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问题及对策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1:50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1

供应商指的是那些向买方提品或服务并相应收取货币作为报酬的实体。供应商管理是指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的总称,是在新的物流与采购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管理机制。属于一种合作的关系,供应商管理最先是在口本企业中采用。它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当客户关系处于供应链环管理环境下时,属于一种战略性的合作关系,提倡双赢。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供应商与买方的关系开始发生战略性的变化。供应商管理的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价格谈判的范畴。二十一世纪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业绩领先的公司集中采购和最优价格法两项传统方法只占总成本节约的41%,其他很大部分与采用更先进的供应商管理模式有关。本文通过对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改善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水平。

一、供应商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

供应商管理,是在新的物流与采购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管理机制。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在实现准时化采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传统企业的关系表现可以分为三种:竞争性关系、合同性关系以及合作性关系。而且存在于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属于一种是非合作性竞争。供应商管理能够维护客户关系,以确保成功的合作关系。从购买方与供应商关系的转变过程来看,供应商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传统管理阶段。此阶段,供应商与采购的双方处于对立的立场,利益才是他们的核心。而且,双方的关系并不长久,并且不稳定。此时,采购方一般会忽略供应商的利益。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问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管理体系。

(2)供应链管理阶段。此阶段,供应商与采购的双方开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个阶段采购方开始与供应商一起努力改进质量、成本和交货期。

(3)战略协同阶段。此阶段,采购方更加重视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业务以及流程都以实现一体化,提高里双方的合作效率。双方有一致的战略和政策,并且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最终建立坚实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企业供应商管理中的问题

就当前企业而言,供应商管理的水平是有差别的,而且是参差不齐的。只有很少企业达到了战略协同管理阶段,大多数仍处于供应链管理层面,且其总体水平不高。企业供应商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

(1)供应商库管理方式不正确。虽然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了供应商数据库,而且根据一定的原则对供应商库进行了分级管理,但是在对供应商库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缺乏动态管理;盲口减少供应商数量。有的采购管理者错误地以为战略供应商管理就是单纯的减少数量,但单纯减少供应商数量导致供应商竞争力的降低,会影响服务性价比,因此不能单纯减少供应商数量。

(2)对供应商没有实现有效分类管理因为要包含潜在合作供应商,企业供应商库内存档数量都很多。许多企业对所有供应商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仅仅对供应商日常入库审核已经使得管理人员眼花缭乱,就更不用说对供应商的进行价值的管理。虽然某些企业对供应商也进行了简单分类,但其分类方法却欠科学,不能辨别出核心供应商,不能保证供应商贡献最大价值。

(3)缺乏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供应商的控制和监督也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由于供应商在企业外部,信息不对称,企业难以觉察供应商的变化。对供应商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和有效的激励对保持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实中,企业在这方面上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导致对供应商的评价不全面、不具体。或者虽然进行了评价但是采用的反馈方或激励方法不当,大大打击了供应商的积极性,或者导致成本的上升并引起供应商的不满。这些做法都影响供应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供应商管理的对策

(1)供应商库要实现动态管理:要动态管理供应商库进行供应商库的建立主要是完成供应商的调查工作,利用调供应信息锁定选择的供应商范围。还需要随时了解供应商的情况变化,不断加入好的供应商,排出不合格的供应商。从而规避了供应商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可能导致的管理风险,并且更好的解决在紧急情况下,任意选取供应商的做法,降低风险,提高了采购效率;供应商数量的控制要合理供应商管理的本质是保持供应源的“竞争和择优”,避免随意大量增加供应商而导致降低企业的供应商管理能力,或者企业单纯减少供应商则会致使自身竞争力下降。因此,企业要在保持适度地竞争的原则上慎重地控制供应商数量。此外,还要具有全面的评价机制对供应商的价格、准确交货、财务状况、合格率、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评价。

(2)对供应商要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首先对于供应商的分类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分类法:一是通过供应商供应风险和供应数量四格矩阵分类方法,来判断供应商的属性。二是采用ABC分类管理方法按照供应品的重要性将供应商进行分类,将供应商按照不同比例划分类别。例如某一供应品对企业非常重要,那么将其定义为A类商品,那么对应的供应商就是A类供应商。B类供应商和C类供应商类似。

(3)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仅凭合同协议等文件就能够对短期供应商进行很好的控制与监督;而对于长期型的供应商,由于缺乏合同的约束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很难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因此,对于后者实施有效监督与控制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激励机制,及时了解供应商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供应商的发展状况,进而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供应商总体服务水平。企业可以通过价格管理机制、增加定单、更多的内部参与机会、更多的分享信息等方式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让其体会到合作共赢的好处。当然这种奖励和惩罚的做法一定要体现及时、公平的原则。

四、结论

供应商管理对于企业能否得到长期的发展是至关非常重要的。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的供应商管理的竞争。良好的供应商管理能够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维持长久的供应商关系,实现双赢。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供应商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如亮.浅谈烟草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2]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

[3]方思若.基于层次分析法对TK公司运输服务供应商选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4]刘国庆.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8.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2

1.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特点

大型企业集团是指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规模巨大、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企业群体组织。如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主要从事电力建设、生产、经营、科研、设计和培训等业务,下辖十几个市级公司,六十多个县级公司,其物资采购由50000多家各类供应商参与提供。

1.1供应商数量多、行业覆盖面广

如上述的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5万多家供应商中遍布各行各业,规模既有上市企业又有个体商户,覆盖二十个行业,如此之多,结构之复杂,分类之多样的供应商,就决定了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复杂程度。

1.2供应商往往多头管理,分散管理

上述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的5万多家供应商并不是都和总部有业务往来,而是与其下辖的下辖十几个市级公司,六十多个县级公司及其直属单位有各自的业务往来,其每家公司既有自己独特的供应商也有共同的供应商,以往的管理是各自管理各自的供应商,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与总部之间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和供应商信息共享。

1.3缺欠对供应商的评价管理

以往对供应商的管理仅局限于登记供应商信息,对供应商并无规范的评价管理,各公司业务部门通过以往的业务往来和经验来判断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选择供应商,缺乏科学系统的供应商管理。

2.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基于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已建成自己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集成平台(如ESB等)实现专业的供应商管理系统与既有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无缝对接,在不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做较大调整的前提下,实现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

图1

如图所示,通过信集成平台供应商管理系统可向企业信息系统提供采购业务所需的供应商信息,而企业信息系统也将对供应商的业务评价传递到供应商管理系统,生成对供应商的诚信、业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评分,从而使企业对供应商有一份综合、系统、全面的评估报告,为大型企业集团招投标做相应的参考。

大型企业集团应用供应商管理系统越早,收集到供应商的数据越多,供应商评估报告就越全面、越准确。

2.1 供应商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一个先进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应具备供应商信息新增、供应商信息修改、供应商冻结、供应商审批、供应商评价五大功能以及相应的报表展示功能,由于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是有众多下辖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分布在不同城市,要实现统一的供应商管理,须通过分散提报供应商新增、修改、冻结申请,由总部统一审批申请的供应商流程,从而使总部能统一把控供应商入选的质量。

供应商评价功能可由企业信息化系统在业务结束后增加对供应商的评价,通过集成将评价信息传回供应商信息系统,由设定的评分公式及重要性参数算出供应商在此次业务中的得分,再计入总分,这样一来,随着业务的开展,总部及下辖各公司都可以根据以往业务评价得到一份客观、准确的供应商评估报告,从而既能为企业招投标及物资采购做参考,又能有效的避免风险。

