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培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2:10

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在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高职学生专心致学、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职业素养,进一步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之一,它是工匠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高贵的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是工匠们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它主要包括对于细节的完美追求,孜孜不倦,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教育,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1]。同时,工匠精神现已经成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态度和观念,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对于职业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成功和成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繁荣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指高职学生在这择业前初步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的认识。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职业素养,是工匠与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之一,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和职业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关联,职业意识则是人们在职业行为这一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认识等各方面。然而,职业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借助外力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认同感。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理念,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石。同时,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和发展,有利地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有益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2],职业态度对于个体的发展、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培养基地,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职业操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学生将崇高的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融入到今后的职业中,使高职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来,因此,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的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职业道德对行为人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指引和评价作用。职业道德在潜意识范围内有助于规范人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协调好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层面,要求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真对待职业活动,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操守,提升个体职业素养,培育高职学生强烈的职业情怀,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导,树立尽职尽责、各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促进和维护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3]

四、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等相关技巧的培训。通过政治理论的培训,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通过对高职教师政治思想理论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巧妙地将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指导学生,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建立一支理论性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坚持和贯彻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训中,开设专门的指导课程,充分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高校职业素养指导课程中,坚持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点将当前就业环境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态度、职业情操等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为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坚持高职教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将工匠精神的阐释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不断地探究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择业创业的专业知识,建构高职学生积极的职业观和实践观。同时,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格品德、语言艺术、沟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计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指导性和规范化。

(四)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协同和带动作用,坚持将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人才为目标,将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开展以赛促学、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与学生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将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培训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和配合,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等,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5).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2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效应

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带来新理念和新思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转型升级、优质发展。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可缺少工匠精神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还需具备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心理品质高度契合。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能促其养成专注、严谨、执着的职业态度,戒除浮躁心理,更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的细节和风险,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竞争力。工匠精神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二)引导高职院校走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误区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因此不少高校也习惯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性为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现实中,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双创大赛、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关注学生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成果的短期效益,缺乏支持学生持续成长、生涯发展的长期规划。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有效矫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运动式”的政策和行为,引导高校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技能、轻素养,重成果、轻规划”的误区,进而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的现状。

(三)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是理念及精神教育,这也是由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功能定位、学制年限等决定的。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赋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了人文性和思想性。同时,工匠精神又可通过价值引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由重技能训练向重精神培养转型,形成“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推动学校围绕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良甚至重构。经实践探索后,学校应统一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改革过程有利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素质要求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评价,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执着专注等职业素养。其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创业企业家来校任教。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支持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鼓励教师结合擅长的方向和领域普及创新创业文化、倡导工匠精神,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内容,使学生零距离感受匠心匠气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二)创新创业项目践行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方可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实质。首先,构建体现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将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细分成若干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训练模块,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企业环境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其次,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可依托学校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场地、政策及资源优势,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制作、创意设计和项目实践;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实践过程中提升调查研究、团队协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鼓励二级学院成立教师创新工作室,激励有科研专长同时有热情的专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同时探索院企合作整合资源、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方式;最终形成“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第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及比赛提升职业素养。以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主要抓手,与校外优秀双创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有效提升项目可行性和项目质量;支持和鼓励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做好赛前训练和赛后跟踪,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打磨项目、锻炼技能、提高素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3

技工教育是以技工岗位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旨是培养制造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技工人才。职业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职业精神,而对于技工学校学生来说,其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期,并且制造产业结构也正在进行调整,因此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工匠精神。然而,在我国的技工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笔者在此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谈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简介

1.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心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工匠享受于产品在自己手中不断升华的过程,即使利微,却可以长久造福于世。

2.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追求极致的完美,注重细节,为了一点小的提升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进行改进。二是严谨。对待产品的要求极高,态度一丝不苟,绝不投机取巧,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切实保障质量,不达要求不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和坚持: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永不停止追求更加完善和完美的脚步,无论对于材料、设计抑或生产流程,均不断进行改进。四是专业和敬业:以打造行业内最佳优质的产品为目标并不断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看得无比重要。

