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牧场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2 09:37:44

智能化牧场建设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012-01

物联网与云计算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热点,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科学技术,将对各行业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变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提升科技生产力,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畜牧业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有其独特资源优势,应用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促进其向现代畜牧业快速转变。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得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随着物联网业务量的增加,对数据存储和计算量的需求将带来对“云计算”能力的要求。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把云计算平台和物联网的发展都作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引起各行业的巨大变革。

就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来讲,会带来更及时更准确的海量信息,要求实现智能化的远程监控与跟踪,这是目前的系统平台所无法处理的。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大力建设3G、GPRS、光缆、固话、互联网等通信设施。通过“金农工程”推进电子政务,初步建成门户网站群和信息采集系统,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信息服务。在未来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单纯的信息服务是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利用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完善畜牧管理部门职能,实现OA办公、视频会议、生产统计、疫情监控、畜产品安全、监测预警、动物溯源、草原防火、专家资源、“3S”监控调度等。可以达到集约化自动生产,实现圈舍监控、饲料配方、牲畜投料、牧草收储、耳标脚环溯源等精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

目前关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理论成果和应用工具。中国畜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了“首届现代奶业信息化管理及云计算研讨会”,并了我国首个奶牛牧场云计算管理系统―― “新牛人X6”,通过牧场管理系统,RFID智能识别系统,在畜牧业养殖、畜产品加工及流通和食品追溯领域提供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励源公司研发了多款牛用RFID电子耳标、监测计步器、自动电子秤、智能手持设备等。还有“肉牛育种数字化云服务平台”,利用智能设备在各育种场采集数据并上传到全国育种数据平台,育种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综合运算,并允许畜牧所的专家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将育种选种结果反馈给各育种场以指导生产。“禽育种云服务平台”,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持机及RFID笼位标记卡,各种重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将鸡舍的信息、种鸡产蛋信息自动实时上传到服务平台中来,平台即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供选种育种信息。新的成果和新的技术应用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必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特点,合理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适宜的管理平台和管理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落后,存在人才缺乏、资金投入少、设备技术手段落后,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薄弱的基础设施仍然与其迫切的发展需求存在巨大反差:此外,交通不便、气候环境多变、农林畜牧为主业、地域分布宽广、多民族聚居、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基于以上因素,其畜牧管理迫切需要信息化的高水平、高速发展。但恰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却非常落后,与其他地区差距特别明显。因此急需高度重视,发现关键问题,针对性的解决相关瓶颈限制,加快其信息化进程。未来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应落后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化畜牧业。

参考文献

[1] Lei Chen;Mitchell Tseng;Xiang Lian,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 models for Internet of Things[J].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2010(3).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3

畜牧业物联网技术,是指将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定点采集畜禽身份信息、采食信息、称重信息、运动信息等畜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信息,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传送到后台数据处理中心,在数据分析基础上,以图表和直观曲线方式提供给生产者,对畜牧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或通过GPS、RFID技术等对动物生产全过程进行溯源跟踪和监控追踪,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天津市奶牛生产、种猪生产、肉鸡生产等领域有了一些应用。现介绍3种典型案例,供养殖生产者参考。

1.1以嘉立荷牧业和光明梦得等大型牧场为代表通过阿菲金等牧场管理系统的应用,自动采集牧场的生产数据,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可以针对繁殖、兽医、统计等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牧场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奶牛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1.2以天津市农夫种猪场为代表应用了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无线射频耳标的识别,实现对该母猪个体的精确饲喂、鉴定等(荷兰Velos系统);通过应用种猪自动测定系统,自动采集种猪每日采食信息和称重信息,提高了种猪测定效率。

1.3以部分规模肉鸡养殖场为代表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自动采集鸡舍温度、湿度等,并根据鸡舍环境实时变化情况进行自动控制,提高了肉鸡生产的管理水平。

2存在的问题

2.1饲养方式制约物联网技术推广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与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相结合的。但是部分以农户为主的养殖小区和中规模养殖场户,受制于设施设备和生产工艺条件,物联网技术改造应用难度大,物联网技术难于应用推广。

2.2物联网技术应用范围偏小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涉及的信息技术本身比较复杂。因此,目前天津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多数是在大型规模养殖场,特别是在部分的“领军”企业。天津市畜禽养殖量90%以上的中小型养殖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意识不强,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仍呈“空白”。

2.3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高畜牧业生产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国外直接进口技术;二是引进技术在国内经过本地化改造;三是国内自主开发。就目前而言,国内自主研发产品,其软硬件配套和产品稳定性等方面与引进产品尚有很大差距,养殖场户积极性不高,加之引进产品价格昂贵、投入高,部分生产者尚无力应用。

3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围绕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保障动物疫情稳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畜牧业质量和效益,促进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按照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加快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和系统开发。经过努力,物联网技术应用覆盖天津市生猪、奶牛、肉羊、蛋鸡、肉鸡五大畜禽种,覆盖一批规模养殖场,建设物联网示范企业,实现饲养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精细化和产品可追溯管理。开发应用兽药等投入品监管、远程服务、外埠畜产品监管和本地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行业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管理。通过示范应用和技术推广,形成物联网集成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和技术标准。

3.1企业类

3.1.1肉羊物联网应用平台以奥群种羊公司为主,利用建立的工厂化杜泊、澳洲白绵羊胚胎移植技术体系和快速扩繁优质配套系种羊的生产基础,在生产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建设奥群优质种羊联合育种信息平台、种羊胚胎移植远程服务系统、养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完善RFID技术自动识别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种羊选育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对种羊生产过程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与客户扩繁场信息共享,互动挖掘数据。其服务对象包括天津核心育种场、规模扩繁场和合作社组织。完成基于RFID的种羊称重与分群管理、基于有源RFID技术的TMR(全混合日粮)投料监控技术标准。

3.1.2奶牛物联网应用系统以梦得集团、嘉立荷牧业惠泽牧业等21个牧场为主,引进国内外先进牧场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产奶、牛群健康等管理智能化。降低炎发病率,提高配种率和单产水平,实现质量安全可控可追溯。

3.1.3生猪物联网应用系统以中粮肉食、惠康、德润、农夫等企业为主,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猪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自动控制。以射频技术为载体,开发智能化养猪管理系统,通过料塔、输送分配绞龙、饲喂器、分离器的有效组合,实现对每头猪的精准饲喂、准确监测。

3.1.4家禽类物联网应用系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家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舍内喂料、光照、温度、供水、压力、湿度、清粪、集蛋等自动监测和控制,为鸡提供恒温、恒湿和清洁的环境,改善动物福利。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呼吸道等疾病发病率。