2.2集成平台的选择

集成平台可在分析具体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和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如上述的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系统是SAP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是基于WEB开发的系统,通过分析选型,决定用ESB(企业服务总线)作为集成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

2.3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调整

企业信息化系统所要做的调整有二个方面,首先是要做与供应商管理系统的接口及后续程序,以便接受供应商信息并将供应商信息应用于采购业务,其次是要做供应商评价程序及传输接口,以便将生成的供应商评价传输到供应商管理系统。

3.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的难点

大型企业信息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实施一个项目,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通过非正式访谈方法,对部分用户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供应商管理信息化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供应商管理流程的变动

上供应商管理系统之后,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模式会有彻底变化,而且大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新变化。而且,变革公司供应商管理体制时,相关下辖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权限将被收回,使得许多管理者和用户难以很快适应,难免会对供应商管理系统产生抵触情绪。

3.2 系统间的集成有一定风险

供应商管理系统需要与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两个信息系统是基于不同的系统架构设计,能否在信息集成实现互连互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需要在系统实施时加以关注而且在先期的系统和集成技术选型时就应该加以特别关注。

3.3 用户需求变化不定,加大开发难度

供应商管理系统在上线前后,为了适应公司供应商管理业务流程,需要做二次开发工作。但开发过程中,部分用户要求过于苛刻,希望系统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系统提供的可开发有限,过高的开发要求无法实现,在需求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部分开发只能最终停滞,但却为开发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和开发难度。

4.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信息化的经验

公司在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在所难免,如何对出现的问题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将问题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这样就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实施供应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法:

4.1 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由领导领衔

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涉及到收回各下辖公司供应商管理权限,需要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领导下定决心,做好协调工作,并且从项目的初期至上线都需提供相应的业务支持,因此没有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4.2培养公司的供应商专责

对于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齐的问题,可以将公司原来从事供应商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从集体培训中挑选出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愿意承担供应商工作的最终用户作为供应商专责,成为重点培训对象,能够熟练操作常见问题,解决难点问题。

4.3 简化业务流程

为了避免出现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实施顾问在设计业务流程时,一定要做好访谈工作,充分调研,对公司现有的业务及存在的问题汇总,并经过和公司领导的集体谈论,确定最后方案。

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针对供应商管理系统实施中会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这些方法能为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做参考。

5.结束语

本文浅析了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帮助大型企业集团更加成功、顺利地实施应用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同时也为其他公司实施该项目提供借鉴。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3

[分类号]F713

1 引言

所谓多渠道供应链,一般指分销系统中既有传统渠道进行分销,又通过电子渠道销售产品的供应链,传统渠道和电子渠道的主体既可以是供应商,也可以是零售商。而双渠道供应链是多渠道供应链的一种特殊形式,绝大多数文献中指的是分销系统中存在供应商的电子直销渠道和独立零售商的传统渠道的供应链。多渠道供应链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最大的不同是电子渠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供应商和中介商的渠道策略从实体渠道向电子渠道拓展甚至转移。在某些行业,如航空客运业、图书等行业,电子渠道已经成为主流销售渠道。由于传统渠道和电子渠道这两种渠道之间的异质性较多,不仅不同的顾客对渠道的偏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阶段偏好不同的渠道。多渠道分销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从而提高卖家的总价值。这些都是多渠道供应链在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原因。

多渠道供应链引人电子渠道后,分销系统更为复杂,给供应链协调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单渠道供应

多渠道供应链研究不仅涉及到传统意义上的单渠道供应链问题,而且涉及到渠道协调问题。总之,正因为增加了渠道这个决策变量,多渠道供应链的协调优化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渠道供应链运作的前提环节是供应链成员的渠道决策,而只有把渠道决策和供应链协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多渠道供应链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渠道开始普及到传统企业的分销系统中,传统供应链越来越少地在现实情况中存在。多渠道供应链问题属于运作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交叉领域(OM-Marketing Interface),受到运筹学者和营销学者的双重关注。在偏运营管理文献中多以解析模型为主,在偏营销文献中多以实证分析为主。此外,在一些研究厂商竞争的经济学文献中也涉及到相关问题。这三类文献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甚至有互相交叉的现象,但大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偏市场营销文献属于微观层次,甚至聚焦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而偏运营管理文献属于中观层次,研究企业的运营管理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偏经济学文献属于宏观层次,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不同市场结构中的厂商行为。这三类文献虽然使用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都丰富了多渠道供应链的研究内容,并互为佐证,从不同的视角得出结论,验证相关问题。近年来国内研究多渠道供应链问题的文献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这与中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在可预见的将来,该领域将持续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

2.1 渠道决策

研究多渠道供应链的渠道决策,其关键问题是电子渠道的设置问题,即在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下,研究供应商或零售企业是否应该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以提高效益。目前的文献集中于研究供应商开设电子直销渠道对供应链的影响,而关于零售企业的电子渠道决策问题,研究相对缺乏。

Kumar等从制造商的战略角度研究了在传统零售渠道的基础上增设电子直销渠道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原因和机理。Chiang等得出供应商引入电子直销渠道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可以减少双重边际化程度并提高制造商的利润。与Chiang等类似,不少文献都假设消费者对电子渠道产品有一个较低的效用估值系数,比如Fruchter等。Dumrongsiri A等在Chiang等的效用函数的基础上引入需求不确定性构建了随机需求函数,并利用报童模型得出需求不确定性对于制造商是否开设电子直销渠道有较大的影响”Bernstein等研究了寡头垄断的环境下开设电子渠道的必要性,指出电子渠道和传统渠道相结合是一个均衡的渠道结构。Cai G G研究了渠道结构和渠道协调对供应商、零售商和整条供应链的影响。Ofek等分析了电子渠道和传统渠道并存下的退货问题。Huang W等研究了单个企业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引进电子渠道后的定价策略,并得出有混合渠道的企业更可能在电子渠道上采取偏高的定价策略去应对新进入企业。浦徐进等研究了电子直销模式对强势零售商零售渠道的影响”]。Khouja M等把消费者细分为只在传统渠道消费的顾客群和复合型顾客群,并分析了存在直销渠道、制造商自有的零售渠道、独立零售渠道三种渠道的供应链的渠道选择和协调问题。Cao w等研究了需求不确定情况下的渠道决策问题,通过博弈求解得到了均衡的渠道结构。

从以上研究看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对于供应商还是零售商,引入电子渠道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对提升其竞争优势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2.2 定价机制

多渠道供应链中的定价机制研究是多渠道供应链协调中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研究得较充分的一个领域。Choi研究了三种渠道权力结构下的定价策略,即制造商Stackelberg博弈(MS)、零售商Stackelberg博弈(RS)、垂直Nash博弈(VN)“…。这篇经典文献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渠道权力结构下的定价问题,并为以后学者基于渠道权力结构研究多渠道问题提供了范式。Choi研究了上述三种博弈下的多渠道定价问题。Hua G等假设对电子直销渠道和零售渠道采取等价策略,分析了引入电子直销渠道之后的三种情景模式,并与未引入电子渠道之前各项参数进行对比。GuoweiHua等研究了电子渠道的前置期和定价的联合最优决策问题,并分析了前置期如何影响定价行为。盛昭瀚和徐峰研究了基于地区差异的双渠道定价策略。王虹和周晶研究了受价格和广告投入影响下的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问题。郭春荣和陈功玉研究了实体与电子渠道并存模式下4条渠道的价格竞争问题。