3.工匠精神的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产业出现一种不良风气:心浮气躁,很多制造企业为了赚快钱而一味追求投资少、周期短及见效快。而这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即时利益,却使得产品失去了品质灵魂,长此以往,必定使企业和产品的口碑下降,继而逐渐为市场所抛弃,难以长远发展。因此,当前的制造企业急需工匠精神,只有拥有了工匠精神,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稳定立足和长远发展。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工匠精神,对待产品精益求精之后,自然会得到广大用户的信任和喜爱,成为广大用户的优先选择。

二、技工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当前,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而若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技工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制造企业技工岗位的专业教育,因此它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工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以及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职责。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若想有效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工匠精神培养来提升技工职业教育的档次。

3.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技工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我国未来在高技能人才发展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培养上,着力打造素质和技艺高超、专业门类齐全的技能人才队伍。而对于技能人才,不但要培养其专业技术,还应培养其职业精神。现代制造企业在招聘人才之时,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的职业精神。可见,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促进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三、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

当前技工学校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其次,社会和家庭也应当从原本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中走出,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的含义,才能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古有孟母三迁,现代教育亦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够使教育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技工学校应当积极建设以“发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学校可以将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励志标语、名人名言等悬挂在实训楼走廊的墙上,或是利用校园网络、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以及时常表彰具有先进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谛。

3.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的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在理论教育中融入,更需要在实训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因此,当前技工学校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相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常用的教育方式是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前者指企业将部分生产任务交给学校来完成,由学校师生按照事前协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后者则指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实训场地,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以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这种模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作为一名技工工人应有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四、小结

无论在我国还是发达国家,工匠精神都由来已久,它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促进制造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因此,我国的技工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以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技工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康樱子.践行工匠精神 树立职业英雄――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举办“践行工匠精神”座谈会[J].职业,2016(19).

[3]郑立巍.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4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完美的无限追求,就是指无论何时,都要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精神。对于有着八年学制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传承“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更加精益求精,追求严谨与科学。

二、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大医精诚》中阐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要素,即“精”和“诚”。每一种药物的发现、中医药理论的创新都离不开每一代中医药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取其精华、祛其糟粕是他们对中医药传承发扬的基本态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基本态度。

2.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传承名老中医身上的优秀品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时刻保持踏实务实的美好品质,对照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补己所短,更好地挖掘整理祖国的医药宝库。

3.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匠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实践“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医者仁心的优势,为改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1.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一方面不断强化中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良好的定位,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培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大医精诚的医学素养。校园积极开展的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工匠精神”在勤奋学习、诚实守信中体现,锻炼学生的敬业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2.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教育与中医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得中医学专业教学和大学生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在前期实习和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积极接触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良好风范,不断通过细节来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中医各家经典著作。然而,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对于刚接触中医文化的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在平时的各种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配合“工匠精神”的教育,让更多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勤学古训、发挥名老中医的刻苦钻研的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65-01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对自身的技艺极端苛刻,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所从事的职业认真敬畏,执着创新。具体到工匠个人,真正的“工匠”并非仅仅拥有手艺专长、拥有绝活即可,他们更具备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在2015年,央《大国工匠》的篇首语是这样写的:“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既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和褒扬,也是对进入新千年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当代工匠所做的一个极为精准的表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而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职业院校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培养出大国工匠,但至少应该搭建一定的平台,树立工匠精神教育观念,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氛围,让“工匠精神”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办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盲目追求高大尚,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有些专业甚至是两三年就走向了没落。由于办学特色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行业和技术优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从头学起甚至是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导致办学难以为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院校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办学理念,并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学校名片,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师具有匠人精神,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具备匠人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获取劳动报酬,教书育人更是一项事业。《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说,只要拥有为了把事业做好的强烈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学术上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教师还应该淡泊名利,摒弃浮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静得下心来,醉心于教学,痴迷于育人,执着坚守三尺讲台,方能秉承“匠心”,洞见教育真谛。

三、搞好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中讲到:“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以在每天的学习中,不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而要锤炼学生的人品,自然离不开思政课这个教育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思政课首先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其次,应着力打造特色工匠课堂,不仅要通过思政教学,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理念,更要不定期邀请优秀工匠走进思政课堂,讲述他们锤炼技艺的故事,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匠人历程和心得体会。再次,要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不能只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更需要学生到生产实习一线去亲身体验。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实际工作中来体验和感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其办学理念,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热衷于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而言,重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失容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缺少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在重视锤炼学生高超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而在工作后做到宁静淡泊,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练自己的才干,不轻言放弃。