3.2部门监管类

3.2.1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完善现有生猪品种系统运行,启用其他畜种应用。优化养殖环节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一站式登陆,智能化上传。开发友好的展示界面,开发多种展示方式和数据有效链接。增加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畜牧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等相关数据快速监测统计,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市场趋势,做出预测预警。开发辅助决策系统,实行免疫保护期、疫苗使用、应急物资等预警和智能管理。

3.2.2肉鸡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对肉鸡在饲养过程中饲料兽药投入品使用、防疫、质量监测信息,出栏产地检疫信息,运输过程信息,屠宰环节检验信息,一直到产品上市进入市场各环节信息实现可追溯监管。

3.2.3病死动物无害处理系统在现有生猪基础上,增加其他畜种,开发与保险公司和无害化处理场数据对接功能。

3.2.4动物产地检疫机打出证系统升级支持生猪、家禽等产地检疫需要,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提高响应速度。

3.2.5畜牧兽医专家远程服务系统利用天津农业物联网大平台,将天津市多年积累的动物疫病防控经验和典型病理解剖图片置入,向养殖场户提供智能诊断和科普教育功能。

3.2.6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信息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和RFID等技术,实现对外埠进入天津市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实现监管数据交换、集成和主动监控等目的。

3.2.7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及可追溯系统将鲜奶生产、收购、运输等环节开展信息化管理,构建鲜奶收购站及运输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对鲜奶收购进行信息化管理。

3.2.8武清奶牛综合服务平台良种繁育系统在现有平台基础上,开发奶牛个体信息动态采集技术,佩戴牛只RFID标签,实现对牛只的自动识别和信息记录,提高奶牛场智能化水平;开发集成传感器技术、信息采集技术及网络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奶牛个体挤奶的全部自动化及智能化控制;安装监测系统,辅助判定牛只状态,结合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种子母牛个体信息进行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通过统计和专家分析,为奶牛良种科学繁育提供依据和科学决策。

4对策建议

4.1加强组织协调建议在天津市畜牧兽医局成立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技术领导小组,纳入全市畜牧兽医工作重点,加强各事业单位和区县畜牧兽医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沟通,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4.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利用现有的设施畜牧业提升工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项目资金,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支持。争取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对畜牧业物联网应用专项支持。同时,推动引导更多企业开发、使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现有系统功能。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4

贵州,是中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都与新西兰相近。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也注重大力引进国外智力,通过项目合作、培训交流、人员互访等方式,贵州人民引进新西兰的理念,引进新西兰的先进技术成果,结合贵州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和应用。使贵州的草地畜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贵州将实现建设畜牧业大省的目标,中国将步入世界强国之林。

“贵州模式”是援助贵州省的新西兰专家在实施“贵州省土地综合利用项目”(1992~1997)的过程中,中外专家共同创建的一种项目带动,引进专家以及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模式,是一项重要的引智成果。1997年8月召开的“全国南方种草养畜综合开发引智成果现场会”充分肯定了这一模式,决定在我国具有相似生态类型的省、区、市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

1 “贵州模式”是智力引进技术效果

1992年之前,贵州省上亿亩的荒山草坡开发主要有三种观点,三种做法:一种是开荒种粮,甚至是陡坡开荒、毁林开荒、毁草开荒,这种做法造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连年开荒种粮吃不饱,近千万农民解决不了温饱,而且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另一种是放火炼山飞播种树,这种做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贵州林业建设作出了贡献,但在飞播后不少地方管理措施未跟上,也未充分考虑到农民吃粮放牧和用钱的问题,不少地方放火烧山,幼林地放牧,毁林开荒种粮层出不穷,连年种树不见树,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47%降到14%;第三种作法是大面积全垦,放火炼山,人工飞播牧草或模拟飞播牧草,这种做法对贵州人工草地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地方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规划、综合配套和管理经营机制,结果是有草无畜,有畜无草或过牧,草畜加工和市场也不配套,最后草地因缺乏管理和科学合理利用而严重退化,没有经济效益,农民又毁草种粮。

2 “贵州模式”的新发展

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认真总结实施“贵州模式”的经验,在发展中构建了新的思路,突破了“政府+技术(专家)+资金(项目)+农户”的形式,在工作中采取了新的举措,使“贵州模式”与时俱进,有了新发展。

(1)由政府间的合作发展为“合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开发模式,牵线搭桥,促成了新西兰克尔索公司和中国贵阳鑫耀辉工贸有限公司进行优质肉用种羊生产技术协作。同年5月双方合作的贵阳克尔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并在贵阳建立了优质肉用种羊生产基地,引用新西兰高科技的手段,通过腹腔光导纤维内窥镜作胚胎移植和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术,已育成波尔山羊、克尔索羊、多普羊等世界优质肉羊200余只。纯种波尔山羊推广到贵州晴隆县与本地山羊杂交,每只杂交一代的山羊达到“8个月龄,40kg,售价800元”,由海南、深圳的公司收购。全县已发展波×本杂交山羊6000余只,养羊户每户均收入达到3000余元,通过种草养羊带动农户脱贫达一千余户。

(2)从政府牵头安排项目,落实资金,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扶持农民生产,发展为“市场+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贵州牧草种子繁殖场在国际合作项目结束后,继续保持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技术人员交流的方式,由梅西大学派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场挂职副场长,贵州草种场派技术人员到梅西大学实验农场进修学习的方式,继续加大引智力度,培养人才,不断更新农场的科技水平和设备,牧草种子的产量和牛奶产量成倍增长,持续引进新西兰牧草种籽新品种和草种生产加工技术、牛奶卫生质量控制技术等,使该场牧草种籽生产、牛奶生产质量始终走在全省的前列,市场十分欢迎。

(3)从一般的农林牧综合开发,土地综合利用,发展到“引草入田,引草入林,引草入果”,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合。贵州人民在推广“贵州模式”的实践中,发现了小草的巨大作用,“引草入田,引草入林,引草入果”不仅能改良土地,涵养水分,而且能促粮、促林、促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推广标准化体系,全面提高“贵州模式”的科技含量,世界上发达国家不仅在工业方面,而且在农业方面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贵州的农业是相对落后的农业,几千年来,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一直是按老传统、老经验进行近似原始的方式在生产,根本没有标准化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概念,在向东部发达地区学习的过程中,在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中,才逐渐知道了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加入了WTO之后,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实施标准化生产,就完全没有出路。不实施标准化生产,贵州要建成畜牧业大省也无从谈起。