2.3 信息共享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消费数据进行采集和深度挖掘更为便捷,信息共享从技术上也更容易实现。但是由于渠道之间、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共享问题却成为了多渠道供应链协调的重要障碍。Muk―hopadhyay等假设传统零售商的服务成本是私有信息,分别分析了信息不共享和信息共享条件下多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问题。Yue等评估了双渠道供应链中共享需求预测信息的价值。Yao D Q等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在信息共享和信息不共享条件下的订货量和回购价格,得出在信息不共享条件下制造商有可能制定较严格的退货政策,而在信息共享条件下,制造商的退货政策保持不变。Mukhopadhyay等把信息不对称引入到多渠道供应链中,并对不对称信息和完全信

息下的渠道协调情况做出对比分析。Yan R等构建了Bertrand博弈模型,指出零售商总是能从需求预测精确度的提高中获益,而需求预测信息的精确度对传统零售商的影响大于电子零售商。

2.4 库存问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商可以实现“虚拟化“运作,它不一定需要有库存,因此,多渠道供应链的配货模式较传统供应链更灵活,由此产生一些新的库存问题。Netessine s和Rudi N研究了不同配货模式下的库存最优决策问题,并指出直配模式和混合配货模式都是可行的选择,而混合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优的。Yao D Q等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下的三种库存策略:集中化库存策略、Staekelberg型库存策略和电子渠道库存外包策略,并得出每种库存模式下的最优库存水平和期望利润水平。。张波和黄培清分析了“横向合作模式”对电子零售商的影响,并分析了电子零售商的配货模式选择问题。从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给创业者降低了市场的准入门槛。通过灵活的库存策略,中小零售商完全可以通过较低的运营成本获得差异化优势。

2.5 服务水平问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但同时给电子渠道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服务问题,如前置期、退货问题等。传统渠道和电子渠道之间的服务异质性使得相关研究更为复杂和有趣。Tsay A A等研究了分销系统中存在竞争性零售商的供应链,零售商之间通过价格服务竞争来争取消费者。Chen K Y等研究了渠道之间存在服务竞争的双渠道供应链问题,其中电子渠道的服务水平用前置期来衡量,传统渠道的服务水平用产品的可获取性来衡量,类似的还有Hua G等人的研究。Mukhopadhyay研究了电子商务下的退货问题。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发展电子商务的时间早,对多渠道供应链的研究也相对成熟,主要从多渠道对供应链的影响、多渠道供应链的渠道冲突与协调(价格、库存、信息共享等方面)展开。从研究方法看,博弈论和运筹方法是使用最多的建模手段,还有一些文献应用经济学模型(如Hotelling模型)来分析问题。归纳文献发现:需求函数的构建是多渠道供应链研究的创新切人点(见表1)。

从消费者的角度构建需求函数或者结合实证引入相关结论,寻找更能够刻画消费者行为的模型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3 研究方向展望

3.1 加强对服务变量的研究

以往研究多渠道供应链的文献考虑定价和库存变量较多,忽视服务变量。传统渠道与电子渠道的异质性决定了渠道的服务决策各有侧重。电子渠道由于其虚拟性,退货、物流水平以及保修服务等是其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传统渠道的重要服务变量有商场展示、SA服务、售后服务以及店面布点选址等。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加强服务变量研究,这虽然增加了建模的复杂性和难度,但会大大提高模型对现实情境的适合性。

3.2 从行为运作角度研究多渠道供应链下的典型消费者行为

研究传统供应链下的消费者策略行为(strategicbehavior)方兴未艾,而在多渠道环境下,消费者的策略行为更为复杂,至今鲜有学者深入研究。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来解决多渠道供应链中的消费者策略行为问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另外,在多渠道供应链下,投机者通过不同渠道来套利的现象频频发生,对于供应商来说是一种“串货”现象。研究投机行为对多渠道供应链的影响和电子渠道对供应商地区差异化定价的影响,也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4

1 引言

供应商选择是采购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70%以上,合理的选择供应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柔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剧烈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强调质量、交货可靠性、价格、提前期增加了供应商选择的复杂性和选择范围。因此,供应商选择的战略作用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供应商选择方法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早期的供应商选择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它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与供应商的关系进行主观判断。由于单一的定性的方法缺少科学依据而较少被后来的采购管理者所采纳。自1915年美国的电气工程师Harris首先提出经济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模型后,Wilson提出了同样的公式分析了企业库存控制方面各种可能的应用,由此而演变为各种扩展的模型。这时人们采用定量方法来选择供应商,目标是确定采购的经济批量以减小成本。不久,人们发现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仅仅从库存成本的角度选择供应商是远远不够的。Dickson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供应商评价和选择问题的学者。早在1966年,他就调查了273名采购经理和采购,整理出23条供应商评价准则,并按重要性排序。Weber et al.在Dickson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自1967年至1990年供应商评价和选择领域的74篇文献,发现有47篇文献讨论了供应商评价的多重准则。这说明供应商评价问题的确是一个多准则决策问题,而且这些准则之间往往还存在相互冲突,这更增加了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Choi & Hartley通过调查美国的汽车公司,列出了供应商选择的26条准则。Thomas & Janet通过对美国汽车公司采购经理的调查,认为质量和交货日期是最重要的两个准则。

大部分关于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都集中在最后选择和采购阶段的决策模型上。而这类问题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供应商可以满足所有购买需求,决策者只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找出最佳的供应商就可以了,称为单阶段或单一供应商选择问题;另一类是没有单个供应商可以满足所有的购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就要根据不同目标和约束,选择多个供应商并合理分配订货量,称为两阶段供应商选择或多供应商选择问题。经过大量文献的回顾,主要研究重点都是专注于决策方法和模型的选择,所以,本文以此问题为基础,分别对相关的决策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介绍。

2 单一供应商选择问题

当一些相对比较小的部件或生产环节外包时,总的需求往往只需要一个供应商就可以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环节包括选择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并确定订货量来满足采购需求。可以考虑单一准则也可以考虑多个准则的情况。

2.1 单一准则方法

通常在单一准则情况下,抉择者一般以成本作为最重要的抉择准则,传统上,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是基于选择最低成本的供应商,而忽略一些其他的间接供应成本因素,例如运送时间推迟,生产中断,运送质量低下等等,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同时考虑成本最优,Timmerman提出用成本比率法(The Cost Ratio)计算与成本有关的质量、运输、服务等项目的总成本来进行供应商选择。这种方法的思想是通过计算出每一个项准则的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比来确定最终要选择的供应商。Roodhooft和Konings于1996年提出了活动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此后ABC法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Benton使用数学规划方法来研究选择单一供应商满足所以物品供应需求的问题。通过利用经济批量模型(EOQ),作者采用了非线性规划和启发式程序并使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来选择供应商,同时考虑了多产品,多供应商,资源约束及数量折扣等条件,目标时最小化购买成本,库存成本以及订货成本。

