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管理的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5 09:53:53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完善,整合外部资源,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成为公司战略规划落实的重要一步。 本文基于金牛公司目前供应商管理现状,结合公司内外部环境,对供应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供应商 管理模式 金牛能源公司 导言 金牛公司在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企业继续强势发展的瓶颈,成为企业由成长型进入成熟型企业的关键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金牛公司已推行了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基本上解决了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优化问题,使公司成功的实现了内部企业管理信息化,为整合上游供应商管理提供了条件,对供应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由于金牛公司的物资供应管理采取的大部分是基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管理模式演变而来的模式,因而现有的供应商管理环节存在多处不足,导致接连不断地出现采购物资质量不合格问题,使采购成本高居不下。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金牛公司制定了物资管理总体目标,企业的物资管理总体目标是集中采购、分散储存、微机联网、资源共享。力求实现高效透明、保障生产、合理储备、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机制。煤炭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像开滦、峰峰、兖矿集团等煤炭公司加大了对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的整合力度,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也说明了煤炭部门的竞争已逐渐从产品的竞争转向企业供应链之间竞争,充分有效的利用自己的供应链资源将保证企业利润空间和市场承受力,因此有必要进行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研究。 一、对金牛公司供应商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牛公司目前与供应商的关系仅是一种基于合同联系的利益关系,互相之间不信任,信息私有不共享。为了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金牛公司尽量保留私有信息,同时供应商在参加竞争的过程之中也尽量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形成了信息壁垒。 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临时和短期的合作关系造成了竞争多于合作,利益高于协作,采购过程之中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供应商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这种气氛增加了采购过程之中的不确定性。 由于供应商和金牛公司缺乏及时的信息沟通,金牛公司不能及时地将企业内部需求信息、储备情况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的生产备货及库存情况也不能及时反馈给公司,势必形成在整个供应链中存在物资积压在金牛公司储备库中或积压在供应商处,另一方面又由于供应不能配套影响生产,供需之间对外部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由于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进步、材料更换、设备更新等信息不能与物采部门及时沟通交流,极易造成一边报废一边还在采购,一边还在安排生产、备料的现象。 (二)采购环节存在的问题 1、采购业务 日常计划性采购,一般要经过采购计划申请、采购计划审批、签定采购合同、验收入库、财务付款等一系列手续,形成跨越物资部,质量检验中心,财务中心以及外部供应商的物资采购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起伏不定,库存中单品物料管理差,各矿仓库物资重复储备,信息透明性很差,库存量统计不准等情况,使得公司存在部分原材料、配件不能正常流转因而形成积压呆滞物资进而导致报废,另一方面又不断发生生产急需物资缺货现象,不能达到有力保证生产的目的。 2、质量检验控制 (1) 对材料、设备、配件的质量验收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到货外观检验为手段,对大部分物料进行检验,部分煤矿专用的产品,下井使用前要经过质量检验中心测试、化验符合标准要求后,方可下井使用。由于人员数字、设备有限,因而对到货物资中不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材料多免检放宽,而只对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物资进行质量检验。目前检验验收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要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手段来提高。 (2)由于缺乏基本供应商到货质量情况统计记录,难以做到对不良物料的跟踪改善。 (3)由于对物资质量和服务进行事后把关,公司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之间的工作是封闭不透明的。 3、常见的问题 库存积压和缺货的矛盾,由于采购期长,企业的原材料库存量普遍过高,影响公司的流动资金的周转,同时由于采购不及时又常常发生影响生产情况,不仅浪费了工人的生产能力还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二、金牛公司供应商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案 (一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2

纵观目前国内传统企业采购供应商关系现状,可以归纳出这几方面的问题:依赖主观经验,搀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缺乏客观依据和说服力。供应商的评估侧重于采购价格和质量,而忽视供应商在技术革新、项目执行、生产调整、后续服务以及能力增长上的表现;供应商的长期表现不受关注,企业往往以成本控制为主要目的,与众多供应商进行单宗、短期的交易,这使得企业频繁更换供应商,采购部门忙于应付采购日常事物,最终导致对采购、外包决策的制定缺乏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以上种种这些问题都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风险。通常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企业在某一个产品上都可能寻找到或拥有一定数量的供应商,但这些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能力、与企业的契合度是千差万别。寻找正确、适合的供应商需要认真的鉴选,因此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的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2动态供应商管理与传统企业采购关系的区别

下表显示了动态供应商管理与传统企业采购关系的区别:企业如果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提高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以加强并整合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其所处供应链的优势。因此通过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确切的评估,发掘具备良好发展潜力供应商,将其培养为企业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是相当重要的。

2动态供应商管理在西二线管道工程物资采购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这种理念,公司编制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物资供应商管理办法》,办法详细规范了动态供应商管理体系运行的意义、流程、管理方式和考核办法,全面系统诠释了动态供应商管理理念及长期构想,是由阶段性连续考核体系和动态控制构成。这些思路体现在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维护上。

2.1阶段性连续考核体系

众所周知,好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会对供应商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物装公司采取阶段性连续考核的方式,将供应商考核体系分为供应商准入审核、运行考核、供应商关系考核几个方面。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是入围资格的选择,而且是一个连续的可累计的选择过程。

2.2供应商准入审核

对供货商的企业资质、生产能力、质量管理体系情况、产品质量、信誉情况及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审和综合分析,合格的供应商则进入AA级供应商管理体系。这种考核手段流程透明、操作公开,所有流程的建立、修订和都通过一定的控制程序进行,并且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从而减少了主观干扰因素。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91)

摘 要:当今,社会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已经引起了各大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已发展成了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化已成为提高供应链性能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理论、实施条件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理论基础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库存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39-02

绪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逐步发展成供应链间的竞争。库存成本已经直接影响到供应链成本的高低。

(二)研究现状

1.主要研究范围:VMI与运输协调,VMI信息共享,VMI收益及其协调等方面。

2.VMI实施在管理思想、决策方式、预测体系、补货模式、延迟策略方面的优点研究较多,VMI实施的缺点研究较少。

(三)研究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根据已有研究理论,论述相关理论对VMI的形成与发展的支持作业和促进作用,为企业奠定VMI理念。

研究内容:论述VMI的产生和发展与供应链管理、准时生产制和零库存、信息技术等理论的关系,并与传统库存管理进行比较,阐述VMI的实施。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理论基础

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简称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被企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协调策略。该策略目的是为用户和供应商双方获得最低成本,在用户和供应商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对协议的执行情况和修改协议内容进行不断监督,为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一)VMI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VMI的产生和发展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准时制和零库存、信息技术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

l.供应链管理与VMI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为VMI创造了发展的环境。VMI应用供应链的能力管理库存,集成供应与需求,规划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配置过程,实现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和管理,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

2.准时制和零库存与VMI

准时制支持VMI,具体表现在生产、物流配送、销售环节上。准时制生产将生产环节中的在制品和半成品降到最低,减少在制品和半成品库存占用资金。准时制配送在物流和运输中做到一体化协同运作,减少中间仓储和搬运等环节,将物流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准时制销售按“真实的”订单生产,“消灭”成品库存,或销售预测准确,降低成品因市场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产生的降价风险,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VMI所谓的零库存,是指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VMI是供应链环境下实现“零库存”的一种手段,在某种意义上VMI确实实现了“零库存”,VMI的需求方实现了“零库存”。

3.信息技术与VMI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指各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工具,用来加工信息,并支持组织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处理的任务。VMI中零售商的店铺空间安排、商品货架布置等决策由零售商主导,而商品库存决策主导权由供应商把握,供应商基于零售商销售库存等信息,判断零售商库存是否需要补充。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与传统库存管理的比较

传统库存管理(Retailer Management Inventory,RMI)是指零售商依据顾客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需要,使用独立需求库存控制订货点技术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供应商根据订单将产品配送到零售商仓库中,并依据零售商历史订单制定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而VMI是供应商管理零售商库存,依据客户信息、销售信息、库存信息进行库存补充,传统库存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对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易引起高库存。VMI与传统库存管理除了在工作原理、供应链简单模型、信息流与物流有不同之外,在库存管理思想、库存决策权、需求预测信息来源、补货驱动模式、库存风险承担、延迟策略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企业成功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必须满足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双方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等基本条件。企业有积极性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其实质是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比未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花费的成本小或获得的收益大。

(一)资产专用性与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关系

资产专用性是指投资专门化的一种特有交易关系的程度。VMI模式是一种具有阶梯层次性的公司间的管理监控结构,在一定的资产专用范围(AL至AH)内,VMI模式与短期的纯市场交易模式和企业内部交易模式相比,提供了较低的治理成本,如图1所示。