3 与时俱进,开阔创新,不断推进“贵州模式”的完善、创新和发展

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引进国外智力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把坚持自力更生和引进国外智力紧密结合起来,把引进国外智力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创新和发展“贵州模式”,使这一引智成果在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1)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国外专家智力,保持引智的“高强度,持续性”,不断将国外新技术新概念引进来,结合本地实际消化、吸收,应用于生产中,推进技术水平不断进步。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5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分期分批实施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无疫区建设目标要求和标准条件,全面构筑了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管、疫情监测和防疫屏障四大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市的框架已基本建成。广泛开展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对动物饲养、防疫、消毒、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环节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一项新技术。加强疫病检测。市畜牧兽医检测中心、12个县区局化验室、180个乡镇兽医站和7242个村级防疫员,密切配合,形成了全覆盖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了疫情预警预报能力。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了社区(村)标准化动物卫生室建设,有效破解了基层防疫难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大力推广环保养殖、肉鸡笼养、奶牛DHI测定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提高饲料、兽药生产水平,有效地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形成了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沂蒙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方针,在畜牧科技定向上,坚持从畜牧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坚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畜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研究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和科技教育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把创新作为畜牧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畜牧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提高畜牧业核心竞争力,为再创临沂市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现代畜牧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确立发展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畜禽新品种(系)培育、地方资源品种开发利用,畜禽饲养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与智能化、自动化,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饲料转化率、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幅度提高,畜禽发病死亡率明显下降。全市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科技支撑条件显著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畜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试验基地的支撑更加有力。

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畜牧科技队伍,畜牧科技研究开发、推广、管理三支队伍协调发展,使畜牧业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技术推广机构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得到壮大,尽快适应畜牧产业发展需要。畜牧业资源利用和畜牧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畜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畜牧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畜牧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体系。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畜牧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3.部署“十二五”畜牧科技重点任务

立足现有优势和基础,着眼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加强源头创新、科研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加大集成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畜牧科技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撑能力。畜禽良种繁育领域。以规模化生猪、奶牛、家禽生产等为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推广良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育种信息标准化与信息化等应用技术。推广畜禽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效优质快速扩繁技术。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引入适合全市的优良品种。健康养殖领域。围绕发展畜禽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并实施好符合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六化”要求的畜禽养殖标准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开发不同生产组织和供应链模式下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肉鸭、兔、蜂等品种的健康养殖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示范,显著提高全市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增强全市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疾病防控领域。围绕畜禽疫病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开展畜禽疫病流行病学研究,掌握全市畜禽疫病流行规律,建立畜禽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制定疫情风险评估标准,建立和完善符合全市实际的畜禽疫病和共患病疫情快速报告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跟踪、分析国内外畜禽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建立动物疫情预警系统。紧密结合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以大型种畜禽场为依托,开展动物疫病免疫监测技术、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畜禽场环境消毒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研究和推广,实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构建全市畜禽疫病生物安全体系。饲草饲料发展领域。开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效种植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推动青粗饲料规模化、专业化技术发展;开展高效、新型添加剂配方与加工技术研究;研究饲料原料加工、配合饲料生产及饲喂等过程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青贮和秸秆饲料处理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重点推广优质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收获、机械加工、保存储藏、配合使用技术;粮油工业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饲料添加剂和配合饲料优化配方技术。

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领域。围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对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饲料饲养、防疫检疫、药物使用进行严格控制,推广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畜牧业产地环境控制、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质量监测全程监控体系,实现畜产品安全生产。畜牧环境控制领域。围绕畜牧环境控制,研究畜禽舍智能化环境调控技术,对影响畜牧环境的畜禽粪污,研究其减量化生产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畜牧业自身安全生产,改善畜禽场周围生态环境。重点建立不同类型规模养殖场与养殖小区的建场环境评估标准体系,建立各类畜禽养殖场污物处理、环境控制技术规程,集成畜禽养殖场区选址、建设布局等系列技术标准,并进行生产示范与推广。现代畜牧经济管理领域。重点研究建立加强对现代畜牧经济宏观调控的四个长效机制:畜禽存栏、出栏量的精准测报预警机制;畜产品价格、饲料价格及畜禽养殖成本精准测报机制;畜禽疫情尤其是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机制;完善畜禽养殖及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研究各类畜禽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结构、价格变化及趋势,测算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跟踪国内外市场走势,分析生产、消费、贸易、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畜产品市场变化及趋势分析;跟踪监测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开展产业中长期供求分析,对畜牧业发展趋势做出及时判断;对现有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政策进行调研,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

4.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抢抓机遇。要抓住落实中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把畜牧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和改善对畜牧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抓发展的观念。强化规划指导。各县区要在市里规划的基础上,抓紧落实本地的畜牧科技发展计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畜牧科技工作。加强统筹协调。要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统筹配置畜牧科技资源,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与推广项目,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落实政策保障。要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研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等,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其增长速度应不低于正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使畜牧科技投入比重与畜牧业在农业、国民经济所处的比重相对应。畜牧业重大工程项目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畜牧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型畜牧企业、畜牧科技企业要将经营收入中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畜牧业科技基金会,专门支持畜牧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畜牧科技人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畜牧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畜牧科技事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畜牧业科技投入体系,把畜牧科技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基础之上。

(3)加快创新,增强畜牧科技发展活力

加快构建多元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要认真落实好中央要求,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畜牧兽医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把公益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加快基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要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大力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专家-技术人员-养殖场户”服务模式,促进畜牧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工作考评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畜牧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培育新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提高畜牧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进一步转变职能。畜牧业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切实改变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对畜牧科技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合理配置基本生产要素,为推进畜牧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畜牧科技工作服务质量。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畜牧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

建立完善畜牧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要与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建立完善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开展项目负责人和专家信用评价,建立科技诚信评比与奖惩机制,评价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或研究团队连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衡量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科研专家、技术人员、科技成果用户、经济财务专家等共同参加项目联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大力推进畜牧企业科技创新。要大力运用市场、财政、金融、法制和文化等各种手段,积极培育畜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鼓励畜牧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畜牧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畜牧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畜牧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4)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畜牧兽医科研水平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已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提升畜牧科研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科技创业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培育各类科技龙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业基地。加快建立畜牧科技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立畜牧兽医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加速畜牧科技成果向企业的流动。加快建立畜牧科技信息平台。以国家、省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为抓手,加强与体系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结合,充分利用体系资源、专家技术和智力,为现代畜牧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要结合数字化畜牧业发展,建立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注重投融资平台、合作交流平台建设。

(5)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水平畜牧科技队伍

加大畜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与科技部门联合,立足研究基础、能力和产出,紧紧围绕畜牧业需求,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畜牧科研杰出人才,稳定支持其个人及其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通过加强人才引进、联合培养等方式,每年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人才。

大力加强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组织发动各级畜牧部门和畜牧兽医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大力实施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分类培训,使基层技术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技术骨干到高等畜牧兽医院校、科研院所研修深造,努力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与人事部门联合,实施基层畜牧科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乡畜牧兽医机构工作,创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补充机制。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新型农民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以及具备条件的其他培训机构和畜牧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实用手段和措施,加快提高养殖大户、畜牧专业合作社、畜牧龙头企业等各种类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就业潜力大的畜牧生产行业和畜牧企业用工以及养殖大户为培训重点,分类、分层次、分领域加快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畜牧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强化现代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