2.2 多准则方法

大部分的研究者主要在研究供应商选择问题时,还是考虑多个评价准则的情况。在这个领域里,有很多方法被提出,最常用的也是最早的方法是Wind & Robinson提出的使用线性权重模型来评估供应商的绩效。后来Timmerman将此方法推广,其主要思想是给每个准则分配一个权重,权重越大表明其越重要。供应商的积分为该供应商各项准则的得分与其权重乘积之和,积分最高者为最佳供应商。这种方法人为判断因素过大且不同的准则权重相同,因在实际中很少发生而缺少实际的应用价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有效,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依据人的经验、直觉和洞察力作出判断,把一些定性的因素以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该方法可以考虑许多无法直接量化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对未来合作发展有长远意义的因素。在实际应用方面,DaeHo Byun用AHP法分析了韩国汽车的采购过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来进行供应商选择;Tam和Tummala采用AHP法分析香港通信设备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和决策过程,他们发现用AHP法可以使供应商选择过程系统化并缩短抉择时间。在AHP法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模糊和不精确因素,人们尝试用模糊理论(fuzzy sets theory,FST)与AHP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Soukoup提出用仿真的方法来处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Liu & Hai提出了一种投票层次分析法(vot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此方法相对于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上更加简单。还有网络分析法(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一种更加复杂的AHP方法,也被Sarkis & Talluri应用于供应商选择问题。

此外,Weber和Desai提出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来评价已经选择的供应商,它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需要把确定的选择准则转化为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然后建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各侯选供应商的相对效率从而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之后进一步研究了用DEA和数学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来协调选择供应商。

3 多供应商选择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对物资的采购需求量都比较大,为了能够确保制造商的供应流的可靠性,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多个供应商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采购方从多个供应商采购某种物品,在满足其采购总需求的条件下,在多个供应商之间分配合理的订购量。Hong & Hayya指出选取多供应商模型,在一些特出的情况下,特别是即时生产环境下,可以降低总库存和采购成本。

由于该策略的目的是在满足多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使决策目标最优,所以,数学规划方法是最适合的技术。它可以使决策者同时考虑内部政策约束以及外部的系统约束,确定最优的订货和存货策略并且选择最优的供应商组合。1974年,Gaballa首次将线性规划方法用于供应商选择问题,他以澳大利亚邮局的多项目采购为例,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采购成本为目标,考虑了需求和供应商能力问题及全额数量打折情况。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该方法主要分为单目标和多目标两类。

3.1 单目标问题

对于求解单目标问题,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Pan通过订单分解的策略来选择供应商以增加供应的稳定性,建立了以成本为目标的线性规划模型,将价格、质量、服务作为约束;Turner建立了英国煤炭采购计划的混合整数规划规划模型,以总成本为目标,以需求、最大/最小订单数量、地理位置为约束条件,同时考虑数量打折情况;Rosenthal等人研究了不同产品绑定销售打折情况,建立了以最小化采购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考虑了价格、质量、交货和供应能力作为约束条件;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动态规划方法,非线性规划方法,决策理论等等。

3.2 多目标问题

在单目标问题中,一般只将一个准则作为目标函数,而其它相关的准则,例如质量,交货时间都看作是约束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为约束条件的准则都被赋予了相等的权重,而这种情况是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的,因为决策者往往对他们制定的准则都赋予优先关系。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提供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并突出多准则决策的本质,一些学者提出了使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和目标规划方法。由于没有同时满足多个目标的最优解存在,这类方法主要是根据优先次序,最小化各个子目标的偏离值,来求得满意解。

Weber是最早将多目标规划模型引入到供应商选择问题中来的学者,并证明这种方法相对单目标分析方法有很多优点,并且,他还将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偏好加入的最终决策模型中。此外,Ghodsypour and o’Brien也使用了多目标规划方法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文献则使用了目标规划方法来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商选择模型和方法属于多准则、多目标问题,并且在不同的采购模式和策略下采用不同的模型和准则。供应商的评价准则从单一的成本准则转向以质量、服务、准时交货、柔性、信息等多准则方向发展,供应商决策模型也从单一的买方库存成本模型转向买卖双方相互协调模型。这些模型和方法各自有其优缺点,不同的方法其实施难易程度和成本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抉择者科学地选择。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包,电子采购,以及供应商关系管理都逐渐成为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一部分,使我们更加容易获取相关的供应商数据。未来可以在这个领域增加研究力量。还可以利用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例如基于推理的系统,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方法来解决最终供应商选择和订货分配的优化问题。

参考文献:

[1]A.Ghobadian, A.Stainer, T.Kiss. A computerized vendor rating system[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gistics,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UK,July 1993,321-328

[2]G.W.Dickson, 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 J. Purchase 2(1) (1966)517

[3]C.A.Weber, J.R.Current, W.C.Benton,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Eur.J.Oper.Res.50 (1991)218

[4]T.Y.Choi, J.L.Hartley, An exploration of supplier selection practice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 J.Oper.Manage.14 (1996)333-343

[5]Timmerman,E. An approach to vend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1986,1:2732

[6]Filip Roodhooft,Jozef Konings,Vendo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6,96:97-102

[7]Benton WC,Quantity discount decisions under conditions of multiple items, multiple suppliers and resource lim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1991; 29:195361

[8]Wind Y,Robinson PJ,The determinants of vendor selection: Evaluation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68; August: 2941

[9]Timmerman E,An approach to vend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1986;1:2732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5

随着零售业的发展,零售商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定价策略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零售商定价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零售商定价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零售商定价策略,对零售商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获取更多的利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零售商所处的市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传统的单一的零售商定价策略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目前对于零售商定价策略的研究趋势是由一般商品的定价策略向具体商品的定价策略转变、由静态定价策略向动态定价策略转变,主要集中在特定商品定价策略、动态定价策略、渠道定价策略、逆向物流定价策略、绿色定价策略的研究上。

1 文献综述

1.1 特定商品定价策略的研究 目前,针对特定商品定价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用品、易逝品定价策略的制定上。在耐用品定价研究方面,Moorthy研究了顾客期望值对耐用品定价决策产生的影响。郭哲等将顾客期望值考虑进了耐用品定价问题中,以最大化网络运营商在线销售量和在线收益为目标,建立了定价的数学模型。随后,郭哲等在同时考虑时间、成本和顾客期望值对耐用品价格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耐用品销售模型[1]。由于易逝品在销售时间上的特殊性,Banerjee等[2]提出了逾期后资产价值为零的易逝品通用定价模型,并求出了最优零售价格。王莺[3]研究了需求受自身价格、竞争对手价格及库存影响情况下,单一供应商和两个零售商的替代性易逝品的定价模型,并确定了最优补货周期和定价。Panda.S等[4]研究了需求受价格和时间影响情况下的零售商定价和订货联合问题。

1.2 动态定价策略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动态定价的研究主要有:竞争环境下的动态定价、考虑消费者策略行为的动态定价及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动态定价。Friesz等研究了当企业当前价格和竞争对手以往价格对需求产生影响时,基于价格决策的网络收益管理问题。Dasci 和Karakul研究了竞争环境下静态和动态定价策略对企业利润和均衡价格的影响[5]。熊中楷等[6]研究了竞争环境下厂商的动态定价策略。Su研究了考虑顾客策略情况下,既可涨价也可降价的动态定价问题。Zhang研究了销售期为两周期时,顾客的策略对零售商定价的影响。Peng Z,Y研究了考虑顾客策略行为及估价不确定情况下的动态定价策略。彭志强研究了面向策略性消费者的动态定价及其应对机制问题[5]。Feng等将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通过期望收益中的一个惩罚项来表示,得出了最优定价策略。Levin等将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用一个机会约束来表示,并将连续时间最优控制理论运用到了此问题上。Feng和Xiao将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用指数函数来表示,并证明阈值控制策略以及该策略的单调性特点[5]。