(二)交易频率与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关系

交易频率是指在既定交易安排程序上的交易量。VMI的实施需要技术与人力的投资,当交易不频繁时,机会主义的损失可能比实施VMI的损失更小,采用纯市场交易模式为宜;当交易更频繁时,企业内部交易的成本可能比实施VMI的成本更小,采用企业内部交易模式为宜;当交易较频繁时,不合作导致的潜在损失可能超过VMI运作的间接成本,VMI模式成为较佳的选择。如图2所示,在一定的交易频率范围(FL至FH)内,VMI模式与纯市场交易模式和企业内部交易模式相比,提供了较低的治理成本。

(三)不确定性与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关系

不确定性是指不可能预测到的相关意外事件发生的状况,包括行为不确定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组织流、信息流、物流的不畅导致VMI不确定性增加,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衔接的不确定性和运作过程的不确定性;供应商供货不及时、生产系统的不可靠、机器的故障、计划的执行偏差、资金周转不灵、预测的不准确、购买力的波动等不确定性导致VMI不确定性增加;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不确定性导致VMI不确定性增加;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长期承诺,潜在地增加了意外事件下运作的僵化与成本,导致VMI不确定性增加。如图3所示,在一定的不确定范围(UL至UH)内,VMI模式与纯市场交易模式和企业内部交易模式相比,提供较低的治理成本。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和相关理论的联系分析可知,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不同于纯市场交易模式和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关键经济决定因素,指出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与资产的专用性、交易频率、不确定性等因素是正相关关系。对供应链库存成本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然探讨了VMI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全方位的支持;

(2)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

参考文献:

[1] 赵林度.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2002,32(3):514-522.

[2]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王槐林,杨敏刁,张晓凤,等.供应链管理中VMI系统的研究[J].工业工程,2005,8(l):12-15.

[4] 张爱文,陈俊芳.供应商管理库存对供应商的成本分析[J].预测,2004,23(4):72-74.

[5] 陶进,姚冠新,谈迎莹.供应商管理库存对顾客服务水平影响的研究[J].价值工程,2005,(8):40-42.

[6] 孙斌锋,吕雄伟,谭顺勇.VMI模式下最优订货点的仿真研究[J].物流技术,2005,(3):33-34.

[7] 章芹敏,张诚.论供应商管理库存(VMD)对SCM的流程优化[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3,(l):126-127.

[8] 吴文祥.VMI供应链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研究[J].管理评论,2003,15(6):55.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4

 

一.引言

我国政府采购自1996年试点运行至今,采购制度不断健全,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对政府采购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文献大多都是定性研究而且深度不够,仅少数学者运用博弈理论对政府采购作经济学分析,如张雷宝(2002)对政府采购监管作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彭文兵等(2003)通过收益矩阵博弈分析了政府采购中寻租的形成过程及其外溢效应;王宏(2006)通过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研究政府采购制度的变迁,王宏(2007)还用静态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优化;后小仙(2007)对监管部门、采购方、供应商三方进行博弈分析,构建了反寻租目标体系。但这些论证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进行博弈

分析。本文尝试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演化博弈方法分析政府采购中监管部门和采购方的行为选择,强调动态性,找出影响博弈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变量,并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二.政府采购寻租监管的三方模型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本是政府利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委托机制、监督体制、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存在权利干预经济、监管缺失等情形经济论文,这些将会产生权力寻租。政府采购中的寻租包括设租与寻租,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1]。政府采购中的设租是指采购方利用权力对采购全过程进行控制,人为设置障碍,进而营造获得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与条件;政府采购中的寻租是指供应商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供应特权以占有租金的活动[2]。政府采购的寻租行为导致政府开支扩大,纳税人负担加重;导致行业垄断,阻碍技术创新;影响供应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导致寻租供应商与非寻租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失衡,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滋生集体腐败乃至行业腐败[2]论文下载。

政府采购在具体实施中会涉及多方行为主体,下面以监管部门、供应商、采购方这三方设立博弈模型,模型的假设如下:

1.假设监管部门不与采购方和供应商寻租,供应商和采购方可以选择寻租和不寻租两种行为策略。

2.假设采购方接受委托购买一批商品A,A的市场价值为V;实际的采购价格为Y;供应商行贿金额为R;监管部门的稽查成本为C;监管部门证实违规成功的概率为p,证实违规失败的概率:(1-p),其中证实违规成功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采购方的处罚为KR,对供应商的处罚为L(Y-V),其中K、L为惩罚系数;一般情况下Y-V-R>0。

3.各博弈主体的收益分别是[3]:

(1)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供应商的行贿成本或采购人员收益R和寻租者收益(Y-V)独立于模型之外,本文假设R,(Y-V)为固定值。

(2)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但不成功,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C。

(3)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且成功,对采购方收益R处以K倍罚款,对寻租者收益Y-V处以L倍罚款,则三者支付分别为:-(K-1)R,-(L-1)(Y-V)-R,KR+L(Y-V)-C。

(4)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0。

(5)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经济论文,-C。

在上述假设之下,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

 

 

 

监管部门稽查

监管部门不稽查

 

 

证实违规成功p

证实违规失败 1-p

寻租

采购方

-(K-1)R

R

R

供应商

-(L-1)(Y-V)-R

Y-V-R

Y-V-R

监管部门

KR+L(Y-V)-C

-(Y-V)-C

-(Y-V)

不寻租

采购方

供应商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严峻激烈的竞争形势。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电子商务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赋予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新的内涵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传统一体化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既解决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又保留了传统管理理论的优势,融合了新时代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的优点,顺应了时展要求。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传统纵向一体化”向“现代横向一体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指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的多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利用供应链结构完整性、系统一致性、功能关联性及价值增值性的特点,通过信息共享、跨企业或部门协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尽管供应链管理是有机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集成化战略管理模式,对企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过分强调“横向一体化”过程中成本价值优势,忽略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其次,供应链管理畸形化企业间的竞争机制,损害了供应链内外的企业友好合作关系;最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信息流通渠道,没有统一、规范的电子信息服务交易平台。

2 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如市场调研、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协作、客户联系沟通等自动化和电子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经营手段。电子商务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二次变革,由链式供应向网式供应转变,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影响。首先,电子商务构建了高效的共享集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传递、交流的效率及准确率;其次,电子商务利用电子网络服务交易平台最大限度的开辟了调研市场消费需求的新通道,有利于及时、有效的获得全球范围内相关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增强了全球化资源配置及管理能力;最后,电子商务促进形成了企业间的核心价值链,开发了多元化营销渠道,增强了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3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电子信息网络化。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电子商务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为核心的经济运营网络集成系统。在这个电子化、数字化的系统中,企业通过对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整合企业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客户信息库这三大主要信息渠道,利用计算机专业化管理软件,分析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物流能力及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实现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高效管理与科学规划。电子化采购(E-procurement)是指企业在确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及维持自身运转的物资清单后,利用电子网络,浏览适宜的供应商供应目录,筛选最佳供应商并签发订单,通过与供应商的网络信息交换与意向交流,高效、科学的协商合同条款,最终订立采购合同的一种现代化购买手段。在电子化采购过程中,如果企业是供应商,则供应企业在接到订单后需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络分析本企业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等,以相关信息来决策是否接受订单并继续洽谈。电子化设计(E-Design)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内部网络及时更新的数据库,计划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企业外部,企业利用企业间的互联网网络协调与批发、零售商之间的买卖活动,规划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设计开发部门可以通过最大可能性的消息渠道获得广大客户的回馈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合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电子化履行作业(E-Fulfillment)是指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网络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及时传递有效履行信息,以保证交易时间的缩短、交易成本的降低,最具代表性的是物流与销售商之间的电子商务协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具体运用也越发多元化,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中介,借助网络虚拟资源组织、协调、监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了动态、协作化的企业供应链模式。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巨大变革,是增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降低了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经营运作灵活性,加快了企业供需反应时间,提升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的研究与重视。

参考文献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6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降低供应链供需不匹配的成本,提高供应链收益的理论和方法。供应链管理理论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以描述某个管理决策寻求最优化的过程,如进行库存、定价、生产或协调决策,以实现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些模型是对实际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具体的企业运营环境往往被忽略,这些模型预测的最优结果在管理实践中通常并没有出现[1]。要转变这种因离企业管理实践较远,导致的理论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行为经济学实验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行为经济学实验是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考察相关经济理论或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行为过程,对理论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进行验证或者修正的实验方法[2-3]。将行为经济学实验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供应链理论模型离管理实践较远的问题。通过合理设计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让被试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验中,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进行重复运用,在不断地模拟决策中,体会决策结果带来的利益或亏损,能够很好地加深被试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的理解,知道这些模型的优点和不足,并对这些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补充,为将来解决企业的实际供应链管理类问题奠定基础。