(6)促进合作交流,实现科技资源优势集成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畜牧科技基础条件、科技资源及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各类科技资源的效益。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引技、引智、引资力度,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技术;强化高端智能化装备的引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鼓励引导相关优势单位在外国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品种选育与示范、新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快相关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加强双、多边合作。通过对外合作、与高等院所合作、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引进技术、智力及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畜牧科技水平的差距,提高畜牧科技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抢占畜牧科技制高点,加快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的步伐。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家禽畜牧业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家禽畜牧养殖业的养殖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养殖方式将向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转变 ,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养殖业环境控制设备将是农业现代化大量需求的设备,也将使用越来越广和越来越先进,给家禽畜牧业养殖环境控制设备带来生机。

1家禽畜牧业环境智能控制的意义

家禽畜牧业环境智能控制可使企业具备现代化的工厂化管理、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质量、提高产能产量使其具有竞争性的价格,使工作人员环境优美舒适,使家禽畜牧业成为环境优美舒适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1.1 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禽畜牧业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造成了威胁,造成产品质量不能保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禽畜牧业养殖环境不能很好的控制,比如通风是否良好,湿度是否舒服,温度是否合适,灯光照明是否满足要求等等,这些环境条件是影响禽畜是否良好的发育,健康成长,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1.2工人工作条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吸引人才及职工来就业,打破人们对家禽畜牧业脏乱差的传统印象,加装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将办公场地与养殖环境分开,办公场地更加环境优美,舒服的工作环境条件是吸引人才吸引职工就业的有利条件。

1.3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要求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家禽畜牧业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已经相当于一座大中型的工业企业,随着大量机械化设备的投入,设备管理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众多设备集中管理,远程管理,智能管理,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也可促使养殖企业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转变。

2家禽畜牧业环境控制的现状

我国家禽畜牧业养殖环境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一方面是养殖规模较小,对设备的投入相对不足,设备还处于机械的手动控制方式,不能集中进行管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公司对养殖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环境控制设备也将使用越来越广和越来越先进,给畜禽养殖的环境控制设备带来了新的生机。

3家禽畜牧业环境智能控制的方法

3.1现场操作面板控制

现场对设备的控制是最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属于人工半人工控制方式,可以完成对通风风速逐档位的控制,或者用变频器实现无级变速调节。环境加湿的控制,湿度干燥时手动打开加湿水帘启动加湿功能,加湿水箱手动上水放水功能。灯光的手动控制按钮,各种报警功能启动和关停。操作面板可在现场完成所有的控制功能及报警设定功能。

3.2近距离遥控器控制

采用无线遥控器技术,不受限于具置的操作,操作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由移动,增加了操作功能的舒适性,可实现在养殖环境内的无线遥控器控制,遥控器可实现养殖区域内固定范围内无线控制,方便操作。遥控器的功能包括,风速控制、风摆控制、加湿控制、定时送风停风控制、灯光亮度控制、灯光定时开关控制。

3.3网络在线电脑或手机控制

环境控制设备具备网络接口,在连接到网络之后,通过与网络连接的电脑或者手机即可实现远程的控制和检测,不论管理者是在办公室,家里,现场或者移动的交通工具中,都可以实时在线与系统进行连接,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实时控制,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例如对环境温度、湿度、亮度的实时数据检测、统计、分析。也可对系统随时随地的发出控制信息,例如风速的控制、风摆的控制、湿度的控制、亮度的控制等控制功能。

4总结

家禽畜牧业养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系统工程,它的优势在于集中性和智能性,就目前来讲,智能控制是设备厂商追求的新目标,智能控制设备已经在社会上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养殖环境的智能控制在养殖环境控制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会越来越大,总之,三种控制方法的实现,使家禽畜牧业养殖控制设备更具系统化,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坤,刘雪兰,王永宏.基于畜禽舍的养殖环境控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09.

[2]王新正.禽舍环境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M].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3]刘建业 薛增涛 梁永春 王忠杰 付占稳 孙会琴 张峰.温室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动向[J].河北工业科技2004年02期.

[4]养殖场环境如何控制[EB/OL].中国农业网,2010-02-02.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7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63-02

内蒙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就是将智慧技术应用于生态移民开发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中,通过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智慧技术对移民生产、生活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智慧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内蒙自治区生态移民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并有效解决资源缺乏、就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移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构建思路

(一)构建依据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智慧管理是创新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占主导,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它是已有的知识管理的升华,使知识管理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主题,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移民民生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兼顾,合理配置城乡生态资源,积极探索高效率、可持续的生态移民发展的新路径,促进牧区生态移民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支撑,从而构建了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

(二)指导思想

构建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应借鉴国内外已有案例和成功经验,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提供促进生态移民发展的公共政策,保障移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创新移民政策体制机制,着力于制度的合理设计、统筹的有效规划、全局的一体化进程,确保政策体系比较完整、符合区情、覆盖城乡,可持续地促进生态移民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发展的均等化。

(三)基本要求

智慧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在移民政策的供给时,综合考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迁出区域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遵循移民产业发展区域定位,进行生态移民分区化管理,充分体现移民产业发展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强化促进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的根本体现。要求统筹牧区经济和环境各要素的同时,兼顾移民发展需求与可能,保障移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尊重移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以各级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移民政策体系和机制,提高移民发展效率;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促进移民后续生产发展;强化移民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化政府促进移民后续发展的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和移民自身协同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实现牧区移民满意,经济社会和谐。

二、建设目标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智慧型生态移民公共管理和服务是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化、物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乡政府公用工程设施、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转变为一整套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乡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使之成为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智慧网络系统”。而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作,更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做出最好的生态移民发展和管理决策。

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智慧型生态移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牧民对和谐社会的需求。因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建设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智慧管理技术系统是根据对城乡公共管理组织的形式、流程及业务特点的分析,按照智慧管理体系、感知预防网络、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三条线展开建设。智慧型公共服务体系,即以城乡一体化为单位在区域内连接融合移民公共服务领域,以农牧民最关心的服务供给为基础,构建决策主导、资源配置、供给方式、管理运行、信息公开、绩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管理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网络业务系统数据实时交换技术平台为核心,集成应用云计算、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政务网、智能化服务端、信息互动产品等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构建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三、智慧型牧区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

城乡一体的智慧管理是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创新的核心所在。创新能够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生态移民发展政策绩效,有效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移民发展内涵充分阐释了政策体系创新的实现目标,即基础性支撑体系建设,政策主体体系建设、智慧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四个维度。

(一)基础性支撑系统建设

基础性支撑系统由基础网络、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组成。通过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政务网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实现有线网络高速接入、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网络广泛部署,形成高速、泛在、可信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生态移民可以在任何有基础网络的地方使用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获取基本公共服务。