1.3 双渠道定价策略研究 近年来,关于双渠道的定价策略研究也备受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Friberg建立了有关传统商店与网店的商品定价理论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Huang等研究了同时拥有网店和实体店的公司与单纯进行网络销售的公司竞争时的定价策略。潘伟等以网店和实体店通常共用一个订货渠道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背景,研究了拥有网店和实体店两种销售渠道公司的最优订货策略以及价格调整次数问题,推导出了不同时期的最优定价策略[1]。

1.4 考虑逆向物流的定价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逆向物流的发展,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学者和专家对退货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Marvel等研究了顾客到达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商品的库存策略、定价策略以及退货政策。Samar和Rober将利润表示为销售量和退货量的线性关系,建立电子商务中回收最优定价和退货策略的模型。陈子林等建立了基于逆向物流的商品定价及退货模型。薛顺利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定价与退货策略进行了研究。刘长霞等对电子商务市场回收物流退货政策中的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1]。

1.5 绿色定价策略的研究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绿色定价问题逐渐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Yenming J.Chen[7]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研究了考虑竞争和监管规制的绿色供应链企业定价策略问题。王静[8]提出了绿色价格的涵义,分析了影响绿色价格的因素,并对绿色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杜红梅[9]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生产商、零售商及整个下游链的利润最大化模型。王能民[10]研究了普通产品的提供者提供与不提供的两种情况下绿色产品的定价问题。穆听[11]等将产品存在的差异化考虑进模型中,由此构建了两企业的竞争模型。郭宝嵩,李艳杰[12]构建了不同绿色度产品的竞争模型,并求解得出产品的竞争价格和对应的绿色度。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6

abstract: game theory focus on the status analyz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game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applic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scm into two groups: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scm, and applications in scm network equilibrium. the paper made a dept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gave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game theo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etwork 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wWW.133229.cOM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 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leng, m. and m. parlar. gam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j]. infor,2005,43(3):187

-221.

[3] b.j lalon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yth or real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997(1):6-7.

[4]m. parlar.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able product inventory problem with ramdom demands[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1988(35):397-409.

[5] g.p. cachon, et al.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36.

[6] j.p. monahan.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720-726.

[7] b. kohil and h. park.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 of quantity discount[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6):693-707. [8] n. gans. customer loyalty and supplier quality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207-221.

[9] m.a. cohen and s. whang.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35-545.

[10]d.j. reyniers and c.s. tapiero. 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281-304.

[12]dong, j., d. zhang, et al.. multitie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155.

[13] 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 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7

abstract: game theory focus on the status analyz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game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applic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scm into two groups: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scm, and applications in scm network equilibrium. the paper made a dept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gave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game theo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etwork 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 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leng, m. and m. parlar. gam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j]. infor,2005,43(3):187 

-221.

[3] b.j lalon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yth or real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997(1):6-7. 

[4]m. parlar.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able product inventory problem with ramdom demands[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1988(35):397-409. 

[5] g.p. cachon, et al.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36.

[6] j.p. monahan.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720-726. 

[7] b. kohil and h. park.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 of quantity discount[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6):693-707. [8] n. gans. customer loyalty and supplier quality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207-221.

[9] m.a. cohen and s. whang.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35-545.

[10]d.j. reyniers and c.s. tapiero. 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281-304.

[12]dong, j., d. zhang, et al.. multitie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155.

[13] 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 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8

[DOI]10.13939/ki.zgsc.2017.15.276

1 引 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鲜食品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生鲜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生鲜食品产业的零售商来说是一个商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如何通构建一个健全的生鲜食品供应链系统,已成为现代生鲜食品经营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

2 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于生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学者对生鲜产品的研究也越发重视。其中,在生鲜产品的商业模式方面,赵光洲等[1]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得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弥补传统贸易方式不足的结论;赵冕[2]基于电商企业进行了生鲜产品物流模式的研究;吴芝新[3]提出O2O是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李忱等[4]针对O2O商业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其优劣势;杨柳[5]等人对生鲜产品的O2O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在生鲜产品的供应链研究方面,蒋侃[6]对目前生鲜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生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优化措施;甘小冰、钱丽玲、王岩[7]等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生鲜产品供应链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后,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依托”为主体的生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Yong Bo Xiao研究了易变质品供应链上、下游整体优化的问题,采用集中式系统来实现这种协调;Xiao Qiang Cai研究了生鲜品从生产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新鲜度的问题,并进行建模来表明供应链各方的最优决策对保持新鲜度的作用。

但是,以上的研究一方面是电商企业生鲜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没有从传统零售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而本文在基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的前提下,以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分析生鲜产品在采购、库存、配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3 存在问题

3.1 采购中的问题

(1)根据经验值制订采购计划,缺乏科学性。经对附近生鲜市场的调查发现,零售商对生鲜食品的采购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值。这种采购方式会增加成本,估算过量时会带来库存积压增加库存成本,估算过少时会导致缺货成本。

(2)对供应商的选择缺乏科学性。生鲜食品的供应渠道较多,且优劣评价指标很多,一般零售商会凭借主观的认识对供应商做出评价。这种做法无法准确地判断最佳供应商渠道,增加了生鲜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不确定性。

(3)缺乏有效长期合作。生鲜食品的供应商多、供应量小、供应周期短,这导致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供需关系是临时、短期合作关系。生鲜食品的供应渠道存在不稳定性,缺乏合作共惠的关系。

3.2 库存中的问题

(1)存储过程中生鲜产品质量下降。在存储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另一方面由于顾客对生鲜品的挑选活动,会造成在存储过程中生鲜产品质量不必要的下降,从而影响需求量,使零售商的利润降低。

(2)积压库存。在生鲜品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残次品等,这会占有一定的成本,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带来较大浪费,使零售商的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

3.3 配送中的问题

(1)配送成本过高。生鲜产品易变质的特点,为了保证其质量,在配送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存储条件(例如低温、低湿等),从而导致配送成本过高。

(2)配送时间过长。由于有些消费者距离零售商太远,导致配送不及时,无法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配送设施缺乏。生鲜产品需要严格的运输存储条件,但是目前的零售商还无法完全满足其所需的条件。

4 策略建议

4.1 采购管理策略

(1)科学选择供应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超市在生鲜采购中,建立了专门的质量体系来考核生鲜供应商。在这样的控制体系下保证了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居于上乘。

(2)直接采购,与生鲜食品原产地合作。生鲜产品具有易变质、价格波动大的特性,过长的采购渠道会大大增加损耗成本和降低新鲜度。同时,生鲜食品的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大,通过与原产地的供应商合作,可以较为精准地制订采购计划和定价。

4.2 库存管理策略

(1)使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法。VMI即让供应商来管理零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零售商生鲜品的库存量并维持其库存水平。这种建立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基础上的VMI库存管理方法,能实现双方的信息共享从而分摊库存成本。

(2)与饭店、学校等需求量大的单位进行合作。利用消化系统对每天的尾货和残次品进行处理,将损失尽量减少到最小。

(3)建立健全的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生鲜产品损耗的情况加强监督管理,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对生鲜产品的质量监督。

