题、生活问题、人生问题进行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正视他人的死亡,更要启发大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引导大学生热爱自身生命,更要引导大学生尊重、热爱他人生命,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当前,高校可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生命教育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新西兰等国,中国香港、台湾、辽宁、上海等地区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期刊网上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论文178篇。郑晓江1994年于南昌大学开设“生死哲学”课。台湾地区晓明女中开设“生命教育”课。

生命教育采取的方式有:课堂教学(必修或选修课)、社会实践、专题讲座、体验式活动、团体辅导等相结合,从生命的生理、心理、社会意义三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层次全方位开展,内容涉及生命安全、生活态度、心理调适、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结合生命教育进行,能更有效地提高效果。

(一)通过宣传促进正确认识

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生命教育不只是让人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命价值。如开展励志讲座,通过宣传栏、学生工作刊物等宣传;建“感悟人生”网页或专栏,挂学生身边自强自立典型事迹、名人名言、励志文章、师生心语等。

(二)将生命教育融入具体的学生工作中

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挫折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环境教育、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学校品牌活动等为载体,融入到具体的学生工作中去,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幸福感和自愿度。如:借鉴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与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尊重动植物和他人的生命,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奉献社会;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作为入学教育内容之一,进行生命规则教育,引导学生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职业规划、毕业教育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实现生命价值。与挫折教育、生命磨炼教育结合,开展励志讲座,通过学生身边战胜贫困、自立自强典型的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斗志,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清明节活动结合,组织学生扫烈士墓,观看革命先烈影片,引导学生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感恩教育结合,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前,通过团委学生会发倡议书等引导学生感恩,特别在自己过生日时感谢母亲的生育、培养。

(三)开展体验式活动

依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在学院进行试点,对辅导站学生团队和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带领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开展体验式活动。分专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敬业乐业、学会生活、和谐相处、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穿插使用游戏、视频、手语歌演唱、情景剧续编、案例分析等。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生命孕育、抗震救灾视频等。寒暑假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去社会实践,帮扶孤残人士,开展调研报告竞赛。在大力宣传和教育,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开展征文、演讲等比赛。

二、加强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

要加大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极个别需要帮扶的有心理困惑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广大的普通人群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尊重个性差异,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个体身心素养。当前,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等原因,单纯靠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因此,要建设好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实行心理健康教育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广大师生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

院系二级辅导站要有专门的辅导员负责,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工作,应尽可能地让辅导员从其他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条件具备的话,院系可以专门配备心理专业的研究生专门负责心理工作。院系二级辅导站要以“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身心素质”为目标,以建章立制和硬件建设为“两翼”,以网站、宣传刊物和学生宿舍为“三阵地”,以队伍建设、个体咨询、团体活动、社区教育为“四支点”,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心理危机预警安全防护体系。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心理问题娱乐化,以班级、党支部为载体,让学生在团体辅导等活动中亲身感悟,让心理教育润物细无声。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4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周明 单位:钦州市第七中学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5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使人们走入了另一个怪圈。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失衡,生命意义缺失,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又如何?“郁闷!”“无聊!”“崩溃!”走在大学校园里,类似的口头禅不绝于耳。近年来,大学生浪费、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从云南的马加爵残杀同学案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都是大学中发生的典型暴力事件。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曾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即10万人中就有20人自杀。自杀已成为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什么样的理由能够让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选择自我消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一幕幕轻视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关键在于推行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他们学会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生命教育思想源于美国。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之后,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得到逐步发展。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因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2]。近年来,一些大陆学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见解,但具体到教育基层一线,无论是宣传还是实践我们还不到位。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国内外的学者有多种表述,但精髓基本一致。归纳起来具体包涵三个层面: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首先,让他们了解生命的诞生历程,领悟生命体所承载的希望,感受哺育生命的艰辛,从而形成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和敬畏之情。其次,让他们了解生命历程的酸甜苦辣,体会生活的艰辛、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使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生命。再次,走进死亡教育,让大学生对死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宝贵与有限,从而更加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育健康的生命态度。生命是一个过程,在个体生命中不仅有鲜花和笑声,还有荆棘和泪水。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艰辛、挫折和不幸,但其中却承载着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它不仅仅属于个体本身,还与父母、朋友、社会密切相连,所以在逆境中,谁都没有权利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是,无论他人和我有多么不同,我都必须要尊重他人,悦纳自己。

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去追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不但要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帕斯卡尔说过:“活着却不知道人是什么,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议。”如同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过的生活不值得活。”人要不断地对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超越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生命的永恒价值,它是对生命的突破,对本我的不断超越,以此实现“终极关怀”和人的理想与信念。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以及校园中还普遍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付出了程度不同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环节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当下迫切推进生命教育最直观的主要有两个视角。