(二)政策主体系统建设

政策主体系统主要包括政策对象(即生态移民)、政策制定者(即政府)、政策执行者(即地方各行政部门)三个部分。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移民决策民主化的关键环节。政策制定者的重要任务是生产高质量的政策,其基本功能包括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目标的制定,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筛选,政策方案的最终决定和合法化,政策方案的有效实施、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生态移民作为政策对象必须介入政策过程中,通过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参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制定者所无法到达的空间。各行政部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是生态移民政策方案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关键,也是具体生态移民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枢纽。

(三)智慧型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泛在的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网络以统一生态移民的信息,进行透明、实时的生态移民政策信息交换,为农牧民提供智能化、敏捷化的生态移民公共服务;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知识库等嵌入其中,使得生态移民信息资源知识化,业务流程协同有机化,构建一个政府与移民可以充分沟通的公共服务环境。

(四)政策保障系统建设

政策保障系统包括构建政策反馈系统和政策监督系统。政策反馈系统把政策主体、执行者与政策对象,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突出特点。政策反馈系统能够将政策对象对公共政策在基础性支撑体系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效果、意见与建议及时传达到政策主体系统中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有利于政策漏洞的发现、修正与改进,提高政策绩效;政策监督系统是监督主体从一定的制度、法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构建政策监督系统的前提是实现信息的充分公开化与政策黑箱的充分透明化,在强化党政监督系统以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及网络的力量,避免监督主体自体监督和社会力量的相对弱小的局限性。

四、未来牧区生态移民发展的思考

对于生态移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包括生态移民区的建设与投入、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以及移民地区农牧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问题

第一,政府对迁入区域基础建设的前期投入的资金来源有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发展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资扶持、自治区级财政补贴以及地方财政支持等。但由于国家资金扶持的覆盖范围与地方和省级财政的支持能力都有限,因此,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地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第二,自然因素影响生态移民产业化进程。全区大部分牧区存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流通企业经营生产资料资质不统一、服务种类少、配送能力弱、支付方式单一、农资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既不利于电商物流平台自身发展,也限制了服务农牧民能力的发挥。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于生态移民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生态移民迁入后无法享受与原有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失业救助、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第四,民族文化保留传承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会涉及文化变迁和保留与传承问题。草原上几千年的游牧文化由于生态移民而发生变迁,随着蒙古族传统独特的游牧特征消失,草原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不复存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生态移民发展机制

生态移民发展制度安排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完善促进生态移民发展的制度机制,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进而不断巩固生态移民政策绩效及促进移民持续发展。国家应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并在相关政策上予以支持,以此来保障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顺利实施,保护农牧民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地方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生态移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分解工作任务到各部门、各乡镇和各行政村,利用其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市场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不仅解决迁出地环境保护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移民移入地的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问题。

2.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政府、组织、社会、群众多元化投入机制。应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逐年增加地方财政的投入,同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推动生态移民综合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地区,需要自治区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后续产业发展。同时,健全对生态移民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设中来,提高其利用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当加大移民迁入地区科技普及投入,强化科技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培育生态产业。

3.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大都为农牧民,环境的恶化使他们不得不搬离长久居住的草原,面临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因此移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为此,政府应构建并运行针对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当前生态移民的具体现状,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项目可包括:移民社会养老保险、移民医疗保险、移民社会救济以及移民社会互助。”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相关制度落实的配套措施,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顺利进行,真正发挥其作用。

4.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

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能够增强生态移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确保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致富有保障,实现移民群众搬迁安置后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移民综合素质是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生存竞争能力。

5.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

对草原的科学保护与蒙古族牧民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应当有机结合。在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禁牧范围、搬迁人口数量,而应该在不断改善草原环境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蒙古族文化保护的力度,做好对蒙古族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工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必须以系统性的整体而存在。民间生态知识的形成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将这些传统智慧挖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和运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47-286.

[2]马林.内蒙古可持续发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07-246.

[3]初春霞.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8

1.1因地制宜,模式各异

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3I: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现代草地生态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模式,以欧洲国家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以及亚洲的日韩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这些国家,尽管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尊重本国或地区资源现状,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资本或技术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1.2标准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对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注重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对养殖区域植被、路面等进行的明确规定l川;注重生产过程与丁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要求从种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饲料、药品、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标准要求问;严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无论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严格,要求产品产地无任何污染,贮藏、运输过程未受污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f41。同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41。

1.3设施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相继实现了畜牧机械化,在饲草加工、饲料加工、饲养过程等方面发展到了较高的设施水平。牧草收贮工艺采用具有现代化工艺的新型旋转割草机、调制割草机、快速烘干设备、拣拾压捆和青饲收获机;饲料加工广泛应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设备、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挤压膨化机及高温高压短时强制调制器与制粒机;蛋鸡饲养设施趋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层叠层笼养,喂料、饮水、清粪、拣蛋自动化,全封闭鸡舍,鸡舍环境自动检测调节,并配备蛋品全自动化收集、处理、计数和装箱设备;肉鸡饲养设施以环境调控、高速定量精确饲喂设备和消除应激反应为主;规模化养猪中,猪舍环境控制自动化,自动料线、脂肪测定仪、妊娠测定仪和种猪个体饲喂技术和自动清粪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奶牛饲养采用青贮收获及加工系统、自动取饲系统、全混合日粮系统、自动饮水系统、牛场清粪设备、牛舍环境控制设备和全自动挤奶成套设备、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设备和奶牛场综合管理系统等醐。

2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概况

2.1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以农户家庭庭院养殖为主,专业户不断涌现,涉足于畜牧业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进人2l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养殖持续增加,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6和17个百分点171。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优势区域的生猪生产、家禽生产、牛羊肉生产、奶类生产和羊毛生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规模养殖设施化水平提升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方面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不断在畜牧业上得到应用。饲料加工已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畜禽饲养的饮水系统、施药技术、降温和通风系统、消毒设施、喂料系统、清粪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现阶段的生产需求【9~。同时,国内已开展了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制了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鸡舍实现自动控制,实现了蛋鸡喂养自动化、清粪自动化、危险环境报警自动化【151;滕光辉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对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态养殖场进行了成功验证,为养殖场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疾病预防能力;中国农科院开发了“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种禽场饲养与繁育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基于个体信息的猪的优化饲料配方系统”、“猪疾病防疫与优化饲养管理数字化智能系统”等,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埘。宋延民等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器、计步器、自动分群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牛奶流且/电导仪、管理与分析系统,形成了以挤奶厅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统和奶牛养殖健康系统【l研。东南大学研制了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环境传感网监控系统平台,可以采集用户需要的环境参数,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养殖场内的排风、喷淋和光照系统1191。