五、社会对技术劳动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多数中国人对工匠是心存偏见、甚至是看不起的。在信奉“万般皆下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人眼中,职业教育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尤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普遍崇尚分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高考失败者,进职业院校和学技术成为学生无奈的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而等到就业时,也是挑三拣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重复单调的工作又不愿干,导致就业困难。因此,全社会要行动起来,消除人们对技术劳动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形成劳动光荣,敬业可敬的社会风尚,从而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在钦佩羡慕大国工匠的同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自愿加入到工匠队伍的行列,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实现报国之志。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6

1背景介绍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是现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词,伴随而来的是“工匠”“双创”等词汇的红火。在这些人人必谈的词汇面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它们更多的内涵。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的报道之后,这些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便广为赞誉与钦佩,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大家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极致,专业且专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滚滚洪流向我们扑面而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局势。高职高专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更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2.1工匠精神更是创造和发明精神

工匠,一般的理解是匠人,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公认的典型代表有做事严谨精细的德国、日本、瑞士等。不过,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给了我们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群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和发明精神,且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怀特兄弟、迪恩•卡门等,他们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我们从很多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他诸多发明的事例。同样拥有该美誉的是人人皆知的乔治•华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统,其实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他们不仅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且勇于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而他们这些人的共有特征是:博学,充满好奇心,以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来重建世界。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引自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原话)。通过对美国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有三个基本内涵。(1)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2)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对它的迷恋。(3)它是一种“破坏”,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由此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工匠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工匠和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过密切关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从而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深层工匠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从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思维由表及里的全新构造和开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精细耕作、精益求精,更是创造和发明,是创造与创新。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正是由表层工匠向深层工匠的迸发,从而有全新创新和创造的品质。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中国此刻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这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创新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更永久的创新创业源动力。

2.2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的精髓

创新是指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而不是循规蹈矩,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两者看似关联不大,甚至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工匠在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中,持续地对工艺和细节磨砺及锻造,这种多年的严苛磨练会帮助匠人练就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懂得深层次揣摩客人对产品的需求,能考虑到最刁钻的用户都无法想到的细节。正所谓“匠,君目所不及之处愈要用心”,匠人因触及常人所未能及之处,故眼界不同,“眼界不同,开创的世界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审视世界格局、开创新时代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匠人,“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没有创新,只能称为“工匠”,有了创新,才是“工匠精神”。

3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3.1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早在《诗经》中记载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充分显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仅仅一句“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便足以显见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同样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精益求精的鲁班、出神入化的卖油翁等。这些历史书籍及人物典故,充分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对工匠精神不懈的追求。

3.2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工匠精神的悟透,会启迪人们“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引自《工匠精神》,付守永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它是一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3.3工匠精神锻造未来的民族性格

工匠精神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静。静,能生慧,让劳动果实拥有灵魂。在执着专注的劳动体验中体会工作的乐趣,树立工作的尊严。熟为人知的日本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缔造了他们在世界工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有数据统计,创办时间超过200年的全球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是这些公司基业保持常青的奥秘之一。我国自古就不缺乏技艺高超的工匠,可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追求“短平快”,只看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只追求表面利益而放弃了深层收效,甚至有很多人空谈情怀,却不能务实苦干。这样的氛围使得当今中国很多事情流于虚浮和幻景,这是一种后患无穷的性格。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帮助国人塑造严谨坚毅的国民性格,更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3.4工匠精神成就创新源动力

创新虽然主张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一以贯之和衔接过去与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并行不悖,两者既相互联系统一,又相互平衡补充。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而工匠精神又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则更强调思想灵动、瑰丽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思维和态度。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品质、稳定和完美;创新精神则更多体现在跨越式发展和断层式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能帮助我们矫正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正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举措

4.1通识课引领工匠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程里面有思政课、文化课。而在学生入学初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通识课程。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程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下,融入严谨专注等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并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来选用合适的方法及途径,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之初便意识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并在后期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从而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4.2专业实践课凝炼工匠精神

通识课程帮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其实践技能课程比重更多,动手操作课程更多,这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舞台。进入实践实操课程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技能操练,可以结合产品生产的过程、企业运营的流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并不失时机地将“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等工匠品质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执着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素质,也使得工匠精神凝炼在学生工作的每时每刻中。

4.3教师以身作则辐射工匠精神

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要能勇担重任,务必严谨治学,严格执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闻道在先、学业精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求真、求精、求实,以尽善尽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执着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

5结语

让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点,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凝结体并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引领中华民族回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益飞.以工匠精神推动创客发展[J].职教视点,2016(9).