1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目标及功能

学者和学生都可利用行为经济学实验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和实践,对参加实验的被试,特别是没有接触过企业运营实践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主要有以下两个目标:1)可以检验和完善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通常都包含有较强的假设,追求数学处理上的方便,用作一般的指导思想比较有效,但是应用于具体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模型给出的最优化结果可能并不能实现。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后,可以对报童模型、牛鞭效应、供应链合同等供应链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研究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否与模型相符[4-5]。2)发展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如果通过行为经济学实验发现,决策结果与理论模型存在显著的差距,那么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讨被理论模型忽略的人的行为因素,将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如公平、信任、损失规避等加入到研究假设中,建立新的更加符合管理实践的理论模型[6-7]。行为经济学实验可以在理论分析模型和经济实践活动之间架起桥梁,这是它在供应链管理中最大的功能。虽然通过实证研究也可以检验这些模型,但是实证研究中的数据来源通常会遇到有效性的问题。比如,问卷调查都是二手数据,即使接近管理实践,但是很难通过这些数据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因为这些数据不能为研究人员进行控制,只能被动地接受[6-7]。但是,在实验中,可以对价格、成本和需求等比较感兴趣的变量水平进行控制,通过实验数据对决策结果进行分析,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进行修正。

2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设计

2.1实验的分类设计

为研究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模型与管理决策活动的区别,可以通过考察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来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目标函数通常是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决策变量包括订购或生产数量、零售价格或采购价格以及相关的合同参数等,行为经济学的实验设计要考察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这些变量的选择是否符合模型的预测,那么,良好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两种方式。1)演示性实验。这种实验只需要一个实验组别就可以进行,主要作用是演示供应链管理中的某种特殊的现象。例如,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需求的波动从供给端向需求端逐级扩大的现象,为了演示这种现象,可以设计从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顾客的4级供应链实验,让每个被试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零售价格、批发价格和需求等其他给定的情形下,为每一次自己下游客户的需求给出采购数量决策以最小化采购和库存成本,这种被称为“啤酒游戏”的供应链管理实验在研究和教学中已经被反复证明和采用。2)研究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至少需要两个实验组别,一个组别为基本组,另一个组别为对照组,对照组的某些实验条件与基本组有所不同。研究性实验的主要作用是在某个模型参数处于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以上时,考察两个组别被试选择的决策变量和供应链的效益是否符合理论模型,也就是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研究性实验还可以通过对两个组别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之间偏差的原因。例如,在批发价合同下,供应链管理模型显示供应链上下游在各自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它们的价格和采购等决策会导致供应链的总体利润低于双方一体化决策的情形,即所谓的“双重边际效应”。但是,在文献[6]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中,相识和不相识的两组被试在双重边际效应上的表现却有显著性的差异,这里不相识的人组成了基本组,相识的人组成了对照组,不同的商品成本、价格或需求成了模型参数的不同水平。文献[7]建立了一个以公平因素为基础的供应链模型,解释了在批发价合同下,供应链成员之间考虑公平交易的倾向可以协调供应链。为了保证模型参数在实验中保持不变,需要将被试随机地分配给各个组别和角色。例如,如果一个组全部由大学生或女性组成,那么这种具有特别性质的决策者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系统性差异,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错误,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随机地分配,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2.2实验路线设计

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的路线设计如图1所示。整个实验分为实验准备、进行实验和实验后期3个步骤来进行。在实验准备阶段,理论假设通常来自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为使得实验过程中方便操作,可以对理论模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赋值,通过实验来检验模型的决策变量是否符合模型的预测,这些模型预测的结果则可以作为待实验验证的理论假设。实验指导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向被试介绍供应链管理的背景、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流程。现在计算机成为行为经济学中常用的工具,特别方便于进行实验控制和数据的收集以及传输,所以编写适合供应链管理实验的计算机程序也很重要。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尽量随机性地分配实验角色给被试,其次要让被试熟悉实验指导书中的相关内容,并在正式开始实验之前,试做实验以加强熟练程度,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误操作。在实验完毕后,则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并验证理论假设是否成立,在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存在显著性差异时,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

3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行为经济学实验

在设计供应链管理行为经济学实验时,为了使得实验的结果真实有效,必须对一些实验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精心地设计,避免出现系统性的误差。

3.1实验语境

在供应链管理的行为学实验中,通常需要向被试描述实验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实验条件、扮演角色和决策顺序等,这些文字表达的语境框架应该简短而中立,尽量不要出现带有暗示性的话语。比如,在供应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供应商”和“零售商”等词语,可以用“行动者1”和“行动者2”进行替代;做出“定价”“库存”和“采购”等商业决策,可以用让被试在一个行动集合中进行选择来替代。营造简短而中立的实验语境,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被试出现无意识地决策偏差。例如,在考察公平因素对供应链上下游决策的影响时,应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公平类的词语,因为这可能会让实验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会无意识的出现不同的决策行为。另外,不同的研究人员对语义的理解可能不同,所以在实验中使用简短而中立的语言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的验证和演示是很适用的。二是简短而中立的实验语境更具一般性,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实验中去。

3.2被试

被试将成为在供应链管理实验中进行反复决策的参与者,他们的个人特征将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最常见的情况是研究者喜欢邀请大学生作为实验的参与者,与全为企业管理者为参与者的实验相比,这两种情况下是否会导致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差异则显得比较重要。在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中,大学生被试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都集中于大学校园中,很容易进行招募,给他们支付的报酬也相对较低。研究显示,大学生和企业管理者分别组成的被试,在实验结果上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企业管理者在实验中做出的决策并不比大学生好或差,因此,为实验方便,可以将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的主要招募对象。

3.3激励

为了激励实验参与者更加认真地对待供应链管理实验,对他们进行酬金奖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而且发给他们的酬金数量应该基于他们在实验中的绩效表现,如实验完成后的平均成本或平均利润等。如果被试在实验中挣到的钱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实验参与者特有的内在特征就会变得无关紧要,研究者可以基本上确认实验是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在进行。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就很难让实验参与者将精力集中到实验中来,实验的数据和因此得到的结论都得不到保证。

4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案例

销售回扣合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协调机制,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实验来进行证明和修正。它是指零售商售出商品的数量超过给定界限,每超过一单位,上游的供应商就向零售商返还一定的金额。理论模型研究表明,销售回扣合同可以很好地协调供应链。为了证明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下面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来进行。

4.1提出理论假设

在由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中,文献[8]研究表明,在销售回扣合同下,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R(Q|T)=-wQ+pEmin(Q,ζ)+sE(Q-ζ)++uE(min(Q,ζ)-T)+(1)式中,w为批发价格,p为零售价格,Q为零售商的采购数量,s为处理卖不出去的单位商品得到的残值,u为单位返还金额大小,ζ为随机市场需求,其概率分布函数为Φ(ζ),T为销量的给定界限[8]。存在唯一的合同参数组合{w*,T*,u*}协调供应链,其中,u*=(w*-c)(p-s)c-s,w*为下式的解:(p-c)∫Qw0ζΦ(ζ)dζ=k-ε(2)T*为下式的解:(p+u*-s)L(Q0)-u*(L(T*)+T*(1-Φ(T*)))=k(3)式中,L(x)=∫0xζφ(ζ)dζ,Qw=Φ-1[(p-w)/(p-s)],Q0=Φ-1[(p-c)/(p-s)],k∈(0,π(Q0)),π(Q0)=-cQ0+pEmin(Q0,ζ)+sE(Q0-ζ)+,ε∈(0,k),且ε足够小。行为学实验实验需要将上述理论模型结果化为一个算例。假定市场需求在[0,100]上均匀分布,c为12元/单位,w为18元/单位,目标数量T与回扣u为决策值,零售商每一期订购数量Q。未销售完的货物当期即作废处理,残值s为1元/单位。那么可以得到理论假设为:假设1(理论基准):在销售回扣合同下,供应链的最优订购数量为59,供应商设定的单位商品返还金额为14.72,销量给定的界线为43。假设2:与批发价合同相比,销售回扣合同协调了供应链,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的利润都会增加。