2.3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万头以上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嘲;全国畜牧业标准新立项108项,比上年增加了95项,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已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捌。

3江苏省畜牧业规模养殖现状

3.1规模养殖比例高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已有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阎。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万头以上猪场123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137个、lO万只以上蛋禽场42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3个【2t1;全省共有部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各类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7000余家1221。

3.2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江苏省以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业和波尔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为主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以江宁、锡山为代表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铜山为中心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已占全省的85%;如东、阜宁的生猪,东台、海安的家禽,沛县的肉鸭,睢宁的山羊,高邮的蛋鸭等一批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宁镇扬等丘陵山区肉鹅产业带肉鹅饲养量占全省的80%、肉鹅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设施化水平较高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江苏省积极推广家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肉羊集约化快速育肥技术等,建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5家120l。从规模养殖的设施水平看,大多数规模养殖场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饲养。除传统的湿帘通风、冷风机降温、红外线保温箱、电热地毯保暖、电动除粪、自动喂料、自动光控、自动拣蛋等传统设施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逐步在畜禽养殖中得到应用;全省发酵床养殖面积达114万m2,部分地区建成了规模养殖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的智能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质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苏省规模养殖水平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宏观决策

4.1.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与布局、养殖标准制定、养殖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宏观指导职能,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保证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产业信息分析和预测、评估工作,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模式、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疫情动态等,建立起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态预警体系,提升产业的指导能力。

4.1.2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应积极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鼓励和扶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养殖比例,促进产业化经营。对于在建设高水平规模养殖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4.1.3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品种繁育、规模养殖设备和畜禽生产污染治理等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不足l%,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提高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并引导科研资金向畜禽品种、养殖设备和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领域适当倾斜。

4.2大力拓展市场需求

4.2.1拓展畜禽产品营销市场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江苏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除供应本省市场需求外,还积极向毗邻的上海市场扩展,特色名优产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欢迎,江苏已成为上海优质畜禽产品稳定的供应基地。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畜牧业产业和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利于各类产品的出口。在稳定省内和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畜禽产品的出口,以拉动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养殖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肉类嫩度、肉色、蛋壳颜色、蛋黄色度,奶类的乳脂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乃至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对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追求,高质量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是规模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模式、规模养殖产品加工水平等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力,要及时把握市场契机,积极适应和满足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全省规模养殖多层次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畜禽的生产潜能、饲料营养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促进产业增值等。总而言之,畜牧业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9

自“互联网+农业”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以来,集团受到了各地政府、企业、涉农组织、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日前江西省农业厅、安徽省农委、沈阳市农委、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河南省农科院、新华社等单位纷纷组织“互联网+农业”大讲堂、高峰论坛等活动,邀请农信通集团董事长李勇分享关于整体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新思路、新策略。李勇在各大论坛中结合“互联网+”与信息化的本质区别指出:“互联网+”与产业信息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对原有产业链、价值链进行了重构、再造、优化及提升。“信息化主要体现在提升生产效率上,而‘互联网+’的核心特点是在线化、数据化以及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农信通集团在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普及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变革运营模式,目前已探索出“7+3+2”的“互联网+农业”实施体系(7: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现代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电子商务、众筹模式、O2O模式;2:互联网思维、新模式及新机制)。目前,农信通集团以“互联网+农业”为主要抓手,以“1+3+6+N”为核心支撑(一个平台:智慧农业综合支撑服务平台;三个中心:“互联网+农业”资源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基于12316的“互联网+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六大支撑系统: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农业电子商务运营、智慧物流综合调度、农业互联网金融、农业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服务;N个应用系统:“互联网+全国乡镇农技推广”系统、“互联网+粮食高产创建”综合支撑服务系统、“互联网+设施农业”物联管理系统、“互联网+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物联管理系统、“互联网+新经营主体”专业信息服务系统、“互联网+农业投入品监管及移动执法”系统、“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系统、“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互联网+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服务系统、“互联网+农业产业化”集群监管GIS系统等),目前已在河南、江西、湖南、湖北、河北、甘肃、黑龙江、安徽等地广泛开展相关业务,为各地区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弯道超车增强了动力,为区域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产品销售疏通了渠道,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了便利,为政府部门强化服务能力拓宽了平台。

服务下乡:推动涉农电子商务跨越发展

在推进信息服务下乡领域,农信通积极探索创新型发展模式,成立了河南新农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专业致力于农牧业投入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及综合信息服务的全国领先企业,公司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以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平台――神州农易、畜牧生产资料电商平台――神州牧易为核心,重点打造“新农邦”电子商务平台,面向涉农群体提供安全、放心、可追溯、高性价比的农业产品和及时、便捷、权威的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构建以高效的生态链和价值链为核心的“新农邦”电子商务体系,为创新变革农牧产品交易格局、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神州农易(http://ny.365960. cn)是“新农邦”旗下专业的农资电子商务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结合O2O的运营模式,重点为农资厂商、贸易商及农村消费者提供农资产品交易、信息咨询、物流配送、供应链融资等业务服务。平台经过不断的资源整合与功能完善,最终将实现管理精细化、网店体系化、服务极致化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神州牧易(http://my.365960. cn)是“新农邦”旗下专业的畜牧业电子商务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国内首个实现畜牧投入品全程可追溯的O2O电商平台。业务范围包括畜牧生产资料交易、生鲜畜产品交易、畜牧信息化建设、互联网金融、养殖及疫病诊疗服务等多个方面。平台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服务全国养殖及畜牧生产资料企业,以互联网思维和电子商务提升畜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中国乃至全球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新农邦平台最大特色即是安全可追溯,入驻新农邦的商家及产品均可通过二维码、RFID等方式实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质检、运输所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追溯,全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并设立一亿元农资安全基金,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新农邦可实行先行赔付。

集成服务:推动信息进村入户

2014年4月10日,农业部在北京、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苏、浙江、湖南、甘肃10个省市正式启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同年5月29日,在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现场部署会上,集团与北京、河南、湖南、甘肃四个省、市签订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打造村级信息服务站点――益农信息社(以下简称:益农社)。2015年,集团的益农社建设范围拓展至江西、湖北、黑龙江、山东等地,正在通过集成现代服务,全面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及信息文明建设。

农信通深度认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部关于该项目的服务理念,不断突破建设思路,革新服务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以“买、卖、推、缴、代、取”为六大核心功能的益农信息社运营模式。与此同时,积极不断整合、集成各项现代服务内容,完善益农信息社惠农功能,逐步对接了新农邦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了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小额存取款及金融信贷等业务;联合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企业为农村生产经营者提供保险申购、病虫害及重大疫情保险理赔等服务。