[2]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03).

[3]雷克萨斯:注魂于物的大匠心[EB/OL].我要微信,2016-11-01.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7

面对社会当前凸显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本着对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负责,试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探析在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层面构建工匠精神、弘扬职业道德伦理的现实途径,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德育课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中等技能人才,及社会所急需的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为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年,国务院总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自民间到决策层而成为全民话题。所谓工匠,其核心在于“匠心”,什么是“匠心”呢?匠心就是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情怀,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和追求。工匠精神则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很赞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的观点,“在当今时代工匠精神应该涵盖四个层面的涵义和精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和每一道工序,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这也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的首要之义。持之以恒是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也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他们向内收敛,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德国人祖孙好几代都会专注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产品,甚至一个永远重复的服务,所以德国产品、德国品牌经历数十年、上百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甚至经久不衰。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是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所在。爱岗敬业体现在工作中,只要是注重细节。在这方面,走出国门被西方世界誉为中国神话的海尔品牌,一直倡导把简单的做好了就是不简单的理念。排名世界第一的通信设备品牌华为提出的小进步大奖励的政策等等都是典型的中国精神、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公司一直把创新看作是企业的灵魂,17万名员工,就有近一半的员工从事科研、创新。

二、着力四个必须,构建教师工匠精神

“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很大程度具有贬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岗敬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爱岗敬业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勤勤恳恳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一句话、一堂课、一次作业、一个班会、一个释疑都可以体现出教师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作为教师,必须严谨做事。“校园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时时皆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工匠的成长必须有一种老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甘愿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为教师,我们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专注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解惑学生每一个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谈吐。“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必须自己做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产生理解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当前中职教育普遍面临着学生厌学、对所选专业了解不多以及在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就要有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关心热爱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群体,参差不齐,问题不一,在教学艺术上不学习、不进步、不创新,怎么让学生喜欢、接受我们的道理、解惑?

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有职业道德的“准职业人”

几年后,学生就要奔赴各个岗位,由“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所以,我们在学校层面应该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未来,培养其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操守。也只有具有职业操守的职业人,才会在未来的职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可以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可持续地培育和塑造。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信仰,有敬畏,有榜样。结合评选的“劳动模范、技能标兵、岗位能手”等典型的人和事,充分挖掘出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认真阅读、深入讨论、仔细思考,以此激励自己,增强道德修养意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是我们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要帮助学生在摸得着的平台上努力践行。“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学习、训练、工作中全方位的不断养成良好的、严谨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参与实践,这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教师有工匠精神,学生有职业道德伦理,企业家固守良知和底线……国人都有了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指日可待。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8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学生考进大学才是最佳选择。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去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这样的片面观点,使得职业院校在招生、学生实习就业时经常面临很多困难。而且,由于受到课程设置老化、教育教学内容陈旧,师资队伍建设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今年我国了《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要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应对办学理念的挑战。高职院校应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时间对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该报告中还特别强调,面对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差异,高职院校应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不动摇,紧跟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断升级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不靠升格来谋前途发展。

笔者认为除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需要提升,更重要的是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比,职业精神的培养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指向。

近年来,“工匠精神”一词颇为流行。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呢?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尊重你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

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提到“工作是一种修行”。他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把劳动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证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有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虽屈居第二却也只有837家。工匠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背后,是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支撑。

同属亚洲黄色人种,你会发现日本人跟我们以及其他亚洲民族有很大不同,做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难怪他们能在二战后短短十几年就做到经济迅速腾飞,这跟他们整个民族崇尚工匠精神是绝对分不开的。甚至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日元货币上就可以看出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货币上印的是政治人物或者开国领袖,只有日元纸币印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科学家。比如说,2004年版的一千日元,上面的人是野口英世,世界著名的细菌学家;五千日元上面印着明治时代的女作家靠谝灰丁D壳傲魍ǖ囊煌蛉赵纸币上面的人是福泽谕吉,日本明治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经深深地影响了明治维新运动。自1984年以来,日元纸币历经了多个版本,但是一万日元上印着的始终是他。