4.2实验

1)被试的招募。在进行实验前,可以在大学校园中招募大学生作为被试,或者让参加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地将两个人组成一组,一人扮演零售商,一人扮演供应商。2)进行实验。让他们先进行批发价合同的实验,然后再进行销售回扣合同的实验。在每个实验中,应先进行5轮实验,让学生熟悉决策规则,然后正式开始实验。在批发价合同中,供应商对批发价格进行决策,零售商对采购数量进行决策,然后随机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实现,这时可以计算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在销售回扣合同中,零售商决定采购数量,供应商决定返还的单位商品金额,然后随机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实现,参与各方的利润也马上得到计算。在两个实验中,商品的市场需求分布、生产成本、零售价格、残值等实验参数都是相同的,与4.1节中的数值保持一致,每个实验都将进行40轮。在实验前,应将撰写好的实验指南发给学生,详细说明销售回扣合同的运作机理,以及上述实验规则。3)激励。根据每个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实验结果,按照他们在每个实验中40轮的平均利润水平与理论最优结果的比例,对他们进行奖励,发放给每位参与者一定数额的人民币。

4.3验证假设与模型修正

收集得到的实验数据,对4.1节中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可以利用SPSS等软件和统计推断的方法,验证在销售回购合同中,供应链订购数量的均值是否等于59,供应商设定的单位商品返还金额是否为14.72,销量给定的界线是否为43;还可以验证第二个假设,即销售回扣合同下的供应链利润水平是否比批发价合同高。如果假设都得到验证,那么表明销售回扣合同的理论模型与管理实践一致;如果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则表明销售回扣合同的理论模型和管理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为找出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需要对销售回扣合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再次设计合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证明分析中找到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完成对模型的修正。

5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中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不仅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修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情况,逐渐在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结论真实可信,需要对实验进行有效的设计,规划合理的实验路线,在实验语境的选择和设定上要尽量地简短而中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招募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参与者进行合理的酬金激励。

参考文献

[1]HOT,ZHANGJ.Designingpricingcontractsforboundedlyrationalcustomers:Doestheframingofthefixedfeematter[J].Managementscience,2008,54(4):686-700.

[2]姚宇.世界著名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介绍[J].经济学动态,2014(11):107-114.

[3]BARTLETTRL.,KINGPG.Teachingeconomicsasalaboratoryscience[J].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1990,21(2):181-193.

[4]CACHONG,LARIVIEREM.Supplychaincoordinationwithrevenuesharingcontracts.Managementscience[J].2005,51(1):30-44.

[5]ZER,ZHENGY,CHENK.Trustinforecastinforma-tionsharing[J].ManagementScience,2011,57(6):1111-1137.

[6]LOCHCH,WUY.Socialpreferences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Anexperimentalstudy[J].ManagementSci-ence,2008,54(11):1835-1849.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7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增长势头较为缓慢。笔者于2006年上半年在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检索项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检索,从1999年到2005年共有26篇(见表1)。另外,笔者利用Dialog、Inspec、EBSC0等外文数据库和Yahoo、Google等国外著名搜索引擎工具,以"electroniccom mercemanagement"、"e-commercemanagement"为关键词,检索到较高相关度的文献数量也很少,仅有几十条。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成果较少。从研究论文的内容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以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影响为出发点,来研究适应电子商务环境新的管理理论与管方法。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创新问题,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法、营销管理方法与策略、企业战略管理方法、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流管理、信息流管理、财务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

从总体上看,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⑺。在国内,大连理工大学杨德礼教授指出了当前值得研究的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若干问题:(1)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2)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与保障体系研究;(3)裉据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以及管理学科发展的有关问题;(4)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经济系统描述(建模)分析、评价以及监控问题。2001年,杨德礼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他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特点与相应方法”等12个方面全面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全局性地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说,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进行考虑。另外,目前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没能深度触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顺应管理变革的趋势建立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新型管理理论与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的行为和作用以及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宏观调控等。

1.2 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从2000年起,国内外学者探索性地开展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理论化研究。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美国,RaviKalakota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以大量生动的电子商务实践案例指导企业应如何从事电子商务活动;MartinV.Deise等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操作;SandeepKrishnamurthy通过对著名公司或成功或失败的电子商务案例研究,帮助现在和未来的管理者借助于整合的商务模型、市场和因特网技术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管理过程;BrendaKiena探讨了企业如何规划和维护网站,从实务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国内,程大为研究了电子商务运行的经济规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黄建康则探讨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与战略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在国内,最早系统性地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王学东教授。2001年,王学东分3个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构建面向企业应用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第二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并应用系统的观点剖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宏观层面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和微观层面的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随后,王学东于2005年明确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同与和谐的观点,初步构建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具体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明确了电子商务管理的性质、职能、对象与体制,架构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组织与运行平台。

从2003年起,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电子商务管理领域的研究。2003年10月,由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支持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在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电子商务管理问题。这次国际会议是国内第一次正式地将电子商务研究引入管理领域,这次会议所倡导的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掀起了电子商务管理研究新的高潮。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仍然没能形成一套成熟的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

1.3 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尝试着将协同思想引入电子商务管理领域中,开始研究电子商务管理中的协同问题,并出现了一些就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管理协同”、“协同管理”问题的研究。总体看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试探性地提出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2001年,王学东应用系统和协同的观点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中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理,构建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互动的五大平台。高维娜将网络企业、项目管理、协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网络企业中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基于WebServices的网络企业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李灵运用了协同学、系统科学、博奕论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模型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机制。(2)探讨虚拟企业的协同管理问题。王硕探讨了协同理论在虚拟企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关注虚拟企业各要素非线性关系,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目标函数。荆琦给出了虚拟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几种管理模式,如层次管理、阶段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管理、盟员管理等"。王学东针对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冲突,对虚拟企业中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协同管理体系。

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1995年,由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Wal-Mart等5家公司联合研究提出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有效策略——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HauLee和Anderson分析了协同供应链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诸多挑战和价值收益等问题_。2000年,Ito和Salleh指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协同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并提出了协同供应链系统基于电子黑板的协商问题。2003年,R.Mclvor等人研究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支持oAkkermans和PaulBogerd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模型,侧重研究了非技术因素对实_现协同的重要影响1231。在国内,有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刚刚开始。李勇等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协同进行了研究,认为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张翠华等从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协同技术3个方面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个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与和谐理论和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籲合起来,也没有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

2.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2) 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3) 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没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8

早期关于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文献主要研究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改进的作用,尤其是信息共享对减弱供应链牛鞭效应的作用;还讨论了信息共享的价值。Forrester(1961)指出企业之间交换库存控制信息和预测方法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H L Lee(1997)在文献中提到,大多数文献都证明了信息共享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精益程度。H L Lee等人(1997)和Johanna(2004)证实了在整个供应链中共享零售商的POS机数据可以使供应商的需求预测更精确。Liljenberg(1996)研究了信息共享下的零售商库存分配的改进。Stein和Sweat(1998)观察到在供应链伙伴中纵向分享需求信息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在实践中,宝洁通过EDI与沃尔玛等零售商共享销售信息,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其库存和成本。H L Lee等人(1997)在文献中还分析了供应链中牛鞭效应形成的原因,将它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信息不完全下的博弈等四个方面,并指出共享销售数据、交换库存信息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牛鞭效应,引起了学术界对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大量研究。许多研究发现,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的绩效、特别是减少牛鞭效应有着巨大的影响。信息共享还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和降低供应链费用。好的信息管理能使公司对客户的需要做出更好的响应。

近年来,研究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的文献,已经不只是研究信息共享的对于供应链绩效改进的意义,而更多考虑如何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涉及供应链信息共享中的共享机制、激励策略、博弈问题和信息共享的层级、最优范围、信息共享内容和信息共享实现等问题。

申悦等(2005)研究了零售商间存在竞争的供应链中零售商与供应商间共享成本信息的价值问题。Zhao等(2007)分析了单供应商单零售商供应链中五种不同信息共享方案的影响,分别是集中化信息共享、完全信息共享、供应商主导的信息共享、零售商主导的信息共享、无信息共享。数值例子表明集中化库存系统的成本比没有信息共享的分散化系统的成本低20%到40%。Lee等(1997)对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进行了研究,将它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需求预测修正、提前期、定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供应短缺等五个方面,并指出共享销售数据、交换库存信息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牛鞭效应。Chen等(2000)研究了两阶段供应链中需求预测与订单提前期对牛鞭效应的影响,并且将结果拓展到是否有集中化顾客需求信息的多阶段供应链中。Li(1985)考虑了由一个生产商与多个对称零售商的供应链。他发现纵向信息共享有两种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并获得信息可以交易的条件,检验了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利润的影响。Bourland等(1996)的研究表明当生产商与零售商的订货周期明显地不同步协调时,信息共享能给他们带来显著的收益。Zhou等(2007)收集了来自125个北美生产企业的数据,来调查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整合情况。结果显示有效的信息共享很大程度的增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当信息共享水平的提高时,有效的供应链实践变得更重要;有效的信息共享与有效的供应链实践对获得好的供应链绩效都有关键作用。