在益农信息社的经营管理上,集团突破垂直管理局限,采取合作社加盟方式,进行市场化运营,实行社会共建、市场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托集团搭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益农信息社对合作方及平台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认证,同时集成现代信息、支付、物流、配送资源,完善益农信息社功能。采取向益农信息社倾斜的利润分配机制,为农村信息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优质、便捷的服务平台。经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目前集团已探索出益农社“飞机场”运营模式:益农社作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好比“飞机场”,各第三方优势资源好比航空公司,凡是能够为农民提供便利服务的第三方资源都可以在益农社“飞机场”平台上停靠,但是必须按照相关服务流程开展业务。2015年3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视察农信通集团搭建的漯河市临颍县北徐庄村益农社。集团董事长李勇向副总理详细汇报集团运营模式、益农社发展规划及其“飞机场”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集团在全国共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5000多家,预计今年年底,将在全国建站突破10000家,为亿万农民提供现代信息服务。

服务进城: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电商及城市涉农生活综合服务平台

在服务进城――城市涉农生活消费引导版块,集团结合城乡发展需求,迅速整合资源、部署战略,率先打造独具特色的“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2015年4月11日,集团董事长李勇于安徽石台县召开关于成立“互联网+县域行”工作委员会及“聚农宝”事业群的部署会议,“聚农宝”商业模式正式启动。该模式通过以“魅力城乡?香油网”休闲农业服务、“聚农宝”农业众筹、“神州农宝”安全农产品电商三大平台为主要业务支撑,以县级实施推进模式为载体,结合物联网实景监控、产销过程追溯、种植预定、品牌塑造、特色活动、主题旅游、文化宣传等手段,加快休闲农业、民俗文化、安全农产品、现代涉农体验等的进城步伐,全面推进中国休闲农业多渠道发展。该模式已成功在安徽省石台县、天津市武清区开展试点,极大调动了市民的消费积极性与购物安全感,为特色农产品输出开辟了捷径;同时为农民、市民、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政府提供了最便捷、最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打造出了生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休闲农业运营体系。

“神州农宝”是标准化的B2C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河南区域优质农产品电商销售为主,辅之以全国名优农产品及综合服务。凡入驻该平台的产品,均可实现全程追溯查询,实现从田间到舌尖全过程监管,并可通过全景漫游形式进行实景体验式电商购物,在确保产品品质同时增强购物体验。

“魅力城乡・香油网”则是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支持指导,农信通集团开发运营,旨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方便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引领休闲消费新业态,全面推进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以城市居民吃、玩、闲、购为主要服务内容,打造全国最权威、最便捷、最有价值的休闲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聚农宝众筹”是农信通集团旗下专注于农业领域的众筹平台,在这里可以发起农业梦想、创意,优质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公众筹资、筹市场、筹智、筹技术……以“我的茶山、我的果园、我的牧场、我的花园、我的鱼塘……”等服务品牌为抓手,安装视频监控与物联网应用系统,利用中国移动强大的4G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可以实时监测、并可实现消费者与园区互动对接的实景体验式的电商。该产品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消费者的参与感,给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整合资源:打造农业培训教育产业

为进一步夯实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提升涉农主体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营造科学、积极的文化氛围,北京农信通集团、河南新农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欧农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联手打造新农邦商学院(现代农业发展学院),面向政府、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农村实用人才开展以农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管理、规划设计等为主的培训。与此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中国智慧农业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研发、科技转化领域为企业、社会贡献心力。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10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受到了很多地方的“迷恋”。很多官员以及专家学者甚至赋予了它更高的意义――智慧城市是通向新型城镇化的最优路径。

然而,地方政府是不是正在通过智慧城市走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误区?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到底具有怎样的关联?智慧城市的热闹背后隐含着哪些问题?

空谈多于实际?

如今,智慧城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要发展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是对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智慧城市包含了当下热门的一些概念,如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其中的“智”更多体现在信息领域,正契合了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

不过,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后,往往和城镇化捆绑在了一起。一位业界资深专家对记者表示,这来源于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智慧城市变成了一种城市化极度需求下的产物。然而在推广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将其视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注重投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备,这为政府采购提供了大量的寻租空间,但却忽视市场需求,最终导致系统功能与市场实际所需相去甚远,市民对相关的操作使用也一无所知,“智慧”成为一句空谈。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对记者表示,如果按照智慧城市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国内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都处在炒概念的阶段。

袁牧称,城镇化进程中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是关于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例如大城市病的问题。他表示,城市是一个缓慢递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变化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智慧城市便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对正在发生的问题进行快速求解。

投入庞大

袁牧认为,智慧城市代表着一种城市面对的变革。

事实上,建设智慧城市的投入格外庞大。从全局来讲,我国现在的智慧城市项目大概有2000多个,总投资在1.6万亿左右,这其中政府的财政投入约为20%,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占到20%,其余主要来自企业的投资。

对此,袁牧认为,智慧城市打造的都是公共服务类项目,政府寻求公共产品服务的提供、市场追求发展的活力。那么这其中PPP模式就有大量的发展空间。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11

“‘十二五’畜牧业发展,既要抓好生猪等大宗畜产品生产,也要优化布局,统筹兼顾优良地方品种和节粮型草食牲畜品种;既要突出支持主产区和优势特色产区发展,也要稳定非主产区生产能力和保证一定的自给率;既要努力确保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也要着力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既要全面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也要通过政策扶持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稳定增收。”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智才说。

王智才向记者介绍,“十二五”畜牧业将着力构建和完善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现代畜禽牧草种业体系、现代饲料产业体系、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草原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等“六大体系”。力争用五年时间,推进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跃上新水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快推进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牧草种业体系建设。按照“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管”的要求,组织实施主要畜种的遗传改良计划,加大畜禽良种工程等建设力度,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加快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代畜禽种业。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加强草种基地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加快推进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提高门槛、减少数量,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保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鼓励饲料生产企业竞合,建立饲料行业诚信体系,推行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饲料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预警调控机制,加大信息引导产业发展力度;推进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研发和推广一批重大产业关键性技术;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实现畜牧业减灾促增收。

加快推进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严格饲料行政许可,提高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大力实施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次;加快制定和实施畜牧、饲料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和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效能。

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草原经营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基层草原执法监督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中央财政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预计2011年的中央投资将达300亿元左右。农业部将开展政策落实和项目执行专项检查,确保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王智才表示,2011年畜牧业发展将坚持“三个坚定不移”,完善“三项机制”,力争实现“三大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完善监测预警调控机制,力争实现肉蛋奶生产供应基本稳定;坚定不移地推进饲料企业、生鲜乳收购站等生产经营主体行为规范化,完善监督执法工作机制,力争实现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坚定不移地推进草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落实,完善草原保护建设机制,力争实现草原生态加快恢复。

[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目标]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83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0.9%和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工业饲料产量达2亿吨。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12