其实我们中国也不乏工匠精神。比如欧阳修写的《卖油翁》,说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界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自夸。但是一位普通卖油老人却不买射箭高手的账,用自己平实的倒油技艺,告之这只是手熟而已,从而令对方心服口服。一个普通的卖油老人,却有着一手令人惊叹的绝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靠得就是一丝不苟熟能生巧的精神。所以,世间所有绝技既不是做梦得来的,也不是乞求来的,当然更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

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平凡的你将变得不平凡。有个叫冯三峰的河南小伙,高考落榜后只能去打工,因为他没有什么技能,所以工作好几年都一事无成。但是他有喜欢做面食的爱好,于是他就到专业学校拜师学艺。一个大小伙子去做面点师,连家人都有点看法。但是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只管埋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年下来,他已经将手中的面团玩到得出神入化,可以双手双管齐下同时擀出十二张饺子皮,可以轻松做出一桌全面宴。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甚至可以把拉面拉到在一根针眼里穿过20根。凭着这个独门绝技,他成为了迪拜的一名高级面点师傅,并由此接触到了世界各国的王室成员、政要以及体育和娱乐界的顶级人物。例如他曾得到俄罗斯首富、石油大王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的亲身召见,也曾获得华裔丹麦王妃文雅丽的赞赏,就连顶级世界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甚至带了十多位朋友,特意从英国赶到迪拜来品尝他做的小吃。他还曾亲手教泰国总理夫妇做饺子,教美军驻海湾地区前总司令施瓦茨普夫做兰州拉面,为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表演拉面绝活等等。有一回,他给美国国务卿赖斯表演拉面穿针,一个针眼穿入20根拉面,赖斯看得目瞪口呆,当即心悦诚服的给了他一万美元的天价小费。冯三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要你认真对待,它就是你修行的所在。我们与其抱怨生活,不如试着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然后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锻炼自己的灵魂,进而培养具有深度的人格。

中国,历来是“人口大国”,但绝不是“人才大国”。现在大家都知道,大学生找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而且我们国家还以每年六百万的速度不断的制造出大量的大学生。那么,要从这里边脱颖而出,你必须是拥有别人缺乏的技能!那么人跟人才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实际上社会对我们提出很多要求。“普通人”跟“人才”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正常情况下,不管你是否有权势,还是富几代,社会资源有否,大多数都是属于那一类的,基本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这些普通老百姓怎么能够往前走,成为一个脱颖而出的人才?并不是你的家庭背景,不是你的经济实力,而是你自己拥有的技能。技能应知应会应表现。你的知识层次,你的操作层次以及你的行为表现和心里素质,都是人才构成的一个部分。人很有意思的是,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你的能力的水平,你的能力维度是不一样的。社会企业对你的要求,以及你自己对自己的期许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能力的东西就由“不可能”变成“解决在生活中各个阶段问题的能力”。

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实实在在影响你的人格和气质。没有一份工作长久地做下来,不是枯燥乏味的。然而,有些人退了休还抱怨工作不止,一脸的疲惫不堪,而另一些则表现得精神十足,意犹未尽。这是因为他们在同样的工作中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背后的“工匠精神”所在。当一只油腻腻的盘子在你的洗刷下变得光亮如新,一块脏兮兮的地板在你的擦拭下变得清爽干燥,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在你的打磨下发出柔和的光,这些都是你的技能。工作是一种修行。不要总打算用业余时间发展兴趣,休闲娱乐,不要把工作当成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把眼前的小事做好,是对自己,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忠诚。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应教育学生向身边的能工巧匠学习。学校应经常邀请本地区知名的能工巧匠或技术院校优秀毕业生,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主题演讲等方式,深入学习工匠精神。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板报墙报等宣传途径广泛宣传,营造崇尚技能、钻研技能的校园氛围。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掌握一门技能也是不错的职业选择,这跟读大学后再出来工作是平等的。对于个人来说,技能提升不仅可以带来更好地就业,也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9