上述文献的研究表明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企业间发生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及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可以集中顾客的需求,为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提供有关顾客需求的信息,使得牛鞭效应明显降低;将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能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和库存配送计划;能够使企业有效地减少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企业本身信息的集成和整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绩效。

一些文献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供应链管理中影响信息共享的因素。Lee等(2000)考察了当零售商端的需求关于时间自相关时,共享零售商的需求信息如何减少上游的定购数量的波动,也分析了提前期与需求过程参数(比如关于信息共享的自相关系数)的影响。Xiande Zhao等(2002)应用计算机仿真模型,在不同需求模式与能力松紧度的条件下,考察了零售商的需求预测、库存补充决策与供应商的生产决策。仿真结果分析表明预测模型的选择对供应链绩效与信息共享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发现也可以帮助供应链管理人员选择适合的预测模型来改善供应链绩效。Suhong Li等(2006)基于从196个组织收集到的数据,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别去测试影响信息共享的因素,考察供应链中环境不确定、组织内促进者与组织间关系对信息共享、信息质量的影响,并发现供应链成员的信任和成员间的共识对信息共享起积极作用;而供应商不确定却起消极作用。高层管理对信息共享有积极作用;信息共享不受顾客不确定、技术不确定、供应链成员的承诺与IT能人的影响。

在不同的条件下,供应链各个成员的收益可能完全不同。供应商总是会通过信息共享改善总成本与服务水平。但是在某些条件下,零售商的总成本与服务水平会因为共享信息处于更差的情况。因此,供应商应该给零售商一些激励,不然零售商不愿意共享信息。目前有很多文献研究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激励。

Srinivasan Raghunathan(2003)在具有单生产商N个零售商并且零售商端的需求在一段时间内可能相关的模型中,分析了需求信息共享的价值。使用来自博弈论的Shapley值的概念去分析生产商与零售商对由信息共享产生的剩余划分。发现需求相关性影响剩余函数的范围与形式,从而影响了生产商与零售商形成合作关系的激励。较高的相关性增加生产商的剩余,减少了零售商的剩余。但是在高相关性条件下,降低边际生产商剩余,可能促使生产商限制零售商合作伙伴的数量。当信息分别是高度或是低度相关时,需求相关性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价值与激励的影响可以用需求信息的替代、互补本质来解释。

Feldmann与Mueller(2003)提出如何在供应链中建立提供可靠真实信息的激励机制。他们假设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不完全、虚假信息,并对Groves机制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引起信息策略的大变化,得到较高的质量水平。Guo等(2006)从设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激励。他们用宏观预测市场来有效的引出、聚集有关系统需求风险的有用信息。Wu等(2007)研究了有能力约束的古诺双寡头垄断中信息共享的激励。在需求与成本信息共享中,当某些均衡解受能力限制时,激励可能会颠倒;尤其是某些条件下,部分信息共享是占优的决策,并用数值例子来说明。Zhang(2002)研究了上游的单生产商与下游两个相互竞争的零售商的供应链,在Cournot与Bertrand竞争条件下零售商与生产商共享私有信息的激励。零售商销售差异产品,且具有一些私有需求信息。研究发现生产商的最优策略独立于下游竞争类型Cournot或者Bertrand。在自愿的基础上,没有零售商愿意与生产商共享信息。Yao(2008)考虑由一个供应商与两个不同的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研究了生产商对零售商的激励,促使零售商将他们的增值成本信息与生产商共享。证明了某些条件下均衡价格与增加价值的存在,并且获得两个零售商不愿意与供应商共享私有信息的条件及愿意共享而达到整个供应链的双赢局面的条件。

关于如何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Werner Graf指出通过Internet协调供应链运作是未来供应链的基本技术,通过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以及EDI连接整个供应链,将会使供应链中信息渠道畅通,伙伴企业间以及与最终用户间进行安全、充分的沟通。

近年研究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的文献中,还包含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策略问题。Cooper等人(1997)提出信息共享应该包含的合作伙伴数量依赖于产品的特点。Raghunatan(2003)调查了一个由生产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共享需求信息的情况,并且分析了在信息共享中应该包含的优化的零售商数目,发现零售商之间的需求相关性依赖于产品的特点、消费者群体以及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Lee,So和Tang(2000)也发现当需求过程变化随时间变化而相关时,增加参与信息共享的零售商的数目将增加信息共享的利益。常志平,蒋馥(2002)通过建立模型,从制造商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最优范围,并给出了最优范围的具体算法。文献(2003)研究了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层级和影响因素,文献(2005)讨论了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中的博弈问题。文献(2006)讨论了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有研究开始关注电子商务环境与供应链管理结合的电子供应链管理(E-SCM)。

在现有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研究中,也有一些文献也研究了信息共享的内容。文献提出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内容包括共享库存、销售数据、订单状态、销售预测以及生产/配送计划。文献认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需求信息、二是资源信息,并指出运输信息也是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文献在研究信息共享层级时,分析了每一层级上共享信息的种类。

关于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实现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共享模式、共享模型和共享技术的研究。文献中提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模式包括:信息传递模式、信息中心模式和信息集中共享模式。在研究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模型的文章中,文献提出了一个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和银行在内的信息共享模型;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ADS(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自律分布系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在供应链信息共享技术方面,很多文献都提到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意为可扩展的标记语言)技术是供应链实现信息共享的一项主要技术。

总之,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现信息共享的阻力进行研究;二是基于委托―理论,研究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激励,并设计相应最优的激励机制以保障信息共享的实现;三是在技术上研究如何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 Forrester.Industrial Dynamies[M].London:MIT Press,1961.

[2]H L Lee,V Padmanaban,S Whang.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7,38:93-102.

[3]J Smaros.The Value of Point-of-Sales Data in Managing Product Introductions:Results from a Case Study[C].Sweden:16th Annual NOFOMA Conference,LinkoPing,2004.

[4]申悦,于瑞峰,吴苏,等.零售商Bertrand竞争下的供应链成本信息共享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2005,45(11):1581-1584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9

一、引言

自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H.Chamberlin于1933年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地创新,以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传统企业管理主要围绕质量、成本和时间三个核心活动,以其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在行业中的经验作为在市场中取胜的武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使得企业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成为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随着供应链概念的提出和供应链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管理,期望通过优化供应链来提高绩效。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绩效,其内在要求是要重视客户的需求,通过提高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推动客户的满意度,以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效率,并进而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绩效。这种思想的核心要求企业在提高绩效时不能只看到自己,而是要将眼光放长远,在管理整个供应链中提高绩效。

根据Michael.E.Porter的竞争理论,行业现有其他企业的竞争、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可替代品威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的绩效,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战略。在上述理论框架中,在同一供应链上,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是一种“竞争”关系。在实践中,许多著名的企业逐渐意识到供应链管理所发挥的作用,重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基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绩效到底存在怎样的影响,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为切入点,就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如何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基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议价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企业与下游企业(客户)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据此,本文以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为切入点,将供应商集中度、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客户集中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作为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议价能力的评价指标,就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从理论价值来看,已有的文献以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来代表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在供应链中研究企业的绩效。但是,从理论上分析,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两个反映占用供应商资金和被客户占用资金情况的指标,也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尤其是在“现金为王”的今天,从现金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企业议价能力具有一定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将这两个变量加入模型中,希望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理论,更好地解释相关经济现象。

从现实意义来看,议价能力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而发现企业的议价能力对公司业绩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以及对公司业绩的具体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研究结论对提高企业在供应链关系中的议价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以下将分别阐述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同一供应链上,上游供应商的地位影响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处于优势地位,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就越强,此时,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提高企业的采购价格或降低提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以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供应商数量或企业从某个供应商处的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比例来衡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如Poter,1979;Murray,1995;郭红莲等,2008;唐跃军,2009)。具体而言,供应商的数量越多,或企业从单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数量越少,即企业对单个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越小,那么供应商之间的相互竞争会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和越高的产品质量,从而使企业在供应链中分得更多的利润;相反,供应商的数量越少,或企业从某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数量越多,该供应商就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制约着企业的效益。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使用供应商集中度来衡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集中度则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金额占企业采购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表示,并提出假设1:

假设1: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集中度指标在以往研究企业议价能力时被广泛采用,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量化指标可作为供应商议价能力的替代变量?耿建新和谢清(2013)指出,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通过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得到体现。应付账款源于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取得物资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应付账款周转率可以反映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企业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即企业偿还供应商货款的速度越慢,还款期限越长,表明企业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即企业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换言之,此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越弱,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占用供应商无成本的资金越多,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相反,应付账款周转率越高,即企业偿还供应商货款的速度越快,企业使用无成本的资金数量越少、期限越短,表明供应商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本文采用应付账款周转率作为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另一个替代变量,并提出假设2:

假设2:应付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二)客户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采用前文的思路,客户的议价能力可以用客户集中度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指标来表示,以下分别分析二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首先,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客户向企业采购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或者客户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当客户向企业的采购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较大时,客户就会处于一个相对优势的地位,此时客户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通过压低企业的销售价格或要求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手段来压低企业的利润;相反,当公司拥有较多客户或对单个客户的依赖程度较低时,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对企业销售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就越低,企业在供应链中更易分得更多的利润。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在前五大客户处销售金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衡量客户的集中度,并提出假设3:

假设3:客户集中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其次,企业在与下游客户的供应链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得以体现,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具有较快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耿建新、谢清,2013)。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从资金占用角度反映企业与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回款速度越快,客户无偿占用企业资金的数量越少、期限越短,这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绩效;而应收账款周转率越低,表明企业销售回款速度越慢,客户无偿占用企业的资金数量越多、期限越长,此时客户的议价能力强而企业的议价能力弱,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假设4:

假设4: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1、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分别考察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ROE=β0+β1Supp+β2APTR+β3Buyer+β4ARTR+β5LEV+β6SIZE+β7ITR+β8SGR+ε

其中,ROE为净资产收益率;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β8为回归系数;Supp为供应商集中度;APTR为应付账款周转率;Buyer为客户集中度;ARTR为应收账款周转率;LEV为资本结构;SIZE为公司规模;ITR为存货周转率;SGR为销售增长率;ε为残差。

2、变量定义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有着易于获取和被研究者广泛应用的优势,因此,本文选用基于“结果”的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本文采用供应商集中度和应付账款周转率来衡量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并使用“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份额占企业采购总份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供应商集中度。采用客户商集中度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衡量企业对客户的议价能力,并使用“在前五大客户处销售份额占企业销售总份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客户集中度。

根据相关文献,企业绩效会受到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规模、运营效率、成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将上述变量放入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

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相对于其他行业,制造业的供应商和客户较为明确,容易区分,因此,本文选择2014年深圳主板A股和上证A股中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被ST和部分数据缺省的公司后,得到了有效样本573个。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

三、实证结果与讨论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做检验,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的回归结果来看,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间呈负相关关系。应付账款周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检验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存货周转率和销售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当以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采购或销售总额的影响程度(即集中度)来分别代表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时,二者均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反映了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和从客户收取货款的速度,或供应商和客户无偿占用企业资金额的大小,理应能够从资金占用角度反映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绩效。但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并不一致。原因何在?可能的原因是:在与上、下游企业的谈判中,企业更看重的是上、下游企业的销售实力,而非资金实力。这说明,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市场问题而非资金问题。同时,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难以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这也提醒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普遍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的环境中,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还不能作为企业议价能力的替代变量。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分别反映了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和从客户收取货款的速度,从而能够从现金管理的角度代表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但是,倘若企业面临的整体环境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那么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企业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从资金管理角度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化“现金为王”的理念,加强现金管理。

首先,对于企业应收的款项,要增加其回收的速度。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赊销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它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款项的一方面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坏账的风险,企业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可以使得企业销售收入增加,也可以将企业的坏账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加快企业应收款项的回收速度是企业减少坏账的重要手段,此外,企业也可以制定完善的收账政策,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多款项的回收。

其次,对于应付账款,要尽可能晚的去支付。企业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产生应付账款是必然的,对于应付账款,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去利用供应商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在折扣期和信用期内,计算企业可以获取的最大的收益,权衡企业利用该项资金的代价,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看是否应该放弃供应商所提供的优惠。(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2015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Porter, M.E.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9, 57(2).

[2]Lee, Hau L.,and Meir J. Rosenblatt. A Generalized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lncrease Supplier's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9).

[3]Gal-Or, Esther. Evaluat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Product Bundling in the Context of Negotiat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2004,77(4).

[4]Ghemawat,P. Wal-Mart Stores' Discount Operat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8).

[5]郭红莲,侯云先,杨宝宏. M个供应商、1个制造商和N个经销商的三级供应链竞合博弈协调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2008,06:54-60.

[6]唐跃军. 供应商、经销商议价能力与公司业绩――来自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0:67-76.

[7]何彤. 采购议价能力影响因素探讨[J]. 江苏商论,2011,06:17-18.

[8]耿建新,谢清. 关于设置与考核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建议[J]. 会计研究,2013,11:38-44+95.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74-05

0 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顾客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赢得更高的利润呢?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快速应变市场需求的能力,需采取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措施。供应商作为企业运营的物流源头,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筹码。良好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影响企业能否建立一支稳定可靠、共同发展的供应商队伍,是提高企业利润的源头和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供应商管理的绩效是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1 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经过60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供应商管理及其相关理论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Torstein认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可以通过与外部供应商进行交易而得以增强,Stevens探讨了在供应链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结盟,供应商进入企业的战略核心,供应商管理也被提到了战略地位。马士华认为供应商管理是以企业供应部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沟通、控制和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哈林顿・埃默森提出管理绩效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加强管理必须将提高管理绩效作为出发点。加强供应商管理要以提高供应商管理绩效为起点,即以耗费较低的管理费用成本,得到较高水平的供应商管理效果。

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不同于供应商绩效评价,后者是对单个供应商选择时的资质评价和对供应商管理的绩效评价,而前者是评价整体的供应商管理水平,并找出其中的不足和产生问题原因的一项绩效评价工作,旨在使企业能采取措施优化管理。

当今,我国学术界对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仍需加大研究力度。本文以前人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影响供应商管理绩效的各个因素着手研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为企业评价供应商管理工作的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2 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供应商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中与供应商相关的所有工作内容,供应商管理绩效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供应商管理工作优劣状况,对这一工作优劣状况的全面考核便是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供应商管理理念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引导供应商管理工作方向的核心因素:供应商管理制度是规范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起到规范各项工作过程的作用: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起步点,其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采购物资的质量成本和企业与供应商的后期合作成本,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沟通管理是企业控制供应商管理的生命线,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沟通管理,才能促使供应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而要达到高效的供应商管理业绩,还应有严格的执行力和激励力协助各项工作的执行,这样才能促使供应商提供优质的物资,从而维持企业与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若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能再加上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必会使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影响供应商管理绩效的各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只有以管理理念为核心,以长期发展战略为方向,以合理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为规范准则,通过严格的评价选择、沟通、执行管理和激励等措施,才能达到提高供应商管理绩效的目的,最终得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

3.1 供应商管理理念

供应商管理理念是企业领导倡导,全体员工共同执行,能代表企业信念并推动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该项指标直接影响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企业与供应商的未来发展,包含管理理念的制定依据、制定原则和企业的核心理念三个层面。

3.1.1 制定依据

制定依据是制定供应商管理理念的根据,是着眼于现代时代特征,立足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管理思想,即主要包括时代特征、行业特征和自身的特征。

3.1.2 制定原则

制定原则是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的准则,即企业能否按照个性化、社会化、人本和市场化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3.1.3 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指供应商管理的主要思想,企业要做大做强,不应把供应商作为企业的竞争对象,而要从长期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在信息共享、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双赢为目标。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核心理念分为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

3.2 供应商管理制度

王传明认为建立规范的供应商管理制度,是保证采购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的保证。供应商管理制度是对供应商管理活动的文件约束,是规范供应商评价选择、沟通管理、执行管理、激励等工作的依据和准则,是促使供应商管理不断规范化、优质化的必要条件。这项指标涵盖制定制度和兑现制度。

3.2.1 制定制度

制定制度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企业的管理理念,针对供应商评价选择、沟通管理、执行管理和激励等工作内容,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该项指标的完善性应从制定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针对性、可行性、应变性进行考核。

3.2.2 兑现制度

兑现制度是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考核供应商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的实际状况,能反馈出供应商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可分为严格兑现和弹性兑现两种状况。