1.高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就是要明确它所针对的对象,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和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生命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的神圣事业。教育首先应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和人性完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4]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但遗憾的是,高校教育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强行介入,使高校演化为工具的制造厂,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大学校园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仍旧过分地强调智育和技能。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受到忽视,甚至被压抑,他们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与幻灭。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2.大学生个体: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机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与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外因的影响有关,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还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内因。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匮乏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心灵空虚迷茫,以至寻找无聊刺激,虚度光阴,自暴自弃……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首先,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重要思想基础。研究发现,自杀的人缺乏对生存的重要信仰和价值的认识,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压力时,往往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而选择轻生。因此,缺乏对生命足够的反省,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缺乏积极的生命态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虚感所笼罩,产生内在的挫折感。其次,心理断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与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有关。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的危机阶段”或者说“心理断乳期”,容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认识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对生命的无知和对生命方向的茫然中。

三、强化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但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课堂之中,没有专列相关内容。推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和活动。拯救自杀者,主要不在于改变外部的物质生活环境。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杀的;生活在艰难环境中的人,依然有坚强乐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人生。通过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意识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生命信仰,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走出生命意识的误区。

2.博采众长,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一是要吸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理论的积极方面,做到古为今用。比如,在儒家看来道德义务比人的生命更为贵重。人的生命因道义而有价值,因之而可贵。生命和道义相比,后者重要得多,道义是至上的。为了坚持道义,即使牺牲生命也不犹豫,这是我们应该吸收的。但儒家所提倡的重生命的社会形式、轻个体的存在价值;重生命的自然形式、轻生命的创造意义等生命意识取向是需要批判和扬弃的[7]。二是对于西方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的理论应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所注重的是个体人生幸福,注重的是合理地高效率地充分地享受人生。关注个体幸福的深度和广度,强调肉体欲望合理满足等人本主义生命意识应为我们所借鉴和学习。而对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生命意识的消极方面,应加以批判。

3.实施分享与体验方式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还必须要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进行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个人才能更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例如,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与关爱。生命教育还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如孤独是一种生命负面状态,但又是生命的一种独特体验,在孤独中可以从容地体验生命的静美情趣;再譬如,国外一些大学开展的“模拟葬礼”,旨在引导大学生体验死亡的感觉,把人生置于强烈的痛苦背景中,以刺激其重新发现和体认生命的美好,从而珍惜生命,寻求和实践自身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4.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

除了要对广大学生开展普适的生命教育内容之外,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问题,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合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情感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将自杀等念头消解于萌芽状态。此外大学生往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开展网络心理咨询,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消除他们的各种顾虑,让他们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诉说种种的不快,宣泄不良情绪,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6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7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8

一、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从1996年起,国家把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2007年国务院又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大模块。要求学校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中逐渐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班、团、校会、专题讲座、参观和实战演练等形式,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的知识,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保障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能。《体育与健康》的新课程标准中把“健康第一”作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把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等”。[1]然而,当我们看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有5335名学生因来不及逃生或不会自救而最终遇难;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潭市育才中学学生下楼梯时,一同学跌倒,结果酿制了8人死亡,26人受伤的惨剧;2010年11月29日,悲惨的一幕再次上演,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也是因为一位同学下楼梯摔倒,导致近百名学生受伤。如此灾难一次次发生,令我们深感痛心,感叹生命的脆弱,但又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学校会一再发生这种灾难?学生的应急逃生技能为何如此低下?他们的生命安全意识为何如此淡薄?

一幕幕悲剧发生的背后必然会有各种层面的原因,从体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是日常教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背离。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秉承传统的生物观理念,强调“增强体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学生缺乏实践性的操练,或者仅仅强调了运动本身安全常识,没有涉及应对突发灾害时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一旦遇到突发危急情况,就仍然无法正确应对,最终导致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惨剧。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针对遭遇突发性、灾害性事件时所需要的应急和应变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防卫能力,从而避免人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安全防范知识,而且要进行安全防范技能的实际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就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回归生命本源体验。生命安全教育就应该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以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育,达成人的生命的本源回归,体育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最具体的体育实践创造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魅力,使生命通过体育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2]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通过学校体育独有的优势,在教学中践行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出台相关文件,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育中,尝试构建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变零散的被动式的安全防范教育为系统的全方位的生命安全教育。同时,学校要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考核和体育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中,奖励在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较好的教师,树立先进,榜样示范,不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其次,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通过黑板报、专题宣讲、校园广播(电台)、知识竞赛、主题运动会等形式,向师生们宣传生命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得生命安全教育入耳、入心,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种自觉。

(二)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水平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和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例如,请公安民警给学生作安全防范及自我保护方面的讲座,请消防队员给学生讲解火灾预防知识和进行火灾现场自救演练,请医院的医生给学生讲解食品安全知识、疾病的预防和食物中毒的救治,等等。从而把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助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提升从业技能。

教师是第一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学的许多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转岗而来的,有的教师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但是由于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生命安全教育,因此,当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对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再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新兴门类,还没有明确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导致体育教师在践行生命安全教育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为此,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新课程理念的解读、课堂教学规范、运动技能的掌握上,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内容、目标、评价措施等,也可以编写或开发相关教材资源,使得体育教师有章可循。