一、具体的实践内容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在“一企三校”框架下,引入企业文化,在学院校风师风的影响下,打造学校文化,这是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中国铁路的生产管理模式由于受军队影响比较大,在管理方面具有军事化管理的特征,因此被称为“半军事化管理”。繁忙的运输生产,就要求必须有集中、高效的管理。在铁路运输生产实践和执行、体验这些制度的过程中,铁路员工锻炼成了不怕苦不拍累“铁”的精神。这种精神越是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越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新中国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西部大开发,铁路部门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抢险救灾中总是走在最前面,开路架桥、抢运物资、保障畅通。在“一企三校”技能大赛的备赛和比赛阶段,现场工作人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同学们做大赛指导和执裁工作,没有任何怨言,同时鼓励同学要崇尚技能。不但体会到了铁路人不怕苦不怕累“铁”的精神,还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整个大赛的组织阶段,数据通信大赛经历了海选到淘汰赛的阶段,从大一、大二报名的40多位学生中,经过一周左右的培训,让同学们体会到数据通信的基本内容,也给同学们了解大赛及了解自己兴趣的机会,通过一周的培训,感兴趣自愿留下的同学进行测验,成绩排名在前20名的同学留下继续训练,训练时间为所有的课下闲暇时间。然后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20进16、16进14、14进13、13进12的选拔,每个的选拔赛的结果都是四次测试成绩的平均值,测验结果达到分数公开、答案公开、排名公开,让所有参赛的同学都知道竞争的激烈性及参赛过程的公正透明性,同时离开备赛队伍的同学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指导教师都是利用晚自习、周六周日的闲暇时间进行指导,并且在整个比赛的指导和选拔过程中,做到了爱岗敬业、客观公正、坚持准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出发点,耐心、细致地指导,鼓励被淘汰的同学,让跟多的学生爱上技能,爱上实训楼。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铁路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人员全过程参与的情况下,多所院校的教师共同参与、研讨,编制更符合现场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师走出去,到铁路现场参加挂职锻炼,了解铁路现场的新技术及现场工作人员的作业流程和作业规范,为学生开发贴近企业作业的技能实训;将铁路现场的能工巧匠请进课堂,为同学们做技能指导,清楚工作的技巧及掌握标准化作业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数据通信实训室年开放量达400余课时。指导教师定期到实训室指导,课外培训的学生数达100余人。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成效,请到通信行业一线的华为高级网络工程师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数通知识水平具体的考量,大部分学生已具备HCNA初级网络工程师水平,个别学生已经达到HCNP中级网络工程师水平并可以冲击HCNE网络高级工程师的认证考试,并打算证书下来以后从事网络方面的工程工作,同时做MBA的备考工作,为将来转为技术管理做充足准备。在内蒙古交控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通轨道运营有限公司、吉林航空维修有限公司、北京铁路局、南昌铁路局等单位面试过程中,多名学生因数据通信水平较高,受到面试官的肯定直接被用人单位录用。以实训室开放为平台,进行技能大赛的选拔与技能大赛的培训,在这期间指导教师和同学之间以诚相待,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引导学生上进,让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去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自愿加大实训力度和强度,同时做好耗材的及时购买,为提升学生的技能做好强有力的材料支撑。2017~2018连续两年的一企三校“数据通信大赛”,学校累计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经历“一企三校”数据通信大赛的磨炼,很多同学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同时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并对自己作出了很好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企三校”的人员培训阶段,大胆启用往届大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作为参赛选手的辅助指导工作,发现在指导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达到了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效果。并且老生在为新生讲解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讲的不透彻的地方,指导教师着重讲解,同学们能从中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这样学习起来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目前在大一和大二学生中进行调查,自愿报名参加实训的同学占班级总人数的2/3,说明同学们都有学技能的意识,清楚技能的重要性,能主动地接受技能,增长个人生产实践的时间,经过长时间的实训技能的训练,丰富了实践经验,并且学生所学的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一致,让学生的企业实践前移,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0

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以班级管理的视角,从学习目标、环境管理、专业教育、班级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技工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操作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1.“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

严谨求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不投机取巧,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2.执着专注,责任感强

以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精神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的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流程,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3.创新进取

所谓艺无止境,推陈出新。杰出的工匠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勇攀高峰,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

三、班主任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

1.学习目标“使命化”――责任感培养

在汉语里,“使命”的内涵丰富。使命,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左传・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本文使命一词主要指任务、责任。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培养“工匠精神”工作的艰巨性。在技工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责任意识淡薄,对于未来充满迷茫。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展目标教育。将学习目标教育与责任感教育融合起来,使学习目标使命化。