(4)张贴温馨提示。对于销售损耗的情况,要加强对人为损耗的管理,设立提示牌提醒顾客轻拿轻放,出台文明消费者优惠政策来提高消费者素质。

4.3 配送管理策略

(1)与终端(社区便利店)合作。通过让利的方式实现与终端的利益共享,使更多的消费终端加盟,能够有效地减少运营成本,同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2)可以推出线上下单。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后,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自动匹配出距离其最近的门店,再由消费者选择自提还是配送,一方面缩短了配送时间;另一方面降低了配送成本。

(3)与第三方物流M行合作。第三方物流等零售商物流体系较完善,拥有相对先进的运输设备,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时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

5 结 论

本文对生鲜食品供应链中几个关键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相应地提出一些优化策略。这对于控制采购库存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及提高食品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从而提高零售商的盈利水平,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条件和掌握资源所限,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在零售商自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方面涉及较少,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所需要完善的。

参考文献:

[1]赵光洲,王玉芳,蓝宇洁.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12):37-39.

[2]赵冕.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吴芝新.简析O2O电子商务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73-74.

[4]卢益清,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2013(11):98-101.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9

在当前市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商选择逐渐成为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如何评价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同供应商如何建立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关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已将其提升到关系企业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本文试图在分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将DSS技术运用到供应商选择的决策上,开发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议,并对其总体设计思想予以说明,已明确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1供应商选择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同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选择不同,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的目标评价指标均有极大的差别。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更加强调的是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内部的协调与合作关系,而不是互斥关系。因而,首先让我们深刻把握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这样有利于对研究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深层次分析。

1.1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内涵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包括信息流在内的从原材料阶段到最终用户的商品流通和传递的所有活动。物料和信息贯穿于供应链始终。供应链包括管理系统、操作和组装、采购、生产计划、订单加工、库存管理、运输、储存和客户服务。供应链是连接供应商和客户的基础。同时每个客户依次是其下游企业的供应商,直到最终产品到最终用户。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完善供应链联系,将所有活动整合的过程,以此取得稳定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伙伴间的合作关系与利益共享的关系。其特点是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应当加强合作,取得“共赢”。供应链管理追求的不是单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一体化精细管理的思想,其本质是协同作战,高度互动的过程。供应链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动态优化管理的要求。

1.2供应商选择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供应商(Supplier)在供应链系统中的位置,在图1中较好的体现出来。在供应链思想未形成以前,供应商同制造商是敌对关系,供应商期望制造商以较高的价格、大批量采购,制造商则愿意采购价格越低越好。实行供应链管理思想以后,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共同利润最大化。

不同行业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供应商选择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意识到供应商的优劣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原因如下:(1)供应商在供应链系统结构中“源头”的位置,直接决定了产品单位成本的高低。(2)供应商的选择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需要。(3)供应商选择同时是提高最终产品质量的需要。(4)制造商要求供应商的需求数量的减少,而对供应商质量的要求提高的需要。

2决策支持系统的兴起和应用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DSS)实在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它能为决策者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基对话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有益帮助。

DSS技术应用于供应商选择,是计算机技术同供应链管理结合的产物。目前,DSS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还未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这是目前应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3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3.1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分析

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如图2所示,过程中个阶段的主要功能如下:

(1)供应商选择目标。针对本企业原材料或配件的需求,明确供应商的选择目标,满足企业的生产或主营业务的需要,保证供应链的顺利实施。

(2)限制供应商范围。从众多的提供相同服务的供应商中间,根据主观直接的粗略判断,选择有一定实力的有限数量的供应商,进行下一步的重点评价和选择。

(3)收集供应商的数据。对备选的供应商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重点是当前数据的收集整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都应具备,如有条件的话,可以亲自对备选供应商进行调研,取得完备准确地一手资料。

(4)选择供应商。该阶段在掌握被选供应商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供应商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备选供应商进行科学的排序。将结果反馈给第一阶段,如果评价结果同现实情况相差较大,可能对供应商选择目标的确定不合理或收集的数据不准确。

(5)确定合适的供应商。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最优的供应商或几个供应商的组合。

3.2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情报阶段、设计阶段、选择阶段和实现阶段。

在情报阶段,寻求要解决决策的条件。该阶段需要面对现实,即对决策者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考察。找出要求做出决策的情况,即对问题进行确认和定义。这是决策者需要获取、处理、检查数据,以便确认存在的问题和发现机会。

在设计阶段,要创立发展和分析可能的行动方案。该阶段涉及到建立、开发和分析各种可能的可行方案,其中包括理解问题、产生方案、测试方案的可行性等活动。

在选择阶段,要从那些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行动方案,对于不同的选择原则或方法,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一般来说有两种原则:规范性原则和描述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是指力图在允许的条件内选择一个最优的或是局部最优的方案;而描述性原则是强调能否得到一个足够好的或者说是满意的方案。

实现阶段就是对一个推荐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我们采用快速原型法来进行开发,然后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改进、扩展、修改此系统。对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基本采用层次型DSS,结构方案如图3所示。

针对供应商选择活动,下面重点谈下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中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的具体实现和管理过程。

(1)数据库

DSS中的数据和决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一切数据都要进行适当的加工浓缩。一定要强调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面向模型,面向模型的生成与决策来设计数据库。由于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一般面向高层管理者,所以对供应商调研的数据不仅包含有供应商内部数据,如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能力、供应商的财务状况等数据,还要有供应商外部数据,如供应商外部环境的数据。由于我们强调的是对供应商的激励和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因而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要并存。

(2)模型库

当前对供应商评价的方法很多,不仅有定性模型,还有大量的定量模型。如直接判断法、综合评分法、ABC成本法、层次分析法、采购成本比较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供应商评价最终结果可能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供应商的选择结果。因而定性模型要和定量模型相结合,模型中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运用相结合。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一定要强调每个模型运行时都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和参数值,同时要讲运行结果送回数据库。当数据库发生足够大的变化时,模型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修改。

(3)知识库

由于供应商和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多变性,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强调知识库的运用。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知识库主要用来存放供应商选择策略、物流专家的建议、成功企业的供应商选择的经验。

结合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基本采用模块化方式,即先按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开发出各个专用的DSS,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扩展到整个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这种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过程,其优点是整个系统易于理解和实现。

结合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的复杂性,现给出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和各自的功能模块如下:

A.备选供应商现状的各自分析

a.供应商的定性分析

b.供应商的定量分析

c.供应商——企业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分析

B.开发供应商

a.备选供应商的综合评价分析

b.备选供应商的选择策略

c.供应商选择的最终结果

C.优化供应商

a.供应链管理专家建议

b.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价

4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及前景展望

通过对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整个建立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该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1)为了增强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适用性,比较完备的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该系统除了提供决策方案以外,还应当有其他支持功能,例如决策咨询、信息服务和科学的计算,能支持企业中上层管理者进行决策。

(2)由于供应商选择工作环境的多变性,面对突发的内外部环境,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应当能够提供意向决策支持的功能。

(3)该系统应能提供友好统一的人机交互界面,强调在决策过程中中上层企业管理者的介入,实现民主的决策过程和真正的人机交互系统。

(4)在目前开发的DSS中,许多系统都过分的关注与定量模型的运用,并且这类模型较为复杂而且不实用,因此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应当突出模型的实用性和对定性模型的运用。