(四)加强学生自觉性教育,促进自我学习。

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安全知识,形成生命安全意识与心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则必然会导致学生不配合。毫无疑问,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教育的理想效果将不可能达到。因此,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就成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建立起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种生命教育的载体,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体育教育回归生命本源的应然。只有体育教师真正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9

一、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拓展课程的时空,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占有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不但知道人应该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在紧急情况下怎样呼救吗?你知道本地区的急救电话、报警电话吗?房屋着火了,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遇到溺水者,你知道如何救助他吗?遇到泥石流时,该怎样逃生?遇到地震时,该怎样自救?”在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作了扩展,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不仅学会了最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还懂得了珍爱生命,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能够承受挫折,勇敢坚强。

 

二、懂得敬畏

 

生命是人存在的状态,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对人而言的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所以,敬畏生命是教育最神圣的职责。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人的其他问题。而生命又是脆弱的,未成年人的生命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娇弱得经不起风雨冲击。因此,初中政治老师既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自我保护的意识,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技能以及处理生存危机的方法,满足生命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当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重视。诸多青少年自杀的案例告诉我们,知识和成绩至上的教育,摧残了孩子脆弱的心灵。他们的情感、个性被忽略,他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迷惑和怀疑,感觉生命失去了意义。敬畏生命就要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

 

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教导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如在回家路上被坏人敲诈怎么办?遇到被人拐卖、被抢劫、被绑架等危险情况时该怎么办?遇到歹徒行凶时该怎么办?通过讨论、辩论、演讲比赛、 “模拟法庭”等形式切实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

 

三、善于宽容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者,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关怀生命,首先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具有生命情怀,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以平等、宽容、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过失,既不能以强制和粗鲁的态度、方法加以阻止,也不能漠视不理,姑息纵容,任其自生自灭。真正的宽容就是“严出于爱,爱出于严,严而不纵,严而不凶”。每个学生都有活着的尊严,即使犯了错误,他也有维护自己生命尊严的需要,不容许任何人轻视、践踏它。老师要理解宽容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纠正,使其正确发展、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宽容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教师必备的一种修养。

 

四、充分发掘政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种种侵害”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平时收集到的资料,给学生出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平均每天因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他杀、自杀等原因而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四十余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之后,笔者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真实的事例: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因家长禁止玩游戏机,广东省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通过这些例子,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明确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侵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可能,这对他们有一定的预防和警示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使学生倍加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10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它包括身体安全、心理安全、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生命安全教育即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这对我国基础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和安县桑枣中学的“奇迹”,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对策的思考:

(一)学校层面

1、提高认识,应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

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成立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把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议事日程,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2、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1)认真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检查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是否健全;责任制度、检查报告制度是否完善;校园安全、防控系统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校园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定期开展防灾避险演练的制度和措施。

(2)认真组织,着力查找存在问题。学校要防患于未然,进一步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重视食堂卫生安全工作。寄宿制学校要认真落实《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严格按卫生标准规范操作,严禁出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4)认真抓好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5)把法制教育和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自救自护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健康保健意识、自我保护和心理调节能力。

(6)建立安全事故零报告制度。

(二)学校体育层面

健康的身体,无疑是我们学生避难逃生的最大资本。体育教育是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跑快一点,应变机敏一点,如何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是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紧迫课题。因此,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灾难逃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内容,建立多元评价体制。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所谓的安全教育经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结果是当突发灾难降临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逃生”,更不懂得如何救助他人。而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接受各种安全教育知识和逃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和记住。在面对灾难时才能表现得遇事不慌,勇敢逃生。

2)在体育课上播放有关地震、火灾、水灾的救生宣传片,使学生对这些灾难有一定的认识,为进一步的身体体验做好准备。

3)开设情景模拟训练课。通过情景模拟训练课,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灾难及如何自救。在情景模拟中,如:当地震或火灾发生时,学生们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在看书,有的躺在床上休息,有的正坐着吃饭……此时警报响起,学生们要最快速地采取不同的自救方式逃生。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灾害产生具体直观的印象,使他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4)在学校体育课设置奔跑类、负重类(自制担架、抬人载物)、攀爬类(火灾现场逃生墙)、技巧类(翻滚、跳跃、攀越障碍、自救姿势)、救护类(止血、包扎固定、自我救助)的训练课程,以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5)体育教研室与学校结合每学期都要举行防火、防震等内容演练。

不同的灾难教给学生的自救措施也不一样。例如火灾时要教会学生捂住口鼻、翻滚、攀爬等逃生技能;而发生地震时要教他们不能随便乱跑,要寻找墙角等地点躲避。通过不同内容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逃生能力。“5・12”中安县桑枣中学虽然紧邻地震惨烈的北川,但学校二千二百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却无一伤亡,归功于全校平时的紧急疏散演习。

总之,加大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形式的研究力度,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清,季建成,邬燕红. 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03).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11

从这一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补充、拓展与深化。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

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生命与健康教育篇12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2]。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