例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当你问他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他们往往会说:“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或者“学好数控技术”,从中我们很难感受到学习数控专业的使命感,很难相信他们将来会成长为大国工匠。如果学生把学习目标教育与责任感教育结合起来,设定为“通过学习数控技术,提高中国产品质量,改变世人对中国产品低质廉价的印象”,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到学生学习数控专业的使命感,相信他们将来会精益求精,把数控这门技术作为一份事业去干,干出成就。

2.环境管理“企业化” ――引入企业8S管理

班级管理要结合企业的特点,融入企业管理的要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更好地在企业发展。在班级日常管理方面,如班主任给予学生的操行评分可以结合企业的工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将企业现场管理的8S(清扫、清洁、整理、整顿、素养、安全、学习、服务)渗透到班级日常管理和宿舍管理中。一丝不苟地上课,高标准地完成作业,一尘不染地打扫卫生,这些日常管理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

3.专业教育“精益化” ――借鉴“教师集体”理念

专业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强调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求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不投机取巧,打造本行I最优质的产品。

所谓“教师集体”,是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概念。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不能把教师看成孤立的个人,教师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班主任要实现有效专业教育紧靠一人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有效合作是实现有效专业教育的关键。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操课,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

例如,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精益求精”精神培养对该专业来讲非常重要。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沟通,通过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此外,实训车间管理试行8S管理,对实训前的工量具准备,工作服的穿戴,实训后的整理整顿等等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这些细节恰恰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日常辅导时,会将此精神渗透到对学生的各种要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专题培养“精准化”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

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了渗透工匠精神于日常管理之中外,“精准化”的培养非常重要。例如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技能大赛选手及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班主任可以通过这种班级集体活动学习工匠精神要义,倾听身边同学的感人故事。此外,班级晨读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班主任通过晨读让学生细读读本,相互讨论交流。

此外,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市级等各级技能大赛,在大赛训练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

5.班级文化建设“常态化” ――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任何一种精神的培育都离不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打造相应的班级文化氛围。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把名人名言、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照片、工匠精神内涵等悬挂在课室墙壁上,并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微博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班级文化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技工学院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融工匠精神文化于校园文化整体建设之中。

四、效果与反思

1.效果分析

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经过近两年努力,效果突出。班级总体教育效果好,学生在校期间各项工作完成较好,如黑板报,团支部在完成每月黑板报的过程中,力求完美,每月评比成绩优秀。团支部组织每月组织生活会,精益求精,细心安排,效果显著。班级连续两年被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优秀团支部。班长在完成班级考勤、纪律管理及其他班级杂务过程中,认真细致、耐心、有条不紊、责任感强。每月卫生区打扫,卫生委员领导班级同学不放过一点垃圾,打扫彻底。班级总体考评在全校名列前茅。

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班级同学的考证通过率百分百。其中在各级技能大赛中,班级有三名同学获得突出成绩。其中三人在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各自项目的第一名;在44届世界技能大赛广州市选拨赛中,两人获得第一名;在广东省选拨赛中一人获得第一名,一人获得第七名;在国家选拔赛中一人获得第二名,进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体现了良好的工匠精神。整体来说,班级在管理中,以系统化的理念,多角度培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2.反思

首先,中国传统中“差不多”的思想根深蒂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该做到的,没做到;该做好的,没做好。其次,技工院校的学生无论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再加上这种“差不多”思想,导致了培养“工匠精神”的艰巨性。再次,班主任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培养效果。此外,班主任一人努力,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第四,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存在不足。技工院校大多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包办班务。由此,繁杂琐碎的事务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难以实现管理与育人相融合。班级管理教育大多停留在管住学生不出问题、不违纪层面。

学校要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针对困境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难。

五、结语:系统化培养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发展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走过前期建专业、打基础,强调“动手技能培养”的初级阶段后,面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严峻问题,强调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法追求“速成”,无法通过短暂的教育即可实现,也无法通过一人或个别部T的努力而实现。本文尝试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仅是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方面,不可能通过班级管理完全实现。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处、文化宣传部门等人员或部门应结合工作实际,相互配合,多角度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任何成功的事情都与困境相随,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如此。我们只有在克服困境中,努力探索,寻找成功的路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学校应有自身定力,除去浮躁,全员参与,集体合作,系统培育,方可逐渐养成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参考文献:

[1]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J].职教通讯,2006(16).