供应商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很多领域,是不同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在供应链管理思想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初步分析、设计了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更为具体的问题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边旭,田厚平,郭亚军.具有激励特征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4.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10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给供应链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从供应商角度考虑,库存太多,意味着成本增加;库存太少,会造成供不应求,进而影响对供应链下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因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成为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必然面临的问题之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包含供应商、零售商、客户的多级供应链主要分为两种情况:①供应商根据零售商需求向零售商供货,零售商再进行分销,此时需求往往不确定;②零售商零库存,客户发出订单后,零售商将订单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直接向客户供货,则供应商可根据客户以往订货情况直接预测库存。Order up to level即“订货点量”, 指某种物料或产品由于生产或销售的原因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来补充库存,直至库存量降低到安全库存时,发出的订单所定购的物料刚好到达仓库,补充前一时期的消耗,这个订货的数值点称为订货点。本文将Order up to level策略应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包含供应商与零售商两级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中,求解需求不确定时供应商的库存水平,使得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整体解决方案最优。

二、需求不确定时两级供应链供应商的库存策略模型建立

(1)order up to level策略模型

假定零售商和供应商均采取order up to level策略来对货物的进货计划进行决策。即在每个期间末,当本期的需求已经结束,本期应当接收的、用于满足下一期需求的货物已经到达时,供应商与零售商考虑自身各项可能的库存成本与缺货损失,采用该策略来决定本期的最优库存水准 以及相应的订货量 。本文主要考虑仅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包含多个供应商、零售商、客户的多级供应链可基于模型类推。

在t期间,t=1,2,…,零售商端所面临的市场对某产品的当前期需求为 ,并且有

(式1)

其中, 是常数; 表示对需求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及行为(如捆绑销售、促销等)的相关性,且有 。 表示需求量估计值的误差, 。 表示零售商在第t-1期间的行为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且 。 的假设表示零售商行为对滞后一期需求状况的影响程度。

(2)需求不确定时电子商务两级供应链库存决策模型

需求不确定时,在期间t,零售商确定订货量 的流程为:①当获知在该期间的需求量 后,零售商首先分析并预测顾客从第 期间到第 期间的需求量,其中 为零售商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的提前期;②确定订货依据水准 ,并向供应商发出订单 ,发出的该订单的订货数量将于第 期间末到达;③ 根据实际情况在多个期间内循环反复进行上述流程。

依据 order up to level订货策略, 与 的关系表示为

(式2)

在此假定供应商仅知道顾客的需求遵循式(1)的分布,意味着供应商仅根据客户订单 来进行订货决策,则该问题转化为实际需求不确定情况下的订货决策问题。

三、数值算例

现设定一个简单算例,假设一家电子商务零售商的某种产品仅由一家供应商负责供应,客户的需求符合式(1)的分布,假定供应商及零售商均采取order up to level策略来对货物的进货计划进行决策,设 =80, =200, =45, =15, =0.3, =0.3, =25, =25, =5, =10, =20, =8, =60。在此主要分析供应商的订货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项反应其物流管理绩效水平的指标值。计算当 被赋予不同数值时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结果分析:

①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随着电子商务中零售商需求波动程度的增大,为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满足需求,供应商的最优库存水准应不断提高;

②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随着电子商务中零售商需求波动程度的增大,库存水准不断提高,供应商包含库存成本、缺货成本等在内的机会成本随之增加,这给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带来困难;

③ 随着 的增大而减小,表明随着电子商务中零售商需求波动程度的增大,库存水准的提高给利润均值带来负增长的趋势。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影响的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关心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的控制决策,从而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供应链各节点联系在一起。需求不确定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主要从自身出发,从而制定最优的库存控制策略。本文给出订货策略及管理绩效指标的计算方法,可以确定比较理想的方案。

参考文献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11

3、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

4、现代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探讨

5、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6、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7、公路运输业对发展物流服务的研究

8、xx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9、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因素的研究

10、商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运作研究

11、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和关系管理

12、郑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调查

13、xx企业配送体系的构建

14、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5、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浅析

16、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效率浅析

17、准时采购模式在企业当中的运用

18、敏捷制造模式下的物流策略

19、应对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对策研究

20、企业运输优化方法探讨

21、生产企业物流中心的规划策略

22、连锁经营业的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23、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浅析

24、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研究

25、中小型生产企业采购管理研究

26、中国回收物流的发展策略

27、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目标冲突的解决策略

28、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管理研究

29、全球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0、供应合同对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分析

31、论产品包装与物流运输的关系

32、物流管理与产品设计关系探讨

33、中国物流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34、企业库存控制与生产物流的关系

35、物流运输工具(设备)选择对成本的影响

36、论库存管理方式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37、论公路运输建设与物流行业发展的关系

38、铁路运输方式在企业物流运输中的地位

39、asp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的运用

40、物流配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1、关于郑州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42、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方式探讨

43、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44、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45、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

46、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企业战略选择

47、从运价的影响因素看我国公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策略选择

48、推动公路港建设与现代物流中心的关系研究

49、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公司发展的探讨

50、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探讨新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51、实施分销商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2、中外物流配送业发展比较研究

53、论物流标准与物流发展

54、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的研究

55、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56、物流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57、网上商店的物流配送研究

58、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分析

59、服装企业物流创新与物流中心建设研究

60、快速消费品(fmcg)物流管理特点初探

61、我国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透视

62、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63、中小企业管理的采购供应问题

64、供应链管理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系探讨

65、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66、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

67、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68、运输企业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69、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70、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作用

71、物流外包对企业运营的意义

72、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对比分析

73、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的方式分析

74、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探讨

75、制造企业与商业企业物流运作的差别分析

76、大型零售商的配送策略选择

77、顾客价值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78、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79、供应链分销渠道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80、实施集装箱运输一体化研究

81、国际物流运作系统初探

82、xx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

83、论我国企业的物流外包问题

84、关于社会大物流合理化之探讨

85、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86、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研究

87、文化差异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88、采购绩效评估指标的研究与分析

89、供应商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

90、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途径分析

91、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92、第四方物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93、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研究

94、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经营战略

95、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96、xx企业仓储合理化途径与改进策略

97、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98、在中国实施零售商共享库存面临的挑战

99、xx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分析

100、jit物流的企业联盟最优伙伴的选择研究

101、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关系研究

102、dell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企业运作模式的启示

103、中国邮政如何迎接联邦快递和dhl的挑战?