3.3 供应商的评价选择

自Dickson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进行研究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着手于该方面的研究,Hatheral认为供应商评价选择的准则有8项,Weber,Current和Benton综述了74篇有关供应商选择的文献,总结出了23个供应商选择标准。由此可见,科学评价选择供应商对供应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该指标的考核可从供应商评价选择对象、评价选择指标、评价选择标准以及评价选择权重几个层面对其进行。

3.3.1 评价选择对象

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对象是指企业为找到可以提供价格和质量兼优物资的合作伙伴,需在市场中开发的新供应商和在合作过的企业中挑选的供应商。该指标主要受供应商的数量、质量、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供应商数量越多,地理位置越复杂,评价选择供应商的难度越大。

3.3.2 评价选择指标

评价选择指标是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它包含影响供应商优劣的所有因素,

是判断供应商优劣的准则。评价指标有利于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的规范化,对供应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评价指标应具有完整性、针对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3.3.3 评价选择标准

供应商评价选择标准是指企业评价选择供应商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是确定评价选择指标优良程度的样板,具有指导评价者得出正确评价结果的功能。制定评价标准应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原则。

3.3.4 评价选择权重

影响供应商评价选择指标的数量较多,而且在评价选择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不一致,对于供应商评价选择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定量区分便是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权重。对于同一套评价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受确定权重的主体和确定权重的方法两方面影响。

3.4 沟通管理

Christine Harland提出了企业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尤其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沟通管理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长久、紧密合作关系的必要手段,指通过信息的传递,资源的整合,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问题的一项管理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3.4.1 管理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在沟通管理工作中起到核心作用,是指企业与供应商沟通管理的运行机理,是加强科学沟通管理的依据。只有充分认识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其包括互惠互利、信息共享和相互信任等。

3.4.2 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是指员工从事某项事情所具备的知识、品质、技巧和工作能力。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主要包含员工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

3.4.3 沟通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影响到企业赢得市场的机遇,供应商管理的沟通渠道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对提高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管理效率影响较大,主要有电话、传真、互联网等。

3.4.4 应急沟通

应急沟通是指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处理突发时间,而需与供应商及时沟通的管理工作,是评价沟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

3.5 执行力

泛东软件董事长胡剑锋认为执行力是按照命令和规则,沿着预定的计划,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企业中永远不缺伟大的思想家,但在缺少脚踏实地的实施者,因此供应商管理的执行力应具备三个条件。

3.5.1 意愿

意愿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遵守供应商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并完成供应商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愿望,包含执行意愿的明确性和执行意愿的主动性。

3.5.2 能力

执行能力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的各种行为,如领导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员工与供应商的协调沟通能力,该指标直接影响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3.5.3 程度

考核供应商管理的执行力,除以上两方面,还应包括各项工作执行力的程度,即把规划转化为效益的落实情况,包括管理制度的执行状况、工作流程的执行状况等。

3.6 激励力

杜敏认为企业要想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稳定的双赢关系,应采取多项激励措施,并提出适当的激励能使供应商更大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能驱使供应商提供更好的产品㈣。激励是管理者为了取得一定的绩效,驱使被管理者工作而采取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措施,主要分为对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激励。

3.6.1 外部

对外部的激励是指企业对供应商的激发和鼓励,是提高管理供应商管理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采取有效的供应商激励,能增强供应商之间的适度竞争,提高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该措施包括订单激励、价格激励或信息激励等。

3.6.2 内部

对内部的激励是指对员工的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所采取的各种奖励或惩罚措施,是驱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包括奖金激励和学习培训等。

3.7 发展战略

曹文认为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发展性是其本质特征,发展战略的制定谋求于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是企业立足于长期的发展,科学构划全面供应商管理的蓝图,对该指标可分为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两个维度。

3.7.1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是对未来供应商管理的具体化,表明企业未来在供应商管理这一块努力追求的方向和所想要达到的水平。可从发展目标的基本性、整体性和发展性进行考核。

3.7.2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为实现长期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规划,表明供应商管理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对该指标的考核可从战略规划的计谋性和长期性进行。

4 研究结论

(1)在突出战略管理的经济领域中,评价供应商管理的优劣状况并找出供应商管理工作的不足,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9-82-03

System integration scheme for supplier shortlisting management based on ERP

Xia Ying

(WISDRI (Wuhan) IT Engineering Co., Ltd, Wuhan, Hubei 43022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specialized information system is used onlin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specialized systems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ERP and OA system in WISDRI's supplier shortlist mechanism, discusses the system integration scheme in demand driven with the data sharing pool.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it can not only realize stable operation of integration subsystem but also insures coordination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ERP system and OA system, which has a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interface; supplier shortlisting; data sharing pool and ERP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资源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些专业系统不可能用一个系统来代替。那么,如何让这些专业系统扬长避短,并且能够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中,最常见就是OA系统和ERP系统。OA即办公自动化,强调管理流程化,是企业内控的有效工具,从技术上看,它能够在不用开发的情况下适应不同管理流程及其变化;而一般意义上的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1]。ERP系统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尤其注重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管控,但是对于部分重要信息例如供应商,大多数ERP系统仅仅把供应商作为基础元素来使用,缺少对供应商的管理手段。本文就以中冶南方(武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冶南方”)为例对供应商入围的管理机制在OA系统中实现,并通过架构的共享池在ERP系统需求驱动下建立供应商共享实体的集成方案做详细说明。

目前,系统间集成多是通过封装成WebService方式[2-3]、JCA和Web服务相结合的方式[4]、XML文件的方式[5]、SOI方式[6]等。本文在基于企业自身特点和应用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共享池进行数据的通讯,配合需求驱动下进行数据的获取,最终实现供应商入围管理机制在ERP与OA系统的集成。

1 应用背景

1.1 企业信息化背景

中冶南方是一个有冶金行业背景、由设计院转型的工程总承包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许多细分业务领域已经上线使用了相应软件,实现了本领域的信息化,如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海外物流管理系统、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采购策划及采购管理系统、文档及图档管理系统、信息系统、教育培训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等等。

在2011年,中冶南方上线Oracle ERP(E-Business Suit,简称EBS)产品,使用ERP产品将运作的工程项目整体上线管理,以项目为载体贯通了线上收和支的两条业务流程。全付款流程包括从产品设计到物料请购、从物料请购到采购询报价再到采购订单、从采购订单到付款;全收款流程从营销到项目、从项目开单到收款结算;与此同时还现实了集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采购管理。上线模块包括人力资源、进销存、项目、应收、应付、总账、资产等。

在上线ERP系统的同时,中冶南方同步上线了OA系统。OA系统以流程为载体,实现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如供应商入围评审流程、合同评审及印章使用流程、工程项目立项过程申请流程、项目暂停/终止审批流程、特殊付款审批流、与业主项目结算文件申请审批流程等等。通过这些管理流程,能够有效的进行企业内控,降低运行成本。

1.2 供应商入围管理需求

对于EPC工程项目而言,采购是项目实施期间的一个核心环节,采购费用占整个合同费用的比例高达40~60%,甚至更高。采购工作的失误不但会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更会造成承包商严重亏损。采购设备的好坏取决于设备的供货商,因此严格合理的选择供应商是把控采购风险的必须手段。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对供应商的把控也是企业内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控制点。

目前,中冶南方所有项目都已经实现设备集中采购,由中冶南方采购部集中管理,实行专业化采购,这为供应商集中管理和过程规范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冶南方的供应商分成两部分:供应商长名单和项目供应商。长名单中的供应商为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供应商进入长名单需要通过正式的入围管理流程;项目供应商则是业主指定或者一次性供应商,它经资质预审后为项目备案即成为项目供应商。

供应商常规入围办法需要资质预审、实地考察并出具考察意见,再根据考察结果来确定相应的入围方法,由相关专业科室和管理部门组成的资质评审小组审核流程。考察内容除常规的法人信息及相应的扫描件,还包括:企业资本性质、与同业其他企业的关系、对中冶南方的承诺等。

供应商入围管理评审方为各个管理部门,如各专业科室、审计部等;供应商信息的主要使用方为询报价和采购合同及最终的付款。

2 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2.1 集成的总体方案

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将ERP系统和OA系统结合到一起:由采购员在OA中发起供应商选择和入围流程,根据自身采购策略选择适当的供应商选择方法,若成功入围则通过系统间的接口子系统将供应商信息传输到Oracle ERP中建立供应商共享实体以供日常业务使用。

供应商入围流程在OA系统、接口子系统、ERP程序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2.2 供应商信息的逻辑结构

Oracle ERP系统对供应商的信息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⑴ 供应商法人实体信息。包括注册登记号、法人代表、营业执照注册号、国税登记号、地税登记号、注册资金等。