(一)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淘汰煤矿3个、退出落后产能105万吨,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减少220万平方米,规上工业企业负债率下降3.5个百分点,降低企业成本2.9亿元,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补短板工程。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调度。深入贯彻全区2016年秋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狠抓重点项目推进落实。全年实施190个盟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97%,完成投资658亿元,投资完成率100%。认真落实“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协调总部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千方百计稳定生产运行。

(三)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减羊增牛”战略,编制出台了《锡林郭勒盟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作出了加快发展优质良种肉牛产业的决定,引进纯种肉牛1万头,大庄园年精深加工300万只肉羊项目建成投产,华润五丰优质良种肉牛养殖和精深加工示范项目落户太仆寺旗。大力推进绿色清洁能源、草原全域旅游、大数据发展,一产、三产比重同比分别提高0.6和3个百分点。

(四)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推进草原保护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加强浑善达克、小扎格斯台等生态脆弱区域管控,完成生态治理面积85万亩。积极主动协调大唐集团,对多伦煤化工厂区周边11个村组、933户、2179人实施整体搬迁,对搬迁区域3万亩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狠抓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五)推进简政放权和扩大开放。盟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65%,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各类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金)同比分别增长10.8%和23.3%。成立了盟口岸办公室,扎实推进口岸建设和互联互通,成功举办了“二洽会”等高层次会展交流活动。全年口岸货运量完成1562万吨,增长2.2%;进出境人员201万人次,增长4.9%。

(六)着力保障民生和维护安全稳定。全盟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160亿元,占总支出的80.6%。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实现2.1万贫困人口脱贫、5个区贫旗县摘帽。扎实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狠抓问题隐患整改落实。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二、2017年重点工作安排

按照盟委2017年第1次扩大会议安排,今年主要预期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38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7亿元,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4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亿元,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00元和14375元,增长8.5%和9%。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扎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盟委、行署初步确定190项盟级重点项目,总投资2584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675亿元。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工作机制,确保4月底全面开工建设。转变依赖资源换项目的思维定势,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抓好招商引资。大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二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认真落实好上级各项政策,出台一批务实管用的措施,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分析调度机制,全力指导帮助企业改造升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外部市场,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继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兼并重组、扶持救活等多种措施,转型升级一批企业,淘汰退出一些企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促进企业稳定运行。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坚持以质量立业、品牌兴企,在落实质量提升行动中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对接,扩大信贷规模,推动多渠道融资。优化政府投资,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扩大政府性投融资公司和担保机构融资规模,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注重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民生事业领域扩大PPP项目实施规模,努力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政策,引导和支持更多的企业上市、挂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二)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一是大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加快发展优质良种肉牛产业,以规模化养殖为突破,以精深加工为支撑,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引进、扩繁实现提质增量。今年每个旗县市区要至少建成3个专业合作社(300头以上)、1个规模化养殖场(2000头以上)、100个现代家庭牧场(50头以上)。总结完善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发挥“锡林郭勒羊肉”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优势,进一步抓好地方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进一步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做优养殖、加工、流通、营销各个环节,提高畜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优质优价。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提高瓜果、蔬菜、杂粮、油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大力推进“粮改饲”,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二是着力构建绿色清洁能源等多元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绿色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依托锡盟至山东、锡盟至江苏两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全力推进华润、京能、蒙能、大唐等电源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抓好配套煤矿及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落地建设,与电源点项目同步建成投产。合理控制煤炭开发规模和强度,加快推进煤炭开发和转化企业整合,尽快完备煤炭开发企业手续,力争公告产能达到8500万吨。着力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正确处理好去产能与巩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关系,抓好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东乌旗京能褐煤提质项目年底建成,2018年试车;大力扶持草原白酒、红井源亚麻籽油、黄旗石材、西苏旗绒毛、蓝旗奶食品等本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强与软通动力、内蒙古联通公司合作,推进大数据中心机房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锡林郭勒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大力实施智慧畜牧业、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安全等应用示范工程,以信息化为引领,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完善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抓好文化、体育、健康、养老、金融、物流、商务会展等产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拉动就业和城乡居民增收。三是加快推进绿色草原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编制好全盟全域旅游业发展五年规划。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绿色草原文化全域旅游示范区,抓好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重点推进元上都遗址保护展示、锡林风景线、锡林河生态景观带、蓝旗小扎格斯台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成线、连成片,推动全域旅游协调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努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旅游服务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开发准入门槛,加强对“牧人之家”等乡村旅游业的规划指导、规范管理,制定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抓好旅游公路沿线美化绿化,落实国家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政策措施,改造提升城乡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深入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策划推出蒙元文化音乐剧等一批精品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高质量、全方位展示好锡林郭勒草原文化、民俗风情,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围绕落实《锡盟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研究制定2017年改革工作要点,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工作,细化年度任务,建立工作台账,逐项研究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认真落实指示的三项重点改革任务,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与俄蒙合作机制上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一批务实有效、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技体制、社会事业、农村牧区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战略,充分发挥口岸稀缺优势,加快建设向北开放的先行区。深入推进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珠恩嘎达布其自治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抓好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核心区基础设施、边民互市贸易区二期等建设工程,积极推动二连浩特至乌兰巴托跨境公路升级、铁路电气化改造和珠恩嘎达布其至乔巴山、西乌日特跨境铁路、公路建设,推动设立二连浩特国际航空口岸,推动锡林浩特航空口岸临时开放,争取开通阿旗那仁宝力格边民通道,改善通关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加强中蒙俄国际区域产能合作,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建设,借助中蒙博览会、“二洽会”等平台,在服务贸易、口岸物流、跨境旅游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坚持内外联动、双向发力,在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等战略中把握政策机遇,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辐射带动,高起点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有效提升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着力促进生态文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制定和落实生态底线和红线标准。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办法,研究制定草原生态保护意见,明确生态保护底线标准,编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启动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可操作、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严格执行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和天然草牧场载畜量核定标准,加大草原执法监管力度,下大力气,坚决果断地把天然草场超载的牲畜减下来、减到位。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和沙地、湿地、水系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矿山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彻底解决锡林郭勒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内违法违规开发及恢复治理问题,年内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套,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在线监测。

(五)着力促进城乡统筹,推动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启动实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提档升级三年行动,到2019年,在自治区城镇化进程中走进前列。今年力争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20亿元以上。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积极促进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镇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高城镇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年内锡林浩特、二连浩特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争取锡林浩特、二连浩特、西乌旗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维护进城农牧民土地草牧场承包、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牧民进城落户,加快推进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做好去库存工作,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稳步消化25800套、260万平米库存商品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以美丽乡村为重点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确定工作目标,细化年度任务和推进措施,着力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档升级。巩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让广大农牧民长期受益。抓好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城市文明生活向农村牧区辐射,逐步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信息网络建设,认真抓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提升农村牧区信息化水平。

友情链接