104、我国物流企业品牌战略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05、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106、物流管理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107、郑州发展物流业的区位优势研究

108、麦当劳的服务模式对现代餐饮业的影响分析

109、crm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110、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讨

111、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探讨

112、物流企业的绿色运输战略分析

113、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114、第四方物流业趋势分析

115、物流系统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116、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策略研究

117、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的价值分析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篇1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2

1 引言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9%,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基础较差,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均衡,金融市场及法律法规等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其融资困境,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

我国“十三五”规划倡导的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普惠金融,正迎合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但以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在物流业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供应链管理日益成熟的今天,从供应链融资人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案成了切实可行的举措。

2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

2.1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中,首先,一批商业银行率先开展供应链融资实践,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其次,核心企业(物产集团、商业集团、国贸集团、中国移动等)、物流企业(中储、中远物流等)、监管公司(浙江言信诚有限公司)、电商(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等主体也在相关领域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但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1)供应链融资应用不够广泛。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的大多是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钢铁、化工和石油等资产密集型行业。(2)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目前供应链融资仍停留在信贷层面,未能成为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手段和方案。(3)第三方供应链融资服务机构远未成“气候”。积极有效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需要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深度合作,而目前我国第三方机构在战略理念、资信水平、业务规模、推广力度方面,都不足于推动供应链融资的开展。(4)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的基础非常薄弱、国内金融行业的高壁垒性等限制了供应链融资的扩展空间。

2.2 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现对我国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首先,关于法律法规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尽快完善,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可以积极探索,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和准则。其次,关于第三方机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可以有效地解决,产业集群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深度的专业化分工、配套的支撑企业、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可以为供应链融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关于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供应链融资产品是由银行推出的,主导者是银行,仍然不能实时全面了解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供应链融资很难触及到供应链日常经营活动,故只能停留在信贷层面。第四,关于供应链融资应用范畴不够广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供应链融资未能触及商业本质,未能发挥它的巨大的整合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金融机构仍然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因此被迫选择一些资产规模大的核心企业。

由上所述,我国供应链融资开展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深度和广度问题,导致未能发挥它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未能惠及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由于产业集群能为供应链融资的普及和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拟在产业集群背景下,探讨如何推动供应链融资的深度,并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视角,剖析供应链融资的运作机制和其实施路径。

3 供应链融资研究综述

随着供应链融资实践的开展,关于供应链融资理论也日趋丰富。研究内容涉及到供应链融资意义、现状、运作模式、供应链融资产品、风险管理与控制、绩效评价、融资外部环境等;研究视角有银行、中小企业、物流企业、政府等;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现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且与本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3.1 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理念

Richard(2004)提出如何在企业中实行供应链融资管理,使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协调一致。GonzaloGuillen等(2006)提出将企业融资计划与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体。ManMohan S.Sodhi等(2009)提出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将自身生产和融资方式结合,可以完善资金融通机制,同时增加企业整体收益。

3.2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及控制

Barsky&Catanach(2005)认为在与供应链融资密切相关的商业融资中,应该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建立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概念模型。王灵彬(2006)提出基于信息共享体制的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杨光(2007)针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提出风险共担融资模式的融资渠道。弯红地(2008)指出银行与核心企业建立新型合作的关系,并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并达到供应链融资期望实现的效果。

3.3 供应链融资决策

Xu&Birge(2004)创建了在需求不确定和市场不完美情况下同时考虑生产运营和资金决策的模型。Ding Qing等(2007)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运营决策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Mickael Comelli等(2008)把企业的生产运营销售与基于固定资产和动产抵质押的融资结合起来,考察了基于资产融资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管理其现金、存货以及如何制定利率、贷款最高限额等信贷政策。陈祥锋和朱道立(2005)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约束供应链运营中所发挥的不同角色,分析了传统结构、结构和控制结构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金融和运营决策问题。陈建中,肖甲山(2008)探讨了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下的最优商业信用融资决策问题,并建立了利益共享模型以促使实现的成本节约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理分配。

4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机制

基于以上供应链融资相关研究成果,现针对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运作理念:将供应链融资作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的一种方案和手段,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打造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资金从供应方流向需求方这一资金流与供应链内的资金流、物流有效对接,使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经营活动相统一,供应链融资决策与经营决策相融合,实现供应链财务最优化。

在此战略理念下,供应链融资相关主体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和机制,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运作。产业集群内供应链融资涉及以下主体:供应链(资金需求方)、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资金供应方)、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提供商流及物流信息),此外还依赖于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相关服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

为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开展,相关主体需要遵循以下运作机制。

4.1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供应链、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构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实现相关主体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融资良好运作的基础保障。基于这一信息共享平台,资金供应方可以全面了解资金需求方的状况,并实时跟踪资金流向,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资金回收率,大大降低信贷风险;核心企业可以有效整合供应链内外的资金流,并实现供应链内资金流、商流、物流的有效对接。

4.2 利益分享机制

多方共赢是供应链融资的天然属性:对于中小企业,能增强其融资能力,降低其融资成本,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对于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能为其提供整体融资方案,盘活整条供应链的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对于金融机构,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而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并通过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可提供延伸服务,开创新的业务领域;对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可使其业务领域延伸至金融领域,开拓新的业务空间。最终,实现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一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统一,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但为了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持续开展,还需建立利益共享模型,促使相关收益或成本节约在相关主体间合理分配。

4.3 风险共担机制

供应链融资,基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两大优势:一是风险共担,将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等相关主体共同承担风险,不再由银行独自承担;二是从整体上降低风险,在信息共享机制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可以实时跟踪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使供应链融资活动与供应链内企业的经营活动对接,将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前移至企业的交易、生产、采购甚至研发环节,由此动态监测、联手控制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

信息共享机制是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基础,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是供应链融资持续运作的保障。同时,这三种机制是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的:信息共享是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的前提;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是信息共享的推动力;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是融为一体的,即各个主体获得的利益需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5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路径探讨

5.1 构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

在集群内,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主导,创建由供应链、银行、物流企业等构成的长期稳定的融资战略联盟。

(1)确定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实现融资主体共赢;实现供应链内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优化;实现融资活动与经营活动的统一;实现集群内的自发式融资,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

(2)建立供应链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针对融资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相互了解,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评价指标需能较好地反映融资战略目标,侧重于对相关主体的战略理念、信息化水平、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不同的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同。

(3)主导者选择战略伙伴,形成融资战略联盟。

5.2 创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运作基础

供应链融资过程即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的运作过程,基于前面的供应链融资机制研究,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有效运作基础是:高度信任、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并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构建电子信息平台,促进供应链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融资效率和效果,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环境支持,但考虑到信息共享的成本、风险等问题,需要明确各个融资方案开展过程中共享信息的内容、对象、形式、时间,并制定信息共享激励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需要创建多层面(产业集群层面、供应链层面、融资战略联盟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需要将融资相关信息与各主体日常业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2)优化供应链融资生态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相关政策法规、社会诚信状况、中介服务体系等,供应链融资需要与融资生态环境相适应,同时通过优化改良可控融资生态环境,促进融资主体间的信任、风险防范和共担。

5.3 供应链融资方案合理设计及有效决策

(1)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基于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目标和机制,以企业的业务活动为主线,针对企业不同业务活动下的资金需求,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融资方案的设计内容包括:融资相关主体、融资主导者(一般是核心企业)、运作模式、实施条件、操作流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控制点及手段。

(2)供应链融资方案决策:构建定量化的供应链融资决策模型,决策内容与目标如下:第一,从多个可行融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其决策目标是确保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整体效益最大化;第二,确定合理的融资利率、质押率、相关费用等,其决策目标是实现融资相关收益、成本、风险在战略联盟中的合理分配和分担。

基于决策目标,构建相应的决策变量和决策目标函数;对于第一个决策目标,需站在整个融资战略联盟角度建立决策模型,对于第二个决策目标,需对各个融资主体分别建立决策模型;确保融资决策与融资主体经营决策相统一;模型的求解过程即融资决策过程,融资决策过程即相关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模型求解不是一步到位的,需经过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在博弈过程中,一旦决策主体利益有冲突时,主导者(由融资方式决定)需要进行协调,确保融资方案的最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