[2]平建雄.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业,2016(18).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1

一、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工匠精神”的优势

(1)丰富的泥工活动场所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物质保障。幼儿园内设置了 “沭河泥韵”活动区、“塑泥吧”及“沭河泥韵”展示墙三个泥工操作区域,设立了碎泥区、筛泥区、泡泥区、踩泥区、泼泥区、戏泥区、工具区,供幼儿进行加工。“塑泥吧”供幼儿成型塑造,有转盘、拉坯机;“沭河泥韵”展示墙展示获奖作品、亲子作品、民俗泥工作品、大师作品等。

(2)多彩的泥工活动内容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机会。区域活动内容有碎泥、筛泥、泡泥、踩泥、和泥、泼泥、玩泥,利用和好的泥进行塑形,制作泥工作品。比如,碎泥和筛泥原本是老师们帮忙做的,但是在带领孩子们参观农家乐之后,发现好多幼儿对石臼打稻谷很感兴趣。幼儿园经过研讨,发动家长从农家回收石臼,把石臼头改为脚踩、手压杠杆,这样孩子们可以轻松地翘起木桩头,打碎结块的泥巴,完成碎泥。在这一过程,孩子们要不怕累、不怕脏,还要进行小组合作。热火朝天的场景让旁人看了之后也跃跃欲试。

(3)泥工活动既锻炼幼儿技能,又提升精神理论层面。从最初孩子们在老园泥土操场上“摔钢炮”“弹泥弹”到新园专设“沭河泥韵”活动区,活动场景、种类、工具等内容丰富很多,技能上有提高,但没有上升到高度。所以利用泥工活佣杂锥“工匠精神”进行培养和锻炼,也是我们幼儿园泥工活动从技能向精神理论层面发展的一大提升。

二、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方法

(1)实地感受,发现“工匠精神”。如何让孩子感受“工匠精神”?在一次踏青活动中,沭河边上的农家风情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对农家生活、农耕、劳作充满好奇。利用农作物收割(割庄稼、打庄稼、晒庄稼、扬场)时机,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农户们收割、播种的过程,还到锻造厂观看锻造师们制作铁锅、铁铲、铁链的工序。看着铁匠师傅汗流浃背反复锻造产品及出炉后的情景,孩子们表露出喜悦之情;参观花圃,看着花匠们打造花畦时,孩子们议论纷纷:“爷爷的花畦好看,我们的花畦像蚯蚓一样。回去我们也要做和爷爷一样的花畦……”孩子们被工匠们专注、敬业、坚持的精神感动。

(2)观看工匠们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我发动孩子自己动手寻宝,并开办一次“寻宝展”。孩子们则负责介绍自己寻来的宝物。很多幼儿不仅说出了宝物名称,还说明了宝物制作过程。这些精益求精的作品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3)动手实践,体验匠人们的“工匠精神”。幼儿利用搜集来的石磨盘、筛子、木锨、木槌、石臼等生活物品对泥进行粗加工,经过碎、筛、泡、踩、和泥等环节加工后的沭河泥出现在“塑泥吧”中,孩子们动手操作再现生活场景。在操作中,孩子们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在操作中,孩子们得到发展、锻炼。

(4)荣誉评价,巩固“工匠精神”。除了对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在游戏中我们还注意对幼儿专注、细致、坚持、忍耐、吃苦等精神的培养。我们把技能高超的孩子任命为“师傅”并允许他们带“徒弟”,技能提高的“徒弟”可以出师升任为“师傅”。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傅变多,孩子的技能也得到提高。

三、在泥工活动中收获的“工匠精神”

(1)培养有序、 专注 、坚持、合作的精神。在“沭河泥韵”活动区,泥的加工要经过碎、筛、泡、踩、和泥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但是必须有序、相互配合。孩子们开始时总是因为配合不顺产生窝(停)工现象,矛盾频发,这也锻炼了孩子处理矛盾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

(2)培养认真、吃苦、耐心、细致的精神。在游戏中孩子们养成了做事坚持、有耐心的精神。在筛土的环节,有的男孩喜欢把筛子举得很高,这样筛出来泥就会扬到别人身上,在大家反对几次之后,就知道要遵守游戏规则。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