⑵ 供应商没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及办事处信息管理。在Oracle ERP系统中供应商和供应商地点是配合使用的,可以用来明确表示某一个供应商某一分公司,它们在ERP系统中许多业务中都会使用到,如采购订单、应付发票、付款等。

⑶ 供应商的联系人信息管理。不同的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可能会有不同的联系人,所以ERP系统中联系人关联到供应商地点上。

⑷ 供应商的银行账户信息管理。不同的分公司或者办事处接收款项用的银行账户必定不同,所以ERP系统中供应商银行账户关联到供应商地点上。

⑸ 供应商能够提供的物料信息的管理。供应商可以将不同的物料分配给不同的分公司来生产和销售,反之即不同的分公司能够提供的物料不同,所以某一具体物料的合格供应商列表关联到供应商地点上。

综上所述,供应商信息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2.3 集成接口程序规则

根据供应商信息的逻辑结构设计对应的数据结构,当在OA系统中完成了供应商入围流程,程序自动将该供应商信息按照指定的数据结构放入共享池内并存档。为了标识共享池中供应商是否是需要导入到ERP中的供应商,在共享池中每一个供应商数据结构中都加入状态码表示本记录的状态。状态码及其含义如表1。

3 系统集成效果

从中冶南方使用情况看,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 公司管理和业务操作合理的分开:管理人员关注把控供应商资质和能力方面的管理事项;开启了供应商入围手续了以后,业务人员关注在ERP中使用此供应商信息。

⑵ 保证了供应商信息的准确与完整:入围流程中如果供应商缺少资料或资料失信,可能导致入围不能通过,这就促使供应商提供更加全面和可信的资料,从而保证了供应商在ERP中资料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⑶ 接口子系统运行平稳:已经通过此集成程序成功入围170余家供应商,程序有效性目前保证在100%。

4 结果讨论

对比WebService封装和XML文件的方式,共享池的方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⑴ 数据可靠性更高:数据共享池中的数据是系统间共享的,避免文件传输过程中丢失的现象,能够保证数据更加可靠。

⑵ 效率更高:XML文件必须得通过IO接口进行数据转换,而数据共享池中数据是共享的,运转效率更高。

但是数据共享池的方式也有不足之处。

一是对软硬件环境要求高:此种方式要求数据库能够兼容并且能够安全互信互访,对环境要求较高。

二是可复用性较差:若要使用此种方式来完成另外一系列数据的传输,则要完全新建另一套接口子系统,程序可复用性较差。

5 结束语

本文以中冶南方供应商管理中供应商入围机制在ERP、OA系统及两者之间集成实现为例,说明了以需求驱动下共享池的方式实现系统集成的方案。结果表明,集成子系统运行平稳,能够保证ERP系统和OA系统协同且有效运行。

实践显示,需求驱动下共享池的系统集成方式能够很好的完成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信息通讯。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上线使用,应用场合越来越复杂,通讯不仅仅局限于单方向,还要求信息系统之间能够进行双向交互。那么,如何实现两个系统双向高效交互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石琛.基于BOM的ERP与PDM信息集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吴俊周.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节能节水信息系统集成方案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徐平.系统集成技术在PDM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供应商管理的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194-03

一、引言

在供应链管理下,建筑企业仍然普遍存在库存成本过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存在不确定性。施工过程中,采购人员通过业主要求的施工工期计划进行材料采购,供应商要在采购需求信息发出的短时间内将所需材料送至施工现场,在上游材料供应商提供及时供货服务的基础上,下游总承包商才有可能快速响应业主的施工工期要求,但因为施工工期的不确定性,需求预测并不能可靠地确定需求量;而且施工材料(钢筋、水泥等)的生产过程复杂,期间存在如机器发生故障、在制品的瓶颈工序积压等不确定因素,供应商的准时到货率无法得到保障,很有可能出现缺货而造成损失。所以本文针对建筑项目不确定的需求和供应的特点,利用模糊随机理论和不确定规划理论,研究构造合适的订货量模型,降低不确定性影响,从而有效降低建筑供应链的库存成本。

二、不确定性分析

一个建筑项目从设计准备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验收阶段,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长,而且建设过程中涉及得情况较多,各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就更多了。对于建设项目库存管理来说,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施工工期、设计变更以及供应商准时到货率,本文拟从不确定需求及准时到货率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施工工期的不确定性

不同施工工序对材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只有保证原材料库存量的充足,才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而库存量的大小又是根据项目的进度来确定的。对于建筑项目库存来说,材料应在工序最迟开工时间之前运至现场,不然则会造成工程项目工期延迟,也不应早于工序最早开工之前运至现场,不然就会导致库存过多{1}。从中可以看出,材料的库存量大小与施工各工序时间、各工序最早开工及最晚开工时间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所以可以通过绘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表及施工网络图来确定短时间内材料需求状况,从而减小建筑项目施工工期不确定性对材料订购量的影响,为后面的建筑供应链库存管理奠定基础。

(二)不确定需求及准时到货率的数学描述

三、建筑供应链订货量模型建立

(一)模型假设

本文假设材料供应商是周期盘点情形下管理库存,以三大建材中的木材为例,假设一对一的供需关系,即总承包商只从一家木材供应商处采购货物,而供应商也只为这一承包商供应,承包商的补货批量就是供应商的生产批量。

此外,假设不允许缺货,即库存持有量与准时到货量总和大于等于承包商的需求量。为避免订货过多带来损失,假设订货批量具有资金与库存空间的约束。

其中影响此模型中订货量的有关因素如图1所示。

模型中各字符所代表意思如下:

(二)订货量模型的建立

(三)库存量与施工进度、订货量的关系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进度、库存量和订购量之间存在着直接影响的关系,某段时间内某个工序对材料的需求受施工进度的影响,某段时间内库存量和订购量也决定着对应时期项目能否按正常进度施工。因为考虑到材料供应所引起的工期拖延只可能发生在各个补货期,所以本文将确定适宜的周期及订购批量,采用周期盘点的订货策略,将对工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库存量和订货策略之间也直接影响,不同的订购策略和不同时期材料需求共同决定着库存量的大小。

四、实例论证

(一)工程及建筑供应链概况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人命币,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二层,裙楼三层,主楼15楼。裙楼和地下一层计划建造购物中心,主楼部分建成包括住宅和办公楼。供应链包括业主,监理公司,总承包商,方,供应商,各分包商,运输商,政府机构和融资部门,其中总承包商负责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及施工与分包商的选择,供应商负责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对库存进行周期盘点,决策订货批量,向总承包商及分包商及时配送建筑材料。

(二)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横向施工段划分为主楼和裙楼两部分,主楼以对称轴划分为两个施工段,形成流水作业,竖向施工段划分为8层以下和8层以上两个部分。主体工程8层结束后及时进行8层以下主体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8层以下维护和装修工程。具体施工进度计划见表1及图3所示。

关键路线为:123610233555798485,经过多次验算的关键路线比较稳定,为接下来的库存管理奠定基础。

(三)最优订货量及最低库存成本的确定

以木材订货量为例,假设供应商按照总承包商的施工进度估计承包商的某一个周期内的总需求为:

由此可见利用模糊随机变量刻画模型中的不确定变量的订货量模式比传统的EOQ订货模式要合理得多,适宜的订货量避免了施工现场被大量库存占据,有利于现场正常施工,库存成本也要低得多,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有利于施工过程资金的周转。

五、结论

本文借助模糊随机理论和不确定规划理论的的研究成果对EPC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订货量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建筑供应链中既存在需求不确定,又存在无法随时补货的问题,研究更接近实际的周期盘点、不允许缺货、VIM的订货量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建筑供应链的库存问题;最后将本文建立模型下的订货量与库存成本与传统EOQ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模糊随机供需变量的订货量模型是降低库存成本的有效模型。

参考文献:

[1] 丁大为.基于施工工序时间不确定下的项目库存成本管理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3):74-75

[2] Liu B.Uncertainty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its axiomatic foundation [M].Berlin: Springer-Verlag,2004

[3] 梁志杰.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4] 褚春超.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 王梓坤.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6]钟开莱.概率论教程[M].刘文,吴让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 刘宝碇,赵瑞清,王纲.不确定规划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 Liu B,Liu Y.Expected value of fuzzy variables and fuzzy expected value models[J].IEEE Transaction Fuzzy Systems,2002,10(4):445-450

[9] 李丽.模糊随机供需变量VMI的订货量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7):58-60

[10] 黄永强,周盛世,杨丽红.VMI在建筑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10):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